高科技农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科技农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科技农业发展

篇1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农业科技需求;供给创新

一、引言

云南省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全力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等“4张名片”,重点建设高原粮仓、特色经济、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等“6大特色农业”,精心打造一批优势产业,着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示范行动、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升行动、农产品品牌创建行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城乡流通服务体系提升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行动等“8大行动”,集中推进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云薯、云果、云药、云畜、云渔、云林等“12大品牌建设”,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云南五年后要力争实现“三个翻番”、“三个突破”,保证主要农产品供给,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改善农村民生情况,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提升云南农业综合效益,不断壮大云南农业经济实力,促使云南省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基于该背景,要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推动农业科技供给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作用不容小觑。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职业农民、农产品产供销大户等,正在而且必将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也必将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及相关的供给工作必须切实尊重广大农业科技需求者的意愿,考虑其利益,这样才能产生并持续发挥该主体的作用。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农业生产要素有加速集中的趋势下,充分了解和分析农户和农业产业组织的农业科技需求,从而为农业科技供给创新提供一些合理建议就变得至关重要。然而,过去缺乏对农业产业化组织及农业科技运用行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没能认真了解和尊重其背后的利益、需求及意愿,从而导致某些农业科技的低效和不可持续。

二、创新农业科技供给的意义

(一)农业科技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农业科技是建设云南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都是基于农业科技的前提。此外,在提高高原特色农业竞争力方面,农业科技也发挥着支撑作用。经验证明,在建设放心云南、健康云南的过程中,每次重大的科技发明、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本质就是农业与农村的经济效益问题。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都离不开农业科技。要引导科技供给,改善科技供给,促进科技供给,必须依靠农业科技需求的扩大;要大幅度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兴粮和科技增收,只有让科技供给符合科技需求。由此说明,农业科技进步是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必由之路。

(二)农业科技是解决农业矛盾的基本途径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方面的矛盾: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与农业发展的矛盾;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的矛盾;农产品的竞争力低和经济效益差与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的矛盾。面对新形势,农业必须转向科技之路,转变过去对资源依赖的情况,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益。农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有效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产品品质,进一步满足农产品需求。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同样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科技需求的扩大,能够更好地引导科技的进步,带动科技的创新,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科技是降低城乡差距的基本条件

目前,云南省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出现农民增收缓慢、农村产业经济发展难度增加、城乡差距扩大的一系列新问题。要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必须实现农民增收,而通过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市场附加值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保证。因此,扩大农业科技需求,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条件与可靠保障,还是促进城乡和谐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工农业之间的和谐。

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背景下的农业科技需求调查

(一)调查样本

为进一步了解农业产业化组织,如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职业农民、农产品产供销大户等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条件下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和特点,课题组对全省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经营的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578份,收回问卷544份,有效答卷525份,回收率为94.11%,有效率为90.17%。调查的样本分布情况如下(见表1和表2)。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共设3大类15个问题,主要包含农业技术需求与农业技术推广。通过相关统计,结果分析归纳如下。

1. 技术及技术提供者

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产品产供销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一般农户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领域的技术均感兴趣,有191位,占36.37%的受访者对深加工技术表现得最为感兴趣,这说明受访者对于附加值更高的深加工产品更关注。对于这些技术来源,46%的受访者选择公司和行业协会,27%选择农技科技人员,近1/3选择祖辈的经验和靠自己摸索(见图1)。

2. 最感兴趣和最喜欢的技术

在问到生产过程中最感兴趣和最喜欢的技术时,50%的受访者选择了自动化/机械化技术,也有10%的受访者选择了减少损耗的技术。这说明目前的农业科技已经相对普及,由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生产较大,在运用生产技术时,会更多考虑减轻生产强度和降低成本的自动化/机械化农业技术(见图2)。

3. 最相信的技术来源

就最相信的技术来源,56%的受访者相信农技人员推广的技术,22%相信自己和祖辈的经验,没有一个受访者相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这与技术来源的数据相比,更多的受访者接受来自公司和协会的技术来源,但本质上还是相信具有公信力的政府基层农技推广组织(见图3)。在问到为什么做出上述选择时,47%的受访者觉得农技人员推广的技术让自己“心中有底”。

4.最担心的生产技术及原因

由于调查对象更多针对种养大户,对于农业科技的选择,重点都在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上,更多的担心是新设备投资过大,不能较快收回投资(27.76%),害怕新技术与实际应用不符合(22.22%)及不能较快掌握新技术(22.22%)。

(三)调研结论

该问卷基于云南省种养大户等农业科技需求进行调查,对于现阶段农民的科技素质、科技需求及其所期待的社会化农技服务方式上都有所反映,在创新农业科技供给方法方面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1. 农业科技需求的差异

云南省种养、经营大户的科技素质总体水平还是要高于普通农民。对于农业技术,大户更关心农业机械化,普通农民更在意新品种、病虫害(疫病)防治和栽培(养殖)管理。就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而言,规模化是未来的方向。随着新型城镇化使农民工进城速度加快、土地流转使得优势耕地资源集中及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和扩张,农业产业化组织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关注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科技需求及社会化服务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2. 农业科技供给渠道

