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和茶文化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道和茶文化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而日本茶道自成体系,有其严格的程式。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精义,应该说都是健康向上的。
有学者认为,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茶道有渊源关系。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几点明显区别:
1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 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便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 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土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篇2
在近7个小时的品茗恳谈过程中,陆教授流露出了他对当前茶界关于“茶艺”、“茶道”与“茶文化”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现象的担忧之情,范老师则旁征博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以历史、哲学的视角对这三个概念的含义以及来龙去脉进行了全新解读。
陆:您认为茶艺与茶道有区别吗?
范:茶道与茶艺是“体”和“用”的关系,可以用方法论来清楚区别。“道”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是形而上的;
“艺”是有形的,表现于外的。是有形的器物、制度等,是形而下的。在茶中,能表现出来的就是艺。只有艺才能真正表演,道是无法表演的。茶艺偏向科学,茶道偏向哲学。
我把茶艺的界说分为广义和狭义两部分: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茶艺,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如何泡好一壶茶是属于科学,是一种技艺。泡茶的方法有千百种。但要泡好一壶茶一定有个公式,一个最好的方法。虽然条条道路通罗马,其中有一条是最省时、省力、最便捷的路,最适合您走的路。这条路就是我们茶艺学要寻找、探讨的目的。
我常举例说“以茶道为圆心,茶艺为半径,画一个圆即茶文化。”圆心是生命的定位、是生命的立足点。有立足点才能决定方向,才能选择目标。有了方向、目标,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才是人生之道。学茶艺的目的,为的是追求人生之道。圆心定位在此,半径愈长,画出的范围就愈大,茶文化的范围也越大。
茶文化包括茶道和茶艺,其中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故茶文化中有行为、有物态、有思想、有制度,必须是物质加精神才是完整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形上与形下以茶艺来贯穿,茶道与茶艺的总和才是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悠久,但因没有做科学的整理,用词不准确、规范不明确,所以不够有深度和高度,无法提升,也就不能形成茶道。中国人向来喜欢以茶会友,在品茶之余。谈天说道,意兴遄飞,人人自以为离“道”不远,但曲终人散后。则依然故我。似这般的清谈聊天,哪能把“道”聊出来?“道”可以自由地表达,但需要“悟”,没有悟的道未必是真道。道要传达给别人理解,一般庶民需要有工具、载体和过程。茶艺即是这个部分。
学习茶艺是为了修习茶道。艺是助人进入道的工具、载体,是过程,同时艺也是道的形式、道的呈现。《庄子》中有“庖丁解牛”的故事,解牛的刀法是艺,但解牛于无形是道,运刀能如此神妙靠的是艺中有道。
陆:现在的茶艺表演,表演者年纪很轻,应该没有太深的茶道修养,但他“艺”的表现非常完美。这中间的“道”和“艺”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范:艺的表现需要有道,才会有深度的美;而道的体会是需要悟。悟。是积累起来的。人的聪明智能是修行来的,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学习实践的功德来,累积得越多,聪明智慧就越高。年纪虽然轻,有悟性,聪明智慧高,表现出来的艺是有深度的美,自然就完美,因为它是有道的艺。
陆:“茶艺”这名词,古人为何没有想到?
范:茶文化发展已经几千年了,过去的人,或说古人,并没有把应用茶和对茶体会的哲学、思想,清楚地、系统地以科学的方法表达出来。思想的表达或表现是需要方法的训练和学习。现代人提出“茶艺”,是领悟到茶文化的核心,且能准确完美地表现出来,能表现出来才能传承,才能普世接受。茶艺可以说是实践、务实的茶文化表现。针对事物用准确的语词来表达。这代表我们现代人的进步吧!
陆:当年娄子匡先生提出的“茶艺”是何意义?
范:基本上是等于“茶道”,是茶道具体的一面,也就是说要把茶道让人实践,务实地享受茶的生活。茶艺是茶道的具体实践。走向茶道的一步一步过程,就是“艺”,就是“茶艺”。茶道和茶艺,可以说是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语词的~种表达。但是,在表达一种事物时必须具体,表示一种技能、一种职业时。更应该具体清楚。“茶艺”是一种具体的生活应用,是一种技艺。可以拿来表演,让人欣赏的技艺。那就应该是“艺”了;“道”是无形无相的,怎么表演?所以“茶艺”这个名词才是较准确的,“茶艺师”的称呼才是较正确的。“茶艺师”这名词是我提出来的,是经官方认定的,这就是正统。如果说“茶道师”或“泡茶师”,那是不准确的。茶艺师还要懂得茶性,懂得与之相关艺术的运用;泡茶师只是泡茶,那是不够的。
陆:您所阐释的“茶艺”和陆羽当年提出的“茶法”有没有区别?
范:是相通而不相同的。茶艺的理论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我只是一个开拓者,提出一个方向,可能要经过弟子、再传弟子的努力,才能有一个完整的学理、一个坚实的理论架构。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茶能彰显道时,道就寄托在茶中;当茶不能彰显道时,道又会寄托在别物中,或许寄托在咖啡为咖啡道,或许寄托在餐饮为餐饮道……而茶为何能彰显道,适合道寄托?因人类发现和应用茶已有数千年,经过数千年来前贤、大德不断的从各个方面探讨研究应用茶,建设茶的技艺、礼法,使茶中有艺,而艺可入道。
“茶艺”和“茶法”是相通而不相同的。“茶艺”、“茶法”、“茶道”,甚至于“茶技”,都有所不同。
范: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华。学茶并不是学大道理,就是学习注意生活小节、注意细微的地方,果真如此,一生行事必定失误少,累积的成就自然就比较大,从茶艺的规矩中学习成就大事的能量。
范:我认为依人类思想的发展进程来看,未来应该是要以人为本的。而以人为本的就是茶,茶人是社会上的君子,有一点使命感、有一点作为、有一点绅士风度,像一个人的样子。而人能成为一个人的特质,就是有个“礼”在,而礼就是规矩。喝茶有规矩,把规矩表现出来即“茶艺”。如果不提茶艺。喝茶用塑料杯、纸杯就好了。为什么大家会不满足于塑料杯、纸杯?
英国著名的文学家汤姆士・德昆西说:“茶永远是最聪慧人的饮料”。我们茶人对建立社会规范这件事,是可以有贡献的。
陆:中国茶中,道家的成分是不是占得比较重?
范:道家讲修道,非常讲究阴阳调和。现在中国人讲泡茶是“道”,近年来又流行起茶席设计,但却没有把道家的思想理论阴阳五行的元素考虑进去,那么茶中所谓的道就没有了根据。现在许多人讲茶道,是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
陆:范先生您能不受意识型态左右,客观、科学地评论观念性的东西,这是我很敬佩的。您的“道”是很自然地引导人改变。我们大陆现在也在改变,人们的观念逐渐往客观方面走。
范: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产茶国,也是饮茶人口最多的国家,茶是中国的国饮。要提升茶文化,才能离开庸俗、低俗、媚俗的风气,才能是有品味的人。
篇3
本文简要叙述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了中西茶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同时从课堂导入、创建情景等方面分析了如何将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渗透至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当中,以期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同时能够更为熟练地运用英语知识。
关键词:
大学英语;文化教育;茶文化;差异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学生对英语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以便学生对英语知识更为理解。中西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若不了解文化间的差异,便不能正确应用英语。茶文化是最能体现中西文化之间差异的文化之一。教师通过将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区别引入课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令学生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更为了解,英语知识的掌握也更为纯熟。
1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中的一部分,对文化起到重要的影响。大部分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最为重要的体现之一,如果没有语言的存在,也就没有文化的存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语言是对文化的反映,故而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体现,其形成既包含了这一民族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背景,也包含了该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的思维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综上所述,文化与语言之间既互相影响,也相互作用,所以理解文化便需先对语言有一定了解,而要真正做到了解语言,还需学习其民族文化。故而教师在教授大学生英语的过程中,也必须将文化渗透其中。中西方文化的形成历史不同,所用语言不同,所以要做到了解西方文化,学习英语,并不容易。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的人在交流过程中,容易产生如下问题:即使两者所用的语言均为英语,但也容易产生诸多误会。如中国人喜欢关心别人,若客人来访,会说:“您一定累了,好好休息一下。”转换为英文便是“Youmustbetired?Haveagoodrest.”。但在西方,西方人更倾向于他人夸赞其年轻、强壮,中国人关心的言语往往会被其理解为质疑自身身体状态,有可能产生不悦。由此可见,教师在向学生传输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以避免在之后运用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引发误会。
2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
