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疗产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准医疗产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准医疗产业现状

篇1

首先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初提出了精准医疗计划,随后的3月中国科技部举办首届“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会议”,启动中国版“精准医疗计划”,该计划有望被纳入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

中美两国都看好精准医疗,未来的竞争与博弈势难避免,谁能赢得在精准医疗领域的竞争,谁就能引领全球医疗新革命。目前来看,美国比中国起步早,发展快,但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制度、人口基数等。如果中国能发挥自身优势,扬长补短,将获得在医疗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精准医疗怎样看病?

精准医学的概念,常常被用来与传统的经验医学和循证医学概念相比较。经验医学强调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非试验性的临床经验,循证医学则强调依据现有的最佳临床试验证据制定治疗方案。与之相对应的是,精准医学注重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体特征,依据患者的基因和蛋白信息,“量体裁衣”地指导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对肿瘤这种基因组疾病来说,“个体特征”主要指的是患者的基因组变异情况,结合以病理、影像和临床等指征,使用这套综合信息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精准医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了4个层面的内容:如何发现功能性的遗传信息异常;如何发现针对这些异常的精准靶向药物;如何通过临床试验确定这些药物的疗效和如何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这4个方面构成了精准医学的整体,缺一不可。

在应用层面,医药领域一直提倡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在精准医疗中也得到了真正的体现。从医学的本质来看,最优的方式是需要考虑个体化差异,为每个患者都区别使用正确的治疗手段。然而,由于成本和资源所限,长久以来,医疗只能针对一类相似的人群展开治疗,而精准医疗则不同,由于基因检测成本的大幅下降,从基因水平上可以判别受检者的不同变异,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手段,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

在美国,精准医疗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显示出过人的临床疗效优势。例如现已得到广泛应用的各种靶向药物,针对性的应用在携带有对应基因变异的目标人群中,能延长生存期数倍,并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以肺癌为例,自从2004年由阿斯利康公司研发了第一代靶向EGFR的TKI抑制剂后,针对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其生存时间已经由平均不到10个月,延长到近40个月,接近5年的慢病管理期了。最近研发成功并获得FDA批准的第三代TKIAZD9291又进一步使得耐药的EGFR基因突变携带患者生命得到延长。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精准医学起步较晚,在基础领域仍主要依赖国外技术,但由于拥有巨大的肿瘤疾病和样本资源,在应用领域中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美国人怎么干?

在精准医学的发展中,美国政府成功地使用了非常清晰的支持研究、开放政策、吸引人才、引导应用的4种策略。早在2006年,美国就以政府的名义支持启动改了TCGA,即“癌症基因组图集”计划。这一计划耗资数亿美元,分析了超过3万个癌症基因组,鉴定了与癌症相关的上千万个突变形式。这一计划动用了联邦政府的资金支持,是一种美国形式的“举国体制”的表现。 虽然美国在精准医疗方面暂时领先中国,但只要中国能利用好自身优势,扬长补短,赶超美国并非没有可能。

在2011年,美国政府又发表了《向精准医学迈进》的报告,提出对疾病重新分类,并对每一细分类别对症用药。这一分类方法跳出了传统的使用疾病原发灶位置(如肺癌、胃癌)和细胞学特征(如小细胞癌、腺癌)的分类手段,提出创建生物医学知识网络,为疾病做新的分类分型。

回顾美国精准医疗的起步和发展,很关键的一点还有美国对精准医疗的产业发展采取了鼓励发展的策略。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向有积极鼓励业内创新的传统。在每年的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都有FDA官员参与,与临床专家、制药公司、检测服务商一起讨论精准医学的应用,并明确告诉各参与者,FDA鼓励大家尝试新技术,去改革和优化医疗现状。监管部门的积极参与引导,极大鼓励了产业界对精准医学领域加大投入的热情。

中国有哪些优势和瓶颈?

与美国相比,中国发展精准医疗也具有一些先天的优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政策执行优势。特别一些重大项目在发展初期,需要耗费较多资源,只有在发展一段时间后,才能取得阶段性成果,显示出普通大众能感受到的获益。中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高速铁路是如此,发展水电核电是如此,精准医疗同样也是如此。

第二,医疗资源集中优势。美国的医疗资源分散,数千家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很难建立和普及,中国的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特别在癌症领域,全国最顶尖的300家医院集中了几乎70%的癌症患者。这在医疗资源的分配上本来是极大的挑战,然而在精准医疗的数据共享方面,反而是中国的优势。中国可以以相对较少的资源投入,迅速建立起医院之间的数据共享网络,收集、存储、分享、分析肿瘤精准治疗大数据。

第三,临床资源丰富优势。中国人口多,在癌症发病率步步攀升的大环境下,发病人数也逐年增多,这对于癌症防控的卫生形势提出了巨大挑战。然而,辩证地来看,这也给中国的精准医学提供了优质的临床资源。很多在国外发病人数少、收集不到足够的基因突变信息和用药信息的癌种和变异形式,在中国都能找到足够的病例,建立数据库,指导中国甚至全球的癌症治疗的临床实践。

中国精准医疗发展迅速,有望在未来1~2年之内跨越美国在过去5年所走过的发展历程,但中国也面临两个方面的瓶颈。

一方面,技术和与临床结合的力度偏弱。精准治疗的技术基础主要分为基因检测、数据分析和临床注释这三个环节。基因检测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技术。测序能力和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基本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然而在数据分析和临床注释方面,产业发展有明显掣肘。

篇2

据悉,本届年会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cn)联合主办,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我要测()、仪品汇()协办, 并得到了中国化学会、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化学试剂》等单位的支持。

ACCSI自2006年开始举办,今年正好是第十届。作为科学仪器行业十年变迁的纪录者,ACCSI 2016隆重推出了“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十周年纪念册”,为参会者历数了往届年会的精彩篇章及历届优秀新品大奖得主等重要信息。总结过去,谋划未来。本届ACCSI邀请了多位知名专家、企业高层深度解读过去10年的科学仪器行业发展经验,同时从运营、技术和市场等多个角度预测分析科学仪器行业未来机遇。

