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全面落实党的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突出抓好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三个关键环节,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狠抓粮食高产创建和小面积高产攻关,全县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大力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强农惠农政策,根据我县东部平原、中部环绕市区、西部山区丘陵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西部10个乡镇,重点发展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等,在中东部10个乡镇,重点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现代畜牧业、农业产业化等,集中打造“三区二线一带”即东部三个高标准粮田示范区、沿安楚路和S219线两条高效生态农业精品线和沿北环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带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三、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种植模式不断调整和推陈出新,呈现出区域化、专业化、无公害、标准化、立体化、集约化的新态势。农作制度不断创新,高效间作套种立体栽培模式普遍推广,节约集约生产水平和效率提高。
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各类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农村经纪人等新型生产经营和服务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参与市场竞争和占用资源要素的水平大大提高。
五、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农民转移就业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拓宽,农民收入快速增加,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48元,农民收入实现九连快。
就如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笔者通过深入调研和思考,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1.转变发展方式,树立大农业意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涉及面广,特别是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进一步解放思想,跳出传统农业简单的粮食、蔬菜种植、畜牧养殖范畴,以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农业,走规模化、集成化、产业化、标准化之路。
2.转变领导方式,提升组织领导。建议成立安阳县现代农业发展指挥部,以利于统筹协调农业、畜牧、林业、农机、土地、财政、发改、气象和各乡镇之间更好地开展工作,集中推进我县现代农业集成示范区建设。
3.全盘规划,提升区域化布局水平。根据我县西部山区、东部平原的实际,按照“三区二线一带”的总体规划,集中打造沿北环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带、沿安楚路和S219线两条高效生态农业精品线和东部三个高标准粮田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4.加大投入,整合项目,解决资金瓶颈。资金是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动力,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一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二要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三要实行灵活的投融资政策,通过招商引资、民间自筹和社会融资等多种方式,带动向农业产业投入,鼓励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 基地建设 经济效益
建设现代农业是对于农村经济的促进和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甘肃省经济水平欠发达,因此更加需要通过现代农业的建设来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一、基本概况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荒漠半荒漠化土地面积占94.51%,是典型的沙区农业县。随着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项目的实施和关井、压田、水资源配置方案的全面落实,民勤县农业配水面积和灌溉用水量都将较大幅度减少,为提高现有土地资源、水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县上把发展日光温室产业作为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民节水增收的基本模式来抓,为民勤农业的发展找到了一条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新出路。
民勤县从1993年起开始探索建设日光温室,2007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开始实施后,取得突破性发展,至2011年底全县累计建成日光温室9622座,16131亩,品种结构发展为瓜类、茄果类、豆类、葱蒜类、食用菌、水果类等6大类20多个品种,逐步形成了以甜瓜、西红柿等名优新特稀瓜菜为主,以精细瓜菜为辅,以果树、葡萄、花卉和食用菌为补充的生产结构,由过去的冬季一大茬调整为秋冬茬、冬春茬和越冬茬等茬口布局,实现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处理商品化、销售品牌化以及经营产业化,做到了周年供应,均衡上市。根据2008-2011年日光温室生产年度效益调查,全县日光温室亩均产值12000余元。
二、蔬菜果瓜标准化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一)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促进产品质量国际国内接轨的需要
只有加速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出符合进口国质量、安全、卫生标准要求的农产品,才能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保证农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国内市场,扩大产品的对外销售。
(二)战略性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建设优质瓜菜生产基地,发展蔬菜产业。同时,发展优质蔬菜标准化生产也是巩固民勤县生态建设成果的措施之一,是贯彻落实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的需要。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的需要
民勤县是一个沙漠型旱作农业县,实施保护地栽培和小畦灌溉技术,既能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幅度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又能提高生产效益。
三、蔬菜果瓜标准化基地建设的条件
(一)自然条件优越
民勤县地处沙漠腹地,主要气候特征是干旱少雨,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瓜菜品质较好,瓜菜类作物能通过越夏延至深秋,叶菜类作物7-8月上市,加之民勤县属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基础差,工业化程度低,化肥施用量相对较少,无土壤污染和灌水污染,符合优质蔬菜生产的要求,具备发展优质蔬菜的优越环境条件。
(二)技术成熟有保障
近年来,民勤县农业技术部门经过反复的试验、示范和研究,以无公害蔬菜为目标,建立全县无公害蔬菜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技术和管理标准,以甘肃省地方标准(DB62/T915—2002)为主,执行DB62/797—2002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DB62/T798—2002(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和 DB62/T799—2002(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并且根据市场需要,筛选出区域优势明显、市场前景看好的蔬菜新品种,运用育苗、节灌、微生物等技术,试验成功了辣椒、甜瓜、洋葱等无公害化栽培。
(三)生产过程能够得到较好控制
由于当地土地面积较多,农民多年来广种薄收,对化肥、农药的投入较低。随着近几年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家庭养殖得到进一步扩大,肥源充足,农家肥投入较高,只要指导农民正确运用化肥,推广生物肥料、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残留农药,严格轮作倒茬制度,就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生产出符合部颁标准的无公害瓜菜产品。
四、蔬菜果瓜标准化基地建设带来的综合效益
(一)经济效益
目前民勤县日光温室瓜菜生产亩纯收入可达到7600元左右,最好的可达到2万元,是大田作物收入的7-20倍,通过蹲点示范,使日光温室反季节瓜菜2010年产量比2011年平均水平增长10%以上,亩效益达到1万元左右,单位产量节本10%以上。示范户平均亩产值由现在的6800元增加到8400元,亩新增产值1600元;辐射带动户平均亩产值新增800元;拱棚示范点每亩年均收入4500元,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篇3
Abstract: Wit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urban expansion, the hum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worsening, which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is the product as the result of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can make full use of moder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promote optimal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hil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expanding urban and rural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promoting rural opening,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greening and beautifying the environmen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rban life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in Kunm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Xishan District and proposes development ideas.
