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就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业就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企业并购作为企业发展和扩张的一种手段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对企业并购有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企业并购的动因。文章以我国的啤酒行业为例,对企业的并购动因进行分析,以求在并购实务中能为企业决策者们提供决策参考。
[论文关键词]啤酒行业;并购;动因
一、引言
并购,是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on)的合称,并购在经济学上的含义通常可解释为一家企业以一定的成本和代价取得另一家或几家独立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和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在实际中,并购(M&A)通常包括公司接管以及相关的公司重组、公司控制、企业所有权结构变更等。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先后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最近的一次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还在延续。近期国内就有美国凯雷收购徐工,宝钢并购八一钢铁、邯郸钢铁、马钢股份海螺水泥并购巢东水泥,国美收购永乐电器,帝亚吉欧收购水井坊等并购事件。在竞争性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发展才能保持和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相对地位,才能生存下去。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选用两种方式进行发展:(1)通过内部投资新建方式扩大生产能力;(2)通过并购获得行业内原有生产能力。其中,并购是国际企业公认的效率较高、较迅速的方式。本文以我国啤酒行业为例,对企业的并购动因进行分析。
二、文献回顾
对于企业并购行为,经济学家们作了大量研究,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企业并购的动因、效应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或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诸多关于企业并购的理论。新古典综合派有关并购动因的理论主要有规模效益理论、市场力假说及税赋效应理论。规模效益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从而提高利润水平。市场力假说将企业并购的动因归结于并购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由于市场竞争对手的减少,优势企业可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能力。税赋效应理论认为并购是由于一个企业有过多的账面盈余,因而必须承担高额税收,为减轻税收负担而采取的行为,被兼并企业往往由于税收负担过重无法持续经营而出售,由于亏损可以在若干年内税前弥补,一个有高额盈余的企业并购一个亏损企业,无疑会带来税收的好处。
由Weston提出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公司并购对整个社会而言是有益的,这主要通过协同效应体现在效率的改进上。所谓协同效应,是指两个公司实施并购后的产出比并购前两个公司产出之和要大,即1+1>2,主要体现在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等方面。该假说主要为企业间的横向并购提供了理论基础。经营协同效应来自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财务协同效应的来源主要是可以取得较低成本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管理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管理能力层次不同的企业合并所带来效率的改善。
委托一理论对企业并购动因的解释可归纳如下:并购可以降低成本。Manne(1965)认为并购事实上可以提供一种控制问题的外部机制,当目标公司人有问题产生时,收购或权的竞争可以降低成本。而MueHer(1969)提出的假说认为人的报酬取决于公司的规模,因此人有动机通过收购使公司规模扩大,而忽视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率。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并购的动因在于对并购后公司潜在效率的追求,包括节约交易费用、效率最优化等。Coase(1937)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理解公司并购提供了一个较有解释力的基础。Wiliamsion(1951)进一步发展了Coase的理论,深入研究了企业“纵向一体化”问题,认为纵向一体化有效地削弱了人的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克服了环境的不确定性。
三、我国啤酒行业并购现状及动因
我国的啤酒产业1978年时只有少数几家啤酒厂,全国啤酒产量也只有40万吨。20世纪80年代以年均递增近30%的高速度增长,到1988年,在数量上已发展到813家,总产量上到656.4万吨,仅次于美国、德国,名列世界第三,到1993年就跃居世界第二。1997~2002年间,我国啤酒产量年均增长7%,到2003年达到了2400万吨,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产国和消费国。
2006年啤酒产量已达到3600万吨。我国的啤酒人均消费水平也从1978年的5公升增长到2006年的27.6公升,与世界消费水平同步。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成熟的啤酒行业集中度较高,几大啤酒公司垄断市场,占据全部销量的80%~90%。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啤酒企业通过一系列的兼并重组,中国啤酒行业的集中度得到一定的提高,国内前十大啤酒生产商已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l%,但是青岛、燕京、华润三大巨头的市场占有率之和仅为36%左右,市场上活跃的大多数还是区域性品牌,行业集中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青岛啤酒公司自1995年以来在全国重要区域展开了一系列的收购兼并活动,已在鲁、京、沪、粤、陕、苏、闽等l7个省市设有近50多个啤酒生产分厂,在我国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生产销售不同档次的各种品牌啤酒,2006年总产量达到500万吨。燕京啤酒在1999年开始连连兼并30多家啤酒企业,2006年啤酒销量已达300多万吨,尤其公司通过在二级市场上几次增持惠泉啤酒股权,公司持有惠泉啤酒有限售条件的股份1.25亿股,占惠泉啤酒总股本的50.03%,为惠泉啤酒的绝对控股股东。华润集团已将27家啤酒公司收至麾下,年生产能力突破350万吨,产销量超过220万吨,国际著名啤酒厂商SAB是华润啤酒集团的三个股东之一。华润凭借雄厚的资本,先后并购沈阳“雪花”和四川“蓝剑”两大名牌。苏格兰纽卡斯尔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每股l0.5元人民币的价格受让重啤集团的国有股5000万股,占重庆啤酒总股本的19.51%,股份转让完成后苏纽公司成为重庆啤酒第二大股东。
通过前述各种经济学派对企业并购行为解释,结合我国啤酒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分析我国啤酒行业兼并重组动因如下:
第一,啤酒行业特点是典型的规模经济,通过并购,可以扩大市场规模,同时降低经营成本。随着企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位成本呈下降趋势,进而企业的利润能够不断得到提高。因此,啤酒企业出于经济上理性的思考,追求企业不断地做大做强。
第二,从国内企业来讲,我国大部分啤酒生产企业的生产销售地域性严重,销售网络还是局限于本地区或者某一地区,其他地区占有率很低,同时还有一些地区的市场没有得到开发。在这种形式下,一些企业把目标瞄向了自身市场以外的地区,通过并购重组其他地区的市场,打开销售渠道,从而扩大自己的销售,同时因为本地化生产,降低了成本。
第三,树立品牌效应。国内啤酒行业生产能力目前相对过剩,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一般把目标定在了高端市场,它们追求的是品牌效应。面对国外企业的冲击,我国企业也正在改变营销思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我国啤酒行业品牌的建立是循着一个思路:地方品牌、区域品牌、全国品牌到世界品牌。以全球化的观点来考虑,品牌对于一个啤酒企业至关重要,这种情况下,通过并购优质资产,扩大了销售范围,同时也扩大了知名度,进而为进入中高端市场、进行品牌竞争减少了一些障碍,为企业拓展了一条长远的发展道路。
第四,啤酒行业的并购重组可以实现协同效应,增强企业进入壁垒,建立优势的竞争地位。从啤酒产品本身来讲,差异化非常困难,因此,啤酒企业在不断的并购中完成企业的战略布局,通过扩大企业规模以及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给同行业的竞争者或后进入者设置了障碍。由于地方保护及消费者偏好的问题存在,有实力的啤酒企业通过并购一个地区的啤酒企业,可以赢得市场的准入条件,以及地方政府优惠的投资政策支持,进而可以控制市场资源,包括市场网络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关系资源,这些优势资源是啤酒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大规模的必要保障。
第五,提高市场份额市场份额代表着一个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可以使企业获得某种形式的垄断,这种垄断既能带来垄断利润又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如青岛啤酒对全国各地的啤酒生产企业开展的横向并购对提升青岛啤酒的市场份额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显著。青岛啤酒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也提高了行业的集中程度,其市场占有率由最初的不到3%达到了现在的14%。
篇2
一、我国股份制商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不明确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金规模有限,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银行相比,很难从全方位满足大客户的各种需要。同时,由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导致了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与国有银行进行竞争的过程中难免会处于被动的地位。在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的过程中,并没有明确自身的经营领域,而在进行市场定位的过程中也仅仅是效仿国有银行。除此之外,在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的过程中,忽视由于自身组建时间很短,在经营规模以及人才队伍等方面还存在严重欠缺的情况下,盲目的与国有银行进行竞争,导致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很难打开经营局面。这导致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有助于自身情况所限无法满足大客户的实际需求,另外一方面受自己经营理念的影响,导致股份制商业银行忽视了潜在的中小客户。
(二)缺乏战略规划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进行经营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存款率和贷款率之间的表面数字,并且银行的员工只有完成预期的规定指标之后,工作人员才能获得银行许诺的待遇。这就导致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完成预定的存款业务,往往会不计银行成本,并且在进行年末考核时点数的时候凸显了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营时的短期行为。除此之外,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行为中,往往会存在着企业资金周转周期和贷款周期不相匹配的现象,这也严重阻碍了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自主创新能力尤显不足
