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及其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及其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在统计教学中,要考虑理论知识的适度、够用,而不刻意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要强调统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统计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言表述上,力求简明、通俗、易懂,把概念表述准确、完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将统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融为一体,让复杂难懂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变得简单、快速、准确。将反映国计民生的最新统计数字放在恰当的地方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国家变化的日新月异。这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设置教学内容统计的目的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从中发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统计需要做一系列的工作。统计课的教学内容就是按照统计工作过程的每个阶段来安排的: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分析和数据积累。其中,统计设计和统计数据积累理论性较强,原则上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怎么做”就行了。而对于统计调查、统计整理这两部分,内容虽然多,但容易理解,可以简单讲解,让学生多看,借此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分析这几部分内容,要在学生对统计基本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讲解。搜集统计数据的过程又称为统计调查,就是围绕统计指标及其体系搜集统计数据,特别是原始数据。主要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邮寄法和实验设计调查法。统计整理,即对调查资料进行加工汇总。统计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往往是分散的、不系统的原始资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统计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并通过合适的形式把这些整理结果表述出来。具体来说,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统计调查所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分类、汇总,或对已初步加工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成为能够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整理主要讲方法,包括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统计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统计描述(综合指标)、抽样推断、统计指数、时间数列(动态分析)和相关与回归分析。这也是重点和难点。
(三)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统计各章节内容的安排是有逻辑性的,前面内容往往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学习过程环环相扣,不能跳越某一章节而直接进入后面的章节。总论部分是对统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概括描述,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框架体系,把握统计学的涵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统计活动的过程,尤其要准确理解统计学的基本范畴(基本概念)。统计学基本范畴包括:总体、总体单位、标志、统计指标以及延伸出的小概念。如果把统计课的学习比喻为盖高楼大厦,那么这些基本范畴就是地基或基石。深刻理解领会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准确把握基本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正确运用,就为这座高楼大厦夯实了地基、稳固了基石。教师讲解这些概念时,可结合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课下布置练习进行巩固。
二、统计课重点、难点内容解析
(一)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最基本的概念包括:总体、总体单位、标志、统计指标。如上所述,这是学好统计课的基础。例如,“总体”这个概念。毫不夸张地说,统计所有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总体”展开的。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的客观现象,特别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界限,目的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而社会经济现象包罗万象,种类繁杂,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领域的各种现象。统计研究时需要分门别类,把他们界定为一个个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现象或事物组成的集合体,即统计总体。个别现象或事物就是总体单位。总体具有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三大特征。大量性即总体是由许多单位组成的,一个或少数单位不能形成总体,因为统计研究的目的是要揭示大量事物的普遍规律性,所以,统计研究的对象必须包括足够多的个体。同质性即构成总体的各单位必须具有某种共同性质,这是形成总体的客观依据,也是我们确定总体范围的标准。差异性即总体的各单位除了某些方面的共同性外,在其他方面必须有差异,这些差异是统计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学生不理解“总体”这个概念,就不能在特定的统计研究目的下,准确地界定总体的范围,描述总体的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就无从理解和计算,更谈不上利用这些指标进行统计推断和统计分析。
(二)平均指标这是统计课中最重要的基础性指标。平均指标用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它反映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其中,算术平均数是基础的、最重要一种。明确它的计算原理和含义,就能顺理成章地掌握变异指标、抽样推断、时间数列分析、指数分析中各类指标的计算和应用。平均数的计算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或者初中都学过。这是学习统计平均指标的基础。但要让学生明白,他们以前学的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量,而这里的平均数是有特定经济内容的,是具体的有空间范围、时间限制的量。学习平均指标首先要搞清分类。平均数分为两大类: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这跟时间有无变化有关。计算静态平均数的每个数值都是同一时间点上的,它表示每个总体单位在某一数量标志上的平均水平。计算动态平均数的每个数值是某一个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取值,是表示该指标在每个时间单位上的平均水平。最常用的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其基本公式为:算术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这个指标的含义、计算原理、四个计算公式以及应用都要讲透,特别是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停留在“会就给定的资料计算出算术平均数”这个层面,而要让学生透彻理解掌握其计算原理,并把它运用到复杂的领域。因为标准差、抽样平均误差、平均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相关系数、回归分析等有关指标的计算都是以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原理为基础的。
篇2
【关键词】健康教育;护士;掌握现状;调查
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心身健康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连贯的、有计划、有评价的系统教育活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医疗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医疗模式也在不断的转变[1],在护理过程中逐渐的将健康教育引入进来。因此,本文对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现状进行了分析调查,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126名护士中,76名为护理管理者,50名为非管理者。护士的年龄为21岁及以上者有35名,31岁及以上者有54名,37名为41~52岁。护士的护龄不高于5年者为15名,34名护龄为6年,35名护龄为11年,42名护龄为16年。60名为中专学历,42名为大专学历,24名为本科以上学历。24名为护士,68名为护师,44名为主观护师以上。126名护士的年龄、学历及职称等,均无明显差异,以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很好可比性。
1.2方法
按照健康教育知、信、行三级目标的理论模式,对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包括3个方面,即知识、行为和观念。使用本院自行制定的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包括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表,护士对健康教育的态度,护士对健康教育的实践。调查主要为医院,与个人一般情况,及健康教育知识,主要涉及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及评估、计划,和实施等方面的内容,共计20题。答对题目总数,即为得分的计算,总分20分。及格分数的设定,在正确回答题数中,占60%,即12分为及格。同时,此问卷调查表,也可对健康教育的态度,及护士健康教育实践能力,进行调查。调查的设计,经邀请相关专家,对内容效度进行评定后,进行预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对于组间数据对比,我院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从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得分情况上看,126名护士的健康教育知识总分为4~14分,其中15名及格,及格率为11.9%,健康教育的概念,有44名回答正确,正确率为34.9%,健康教育的活动过程,有45名回答正确,正确率为35.7%,健康教育的基本内涵,有43名回答正确,正确率为34.1%,42名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混同,占33.3%。126名护士得分无明显差异,以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管理者得分为8.8分,非管理者为7.7分,护理管理者明显高于非管理者,以P
从护士对健康教育的态度上看,126名护士中,47例认为健康教育,对疾病的康复,无显著的作用,占37.3%,66例认为健康教育,可减少危险因素,或者消除危险因素,并可预防疾病、促使患者康复及提高生活质量,占52.4%。
从护士的健康教育实践情况上看,93名未曾使用健康教育程序,占73.8%,即对患者及其家属的需要,进行评估,并拟定、实施教育计划,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其中根据个人,或者科室经验,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一般性知识教育为13名,占10.3%。介绍专业护士,进行饮食指导,及与疾病相关注意事项为80名,占63.5%。16名护士运用健康教育程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同时采取干预措施,改变其行为,占12.7%。
3 讨论
在本组研究中,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度均较低,其实践能力均有待提高。从客观原因上分析,主要因我国多数学校,未设立独立健康教育课程[2],导致大部分护士,无法接受系统性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进而导致护士的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及自觉提供健康教育的观念,均较为缺乏。本组调查中,多数护士对健康教育的程序,及其基本概念,均尚不了解,并与卫生宣教概念,进行混同。因此,医院应定期组织学习,使护士对有关循症医学,或者循征护理知识[3],进行了解掌握,并选择多种健康教育方式,以寻找最佳教育方法,及最科学教育方法,进而使健康教育由经验,过渡至科学阶段。
参考文献
[1] 消化科护士对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知识及患者健康教育认识的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09,9(5):8-9.