本次调查结果充分显示,农业科技的来源主要由提供物资和产品的农资公司、原材料收购商提供。但是农民最信赖的农业新技术渠道还是政府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如何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发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科技人员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公信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 农民科技培训

就培训目的而言,农民更乐意参加目的明确的培训。在培训形式方面,农民最喜欢短期培训和一技一训,地点不出乡或村,能够利用农闲晚上时间进行培训,更乐意开展田头指导培训。对于一天以上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有85%以上的农户表示每年都会积极参加。但是在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训内容太深奥、提问式的交流互动不够、培训目的针对性不强等。

4. 基层农技人员对科技的认识

对农技人员的辅助调查能够准确反映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情况,因为基层农技人员与农民的联系最为密切。在农民最需要的农业技术方面,农技人员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农业新品种、病虫害和疫病防治技术;农产品保鲜、农业机械化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既节本节能又省力的标准化的农田(设施)栽培与养殖管理和市场营销技术。此外,农民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新品种新技术的市场前景与风险,实施新技术需要一定的设施条件与资金投入,这三个方面制约了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的脚步。

四、高原特色农业背景下农业科技供给创新存在的难题

(一)抵御科技风险的能力较弱

要实现高原特色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就需要一流的农业科技,然而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品种的推广和供给过程中存在难以预期的科技风险。在提高资源产出率、增加收益等方面,新科技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外部性和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对科技的需求。

(二)农户对新科技缺乏理解

在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结合调研分析结果,一是农民没有太多的购买愿望;二是没有足够的购买能力。农户采用新科技的根本出发点在于获取更高的收益,但是农户往往因为缺乏对农业科技的了解,不知道使用新科技的预期收益如何,因而抑制其对科技的需求。

(三)科研成果与科技需求相脱节

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往往存在“为科研而科研”,主要是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而且科研机构远离农村,多是位于中心城市,与生产脱节,缺乏对农业实际科研问题的真实感知。农业科研目标单一,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农业科研项目集中在产中阶段,忽视产后科研转化,缺乏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动力和压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这种科研体制往往与农户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不符或是供给短缺,最终导致农业的科技链与产业链脱节。

(四)新科技推广所带来的风险无人买单

推广新的科技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发生失败的案例,需求主体的损失得不到保障,没有合理有效的补偿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户参与新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农户不愿意承担科技供给带来的风险,宁愿保守种植也不愿意去探寻有更多收益的机会。各类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也淡化和回避了科技推广风险谁来承担的问题,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和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因科技推广风险无人买单而滞后,科技转化能力薄弱,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难度大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五、对策建议

(一)创新农技供给体系

加大农业技术创新的力度,实现公共农业技术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基本平衡。明确划分农业公益性技术与商业性技术的区域,将商业性技术全部交给市场,政府负责强有力的监管,维护需求主体的权益;对于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政府不能缺位,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农技推广队伍体系,推行首席农技师制度,全面推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健全激励机制,避免过度竞争;落实科技评价与考核制度;加大成果转化与公益服务;制定和落实农业科技供给保险与担保制度。在成果转化方面,应鼓励国家和民营科研单位面向农业生产,逐步建立健全多主体、多样化、多层次的合作研发推广新模式。

(二)创新农技培训方式

农业科技供给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通过培训带动需求主体进行响应,实施分类别、分层次培训。一是加大科技示范户培训。以向普通农户身传言教、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为目标,开展系统的农业种养新技术、新品种、标准化、设施农业技术、病虫害(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培训。二是强化种养业大户培训。突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种养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的培训。三是注重普通农户培训。以着力提高农事技能为要求,推介实用的新品种及其栽培管理配套技术、农药及其使用方法为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可选用的肥料,开展一技一训。四是实施农业企业家培训。为达到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以标准化生产-营销、系统化经营管理及电子商务等为重点,辅以无公害种植、养殖、加工新技术。培训过程要有差异化:因势,不断拓展培训内容;因事,紧密联系实际;因人,讲解通俗易懂;因技,做好成果转化。

(三)创新农技推广传播载体

多元化的农技需求需要探索创新多元化的农技载体。因此,要充分调动政府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农民行业产业协会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与投资农业的工商企业、民办科研机构与科技型企业、科技示范户与专业大户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机制相结合、专业队伍与合作组织相结合、公益与市场性经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新型责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建立科技下乡、农技服务、农业项目与公司协同、网上农技/110、农业标准化服务载体等方式,全面建设面向农业科技需求主体的传播载体。

(四)创新农技成果转化制度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科研、教育、推广等紧密衔接的成果转化机制,推进省-州-市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上下联动,左右互动。

参考文献:

[1]柴国荣,许崇美,阂宗陶.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J].软科学,2010(24).

[2]沈光华.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的对策分析[J].种业导刊,2011(03).

[3]刘文曾.试论农业科技的推广以及成果的转化[J].农林经济,2009(09).

[4]李宗泰.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创新探讨[J].经济师,2010(11).

[5]郑洁.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机制创新[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 版),2011(06).