茶在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不仅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还衍生出茶道这一文化。中国人饮茶以热茶为主,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煮茶以及饮茶的流程,而整个过程也为人们营造了一种恬静、淡雅以及闲适的气氛,供人们在煮茶以及饮茶的过程中探讨交流,显得极为和谐。人们对茶的了解以及依赖也无分等级与层次。中国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茶依然已然成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物质。事实上,中国人饮茶的目的在于茶道,将伦理、哲理、道德均融入饮茶的过程当中,从而形成了茶道,透过茶道,中国人可以修养心性、品味人生,从而形成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享受。茶道属于中国文化。中国人与西方人有别,其更倾向于感性思维,所以茶道并没有特殊的公式或是物质进行定义,往往凭借个人悟性无止境的贴近或是理解。对中国人来说,饮茶的最终目的并非是解渴,更多的是领悟其内在文化。中国文化深受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影响,而茶文化也受到三者的影响,形成了独有的茶道精神。中国古代人普遍认为茶可以助兴以及清谈,进而与天地沟通,故而,儒家通过饮茶以证廉洁,道家通过饮茶以求和静,佛家则通过饮茶以悟佛理,中国的茶早已超出其物质本身价值。西方人在饮茶方面与中国人差别较多,以美国人为例,其大部分人更倾向于饮冰茶,而非热茶。其在饮用之前,先将冰块放在茶中,或是将茶放置在冰箱当中冰镇,之后取出。这样的茶闻起来更为清香,解暑效果良好,饮用更为爽口,一瞬间觉得身体清凉。然而,西方人饮茶,其目的是为了解渴,所用茶叶也以速溶茶叶为主,故而少了一种感情在其中,没有中国茶道的高雅以及悠然,情调大大降低。西方国家也有将饮茶衍生为一种文化的国家,英国便是其中之一。饮茶是大部分英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其所表现的精神与中国文化有所不同,其饮茶强调的是绅士风度以及礼仪,而非悠闲以及随意。最初,英国人只是皇族于家中使用高级的茶具饮茶,随后逐渐发展为朋友之间聚会的平台,即茶会。随着这一活动的逐渐普遍,英国人设定了更多礼节性的规定,如对茶会中所使用的茶具、烛台以及插花灯的要求。同时要求茶会需要伴有一定音乐以及悟道。通常情绪下,英国的下午茶会安排于下午4点至5点之间,要求配有一定的甜点。时至今日,英国人的下午茶更偏向于吃点心,而茶仅作为一种辅助饮料存在。由此可见,中西方茶文化之间存在本质区别,中国人追求的是饮茶过程中的精神内涵,而西方人更追求茶叶本身的价值,即使是英国茶文化,也只是将饮茶视为一种礼仪,之后逐渐转化为餐饮,同中国的茶道文化完全相悖。
3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1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掌握不牢固,运用不熟练,之后的学习也难以进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词汇意义,还应教授学生如何在交流过程中加以运用,教授学生西方文化的交际模式,避免学生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在教授大学英语课程时,便可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引入教学当中,通过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出学生需要学习的单词。教师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使得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记忆词汇,并对词汇的使用有一定了解。如教师可在课堂当中询问学生:中国较为常见的茶都有什么类型?学生会回答绿茶、红茶等类型茶。之后教师提问学生,绿茶用英语怎么表示?部分学生回答:greentea。教师继续提问:那么红茶怎么用英语表示?部分学生便会按照绿茶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即redtea。此时教师纠正学生错误,告知学生红茶的英语表达为blacktea。同时向学生介绍,西方人更为注重茶叶本身的颜色,而中国人更为注重茶汤的颜色。红茶茶叶颜色较深,逼近黑色,故而西方人称其为blacktea,直接翻译为“黑茶”。而红茶茶汤颜色偏红色,故而中国人称其为“红茶”。教师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能够使学生理解红茶被西方人称为“blacktea”的原因,明确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而教师通过该方式教学,也可令学生的记忆更为牢固。除此以外,教师还可利用中西茶文化引申新的单词,如教师在教授中西茶文化过程中,便可问学生,茶属于什么类型的饮料?对茶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便能回答:茶属于软饮料。此时,教师继续提问,软饮料用英语怎么表达?若学生不清楚如何表达,教师可引导学生:柔软的英语表达方法为soft,而饮料的表达方式为drink,所以软饮料的表达方式为softdrink。教师以中西方茶文化入手,较为容易达成教学目标,也为之后学生的听力练习以及英语学习奠定了基础。
3.2创建实际情境,锻炼学生能力
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即英语成绩颇为良好,但实际应用能力低下,具体表现为无法与西方人流畅地进行交流,听力能力较低,难以即时理解对方意思。除此以外,部分学生还存在所用英语与实际情境不符,或是出现中文式的英语的现象。尤其以英国为例,英国将饮茶视为一种礼仪,与中国对茶文化的追求完全不同。所以学生如果对英国茶文化了解程度不够,其英语用语便容易出现问题,缺乏得体性,无法在实际情况中使用。作为教师,应积极将西方饮茶文化介绍给学生,同时向学生介绍英国茶会使用较为频繁的用语,以此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以便于学生之后的学习以及相关研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的茶会,令学生直接感受英国茶文化。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英国茶会的资料,并根据资料设计对话、服装以及部分情境装饰。其次要求学生上台进行表演,还原英国茶会的状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在总结过程中,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确认对话的合理性,保证对话中英语语法等方面的正确性。比如,学生将黑茶同样翻译为blacktea,教师便需进行纠正。其二,文化方面,部分学生虽然对话方面没有错误,但其部分流程或是文化方面存在问题。如西方人在吃下午茶时,服装类型为smartcasual,虽然不用着正装,但也不可以穿着牛仔裤或是套头衫等过于休闲的服饰。而部分学生有可能穿运动鞋或是凉拖鞋进行表演,这显然不符合西方文化,及时应当给予指正。除此以外,部分学生在搅拌茶叶时,会发出较大的声响,这也不符合英国对礼仪的追求,教师应告知学生:勺子需放置于杯中6点钟方向附近,之后手握茶托,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勺子,几次过后,勺子依旧停留于6点钟位置,将其拿出,放置于茶托之上。切记不要洒出茶汤,也不可在勺子还留在杯子当中时,饮用茶汤。其三,礼仪用语。中国人为表示亲昵,往往忽略“请”,“谢谢”等用语,但西方人并非如此,所以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应注意“please”以及“thankyou”等礼貌用语的使用。同时,不可提到“13”以及“3”两个数字,学生在设计对话时也应注意。教师通过创设实际的情境,指出学生英语使用方面的错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知识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英语水平,也令学生对西方文化有进一步了解。
作者:张晶晶 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都市茶文化;乡村茶文化;茶文化旅游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又有文人雅士提出“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又和艺术结缘,茶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开始追求养生保健、返璞归真和文化品位,而茶文化可以同时满足这三种要求。所以,在现代社会中,茶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茶文化旅游也应运而生。但目前国内对于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涉及较少,而且人们过于从微观上关注某个地区的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类型大都是从表象研究茶文化活动对旅游的影响,缺少从深层次角度探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动力问题。
本文以茶文化形态的区别作为切入点,首先对城乡茶文化的形态分别进行描述和概括,在此基础上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探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以求城乡茶文化互补互动,推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一、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
茶文化旅游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逐渐兴起的一种文化旅游,是以茶叶资源为载体,以享受与茶叶资源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内容,以旅游为形式的一种文化专项旅游。茶叶资源多在农村,茶叶的消费多在城市,所以茶文化在乡村与城市都具有发展的条件,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即都市茶文化和乡村茶文化。都市茶文化的开放性和感召力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激发茶文化旅游欲望,茶文化旅游的市场在城市。乡村茶文化的生态性和民俗性使得乡村茶文化旅游资源可以满足这种旅游欲望,茶文化旅游的资源在乡村。二者共同推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二、茶文化发展的两种形态
(一)都市茶文化
我国茶文化的传统特色与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都市茶文化。都市本不是产茶地,但是因为都市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发达,人口相对集中,特别是文人雅士、知识分子比较多,他们在品饮的过程中形成了对茶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把对茶的认识上升到精神境界。他们喝茶讲究的是以“舆论倡导”相关群体,影响着其他人们。所以都市茶文化也称“艺术型”茶文化,由此决定了都市茶文化不可能仅仅发展到“实用型”为止,还会继续有所提高,有所突破。可以这样说,茶资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人”的参与,才逐步形成一个文化分支,也就是俗称的“雅文化”。
1 都市茶文化的特点
包容性与开放性。都市是各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地方,包括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都市茶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对各种茶文化的亲和力,无论是英国茶道还是日本茶道、韩国茶礼;无论是高雅的茶艺还是各少数民族茶俗,凡是先进的、优秀的、经典的茶文化,都可以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感召力与辐射力。都市是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对区域甚至是全国、世界都会有极大的影响力。感召力表现在无论是本土的、还是他国的文化都会争相汇集;辐射力体现在文化的影响上,它不仅影响一个地区,甚至多个地区以及全国,全世界。我国的茶文化在历史上就已经走出国门,传向世界。如今上海少儿茶艺出访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摩洛哥等国引起轰动,精彩的表演令观众称绝,同时在全国各地演出影响深远,香港等地还派专人来沪学习取经加以推广。
创造性与多样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都市茶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多样性与创造性的特质。都市人思想观念的更新较快,不断接受新文化、新事物,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势必不断赋予都市茶文化新的内涵、新的理念。过去闻所未闻的各种新品名茶、茶饮料、保健茶、减肥茶……还有茶艺展示、少儿茶艺、家庭茶艺、茶席设计等这些新名词接踵而来,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了充分体现。
时尚性与休闲性。结合了传统文化与自然精粹于一体的茶,无疑是这个社会里最具吸引力的饮品。去茶馆喝茶成了时下都市人最喜欢也最惬意的休闲活动。茶馆中文人雅士自不必说,其中不乏商贾白领,在这里,滚滚红尘、功名利禄挥洒脑后,轻啜杯中香茗,个中妙趣难以言传。都市茶文化满足了都市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所以能蓬勃发展。
2 都市茶文化主要表现形式
都市茶文化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广泛贴近日常生活的层面、茶文化艺术形态的层面、与都市内涵和茶科学相结合的层面。