[2] 许莉萍,刘桂萍.不同职称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调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2):260-262.
[3] 张婕,黄婷婷.消化科及肝胆外科护士对肝硬化相关知识及患者健康教育认识的调查[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2):191-193.
篇3
【关键词】义务教育; 统计; 概率。
一、义务教育阶段增设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意义。
在义务教育阶段增设统计与概率知识,很有必要,这是因为:
( 1) 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信息社会,常常需要在不确定情境中根据大量无组织的数据做出合理的决策,如天气预报、购买彩票、摸奖、买卖股票收益、统计部门大量的数据统计及决策等等。而统计与概率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由此可见,这二者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 2) 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对于培养“数学智力”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义务教育阶段的统计和概率分别属于描述性统计学范围和初等概率范围。描述性统计学在中小学只是初步介绍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当然,这种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不可能离开思维而进行。概率和思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一般说来,中小学阶段的概率教学比统计教学能够提供更多的培养数学思维的机会,所以,初等概率也应成为所有人学习的内容。
( 3) 与国外相比,我国中小学阶段在这方面已明显落后。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球范围的把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知识作为数学基本修养的一部分而引入中学,甚至小学课程,这一运动逐渐形成并蔓延开去。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都有比较详细的要求,且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相比之下,我国对此处理已明显落后,体现在内容设置过少,脱离实际,教学要求偏低等。
二、对义务教育阶段统计与概率定位的一些认识。
笔者认为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统计与概率的定位应是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为主,并培养学生的随机性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具体说就是:
( 1) 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统计观念是否得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使学生具有从统计角度去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的意识。
也就是当遇到相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具有这种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即使你不懂或忘记了具体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但只要具有这种意识,你便会去请教专业人士,在他们的帮助下做出比较合理的判断。
② 使学生能通过分析数据做出合理决策。对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要想对其做出合理判断,不但要有收据、分析数据的意识,还要有一些普遍使用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数据做出的判断,虽然不像逻辑推理那样有 100% 的把握,但它能使我们在常识范围内不能做出抉择处做出某种决策,而且为我们提供足够的信心。
③能对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对所得结论进行质疑的前提之一是能读懂数据,理解它所代表的含义。对此,我们既要能从大量的数据及其统计图表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还要保持理智心态,对数据的来源,收集数据的方式,数据的呈现方式及得出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 2) 培养学生的随机性意识。。
具有良好的随机性意识对中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是很有帮助的。中小学概率内容应以对随机事件的描述和刻画为主线,设立“对概率的认识”; “随机事件的概率”等内容。“对概率的认识”主要是阐明概率是刻画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学模型。
“随机事件的概率”使学生对等可能事件,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等日常生活中常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所认识。
( 3)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标准》中明确提出使学生具有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简而言之,即是具有由部分推断总体的思想。这种推断实质上是一种归纳推理,推理的结果是不能进行严格证明的,其准确性和可靠性纯粹是概率意义下的,这与确定性数学中的演绎推理及归纳推理完全不同。但事实上这种推理( 思维方式) 在生活中却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天气预报、病情诊断等。对中小学生来说,这种推理虽是一种全新的思维形式,但也包含有逻辑推理的成分。因此,概率中的推理一样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对义务教育阶段统计与概率呈现方式的一些认识。
( 1) 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直观为主,重在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方法。
在统计与概率内容设计时应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背景材料,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向学生揭示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方法。
( 2)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并注重探讨交流和学生的主动参与。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具有丰富的实际背景。因此,在统计与概率内容的呈现中,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并让他们主动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以及提高他们应用统计与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自身得到不同的体验和发展。实践活动可通过“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写调查报告”等形式提供给学生,由于好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长时间; 同时,实际问题具有复杂性,工作量大等特点,所以实践活动的提供必须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相结合,动手操作与探索研究相结合。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预防医学卫生统计学考试改革综合评价方式
卫生统计学是预防医学专业教育过程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药卫生领域内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应用科学。卫生统计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推断能力,使其掌握医学统计方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具备较高的医学科研设计、统计分析与评价能力,为进今后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统计学基础[1]。课程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衡量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主要手段[2]。良好的考核方式可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3]。目前,高校卫生统计学课程考试大多为期末终结性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等。此类考试方式与考试题型,难以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学生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也可取得较好成绩,不能真正起到学习指挥棒的作用。当前,针对此类问题,诸多同行进行相关改革,譬如形成性评价。我校卫生统计学教研室于2016年下半年对预防医学专业的卫生统计学课程考试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并对62名学生进行了课程考试改革效果的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课程考试改革内容与方式
此次考试改革核心是加强科研设计意识和SAS统计软件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改革对象选择2014级预防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教学班。此次考试改革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1.在以往仅有期末考试的评价基础上,引入实验报告、案例辨析和统计方法SAS实现和课堂表现等方式进行综合考评。各部分的比重分别为:实验报告10%、案例辨析10%、统计方法SAS实现10%、课堂表现10%以及期末考试60%。实验报告:学生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或者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专业需要选定研究课题,依据专业相关内容撰写一份科研设计报告。案例辨析:一是学生从自己专业领域内的中文核心期刊(北大核心/CSCD核心库或扩展库)中寻找统计方法错误应用案例,指出错误,分析原因并给与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二是利用经典的案例辨析题目,学生以上交作业的方式完成考核任务。统计方法SAS实现:考虑课程学时数和专业要求,选用SAS作为分析软件,学生写出实现程序,列出主要结果,主要紧地分析结果的解读,学生上交电子版报告。课堂表现:一是出勤情况;二是课堂回答问题积极性和正确性。
2.对期末考试题型进行改革。摒弃简单记忆性题目(名词解释、简答题),放弃复杂繁琐的计算题目,加大综合应用题、案例辨析题的比例。
综合应用题以案例任务驱动方式考察资料类型、设计类型、统计方法应用条件、思想和步骤等内容。
例1.(《卫生统计学》(方积乾,2012)例2-2)[1]:某年抽样调查某地120名18~35岁健康男性居民血清铁含量(μmol/L),检测结果(略)。请按照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1)对该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请简要叙述基本思路;
(2)已知,width=274,height=16,dpi=110估计该地18~35岁健康男性居民血清铁含量的95%医学参考值范围,并简要叙述其意义;
(3)估计该地18~35岁健康男性居民血清铁含量的95%的置信区间,并简要叙述其意义。
该题目考察的知识有: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医学参考值范围、置信区间和标准误等。
例2.(《卫生统计学》(方积乾,2012)例7-1)[1]:
为研究钙离子对体重的影响作用,某研究者将36只肥胖模型大白鼠随机等分为三组,每组12只,分别给予高脂正常剂量钙(0.5%)、高脂中剂量钙(1.0%)和高脂高剂量钙(1.5%)三种不同的饲料,喂养9周,测其喂养前后体重的差值。结果见表(略)。请按照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1)该研究所得数据资料为什么类型?
(2)该研究设计类型为什么?
(3)问三种组不同喂养方式下大白鼠体重改变是否不同,首先想到的统计推断方法是什么,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4)如果条件不满足可以采取什么统计推断方法解决?