“大数据”,多方位透析科学仪器行业发展大趋势

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副司长吴学梯在报告中总结到,“十二五”期间,科技部立项启动了208个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在支撑国家重大需求、引领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意见,目前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被整合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日前公布了科学仪器开发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其中就“十三五”期间专项重点支持方向给出了明确指示。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高级顾问闫增序指出,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GDP增长6.9%,仪器仪表行业营收增幅为6.2%,首次低于GDP增幅。值得一提的是,受水、土、气等环境监测类市场及制药、食品等产业拉动,实验分析仪器营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幅,但仍不足以抵消整个行业的下行影响。面对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国产仪器仪表企业应采取核心技术+现代管理+依靠人才的结合措施促成企业走向成功之路。

篇3

初会其意:“第三方评估为精准扶贫保驾护航”

进行工作,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自加入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我就一直在寻找自己作为第三方评估工作人员的定位。之前,对贫困现状的调查、扶贫计划的制定、扶贫措施的实施、扶贫效果的评估都由政府来进行,政府既是扶贫工作的实施者,又是扶贫成效的考核者,这样的安排不甚合理,可能导致个别腐败现象的产生,影响扶贫工作的成效。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可能会根据自身的政绩需要,刻意隐瞒贫困户的真实数量和具体情况,强行进行“数字脱贫”,如此,扶贫效果可想而知。第三方评估的出现恰恰能够弥补政府“自我评估”的缺陷,对政府而言,第三方评估相当于是一个外部制衡机制,对政府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起初,我始终将自己作为监督政府的工作人员,在调研的过程中也处处“提防”着乡里和村里的干部,“清场”是常有的事。我认为他们会对农户的回答,特别是满意度方面的回答,产生一定的干扰,相反,我非常注重倾听农民的观点。

然而在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农户自身存在隐瞒收入的情况。 “钱财不外露”的观念导致谎报收入的情况较严重,我采访的农户几乎都会说类似“没有多少钱”“没有种什么”“赚不了多少钱”这样的话,这就需要调研员们刨根问底、明其所以,通过自己所见所听来识别农户言语的真实性。

经过调研我渐渐明白,第三方评估是精准扶贫的有力工具和保障。作为第三方评估的工作人员,我们应正确处理好与政府以及被调查农户之间的关系,既要监督地方政府,识破其面子工作及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的不当行为,对脱贫成效进行考核,又应向上级政府反映调查结果,打破省市县乡政府信息不对称的现状。既要维护农户的参与权和话语啵了解农民对扶贫工作最真实的看法和最需要的帮扶形式,又要防止被刻意隐瞒收入的农民误导,造成数据收集和判断上的误差。

总而言之,第三方评估是一个客观的机制,不偏听偏信任何一方,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出客观的判断,不倾斜、不偏袒、不同情,才能达到为精准扶贫保驾护航的目的。

再探其实:“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精准扶贫作为一项新型的扶贫工作,贵在“精准”二字,与传统粗放式扶贫不同的是,其用“滴灌”代替“漫灌”,将帮扶目标从大规模减贫细分到因户因人施策,这是精准扶贫在以往的扶贫工作基础上做出的建设性创新,是其亮点所在。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讲究“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精准”同于“对症下药”,只有“精准”,方能“药到病除”、成功减贫,故“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精准”始自识别,判断识别的准确性也是本次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根据事先制定的统一标准、流程来判断调查对象是否符合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的标准。精准地识别是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识别的重点在于找到符合国家规定的贫困标准、真正贫困的扶贫对象。识别出贫困对象后,应进行精准帮扶,根据致贫原因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扶贫策略,要“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这是“精准”的精髓所在。

此次第三方评估工作主要是考核精准识别的准确性和精准帮扶的科学性,判断对贫困户、脱贫户的识别是否合理,帮扶措施是否有效,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农户生活。

后明其然: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滴水穿石”

此次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工作主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攻坚目标展开,关注扶贫对象是否愁吃愁穿及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是否有保障。立足长远并且具有可持续性,是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这能长久地造福村庄和农户,达到长期稳定的扶贫效果。此次入户调查使用的问卷非常注重对农户享受的长期稳定的帮扶进行考量,如九年义务教育、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农业产业化、医疗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完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体系,将一些临时性的帮扶如慰问品、慰问金、政府发的种子、仔畜、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等排除在外。

精准扶贫长效机制能够长久地保障贫困户的生活,其功不在一时,而在一世。从短期来看,这些长效机制达到的效果远不比慰问金、慰问品来的快速、明显,因此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政绩,受功利主义驱使,采取直接发钱的方式来帮助贫困户快速脱贫,脱贫指标很快全部完成,但是返贫现象十分严重,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精准扶贫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举措。指出:“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可见扶贫工作的攻坚性、战略性、长期性。精准扶贫应将眼光放长远,立足未来,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以帮助贫困户可持续创收为目标成效,造福祖祖辈辈。

深感其意:“政策好不好,关键看老乡”

考察农户的满意度是本次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重要内容,农户的满意度是检验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标。精准扶贫机制是为贫困户服务的,最好的结果莫过于扶贫资源公平有效地调配、贫困户纷纷脱贫致富、乡亲们高度满意。

此次评估结果显示,农户的满意度普遍较高,很多农户都非常感谢政府、感谢党。我认为原因有两条:一是政府的工作到位;二是农户比较容易满足。的确,政策的好坏能够从农户们的反映中看出。但是一些农户只是因为自己得到了帮扶而高兴,但自己到底应得多少帮扶并不了解,这样一来最真实的满意度就没能得到体现。所以加强对扶贫相关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非常重要,要让每一个农户都清楚政策要求,了解自己应得的扶助,并提出适当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我认为建立畅通的民众监督渠道非常重要。让非贫困户或贫困户来检举或反映错评、错退贫困户问题,让村民之间互相监督,反映出最真实的情况和村民对于贫困户或脱贫户评选最直接的想法,有利于对扶贫工作的监督。扶贫政策与民众紧密相关,政策的好坏应由民众来评判,民众的监督必不可少,“乡亲们是哭是笑”十分重要。

篇4

一、脱贫目标

按照太康县2018年贫困县脱贫摘帽的总目标,我村力争2020年全村所有建档立卡户脱贫。

二、工作标准

年人均纯收入稳定5000元标准、达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有安全饮用水有保障。

三、 具体措施

(一) 产业发展:林业苗木种植销售,土地流转。

(二) 社会事业:一是抓好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工作,提高我村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二是强化社会保障兜底作用,通过民主决策,把符合兜底政策的贫困户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做到应保尽保。三是改善村容村貌,把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组织起来,建立一支有贫困户组成的农村清洁队,既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又改善了农村村容村貌。