关键词: 都市型现代农业;条件分析;对策思考;西山区
Key words: 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condition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thinking;Xishan District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015-03
0 引言
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是在靠近都市的城乡边界交叉地区发展起来的农业,是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良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高科技化、高集约化、多功能化的农业。都市农业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发展战略的农业,是功能、结构、布局纳入大都市发展规划的农业,是与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融为一体的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反映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农业与城市关系的一种重新思考和定位,体现了大都市与现代农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关系。
1 昆明西山区农业发展现状
西山区位于昆明市中心区,因境内著名风景胜地西山而得名,区内驻有中央、省、市国家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大型企业200余家。全区国土总面积879.0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辖10个街道办事处,居住着汉、彝、白、回、苗等25个民族。其中涉农办事处有碧鸡、海口、团结、马街、福海、前卫6个街道办事处,共56个居委会、238个自然村,有农村人口97289人,耕地面积5.5万亩。西山区既是昆明市核心区,又是昆明主城西区发展空间较大的都市农业区。近年来,西山区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为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全区农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和新的面貌,取得显著成就,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1.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西山区积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区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始终保持了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效果明显。2012年,西山区实现农业增加值3.4亿元,是2007年的1.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7年的11127元和5938元增加到2012年的27250元和12020元。
1.2 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凸现 随着全区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开始显现,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建成3.5万亩食用玫瑰、水果、药材等农作物种植基地,以农家乐旅游、蔬菜、四季瓜果、名优水果、畜牧养殖等主导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基本形成。初步形成了以团结办事处为主的农家乐旅游、苹果、蔬菜、万寿菊种植基地;海口的黄梨、蔬菜种植产业、乐律公路两侧的玫瑰种植区;滇池西岸高海公路辅道以东的富善—西华—观音山一线的绿化苗木种植区;团结、海口的生猪、肉牛、家禽养殖区。
1.3 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显著提高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西山区不断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用投入品管理体系建设。围绕粮食、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禽等主导产业,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建成了一大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已取得了10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番茄、黄瓜、彩椒、甜椒、大白菜、花菜、甘蓝等7个蔬菜产品获得绿色农产品认证;建立绿色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5374亩其中;团结红富士苹果和梨通过绿色食品A级认证;好宝有机蔬菜、宝地牧业无公害猪肉等一批知名农产品享誉省内外。
1.4 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 近年来,西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快发展,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较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快发展。加之城市化的提速,大市场、大流通局面的形成,为城乡资源优势的互补、农工商的结合,创造了空前未有的机会和条件,外引内培、催生出了一大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植规模经营大户,农业产业化渐成气候。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最大限度的解决了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脱节的矛盾,促进了产销衔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的整体效益。
1.5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通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新品种和适用新技术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不断提高。动物防疫体系和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网初具规模,同时制定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报告制度,实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动物免疫标识、动物准调证明制度,全面开展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工作,动植物疫病和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完善。
2 昆明西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分析
2.1 区位优势明显 西山区作为昆明市四大主城区,是云南省和昆明市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贸旅游区,具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优势,具有较高的发展首位度、产业支撑度、经济集中度和社会集聚度;全区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特别是团结办事处,虽然地处山区、半山区,但有四条县道、乡道公路贯穿整个办事处,与外界相连;通讯发达,乡村生态环境好,是发展空间较大的都市农业区。
2.2 自然条件优越 西山区属高原山地地貌,海拔在1731~2622米之间,河谷热,平坝暖,山区冷,高山寒,境内坝区无霜期为239天、山区257天。森林覆盖率58.6%,年平均日照时数约2200小时,干湿季明显。属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长,霜期短,冬春季日照充足,适合多种作物生长,有木本乔、灌木树种利于农作物生长。西山区区内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偏大,影响大规模连片种植。但自然环境适应亚热带和温带多种植物生长和畜禽养殖,具有较大的生物资源开发潜力,有利于特色农产品生产。