该题目考察的知识有:资料类型、实验设计类型、方差分析及其应用条件和非参数秩和检验。
案例辨析是将科研中典型的统计方法错误应用案例入手,采用错误案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正确解决问题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实现“教”与“学”充分融合。
课程考试改革的效果评价
1.评价方法为评估考试改革效果,以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完善与提高,学期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经预调查、修改完善)调查学生对课程考试改革整体、考试改革内容、期末考试题型等方面的评价、意见和建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2份,回收问卷62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96.8%。
2.课程考试改革整体评价针对本次课程考试改革整体,43人(71.7%)认为合理;12人(20.0%)不确定,认为传统考试方式也有优点;5人(8.3%)认为不合理,建议采取论文或综述的形式进行课程评定。
3.考试改革内容的评价大部分学生对于课程考试改革内容较为清晰并有较高的认同度:49人(81.7%)清晰,10人(16.7%)不太清晰,1人(1.6%)完全不清楚此次考试改革内容。对于增设实验报告、课堂案例辨析、统计分析方法在SAS中实现和课堂表现,多数学生认为有必要,具体见表1。
表1学生对课程考试改革内容认同情况
width=364,height=122,dpi=110
4.期末考试题型改革评价多数学生对期末考试题型持正向态度。对于摒弃简单记忆性题目,56人(93.3%)支持,1人(1.7%)反对,3人(5.0%)不清楚;对于综合应用题,52人(86.7%)支持,3人(5.0%)反对,5人(8.3%)不清楚;对于案例辨析题,43人(71.7%)支持,1人(1.7%)反对,16人(26.6%)不清楚。
5.综合评定成绩比例的评价多数学生满意综合评定成绩比例。44人(73.3%)认为分配比例合适,9人(15.0%)认为应该增加期末成绩比例,7人(11.7%)认为应该继续降低期末成绩所占比例。
课程考试改革的建议
卫生统计学的教学目标和其在预防医学专业中的定位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实际应用能力。本次课程考试改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全方位考察学生掌握知识、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
1.丰富考核形式,启发学习动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本次课程考试改革最成功的地方是考核方式的多样性。首先,综合评价方式既可以巩固“三基”,又可以强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综合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加了平时学习时间,增强学习积极性;最后,可以真正改善学风,综合评价方式提高了平时上课的出勤率,改变了很多学生平时学习懈怠而期末临时抱佛脚的现状。
2.弱化复杂计算,强化软件应用。将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引入考试的考核范围,可以让学生真正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统计分析方法的需求仅关注方法在自己未来从事领域的应用,不关心方法本身的创新和发展。SAS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常用的统计软件之一,与SPSS、stata并称为国际三大统计软件,SAS处理数据的能力非常强大且方法齐全[4]。SAS还可以被当作一个统计平台,许多新的统计理论和方法都可以通过编写SAS程序来付诸实施[5]。考虑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统计学课程学时数和专业要求,选用SAS作为分析软件较为合适。本次课程考试改革涉及SAS软件应用仅限课下评测,下一步考虑在期末考试引入上机能力考核方式。
3.期末考试摒弃简单记忆性题目,放弃复杂繁琐的计算题目,加大综合应用题、案例辨析题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期末考试摒弃简单记忆性题目较为支持。卫生统计学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可以较好反映医药卫生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名词解释、解答题等题型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统计概念本身涵义,而且很容易让学生陷入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的漩涡。综合应用题和案例辨析题则可以从应用角度考察统计学基本概念和经典的统计学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所需的设计、适用的条件和结果的意义,同时可以考察经典方法适用条件不满足时的解决方案。
篇5
1上好第一节绪论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涉及内容广、概念多、公式多、计算过程繁杂,学生难学、概念难理解、公式难记,常有学生怕学、厌学的现象。曾有学生、教师认为该课程没什么用途,甚至有人提出取消开设这门课程。同时,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大部分学生是来自农村,入学时录取成绩普遍不高,多数学生文化基础不是很好,要学好生物统计附畜牧兽医试验这门课程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上好第一节绪论课,除综述整个课程的主要内容与重要意义外,更重要的是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入手,让学生真正接受生物统计附畜牧兽医试验设计这课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常常围绕生物统计分析的三大检验方法,事先设计好三个典型案例,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讨论并判断,然后告知用生物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实用性与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树立学生学好课程的信心,公开课程成绩评定办法,课程成绩评定调整为:平时作业15%+考核25%+课程纪律10%+考试成绩50%组成,平时作业与考核鼓励学生灵活完成,鼓励开展分析讨论,又提倡独立完成,务必达到把作业完成好为目标,作业与考核成绩要求必须达到80分以上,如果不达标,允许学生重做与重考;增加学生纪律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期末考试由原来的开卷改为闭卷考试,试题命题力求简单实用,注意结合平时课堂讲解、作业与考核内容进行命题。学生学习既有兴趣,也有信心,这可以说是该课程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
2根据高职学生特点,结合企业调查,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要学好该课程,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课程的基础。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生物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了解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并能合理地进行试验(调查)设计,科学地收集、整理、分析试验(调查)资料,并能准确获得可靠有效信息,为专业课程如遗传育种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养猪与猪病防治等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统计学基础,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高职学生基础差异较大,生源有文科也有理科,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异较大,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根据企业调查作适当调整。结合本课程教学改革课题,开展多次企业调查研究,根据学院教学学时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重点把生物统计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介绍清楚,重点讲授科学试验(调查研究)结果常用统计分析方法,把教材中正态分布内容简单化,把方差分析中二因子系统分组资料、相关与回归中的二元回归、协方差、试验设计的正交设计等内容作为自学内容,大大简化了教学内容,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3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队伍结构对生物统计的教学有很大的影响,本课程教师严重不足,教师教学工作量又很大,学院教学安排变动较大,教师很难在这一门课程上多花精力去研究,很多教师都不愿意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我院动科系只有两位教师负责本课程教学,这两位教师还同时承担着另外两至三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尽管教学任务重,但这两位教师都能真正做到产、学、研的结合,经常到生产企业指导学生实习,认真承担本课程教学工作,同时还兼负多项教学研究工作。[2]教学上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教学过程中能结合教师正在进行的科研工作起来,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显著提高,授课教师因此曾多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
4突出基本原理,注重联系实际