篇2

党委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按照县委和党委《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们在4月20~25日针对阻碍农机化事业科学发展的问题,深入部分乡镇村屯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机化事业发展现状

截止到20xx年底我县拥有农机总动力48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25252台,其中80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230台,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7%,其中机械化收获程度达58.5%。

县级农机行政管理人员21人,农机监理员32人,农机化新技术推广人员2人,乡(镇)级农机行政管理(含农机新技术推广)人员14人。

现有农机作业合作社1 2个,现代化农业试点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

二、制约农机化科学发展的问题

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全县现有大中小型拖拉机25252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2206台,小型拖拉机13226台,占拖拉机总保有量的52.4%。

2、机械化收获程度发展不平衡。大豆、小麦、水稻的机械化收获程度较高,但玉米和经济作物机械化收获程度较低,常年玉米机械化收获程度达20.4%,其它经济作物达5%。

3、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力量薄弱。全县现有专兼职农机化新技术推广人员16人,大中型联合整地机57台,深松机156台,免耕播种机6台。

4、有机户对农机法律法规守法意识差。现全县落户办理牌证照的拖拉机10727台,占保有量42.5%。农机监理执法虽然有法可依,但只有行政处罚权,没有强制法律手段,有机户法律意识差,认为拖拉机落户和不落户、考不考驾驶证无所谓,致使全县大部分拖拉机都无证无牌驾驶,对农机安全生产存在隐患。

三、解决制约农机化事业科学发展问题的几点建议

1、通过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的拉动,逐步改善农机装备结构,积极鼓励农民购置先进适用的大型农机具,主要是引导农民购置8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及玉米收获机,争取今年底新增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200台套,同时建立应用大型农机作业示范点,让农民看到应用大型农机的好处。提高玉米和其它经济作物收获及播种的机械化程度。

篇3

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会被利用的水源,可以用的水源必须具有足够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并且必须是可以定期更新补充、可持续利用的。但是事实上,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短缺、旱灾频繁的国家,如果按人均水资源量来计算,我国人均占有量仅仅有2500m3,大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建国以来,我国虽然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2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所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比较低,并且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的情况并存,同时由于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属于粗放低效利用,所以这就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

2.2农业资源管理体制的滞后

目前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要求,这是造成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以及低效利用、水资源污染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3解决农业水资源问题的建议

3.1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水资源管理要想实现一体化,就必须有相应的管理体制作为前提,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管理体制非常不合理,这就造成了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许多问题。概括来说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现象明显;(2)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政策对于形成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机制比较难,同时水资源管理也缺乏一定的积极性,这样显然是不利于节水的;首先,必须将保护水资源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得每个公民有节约用水的理念。另外无论产业结构布局或是结构调整,还是各项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政府都必须考虑到有关水资源的制约因素,从而建立节水型社会。在管理方面,改变原有的管理方法,由供给管理转向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有机结合,进而逐步实现需求管理。

3.2面向国内市场,开展水资源贸易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向国内市场开展水资源贸易,是解决21世纪水资源的重大方略之一。对于开拓国内市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建立节水型经济激励机制,包括:补偿奖励机制,即国家或政府根据节水的实际情况,给予供水单位适当的补偿奖励;惩罚奖励机制,即对于完成节水指标的用户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没有完成的用户,给予适当的惩罚,奖励与惩罚相结合。(2)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科学的水价体系是水资源相关经济运行正常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保证。

3.3加强水资源管理

加强水资源管理,必须形成城乡水资源统筹管理的制度。水资源管理是一个涉及人与自然关系、产业关系、生产生活关系、政府市场关系等在内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进行管理,从而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必须改变城乡分而治之、部门“多龙治水”的局面,努力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进行转变。加强水资源管理,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所以应该积极探索水权流转,不断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同时鼓励民间投资办水、兴水、护水,保护投资者合法收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同时,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完善水资源价格机制使得水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科学用水。

篇4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重点

一、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1.通过走合作农业之路,实现从分散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组织参与竞争转变

现代农业是合作农业。近几年倡导发展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国农业要从分散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组织参与竞争转变,就必须像发达国家那样,逐渐跨过松散型合作发展阶段,发展紧密型合作,以此占据竞争的主导地位。

2.通过走规模农业之路,实现从单打独斗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向新型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现代农业是规模农业。我国农业发展要从单打独斗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向新型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应及时出台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及配套措施,为加快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的同时,制定农业规模经营发展规划,注重建立土地中介服务机制和土地评估体系,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允许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扶持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的补贴,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扶持政策。

3.通过走高科技农业之路,实现从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向以高新技术为主转变

现代农业是高科技农业。应充分认识发展高科技农业的极端重要性,制订和实施好发展高科技农业的计划和规划,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并制订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以提高农业科研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为重点,围绕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没,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加快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积极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4.通过走可持续农业之路,实现从资源高消耗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向资源低消耗的永续性生产方式转变

现代农业是可持续农业。我国农业要从资源高消耗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向资源低消耗的永续性生产方式转变,就必须坚持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重点,切实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积极推进农田内“四大循环”,大力推广“八节”农业技术,坚持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二、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

l.将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转变的重点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是农业产业布局欠优化,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结构的层次比较低。而农业产业布局是否得到了优化,主要体现在能否确保国家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能否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能否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等方面。