(三)对存在“等、靠、要、怨”等思想的贫困户,重在思想引导。要采取正面引导、典型激励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帮助他们摒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陈旧思想,克服思想障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主动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尽快脱贫致富。

(四)对“因老、因残、因病、因灾”等原因导致的贫困户,重在生活救助。一是建立贫困户帮扶制度。本着“强化管理、扶出效益”的思路,采取“扶贫资金支持一点、责任组队员干部捐助一点、社会募集一点”的办法,多途径筹措贫困户帮扶资金。二是建立贫困户子女教育救助制度。完善住村干部对贫困户子女帮扶制度,实行定人、定责、定标准帮扶。三是建立走访慰问制度。坚持春节等重大节日上门进行走访慰问。对家中发生突发性事件和生活一时遇到困难的贫困户,要及时上门走访慰问。

篇5

精准扶贫是我国的新型扶贫理念与扶贫方式,文章描述了精准扶贫产生的背景和现状,针对实施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从政府与市场主体进行互动、在如何引导和强化市场主体参与扶贫方面做了具体的探讨

精准扶贫扶贫机制市场角度

一、精准扶贫实施的背景和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在解放我国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逐渐拉大了我国地区和城乡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中西部地区出现大面积贫困的同时,城乡贫富差距也开始凸显。与之相伴的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整个社会的关注,经过长期对扶贫工作进行实践与探索,我国政府逐渐建立起一套成熟的扶贫开发体系和理论框架,并以此有力推进了贫困地区的发展,解决了全国几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但自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的针对贫困地区整体经济发展落后,采取的以整块区域为瞄准而进行的“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因此我国政府在对传统的治贫方式所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又提出精准扶贫这一具有更高精度的新的治贫思路。

自2013年精准扶贫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经过几年时间的实践与探索,其内涵不断被丰富和完善,外延也不断扩展,已成为一套比较完善的扶贫理论体系。精准扶贫最基本的含义是扶贫政策和措施要针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通过对贫困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从而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的。现今,精准扶贫一般用“六个精准”来进行描述和概括,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主导扶贫模式的无法彻底消除扶贫的低效益状况

当前,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地方扶贫工作的方方面面,从精准扶贫资金的来源到扶贫资金的管理和发放都是如此。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与实施既是政府对我国扶贫工作起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的同时,也是我国政府对传统的政府主下的扶贫模式进行思索与改进的一次重要尝试。问题在于,政府主导下的扶贫不可避免存在资源的浪费和资金利用效益的低下。此外,在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的前提下,政府也无法保证精准扶贫在具体实施中确保“精”、“准”这两个重要指标能够完全实现。所以在传统的政府主导的扶贫模式下,如何保证精准扶贫这一政策确实行之有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2.政府“输血”式扶贫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无劳动能力人群的贫困问题

精准扶贫侧重于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度,从而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虽然对传统的扶贫模式有所创新,但相比传统扶贫模式在扶贫措施上并未有质的改变。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贫困是市场自发的资源配置的结果,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一个地区的贫困,都是由于一些先天或是后天因素导致其丧失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而导致的。个人竞争优势的缺乏或丧失导致了其找到满意工作的概率降低,并因此导致其家庭致富机会的减少或消失,劳动能力较高的家庭成员为生存而不得不迁徙到收益率更高的地区去寻求机遇,劳动能力较弱的家庭成员则被迫留守家园并成为当地政府部门的庞大的负担。同时,扶贫本身也存在类似“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即越到后来,剩下的贫困人口问题越难解决,或者解决的成本越大。经过前几轮帮扶,那些年龄相对较轻、有一定劳动能力或技能的贫困人口,通过推荐就业、发展种养业、三产服务业等途径,已经基本脱贫解困。而青壮年劳动力在此期间的大量外流,导致贫困地区的剩余贫困家庭多为老弱病残和妇孺等缺乏劳动能力和技能的人群,他们既没有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也不具备在短时间内转化为有效生产力的条件。产业扶贫以及项目扶贫模式对于这一部分人群的不适用又使得当地政府又不得不依赖于持续的“输血”扶贫方式来进行扶贫,即政府需要为其提供专门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并且对其中的大部分人群予以持续的特殊照顾,使当地贫困居民始终保持在贫困边缘之上。扶则不贫,不扶则贫,使得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受到阻碍的同时,这一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也不断延续下来,继而成为现今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难点重点。

三、基于强化市场参与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1.用好用活“互联网”,构建贫困县域发展新优势

在市场经济中,导致一个地区贫穷落后的根源在于缺乏竞争优势,但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世界变得扁平化,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低门槛使得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加入到这一轮新的产业革命,原有的因空间和资源优势而产生的利益分配格局在互联网产业的冲击下必然面临着重新调整和分配,而贫困地区只有在依附于互联网的新兴产业上提前布局,整合其优势产品,对接城市和农村两个市场,才有实现脱贫致富和弯道超车的可能。这就要求当地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合适的方式引入民营互联网企业入驻当地,构筑“互联网+农村电商”、“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教育”等新经济发展模式,与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融合,以达到最终形成“互联网+精准扶贫”效果的目的。

2.政府与金融机构良性互动,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发展普惠金融。

地方政府需要提高扶贫资金的运作效率,合理分配扶贫资金,灵活转变扶贫资金的运作形式,引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共同参与扶贫资金的运营以替代对无劳动能力人群直接发放救助金的“输血”式扶贫。合理利用金融杠杆,有效发挥金融机构资金配置的优势,采取多样化的金融扶贫模式,要引导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优势制定专项支持措施,切实加大普惠型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金融机构联动,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数据为基础,以参与扶贫的企业和自主创业的贫困农户为重点对象,实现“信用+信贷”结合开展信用评级和授信工作,从而不断加大对扶贫企业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信贷支持力度。最终走出一条探索金融精准扶贫、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参考文献:

篇6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城东北部,离县城53公里,辖7个行政村,43个农业合作社,1954户,7860人,幅员面积37.7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00米,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和国定贫困乡镇,贫困率达19%。2015年12月7日全市精准扶贫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我乡立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在贫困户精准识别“回头看” 工作中,我乡在2014年481户,1495名贫困人口的基础上共清退333户,1019人,清退率达68.2%;新进307户,923 人;按县扶贫移民局业务要求,2014年学村脱贫20户,55人,2015年全乡预脱贫200人,其中学堂山村预脱贫9户,33人。按照“十步工作法”、“八个比对”、“六个不纳入”等业务要求,现我乡精准准识别贫困户共475户,1402人,其中低保贫困户206户,550人;残疾人贫困户76户,83人。

