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统计学基础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职统计学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统计学 学科特点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52-03
统计学是研究统计数据的艺术和科学,凡需要用数字来分析的地方,就有统计存在。统计学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常以社会经济统计为内容开设统计学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但一直以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有很多方面,随之而来的教学改革层出不穷。学者们大多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尝试和探讨,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将选取另外一个切入点作进一步探讨,即从统计学学科特点入手,着眼于分析高职学生学习统计学基础课程的瓶颈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一、统计学学科特点
“统计”一词从字面上理解可以拆分为“统”与“计”,“统”指的是把社会经济中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归集到一起,为“计”提供前提和依据;“计”指的是对总体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分析,找出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规律。由此可以看出统计学的学科特点比较明显,即: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实用性。
二、学生学习瓶颈分析
(一)从数量性分析
由于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因此,数量性就成为社会经济统计的首要特点。数量性特点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数量特征,即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大小、水平等;数量关系,即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比例关系、相关关系等;数量界限,即引起社会经济现象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例如,完成计划与未完成计划有质的差别,计划完成程度100%就是质与量互变的界限。可见,对数量性认识的关键就是需要学生理解数量的特征和涵义,即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并运用数学方法,通过数学公式计算并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数量的界限问题。
学习瓶颈一:对统计指标认识不清,缺乏理解和应用。统计指标是十分重要的统计学基本范畴,是统计的语言。不管是统计初学者还是统计学家,都应该非常重视统计指标的理解和应用。然而统计指标从概念上来看似乎非常简单,即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例如,“2014年我国的GDP为63.64万亿元,同比增长7.4%”,这里有两个指标,前者是总量指标,后者是相对指标。对于初学者的高职学生来说,往往只是简单的认为这只是两个数字,前者是个很大的数字,后者说明“多了些”。具体指标含义是什么?说明什么社会经济现象?怎么统计得到的?有何意义?学生对这一系列说明统计指标的涵义、特征及意义的问题,缺乏认知和理解,也就不会去思考和计算分析数量关系以及数量界限了,更谈不上对指标的应用以及拓展了。
学习瓶颈二:对数学公式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只为考试记忆,不去理解其涵义。统计学研究的是数据,需要用到很多数学公式,而在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中,需要运用的公式是比较基础、相对简单的,比如,相对指标的计算、平均指标的计算、动态水平指标的计算等,计算公式通常只涉及基本的四则运算。但高职学生往往觉得这些公式抽象而复杂,不容易理解;通常只是简单的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其结果或者是记漏了公式中个别重要符号或数字,导致计算错误;或者完整把公式记住了,但不懂怎么把数据代入公式,究其原因是对公式的涵义不理解。因此,高职学生对于数学公式在计算上应该有足够信心,摒弃对数学公式这种天生的恐惧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公式涵义的理解上,以及拓展到现实案例的应用上,即做到从理解中应用公式,从应用中认识公式。
(二)从总体性分析
统计的研究对象不是个体现象的数量方面,而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首先需要明确界定统计总体,即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整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所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每个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例如,研究某地区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该地区所有的物流企业构成的整体就是总体,而每一个物流企业就是总体单位。总体具有三个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和变异性。从概念上来讲,总体和总体的数量特征是两个不同概念。
学习瓶颈三:容易混淆总体与总体的数量特征,造成对基本概念“总体”的理解混乱。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整体,即具体事物的集合;而总体的数量特征指的是这些事物的数量方面,即数据的集合;显而易见,统计研究的对象不是事物的集合,而是数据的集合。所以,总体从概念上可以理解为具体事物的集合,而在统计上总体是一组观测数据,而不是一群人或一些物品的集合。例如,研究某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从概念上总体是该企业所有员工集合,而在统计上总体是该企业所有员工工资收入的数据集合。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对于有经验的统计人员来说没有区分的必要,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却很容易造成对总体概念理解的混乱。
(三)从具体性分析
统计学研究的是具体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不同于数学上纯粹的、抽象的数量研究,统计学所研究的数量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事物的数量表现。例如“数据显示,2015年1-3月我国累计进口汽车25.8万辆,同比负增长17.1%”,就是很具体的。如若没有了具体性,那就只剩下数字了,失去了统计指标的意义。
学习瓶颈四:对统计信息职能重视不够,容易忽略数量的具体性。统计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统计信息,指的是统计具有信息服务的功能,也就是通过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统计信息,服务于经济社会。忽略数量的具体性,信息将毫无意义。高职学生面对一个数据往往容易只关注数量本身,而忽略了这个数据所处的具体时间、地点、条件,这对于一个现实数据来说是不充分的,而从中获取的信息也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
(四)从实用性分析
统计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其含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通常所说的社会统计学是介绍有关社会现象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推论的统计方法,是人们认识经济社会有力的工具。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是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而发展起来的,为多个学科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比如,自然学科领域的农业、医学、地理、工程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精算、金融、管理、社会学等。统计学的多学科性及其通用性就需要初学者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常识,为更好的理解和应用统计知识做好准备。
学习瓶颈五:缺乏社会经济常识,宏观理解能力不足。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通常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学生从高中刚进入大学,对社会经济常识的积累和理解还相对欠缺。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对比,在同一个学期给大一新生和大二学生分别讲授统计学原理这门课程,发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有较大差别,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大一新生相对于大二学生来说,对社会经济常识的积累和理解有明显欠缺,具体体现在:一是大一新生的社会经济常识严重匮乏,比如一个班55人,听说过GDP的人数不多,听说过CPI的几乎没有;二是大一新生对社会经济现象不是很感兴趣,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思;三是大一新生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不足。
三、教学对策
(一)强化统计指标的理解与应用是认识数量性特点的最主要内容
统计指标是统计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描述统计通过统计指标来描述总体的数量特征;推断统计需要用样本指标来推断总体指标。两者都会涉及到统计指标概念、类别、性质的理解和应用。然而,传统的高职教学对于统计指标侧重于理论概念和类别的讲解,通常是按照统计指标内容体系(见图1)逐一讲解、举例、分析、计算。试想,学生面对这么多指标概念和分类,忙于死记硬背之外,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理解体会了,更不会把指标应用到实际当中。
因此,对统计指标的课堂讲解应该以实际应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综合指标和动态数列指标两大类,选取合适的热点论题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统计指标的同时,提高统计学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如图2所示,首先课堂围绕合适的热点论题展开,比如学校评价问题、房价问题、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问题等。其次,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指标设计,与其他小组相互分享思路和结果。第三,教师参与讨论,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指标。最后,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归纳总结统计指标,并就其概念、分类、作用及拓展进行分析。
