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采购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集中采购 信息 资金效益
基层人民银行自2004年正式推行集中采购以来,采购规模逐步扩大,采购范围逐渐拓宽,采购方式灵活多样。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反腐倡廉方面效果显著。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基层央行集中采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集中采购人员不足,业务技能有待提高
基层行能按照有关要求成立采购管理委员会,建立评审专业人员库,从相关部门抽取评标人员公开评标,内审、监察部门参与监督,但目前从事集中采购工作的人员不足,而且对需采购物品的性能、技术指标、功能等不熟悉,对招投标、合同、商业谈判、市场调查及商品、工程和服务等方面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掌握甚少。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采购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二)采购管理中信息化程度不高
集中采购制度对集中采购的方式、程序和内部控制等都有严密的规定,要达到符合制度规定的流程操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各类招投标会议和评标资料,组织协调评审人员、监督人员、档案保管人员的工作。由于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等因素的制约,基层人民银行人员少、工作量大,而大量的采购管理工作还停留在人工协调为主的传统运作模式,信息化程度不高,难免发生项目堆积、拖延的问题,导致采购效率低下,周期过长。
(三)集中采购资源尚未充分利用
按照人总行《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集中采购的范围包括货物、工程、服务和其他四大类,方式有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和单一来源采购五种,采购范围涵盖了固定资产购置、安全防护设施等各主要办公业务事项。多数基层央行在实际操作中.未全部纳入集中采购范围。采购方式的运用也很单一。各行缺乏相互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和信息共享,未充分发挥人民银行机构数量多、信息化程度高的特点,集中采购资金和工作效率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未建立集中采购资金效益评价体系,集中采购效果不易确定
当前,基层人行虽然在集中采购方面制定了各自的操作规程,但是,由于集中采购项目的多样性,使得操作规程难以涵盖全部采购事项。导致基层央行在组织实施集中采购时,大多注重了集中采购事项的过程和结果,而对集中采购资金使用效益评价却是空白,很少制定出资金效益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造成集中采购实施结果无法准确判定。
二、改进集中采购工作的思考
(一)加强培训,提高采购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注重对《政府采购法》、《集中采购管理试行办法》等相关制度的学习,加大对法律法规、有关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力度;同时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一是要加强对评标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包括在专业技术水平、所属行业发展及市场状况的了解程度,评标过程的公正性、责任心、职业操守、谈判技巧、策略等。二是要提高采购人员编制招标文件的能力。三是要提高内审、监察人员的综合能力,强化对采购全过程的监督。
(二)加快采购工作信息化建设,推行集中采购管理信息系统
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现行采购管理模式,使得各环节操作步骤烦琐,耗费时间、人力,影响了采购效率。在采购活动中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可通过网络系统使管理委员会、会计财务部门、归口管理部门、各业务科室及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实现信息共享,采购各流程都通过网络完成,既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增加采购工作的透明度,又节省采购操作过程中的时间,提高采购效率;同时,利用互联网上现有的采购专业平台,可突破地域限制,扩大供应商的选择范围,解决边远地区商品经济不发达,供应商选择面狭窄的弊端,真正体现信息化的优势。
(三)加大集中采购的宣传教育,并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一方面普及集中采购的规章制度,使基层行认识到,人民银行的集中采购,是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要摆事实讲道理,让人们切身感受到集中采购的优越性,把本单位的大宗采购自觉纳入到集中采购的范围。人民银行要建立集中采购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信息和采购工作经验交流,特别要把各地集中采购范围内的物品、工程和服务的价格在内部公布,使基层行在具体实施时有明确的参照,减少集中采购的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资金效益。
(四)强化监督指导,促进集中采购工作的规范
由于基层行受人员因素制约,采购工作人员难以从烦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从事采购工作,加之采购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中采购的效益和运作质量。建议加大对基层行采购工作的监督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促进基层行集中采购工作的规范。另外,要建立集中采购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将每一项集中采购项目从本单位历史价格、质量等方面进行纵向对比的同时,与其他行同一采购项目在相近时间内进行横向对比,只有进行了纵横两个对比后,才能对集中采购项目的效益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王丽琴.基层行集中采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营管理者, 2010,第11期.
篇2
【关键词】高校;物资设备;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为了开展政府活动的需要或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 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 使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集中采购目录内的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品、工程或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是对采购程序、采购政策、采购过程和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高校物资设备采购使用的是国家下拨的财政性资金,理应执行政府采购。
1 高校实施政府采购优势分析
1.1 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政府采购主要通过询价议价、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确定供货商。通过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对高校而言,实施政府采购有利于规范高校采购行为,节约采购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1.2 简化采购流程,推行电子化采购
政府采购推行电子化采购,建立了电子化政府采购信息网,采购流程更加透明、清晰。就操作而言,与传统的询价采购程序相比,政府采购简化了采购流程。高校采购人首先填写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申请表,将申请表递交财政局采购管理处审核通过后,即可按照采购数目金额分类进行采购,数量分类小于10台或按金额分类小于10万元的协议供货品目产品,由高校采购人在电子化政府采购信息网上自行议价;分类大于10台(含)小于200台(含)或按金额分类大于10万元(含)小于50万元的协议供货品目产品提交政府采购中心采购;拟采购非协议供货目的的产品则需进行协议供货品目采购事项变更审批。
1.3 防止腐败现象,操作过程更透明
政府采购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制度和程序严格规范。实施政府采购,使得高校物资设备采购进一步规范化、电子化、阳光化。在采购流程中,避免了高校采购人和供应商之间的直接接触,加强了监督力度,有效地防止了腐败现象的出现。
2 高校实施政府采购存在问题
2.1 采购周期较长,缺乏灵活性
政府采购缺乏灵活性,采购周期长。高校采购部门经常会接到一些突发任务,申购部门因教学、科研、办公、大赛等需要,要求物资设备在短时间内到位,实施政府采购无法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这些采购任务。
此外,申购部门提出的采购需求时常是不在协议供货内的货品,拟购非协议供货内品牌的产品,需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二次审核,审核通过后由政府采购中心继续进行操作,由于采购数量、型号等问题,经常出现无人报价废标的情况,延长了采购周期。
2.2 评标方法单一,采购物资质量不理想
政府采购中物资设备采购使用的评标方法较为单一,通常采用最低价中标法。分类小于10台的货品采用的是同品牌型号竞价,使用最低价中标法最大限度的节约了资金,而且操作简便,发挥了政府采购的优势。然而分类大于10台以上的货品政府采购中心采用3品牌竞争,但不同质量的品牌价格差距大,而竞价原则仍为最低价中标,可能会导致采购的物品虽然价格很低,但质量不理想的情况发生。例如在某高校需采购100台供学生使用的台式电脑,在政府采购过程中,要求三品牌竞争,但品牌选择面较窄,只能选择2中端品牌和1低端品牌,最后低端品牌电脑最低价中标。申购部门对此次采购的电脑品牌不满意,学生也反应电脑质量不佳。如何寻求质量与价格间的平衡是政府采购值得探究的问题。
2.3 供应商不足,缺乏供应商的管理体制
当采购数量分类小于10台或按金额分类小于10万元的协议供货品目产品,需高校采购人员登陆电子化政府采购信息网自行议价,在此环节中,部分货品协议供货商较少甚至无可选供应商,不能形成充分竞争。例如交换机一项,某市协议供货商为零,即该市范围内没有可供选择的供应商,使得交换机该项目无法完成政府采购。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路由器采购项目中。
电子化政府采购信息网上供应商评价一栏为空,政府采购缺乏对供应商的管理体制。一些供应商缺乏诚信,提供的物品质量差,售后服务也跟不上;部分供应商还控制货源,使得其他供应商无法拿到货品,以此抬高货品价格。然而政府相关部门并没有出台相应的制度制约供应商,会助长这种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3 改善高校政府采购工作的对策建议
3.1 在采购方式上进行创新,增强采购的灵活性
政府采购周期往往较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时间管理优先矩阵先将采购物品进行分类,如图1所示,根据紧急性及金额大小安排不同方法进行采购。
对于A类货品,即紧急、金额大的货品,政府采购管理处可适当简化采购程序,优化采购环节,加快将采购任务下达政府采购中心,中心接到任务后应立即采用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进行采购,采购周期控制在两周内。
对于B类货品,即不紧急、金额大的货品,则按照正常程序进行政府采购,发挥政府集中采购的优势,采购周期也应控制在一个月内。
对于C类货品,即金额小,需求急的货品,高校与政府部门可相互配合协作,在政府采购管理处及学校相关部门的监督下,由学校自行询价采购,采购周期控制在一周内。型号不在协议供货内的物资设备采购也可采用此方法,这样便大大节约了采购时间,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做好物资保障。
对于D类货品,即不紧急、金额小的货品,则在政府采购管理处审批通过后,高校采购人在电子化政府采购信息网上进行自行议价,采购人也应将采购周期控制在两周内。
3.2 优化评标方法,寻求质量与价格的平衡
采购同型号数量少的货品时任可采用最低价中标法;但进行10台以上大批量采购时,应当采用综合评标法,细化评分内容,除价格因素外,产品质量、质保周期、售后服务、用户评价等也应纳入评标范围。若采购数量特别大的货品,可以让供应商提供样品。
3.3 增加优质的协议供应商,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
部分没有协议供货商的货品,应尽快补充符合资质要求的供应商,保证政府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每项协议供货内的货品都具备充足的协议供货单位(一般在3家以上),使得竞争更充分,以节约更多的资金。