生物统计方法的正确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物统计中统计学原理的理解,如果学生不能理解统计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在解生物统计习题或对具体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时就会出现许多错误。如何使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理解统计学基本原理呢?教师应选择典型事例举例说明,在教学中除采用实例、图示等方式外,采用项目教学法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试验设计、试验结果分析等能力。如结合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在试验前掌握正确试验设计方法,在试验过程中能注意试验条件体现的唯一差异原则等内容,通过联系实际会使学生较好地理解生物统计中统计学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概念多、公式多、表格多的特点,课程的教学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乎段。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既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也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方法除采用传统的系统讲授法外,采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对于教材中内容较浅易懂的内容,采用简要介绍结合学生自学,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参考资料等办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科学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课程中的难点、重点,采用项目教学法,例如为了让学生学会两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方法,我们把两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设计为一个项目来开展教学,教师先让学生了解整个项目设计的目的意义,然后教会学生如何设计试验方案,并由学生以小组进行该项目的设计,并经小组讨论分析,教师审核,学生实际试验,小组收集数据,小组进行结果分析,教师点评等过程。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教学,学生从项目设计开始,经过讨论、实际试验、数据的收集、数据整理、结果分析等过程,最终完成整个项目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主动性更高,教学效果显著。此外,将典型试验设计及其试验过程制成PPT,让课程的电子教学大纲、教案、习题等教学资料实现资源共享,供学生学习,让学生课后有更多机会巩固和练习。
6改革考核方式,规范成绩评定办法
篇6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中,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个统称,其中主要包括:财务、统计、经贸等学科,而在每一学科的具体教学中统计学都是学生要学习的基础知识之一。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具有专业性强、系统性强、实用性强等特点。从学科设置的角度进行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是一门关于统计信息获取、显示、描述,以及综合分析的专业学科。目前,国内经济管理专业在统计学教学方法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的弊端和问题,多数教师往往把统计学课程单纯地看作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热衷于基础知识的讲授和繁琐公式的推导严重忽略了统计学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削弱了学生思想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流于空洞、枯燥、乏味,进而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偏离了课程培养目标,教学效果和质量也不理想。要扭转目前统计学的教学现状,教师要认真的对教学方法问题进行反思,并且不断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以摆脱和改变现阶段的统计学教学“困境”。
1.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中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各行业、各领域在管理工作中对于统计学的重视,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统计学专业人才。目前,在国内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已经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为推动统计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1讨论教学方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讨论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例如在讲解统计的概念时,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什么是统计?“统计”一词有几种涵义?为本文由收集整理什么说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什么是标志和指标?它们有何联系和区别?什么是统计总体、什么是个体?它们之间有何联系?统计学与其他学科有什么关系?层层设置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表述自己的看法,讨论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各种意见及其分歧,为学生梳理出了解答问题的不同路径,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和思考,帮助其得出自己的结论。
1.2对比分析教学方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对比教学方法是将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含义进行直接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别与内存关系,然后进行分析。例如在讲解时间数列的计算时,通过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三点不同,即:是否具有可加性、与时间的长短有无关系、是否是连续登记取得,以此作为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基本判断方法。
1.3总体框架结构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一些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名词、概念,框架结构法的应用通过框图将各知识点的内在关系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然后逐层展开加以剖析,提纲挈领地板书框图中名词的特点与作用,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语言说明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异同。采用这样直观清晰、凝练简洁的框图教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1.4实践式教学方法
实践式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如专题研究、社会调查、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活动,通过对实践过程的讨论和实践总结的书写,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事件,设计一套调查方案,通过调查方案、调查方法的设计让学生理解了统计调查的内容,通过对搜集来的材料的整理让学生加深了统计分组、组中值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
2.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应用效果的途径
2.1注重现代先进教学技术的应用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先进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并且加强对于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科技的发展为统计学的教学和应用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主要体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在统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公式、枯燥的数字变得直观生动,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可以展示复杂的图表,将图表的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识,也节省了板书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图表、声音、文字、色彩、动画等形式传输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把握尺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合理编排讲课内容,做到严肃活泼、有主有次,形成交流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2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与“学”中,学生掌握的知识只局限于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加之所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往往在实际问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统计教学的改革应立足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考虑其专业特点,把握社会经济动态及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培养具备一定统计理论知识、技能,能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活学活用、不断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2.3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背景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开设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正确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规律的理论、方法,解决的是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应用背景组织教学,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善于使用统计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概念公式的掌握,强调理解和应用,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的适应性和应用性。
篇7
关键词:总体;数理统计;经济统计
中图分类号:C8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一、引言
作为2011年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如今的统计学巧妙地借助数据这根纽带,将原先“藩镇割据”的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和医学统计等诸多学术领域融为一体,形成了多种分支协同发展,“大统计”格局初步形成的良好势头。然而,尽管不同的统计分支中采用的统计学方法论“殊途同归”,少数细小的概念似乎仍旧“水火不容”。
