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农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近现代农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农机农艺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农机农艺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进行农作物品种选择时,忽视了机械化生产的适应能力。农艺工作人员没有深入地了解农业机械的原理,导致生产理念缺乏;传统的农业技术仅仅是通过手工方式开展,忽视了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农艺技术与农业机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农业种植区域、农作物品种选择上,农业机械研发人员缺少认识,在研发过程中出现农业机械实用功能差的状况,不适应农艺的发展;在进行农机与农艺推广的过程中出现着力度弱的情况,没有将新农艺以及农机使用方法有效地推广到农业生产中。
2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1 树立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的观念
将农机农艺有效融合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普及现代农业技术需要强有力的农机装备支撑,如果没有广泛地使用农业机械,农艺技术便难以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想要充分地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将其应用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中,必须要使农机适应农艺条件。因此,在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农机与农艺协调发展的观念,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2 加大农机农艺推广力度与范围
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推广农机形式。通过农机示范基地以及示范园大力推广。将农机先在示范区试用,当取得良好实验效果时进一步推广。定期召开机械化生产大会,向农业人员示范农机使用方法以及?r艺新技术等,促进农艺农机结合;通过农业合作社推广。充分地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实现一定范围内的统一流程与生产标准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标准化,进一步加快农机农艺融合步伐;通过农技人员培训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加强对新型农业人才的培训,当其掌握了先进的农艺技术以及农机使用方法之后,让其指导农民群众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新型农业人才要发挥以身示范的作用,做到言传身教,促进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有效融合。
2.3 政府加大农机农艺资金扶持力度
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这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农机农艺融合中,政府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作用,重视农业生产工作的开展。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农业扶持资金投入。相关农业部门也要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扶持,将资金应用到农机农艺专项专研中,促进农机农艺项目推广,增加农机农艺资金投入比重。政府可以确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积极转变使用农业新技术以适应农业机械生产需要的个体与合作社进行相应的资金奖励,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地促进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2.4 落实工作责任,加强领域间的合作
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就农机农艺融合工作实际情况,确定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根据工作方案的分工,各司其职,扎实开展工作,从而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在促进两者融合的过程中,要制定出相对完善的发展规划,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最终建立起与该项工作相适应的长效工作机制。在农机农艺融合中,要加强各个领域之间的配合程度,让不同学科间的人才协调处理工作,严格地落实生产工作。加强农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在工作实践中做到人员有保障、技术有保障,达到一致的步调与意见,有助于农机农艺的融合发展。所以,在两者融合过程中,要整合部门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资源,建立起常态化的合作发展机制,构建起一个社会化的合作平台。农机部门在引进新型农业机械时,要考虑农业技术规范要求,而农业部门在进行农艺发展时也要考虑农业机械发展特点。最终做好农艺农机融合工作,做好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篇2
关键词:农机;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农机是农业发展过程中促进农业生产的产物,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机的广泛使用。运用农机,既可以节省体力又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机的广泛使用是体现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是展现农民生活水平的标志之一。近几年,国家为了推广农机的使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使用农机。本文分析了农机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当前农机使用现状进行探讨,研究促进农机经济、提高农业现代化的策略。
一、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第一,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间接地显示了我国科学技术与生活的联系。科技是生活进步的体现,农机的使用会不断促进农机功能的完善。使用农机可以检测农机的使用效果,对于农机身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只有在农机使用中才可以发现。
第二,在现代的农业生产中,传统的人畜力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民的需求,想要提高粮食的生产量,节约人力,就必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农机。现代农业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发展模式,在对农业工具的选择上也是与以往有很大区别,先进的农机可以及时弥补传统农具的缺陷。
第三,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农业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效果,就必须使用农机来迎合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农业发展向规模化、现代化、高效化发展。在这样的发展状况下,农民对于农具的要求会增加。为了满足农民的需求,农机有必要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
二、农机的使用现状分析
第一,政府在推广农机使用的过程中,虽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扶持农民购买农机,但是政府的补贴规模较小,无法满足农民的购机需求,导致农民的购机类型较为集中,无法达到全面的购机。农机在售卖过程会出现差距,一些农机的销量特别高,超出预计数量,而一些农机的销售量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二,农机推广者的农机推广意识较差。农民对于农机的认识不够,不理解农机的好处,对于农机技术还表示出怀疑的态度。农机推广者自身对于农机的了解不完善,在推广农机时,不会详细地讲解出农机的使用效果,没有积极与农民进行交流,无法获知农民的真正需求,在推广时没有迎合农民的需求,导致农民的购机欲望不强烈,进而影响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率。