针对电子化政府采购信息网上供应商评价一栏为空的问题,相关部门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完善网络评价平台,以便高校对其购买产品信息及时进行反馈。每次购买成功后,由高校使用部门对供应商诚信、产品质量、质保周期、售后服务等进行打分,并进行评价。对一些诚信度低、提供的货品质量差、售后服务差的供应商应进行制裁,列入黑名单,清除出政府采购协议供货供应商之列。将评价优、质量高、服务好的供应商进行表彰,列入优质供应商之列。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地不断发展,高校规模将日益扩大,高校物资设备采购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高校实施政府采购将势在必行。政府、高校、供应商三方需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服务意识,高校应加强与政府沟通、积极配合政府,供应商应提高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等,以推进高校更好地实施政府采购。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医疗设备;管理制度;信息平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88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随着我国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医疗设备逐渐开始在患者治疗中投入使用,对患者的疾病治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医院的特殊行业性,其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为了能更好地提高当前我国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本文对当前我国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1 当前我国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医疗设备的更新滞后或重复购买
在当前的医疗设备管理中,大多数的医院都存在两种观念,一种观点是对设备进行重新购买,能提高自身的医疗设备水平;另一种观点则是对原有的医疗设备进行技术维修,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一些乡镇基层医院中,因为这些医疗机构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对于医疗设备的维修方面,由于设备本身存在问题,且大多数的医疗设备较为落后,导致患者在进行就医时无法接收到最佳的医疗服务,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而医疗设备更新则主要出现在一些大型的医院,这些医院在资金充足的基础上为了提高自身的医疗设备水平,往往会对医疗设备进行更新,导致大量的医疗设备堆积,浪费了医院的大量发展资金。
1.2 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当前的医疗设备管理中,大部分的医院都没有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导致管理问题持续发生,对医院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严重影响。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导致医疗设备事故频繁发生,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此外,医疗设备损坏后,相关负责人互相推诿责任,导致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影响了医院的正常运行。例如:某个医院的氧气站突然发生爆炸,经查询是由于其中一台制氧机的减压阀出现了问题。通过这一案例可以说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相关负责人员对自身的工作不负责任,进而导致医院出现了严重的事故,既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3 医疗设备的质量问题
案例:在某一所医院中,其急症室需要购进一台除颤仪,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和选择,最终在两家企业中进行抉择,其中一家公司的医疗设备具有非常好的口碑,且该院已购进了大量的该公司产品,运行过程中都没有出现过问题。但该公司的产品价格超出了医院的预算,而第二家公司的产品价格则低于预算。到底该选择哪一家公司的产品呢?笔者认为在进行设备的选择时,特别是对于除颤仪这种为病人提供急救的医疗设备,设备的质量和使用熟练度是非常重要的。在购进了没有应用过的医疗设备,且是对病人的生命安全具有非常大影响的设备时,若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将会对医院和病人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对于医院的预算,其仅仅是购进设备时的一个参考数据,具体的设备购进最需要考虑的应该是设备的质量。
2 医疗设备管理建议
2.1 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采购管理制度
医疗设备的质量与病人的生命健康具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在采购医疗设备时需要加强对采购过程的控制和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采购制度,能使相关部门在采购设备时有一个明确的采购依据,通过规范性的采购管理防止采购过程中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此外,在进行采购的过程中,需要让医院的设备使用部门和医疗管理委员会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等涉及的全部人员对设备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由采购部门对设备公司进行说明,并在合同中明确地指出,防止后期使用过程中设备出现问题无法解决。
2.2 建立信息平台
对于上述所说的医疗设备问题尽管是个别医院存在的,但这些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我国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漏洞,这些对医院的服务水平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医院可以通过建立一个信息平台来避免这些问题,在信息平台中将医疗设备的各项信息,加上购置时间和使用时间等进行全面详细地记录,并在日常的使用中对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记录。通过这种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对医疗设备进行全方面的信息管理,此外,还能实现对医疗设备的全程监控和管理。这种信息平台的管理模式还能为医疗设备的维修等提供准确的数据,防止设备出现事故。
2.3 加强维护
医疗设备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必然产生一些磨损,对设备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医院需要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全面维护和检查,出现问题后及时对其进行解决。此外,维修工程师还需要对设备的各项参数和性能等信息有一个全面了解,并对设备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全面调查,出现问题后能迅速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及时排除故障,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 结 语
医疗设备的管理问题限制医院服务水平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医疗设备的日常管理中,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流程制度,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提高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戴.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案例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0(4).
篇4
一、引言
财政部于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内控规范》)第十八条规定:单位应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近年来,随着体制机制改革的全面深化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与普及,重庆海事局通过建立与完善财务云平台,逐步推进了行政事业单位采购业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制度完善工作。通过运用大数据、云会计[1]等技术,基于财务云平台整合与利用高质量的数据,可以实现重庆海事局采购业务全流程、常态化管控。
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管理内部控制问题是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焦点之一。周卫华[2]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构建了信息流和控制流与部门预算系统、采购系统等核心业务系统集成的应用框架,并阐释了其实施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赵红卫[3]以内部控制理念为核心,以内部控制信息化为保障,从内部控制的观念框架、实践框架、信息化系统三个部分建构了高等学校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唐大鹏等[4]认为在信息技术应用下的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要关注经济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归口管理、数据备份等。尹律等[5]从信息的类别、规模和质量等角度出发,分析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变革下提供风险管控、过程跟踪等适时信息和控制环境、绩效评估等专有信息。
综观上述文献研究,目前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采购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的探讨,而有关大数据、云会计等信息技术结合具体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采购管理内部控制设计与实施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实际上,基于财务云平台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通过充分利用云会计环境下人、数据、系统等因素的相互作用[6],可以为采购管理与决策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并能够实现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的全程化和动态化。鉴于此,本文分析了重庆海事局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现有?务云平台的优化与改进建议。
二、重庆海事局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重庆海事局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现状
重庆海事局是交通运输部设置在长江干线负责重庆段水上安全监督管理、防止船舶污染水域和水上人命救助的行政执法机关,下设永川、江津、巴南、朝天门、长寿、涪陵、丰都、忠县、万州、云阳、奉节、巫山12个海事处和重庆海事局通信信息中心、26个海事执法大队,代管长江泸州通信管理处。采购管理作为重庆海事局的重要经济业务活动,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完整的组织架构、健全的工作机制和具体的内部控制实施方案,单位层面上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重庆海事局建立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流程主要包括采购计划、采购执行、采购验收、采购支付、采购评价等环节。重庆海事局按照政府集中采购和协议采购流程,组织实施采购工作,然后根据采购合同规定对采购的货物、工程及服务进行全面检验,并取得验收资料、数据及凭证。在财务会计处对采购资金的拨付申请进行审批后,最后对采购业务进行专项评价和综合分析。重庆海事局采购管理内部控制流程如图1所示。