(二)弱化数学公式讲解,注入统计思想分析
统计思想指的是关于“为何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的认识、理解或观念,也是人们关于统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计学中的数学公式,不同于数学上纯粹的、抽象的数学公式,它其中往往蕴含着具体现实问题的基本统计思想。例如,组中值的基本计算公式为“上限加下限除以二”,其统计思想是:组中值是上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以代表各组标志值的一般水平;组中值并不是各组标志值的平均数,各组标志数的平均数在统计分组后很难计算出来,就常以组中值近似代替;使用组中值代表一组数据时有一个必要的假定条件,即各组数据在本组内呈现均匀分布或在组中值两侧呈对称分布。如果实际数据的分布不符合这一假定,用组中值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就会有一定的误差。认识了组中值的基本统计思想,组中值的计算公式就好理解了,进而,开口组组中值公式中“通过相邻组组距作为该组组距来计算”也就不难掌握了。
(三)强调教学案例的实际化、专业化,有助于总体性与具体性特点的理解
教学案例的选择是关系到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合适的案例能让学生豁然开朗,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一个失败的案例反而会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加困惑。目前,高职案例教学有两个较明显趋势:一是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案例越来越通俗易懂。比如,班级人数统计案例、班级成绩统计案例、学生消费统计案例等;二是考虑到学生的计算能力,案例中的数据越来越简单、好算。诚然,这两个趋势的出发点都是为学生考虑,但这样的教学案例未免有些枯燥、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对总体性和具体性的理解,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统计学教学案例的运用,应该把统计概念同经济实际联系起来,站在企业角度分析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应通过对经济过程和经济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准确地运用统计知识去认识经济现象总体。
(四)引导学生对社会经济常识的课后阅读与思考,有助于实用性特点体会
社会经济常识是理解统计基础知识必备的前提,也是知识延伸、创新能力提高应具备的基础。比如涉及到经济热点的一些常见名词和概念:GDP、CPI、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社会经济常识的获取是要靠日常生活中的多留意、多阅读、多思考的,这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效果明显。有了社会经济常识的准备,学生才能对社会经济中的数量进行分析,可以透过数字看现象本质,能读懂经济数据资料,能写统计分析报告, 具备较强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具备应用统计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经济或管理问题的能力。
(五)通过统计调查实践,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特点体系
传统的统计教学课堂通常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学习主要靠的是外界的强加性输入,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学生在这种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下获取的知识,其输出效果是不佳的。如何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吸收和主动建构者,成为统计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之一。统计调查实践将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特点体系,具体做法是:由教师拟定一些真实的、有现实意义的调查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每个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有:选定调查主题或自拟感兴趣的、有现实意义并可行的主题;拟定调查方案;实地调查;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PPT演示、分享。这些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首先,通过统计调查实践,学生能更有效的理解和拓展抽象的统计概念与指标。其次,学生能较系统的运用所学统计基础知识完成统计调查实践。第三,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有现实意义的“系统工程”,有利于兴趣的培养以及职场能力的提升。第四,学生构建了团队意识,强化了沟通交流能力。
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渐提高目标的要求下,高职的入学门槛整体在降低。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强日益凸显。为适应新的形势,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学改革,高职教师必须从不同角度,不断改革和提升教育教学方法。统计学原理课程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是学生感觉到最难学的课程之一。本文通过对统计学学科特点的剖析,归纳总结了学生学习统计学基础课程的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在课程教学改革上,为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角度,也对别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力.《统计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统计教育,2005(12)
[2]李明,李钊.新编统计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统计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邹宁.应用统计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周德民.社会统计学导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6]李金昌.统计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7]朱艳.高职统计学案例教学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0)
篇2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到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将达到23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但是,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学习能力差,课程教学方法都有待提高。因此,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统计基础运用》这门课程,探索出课程教学新方法,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职学生的特点
1.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但观点较为片面。高职学生相对于普通本科学生而言,高中学习成绩一般会比这些同学低,学习的兴趣也没有普通本科学生浓厚,也没有形成较为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在考虑不充分的情况下,他们会就某一问题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他们的观点相对而言比较片面。
2.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不强。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没有形成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而《统计基础运用》是一门需要较高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课程。
3.自控能力差,思想容易开小差。高职学生基本上高中学习成绩比较差,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不足,这些学生也不爱学习,教师对这些学生的要求和管理相对宽松,使得学生形成了上课纪律涣散的学习风气,且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虽然学院管理较严,但学生上课走神、睡觉、玩手机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4.盲目自信,缺乏钻研精神。高职学生思想单纯,思维活跃,敢于发言,但是对于所学知识,欠深度考虑,缺乏对知识的钻研精神。这样的学生通常觉得自己学得不错,其实他们只知道皮毛。例如,一道题换一种问法,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5.喜欢被赞美。虽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听到别人的赞美,尤其是高职学生。高职学生大多数在高中阶段成绩不太理想,学习的主动性也比较差,在高中阶段“被批评”便成了家常便饭,到了大学,如果再批评他们,他们反倒无动于衷,有时还会表现出厌学情绪。相反,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赞美和表扬,他们反而常常表现出强烈的学习积极性。
6.缺乏主观能动性。在高中强压的学习环境下,使学生丢失了主观能动性,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面对一些新的问题时,缺乏自我认知,理论知识不能跟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在《统计基础运用》这门课程中,如果将统计知识与现实情境结合起来,他们反倒不会了。
7.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困难大。大多数高职学生对学习都不感兴趣,学习的自觉性较低,在高中时学习成绩处于下游。而高职较高中而言,学习课程多,所需基础知识较多,这样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大。
