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投资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投资的方式

篇1

【关键词】企业文化;投资运作;低成本扩张

一、企业文化资本化过程中的投资运作

企业文化投资是指为谋求其他利益,为或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而将自身所拥有的文化作价让渡给组织。在现有基础上或者组建新企业进行文化投资,可以实施资产重组。知识经济时代下,以文化资本运营实施投资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困扰经济健康高效运行的一个焦点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调整结构,就是发展集约经营与规模经济,以存量结构调整为主、增量结构调整为辅,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依靠兼并收购与破产重组,从而使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大,利于获得较高的股票发行价格,提高资金利润率,减少关联交易,对不宜上市的资产进行剥离,避免同业竞争。

企业文化资本投资是指利用自身拥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通过资产重组,以投资为手段,在资金市场上求得活力,达到乘数发展功效。企业通过文化融合、技术改造、制度整合、转换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战略协同等手段确保投资的成功。恰当的文化资本投资,能够实施低成本运营,实现低成本扩张,节约企业的货币资金。兼并即指公司法中的吸收合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合并成一家新企业;收购则是一家企业通过收购另一家企业的部分股权或资产达到控制另一家企业。

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条件下,企业进行文化投资活动,实质是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各权利主体之间进行权利让渡;通过转让所拥有的企业控制权,部分权利主体而获得相应的收益,另一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得这部分控制权。

按照企业间的市场关系,投资可分为横向投资、纵向投资和混合投资三种方式。横向投资是买卖双方生产同类产品,属于同一行业,通过投资达到占有市场份额和扩大生产规模的目的;纵向投资是买卖一方或是商品的销售客户,或是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处于生产和流通的不同环节,通过投资实现销一体化;混合投资是指投资双方不存在任何关联关系、生产不同产品、处于不同产业,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分散经营,而进行的企业间联合。企业文化投资按照实现方式分为股份交易式投资、现金购买式投资、承担债务式投资三种方式。以承担被投资方的部分或全部债务为条件,投资方获得被投资方的经营权和资产所有权就是承担债务式投资;以现金收购被投资方的大部分股权或全部资产,投资方取得控制权的行为就是现金购买式投资;以发行股票的方式,投资方换取被投资方股份或资产,就是股份交易式投资。按照投资企业范围,可分为部分投资和整体投资;按照投资双方友好程度,分为敌意投资和善意投资;按照投资的证券交易可分为协议收购和要约收购等。

二、企业文化资本化过程中的低成本扩张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文化资本逐步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存量资产具有自身特定的组织功能和结构,以文化要素和有形资产的“软”与“硬”结合,是有序的组织化资产,资产的组织化程度取决于资产结构的优化程度。

在资产配置过程中,如果文化要素闲置,就不能实现文化的扩张效应,造成浪费;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资金运动出现障碍,有形资产失去粘合力。在存量资产优化配置过程中,文化与有形资产的作用是对称的,文化是一种软资产,起着粘合剂的作用。在企业整体存量资产中,如果有形资产与文化要素结构比例失调,企业的资产之所以缺乏生命力,企业整体资产就失去粘合力,大多数企业的不对称就是文化缺乏造成的,不可能依靠其自身资产运动的代谢功能来实现复苏。处于催眠状态的存量资产如果能够激活,就要投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从外部注入“强心剂”,实现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那些拥有雄厚文化的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资产优势,优化自身资产配置,购并其他资产配置劣化的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按照文化组合的构成要素,企业扩张可以分为市场与管理置换型、文化组合置换型、技术资产置换型、商标与商誉置换型四类。

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文化资本运营,能大大提高企业的文化价值,成功的企业兼并与收购是最富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市场交易。第一,在企业创办初期,引进外资以扩大经营规模,弥补资金、技术、市场的匾乏,注重文化的超前积累,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注重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注重学习外商的生产技术,注重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建设,为公司的扩张奠定基础。第二,企业利用品牌、信誉、价值观等文化要素加上一定的资金投入后,利用文化资本化运营实现低成本扩张,市场销售网络拓展能力大于生产能力,市场销量迅速以倍数增长。一些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价值都超过了有形资产,以文化输出为手段,具有速度快、空间大等特点,减少资金的投入,实现少投资或不投资也能收购企业,依靠其雄厚的文化对外扩张。比起其有形资产的扩张,企业文化的升值更快,文化资本运营具有相当大的空间,从而实现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并购离不开企业文化的重构,要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战略、形象设计战略、企业重建战略。在企业重建过程中,企业需要彻底的反思内部的各种运作过程,在成本、质量、服务及速度等方面配合创新的信息技术检讨及重新设计,改造企业业务流程,务求能达到关键性的改善,重新确立工作的方法、途径及组织。企业在重建过程中,应矫正业务迟延、效率低下、互不干涉、分类过细的问题,通过简化业务流程,使顾客满意员工自发提供的服务;尽量赋予员工自行处理业务的权利,扩大员工自我管理的范围,消除通过管理者来监督员工的潜在意识;适当地采取分权,将各种权限相互组合,避免中央集权式的组织形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集权与分权的相互融合,达到满足顾客需求的目标;强调追求作业的协同性,摒弃以生产线为主体、其他业务配合的做法,建立与业务相关情报的信息流通网路,各个部门在第一时间内能够相互交换,以同时并行的方式来推动业务。