第三,农民自身的农机使用意识较为薄弱。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机的使用是近些年才得以全面推广,农民经历了很多年的种植,拥有了自己的种植技巧,对于农机的使用会产生质疑。农民对于新科技的质疑,会导致农民从心理抵触使用农机,即使拥有农机也不会经常使用农机。
三、提高农机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壮大农机服务组织,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
农机的服务组织是推广农机使用的基础,也是传播农机使用的方式之一。农机的服务组织要努力将新农机进行宣传推广,调动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农机推广小组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农机推广意识,站在农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服务人员要加强了解农机技术,依据农业的发展需求给农民提供良好的购机意见,要从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农民制定良好的购机计划。这样,既可以推广农机的使用范围,又可以普及农机使用意识。
(二)开展多样式的农机使用手段
就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农民若没有政府的资金扶持,很难展开购机行为。但是政府的补贴不能满足农民购机的需求,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有资金展开购机行为。针对这种状况,农机的推广者可以制定一项策略:租赁农机。农机的使用时间有限,在使用时都会有固定的时间段,农机推广者可以依据农民的实际情况建议农民或买或租。在一些农户生产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农民没有必要购买。为了增加农民农机使用率,可以将农机进行租赁,这样既可以为农民节约成本,又可以促进农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机企业在村镇开展租赁业务,充分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做好农机安全,完善农机售后服务
农机属于机械制造机器,自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农机安全是指农机的质量安全及生产安全,农机安全是保障农业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制造商要不断提高农机的安全性能,完善农机的售后服务,国家要不断健全农机的质量检测标准,规范农机的销售、维修体系,促进农机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的提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农业发展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机械对于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建设者要明确农机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努力在农民间宣传农机使用意识,有效地提高农机使用率,促进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郭巍巍.充分发挥农机推广作用加快现代农机发展步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06).
[2]武刚,马余雷.加快机制创新,增强农机推广工作活力[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1(3).
篇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东港市开始推广水稻机械化技术,随着经济发展和2005年实行的农机补贴政策,农业机械化逐步发展起来。
农村劳动力不足,经济环境变化的客观原因,为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近几年来,东港市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外出做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农业生产必须用机械化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同时经过土地流转,土地经营相对集中,农民用机械化的积极性非常高,近几年来,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升温。
以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鼓励农民和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自筹资金购置农业机械,提高本地农业机械化程度。2005年东港79台插秧机,水稻机收割面积6万亩,机插秧面积8万亩,均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0%。2005年以来农机补贴政策,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2016年东港拖拉机14496台,其中大中型2195台,小型12301台,配套农具13000多台。收割机436台,插秧机3460台,水稻机收割面积提高到53.1万亩,机插秧面积提高到53.6万亩,机插秧和机收割面积均达到99%。农机的保有量增大有效的提高了本地农业机械化程度。
在提高装备水平基础上推广农机技术,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保证。近几年,东港引进推广新的插秧、收@、植保、烘干、整地等全套技术和设备。技术先进,适合东港水稻生产需要,机具性能稳定,质量可靠,农民很快就能接受。农机设备的整体水平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
篇4
当前,我区土地流转主要有出租、转包、互换等多种形式。其中,出租占流转面积的59.1%;转包占流转面积的32.3%;互换等其他方式流转占流转面积的8.6%。流转的土地主要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集中,共449106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86.7%。流转土地全部为农业用地,而且基本上用于种植业。据调查,99.6%的流转土地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用于种植业的为44341亩,占流转量的85.6%,以种植水稻、西瓜、蔬菜、水果、花木为主;用于养殖业的有7459亩,占流转量的14.4%,主要以鱼、虾等水产养殖为主。
二、主要做法
1、宣传引导,顺势推进。面对农民自发流转土地的发展态势,我们及时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利用科技下乡、农民培训、新闻媒体等,广泛宣传党在农村的现行政策,宣讲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讲解效益农业的发展路径,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土地流转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土地流转工作的活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通过流转建设规范性生产基地的,优先安排项目补助。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区财政将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流转的补助与奖励。把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列入区级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责任考核,加大了推进力度。
2、建立机构,完善服务。首先在 镇探索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中心实行“服务组织网络化、交易形式多样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模式运转。在试点的基础上,建立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为规范土地流转流程提供必要保障。服务中心建立《农村土地流出意向登记簿》、《农村土地流入意向登记簿》和《农村土地流转台账簿》,并通过农业信息网和农民信箱网站对外,搭建起土地流转的服务平台。
3、培育主体,强力带动。我区通过深化农技推广责任体系改革、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和农业政策扶持等措施,培育了一批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已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68家(其中工商注册的196家),种养大户大量涌现,有20亩以上种粮大户1567户,10亩以上柑桔种植户176户;年饲养生猪50头以上养殖户8660户,年出栏5000羽以上养禽户126户。这些农业企业和大户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