8.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高职学生上学的目的大多数仅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而且大多数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想从事何种职业,只是觉得将来有份工作就可以了。所以,在高考报志愿时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有的甚至是为了应付父母,还有的就是为了有学上,到了学校后发现自己所学专业的专业性很强,要求比较高,有的同学就放弃了,认为学不学无所谓。
《统计基础运用》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
对于那些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统计学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对于这些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感觉到这门课程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加上这门课程计算题较多,高职学生基础差,计算能力也很差,再加上教材的局限性、教学手段的落后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同学们觉得这门课程学习起来困难,枯燥乏味,甚至对这门课程失去了信心。
2.由于课时紧张,所以教师授课重理论、轻实践
《统计基础运用》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第1学期,共48课时,其中还包括6课时的实训课。由于课时紧张,所以,授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如果穿插一些案例或者讨论的内容,都会影响整个教学内容的按时完成。因此,有些教师在授课期间重视理论教学,有些甚至都是“满堂灌”,而忽略了实践教学。
高职学生《统计基础运用》课程的教学方法展示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围绕这个核心,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研究出了各式各样的新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讲授式、讨论式、问题启发式和任务驱动式等,不同的讲授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节课中也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统计基础运用》是一门知识面广、内容杂,不同模块之间差异很大的课程,应该针对不同的项目、学习情境采用不同的方法,力求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前面提到的这些方法在本课程中都有所使用,其中多媒体讲授式和任务驱动式两种模式应用较多。
1.多媒体讲授式就是把课本中教师认为是重点且必须掌握的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边讲边播放,给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
2.任务驱动式就是先创设情境,以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见到的真实实物作为任务,引导学生完成该任务,中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互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对正确的观点给予肯定,错误的观点进行纠正,让学生加深理解。这种方法的好处就在于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从中还让学生学会了正确表达自己、聆听和理解他人,还学会了在学习中要互相帮助,增强团队意识。
以教材中“项目三情景二问卷编制”为例介绍一下笔者的教学方法。
问卷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见到的,在未接触《统计基础运用》这门课程也会接触到问卷,但他们的编制原则和方法学生却不知道,在?n程学习中比较难懂。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使之容易实现。
⑴抛出问题:①结合你的见闻,问卷分几部分?②依你之见,在问卷编制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能否使用双重否定句?
⑵小组讨论:小组开始讨论,教师通过观察以捕捉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好观点。实践证明,在给足时间的情况下,学生能充分地发挥喜欢发表观点的特点,发散思维,在讨论的过程中,碰撞出火花,提出很多不错的想法。
⑶发表观点:小组统一意见,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可以选择性回答其中的几个或者全部,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别人发言时,其他学生做好记录,以便点评,锻炼他们捕捉信息的能力。
⑷互相点评:就前面学生的答案,有疑问或者不同意见的学生可以进行点评,给学生评价别人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观点,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赞美。
⑸教师点评:教师结合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前面学生的答案以及学生间的相互点评进行点评,肯定正确的答案,纠正错误的答案,给学生视听的双重刺激,加深学生的理解。
⑹实践探索:针对教师以及学生给出的观点和意见进行亲自动手去实践,加深对问题的深层次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相比以前单纯讲授的旧方法,这种方式效果显著,虽然花费的时间比旧方法多一些,但是学生能够真正地学到一些知识并提高相关能力。
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
职业院校以培养能满足就业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因此,不少职业院校都实行了“双证”制,即除了毕业证外,还要求学生根据专业特点考取一个操作技能证。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一般选择考取计算机二级证书,但计算机二级考试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从目前情况来看,职业院校学生的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不太理想。较低的考证通过率一方面影响学生就业,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计算机二级考试的通过率,成为热门话题,引起办学单位的关注,同时有许多人也在思考与研究这个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参与计算机二级考试强化训练辅导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高职学生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的一些想法。
加强引导,合理分流
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激情,学习投入不够是学生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一方面,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太了解,对计算机二级考试不太了解,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就业方向、核心能力、技能要求,也不知道计算机二级考试的特点、考核要求、社会需求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对现实与未来的认识不够明确,不了解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没有规划好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选择计算机二级考试的考核语言时,缺乏充分考虑。因此,要提高学生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必须在学生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试报名前加强引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分流。
对学生的引导要注意几个问题:(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特点、就业方向、社会需求、技能要求、核心能力等;(2)组织经验丰富的辅导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机二级考试各考核语言的特点和考核要求,使学生对各种考核语言有充分的认识;(3)加强师生交流(最好实行导师制),为每个学生配备专门的咨询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专门指导,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4)可组织已毕业的学生回校与在校生交流,使学生充分认识证书的意义与实用价值以及对就业的影响,增强学生获取证书的欲望,提高计算机二级考试复习准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对学生充分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社会需求及计算机二级考试各考核语言的特点,充分考虑,全面分析,然后自主选择真正适合本人的考核语言。
因为计算机二级考试要考编程语言,对于部分不熟悉编程语言的学生而言,通过考试的难度非常大,而且部分学生就业后从事编程工作的几率很低,所以计算机二级证书对这部分学生来说意义不是很大。因此,学生若有计算机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可以劝其改考其他更适合自身需要的计算机技能操作证书;对于少数不喜欢计算机课程,而有其他技能特长且想在其他方面有所发展的学生,只要其自己愿意,则可以去考与计算机无关的技能操作证,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轻松通过考试,而且实用性更强,意义也更大。当然,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转变观念,积极支持、认可与鼓励学生分流。通过这样的分流,余下来的就是需要而且必须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的学生,因目标明确,有动力,学生会积极努力地复习,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的可能性肯定会大大提高。
结合学生基础,分批进行
职业院校计算机各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是:课程广度有所降低,课程数目有所减少,更加突出主干课程的地位,且呈单一性、系列化发展趋势,这样就给学生分批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试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于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学完主干课程的入门级课程后,组织他们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试,这样可以对基础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督促他们超越自我,更重要的是可以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其他学生努力学习,早日通过考试。这部分学生一般所占比例不大,但学习能力强,学习态度好,自控能力强,所以可让他们自行组织复习,与高年级的学生一起参加考试。
