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技术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技术教育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领域,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劳技教育特别是它的基本渠道――劳动技术教育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劳动技术教育课作为以理论学习相实际操作结合为主要特征的课程,其培养创新人才的独有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劳动技术教育课是指导学生生活、生产的技术教育,而创新往往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
其次,劳动课中技术思维占主导地位。技术思维的特点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而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在创造力的开展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劳技课的开展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开发。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制约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开展的几个问题:
1.现有的小学教育教学评估管理制度制约了劳动技术教育课的开设。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对于劳动技术教育课的开设与不开设一个样,满脑袋的成绩,分数至使劳动技术教育课和其它艺体学科无法正常开设,加上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评价机制不健全,管理上的薄弱也是劳动技术教育课得不到有效开设的主要原因。
2.很多学校在劳动技术教育课开设上的专业师资匮乏,其任课教师多为其它学科教师兼任或接近退休的老教师担任,由于劳技课程内容涉及面很广,且专业性强,此类教师很难胜任教学任务,造成质量不高。另外,经费设备不足,实践基地缺乏,无法适应教学的需要,这些都是严重制约着劳动教学的正常开展的原因。
3.劳动技术教育课教学的教改力度不足,很多人认为劳动技术教育课就是“干活课”,落后的课堂教学无法发挥劳动技术教育课的固有价值。
为加强劳动技术教育课在小学的正常开展,我们社会、学校、家庭要提高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认识,特别是各级教育、行政、装备部分,要加大对劳动技术教育课开设、管理、投入、研究力度,使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的开设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在劳动技术教育课课堂教学上,我认为还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劳动技术教育课的教学中,要以劳动实践为主,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之中,把思想教育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劳动技能的训练,增强动手能力。既不能以讲授示范代替学生的操作训练,也不能以单纯的劳动代替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努力做到实践性,教育性相统一。
2.注意加强现场教学、直观教学,特别是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操作要领。根据学校条件或教学需要,可实行分组教学,分散或集中使用课时。
篇2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无论何种类型的学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都必须首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的教育。而对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针对自身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系统而科学的劳动观教育又成为端正其学习态度,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热爱所学专业的关键。
一、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特点看待中职生进行劳动观教育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大学教育,它在培养目标上,尤其突出了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要求,强调培养第一线技术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这一办学特点就要求学生不论在学习阶段,还是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都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愿意动手、勤于动手的习惯,必须具备不偏爱于脑力劳动、不偏嫌于体力劳动的思想,愿意到生产或管理一线,在脑力劳动付出的同时,更愿意付出更多的体力劳动。这就要求中职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苦乐观以适应这种需求。
二、从中职生本身的特点看待中职生进行劳动观教育的必要性
现今中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优越,他们能够也愿意接受来自多方面的信息,却很少有动手的机会亲自去实施一项完整的工作。而优越的物质条件有时会成为限制他们发展的不利因素,使相当一部分人养成了不愿动脑、更不愿意动手、怕苦怕累的习惯,加之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中职是中等教育的最低层次,毕业后充其量只能找一份工人岗位的工作。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上大学就应该在学校学知识,毕业后搞科研和上层建筑,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从事一线技术型的人才,因此,他们感到自卑和反感,“中职生自卑”“劳动低下”成为笼罩在他们头上的阴影,这种观念严重影响着中职生在学业上的进取。
由此可见,必须把的劳动教育纳入中职教育中去。
认为:劳动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活动,也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第一性活动,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出自身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创造出自身生存的精神生活条件。这种精神生活的条件就是人们通过劳动所形成的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对劳动价值的丰富内涵具有深刻理解的感悟。而这种对劳动观的升华就可以反过来激励人们更加热爱劳动,积极投身于劳动中。
要引导中职生达到劳动观的升华,必须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途径,具体如下:
1.在理论上,对学生进行劳动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载体的教育,使学生懂得任何知识,如科学技术,如果不通过劳动者的劳动实践,都只能是一种潜在的财富,而不能成为现实的财富。中职生的所学所用,正是这种载体的传动者和实践者。
2.在实践上,采取学劳结合教育,即在保证学生学好书本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安排适当的时间到工厂一线,同工人技师和技术工人一起劳动,在劳动中找出书本知识和生产技术的结合点。
3.在榜样上,经常请在一线生产和管理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技师座谈,请他们介绍自己在一线实践中努力拼搏,通过辛勤的劳动和汗水获得成绩或成果的体会,使学生理解在一线劳动中苦与乐、劳与逸和付出与收获的辩证统一。我所在学校组织学生采访生产一线工人技师,每位学生都被他们立足一线、立足基层,不怕难、不怕苦、不怕累、默默无闻地取得许多技术成果和管理业绩的事迹所感动,每位学生都写出了三千字的访谈录和心得体会。共同认为,中职生只要像被采访的榜样那样,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踏踏实实学好学业,将来一定能有所作为。
篇3
关键词:全面发展;学生;德智体美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性格等。体能和智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活动能力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生存、发展以及从事各种社会性活动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人们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必须要以礼相待,要有道德品质。此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一种心理体验。意志是人在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里过程。性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人的全面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也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们国家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德指的是道德,品德,也就是主要侧重在做人上,一般认为,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所以,我们把它放在第一位。智,当然就是指的智力。体,指的是体育,体质。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质不好,就不能为共和国做更多的贡献。美,指的是美育,即一个人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育的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劳呢,现在不怎么提了,就是指劳动。咱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个共和国的公民都是这个社会的劳动者,建设者。下面,一一介绍分析。
一、德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伟业的肩负者,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因此,做好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工作,可以说于己是功德无量,于人是受益终生,于国则是播下和谐发展的希望火种。 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
二、智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此外,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三、体
体育是指以发展、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体育教育本质是指体育教育自身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体育教育学首先研究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体育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技能性和娱乐性技能性和娱乐性技能性和娱乐性技能性和娱乐性。
四、美
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
五、劳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生产技术教育两方面。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1981年 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说明指出:“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把劳动教育与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性劳动的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准备一定的条件。
篇4
关键词:职业院校 职业技术教育 改革 可持续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各大职业院校必须积极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从而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
一、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推动职业院校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这些人力资源不仅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使得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此形势下,职业院校随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所以,职业院校必须从办学思路、办学体制、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积极组织教研教改活动,推动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开展,从而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二)是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
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是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也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为此,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劳动力市场变化以及教育体系完善相适应,结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规律,遵循国家总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推广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从而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必要手段
