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校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进校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确保活动顺利有效开展。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袁洪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明确职责分工,由教导处和少先队共同完成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确保了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丰富的学习践行活动。
1、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由教导处统一安排,每节课上课前进行3分钟的古诗词诵读,除此之外,学校利用多媒体设备,利用红领巾广播,进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宣传,积极为学生营造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从而树立好好学习的志向。
2、推行孝信雅行的教育活动
(1)清明节、在学生中组织开展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缅怀先烈、共创未来”为主题活动内容,形式多样的清明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让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其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
(2)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 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
(3)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护集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我校以此为契机以“感恩励志,红五月”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3、积极开展特长教育,推进艺术素养培育工程。
我校本着积极发展学生特长为原则,2018年4月份开始了社团特长教育活动。组织成立了京剧、剪纸、阅读、合唱、民族舞等8个社团。社团活动在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下,精选特长教师,给学生创造展示特长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德识长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篇2
京剧进校园引发了广泛的争论,有人反对有人赞成。有人认为学校就是个学习考试的地方而不是唱戏的地方,现在的学生学业压力大,学习科目繁重,再去学习京剧,这之间的矛盾该如何协调如何解决?这样的思想是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不认为京剧进课堂会给学生的学业带来什么压力,相反通过京剧的学习还会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此外京剧进校园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很有现实意义。
守住主流文化阵地意在普及和启蒙
谈起京剧进校园,中国京剧院一级演员耿其昌首先提到流行歌曲和外来文化对当前中小学生的影响,“我们的孩子现在正普遍受到流行歌曲以及圣诞节、麦当劳等外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渐渐丧失了自己主流文化的阵地。”
有人认为,京剧列入中小学音乐课加大了学生压力。耿其昌委员却不这样认为,他说,音乐课不教京剧也会教其它的歌,没有人听说教唱流行歌曲会加大学生压力,所以用京剧替代几节音乐课是合乎情理的。他说,京剧进校园,首先在于对学生的吸引。学生听着听着或许会发现另一片更广阔的天地。由此,他们可能会对剧中的历史情况感兴趣,也有的或许会对国画感兴趣,还有的可能对琵琶等民乐感兴趣。“所以,对于大力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进校园,只是打的先锋。”耿其昌如是说。
京剧进入校园一方面是通过教学让孩子们能够接触到祖国的传统艺术,不让中国这一传统文化流失,另一方面通过京剧启蒙孩子们的艺术灵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中得到休息,得到身心的放松,这个和开设音乐课是同一个道理。
京剧进校园的根本目的不是要让学生学到多高的水平,达到专业水准,而是在于一种普及和启蒙,“首先能吸引孩子,其次通过京剧这一国粹,能够让孩子去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这和中小学的音乐课本质上是相同的,谁也没有认为音乐课不能上,也没有人认为中小学的音乐课就是为了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而设立的。同样,京剧进校园的意义在于普及和启蒙。
京剧进校园,仅有进入课堂这一个环节还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京剧相对于其他的演唱形式更能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京剧艺术不仅仅体现在唱上,它除了唱还有脸谱,服装道具等,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可以将京剧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让民族经典艺术正式走进中小学课堂。音乐课上,孩子们学唱京剧选段;舞蹈课上,孩子们学习京剧身段;美术课上,孩子们描绘着精美的脸谱;语文课上,老师们为京剧唱词作文字赏析。
京剧进入校园学生最高兴
孩子学京剧会不会影响学业呢?这原是家长们最担心的问题。在2009年中国戏曲学院深入到北京市的小学中进行京剧进校园的演出实践中,北京市崇文小学就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崇文小学的网站中这样写道“中国戏曲学院的艺术家们今天来到北京市崇文小学,开始了民族艺术进校园的第三场演出。激扬动听的京剧曲牌,字正腔圆的京剧演唱,神秘莫测的变脸特技,活泼健美的戏曲健身操表演,让广大师生应接不暇、如醉如痴,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艺术家们用精彩的演出,为孩子们献上了一份独特的节日礼物。”
崇文小学是北京市京剧进课堂的试点小学之一,孩子们对京剧从陌生到喜爱,有不少孩子还会演唱一些唱段。当专业演员唱起《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时,不少孩子与台上演员一起唱。演唱《穆桂英挂帅》唱段时,两个男孩子和5个女孩子跑上台去与演员一同演唱,而且一招一式韵味十足。中国戏曲学院吕锁森教授给孩子们讲解京剧的四功五法,好几位孩子跑上台去跟着学两招,维妙维肖的表演逗得师生们开怀大笑。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主任涂玲慧兴奋地说孩子们太可爱了,他们会唱京剧,还懂京剧行当,看得出他们爱看京剧,以后要多为他们演出。崇文小学音乐教师张育说,京剧进课堂自2008年5月实施以来,受到孩子们的欢迎,现在每个年级的孩子都会唱上一段,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专业演员进校园演出。
根据调查,发现京剧兴趣班的学生,上网玩游戏的少了,专心学习的多了,文化成绩不但未受影响,反而更加出色了。可见学习京剧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京剧专题讲座更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小戏迷,为此宝安区教育信息中心还开辟了“宝安京剧娃”专题网站。“宝安京剧娃现象”说明,振兴京剧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事业,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它。在一个京剧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能把“京剧进校园”活动搞得如此有声有色,很不易。可见,普及京剧关键是抓落实。希望能有更多的艺术家、教育家加入到“京剧进校园”活动中来。
让京剧走进大众