例如,在诸多种类的统计调查中,抽样调查以其经济性好、实用性强、适用面广和准确性高等特点独占鳌头,成为我国在1994年确立的新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的主体。但直到今天,抽样调查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总体”,依旧面临着无法获得统一定义的尴尬局面。该现状的始作俑者是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之间“针锋相对”的学术较量,而这种较量如若继续进行下去,不仅将给今后的学习者带来有增无减的困扰与疑惑,也与当今统计学各分支“水融”之趋势格格不入。
基于此,本文通过阐述“总体”在数理统计和经济统计中定义的差异,初步地梳理出两大分支在研究方法和概念处理层面的内在联系与不同取向,最终针对这些分歧提出一种新的、两全其美的定义方式,以期尽可能多地消除统计学学习者在这类问题上产生的疑惑,为统计学学科体系的完善出一份绵薄之力。
二、经济统计中的总体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戴维·安德森等在其举世闻名的《商务与经济统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11月原书第11版)中将总体定义为在一个特定研究中所有个体组成的集合,并用Norris电气公司的例子加深了读者对总体和样本概念的理解——在这一案例中,总体被假定为用新灯丝生产的所有灯泡,这些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是未知的。该公司从中抽取了200只灯泡进行实验,而这200只灯泡便是与总体相对应的样本。有趣的是,作者在此将2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称之为“样本数据”,并从中计算出样本平均数,借以推断总体平均数。由此可见,在作者看来,“总体”并不是一群孤零零的数据,而是来源于生活、有实际意义,并包含着一系列需要用样本数据去推断的参数。
无独有偶,国内的经济统计教材对总体的定义方式也与《商务与经济统计》如出一辙。例如,袁卫、庞皓、曾五一和贾俊平主编的《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三版)认为,总体是人们研究的所有基本单位(通常是人、物体、交易或事件)。在这个定义之后,作者亦用电视机厂一例做出了说明:现假设人们要对某一月份该厂生产的电视机进行质量检查, 则该厂当月生产的全部电视机就是总体, 该厂当月生产的每台电视机即是一个总体单位。这就表明,在作者看来,全部电视机的某项指标(如使用寿命)仅仅是总体的一个数量特征,是总体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帮助人们认识总体的量化的工具。
一言以蔽之,经济统计中的总体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数字特征,然而又不局限于数字本身,它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具体而形象的存在,常常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种思维方式能契合“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经济运行”的宗旨,与经济统计学的基本理念遥相呼应。
三、数理统计中的总体
与经济统计截然不同的是,数理统计更倾向于把“总体”抽象为数量标志——也就是说,上文举出的“全体新灯泡”在数理统计学家看来并不能称之为总体,“全体新灯泡的使用寿命组成的集合”方可。数理统计的总体是抽象化的,而非具体化的。盛骤 、谢式千和潘承毅主编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四版)在第六章将总体的获得过程描述为对一个研究对象的某项数量指标进行的实验和观察,而总体便是这些实验所有可能的观察值。在这本久负盛名的教材中,作者还举出男生身高和某种灯泡使用寿命等例证,认为在针对2000个大学一年级男生体检中,2000个身高观测值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总体,2000个男生却不是;当人们研究全国范围内某型号灯泡的使用寿命时,不能将国内所有的该型号灯泡作为总体(这与《商务与经济统计》的观点出现了正面冲突),而应该采用它们的使用寿命。
茆诗松、程依明和濮晓龙主编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二版)对这种冲突做了一个说明。该书首先定义总体为“研究对象的全体”,而后指出:对于多数实际问题,总体中的个体是一些实在的人或物。巧合的是,该书与浙大版《概率论》都使用了大学生身高一例来说明总体这一概念,但相比后者,茆诗松版《概率论》更详细地说明了在数理统计中,为什么总体只能取为大学生的身高:每个学生有许多特征,包括姓名、民族、身高、体重等。由于在这一问题中人们只对它们的身高感兴趣,对其他特征暂不考虑,故人们把每个学生都拥有的数量指标值(即身高)看成新的个体,这样所有身高的全体就自然成为总体。
通过以上两本主流教材的定义方式,我们不难发现,数理统计学的“总体”是抛开实际背景的“一堆数”,是一个给定但未知的分布。在这种定义下,“从总体中抽样”和“从某分布中抽样”其实是一件事情。结合数理统计学作为数学分支所发扬的量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的治学风格,产生此类定义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一例不成熟的创新
即使是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属于相同一级学科的今天,上述两种定义方式依旧是各自为政,互不承认。经济统计学家指责数理统计的定义方式撇下了研究对象的实际意义,而数理统计学家常将经济统计的总体定义看作是“易产生争议的”、“不简洁的”甚至“错误的”。然而,随着“大统计”格局的初见雏形,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的相互渗透与影响不仅是大势所趋,也关系着新的统计学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此背景下,对“总体”这一概念定下一个两全其美的、兼收并蓄的新定义,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方向的尝试并非前所未有,例如伍业锋在《关于统计总体的界定、分类及其特征探讨》一文中就提出,“总体”这一概念可分类为“具体总体”和“抽象总体”,其中具体总体是由现实中存在的具体物体所组成的总体,而抽象总体是由各个具体事物的概念抽象所组成的总体。
笔者认为,这种定义的方法存在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它形象地揭示出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在总体定义这一问题上的直观区别,并较为成功地将二者联系起来;但与此同时,这种定义方法的漏洞也可谓十分明显:一方面,“具体总体”是否一定得是现实中存在的具体物体?若果真如此,诸如对某地区闪电发生频率进行的研究(闪电不是物体),又应该把“具体总体”定义为何物呢?另一方面,对具体存在的事物进行抽象化的结果,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体现共同性和本质性的名词。假设我们要考察某地区红富士苹果的年产量,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将“红富士苹果”转换为“年产量”和“苹果”均属抽象,故作者对“抽象总体”的界定含混不清。
五、直接总体与间接总体
在此,笔者斗胆提出一对崭新的概念——“直接总体”和“间接总体”,其中直接总体是指在一个特定研究中全部的研究对象所构成的集合,它们共同包含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数量指标;而间接总体是指在一个特定研究中全部研究对象共同包含的某种数量指标的取值所构成的集合。
读者不难发现,在这种定义方法中,“直接总体”呼应着经济统计的定义法,而“间接总体”与数理统计的现有概念类似。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定义方法相对传统概念的改善也是不可小觑的,其优势有三:“直接”和“间接”两个名词在概念定义中运用相当广泛(如“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白如话,通俗易懂,不会给学习者任何的陌生感或距离感。此为其一;“直接”二字意为不经过中间事物,它生动地代表着原始的、未经处理的研究对象。而“间接”二字则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从研究对象中筛去无关变量,保留数字特征这一道必备工序。二者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此为其二;最为可贵的是,这种定义方法创造了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即:间接总体来源于直接总体;间接总体是基于共有的数字特征对直接总体的高度抽象与浓缩;直接总体只有先转化为间接总体方可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与统计推断;来源于间接总体的统计结果服务于直接总体。此为其三。
回到电气公司一例,按照笔者刚刚给出的定义,该调查中的直接总体应为全部的新灯泡。而间接总体则为全部新灯泡的使用寿命所组成的集合。相对于“二选一”的传统定义,新的界定方法很好地体现着经济统计与数理统计的融通与交汇。对于全部的新灯泡而言,由于它们是原始的、未经处理的,所以对它们的界定可做到一步到位,直接高效。然而,我们在这项研究中只对灯泡的使用寿命感兴趣,而无心关注它的形状、亮度或是制造成本。因此,我们要对直接总体进行抽象与浓缩,只撷取一项数字特征,将无关变量统统筛去。完成这道工序后,由一系列使用寿命所构成的间接总体也就产生了。这个额外的步骤无疑是值得的:间接获得的总体以其精简、高效的特点保障了一系列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研究间接总体得出的结论,可以很好地服务于直接总体——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充足的把握认为这些灯泡的使用寿命小于240小时(十天十夜),那么它们无疑是失败的新产品。
六、总结与展望
综上,笔者所提出的新定义使原先相互割裂的两个概念定义归入同一套体系,将原先的“分庭抗礼”转变为“分工合作”。与此同时,它所具有的简洁明了,准确精炼等特点,也使这一尝试具备了成为统计理论主流的潜力。该套定义的提出,不仅给为这一争论所困的学习者和研究者节约了宝贵的精力与时光,还体现着统计学“百川入海,分久必合”的大趋势、大未来,在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之间架起了又一道友谊之桥。
有事物的地方就有数据,有数据的地方就有统计。今日之中国正昂首踏入崭新的大数据时代,在国家经济发展和世界格局变化中,统计学所发挥的支撑作用正变得举足轻重。我们需要大量的高精尖统计人才,而一套日臻完善的学科建设与知识体系,对于培养此类国家栋梁尤为重要。现如今,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的融合为我国统计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宝贵机会。在此历史关头,所有的统计人应摒弃成见,张开怀抱,以更为包容与合作的姿态着力学科间的交流共进,去迎接“大统计”梦想的最终实现,使统计之光广照天下。
参考文献:
[1]姜培耕.统计总体的哲学反思——兼论统计学是方法论科学[J].上海统计,2002(08).
[2]伍业锋.关于统计总体的界定、分类及其特征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1(16).
[3]王兢.《统计学》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中的概念衔接问题[J].统计教育,2007(03).
[4]郭松云.关于统计学中几个基本概念界定的探讨[J].知识丛林,2007(06).