2.将加强农业物质装备,作为农业生产条件转变的重点

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的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比较小,新型农用工业发展还比较慢。而农业物质装备是否得到了加强,主要体现在能否确保水利设施完好无忧,能否使中低产田得到全面改造并建成了占耕地总面积50%以上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否大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

3.将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农业尘产方式转变的重点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不给力,主要体现在许多地方仍然在沿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许多传统的农业产方式已经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相悖。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现代化生产力式,讲求的是能将资源、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力要素优化纠组合起来,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尤其是在知识农业背景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必须是在高新农业科技引领下发展。而农业科技含量是否得到了提升,主要体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能否得到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能否得到健全,现代种业能否得到快速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能否得到快速培育等。

4.将振兴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重点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农业经营方式尚不理想。这主要体现在:真正的集约经营还没有完全实现,粗放经营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还不发达,亟待发展壮大和振兴。而农产品加工业是否得到了振兴,主要体现在食品工业能否得到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能否得到大力培育,市场流通体系能否得到大力健全等。

篇5

“有了这一条生产线,我们真正实现了高科技的农产品深加工。”上海君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奇说。

“浦东的农业要走高科技、高端、高附加值的道路。”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在调研“三农”工作时曾说。地产农产品深加工,正是“三高”农业发展的体现。

在君安蛋业、红刚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东箭蔬菜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和合作社,一条条高科技含量的地产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已经跃跃欲试。而这,也是浦东农业的又一次“先行先试”。

“虽然贵,但值得”

“我们这条生产线,是全上海唯一的,全国也只有不到30家企业有这样的设备。”对于公司的这套蛋液加工设备,王奇很是自豪。

自豪感,来自于设备的高科技含量。在生产线的一端放入鸡蛋,两个半小时后,另一端出来的就是包装好的蛋液,并且可以根据客户需求,选择纯蛋清、纯蛋黄或混合液。

高科技设备,价格不菲。据王奇透露,公司引进的设备属于低配,但也花费了1100万元,还不包括请丹麦厂家工程师前来安装的费用。

“虽然贵,但这笔钱花得值。”王奇说,“君安蛋业,不能只是简单地卖鸡蛋。有了这套设备,我们就有了高附加值的产品。”

在浦东,并不只有君安蛋业拥有高科技的深加工流水线。上海红刚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红刚,也已经投入大量资金,准备开始自己的农产品深加工――借助高科技的全自动生产线,进行扁豆干加工及其他农产品的脱水加工。

相比王奇,王红刚投入的精力更多。国内没有生产相应设备的厂家,于是他找了几个厂家共同进行研发。从2013年开始,他投入了三四百万元,修改了9次,才完成设计和制造。

“我们计划设置4条生产线,按照每条生产线500万元计算,光设备就需要2000万元。”目前,王红刚已经准备好了厂房,就等着生产设备。而设备到位后,公司的青扁豆产业链将得到延伸,得以开发青扁豆深加工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东箭蔬菜专业合作社的马兰头深加工建设项目,也正处于前期的准备阶段。东箭负责人陈建国,与浦东首个获认证的家庭农场主乔占一起,准备将这个上海市民餐桌上的“宠儿”,加工成马兰头干后销售给更多的人。

如今,他们已经找好了生产线的设备提供商,并起草了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计划投资480万元,开展这项深加工项目。

“设备厂家已经联系好了,估计一条生产线成本在400万元左右,功能很完善,包括清洗、切段、漂烫、烘干、包装等流程,全部实现自动化。”陈建国告诉笔者。

质量和销路有保障

开展地产农产品深加工,几家公司或合作社所依靠的,除了大量资金投入换来的高科技设备,更在于有自身的农产品作为保障。浦东新区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成果,在此得到显现。

比如君安蛋业,其蛋液加工生产线使用的鸡蛋,全部是自家蛋鸡场的鸡蛋。“我们的鸡蛋是品牌鸡蛋,曾是上海世博会、上海亚信峰会指定专用的。”用王奇的话来说,用自家的鸡蛋,不仅成本更低,还能确保原材料的质量。

红刚的青扁豆,更是有名。 2004年注册商标“红刚”牌;2005年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2010年“红刚”青扁豆被评为上海市名牌产品;2011年“红刚”牌商标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红刚青扁豆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先后被授予“国家级青扁豆生产标准化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创业基地”等称号。

陈建国的合作对象乔占,其家庭农场主要种植的就是马兰头,是浦东新区的马兰头种植特色基地。“我们村里有差不多1000亩地由专职种植户种马兰头,老港、书院两个镇共有约2000亩马兰头。”乔占介绍说。

原材料方面有保障,产品的销路也基本无虞。去年10月已经开始进行蛋液加工生产的君安,目前已经与8家上海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还有6家企业正在洽谈,同时前来咨询的企业也不少。王奇算过,“上海的烘焙业全年需要的蛋液价值估计在5亿元到6亿元,这是个巨大的市场。”