除了京剧进入中小学校园,我认为京剧进入大学校园也是完全可以的,当然这不是指戏曲专科院校。对于所有的非戏曲类高校来说,京剧完全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让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学习,这样的选修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更可以让他们了解京剧的历史和发展。
据了解,中国的戏曲在国外也是大受欢迎的,有很多外国学生对中国的京剧也非常的有兴趣,我曾经教过几个外国的学生学习京剧,他们虽然汉语还说不利索,但是他们学的有模有样。
除了在学校课堂上学习京剧,我们更应该有更多的针对成年人的京剧学习课堂,为此中国戏曲学院的涂玲慧教授创编了戏曲健身操,并制作了DVD光盘。“山膀云手扩臂,眼睛要紧随手臂,两肩要松弛,身形要优美……”2009年12月26日,在丰台区举办的“戏曲进社区”新年联谊会上,随着京剧《夜深沉》曲牌优美的旋律,来自丰台区12个社区的20名戏曲爱好者,舒展腰肢,轻挪舞步,行云流水,翩翩起舞,丰台区马家堡街道嘉园一里居民张顺玲说:“‘戏曲健身操’动作缓慢舒展,特别适合喜欢戏曲的中老年人学习,既能锻炼身体,还能从中学到很多戏曲中的手眼身法步,寓教于乐,现在我周围20多人每天早上都在学习。”涂玲慧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社区群众没有戏曲基础的实际情况,编成了这套易学易会的“戏曲健身操”。该操分为“指法”健脑运动、“云手”健臂运动、“涮腰”健腰运动、“大刀花”环臂运动等12组动作,融合健身与戏曲功法,深受社区居民喜爱。
丰台区文委主任王艳秋介绍,“戏曲进社区”活动由中国戏曲学院的专业老师分期分批到12个试点社区,为群众进行专业的讲解、辅导与帮助。明年将采取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方式,继续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计划“戏曲进社区”活动扩大到50个社区,让更多喜爱戏曲的群众参与进来,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一个国家要发展壮大,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有更是精神上要富有,这个国家才能称之为大国、富国。京剧这个具体的曲艺形式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京剧中蕴含的中国的文化以及它的历史,它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最值得骄傲的,我们有义务把他传承下去。京剧的发展也有本身发展的规律,我们只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京剧艺术,努力培养京剧人才,京剧艺术的普及从娃娃抓起,我想这门艺术一定会不断的发扬光大的。
篇3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精髓,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使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经研究决定重点围绕传统文化中的“仁”、“信”、“礼”、“孝”、“廉”五方面内容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宣教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确保活动顺利有效开展。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汤国柱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明确职责分工,由教务处和团委共同完成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确保了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丰富的学习践行活动。
1、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论语》的学习、践行活动
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由团委统筹安排,在全校学生中开展《论语》的背诵活动。学生要求在班主任的组织下达到人人会背。2020年9月份举行了全校的《论语》背诵大赛,抽查的学生背诵流利,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在重阳节学生进行了《论语》的践行活动,“给父母洗一次脚”、“为父母沏茶”等践行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了行孝的美德。2020年11月份要求各班召开了《论语》诵读班会,
2、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每天早自习班主任安排学生进行20分钟的诵读经典活动;每周开设一节诵读课(班主任自行安排);每月安排一次诵读为主题的班会(团委统筹安排),通过这样系列的诵读活动,让学生们在诵读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优秀品质。
除此之外,2020年10月学校利用多媒体设备,利用主会场的直播,进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讲座,积极为学生营造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从而树立好好学习的志向。
10月20日,我校召开了第十三届文艺活动。活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展出了绘画、硬软笔书法、剪纸等优秀作品,用多样的活动形式展示了学生的特长,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3、推行孝信雅行的教育活动
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让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其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 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组织开展“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师长,孝敬父母,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4
经过多年努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有了较大发展,但目前也仍存在一些不足。
1.过于重视教学工作而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足,校园文化建设进展缓慢
当前,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仍未有大的改革,仍以升学率为主要考评指标,使我校在发展中背负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再加上由于我县财力不足,学校办学经费紧张,使我校无暇、无力投入大笔资金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使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目前仍停留在初始阶段,仍停留在缺什么补什么,仍未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科学、有序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以致校园文化氛围不浓,优秀的、先进的、能引领学校未来大发展的校园文化仍未真正形成。
2.过于强调刚性制度管理而未充分发挥文化的熏陶教育功能
近年来,我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仍主要以制度建设为主,将大量的精力用于制定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纪律,把大部分的人力、物力用于强化制度的执行和遵守,过于重视制度管理,而未能充分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作用,不注重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不积极营造和谐、温馨的文化氛围去启发诱导学生,未能把制度管理提升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完善,以致学生管理工作仍停留在表层,仍未真正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制度文化。