其一,茶的生活层面。茶与服务行业的结合,有悠久的历史。如曲艺演出采用传统的形式:剧场有茶水供应,如解放前上海成都北路的沧州剧场、八仙桥附近的“雅庐”等等。平时主要供应茶水,有时兼有戏曲清唱或曲艺演出。而如今城市中随处可见的茶艺馆是茶融入百姓生活最好的诠释。茶艺馆与传统老茶馆的区别在于,除了是一种商业性专用饮茶场所,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以弘扬茶文化为主要目的,以品茗、赏艺为主要形式。由此也不难解释各种茶艺馆旅游线路何以得到大众的亲睐。都市不是产茶地,反而有多种名茶可供选择和消费。像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南京的玄武湖、武昌的滕王阁等处,都配有好茶供游客消费。
其二,茶的艺术层面。都市是茶文化发展的重地,也是艺术型茶文化发展的根据地。其表现形式包括各茶文化研究机构、茶报刊杂志、茶文学创作、茶戏曲、茶电视剧等。如20世纪中期的《茶馆》,20世纪末期的《茶人三部曲》,颇受人们欢迎,随着茶文化艺术作品的问世,人们喝茶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其三,茶的科学层面。茶文化与人们的消费观相关,它呼唤茶人以现代营销理念和良好的经营素质,不断地为茶文化注入新的内涵,以此来影响茶的经营环境和氛围。如现在流行的袋泡茶、茶饮料、各种加工再加工茶类、琳琅满目的茶叶包装,企业开拓市场创新的做法对茶文化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别对于茶文化旅游购物产品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茶文化
乡村茶文化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茶乡丰富的茶叶资源。茶树喜温、喜湿,不耐寒,不耐旱,只有高山云雾的滋养才会形成优秀的自然品质。所以茶叶一般都长在深山之中;二是茶农与茶树同生同长,在长期的种植和品饮过程中形成了对茶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比如过去在农村乡间的小路上,每隔五里、十里必有一个供人小憩、喝茶、对山歌的路亭,这就是乡村茶文化。
1 乡村茶文化的特点
自然性与生态性。陆羽《茶经》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上者生烂石”,“野者上,园者次。”所以 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产茶区特别是名茶产区一般都处于深山野外。“生于山野,得云雾之仙气,汲甘泉之灵性,因而,它得以成为天地间仙凡同享、雅俗共赏的灵物”。茶叶的自然之美,是其自然地理环境赋予茶的一种审美属性。我国道家学说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道家的“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乡村茶文化的生态性与此不谋而合,给人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高雅感觉。
原生性和民俗性。乡村茶文化内涵,尤其是茶与民俗、民风相结合的内容,由于很少受外来文化的侵犯,文化形态原始,很受游客欢迎,所以乡村茶文化不同于都市茶文化,它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也就是俗称的“俗文化”。当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胼手胝足的农民为你沏上一杯茶,那种感动是在高档的茶馆里感受不到的。没有任何表演和修饰成分,有的只是劳动人民的淳朴和平实。
2 乡村茶文化的表现形式
生态观光茶园。“片片茶园绿如染,重重茶山接上天”,茶园为湖光山色增添了诗意。茶树虽然是一种经济作物,但跟一般农作物相比又有点像观赏植物,置身于自然盆景的茶园中更感到淡淡的茶香,让人陶醉。难怪唐代诗人刘禹锡能写出“人间何处是仙境,春山携妓采茶时”如此美妙的诗句。这一切对久居钢筋水泥之中的人们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茶乡特色民俗。茶文化是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茶乡民俗游之所以能吸引来自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游客,原因就在于其文化差异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吸引力。如白族三道茶、彝族盐茶、苗族虫茶,光是这些名字就已经勾起人的兴趣。而且这些民俗活动都有较强的民众参与性,游客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获得美的享受,还能形成对生活、人生价值的真切体验,达到了文化旅游的最高境界。
茶文化遗址遗迹。茶乡劳动人民在茶的培育、制造和利用以及茶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发展上,为我国乃至世界流下了诸如茶事井泉、茶韵寺观、古老茶山、茶所遗址、纪茶碑刻等众多的茶文化遗迹。目前,现存于世,有较大影响,又在历史上有过重大作用的茶文化遗迹有近百处之多。在这些遗迹中,既有2000年以前的名山黄茶院、邛崃文君井等;又有1000年以前的天台山葛玄炼丹名圃、长兴贡茶院、云南野生大茶树林、茶马古道等。茶文化遗迹,既是宝贵的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再生和逆转的茶历史资源,更是人类的价值不可低估的一份文化遗产。大部分茶文化遗迹都散落在乡村,鲜为人知,这些宝贵的资源特别是对茶研究者有着独特吸引力。
三、城乡茶文化互动推动茶文化旅游发展
(一)优势互补
都市茶文化和乡村茶文化各有特色,一雅一俗,构成了茶文化旅游的主要内容,满足着不同人群的需要,满足了茶文化旅游的不同细分市场。可以把这两种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经典茶文化旅游线路,如都市茶馆游和乡村生态茶园游相结合等,游客也可以全面体会到茶文化的内涵。
(二)统筹互动
1 都市茶文化的带动作用
首先,提高茶叶资源知名度,为乡村茶文化旅游广而告之。通过举办茶文化节、茶文化学术研讨会、茶博览会、名茶评比会等来打造名优茶的名气。上海茶文化节自1994年举办以来,累计吸引了来自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10多个国家的各界人士共140万人参加了历届文化节的系列活动,达到了“扩大影响、积聚人气、提升形象、体现实效”的效果。浙江新昌、开化、诸暨等地由于发展名优茶,在茶文化节亮相,并通过冠名活动、申请指定专用茶、与上海联合发展茶乡旅游等方式打响品牌知名度。2002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前夕,举行了“上海一新昌、上海一安吉茶乡旅游首发式”,上海市民纷纷报名参加茶乡旅游活动。茶文化节的开展为乡村茶文化旅游开辟了新的客源市场。
其次,复兴茶文化,激发人们对茶文化的旅游动机。都市中随处可见的茶艺馆、还有茶博物馆、甚至茶小说、茶戏剧都是普及茶文化的好方法,使得饮茶和品味茶文化成为都市人的生活方式。都市是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都市茶文化也代表了茶文化发展的最新形态。而都市又存在大量的潜在客源,如何通过都市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把这些潜在客源变成现实的乡村茶文化旅游者,使他们到茶乡去旅游,是都市茶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可以说,都市茶文化旅游打开了人们认识茶文化的窗口。
最后,改变农民的意识,增加开展乡村茶文化旅游的动机。通过都市茶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带来的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刺激农民的意识:没有种茶的地方茶叶都火了,种茶的地方茶叶还能不行?促使他们认识到,文化不仅仅是都市人的特权,农村文化也有自身的特点,有适应农村生活需要的形式和内容。旅游也非都市的专利,农村照样可以搞旅游,在开展茶文化旅游上甚至更有优势。近年来都市茶艺馆风风火火的开展,使得很多小镇和农村派专人去大城市的茶艺馆学艺、充电。他们也意识到,没有文化的内涵,旅游的生命力不会长久。
2 乡村茶文化是茶文化旅游的源泉和归宿
乡村茶文化的发展丰富了茶文化旅游产品,满足了旅游的市场需求。茶叶资源是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本源。这主要体现在乡村茶文化的看点上。乡村茶文化的生态性、民俗性使得茶文化旅游资源极具观赏性、参与性。茶园更是美的,而且不同地域的茶树其特征不一,美态各异,例如,云南的野生大茶树、江西婺源的生态茶园、浙江安吉的白茶园等等,就有着各领的丰姿。至于各地民俗不同,由此衍生出来的不同茶俗,不同茶礼,不同茶点,则更是千姿百态,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乡村茶文化更为旅游者提供了一个真正接触自然和理解自然的机会。比如采茶、炒茶,旅游者不仅零距离与吸天地之精华的茶树亲密接触,而且可以从中知晓采茶的技巧、炒茶的要领,从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可以亲自参与体会各地茶俗,体验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篇5
本届茶文化博览交易会采取精美特装和特色展位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现代化的视听手段进行展示展陈,突出了产品特色,彰显了文化品位,提升了展会形象。
本届茶文化博览交易会创新采用市场化运作,办出“省字号”高水平展会,火爆的人气、强大的购买力、积极的合作意向,让客商赚了个盆满钵满。
河北省首届茶文化博览交易会不仅促进了茶叶贸易,而且将河北禅茶文化品牌推到世人面前。河北省是中国禅茶文化之源,柏林禅寺原住持净慧大师提炼出中国禅茶文化的四大精神“正、清、和、雅”和四大功能“感恩、分享、包容、结缘”,为禅茶文化注入生活禅新理念。河北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几件事,不仅催开中国禅茶文化缘起之门,也催开 “茶禅一味”这一禅林法语之门,同时加速了中国禅茶文化的发展。
禅茶文化的发展是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倡导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由于有了佛家禅文化的渗透,才有了“禅茶一味”的思想以及今天的禅茶文化精神和功能。
在省会石家庄的闹市区有一座清幽的园林,那就是石门公园。公园的南北两端各有一间茶馆,占据了公园两个最具特点的园中之园。于是,清幽的园林中便时时飘拂着袅袅茶香与铮铮琴韵。这两家茶馆相聚于此,同样是应了茶的名义。
位于公园北端的三字禅茶院奉行中国禅茶文化,院主吴明海是赵州柏林禅寺已故净慧禅师的大弟子,中国禅茶文化“正、清、和、雅” 的四大精神内涵及“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四大功能正是净慧禅师殚精竭虑、深刻思考后提炼出来的,三字禅茶院奉行的禅茶文化精神内核是与净慧禅师一脉相承的。
在三字禅茶院处处可见禅机、禅意。悬于入口处的《心经》是必修功课,人人都能出口成诵。一草一木、一字一画都显示着茶与禅的自然融合。高级茶艺师郭灵巧也是净慧禅师的弟子,她将修行融汇于生活之中,将本职工作——泡茶作为修行的一种,认真对待、一丝不苟。慕名而来的客人似乎总能在这里体悟到因缘的巧妙,达成心中所愿。
在公园南端,缤纷的樱花与苍翠的茂竹掩映着一座原木建筑,这就是颇具日本风貌的扶桑茶庭。外观虽然按照古日式风格,内里却完全是中国的传统,琴棋书画随处可见。谈起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内涵的关系,主人独到的见解虽另辟蹊径,但也不离“和、雅”二字。在茶馆的经营中,处处浸着平和、雅致的理念。难怪开了15年,这座精致的茶馆还是高朋满座,大约就是主雅客来勤的缘故了。
如果说三字禅茶院体现着佛家的包容与结缘,那么扶桑茶庭则充盈着道家的散淡与飘逸。在文化底蕴稍显薄弱的石家庄,遍布全城的茶馆将中国深厚的传统思想内蕴寄托于茶香袅袅之中,给现代时尚生活增添一缕典雅与稳重。
河北临漳昭德寺的以茶禅修,首开中国禅茶结合之先河
中国现有的史料中有关佛教僧众坐禅饮茶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根据唐代房玄龄等人所著《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六十五〈艺术传〉中所写的,发生在晋代后赵都城邺城昭德寺(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的以茶禅修故事。僧人单道开以茶禅修之先例,开启了中国僧人将茶和禅相合的大门,为后世“茶禅一味”这一禅林法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河北人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饮茶篇》,成为僧人以茶禅修最具史料价值的历史篇章
封演,河北景县人(今属河北省衡水市),曾任礼部郎中、御史中丞。河北景县曾是封姓望族故地,极盛于北朝,至隋朝和唐朝,出现过许多官宦士族。唐代封演所著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篇》被誉为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中国茶文化历史篇章,受到中国茶文化、茶学专家的高度重视和追捧。