4、创新模式,加大流量。在鼓励流转主体选择中长流转的同时,探索季节性流转方式,解决季节性抛荒问题。土地流入主体在冬闲季节,根据生产需要向农户租用土地,到来年开春将土地归还给承包户耕种。如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横路乡下墅街村87户农户的425亩农田流转给本村大户种植萝卜,租金按土质和位置的不同每亩150元至200元支付,春夏季由农户自己种植水稻,平均每户年收入增加2210元。同时,该种植大户又雇用本村农民完成萝卜种植农事操作,年发放人工报酬11.8万元。每年可收获萝卜140万公斤,年纯收入18.6万多元。这种流转形式既化解了季节性抛荒问题,又给农闲期农业劳动力增加了就业途径,还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率。
5、规范管理,保障权益。区里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流转申请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样本,下发各地参照执行,到目前,签订书面合同的达43004亩,占总流转面积的83.02%。加强土地流转价格和流转款支付方式的引导与监管,普遍采用以稻谷计价方式确定租金,以每年支付一次承包款的方式加以规范,最大限度降低流转双方的责任风险。20__年建立了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通过仲裁机构及时化解土地承包纠纷和土地流转纠纷,运用法律手段,为农民提供可靠的权益保障。
三、初步成效
1、开辟了农民增收的良好途径。承包土地流转后,农户在获得租金的同时,还可以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务工获得更多的收入。如浙江宝岛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 镇五坦、涧峰、董家三个村流入土地675.1亩,每年每亩按300公斤稻谷的价格(以粮食收购指导价)支付租金,常年雇用当地几十名农民务工,按月支付工资。莲花镇五坦村总人口1300多人,土地流转后有400余人放心在外打工,增加非农收入。 镇大田畈村种粮大户高荣根,流入耕地近千亩,年雇工2600多人次,发放工资10万多元。
2、增加了农业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土地规模经营实现了农业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弥补了国家、农户农业投入的不足。一些有实力的经营者立足高起点开发农业,纷纷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交通不便、水电不通等问题,改善了生产条件。20__年 镇由承租主体投资,新修机耕路6公里,修建和整治山塘等蓄水设施10余处,建设照明设施3公里。去年租种600多亩
耕地种西瓜的温岭老板在官塘、岩头两村投资2万多元新修机耕路,水利设施,不但本身受益,周围农民也受益,弥补了村级公益事业经费的不足。岭洋、举村两乡动员农户将不宜种粮的300多亩山垄田、山坡地出租给专业合作社,建立茶叶、吊瓜生产基地,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3、增强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土地集中连片经营,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土壤改良,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品牌建设。全区有 75 个名特优农产品注册商标,9个农产品通过有机、绿色食品认证;20个农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15个优质农业新品种试种示范顺利实施;水稻、玉米、草莓、柑桔等一大批农作物优新品种在全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水稻直播栽培、早稻旱育秧无纺布覆盖技术等新技术广泛应用。
4、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土地流转,依托粮食合作社,建成了万亩高标准优质稻米基地,为国家提供优质无公害商品粮;促进了粮食组织化生产,区金岳粮食合作社由种粮大户107人组成,水稻种植面积10384亩,油菜、绿肥、蔬菜、西瓜等作物种植面积6930亩,合计复种面积17314亩,复种指数为225.86%。同时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两家农机合作社和一批农机专业户,拥有大型耕作机38台,小型耕作机300多台,农田作业机收机割率达90%,在全市率先初步实现农业机械化。
5、推动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有了更大的创业平台,他们在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有力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莲花镇加速推进土地流转,促进了规模农业、效益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形成了基地化、组织化、机械化、品牌化的农业生产新格局。相继建立了西瓜、葡萄、草莓、食用菌、优质稻、柑桔、生猪、麻鸭、蔺草、花卉等十二大基地;香港华懿天然花卉集团有限公司租用月山村土地,建成千亩玫瑰园;一加一农业发展公司在涧峰畈租赁农户土地200多亩,建立了优质葡萄园。土地流转促进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带动了一批具有一定地方特色和规模优势的“一村一品”专业村。茭白专业村、吊瓜专业村、枇杷专业村、无公害蔬菜专业村、高山蔬菜专业村、生姜专业村等“一村一品”专业村,在全区各地纷纷涌现。
三、下步打算
1、强化服务职能,健全流转机制。建立和健全区、乡镇(街道)、村三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成立区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全区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建立衢江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设在区农业局),负责流转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政策、信息咨询,技术服务和考核督查等工作;各乡镇(街道)都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班子和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流转信息的收集、,指导合同签订,资料归档等工作;村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负责流转信息收集、上报,帮助做好合同签订、建立信息台账,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2、制定激励政策,加大推进力度。研究制定《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建立管理服务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和流转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将专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结合起来,专项考核结果与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挂钩。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当年新增连片规模流转土地在100亩以上、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的,按实际流转面积一次性给予流出户每亩100元的资金补助,一次性给予所属区、乡镇(街道)服务中心、村服务站分别每亩20元的工作经费奖励。
3、广泛宣传引导,完善纠纷调处机制。
积极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广泛宣讲《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和《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土地流转重要意义,明确土地流转的程序、方法,激发农户的流转积极性。完善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建设,仲裁委员会设立日常办事机构,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工作,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各乡镇(街道)、村建立相应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组织,负责调解纠纷,及时化解矛盾,切实保护土地流转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农村土地有序流转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篇5