3.校园文化建设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不浓
当下,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特色,没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不成体系,缺少连贯性,文化积淀不足,文化底蕴不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也未能避免这些缺憾,仍存在民族色彩不浓,地方性气息微弱,尤其是未能充分利用壮族丰富的民族文化来夯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未能很好地利用历代壮族名人、天等名人、把荷名人的先进事迹熏陶教育学生。
4.只搞校内活动而基本不开展校外实践活动
近年来,各地频发学生伤害事故。迫于学生安全压力,我校只在校内开展各种文化建设活动,而不敢组织学生到校外郊游和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致学生视野狭窄,动手实践能力弱。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
一、要多渠道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加强教师仪容教风建设,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形成端庄的仪表风范、科学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师敬业爱岗,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使学校逐渐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通过举办重大主题活动加快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要经常开展各种能充分发挥师生主体地位、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题活动,活跃、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最终形成和谐、轻松、温馨的文化氛围。
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要及时发现、总结、推广、表彰、树立各类先进典型,让学校的先进教师、优秀学生现身说法,让身边的先进人物影响教育学校的后进分子,在先进典型的熏陶感染下,使学校逐渐形成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先进文化。
加强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建设,以校园“四化”建设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力求做到技术和艺术、实用与文化相和谐统一,大力开展校园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建设,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被赋予浓厚的文化元素,使整个校园展现出一股朝气蓬勃的文化气息。
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目前,我校正积极创造条件开办学校官方网站、开通学校官方博客及微博,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博客、微博加强与师生员工的交流与沟通,畅通校情学意,真正使互联网成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二、要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
目前我校正制定计划充分挖掘桂西南壮族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利用壮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丰富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在校园内大力宣传历代壮族名人、天等名人、把荷名人的优秀事迹和高尚品质,努力挖掘、提炼壮族文化和当地民俗风情中的积极内涵和良好精神特质,并以此作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使我校校园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要大力弘扬天等精神,以天等精神引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天等精神以“自强自立、苦干实干、团结拼搏、争创一流”为核心内涵。这种精神凝聚了天等的传统文化底蕴,凝聚着天等人民的聪明才智,展示了当代天等人民的抱负和追求。2010年以来,我校已组织学生多次收看电视系列专题片《走南闯北天等人》,并要求每位学生认真写观后感,学习天等创业精英不等不靠、锐意进取、不畏艰难、敢于挑战命运的可贵精神。
三、要加强领导,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有序开展
学校要及时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将任务分解到每一位教师身上,努力促进形成层层负责、人人参与的良好建设氛围。
篇5
一转眼,在梅园小学工作已经有一学期了。9月份开始,除了进行正常的教学工作外,我还担任了梅园小学的大队辅导员工作。其实,对于我这个刚进入学校工作的新老师来说,辅导员工作还比较陌生的。一开始接手这个工作的时候,我还是有点忐忑不安的。所以,一方面向其他辅导员和王校长请教工作,另一方面在网上积极查阅了解其他学校是如何开展少先队工作的。现将这一学期的少先队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常规工作,促中队建设
1、开展学校纪律、学习、卫生、安全、文明的检查。每天检查各班教室及包干区的卫生、眼保健操、课间文明游戏的情况等。每周一早上升旗仪式的时候公布上一周的值周情况,根据这一学期的检查情况。
2、整顿升旗仪式从担任辅导员起,就开始整顿升旗仪式。我为主持人,同时每周一和老师领导们配合进行国旗下讲话,使得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3、加强中队文化建设,开设主题班队会。
九月份:1)以“新学期”为主题 2)教师节
十月份:1)以庆祝“十一”国庆节为主题
十一月份:1)科技之窗
十二月份:1)交通安全
一月份:1)以庆祝元旦节为主题 2)复习迎考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快乐、全面发展
本学期开展了一些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同时,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本学期开展的活动如下:
1、9月3日,“我与梅园一起成长”开学典礼
2、9月10日,“教师节快乐”主题小视频拍摄
3、9月13日,“伸出你的手 让感动无处不在”主题班队会
4、9月18日,“勿忘国耻 纪念9.18”主题班队会
5、9月25日,“天涯共此时 千里共婵娟”画月饼活动
6、9月27日“喜迎国庆 爱我中华”手抄报大赛
7、9月28日“走进中国矿业大学”研学活动
8、10月16日“夕阳美 敬老情”重阳主题活动
9、10月30日“戏曲进校园 传统文化放异彩”活动
10、11月16日“五色花”家校合作社成立大会
11、12月26日“交警叔叔进校园 交通安全记心间”主题活动
12、12月29日“阳光小学生”元旦系列活动
三、存在的不足
本学期的少先队工作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1、虽然现在学生还小,只有一年级学生,但有些活动和任务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干。比如升旗仪式主持人,和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可以放手多让学生担任和发言。还学生一个锻炼的平台。
2、开展的活动还不够丰富,下学期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情况,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
一个学期在匆忙中即将过去,在新的一年,我将继续努力,发挥好大队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争取更大的成绩!