河北禅门公案“吃茶去”标志着“禅宗茶道”的正式诞生,为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河北赵州“吃茶去”公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文化典故。
从谂禅师三声颇有回味的“吃茶去!”被世人看成是“赵州禅关”,因茶能清心,在“人我同心,心我同体”的气氛之中,易于进入禅的真实境界,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明心见性。故对中国禅道及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标志着佛教“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也为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吃茶去”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
总而言之,赵州“吃茶去”这三个字,是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但它却催生出一朵绚烂的中国禅茶文化奇葩,而且这朵奇葩的芳香正在不断地散发,内涵在不断地扩展、充实和延伸。中国佛协副会长、柏林禅寺原住持净慧大德秉承“赵州门风”之法脉,在赵州“吃茶去”的茶钵中注入了“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生活禅新理念,赋予了“禅茶一味”的全新内涵。
柏林禅寺方丈明海大和尚师资承继,法脉相袭,他在赵州“吃茶去”的茶钵中注入了——吃茶去的“实质是要我们以禅心的智慧之光照亮生活的道路、转化人性的缺陷,这不仅是人类文化史上永恒的主题,更是当今时代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大众生活品质、引导人们走出心灵迷惘的应机妙方”以及“学禅不能当饭吃,但能使吃饭更有滋味。学禅能够帮助我们开启智慧。但是,智慧必须由自己觉悟而生,无法由他人递交到你手上,他人不能给你的,只是可以表述的禅知识,如果不能落实于生活的话,徒增谈资而已。”明海法师这一番话,是对赵州“吃茶去”新的诠释,使赵州“吃茶去”法脉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茶禅文化“四大精神”和“四大功能”把禅茶文化推进为一个价值核心,一个新的教养水准
作为一个话题,中国禅茶文化近几年来被茶、佛界人士广泛谈论,也被世人广泛炒作,但始终无法归纳出精神内核。当净慧大德把生活禅中的“感恩文化”与国学泰斗文怀沙老先生手中握有的“正、清、和”三字经,再加上中国茶文化中固有的一个“雅”字,创造出中国禅茶文化理念这样一个词汇,激烈地搅动了茶佛界人士对之的眷注之心。
篇6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英语翻译
1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中国是产茶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让茶成为一种流通于世界的商品。中国对茶有着独特的喜爱,在西方国家也是如此。茶自从流传到西方以后,就被当地人们所崇尚。不同地域的茶叶品种大不相同,这就形成了众多形式的茶文化。而将这种具有地域色彩的茶文化良好发展的英国茶文化最有发言权。茶叶想要保持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就需要进行翻译,这个过程涉及到的问题众多,需要一一进行解决。1.1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及内涵在春秋时期,“茶”就出现了人们身边,但古时的“茶”与现代的“茶”有所区别,那时的“茶”对人们来说就是味道比较苦涩的饮品。“茶”经过历史的不断变迁,愈来愈多的文人墨客喜欢描写茶、探究茶。在三国时期,这种关于茶的文献就相对较多,比如华佗的《食经》中就记载了茶可让人清新明思,茶特殊的药用价值慢慢被人们发现、挖掘、应用,拉近了茶与人们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文化史上,茶属于重要角色,唐代有本文献名叫《茶经》,是“茶圣”陆羽的传奇之作,文献中详细介绍了茶的类型、采摘方法、烹制过程、色泽对比等等,这本传奇之作大大提升了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同时开启了日本的茶道之门。一时间茶文化风靡全国,书法、绘画、诗作等等,大多数与文化有关的内容中都出现了茶,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大力支持茶在对外贸易上的发展,关于茶文化的文化节也相继在各个地方开展,增强了茶文化的时代性。提到中国的茶文化,就会想到儒家的“仁善明德”。道家的“天人合一”与佛家的“修身悟道”是茶文化的独特之道,致使茶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脱颖而出。茶成了人们生活中比不可少的饮品,人们对于茶的重视程度也随着综合国力增强而提高。人们在品茶、观赏茶的同时体会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所谓的茶道。茶道的操作流程分为烹茶、沏茶、赏茶、闻茶、品茶,在进行这些操作的同时达到修身养性、促进友谊、学习礼法的目的。1.2英国茶文化历史及内涵茶原产于中国,流通于世界。虽然中国是茶的故乡,但是西方人对茶的喜爱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这点在英国体现的尤为明显。英国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国家,那里的人喜欢喝茶远近闻名,比较出名的当属英国的“下午茶”,这种茶余饭后的消遣,成为英国人主要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茶没有流入英国以前,英国人还不知道有这种神奇的饮品。之所以茶会在英国流行,还有一段比较传奇的历史,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由于茶叶是一种外来商品,英语没有与之对应的翻译单词,英国人结合闽南语,通过不断变形,从而将这种“中国叶子”翻译成了如今的“tea”。一时激起千层浪,这种简单通俗的翻译方式,很快被贵族们所接受并效仿开来,从此,喝茶的习惯在英国普及起来。现在社会,人们知道了茶具有众多神奇的功效以后,对于茶的追捧和喜爱不亚于任何一个国家。中国人喝茶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而在英国,则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并设定了专门的“茶休时间”,这是一种独有的生活习惯,同时,英国人饮茶需要有甜点相伴,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品茶的乐趣。英国的茶文化具有一定的西方特色,比如有些贵族小姐们,会在自家的花园中整齐的摆放好桌椅,精心的进行布置以后,要求宾客来家品茶,这种新颖的招待方式让她们结交了更多的朋友。由于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已经没有更多闲暇的时间去慢慢品茶,这种生活方式对英国的茶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可是这并没有改变他们对茶的喜爱程度。在英国,就连走路都会看到端着茶杯的行人,就凭这点足以证明英国的茶文化对其影响之深,意义之重大。茶在英国人眼中,已经不单纯只是一种饮品,而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真正体会到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益处。美国从建国到发展成如今的强国,时间不过几百年而已。茶叶由于贸易自然会流经美国市场,而当时的美国人为了快速发展,并没有集中精力在茶文化上,所以,茶就像美国的咖啡、可乐一样,只是作为一种饮品出现,并没有过多实际的意义。由于处事态度和做事节奏的不同,英国和中国具有的良好茶文化并没有对美国产生影响。美国人喜欢喝冷饮,就产生了冰茶这种饮品。茶在美国成了“入乡随俗”的产物,这在美国的整体文化发展方面只能算是涓涓细流,并没有实质意义。
2茶叶翻译中的跨文化问题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存在差异,茶文化在各国的特色也别具一格,所以将茶叶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按照各地茶文化的特点进行翻译。现如今,茶叶翻译的状况百出,各种类型的茶叶翻译层出不穷,一系列的翻译问题堆积成山,例如:同一地方的茶叶翻译不同、在进行中西方茶叶翻译时不考虑文化差异只顾一味的翻译、错误使用翻译技巧和方法等等,这严重影响了茶叶翻译所呈现出来的效果。所以要想正确的进行茶叶翻译,在翻译之前就要充分了解中西方所存在的文化差异,不然就会漏洞百出、贻笑大方。在进行茶叶翻译时,可从下面几点着手:2.1统一翻译标准如何能让读者对翻译内容一目了然是茶叶翻译的主要原则。在进行茶叶翻译时要个性突出、顺口悦耳、内涵深厚,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进而促使读者对茶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就目前的茶叶翻译现状来讲,翻译层出不穷、杂乱不堪,大多数国外读者在阅读茶叶翻译时无法从中了解茶叶的类型、特点等等。充分了解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是翻译者在翻译前的必修课,翻译者可按照茶的类别将茶叶区分开,茶的类型大致分为四种,分别是Non-fermented(不发酵茶)、Partiallyfermented(部分发酵茶)、Post-fermented(后发酵茶)、Completelyfermented(全发酵茶)。在不发酵茶中,GreenTea(绿茶)处于主要地位;在部分发酵茶中,WulongTea(乌龙茶)处于主要地位;在后发酵茶中,PuerTea(普洱茶)处于主要地位;在全发酵茶中,BlackTea(红茶)处于主要地位。如此将茶的类型仔细划分,可以达到让读者在读茶叶翻译时一目了然地了解茶的类别和独特之处的目的。2.2结合中西茶又化差异进行翻译茶文化在中西方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各地的茶文化的特色鲜明,在进行茶叶翻译时,应尽量考虑英国读者的语言翻译习惯,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合理的翻译技巧,巧妙地将茶叶翻译出来,从而达到与读者思维方式相结合的目的。在汉语中“茶”的概念仅限于“茶叶”、“茶树”等等,而英语中的“茶”——“tea”,并非指概括这些比较浅显易懂的意思,还具有下午五六点钟的下午茶意思。这种中西方的差异在“黑茶”中也有所体现,中国的翻译者一般将“黑茶”译为“DarkTea”,而“dark”在英文翻译中译为“暗”,具有“忧郁的”、“无知的”的特性,因此用“DarkTea”来代表“黑茶”,这无疑会受到西方人的排斥。由于黑茶是我国茶叶的特产,所以可以利用这点,直接采取拼音翻译法将“黑茶”翻译成”Blacktea”,这样不仅会引起西方人对茶叶的好奇心,也有利于茶文化的传播。中国人在品茶时比较注重茶水的颜色,用红茶泡出来的茶水呈现红色,所以中国人将其叫做红茶,而西方人在品茶时注重茶叶本身的颜色,认为红茶的颜色是黑色的,所以西方人将“红茶”翻译成“BlackTea”,所以翻译者在翻译时要全面考虑中西方文化特色,从而符合西方人的认知习惯,进而传承茶文化。2.3采取合适的翻译技巧与万法翻译者在翻译时,要利用有效的翻译方法和合理的翻译技巧将茶叶翻译出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来进行翻译:2.3.1直译法。在我国绝大多数茶叶都可利用直译的方法来进行翻译,例如:众所周知,武夷岩茶在山间的岩石上生长,由于“rock”一词带有动感和激励的意思,且能凸出其坚强的品格,所以将“武夷岩茶”翻译成“RockTea”可以很明确的了解“武夷岩茶”的特点。这种翻译方法简单、大方、浅显、易懂。2.3.2音译法。一些比较有知名度的茶叶在翻译时就可以利用音译的方法。例如:将“西湖龙井”翻译为“XihuLongjingTea”;“安溪铁观音”翻译为“AnxiTieguanyinTea”等等。此种方法可大大增加西方人对茶文化的兴趣。2.3.3意译法。利用这种方法翻译时,要注重文化差别以及原语与目的语受众认知的程度,所以翻译者要合理的利用一些有利手段,巧妙地将茶叶特性表现出来。
3结束语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在中国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而随着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茶文化的对外传播翻译策略,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由于茶文化在中西方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所以在翻译时需充分了解其差异所在,利用合理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将茶叶翻译出来,从而体现出茶文化的魅力,进而有利于我国茶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刘进.对外文化传播翻译策略研究[J].学术界,2010(12):156-163+287.