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基本理论、专业理论的学习,更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术、职业素质的培养,使职业技术教育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然而,当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守旧、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合理分配文化课与实验、实训课的比例,也没有落实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学生的职业岗位胜任能力不足。所以,必须加快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结合职业院校办学特点,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新教学模式。
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策略
(一)强调特色课程建设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要以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育教学体系。在建设职业技术教学课程时,要坚持以“应用”为主旨,增强专业课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调特色课程的发展。在开发课程时,要认真分析职业岗位需求与特点,结合职业资格标准,突出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在确定课程结构时,要着重于建设以专业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选用与课程要求一致的校本教材;在构建课程模式时,要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施课程;在进行课程管理时,要确保课程建设的持续性、稳定性和有序性。
(二)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要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技术能力强的人才。在以往的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中,以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文化课为主,将实践课穿插在理论课中进行,缺少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也没有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从而导致实践教学难以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确定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落实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此外,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使其不少于50%,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应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教育过程中落实职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建设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转变职业院校办学指导思想,根据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制定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满足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实用性人才。同时,职业技术教育还可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强化用人单位与学校的合作,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和成效的必备条件。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新技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实践的兴趣。职业院校还应当组织师资力量加快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课程系统、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使学生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满足自身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此外,职业技术教育应当改革学生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采用笔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考核形式,突出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
参考文献:
[1]杨秀凌.探索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陈静捷.加快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培养高技能人才[J].职业.2010(24)
篇5
论文关键词:教育;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
一、引言:教育——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惊世之作《国富论》中,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描述了市场经济环境下人和社会的关系,并指出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结果将导致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无论从事什么经济活动,收益超过成本是必要前提,然后再考虑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广义上说,教育是一种经济活动。教育活动的主授方因为从事教育活动取得收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教育活动的接受方则因为教育取得将来的预期收益,其经济效益表现在将来。首先,通过教育能够掌握最基本的谋生手段,这是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必须进入的教育层次,然后。一部分人通过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增加将来收入的预期,这是对劳动者愿意花费大量的成本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合理解释。非义务教育需要我们支付很高的成本,包括为教育支付的显成本和因为接受教育而不能从事其他职业所减少的收入——经济学上称为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有时是相当大的。
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教育是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手段,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公共教育的基本功能和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掌握最基本的生活和生存的方法和技术,专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则是让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通过教育这种手段,接受不同层次教育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劳动者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门和岗位就业,这就是劳动力资源的教育配置机制。不同工作岗位的工资水平的差异则是对劳动者接受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教育所支付成本的回报。大多数的研究发现,教育层次低的劳动者只能从事较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作,相应取得较低的社会平均劳动报酬:教育层次较高的劳动者可以从事较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密集型工作,相应取得较高的平均劳动报酬。
二、农村劳动力教育素质与劳动力资源配置相关性分析
(一)劳动者的教育素质与其工作环境和工资水平成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教育是一种资源,因为教育能够产生收益。教育是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手段,因为教育能够把不同的劳动者配置到不同的工作岗位并取得不同的工资水平。劳动者的教育素质是指劳动者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和教育质量的好坏,包括接受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由于教育质量的好坏从大众意义上难于评价。我们所说的教育素质一般是指劳动者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接受较高层次教育的劳动者教育素质则高,接受较低层次的劳动者的教育素质则低。大多数研究发现,具有较高教育素质,取得较高教育层次的劳动者能够在环境优越的劳动岗位上就业,并取得较高的劳动报酬。一般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和市场秩序比较规范的国家,收入和教育是成正比例关系。美国的教育学家发现,在美国平均每多受一年大学教育,将来的收入会比原来增加12%,这就是“教育收益”。我国2006年城镇居民的平均年收入,中、小学文化程度为8744元,初中为10269元,高中为12204元,大专为17290元,本科和研究生分别为22995元、37880元,这显示了劳动者的教育素质和收入水平之间的明显正相关关系。
大多数农民由于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机会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因而文化程度普遍很低,较低的文化程度导致他们的社会就业能力较差,从已经进城打工的农民来看,他们大部分只能从事简单粗重、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他们的职业技能,绝大多数是边劳动边积累的。无论农民工是选择外出就业还是就近就业,由于受到其教育素质和职业技能本身的限制,收入水平往往都不高,而且,教育素质决定了他们要提高收入的难度很大。按照相关专家对农村劳动力的一项研究,大学文化程度工资是高中文化程度的3—4倍,是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4—5倍,接受过劳动技能培训的劳动者工资是没有接受劳动技能培训劳动者工资的3—4倍。而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劳动者找工作和教育素质偏低的农民工打工很不一样,前者基本上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就业,工作环境优越,而且还可能拥有非货币的福利收入以及各种社会保障,工资上涨的弹性大。而农民工只能选择在环境较差的岗位工作,并且工作没有什么保障,无任何其他收入,工资上涨的弹性小。
(二)农村劳动者的教育素质与其转移就业能力成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教育素质低,只能要求较低的劳动报酬,由就业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较高就业成本和转移成本,使得劳动报酬不足以弥补转移就业成本,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的难度大。而教育素质高的劳动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丰富,就业信息广泛,能够取得较高的劳动报酬,转移就业比较容易。
根据我们对湖南邵阳市农村劳动力市场的调查,邵阳市隆回县2008年的总人口为1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2万人,农村劳动力为50.8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为35.2万人,转移就业劳动力24.3万个,占24%。其他10.9万农村劳动力没有实现转移就业。据相关部门统计,隆回县农村劳动力转移,高中以上文化的转移率(转移劳动者与劳动力总人口之比)高达78%,中专以上为92%,初中以上为61%,小学程度为32%,文盲和半文盲的转移率只有11%。
另一项调查显示,邵阳市武冈农村人口60万人,拥有农村劳动力资源43.1万人,富余劳动力26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跨省转移10.8万人,省内及市内实现就业5.8万人,还有近9.4万劳动力既不能在本地就业,也不能实现转移就业,转移就业率只有63.8%。剩下的9.4万劳动力基本上是初中及以下文化层次,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
这些都充分说明,农村劳动者的教育素质与其转移就业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
