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篇1

关键词 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1-0049-04

一、引言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定的就业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的必由之路。为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增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华东区域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包括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五市在内的江苏苏北地区、安徽、山东是华东的经济洼地,也是华东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最重的地区。职业教育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紧密,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人力资本配置作用。在此背景下,深化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的研究,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策略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对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杜睿云、安树伟(2012)基于比较优势的视角,在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方面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了比较,归纳出职业教育具备应用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提出了“契合农村劳动力成长特点、降低受教育者成本与风险、满足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需要等方面都具有很大比较优势”的理论观点,并据此指出职业教育可以成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教育补偿的有效方法[1]。李敏(2015)分析了苏北职业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三个保障”“四项建设”“五个统筹”等相关策略[2]。阚大学,吕连菊(2014)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克服内生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职业教育促进了中国城镇化建设,推动中国城镇产业结构转型与就业结构升级[3]。

另一个领域是职业教育服务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提升路径方面。唐瑾(2014)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就业压力出发,分析了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机理,并从宏观制度和具体策略两个层面提出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4]。马建富(2014)从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力资本困境的角度提出了职业教育制度配置和政策创新的培训策略[5]。

不难看出,现有研究多基于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方面进行理论突破,多基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尤其缺乏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方面的实证分析。鉴于此,本文以华东六省一市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数据为样本,整理和收集2003―2014年间的面板数据,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给予实证分析,得出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的研究结论。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来判断职业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平稳时间序列中,如果变量(A,B)之间存在稳定的影响关系,则需要判定是变量A的变化引起了变量B的变化,还是变量B的变化引起了变量A的变化,或者是两个变量A、B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从统计学意义上可以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判定因果关系的方向,从而判定哪个变量是因,哪个变量是果,或者互为因果关系。

从上述对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对一个时间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时有一个前提条件,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否则可能会出现虚假回归问题。所以首先要对需要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来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可看出本文中的时间序列是同阶单整的,这时需要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的随机性趋势,即协整关系。本文采用Johanson协整检验来判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二)数据来源和说明

采用职业学校的数量和招生人数这两个变量表示职业教育规模,职业学校的数量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几类学校的数量之和;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也为这几种院校的招生人数之和;用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表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数据从华东六省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东)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中获得。其中,职业教育规模用职业教育部门费用支出代表,收录于我国华东六省市统计局的统计年鉴中的教育统计,职业教育及培训人数的数据获得于华东各省市教育部门和农业部门,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来源于华东各省市农业部门。

1.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分别对职业学校的数量、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取自然对数(Lsc:代表职业学校的数量,Lst代表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Lmp代表劳动力转移人数)。为了避免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实证检验导致的虚假回归问题,先对统计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三个变量Lsc、Lst和Lmp的水平值都没有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但当对三个变量取一阶差分后,各变量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所以可以判断三个变量皆为一阶单整变量。这样变量之间就可能具有稳定的协整关系,为进行下一步检验提供了可能性。

2.Johanson协整检验结果从表2的Johanson 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三个变量Lsc,Lst 和Lmp 在1%显著水平和5%显著水平下都拒绝了没有协整关系和最多一个协整关系的假设;而在1%显著水平下接受了最多两个协整关系的假设,在5%显著水平下拒绝了最多两个协整关系的假设。

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根据协整检验结果,职业学校的数量、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存在协整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确认。首先,对职业学校的数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表3给出了检验结果:在5%的水平上,承认了职业学校的数量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格兰杰因,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不是职业学校的数量的格兰杰因,即职业学校的数量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相互之间产生了影响。

其次,对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表4给出了检验结果:在5%的水平上,承认了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格兰杰因,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也是职业学校招生人数的格兰杰因,即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相互之间产生了影响。

(三)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规模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促进作用:职业学校的数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职业教育规模(职业学校的数量和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产生积极影响;反过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增加也会促进职业教育规模(职业学校的数量和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的扩大。

首先,职业学校招生人数的扩大,会使得农村劳动力获得职业教育的机会增加,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能够更好地获得就业准备知识。这些就业准备知识包括相关工作岗位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安全知识等,就业准备知识对农村劳动力获得非农就业的机会是必不可少的。其次,职业学校的数量增加,会使得农村劳动力获得相关知识更全面,可以更好地适应各种职I需求,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从而转变为市民。因此职业教育规模(职业学校的数量和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的扩大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增加,对农村劳动力转变为市民这一过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增加会增加需要获得相关知识的需求,而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就需要扩大职业教育规模,这时主要是促进职业学校招生人数的增加。而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增加,对于获得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要求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可以获得更好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发展,更好地融入市民生活。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更多种类的职业学校就会发展起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增加就促进了职业学校数量的增加。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增加促进了职业教育规模(职业学校的数量和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的扩大。

三、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水平策略

从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得出,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产生了积极影响,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便捷、准确的方式,同时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对于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进程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考虑到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会促进华东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进程中,要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作用。

首先,各地政府要完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体制的投入。在思想上要有前瞻性,通过政策的及时跟进,对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实施严格的监管与评价体制,“完善和推广第三方监管机制,切实将监管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对培训资金使用、培训内容及培训满意度、培训师资等多方面的监管”。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制度,加大职业培训补贴政策落实力度,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参加培训和取得技能证书的积极性。第三,各地政府还要积极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宣传工作,提高他们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与意愿。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渠道,宣传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培训以及创业培训的相关政策;大力宣传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和创业的典型案例,报道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好处,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舆论氛围。

(二)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各地政府要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软硬件投入。在硬件方面,要加强教育与培训基地建设,提供强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硬件设施。各地要利用现有的职业院校、各街道社区、工会、妇联等各类培训资源,改造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示范基地,各地政府要主动承担培训任务,购买培训需要的各类设施设备,提高培训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软件方面,要开发适合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内容,根据转移劳动力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开展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坚持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等形式,通过课堂教学、电视广播教学、网络课程、移动端微课等教育方式,全方位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