[2]董书婷.《茶经》中的禅宗思想以及翻译补偿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3]贾玉坤.从翻译目的论视角看国产茶品说明书英译[D].海南大学,2014.
[4]甘露.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土家族民歌翻译初探———以《六口茶》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80-183.
[5]姜晓杰,姜怡.《茶经》里的中庸思想及其翻译策略探讨[J].语言教育,2014(3):61-66.
篇7
【关键词】丝路茶文化新疆紫砂工艺
新疆,一片拥有着异域风情且远离汉文化的西北边陲,谈及茶或茶文化则鲜有人知。究其茶文化与新疆的渊源,那不得不提的就是丝绸之路的交流,丝绸、瓷器和茶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几类重要的出口商品,且丝绸之路沿线各城邦不可能不受其影响,与其说来往丝绸之路的商人运送的是商品,不如说他们传播的是文化,而与茶叶商品应运而生的茶文化就自然而然的传播开来,再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及风俗习惯相互融合,形成了当地特有的茶文化。
一、西域茶文化渊源
中国是种茶饮茶最早的国家,据《日知录》卷7《茶》记载:“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早在先秦时巴蜀之地就已开始种茶饮茶,在魏晋南北朝是饮茶风气逐步形成的时期,此时南方已普遍种植茶树。随着一些南方士人归附北朝,盛行于南方的茶也流入北方。唐代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西域地处亚欧内陆腹地,是古丝绸之路必经的枢纽,中唐时期,西域的茶文化逐渐发展,与中原也出现了茶马贸易。尤其是10世纪以前,西域是我国与中亚西部、南亚、西亚交往、联络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难以忽视。
新疆人尚饮茶,还有新疆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的影响。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地貌特征加上远离海洋形成封闭性的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天气候严寒。且牧区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游牧民的日常主要是“食肉饮酪”,饮食结构中肉食多,蔬菜少。而茶本身具有特别的功效茶叶具有消炎解毒、驱热消暑、提神醒目、驱腻消食、强身健体等效用。《茶经》上记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醒酗甘露抗衡也。”茶的特有效用使其成为边疆民族能接受甚至喜好的物品,尤其是草原牧民更甚,且有自己民族的特有的茶的多种冲泡饮用方式,如奶茶、酥油茶等等。不难看出茶水在西域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谈到新疆现代的茶文化,就不得不介绍一下具有代表性的新疆维吾尔族茶文化,新疆的维吾尔族人本就是喜欢喝茶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茶,而且喝茶也同样是维吾尔人招待客人的一种方式。所以去维吾尔人家做客时,主人一定会热情的给客人烧茶、倒茶。只是没有汉文化茶道那么繁复精致,但也显示出了西北人的热情豪放。饮罢茶之后,主人一般还会再端出瓜果、糕点、干果来招待。凡是去做过客的人都能留下维吾尔人热情好客的印象。
而新疆的汉族有喜好少数民族饮茶方式的,但大多也与中原地区无异,尤其是当代文人雅士常在书房中摆放讲究的茶具,在此品茶论道,回味无穷。由此笔者走访了新疆紫砂工艺美术大师赵国洁老师,从赵老师那里了解到,喜爱茶文化的人是很普遍的,把玩茶具尤其是紫砂壶的爱好者在新疆还是有很多的。本就想从茶具人手了解新疆的茶文化,不曾想除此以外还有意外发现……
二、新疆紫砂矿料的发现
原以为新疆的紫砂工艺都是从内地买来的紫砂泥料,后来才得知新疆的紫砂原矿发现于克拉玛依地区金龙湖一带。2013年4月,克拉玛依金龙湖建设工程全面启动。没想到这个挖湖的工程,竟然能挖出新疆紫砂原矿。当时就有人大胆推测这挖出的五彩土中有紫砂原矿,便将这些五彩土送到权威机构检测。经宜兴市国家轻工业陶瓷耐火材料质量监督监测站检测分析,这些黏土确实是紫砂原矿。该监测站同时出具了一份权威的檢测报告。矿料经宜兴市国家轻工业陶瓷耐火材料质量监督监测站、新疆油田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有关岩相分析表明,新疆紫砂泥的主要矿物成分为高岭土,富含铁、锌、硒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制作紫砂制品的优良原矿。“送检黏土是紫砂原矿!”这一消息迅速传回了新疆。克拉玛依实验检测研究院对黏土的成分进行再次分析,技术人员首先对黏土的无毒化进行检测,排除了对人体的危害。经考证,它形成于2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在戈壁大漠经历亿万年地质变迁而成。据技术人员测算,现开采的克拉玛依紫砂矿埋藏于岩石层下30至50米处,矿藏数量喜人,平均分布在克拉玛依区周围,可持续开发一二百年。
将新疆的紫砂送到了宜兴当地紫砂壶具匠人的手中委托加工时,并没有提前告知匠人这些紫砂的来源,匠人们却在紫砂的制作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同。国家级工艺美术师、资深紫砂文化学者谷农问:“这块泥不错!这是新料还能这么容易成型,应该不是产自宜兴的吧?”谁也没想到遥远的新疆也有紫砂。
三、新疆与紫砂的渊源
新疆的陶器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据《新疆古代文明》中记载:“早在新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新疆陶器就已显示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表现风格了。新疆出土的最早的陶器,如:塔城市卫校古墓地出图的夹沙灰陶杯,阿勒泰市克尔木齐出土的水波纹环底罐,和静县察吾呼沟出土的长流单耳陶杯。”(图1)
紫砂的概念是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最早的定义是《阳羡茗壶系》所称“五色土”。可见紫砂泥色彩之繁杂。明代晚期文人对紫砂的了解也很少,大致以“砂”“瓦”呼之。这一时期人们分辨紫砂的方法主要是以颜色为标准。清代嘉庆《重刊宜兴旧志》依器型把丁蜀地区陶业产品粗略划分为砖瓦、缸瓮、瓶缶和茗壶、花瓶等,这才正式将紫砂器和宜兴窑其它产品区分开来。清代晚期丁蜀陶业兴盛之后,陶业者以颜色将丁蜀窑产品分作六类:粗货,黑货、黄货、砂货、溪货和紫砂。至少在清代中期,紫砂已经被单独划分出来,专门用于制作茗壶、花瓶。民国时紫砂产品被称作“细货”。上世纪90年代后,地质学把紫砂定义为甲泥矿中的紫泥、绿泥和红泥。”宜兴紫砂泥料的命名有以下几种方式:1.产地命名如:本山甲泥;2.产地结合外观色加以区别如:本山绿泥;3.矿料产出时的颜色命名如:天青泥;4.矿料烧成后的颜色命名如:红泥;5.泥层中深浅状况命名如:底槽清;6.矿料自然存在状况命名如:降坡泥。按颜色区分紫砂共有红泥、朱泥、紫泥、青泥及段泥五种颜色。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新疆紫砂矿藏中红泥、段泥届多。紫砂泥的矿物组成是由石英、黏土、云母、赤铁矿等,所以紫砂土即使粉碎至一定细度仍然成团粒状结构。紫砂泥的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等,所以紫砂泥有透气性好、色泽诡异的特点。而不了解紫砂的人对紫砂的认识会有误区:把紫砂原料简单的以“真假”来区分。其实紫砂原料有品质差异,不能简单以“真假”区分。宜兴紫砂最正宗这是普遍公认的,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其他地区的紫砂矿,各地区出产的紫砂泥,只是品质差异,不能简单用“真假紫砂”来区分。
四、新疆紫砂工艺
2006年国家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宜兴紫砂工艺名列手工类首位。而紫砂工艺又如何评价?新疆紫砂工艺美术大师赵国洁老师介绍说:“它其实与绘画是相通的,点、线、面构成是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抑扬顿挫,都要交待清楚。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也是如此,点,须圆则圆,须方则方;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都不能含糊。否则,就不能算一把好壶。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禁。这也是‘工’的要求。纯手工制作的紫砂茶具,与机器制作的有很大区别。真的做工精细,整体美观,而且壶的表面摸上去会有粗糙感。历来,紫砂壶是按人定价,名家名壶身价百倍。”
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壶的功能美。紫砂壶的功能美:(一)容量适度;(二)高矮得当;(三)盖严紧;(四)出水流畅。这是基本的实用要求衡量标准。按目前我国的饮茶习惯一般二至五人会饮,宜采用容量三百五十毫升为最佳。其容量刚好四杯左右,手摸手提,只需一手之劳,所以称“一手壶”。紫砂壶的高矮各有用处。高壶小,宜泡红茶;矮壶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须适度,过高则茶失味,过矮则茶易从盖溢出,使风景大刹。刹风景的还有壶嘴出水不畅,几粒很小的珠茶,到得壶中,均成大叶,易把出口堵住,现时做壶已根据饮茶人习惯把壶嘴改称独,使流水明显比以前畅通。要求壶的盖严紧,能使冲壶水落于茶海而不致落入壶内,看来似乎与功能美关系不大实际是为讲究卫生,也不可不提。凡此种种,都属公用标准。
关于紫砂的艺术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所爱。相对现代紫砂工艺与传统紫砂工艺而言,传统紫砂更强调注重紫砂的实用性,追求的是品质内涵的深入探究,而对于现代紫砂,不能简单的解读为“泡茶的壶”,而应解读为“壶形雕塑”更为贴切。现代紫砂与传统紫砂工艺的区别就在于:1.形体构成有了新的思维方法;2.有意识强调点、线、面在形体中的地位;3.打破了功用结构的旧观念;4.重视表现材质的质表肌理;5.后现代艺术的综合美学意识。紫砂壶的壶型数不胜数,我们不应人云亦云地认为哪种壶型好或不好。就像艺术流派,没有好坏之分。紫砂壶属于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紫砂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淡泊平和,超凡脱俗。”
我国最早有关宜兴紫砂的记录始于北宋,宜兴紫砂始于宋,成于明,繁荣于当代。而与悠久醇厚的宜兴紫砂史相比,由于新疆历代草原民族豪放的生活环境,让茶文化底蕴的积淀不及内地丰厚,新疆的紫砂更像是一根刚发芽的嫩枝,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正因为如此,开发前景才更广阔。在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现代生活中,新疆的茶文化也已逐渐蔚然成风。紫砂也越来越为大众所了解。
五、新疆紫砂工艺文化的展望
从紫砂的制作工艺上讲,新疆紫砂要有自己的大师,多出一些贴近新疆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运用新疆紫砂的矿料,掌握熟悉其性质,创作出具有新疆特色的雅俗共赏的紫砂作品,才是新疆紫砂发展的正路。就如新疆紫砂工艺美术大师赵国洁紫砂与和田玉结合的玉钮紫砂壶系列作品,以及凤鸣壶作品,从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新疆现代紫砂艺术的创作高度。加之新疆紫砂的发现无疑为新疆的旅游资源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更是文化产业的新亮点。乘着“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春风加以发展,紫砂文化在新疆必定升温。可通过专业的团队将新疆紫砂延伸出多样的作品,制作出工艺精美、品质上乘、富有新疆特色的紫砂器,让新疆紫砂走向全国就不仅仅只是梦想了。