在我国股份制银行进行经营的过程中,主要经营业务仍以存贷款为主,在金融创新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并且在我国股份制银行发展的过程中,中间业务在我国股份制银行业务中所占的比例仍旧很低。但是从全球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大多金融机构在进行经营的过程中大部分采取了混业经营的模式,从而不断扩大了银行的经范围,其中也推出以收费为主的中坚业务。但是,从我国股份制银行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中间业务在银行业务中仍旧比较低。
(四)风险管理技术严重落后
我国股份制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过于依赖传统业务,强调银行发展过程中存贷款的数额,导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多注重银行业务的拓展,而忽视了风险控制。除此之外,在我国股份制银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股份制银行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约束机制,因此导致了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经营不当和不当操作导致风险隐患。最后,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发展时间十分短,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模式,也未对公司业务以及个人业务实施真正的差别化风险管理。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
(一)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
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根据银行具体的生存环境,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外股份制商业银行成功经验,定位为社会银行。并且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其地域优势,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并且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主动将当地家庭以及中小企业作为银行发展的服务对象。
在我国股份制银行发展的过程中,银行发展所吸收的存款,应该借贷给地方中小企业,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市民的做好,争取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在当地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主义为当地客户提供高校优质的服务。在股份制银行发展的起步阶段应该主要着眼于中小客户并树立起良好的银行品牌形象,这样可以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客户。
(二)实施区域化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必将越来越严峻。由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进行经营的过程中受到低于限制比较强烈,往往使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环境中长期处于劣势,难以获得长久发展。这就要求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实力雄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能够积极需求新的发展路径,摆脱低于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限制。因此,这就要求部分规模比较大,业绩比较好计征能力比较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在其他低于开设银行分支机构,最终发展成为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扩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实现区域内的合理布局,逐步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影响力,建设成有影响力的地区性的金融服务平台。
(三)增强综合创新能力
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银行发展应该与地方金融市场结合起来,加强银行利用信息科技的能力,促进银行经营业务以及银行管理的创新。 在股份制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加强银行创新能力应该围绕着提高区域内市场需求相应的快速性以及决策信息的高效性,在进行创新时应该进行服务水平创新、服务创新以及银行管理创新。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特定的客户服务、银行风险控制体系以及经营管理等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四)加大对风险的缝隙和控制力度
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新巴塞尔协议对各种潜在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在全体员工中坚形成风险意识,并在银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转变存贷款有限的理念。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建立内部风险评估机制时,应该尝试利用新巴塞尔协议的内部评级制来识别、计量、分析以及约束银行的盲目市场行为。要严格按照五级贷款制对贷款进行明确划分,在银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降低不良贷款率,化解市场风险。在股份制银行发展的过程中,银行应该注意加强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大对银行员工违法操作的惩处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减少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篇3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近些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水平越来越快,资产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在盈利水平这一方面缺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银行的平均水平。比如美国商业银行以13.3%的资产带来了高达23.8%的利润从而在全球银行盈利能力当中占居榜首。相反,我国的银行业盈利在世界各大银行中所占比例非常之低。因此,目前怎样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章重点研究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找出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然后采取相应对策对其加以改善提高。
一、对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盈利现状的研究分析
目前,国内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从税前利润、增长率、ROA、ROE以及人均利润等多个指标来考核,然后对国有商业银行盈利的能力来做出判断。特别指出的是对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以及建设银行这三大银行之间有更多的可比性[1]。
1. 从税前利润这一指标上来看,中国四大银行在盈利能力上都有显著平稳的提高,其中农业银行只是在2005年稍微比2006年下降了大约为15个百分点。另外一点,中行、工行以及建行在2005之间税前利润增长非常迅速,增长幅度为146.75%和175.22%,建设银行的税前利润也增长为55.64%。以上所述可以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能力还是很快的,且发展前景很大。
2. ROA指的是资产收益率。我们从这一指标上可以看出,中国四大商业银行的指标值在2005年―2008年这四年内虽然上下有所起伏,但是从整个大局观上来讲,中国建设银行的ROA要相对比另外三大银行的资产收益率要高一些,其2005年至2008年的ROA分别为0.66%,1.32%,1.12%,0.92%,与欧洲和美国发达国家银行的平均ROA值比较接近。其中,在中国四大商业银行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均已上市,且资产收益率远远高于中国农业银行。这种状况的发生,也说明了股份制的加入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以及经营状况,可以带来更多的利益和绩效。
3. ROE所指的是资本收益率。我们从下表格1可以看出,中国的四大银行的ROE显示出比较混乱的现象,从而没有办法去对这些数字进行有意义的统计,也无法得出有效科学合理的结论,对这项指标进行相互对比也没有意义可言。其中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在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当中,已经接受改革并且上市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接受了外国银行的注资,另外,由于提高资产收益的质量,中行与工行都将采取不分配盈利的利润和股东权益转为呆账准备用以冲销不良的贷款,因此,使资本收益率产生出现负值的现象。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中国四大银行之间在对ROE进行统计时,所采取的计算方式各不相同,所以,对于资本收益率这一指标,没有可比性。
4. NII所指的是净利息收益率。从下表格1当中可以看出,中国四大商业银行的NII值处于每年递增的状态,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NII指标均在2.0%以上,其中,中国建设银行的净利息收益率最高。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分析总结出,国有商业银行取得了一定阶段性的成果,各个银行的盈利能力都有所相对提高。
二、对国有商业银行造成盈利能力影响的原因
1. 融资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收入产生影响
我们从西方欧美发达等国家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中吸取一定经验,在未来的银行业发展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通过资本市场采取直接融资的方式,比如即使在英国、德国以及日本等国家以间接融资作为主要核心的资本市场当中,其中直接融资所占的比例也是非常之高[2]。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股东权益比较成功的改革,我国的资本市场正处于不断蓬勃发展的黄金阶段,另外,我国还已经提出了下定决心要巩固发展多形式多方面的资本市场的目标,以上客观因素都为用来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虽然,中国股票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建立,但因为资本市场结构存在一些漏洞,导致其间存出现一些缺陷,从而与欧美发达国家真正的资本市场的差距还很大。在2007年,我国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目的使其企业融资比例较低。而进行直接融资的大部分企业均都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若丢失了这一大部分的主要客户,一定会降低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从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2. 税收带给国有商业银行更多的经营负担