另外两家虽然还没有开始正式生产,但也分析了深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对于王红刚来说,“红刚”青扁豆在华东地区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70%,上海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97%,深受消费者喜爱。

“把卖不掉的青扁豆腌制了储存,是很多老百姓的做法。以前来我们这里考察的时候,也专门提起过怎么腌制、储存青扁豆。整个华东地区对扁豆干都有兴趣。”王红刚说,他还准备开通电商平台进行销售。

陈建国,则已经与上海知名品牌“万有全”确立合作关系,借助这个百年老字号来进行深加工马兰头的销售。当然,在他看来,不仅是上海市民,长三角甚至全国的人都喜欢马兰头,加工后销售不成问题。

产业链继续拉长

农产品深加工,是对农业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制作以体现其效益最大化,同时可以抚平初级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君安、红刚、东箭等企业及合作社在这一领域的动作,也成为浦东农业在创新探索方面的又一次“先行先试”。

“高端、高科技、高附加值”,这三个浦东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词,更是在地产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中得到全面的体现。

“高端”、“高科技”,体现在深加工设备和技术人员,而“高附加值”,除了体现在终端产品,更表现在对整个产业带来的好处。比如,促进种植农户的增收。

正如王红刚所说,“农产品的价格会因为季节、气候、产量等因素而发生变动,青扁豆也不例外。如果有了深加工的生产线,我们可以按照稳定的价格向种植户收购,确保他们的收入稳定。”

东箭马兰头深加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社会效益方面提出了“带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两种“附加值”:“提供就业岗位167人,预计农民种植马兰头平均每亩增收3500元。”

“有了生产线,再加上万有全的平台,让种植户不用操心销售问题。我们相信,深加工的马兰头干必然能给种植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陈建国说。

篇6

(一)非政府性质的农民组织参与类型

很多国家出现了一些隶属于协会或者宗教的农民组织。英国、法国、丹麦、冰岛、塞内加尔等都存在负责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农民组织。这些农民组织与政府无直接关系,不需接受来自政府的任务,其推广内容和推广项目自行决定,而这些推广的信息更加贴近农民的兴趣,推广的技术可以更容易地被农民掌握。

(二)以大型农业企业为依托类型

很多国家的大型农业企业非常重视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中做出了很多贡献。例如,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一直在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并且收购了许多种子公司,美国的种子公司已经逐步取代了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所在育种方面的科研和推广工作。以大型农业企业为龙头带动农业科技基地建设和农副产品经营的模式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涌动出现。这些大型农业企业内部设有科研部门,企业投入科研资金,引导科研项目,控制科研进度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并从中获取收益。这样,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重合,避免了从科研到产业化中一系列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投资风险也相应变小,是理想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三)农业高科技园带动类型

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农业发展较先进的国家出现较多,它以先进的高新技术和农业设施向人们展示创新性的生产模式。农业高科技园区主要包括示范农场、假日农场和农业试验站。农业高科技园区是由政府划出一定区域,由政府推动完成的。农业高科技园区通常坐落于农业科研力量较强且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集中研发,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试验和生产基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科研效率,并最终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资产化、产业化,甚至国际化。农业高科技园区通常会有政府的优惠政策,会吸引企业和金融业与之建立合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走入市场和实际的农业生产中。

二、世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启示

世界各国国情不同,农业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导致各国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模式。每一种模式兼具优势和适用条件,但都旨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转化模式,结合我国国情,进而提高和完善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一)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努力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项目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需要根据市场来判断产业化的方向、时机、进度和规模。美国和日本就是抓住了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给本国的农业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美国是一个市场化程度极高的国家,强大的市场意识使得农业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应用到农业产业的整个过程都精准地抓住了市场需求,使农业科技成果发挥了巨大的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崛起就是得益于高新技术。在农业方面,对具有市场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遴选,使得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整个国家也被科技改变了命运。

(二)政府需采取措施积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政府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措施主要有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两个方面。在资金支持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投资数额高风险大,直接影响了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政府应积极加大投资力度,保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链条。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在农业技术领域有较大的资金投入,也带来了相应的农业发展。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需要利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农业产业的宏观调控,加强对农业科技的重视程度。美国和德国都通过法律导向和政策导向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把科研、教育和推广结合起来

科研、教育和推广三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在我国,农业部管理部属的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省政府的农业部门管理省属的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农业行政部门管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这种状况不利于科研、教育和推广工作的工作衔接,加大了整个过程的人力资本、时间成本和成功风险。政府需要将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紧密衔接起来,将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

(四)提高推广人员素质,鼓励人才扩散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主要来源于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研究人员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缺乏实践经验,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主要由推广机构的推广人员负责,推广人员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但无法对科技成果的技术精通。政府需鼓励人才扩散,支持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亲身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并且对推广机构的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掌握程度。英国、美国和德国在这方面都做了很好的示范。

(五)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风险资本市场

农业科技成果从研发到投入生产产业化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除了政府投入外,还需拓宽融资渠道,保障资金供给。尝试从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渠道进行融资,推广机构也可以通过有偿服务来解决资金难题。农业科技成果是一项风险性极高的技术资产,若能从风险资本市场融资,不仅解决了资金困难,还会带动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