对于基础一般、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在学完主干课程第二阶段的课程后,组织他们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试,这部分学生人数相当多,所占比例很大,其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全班乃至全校的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因此,应组织这部分学生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尽可能地提供便利,帮助学生通过考试。
余下的学生除分流出去的以外,一般学习基础不好,学习能力有限,过级的困难最大。虽然人数可能不是很多,但影响同样不小。一方面这部分学生是提高全班过级率的主要障碍,另一方面也是体现学校对每个学生负责的办学理念的重点,因此,一定要想方设法使其通过考试。为了让这部分学生顺利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可让他们在学完主干课程第三个阶段的课程后,与下一年级的学生一起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试,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帮助他们通过考试。
建立长期稳定的辅导教师队伍
要逐步提高学生计算机二级考试的通过率,学校必须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强化训练的教师队伍。一方面,教师长期从事计算机二级考试强化训练辅导,有利于掌握计算机二级考试的特点、侧重点、难点、出题风格、出题趋势、应试对策、应试技巧等,在强化训练过程中可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加强应试能力训练,确保学生应试时能正常发挥,提高通过率;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从事计算机二级考试强化训练辅导,有利于积累培训经验,长期从事计算机二级考试强化训练辅导工作,可不断探索实用的培训教学方法,积累培训技巧,精选培训资料,精确把握培训进度,提高强化训练效率;再一方面,教师长期从事计算机二级考试强化训练辅导,可使教师充分了解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基础、学习特点与学习能力,有利于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培训计划,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防止培训流于形式,这是提高学生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的关键。
篇4
关键词:技工学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统考 教学模式
为了贯彻落实广东省政府《关于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广东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加快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信息技术产业技能型人才的步伐,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教育厅联合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技能鉴定统考工作。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统考通过率,笔者通过以下几点阐述统考教学经验和教学方式。
一、明确统考的重要性,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日益普及,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已成为技工学校学生就业的必备技能之一。
针对技校学生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和自觉性较差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要认真强调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积极宣传计算机技能既是技校学生毕业鉴定必考的课程之一,其证书也是用人单位选人的重要参考,能够为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增加就业竞争的砝码。这样学生就有了考证目标的驱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质量才能提高。
二、了解统考内容,增强学生信心
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以笔者学校为例,参加统考的学生基本有了一个学期以上的学习基础,因此老师不必急于讲授知识,而是要上好一节或两节的统考知识要点的综合分析课,让学生知道自身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日后的学习中对薄弱的知识有针对地去学习。这样也不同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统考的信心,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广东省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统考与技能鉴定考试大纲的要求,和笔者多年来辅导学生参加计算机统考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技能鉴定复习指导书》的考试大纲和题目结构分布图,笔者在课堂上对统考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与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统考内容的认识。
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践分析能力
1.巧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任务式驱动教学,首先是老师提出需要完成的课题任务,然后让学生分解任务,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从而保证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但学生可能会在分解任务时提出各种方案,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这时要老师及时分析和说明,并加以归纳,把解决方案的思路确定下来。
例如,在讲授Excel的“求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函数内容时,老师可以利用 “校园十大歌手比赛”的评分统计表,进行任务分解教学:首先把各选手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去掉,这项任务运用MAX(最大值)函数和MIN(最小值)函数统计出来并且删除;其次通过SUM(求和)函数统计总分或者通过AVERAGE(平均值)函数统计平均分;最后通过“排序”功能并且结合评分表的总分或平均分进行最终的排名。
通过以上任务分解,学生基本完成了评分表的统计排名,学生的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锻炼,自身的素质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2.巧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精选一些生活案例,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解决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实操与作业练习让学生模仿老师给出的案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最后老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讨论和评价,从而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深入掌握知识成果。
例如在讲授Word排版时,可以让学生设计自荐表、个人简历等;在讲授Excel时可以让学生制作成绩表、工资表等;又如在讲授PPT幻灯片时,让学生制作幻灯片相册、个人简介的幻灯片等。这些案例既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目标,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3.巧用启发式引导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可以通过启发式引导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讲授计算机CPU和主板知识时,老师可以利用启发式的问题向学生导入该知识内容,比如:“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把主机比作是人体的躯体,那么主机的CPU和主板可以分别比作躯体的哪个部位呢?”此时,学生有不同的回答,那么老师可以讲解关于CPU和主板的作用,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求知欲。这样既可为以后讲解其他硬件知识做好铺垫,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往届学生在适应计算机相关工作岗位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较为薄弱。基于这种情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实践教学,注重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把学习的要点和操作技巧全过程安排在计算机机房进行操作,讲解和巡查指导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从而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方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机房进行实践操作,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开动脑筋和自主动手的能力,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更容易领悟掌握知识,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刻。