2.3 市场潜力巨大 昆明市是云南省会城市,全市常住人口623.9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市场对农业功能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对绿色安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在区内大力发展以特色品牌农产品、休闲观光农业、科普示范园区等为核心的都市现代农业,市场潜力巨大。
2.4 人力资源优势突出 西山区位于昆明市区,市内云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一批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为西山区的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西山区农业局培养了一大批农技推广高、中级农艺师和熟悉各村农业生产情况的精干农业技术人员,形成西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的技术核心,可以有效完成西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结构调整、畜牧养殖、农机、林果、花卉苗木、蔬菜等专业技术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及市场信息服务工作。
3 昆明西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层次低、品牌性农副产品不足 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产业规划等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建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存在较多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公经济投资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西山区农业产业规模偏小,基地分散,管理水平相对粗放,规模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而全的传统生产种植模式在一些地方依然突出。以农产品品牌为纽带,统一生产技术、统一销售、统一服务、统一标准,“公司+基地+农户+品牌”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还未成为主导,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有待提高。农户生产与企业生产基地建设结合不够紧密,资源优势未能形成产业优势。
3.2 生产潜能和发展后劲不足 突出地表现为具有自主创新研究和开发的农业科研单位的缺失,研究与开发能力不足,知名品牌不多,良种、良法生产及其适应西山区自然条件的配套生产技术受制于外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山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
3.3 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全区还未形成统一的营销体系和销售网络,农产品销售信息不畅,信息传递手段落后,对市场信息分析能力差,农产品专业市场与综合批发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大都是生产者自行销售,农产品生产者只侧重于生产地销售,对区外市场关注度不够,销售主导性不强,导致农户产品积压的情况时有发生,市场销路不畅。
3.4 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基础有待增强 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明显不同步,农业生产设施投入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农业比较效益依然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因化肥,农药与农用膜的过量使用,畜禽粪便及农村生活垃圾等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域,造成农村面源污染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质量卫生安全水平急待提高,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提高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4 对昆明西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谋划与思考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西山区作为昆明市的城市郊区,农业发展的基本功能长期被定义为“米袋子和菜篮子”,面向未来,西山区不应该也不可能再走传统农业的老路,必须以全新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按照新形势和新思维,西山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应突出以下五方面:
4.1 突出健康农业的发展前提 作为都市农业,其优势是可以依赖都市人群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和较强的消费能力。但其挑战一是受传统“石油农业”思想的支配和技术的影响,农副产品对人类健康的有害成分明显,二是高端消费人群对农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方面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昆明作为云南最大的都市,强调农副产品的安全和健康意义重大。这里的健康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农业发展不能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二是农业发展不能导致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农业发展不能危害人类健康。
4.2 突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重点 休闲包括旅游、观光、体验、放松、学习、锻炼等活动,就是发挥西山区作为昆明市“后花园”的区位优势,提升以团结办事处为中心的传统“农家乐”活动,改变目前档次低、环境差、内容重复、口味下降、抄袭城市生活等问题,开发高端产品,开辟真正的高端、高价值的生态旅游活动。
4.3 突出科研农业的发展优势 西山区农村位于昆明市城郊,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市内有几十所科研院所与高校,科研人员数千人,科研经费数亿元。西山区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合作、参与或者土地流转的方式吸引科研院校、专家学者到西山区建立科技园区或进行科研活动,建设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同时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逐步形成教学、科研、实习、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链。
4.4 突出文化农业的发展特点 就是充分利用汉族、白族、彝族和民族的自然村落、农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村的绝景和胜景,以西山区良好自然为依托,以田园风貌为背景,以农村生活为主体,以乡村文化为特色,达到深度体验农村文化的目的。积极打造民俗文化、苹果文化等品牌,做到生态和文化有机结合,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4.5 突出外向农业的发展方向 西山区要发挥昆明作为东盟“桥头堡”的优势,满足东盟各国的农产品高端市场,要引进高档次的农产品种植和加工企业,按照“环保一流,质量一流,信誉一流”的标准引进和筛选企业,不能简单走“西部使用东部淘汰技术”的老路,要将招商引资的眼光放到欧盟和美国,要生产“市场在外”的高价值农副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强.都市农业发展的社会学意义[J].中国农村经济,1999(11):65-67.
[2]宋金平.北京都市农业发展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3):199-203.