六、新疆茶文化的民族认同
几千年茶文化历史渊源的积淀,祖祖辈辈茶文化传承发展,茶的种类有千万种,各民族冲泡与喝茶的讲究虽也千差万别,可不变的是对茶与茶文化的共同爱好,这与地区、民族无关,亦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具体体现。品茶中的酸甜苦涩之滋味,也如平凡人生,其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品味,至于要加入什么佐料改变的它的味道,不同的味道也如不同的人生。
篇8
茶和茶文化本都起源于我国,经历华夏千载风雨,沉淀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世界各地不同文明的兴起和互相交流,茶和茶文化也伴随外交步伐走出国门,声名远播。其中尤其受欧美人民的欢迎和推崇,并藉此形成了以英美为代表的具有显著西方文化特点的茶文化。因中西方文化基础、行为习惯、礼仪风俗和语言环境等方面各不相同,故两地在英语教学上的侧重点也必然不同。因此,本文将围绕中西方茶文化差异这个主题,对两地茶文化进行跨文化比较,并浅析其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茶文化;跨文化比较;大学英语教学
1茶文化源流和英语教学
茶和茶文化都起源于我国,且种茶饮茶历史渊远,最早可溯及神农氏。我国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记载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说明茶叶多产于我国南方地区,我国南方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了独一无二而又神秘幽静的茶文化。它经历过漫漫岁月的精雕细琢,终于自成一体,成为泱泱华夏的象征之一。而世界各种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海陆商路的不断开拓,也为我国茶叶和茶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客观条件。茶叶在中世纪的英国虽没有广泛种植,但也不算是一种罕见的植物,当时英国人对茶叶的认识仅限于粗浅的药物作用方面,对于其食用价值和食用方式尚未加以研究,以至于在茶叶初期流行的时候闹过笑话。该笑话说英国商人和使团最初和我国进行贸易时,发现天朝上至皇亲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喜欢饮茶,于是便购买了许多茶叶回国,一时在英国皇室和权贵间引发了茶热,但许多吃过茶的贵族都表示不解,这么苦涩难吃的茶叶,中国人怎么还能吃得津津有味呢?后来双方使团交流时,英方向中方提出了这个对他们而言十分费解的问题,这时候大家才发现,原来英国人是这么“吃茶”的———他们把茶叶一股脑倒进大锅里煮沸,再加上许多调料,然后捞叶子吃。中国人啼笑皆非,这件事也让当时的国人坚定了西方蛮夷不化的印象。当然,这只是调侃历史的一个笑话,认知观念的局限由当时局限的信息获取能力所决定。事过百年,如今的英国却和中国一样,变成了一个嗜茶如命的国家。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茶传入英国后,的确受当地文化所熏陶,但带上绅士帽子,穿上小西装的茶文化,同样十分可爱。而英语作为一门使用范围最广泛、应用渠道最多样化的语言,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必修外语课程之一。就我国而言,英语课在我国教育中开设时间早,普及范围广,几乎可算得上是除了国语以外最流行的语种。但尽管我国大学生自小就开始学习英语,却因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和学生惯用母语习惯来帮助记忆英语语法和理解英语语境,造成了英语教学中式化的现象,即所谓的“changlish”。中式化英语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某种程度上埋没了原语言文化背景,它的确能让外来语种和本土文化相兼容,但是亦容易让人忘却该语种的本来面貌。然而就如同茶文化在中国和英美地区有所差异一样,我们虽不能强求在异国他乡的背景中做到传授真正地道的牛津英语,但可在理解异国文化的前提下尽可能更好地学习异国语言。下文笔者将对中国和英美茶文化进行跨文化比较,并且通过比对结果,浅析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和影响。
2中国和英美茶文化的异同点
中国茶文化起源甚早,传说神农氏尝百草身中奇毒,便是茶救了他一命,才有《神农百草经》的流芳千古。传说归传说,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千百年前便对繁杂的植物世界,不论是在药食方面还是在纺织方面,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茶便是成千上万种植物中既普遍又特殊的一种。言其普遍是因神州地大物博,适合茶叶生长的地方十分广泛,故而茶叶也十分常见;言其特殊,则是因为相比茶叶,其他作物并未有相应成熟的文化,就比如我国江南地区的主食大米,并没有听说有古人摆了一桌炒饭、蒸饭、粥饭大肆宣扬米饭文化,此种场景,大多数见于祭祀和设宴,大米相比于茶过于贴近日常生活,反而沾染了一丝俗气,难以做到像茶那般不食人间烟火。因此,茶和茶文化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现代中国,都是一种清淡典雅气质的象征,茶香袅袅,茶烟飘飘,十分梦幻,藉此所发展出的茶道,更是在清淡之上多了自律、自制等等意志元素。再者,古代中国无论哪个朝代,茶文化都跟当时的政治环境相互挂钩。周朝时期举国上下崇拜敬畏鬼神,于是茶便成了祭祀鬼神的祭品之一;魏晋时期文人大夫之风盛行,于是品茶便成了墨客文人花前月下谈诗论道的借口;隋唐初时国力昌盛,饮茶乐事便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此茶文化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全面补充,变得更为完善;明清时期茶叶已经成了跟外国交互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因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茶叶和茶文化变得更为神秘和诱人。相比之下,英国茶文化的起始便较晚,但是茶叶到底是何时从中国传入英国的,笔者查阅了许多文献,都没有发现有明确具体的记载,但是有点可以肯定的便是,在英国称霸海上,成为“日不落帝国”的那段时间,曾经把许多国家变成了它的殖民地,荷兰便是其中一个国家。因此,笔者推测,在英法联军尚未用坚船利炮敲开天朝大门之前,英国的茶叶最早是经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输入的。而英国的茶文化,一开始便与权力和权利的象征———皇室有了直接联系。因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东方国家对于在开辟新航路的各个西方国家而言都是十分神秘又诱人的存在,再加上当时的中国闭关锁国,排斥外商,这在神秘基础上又罩上了一层面纱。故而在和中方最初的贸易中,英商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亦认为东方的产物便是最好的产物,因而贸易得来的上好茶叶和绫罗,最后都落入了贵族的手中。也即是说,茶叶在一开始传入英国,变成了富贵和奢华的象征。再加上“饮茶皇后”凯瑟琳的宣传,茶便彻底在英国盛行了起来,尤其在1840第一次之后,英国从中国和其他殖民地掠进大量茶叶丝绸瓷器,茶变得十分普遍和便宜,从此,茶便在英国各阶层人士间盛传,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上百年。美洲地区的茶文化最初由英国侵略时植入,英美本来生活习俗差距不大,因而英美茶文化十分相似便不再多叙。总体说来,中国茶文化和中国文化一脉相承,都秉承了“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淡泊明志”、“清静典雅”、“天然淳朴”的茶道精神,在我国盛传千年而不衰。而英美茶文化初始便带了明显的阶级和个人主义,后经英美文化的熏陶,在茶中加入奶糖精等调料,更是自成一体,概括而言便是“活泼鲜明”、“傲然自信”等文化的集合体。
3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英语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早在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设置英语教学,而且在全日制普通大学推行英语等级考试,作为对选择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必修课课程的达标要求。因为种种缘由,英语教学虽然在中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许多大学生并未能理解英语文化,更不用说详细追究其语法语境的来龙去脉,如此一来反倒令人产生舍本逐末、买椟还珠的感觉。因此,若要细细钻研一门语言,将其学精学好,是必须在该语言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的,就如同上文所提及的中国茶文化和英美地区的茶文化,就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性。举个简单的例子,“红茶”在中文称为“红茶”,若学生用”redtea”来直译指代红茶,便会显得十分不专业,而英文所说的”blacktea”也显然并不是“黑茶”,而就是我们所说的红茶。许多学生弄清楚”redtea””blacktea”的差异后便不再深究。但记忆是有时间规律的,时间一长,学习的东西一多,学生们就很容易忘记该掌握的知识点了。还是用“红茶”举例,”blacktea”的称呼由来是因英国最初在中国收购的茶叶便是厦门的半发酵茶———武夷茶,武夷茶茶色偏黑,所以被称为”blacktea”,这个叫法也一直延续至今。由此看来,学习英语,不仅要掌握英语单词,还应该了解熟识英语的背景文化,否则不仅记忆不扎实,还会犯低级错误。还是以茶举例,英美茶文化跟中国茶文化迥然不同,如英国人的喝茶方式和中国人的喝茶方式不一样,英国人一天三餐要佐茶,相当于他们一天三分之一的时间都与茶度过,饮茶时还会佐配许多别致的茶点,茶点这个词最早也是出于此处。喝茶的这个时间是漫长而又悠闲的,因此英国民谣歌手LongJohnBaldry唱到:”whentheclockstrikesfour,everythingstopsfortea.”(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因此,当大学生从文化本源上追究英语用词习惯和中国汉语用词习惯的不同,英美行为上的喜好和中国行为喜好的差异,英美习俗和中国习俗的区别时,才能牢固掌握英语,才能娴熟运用英语。这点便是从中英茶文化比较分析上得出的启示。
4结束语
总之,茶文化最早产生于中国,但英美赋予了茶文化新的内容和灵魂,使得茶文化在英美地区更加的光鲜夺目,富有特色。无论是淡泊优雅的中国茶文化还是鲜明活泼的英美爵士茶文化,都在同一个世界屋檐下和平共存,大放异彩。文化的差异性告诉我们学习语言不能只拘泥于语言,还要深刻理解语言所产生的背景和语言所运用的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英语教学,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
作者:罗烨 李智勇 单位:承德医学院 承德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亦桃,朱晓东.英语中“茶”话探微——兼议中国与英美茶文化的跨文化比较[J].农业考古,2007(6):211-213.