教育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劳动者工作环境的好坏和劳动报酬的高低。教育层次低的劳动者只能从事较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作,相应取得较低的平均劳动报酬:而教育层次较高的劳动者可以从事较高技术含量的技术工作或者资本密集型工作。相应取得较高的平均劳动报酬。较低的教育素质决定了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社会平均的劳动条件和平均的社会报酬,并成为最终导致地方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教育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劳动者转移就业的难易程度,教育层次低的劳动者转移就业的难度大,转移就业率低;教育素质高的劳动者转移难度相对较小,转移就业率高。教育素质高的劳动力资源,成为稀缺资源,教育素质低的劳动力资源,是非稀缺资源,非稀缺资源往往形成供大于求的结果,这是出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原因。非稀缺资源在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博弈中,自身没有定价权,提高收入水平就不具备条件。为了摆脱贫困落后的经济状况和相对较低的社会生活质量,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对已经完成义务教育,走上劳动岗位的农民,要强化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使他们掌握必要的技能,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农村劳动力的合理供给,必须依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显著特点就是教育素质偏低。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文盲和半文盲在广大农村市场急剧下降,但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的发展依然落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基本不在农村就业,农村总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很少,农村的大部分人口教育素质偏低,与现代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由于我国现阶段人口众多,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便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由于教育水平的限制,又会呈现出劳动力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悖论:一方面,技术含量高的工作难以招收到合格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一些受教育程度低的劳动者又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一般来说,大多数工作的专业性都很强,只有具有某种专业技能的劳动力才能从事与之相关的技术工作,但具有某种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却很难胜任其他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不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劳动者。不能够从事专业技术性质的工作,只能从事几乎所有人都能胜任的非专业化的普通型工作,这种工作自然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劳动报酬了。而虽然具有专业技术水平但层次较低的劳动者,很难从事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工作:具有专业技术较高水平的劳动者,又基本上不愿意从事那种专业技术要求不高或者非本专业技术的工作。总之,在劳动力资源总量给定的情况下,结构性的劳动力供给失衡会导致种类不同、级别不同的市场替代性较差,这给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了难度。而通过专业化的职业技术教育,能有效地满足专业技术的需要以及劳动者本身的发展和兴趣所好,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多领域的专门人才。
(二)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劳动者,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
从行为经济学角度讲,劳动力的供给是以劳动力供给者为行为人来进行的,同样,劳动力的需求则是以劳动力需求者为行为人来进行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运动,最终使劳动力达到一种相对均衡的静止状态。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每个劳动者都能找到自己能接受的工作,而每个劳动力需求者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劳动者。对劳动力需求而言,最终动因取决于社会消费,是由满足这种消费的生产单位所衍生出来的对生产要素的派生需求。社会的生产和消费等经济活动要得以延续,必须具有一定的客观条件——人、财、物要素,同样的物质资源让不同的人来经营和同样人的经营不同的物质资源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就说明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对于社会的重要性。社会的消费需求各种各样,要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就需要各种各样的劳动。劳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单个人不能从事一切劳动,于是就产生了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产品本身的特点引起的分工,便形成了产业、行业、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不同:二是由劳动者工作性质引起的分工,便产生了不同职业的劳动力需求。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可以满足经济对劳动力规格的不同需求,培养具有不同稀缺性的劳动力资源。这些接受不同种类培训,有足够能力的劳动力被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以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优化。职业技术教育应紧紧抓住工业现代化、产业转型、两型社会建设、农业产业化、城市化等当代社会的显著特点,积极完善专业和课程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应按照市场的需求和个人的特长进行引导性教育,指导受教育者从一开始就能明确适合自身的专业和方向,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三)依托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力资源流动的效率
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不同市场的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程度,是按照劳动力的稀缺性来排队的。劳动力越稀缺的市场。劳动力流动性就会越大。接受过职业技能教育的专业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专业化程度越高的职业技能教育具有越强的稀缺性。稀缺资源往往供不应求,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定价权,因而其要求的劳动力价格较高。一个劳动者是这样,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国家也是这样。一个区域中劳动力资源稀缺性越强,这个区域的就业竞争力就会越强,区域经济发展就会越快越好。所以必须依托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劳动者的稀缺性,从而提高劳动力资源流动的效率。一般而言,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在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工作地点和工作性质的不断变换。其特征是依赖于劳动的高技能、高熟练程度为主的智力型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流动能够调节行业间、部门间、企业间劳动力的供求,促进劳动力资源,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效率,必须以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为前提。
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够使劳动者本身的经济状况改善,同时还能使劳动者就业地的经济总量增加,社会福利总水平将增加,帕累托改进实现。通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能够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基本素质,增加农村劳动者的转移能力,从而最终增加社会总福利水平,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化的发展,农业中大量采用机械作业,农业劳动效率不断提高,但社会总福利水平并没有增加。因为,由于劳动效率提高引起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减少了他们的收入水平,如果社会经济总量并没有增加的话,社会的总福利水平实际上减少了。按照帕累托最优标准,帕累托改进没有实现。那么帕累托改进是否存在呢?怎样实现帕累托改进呢?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转移就业能力,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转移就业。能够增加社会经济总量,同时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水平,帕累托改进实现了。帕累托改进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必须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一)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但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同时必须保证劳动力转移地劳动效率的提高与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以实现帕累托最优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从而增加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顺利地实现转移就业。但是,劳动力转移。如果降低了农村劳动效率,损害了劳动力转业地经济本身的发展,即使转移就业者的收益增加,帕累托改进也没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以不降低劳动力转业地农村劳动效率与保障当地农业生产为前提,才能最终增加社会总福利水平,实现帕累托最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必然建立在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以促进农业和国民经济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又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欠发达地区农业人口多,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大批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出现了“老弱农业”,极大地削弱了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经济。因此,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提高转业劳动力的素质与技能水平,也要促进当地劳动者的素质与技能水平提高,以提高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力,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保汪粮食安全,保证劳动力输出地农业的发展,以实现劳动者本身的输入水平、国民经济总水平的相互促进和发展,实现社会总福利水平的增加,以实现帕累托最优。
(二)职业技术教育要与区域经济相结合,妥善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城镇职工就业的矛盾,实现帕累托最优
如果总的工作岗位没有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必然挤占城镇职工原有的工作岗位,社会总的福利水平没有提高,帕累托改进没有实现。职业技术教育要以实现农业产业化为导向。培养农业产业专业人才,农产品净加工专业人才,大力发展经济附加值高的农业深加工业,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放在农村就地转移上。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大批农村人口盲目转移到城市带来的一系列弊端,而且可以增加农村经济总量和社会总福利水平,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帕累托最优。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产业工人,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
篇6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建设发展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我市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概况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大市、职教强市”的工作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术教育法》和国务院、省政府及*市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作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加快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性决策。我市通过逐步加大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工作力度,形成了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工作氛围和一定工作基础,职业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我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6所,在校学生14880名,专任教师871名。全市职业技术教育形成了覆盖特色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10个大类36个专门化方向的专业结构。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其定位准、技能强、适应快的特点,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近年来所做的工作
(一)加强统筹领导,把职业技术教育摆到突出战略位置