篇4
【关键词】现代农业;思考;对策
1.现代农业的概念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物质和能量的“开放式循环”,从农业系统以外投入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农业生产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的,实现了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工具机械化和生产组织社会化,从而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它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
2.枣庄市市中区概况
2.1资源概况
市中区是枣庄市的近郊区,全区面积375km2,耕地面积1.54 万hm2,区内地形以丘陵为主。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3.9℃左右,年光照时数平均2400h,日照百分率为54%。季风性气候明显,年平均降水860mm,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
2.2农业生产现状
市中区农村人口21.82万人,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总产值13.4亿元,农业农村经济规模小; 全区耕地面积总量达1.012万hm2,农作物播种面积2.25万hm2,耕地数量少,资源条件差;全区乡村规划、村容村貌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3.市中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
3.1工业基础相对较好
2011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5亿元,全区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153家,年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2家,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及规模均居全市前列。
3.2农村城镇化发展较快
市中区涉农乡镇街道总计6个,涉农乡镇街道财政收入5.42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6个,总产值3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 919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非农收入7135元,占80%。
(以上信息均来自枣庄市市中区统计局信息网)
4.发展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
4.1指导思想
市中区人多地少,农业经济总量少,资源条件差,农业发展存在先天不足。地处城市郊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市中区农业工作应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用工业化、城镇化来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具有市中区特色的城郊型、生态型精品农业的路子。
4.2基本思路
围绕两大目标(建设现代特色农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三大产业(畜禽养殖加工、果蔬种植冷藏、生态观光旅游),完善四个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层农技推广、网络信息服务、防洪抗旱减灾),突出五项重点(特色产业、体系建设、综合开发、生态村创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具有市中区特色的城郊型现代农业。
5.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5.1发展特色产业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用招商引资的手段和土地整体流转的办法解决农业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资金瓶颈制约和农民分散经营等问题,实施集约规模化经营。完成龙盛畜禽、华凤畜禽肉鸭宰杀线项目建设,壮大畜禽产业;完成西王庄蔬菜标准园、税郭蔬菜标准园、齐村香莓种植基地、冠宇杏孢菇项目建设,壮大果蔬产业;完成孟庄有机茶园建设,完善九龙湾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建设永安花卉苗木市场,壮大生态观光旅游产业。
5.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
各级政府要保证对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投入,努力改善农技推广工作条件。要深入开展以“有服务队伍、有工作场所、有服务设备、有服务实体、有试验示范基地”为内容的“五有”乡镇农技站建设,增强农技推广的实力和活力。要支持农技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使之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加快知识更新,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水平。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农技服务目标要逐步由促进农产品数量增长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服务形式要由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拓展,服务内容要由以产中服务为主向产前和产后服务延伸。要深化改革,转换农技推广机制、服务机制和经营机制,鼓励农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办站办农场、开展统一服务等形式,直接面向农民搞好各项服务。
5.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和实施的力度,加强耕地土、肥、水条件改造。改造税郭镇、西王庄乡中低产田800.00hm2;改造永安南部山区中低产田533.33hm2;实施周村水库灌区配套项目,彻底解决孟庄镇、税郭镇、西王庄乡4533.33hm2农田灌溉问题。
5.4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抓住生态文明乡村创建的有利时机,统筹城乡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内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加大区乡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实现小麦秸秆全部粉碎还田。
5.5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的集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注重利用土地整体流转和合作经营的手段,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5.6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峄城区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政策支持,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加大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的同时,通过争取项目投入、招商引资和群众集资等形式筹措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从而减少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成本支出,提高农业效益和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张柏林.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14):8752-8753.
篇5
摘 要 把改善农牧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以创新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加快实施农牧业产业化;进一步强化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措施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实施科教兴农兴牧战略,加快农牧业科技推广,着力提升农牧业的科学化程度;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农村牧区二、三产业,着力提升农牧业的商品化程度;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加快新型农牧民培训,着力提升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
关键词 现代 农牧业 发展 思考
包头市作为最大的工业城市、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城市、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是一个工业经济占主导的城市。既有发达先进的工业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绝大部分;又有落后的农牧业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很小部分,这种“大工业,小农(牧)业”的经济结构,也为充分发挥“大工业”优势,加快我市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
一、目前包头市现代农牧业发展的现状
包头市是个工业大市、农业小市,全市土地面积277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2.11千公顷,草场面积2120千公顷;绝大部分是广大的农村牧区。2008年全市常住人口253.22万人,城镇人口192.22,农村牧区人口61万人,农牧业人口占24%;地区生产总值1760亿元,第一产业(农牧业)52.1亿元,仅占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076元,在我国西部地区近几年一直排在前三名,连续七年位居自治区各盟市之首。包头市农牧业属于城郊型农牧业,种植业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养殖业以奶牛和肉羊为主,经过几年发展,包头市农牧业已基本形成菜、薯、肉、乳四大主导产业。
(一)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立体种植等先进适用技术,落实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二)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畜禽饲养规模不断扩大,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全市奶牛业已经进入理性发展阶段,全市奶站已由416个减少到227个,奶牛集中、规模饲养程度达到50%。按照第一产业“三区”规划要求,将我市山北地区确定为肉羊产业重点发展区域(羊存栏数量已占全市的70%以上)。