全乡475户,1402名贫困人口全部实施“五个一批”脱贫攻坚计划。其中: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300户,507人;移民搬迁安置242户,765人;通过低保政策兜底240,642人;通过医疗救助扶持229户,245人。

二、具体工作

(一)强化帮扶队伍,夯实组织基础.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乡组织了专班,落实了专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人员专门抓的工作态势。

一是成立以党委书记、乡长为双组长,分管副乡长和其余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乡级各单位和村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二是设立扶贫开发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扶贫开发办主任;专职副主任则由年富力强的业务能手担任并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2名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利用驻村帮扶单位的本身优势,充分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和回引创业人员作为扶贫攻坚生力军的辐射带动作用,确保实现全域脱贫。目前我乡三品寨村在市土地储备中心的帮扶下回引了2两户养牛专业大户,采取“分户散养、集约经营”的发展模式,带动该村23户贫困户参与黄牛养殖,计划年出栏50头,实现贫困户年均赢利2万元。启动了该村的办公阵地新建工程(现已完成选址及图纸设计),该工程集村部办公、村小学、村医疗卫生服务和休闲文化娱乐等于一体,初步投资200万元,建成后将是我乡第一个现代化村级阵地。

(二)细化帮扶方案,夯实理论基础.根据县委《关于决战决胜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部署要求,我乡以县扶贫攻坚实施方案为蓝本,由党委书记亲自挂帅携班子成员、各站所负责同志编制了《乡扶贫攻坚实施方案》、《乡各村扶贫开发专案》和《乡总体扶贫规划》。各分管领导就分管领域也制定了详细的专项方案。同时以“规划至村、帮扶到户”为原则,为各村制定了契合村情的发展规划和行之有效帮扶方案。截止目前我乡已为7个村制定专项发展规划26份,制定贫困户发展规划470份,基本实现贫困户一户一规划。通过细化帮扶方案,切实为贫困村的发展和贫困户的脱贫指明路子。

(三)优化帮扶环境,夯实产业基础.

以乡、村、社层层召开动员会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把上级有关政策宣传到村、到社、到户,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做到政策公开、规则公平、结果公正、群众公认。转变交流方式,消除贫困户和帮扶人员的隔阂,使帮扶人员更深入细致的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利用现有的专业合作社优势,鼓励贫困户积极加入专业合作社,同时积极回引返乡创业人士发展产业。目前我乡已发展以红心猕猴桃产业和生态养牛以及中药材种植的专合社3家,带动54户143名困难群众加入,尚有2家正在深度洽谈中。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契机继续培植范家坝村官山上聚居点,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其中800米新街现已完成路基工程,计划入住15户,实现入住率100%;在学堂山村实施的庭园改土,大力发展“一社一景、一户一品”的庭院经济,目前该村已完成改土2000㎡,新建垃圾池6口。

(四)量化帮扶责任,夯实考核基础.

我乡上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行政村目标考核,将此项目标分解到村、社,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各村阐明精准扶贫工作的纪律要求,确保扶贫工作公开、公平、公正。遵照巴中市委《扶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加强对扶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的管理与考核,同时强化督促检查, 严格奖惩。对各村定期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通过奖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推进乡扶贫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制定帮扶方案的时候,部分帮扶责任人没有联系到具体实际。导致帮扶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帮扶效果不明显。

四、今后工作打算

篇7

【关键词】大数据;医疗健康;医疗信息化

1 国际大数据产业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应用发展现状

近年来,英、美、加拿大等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开展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引入大数据信息化技术使得医疗健康信息化系统能够辅助公民医疗质量和安全,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医疗风险。

1.1 美国: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共享,重点发展精准医疗

美国在推动大数据研发和应用上最为迅速和积极。在健康医疗大数据方面,2014年6月,FDA公共数据开放项目openFDA正式上线,开放了2004至2013年间的300万份药物不良反应和医疗过失记录(经脱敏处理数据),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数据价值进行挖掘与分析。2015年1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宣布划拨2.15亿美元作为精准医疗计划经费,加快基因组研究。同时美国还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以保护隐私和跨系统数据交换安全。

1.2 英国:积极发展个性化医疗,注重隐私保护

2013年6月,英国医疗保健当局宣布将建立世界最大的癌症患者数据库,收集来自英国各地医疗机构的病例和1100万份历史档案记录,保存和整理英国每年35万新确诊的肿瘤病例的全部数据。同年,英国启动了医疗健康大数据旗舰平台care.data,集中了全英国的家庭医生和医院记录的病历以及社会服务信息。由于该平台运作中发生数据被披露,2016年7月6日,为保护患者隐私,care.data计划被终止。

1.3 加拿大:建设互联互通平台,探索卫生经济和疗效研究

近年来,加拿大借助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电子健康档案、药品信息、实验室信息、影像系统、公共卫生信息和远程医疗系统,建立统一识别系统以及基础架构和标准的研究。同时,利用大数据开展基于卫生经济学和疗效研究的定价计划,开展了基于卫生经济学和疗效的药品定价试点项目,利用数据分析衡量医疗服务提供方的服务,并依据服务水平进行定价。

综上所述,国外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着力点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开放数据,提供社会高质量数据资源;二是在前沿及共性基础技术上增加研发投入;三是积极推动政府和公共部门应用大数据技术。

2 我国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现状

2.1 前期的医疗信息化建设为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整合区域范围内医院、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的各类数据,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电子健康档案库。数据主要包括临床信息――处方、检验报告、检查报告、手术报告、病案首页、出院小结;公共卫生信息――疾病报告、疾病管理、生命统计、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等。通过十年多探索,在医疗健康大数据已经初步具备了基础和规模,并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

一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框架:建设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46312”工程,“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一期数据总体架构。

二是,国家卫生标准制定和互联互通:围绕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已研发形成了89个数据集、277项医疗卫生信息标准、3300个数据元。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实现了医疗卫生数据与公安、教育、民政、人社等部门的信息协同,共计覆盖13.6亿人口,包含13项信息的国家人口基础库。

三是,卫生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目前,全国有71%的省启动了省级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46%的地市启动了市级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29%的区县启动了区县级平台建设。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了十省互联互通项目,目前已经接入了上海、北京、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福建、重庆、内蒙古、辽宁十个省级平台。在医院层面,目前我国约50%的委属医院,42%的省属医院和38%的市属医院已启动医院信息平台建设。