(三)提倡多主体协同机制

篇2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举过一个提水的例子:“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筋疲力尽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虽然他是用此例来类比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的力量是不相同的,在这里不妨回归其本来的意义,劳动教育的意义亦是在于让学生适度发展,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劳动中成功的乐趣。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并确定这个度,找到合适的路径帮助孩子找到劳动中的乐趣和成就。

首先,教师要亲身参与到孩子们这项活动之中,既要有教师的视野,将整个集体劳动的整个过程收纳于心,就像一台可以随时移动、不时调整焦点的摄像机,将其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愉快的细节、不足的地方等如实地记录下来;同时,也要有孩子的视角,对这项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与孩子们一起体验劳动过程中的辛劳和汗水,在整个过程中还要不间断地与孩子们保持轻松愉快的谈话。

其次,我始终认为,劳动中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而我们所追求的公平性,其评判的尺度也并非掌握在教师手中,而是在孩子们的心中。如果教师盲目相信自己的权威,“确信”自己可以公平地分派劳动任务,甚至不惜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来代替集体做决定,那这种霸道和专权是不符合教育原则的,是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的。因此,劳动任务的分配应该是由孩子们决定的、愿意接受的,并乐于承担其结果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告知孩子们这项拔草任务的必要内容,比如规定的时间、除草范围、所需工具,以及其他注意事项等等,然后由孩子们推选劳动小组的负责人,让负责人再去与组员协商分解任务,将任务分到每个人身上。教师在小组分工过程中做好倾听,除非某项分工的确不够合理,否则尽量少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最后,孩子们分好小组、确定好每个人的任务之后,教师适时出现,根据本班孩子的兴趣爱好用游戏的方式来编排这项劳动,可以编一个童话故事,让藏身于地上和砖缝的小草变成小朋友需要去保护的精灵或者要被消灭的妖怪,充分启发儿童的想象力,让这样一场劳动变得更富有诗意;或者可以用孩子们喜欢玩的网络游戏,比如摩尔庄园等,让拔草变成他们团队需要完成的一项游戏任务,还可以让小组之间公平对决,进行较量,这样就促进了孩子们之间的团结、协作,并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当然,在劳动任务全部结束之后的评价环节中,教师要将之前的童话故事或者游戏任务代入其中,弱化那种硬性的量化评价结果――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而是让孩子们将故事或者游戏进行到底,为我们共同的故事或共同的游戏设计美好的结局,再总结收获,将故事的激励或者游戏的快乐持续下去。

篇3

1.劳技教育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的全面培养

在劳技教育中,学生运用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又动脑,既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需要,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劳技教育,培养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培养了关心集体、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格。因此,劳技教育对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劳动人民、勤俭节约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思想品德起着重大作用。

2.劳技教育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一个时期以来,单一的升学目标的追求影响和限制了劳动教育的发展,把师生的思想禁锢在唯一的一种教育形式上,劳技教育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在社会实际中的特点和作用,对家乡经济发展有所感悟。社会生活是一个广阔的课堂,利用劳技课可以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了解和接触社会。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地把今天的学习和将来的学习结合起来,把社会的发展与自己能力和特长的培养结合起来。这种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实践能够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求, 学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观念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内化为“我要学”,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劳技教育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劳动是使人类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技教育则使学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技能。劳技教育实质上是开发人的潜能。在当前,开放性、合作性、竞争性成为世界潮流,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团队合作能力。劳技教育可以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合作能力。学生不但可以使所学知识更加理想,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劳技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人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完善。劳技教育深受学生喜欢,其重要原因是它改变了教师“一言堂”,把自交给了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释放了人的自由。学生们在劳技课上主动参加教学活动,这就可以适应他们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最佳发挥。学生感到劳技课学习轻松愉快,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们都能获得很大的收获。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自尊心,有利于独立人格的形成。

二、初中劳技教育的途径

1.建立有实际意义劳技教育目标体系

(1)认识劳动的意义。通过初中三年的劳技教育,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爱护劳动工具、保证劳动质量、端正劳动态度,形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2)学会生活自理。教育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和维修最常用的基本劳动工具,教会学生学会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树立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职业意识,形成勤劳、坚强、认真负责,服务社会的品质,具有初步适应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2.建立动手动脑结合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劳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可与多家企业联系,建立学生实践基地。还可配备一定的劳动工具和物资,为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提供保障,将课堂知识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基地教育可以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书本模式,使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接受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

3.建立有形有效的劳技教育课程体系

经过多年的实施,我校已把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列入学校办学方针,这从制度上保证了劳技课教学应有的位置。根据学校发展的具体情况,将劳技课分为选修课和活动课两大块,使劳技课教学做到三结合,即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选修课按教学计划规定实施,是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学习的。选修课根据学生特点开设,九年级一般为职业规划和创新课,八年级一般为家政课和简易维修,七年级一般为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活动课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参观考察加工车间、实践基地等形式,组织学生课外兴趣小组调查研究等开展活动,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劳动技能的充分生动活泼的发展。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可以采用学分制、星级制的办法,每学期进行考评并纳入素质报告单和学生成长档案中。

篇4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涵养个人气质、提高文化素养,更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环境支撑。

一、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艺术教育是思想教育、做人的教育,它不仅单纯属于审美范畴、更是在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有着广泛的涉及、渗透和深入,是具有跨越性、综合性、多层面特点的、能在愉悦中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形式。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功能和途径深深地影响着人的发展,提高人的艺术修养,使人能够主动地、充分地实现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和平共处,令其人格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有助于人在心灵开发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内心的感受。加强艺术教育有利于推进大学生全面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的形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进而实现加大对社会各界的影响,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一)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阐明了我国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十七大报告也指出,今后的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作为具有高学历的知识群体,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大的方面说,它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从小的方面说,它关系到一个人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将来是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只有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了,才会形成爱国爱校、诚信友善、求实创新、严谨勤奋等优秀品质,才能够升华人的境界、提高人的素质,使人的价值实现合适于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取向,成就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着重于人的全方面素质的培养,而其中艺术文化教育是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对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践行国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育人用人标准具有现实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有利于构筑大学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它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管理文化。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要通过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管理文化三方面的协调发展,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活动秩序,实现校园文化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从而体现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对于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促进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协调。