为了提高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的水平与效率,从2012年起,重庆海事局基于《内控规范》建立了财务云平台,开始实现采购管理内部控制信息化。财务云平台通过大数据、云会计等技术的应用,将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权限、流程嵌入信息系统中。采购业务环节涉及到的不同权限的部门可以通过财务云平台上及时共享采购业务信息。负责法律规范、纪律监督、财务会计和相关业务的部门,根据其职能和财务云平台设置的相应权限对采购合同涉及到的经济业务的供应商资质、采购方式、合法合规性、科学性、付款条款及违约责任等进行严格审核控制(任何一个环节审核未通过,均无法完成此项采购业务),实现了采购业务的事前审核控制。
财务云平台采用表单数据采集方式,管理和使用部门可以随时从数据库中提取供应商、采购内容、合同金额、合同时间等采购过程数据,以实现对采购业务的全程透明控制。通过财务云平台的数据采集,采购业务各个环节的审核和变动处理都会被系统自动记录,相关文档均可通过上传归档备查。财务云平台对采购业务流程的控制较大地减少了人为操作,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采购业务过程中的舞弊风险。
(二)重庆海事局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现存问题分析
重庆海事局尽管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加强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并运用大数据、云会计等技术将采购业务及其控制流程嵌入到财务云平台中,但是其采购管理内部控制仍然存在协议供应商的商业信用难以评估、采购规模优势利用程度不高、无法实现采购过程持续跟踪评价、采购管理与决策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
1.未建立供应商的信用评估机制,无法进行最优供应商选择
重庆海事局的协议供货和自行采购涉及到供应商选择、品牌、价格等因素,具有交易次数频繁、商品种类多等特点。协议供货是重庆海事局根据中央政府采购中心确定的供应商并从中央政府采购网上进行选择。其他办公用品、电脑耗材购置、车辆、船舶维修等实行定点采购,通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等方式确定定点采购供应商或服务商。尽管重庆海事局建立了相对合理的供应商渠道,但面对供应商数量众多、采购产品型号更新快、产品价格波动大的市场环境,传统的供应商选择模式难以实现对产品型号和价格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审,加大了供应商的选择难度。目前,财务云平台基本实现了商品目录及价格的自动更新,但缺乏完善的供应商商业信用评估机制,在进行供应商选择时,财务云平台难以及时对供应商信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在传统的供应商选择方式下,缺乏供应商的全面及时的信用评估,无法进行最优供应商选择,容易导致个别品目的产品或服务价格偏高,难以实现采购执行的科学合理。
2.零星采购较多,规模优势利用不够,增加了采购成本
目前,重庆海事局对办公用品、电脑耗材,船舶配件等零星采购实行定点采购,局机关、朝天门海事处、通信信息中心统一执行重庆主城区定点采购,其他单位自行确定定点采购供应商。存在单笔采购金额较小,但采购次数多,累计金额较高的零星采购项目,比如购置办公室用品,基层海事处提出采购需求,并向重庆海事局上报采购数量和金额,然后由重庆海事局统一进行定点采购。目前,重庆海事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集中采购模式,但对采购规模优势的利用程度还不够。相对于其他采购项目,办公室用品采购具有单笔金额较小、购置次数多、采购需求机构分布零散等特点,分批次采购不利于采购信息的集中化管理,增加了重庆海事局对整体采购活动控制的难度。由于基层海事处的采购信息不能及时进行集中汇总处理,集中采购很难形成一定规模,导致重庆海事局采购部门难以发挥批量集中采购的规模优势和价格优势。
3.偏重事后评价,未建立采购全过程持续跟踪评价机制
针对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运行维护、海事车辆船舶飞机等监督执法装备运行维护等维护费用以及其他采购业务,重庆海事局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将评价指标嵌入财务云平台中,能够较为科学地从产出、效益和满意度等角度进行采购业务评价,但部分指标的度量不够准确,缺乏可操作性,如社会效益指标和满意度指标。重庆海事局的采购评价主要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较大型的产品或服务进行质量及满意度的采购专项评估,然后将考核评价表的数据上传到财务云平台中。这种采购评价方式注重事后评价,忽视了对具体采购过程和效果的评价,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无法对采购信息进行及时全面的收集、反馈与评估,难以实现采购过程持续跟踪评价。
4.财务云平台大数据应用技术不成熟,无法提供高质量信息
财务云平台通过运用大数据、云会计等技术,构建了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系统,使得采购过程数据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利用一体化,实现了采购信息的共享。但是,目前财务云平台中采购管理内部控制主要集中在业务数据记录和分析初级阶段,对采购管理内部控制流程中产生的文本、报表、图片、音频等非结构化数据的数据处理技术仍存在不足,导致支撑采购管理与决策的信息质量不高。另外,财务云平台中的数据分析、决策、可视化等商业智能实现内容还不够丰富,只能通过可视化界面定期了解采购业务整体的简单执行情况,无法实现整个采购活动的动态全程监管。
三、基于现有财务云平台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优化与改进
针对重庆海事局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现存问题,本文基于现有财务云平台和《内控规范》,主要从采购业务流程中供应商信用体系建立、规模优势利用、全程评价与监控、财务云平台大数据应用等方面来提出优化与改进措施。通过对采购管理内部控制进行优化和改进,将使重庆海事局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观念及制度、流程、权限嵌入到财务云平台中,形成业务部门、财务会计处、科技信息处、供应商等多主体充分参与采购执行、采购验收、采购支付和采购评价四个重要环节的控制,能够实现多主体之间的信息及时传递和交互,以及采购业务的全程控制。
基于现有财务云平台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的优化与设计充分考虑了人员、数据与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通过利用采购业务及其他重要业务活动中产生的高质量数据,实现了以大数据、云会计为核心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方式,能够为采购管理与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基于财务云平台的重庆海事局采购管理内部控制流程优化与改进如图2所示。
(一)通过平台建立供应商信用体系,提供最优供应商选择
针对采购管理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供应商信用建立与评估问题,财务云平台通过互联网采集商品的市场价格行情数据,以及供应商的经营数据、账务数据、税务数据、违法合规等信息,建立供应商信用体系。通过分解采购项目指标,进行供应商信用测算并自动筛选,若测算结果出现异常值,财务云平台会识别出供应商伪造的虚假资料和技术参数、伪造的虚假业绩等异常信息并预警,将不合格供应商从供应商库中筛选出来。财务云平台通过建立供应商数据库,存储合格供应商的信用信息,可以为采购执行提供信用度高的供应商。供应商提品和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交货、价格、质量、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的信息,财务云平台会自动存储,并及时更新供应商的信用信息。财务云平台通过建立采购供应商信用体系,为供应商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方便为各部门提供最优供应商选择,同时防范采购管理的后续风险。
(二)建立最优供应商选择机制,降低采购成本
重庆海事局确定产品或服务的采购需求之后,通过财务云平台采集基层海事处的采购需求,将基层海事处原本分散的零星采购项目集中,对成批的同类性质或者同时采购多种零星的采购项目实行一次性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协议。供应商通过财务云平台获取采购信息并进行自动报价,财务云平台根据供应商提供的商品价格、型号、质量等信息进行对比,从供应商数据库中选择最优供应商。同时重庆海事局采购部门可以通过和选定的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充分利用规模优势,确定采购的最终品牌和价格。基于财务云平台的协议采购可以减少重复招标,充分利用规模效应获得优质的采购服务,以合理的采购价格获得优质的货物或服务,节约采购成本,提高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建立采购过程持续跟踪评价机制,实现采购全程评价与监控
通过财务云平台,利用指标监控、访问控制等手段,实时传递采购业务数据,通过科学、全面的采购评价,有效地实现对采购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评价与监督。在采购业务发生之前,财务云平台会根据采购预算编制进行事前评价,并依据历史采购业务数据设置预警阈值,为后期跟踪评价提供参考信息。针对采购业务,重庆海事局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评价体系,财务云平台将评价指标和标准值嵌入系统,根据采购评价需要选择相应的指标,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系统会自动分析指标特性并进行数据分类,提取关键信息,自动生成数据表格和图形,为采购管理内部控制评价提供详实的、可量化的数据支撑,实现采购业务的事中和事后评价,最后将评价结果运用到采购预算安排中,优化资源配置。基于财务云平台的采购评价根据权限和管理职能设置多种智能预警模式,当采购过程中出现接近或超过预警阈值的现象时,财务云平台可以发出不同等级的预警信息,方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采购执行状态,发现存在的风险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跟踪采购风险的解决情况。例如,针对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运行维护,重庆海事局建立了故障响应及时率、故障修复率、备品备件库存管理准确率、运维人员技能达标率等6项绩效考核指标,财务云平台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评价,自动分析指标值并与合格指标值进行对比分析,以可视化的方式清晰、直观地呈现,当指标值分析结果未达到设置的合格指标值时,财务云平台会向管理人员示警,实现对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维护服务的全程评价与监控。
篇5
建筑材料集中采购的概述
采购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条件下从供应市场获取产品或服务作为企业资源,以保证企业生产及经营活动正常开展的一项企业经营活动。
集中采购是指在同一企业或同一企业集团内部的采购管理集中化趋势,即通过对同一种类材料进行集中化采购来降低采购成本。由于集中采购数量多、金额大,环节比较复杂,需要有规范严谨的工作流程和便捷高效的信息化平台做支撑,这样集中采购系统(亦称电子化采购平台)便应运而生,其科学的流程设计能有效提高采购过程的规范化,信息化平台能够为采购全流程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使供应商的信息及与采购相关的历史数据能够及时方便的获取。
施工企业大宗建筑材料集中采购存在的问题
存在问题:(1)由于实施集中采购的材料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必然存在如何把握采购最佳时机的问题。例如钢材的采购就与国际的铁矿石价格有较强关联,其价格波动较大,采购的最佳时机稍纵即逝,对材料采购的成本、价格影响至关重要;(2)如何解?Q好与优质货源供货商建立长期合作、稳定发展关系。只有妥善处理好这类合作关系,才能“互惠共赢”,不断优化大宗建筑材料集中采购招标资源,有效提高项目经济效益;(3)资金支付不能按合同约定支付,时常出现拖延支付的现象,将造成企业信誉度降低,打击供应商竞价热情或损失优质供应商资源,为以后采购工作增加更多的负面影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给企业带来经济纠纷和法律诉讼问题;(4)企业采购信息化程度不高或沟通渠道不畅通,造成采购不及时或重复采购,造成项目采购成本增大,造成企业资金的积压,不能有效提高企业资金运作效率。
施工企业大宗建筑材料集中采购管理的对策
3. 统一采购主体、分级管理供应商
将集团总部作为采购主体,成立集中采购中心,建立集中采购平台,使各分公司或区域指挥部中的物资保障部门成为采购主体的辅管理体系,实施大宗材料集中采购。各施工项目通过子公司或者区域指挥部定期向集采中心提交大宗材料采购计划。子公司或区域指挥部签订集中采购合同,并统一资金结算、货款支付等工作。在选择供应商时,应对供应商进行分级管理,采用名录管理制度、过程管理制度与淘汰机制管理模式,并与供应商、直属单位进行沟通,时刻关注大宗材料的价格变化,实时监督物流信息、供应商的发货、送货情况,协调好物料运输车辆进场与出场,合理安排材料堆放位置。区域采购人员负责监督检查与评议供应商履约情况,总部人员根据履约评估结果调整付款条件与采购数量;在淘汰管理方面,项目采购人员负责提供淘汰评审意见,区域及总部采购人员负责定期评审、更新与淘汰部分不合格的供货商。