对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造成的的影响因素也取决于税收的多少。对照国外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进行相比较,我国商业银行在税收这方面还是明显的偏高。中国税收政策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制定颁发的,期间也对其进行过几次相关调整,但是整个大的基本格局没有实质性质的变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承担的税收费用包括个人工资所得税、印花税、经营营业税以及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由于多高的税收水平严重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也对我国商业银行失去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能力,也对商业银行在管理方面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另外,我们通过国外发达国家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税收标准进行比较,外资银行较低的税收水平对我国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不小压力。
3. 由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外资银行投资到我国,从而造成国有商业银行部分客户的流失。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外资银行也在各个方面来经营国有银行也在经营的各种业务,从而同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了竞争。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实力、科技设施、创新能力以及素质服务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所以,国有商业银行会面临着客户的流失以及市场份额减少的形式,若如此长期发展下去,将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较大影响。
4. 许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经常由于巨额的不良资产而备受指责,这也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所应该进行治理的重点。国有商业银行由于承担了比较多的政策性任务,为国家经济建设投入了巨额资金。但是一些不良贷款不全是由于政策性因素发生的,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与其也有比较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水平虽然得到相应提升,对于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的管理方式也在相应提高并完善,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银行相比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三、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所应采取的措施
1. 加速发展,在我国的商业银行总收人中非利息收入所占的比重极小,所占的比重不到总收入的9%,与世界领先银行所占比重30%或40%的距离非常明显。所以,我们必须要加速发展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使手续费收入增长,从而在总收入中非利息收入所占的比重提高。经过发展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不但使商业银行相关的盈利结构得到改善,还因为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不会占用相关的银行资本金,因此使商业银行在抵御风险中的能力显著提高。
2. 大力开发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和个人业务,近期以来,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得到商业银行的广大的关注,争取将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做为利润增长的关键点。在个人业务的发展中,最重要的是个人理财与个人消费信贷两项业务。要使银行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个人业务至关重要。在如今形势之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发展更多的客户群,需要把原有的以大企业为主,转变为以个人客户和中小企业为目标客户,由于这类客户群没有能力在市场上融资,议价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可以依靠这类客户来应对银行直接融资模式对保守的银行盈利方式的重大挑战,也使中小企业贷款得到不断发展。中小企业中的风险无法及时控制从而信贷风险相对偏高,造成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相对滞后。
3.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水平并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用以不断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减少与欧美发达国家银行的差距,使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方面与经营业务方面不断革新,增加新的经营理念,改进并完善对客户的服务质量,使其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结后语:
目前,由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广大公民对银行业务的需求也处于上升的阶段,其急着追求更高质量更全面的银行业务以及服务质量。与现金的欧美发达国家银行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经营业务理念、产品销售、综合服务质量以及科学硬件设施方面的创新还处于较落后的阶段。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提高盈利能力,一定要加快银行各方面的创新速度,不断发展各种相关业务,全面开展综合经营并改进完善业务结构与盈利结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弹性就业 劳动力 需求 供给
弹性就业产生于20世纪的西方发达国家,是指相对于传统的就业形式而言的不限劳动场所、不限劳动时间、不限劳动报酬的一种极具灵活性的就业形式,包括非全日制就业、临时性就业、家庭就业、自主就业等多种形式。对于弹性就业产生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做过不同的研究,但大都集中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及就业结构的变化。本文从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力的供给两个方面来阐述弹性就业产生的原因。
雇主对弹性就业性质劳动力的需求分析
本文从雇主的雇佣工人人数和人均工时的决策安排角度分析了弹性就业产生的原因。
(一)相关概念
1.劳动成本。劳动成本指由于雇佣了工人而产生的用于工人的支出,有两部分构成,一是可变劳动成本(随劳动时间的长短变化而变化的成本);二是准固定成本,一般是指非工资成本即不随工作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其内容包括:企业新雇员的雇佣和培训成本、法定的社会保险及其他福利等。
2.边际劳动成本。边际劳动成本是指因增加一单位劳动雇佣量或增加单位平均劳动时间而增加的成本,分为两类,一是保持现有的平均劳动时间不变增加单位员工雇佣量而增加的成本(用MCM表示),二是保持现有员工雇佣量不变,延长现有雇员平均工作时间1小时所面临的成本(用MCH表示)。
3.边际劳动产出。边际劳动产出是相对于边际劳动成本而言的,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单位劳动的变化所引起的产出量的变化,即产出量的变化额与劳动单位变化额的比值。边际劳动产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其他条件和平均工时既定的情况下,每增加一名工人所引起的产出的增加额(用MPM表示);另一种是在其他条件和雇佣人数既定的条件下,平均每名工人增加一个工时所增加的产出量(用MPH表示)。假定MPM、MPH都大于零,且随着雇佣人数和平均工作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即遵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二)模型构建
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下,只有在劳动的边际成本等于劳动的边际收益时,企业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劳动边际收益=劳动边际产出×竞争市场下的产品市场价格),即只有在以下两式同时成立时才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MCM=MPM×P ①
MCH=MPH×P ②
由①式得 :P = MCM/MPM③
由②式得 :P= MCH/MPH④
由于P是竞争市场下的产品市场价格,所以③、④式中的P为同一数据,即
MCM/MPM=MCH/MPH ⑤
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只有⑤式成立时企业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如果MCM相对于MCH上升,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将用工时替代人数,即减少雇佣量,增加人均工时(即通常所说的加班)。
(三)模型分析
如图1所示,在企业规模较小、员工数较少时,增加雇佣员工数所带来的成本的增加小于延长平均工时所带来的成本的增加,表现在MCM
MCM/MRM、MCH/MRH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图2中的B点。在长期,企业不会停留在现有规模,仅仅追求较小规模下的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利润的无限化。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企业长期追加劳动投入时, MCM/MRM>MCH/MRH 者的上升速度大于后者。MCM相对于MCH上升,因此理性的雇主偏好于以延长平均劳动时间来代替新雇员的雇佣。即使在短期,MCM/MCH也存在着如图3所示的关系,随着加班时间的增加二者的比值也逐渐增大,从而造成了MCM 相对于MCH的提高,理性的雇主也会偏好于用延长平均劳动时间的办法减少新员工的雇佣量。当市场中的多数雇主都注意到这点时,劳动力市场中将产生大量等待就业的准失业人员。这些准失业人员的存在为弹性就业的产生创造了劳动力的准备。
在竞争性的环境中,企业产品的需求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每月、每周都在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许多企业发现,维持存货的成本远大于保持产品的及时供应所带来的收益。因此,许多企业便采取了加班加点的方法来吸纳产品需求的波动。同时,近年来政府也越来越注重员工权益的保护,使得MCH较之以前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在此情况下,许多企业开始寻找既能吸纳产品需求的波动又不会带来较大成本的途径。弹性就业由于其本身具有的弹性可满足企业的这一需求,弹性就业者可以在企业的产品需求旺季为企业服务,需求淡季离开企业另寻它途,既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又满足了准失业劳动者的就业需求,弹性就业便由此产生。