二、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加剧,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必然要求大学生在专业知识以外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去克服困难、融入环境。加强艺术教育,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有助于降低大学生心理压力,塑造坚强的心理素质,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实现艺术课程设置的人性化,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它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其情操,促进其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许多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艺术审美可以消除人脑的高度紧张和疲劳,使大脑各部位的兴奋和抑制有序交替出现,从而有助于脑机能的平衡健康发展。艺术教育的动情自由,让学生在多元文化情境中获得宽容精神。加强艺术教育,使人在美的环境中产生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性格开朗,精神饱满,活力旺盛,情绪稳定,意志坚强;使人的气质和风度高雅大方,保持鲜明的个性,形成完美的人格。同时它能够调整情绪,使情感获得正确释放的途径,而且还能够超越感性娱乐,进入人格塑造身心和谐的层面,以求在将来面向社会时具备更完善的心理。

(二)增强艺术活动开展的多元化,提升大学生的思维创新

在高校中需要增强艺术教育的多元性和前瞻性,促进多元智能的开发。第一,开展专题性艺术活动。第二,开展竞赛性艺术活动。第三,开展趣味性艺术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精神,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乐于接收来自外部的信息,尝试新的思想行为,立足于艺术的前沿来思考问题,始终保持个人成长的生机与活力。

小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于人才综合素质提高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更是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必要。这就要求我们应全面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和认识,认清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搞清艺术教育的概念是让学生获取基本艺术知识技能、艺术思想与审美等艺术能力的过程,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说是人的“修养”、“灵魂”、“做人”教育。其次,要深刻认识到艺术教育是使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推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手段。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军训 三个功能

军事训练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依法对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也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性工程。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军训时应把握好大学生军训的“三个功能”。

一、国防教育功能

由于长期的和平发展环境,当代大学生没有经过战争洗礼,他们很难认识到当今世界战略格局和安全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带来的危险,迫切需要对其进行国防教育,提高其国防意识,而军训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高校大学生通过在军训期间零距离接触同龄官兵,对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对“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有了具体而深刻的理解,能够增强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树立把个人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为国家的强盛作贡献的责任意识。当然,在军训期间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时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突出重点。既要着眼于思想观念、精神方面的内容,也要着眼于知识、智力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既要突出理论性,也要增强实效性。要找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结合点,把军训的国防教育功能和高校其他各项教育功能紧密结合,形成有机整体。例如,可结合国际形势,讲国防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军队建设,讲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战争史与军事斗争,讲和平发展的来之不易;结合军事训练,讲人才成长与育人环境的关系等等。

二、育人功能

大学生军训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扬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重视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工作,持续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人民军队光荣传统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光荣感、责任感,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一名大学生进入高等院校之后,接受品德教育最早是从军训开始的。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个开端,发扬好这个开端,就能借着军训工作的“东风”,扬起德育工作的“风帆”。例如,深入挖掘军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对高校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具有促进意义;深入挖掘军训中集体主义教育和纪律教育的成果,对加强班集体建设、创建优良学风班风、强化宿舍管理具有基础意义;深入挖掘军训中心理教育和意志教育的成果,对加强心理素质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等具有现实意义;深入挖掘军训中身体素质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成果,对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等具有典范意义。实践证明,结合大学生军训育人功能,对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更能从制度上保障德育工作的落实。

篇6

    一 中小学义务的来源

    依据一般法理,普通法律主体的义务有两个来源:法律和道德,但某些主体例如行政主体则遵循“法律无规定即为禁止的”原则行使权力,相应地其义务也以法律规定为主要来源,学校义务的来源和其法律地位密切相关,在法国,学校是作为公立公益机构存在的;在日本,学校的公务性也有明确规定,《日本教育基本法》第6条规定“法律所承认的学校是具有公共性质,因此除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外,只有法律所规定的法人才能开办学校。”教育活动的公务性已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中明确指出:“教育是有关一般公共利益的带根本性的事业,国家应把兴办教育视为一种责任”。在我国,中小学依其活动的主要内容而言,是国家实施教育职责的专门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并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我国法律、法规对教育的公务性也有相应规定: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若干原则意见》中指出:“实施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行为;我国普及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主要依靠公办中小学校”。中小学依相关教育法律、法规行使权利应视为是行政主体的活动,学校作为行政主体与其他分担政府统治职责的行政主体相比,更多的体现为公益性,其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是一种公务行为,但这种行为不是单纯的命令与服从,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其目的是增进公益和提供服务的活动,也即是非权力性公务,这在我国法律规定中也有体现:其他行政主体,法律规定其行使的是“职权”;而教育法中则规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享有“权利”。中小学义务以法律规定为主要来源。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根本,《教育法》为核心包括《教师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相关教育法规。其中对中小学义务也有明确规定,这即有利于学校适当履行其义务,更益于受教育者权益的保护。

    二、中小学义务的内容

    义务作为法律关系内容的构成部分,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中其范围也是大相径庭的,学生与中小学之间的法律关系是确定学校义务的基础,学校是行政主体,也是行政相对人和民事主体,但在实践中往往是把学校的多重身份一元化为民事主体,而忽视了真正体现学校性质的行政主体的资格;法律关系的形成离不开相应的法律调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基于宪法有关教育的规定及相应教育法的调整形成的教育法律关系,

篇7

【关 键 词】卢梭;教育思想;少先队活动课

卢梭,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和资产阶级教育家。他从少年起便酷爱自然、欣赏自然,这份特殊的热爱使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写作。然而,他的最伟大的教师,并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书籍,而是“自然”。自然,渗透了他整个生命和人生。那时的新兴法国,学校教育仍然被笼罩在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的阴影下,天主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儿童身心发展受到了极大压抑,他却毅然决然地塑造了一个站在当时教育对立面的“爱弥儿”来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及其被思想。