近年来,结合我市实际,围绕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培养数以千万计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作为加快推进区域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基础性工程,予以高度重视。全市逐步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城乡大职教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形成了政府统筹、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大职教办学体制与运行机制,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统筹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内容,既加强职业学校在校学生的培养,又重视在岗、待岗、转岗及后备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把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二是统筹职业技术教育的领导和规划,整合城乡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形成了分工相对明确、联合协同的工作体制;三是统筹调动各方办职教的积极性,初步建立起了以政府为主导,同时鼓励镇(街道)及广大企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城乡职业技术教育建设的促进机制,形成了政府与市场、培训与就业之间的互动。
(二)坚持创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有了明显的提升
1.推进集约化办学。一是进一步整合我市的职业技术教育资源,促进高中段教育事业的发展。市政府于20*年5月,将技工学校成建制地划归市教育局管理,同时以技工学校为主体,新组建了“*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实行一所学校、两块牌子办学。两年内,该校的办学规模由原来的7个班级扩大到了目前的21个班级。目前,投资估算总额1.48亿元,占地面积为300亩,学校规模达90个班的该校新校舍,已经进入了扩初设计阶段,年底前将正式在杭州湾新区开工建设。去年,*职高撤销金轮校区后,市政府及时调整了资源存量,做到缩地盘不缩规模,继续保持了*职高超大型学校的规模。二是优化了我市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资源配置,提高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集约化、特色化程度。20*4月,通过“扩、缩、并、转、停”等形式,对全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等实行统一调控。在专业结构上,扩大了全市加工制造和现代服务专业的规模比重。在专业布局上,做到了职业学校专业集聚集约,错位设置、规模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主干专业规模化,专业方向多样化,服务面向社会化的特色专业。目前,全市职业学校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开设的重点骨干专业达到10个,其中5个专业分别被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认定为示范专业。全市职业学校就读重点骨干专业的在校学生达到了总学生数的71%。
2.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我市产业特点和发展趋势,市政府确定了家电制造、化纤纺织、机电模具、林业园艺、农业技术、财务会计、商贸物流、现代服务等八个重点建设的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并于20*年起依托职业学校,全面规划建设相配套的公共实训基地。2005-20*,市财政累计安排职业教育专项设备经费4200万元。至目前已累计完成44%的投资,共42个专业实训室的设备招标采购工作,其中26个专业实训室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列入20*度投资计划的47个专业实训室,目前已完成项目论证、市场调研工作,进入了设备招投标公示阶段,可望于今年年底前建成。为了增加我市公共实训基地的配套用房,今年市政府又安排专项经费1670万元,将*职高、行知职校、锦堂职高等三个学校的实训楼扩建工程列入了全市的实事工程。一大批先进实训设备进入职业学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职高先后被省和*市有关部门认定为“浙江省先进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市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3.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我市规定,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除应具有教师资格外,还应参加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社会化考试或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得相应资格。目前,全市职业学校教师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33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3%;具有高级技工、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134人,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39.6%;全市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有了较快提高。20*6月,市政府与同济大学共同签署了职业技术教育合作框架协议。我市利用同济大学百年名校的职业技术教育科研优势,以职业技术教育理念更新、全体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加强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正式启动了*市2007-2010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全员培训工程。今年暑期,我市首批120名教师赴同济大学参加了现代职教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基础培训。
4.推进课程改革实验。为了改变职业技术教育重理论、轻技能,重课堂、轻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需要脱节,与学生实际脱节的现象,去年,我市在省内率先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实验”。课程改革实验结合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和学分制改革,覆盖了全市五个主体专业和两个基础文化科目。一年多来,全市职业学校强化实践教学,以“实际、够用”为原则,初步完成了21种不同类别的校本教材编写工作(包括企业订单式培养教材),并应用于专业技能教学实践,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仅去年以来,全市组织职业学校师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63批次,参赛师生达1568人次,共获国家级奖项13人次,省级奖项21人次,*市级奖项170人次。
(三)构建服务型体系,积极推进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
根据发展城乡大职教的指导思想,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服务型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若干意见》及六个配套政策,对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了进一步的部署,明确把企业职工岗位培训、专业农民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城乡后备劳动力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及外来务工人员培训作为六大工作重点。近三年,全市累计完成本地劳动力各类培训11.8万名,其中1.8万名培训对象获得中级以上职业技能资格;另外,还对35万名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了基本素质培训。
(四)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保障力度
为加快城乡大职教发展,我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不断强化政府投入力度。在基本完成职业学校“双调工程”后,市财政及时将投资方向转到了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实施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上。20*至20*三年间,为实施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投入财政专项资金2800多万元;从20*年起,还首次把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经费纳入年度产业扶持预算基金,计划连续三年各安排1500万元左右,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出台了职业技术教育经费统筹制度,对全市各类企事业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2.5%的比例提取职业技术教育经费,其中1.5%由市统筹,1%由企事业用于一线职工的技能培训。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当前我市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办学机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全市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要求。二是校企合作缺乏政策引导。全市普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工学结合和企业实习基地建设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市人民政府关于构建服务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91号)提出的职业学校生均经费高于普通高中1.5倍的政策尚未到位。导致全市职业学校实际应配的实训指导教师人数减少;同时由于实训基地建设经费仅限于设备采购支出,导致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实际运行中高额成本的耗材、耗电等支出没有经费保障。四是生师比偏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教师队伍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偏弱,专业化程度不高,其现状很难满足职业技术教育高技能的教学要求。同时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转型发展和课程结构调整,一大批文化课教师面临转岗与分流(占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8%)。五是镇(街道)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的培训场地不足、设备设施落后,进而影响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质量和进程。
当前,各级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给予了加倍的关注,也对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发展、培养紧缺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建设效益和谐新*的目标,并从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集约发展、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对我市今后五年职业技术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全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一)以服务为宗旨,推进职业学校专业化办学。努力增强我市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和紧密度,紧紧围绕市里已经明确的家电制造、化纤纺织、机电模具等类专业,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在专业总量上,使全市加工制造类专业的比重从目前的31%提高到40%左右,现代服务类专业的比重从目前的36%提高到45%左右。同时,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大主干专业的投入力度,创建一批特色品牌专业。以全新的理念创办好杭州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利用与同济大学合作的契机,在校舍设计、专业设置、办学模式、教师队伍、校园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创新,努力把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建成为一所理念全新、与国际接轨的示范性职业学校。力争本市有1所职业学校进入国家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行列。
(二)以就业为导向,推行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界使用频率最高、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尚未突破的难题之一。目前我市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一方面职业学校吸收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初升高”的低端生源,入学成绩多数不尽人意,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厌学现象;另一方面职业学校仍然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还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技能,重课堂、轻实践的现象。要力争建立政策引导机制,一方面激发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向职业学校提供设备、生产实习场地并选派专业教师,承担相关实训项目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要促进职业学校主动与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轨,加快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模式转型。使职业技术教育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