篇6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社会存在在精神上的反映,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爱好、兴趣、气质、性格、情操等特征及民族的自豪感、认同感。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现代的人们仍然具有影响力。在当代中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显得更为迫切。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开发能否顺利进行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路径关系密切。其中重要的路径之一就是要使民族地区的教育承担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责任。这一点,在少数民族人口聚集的贵州省,在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当下,应对现代化的冲击,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其重要。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于2002年10月制定实施了《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在贵州民族文化进校园这样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无疑是承担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中坚机构。在农村,随着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往往逐渐被汉化或者边缘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从儿童、青少年抓起。因此,各中小学广泛进行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思想政治课自然成为进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堂之一。利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一方面会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性,另一方面会使得思想政治课更加生动活泼,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笔者结合对民族地区中学调查的情况,试图对思想政治课利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民族文化特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做一小结。
一、思想政治课中对民族文化资源选择的相关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结合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实际,充分选取民族传统文化的素材,在此过程中应把握好几个原则。
(一)适度原则
把握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运用的度,使用时要避免狭隘的地方主义、落后的习俗和腐朽、迷信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和侵袭。
(二)适用原则
选用的本地文化资源素材要有目的性和实用性。学生在搜集本地文化资源素材时,最好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和学生在搜集、使用素材时,内容应该与教材内容和学习目标相关,能引发深层的思考。
(三)科学性原则
选用的民族文化素材要符合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论证基本的理论观点。教师应首先对搜集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真伪鉴别,对于道听途说、证据不足的素材要剔除;要做到精选民族文化资源,将有价值的材料加以提炼;将零散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
(四)学生主体原则
民族文化资源的搜集大部分可以以课前活动或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布置任务之前,设定好清晰、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选择与课程标准相关的民族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以课程标准为纲,以本地民族文化资源为素材,以本地社区和乡村为实践基地,通过社会调查、访问、参观、搜集实物等,寻求多途径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养成从身边的资源中搜集文化信息、获取新知识的习惯,形成“文化就在我们身边”的理念[1]。
二、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具体办法
(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传统教育属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其宗旨是吸收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课堂各环节,如引入新课、讲授课程、作业练习和考试都可以利用少数民族文化的素材。
1.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导入新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当地的实际生活资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时,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搜集家乡的民族民俗文化,如少数民族的歌舞、刺绣、花灯等民族民间文化的各种素材,学生会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其后,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通过这些生动的材料的运用,使学生领悟了基本知识和原理,能够有感而发,提升觉悟,既加深了他们对家乡的认识,又迁移巩固了知识、拓展了课堂教学。
2.运用民族文化资源分析教材,讲授课程内容。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不断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深入认识事物,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可以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的作用。 例如“文化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时,可以分组讨论各民族的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总结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传承状况。学生将在交流中深刻体会到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而深感自豪,同时对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文字等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出现严重断层,甚至濒危的状态而忧虑[1] 。
3.围绕地方民族文化素材编制试题,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不妨在考试环节中适度选取民族文化素材。例如,在讲授“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经济、政治”时,可以以本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为载体,通过材料引导学生结合家乡实际分析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的实际情况,思考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由浅入深,拓展了学生思维,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开辟思想政治课的第二课堂,与其他学科交叉进行文化传统教育
少数民族学生具有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智能: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学能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知智力[2]。多元智力理论对民族地区素质教育有很好的启示,在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可以从多学科、多途径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