篇9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出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呈现迅速壮大的态势,而旅游者对购买旅游产品对象的价值判断也日益由重视外在的功能价值向内在的精神满足逐渐过渡。传统层面理解的旅游产品是从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着眼的,主要包括沿线的旅游景点、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设施和服务。而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作为新兴的一种旅游产品,更重视内心精神世界满足的。茶禅文化旅游产品在茶禅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与发展,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不是简单的表层开发,或是文化形式的粗糙堆砌,必须具有更深层次的涵义。然而学术界对于茶禅文化及旅游产品的概念、内容界定模糊不清,已经严重阻碍了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只有对其概念有正确与全面的理解,才能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因此,对茶禅文化及旅游产品概念的界定与明确,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茶禅文化概念辨析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美德、法律、习俗和习惯的综合整体。茶禅文化,是以茶参禅、以茶悟禅的一种人文境界,是茶与禅在精神层面上的相互契合,也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既道出了茶与禅宗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包含了中国士大夫对于茶文化内在精神的深刻把控。
但是目前学术界在“茶禅文化”及其代表理念 “茶禅一味”的研究中,对其概念理解存在着片面性和混乱性,对茶禅文化存在诸多误解,在茶与禅宗历史关系、茶禅与禅茶等名称区别问题的阐述上的混乱。一些学者把“茶禅文化”片面地归结为“坐禅”之需,有的学者研究内涵则往往只讲茶符合佛教之德、禅茶的不解之缘,再举上一些佛教兴茶事迹;还有的学者甚至将佛、禅简单地混同,变“茶禅文化”为“佛茶文化”。更鲜少有学者对茶禅文化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
目前来看,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一些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中国茶学辞典》列入“茶禅”条:佛教提倡饮茶坐禅,过午不食,称为茶禅。日本茶道宗师千宗旦的著作《茶禅同一味》的第一卷标题即为“茶事以禅道为宗”,并在内文说:“一切茶事所用,皆不异于禅道。”潘林荣详细的考证了茶禅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文化流变,认为是禅宗与茶在内在精神本质上存在类同构的现象,所以禅境是茶饮之道的最高理想所在,最终形成“茶禅一味”。蔡镇楚认为,茶禅就是以茶参禅的一种人文境界,一种艺术境界,茶禅的联姻,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是中国茶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释泽道认为,禅茶是指通过对茶的体认与感悟而进行禅修的一种法门,同时也是依照禅理佛法来演绎的一种茶道。杨惠南提出茶与禅的融合,最终归结到“平常心是道”的修行理念上。韩金科等认为茶文化和佛教结合的内在原因在于共同承认个人的“修养”“克己”“俭约”“精勤”是成佛为圣的必由之路。赖功欧认为,茶成为禅文化的物质载体的原因在是茶有天生的亲和力,其静、定、清、淡、雅的茶性与人性有着相通之处。梁子认为“茶禅一味”的根源在于茶道与佛教在文化性格上属于同一色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追求清雅,向往和谐。空谷道人认为禅茶就是僧人在斋戒沐浴、虔心颂佛后,通过一整套严谨而神圣的茶道仪式来泡制茶的全过程,即禅茶属于宗教茶艺。而茶禅文化更多是品味茶与佛教在思想上的“同味”。丁以寿认为茶禅文化概念内涵是关于如何饮茶而习禅,通过茶艺、茶礼而修禅道。
然而,学术界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茶禅”的叫法本来就不太准确。葛兆光认为茶禅不过古时大德嗜茶者多,说公案,斗机锋,在“茶”与“禅”两边各拈一些花絮,凑合成几则茶不茶、禅不禅的话头,再在题内说几句题外的闲言语。在第二届禅茶文化论坛的会议记录中,诸多学者也质疑了禅茶的概念。但这种观点存在较少,一般学者还是认同“茶禅/禅茶”及“茶禅文化”的表达方法和其中内涵。
本文综合上述学者们的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认为“茶禅文化”是以禅文化和茶文化作为基础,以“茶禅一味”作为核心理念,以茶来传达禅的内涵和境界的一种修行方式,修行途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参考文化的定义,创造性的认为:
茶禅文化在狭义上是指以禅院茶礼为代表的精神产品,广义上是指通过茶艺、茶礼修禅道的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其中,“茶禅”与“禅茶”意同。
三、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概念辨析
由于不同学科或学者对旅游产品考察角度不同,学术界对旅游产品概念存在着不同理解和认识。从需求角度来看,林南枝从旅游者出发,认为旅游产品指旅游者花费一定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杨森林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者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然后再返回原处的全部经历。英国学者密德尔顿认为旅游产品是指旅游者从离家到回家这段时间的完整经历。另一位英国学者霍洛韦在其著作中认为旅游产品是任何一种能满足市场欲望或需要的东西。这类定义的主要观点即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者的一次旅游经历。这个概念强调了旅游产品的整体性,将旅游者在此过程中的旅游活动以经历或体验的形式展开,而这种经历或体验正是旅游产品的消费形式、消费过程和具体用途,不能等同于产品本身。
从供给角度来看,林南枝、陶汉军认为,从目的地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这是由多种成分组合而成的混合体,是以服务形式表现的无形产品。魏小安认为,旅游产品是提供给旅游者消费的各种要素的组合,其典型和传统的市场形象表现为旅游线路。谢彦君认为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性休闲体验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和劳务的总和。申葆嘉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产品是旅游服务诸行业为旅游者满足游程中生活和旅游目的需要所提供各类服务的总称。这类旅游产品的定义更强调了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旅游经营者的重要性,这样就有了进一步的分类,即总体旅游产品和单项旅游产品。
综上所述,不同角度的定义都有其利弊,很难为旅游产品界定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概念。基于旅游需求角度出发的旅游产品定义忽视了旅游经营者在其中的贡献,更强调一种经历或体验,因此本文更倾向于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定义旅游产品,结合上文定义的茶禅文化,即认为:
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茶禅文化吸引物及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文化、休闲需求的各种实物与劳务的总和。
四、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内容与特征
(一)产品内容
由于旅游产品本身内容广博,广义上,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要,旅游经营者需要向旅游市场提供的产品类型十分多样,而狭义的旅游产品主要包括旅游企业的某项旅游产品、旅游项目。
考虑茶禅文化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以狭义的旅游产品内容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认为,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一种组合型产品,他包括以下几种:
1、环境要素: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禅”之一词,属于宗教范畴,是最先发端于寺庙的,这样一种环境正是孕育茶禅文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佛寺的实体建筑是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此外,光有佛寺不可,还须茶田,两者共同组成茶禅文化旅游的环境要素,是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有机组成。
2、服务要素:通过物化劳动来为茶禅文化旅游者服务,提供效用或产生新的效用。这一类产品有茶艺表演,茶禅演出、茶禅歌谣、炒茶、制茶等体验性、文化性产品。这类旅游产品通过具体的服务展示了茶禅文化在旅游中的应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体验。
3、商品要素:提供非茶禅旅游部门生产的旅游商品,这一类产品有自营或外包的成品茶叶,各类茶具、茶宴所用到的用具及其他展示茶禅文化的旅游商品。这类产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能帮助游客回味在旅游产品中所获得的体验与经历,同时也是可带走的茶禅文化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欣赏性。
4、知识要素:提供茶禅文化的专业知识,通过翻译与导游对茶禅文化进行系统而清晰的介绍,还包括茶禅文化讲坛,茶禅文化展示馆等方式,为游客还原茶禅文化的真实风貌。
(二)产品特征
茶禅文化旅游产品具有有别于一般旅游产品的特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1、文化创造、传承与赋予。通过游游业的开发,使传统文化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保存起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丰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中所表现与蕴含的茶禅文化具有独特性,历史悠久韵味悠长。这一类旅游产品正是表现了一种文化的创造、传承与赋予。
2、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茶禅文化旅游产品较之其他的旅游产品,可表现的方式十分多样。不仅可以欣赏茶禅的演出,体验茶园与禅堂,更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去领悟其内在的涵义。
3、境界的追求。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中通常传达了其内涵和境界,这类产品在参与或体验前,首先需要游客先脱离原本存在的社会,心定下来,再去品味茶禅的滋味。茶禅的本质是破执,即无念无执,追求内心的领悟,这种感受本身是因人而异的,再通过仪式来形成精神上、心情上的升华和转化。相较其他旅游产品。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体现为一个境界的追求。
4、庄严性与趣味性并存。茶禅文化本身与宗教文化紧密相连,因此也具有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特点,即庄严性。寺庙等宗教圣地要求游客在面对此类旅游产品是保持一种敬畏与尊重的态度;而茶禅文化又与茶文化相生相依,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中可参与、体验的旅游项目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五、小结
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概念的辨析,对于茶禅文化旅游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学术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概念界定为:茶禅文化在狭义上是指以禅院茶礼为代表的精神产品,广义上是指通过茶艺、茶礼修禅道的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茶禅文化吸引物及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文化、休闲需求的各种实物与劳务的总和。并探讨了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内容和特征。
篇10
鲁迅指的会喝好茶,就是品茶。
品茶,是一种闲静的态度,是一种淡雅的心境。
泡上一壶清淡的或浓郁的无论是廉价的或是昂贵的,只要是适合自己口味的茶,亲自煎煮,目睹水沸如珠,用整个身心慢慢地享受整个煮茶时的过程,然后静静的尝,细细的品,同时可看上一本修身养性的好书,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高雅与心灵上的宁静,是何等的遐逸。
品茶,能品出泡茶者的心绪和个性。急进躁进者,茶淡而无味;迟疑不定者,茶浓而苦涩;唯有从容而平静的人,才能让茶叶完全舒张,进而泡得一壶好茶。
品茶,一人忧,二人盛,三四趣。而他们三人,共同来赴一场宁静淡泊的茶香之约。
人物
上海春艺茶庄茶师:范鹏鹏
大众派
上海春艺茶庄茶师--范鹏鹏(除了经营茶庄,广泛开设茶艺讲堂。试图让大众都能体会茶的独特养生效果,以无私普及茶知识茶文化为己任。)
入了茶迷,就再也不想出来。与大多数女孩子一样,范鹏鹏的茶路也是从花茶开始的。茶香是茶的一大要素,闻茶也是品茶的一个步骤。而范鹏鹏,从旅游行业开始做起,一路走来,接触到了茶,从花茶到绿茶,再到如今的普洱,对范鹏鹏来说,都是如数家珍。如今她已是春艺茶庄的合伙人,是茶文化的宣传者。她会在自己的茶庄里,每周举办不同的讲座,来讲授茶文化,品茶的方法心得,也会各地的茶市场看茶品茶。慢慢地,人们开始叫她作,茶师傅。面对这个称谓,她满心欢喜,这样收到尊敬,也是因茶带来的乐趣。
禅茶一味。这其中的精要,都是要我们品茶人自己去细细品味的。一叶茶香,会让性格急躁的范鹏鹏,脾气平缓下来,久而久之,竟也能影响到人的习性。
通过学习茶,她面对世界,面对自己都完全沉静下来,用一种淡雅真诚的态度处世。
范鹏鹏用自己的方式,独创一种茶酒,这就是观音醇。将38度白酒一斤铁观音15克加入冰糖适量,混合摇动数下后封存,十天后起封饮用。铁观音与浓香型的白酒混合酿出的香,被称为,香盖法云起,花灯会火明式的天香“暖香惹梦鸳鸯锦”浓郁而让人迷醉。也许这烈这醇,也让范鹏鹏品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呢?