一、《爱弥儿》主要的教育理论

1.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自由人。卢梭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自由人。人的自由问题,毋庸置疑成了他一生追寻的目标,同时这也是他教育的最高目的。他强调自由,甚至发出了“不自由,毋宁死”的呐喊。然而,在今天这个科技发达、各种教育思想层出不穷的时代,自由虽有着神圣而不可亵渎的法律意义,可在教育领域,孜孜以求学问、知识和真理的学生,他们在求知的道路上那份常人都应得的自由却是一纸空文。自由,被老师的苛刻言辞侵蚀着;被学校的畸形体制、形式主义的规章压制着;被排山倒海般的教育制度控制着,希冀培养的都是家长心目中的乖孩子,老师期望中的听话学生,社会各种岗位上言听计从、没有质疑精神的机器人……这样的教育思想只会使他们越来越偏离自由,最终失去自由。

2. 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龄特性。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自然的原则。儿童具有独特的年龄特性,教师应根据其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与之对应的教育。0~2岁,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儿童身体素质的锻炼,重视体育在儿童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2~12岁,要充分发展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为感觉经验的丰富奠定基础。触觉的发展位居首位,然后依次是视觉和听觉。12~15岁,智育和劳动教育成为重中之重,要教会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热爱,还要让他们明白劳动是每个人的义务,靠劳动而生活的人是拥有真正自由的人。

3. 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滞后。我们都知道,万物都有其自身变化发展的顺序。同理,儿童的成长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成人是成人,儿童是儿童,千万不能将儿童当作成人。儿童有他们特有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如果成人以他们的方式代替儿童的方式,这无疑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一件事。卢梭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有意打乱了这个自然的秩序,将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甚至很快就会腐烂。在今天,表面上允诺要遵循规律,因材施教,可实际上在教育方面我们造就了老态龙钟的儿童和年纪轻轻的伪博士。不要让孩子为了成为你所希望的人而牺牲了自己。

教育是什么?答案莫衷一是。教育始于生命的诞生,孩子一生下来就已是学生,不过他们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是大自然的学生。如果老师总是拿自己的判断去指导学生,那么学生只能通过老师的眼睛去看问题,一旦没有这些眼睛,孩子们就什么也看不见。老师不能代替学生,一旦问题出现了,老师要做的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引导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真理的获得不是一种拿来主义,应是被告知怎么去获得真理,这才是立足之本,生存之道。

二、少先队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与成人世界迥异的世界,儿童的世界是一个自由、自主、自决的世界,儿童的世界需要儿童来照料、浇灌。他们应然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和权威,因为儿童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看世界、看宇宙的思维。成人理当尊重儿童对自己世界的自我管理和维护,而不应该以成人的标准强制干预儿童,更不应该将儿童当作成人来对待。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有儿童的样子。新时期的少年如绿茵丛中绽放的朵朵鲜花,粉红娇滴、流淌绮梦,他们是新世纪的接班人,他们应当是怎样的类型?当然不应是奴才型、小大人型,也不是秀才型、庸才型,更不是蠢材型。儿童的世界是一个纯洁无瑕的世界,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永恒的精神世界,而我们的教育在于保存好这样的画卷,这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其终点。

然而,在少年儿童自己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队活动中,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老师高大威严的身影,犹如一个在绚丽缤纷、灯影绰绰的舞台上挥舞着笔直而又权威的指挥棒的乐队指挥家,在他作为一个成人而特有的思想音符的上下波动下,演奏着他成人的诗篇乐章,在他的脸上我们可以看到如痴如醉、怡然恬静的表情,如若从观众席上响起依稀可闻的掌声,优雅婉约的动作会更贴切手舞足蹈、自我陶醉的浮夸失态。同时,我们也能在这时看到舞池中的一群孩子,一群如皮影戏中被人玩弄指掌的木偶在前后左右地摇摆,脸上却是呆滞僵硬的表情,仿佛丢失了心爱的玩具,那么失落、那么忧闷,又那么无辜、那么可怜。我们所熟悉的儿童笑声仿佛在一场暴风雨之后销声匿迹、无影无踪了。曾经如风铃般清脆润心的笑声,观众再也听不到了。这群在老师眼里乖巧听话的孩子绝不说一个“不”字,也不敢大声地说“不”。因为老师就是权威,就是专家,就是真理,没有比相信老师更对的事了,老师说唱,他们就唱;老师说一起朗读,他们就一起朗读;老师说要在这里稍微停两秒,他们就停两秒……始终如一地点头应从,没有一种反对质疑的声音,没有人不假思索地说:“老师,我们想这样表演……老师,这句话我们想换成更简单、更孩子化的语言,老师……”

坐在观众席上的旁听者内心焦灼难受,一种声音高叫着:台上的孩子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吗?该有的笑声没有,该展现的童稚、可爱却被整齐划一的统一标准压抑着。孩子们,你们是天真活泼、讨人喜欢的孩子呀!不是久经事故、阅历多重的成年人。成年人的话语为何成了你们的“知识产权”?在成为成年人之前的儿童模样为什么会消失在你们年华正好的儿童时期?台上台下诠释的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两个本应浑然一体、融洽合一的两个世界,在成人的强迫和干预下被肢解得淋漓破碎,剩下的也仅仅是成人的言语,成人的动作,成人的表情。保持儿童的世界就是一纸空文,儿童天真烂漫的世界就是名不副实。在少先队的活动课中,儿童本应是他们自己的主人,拥有对整个活动的指挥、操作的权利。儿童是活动的中心,老师只是起辅助作用,然而在现实的“队活动”中常常是本末倒置,主次颠倒。这是少先队活动课中令人触目惊心、倍感心寒的场景。儿童的发展有他们固有或者说特有的阶段性。揠苗助长,忽视、冷漠的成人做法只会让儿童的世界变得更加糟糕!更加成人化!