弹性就业的产生和发展会受到政府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法规的影响。本文仅以非全日制就业为例来说明政府政策对弹性就业的影响。如图4所示,假定在企业的生产中,全日制工人和非全日制工人是相互替代的,如果相对于全日制工人而言非全日制工人的劳动成本或准固定劳动成本下降,则非全日制就业比例增加,相反则会下降。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企业的等成本线和预算约束线相切于A点,此时的非全日制就业人数为D点所代表的数字。当政府制定了保护非全日制就业人员权益的相关法律,规定了非全日制工人也同样可以享受解雇和怀孕津贴后,企业的预算约束线将发生转动,和新的等成本线相切于B点,此时非全日制就业人数为C点所代表的数字。非全日制工人减少的绝对数小于全日制工人增加的绝对数,因为全日制工人的劳动成本仍高于非全日制工人的劳动成本。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当非全日制工人未能普遍享受健康保险时,一项强制雇主为所有雇员提供健康保险的政策会相应降低对非全日制工人的需求。原因有二:第一,雇主目前提供的健康保险很少包含非全日制工人,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那些使用非全日制工人的企业将面临较大幅度的成本增加;第二,强制性健康保险相对于延长工时减少雇佣量而言,将会增加雇佣工人的准固定成本,因此,相对全日制工人来讲,增加了雇佣非全日制工人的成本。
雇员对弹性就业追求所形成的劳动力供给分析
目前,关于弹性就业产生和发展的劳动力供给方的原因已得到普遍认同。在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劳动力队伍中有孩子的已婚妇女随之增多,进入退休年龄的老年工人在增加,需要以工作收入维持学业的学生在劳动力队伍中比例也在增长。以上诸方面只是从宏观的角度说明了弹性就业产生的必要性。同时,此类劳动群体也大都属于收入中等偏下的低收入阶层,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点或处于生命周期的特殊阶段而不能从事全日制工作。此类劳动者属于非自愿弹性就业者,也是弹性就业发展之初的主要从事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自愿弹性就业者。这类劳动者一般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或高级管理人员等高收入阶层。本文简要介绍此类劳动者从事弹性就业的动机。假定人是惰性的,是以个人享乐主义为中心,对金钱的敏感低于对自由时间的敏感。同时假定员工的时间只有工作时间和自由时间两种用途,员工理性的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员工自由时间的成本为工资率的货币效用与自由时间所带来效用的差。其结果可以大于零、等与零、亦可以小于零。
篇5
【关键词】客户价值;饮料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客户满意度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050-02
一、市场营销问题的提出
市场营销是企业以客户需要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客户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商业界的期望值,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客户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饮料行业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正在迅速变换中,客户拥有着可以选择众多产品以及替代品的购物环境。企业要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久的、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就必须通过增加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让企业拥有更多高“质量”的客户群体,这也是饮料企业最为有效的一条途径。
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很大程度上把客户价值的提高和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的增加划等号的,正因为提高客户价值与提高客户满意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并且我们在实践中探讨如何提高客户价值相比较,探讨如何提高客户满意度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实用性也更强。因此,本文在研究进一步提高饮料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时,必须把将如何提高客户价值作为饮料企业的中心任务,也是首要任务。因此,探究我国饮料企业客户价值导向下的市场营销战略,对其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于企业市场营销战略问题的研究,很多学者提出了很多有见解的结论和看法。国内对于我国饮料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的研究文献较多,但结合客户价值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的文献尚未涉及。为探究我国饮料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本文将吸收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客户价值理论,对饮料企业客户价值导向下的市场营销战略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其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具体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与问题的提出;第二部分为客户价值理论;第三部分为饮料企业的营销实施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必要性分析;第四部分为实施客户价值导向的饮料企业营销战略的关键是把握“客户满意度”。
二、客户的价值理论
客户价值是由于供应商以一定的方式参与到客户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而能够为其客户带来的利益,即指客户通过购买商品所得到的收益和客户花费的代价(购买成本和购后成本)的差额,企业对客户价值的考察可以从潜在客户价值、知觉价值、实际实现的客户价值等层面进行。客户价值有如下基本特征:客户价值是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感知,是与产品和服务相挂钩的,它基于客户的个人主观判断;客户感知价值的核心是客户所获得的感知利益与因获得和享用该产品或服务而付出的感知代价之间的权衡,即利得与利失之间的权衡;客户价值是从产品属性、属性效用到期望的结果,再到客户所期望的目标,具有层次性。
美国著名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解释客户价值从客户让渡价值(整体客户价值与整体客户成本之间的差额部分)的视角予以说明的。科特勒的客户价值模型用公式表示为:
CDV=TV-TC
其中,CDV、TV、TC分别代表了为客户让渡价值、客户全部价值、客户全部成本。
TV=F(V1,V2,V3,V4,T);TC=F(C1,C2,C3,C4,T)
其中,V1 为产品价值,V2 为服务价值,V3 为人员价值,V4 为形象价值;C1 为资金成本,C2 为时间成本,C3为体力成本,C4为精神成本。T 为时间影响因子,营销实践表明,时间这一因子对客户价值有显著的影响。当 CDV>0 时,客户就会觉得购买某一产品物超所值,买后会有一种欣喜的感觉。当 CDV=0 时,客户就会觉得购买某一产品物有所值。当 CDV
三、饮料企业的营销实施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必要性
(一)传统的以竞争为基点的饮料企业战略具有局限性
自从20 世纪 80 年代起到目前,出现了两种非常典型关于企业战略定位以及它的基点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把企业的战略定位看作是位置之战(War of Position),因此产业的结构是企业战略定位的基点。第二种观点是把企业战略定位比作是运动之战(War of Movement),此时企业的能力是企业战略定位的基点。上述两个观点寻找企业战略定位的基点的途径分别是企业外部和内部,由此形成了一个企业战略定位的基本框架。不管是以行业结构还是以企业能力作为企业战略定位的基点,其根本实质在战略思维占据中心地位的要素都是竞争。
依据现实的状况来说,生产饮料的企业把竞争作为中心的战略思维方式往往会造成三类不好的影响:第一是饮料企业的竞争行为只是单纯的模仿,而不自己进行创新,就好比竞争对手在做什么自己也在跟着做或者是比他做得更完美;第二是饮料企业竞争行为仅仅是对竞争对手所做出的工作作出自己的反应并不是自主性,例如饮料企业在产品的创新工作上花的功夫很少,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是花在如何应对对手所作出的动作上;第三是经营环境的改变以及其客户要求的变化对饮料企业来说基本上是处于静态的、模糊不清的状态。如果饮料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其思维方式一定要改掉把以竞争作为企业战略基点的观点,改为更多的考虑客户的需求上,即把对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的探讨,替换为对企业成功的充分条件进行探讨,这样做能够改掉企业按照以往战略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的习惯,突破对竞争对手麻木的关注而造成视野范围的局限性,从而通过其中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二)饮料企业的战略定位要把客户作为基点
根据客户在产业中的作用和影响,客户的地位提升到是一种具有决定性的市场力量。尤其是在企业战略中运用了博弈论后,企业的战略思维方式得到明显的改变,从此对客户在战略中的地位不在是以普通的竞争力量来看待,而是以企业价值活动积极的参加者的身份出现。企业、替代者、客户、互补者、供应商等之间事实上是一起创造并各分配价值,它们的表现方式是,在一同创建一个市场时候,是以合作的商业方式进行运作;然而它们在进行市场分配时候,是以竞争的商业形式来运作的。
对企业发展克希尔曾提出市场的第一定律:“关注你的客户,利润自然会关注你。”就好比客户是上帝,满足客户的需求,一方面在能够保证各种市场力量在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使得企业能够继续发展与生存。另一方面能在社会经济上促进资源的持续输入,从带动企业产业不断发展。总的来说,饮料企业一种非常重要的市场力量是客户,客户即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源头,同时也是企业战略必须最先依据的最主要因素。对此,饮料企业必须把客户作为战略地位的基点。
(三)把客户价值作为基础的营销方案能极大增强饮料企业的竞争能力
企业的营销战略是企业战略范围内的其一个智能战略,它关注的焦点是设计合理的营销方法以及行动方案,目的是在竞争对手中获得成功,并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能够对外界环境的改变快速而有效的做出相应应对措施,从而来维持公司战略。企业营销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在资源有限的条件内,怎样对目标市场进行合理的细分、正确的定位,怎样对有竞争力的产品进行有效的开开发与维护、采取客户可以接受的方式来接近、采取正当的传播方法来和客户交流,怎样和客户建立长期并且稳定的关系。
客户价值是指在具体使用情况下,针对特定企业的特定市场提供满足客户需求产品的过程中,客户所能够感觉到的各种状态(已经、正在、将会)的各种利益和为了获得各种利益而作出各种状态(如已经、正在、将要)的各种实际行动,并且对得到的各类利益和其的付出进行权衡的对比分析后形成的总体评价。客户是饮料企业的营销战略绩效的最终评价要素,客户最忠诚的根本驱动因素是客户价值,客户价值会直接对企业经营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把建立良好的客户价值作为企业的出发点与目标,采取以客户价值为基础的营销战略,并且着重关注对客户感知利益提升、客户感知成本的降低,对此可以获得源源不断客户的忠诚,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同时也为在竞争中得到长久的优势。
四、实施客户价值导向的饮料企业营销战略的关键是把握“客户满意度”