[5]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统计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篇8
【关键词】统计学 学科特点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52-03
统计学是研究统计数据的艺术和科学,凡需要用数字来分析的地方,就有统计存在。统计学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常以社会经济统计为内容开设统计学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但一直以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有很多方面,随之而来的教学改革层出不穷。学者们大多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尝试和探讨,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将选取另外一个切入点作进一步探讨,即从统计学学科特点入手,着眼于分析高职学生学习统计学基础课程的瓶颈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一、统计学学科特点
“统计”一词从字面上理解可以拆分为“统”与“计”,“统”指的是把社会经济中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归集到一起,为“计”提供前提和依据;“计”指的是对总体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分析,找出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规律。由此可以看出统计学的学科特点比较明显,即: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实用性。
二、学生学习瓶颈分析
(一)从数量性分析
由于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因此,数量性就成为社会经济统计的首要特点。数量性特点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数量特征,即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大小、水平等;数量关系,即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比例关系、相关关系等;数量界限,即引起社会经济现象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例如,完成计划与未完成计划有质的差别,计划完成程度100%就是质与量互变的界限。可见,对数量性认识的关键就是需要学生理解数量的特征和涵义,即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并运用数学方法,通过数学公式计算并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数量的界限问题。
学习瓶颈一:对统计指标认识不清,缺乏理解和应用。统计指标是十分重要的统计学基本范畴,是统计的语言。不管是统计初学者还是统计学家,都应该非常重视统计指标的理解和应用。然而统计指标从概念上来看似乎非常简单,即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例如,“2014年我国的GDP为63.64万亿元,同比增长7.4%”,这里有两个指标,前者是总量指标,后者是相对指标。对于初学者的高职学生来说,往往只是简单的认为这只是两个数字,前者是个很大的数字,后者说明“多了些”。具体指标含义是什么?说明什么社会经济现象?怎么统计得到的?有何意义?学生对这一系列说明统计指标的涵义、特征及意义的问题,缺乏认知和理解,也就不会去思考和计算分析数量关系以及数量界限了,更谈不上对指标的应用以及拓展了。
学习瓶颈二:对数学公式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只为考试记忆,不去理解其涵义。统计学研究的是数据,需要用到很多数学公式,而在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中,需要运用的公式是比较基础、相对简单的,比如,相对指标的计算、平均指标的计算、动态水平指标的计算等,计算公式通常只涉及基本的四则运算。但高职学生往往觉得这些公式抽象而复杂,不容易理解;通常只是简单的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其结果或者是记漏了公式中个别重要符号或数字,导致计算错误;或者完整把公式记住了,但不懂怎么把数据代入公式,究其原因是对公式的涵义不理解。因此,高职学生对于数学公式在计算上应该有足够信心,摒弃对数学公式这种天生的恐惧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公式涵义的理解上,以及拓展到现实案例的应用上,即做到从理解中应用公式,从应用中认识公式。
(二)从总体性分析
统计的研究对象不是个体现象的数量方面,而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首先需要明确界定统计总体,即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整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所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每个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例如,研究某地区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该地区所有的物流企业构成的整体就是总体,而每一个物流企业就是总体单位。总体具有三个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和变异性。从概念上来讲,总体和总体的数量特征是两个不同概念。
学习瓶颈三:容易混淆总体与总体的数量特征,造成对基本概念“总体”的理解混乱。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整体,即具体事物的集合;而总体的数量特征指的是这些事物的数量方面,即数据的集合;显而易见,统计研究的对象不是事物的集合,而是数据的集合。所以,总体从概念上可以理解为具体事物的集合,而在统计上总体是一组观测数据,而不是一群人或一些物品的集合。例如,研究某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从概念上总体是该企业所有员工集合,而在统计上总体是该企业所有员工工资收入的数据集合。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对于有经验的统计人员来说没有区分的必要,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却很容易造成对总体概念理解的混乱。
(三)从具体性分析
统计学研究的是具体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不同于数学上纯粹的、抽象的数量研究,统计学所研究的数量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事物的数量表现。例如“数据显示,2015年1-3月我国累计进口汽车25.8万辆,同比负增长17.1%”,就是很具体的。如若没有了具体性,那就只剩下数字了,失去了统计指标的意义。
学习瓶颈四:对统计信息职能重视不够,容易忽略数量的具体性。统计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统计信息,指的是统计具有信息服务的功能,也就是通过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统计信息,服务于经济社会。忽略数量的具体性,信息将毫无意义。高职学生面对一个数据往往容易只关注数量本身,而忽略了这个数据所处的具体时间、地点、条件,这对于一个现实数据来说是不充分的,而从中获取的信息也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
(四)从实用性分析
统计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其含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通常所说的社会统计学是介绍有关社会现象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推论的统计方法,是人们认识经济社会有力的工具。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是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而发展起来的,为多个学科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比如,自然学科领域的农业、医学、地理、工程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精算、金融、管理、社会学等。统计学的多学科性及其通用性就需要初学者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常识,为更好的理解和应用统计知识做好准备。
学习瓶颈五:缺乏社会经济常识,宏观理解能力不足。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通常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学生从高中刚进入大学,对社会经济常识的积累和理解还相对欠缺。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对比,在同一个学期给大一新生和大二学生分别讲授统计学原理这门课程,发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有较大差别,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大一新生相对于大二学生来说,对社会经济常识的积累和理解有明显欠缺,具体体现在:一是大一新生的社会经济常识严重匮乏,比如一个班55人,听说过GDP的人数不多,听说过CPI的几乎没有;二是大一新生对社会经济现象不是很感兴趣,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思;三是大一新生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不足。
三、教学对策
(一)强化统计指标的理解与应用是认识数量性特点的最主要内容
统计指标是统计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描述统计通过统计指标来描述总体的数量特征;推断统计需要用样本指标来推断总体指标。两者都会涉及到统计指标概念、类别、性质的理解和应用。然而,传统的高职教学对于统计指标侧重于理论概念和类别的讲解,通常是按照统计指标内容体系(见图1)逐一讲解、举例、分析、计算。试想,学生面对这么多指标概念和分类,忙于死记硬背之外,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理解体会了,更不会把指标应用到实际当中。
因此,对统计指标的课堂讲解应该以实际应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综合指标和动态数列指标两大类,选取合适的热点论题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统计指标的同时,提高统计学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如图2所示,首先课堂围绕合适的热点论题展开,比如学校评价问题、房价问题、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问题等。其次,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指标设计,与其他小组相互分享思路和结果。第三,教师参与讨论,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指标。最后,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归纳总结统计指标,并就其概念、分类、作用及拓展进行分析。
(二)弱化数学公式讲解,注入统计思想分析
统计思想指的是关于“为何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的认识、理解或观念,也是人们关于统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计学中的数学公式,不同于数学上纯粹的、抽象的数学公式,它其中往往蕴含着具体现实问题的基本统计思想。例如,组中值的基本计算公式为“上限加下限除以二”,其统计思想是:组中值是上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以代表各组标志值的一般水平;组中值并不是各组标志值的平均数,各组标志数的平均数在统计分组后很难计算出来,就常以组中值近似代替;使用组中值代表一组数据时有一个必要的假定条件,即各组数据在本组内呈现均匀分布或在组中值两侧呈对称分布。如果实际数据的分布不符合这一假定,用组中值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就会有一定的误差。认识了组中值的基本统计思想,组中值的计算公式就好理解了,进而,开口组组中值公式中“通过相邻组组距作为该组组距来计算”也就不难掌握了。
(三)强调教学案例的实际化、专业化,有助于总体性与具体性特点的理解
教学案例的选择是关系到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合适的案例能让学生豁然开朗,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一个失败的案例反而会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加困惑。目前,高职案例教学有两个较明显趋势:一是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案例越来越通俗易懂。比如,班级人数统计案例、班级成绩统计案例、学生消费统计案例等;二是考虑到学生的计算能力,案例中的数据越来越简单、好算。诚然,这两个趋势的出发点都是为学生考虑,但这样的教学案例未免有些枯燥、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对总体性和具体性的理解,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统计学教学案例的运用,应该把统计概念同经济实际联系起来,站在企业角度分析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应通过对经济过程和经济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准确地运用统计知识去认识经济现象总体。
(四)引导学生对社会经济常识的课后阅读与思考,有助于实用性特点体会
社会经济常识是理解统计基础知识必备的前提,也是知识延伸、创新能力提高应具备的基础。比如涉及到经济热点的一些常见名词和概念:GDP、CPI、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社会经济常识的获取是要靠日常生活中的多留意、多阅读、多思考的,这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效果明显。有了社会经济常识的准备,学生才能对社会经济中的数量进行分析,可以透过数字看现象本质,能读懂经济数据资料,能写统计分析报告, 具备较强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具备应用统计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经济或管理问题的能力。
(五)通过统计调查实践,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特点体系
传统的统计教学课堂通常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学习主要靠的是外界的强加性输入,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学生在这种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下获取的知识,其输出效果是不佳的。如何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吸收和主动建构者,成为统计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之一。统计调查实践将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特点体系,具体做法是:由教师拟定一些真实的、有现实意义的调查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每个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有:选定调查主题或自拟感兴趣的、有现实意义并可行的主题;拟定调查方案;实地调查;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PPT演示、分享。这些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首先,通过统计调查实践,学生能更有效的理解和拓展抽象的统计概念与指标。其次,学生能较系统的运用所学统计基础知识完成统计调查实践。第三,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有现实意义的“系统工程”,有利于兴趣的培养以及职场能力的提升。第四,学生构建了团队意识,强化了沟通交流能力。