三、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实施少先队活动课的启示

在世界教育史上,卢梭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家,他高举“自然主义教育”的旗帜,猛烈抨击充满弊病的传统教育,为后世教育开天辟地,对蓬勃兴起的少先队活动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1. 尊重儿童的个性。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卢梭自然主义思想的体现。他主张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完成,独立思考,认真判断,付诸实践。当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时,他才是具有真正自由的人,如果放弃或被剥夺了这种自由,都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我们每个人因为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的不同而具有独特的相貌和个性,教育的任务是要教会儿童遵从自己内心的同时,也要尊重别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价值和发展的可能性。而在教育实践中,个性化培养的缺失是比较突出的,开展少先队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个性才能,培养儿童对生活的观察、理解、鉴赏和创造的能力。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是少先队活动课实施的基本原则之一。少年儿童充满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他们思维活跃,感觉敏锐,在少先队活动课中,辅导员可以创造多种活动环境,带着他们走到室外,感受大自然给予他们的快乐,让他们真正享受少先队活动课,真正成为活动课的主人。

2. 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儿童中心论”早已深入人心,然而传统教育却忽视了儿童的感受,对儿童进行强迫教育,要求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他们内部的本能和倾向遭到遏制,教育逐渐变成一种“外在的压力”。在少先队活动课中,孩子们是活动的主人,他们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辅导员只需认真地倾听、观看并适当地给予指导,而不是指手画脚地进行人为干预,以此遏制孩子们的言行。辅导员不能总是装得好像比孩子们更高明,这样只会挫伤孩子们的勇气和信心。活动课应该让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自由的发挥,辅导员要做儿童活动课中的辅助者,而不是敌人和压迫者。

3. 努力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儿童天真烂漫、思想活跃,这为其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世界的进步,并且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都认可寓言故事的趣味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但如果寓言故事总是在结尾直接告诉人们其中的道理,就会剥夺读者们自己动脑筋体会的乐趣和意义。同样,如果在少先队活动课(下转54页)(上接44页)上,辅导员总是以自己的想法去驾驭或试图控制孩子们的想象力,那么本来一触即发的想象力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不要提前预设活动课的结果,因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会让活动课精彩纷呈,趣味横生。因此,努力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至关重要。

4. 孩子们的语言要“孩子化”。如果老师很早就教会他们玩弄情感、玩弄文字,很早就教会他们说带有浓烈情感色彩的语言,使他们谈起话来总是带有成人化的腔调,他们就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拿你教他们的东西来应付你,使你没有办法辨别出他们什么时候撒谎,什么时候在讲自己真正的感受。在少先队活动课中,我们希望听到孩子们内心中最朴实、纯真的声音。

在教学实践中,但愿通过努力,我们的教育能使儿童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让.雅克.卢梭著.彭正梅译.爱弥儿[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卢梭.卢梭自选书信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65.

[3]卢梭.“论文”及其他早期政治著作[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29-91,133.

[4]莫南.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43-44.

[5]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李平呕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篇8

一、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思想道德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培养和提高、塑造和优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对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起着主导作用。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没有生活的目标和希望,中小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都充满好奇,但是在理智上还不成熟,情绪容易波动,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这一阶段也是人生的立志时期,只有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培养良好的行为品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艰苦的学习与探索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以塑造学生品格、道德思想为主要教育任务,通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服务社会的精神品质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健康思想。

二、优化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用先进文化引导人,发挥校园文化的道德教育作用。近几年,学校启动了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力争让校园的每一个景点、每一面墙壁都体现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丑恶,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学校还在橱窗里展示校内各种重大活动,如开学典礼、文艺汇演、演讲会、重大节日庆祝活动等照片和学生手抄报、绘画作品,让学生触摸到校园内外生活的脉搏,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的兴趣。同时,学校还善于用身边的典型教育人,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人,经常在橱窗内展出典型人物及事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思想道德的教育作用。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必先立德,教之道,德为先。教师形象的树立关键在师德。为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我校致力于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师艺精湛、师魂可敬的教师队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在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为人诚实,自己就必须说话算数,要求学生讲文明、讲礼貌,自己就必须谈吐文雅,外表端庄,衣着整洁,教师做好表率有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让学生真正接受,达到入脑、入心的程度,才能由理解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这样道德氛围才能形成,思想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见成效。

在每年的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中,开展“树师表,铸师魂”活动,评选出校级(择优向上级推荐)师德标兵,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他们的事迹,激励全体教师严守职业道德,讲求社会公德,铸起师德工程。师德好不好,学生评价很重要。我校还结合县教育局的安排,每年度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考核,其中有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教师的环节。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对教师触动很大,这几年我校98.8%的教师被评为学生满意的教师。我校在教师中还开展了与后进生、与留守儿童交朋友的活动,教师经常交心谈心,促使安心上学,自觉守纪,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三、注重德育教育活动的实践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以教师的空洞说教为主要形式,缺乏亲身的实践体验与感悟,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得不到很好的锻炼,“知”与“行”得不到很好的统一。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活动使他们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实践中,我校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能力。校外通过组织学生到我县青龙河沿河两岸进行实地观察,走访调查,了解自然资源、乡土风情、家乡变化、生态环境,高年级学生还自发编印了很多精美的手抄报。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兴致勃勃,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

我们还结合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活动,师生共同诵读“弟子规”等篇章,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利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等纪念日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先烈精神代代传”、“争当新时代的活雷锋”、“手拉手献爱心”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环保小卫士”、“卫生监督岗”、“文明监督岗”等争创活动,把全校学生凝聚到“校兴我兴、校衰我耻”、“我为学校添光彩”的行动中来;同时加强警校共建和法制教育基地的共建,每学期请法制副校长到校给学生作法制教育报告,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四、建立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军训;军事训练;高职学生;对策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ilitary training is a legal duty of great responsibility, mission glory. only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training target and task, enrich and perfect the training outline and content, adjust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raining ways and mean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address the current may exist in the training content, training mode is single, unified military training achievements to consolidate such problems; only according to "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thinking,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a school, consolidating the results of military training of " train of thought, to use of the military training education function; only the summary of military experience, deepen the training effect, seize opportunity, mining military potential, pay attention to training pipe connection, realize the education, to form a military benefit mechanism.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military; military training; vocational students; students

引 言

高职院校开展军训工作是国家《兵役法》、《教育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赋予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客观要求,开展国防教育,是让学生掌握军事技能,强化国防意识,为国防建设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的战略举措。

一、高职院校开展军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自信心理的培育

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上高职院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觉得低人一等。他们需要有条件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需要有机会来获得自信。军训能够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这为他们重新培育自身健康自信心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