客户满意度有以下两种含义:某种特定交易的客户满意度和累积的客户满意度。对于某种特定交易的客户满意度能够给出客户对某种产品或者服务的详细评价信息,但是累积的客户满意度指的是有关企业过去、现在与将来这三种状态业绩的一个比较基础的标识。在该文所说的客户满意度都是为累积的客户满意度。饮料企业营销战略并不是单一的对客户满意度最大程度的追求,其目标而是得到更多的客户资产以及企业能够持久的盈利。对此,客户价值是使用把客户价值作为核心的饮料企业营销战略导向,要把市场份额、生产效率、以及客户满意度和其成本的相互关系恰当的处理好,并且对所有的营销资源要合理分配利用。
(一)与最佳成本相关的最佳客户满意度
(1)客户满意度的高低是可以让现在的价格弹性增高的。一般对产品与服务所能支出的多少在于客户愿不愿意付出,当然适当的增加价格也是能让他们认可的,这也就是说可以让饮料公司得到更高的利润跟更多的忠实客户。
(2)客户满意度高的时候能让企业未来的出售成本降低。像多数饮料公司就有较多的客户,也就是说他们不用经常性的去花费金钱与人力去赢得更多客户的青睐。对于比较满意的产品,客户是会经常重复性的去使用,这也能让企业其他方面的产品跟服务得到有效的利用。
(3)较高的客户满意度能让企业在吸引客户方面的成本减少。其中并不只让客户在互相的推荐可能性增高,还有更多的媒体会将正面信息传递给那些还没有消费企业产品的客户来进行消费,当然客户满意也能够让广告的效果更加完善。也许有更多的原因会让客户满意度得到更大的利润率,但是它的成功率不是一直都有的。有可能在客户满意度到了一定的时候,接下来再提高客户满意度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饮料企业在增高客户满意度的某些方面还是要合理的考虑成本问题。
(二)与最佳市场份额相关的最佳客户满意度
市场份额与较高的客户满意度是不能够一直都是一样的。所以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要从这两个角度来考虑的:一个是客户的数量与群体的增加,或许它会让企业的服务质量降低,客户的喜好问题不一样而且还比较在意个人服务问题,所以市场份额与客户满意度是会出现负关系性的。另外那些没有偏好差异的一类中,它们之间在长期看来,它们是存在着正相关性的。一个是在市场份额增加到某个点时,它会出现规模经济;如果企业的规模经济有着比较低的价格,它是可以完善饮料企业的的服务与它所提供的产品价值,从而让客户满意度增长。另外饮料行业中不只是有生产领域,还存在这服务领域,在评论某个策略是否有效时,不能只是以服务与生产来衡量它的标准,应当结合它们的特性,做一个比较中性的评价标准。
(三)与最佳生产率相关的最佳客户满意度
如果一个饮料企业想生产率与客户满意度得到双赢的话是很困难的。要是某个企业想裁减人员是,它的生产率是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增长的,要是客户满意度在于员工提供的特色服务,那它的利润率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样,加大工作量的做法也会可能让客户满意度降低。简单来说,客户满意度与生产率它们之间是有着某样联系的。在管理与生产运作这两个领域里,都觉得它们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但是另外一个也有一定说服力的观点是追求客户满意度会降低生产率、增高成本的。在经济学中,客户满意度与生产率的联系是被觉得是负相关的,把客户满意度(效用)当作因变量出现了产品的质量函数,可得效用水平的增高是要让产品的质量有效的提高,也就是成本的提高,当然这些投入通常的结果都是收益减少的。
结合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把客户价值当作核心的饮料企业的营销战略不仅仅是在考虑市场份额、企业本身的成本和生产率。相反在企业的总体利益到达最大化的时候,饮料企业的资源配置要合理的分为市场份额、生产率和成本三个方面,总体上就是在生产率、成本和市场份额三者之间来实现一个更好的结合点使客户满意度到达最好。
总结而言,本文以上探究了我国饮料企业客户价值导向下的市场营销战略,提出了实施客户价值导向的饮料企业营销战略的关键是把握“客户满意度”,以期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对于饮料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学者进行深入探究。本文仅是对其做了初步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哈维・汤普森.创造客户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倪自银.客户价值提升的定位及途径[J].企业经济,2003.
[4]罗青军,李庆华.客户价值创新及其模式略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2.
[5]柯青.价值创新――创新客户价值[J].商业研究,2003,(276):38-39.
[6]胡明艳.客户价值导向的房地产营销战略研究[J].市场周刊,2009,9.
[7]谭俊华.基于客户价值的企业营销能力提升策略[J].江苏商论,2010,8.
[8]胡银花.基于客户价值的营销战略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2.
篇6
基于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研究分析
前言
商业银行结算风险与银行其他风险相比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突发性和更大的危害性等特点,其风险形成是多方面的。会计结算风险是银行在运用结算工具从事货币活动、资金清算过程中可能遭受的损失。银行会计结算存在风险隐患是因为制度不健全、重视程度不够、技术水平不到位等造成社会上不法分子和个别会计人员有机可乘。研究分析银行会计结算风险成因,为制定防范风险措施夯实基础。
一、 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具体表现及成因
银行会计制度是规范银行会计行为的准则。会计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执行不力就会发生会计风险。外部风险主要表现在金融诈骗、政策性亏损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内部风险由会计主体主观和客观因素引发。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已渗透到银行会计结算工作的各个环节,其表现形式也呈多样化。
1 清算风险
清算风险是银行在清算同城票据交换资金或系统内联行资金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一些商业银行在资金管理、业务开展、人员调配、财务核算等方面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培训,一些银行工作人员工作责任度不够高。清算专业人员实行任职资格审查制度不到位。一些商业银行忽视支付清算人员的培训,缺乏对会计人员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导致了清算风险的产生,主要表现为两大类:第一,个别行、社在同城结算和联行清算环节上控制不严所产生的风险;第二,商业银行将资金矛盾转化为结算矛盾,利用联行体系的关联性而导致的地区性支付风险。
2票据风险
结算业务是通过银行提供各种支付结算的手段与工具,为客户实现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给付转移。只有商业银行产生对票据的需求,才能完成对资金的供给,否则交易无法实现。票据业务岗位职责不明确,重点岗位监督管理以及内部检查不严,对内部违规发展票据业务缺乏有效监督,甚至采取默许的态度。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支付业务逐渐增加,以票据为主要支付手段的结算业务也给银行带来了诸多的风险。
3 结算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操作风险意识淡化,政治思想工作薄弱。从银行会计结算部门内部发生的各类案件中不难发现,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是发案的根本原因。一些基层分支机构人手配备不足或随意抽调会计人员应付紧急任务,使结算业务相互制约机制不落实、出现真空或漏洞,被犯罪分子伺机作案。操作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上级对下级、主管对基层人员、事后监督岗对会计操作岗的各项检查并未严肃认真进行,而是成了例行公事,导致一些支付结算案件长期隐藏。
4内控风险
人员配备不到位、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特别是一些基层分支机构人手配备不足或随意抽调会计人员应付紧急任务,使业务相互制约机制不落实、出现真空和漏洞,被犯罪分子伺机作案。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上级对下级、主管对基层人员、事后监督岗对会计操作岗的各项检查并未严肃认真进行,而是成了例行公事、使一些内部案件长期暴露不了。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国内生产总值
一、引言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地全球性发生,对各国的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各国的商业银行更是首当其冲的受到冲击。众多案例中,当属2008年在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最为耳熟能详,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倒闭,不断加剧金融危机向世界各国的蔓延,最终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银行业的巨额不良贷款,由此可见不重视银行贷款的违约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不良贷款不仅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还是制约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国民经济、金融风险和企业的正常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有效控制好不良贷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我国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不良贷款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措施。
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改善企业的经营结构,加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也为商业银行日后的经营保证了充足的资金。完善不良贷款资产的管理,能够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率,给商业银行带来额外的流动性和改善资金状况。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及发展现状
据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2008年商业银行贷款统计分析,银行贷款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负债总额之中占了高达90%左右的比例,并且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大部分周转资金都是靠贷款来缓解,这就会给银行带来巨大压力。企业经营状况会直接影响偿贷情况。但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乐观,亏损面逐年不断增加,这就使企业贷款的偿还失去了保证。
不良贷款恶性循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银行自身的经营存在很大问题。对贷款项目不负责、对企业偿还能力、贷款运行质量缺乏仔细探究,贷款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都是影响着不良贷款负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不良贷款的潜在危机。
如今,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已经困扰着银行业的发展。许多企业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没能很好的缓解适应过来而面临窘境。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政策的支持和干预下,企业得以从商业银行进行贷款来摆脱所处的困境。但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部分企业惨遭淘汰。这样一来商业银行就产生了巨额的无法收回的贷款,从而形成呆账、坏账,不良贷款不断地上升,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压力。下表数据来自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网站。