(三)以技能为中心,加快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继续保持现有的投入力度,改善职业学校和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教学条件,推进全市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同时,要增强公共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力争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产教结合、资源共享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基地。
(四)以师资为先导,全面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针对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采取“引进、培养、外聘”三策并进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通过加大社会选聘的力度,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二是加大在职教师强化训练的力度,分期分批地选派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或派遣至职业院校进一步培养。通过加强与上海同济大学、香港职业训练局的合作,使我市职业学校现有师资的专业知识结构得到更新,专业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使70%以上的专业课教师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其中20%的教师获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篇7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图书馆 服务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248-02
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培养的技术人才将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劳动,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关键因素,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图书馆是各类职业技术院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辅助机构,图书馆工作应当服从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为读者,即广大师生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1 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要求、特点
职业技术教育是指劳动者在从业前为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所接受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技术应用型的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城镇化改造、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许多劳动者因为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而就业无门,用工单位对劳务人员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在各生产领域缺乏高水平的技术工人、技师,使我国在精密加工等高端领域生产能力相对落后。要缓解现存的问题,只能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来解决。因此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也相当重视,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全社会都要重视职业教育,并提出具体目标、任务和要求。2012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中指出,我国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保持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扶持建设紧贴产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又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师资队伍。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2008年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总数已经达到1100万人,在校学生总数已超过3000万人。
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数众多,如何能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成败。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在办学时就应充分考虑如何完成职业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无论是教育、教学过程还是学校各个教辅机构都应为完成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尽到相应的职责。图书馆是学校图书资料和情报信息的汇集中心,是学校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文献资料、信息收集传播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图书馆以学校的教学、教育为中心,具有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职业技术院校的图书馆应结合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要求以及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质的服务。
2 职业技术教育对图书馆的要求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培养过程中具有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专业性、强调实际训练的实用性、培养对象的开放性、与具体生产高度契合的生产性、突出新知识、新技术及新工艺的时代性等特点。
职业技术教育具有的特点,对职业技术院校的图书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第一,要突出其教育职能。职业技术院校是以教育教学为本,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职业技术的应用教学,但还有别于企业的生产过程,对图书资料的需求更侧重于教学实践,对于教师来讲主要要求图书馆能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图书资料,要通过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获取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成功经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则是通过图书馆获取与专业相关的新知识,补充课堂所学知识,并且能通过阅读其它方面的图书来提高自身修养、完善知识结构。第二,突出馆藏资源的应用性和职业性。职业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与科研院所和普通基础教育院校强调基础教育和科研不同,职业教育更强调的是所培养人才如何进行技术的实施和应用,这就要求馆藏文献更倾向于收集应用性和技术性的图书资料,结合学校专业设置调整馆藏文献资料,突出实用性特点,更好的发挥馆藏文献的作用。第三,馆藏文献资料应突出前沿性和创新性。随着社会发展,各种应用技术日新月异,而各类教材由于出版周期等原因存在一定的滞后,如果完全按照教材所学,将会造成毕业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在进入生产领域后与实际的生产技术脱节,跟不上技术的创新、发展,而生产企业不得不对其进行重新培养。所以在职业技术院校都十分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作为文献资料的集散中心,图书馆在文献资料的收集中,应重视和强调资料的前沿性,尽量收集最新的、具有创新性的各类文献,使师生能够获得更多代表最前沿技术的资料应用于教学当中,跟上生产技术的发展速度。
3 适应需求,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品质
面对高速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传统的图书馆管理运行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改革,才能更有效的为教学服务,从而培养出优秀的技能人才。
(1)要改变图书馆重藏轻用的观念,真正做到收藏为用,以用促藏。传统的图书馆管理观念以收藏为重,考核图书馆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馆藏图书的数量和人均藏书数量,并且以收藏了多少孤本、善本以及文献的历史性为考核依据,职业技术院校的图书管理往往延续这种观念。但是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在教学中必须紧跟前沿科技,才能完成既定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要更新观念,实现从“文献传递”向“知识传递”的转变,使馆藏文献能充分利用。
第一,要做到更好的为教学服务首先应调整馆藏文献结构,对学校师生进行全面调查,掌握他们的实际需求,结合本校的专业设置,加大技术应用类资料的收集,以文献资料的实用性、创新性、前沿性吸引师生走进图书馆,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作用。
第二,做好文献资料的宣传推介工作。做好文献资料的分类和整理,通过编制文献资料目录发放到师生手中,或者制作成电子文档公示在网站上,并且不断更新,同时可以定期开展文献资料的宣传推介活动,展示最新的馆藏文献,使师生能够了解馆藏文献资源,方便师生借阅。
第三,培养师生利用馆藏文献的能力。科技的进步也带动了图书馆管理运行模式的改进,文献资料的出版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图书馆在收集不同载体的文献资料的同时,也应培养师生利用信息资料的能力。图书馆可以在发放的文献目录中介绍各种载体文献的借阅使用指南并且在网站上公示,同时针对师生特别是新生开展图书馆知识培训,指导师生充分利用馆藏文献。
(2)加强与师生的沟通,了解需求,采取多种方式收集文献资料,使馆藏文献资料能够真正切合教育教学需要,更好的提供服务。各学校的图书馆从业人员大多是毕业于图书馆学专业,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具有专业水准,但是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对馆藏文献资料具有特殊要求,而图书馆员不可能真正了解各个专业的特点和需求,这就难免在文献资料的收集中出现偏差,所收集的文献资料不能适应学校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图书馆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满足教学需求。第一,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了解学校所设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以及课程设置,有的放矢地采购相关的文献资料;第二,经常到各个教学单位走访调查,询问调查师生对文献资料的实际需求,然后汇总列出所需书目清单集中购买;第三,由各教学单位自行购买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交图书馆收藏,供师生借阅。
(3)利用现代图书管理技术,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手段。传统的图书馆管理运行模式主要是依托馆藏文献资料设置图书阅览部门和流通借阅部门,由师生上门借阅,这样会因为种种原因造成借阅的不便。如图书馆开馆时间可能与教学时间冲突,还有图书馆闭馆进行文献资料的整理,造成师生不能及时借阅到所需的文献资料;同品种文献资料数量有限而需求量较大不能满足借阅需要;各种原因造成的图书损坏和丢失而得不到及时地补充。现代化图书管理技术的引入可有效避免这些状况的产生。
第一,购买数字文献资料。现阶段我国各类文献资料数据库建设日趋完善,如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读秀知识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基本能涵盖各门类、各领域的文献资料,图书馆可根据学校专业设置购买相应门类的数字文献资料,依托各公共数据库在学校图书馆网站上建立学校的数字图书库,方便师生检索、下载各种文献资料,同时提高文献资料的流通效率。
第二,为每位师生在图书馆网站建立个人图书馆,在个人图书馆里可设置预约借阅、推荐购买、书评、数字图书检索等功能,使师生足不出户就能方便地利用图书馆的各项功能。
第三,引入二维码技术。目前二维码技术已日渐成熟,人们对二维码的认知和熟悉程度逐渐提高,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方式为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二维码具有信息量大、对系统和网络依赖度低、制作成本低等特点,每个二维码最多可容纳3800个字节,容纳的信息量大,图书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可以将图书编目存储到二维码当中,然后将二维码加入到图书目录中,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获取图书的基本信息,快捷、准确选择所需的文献资料,同时在二维码中添加图书的存放位置等信息,使图书管理员能快速准确的找到图书的存放位置,在两方面提高借阅效率。为方便师生查询,减少网络流量费用支出,图书馆可以在学校阅览室、办公、教学区域建设无线网络,为师生查询提供便利。
职业院校图书馆只有结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和特点,才能充分发挥知识传递的桥梁作用,为师生提供高品质的服务,才能更好地完成职责,为培养合格的技能型技术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慧.顺应职业教育发展大力建设职业院校图书馆[J].科技创导报,2010(27):197.