(三)农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种植业结构、品种优化。2008 年全市马铃薯、玉米和蔬菜面积分别为101.9万亩、142万亩和15.9万亩;脱毒马铃薯和玉米良种面积分别48万亩和142万亩。二是畜牧业布局、品种结构优化。按照第一产业“三区”规划要求,将山南和山北地区分别确定为奶牛、肉羊重点发展区域。全市33个奶牛小区建设项目全部安排在山南地区,连续三年将80%的市级羊舍饲圈养项目重点安排在山北地区。
(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目前基本建成了优势比较明显的菜、薯、肉、乳农牧业四大主导产业,并涌现出了一批如华资、鹿王、呱呱叫、海德、大圣、小肥羊、小尾羊、草原牧歌等国家级、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小肥羊”、“鹿王”、“草原”、“雪鹿”等中国驰名商标。
(五)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有效提升了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农牧业科技体系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由1950年的一穷二白的面貌发展到目前市县乡村四级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健全的新格局。
(六)设施农牧业实现新突破。通过实施“南菜北薯”战略,山北地区设施马铃薯面积达到26万亩,山南地区蔬菜保护地总面积达到4.7万亩。在土地流转基础上发展设施农业,在依法、有偿、自愿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引导工作,由村级基层组织、企业、中介组织等牵头,通过转包、转让、租赁、股田制等方式,促进设施蔬菜和马铃薯向小区、大户和企业集中,为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包头市现代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包头市正处于一个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尽管近年来包头市的现代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1.促进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目前,与包头市实际相符合、与现代农牧业发展相配套的土地草场流转制度、经营管理制度、支持服务制度和投入保障等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保护和加快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分异的户籍管理制度迟滞了我市城镇化步伐。目前,包头市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涉及户籍身份、土地制度、收入分配、公共财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已成为制约城乡社会福利和政治权利公平分配、人力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根源,特别是作为计划经济时代产物的户籍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
3.包头市财政对现代农牧业建设投入总量不足且分配结构不尽合理。自然条件差、农牧业基础建设薄弱、社会事业滞后是包头市发展现代农牧业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与现代牧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由目前,包头市在财政投入上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市级财政投入农牧业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速极不相称。
4.农牧业科技水平整体落后,农牧民文化素养亟待提高。目前,包头市在农牧业科技方面问题严重,集中反映为科技投入严重短缺、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滞后、农牧业科技推广机制不发达、农牧业科技人才大量流失。
5.农牧业发展方式仍然落后。由于农牧民市场化观念淡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仍相对粗放,劳动力生产效率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农牧民传统的粗放式种植放养观念难以转变,多种因素造成土地草场退化压力不断增大。
三、加快我市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头市的农牧业经济目前仍处在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起步阶段,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必须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一)实施基础先行战略,加快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农牧业发展后劲,把改善农牧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
抓住国家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各种专项补贴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力度。突出加强四项建设:一是加强农田草场、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强农村牧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现代农牧业奠定基础。三是加强农村牧区能源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牧区能源结构。四是加强农牧业机械化建设,把过多的劳动力从土地草场里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
(二)以创新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
1.创新支农支牧政策,推进 “四个转变”。一是推进政府支农支牧人、财、物主要由支持小农牧经济向支持大规模企业化经营转变;二是推进金融支农支牧主要由支持单家独户的农牧民向支持从事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企业转变;三是推进扶贫式支农支牧向支持建设现代农牧业转变;四是推进主要支持工业企业发展向支持工业、现代农牧业协同发展转变。
2.创新经营形式,推进“三化”互动。一是推进土地草场流转化。实现土地草场突破地域、跨村乡镇(苏木)、村(嘎查)有效整合;二是推进生产企业化。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积极参与现代农牧业建设。三是推进运营公司化。由政府组建现代农牧业开发公司,担当政府服务农牧业重要载体。
3.创新服务体系,实现“五个统一”。一是统一配套基础设施,二是统一配备专业人才,三是统一打造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要根据包头市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方向,由政府出资对农牧民进行统一职业培训,四是由政府和企业合作把农村牧区高考落榜生送到有关的职业院校统一培养,毕业后由有关企业录用。五是统一建设集中居住区,实现农牧民生活城镇化。
4.创新产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一是按照土地规模化、灌溉节水化、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组织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发展以玉米为主的种植业,为大规模养殖园区提供饲草料。二是发展一定规模的养殖园区,为种植业和设施农业提供有机肥。三是建设大型沼气池,使养殖园区产生的粪便生产沼气,为生活区和设施农业提供能源。四是建设规模设施农业,发展蔬菜、苗木、花卉等特色品牌种植业。
(三)加快实施农牧业产业化
就包头市牧业产业化体系建设来讲,各环节都涉农涉牧,均属弱势群体,需要政府不断地为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发展空间。一是建立完善农牧业产业化基金投入增长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二是提高信贷服务水平,着力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三是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五是加快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步伐,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六是加大农牧业产业化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七是实施工业反哺战略,着力提升农牧业的集约化程度。
(四)进一步强化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措施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农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个依托资源优势、瞄准市场、突出高产高效的动态生产过程,是实现产业强村富民的重要途径。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对快加包头市农牧业结构调整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把农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重要的战略举措。一是突出特色,优化布局。二是培育龙头,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大力度,发展设施农牧业。
(五)实施科教兴农兴牧战略,加快农牧业科技推广,着力提升农牧业的科学化程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把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当前,包头市要以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农牧业为目标,把加快设施农牧业、节水农牧业、生态农牧业作为现代农牧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引入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结合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建立健全菜、薯、肉、乳等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推行“科技承包”制度,把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着眼于增强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指导农牧民按照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农畜产品的优质率。进一步强化农牧业的商标意识,对于颇具地方特色的农畜产品要壮大规模,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篇6