表2-1列出了2013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资产与负债情况。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从总资产或总负债来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所占有的比例在40%以上,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只占不足20%,使得我国金融与银行业的比例严重失调。出于对国家支持的信任,大多数人都把资金聚集在大型商业银行,许多企业也向大型商业银行贷款,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也都齐集在大型商业银行。如下表和图:
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额庞大,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阻挡了银行的改革。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
1.从企业主体来看
(1)企业的亏损给商业银行造成沉重的历史包袱
20世纪80年代初,国有企业在市场处于竞争劣势,出现逐年亏损的状况,国有企业的亏损本应由财政补贴来填补,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贷款成为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这就造成了企业资金来源单一,对商业银行过度依赖,而商业银行不断向企业放款,就会产生质量不高的贷款,形成不良贷款。商业银行不但要承担企业贷款无法偿还的风险,还要承担居民存款的存贷利差,从而进一步恶化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
(2)企业经营状况不良、信用观念不强
现在全国大部分的企业都呈现经营亏损的状态,并且都表现出了共同的特点:经营性负债过多;需要挪用的资金数额过多;待处理流动资金过多;难以顺利回收亏损企业的贷款。近来,部分企业出现盲目负债的现象,仅仅靠增加投入来支撑经营,不考虑自身的经营效益和偿债能力。盲目投资、投资主体的不明确会使企业负债越滚越大无法偿还。
2.从商业银行主体来看
(1)商业银行风险评价能力不高
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产权不明确等原因造成商业银行风险评估价能不高的困扰。政府虽然帮企业在商业银行提供国家信用担保,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致使商业银行主观上对贷款不敏感,再加上内部控制的不完善和道德风险导致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得不到很较好控制。
(2)银行经营管理存在失误
商业银行对贷款项目的审查不够认真负责,对某些项目的发展前景以及借款人的信用等没有做深入调查与分析造成贷款项目决策的失误。贷款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没有划分清楚债权利的界限。而且贷款下批以后的使用质量并未得到良好的监控,缺乏后期跟踪工作。商业银行自身的责任约束不力,既没有健全的管理体制和完善的操作规范,也没有相应的法律程序和有效措施,主观随意贷款很多。并且商业银行之间也缺乏相互协作,过于注重自身的业务竞争和利益,彼此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不利于银行业的整体经营。
(3)商业银行防范措施和风险意识不强,并缺乏法律规范
商业银行对不同贷款分类评估的定量标准缺乏明确性,定量不标准就无法进行贷款的标准化,造成贷款的随意性发放,增加不良贷款的产生。商业银行对贷款的管理也较弱,没有一套成熟的贷款信息管体系,无法全面反映贷款信息的内容,无法加强对贷款信息的管理,对贷款信息的审核就缺乏有效性和真实性,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无法掌握,贷款就会产生巨大的风险。
制约商业银行的有关法律实施力度不大,因为在一定范围内,难以避免政府的行政干预,很难实行有关法律赋予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权,无法追求效益最大化。而且抵押担保也缺乏相应的实施力度。因而缺商业银行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就会出现押而不抵,担而不保的现象。此外,抵押物的变现能力不强,不但难以拍卖,而且不一定能抵偿债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模型的建立是根据谢冰(2009)[7]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多组数据,可直观、快速分析出三者之间的线性关系。回归分析可以准确的计量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与拟合程度的高低,提高预测方程式的效果,建立如下的计量经济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3-1)
其中,Y为不良贷款,X1为国内生产总值,X2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X3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X4为进出口总额,X5为财政收入,X6为货币供应量M2。
(二)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则是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和货币供应量(M2)六个指标作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宏观影响因素。
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零售额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从国家统计局网站中2009至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摘录下来的统计数据,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和货币供应量(M2)分别是从锐思金融数据库和国泰安金融数据库中摘录来的统计数据。
(三)计量模型分析及分析结果
1、方程估计
根据公式(3-1),建立优化模型:
图3-1所示的估计结构显示,回归方程拟合优度R2=0.874583,F统计量=24.4069,其相应的概率值较小,说明回归方程整体上比较显著。但是,在5%的检验水平上,只有1/X4的t统计量相应的概率值较小通过了t检验,1/X1、1/X2、1/X3、1/X5和1/X6的t统计量相应的概率值较大,没有通过t检验,而且1/X1、1/X4和1/X5的回归系数都是负数。这些表明,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使用EViews对1/X1、1/X2、1/X3、1/X4、1/X5和1/X6之间进行先关分析,这里因为EViews工具的限制,分别把1/X1、1/X2、1/X3、1/X4、1/X5和1/X6名为G1、G2、G3、G4、G5、G6,得到如图3-9所示的相关分析结果。
图3-2 各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图3-2所示的相关系数矩阵显示,解释变量1/X1和1/X3、1/X2、1/X4、1/X5和1/X6之间的相关系数非常高,因此解释变量之间确实存在多重共线性。
先分别拟合Y对1/X1、1/X2、1/X3、1/X4、1/X5、1/X6的一元回归,得到如下表3-8所示的一元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每个回归方程只给出解释变量系数估计量、t统计量的概率值P以及拟合优度R2。
表3-4所示的自相关检验结果显示,Obs*R-squared=4.159611,相应的P=0.051399,大于检验水平,表明不存在自相关,通过上述检验说明回归方程整体上是显著的。
由图3-5分析结果,系数估计的t统计量值,其相应的概率值分别为0.0000、0.0000、0.0170.回归方程R2=0.9105,F统计量=81.3919,其相应的概率值P=0。000000.在5%的检验水平下,1/X6、X4、1/X1的系数估计值的t检验都很显著,方程(3-5)是消除多重共线性后所得到的估计结果。
根据以上各表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因素指标的t检验值、F检验值都是比较理想的,优化后的拟合优度R2达到了0.9105,同时模型也经过了异方差检验和一、二阶序列相关检验,说明了模型整体的拟合度较高。表3-5所示的自相关检验结果显示,Obs*R-squared=4.159611,相应的P=0.051399,大于检验水平,表明不存在自相关,通过上述检验说明回归方程整体上是显著的。
从宏观模型分析所建立的优化后的回归图(3-1)中可以看出R2_=0.8388而图(3-3)中可以看出R2_=0.8993,以上宏观模型分析回归相比图(3-3)所建立的模型是最显著的。
从图3-1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变量X1、X5、X6前的系数都是负号,说明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国币供应量M2的降低对不良贷款的降低都有促进作用。其中财政收入和货币供应量M2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程度较大,财政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会导致不良贷款平均降低0.1962个单位,货币供应量M2每增加1个单位会导致不良贷款平均降低0.037个单位,其次是影响较大的是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个单位会导致不良贷款降低0.01852个单位。从图3-10优化后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良贷款与国内生产总值和货币供应量M2呈负相关关系,和进出口总额呈现正相关。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会影响不良贷款降低0.99%,而货币供应量M2每增加1%会影响不良贷款降低0.99%。因此,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和增加货币供应量M2会间接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降低。
四、解决不良贷款的对策
1、注重国家宏观经济的观测与分析,尽最大可能分析出宏观经济情况以便建立起应对宏观经济变化的应对机制,尽量避免宏观经济数量的变动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带来的影响。同时应该加强宏观经济风险控制,建立相应的监管体制,预防宏观经济的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2、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和银行业的监管,完善我国的信用环境,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监管奠定基础,此外还需建立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失信的处罚机制,加强政府对信用体系的监督与管理,打造信用环境。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措施,全面完善商业银行的监管制度和体系。创造法律环境,进行强制性的约束。
3、商业银行应完善不良贷款的经营模式,优化内部控制,针对不良贷款建立管理体系以对其进行适度的管控。
同时也需满足商业银行结构和环境的需求,注重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考量自身的经营模式是否存在缺陷,尤其是在不良贷款方面,规避贷款的盲目扩大,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状况完善自身经营模式。
4、提高对不良贷款的认识。正确看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避免过分注重眼前业绩而忽视长远发展。同时也应当意识到通过扩大贷款的总量来降低不良贷款所占比例并不不理智,因为新增的贷款也有成为不良贷款的可能。只有在思想上正确认识不良贷款才能对不良贷款进行有效控制。(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洪江.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经济分析[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122-154.