1.思想政治课与语文、历史、地理、艺术、体育甚至其他自然科学协同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及培养教育。例如,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包含丰富的文化传统内涵;历史课更是可以结合民族发展的历史讲解民族在发展、迁徙过程中孕育出来的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等文化;地理课可以结合民族迁徙、战争等历史讲解民族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体育课可以侧重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和训练,如黔东民族体育较为发达,可结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等活动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其他自然科学同样联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讲解历史上少数民族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历史上民族地区与汉族的科技文化交流。
2.开设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讲授民族传统文化。开始民族文化专题讲座是思想政治课开辟第二课堂的主要方式。例如,2014年7月25日至7月26日在铜仁学院举行了武陵山区生态发展论坛。与会专家对武陵山区民族文化历史与现实方面做了探讨。这类学术会议之后,民族地区各类学校都可以结合学校和当地民族文化传统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题教育。
3.利用大众传媒,广泛宣传民族传统文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播效应日益彰显。我们可以利用各类媒体,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分析思考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其发展。例如贵州省铜仁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60%,民族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2009年4月,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就在铜仁市民族风情园举行,是一次集中展示黔东少数民族文化的盛宴。各类学校还可以利用旅游发展大会等机遇,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他们对家乡民族文化事业的热爱之情。
4.丰富校园文化,突出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题。如校训、校风、墙报标语、字画、校规等涉及校园内的各种文化标语及各种文化活动都可以突出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题。在校园里还可以组织诸如传统美德故事演讲会、辩论会、论文竞赛等进行文化专题教育。例如,黔东地区的松桃县民族中学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的较好。进入校园就能看到一个庞大的四面鼓,而且墙报上也展示了苗族的传统文化。松桃民族中学音乐、美术教师身上更是体现了传统文化修养和内涵。正是他们和他们的后继者们传承、弘扬了该地区苗族传统音乐、书画艺术。
篇7
一、完善的领导机构是慈善教育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
慈善读本进课堂,让慈善理念融入校园,是一次创新教育理念的实践。完善的制度,规范的管理是活动开展的有力保障。因此,学校首先组建了志愿者服务总队、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形成条理分明,层层把关,积极负责的工作管理系统。志愿者服务总队的站长由校长担任,副站长由支部书记、副校长、工会主席组成,志愿者服务队成员是全体教职工。以年级组为单位组建了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年级组长任小分队队长,班主任任副队长,负责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其次,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慈善教育》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思路和学期活动安排,确保活动有序开展;第三,学校完善了《慈善教育》评价机制,将“爱心工程”的实施作为考评教师工作和班队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加大“慈善小天使”的表彰力度,全面提高“爱心工程”的实施水平。
二、教师带头献爱心是慈善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有力保障。
《慈善读本》进校园是一项爱心教育工程。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慈善意识,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教育人、感化人。为此,我们在教师中掀起了“铸师魂,献爱心”系列活动。
一是开展“爱心大讨论”,达成共识。本学期我们讨论的主题是“教师如何奉献爱心?如何引导学生成为有爱心的人?”教师一致认为,既要有高尚的师德和崇高的境界,更需要耐心和真诚,要为学生奉献无私博大的爱,让教师的爱成为学生积极进取的动力,成为化腐朽为神奇的金手指,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二是出台教师公约,弘扬师德新风。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行为,学校在广泛征集,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出台了《城关小学教师公约》:“依法执教、为人师表;敬业爱岗、教书育人;关爱学生,尊重家长;启思善教、严谨笃学;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在全体教师庄严的宣誓声中,拉开了爱心教育工程的序幕。《教师公约》虽然只有四十个字,但内涵丰富,既是指导我们教师的准则,更体现了我校教师的理想追求及乐于奉献的崇高师德。
三是化思想为行动,关爱特殊学生。我校共有31个教学班,1924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 485名,单亲孩子46名,低保户孩子107名,3名孤儿,5名特殊体质学生。我们把关爱特殊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作为爱心教育的切入点,积极推进“两建立三开展”活动,启动爱心教育工程。两建立:一是建立健全领导工作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制订《特殊学生关爱成长方案》,建立特殊学生花名册,健全信息;建立跟踪帮扶机制,健全跟踪档案;二是建立家校互通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对每位特殊学生外出家长、寄养托管人的电话号码、联系地址及时进行登记,每月定期互通电话,定期家访,有针对性地予以帮助。三开展:一是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子。学校行政人员分别与3名孤儿结对子,老师与所在班级的留守儿童结对子,当好 “爱心妈妈”,对孩子在生活上优先关心和照顾,学习上优先帮助和辅导,活动上优先参与和指导。二是开展“班主任爱心工程”活动。通过班主任主动找学生谈心、批阅学生周记、组织相关的任课教师进行爱心家访工作,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加强老师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拉近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家长、学生与父母的距离,解决学生遇到的诸多问题,从而更好地激励学生成人成才。三是开展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他们身心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通过谈心、辅导等方式,使留守儿童和问题学生倾诉心中困惑,减轻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压力,让他们心有所暖,神有所依,学有所乐。
三、探索《慈善读本》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慈善教育取得成效的主要途径。
自从《慈善读本》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慈善教育就不再局限于口头上的交流了,学生有了生动的教材,对慈善的理解也就更具体了。课堂是播撒爱心,培养爱心的有效载体,为了充分利用《慈善读本》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功能,使慈善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了由思品课、语文课骨干教师、班主任组成的慈善教育学科小组,引领教师积极探索慈善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一是经过实践,探索出了“情智交融,和谐共生”的爱心培养课堂教学模式,将爱的体验和传递贯穿于思品课、语文课的始终,使爱的情感融入学生的心灵。二是每周班会课班主任老师以《慈善读本》中的爱心系列活动为载体,将慈善教育渗透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明白:学会爱别人才会被别人爱的道理。课堂教学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爱心教育要素,采用多种方法唤醒学生的爱心,将感恩心态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常态化,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就会在生活学习中得到提升。
四、实施爱心教育“五个一”体验教育活动是慈善教育取得成效的有效载体。