一、农业基本概况
含山县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万亩,全县辖9镇、1乡,151个行政村,总人口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万人。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县,盛产水稻、油菜、棉花,现已形成优质米、优质油、特种养殖、经果林、蔬菜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初步建成山羊、名优茶、红瓜子、苗木花卉、水产养殖五大农业种养基地,“九五”期间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和优质油基地县。全县大宗农作物生产较为稳定,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万亩,总产量24万吨,油菜面积19万亩,菜籽产量3.4万吨,棉花面积10万亩,皮棉产量9582吨。我县现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农业机械化作业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创新思路,强化管理,搞好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目前,全县发展高性能联合收割机36台,大型拖拉机配套旋耕机68台套,各类中小型拖拉机8601台,农用运输车及变型拖拉机1489台,县内农作物机耕面积达42万亩,水稻机收面积27万亩,占可机收面积的86%,秸杆还田7.6万亩。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农机组织形式
为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机工作效率,我们着重在组织领导上下功夫。县政府成立由分管负责人为组长,县农委、农机、公安、交通、工商、物价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指挥部,负责全县农业机械化作业工作,同时重新设立县农机管理局,升格为副科级建制,配备专门人员,具体抓农机工作。县农委牵头,县农机局组织,成立由各类农业机械操作手参加的农机协会,规范运作,开展机手之间农田作业信息沟通,交流机械操作技术等活动。县农机局按照“加入自愿、规模适度、整体协作”的原则,组建多个联合收割机机收作业队和大型拖拉机旋耕作业队,发挥机械合理配置优势,在开展好本地农田作业的同时,组织机具跨区作业。
(二)创新农机服务方式
做好农机服务工作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重点从4个方面努力。一是抓培训。开展以校、乡联训为主,田间、现场指导为辅的培训方式,多层次、多途径强化机手实际操作技能,还在“三夏”、“三秋”农业生产期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保养技术进行培训和驾驶技术复训。二是抓作业市场培育。县农机局每年通过农业部跨区作业信息指南,全县农机作业信息,积极引进外地农机具,参加我县“三夏”、“三秋”会战,同时开通农机服务热线,成立技术服务组和中介组织,为无机户联系作业机械,为有机户联系作业田块,并帮助机手解决机械维修、配件供应等难题。此外,还注重优化农机作业市场环境,在每年“三夏”、“三秋”期间,县公安部门抽调专人,深入重点农机作业现场开展巡查,对随意拦截机械、敲诈机手财物等不法行为及时予以打击,有力地维护了农机作业市场秩序。三是抓农机“出征”。县农机局每年与外省农机部门签订协议,组织跨区机收作业队,由县农机局负责人带队,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跟机服务,赴江苏、山东、湖北等地进行跨区作业,经济效益较为明显,“出征”机具年创收150多万元。四是抓机具供应市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全椒县民营企业落户我县河刘镇,投资兴建君友农机具销售中心;引进江苏淮安农机经销商牛正元来含山县城建立大中型农机具销售市场;县农机局积极与农机具生产厂家挂靠联系,现已成为苏州市久保田联合收割机公司销售商,为全县广大农户购买先进、适用的新型农机具提供了方便。
(三)创新农机管理模式
加强农机管理,为农业机械化作业提供保障。一是严格农机入户手续。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完善程序,办理手续,做到确认考试申请人资格“三不受理”,拖拉机登记管理“两不准一严禁”。二是抓好年检年审关。严格按照农机具技术标准,检验农业机械;对照驾驶操作人员审验规定,做好机手考试考核工作。三是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农机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做到持证上岗。四是抓安全生产。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纠正违章,打击“黑车非驾”,在“三夏”、“三秋”期间,安排农机管理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积极做好日常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创建“农机安全村”,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明确到人。在“三夏”、“三秋”期间,集中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强化安全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四)创新农机投入机制
篇6
关键词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浙江金华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311-01
Abstract Modern agri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highly developed agriculture. In this paper,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Jinhua City was described,and the appeared problems were also analyzed. Based on these,some valuable countermeasures were pnt forward.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current situ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Jinhua Zhejiang
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以其技术先导性、要素集约性、功能多元性、效益综合性和持续性等为特征[1-3]。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4-7]。近年来,金华市通过政策激励、扶持规模、高产创建、技术培训等措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迅速。
1 金华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主导产业稳步提升
全市各地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在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逐步形成了粮油、特色精品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畜牧、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基地。2015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81万hm2、总产量60.35万t;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91万hm2、产量3.74万t;建成了一批粮食高产示范方和优质旱粮生产基地。全市蔬菜播种面积4.73万hm2、产量102.2万t;水果种植面积4.33万hm2、产量55万t;茶园面积2.54万hm2、产量2.8万t;中药材播种面积6 533.33 hm2。全市肉类产品总产量17.4万t,禽蛋6.5万t,奶7.04万t。
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2015年,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 973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示范社58家。全市家庭农场3 027家,其中示范性家庭农场29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94余家,带动农户70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以及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正确引导,推动了农业规模经营。