3. 规范采购流程、合理选择采购形式
规范化管理采购流程是实现集中采购目标的有效保障,为有效规范采购流程,应把握好以下关键点:(1)明确集中采购的具体功能,合理设计作业环节,控制集中采购作业的时效性,保证采购流程的一致性与流畅性;(2)划分各项采购环节的权利与任务,避免采购流程混乱、重复,协调各采购部门之间的关系;(3)根据集中采购条件与采购规模适时调整采购程序,保证采购流程可以有效适应大宗材料的供应过程。此外,还可以根据大宗材料特性,如使用过程的安全性与产品质量的可靠性等采用最高限价的集中采购形式。
对施工企业大宗材料集中采购管理的建议
4. 建立采购监管机制
为了有效监管大宗材料集中采购工作,可以从权力监管与制度监管两个方面入手:(1)权力监管应避免集中采购权力过于集中,以防止违规行为。物资保障部门建立企业内部的采购管理制度,如《物资集中采购办法》,《招投标管理办法》,《物资人员工作守则》等,完善企业内部的集中采购权责管理机制,确保采购机制具有权力制衡、决策民主的特点,实行阳光采购,减少依仗背景漫天要价、居间为供应商业务等行为。(2)制度监管方面,可按照明确责任与严格考核的原则规范集中采购工作,强化监督各个集中采购环节,确保大宗材料质优价廉,质量符合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避免假冒伪劣材料流入施工现场。采购时还应注意保持合理储备,确保材料不断供、不超储。
4. 管理好重点采购环节
制定采购计划时可对大宗材料的需求量进行统一汇总及分类,以提高集中采购的标准化管理水平。例如,可将能够影响建筑工程质量且较为急需的大宗材料,如水泥及钢筋等列为 A 类材料,将碎石、砂等需要进行大量采购的材料列为 B 类材料,将模板等不通用或不急需的材料列为 C 类材料。采购大宗材料时根据 A、B、C 分类法列出施工现场材料供应轻重缓急情况与采购量,合理制定大宗材料采购计划。根据采购计划统一订购 A 类、B 类及 C 类材料,并要求供应商将材料统一配送至施工现场或自行集中安排材料运送工作。在招标时可根据采购金额与 A 类、B 类及 C 类材料管理方法合理选择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议标及询价比价等采购方式,以有效提高招标投标效率。
篇6
关键词:政府采购 监管 预算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172-03
南宁市于1998年开始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是广西首个开展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城市,也是仅次于上海、深圳之后试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城市。1998年9月底,建立全国第一个政府采购网站――“南宁政府采购网”。2004年底,南宁市作出了对政府采购和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重大决策,将监督管理和组织采购彻底分开,在政府采购监管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南宁市在不断地发展完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切实加大推进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力度,完善政府采购监管机制。
一、南宁市政府采购监管工作的现状
(一)政府采购监管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
1.政府采购监管范围不断扩宽。南宁市通过建立与完善日常管理机制,严格执行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应编尽编”的要求,采购信息统计范围从完全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的采购支出拓展到财政性资金的工程项目。在采购人范围方面,将监管对象扩大到所有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活动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以及承担城市建设项目的市属国有企业。财政性资金的定位也从纳入财政综合预算管理的各项预算资金,扩大到了以政府信誉或财产担保的借贷资金以及属政府所有或由政府管理的其他资金,包括自有资金等。采购品目从最初的办公设备等少数几个品种覆盖到现在的货物、服务和工程3大类100多个品目。
2.政府采购监管规模持续扩大。1998年实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至今,南宁市政府采购规模、资金节约率一直排列全广西各市第一,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日益提高。如表1。南宁市从1998年至2012年政府采购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政府采购预算金额从4217万元上升到1065300万元,其中2011年政府采购预算金额规模首次超过百亿;实际采购金额从3628万元上升到919000万元,采购预算金额和实际采购金额每年基本呈上升趋势,且上升的幅度比较大。
伴随着采购规模的不断扩大,通过实施政府采购所节约的资金规模也不断扩大。节约资金从1998年的589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146300万元,采购资金节约率一直较高,体现了政府采购在财政资金的使用方面越来越高效。
(二)政府采购监管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1.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南宁市以《政府采购法》为统领,以部门法规为依托,大力推进政府采购监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每两年制定并颁布一次南宁市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并明文规定采购范围;重新修订了《南宁市本级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规定》作为南宁市政府采购活动的基本准则;出台了《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合同签订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补充完善了政府采购各个环节的管理依据。
2.以“管采分离”机制为支撑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不断加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与操作执行相分离的体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财政部门监督管理与集中采购机构独立操作运行的机制,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采购文件的编制、信息公告内容和媒体、项目评审规则、合同格式和项目验收等活动的管理制度和规则,明确具体标准和程序要求;市政府集中采购中心政府集中采购目录项目的采购活动,在采购人授权范围内负责具体项目采购操作。
3.以“集中采购、公开招标为主”的采购模式有序运行。2009年以来南宁市集中采购(含部门集中采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95%以上,“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的采购模式得到充分的落实贯彻。2009年南宁市以公开招标采购方式采购规模占总规模的83.66%,2010年又提高了约5个百分点,达到88.41%,公开招标为主要采购方式得到了的巩固。此外,在公开招标的基础上,南宁市在2012年实行了协议供货、定点采购等采购方式。
(三)政府采购监管方式不断创新
“管采分离”使财政、监察、审计的监管职责得以明确,各部门在规范政府采购市场秩序的同时,不断开发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监管手段:开展各类项目的政府采购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加强对集中采购机构的定期考核;对供应商围标、串标、欺诈等行为进行处罚;对专家不按规定评审、敷衍塞责等行为进行通报;对采购人规避政府采购、故意影响评审结果等行为进行追究;通过加快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违法违纪“黑名单”制度;将政府采购执行情况列入各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重点内容,并列为单位负责人离任审计的内容之一,强化全过程审计监督。
(四)政府采购监管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1.建立系统的政府采购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加强采购单位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法制教育和技能培训,开展政府采购管理系统操作、预算编制等业务培训班,不断增强采购人依法行政和依法采购的观念,使“用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理念深入采购单位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心。
2.多举措加强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建设。严格评审专家入库标准,对有不良行为的专家坚决解聘。坚持先培训后启用,形成两年一次的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培训和资格证审核制度,定期举办专家培训班,提高专家依法评审的水平。对评审专家工作质量实行动态管理,对每个项目评审专家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公正行为等方面作出及时评价,每两年对专家资格进行检验复审。
二、南宁市政府采购监管中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采购预算约束力不足
南宁市政府采购预算执行存在上半年偏慢、下半年尤其是年终突击采购现象。分析其原因,一是部门预算批复时间较晚,每年的人大会议在2月至3月召开,人大通过预算后财政部门才能批复到各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真正可以开始执行的时间往往要到3月中旬甚至4月上旬。二是部分工程项目的业主没有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如征地拆迁、规划调整、设计变更、资金筹措等,而是以工程完工时间来倒算招标的时间,进而以时间紧、赶工期为由,要求更改法定的采购方式或压缩信息公告时间,给一些不法供应商提供围标可能。三是在南宁市的政府采购规模中,政府投资工程比重超过80%,施工的黄金季节在第四季度,导致政府采购计划执行在第四季度出现“井喷”现象。
目前,南宁市财政部门制定的采购标准覆盖面小、标准缺失,财政部门对处理采购人间的攀比、采购金额最大化的现象没有政策依据。财政部门更多的是注重采购过程的合规性和国库集中支付,但对采购的项目履约情况、质量等指标基本没有跟踪问效。
(二)专家库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专家库的专业分类不够清晰,政府采购项目涵盖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的项目内容和专家的分类有时很难一一对应,使用专家库有时会出现想当然和“望文生义”来判断项目所需的专家的技术类型。
目前南宁市政府采购专家库管理模式,专家技术类型多、分布在不同的行业部门,身份复杂,既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团科研机构,也有生产销售企业和政府采购供应商。大部分的专家都是兼职的,且专家的使用没有与项目的管理、个人的诚信档案结合形成一个体系,参加与否政府采购项目评审活动主动权在专家本人,“专家不专,职业道德缺失”现象存在且常常成为政府采购被“诟病”的话柄。
(三)中小企业供应商在参与政府采购时权益得不到保障
政府采购重要的政策功能之一是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但是在政府采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南宁市本地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是由于《政府采购法》下的实施细则一直没有出台,缺乏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的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南宁市政府采购供应商库迟迟未能建立,无法有针对性地向本地企业,尤其是本地的中小企业推介一些政府采购项目。此外,行政事业单位本身对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认识还不够,在提出采购需求时往往喜好大品牌,追求高档、多功能技术参数,提出过高的资质要求和产品要求,使得中小企业参与竞争的机会不多。
(四)监管力量有限,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政府采购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专业水平要求高的工作,涉及经济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要求监督管理和机构的执行者不仅要熟悉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应当掌握招标投标、工商管理、商品性能、建筑标准、行业许可、合同管理、质疑投诉、行政处罚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两办一中心”虽然运转正常,但人员力量不足、工作压力大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目前采购办在职在编的只有7人,招标办4人,市政府集中采购中心35人。以现有的人员知识结构、工作经验、专业能力等,远不能满足南宁市日益繁重的政府采购工作需要。