学校每学期坚持开展“五个一”爱心体验教育活动,将慈善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五个一”即:“一份倡议书、一次征文大赛、一次主题班会、一次家校联手筑爱心活动、一次爱心实践活动”。
“一份倡议书”:即以少先队大队部名义向全体少先队员发出倡议:号召各中队积极行动起来,向身边道德模范学习,大力宣传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努力营造“助人为乐”的和谐校园氛围,用实际行动书写校园新篇章。
“一次主题班会”:少先队大队部牵头开展以“传递爱心,共创和谐”为主线的系列活动,各中队围绕主线开展了“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爱”、“讲述身边关于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真实爱心故事”、“传唱爱心歌曲,抒写心得体会” “向道德模范学习,做助人为乐的好少年” 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感染和熏陶学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三(1)班、三(3)班、四(3)班同学通过“收集爱心图片”“拍摄爱心照片”、“创心绘画”、“举办爱心画展”等活动令孩子们收获了体验爱心孝心、奉献社会、团结协作的快乐,也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感动和震撼;四(1)、四(5)、五(3)班、五(4)班通过演讲、诗朗诵的形式,表达了做“杜云飞”式好少年的信心和决心;四(4)、五(2)班以传唱歌曲、畅谈心得体会的形式表达了奉献爱心,从我做起的心声;三(2)、三(4)、三(5)班通过举行讲爱心故事的比赛活动,加深了对爱心的理解,明确了爱心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总之,各班以鲜明的主题、多样的形式谱写着爱的乐章,共同营造出了充满真情和爱心的和谐校园。
“一次征文大赛”:学校在中高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以《做人从感恩起步》为主题的青少年文学创作大赛,作品体裁不限,可以是童话、散文、小小说等,只要能表达出爱的真情实感。并将获得一、二等奖的作品组织全校学生学习,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中,经受爱的洗礼,在心中埋下爱的种子。
“一次小手拉大手,携手筑爱心活动”:学校围绕慈善事业的发展历史、慈善事业法律法规、慈善章程、慈善文化、慈善理念和慈善故事等相关知识定期编撰“慈善知识宣传单”,通过学生向家长广泛宣传慈善事业。与此同时,每学期中期,学校将慈善教育与学校工作有机结合,召开一次别开生面的“爱与责任――亲子家长会”,通过观看感恩、爱心故事片段、亲子互动传递爱心等活动,使慈善理念注入家长心田,慈善文化氛围逐步形成。如,针对学校安全压力较大的现状,家长自发组建130多名的“家长志愿者”服务队,在学生上下学时段,坚持在校门口和交通要道维持秩序,以确保学生安全。另外,家长还组建了20余人的“义工妈妈”服务队,进校协助老师,指导学生打扫教室及卫生间,共同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一次爱心实践活动”:在全校开展“学习道德模范,奉献爱心”的实践活动。号召学生从做一件好事,做一件孝事,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开始,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和思想品行。五(1)“爱心小分队”的同学利用每周星期五下午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敬老爱老,助人为乐。五(5)班“爱心小分队”的同学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积极行动起来,为班级生病住院的王超凡捐款849、5元,并且轮流到医院协助家长照顾病人的事迹受到全校师生的称赞。六年级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爱心文明岗”活动,每天坚持上下学在校门口值勤,课间监控学生活动,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课间,校园里经常听到爱心小天使“您好”、“老师好”、“请注意安全”、“请不要追逐打闹”的美妙声音,经常能看见一批脸带微笑、彬彬有礼、真诚待人的爱心小天使课间监督的身影。”爱心小天使的模范言行促进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为了使爱心实践活动由学校拓展到家庭、社会,学校每天坚持给学生布置一道家庭实践作业,如:给父母或长辈洗脚;或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扫地、抹桌子、拖地、叠被子、打扫楼道卫生等,家长对学生的家庭实践作业完成情况作出评价,以此加强爱心教育效果。
为了进一步营造浓郁的学校慈善氛围,学校还安排《慈善读本》进校园阶段性总结表彰大会,学校于上学期隆重表彰了31名富有爱心,助人为乐的“慈善小天使”,在全校掀起了向身边模范学习,争做“慈善小天使”的热潮,将我校爱心教育的水平和影响力推向新的高度。
篇8
(1)实训教学课程应立足于展示“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实训教学课程应该尽量全面展示“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风貌,同时可以邀请文化遗产传承者来学校授课,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湖南民间工艺发展过程及其文化特色,准确理解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精神内涵。文化被越多人分享,被越多人推崇,其价值才能得到更大的体现,才能具有更为明显的公共性特征。但文化公共性会受到社会关系影响,拥有文化的人有时候并不愿意拿出来分享,或者由于环境、语言等条件限制,使得他们拥有的文化不能对外传播,因此,保护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由其自身价值决定的。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存在价值,包括物质上的以及教育、研究、欣赏价值;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经济价值,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世界上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其旅游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遗产,并且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把湖南民间手工艺文化融入实训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师生进一步了解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价值,还有利于把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设计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2)实训教学课程应坚持开发与互动性原则。学校可以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担任实训课老师,给学生现场示范,展示作品创作全部过程,包括准备材料、设计草图、选择颜色、动手制作、展示成品等,给学生详细讲解演示,指导学生独立创作。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有困难、疑问,可以直接向文化遗产传承者请教,相互沟通交流,营造自由、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设计知识,熟悉操作流程,提高创作水平,这样才是真正有效的实训教学。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大多是湖南民间手工艺人,甚至还有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化上有很大差异,让他们担任教学工作,同时还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方法实施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学校可以指定相对应的专职教师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一起来负责组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研究,提供有效指导。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与认可。通过长期教学实践,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他们也会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从而改进接下来的实训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教学环境,保证实训教学活动顺利进行。(3)实训教学课程应采取分批分类的可持续性原则。实训教学可以采取分批分类的方式,每隔一段时间邀请湖南当地不同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到学校授课。每学期初按照人才培养计划来制定整个学期的实训教学方案,合理选择湖南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针对性的要求文化遗产继承者来校授课,通过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专业教学队伍,真正把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湖南当地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成了艺术设计的资源宝库,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从专业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科学规划。所以,要传承保护好文化遗产,有效开发利用文化遗产,高校必须按照一定计划,分批选择文化遗产传承者来校授课,不断传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