1.3 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依托金华国家农业高科技园区、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省农业机械研究院等技术平台优势,以及种子种苗工程深入实施,一大批优良品种得到引进、繁育和推广,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2015年全市已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 190万元,设施大棚投入资金1.3亿元,新增农机装备1万台(套),扩增设施农业666.67 hm2,新建区域性农机化服务中心15家,推广机械化插秧面积1.25万hm2、油菜机收933.33 hm2。全市农机总动力266万kW,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达65%,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截至2015年,全市144个涉农乡镇(街道)已全部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快速检测室,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3.6万hm2;粮食、水果、蔬菜、茶叶、牛奶、畜产品等主要农产品有害残留量明显下降,2015年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8%以上。
2 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创新力不足
当前,金华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偏弱、科技研发滞后、技术成果转化率低、内源发展动力不足,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2.2 农业规模化程度偏低
农业生产规模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在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小规模农业生产在农产品成本和价格方面处于竞争劣势,再加上散户无力购买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无法及时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收入受市场影响波动很大。近年来,金华市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数量有增长迅速,但农业规模化程度仍然偏低,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仍占主导地位,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3 农村从业人员老龄化加剧
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阻碍现代农业的发展[8]。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里,剩余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整体文化水平偏低,技术培训较少,过分依赖农业生产经验,忽视了农业生产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等问题。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民兼业化更为突出,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华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3 对策
3.1 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推进商业化育种,推动产学研结合,培育在国内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品种。做大做强在省内具有优势的金华猪、水稻、葡萄、中药材、蔬菜、油茶、桂花、杜鹃、铁皮石斛、金线莲等种子种苗产业。加强农作物及种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大力推广粮经结合、稻鱼结合等高效生态模式。大力发展多功能、高性能农业机械和连栋大棚、智能温室、立体栽培等设施农业,深入开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农机农(牧)艺融合,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和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推进农机化、设施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大力支持农业科技集成和创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9-11]。
3.2 加速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
全面推进优质粮油、生猪和肉制品、奶牛乳品、水果蔬菜、中药材和食用菌、茶叶、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的标准化基地建设,重点扶持支柱产业链条建设,增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大主导产业营销网络建设力度,不断提升主导产业在省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3.3 完善现代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发挥浙江省农业机械研究院、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优势,充分运用华东农交会等平台,围绕金华市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农业科技新成果转化。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分层次、分类别开展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培养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基层农业推广骨干;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和鼓励高校涉农毕业生到基层农业推广机构工作。完善农业科技人员创业创新激励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创业,规范提升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3.4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
互联网与农业有机融合,加大互联网要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大力推广互联网技术在农资供应、金融服务、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应用。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完善农业数据采集、分析、和服务机制,推动政府、企业信息服务资源的共享开放,实现农业大数据的开发利用。
4 参考文献
[1] 邓秀新.现代农业与农业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1):1-4.
[2] 黄大金,陈良凤,陈烈臣,等.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0(1):152-154.
[3] 靳淑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演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5):95-100.
[4] 徐萍,卫新,王美青,等.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2):287-291.
[5] 张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与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8):197-200.
[6] 王雅鹏.推进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2011(4):1-5.
[7] 江晶,史亚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2(5):168-173.
[8] 杨长福,张黎.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5):522-526.
[9] 匡新华,罗列,徐爱琴,等.家庭农场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7):327.