军训使高职学生置身于军事化训练的浓重氛围中,通过认真学习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亲身体验军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军训有助于增强高职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与无限忠诚;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高度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高职学生自觉养成诚实、守信、勤奋、敬业的良好思想品德。

(三)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

现在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生活依赖性强,独立性较差,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不懂得如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军训采用了军事化管理,使他们学会了服从命令,学会了自我管理,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学习环境。军训中经常开展的检查、评比、竞赛等活动,强化了高职学生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使他们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正含义。

(四)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坚韧不拔意志的磨练

军训采用的强化手段和实行的严明纪律,在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获得了立竿见影的显著效果。军训严格的管理,要求他们象军人一样,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令行禁止,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卫生习惯;军训通过“摸、爬、滚、打”等项目,磨练了高职学生坚韧不拔意志,增强了他们不畏艰难困苦的勇气和决心,为他们今后学习生活做好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五)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就是要提高实践技能、形成创造思维、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而军训中的国防教育对于促进这些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军事斗争的对抗性、残酷性和复杂性,孕育着军事思想的创造性。军事课使学生学习军事理论,了解现代战争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兴趣,激发他们潜在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军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军训内容不统一

目前各高职院校军训内容不尽相同,有的训练项目只是中学军训内容的简单重复,缺乏纵深的拓展;国防教育内容只是普及型的军事常识;军训着重于实用性的素质训练,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二)军训方式较单一

军训以队列训练和体能训练为主要内容。场地训练缺乏互动性,学生体力上大量透支,精神上倍感疲惫,难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军训兴趣,军训效果不理想。讲授内容太少,方式仍旧采取灌输式教育方式,理论性过强,缺乏生动性。

(三)军训成果难巩固

军训短期效果明显,但军训后得不到巩固,其作用会逐渐淡化。少数高职院校为降低军训成本,节约军训开支,在军训的组织上重形式轻内容,在训练时间和内容上大打折扣,军训工作有走过场之嫌。

三、加强高职院校军训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 准确定位军训的目标和任务

高职学生的教育应当遵循人才发展的基本规律,向他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促进他们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军训在高职学生的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军营氛围的营造,通过教官的言传身教,可以增强高职学生的国防观念,培养他们拥军尚武精神;通过紧张的军事训练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可以磨练高职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吃苦耐劳精神和令行禁止的纪律观念。

(二) 充实完善军训的大纲和内容

1、在军训的大纲制定上,既要严格执行《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又要根据本校实际对其进行必要的完善与补充。军训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必须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和任务要求,实现系统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其深度和广度要适合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军训内容要适应高职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注重与高中军训内容相衔接;军事技能训练内容要体现高科技局部战争的时代特征,应与培养预备役军人相结合。

2、在军训的实施内容上,要改变现有将队列训练作为军训的主要内容的片面做法。增加多种训练科目,加强军事知识教育,全面提高军事技能。要增加一些有针对性的内容,如防灾、防空、消防、紧急疏散等,培养高职学生应对各种灾难、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可根据院校自身专业特色、学生特点调整军训内容,增设本专业在军事上的运用课程。比如:医学专业增设战地救护,计算机专业增设现代网络战争,通讯专业增设电子对抗和战时通讯保障,交通专业增设战时交通运输保障,等等。这样就可以将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与补充预备役所需高素质专业人才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性高职院校军训模式。

(三) 调整改进施训的方式和方法

1、理论讲授与体能训练相互渗透,加强军训的系统性。

军训普遍以队列训练和体能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原因有:一是许多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亟待锻炼提高;二是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训练培养;三是队列训练和体能训练相对比较容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这样军训的结果是,在部分学生中产生排斥心理和畏难情绪。因此,从提高军训实效性出发,应把理论讲授和体能训练结合起来,把练智能、练技能和练体能结合起来,把趣味性、生动性和知识性结合起来。技能上要采取从易到难,强度上要采用从轻到重的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要过分强调提高难度和加大强度。

2、常规训练与文体活动相互结合,增强军训的趣味性。

要调动高职学生参加军训的积极性,就是要改变单一的队列训练和体能训练的状况,在军训中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军事训练竞赛活动和文娱体育活动,如开展拔河、拳术、篮球、越野、国防知识、队列会操、军事游戏等比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能活跃军训气氛,又能密切教官和学生的关系,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良好局面,调动参训学生的积极性。

3、严格训练和规范管理相互促进,提高军训的实效性。

严格训练离不开规范管理,规范管理有利于严格训练。应把行为规范作为硬性规定让学生去严格执行,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规范管理让学生逐步适应,使之由被动到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规范管理也包括在严格训练的过程中的人性化操作,对参训学生中出现的生理和心理的异常反应要及时发现,妥善处置,坚决杜绝训练事故的发生。

 (四) 发挥军训的长期效应和作用

1、抓住各种活动契机,找到军训工作在德育工作中的切入点。

要把军事理论教育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不断巩固与加强军事教育的成果。例如,结合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讲国防教育的重要性;结合残酷血腥的战争历史,讲和平发展的来之不易;结合国防建设,讲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军训工作,讲人才培养与育人环境的密切关系。要利用1.29 纪念日、纪念日等特殊时期开展纪念活动、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观看爱国主义影视、录像片,参观军事博物馆等,将国防教育深入人心并融入大学生活,增强高职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

2、研究军训管理模式,找到与高职学生管理要求的结合点。

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中引入军训元素,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加强学生的常规管理,实现军训管理与日常管理的无缝衔接。将内务整理与寝室卫生相结合,将身体锻炼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将组织纪律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将心理素质与意志品质相结合,将军训要求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并定期开展竞赛展示比赛活动。

学校要统一要求辅导员全程参与军训管理,要熟悉军训的要求,掌握军事化管理的方式方法,为今后的班级管理打下较好的基础,从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实现训管衔接,从日常教育落实上实现教养一致。

结 语

总之,高职院校军训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中,放到科教兴国的大视野中,放到民族强盛的大使命中,才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出巩固军训成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挖掘和巩固高职院校军训成果,对国家、对社会、对每个学生都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小平. 独立学院贫困生工作的几个问题[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72-75