2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的艺术设计实训内容
(1)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系列活动。该活动主要由省文化厅组织开展,湖南当地高校可以利用活动契机,在此基础上开展艺术设计实训教学活动,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扩大学校教育影响力。对于不同专业课程,学校可以邀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校授课,现场示范讲解,教学活动结束后要安排成果展示会,通过富有新意、充满表现力的作品来反映实训教学效果。这种影响力会深入学生群体,扩展到全校范围,甚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有利于推动学校专业课程建设,树立良好学风,创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2)“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设计大赛暨设计展。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深厚的底蕴,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种类繁多,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虽然现代设计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但在当今多元文化社会,只有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把本国民族元素融入设计中,中国设计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可以举行“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设计活动,尝试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中,用全新方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通过设计作品给予人们视觉感官体验,从而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学校师生可以通过这种设计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锻炼动手操作能力,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3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的艺术设计实训预期成效
篇9
【关键词】校园文化 信息融合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
项目基金:2014年西安邮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研究》。
引言
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在长期的科研、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以往工作的凝练、总结和创新,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1]。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有利于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与激情,有利于及时总结和凝练学校的教研成果。然而在传统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通常简单地认为将学校的规章制度、成果照片、宣传口号简单“上墙”即可达到文化氛围的“渲染”,忽视了文化氛围营造过程中最重要的及时性、多元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也正是由于传统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封闭性”导致校园文化精髓的“入心入脑”成效普遍不高。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与途径,已经改变了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和信息获取方式,引发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层次嬗变。其海量数据的多元化、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便利性、良好的交互性为我们营造开放、交互、便捷的校园文化建设宣传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此如何利用信息融合技术打造全媒体背景下的新型校园文化生态系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则成为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热点。
信息融合环境下的新情况、新特点
信息融合(information fusion)起初被称为数据融合(data fusion),起源于1973年美国国防部资助开发的声呐信号处理系统,其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就出现在一些文献中[2]。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具有更广义化概念的“信息融合”被提出来。通过利用各种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有机融合,其应用领域得以迅速扩展。信息融合已成为现代信息处理的一种通用工具和思维模式。目前,这种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不同领域的人所认可。特别是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与企业家座谈时提出的“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你的思维方式要逐渐像互联网的方式去想问题”这一论断更将“互联网思维”这一标志着跨界、融合的理念推向前台。因此,基于传统“封闭”模式的校园文化宣传平台必将受到来自信息融合背景下的无缝、互动、共享、开放模式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1.信息技术重新定义信息获取方式
近年来各高校的学生生源普遍进入了“90后”。“90后”大学生出生成长在信息时代,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造成较大的影响。根据项目组对西安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600名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88%的学生获取各类信息来源于网络,其中73%的学生主要使用移动终端(智能手机或PAD)获取信息,15%的学生主要使用PC获取信息,8%的学生主要使用印刷物品获取信息,2%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信息,详见图1。
图1 学生信息获取途径及手段问卷调查
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等学校文化建设成果要真正实现“入心入脑”,就必须加快构筑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打破原有文化宣传单一“上墙”的简单模式,确保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有效发挥。
2.信息技术有助弥合校园文化信息获取和使用鸿沟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对称性有助于解决传统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信息来源单一,信息分享与信息获取者需求之间的不对称。传统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受制于信息场所面积、人工定期更新内容等因素制约,信息多以零碎图片或文字展板的形式进行展示,信息者难以做到对相应数据的及时更新,并且由于缺少对信息获取方的意见反馈,往往将校园文化的精髓展示不全面或脱离实际需求。而采用“硬+软+云”的信息融合技术则可借助语音、文字、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实现宣传信息的“可实时、可视化、可追溯”,与此同时通过使用大数据分析可准确统计用户普遍关注的信息领域,真正为信息获得方提供实时交互体验,不断增强使用方的体验,实现信息与信息获取双赢的模式。