[2] 隋彦明.谈图书馆如何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服务[J].科技咨询导报,2006(8):255.
[3] 邹书文.图书馆管理与现代职业教育[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5(1):28-29.
[4] 刘琳.浅论高职院校图书馆对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8(3):46-47.
篇8
[关键词]人才类型 工程教育 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简介]沈亚强(1958- ),男,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浙江 金华 321004)
长期以来,我国对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类界定始终比较模糊,三者之间的界限不清晰。虽然近几年一些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许多很好的看法,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对这三种教育类型的认识并不统一,工程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交叉与联系亦不十分明朗。本文在名词释义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才类型的分析、比较来探究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之间的关系。社会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目前较公认的分类是从人力资源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功能进行划分。以工业化社会为典型的各产业系统,其人才类型大体上分为科学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而与此相应的四类教育为:普通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但是从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上看,人才类型与教育类型并不是完全对应,尤其是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本文主要针对这三种类型的人才和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
为了更好地分析各类型人才、教育之间的关系,下面对相关词语的概念作一简要介绍。
1.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工程”的解释是:(1)土木建筑或其他生产、制造部门用比较大而复杂的设备来进行的工作,如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采矿工程、水利工程等。(2)泛指某项需要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的工作,如菜篮子工程(指解决城镇蔬菜、副食品供应问题的规划和措施)。可见,广义的工程概念不仅包括“硬件”的设计与制造,而且还包括诸如预测、规划、决策、评价等社会经济活动过程。因此,从工程的词义角度看,工程型人才不但要从事规划、策划和设计工作(如工业产品的开发、设计,产品的产销决策,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等),同时还需具备对某项系统工作进行决策、规划、实施和评价的能力。
2.技术。《现代汉语词典》对技术的解释是:(1)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如钻研技术、技术先进。(2)指技术装备,如技术改造。由此可知,相对于工程型人才的规划、策划和设计而言,技术型人才主要是指通过他们的劳动,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为物质形态的产品或对社会运行产生具体的作用,如工厂技术员、工艺工程师、农艺师等。在当今世界,由于技术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包括研究、设计和技巧,还涉及财政、制造、管理、劳工、营销、维修和服务领域。现代技术的含义除物质性的技术外,还包括非物质性的技术。因此,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规格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3.技能。《现代汉语词典》对技能的解释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如基本技能低下等。相对于技术而言,技能强调的是一种完成某项具体操作的能力。如运动技能即指按一定的技术要求完成动作的能力,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机能的活动能力,这是形成运动技能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能型人才即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具有实际操作某一技术的能力,从而胜任某一职业岗位需要的劳动者。
二、对人才类型及相应教育类型的比较分析
按词义,工程型人才是能完成工程任务的人才。从工程实施的过程来看,一个重大工程项目往往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和多领域的专家们协同工作,还要涉及工程的经济核算、统筹管理,直至延伸到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因此,工程型人才不但要具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开发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及工程的质量和效益观念。由此可见,工程型人才的主要特性在于具有工程化的思想和意识,如整体意识、系统观念、效益观念等,这是工程型人才(教育)有别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之处。但另一方面,完成工程任务离不开技术的应用。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利用他们掌握的相关技术科学的知识来解决工程技术项目的实际问题。可以说,技术人员在工程实施中起着基础和桥梁作用,是工程规划具体执行者和工程设计的实际操作者。由此可见,工程型人才(教育)又与技术型人才(教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两者之间有很多交叉重叠的地方,甚至在某些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技术教育的内容占有重要比重。例如,旨在培养工程技术员的工程技术教育,其培养目标明确规定是掌握一定工程技术知识,能将科学技术熟练运用到工程实践的人才。有些学者曾以此将培养工程技术员的教育界定为职业技术教育范畴,从而区别与培养工程师的工程教育。笔者认为,这种把工程教育只限定某一类教育范畴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工程型人才是有层次的,它不但包括从事工程设计、策划工作的高级人才——工程师,还包括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从事技术应用工作的较低层次的工程技术员和技术工人。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中以培养实用操作层面的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始终未能成型,工程类大专教育在萎缩。而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又缺乏工程教育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加强对工程教育中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工作的研究与探索,为社会培养具有工程化思想和意识的技术型人才。相对工程型人才而言,技术型人才处于生产和服务的第一线,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具体执行者,要根据现实的生产或服务条件,处理更实际的服务问题。我国曾有学者对这类人才的特点作过如下概括:一是知识和能力的涉及面较宽,但深度相对较浅;二是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三是协同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是他们的重要素质之一;四是经验和经历对于他们的工作质量特别重要。技术型人才独特的知识能力结构,决定了技术教育课程的专业定向比工程教育更加贴近社会生产实际和职业分工,但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
此外,技术型人才作为人才分类中的一个大类,同样具有层次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1984年出版的《技术与职业教育术语》中对技术教育的解释为:“设置在中等教育后期或第三级(高中后教育)初期以培养中等水平人员以及大学水平的在高级管理岗位的工程师和技术师。”纵观我国近半个世纪的高等教育,从专业类型和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分析,相当多的本科专业都属于高等技术教育,如信息通信技术专业、计算机及其办公自动化专业,它们都应培养技术型人才。这说明,我国本科层次的高等技术教育实质上早已存在,甚至有些学校还进行了研究生层次的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如中国农业大学设立了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和合肥工业大学分别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等。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大专层次的高等技术人才,通过中等专科学校和技术学校来培养中等技术人才。技术教育的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理论的学习的和技术学科的学习及相关的技能训练。相对于工程教育而言,技术教育理论学科的系统性较弱,深度较浅,但实践性较强,注重对技术知识的掌握和熟练运用。然而,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的更新往往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的形成,而不是原有基础上的局部改进。因此,技术教育的专业面要比以前放得更宽,并重视多技术领域的交叉渗透与复合,从而有利于技术型人才的长远发展及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人才而言,技能型人才是一种较低层次的人才,更强调劳动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劳动素质,如企业技术工人、汽车驾驶员、理发师等。这类人才由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区别于今天的职业技术教育)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主要以能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工作的技能为主导,择取必须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看重理论的应用,但不强调其系统性、完整性。相对于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而言,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在工作中反复实践,从而满足学生择业的需要,其文化课、技术基础课课时数较少、深度较浅、广度较窄,专业课也不及技术教育内容宽广,实践课内容比较单一,只注重某一岗位的操作实习。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批批综合性职业岗位陆续产生,职业岗位之间的交叉渗透日益增多,从而对从事某一职业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的复合性要求日趋强烈,使得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开始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过渡,目前我国一部分高等职业学校已承担起培养较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此外,由于机械自动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技能型人才的智力技能成分不断增长,而动作技能成分相对减少,这使得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之间也出现了比过去更多的交叉重叠与相互转换的现象。例如,在当前一些高技术企业中,由于某些职业岗位技术含量的增加,促使部分岗位的人才由技能型转换为技术型。