[2] 秦伟;汪昌海. 浅谈大学生军训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 科教文汇, 2006, 2:7-8

篇10

[关键词]体验经济;体验营销;乡村旅游

[中圈分类号]F3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5-0029―05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预言: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写到: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体验经济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托夫勒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消费需求层次的变化、闲暇时间的增多,共同推动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笔者认为,朝阳产业旅游业与体验经济有很好.的对接性。旅游企业为游客所提供的产品,实质上是以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和经济为代价来获得一种经历、一种体验,旅游业是一个“典型的以出售体验为主要赢利手段的行业”,旅游与体验天生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业是体验经济的大舞台。中国乡村地区幅员广阔、山川秀美、生态资源丰富,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传承着极具底蕴的传统民俗、农耕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体验式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满足了旅游者感受与城市生活截然相反的乡村生活的体验需求,对于追求“返璞归真”的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体验经济时代乡村旅游的营销问题十分必要,对繁荣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消费需求和体验营销

(一)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消费需求

1.人类需求层次、消费观念与经济时代的对应关系。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认为人总是在满足了低层次需求之后,才将注意力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上。菲利普・科特勒把人类的消费行为分为:量的满足、质的满足和感性满足三个阶段。在感性满足阶段,消费者看重的不是产品数量和质量,而是为了一种感情上的渴望而追求商品与理想自我概念的吻合。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来分析,人类不同层次的需求及其消费行为可以和不同的经济时代实现很好的对接(见表1)。经济演进的过程伴随着消费形态的改变,体验经济的出现反映人类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正在进入一种新的高级形态。

2.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消费趋向。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方式较之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从需求结构来看,消费者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2)从消费内容来看,大众化产品日渐失势,消费者开始追求能彰显自己个性的产品和服务;(3)从价值目标看,消费者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感受;(4)从接受产品的方式看,消费者乐于主动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消费者越来越情感化、个性化、感性化,其需求重点已由追求实用转向追求体验,在产品或服务功能相同的情况下,人们更重视购买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符合自己心理需要和情趣偏好的特定体验。

(二)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体验营销

1.体验营销的概念。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企业影响深远,其中最主要的方面是体验营销应运而生。伯恩德・施密特在《体验式营销》一书中指出:体验营销是站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维、行动、关联等5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了营销的思考方式。体验营销以向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体验为宗旨,在提品和服务的同时,将消费过程看作是一种整体体验,以体验为导向设计、制作和销售产品,注重顾客的参与和氛围的营造,力图通过满足顾客的体验需要而达到吸引和保留顾客、获取利润的目的。体验营销将体验作为一种真实的经济提供物,作为一种有别于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载体来进行“兜售”。

2.体验营销区别于传统营销的特点。体验营销最主要的特点是以产品或服务为媒介,企业和消费者进行行为和心理的互动,从而实现两者的深层认同。作为一种新颖的营销方式,体验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有自身的特点(如表2所示):(1)以消费者的体验为中心,体验营销注重消费过程中的经历对感觉、内心和思想的触动,从而把企业、品牌和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2)以社会文化为导向,体验营销不再把产品和竞争的分类限定在狭窄视野里,而是把产品或服务置于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寻找内在联系,形成协同体验,注重购买后的顾客反映,努力提高品牌的忠诚度。(3)以感性营销为支点,体验营销试图寻找导致消费者情感变化的敏感点,并激发其积极的情感,使消费者的求美心理和浓郁的人情味都得到了满足。

3.体验营销的方法。体验营销的方法和工具种类繁多,企业要善于寻找和开发适合自己的营销方法和工具,并且不断地推陈出新。体验营销的主要策略有:(1)感官式营销。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与嗅觉建立起感官上的体验。(2)情感式营销。在营销过程中,触动消费者的内心情感,创造情感体验,使消费者自然地融入到情景中来。(3)思考式营销。即通过开发人们的智力,创造性地让消费者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体验。(4)行动式营销。通过偶像、角色来激发消费者,使其生活形态得以改变,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5)关联式营销。其包含感官、情感、思考和行动或营销的综合。

二、乡村旅游进行体验营销的必然性

(一)乡村旅游的体验本质

1.从乡村旅游的本质来看,体验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属性之一。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向游客提供“一种或多种经历和体验”,给游客提供一个认识农村、体验农家生活、追寻古朴民风民俗的机会,为游客提供娱乐、教育、审美和“逃避”现实的体验。乡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逃避”紧张的工作和生活。面对生动的、具有审美感受的乡村景观,旅游者暂时从日常的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从中体验轻松与自然,并将这美好的体验永远留在记忆中。

2.从体验的内容来看,乡村旅游是体验的大舞台。体验是一种参与经历,包括娱乐、教育、审美和“逃避”现实四个领域,最难忘的体验是处于四者交汇的“甜美的亮点”。四者与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一致甚至是融合于一体的,无论是“娱乐观光”乡村游、“劳动教育”乡村游,还是“民俗文化”旅游,或是“农家乐”乡村游,都为旅游者提供了一种可以全身心参与,并拥有自已独特记忆的经历。乡村旅游天然具备体验的“甜美的亮点”,因此,体验必将在

乡村旅游的大舞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体验营销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1.从乡村旅游消费者需求变化来看。在体验经济时代,情感寄托、回归自然、展示个性和交流沟通是逐渐成为消费趋向。旅游者已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农业观光游,强调的是一种参与、一种体验,譬如亲身参与乡村劳动,感受其中浓郁的乡土味和人情味,借参与产生互动,加深与乡村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体验”已成为旅游者购买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这为开展乡村旅游体验营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从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来看。中国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表现出对自然风景资源、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乡俗节庆活动的极大依托性,产品容易模仿,造成了整个行业产品趋同化严重。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经营者必须深入研究顾客的体验需求,将体验营销的思想运用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以达到吸引旅游者并增强其忠诚度的目的,从而全方位的提升乡村旅游业的竞争力。