(六)完善中介机构,多元化组织推广

篇7

互助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窗口”的示范带动作用,但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1扶持政策不完善,难以形成发展合力一是在园区开发方面,没有完善配套的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入园的政策措施。二是在科技创新方面,缺乏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以及风险性科技创新资金扶持的优惠政策。三是在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方面,促进园区与科研单位、推广单位和生产单位结成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缺乏政策支持。

1.2建设资金缺乏,可持续发展困难一是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农业园区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由于县级财力有限,扶持明显不足,导致资金缺口较大,影响了科研、生产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二是缺乏项目支撑,科研示范带动能力不强。由于我省没有园区业务对口帮扶单位,缺乏项目支撑,科研、示范、推广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效果不明显。

1.3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支撑薄弱科技人才短缺,科研能力不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农艺的示范效应不明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引智入园、引智创业、成果转化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缺乏与院校的有效合作,科技对园区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目前,园区的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少,专业技术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一是缺少园林、果蔬、畜牧和加工的专业人才;二是缺少农业高科技人才;三是缺少会经营善管理人才;四是缺少农业信息方面的人才;五是农民总体种植水平不够高,受技术、管理等因素制约,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应用和推广速度还不够快。

1.4龙头企业带动效果不明显园区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有待巩固提高。

2对策建议

2.1加强组织领导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面广,需要各行业、多部门的密切配合。为了保证顺利实施,示范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园区管委会全面负责示范园区建设的组织、协调、督促、落实及技术咨询、指导、论证和检查。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建立高效、协调的管理机制,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列入县域经济工作发展规划和农牧业发展重点,加大项目争取和资金投入力度,真正把示范园区建成互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

2.2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培养一是加强与科研单位、科研院校的有效合作,建立合作机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二是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引智入园、引智创业工作,引进农业高科技人才,建设一支农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三是加快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培养一批示范、推广队伍。四是加强经营管理能手的培养。五是积极开展农民科技素质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应用和推广步伐。

篇8

抓住机遇,发展牡丹产业

“菏泽的牡丹种植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了,但是一直是一家一户种植,没有形成规模;牡丹的利用价值很高,可以药用、做茶、做牡丹籽油等,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公司一直想着把牡丹产业做大。”山东盛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宝剑告诉记者,“菏泽牡丹文化深厚,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牡丹一直是富贵吉祥的代表,充满着正能量,发展空间巨大,我想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记者了解到,谭宝剑发展牡丹产业不仅仅是看到了牡丹的发展潜力,他还关注的是牡丹产业对农民增收、对国家的贡献。“牡丹是木本植物,能够保证开花结果几十年,对农民来说投入少、产出高,能够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新农村的建设。”谭董事长告诉记者。

产业化发展,塑造牡丹品牌

截至目前,公司苗圃面积1000亩,观赏牡丹种植面积500亩,油用牡丹面积3500亩;牡丹深加工发展迅速,牡丹花茶深加工已顺利投产两年,并发展了国色天香系列、花开富贵系列、锦上添花系列等品牌,牡丹籽油、牡丹胶囊、牡丹化妆品、牡丹工艺品生产已步入正轨;牡丹文化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牡丹展览馆建设圆满竣工,并在2014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并建设了牡丹影视艺术中心、牡丹小镇生态观光和牡丹观赏园等。

公司自成立以来,立足于牡丹产业,在牡丹培育、种植、收储贸易、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受到省、市、区领导的重视和表扬,被命名为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菏泽市牡丹产业化示范企业和牡丹区牡丹基地建设先进单位,国家牡丹种质资源库和牡丹测试中心均设在山东盛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展望未来,创造盛华天地

篇9

目前国内外关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已较深入,关于不同时期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较多,本文关于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研究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并不相同,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范围较之农业科技进步贡献效率小。当前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采用余值法,但实际上科技投入并不是除了物质费用、劳动力、耕地以外的唯一因素,采用余值法所测算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往往偏大,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对余值法进行适当调整,测算出的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对福建省有关部门进行合理的科技投入提供对策建议。

一、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现状

从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与强度来看,福建省财政收入相对较高,2007年为128284亿元,但是全省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却不多,全省全年农业科技经费收入支出为314337万元,仅占财政支出的0.35%与沿海其他省份相比相对较低。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总额正处于逐步提升之中,特别是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得到较快增长。当前,政府农賺入强度与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强度的平均水平相比,相距甚远,政府对福建农业科技推广投资处于反复震荡之中,其支撑强度严重不足。

从农业科技与服务力量来看,福建农业科技与服务力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沿海地区地位并不显著。2008年福建省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数为23509人,平均每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技术人员数为75人,在沿海省市中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同时,高级农业科技人员的绝对数也相对较少。

二、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测算体系构建

(一)体系指标选择

对农业所有投入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农业产值,将农业产值作为农业发展的具体指标有其合理性。影响农业产值的因素除了资金、人力、土地3大基本要素外,还有农业科技投入。其中,将农业科技系统人员数、农业通D投入作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可量化的指标。