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虽然在本质上存在差别,但交界处却是模糊的。笔者认为,这就是近年来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融合发展而综合为现在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原因。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产生不仅仅是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的叠加,作为一个综合的教育类型,职业技术教育更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人才培养而进行的一种创新。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由于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具有不同的知识、能力结构,从而使得培养这三种类型人才的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各具特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另一方面,由于在实际的社会生产中,工程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间、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又存在相互交叉重叠的关系,使得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工程教育中有占很大比重的技术教育的内容,而技术教育培养的一部分人才又为工程建设服务。此外,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共性趋向增多,且目前已综合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技术教育。
明确各类型教育之间的关系,加强各类型教育之间的联系、沟通与融合,是今后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这有利于培养适应当今激烈国际竞争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严雪怡.论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2]王沛民,等.工程教育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
[3]竺树声.刍议工程型人才和高等应用型人才[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1).
篇9
关键词: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特点与优势
(一)青岛市对发展本地区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思想上重视,领导上得力
青岛市是我国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过渡型经济的特点尤为明显和突出。青岛的社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大大高于农业产值,向工业化经济过渡的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同全国其他地市一样,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青岛市中等教育的结构比例需要调整、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落后的问题十分严重,矛盾更为尖锐。青岛市委及市政府较早地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把重视发展本市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列入了议事日程,放到了一个恰当的位置。
青岛市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经常研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听取工作汇报,视察学校,注意做好决策、监督和检查;各县、市、区的主要负责同志更是亲自联系学校,帮助、指导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市教育局也成立了相关科室,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作用;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努力支持办好职业技术学校。这种思想上的重视和领导上的得力,既是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又是近几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快、发展好的一个关键而有力的因素。
(二)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方式灵活多样,发展稳健,并已形成较大的规模
在思想重视、领导得力的基础上,青岛市认真吸取了大起大落的沉痛教训,注意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办学形式,逐步推动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促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持续、稳步和健康发展。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伊始,青岛市就注意避免“一拥而上”的现象,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及可能,通过加强宏观控制,利用条件和优势,采取改办、新建、联建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举办职业技术学校。在对原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调整、挖潜的同时,从本市普通高中校数量多、密度大、基础较好的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地逐年压缩普通高中的学校数和招生规模,将一批有一定办学条件的普通高中改建为职业中学(中专),以己之长,补己之短,以达到扩大职业技术教育规模的目的。同时,通过鼓励、支持教育部门与经济部门职合办学、企业和乡镇自办职业技术学校等做法,调动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由教育部门一家“唱独角戏”的情况,既解决了职业技术学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又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了学校的活力。目前,青岛市职业中学(中专)的主要专业已全部实现了联办,有力地促进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健康的发展。
由于加强了宏观控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青岛市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几年出现了少见的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城镇已基本实现了普及职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训练的目标,大大缓解了全市经济建设所需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的矛盾,提高了就业人员的素质。青岛市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已基本上适应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青岛市的职业技术学校专业门类齐全,地区特色比较明显
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青岛市重视从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出发,努力办出本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根据青岛市的具体情况,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导向”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方针。“一个中心”,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要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根据青岛市的产业结构变化和重点行业对技术人才需求的情况,加强了学校专业体系的建设。“两个导向”,一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为外向型经济建设服务为导向。青岛市是我国北方的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又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在外向型经济建设中,青岛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了保证青岛市外向型经济的顺利、迅速发展,根据统一的规划目标,专门制定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外向型经济服务的大专业系列教育规划,加强了以电子、港口、旅游、酿造、化工等为重点的专业体系建设。二是以为农业发展服务为导向。无农不稳,青岛市是我国重要的粮、油、果、蚕、渔生产基地之一,农业生产既关系到国计民生,又是青岛市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青岛市农业资源的优势,适应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规模经营的需要,青岛市改革了传统的农科类综合技术专业,突出了种、养、加工技术专业,强调了实用技术和实践技能的教学训练,使农类各专业的建设逐步走向合理。
(四)青岛市重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与改革,努力在发展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在重视稳步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的同时,青岛市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的原则,努力进行教育研究与改革,逐步提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办学效益,成立了市职业技术教育教研室,强化了校际中心教研组的建设,各学校也十分重视组织教师搞好各种教研活动,初步形成了体系完整、层次分明的教学研究机构。
青岛市还重视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规定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实践时间不得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在教学方式上,重视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下大力气抓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在建立专业教学、技术服务和实习生产三位一体教学新体系的工作中迈出了一大步。
青岛市还进行了职业技术学校“双证书”的试点工作。首先在机械专业试行了由教育部门颁发职业高中(中专)毕业证书,由业务主管部门颁发等级合格证书(岗位资格证书),使业务部门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督促学校办出特点,提高质量。此外,还通过加强职业技术学校的评估、检查、对比,抓好典型,推动整体改革。2004年,青岛市共评出12个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学校和10个先进专业,作为骨干与榜样加以推广,促进了全市学校改革的深入。
困难与问题
(一)师资问题十分突出,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没有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合格的教师队伍,便不会有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青岛市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主要由这样几部分人构成:一是原来就在职教岗位任教的教师,占少数,主要分布在普通中专和一些技工学校。这部分教师从事职教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但一般年龄偏大,且学历水平较低。二是从普通中学转入的一部分教师,数量较大,主要分布在各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这部分教师从事普通教育工作的时间较长,有学识水平,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但搞职业技术教育是新手,缺乏相应的经验,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显得力不从心。三是最近几年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中补充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学历高,年轻,精力旺盛,工作热情高,但经验明显不足,且有相当数量的人思想不够稳定。四是从其他部门调入的专业技术人员。这部分教师从事实际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但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不多,在教学上面临不少困难。