(五)政府采购政策与信息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政府采购宣传的广度和力度不够,采购人对政府采购的相关政策和信息无法及时地了解,新闻媒体也无法掌握最新的相关信息,错失了及时报道的机会。此外,许多社会群众对政府采购认识不到位,认为政府采购与他们无关,平时不关注政府采购有关动态。综上情况,就造成了社会群众和新闻媒体对政府采购监督的缺失,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优化南宁市政府采购监管方式的建议
(一)促使政府采购与部门预算、资产管理以及绩效评价等财政改革有机融合
南宁市的政府采购、部门预算、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四项工作都有开展,上述四项工作应贯穿于政府采购,体现于财务、财政管理全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预算单位编制采购预算的采购项目应有评估报告,评估应该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就有提交,评估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预算单位对所采购项目必需性、采购项目的市场价格、采购项目需求的合理性等。具体采购项目在进行采购活动中,必须是在既定的预算额度和配置技术标准下提出采购需求,不得突破,否则,财政部门对所采购的项目不支付采购资金。
采购项目完成后,采购单位应组织验收,财政部门应参与,并对采购活动进行绩效评价。财政部门应建立对采购项目的采购结果和使用效益绩效考评制度,对有效的政府采购给与一定的奖励、对不合理及违法的政府采购给予严惩。预算单位应该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建立资产台账,并适时对资产的使用进行绩效评价,验证资产配置标准制定的科学合理性、资产使用效果等。
(二)大力健全政府采购专家库
政府采购专家库除了纵向共享财政部、省级的专家库资源外,首先应该谋求横向与相关的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的专业性较强的专家库共享,如与建设管理部门、水利管理部门、卫生管理部门等建立的技术专家库共享,解决一个地区财政部门政府采购专家库人数不足、专家不专、专家管理缺乏力度等的问题。其次,改革目前评审制度,解决过份依赖专家评定的问题,对于一些通用类、市场成熟的产品的评审,弱化专家组“一锤定音”权力。第三,改进当前的评标程序,解决专家没有时间了解项目招标文件内容、缺乏与采购人做采购需求沟通的问题。
(三)落实政策功能,保障中小企业供应商的合法权益
要加强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促进本地企业发展的工作领导,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南宁市本地企业实行政府采购扶持政策。由有关部门牵头,每年制定并公布一批中小企业生产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产品的推荐采购名单,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优先采购推荐名单内的产品,每年拿出一定的政府采购预算额度授予上述符合条件的企业。对于一些采购规模较大,专业性要求不强的项目,允许中小企业组成联合体进行投标竞争。加大政府采购供应商信用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尽快建立健全政府采购供应商信用档案,通过在政府采购信用评级中适当给予本地民族企业和中小企业一定的加分,提高他们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积极性。
(四)逐步推进政府采购人员的职业化教育,充实政府采购“管采”力量
1.建立政府采购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制定南宁市政府采购人员作业准则和岗位标准,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培训考核制度。加大对现有政府采购人员的培训力度,逐步实现政府采购人员的专业化。一是加强对采购从业人员的培训。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和方法,扩大和丰富培训内容,切实提高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造就一支廉洁高效、业务精通的高素质队伍,以适应南宁市政府采购工作的发展需要。二是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强化服务理念和大局观念,在服务中树立政府采购的形象,在服务的过程中赢得理解与支持。三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强化采购人员廉洁自律意识,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使政府采购工作真正成为体现效率和效益的阳光工程。
2.增加政府采购专业人员数量。为适应南宁市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和政府采购业务的需要,适当增加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主要是“两办”)和集中采购机构的人员力量,并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
(五)加大政府采购政策与信息的宣传力度
宣传也是一种监管手段,应高度重视政府采购宣传工作,创新宣传方式,向社会公众及时宣传政府采购的政策制度和改革动向。应有效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政府采购过程的公开不能仅仅局限于政府采购网公告公开,还要尽量运用图片、视频、录音等多种方式进行同步公开。应出版专门的杂志刊登各种政府采购信息,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功能,搜集和有关政府采购的信息。编制、公布政府采购操作规范,不断加大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力度,规范信息公开内容,努力使信息做到全面、准确、细化。对新闻媒体反映的负面情况,积极应对不回避,一旦发现确实存在问题,更要依法严肃查处,努力提升政府采购的满意度和整体形象。
[基金项目:2013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广西政府采购管理情况调查”(201311548020),项目负责人雷文婷,指导老师蒋海勇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施锦明.政府采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 王英,蒋海勇.南宁市政府采购管理机制的现状及优化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4)
[3] 林兵.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管理体制[J].商场现代化,2011,下(645)
[4] 李莉.加强政府采购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我国政府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建议[J].经营管理,2011(1)
[5] 黄明锦.构建广西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制度体系初探[J].经济研究参考,2008(47)
篇7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探讨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相继推行政府采购、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管理改革,引起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重大变革,这就要求单位适应新的要求,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规范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但本人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不容乐观,现就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并就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出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
部分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单位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部分单位虽有内部控制制度但只是“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主要用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在日常工作中不能得到有效地执行,导致单位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责任人责、权、利不明确,有关业务不能按章办理,开支标准过高、违规支出和白条现象较多、浪费现象严重,财务管理相对混乱。
(二)对政府采购工作重视不够,影响了该项工作的成效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以来,经过7年多的摸索实践政府采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规范了采购行为,节约了财政资金,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但目前还存在一定问题,制约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是部分单位对涉及部门利益调整的政府采购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加上现有制度尚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在执行中出现种种问题: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存在或多或少的漏报行为,部分明显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未纳入政府采购预算,预算的刚性不强,导致了采购的随意性,给监管和操作机构的统筹安排带来了一定困难;二是部分单位已经形成了分散采购管理的习惯,对目前实行的集中采购程序很不适应,导致在集中采购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预算与采购相分离的现象;三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购置的资金来源大多为财政拨款,导致部分单位互相攀比,不顾实际需要,盲目追求办公条件的现代化,加快资产更新速度,购置高档资产,造成了奢侈浪费,影响了政府采购资金的效益。同时由于合理流动机制尚不健全,资产部门所有意识依然很强,跨部门调拨资产很难实现,资产短缺单位无法通过调剂手段得到所需资产,出现了闲置浪费与资产短缺并存的现象,形成资产重复采购,降低了政府采购工作效率,造成了资产隐性流失。
(三)部分财务人员不能适应新时期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
部分单位财务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习惯于传统模式的财务工作,部分由一般工作人员兼任,他们原先没从事过财务工作,对财务制度等法律法规缺乏足够的理解,无法协助单位领导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在工作中予以严格执行,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同时对政府采购、集中支付制度等政策理解也不到位,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偏差,增加了推进财政改革的难度。如部分财务人员无法熟练操作财务软件系统运用各种财务信息,不能满足财务管理工作发展和部门预算执行控制的需要,随着改革不断深入,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部分财务人员将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四)预算编制和执行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国家实行的财政改革无论是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但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依然存在问题:
1、在预算编制环节。编制部门预算是预算管理的基础,对预算的执行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部分单位对预算编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上编制方法不够科学,时间紧,导致编制的预算质量不高:在编制收入预算时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同程度地存在收入瞒报、漏报和虚报现象;支出预算编制缺乏科学的方法,缺乏统一的标准,编制人员的主观意向占主导作用,导致不能根据轻重缓急统筹安排支出项目,部门预算编制较粗,项目不够具体,预算内容不全面等,致使部门预算不规范、不准确,影响了日后预算的有序执行。预算安排中“重分配、轻管理、轻绩效”的情况较明显,由于资金分配与管理尚未做到有机衔接,财政投入与绩效也未完全挂钩,导致预算编制和执行“两张皮”现象仍存在,绩效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
2、预算执行环节。部分单位缺乏预算意识和节约意识、支出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现象严重,乱发奖金、补贴、公款吃喝,单位的会议费、招待费居高不下,挤占了正常的公用经费,有的甚至影响了单位的正常运转,于是用项目支出弥补基本支出经费不足,进而导致项目支出不能做到专款专用;部分单位由于年度支出进度偏慢,支出压力集中到年末完成,一定程度上会出现个别月份支出进度加快,甚至出现“突击花钱”的现象,使预算执行不均衡性加剧,且由于资金在短期内被拨付使用,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无法得到有效监管和保障。同时极少数单位还钻政策的空子,虚开发票,套取财政资金,形成小金库,脱离财政监控。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内控意识,强化单位的内控责任
各部门(单位)负责人应提高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结合本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减少或避免各种违反财经纪律问题的发生:一是要建立、健全内部会计制度、保证单位内部会计工作有序进行,如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务制度审批制度等;二是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促使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保证会计核算真实反映经济活动内容,同时在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要通过考核、检查、监督等形式严格执行既定制度,针对制度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完善。还要通过激励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单位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形成单位内部控制有序执行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要加大对财务人员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让他们熟悉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精通现代财务管理业务,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积极投入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工作,并在工作中加以执行;同时要督促他们自觉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熟练掌握各项财政改革政策,并在工作中予以贯彻执行,适应财政改革对他们提出的新要求。
(三)整体联动,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工作
1.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健全配套法规。
从国家层面上看应制定完善的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和指导意见,明确目标,要求各地认真执行,从宏观上进行调节,调动地方政府监管的积极性;各级采购管理部门应结合本地区实际,建立健全相配套的政策及监管制度,加强对本地区采购工作的监督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树立政府威信和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要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对政府采购工作的宣传,使政府采购政策深入人心,各部门提高对政府采购工作的认识,自觉执行政府采购政策,配合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做好采购工作,开创良好的工作局面。
2、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执行环节与国有资产管理环节的沟通协调。
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必须符合公平与效率的要求,使公共资源能得到优化配置,使通过集中采购形成的资产得到充分合理使用,使不同部门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得到正常开展。要做到这一点预算管理编制和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必须对各单位的公共资产占用和使用情况及市场情况有个充分的了解,这就要求改变目前预算管理、集中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之间相互脱节的现状,积极利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实行信息共享,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从整体上统筹安排预算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效益。
3、制定资产配置标准,建立合理的资产流动机制。
要科学编制资产采购预算,建立健全合理的资产流动机制,优化资产配置,提高使用效率。为解决资产配置不均衡问题,需要制定资产配置标准,按照标准编制资产采购预算;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均由财政资金配置,按照公共财政管理原则,应打破部门所有现状,建立有序流动体制,合理调配使用资产,加大对富余资产调整力度,做到物尽其用。
4、加大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管。
各相关部门应增强责任意识,站在全局、整体利益的角度上,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采取分段管理、相互制约的管理监督机制,建立以财政部门为主,纪检监察、审计等关部门共同配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加大对预算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监督,以及政府采购部门按规定程度进行采购活动进行监管,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依法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四)增强预算管理意识,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1、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要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首先必须提高单位领导对预算管理的认识,转变忽视预算管理的观念,切实推进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加大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其业务能力,保证预算管理的真正实行。
2、增强单位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预算的编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着眼于年度工作的安排和业务发展的需要,又要结合财力可能,各单位要自觉根据单位实际情况通过综合分析、项目论证和协调平衡,对年度的收支进行通盘考虑,采用科学合理的编制方法编制部门预算、着重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同时建议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零基预算法,以提高预算与实际的密切程度,同时进一步细化预算收支项目,落实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措施,要建立和完善预算支出标准,确保实际与预算相符,增强预算执行的可操作性。还要严格区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在项目支出管理上,建立专项支出项目库,进一步规范和强化预算约束力。
3、完善支出控制措施,强化预算执行。
各单位要进一步增强预算意识、节约意识和成本意识,根据国家厉行节约的有关要求,制订和完善单位内部支出控制措施,执行有关开支标准,规范津(补)贴的发放,严格控制单位接待费用、车辆运行费用和会议费用,以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合理安排有关支出,同时配合搞好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以确保单位正常运转,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4、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加强预算执行情况考核。
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机制,激励单位增强成本意识,节约财政资金,坚决杜绝单位套取财政资金,脱离监控,形成“小金库”的行为,应改进现有管理模式,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使厉行节约、结余预算指标成为单位的自觉行为。同时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大对各单位执行收支两条线政策、预算执行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隐瞒收入,虚开发票、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予以严肃查处,以提高财经法规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 薛先玲.改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4
[2] 李波.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时代经贸,2008;5
[3] 吴秀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绿色会计,2009;11
篇8
一、基本情况
*区政府采购工作从1999年7月1日开始启动,正式实施后得到不断加强。区政府采购管理机构为*区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隶属于区财政局,采购办人员由*区财政局相关人员兼任。区政府采购中心隶属于*区财政局,计划编制员额4人,实际在职工作人员3人。自1999年以来,*区政府采购工作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要求,建立了有关规章制度,逐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努力创新采购方式,扩大采购范围,政府采购法制化建设有所加强。2007年度,*区政府采购总额达5416万元,主要特点如下:一是从采购项目看,货物采购金额4609万元,占实际采购总额的85%;服务采购金额807万元,占实际采购总额的15%。二是从采购方式看,公开招标金额2633.98万元,占实际采购总额的48.64%;竞争性谈判金额1018.83万元,占实际总额的18.81%;询价金额415.55万元,占实际采购总额的7.67%;单一来源金额64万元,占实际采购总额的1.18%。三是从采购形式看,采购中心集中采购金额4132万元,占实际采购总额的76.3%;分散采购金额895万元,占实际采购总额的16.5%;行业部门采购金额389万元,占实际采购总额的7.2%。
二、总体评价
一是政府采购规章制度逐步完善。《政府采购协管员制度》、《*区政府采购特约监督员管理办法(暂行)》和《*区政府采购供应商监督考核办法(试行)》等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对政府采购各环节作了具体的规定。政府采购协管员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较好地解决了采购单位具体负责人和采购信息不畅通的问题。采购部门与采购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得到了加强,政府采购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有所提升。