一、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的作用,从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的发展。首先,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并选定部分目标,重点突破,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等。同时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第三方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由政府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二、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信息网络起步晚,但发展较快。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还存在着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速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宽带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也可以有选择地组建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网,如农业气象信息网、农业地理信息网等。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共享,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还要提高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质量。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及专业特色数据库。与国际信息网络联网,为农民及时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农产品生产、供给、需求、价格变动趋势的市场信息,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在农产品贸易中争取主动。再次,抓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立。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递推广中的作用,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从水土保植或良种的推广入手,使农业科技资源通过网络将技术服务送到农家。
三、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充分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农业中已相当普及,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政策,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目前,广大农民、基层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与媒体,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规定各地的批发市场有义务及时地将每天的各种农产品销售及进货数量、价格上网公布。由于市场信息工作做得越好,它的交易量就可能越大,而且与农户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由民间提供的信息一般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对整个农业生产能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
四、注重培养人才,促进农村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确保农业信息进村入户
篇7
[关键词]农业园区 现状 实践 发展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36-01
旬阳县位于陕南秦巴腹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功能区,属典型的山区县。近几年,该县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抓手,采取规划引领、项目扶持、科技支撑、行政推动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全县大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现状、特点及成效
1.发展现状
2009年,旬阳县开始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2012年在全县全面推进。截止目前全县规划现代农业园区40个,总规划面积达16.8万亩,核心区2.9万亩,示范基地14万亩;其中循环农业园区23个、山林经济园区13个、现代渔业园区5个。园区流转土地2.59万亩,建成面积3.1万亩。吕河丰裕、白柳新森林两个园区被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双河隆科园区被命名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全县有12个园区跻身市百园建设行列。但是从总体发展来看,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发展水平还不高,尚处于起步阶段。
2.特点及成效
现代农业园区有效聚集了各类生产要素,在推进旬阳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优化产业结构的推进器
经过几年发展,生猪、设施蔬菜、魔芋等优势、特色产业向园区加快集聚,龙头企业、合作社纷纷领办园区,加工、销售等二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一三联动”,“接二连三”的产业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促进了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2培育职业农民的摇篮
园区建设主体多为龙头企业、合作社、返乡能人等,他们在园区建设中自然成为了产业发展带头人;园区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农民参与园区建设,在产业化建设中逐步发展成为一线生产能人、专业服务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县上把园区作为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训基地,培训了一大批职业农民。
2.3先进技术的示范窗口
农业部门把园区作为技术应用的示范窗口、技术干部施展才能的平台,在园区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各园区把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不惜重金聘请技术人才,园区成为了现代技术的聚集区和展示窗口。目前,园区聘请西安、山东等地技术人员8人,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新品种26个(项),新技术31种。
2.4各类资金的聚集区
在所有园区中,企业老板领建达16个,占到总数的45.7%。园区通过项目整合,拉动企业投资3.7亿元以上,全县现代农业园区水、电、路、渠有了明显的改善,部分重点建设园区实现田成方、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现代化智能温室、圈舍、滴管等生产设施逐步推广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设施水平。
2.5循环农业发展的样板区
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川道浅丘地带以“畜-沼-园”循环农业为主要发展模式,中高山地区依托山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业和林下种养等山林经济。河沟库塘等各类水面,重点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业。受土地条件限制,园区产业规模总体较小,但在园区规划阶段就突出循环发展、生态发展,生产环节上大多数实现了种植、养殖的自身循环,是低碳生产,产品多为无公害甚至是绿色有机产品。
2.6促进农民增收的示范区
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园区可获得财产性收入,通过园区就业可获得工资性收入,通过返租倒包或订单生产可获得经营性收入,从而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据统计,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安置农民就业2310人,带动农民发展经济2.8万人,农民户均增收3850元。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1.重视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推进机制
部分镇、单位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要性认识还不深刻,在项目配套和土地流转等解决园区发展具体问题方面工作还不扎实。县上对园区政策、金融、项目等扶持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园区享受优惠政策方面少,建设困难多。
2.建设理念滞后,建设起点低
部分园区业主建设理念还停留在生产基地层面上,缺乏清晰的发展思路,规划和起点水平不高,主导产业不突出,建设标准低,产品特色不明显。
3.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园区发展
由于部分园区业主实力不强、政府项目投入不足、信贷扶持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园区后续投资乏力,生产道路、灌溉设施、土壤改良等基础设施不能完善配套,先进的设施不能引进应用,产业规模难以继续扩大。
三、发展思路与对策
1.明确发展思路
紧紧依托优越生态环境和富硒资源优势,主打富硒、生态特色品牌,推行循环农业、山林经济、现代渔业等生态发展模式,壮大畜牧、蔬菜、林果、魔芋、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积极拓展休闲观光功能,通过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扶持、主体培育、项目支撑、科技指导、行政推动等关键措施,全力培育一批设施装备现代、科技要素先进、生产经营规范、物流加工完善、市场对接有效、示范作用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园区,引领全县现代农业快速高效发展。
2.完善推进机制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召开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研讨会议,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加大考核力度。将农业园区列为对相关部门和对镇的考核。设立园区建设单项奖,对工作力度大,建设成效好的镇予以重奖。
3.科学规划引领
进一步完善、论证园区规划,出台科学的规划指导意见,通过科学、统一的规划避免园区产业分散、雷同,业主盲目投资,促进园区科学发展、特色发展、有序发展。通过规划,建立多种项目、企业资金、社会力量进入农业园区的“入口”。