1.农业产值相对指数Y农业产值很大程度上受到农业科技投入的影响,能够正确、直观地反映农业发展水平。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以货币表现的指标,在不同年份之间进行对比时,因为包含各年间价格变动的因素,不能确切地反映实物量的增减变动,必须消除价格变动的因素后,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动态,因此,将福建农业产值换算成不变价。本研究中,农业总产值主要采用《福建统计年鉴〉冲农业总产值相对指数(以1952年为基数100)。

2农业物质费用相对指数K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5-1992年的各分项农业物质消耗统计数据可得,历年农业固定资产折旧费占农业物质消耗的比重都在2%—3%之间变动,因此,将农业固定资产折旧费占农业物质费用的比重固定为25%131,进而计算出农业各年份的物质费用,农业物质费用必须进行以下2步的调整:

第一步:农业物质费用=农业中间消耗/(1-Q025)

第二步:农业物质费用相对指数=当年的农业总产值相对指数当年的农业总产值X当年的农业物质费用。

3农村劳动力数L农业劳动力采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农林牧渔业劳动力。

4.常用耕地面积M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为了测算的精确性,为了更真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本研究采用《福建统计年鉴〉冲的常用耕地面积来代替耕地面积13。5农业科技系统人员数S农业科技系统人员对农业创新提供了人才,人才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科技人员的多少与素质高低对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福建省科技统计年鉴》可查得2001—2005年关于农业系统人员的数量,其他年份的数据则通过线性回归得到1993-2007年农业科技系统人员的数量。

农业R&D投入H(亿元)。在农业科技活动中,农业研究与开发(以下简称f&D)活动处于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位置,是为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实现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产值的一项创造性及应用性强的活动。因此,农业R&D投入的多少会影响到农业发展水平。福建农业R&D投入是根据2000年福建I&D普查中,农业I&D为045亿元,结合2007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17276亿元,是2000年的394倍,进行估算得出的结果。

(二)CobbDogas生产函数对体系指标的筛选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理论和测算方法,在学术上并非完全统一,计算方法也比较复杂,目前关于科技进步的测算方法主要有:索洛余值法、CD生产函数、综合指标法、CES生产函数方法、DEA法、全要素生产率模型法、丹尼森因素分析法、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法。就各种研究方法而言,其理论基础都建立于CobDoglas生产函数或Slow增长速度方程之上。

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依据CobDougla生产函数改造得出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贡献测算的模型为其中Y是农业总产值,民LMSH分别为与Y相对应的投入要素,即物质费用相对指数、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数、常用耕地面积、农业科技系统人员数、农业R&D投入,A为常数项,为时间变量。7,Ha分别是物质费用、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数、常用耕地面积、农业科技系统人员数、农业R&D投入的投入产出弹性。对模型两边取对数可转化为:

本文将以年份数据进行计算所以需取dH

    

   为了检验各指标对农业产值是否有影响,形成各项指标数据的对数表2

利用SPSS13.0对以上数据进行逐步回归,逐步回归后方程只保留了物质费用、劳动九农业R&D投入3个自变量。常用耕地面积和农业科技系统人员数的Sg即显性P值分别为0775和0921接近于1,由此可知,常用耕地面积和农业科技系统人员数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极小,可以剔除。为了更加切合实际情况,将模型改为Y=akLh,按照前文的推导方法将方程改写为y=ak+p屮0h。其中,y、kJh分别是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物质消耗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农业通d投入增长率。

基于MbDoglas生产函数及SPSS130分析,可以得出,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测算体系以农业总产值作为因变量,以物质费用、农村劳动力和农业R&D投入为自变量。

三、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测算归分析,得出估计参数为a=0.547P=0918a=0127。

    (一)参数确定

   利用SPSS13.0对各项指标数据的对数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估计参数为α=0.547, β =0.918, σ=0.127。

   (二)凝计结果检验

模型中常数项与回归系数的检验值分别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F统计量的值较大,为143516F检验通过,由此可知回归方程的效果显著,即模型的效果显著。R高达0999接近于1表明回归模型对样本据点的拟合程度很高,自变量能够很好地解释因变量变化的情况。

(三)测算结果

物质消耗、劳动力、农业f&D投入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分别为:

(四)结果分析

1.弹性系数分析

(1)福建农业增长中存在显著的规模效益。根据所测定出的回归模型,福建农业发展中的各要素的弹性系数分别为a、民a,其数值分别为054709180127a+|3+a=1.592大于1。这表明,在福建农业增长中,扩大规模,可以获得规模效益。

(2)洛项要素的弹性系数分析

农业物质费用相对指数的弹性系数为0547表示当农业物质费用增长1%时,所带来的产出增长中, 扩大规模, 可以获得规模效益。因此,物质费用的投入能够带来较大的产出。

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弹性系数为0918表示当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增长1%时,所带来的产出增长0918%;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弹性系数是5个因素中最高的,同样增加1%投入的情况下,可以带来最大的产出。

农业I&D投入(亿元)的弹性系数为0.127表示当农业R&D投入(亿元)增加1%时,所带来的产出增加0127%。同样投入增加1%的情况下,农业产出的增加对农业I&D投入的增加反映不敏感。