四、强化模拟练习,加强巡回指导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统考采用无纸化考试,与传统的考证是有区别的。根据多年的统考教学经验,我们认为,统考的类型题基本是“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利用考证系统多做模拟练习,并有针对地讲解思路和操作技巧,能够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了解考试题型和考试系统环境。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统考教学中,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上机操作时,老师必须加强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对操作错误的学生要及时纠正,对操作又快又准的学生要适当进行鼓励和表扬,并在课堂上统一演示讲解有代表性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这样能有效促进学生技能操作的掌握,提高巡回指导的质量。
五、小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统考获取证书,可以大大提高毕业就业的竞争力。因此学校和老师要高度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以及其对专业课程教学的带动作用,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教学,积极开展一体化教学,探索分层次、模块化等教学改革,同时要注重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改进不足,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年级学生;德育;同伴教育;力求实效
所谓“同伴教育”,指的是学习者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二三十年的一线教育实践,我的具体做法一般是在班级中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同学之间的相互教育、学习,促进相互进步和成长。
一、树立优秀标本,激励同伴不断进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要善于创造机会让更多优秀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通过展示优秀“标杆”,使优秀学生得到激励,也使班级同伴树立榜样和目标,取得进步和成绩。
1.展示优秀各科作业
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尽量要多进行展示和反馈,比如语文的练字本、抄写本,书写工整清楚的要及时进行表扬和展示,其余学科如英语和数学等认真整洁的作业也要展示表扬,让学生得到激励,努力写得更好。
2.交流优秀学习经验
优秀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经验,学困生往往会有所苦恼,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每学期我都会组织班中有好经验的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介绍和如何树立学习理想的讲述。“兵带兵,大练兵”,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的教育效果的确不错。
二、褒扬良好品行,鼓舞同伴健康成长
教师要时刻把培养学生良好品行贯穿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但这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辐射到日常生活以及平时的各科教育教学之中。
1.良好品行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全程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学生的良好品行,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班中有两个好朋友,一位寄宿生,一位本地生,本地生家附近有卖小玩意儿,寄宿孩子非常喜欢,经常叫好朋友代买,本地孩子觉得买一两次就够了,经常买浪费钱,于是友好地告诉寄宿孩子出来读书不容易,要懂得节约,之后寄宿孩子就不再买了,好朋友之间能够真诚帮助,是同学学习的榜样。
2.良好品行教育贯穿在日常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达到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目的。我是语文教师,习作批阅中经常会看到学生有关良好品行为素材的内容,学生小刘在习作中这样描述:“我的脚崴了,上厕所同学扶着去,中午吃饭也只能待在教室,同学小任每天中午从食堂把饭菜给我送到教室,我要感谢他为我做的一切。”我在班中放声宣读小刘习作,让孩子们懂得,人家为我付出,我们要懂得感恩、感激和感谢!为他人着想。
三、发扬互助精神,鼓励同伴迎头赶上
同伴互助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方式,而且它对双方学生都是有好处的。同伴互助,易感易学,不仅体现在平时优生对后进生的指导,更应关注在整个教与学过程中的生生互动。
1.同伴互助合作W习
同伴互助合作学习有多种方式,我引导学生进行互助学习的方法通常有:(1)小组合作讨论。课堂上老师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拓宽学生“说”的渠道。(2)小组合作互评。小组内对所学知识或参与活动等进行互相评论,引导学生大胆闸述自己观点,通过评论得到启发,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3)小组合作助人。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验别人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助人行为。
2.同伴互助个别指导
每个个体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学习困难学生,老师采用个别帮助的指导方法,助其不断进步。(1)同桌个别帮助。每学期安排座位,老师会有意识地进行搭配,学习优秀学生和薄弱学生为同桌,便于对其进行帮助指导。(2)结对帮助。个别没有同桌结对帮助的薄弱学生,进行班级结对。同伴互助个别指导这一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有效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与成长。
教育实践初步证实: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同伴教育大有裨益。它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业成绩,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并能有效遏制班级学生的两极分化。如何使我们的“同伴教育”发挥出更大的功效,则需要做更深层次的探讨、尝试和研究。以上个人的具体做法充其量只是初步探索,需要持续深入探究,更诚请行家里手匡正指教。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基底节内侧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
基底节内侧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情通常较为危急, 同时伴随着较高的致残、致死率, 因此该病患者需要进行及时的救治, 抓住手术时机有利于患者脱离生命危险, 同时对其术后的康复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本文探究不同手术时机在基底节内侧型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70例基底节内侧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5例。对照组男19例, 女16例;年龄51~74岁, 平均年龄(56.23±6.36)岁;高血压病程3~15年, 平均病程(9.45±9.13)年;出血量30~45 ml, 平均出血量(39.65±2.23)ml;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8~13分, 平均评分(10.64±0.85)分。观察组男20例, 女15例;年龄53~75岁, 平均年龄(55.88±7.21)岁;高血压病程3~15年, 平均病程(10.07±1.74)年;出血量30~47 ml, 平均出血量(40.58±3.01)ml;GCS评分8~13分, 平均评分(10.73±0.85)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高血压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在出现脑出血后24~48 h进行手术:①患者脑出血6 h后送入手术室, 呈平卧位, 给予全身麻醉;②CT扫描患者颅脑, 确定血肿位置并做好标记, 选取血肿中心在前额部相对应点, 采用前额经皮锥颅的方式, 引流管穿刺深度为7~9 cm, 确定血肿引流管在血肿腔内的位置;③将血肿腔内血液抽出, 每次抽血间隔2 min, 抽出量占出血量<1/3;④用温盐水对患者血肿脑腔进行反复的冲洗并留置引流管进行术后引流;⑤术后24 h内复查头颅CT, 确定引流管在血肿腔中心, 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并注射尿激酶2万单位/次, 每天注射后关闭引流管2 h, 注射尿激酶2次/d, 血肿残留量<10 ml方可拔出引流管。
1. 2. 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出现脑出血后6~8 h内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与对照组一致。
1. 3 疗效评定标准[2, 3] 采用GOS评价两组疗效, 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意识越清晰, 预后情况越好。按显效、有效及无效3个等级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①显效:GOS评分≥4分, 存在轻度残疾, 但一般日常生活可自理;②有效:GOS评分为3~4分, 残疾明显, 生活不可自理, 但是意识清醒可进行日常交流;③无效:GOS评分<2分, 存在意识障碍或处于昏迷状态, 生活不能自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比较 术后,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GOS评分比较 术后, 对照组GOS评分为(2.45±0.65)分, 低于观察组的(3.36±0.57)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3, P<0.05)。
3 讨论
脑出血患者通常采用经皮锥颅血肿穿刺术进行治疗, 该手术创伤小且操作简单,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受到患者家属及医生的一致认可。合适的手术时机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 因此临床上主张抓住有效的治疗时机改善患者预后情况[4]。相关研究表明通常颅内血肿会在患者出血后的30 min内形成, 最高出血量在出血后1~2 h内;在3~6 h内会出现脑组织坏死且范围扩大;6~8 h为病情的平稳期, 患者的脑出血量不大且没有脑疝形成的危险, 因而进行经皮锥颅血肿穿刺引流术的成功率较大[5]。
综上所述, 在基底节内侧型脑高血压出血患者脑出血后6~8 h内进行手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篇7