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渐提高目标的要求下,高职的入学门槛整体在降低。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强日益凸显。为适应新的形势,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学改革,高职教师必须从不同角度,不断改革和提升教育教学方法。统计学原理课程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是学生感觉到最难学的课程之一。本文通过对统计学学科特点的剖析,归纳总结了学生学习统计学基础课程的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在课程教学改革上,为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角度,也对别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力.《统计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统计教育,2005(12)
[2]李明,李钊.新编统计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统计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邹宁.应用统计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周德民.社会统计学导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6]李金昌.统计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7]朱艳.高职统计学案例教学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0)
篇9
关键词:植物营养研究方法;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5.026
Abstract: Plant nutrition research method as a main course for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major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 reforms of course system and teach method are very important for increasing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for teacher and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 for students. The scientific course orientation, aim,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n the course system,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process, time arrangement, examination method and so on, can outstand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plant nutrition research method; teaching reform; course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国家教委在《关于深化改革高等理科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理科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受到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初步训练的科技研究开发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1]。其涵义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培养本科阶段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作为农业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属于植物营养学和肥料科学与统计学的交叉领域,包含植物营养研究中的各个方面[2],承担着培养本科阶段学生基本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任务。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田间试验方法、培养试验方法、调查试验方法、描述统计、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分析、科研总结的撰写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植物营养研究的基本方法,还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设计、小区布置和数据获取、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等方法和技能,为进行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毕业设计及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准确进行课程定位,确定培养目标
在植物营养新大纲修订过程中,对本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即通过学习植物营养方法课程所涉及的常规研究方法(包括植物室内培养研究方法、田间研究方法、试验数据的生物统计方法等),让学生在了解植物营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试验设计水平、田间管理技能和试验数据的获取与统计处理能力[3-4],从而培养本科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该课程定位不仅要求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而且让学生经历从选题、设计、实施、总结等科研活动的系统科研训练,从而达到培养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全面、试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 进行教材建设改革,完善课程知识体系
在教材建设上,结合学校新一轮教学大纲修订计划,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架构,强化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部分内容,将描述统计、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的原理与方法、科研总结的撰写等内容分别单独作为一章进行设计,对施肥模型、机理模型、根系与根际等内容进行弱化,从而突出本课程针对本科学生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将课程的学时数由原来的32学时调整为48学时。在部分章节教学内容上,根据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进行完善或细化。如在绪论内容中从钱学森老先生的“世纪之问”入手,增加科学研究及其方法的介绍,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加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等相关内容,从科研选题、设计、实施、总结各个环节进行讲解,增加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感性认识;在田间研究方法中增加“田间试验数据获取方法设计”,具体包括基于不同研究目的的测定项目选择、测试方法选择以及土壤与植物样品的采样方法等内容,提高学生对数据获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3 进行相关实验与实践课程改革,增强动手能力
单纯的理论教学往往因为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理论及繁杂的计算公式,内容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增强学生实验、实践和动手能力,本课程新一轮大纲修订时,配套安排了16个学时的实验课程和为期1周的实习实践课程。实验课程主要结合教材田间实验与培养试验内容,分别设置了田间试验、土壤培养试验、溶液培养试验、砂砾培养试验各1个,根据不同类型试验的特点、目的和任务,分别设置肥料利用率试验、肥料效应试验、缺素症试验和元素营养功能试验等。实习与实践课程则主要设置了田间试验小区的设计与划分、大田试验施肥方法、田间试验的收获与计产方法、肥料试验的田间调查与数据获取、长期定位试验的田间观察与记载、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与计算机实现等内容。不但让学生在试验与实践过程中得到系统的科研训练,而且通过后续的数据处理环节,提高学生对试验数据统计分析相关内容的理解程度与应用水平,初步掌握利用电脑实现对科研统计的整理、统计分析、绘图、差异检验等基本操作方法;同时,结合科研总结的撰写过程,锻炼学生对科研数据与科研成果的总结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实习与实践过程中可亲身感受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严谨,培养他们脚踏实地、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科研精神。
4 改革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效果
以往的教学习惯往往将基本概念、计算公式及推导步骤作为讲授重点,而这些公式的推导往往涉及繁杂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基础知识,而且内容环环相扣,一旦某一环节学生跟不上课堂进度,则可能增大对后续知识学习的难度,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样,重视公式的推导而忽略课程的实用性,也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具体运用模糊,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因此,本课程课堂上注重对不同统计分析方法思路的讲解,减少对各类统计分析原理与公式的推导过程,减轻学生在统计原理与公式推导方面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帮助学生尽快理清各类统计分析方法的脉络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适当增加课堂练习与统计分析习题课的课时,让学生及时消化课堂讲授内容,同时针对不同统计方法设置相应的习题,适当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在下课后通过做习题巩固课堂知识。
授课手段上沿用传统的板书与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对植物营养方法这门课程来讲,相当一部分内容如基本公式的推导、试验数据的统计计算等,仅仅依靠多媒体授课形式进行教学是不够的,还应结合传统板书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板书虽然费时费力,但老师在板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所讲内容进行理解和思考,从而引导学生随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更利于学生对基本公式与计算过程的理解和领会。因此,在植物营养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理论与概念部分应倡导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而对于统计分析部分应提倡多媒体结合传统板书为辅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利用板书提高学生对公式推导与计算过程的理解力,将两者有机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调整教学时间安排,提升教学质量
本课程还结合生产实际对课程开设时期进行调整。旧的教学大纲将本课程全部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其优点是此时期学生已基本修完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田施肥原理等课程,具备了一定的土壤与植物营养学专业基础;但其弊端是本课程开设学期,导致课程试验和实习课程与部分作物的生长季节相矛盾,不利于试验和实习教学。因此,新大纲修订时,将本课程前四章内容,包括绪论、田间研究方法、培养研究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约20个学时的内容,由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调至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同时,结合理论课教学,安排冬小麦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甘薯肥料试验的田间收获和计产和冬小麦肥料效应的土培试验等相关实验和实习内容,解决实验和实习安排与作物生育期相矛盾的问题;将其余章节内容,包括描述统计、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分析、科研总结的撰写等内容,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本学期再次充分利用作物生长季,安排相应溶液培养试验和砂砾培养试验以及相关实习内容等,同时结合实验和实习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方法的教学与上机练习,提高学生对统计分析相关内容学习的积极性。
6 完善考试考核制度,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单纯的概念记忆与公式推导的考核就显得相当不合时宜,也违背了该课程教学的初衷。我们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进行考核,包括课堂考勤、课下作业和期末考试等。同时,结合分阶段上课情况,将课程期末考试分两部分进行。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前四章内容结课后,随即进行本部分的期末考试,此次考试以对基本概念的记忆和基本方法的把握为重点,以此督促学生及时对课堂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对概念与一些基本试验设计方案、方法的掌握,同时减轻下半学年复习的压力;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结课后,重点针对统计分析方法的理解与应用进行考试,以此强化学生对基本统计分析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程度,考试内容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为主,激励学生加强利用各类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对所学知识的`活运用。此外,实验报告、实习报告也是考核中重要的依据,引导和培养学生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对试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提炼,由以往单纯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转变到对数据处理及科研总结撰写水平的提高上来。
7 结 语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仅重视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记忆和掌握,在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已显得无能为力。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势在必行。同时,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根据教学反馈多总结、多思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以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贯穿于整个过程,增强课堂效果。同时,改革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课程教学质量,达到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与创新意识增强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关于深化改革高等理科教育的意见[J].大学化学,1990,5(6):1-2.