2.2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015年起,国务院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有关部门陆续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提出加快医疗大数据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转变,提升我国医疗服务水平,从而为医疗大数据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相关政策如表1。

3 上海医疗大数据发展基础与现状

3.1 发展基础与优势

一是,构建了良好的医疗信息化和大数据基础。上海率先建设了国内规模最大的三级医院临床信息共享工程――上海医联工程。医联工程接入了全部市级以上38家三级甲等医院,数据涵盖医疗中的医疗业务、临床业务、医学影像、医疗运营、医疗管理等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联合申康中心建设了覆盖全市16个区、所有600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上海健康信息网。截至2015年底,上海市已累计为7175万名患者建立了诊疗档案,医嘱17.4亿条,各类检验检查报告2.3亿份;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医学影像中心数据库,实现了医学影像数据的调阅共享,截至2015年底,累计采集影像资料9.8亿幅,数据量413T,月均跨院调阅影像数据约2万次。

二是,集聚了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包括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药物所、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W院、第二军医大学等大批国家级科研院所及相关医院。建成和在建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上海蛋白质科学设施、国家肝癌中心、国家转换医学中心等国家级科学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复旦大学建成“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涉及医疗健康、智慧城市等多领域的大数据分析,并在国内率先成立大数据学院。

三是,拥有国际化创新产业集群。上海市已形成生物医药和软件大数据等产业集群,集聚了万达信息、金士达卫宁等国内医疗信息化领先企业以及上海医药、上海联影、上海微创等一批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成立了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作为大数据“交易机构+创新基地+产业基金+发展联盟+研究中心”五位一体的重要功能性平台;汇聚IBM、Intel、微软、罗氏等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超过200家。

四是,具备创新改革多重叠加优势。上海正在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正探索科技金融、国际人才试验区、海外人才往来、国际合作研究等方面创新改革的先行先试,具备独特的创新改革优势。

3.2 存在的不足与瓶颈

上海市医疗健康行业中累积了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医疗健康数据。但是,由于存在医疗数据互联互通和标准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具体如下:

(1)缺少标准化规范,数据质量不高:各医疗服务机构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通用的数据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业务标准,难以形成标准化的公共服务体系。采集的数据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数据记录存在偏差和残缺等原因,总体数据质量不高。

(2)资源管理分散,大数据利用水平低:从医联工程建成至今,上海市积累了近PB级的包括诊疗记录、处方、医嘱、出院小结、检验检查报告、医学影像信息等在内的海量医疗数据,但由于存在数据结构化程度较低,电子病历标准不一致、大量医疗数据存储分散等问题,兼容性、可扩展性较差,给信息共享带来了困难。同时,由于缺乏获取知识级情报的技术手段、缺乏对医疗大数据资源的深入价值挖掘,还未形成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模式与知识应用服务,实现医疗大数据的深度应用。

(3)医疗隐私保护难度增加: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共享的开展,隐私保护的难度逐步增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

(4)缺少医疗大数据专业人才:随着医疗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激增,权威专家估算,我国未来五年相关专业人才缺口将高达130万左右,尤其是横跨生物医学和信息科学,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业务实践经验的大数据人才非常紧缺。

(5)缺乏协同合作机制:医疗大数据关键产业环节之间还没有建立有序的协同合作机制,为技术研发、工程孵化、成果转化、行业应用、标准评估等关键环节提供合作渠道。

4 发展医疗大数据技术突破方向和重点

根据上海市医疗信息化和大数据产业基础,结合国际大数据在健康医疗应用的发展趋势,未来几年,上海市相关机构和部门应主要针对以下核心技术进行研究和突破。

4.1 医疗大数据互联互通技术

主要包括:互联互通技术开放架构和配套技术、异质多源数据的整合技术等。通过适合多层级、跨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共享协同的互联互通技术开放架构和配套技术,能够适应多种医疗信息系统接口,提高互联互通实施效率;研发支撑组学数据、医疗数据和健康数据等异质多源数据的整合技术,适应数据类型复杂、存储模式多样、语义标注体系各异、规模巨大等特点。

4.2 医疗大数据整合管理技术

主要包括:多源医疗大数据的语义关联技术、医疗数据质量修复技术及基于数据管控的医疗大数据共享利用技术等。建立基于统一患者身份的索引、疾病代码及药品代码规范等,在语义层实现多来源医疗数据与其他行业数据的融合,支持智能学习和语义理解;通过实现数据智能填充和补正,解决系统数据源头质量低、数据缺失、填写不规范的问题;在原始数据拥有方可管、可控、可溯源的前提下,允许第三方基于数据沙箱开展分析利用,促进医疗大数据利用水平。

4.3 医疗大数据分析检索技术

主要包括:医疗知识图谱智能构建技术、医疗影像分析技术等。基于临床数据、健康档案、人群队列、专病数据库等,在语义规范化和语义关联网络的基础上,构建出跨知识库融合的知识图谱;通过图像分割、图像配准、图像可视化、多时序图像分析、统计学分析和生理学模型分析等,有效支撑临床辅助诊断、疗效评估等。

4.4 医疗大数据集成应用技术

主要包括:医疗质量控制管理技术、临床精细诊疗决策支持技术、疾病经济负担分析评价技术、公共卫生决策支持技术、个性化智能健康服务推荐技术等。通过集成应用上述技术,实现相关技术的综合运用,开发医疗质量监管、临床辅助诊疗、卫生经济分析、公共卫生决策服务、健康管理、医保医药等软件产品,并进行示范应用。

4.5 医疗大数据隐私保护及安全风控技术

主要包括:隐私保护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平衡隐私保护和数据挖掘需求的医疗大数据脱敏技术,基于访问行为安全审计的、风险自适应的医疗大数据访问控制技术等。通过上述技术的应用,实现针对不同数据共享方的数据按需脱敏,加强医疗大数据安全风险防控,构建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医疗大数据隐私纵深保护体系。

5 相关政策建议

在开展技术研究突破的同时,为推进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和产业发展,建议从研发支撑平台、成果转化和工程应用、人才和能力建设等方面重点突破,创新建设体系与应用模式,全面引领和支撑我国医疗大数据领域的发展,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