当范鹏鹏遇到了茶,她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叠名两个茶字,话为,茶茶。
贵族派
上海故园茶楼主人:郭甲信
上海故园茶楼主人--郭甲信(郭子仪53代孙,晋商的古董收集布置了故园茶楼。爱茶如命。信奉茶乃贵族生活精神所在。所以茶楼走高端路线,一盏茶动辄几百上千。)
几十年磨一剑。文化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晋商的古董留下所有的历史印记,都在茶楼里,成为一个个点衬,化作淡淡茶香。
因为茶已经上升到一种精神,是享受生活的方式。郭先生言,品茶,至少需要连续的五小时时间。否则,只能算尝茶,那和喝水没甚区别。
在古代,茶道是以修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品茶一定要与“道”结合方为品。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
郭先生强调带有意义的茶道。源于佛教的禅宗茶艺之境界不仅仅是表面的枯石凝万象,而是隐藏在内部的石中蕴生机。因此,禅宗茶的理想是把宗教哲学观念,融入日常生活微小事物之中,宣扬茶道思想。道家隐士的茶道主张空虚之美、空灵之美。至于道家茶艺的意境则在大自然中,品泉煮茶,既寄情山水,又冥合万化。隐士茶在于超越现实,回归自然,深得幽雅之妙 ,因此也称之为茶艺。
到了现代,茶的保健功能被更多人的所广泛认识开来,现代医学认为人衰老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由基的不断繁殖。而茶中所含有的茶碱可有效控制自由基的繁殖。
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茶种上千,形式万象。郭甲信独爱普洱。生长于云南的普洱茶,由于日照时间长,含茶多酚多。被称为茶中古董。并可用蒜、醋来解茶中铅。推崇顶级普洱,收藏物依年限长久而弥足珍贵。
古代道家精髓,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因此,好的东西,必须要靠自己来领悟。郭甲信就是这样形容茶道。
所以,喝茶、品茶更是只有亲尝的人才能感受到,并且越投入,越有收获,此中真意,无法言达。
闲达派
高级白领-“非专业”品茶人:杨海波
高级白领,“非专业”品茶人--杨海波(迷茶一族,不需要专业的约束,只要有感兴趣的茶种,就投入去研究了解。感触贴近生活。)
人生八十年,前四十年奋斗,后四十年品茶。
生活的品质,正是在细节中被不断地改善的。杨海波就是这样,慢慢发现了品茶的特别之处。作为一名高级白领,他与许多人一样,对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完美主义标准。他有个做岩茶生意的朋友,在朋友的感染下,他从喝纯净水开始,喝起了绿茶。看茶叶在热水中翻飞漂浮,渐渐长大,由一丝小叶,悠悠然变成阔叶,就像生活的节奏,从缓慢到充实,最后全然地放松平静。看着玻璃杯中,渐渐膨胀的茶叶,体会茶味的鲜爽、醇厚,把茶汤含在口中,像含着一朵鲜花一样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吞下去时感受茶汤过喉的爽滑。茶这样的香、清、甘、活,果真妙不可言。
不过多久,杨海波便爱上了茶,他会去专业的茶叶网站搜集更多的信息,也会在自己喜爱的定点茶庄喝茶。他平时不喜欢泡吧,也不爱上网,不乐于在外娱乐。但喝茶,却可以喝上一下午。
杨海波说,品茶需要先40年时间来累积,来作真正的准备,不管是物质上的累积,还是精神上的累积。然后再用40年的时间,去真正地,玩味茶叶的特质,泡茶的方法,品茶的乐趣。
就如这一个盛夏的午后,在仿古的楼宇间,同窗外阵阵和风相视。几味清茶入口,耳畔幽幽古乐飘散,与茶友品论茶事人情,仿似就能在此刻,念半尺轻空,随四处流溢的茶香,品读这两分舒适,三分随意,五分清闲……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悠远的情怀,茶文化才会无声地流传到今天。
品茶,试一试,谁又能阻挡它的魅力?
第二部分 优雅迷你茶经
季节茶类
1、春茶: 是指当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采制的茶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份,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半年冬季的修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鲜活且香气宜人富有保健作用。
2、夏茶: 是指5月初至7月初采制的茶叶夏季天气炎热,茶树新的梢芽叶生长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对减少,特别是氨基酸等的减少使得茶汤滋味、香气多不如春茶强烈,由于带苦涩味的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比春茶多,不但使紫色芽叶增加色泽不一,而且滋味较为苦涩。
3、秋季茶: 就是8月中旬以后采制的茶叶。秋季气候条件介于春夏之间,茶树经春夏二季生长、新梢芽内含物质相对,减少叶片大小不一,叶底发脆,叶色发黄,滋味和香气显得比较平和。
4、冬茶: 大约在10月下旬开始采制。冬茶是在秋茶采完后,气候逐渐转冷后生长的。因冬茶新梢芽生长缓慢,内含物质逐渐增加,所以滋味醇厚,香气浓烈。 除以上按茶色,四季划分外还可以其生长环境来分 一、平地茶: 茶芽叶较小,叶底坚薄,叶张平展,叶色黄绿欠光润。加工后的茶叶条索较细瘦,骨身轻,香气低,滋味淡。
茶的冲泡
一般需要备具、备茶、备水,经沸水冲泡饮用。
绿茶的冲泡
细嫩绿茶的冲泡,要求茶具洁净,通常用透明度好的玻璃杯(壶)、瓷杯或茶碗冲泡。杯、碗内瓷质洁白,便于衬托碧绿的茶汤和茶叶。水选用洁净的优质矿泉水,或经净化处理的自来水。水的酸碱度为中性或微酸性,煮水初沸即可。沏茶的水温在80℃左右为宜。茶与水的比例通常为1克茶叶用水50毫升~60毫升为宜,这样冲泡出来的茶汤口感鲜醇。冲泡的手法要求手持水壶往茶杯中注水,采用“凤凰三点头”的手势。冲泡时常先注入少量热水,使茶叶浸润,后再注水至离杯沿1厘米处即可。
红茶的冲泡
清饮法,将茶叶放人茶壶中,加沸水冲泡,后注入茶杯中细品,可冲泡2次左右。
调饮法,是将茶叶放入茶壶,加沸水冲泡后,倒出茶汤在茶杯中再加奶或糖、柠檬汁、蜂蜜、香摈酒等。调饮法用的红茶,多用红碎茶制的袋泡茶。品饮红茶,以咖啡茶具较为适宜。
近年流行的台式泡沫红茶,其制法是红茶经冲泡后将茶汤倒人调酒器中,加上蜂蜜等配料,摇动几十下,再倒入透明玻璃杯中品饮,茶汤会在透明杯中形成分明的层次。
乌龙茶的冲泡
茶叶的用量以装满紫砂壶容积的1/2为宜,约重10克。用水的水温为100度。可泡饮5次~6次。泡的时间由短到长,第一次冲泡约2分钟,以后每次相对延长。冲泡乌龙茶的茶具为“烹茶四宝”。潮汕烘炉是烧开水用的炭火炉;玉书为烧开水的扁形薄瓷壶,约能容水2O克 ;孟臣罐为紫砂壶;若深瓯是微型精制的白色小瓷杯。冲泡前先将茶具淋洗一遍。壶中置茶以后,沸水沿壶内壁缓缓冲入,在水漫过茶叶时,便立即将水倒出。洗茶后第二次冲入沸水,水量以溢出壶盖沿为宜,盖上壶盖。冲水的方法应由高到低,且在整个泡饮过程中需经常用沸水淋洗壶身。斟茶时是用拇、食、中指夹着壶的把手,并需低行。茶汤按顺序注入茶杯内,以每杯容积的1/2为宜,逐渐加至八成满。
花茶的冲泡
选用透明的玻璃杯冲泡。茶水用量之比为即1克茶叶用水50毫升。宜用85℃左右的沸水冲泡,时间3分钟~5分钟。冲泡次数2次左右。泡好后,先揭盖闻香,再尝其味。中、低档花茶,主要是闻香尝味,水温要求100℃,冲泡5分钟后即可斟饮。
紧压茶的冲泡
紧压茶冲泡至今仍沿用古老的传统方法。我国生产的紧压茶大多为砖茶,饮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先要将紧压茶打碎;二是不宜冲泡,要用烹煮方法才能使茶汁浸出;三是烹煮时,大多加上佐料,采用调饮方式饮茶。
TIPS
上海故园茶馆位于上海复兴中路汾阳路口,一处宁静的桃源乐土。台湾著名普洱茶研究专家邓世海称它为“中国第一茶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