篇7
关键词:农业展览;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新技术;新市场推广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0-0082-02
山东是全国第一农业强省,同时还是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大省,实施展览带动战略,可以向国内外展示山东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特别是扩大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山东省农产品营销渠道,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塑造山东农业开放、精品、特色、生态的新形象。
一、促进党的农村政策宣传与贯彻落实
农业展览的积极推进有利于党的农村政策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同时也是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速山东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目前急需要做的就是摸清市场需求和农业资源两张底牌,搞好科技和资金两个支撑,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一个农业信息平台,从而进一步优化和合理配置农业市场、生产、人才、科技、资金等各项资源。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和产业化经营,加快郊区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山东在全国现代化农业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山东粮食、棉花总产量位于全国第二位;花生、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总产量均居于全国第一位;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6900多家;涉农企业从业人员中农业人口占90%。为了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促进现代农业生产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实施展览带动战略作为发展现代高效规模农业的创新举措,有利于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有利于为工商企业进入农业提供合适的承接载体;有利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合理布局、集中投入,以及发展多种类型的设施农业,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投资效益;并能带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加快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同时能够发展各种合作组织,为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开拓了新路,农民还可以优先在园区就业,实现资产(土地股权)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双提升。
实施展览带动战略,还能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和产业开发,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高效的科技研发、推广及人才培训等创新体系。
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
山东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强省,农业十分发达,已成为全国农业发展的领头羊。山东省农业总产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多,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山东农业正成为富裕农民、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强势产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用工业理念抓农业,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创新发展是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寿光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改活农”的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中心,以寿光现代农业开发区为重点,切实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农业园区化发展之路。
实施农业园区化发展战略是推动农业转型提升的现实要求。农业要提升经营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就必须适应科技型农业特点,实施展览带动战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生产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以功能组团为依托的现代农业园区化发展新格局,形成园区型、科技型、品牌型、生态型、服务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农业展览不断深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理念的不断拓展,促进了政府从发展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定规划、搞服务、抓招商、创示范和优化环境上,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市场等综合手段促进农业发展。同时促进农业业务技术人员向既抓技术又抓管理、抓招商、抓政策研究转变,培养一支复合型人才队伍。
三、农业展览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推广
实施展览带动战略,通过农业展览会,山东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推广进程明显加快。以山东寿光为例,每年一届的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带动了当地农业快速发展,比如高新农业新技术的快速引进与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及应用,形成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循环。寿光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蔬菜高科技生产基地,体现了现代农业的产业竞争力。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展示农业、体验农业更拓展了农业的多元功能。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系,通过农业展览会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展览,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得到快速及时的应用和推广。发展绿色食品,体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方向,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市场化进程;扩大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管理、农产品国际贸易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保障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农业展览为相互借鉴、加强合作,共谋发展搭建良好平台,对进一步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四、加快山东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宣传推介
实施展览带动农业全面发展战略。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为应对农产品市场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山东省政府于今年5月在深圳举办了山东省名优农产品洽谈定货会。山东500多家名优农产品企业携带5000多种产品到会参展。他们冲着深圳而去,瞄向的是华南、港澳台及国外更大的市场。三天的展览产品销售成交额突破20亿元,协议额达到28亿元,招商引资达到10亿元。像这样的展会山东省近几年在上海、深圳共举办了四次。每年一届的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山东省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积极选派名优企业到会参展,向国内外宣传、推销山东农产品,同时制订出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吸纳海内外资金投入到山东高新农业建设上。