5.1 建设创新技术研发平台

通过建立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的创新研发平台,组织开展医疗大数据互联互通、医疗大数据整合管理、医疗大数据分析检索、医疗大数据标准、医疗大数据隐私保护、医疗大数据行业应用等研究,进行P键技术的研发、产品化和工程化,快速提高我国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水平。以居民健康档案、临床诊疗数据、生物组学数据、医保医药等数据为基础,着力探索医疗数据资源的统一标准,形成从区县、地市级、省级到国家级别的数据资源全面整合共享和规范化,推动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和融合共享。

5.2 培育医疗大数据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行业领先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强强联合,发挥技术研发的导向作用,建设开放式、包容式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和产业联盟,为国内外优势力量提供参与协同创新的沃土。面向限制医疗大数据行业应用存在的重大技术瓶颈,以国家的医疗卫生行业需求为导向,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和企业提出的攻关研究项目,开展医疗大数据关键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的战略性、前瞻性研发,发展一批具有创新技术路线的医疗大数据的技术模式。

5.3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联合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科研机构、互联网医疗企业和医保医药企业等产业链关键用户单位,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积极探索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的成果转化,支撑医疗信息化产业链企业开展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协同、分析利用等方面的产业链协作。建设技术成果应用示范基地,对接用户单位产业化应用需求,推进技术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推动医疗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

5.4 集聚和培育一批国际化优秀创新人才

充分利用上海市高校、研究机构及相关企业基础及资源,形成跨学科跨领域联合培养、多形式培训模式和系统,建立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的人才培养平台,为医疗大数据创新工作提供源动力。充分发挥上海市建设科创中心的相关政策优势,集聚和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紧密协作的专病研究、人群队列、公共卫生、生物组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团队。

5.5 开展模式创新提升我国医疗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聚集全医疗医药科研创新资源,通过“众智、众包、众创”的模式促进医疗大数据的价值发现,面向行业共性问题和需求,研发一系列医疗大数据服务产品,形成数据驱动的医疗服务决策能力,提升医疗质量监管、临床辅助诊疗、卫生经济分析、公共卫生政策评价水平,并服务于健康、医药、医保、医疗、大数据多个上下游产业链,提升我国医疗相关产业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振,周毅,杜守洪,等.医疗大数据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6):1-8.

[2]周光华,辛英,张雅洁,等.医疗卫生领域大数据应用探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4):296-300.

篇8

关键词:大数据;贵州;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2.002

产业层次决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传统产业支撑的经济方式增长乏力,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合理的产业升级可以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因此,必须不断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及转型升级。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内一些发达省份已开始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而贵州省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如何利用大数据兴起的机遇推动贵州省产业优化升级,成为贵州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 贵州省及国内外大数据发展概况

大数据是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普及和信息增长而产生的新兴产业形态。其概念最早是由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来的。2008年末,“大数据”得到美国部分计算机科研人员的认可。2012年3月,美国政府在白宫网站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并于3月22日宣布投资2亿美元用于“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我国大数据起步也比较早。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就提到要大力发展以海量数据存储和数据挖掘为核心的信息处理技术。2013年国内许多互联网企业开始将业务延伸到大数据产业,2013年也成为中国大数据发展的起步之年。2014年政府首次把“大数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8月,国务正式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具体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

贵州大数据发展开始于2014年。2014年3月,贵州省在北京举办了“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吸引北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到贵州投资或开展合作。之后,贵州建立了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大数据交易中心、“云上贵州”、大数据博览会等平台,大数据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都、中央网信办批准贵州省建设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贵州大数据发展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经过两年的发展,2015年,贵州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总量已达到2000亿元,已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

2 贵州省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第一产业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贵州全省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由于平地少而且地貌性缺水,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农业经济收益低下,农产品主要为粮食、油料、烤烟、肉类、水产品等,其中粮食作物所占比重较大,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特色商品农业不发达。2015年贵州省第一产业总产值为1640.61亿元,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率仅为6.0%。

2.2 第二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工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产业结构也于2010年完成了向“三、二、一”模式的转变。但由于发展条件的限制,产业类型具有明显的资源型特征,工业产品多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少。在国民经济中,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酒、冶金等6个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电力、煤炭行业是贵州传统的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深加工产品业还很薄弱(见表1)。

以原材料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给贵州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首先,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贵州本地多为资源型产业,这类企业对技术依赖性不强,企业在科研上普遍投入不足,技术创新意识淡薄,生产的产品不仅附加值低,而且面临价格下滑、产销率低的难题;其次,产业链短,产业配套能力差。由于整体工业化水平不高,生产零部件的配套服务企业少,生产成本高影响了吸引投资的力度;最后,名牌产品少。已有的名牌多为发育程度低的药类、食品、酒类产品,品牌经济效应尚未显现出来。

2.3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对贵州经济发展的贡献突出。2015年,贵州省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714.12|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4.9%,比2014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49.0%,比上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而且高于第二产业45.0%的贡献率。较快的增长速度并不能掩盖产业内部结构的缺陷,贵州第三产业虽然比重较高,但第三产业主要靠传统服务业和较发达的旅游来支撑,金融保险、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

3 大数据在贵州省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分析

大数据蕴含着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各要素创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大数据的意义不在于掌握、储存了多少数据,而在于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处理,让数据像其他要素一样进入市场,与其他产业融合迸发出更大的价值。

3.1 第一产业

由于地形、光照及灌溉条件的限制,贵州农业发展一直较为粗放,经济效益也不高。大数据技术为贵州发展精准农业提供了支撑。农业生产对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自然条件有特定要求,而大数据可以对这些指标进行细致评估,并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打药、灌溉和田间作业。大数据可以贯穿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除了给农户种植什么作物、用什么种子、什么时候种植、如何管理提供决策外,大数据还可以让农户及时了解瞬息万变的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并根据市场趋势做出预测和反应,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避免不必要的市场损失,达到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

3.2 第二产业

随着制造业不断向智能化方向转型,信息技术渗透到了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大数据将有效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和工业转型升级,成为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工业产品的设计,生产数据的收集,质量体系的监督,库存产品的跟踪和销售,无不需要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此外,与传统的标准化生产不同,现在客户在产品设计上日益趋向个性化,大数据技术能对客户进行个性化服务,通过市场调查和客户的反馈,以定制化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3.3 第三产业