2.各要素贡献率分析

(1) 农业科技投入的贡献率。在农业科技活动中,R&D活动处于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位置,结合CcbbDoga生产函数对体系指标的筛选结果,在本研究中,农业科技投入的贡献率用农业抱D投入的贡献率代替,由表3可知,农业科技投入的贡献率仅次于物质费用的贡献率,其为61.4%,处于较高水平。

(2) 农业物质费用的贡献率。福建农业的增长主要是靠物质费用推动的,从表3可以看出,物质费用的贡献率为821%,这说明,物质费用对福建农业增长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因此,福建省可以在今后加大对农业的物质费用投入。

(3)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贡献率。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对福建农业的贡献率为一306%,出现了负值,这是因为农业劳动力过剩,远远超过了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因此,应当转移剩余劳动力,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四、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贡献的建议

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作用明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并依托科技投入机制真正实现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据前文对各要素贡献率的分析可知,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为61.4%,处于较高水平,但并非为对农业发展贡献最大的要素,农业物质费用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最大,由此说明福建农业的发展仍未摆脱较粗放的经营方式。应当通过农业科技投入来改变福建省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投入的作用提高其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大科技投入,提供科技支撑科技投入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加大投入是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主要手段,因此,加大科技投入,提供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尤为重要。加大科技投入需要财政投入、政策等相关保障,具体而言:(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财政支持是科技投入的最主要渠道,政府的支持在当前由于农业科研成果的外部性而导致的市场失灵的状态下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农业科技投入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需要在政府扶持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利用效率。因此,应当在中央和各级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集体和个人增加科技投入,形成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2)加大政策对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农业科技投入包括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管理、信息等6大要素方面着手,出台相应的政策可以保障各个要素投入的顺畅。

(二)是高科技推广强度,促进科技转化效率

提高科技推广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主要方面。农业科技推广强度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投入能否起到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的推广。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保证从立项到科研再到成果的推广及应用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使得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是高农业物质费用的科技含量

篇10

1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世界人口的增长幅度是惊人的,1830年世界总人口才10亿左右,1930年达20亿,1960年30亿,1984年为46亿,2000年已超过60亿,预计到2025年会增加到80亿,由此而来的就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严峻。我国资源短缺,尤其是人均资源短缺的情况令人十分担忧,土地产出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利用率低。而另一方面,光温等气候资源的的控制能力较差,农业生产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耕地减少是不容置疑的,人口增长也是难以逆转的,人地矛盾加剧会更加突现出来。加入WTO后,农业面临世界范围的竞争,农业如何发展是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拥有众多农业人口的中国,面对世界性难题,面对新的挑战,每个人不得不思考许多问题。纵观世界农业的发展和我国农业的实际,发展以人为本的农业战略具有长远意义。

2设施农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有效途径

设施农业生产系统作为高耗劳动力的产业和高效利用土地的生产方式,对我国在人口增多和土地锐减的国情下,能够保持长远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设施农业能够有效地延长作物的生育期和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可大幅度提高产量和品质。一般加温温室可周年生产,节能温室每年可增加5个月左右的有效生长期,塑料大棚可增加2~3个月的生长期,可使园艺作物产量提高2~5倍,太阳能利用率、土地利用率成倍提高。在荷兰,温室黄瓜产量可达76kg/m2,是露地正常产量的20倍;温室单产达300枝/m2,是露地正常产量的8~10倍。在与外界隔开的现代化植物工厂里,产量的提高幅度更大,像美国的“生物圈二号”,番茄从播种到果实成熟只需56天,而在常规生产中播种到采收需要5个月左右;在日本植物工厂里,菠菜生长期仅20~25天,较常规缩短5~10倍,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数十倍。土地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有助于缓解人类社会生存的矛盾,意味着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可能。(2)设施农业作为克服多变气候的一种手段,可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有稳定的产量和质量,保证产品的按期上市或交货,在国际市场中赢得稳定收入。因此,设施园艺在今后的国际贸易和市场竞争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会成为园艺产业的龙头,在解决加入WTO后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设施利用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园艺植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种苗业、特种植物(药用植物、工业用原料植物)的生产、育种都能利用设施。目前设施主要用于园艺作物的生产和一些经济价值高的作物生产,今后随着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人口增长的压力,应用领域会逐步扩大,如苗木的快繁、组培苗的驯化、冬寒地区禽畜的产羔和越冬、菌类栽培、鲜食玉米的速成(一年可生产四作)、特种养殖(鱼、虾、龟)等。

3走设施农业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以及整个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资源依赖型、粗放经营型的农业增长方式导致的是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资源萎缩。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这种农业发展方式已经到了难以延续的地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技术含量低的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越来越弱。面对资源紧缺、人口膨胀的严峻现实,面对未来的严峻挑战和严酷竞争,中华民族要发展、要进入世界强国的行列,必须改变农业低效高耗的增长方式,走技术替代资源的路子,走设施农业发展道路。作为农业摆脱资源(耕地、水、气候、环境等资源)限制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设施农业生产。注入生物、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等高科技的设施农业是高科技含量的生产体系,它将是全球性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重点、农业创新的主要途径、未来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