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来源不稳、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矛盾非常突出。具体地讲,第一,专任教师人数较少。第二,在现有专任教师中,学历达标率低,尤其是职业中学(中专)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更低。第三,专任教师的结构比例不够合理,基础文化课教师较多,专业课特别是专业实践课教师人数明显不足。第四,缺乏可靠的来源,教师流失时有发生。因此,师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职业技术学校特色的发挥和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尚不够合理
在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建设上,青岛市是颇下了一番工夫的,也产生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论证和统筹安排,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仍不尽合理,需要进行较大的调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容易办的长线专业过长,而难办、急需的短线专业过短,适应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明显薄弱。
职业技术学校的层次结构问题也比较突出。青岛市已基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据青岛市教育局2004年度报告中的统计,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的人数达到了68%,也就是说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在完成初中教育后直接或间接就业,这一类青少年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这部分青少年没有受到严格的职前教育训练,必然会影响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初中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十分必要和迫切,特别是在农村。在青岛市这样一个农业生产仍占有相当比重、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重视初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初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势在必行。
(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亟待改善和提高
管理问题是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又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总的说来,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有效,学校管理水平不高,影响了职教的特点、质量和效益。
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青岛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实行的是一种对口管理。普通中专、中等师范学校由教育部门主管,其余由各业务主管部门管理;技工学校由劳动部门管理;绝大多数职业中学(中专)由教育部门管理;少数联办学校实行双重管理。这种职教管理体制是由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决定的,其好处是可以调动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的办学积极性,专业课师资、教学仪器设备、经费等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同时也便于把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同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但对口管理的最大弊端是它的封闭性和各自为政,由于对口管理,客观上难以统筹安排,往往导致一些学校、专业的设置有很大的盲目性,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师资设备利用率低,毕业生交流困难,办学效益差。
(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尚缺乏稳定、足够的经费保证,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同一些先进城市比较,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主要差距是办学条件差。办学条件差的主要原因是经费少,缺口大,且没有稳定的来源保证,明显落后于不少兄弟地市。有的县甚至将上级下拨给职业技术学校的经费截留,不少单位经费得不到落实,还有的拨了专业经费却停拨了正常办公费用。由于经费不足,导致职业技术学校校舍少,专业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短缺,实验、实习问题难以解决。这种状况与青岛市的经济基础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很不相称,近两三年来,经教育部门多方努力,情况虽有所缓和,但问题远没有解决,仍需进一步重视和努力。
(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亟待提高
虽然有关部门及学校早就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并为此做出了不少努力,但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不高的矛盾仍十分突出。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政治素质不过硬,专业思想不够稳定,实际动手能力差,工作适应期长,不受用人单位欢迎。造成质量差的原因较多,一是生源差,同普通高中比较,除少数中专外,职业技术学校招生的分数一般低于前者。二是师资薄弱,青岛市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数量、专任教师学历达标人数均少于普通高中。三是教学条件差。四是一些中等学校办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向不明确或不落实,总想向普通高中看齐,没有办出特色。此外还有一些管理、经验等方面的问题。质量不高将导致毕业生的出路困难,直接威胁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由于青岛市劳动就业工作做得较好,目前问题尚不十分明显,但也已出现了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优势不大的现象。对此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把提高质量的工作抓好,以保证全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顺利发展。
结合青岛市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与设想,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将进一步向前发展。在校生人数将大大增加,学校、专业的结构与层次将向地方化和高级化不断深入,整个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承担的在职提高教育和重新训练任务将大大加强,并将逐步形成以市区为龙头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了迎接挑战,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上述目标,青岛市将以解决现有的质量问题为突破口,紧紧抓住师资、经费、管理等关键和重点,从加强科学研究、拓宽职教功能,加快配套改革、确定规划步骤着手,促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顺利、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山东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山东职业教育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青岛社会科学院.青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3]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篇10
为更好地做好综合实践活动,前期准备工作务必做细做好,应先制定出相关的方案,学习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组织好社区服务。还要考虑安全保障,如交通安全、场地安全、食品安全、食具安全、采访考察安全等。而加强纪律是安全的前提保证,必须特别进行强化教育。同时,还要配好校医、生活车,获得家长的支持。
二、密切结合农村的有关问题,选取的内容丰富多彩
地点一般选择在农村,通过此项活动,学生深入农村,深切感受农村的状况,调查农村的种养业以及农民生活需求等状况。从中学会关心他人、关心国家大事,把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成长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城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看到农民生产生活的艰辛,更加体会珍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粮食,养成勤劳、勤俭的良好习惯。
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远离零食,珍爱健康”“棉花的一生”“走进纺织之乡”“苗木生态园”,都是学生研究探索的课题。开展本地习俗研究、名人研究、动植物研究、历史研究、旅游资源研究、水资源研究、戏曲研究、“十字绣”研究等系列活动,剪纸兴趣培养、作品模仿制作、剪纸作品欣赏等。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以及吕剧的起源、发展及繁荣,了解吕剧音乐的构成、乐器、常用的服装及道具;有表情地演唱吕剧选段,创编小品并表演。与学科课程结合,整合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四、学生生存能力体验,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
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摄影、摄像,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一项易实施而又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内容。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做晚饭,虽然简单有趣,但也培养了动脑动手能力。品尝到了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是一次生存能力体验。
五、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
设计合理的活动方案,保证内容设计的科学性,符合学生的特点。充分体现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的不同,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发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好问、好玩、好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依据学生年龄特征,运用创造性理论,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与创造欲望,让他们联系身边的事实或现象,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独到发现,鼓励他们勤于观察、实验、分析,产生创新动机,生成活动主题。
- 上一篇: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 下一篇: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