3.从乡村旅游发展壮大的需要来看。目前乡村旅游业存在市场集中度差、营销力度不够、营销方式相同等问题,品牌优势很难形成,乡村旅游要发展,应针对体验经济时代消费需求的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营销规则的变化。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将体验营销的思想贯穿整于经营管理过程的始终。因此,进一步完善与时相符、体现乡村旅游本质的营销方式――体验营销,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体验经济时代下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的调整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类全部的思维中,处于意识层面的只占5%,大量的思维存在于潜意识中。旅游者的需求欲望同样如此,大量消费需求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沉淀在需求意识的底层,甚至潜意识当中,只有通过营销手段等外力才能将其唤醒。面对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需求变化趋势,乡村旅游经营者应积极通过营销手段来尽可能唤醒旅游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以创造美好的旅游体验,使旅游消费者达到自我实现层次。

(一)设计鲜明的乡村旅游体验主题

个性鲜明、定位明确的主题是给游客带来独特体验的基础。如果缺乏鲜明的主题,消费者就抓不到“主轴”,就不能整合所有感觉到的体验,也就无法留下长久的记忆。主题的本质是针对某一目标市场,突出文化内涵,并以高度形象化语言概括,以最终形成品牌为目的的营销过程。体验主题不一定是企业经营使命的简单重复,但它应该作为体验设计的指导性纲领,将企业的各种活动和产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乡村旅游作为典型的体验型行业,其产品定位集中体现在主题上,即体验主题化。乡村旅游主题应该从作为其动力来源的乡村意象中提炼出征服旅游者内心的“品味”概念。主题的确定必须体现乡村旅游地的特色,应根据主导客源市场的需求,突显个性,通过细节强化主题。乡村旅游主题应强调整体性,而这种整体性必须靠对内营造和对外宣传两方面得以体现。一方面必须有意识地在乡村营造一种“可印象性”的整体氛围;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宣传把它推向市场,形成鲜明的乡村旅游主题。

(二)整合各种感官刺激

感官营销的诉求目标是创造知觉体验的感觉,即利用人体感官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开展以“色”悦人、以“声”动人、以“味”诱人的体验式情景营销,并让消费者参与其中,使其留下难忘的体验印象。感官营销可令消费者识别产品、引发购买动机、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如色彩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和感人的魅力,国外有一种理论叫“七秒钟色彩”,即对一个人或一种商品的认识,可以在七秒之内以色彩的形象留在人们的印象里,并产生独特的促销效果。由此可见,感官因子给产品所创造的高附加值是惊人的。

以视觉为例,乡村旅游地的景观设计要突出乡村特色,注重色彩、比例、尺度、材料和质感等视觉审美要素给人的心理感受,如在设计建筑时要尽量运用当地的木材、石料、竹子等自然材料。除色彩要与环境协调外,还要杜绝诸如垃圾成堆、厕所卫生差等“视觉污染”。体验所涉及的感官越多就愈令人难忘,因此,应该围绕主题把食、住、行、游、娱等各种服务用“体验”的观念整合起来,营造一个乡村特色浓郁的体验性场景,给游客带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从而提升游客的体验质量。

(三)激发游客的情感

情感营销是以消费者内在的情感与情绪为诉求,通过激发和满足顾客的情感体验来实现营销目标。从消费实践来看,消费者总是关注产品与自身关系的密切程度,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产品。情感营销的核心应该是密切关注顾客的需求,提供使其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并由此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情感营销的范围可以从一个温和、柔情的正常心情到欢乐、自豪甚至是激情的强烈的情绪。情感营销的运作需要了解用什么刺激可以引起某种情绪,以及能使消费者自然的受到感染,并融入这种情景中来。

黄洁认为“乡土情结”即土地情结和家情结是乡村旅游需求的根本动机。乡土情结驱动下的游客希望通过参加乡村游暂时“逃离’’喧嚣的城市生活环境,体验乡村生活,贴近自然与泥土,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因此乡村旅游情感营销要触动游客内心对土地、对自然、对家的特殊情感,以创造其喜好的情感体验。亲近自然、远离喧嚣、贴近人心、爱心的奉献、亲情的呼唤等,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运用情感营销策略的基本诉求。例如大理白族的“三道茶”民俗歌舞表演,完全按照白族礼俗的仪式展现在游客面前,传递出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对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情感体验。

(四)引导游客的思维

思维营销诉求的是智力,以创意的方式引起消费者惊奇、兴趣和对问题的统一或各异的思考。思维营销以智慧的火花为卖点,创造性地让消费者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体验,从而使消费者获得一种自我成就感。思维营销的魅力在于让消费者通过自己的想法与产品或企业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好的思维营销往往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乡村旅游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具有较好的引发思考的功能。大棚蔬菜、花草树木、昆虫、家禽都可以作为一段自然界生物生长的经历,这些生物奥妙能激发游客的兴趣,激活其思维和探究欲望。如深圳高科技农业示范区,聘用农学博士采用先进的技术将示范区管理得井然有序,并将农业产品开发成为观光农业,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游览体验,观摩学习,自主探究,使游客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并由此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和自豪感。

(五)营造参与互动的氛围

所谓参与营销就是企业在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生产、消费的过程中,努力创造条件并让广大消费者参与进来,按照消费者的意识和消费需求开发能与他们产生共鸣的“生活共感型”产品,使他们在对最终产品满意的同时,其兴趣、爱好、想象力和抱负也得以实现。顾客可以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件,而不是传统的接受企业的“定制化”服务。

体验营销的核心是吸引消费者参与并产生互动,参与性的乡村旅游是现代消费市场中逐渐成为被人们认可和接受的一种文化行为。为了强化参与的体验性,可以让游客亲自参与乡村生活、生产的某一过程,比如游客可以住农家院、吃农家饭,感受浓浓的乡情和纯朴的民风;还可以下地采摘瓜果、上山挖野菜,甚至自己动手制作豆腐、采蘑菇等,切实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创造的喜悦。通过观察、模仿、习作,既显示了游客的某种能力,其想象力也可通过辛勤的劳动变为现实。这种参与型旅游产品会使游客一直沉浸在一种愉快的心情当中,获得极大的满足与放松,并能牢牢地吸引游客,增强体验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