近年来,贵州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但信息技术运用并不普遍。在大数据时代,贵州各行业将通过这项技术提档升级。在商业领域,商家可以通过大数据了解市场信息和消费者需求,根据消费者的点击量、浏览量、购买量、兴趣点等信息,对消费者进行精准营销;在医疗领域,贵州本地医疗条件还比较落后,可以利用外地优质医疗资源开展远程医疗,让贵州的老百姓享受到国内最优质的医疗。在医院,医生可以为病人建立电子档案,把患者诊疗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储存起来供以后调用;在教育领域,可以让老师更及时获得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心理数据,使教育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创新;在金融领域,银行可依据个人数据(收入、消费、兴趣、风险偏好)和企业数据(生产、流通、运营、销售)对客户进行画像,在客户画像的基础上开展精准营销和风险管控。

4 推进贵州大数据与产业发展融合的建议

当前,贵州省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大数据发展需要其他产业支持,其他产业也离不开大数据。因此,必须及时发现并解决大数据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推进促进大数据与其他产业更好地融合发展。

4.1 实施“互联网+”工程

“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把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当今,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因此,在“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要创造出“互联网+”的无限可能,大力推进政务、民生、经济等领域与互联网的融合,积极实施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工厂、智慧园区、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移动支付、O2O平台等云应用系统建设,以大数据服务民生、服务企业、服务政府。通过各行业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全省的创新水平和发展效率,进而也进一步带动大数据产业的发展。

4.2 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和经济发展需要便捷的交通一样,大数据发展也需要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包括通信管网、无线基站、中继设备、各级机房以及配套的电源、建筑等设施。贵州已有的信息设施明显不能满足需要,许多地方甚至还没有做到网络信息覆盖。大数据产业需要在诸多信息点采集海量数据,数据结果也要及时反馈到用户。因此,发展大数据首要工作就是完善大数据信息基础设施。在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的同时,多方吸引社会资金进入,通过不断完善传输网和信息节点建设,打造可靠、安全、大容量的传输线路,提升全省的信息基础设施水平。

4.3 培养和引进大数据人才

人才短缺是贵州发展大数据面临的主要难题。首先,大数据兴起时间不长,国内大数据人才储备不足,处于欠发达地区的贵州在“引智”方面并无优势,同时又面临国内其他大数据基地激烈的人才争夺。其次,大稻菪枰掌握数学、统计学、数据分析、计算机编程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贵州省内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少,人才培养需一定时期的探索。因此,贵州要坚持本地培养和外部引进的方针,依托贵州大学等高校的大数据、物联网、计算机等专业培养大数据人才,并努力从外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引进人才,聚集一支掌握大数据研究、大数据管理、大数据应用的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唐德淼.产业优化升级视角下的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4,(4):6366.

[2]王礼全.贵州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产业,2010,(6):4445.

篇9

关键词:医疗器械;项目研发;风险问题;管理措施;风险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2-017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2.086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科技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均有了良好的改变,人们逐渐意识到身体素质与自身健康的重要性,这种意识也促进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医疗器械项目的研发已成为高新科技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产业研发具有跨度大、研发时间久、难度系数高、法律要求严格、安全方面要求严苛等特点,这就增加了医疗器械研发的高风险,因此如何有效规避研发风险,提升研发质量是当前我国医疗界以及众多医疗器械研发人员所关心的问题,那就必须要了解现存的风险,并加强研发项目的风险规避与管理工作。

1 我国医疗器械研发背景与风险管理现状

1.1 研发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健康情况,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健康状况,这就在无形之中提升了社会对医疗器械以及各种医疗保健产品的需求与要求,可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前景良好。就当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情况而言,规模较大或年营业额过亿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但是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注册率则相对较高。现阶段我国各个等级的医院中国产医疗器械应用率和占有率偏低,大部分科技含量高的大型或精准型医疗设备和器械均购于国外,就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自产的医疗器械科技含量较低、研发与生产均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同时大部分医院对我国国产的医疗器械质量以及售后服务质量评价较差。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医疗器械研发能力低、生产企业规模小、自主知识产权不足等,因此我国若想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要增加医疗器械研发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加强研发工作力度,进而提升国产医疗器械的核心竞争力。

1.2 风险管理现状

为提升医疗器械的研发质量,医疗器械行业以及相关研发人员的风险意识与其管理意识均有显著性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在提升研发质量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有专家认为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措施及管理程序的制定应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主要包括企业规模、企业结构和组织机构、产品特点以及产品的作用方式等内容,并根据国家或国际相应标准在企业中建立起风险程序管理文件,以此对研发风险的识别方式、评估方法以及应对对策进行有效规范。除此之外还应该在企业内部培养或从外部吸收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保证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行业标准为《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YY/T 0316-2008),其内容明确了风险管理工作的组成及评审等信息,国家已于2016年1月26日了YY/T 0316-2016版行业标准以及《医疗器械YY/T 0316应用指南》(YY/T 1437-2016),其将于2017年1月1日实施。除此之外,《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及《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也是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有关医疗器械研发及风险管理要求和标准。

2 医疗器械项目研发面临的风险问题

2.1 医疗器械项目研发特点带来的风险

当代世界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发展核心的世界,而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科技相关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在社会各个阶层的各个方面均有医疗器械的应用,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各大医院中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患者身体机能以及各项技能的恢复或康复干预等,均有不同种类医疗器械的参与。医疗器械在人类身体健康方面有着巨大的正面作用,同时医疗器械的应用具有十分强烈的专业性,若错误应用不仅会对医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对应用者造成身体上的创伤,因此针对医疗器械的研发工作相关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法律以及医疗安全方面提升了要求和标准。医疗器械的研发不仅具备普通产品研发中所拥有的未知性、创新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还具备投资高、周期长、多变性等特点,这对其研发工作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2.2 医疗器械项目研发环节过多带来的风险

上文中提到医疗器械的项目研发存在较多的特点,为研发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阻碍,而特点相对繁多且复杂,那么在研发过程中的任意一个方面出现问题就会对整个研发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甚至是研发失败。比如,一个新型的医疗器械的研发过程十分复杂且漫长,需要工作人员在研发之前进行初期市场调查,了解当前市场对即将研发产品的需求性以及其他数据,并且还要根据调查数据对该项目的研发可行性进行细密的分析,可行性报告通过审批后需要据此由专业人士进行该研发项目设计方案的理论验证,对研发产品的预制品进行质量和可用性检测以及对研发产品的临床试验应用效果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符合相关标准后将其送检,有关部门对该产品进行合格审批后其才能进行最终的批量生产和销售,不仅周期漫长,其研发和生产还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予以支持,在上述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即使是十分微小的失误、数据误差、细微的差错或不达标等问题,都会导致该项目的整体研发失败。