[2] 杨建辉.基于模糊回归分析模型的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研究[J].江西科学.2011(30):460-464.
[3] 胡冰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02-110.
[4] 梁秋霞.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28):69-74.
[5] 李宏瑾.经济增长、经济自由与不良贷款[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33-147.
[6] 屠德俊.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与对策[J].金融与保险.2010:23-27.
篇8
【关键词】SPSS分析 因子分析 经营绩效
在我国,金融业主要是由两大部分构成的,一个是以银行业为核心的金融机构所负责的银行业务,另一个是以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主的所负责的非银行类金融业务,在我国,前者则占据了我国金融业的一大半以上,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金融业以及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因此,科学有效地评价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综合得分析评价,并针对评价得分进行排名,以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理论模型及数据来源
(一)因子分析模型
1.因子分析的含义。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将多个指标综合归纳为少数几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并以此来进行最终的定量化研究。简而言之,因子分析法就是以相关性大小对众多的变量进行分组,相关性较强的归为一组,组与组之间的相关性较差,从而在尽可能减少损失信息的前提下,达到降低维度的目的,用此方法进行分析,可以使得数据分析更加的简单有效。
2.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其中,xi(i=1……p)为原始变量(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变量),Fj(j=1……m)为因子变量(m≤p),aij为因子载荷,εk(k=1……p)为特殊因子,表示因子分析中选定的主因子不能解释原有变量的部分。
(二)数据来源
在本文的分析中,分别设置能够反映商业银行经营能力的指标,如流动性比率(X1)、资本充足率(X2);能够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X3)、资产报酬率(X4);能够反映商业银行发展能力的指标,如存款增长率(X5)、贷款增长率(X6);以及能够反映偿债水平的指标,如成本收入比(X7)、存贷比率(X8)、不良贷款比率(X9),这些指标基本可以更加全面、客观的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进行综合的评价。
选取国内13家商业银行分别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以及包括兴业、华夏、招商、平安、浦发、民生、北京及中信的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13家商业银行2015年的效率指标数据为原始样本,对数据进行一步一步的计算分析,并最终得出各家银行的综合得分。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信息网、新浪财经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二、商业银行绩效的因子分析
将原始数据标准化,用SPSS软件对9个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得到该数据的KMO值等于0.574,说明在评价商业银行绩效所选取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可以被其他变量解释,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远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本次研究的问题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
基于主成分分析模型确定公因子由协方差矩阵R计算得到所选变量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以及累积贡献率,在提取公因子时,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进行提取,因此得到3个公因子,因子1、2、3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6.746%、24.319%、19.686%,累计贡献率为80.751%,说明前三个因子包括了原变量80%还要多的信息,因此提取因子1、2、3作为公因子是合理的。
在计算因子得分函数时,采用常用的回归法计算得出。并以此得分对样本银行进行经营绩效评价。由系数矩阵可得因子得分的函数为:
F1=-0.222X1+0.351X2+…+0.065X9
F2=0.235X1-0.071X2+…+0.365X9
F3=-0.028X1+0.133X2+…+0.138X9
根据因子得分函数进一步计算13个样本银行的因子得分。工商银行三个因子得分分别为1.63、-0.01、-0.53;农业银行为0.83、2.46、0.81;中国银行为1.01、-0.99、0.74;建设银行为:1.04、0.39、-0.42;交通银行为0.50、-0.46、1.54;兴业银行为-1.08、0.65、-1.84;华夏银行为-0.21、-0.25、0.08;招商银行为-0.61、0.63、-0.38;浦发银行为0.46、-0.77、-1.72;平安银行为-1.83、0.25、0.89;民生银行为-0.69、0.50、0.32;北京银行为-0.31、-1.35、-0.21;中信银行为-0.74、-0.88、0.71.
以各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综合统计量:
F=(31.079F1+25.602F2+18.070F3)/74.751
根据上式可求出所选样本银行的综合得分,通过综合得分将样本银行进行排序:
农业银行综合得分1.384793,排名第一;工商银行综合得分0.544589,排名第二;建设银行综合得分0.468029,排名第三;交通银行综合得分0.360237,排名第四;中国银行综合得分0.261475,排名第五;民生银行综合得分-0.03641,排名第六;招商银行综合得分-0.12825,排名第七;华夏银行综合得分-0.15334,排名第八;中信银行综合得分-0.43951,排名第九;平安银行综合得分-0.46102,排名第十;浦发银行综合得分-0.48648,排名第十一;北京银行综合得分-0.64159,排名第十二;兴业银行综合得分-0.67253,排名第十三。
三、结论
首先,根据因子分析计算而得的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综合得分对所选取的13家样本银行进行排名,排在前5名的商业银行分别是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从评价结果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兴业银行经营绩效综合评价得分排在最后,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经营绩效差异较大。
其次,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北京银行在经营绩效比较中,得分高于兴业银行,与浦发银行得分相差很少,说明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变革,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也较迅速,逐渐占领一席之地。
最后,从纵向比较来看,五个国有商业银行在第一个公因子上得分均为正值,说明国有银行在存贷款业务上有较大的优势,其他两个因子上,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差距不大,说明在盈利能力和经营能力上,股份制银行的其他业务收入较高,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务更加多样化、灵活化。
参考文献
[1]郑录军,曹延求.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1):91-101.