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依托国有资产解决企业融资难,是做大做强中小企业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向国内外宣传企业的优势,展望美好的前景,是农业展览十分重要的工作。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步伐加快,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全球经济已成为有机互动的整体。在这种形势下,只有通过展览宣传,鼓励支持科研单位、专家学者、企业在种植业、养殖业、水资源管理、数字农业、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基因工程以及农业生产支撑体系等领域加强交流,扩大合作,才能更好的走出去,实现更大的发展与效益。
五、结语
要发挥以上作用,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做好服务工作,国家财政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新闻媒体热情地帮助推介,有关办展机构及人员具有专业水准,同时要选准合适的展览场地。农业展览会要打好国际化品牌,要积极按照营销学的思路进行推介,作为一个成熟产品,通过市场划分,把农业展览会逐步推向市场。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来满足政府官员、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和农民等不同参会者的需求愿望;要增强办展会的危机感,加强对农业展览会市场化的深入研究,切实做好农业展览会城市环境和环境的治理;进一步明晰农业展览会的发展目标,按国际化水平办一流展会。农业展览要采取市场准入制,质量无保障,达不到一定水平,摊位费出得再高也不能进入展厅。所有参展的农产品均为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参展产品展前进行质量抽检,不合格产品一律拒之门外。按照“高、大、全、广”的思路,将农业展览向高度、深度和广度推进。坚持创新,做大品牌,做大规模,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
篇8
4月初,在吉林市农机推广中心运作帮助下,由省农业机械研究院技术人员为永吉县一拉溪镇九月丰家庭农场1000平方米育秧大棚安装了DXTG8006型棚室智能小管家、环境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检测设备。可同时显示棚室内的多种参数值,包括环境温度、环境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光照等。监测数据每两分钟就可在农业物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平台上传输一次,当任何一项监测指标异常时,立刻通过短信方式向管理员发出报警,管理员对异常情况就可及时处理。而且,通过GPRS网络向服务器发送的监测信息,完全支持移动、联通与电信网络,方便、快捷、实用、科学。通过棚室理化指标监测,在第一时间掌握棚室环境动态,提早防范病虫害发生几率,掌控秧苗的长势情况,提高秧苗质量,降低育秧风险,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实现了科学管理农业生产。
物联网技术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它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综合信息传感设备,把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换,进而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新技术。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既能改变传统粗放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也能提高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家庭农场负责人肖建波笑呵呵地告诉大家:“我去年在市农机推广中心的帮助下实现了可视农业。今年,我又在市农机推广中心和省农业机械研究院的大力扶持下,安装了物联网技术检测设备,实现了农业生产科学化管理。”
“去年,我运用的新技术就给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今年,希望我的事业会更上一层楼。我愿意尝试和运用新技术来为农业发展服务。”
目前,九月丰家庭农场投入80多万元建成了吉林市第一家水稻催芽车间。该系统通过计算机控制管理,一次(24小时)催芽20吨。保障了出芽质量,可以满足2000亩水田的芽种,同时也为周边的村、镇广大农民服务。
今年,九月丰家庭农场又新进了筛土机、筑埂机、搅拌机、水稻乘坐式高速插秧机、水稻育秧生产线一套等设备10台套,新建育秧大棚20栋,极大满足了生产需要。实现了水稻催芽、育秧、整地、水稻机插、田间管理、水稻机收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
篇9
关键词: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86-0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组织、中介、载体、服务四大功能和不改变成员财产所有权关系、进退自由、专业性强、民办民营民受益、合作区域可突破区域界限五大主要特征。因此,探索农民合作组织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健康良性发展,对加速哈尔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委、市政府的扶持引导下发展迅速,不仅直接带动了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而且对构建新型农业生产关系,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1年,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288个,是2007年(158个)的20.8倍,带动农户15.8万户,是2007年(0.7万户)的22.6倍。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一)服务领域越来越广泛
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几年来,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从单纯的服务于农业生产环节,逐步向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扩展,涌现出一大批水稻、玉米、马铃薯、肉牛、奶牛、浆果、蔬菜、农机等专业合作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发展和资源的整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2011年,在全市3288个专业合作社中,种植业合作社1965个,占总数的59.8%;养殖业合作社848个,占总数的25.8%;农机专业合作社312个,占9.5%;农副产品加工、经销及其他各类合作社163个,占4.9%。合作社开展代播50.2万亩、代收99.7万亩,代整地111.8万亩。
(二)组织带动作用越来越强
合作发展的优势在于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集聚起来,形成集团优势;把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使资源效益最大化;同时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11年,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村土地流转面积72万亩,占全市农村土地规模经济面积的20.5%;合作社实现经营总收入6.8亿元,促进农民人均增收1 434.6元;建立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百余个,推广示范水稻智能育苗、玉米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棚室增温采光等技术210万亩次,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组织形式更加多样
几年来,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由过去单纯的村集体创办向农村能人创办、城市资本下乡领办、龙头企业带动创办等多种形式发展。主要模式有四种:
1.村委会创办型。由村委会或村干部带领农民创办,特点是具有资源优势和群众基础优势,为合作社的主要类型。如双城杏山乡顺利村的顺利有机农作物合作社、呼兰区许堡乡蒲井村的蒲井农作物合作社等。
2.能人创办型。由农村经济人、返乡农民工等组织创办的合作社,特点是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和群众优势。如香坊区幸福镇农民韩文臣创办的北北食用菌生产合作社、巴彦县巴彦镇农民王立彬创办的立彬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等。
3.城市资本下乡领办型。由城市科技人员、工商业户、产业工人到农村带领农民创办,特点是具有科技、市场信息和资金优势。如五常民乐乡水稻专业合作社,是由哈市某大学讲师于松柏带领村民创办;宾县新跃农民合作社,是由职业党校教师陈海龙带头创办的,以种植黑加仑、黑树莓等浆果为主。
4.龙头企业带动创办型。由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创办,特点是具有资金、技术、加工、销售优势,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如五常美裕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依托中粮美裕集团有限公司组建;尚志市蚂蜒太和奶牛专业合作社是依托尚志市蒙牛乳业集团组建。
(四)品牌意识逐渐增强
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质量是创建品牌的根本,标准化生产是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通过规模发展,促进了农业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创立了自主发展品牌,逐渐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58个,注册商标品牌186个。如南岗红星合作社的“红星特菜”品牌、呼兰大用合作社的“禾下土”品牌、五常丰粟合作社的“君丹”品牌、阿城金京合作社的“鸭稻米”品牌、双城顺利合作社的“双城堡”品牌等等。