信息产业部经过综合分析,估量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前景仍非常广泛,其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速的两倍左右,像多媒体、互联网、数据通信、多媒体、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互联网等这些新型通信业务在不久的未来也将快速扩大、发展。电子类专业和通信技术专业从长远来看依旧是一个热门的专业,报考这类专业的学生人数会逐年增加。作为通信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通信系统基础的课时量适中,对于刚进入通信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学生来说,这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而且学生在毕业后参加工作中,也是作为专业常识理论知识直接使用的。高职高专学生比本科院校学生的基础稍差,关于如何启发学生入门并把《通信系统基础》这门课程学好,为了使学生拥有高水平的专业基础理论素质与能力,结合对该课程的教学体验和探究,本文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1 加强实训环节,从实际工作过程出发培养岗位技能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造成高职院校培养的通信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原因很多,比如: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尺度、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及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但缺乏专业是实训设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1.1 注重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数字通信行业的认识
专业词汇及缩写繁多,内容抽象,抽象思维与理解能力要求高等都是《通信系统基础》课程的特点,所以第一次接触的学生学习起来难度系数是相当大的。那么授课老师就面临了一个相当大的难题: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快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内容。对所要讲的内容,要求老师做到简单化:用简炼易懂的言语讲解繁杂的内容,用简单的文字分析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启发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四个环节进行学习。要求教师不仅仅只是传授教材和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关于移动通信的常识以及应用也是要向学生普及的。
1.2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任务引领式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以校内讲授及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在课程设计上采取工学交替、任务引领教学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场所。包括教室、校内专业实验实训室、校外实训、学习基地。在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的真实环境中进行通信系统的认识、通信网络维护等知识和实训教学内容。使学生融入体验式学习,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岗位能力要求紧密对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3 新旧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学分别在课堂讲授和实训室中开展,教学中建议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项目提出问题,课堂多媒体教学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在实践中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复习和深化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课程对相关理论正确性的验证选择在现有的实验平台上进行;另一方面,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相关的通信技术原理为指导,仿真设计实验关于通信系统的设计和验证是以通信系统仿真软件(如MATLAB Sinmulink仿真软件等)为平台来进行的;掌握程度好又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相关项目开发的实验是创新性实验,创新的或现有的实验都可以,一般是和各类电子竞赛及职业资格证书相关。
2 优化教学该改革,构建网络课程资源平台
2.1 合理利用网络的教学平台,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与优质教学资源,教学质量若想得到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是重要手段,优质教学资源要提高其使用效率,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要时刻增进,最大程度的扩展受益面。可以将课程资源网络平台建成具有反映学生要求,问题解答及提供的3G系统知识与技术更深更广等功能的一个平台。一方面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以适应于学生学习的能力差异及减少课时的需要,以便深与浅、学时与教学量的矛盾获得很好的处理和解决;另一方面又有助于动态教学反馈机制的形成,其目标是建一个最优的教学模式。以现代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使网络教学的特点得到充分地利用,把一个完整的虚拟教学课堂建立在共享教学资源平台上,提供一个课下的网络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具有自主性,师生间的双向反馈进行及时,强化教学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2 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充分利用与分享
通过课程建设,最终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企业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训场所,提供实训教师;学校专任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与培训服务。改进课程考核评价制度,该课程的教学评价注重对考评方式的改革,不但要考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考评。
3 结语
篇8
关键词:普通工科高校;授课效果;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专业知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236-03
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专业基础课是引导学生掌握本专业系统知识的基础,它是在学生学完公共课之后进行讲授的,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课程的前期基础。如果专业基础课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生将无法对后来专业课内容进行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将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乃至就业后的工作都有非常不利的影响。近年来,用人单位和社会对高校培养的学生满意度越来越低,这与毕业生没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课息息相关。随着近十几年高校的扩大招生,国家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同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也渗透到学生的心里,高校的学生状态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部分学生不愿意上课,有些学生虽然坐在课堂中,但心不在焉,心思放在微信与游戏上,对老师授课内容不感兴趣。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细心学习和认真听讲。面对新的形势,高校老师如何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如何提高专业基础课的授课效果?这需要深入探讨[1-3]。本文第一作者从事“材料力学性能”课程讲授二十余年,经历和目睹了高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也参与了相应课程的改革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对如何提高普通高校专业基础课的授课效果进行尝试,效果提高显著。
“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是材料学院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专业基础课,任何从事材料研究、加工和应用的人,都必须掌握和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不懂材料的力学性能,将无法提高和改进材料的力学性能,也就无法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也将无法开发新的材料而促进技术的进步。对于材料类的学生来说,“材料的力学性能”课程会关系到毕业设计是否顺利完成以及就业后是否能够胜任所从事的相关工作。社会发展需要行业内的栋梁之才,需要懂专业、懂技术的高校毕业生。学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对高校学生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他们就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4,5]。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1.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在长期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下出现的急功近利等社会不良风气不断地影响年轻而单纯的学生,部分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产生厌学情绪原因大约有几个方面:(1)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内容、实际应用及与本专业后续课程的关系不是很清楚,感觉学好学坏对后续学习、毕业和以后工作没有关系;(2)部分学生从众心理较大,别人不学习,自己也不感兴趣;(3)一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总是认为这个专业不是他想要学习的专业,对学习专业课产生抵触情绪,没有学习的热情和兴趣;(4)个别学生懒惰成性,对上课及班级、学校的一切活动很少参加,整天沉溺于手机或个人电脑的网络游戏中。因此,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提高授课效果的关键。如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做到聚精会神听讲,真正理解和认真分析,这是教师提高授课效果的前提。针对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的厌学倾向,授课教师在教学的第一次课时,就要清楚介绍本课程的大致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对毕业设计及将来的工作中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上课点名和提问题及其他约束条件,强迫因懒惰不愿意上课的个别学生进教室听讲。同时,在逐渐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时不时地阐述本专业的特色和优点,分析一下各个专业的优缺点,介绍本专业突出的校友及其他名人,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材料力学性能这门课的主要授课内容及各章节的关系,在第一次授课时,可以多花一些时间介绍材料力学性能的内涵,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力学性能就是材料或部件在受载荷或载荷与环境共同作用下所表现的行为,静拉伸载荷、弯曲载荷、压缩载荷、扭转载荷、冲击载荷、交变载荷以及载荷和腐蚀介质或高温共同作用下所表现的行为不同,它们各有相应的力学性能指标,这些内容将在各自的章节内进行介绍,这些便构成了我们材料力学性能的授课内容,学生一目了然,基本知道本课程所要讲授的内容,这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内容及各章节的关系非常有用,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材料或部件力学性能的理解。