篇8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协调发展基础。一是坚持现代化方向发展农业。寿光坚持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目标,以发展种源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农业为重点,使农业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大力推进科技强农,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已经实施了17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一系列蔬菜生产新技术300多项、新品种1000多个、种植新模式30多种,培育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品种41个,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二是通过农业功能拓展和产业链延伸支撑城镇化发展。以蔬菜产业为例,通过大力发展蔬菜大棚种植,拓展了农膜、大棚建材、种子、肥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带动了下游的包装、仓储、物流业,及餐饮、金融、娱乐、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了蔬菜产业功能不断拓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既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收入,又打造了特色城镇,推进了城镇化的进程[1]。
(二)提升工业化水平,增强协调发展动力。一是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工业综合竞争力。长期以来,寿光始终以“工业立市”为发展战略,先后实施了企业改制、退城进园、企业扩张、科技驱动、更新工艺流程等一系列举措,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了一大批骨干企业,形成了造纸包装、石油装备、汽车制造、海洋化工、建筑防水等产业集群,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寿光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推进工业反哺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以每年财政资金的1/4为农业输血的同时,更加注重转向农业延伸产业链、技术链、管理链的造血式反哺模式。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园区,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产业链、产业群集聚为纽带,带动农业种植结构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三是以工业产业升级为动力,促进城镇化良性发展。依靠产业的集聚与扩散和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不断推动产业空间布局重构与人口重新集聚,推进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与优化。
(三)实施城乡一体联动,搭建协调发展平台。一是创新发展理念,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突破就城市抓城市、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观念,树立“全域寿光”的理念,把全市2072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一个整体,实行城乡发展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促进城乡在产业发展上互补、在国民待遇上一致,为协调发展提供坚实平台。二是注重民生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经过努力,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已建立起以市区为中心,以镇街为节点,以各行政村为终点的城区公交、城乡公交、镇村公交三个层次有机结合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顺利通过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验收,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基础养老金、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稳步提高等等。
二、寿光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协调性
(一)产业结构升级快。农业上,推进由分散种植向基地园区、由注重数量向提高质量、由蔬菜生产向种子种苗“三个转变”,全面实现农业的高端跨越、战略性提升。工业上,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成功培植了“八个500亿级产业”,实现了产业发展的集群化、集约化和生态化。三产上,主攻大物流、大商贸,全面铺开了总投资80亿元的国际商贸城、农产品物流园、晨鸣物流园、渤海物流园、临港物流园“一城四园”建设。
(二)城镇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积极推动东部新区建设,以东城开发的突破,带动整个城市建设的大提升;打破地域限制、整合发展资源,规划建设了镇街五大工业园和三处乡镇工业项目区;抢抓“蓝黄”开发机遇,着力壮大羊口、侯镇两个“小城市”规模,强化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借新农村建设之际,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多年来,寿光城镇化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5.5%。
(三)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一体化程度高。在“城乡一体、均衡寿光”的发展思路指引下,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事业特别是农村民生事业的支持力度, 2013年财政用于民生事业的投入达到50.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64.2%,从而加快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均衡城乡公共资源,使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加速拓展了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范围,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全覆盖。
三、几点思考
(一)必须夯实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基础――
农业现代化。要推进城镇化发展,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仅有利于解放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还可以让更多人进入城市,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重点是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农业现代化模式。要建立市场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在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积极鼓励离土进城农民将原承包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2]。
(二)必须抓住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核心――
农民市民化。国外经验表明,无论是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其核心都是农民市民化,没有农民的市民化,就不会有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农民市民化是与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相伴而生的,它是城镇化的发展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攻坚阶段,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市民化问题。
(三)必须增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动力――
产业发展。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规模的扩大、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以及劳动力的转移和集聚,必将带动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和城镇化发展。要以产业培育为支撑,壮大城镇经济实力;要坚持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原则,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要加快工业化进程,走工业化促进和带动城镇化发展道路;要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篇9
>> 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加快秦皇岛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 宿迁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推进廊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基于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三农”融资问题研究 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问题及对策浅析 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对策取向 现代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8年将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现状调查与统计分析 新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探索 农业科技传播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应用 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现代农业产业模式与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中的政府、企业与社会 关于构建苏州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 张德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本途径[J].农场经济管理,2009(6):13-14.
[8] 王裕栓,张冬冬,国洪磊,等.新农村背景下传统农户生产经营状况调研与分析:以德州市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2013,54(7):110-112.
[9] 张学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34-236.
[10] 冯路.山东省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50-51.