二、哈尔滨市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规模较小,实力不强
我市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产业层次低。2011年末,我市仅有5名成员建社最低标准的合作社为1709个,占总数的52%;能够开展生产、加工、销售综合性经营服务的合作社仅有62个,占总数的1.9%。全市多数合作社缺乏经营实体,服务功能单一,经营带动能力仍然较弱。
(二)内部运作不规范
许多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意识淡薄,理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重大事项不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财务管理、资金积累、风险保障、盈余返还分配等机制仍不健全;合作社与成员之间利益联结松散,合作社《章程》流于形式等问题普遍存在。
(三)政策扶持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监管
几年来,各级政府虽然在财政资金、专业项目、经营税收等方面给予了合作社极大的扶持,但合作社的整体发展仍显得投入不足。在合作社运行的监管上,《合作社法》赋予了合作社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规定了合作社“由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负责本社的内部审计,也可委托审计机构进行审计”,这种“内审”机制更多依靠的是经营者自身的自律性、廉洁性和公正性,因而极容易产生监管不力、违规操作的局面。
(四)合作社缺乏有实践经验的“带头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主要由其内部的农民来担任,他们在科技、管理、经营等方面的能力不高,应对市场经济的意识不强、信息不畅,对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化工技术等缺乏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从而导致产品竞争能力不强,经营规模难以做大,带领社员开拓市场的信心不断减弱,而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依赖不断增强。
(五)资金问题比较普遍
由于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员的入股资金、经营盈余提取的公积金、政府财政直接补助和社会捐赠,加上合作社对社员服务的非营利性和发展起步阶段的现实,合作社普遍面临着资金紧张的困难局面。同时,由于农业投资项目周期长、风险高,以及合作社资金实力弱、缺少有效抵押物,因而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三、推进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合作,提高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载体作用
加强合作,一是要鼓励村集体、农村经济人等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专业生产基地、专业园区,将更多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产业规模共同闯市场;二是鼓励龙头企业、社会资本下乡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其技术先进、装备先进和信息渠道较宽的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带领农民致富;三是强化合作社与农户、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和风险共担责任关系,形成合作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良性互动的长效发展机制,真正走出一条合作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高合作社的竞争能力
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但要注重数量的增加,更要注重规模发展和产业水平“质”的提高。一是鼓励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装备入股、资源入股等形式,吸纳更多的农户加入到合作组织中来,形成土地集中、产业集中、资本集中的规模化发展优势;二是鼓励专业相同、产业相近的小型合作社,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建立规模更大的合作团队,发挥集团优势参与市场竞争;三是拓展服务范围,合作社的服务领域不但要在种植、养殖领域形成规模优势,在农产品的加工、储运、经销等领域更要向外扩展,尤其是农产品的经销服务,要打破地域,向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扩展,提高合作社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使我市特色、优质的农业资源融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态势。
(三)政策引导,规范运作,建立合作发展的良性机制
针对我市合作社初级阶段的发展现状,政府部门要以“强化引导、适度监管、自我完善”为原则,促进合作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一是对符合全市产业发展方向的合作社,给予设备购置补贴、交易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二是适度监管,督促合作社规范发展。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虽然规定了任何部门、组织不得干预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但对合作社政务、财务不向社员公开且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以及政府给予合作社的直补资金、项目资金等运行情况,有关部门应给予必要的监管。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合作社法》对合作社的融资安排、风险保障、体系建设、跨国经营、税收政策、行业监管等未予明确,应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补充和完善。
(四)加强培训,培育合作发展的“带头人”
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关键是要具备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带头人。一是通过与企业对接、与科研单位对接等方式,加大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理念、管理能力和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掌控能力;二是对懂经营、会管理的乡村干部、农村经济人、返乡农民工、小型合作社带头人等,通过提供装备补贴、信贷支持等措施,鼓励他们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鼓励大专院校专业教师、大型企业技术人员、城市下岗职工、个体工商业户等,利用他们的技术和信息优势,到农村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从而形成全民参与、共谋发展、合作共赢的农业合作发展的良好氛围。
篇10
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毫不动摇地绷紧粮食生产这根弦,守住耕地和基本农田两道红线,确保数量不减、质量逐步提升。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等集成配套技术。建设100个粮食高产示范区,打造多点“吨粮田”,辐射带动全市粮食高产稳产。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利化、林网化、安全储粮设施化,增强农业避险防灾、抗灾减损能力。加快提升牧业小区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打造具有四平特色的精品畜牧业。稳步推进棚室蔬菜园区建设,新建扩建棚室蔬菜园区10个,新增棚室面积4000亩。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发展花生、小杂粮、瓜果、花卉、食用菌等园艺特产业。
坚定不移地走具有四平特色的农区工业化道路。牢牢抓住国家加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业的政策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洽谈合作,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到四平市发展粮食加工业;支持龙头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开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在稳定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推行集约式生产、规模化经营。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培育和引导传统身份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推进农民职业化。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结构调整,着力壮大绿色食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