2.详细设计好教学环节的每个工作。大学的专业知识是复杂和综合的科学体系,授课教师需要拥有丰富和渊博的专业知识,才能讲授好专业基础课。因此,课前要多积累相关的知识,“凡事预则力,不预则废”,“不打无把握之仗”这都说明事前准备的必要性[1]。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尤其是材料类专业的学生,它们的入学成绩基本都是本学校最低的,他们的高中基础比重点高校学生差,也略差于本学校热门专业的学生。因此,对于材料学院学生的教学设计,要把握好授课的难易尺度,对于可能不易理解的授课内容,可以迂回地讲授。比如,在讲授“影响金属材料强度的微观因素”时,要对位错的基本理论进行回顾和提示,通过提问和解释使学生回忆起这些理论,并通过阐述晶界、固溶原子、第二相和其他位错对滑移位错运动的阻碍过程,强化影响材料强度的因素,同时也提升位错理论的实际应用效果。同时,在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学生间讨论提高金属材料强度的措施,加深学生对影响金属材料强度的因素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措施,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讲到疲劳裂纹萌生的位置时,除了讲授其产生的原因外,特别强化如何抑制这些疲劳裂纹在该位置的萌生过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可采取的措施,特别对生产实际中的构件(如齿轮,各种轴等)表面萌生裂纹这一现象,进行广泛的讨论,最后给出实际产品中的处理过程,督促学生在生产实习中,对这些处理方法和相应的生产工艺进行更多的了解,为学生参加工作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讲授课程,每次下课后思考一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对成功之举和失败之处进行分析,并及时记下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或不易理解的内容,重新设计教案,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补充和调整,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还要多与学生互动,通过提问题和讨论,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不要让课堂变成“一潭死水”,使学生在愉快的思考中完成教学。
3.掌握和了解与本课程相关内容的最新典型应用实例。在上课时常常发现,一部分愿意学习的学生坐在课堂的最前面,不爱听课的学生则坐在最后面,中间是希望听课而又不能约束自己的学生。最后面的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不在黑板上和老师处,或看手机或看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中间学生的精力一会在教师授课的内容上,一会在他所忙碌的事情(如抄写实验报告,完成其他科目的作业等)上。如何能把这些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老师的授课内容上,需要多花费一些心思。多年的教学发现,上课提问题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一些学生以“不会”作托词回答老师提的问题。这样一来,授课老师往往也无可奈何。然而,我们却发现,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讲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实用案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身上。比如,讲到“金属材料的强度”时,我便给学生介绍材料强度在军事中的应用,特别提起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与前苏联在黑龙江边界的“珍宝岛战役”,讲述了中国的穿甲弹因弹头材料强度低不能破坏苏联装甲车的矛盾,以及后来如何提高穿甲弹头的强度而打败苏联装甲车的过程,学生听后,很有感触。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便被教师讲授的内容深深吸引。因此,授课前老师了解和掌握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典型实例非常重要,特别是那些在军事中和重大事件中的应用,学生非常喜欢了解。又如,讲到“金属材料低温脆性”时,我便讲述2008年发生在湖南等南方省内的因百年不遇的严寒而导致的输电铁塔的倒塌事故,分析其产生的可能原因,同时也分析虽然东北地区比湖南等南方省份温度更低但输电铁塔却很少断裂的原因,学生很有兴趣,这也加深了学生理解材料韧脆转变温度这一力学性能指标的重要性。
4.收集与本课程相关内容的最新科研成果。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进行,专业课的某些理论不断完善和修正。因此,在讲授专业基础课时,需要教师不断收集与本课程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讲授内容上,不要受限于教材的观点,及时而准确地把新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比如,在讲授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机制时,除了介绍教材中传统的模型外,还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卢磊等研究员在Science上发表的纳米铜其塑性达到5000%仍没有断裂的实验,并给出可能是晶界滑动对多晶体塑性变形有贡献的结论。此外,还介绍了国外纳米锌能够达到110%塑性的文献报道,从而告诫学生,科学在发展,理论在完善,也激发部分学生追求科学,准备报考研究生的信念。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尽可能多地介绍中国人对授课内容的贡献。如讲到氢脆断裂时,总要提一下,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创始人李熏先生的工作;讲到内耗,也不忘介绍一下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葛庭燧先生发明的葛氏扭摆;讲到塑性变形到一定阶段材料产生孔洞和微裂纹时,还要介绍一下西安交通大学几个教授在透射电镜下拉伸而观察孔洞出现的工作。通过实例的介绍,学生的学习劲头明显增加,下课后询问问题的学生明显增多。
5.做好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步骤,它是本科生成为一名合格工程师的必经之路。“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是以实验结果为主的,涉及的理论不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的物理意义、影响因素及测试原理,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验开始之前,授课教师要将实验的目的、意义及实验原理讲清楚。在实验时,要对实验设备的构成和实验过程进行详细介绍,最后由学生动手根据实验步骤完成,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材料具体力学性能指标的理解和一些理论知识的掌握。
6.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的运用。材料力学性能课程试验数据、断口形貌以及试验设备的照片较多,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在黑板上绘画示意图,这需要耗费大量的课上时间,而且图形不够逼真。而通过课件照片向学生展示韧性断裂断口特征和脆性断裂断口特征,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这里特别注意的是,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学方法,对于一些理论推导过程一定要通过黑板板书进行授课,把板书和多媒体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从而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7.多听名师的授课,探讨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每一位名师的课堂教学,都是其丰富教学经验的体现。我们可以细心研究其教学特点,观察其如何调动学生课堂听课的积极性,如何与学生融为一体而倾心把要讲授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教师要给自己一个学习教学经验的机会,多听一些名师讲课,把课堂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名师展开探讨,多听取他人意见,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三、结束语
上好每一节专业基础课,提高授课质量,是我们执教者共同目的,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想要提高每一节专业基础课的授课效果,首先要掌握足够多的专业知识,了解与课程相关的典型和重要的案例,及时和恰当地传输新的观点和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渴望学习并掌握专业基础课所学内容,让课堂“教”与“学”融为一体,从而圆满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袁志宏.如何上好专业课教学心得[J].教育管理,2008,(11):112.
[2]张翔凌,姜应和,金建华.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与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13,(9):100-102.
[3]李新莹,刘兴利,冯豫川.巧用探究式教学和多样化考核,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2015,32(2):22-25.