二是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稳步扩大。针对区级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货物标准普遍较低的状况,*区将集中采购目录以外单件3000元以上、批量5000元以上的货物均实行集中采购,有效提高了区级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货物的标准,进一步扩大了政府采购规模、强化了政府采购意识、深化了政府采购改革。将机动车辆保险、机动车辆加油、机动车辆维修、办公纸张供应、河道灭蚊和商贸旅游规划编制等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进一步扩大了政府采购范围,节约了财政资金,
三是政府采购运行程序日趋透明。对单项批量预算金额在30万元以上的项目实行公开招标。2007年全年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实现的采购金额达到采购总数的72.33%。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进行信息,成立评标小组,制作招标文件,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开标、评标、定标,签订政府采购合同。每次评标会均邀请特约监督员、政府采购协管员及用户单位代表列席会议。同时,还积极争取杭州市政府采购部门的支持,每次评标除了一名业主代表外,其他专家由杭州市政府采购专家库密封抽取,促进了政府采购运行程序的公正透明。
四是政府采购管理工作更加规范。采购人依法采购、政府采购的意识不断增强,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办法不断完善,随意采购、盲目采购等无序采购现象明显减少。采购招标、资金支付、合同审核等方面的管理程序、审批环节比较透明。政府采购的运行规程和实施办法不断改进,采购的效率和效益有所提高。供应商投诉处理工作得到了改进,供应商诚信意识得到了增强,供应商法制观念得到了提高。
三、存在问题
一是政府采购体制还不够规范。按照《采购法》的要求,政府采购机构的职能是根据采购人的委托,以人的身份办理政府采购事务,并以非营利性事业法人资格对其采购活动承担风险和责任。目前,*区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与区财政局办公室合署办公,区政府采购中心隶属于*区财政局,对政府采购预算审核、采购计划编制、政府采购数据统计等日常采购和管理监督工作均由政府采购中心具体承办,形成了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的操作模式,政府采购工作“管”、“办”不分,缺乏采购与管理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难以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政府采购原则。
二是政府采购范围还不够广泛。目前,*区现有政府性工程采购内容还没有纳入政府采购数据的统计范畴,小型建设项目工程招标,因体制原因,未能纳入区采购办的统一管理,年度政府工程采购数据也未能归总反映。2006年度*区小型建设项目工程招标371个,政府工程招投标项目款16828.1万元,中标项目工程款12660.62万元;2007年度*区小型建设项目工程招标217个,政府工程招投标项目款8732.34万元,中标项目工程款6894.15万元。政府工程采购总量比较巨大,如何将政府工程采购项目依法纳入区政府采购办的管理,应引起政府采购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是政府采购认识还不够到位。《政府采购法》从采购原则、办事程序和相关手续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这是为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和有效竞争的良好市场秩序。但由于部门对政府采购改革的认识不够,导致措施不力,工作滞后,规避政府采购行为、规避公开招标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单位没有充分理解政府采购的立法宗旨,片面地强调政府采购应当缩短时间、简化程序,认为政府采购浪费时间,效率不高,对政府采购存有抵触情绪。
四是政府采购宣传还不够有力。2003年《政府采购法》实施以来,区相关职能部门对政府采购及相关知识进行了广泛宣传,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造成了社会各界对政府采购的规章制度知之甚少,支持配合政府采购工作的自觉性不够、积极性不高,政府采购的良好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各界依法采购、政府采购的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政府采购运行程序的透明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加,社会各界对政府采购、验收、结算等关键环节有待于进一步把握。要着力消除社会各界对政府采购的错误认识,切实增强社会各界对政府采购的信任度,确保政府采购工作顺利开展。
四、几点建议
一要加强《政府采购法》宣传,努力提高政府采购认知度。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政府采购政策法规和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对政府采购改革的认识;定期召开政府采购工作经验交流和培训会议,加强对政府采购骨干力量的培训和考核,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工作程序;加强对政府采购供应商的业务辅导和培训,引导供应商熟悉和了解政府采购政策,进一步提高供应商自身竞争能力。
二要加快政府采购体制调整,切实实行“管”、“办”分离。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要求,进一步改革我区的政府采购体制,调整政府采购机构。政府采购中心要成为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非营利性的事业法人。政府财政部门要充实区政府采购办的力量,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区政府建设投资工程采购项目要纳入政府采购的统一监督与管理,促进政府采购部门全面行使监督与管理职能。
篇9
[关键词]预算单位;政府采购;内控建设
[DOI]10.13939/ki.zgsc.2016.23.044
政府采购法是国家为规范政府采购活动,确保采购活动能够在“公开、公平、公正、诚信”原则下实施的国家级制度。它不仅包括对各种采购方式的界定和规范,也包括对整个采购过程核算、审核、分析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由于政府采购涉及的范围广、资金大,特别是2014年,财政部对“财政资金”的概念做了重新的定义后,2015年1月,《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的出台,政府采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涉及面也更广。因此,及时梳理预算单位政府采购执行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和部门职责,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政府采购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1目前政府采购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2003年颁布实施政府采购法以来,由于认识不够充分,对操作流程也不熟悉,在执行政府采购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采购预算执行效率低、偏差大、采购成本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采购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等问题。究其原因,还是执行单位普遍存在因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尚未建立或不够完善,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不够明确,政府采购工作流程不清晰导致的政府采购预算不全面、不细化,或计划与预算脱节、执行与预算有偏差、采购监督不到位等情况,因而,难以有效规范政府采购活动。存在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由于内控制度缺乏操作性,内控制度无法起到相应的作用,同时还可能对采购活动的实施产生阻碍,导致采购活动无法顺畅执行或存在较大风险。
(2)由于没有将政府采购内控制度细化到具体的部门和责任人,在采购执行过程中,由于责任难以划分多会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
(3)由于政府采购内控制度的不健全,可能导致对政府采购政策性的理解不到位,采购活动计划性不强、行为不规范,未经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审批的临时采购、化整为零等规避政府采购行为现象大量存在,给政府采购执行带来风险,难以发挥政府采购的规模效益。
(4)政府采购预算编制过粗,或与实际脱离,缺乏可操作性,导致政府采购预算执行困难。
(5)政府采购预算执行不够严谨,采购带有主观随意性,执行偏差较大。
2以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内控为切入口,加强对各关键点的控制,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综合运用内部控制方法,实施相应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文件记录控制、全面预算控制、实物保全控制、风险防范控制、内部报告控制、内部审计控制,可使政府采购活动得到进一步完善。
2.1建立职责明晰的组织机构及岗位职责
职责明晰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明确采购执行过程中,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及职责,利于工作的开展,并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为了保证政府采购工作的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应首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采管分离、用购分离,管理与操作相分离的,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的管理和运作模式,严格职责划分和不相容岗位的分离:采购、付款、验收三权分离;招标人、使用人与定标人相互分离;采购、合同签订、验收人相互分离。
业务部门作为政府采购的起点,应该本着超前谋划的思想,根据单位和部门的发展规划和实际业务需要,提出采购需求,同时提供拟采购物资的详细配置标准、技术指标、服务要求和需求时间等基础资料,参与采购计划的执行及验收,并对该采购事项的真实性、合规性和价款的公允性负责。
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除了负责对各业务部门提出的采购需求进行汇总,根据各部门现有资产存量状况、使用效率、配置情况,对拟采购资产的配置、数量等相关数据进行评估、审核,出具采购意见,还要主持整个采购计划的执行、政府采购预算的编报、管理、编制并上报政府采购执行进度报表,进口采购申报,参与验收、并将所有记录整理归档。
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执行部门,采购供应部门负责根据资产管理部门出具的采购意见,对拟采购物资的市场供应情况,以及市场行情进行调研,对于需要进口或需要执行特殊采购方式的物资应做出特别说明并附相关依据,执行采购并参与验收。
作为经费和预算的管理部门,财务预算部门负责编制初步项目预算,并严格按照政府细化采购预算的要求,上报政府采购预算。对政府采购资金的来源、付款条件、方式负责,政府采购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应严格按照合同列明条款办理付款,并在合同登记表上进行登记。同时,定期向合同执行部门反馈预算、合同执行情况和金额等负有审查责任。
审计部门对整个政府采购行为的程序的合法性、签订合同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以及内控的有效性负有监督职责。
2.2加强各关键点的授权管理,规范政府采购流程
政府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必须针对政府采购业务政策性强、工作量大、环节较多、涉及金额较大、容易产生管理漏洞等特点,在内部控制制度中明确对各关键点的控制,将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设计出规范整个业务流程和每个关键控制点的规定、方法、措施,并规范内控的执行,严格监督,认真考核,使采购业务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2.2.1加强和提高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科学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是有效实施政府采购的前提和基础。政府采购预算须由财务预算部门、资产管理部门、采购供应部门和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编制,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双向结合。同时也使物资需求的业务部门从预算申报环节即参与到所需物资的采购过程,以保证“所购即所需”,使资金的使用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效果。