[2]申建波,毛达如.植物营养研究方法[M].3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3]张耀鸿,高文丽,周晓冬.植物营养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63.
[4]任涛,谭启玲.植物营养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8):8061-8062.
[5]宋美.基于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36(1):26-27.
篇10
关键词:运筹学;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改革
“运筹学”[1]主要研究系统最优化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定量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给出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用这些方法获得系统问题的最优解,从而为工业生产管理、信息统计管理、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等进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运筹学的实际渗透力和影响力愈来愈大,特别是在工业生产、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和各种决策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探讨和加强“运筹学”课程建设,对于大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阐述“运筹学”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确立“运筹学”课程建设目标
“运筹学”是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模型技术、数量分析及优化方法分析解决各类系统优化问题,全面提升学生应用运筹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应用复合型人才[2]。为此要明确本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运筹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系统优化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运筹学数学模型,对模型能够应用数学方法求解;
(3)培养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运筹学问题,并借助于计算机得以解决,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能够对解题结果进行分析,并做出经济评价;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由于运筹学是一门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的专业基础学科,是数据信息处理、数据统计、数学建模以及决策管理中必不可少的。要把运筹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发挥该课程的主导作用,以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发挥“运筹学”课程建设的特色
由于运筹学课程本身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密切结合的特征[3],所以要加强运筹学课程建设,就既要注重运筹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又要让学生能够对这门课的背景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积累和学习,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运筹学模型,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的专业课程,并在以后的实践中灵活运用运筹学的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运筹学”课程需要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作基础,同时还需要有“数量经济学”“企业管理”等很强的应用学科作背景知识,这使得运筹学的教学工作者必须同时具备这些知识并能够灵活地讲授本课程。
基于运筹学课程的这一特征,才使得对运筹学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既不能按照一般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运筹学课程的教学,也不能脱离了数学的基础而仅给出一些结论的简单解释,只注重方法的使用而不注意定理的证明。要发挥运筹学课程的主导作用,使其成为示范性精品课程让其推广出去,发展起来。关于运筹学课程建设,国内外的有关专家和教师纷纷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并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要在本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注意吸取国内外最新的教学与科研成果,极大地提高运筹学课程建设的效果。
三、丰富“运筹学”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挖掘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运筹学课程建设涉及的基础比较广,内容与实际问题结合较为紧密,教学的难度较大[4]。要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着重阐述相关问题的基本思想、理论和方法,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要使教学工作者便于教学,又要使学生易于有选择性地自学。每一章末要配置适当的习题,便于学生理解、消化课程中的内容。在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将充分利用多年经验积累所制作的教学课件,配合教材,提供更多的信息,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专业特征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要讲授运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线性规划与单纯形法、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运输问题、目标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这些内容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统计学专业、信息与计算数学专业以及经济管理类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所应具备的必要知识和学习其他相应课程的重要基础。
在运筹学课程建设过程中,要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将课程的内容从理论分析到案例分析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深化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以讲授基本理论和方法为重点,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讲解知识点,使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多种运筹学的计算软件,如:WinQSB及Ind61等软件。建立教与学的信息交流平台,重视对学生主动式学习的培养,利用思考题、习题和实验题等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建立运筹学课程建设的专用网站,以辅助学生对运筹学课程的学习。
四、完善“运筹学”课程建设体系
1.完善运筹学课程体系的建设
要把运筹学课程作为主干课程,使其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紧密围绕运筹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理顺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吸收国内外运筹学最新成果。不断完善与更新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运筹学教材及其教辅材料的建设,以保证本课程建设的教学内容处于先进水平,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使其始终能够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不断完善运筹学课程的电子版教材,不断完善和丰富已有的运筹学专业资料库和试题库。定期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的总结,积累经验,发扬长处,找出不足,借鉴外校乃至外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学方法体系,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2.改革运筹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运筹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要适应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需要,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学课件,根据课程特点采用板书与课件有机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采用因材施教、启发式、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与学生要形成一个互动式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要开发“运筹学模型求解教学辅助软件”,用来帮助指导学生掌握运筹学模型的求解的方法和思路。为了使学生的知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便于阅读英文文献资料,向学生推荐英文参考文献,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英语文献的阅读引导。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5]。只有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该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向“精品课程”过渡。要努力打造一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高昂的教学热情、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一流教师梯队,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依靠本课程体系的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把课程建设做得更好更精,满足教育和教学的需要。
4.完善运筹学教材建设
完善课程教材和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体系,紧密围绕运筹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理顺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吸收国内外运筹学最新成果,编制一套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运筹学教材,将书面主讲教材、辅助教材、电子教案、网络课件融合为一体,形成具有数学与管理学科特色的现代化教材体系。运筹学课程不仅采用经典教材,而且全面实现双语教学的突破。
5.完善运筹学课程网络建设
进一步完善运筹学课程网站,不断开辟网络学习的新空间,建立更完备的网上答疑、网上作业传输和批改、网上实践、网上资料查询等系统,做好网上课件、电子教案等网站内容的及时更新,建成“信息全面、服务一流”的精品课程网站。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做好网络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网络技术的作用,搞好现代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满足运筹学课程的发展要求。同时,加大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保证网络的畅通和高速运行,确保网站的安全性,使网络教学能顺利开展,满足学生多方式学习的要求。
6.加强运筹学课程建设的实践教学
建立和完善学生上机实验和学习的内外部环境,逐步改善和提高实验室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拓宽实践性教学环节思路,增开设计性、综合性及研究性实验。要把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融于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努力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促进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第三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福翔,张天学. 运筹学教学改革研究 [J]. 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20(4):99―100.
[3] 李志猛,祝江汉,邱涤珊,徐培德. 启发式教学在运筹学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