2.3 医疗器械项目研发的双重特性带来的风险

每一个新型产品的研发过程都会面临较多的困难,并且还需要研发人员在该过程中不断的对产品进行创新和探索,普通的科研产品研发之路就已经有非常多的困难,而医疗器械的项目研发不仅具备普通产品的特性,同时还有属于自己的特点,这种双重特点为其研发造成了十分巨大的风险。例如,医疗器械项目研发存在的技术风险,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会给医疗器械项目研发带来市场风险以及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为医疗器械项目研发带来的市场政策风险;项目研发资金紧张以及周转不便利而给医疗器械项目研发带来的金融风险以及医疗器械项目研发成功后的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瑕疵或残次品等带来的质量风险等。

3 医疗器械项目研发风险应对与管理

医疗器械项目研发属于一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活动,同时也是研发活动,这种企业间的良性竞争也是当代社会医疗器械市场竞争激烈以及科技水平快速提升的表现,同时新型产品的更新换代也为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项目研发提供了动力,在提供动力的同时也为其研发工作带来了风险与挑战。因此当前时期我国医疗器械项目研发风险规避与管理已成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在风险规避与管理工作的实施中需要企业做到以下四点:

3.1 提升企业的科技水平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加强其自身对国际先进科技的学习,提升科研技术水平。我国医疗器械项目研发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用先进的科技进行项目研发,将科技融入产品中可有效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增加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除上述优势外,科技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降低落后技术在研发中所造成的质量和安全隐患数量,规避研发风险,因此企业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其医疗器械的研发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2 建立高效的组织结构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进行新产品项目研发过程中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组织结构,对企业资料的应用率能够产生最大化的提升。高效组织结构的建立能够充分利用企业项目研发中心的资金、人力资源以及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分配,可以进一步提升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对研发风险的应对能力以及风险管理质量,由此可见,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内部根据研况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组织结构对其项目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对医疗器械市场进行科学预测

一个科研项目是否研究成功,不仅取决于该产品的应用性、实用性以及安全性,还需要有良好的市场接受度,也就是说,医疗器械的项目研发安全性、实用性以及有效性方面均已得到官方认可,但也并不证明该产品已经研发成功,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市场接受度,即产品有市场需求,满足双方面条件才能证明产品研发成功。因此在研发之前对该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行精准的预测对其研发风险的规避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研发单位结合实际成立市场风险和需求预测小组,以降低市场风险。

3.4 政策风险的应对与管理

政策风险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项目研发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保证企业项目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需要对政策风险予以重视并进行有效规避。做好政策风险规避需要企业持续且密切地关注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的动态,因为医疗器械属于一种特殊产品,因此政府为其颁布了注册法规以及行业标准以保证其安全性。企业在规避政策风险时必须对该产品的法律法进行深入了解,保证在产品研发前期进行正确立项,同时密切关注政府相关政策的动态,再有新的政策出台时可及时按照要求对研发工作进行相应调整,以保证研发顺利开展。

4 结语

总之,在科技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新时期,医疗行业中的医疗器械研发工作数目激增、规模扩大,但是也因此带来较多的研发风险,企业应对研发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此制定风险规避与管理措施,进而提升企业在项目研发方面的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平,欧阳昭连,池慧,等.TRL及其在我国医疗器械技术成熟度评价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36(5).

篇10

致力于孵化、投资超前的生命科学领域的蓝色彩虹,涵盖了“长寿宠物猪”、“宠物基因检测”、 “护肤品、益生菌、营养代餐”、“华大基因学堂”和“华大优选”等创新。

在会现场,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强调,蓝色彩虹是一个全面提供种子、土壤、阳光和水分的光合作用式生态孵化器,健康、幸福、长寿是人类亘古的追求。华大基因执行副总裁朱岩梅表示,希望蓝色彩虹成为一个更加公共、更加包容性的平台,不仅支撑起深圳,甚至是整个中国,走向世界,希望大家共同挖掘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而投资于正迎来爆发性增长的生命科学领域,与当下互联网创业者将遭遇资本寒冬的论调正相反。事实上,在全球投资者看来,生命经济是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之后,未来新的主导经济形态。

《福布斯》认为基因测序科技是下一个1000亿美元市场,以现在10亿美元市场测算,整个市场有100倍的成长空间,而与之配套的大健康、精准医疗、农业食品等领域则有数以千万亿计市场都会因此而受益和改变。

蓝色彩虹创始合伙人兼联席CEO刘靓表示,“生命科学的发展与生物技术的进步,极大推动了生命科学产业化的进程,也逐渐使得生命科学经济这一新经济形态的出现。”

专注生命科学

自1999年成立以来,华大基因不仅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发现上贡献突出,在医学、健康、农业等产业应用层面也硕果累累,被视为代表深圳创新与未来的重要明星机构。华大基因近二十年来扎根国际前沿的生命科学研究和产业实践应用,拥有科研、仪器、大数据、专家、行业资源等支持。

华大基因的首个面向生命科学的光合作用式孵化器蓝色彩虹的成立,意味着华大基因开始探索构建一个开放、协同、创新的生命经济生态体系。蓝色彩虹得天独厚的创新性技术平台与配套服务设施,为业内称羡不已。

人类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无不与基因有关。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倾力关注健康、幸福、长寿、美丽。生命经济本质上是以人为本,是将科学到产业之间的转化,通过更多对人文的关怀,满足人自身的需求。

为创新者打造的开放平台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获悉,目前蓝色彩虹正致力于打造开放平台,布局未来。作为全球首个专注于生命科学的孵化器和基金,蓝色彩虹早在今年9月23日就已经启动,由松禾资本、同创伟业等投资机构共同投资。领航全球基因研究的“航母”,正在从“神秘”走向“开放”,从“科研”走向“生活”,将向创业者开放核心资源,向全球创业者发出邀请。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进一步提升、成本不断下降,基因产业链的中下游已经成为创新主战场。然而,以基因检测技术为基础的精准医疗尚属前沿技术领域,还面临科研成果转化速度缓慢、技术人才缺乏、生物药创新及上市周期过长、政策法规尚未完善等现实问题,这使得国内创业者需要在打通上下游资源、创新人才、寻求融资渠道等方面付出更高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