[2]姚树洁,姜春霞,冯根福.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效率:1995―2008[J].经济研究.2011(8).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披露;失范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披露失范现状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披露的规范性文件并不缺乏,例如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表外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等都规定了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披露内容。但是众多的规范性文件并没有带来各商业银行系统的、准确的披露行为。我国现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只对业务种类、期初期末余额、到期日等基本信息进行了登记,不存在风险测度、评价,更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尤其在季报、年报等重要财务报告中,对表外业务的风险信息提示不够,披露比较简单,披露方面没有达到充分适当的要求。在法律体系和政策制定层面,商业银行表外信息披露业务还停留在原则性规范、指导性规范上,没有形成相关具体规范和指引。由此致使表外业务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不完整、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具体准则对大多数表外业务没有披露标准。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只涉及金融衍生工具,其他业务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具体会计准则,这就造成了表外业务没有明确指引的状况。其他规范中对表外业务也只要求填列期初、期末余额,对发生额不要求填报明细情况,也不要求对重大问题进行披露。这就造成了巨大风险的表外业务,没有对损失和风险进行计量和估计,甚至没有客观的评价和认识。因此建立统一的披露标准至关重要。
需要披露的内容没有达成共识。商业银行表外披露业务披露标准不一致主要表现在:第一,表外披露的定义和范围不一致。商业银行是否需要表外信息披露及披露的内容表现出因公司不同而存在差异的现象,主观性和伸缩性特征比较强。这样会造成投资人对业务没有真正了解,重大事件没有真正反映,银行业务不透明的现象。第二,表外披露的内容有差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表外商业认识不一,表外业务内容也存在形式多样、隐蔽性强的特点,交易集中,杠杆系数较大,这样就使商业银行面临很大的风险。一旦风险变成现实,商业银行将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有破产的风险。
现有的披露也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目前表外披露没有统一的标准,商业银行以监管要求和自我判断决定哪些披露哪些不披露。即使在商业银行年报中,对相应的表外业务进行的披露涉及的新兴产品也是很少,对一些创新性新产品的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同商业银行披露程度、口径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披露失范的原因分析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披露失范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会计信息使用人很难根据会计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更不利于有关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监管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制度规范方面。需要在具体会计准则中加强对表外业务的规范力度。在披露规则中,《企业会计准则》中除了或有事项、金融资产转移、金融工具涉及表外业务外,还需要加强其他披露规则的制定。同时还要加强对基本理论的研究,形成能够及时反映表外业务新动向的识别、确认、规范性要求;加强原则性规范的制定,在缺乏规则的情况下可以依照原则进行业务处理。这样不但可以使实际工作有章可循,同时也提供了相关监管依据。
法律体系方面。目前虽然我国的监管体系已初具规模,基本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法律规范比较全面。但是相对于表外业务的急速扩张,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立法严重滞后于实务的发展,因而留下了大量的法律空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办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有着基础性的指导作用,但是在适用性、及时性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表外业务的会计信息披露仍旧存在很大的缺陷,法律体系须尽快完善。
行政监管体系方面。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协调沟通不顺畅。多头监管一直是我国行政比较普遍的现象,虽然监管的部门多客观上促进了监管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加大了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成本,同时行政监管成本也随之加大。第二是监管效率较低。我国银行监管领域普遍存在着风险意识淡薄、监管理念落后的现象,监管以检查合规性为主,对风险和战略方面的监管没有涉猎。第三对监管主体缺乏有效监管和制衡。我国现有的行政体制下,监管主体的权力与义务不对等,监管主体很难受到监管和制衡,这就使人们对监管的有效性、方法论、效果和持久性信心不足。
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披露失范的应对措施
针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存在的上述问题,应该从规范相关制度、完善外部法律环境、加强行政监管体系建设三个方面采取措施,解决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在及时性、相关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改善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披露现状。
重新修订《中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是2007年颁布的,产生之初,表外业务还未如此繁荣,时展急须对法规进行重新修订。第一,增加表外业务规范和表外业务信息披露的相关信息。商业银行基于其国有上市公司的地位,有责任、有义务对其开展的、利用国有资产及上市筹资取得的资产开展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披露。在披露中应遵循区分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信息的原则。对待表内业务披露和表外业务披露应同等重视、区别对待。表内业务是传统业务、经常性业务;表外业务是新兴业务、开展的并不普遍,但表外业务的风险要远远超过表内业务,风险发生后可能对商业银行造成致命打击,所以对表内业务披露和表外业务披露要同等重视。但是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又各有特点,不能采取同一规则,所以要区别对待。第二,促使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信息披露方面要增加自觉性、主动性。要设计惩罚措施及方案,使商业银行按时披露、按规披露。对虚假披露的责任人要坚决打击,建立违法违纪商业银行的诚信档案,采取限制经营等惩罚性制度措施保证有法必依,同时要防止银行将处罚转嫁给外部股东的现象发生。
篇10
【关键词】移动通信语音 行业 英语专业 学生 就业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英语作为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往来的语言沟通桥梁,成为一门世界通行的语言。在中国,英语从八十年代开始作为热门专业一直延续至今。高校英语专业,一般包括传统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专业方向。英语专业培养具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
在当今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人们对信息传递快接性、同步性的要求愈来愈高,对相关通讯产品(如电话、手机、网络)以及语音通讯服务的需求也日趋高涨。“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温饱问题的解决使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生活的质量,注重服务型消费。国家的经济重心逐渐转向服务行业,世界的经济结构也由过去的“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服务的理念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移动通信行业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业务,作为典型的通信服务行业,它的发展与服务的质量直接能够影响我们的生活。”中国通讯市场开发巨大潜力,无疑给移动通讯语音业带来新的机遇和丰厚利润。
一、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语音服务行业发展概况
1.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语音服务行业概述。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语音服务是利用电信传输网络和数据库技术,把信息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和服务集为一体的,面向社会提供综合性、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咨询服务业务。
2.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语音服务行业上下游产业研究
(1)在线语音客服。客服,简而言之就是客户服务工作,就是接受顾客资询,帮顾客解答疑惑。对于客服人员的要求,很多公司或企业通常需要这样的人才:善于洞察客户需求,对客户进行沟通引导,能独立思考并处理客户投诉问题,提供客户所需要信息;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佳。而英语专业的客服人员更加需要英语本科或以上学历;英文听说读写精通,CET6以上水平,TEM8优先;有翻译经验的,受过客户服务以及团队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语音正在成为移动端一个新的创业基点,而语音社交、语音提醒、语音输入、语音记事、语音搜索等种种基于语音应用的出现,也说明音频正成为用户的使用习惯。”
(2)在线教育。在线教育即E-Learning,或称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现行概念中一般指的是指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与网络培训概念相似。在线教育是通过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方法。
“当今社会已经迈入数字化知识经济社会,社会的发展以知识的生产和创新为基础,知识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的形态。基于课堂的大学教育对知识传授的速度越来越滞后于知识增长的速度,无法适应网络化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高等教育从单纯面授模式转向在线模式或混合模式已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
在线教育颠覆的是传统的教与学,并不仅仅是教师与互联网技术的简单结合,而是如何定义教师与学生,如何定义教与学的形式,将会是人人为师、并非单体学习而是同帮互助的多元化互动的学习形式。从早期将线下课堂复制到互联网上,到现在的全程网络学习服务,从学习模式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为核心,从简单的提供内容,转变到提供学习管理、课程内容、学习服务于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
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1.英语专业人才的国内外培养现状描述。从八十年代开始,英语作为热门专业一直延续至今,每年高招填报志愿时,都是不少考生的首选。在新浪网的专业排行榜上,英语专业遥遥领先。据了解,目前设有英语专业的高校较多。英语语言文学是开设时间较长、开设院校较广的传统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对外交流、英语教学等工作。
2.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据该专业网站资料介绍,该校英语专业目前设有“商务英语”和“翻译”两个方向。教学中采用小班教学,注重学生英语基础能力、商务或翻译能力以及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风教风宽严有致、轻松幽默、兼具西方自主和东方和谐氛围,与优良的师资一起,构成了英语专业培养质量的可靠保障。注重学生应用能力体系的培养:遵循全程化、层次化、模块化原则,从英语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商务或翻译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注重培养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多参加校级、市级甚至国家级的比赛与评优活动,锻炼综合应用能力。
该专业与学院IT特色的学科建设相结合:培养英语综合技能扎实、熟悉外事商务知识、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直接为珠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经济服务。
拓展学生实践、实习的路径,以第二课堂带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提高外语系的教学质量,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有效手段。外语系自建系以来,一直将校企合作作为重点工作,努力地拓展合作企业与学生就业单位,由此去推进外语系将教学与实践合为一体的科学教学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也解决部分毕业生就业问题。
三、英语专业学生在新一代移动语音通信服务行业的就业情况分析
随着语言服务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语言服务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语言服务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移动通信行业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客户满意度除了体现在网络质量的客观认知之外,还体现在客户与企业接触的各个层面上所需要的满足感。”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语言服务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语言服务行业中的翘楚。
笔者采访了华软软件学院外语系的一些学生,询问其就业情况,选取以下两名学生的访谈记录。
2012届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毕业生梅力,现任职于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他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规划自己的就业方向,提早选择就业渠道;学习扬长避短、自我推荐。他最大的心得就是要冷静看待冷门的职业,还要打造自己的个性品牌,并随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陈小琬同学也是2012届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毕业生,她目前在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展示厅做翻译及引导员工作。回顾她的大学事关,她觉得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就业的良好准备。她对师弟师妹寄语:微笑工作,感恩生活,走,就会有希望。失败叫做经历,成功叫做经验。要有自己的梦想。要相信自己。敢想,趁年轻。
英语专业毕业生作为复合型人才,使用范围广,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都很高,就业地多集中在一线城市,语言服务行业涉及贸易,外交,旅游等多方面,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语音服务行业的兴起,对英语专业毕业生来说就业前景光明;其主要上下游产业――在线语音客服及在线教育,更是给英语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韩锡斌.cMOOC与xMOOC辩证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态链的整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
[2]马德敏,王璐.基于顾客感知的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5).
[3]潘惠.挖掘服务内涵,塑造满意服务[J].世界电信,2007(3).
- 上一篇:采购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
- 下一篇:保险公司团险工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