篇10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
1临泽县、甘州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和经验做法
1.1经营规模大
临泽县近年来对土地流转给予政策扶持,全县整村流转土地7个村,流转土地面积0.87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5%,其中,农业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规模流转土地0.63万hm2,占流转面积的72.4%。以临泽县德源休闲农庄为代表,该农庄以德源牧业专业合作社投资1亿元新建,规划占地80hm2,以有效盘活现有农田、林网、畜禽养殖等特色优势资源为目标,聚合农耕体验、创意农业、民俗展示、乡村手工艺、文化传承等特色功能,打造集新品种展示对比、休闲度假观光、颐养返乡创业体验、职业农民培育、现场体验教学、现代农业组装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1.2产业链条长
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位于张掖城区以南,规划面积0.2万hm2,主要涉及甘州区梁家墩镇、党寨镇、大满镇3个(镇)12个村。核心区以“绿洲农科、生态文明”为建设主题,按照“多采光、少用水、节省地、高效益”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要求,依照“一轴、两翼、三板块”的总体规划进行布局。以企业为主体,围绕农业主导产业,重点建设玉米、蔬菜、奶肉牛、食用菌等4个科技孵化器,切实形成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农业经营新体系。同时,张掖绿洲现代农业展馆集科研、学习、观光等为一体高标准展馆的建设与投入使用,也将为张掖绿洲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和后劲。
1.3农业用工巧
不管是临泽县沙河供销百惠物流还是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园区,其用食宿、服务、维权等“一站式”服务,切实巧解农业季节性的“用工荒”。
1.4农旅融合新
临泽县德源休闲农庄以德源牧业专业合作社投资1亿元新建,规划占地80hm2,着力打造集新品种展示对比、休闲度假观光、颐养返乡创业体验、职业农民培育、现场体验教学、现代农业组装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而甘肃麒延家庭农场建成集四季鲜食果蔬观光采摘、名优蔬菜花卉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科技推广、展示、试验示范地和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打造麒延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农家旅游及传统农耕文化等观光旅游的休闲景观综合体。其主要做法是将传统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变。临泽德源休闲农庄立足于把农庄建设成为七彩丹霞旅游的“后勤基地”“保障基地”,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集生态型、观光型、参与型、效益型于一体的旅游特色农业。
2对临泽县、甘州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启示
2.1解放思想是关键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上大解放,才能实现观念上的大更新,只有观念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才能准确判断形势,果断决策,抓住发展机遇,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只有思想不断解放,才能勇于创新,敢拼敢闯,促进发展。
2.2搞活流通是前提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要对农产品的市场前景、流通渠道、市场信息进行充分考察,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产、组织生产,这样的“蛋糕”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活。
2.3土地流转是基础
规模出效益,规模促发展。要发展规模生产,土地是决定因素。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就要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就要切实解决土地不集中,不统一的问题。
2.4科技创新是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要发展,设施农业是关键。设施农业要做大、做强、做优,科学技术是支撑,创新发展是动力。只有农业科技不断进步,指导农业发展,使其真正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创造自主品牌,才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抢占效益的制高点。
2.5优惠政策是保障
良好的政策支持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政府部门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制定长期稳定的人才保障政策、科技研发政策、技术支撑政策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以政策扶持发展,以制度促进发展。
3建议及思考
3.1坚持科技创新,在服务指导上出实效
一是强化科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新技术培训力度,真正实现培训到村、技术到人、成效到田的培训成效,促进农民增智增收。积极引进先进适用、功能齐全的特色农业装备,不断提升高台县特色农业之“特”;积极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科技创新促进特色农业种植效益的提高。二是创新科技培训模式。在采取专题培训、现场指导、相互交流等多种形式培训的同时,积极开展“联乡包村挂项”和“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活动,在此基础上,借助微信平台、手机app等,大力探索推广信息化技术服务,真正实现良种良法及时到地、技术要领直接到户。三是强化品牌意识。不管是临泽小枣还是张掖金花寨有机小米,其都是通过创建农业品牌,不断挖掘农业的潜在能力。就高台县而言,特色的农产品也有很多,但是真正打出去、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却不多。只有进一步提高品牌意识,切实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才能真正影响品牌创建、实现品牌效益。
3.2坚持政策扶持,在资金投入上强力度
一是建立资金扶持机制。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不断增加财政支农资金向特色农业的投入,对连片科技示范点给予资金扶持,保持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调动群众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建立多元投资机制。把争取国家支持、政策扶持、项目支持、信贷支持、农民投资和企业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大特色的农业投入力度。三是建立起符合高台县的土地流转机制,总结高台县巷道镇东联村“三变”改革经验,不断有序推进全县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地理保证。四是建立协同机制。特色农业发展的系统化和复杂化,需要土地调整、基础设施配套、基地规范建设等有机结合,因此,农、林、水、电等相关部门要在技术、信息、设施、农机等方面共同协助配合,群策群力,形成合力,力促高台县现代农业发展。
- 上一篇:艺术品行业投资报告
- 下一篇: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