3.信息技术有助于师生广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长期以来,师生一直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系统的内涵,完善校园文化系统的生态链。如果没有师生参与日常管理和热情投入校园文化将浮于表面,很难实现深层次的积淀与创新。信息技术良好的互动与数据分享,有利于对多元利益的承认和满足,不仅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多元化的基础,同时也是对“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彰显。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重视官方视角的“权威建设”也应重视从广大师生眼中观察和记录的“共同感”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师生校园文化平台的共同思考、共同建设、共同推广并不断加以修正的校园文化,才能够真正深入人心。
信息技术融合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1.开放架构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到来,改变了以往校园文化相对孤立、封闭的状态。一方面,师生可以更加迅速、便捷地掌握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开放化以及交互化,极大程度地拓展了校园文化的信息来源和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信息的共享为校园文化的传播也带来了不小的隐患。师生在分享有益信息的同时,也使得谣言传播、欺诈蒙骗、恶意攻击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不仅对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更让一些以博眼球、赚人气为主要目的的网络极端言论对尚无正确判断能力的学生带来诱惑、暗示和引导等恶略影响,间接影响到校方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校园文化平台的热情。
2.与传统文化宣传方式的分工
长期以来,人们热衷于将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地按照有形文化(如校园风物、规章制度等)和隐形文化(如校风、校训、传统、精神等)加以区分并进行宣传,而往往容易忽视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全程中的交互与熏陶、扬弃与引导、凝练与创新。而信息技术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好载体。
信息技术融合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1.信息技术融合背景下的校园网架构
为了满足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建设长期性和可扩充的需求,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平台的规划时可采用系统先行、业务跟进的分层建设模式。借助信息网络技术中通常采用的分层模型将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划分为接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部分。与其他网络设计模型相比,分层网络更易于管理和扩展,每一层提供特定的功能,与它在整个网络中的角色对应。其中,为确保师生随时、随地地灵活获取各类校园文化信息,我们可将校园文化建设推广信息分为几种典型应用,如门户网站、实时新闻推送、社团活动报道、师生动态交流等模块,并可以根据日后建设需要灵活方便地部署新的应用服务。各类应用服务所需的信息如用户位置、用户类别信息等则可以通过布设在校园、楼宇中的各种传感器(接入层设备)进行采集。接入层的各类传感器和接入节点的有效布设,除方便使用不同类型终端设备的师生接入校园文化平台外,还可快速、准确地采集用户的基本信息,如经常访问信息内容、在线时长等基础性数据,并通过校园网络(网络层)设备传送到远端服务器进行大数据比对分析。通过对用户行为进行建模分析,我们可以准确地定位用户关注点,并利用应用层中的消息推送程序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以文本、语音、视频的形式分发给用户。参考模型如图2所示。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用户的精准分类,有效解决以往校园文化信息简单、随意的特性,方便师生以自己熟悉的信息获取方式有的放矢地获取相应信息。通过集中管控的方式还可有效统计和分析师生关注的热点信息,加强舆情的监控和疏导。同时通过对优质校园文化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有利于在师生中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减少不良信息的恶意传播。
图2 基于信息融合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平台系统架构图
2.校园文化建设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经营
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的互动优势,一方面可以通过积极介入和权威引导,实现校园文化的推广宣传,更可通过交流反馈机制有效地得到师生的信息反馈,加强师生的自我认同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塑造校园文化公平、公开、公正的良好形象,体现主流价值导向与多元利益诉求的有机结合。对于工科院系的学生,还可通过动员学生自主开发应用系统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中,实现文化建设活动反哺教学的良性互动。
结束语
总之,充分发挥信息融合技术的优势构筑新型校园文化宣传平台,尊重当代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有利于将科学文化观教育与校园文化理念宣传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校园文化独特的亚文化形态地位,最终实现高等院校追求真理、弘扬美德、健全人格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挥辉:《自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年第2期,第62-65页。
[2]何友:《信息融合理论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黄幼菲、袁素瑛:《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图书馆学刊》2014年第1期,第4-7页。
[4]陈义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4。
篇10
自接到教育局通知以后,乌沙中心学校高度重视,立即对在校学生及教师的学习用书、教学用书、课外读物进行了全面清查整顿,同时加大了宣传力度,净化了校园环境,营造了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概括起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高度重视,明确责任
“扫黄打非”工作是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我校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它和我校的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创建、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抓。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校长、副校长分别为组长和副组长,各小学校长为组员负责具体落实。具体工作领导小组如下:
组 长:陈梁森
副组长:童学武 刘旭东 洪全开
组 员:徐良满 俞何方 高勇生 袁海燕 董少武 苏军红
李连生同志任“扫黄打非”办公室主任。
二、全面检查,认真清理
为防止有害的出版物、有害卡通画册和“口袋书”等对学生的侵蚀。我校开学初对全校学生的课外读物进行了一次大检查,清理不健康的图书。同时要求各班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认清不良图书的危害,要远离不良读物。
11月12日,我校又对学生用书及教师用书进行认真检查,全面清理。对学生自已购买的图书进行仔细检查,发现有错印,漏印、字迹不清等现象及时清理,并且要求班主任教学生辨别这些盗版用书的基本特点,认识盗版的危害,以防上当受骗。鼓励学生抵制购买盗版用书,对不法商贩进行举报。
我校还把减负工作和扫黄打非结合起来,严禁老师给学生订教辅资料。在检查中,特别细查了是否有教师私自给学生征订教辅材料,告诫全体教师要自律,否则一经查实学校将会严肃处理。
三、打造校园文化,提升学生品味
开展多项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我校除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之外,还开展各类兴趣小组活动和丰富多彩课余文化娱乐活动,如优秀童谣进校园、法治进课堂、文明礼仪教育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书香校园,引领学生阅读。各完小加强图书室管理,充实大量的书籍,配备适合于师生的传统经典文学书籍。班级建立了图书角,各班积极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书。使学生可以随时与经典同行,开阔了师生的视野,陶冶了师生情操。学校还把传统文化纳入校本课程,让经典名篇进课堂,如《弟子规》等,每学年全校开展的"经典诵读",让孩子们徜徉在经典诗文里,把一种神圣的精神和思想传递给学生,起着育人、凝聚、驱动和熏陶的教育作用,使学生的品味逐步提高,具有抵制不良文化的能力。
四、办好家长学校,引导家庭阅读
中心学校本部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开班授课,开展讲座,引导家长为孩子选择课外读物,指导孩子课外阅读,开展书香家庭活动,开发了家庭教育的潜能,有力地配合了学校的教育。
乌沙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