A New Attempt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Comm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SONG Gui-hong,CHEN Li-jia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Liaoning 110870,China)
篇9
关键词 微创 软通道 高血压脑出血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034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开颅血肿清除术费用高,创伤大,感染率高,以及并发症多。2004年7月~2010年7月采用微创钻颅软通道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6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与同期152例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疗效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微创组患者164例,男95例,女69例。年龄44~78岁,平均64±7.6岁。全部患者入院时均有血压升高。GCS评分:12~14分42例,8~12分96例,6~8分26例。常规手术组152例,男83例,女69例。年龄41~79岁,平均65±8.1岁。GCS评分:12~14分39例,8~12分89例,6~8分24例。
CT检查:本组患者全部经CT扫描明确诊断。微创组:基底节出血109例。皮层下出血23例,丘脑出血伴破入脑室32例,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30~50ml 16例,50~80ml 48例。常规手术组:基底节出血101例。皮层下出血21例,丘脑出血伴破入脑室30例。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30~50ml 107例,50~80ml 40例。80ml以上4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GCS评分、及出血部位、出血量上无明显差别(P>0.05)。
手术方法选择:①微创手术:首先采用颅脑平扫CT进行简易立体定位,确定血肿中心层面,避开脑内大血管及重要功能区,局麻穿刺。颅骨钻孔并打开硬脑膜,用带针芯的穿刺针进入血肿腔,用5ML注射器缓慢抽吸出部分血肿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之流出较清亮液体为止。忌抽尽尝试以免因起大的出血。然后由针芯置入硅胶引流管,拔出穿刺针,缝合头皮并固定引流管,观察无活动性出血,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2万U,夹管2~4小时后开放,2次/日。据血肿引流量和CT复查情况待血肿基本排空后拔管。②常规手术组:根据CT检查,行翼点切口或颞部马蹄形切口,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清除血肿,充分止血。以颞肌筋膜或人工硬膜修补硬膜,去骨瓣减压。③术后处理:两种手术术后良好控制血压是防止再出血的关键,血压应该控制在略底于平时水平。其次预防颅内感染及消化道出血。另外根据病情可以应用小剂量脱水药物防止脑水肿。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加强支持疗法,不能进食者应置胃管鼻饲,可尽早行高压氧治疗并辅以神经细胞营养药物。
疗效判断标准:选择治疗14天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术后半年存活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疗效评价。①Ⅰ级:完全恢复社会和家庭日常生活能力;②Ⅱ级:能独立日常生活并恢复部分社会生活;③Ⅲ级:日常生活需别人帮助,可拄拐行走;④Ⅳ级:保留意识,但卧床不起;⑤Ⅴ级:植物生存;⑥Ⅵ级:死亡。
统计学处理:两治疗组间比较用X2检验,结果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术后14天神级功能缺损情况:治疗14天后两治疗组存活率及肌力提高情况,见表1。
术后随访半年给予ADL(activity daily living)评定疗效,见表2。
讨 论
微创术的应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关键是早期清除血肿,缓解颅内压力,改善脑循环,解除原发脑损害,减轻继发性脑损伤,促进神经功能尽快恢复,从而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传统的开颅手术多需在全麻下进行,手术创面大、时间长、出血多、易感染、费用高、风险大,手术过程中易造成脑组织二次损伤,术后死亡率高。微创钻颅软通道技术就避免了以上缺点。本文微创组显效率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故微创治疗优于传统开颅手术。文献报道微创血肿引流术的疗效要明显优于传统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1,2]。现多数学者基本上倾向于微创手术[3,4],因其共同特点是创伤小,局麻即可完成手术,对患者内环境干扰小,有利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
手术时机及适应证的选择:①手术时机:目前对微创引流术的时机,有学者主张在发病后6~24小时内施术是最佳时机[5]。当然,超早期手术能在血肿水肿带出现之前,解除压迫、改善血供,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和挽救患者的生命,疗效确实好于其他时机。康桂泉等对79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6],超早期手术组死亡率13%,而非超早期组死亡率18.5%。向强等研究认为发病后5~7小时作为微创手术救治时间窗是较为适宜的选择[7],有效率76.9%,死亡率只有11.5%。目前认为手术适应证应根据患者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发病时间、病情进展快慢以及有无合并重要脏器疾患等综合判断。⑵适应证可概括为:①出血量:幕上出血量在20~80ml,幕下>10ml;②意识状况分级:Ⅱ~Ⅳ级是绝对手术指征,Ⅰ级征得家属同意并符合第1条中的某一项也应积极手术,Ⅴ级慎作手术指征;③出血部位:壳核、丘脑、小脑、皮层下出血;④血肿破入脑室:是脑室引流的指征[8]。⑶禁忌证:①年龄70岁以上;②出血量>80ml且脑室内有较多积血;③一般情况差且伴有多种严重疾病;④有继续出血倾向或合并出血性疾病;⑤病情Ⅴ级以及部分Ⅳ级合并脑疝。
篇10
关键词: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压力
一、问题提出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等各方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需要承受更多的学业、人际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作为高中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除了上述压力外,还要面对社会舆论压力,学习难度与实际能力之间差距带来的压力,分流考试带来的淘汰压力,对口招生考试的选拔压力等。面对压力,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时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反之则会加重心理压力。
本研究探讨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心理压力和压力应对方式与普通高中学生的差异性,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综合高中521名学生和常州市第三中学273名学生为被试。
2.研究工具
采用郑全全和陈树林编制的《中学生应激源量表》和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前者从学习压力、教师压力、家庭环境压力、父母管教方式的压力、社会文化压力、同学朋友交往中的压力以及自我身心的压力这7个方面来了解中学生的心里紧张来源;后者将应付方式分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个因子,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分析
1.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压力水平的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综合基础部学生心理压力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普通高中,除了自我身心压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7),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幻想得分低于普通高中(P=0.042),其余各应对因子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四、讨论
1.学校类型不同对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除了自我身心压力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心理压力因子和压力总分,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得分均普遍高于普通高中。人们通常认为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易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许多研究都关注普通高中学生。这与本研究结论不一致。综合基础部二年级的学习结束前,他们还要经历分流考试,在留在综合基础部还是分流到中专之间进行选择,经历淘汰。第三年,他们要参加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招生考试,不仅得通过专业课选拔,还得经过文化课选拔,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踏进高校大门。江苏省的平均录取比例为10%,也就是1个录取名额有10个人竞争,竞争依旧比较激烈。
2.学校类型不同对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幻想分值低于普通高中,说明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在应对方式上要比普通高中学生成熟些。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普通高中的学生自尊心较强,自视较高,使得他们在面临问题时可能会主动放弃一些寻求帮助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通过幻想使自己暂时避开紧张的氛围和沉重的压力,获得喘息的机会,舒缓紧张情绪。
参考文献:
范东岩.高中段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与思考[M].太原:教学与管理,2003(8):10-12.
- 上一篇:德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 下一篇:劳动教育问题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职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