各业务部门应根据资产管理部门的初审意见,以及采购供应部门的市场调研情况,结合单位项目库规划,按照需求的紧迫程度,提出项目库调整建议及采购预算。政府采购预算经单位年度预算会审核通过后,即可由财务预算部门汇总并上报部门预算及政府采购预算,申请资金安排。同时,由资产管理部门对确定需要报批的项目以及需要进口的物资及时组织报批,给采购的实施留有足够的时间。
预算的编报应特别注意切合实际,不能为了争取资金而盲目扩大预算,在预算执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造成不必要的资金积压,或因赶进度而 “不得不”违规采购的情况发生,给预算执行带来困难和风险。
2.2.2严格按照政府采购预算及流程执行采购计划
政府采购预算一旦下达,资产管理部门应根据批复及时向采购供应部门下达采购计划,并协同采购供应部门编制实施计划和控制依据,并按照政府采购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执行采购。资产管理部门及时跟踪政府采购预算执行情况。物资到达后,由业务部门、采购供应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共同参与验收,资产必须落实到具体使用、保管人,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分别作卡片和入账管理。
2.2.3加强政府采购合同的管理
作为执行政府采购的重要依据,必须重视和规范政府采购合同的管理。建立合同签订之前的律师把关制和联合审签制,使用通用合同模板,既提高了合同编制和审核的效率,也减少了因合同条款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2.4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完善预警机制
建立政府采购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促进政府采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的全面提高。主要从采购是否必要,总额是否适度;采购方式是否适当,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投入产出之比是否实现最大化等几方面对政府采购的效益评价。采购必须严格控制采购标准,配备能满足适当的物资、服务等,避免浪费;注重政府采购的成本分析,既重视其显性成本,又不忽视隐性成本。
2.3加强内控监督体系建设,实施有效监督
有效的内控监督机制是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保证。由财务、审计监察、纪检等部门共同参与成立的政府采购监督机构,应全程参与项目的立项、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的编制、信息的公告情况、招标评标情况、合同签订、货物验收、款项支付等各个重要环节。对采购活动是否有预算、是否按计划实施、实施是否有记录、有验收,采购范围、采购方式、采购程序以及款项支付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进行审核、监督检查。由资产、财务、审计通过对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采购申报、采购执行、履约验收和资金支付等活动进行控制,将内部控制融入具体的采购活动。
2.4应完善政府采购的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通过检查内部政府采购活动中,相关政策、制度和标准是否得到有效执行,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以及采购目标是否实现,来完善单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并对整个政府采购活动进行独立评价。对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政府采购相关部门应该认真加以分析,找出原因,并作出相应处理,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
2.5加强对政府采购的风险评估和防范
依据政府采购法,通过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各种采购方式下的采购程序,注重信息的来源、反馈以及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提高政府采购的透明度;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预算部门应及时掌握和反映政府采购物资的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及时发现风险并针对存在的风险和问题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以提高采购效率;建立风险分析程序,完善政府采购风险管理技术。
2.6对政府采购内控制度执行情况采取必要的绩效考核
为了充分调动各项目参与部门及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有效的政府采购内控执行考评机制,把政府采购内控执行纳入对部门及员工的绩效考评,以此督促各项目参与部门及人员提高认识,努力按计划完成工作任务,保障项目预算的最终执行。
通过建立健全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我们能够正确引导、规范采购人员的行为,优化操作流程,使政府采购得到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的保证。同时,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实现采购成本最优化、采购过程透明化、采购结果合理化,是确保政府采购预算的执行,促进政府采购目标的实现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志荣.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探讨[J].中国政府采购,2010(5).
篇10
关键词:电子招标;问题思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0;F7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01
引言
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包括电子招标投标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行政监督平台。传统招标投标方式主要以纸质作为媒介、交易主体面对面进行交易,但这方式存在极为严重的缺陷,比如交易不够隐蔽、不够安全、交易步骤多等。而电子招投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保障交易内容的隐蔽性、安全性、快捷性,对于招投标活动有着促进作用,开展电子招标投标工作也更加方便。然而开展电子招投标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电子招标投标工作中的几点问题
1.电子招标投标不统一
电子招标投标的推行必须使工作向标准化方向发展,而形成的标准若是存在差异,就会轻易引起市场封锁和技术壁垒现象。目前我国招标投标管理政策在每个地区、行业中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缺乏统一的招标投标标准,且各行业的技术标准、产品标准等都没有完成统一的局面,将来必定会对电子招标投标的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损失[1]。
2.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不足
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各行业企业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开展电子招标投标活动都需要接入互联网,那么就必然会遇到一些网络安全事件。例如,网络受到外界攻击,如竞争对手或黑客,也可能内部工作人员故意破坏和泄密重要的商业机密;在使用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时,系统安全性存在问题,导致投标方的信息暴露在网络上;病毒侵入到系统中,破坏重要的信息、数据,使其缺乏真实性、可靠性,所以需要经常备份重要的文件,同时加载防毒软件,进而保护系统正常运转。
3.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
各部门和管理机构存在职责范围不明确的现象,导致职能出现交叉重叠的现象,职能分割不均匀,监督管理难度增加,最后形成管理模糊、职责混乱、职能不明的局面,极不利于进行各相关部门和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从而影响主导部门对招标投标电子化的推动效果。
二、解决电子招标投标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案
1.充分运用电子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
招标项目各种相关信息和公共信息集中收集、整合以及的任务,可以利用公共服务平成,这样有利于完成信息集约和交互共享。电子招标投标交易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一定的开放性,允许人民群众和其它企业通过免费注册登录系统,并依法开放部分的招标投标信息,同时依照相关规定,完成行政监督平台的信息交互共享[2]。
2.改善电子招标评定标的方法
现阶段我国电子招标投标系统主要采用综合评估法,然而该法存在严重的漏洞,内容极为单一,评估结果受人为干预因素较多。因此,在评标定标的时候,应结合多种评标定标方法,以技术操作规则,防止招标人和投标人之间交叉作弊行为。如某些公开招标的工程项目,评标定标的方法可以结合综合评估法、合理定价抽取法、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等,尤其针对以国有资金控股或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更是需要注意多项评标定标方法的联合应用。
3.采取招标限制措施,招标投标中控制自由裁量权
在实际监管过程中,若出现一些问题,形成无法把握或认定困难的局面,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明确的规定。对于相关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中介机构的不良行为,采取招标限制措施,以此规范各招标投标主体的行为。
4.完善电子招标投标系统的操作规范
首先,规定电子招标投标系统相关操作必须符合技术规范,如系统的研发、认证、运营以及检测等。其次,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采用统一的规定,并实现各类电子招标投标信息的交互共享和互联互通。再次,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数字证书允许兼容互认。最后,连接不同层级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交易平台,实现覆盖全国范围的电子招标投标互联互通网络。
5.完善电子招标投标信息技术处理规范,提高交易的安全性
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对电子招标投标活动极为重要,那么就需形成一套包括信息保密、权限设置、身份识别、信息留痕、安全规范、容灾备份等的规定,以确保交易安全性。同时还要提高用户身份标识和鉴别、电子签名、储存安全、访问权限、数据备份与恢复、安全缺陷等要求,以及改善机房、网络、主机、系统软件等运行环境的条件[3]。
6.加强在线监管电子招标投标活动
随着招标投标的电子化,新的主体不断地出现,如系统研发、建设、运营等,而且信息技术的引入,致使监管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一,将部分信息公开,提高社会监督力度;其二,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将信息集中分析,有利于追踪围标、串标等违法行为;其三,充分利用信用机制。公共服务平台和行政监督平台可以依法相关行政处理和决策或市场主体的业绩信息和信用情况,以此规范招标投标行为;其四,确定监管要求和执行者。相关监督部门可依法建立行政监督平台,并公布其职责范围和权限内容。交易平台和公共服务平成对接交互、互联互通,以便共享信息,为行政监督平台实施监督行为提供基础条件,进而保证电子招标投标工作正常、健康运转。
三、结语
电子招标投标比传统招标投标更安全、隐蔽、快捷,形成常用招标投标体系是必然趋势。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是推进招标投标电子化的基本保障,对于该系统的安全性就有严格的要求。电子招标投标工作存在一些安全问题,这是行政监督部门和交易主体急需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建议应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平台和行政监督平台的功能,通过互联互通、共享信息,实现在线监管,提高监督质量,以确保电子招标投标工作能够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汪才华.招标投标制度中一些问题的思考及建议[J].招标采购管理,2015,01:31-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