企业文化资本化过程中的低成本扩张要进行企业形象设计,有利于提升员工的凝聚力,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对自身的行为方式、理念文化、视觉识别进行系统革新,塑造富有个性的企业形象,统一传播,以获得内外公众组织认同,是企业形象的识别。企业兼并与收购可利用CI强化双方企业的认同,在一致的管理哲学、经营理念、行为观念等理念识别上建立共识,在统一的标识、服装、广告、办公用品等视觉识别上建立共识;在共同的礼仪交往、员工规范、福利待遇等行为识别上建立共识;推进企业之间的整合。

三、企业文化资本化过程中的参与分配

在企业尚未投入运营之前,品牌、管理诀窍、技术、营销网络、计算机软件等文化要素都可以作为投入要素,特别是高科技企业,西方发达国家也有根据经营者的业绩进行配股的先例,说明企业文化可以参与的润分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人们将更加重视文化,文化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管理在创造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越来越大。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文化对企业经营成果的贡献越来越大,分配越来越向知识人才倾斜,文化将可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企业收入的取得是指企业提供服务和出售产品取得收入的过程,弥补产品成本和费用,使企业产品价值实现增值,实现企业纯收入。企业取得的收入要进行分配,部分弥补购置原料和工具的费用,部分用于参加生产周转的工资支付和费用支出,部分用于依法缴纳税金,部分可按规定弥补亏损,剩余部分属于投资者,是企业的税后利润,可用于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可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文化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可以参加利润分配。

利用特许经营方式实现企业扩张就属于企业文化的业绩,特许经营权是当局授予法人实体或个体的一项特权,是受许人和特许人之间的契约关系,特许人对受许人经营中的经营诀窍和培训持续提供或有义务保持兴趣;在特许人所有和控制下,受许人从自己的资源中进行投资,受许人经营一个共同标记、经营模式和过程之下的实体。特许人以特许经营合同形式将自己的商号、商标、配方、产品、专利、经营管理模式、技术秘密等文化要素授予被特许人使用,向被特许人收取费用,按照特许人统一的经营模式从事经营活动,实质是文化的有偿转让,利用特许经营方式特许方进行文化资本运营,是当今世界流行的创业筹资途径之一。特许经营目的就是实现低成本扩张,特许人建立一个模范店,经过一次投资,利用特许经营方式进行转让,开发与培育自己的品牌,生产自己的产品,利用一次投资实现扩张独特的经营和管理模式、独特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产品配方等文化要素,达到一本万利之目的;通过不断吸收加盟者,特许经营方式可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由于不用投入资金,只将文化授予加盟者使用,通过收取加盟费获取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象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大企业规模;特许方不用大量的有形资产和投入资金可以获得增加市场占有率,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建立分销网络,企业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扩展业务的过程中,特许经营是将文化投入受许方的经营业务过程,受许人更了解当地的情况,特许经营扩展业务的速度要比其他方式快得多,能更有效的开展经营业务;加盟店以所有者的身份加入特许经营系统是特许经营方式的重要特征,不仅树立统一的企业形象和扩大影响,在经营业务范围、经营模式、形象设计上都与总店保持高度的统一,而且企业在人事、财务上保留自,实现企业联营的经营效果。

参考文献:

[1]谢荷花.企业兼并重组与企业文化融合[J].冶金管理,2009(09).

[2]衣光春.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9(08).

[3]陈波,王凡.我国文化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1(06).

篇2

关键词:对外投资管理 提高投资收益 方式分析

对外投资是当前企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企业要想保证竞争力,必须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企业的成功不仅要完善管理体系,改善管理模式,还要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合作。适当的进行对外投资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本身收益,同时还可带动相关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有条不紊的持续增长。

一、企业投资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外投资是保证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企业除了搞好自身经营外,通过对外投资直接控制其他企业,实现本企业经营和获取利益的目。但是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投资的质量和效果,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一)调查研究不充分

为了保证投资过程中的顺利进行,在投资体系实行之前必须对投资对象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包括政策完整性、投资效果、利益收入等,对此类环节要进行细致的调查,保证投资的正确性。但是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有的企业为了节省时间,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对此环节忽略不计,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目光短浅。很多企业在调查中草草了事,对关键环节没有引起重视,根据简单的调查报告编制可行性研究体系,研究体系与实际情况却相差甚远,产生了很多的潜在危险。尤其在矿业开发合作中表现的较为突出,往往投资者对勘查区内的地质情况及工作程度不进行深入的调查,即开展风险勘查合作,盲目的投资行为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管理措施不到位

企业的高效运转,除了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管理者正确的管理模式。企业对外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要求企业管理者加强管理举措,建立风险预防保证体系,建立专业的管理指导队伍,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出于自身考虑,采用以偏概全的管理模式,导致管理体系漏洞百出,损害投资者的经济效益。

(三)投资收益不理想

企业的一切改革措施都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投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投资效果不理想,导致企业“赔了夫人又折兵”,究其原因是主要是企业对市场经济的变动把握不准,相关管理措施不到位,措施不得当。

二、如何提高企业投资利益

针对当前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本身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认真反思和探索,找到关键所在,尽量提高企业的利益收入。

(一)选择适合的投资对象

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选择有潜力的合作伙伴。企业在对外投资之前要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选择多个企业对象,对每个企业的内部发展体系,管理体系,管理模式,进行综合调查,选择有发展能力、有潜力的企业进行投资,在今后发展进程中有助于企业综合能力的提高,带动企业经济增长。

(二)制订合理的对外投资政策

企业的成功除了内部管理模式的完整,同时取决于决策的正确性。企业在对外投资进程中必须采取正确的投资政策,正确的决策是保证投资体系政策运转的关键所在。投资政策的制定要结合本企业的当前发展水平,对企业内外部进行系统的调查,从企业自身出发,建立合理的发展战略。建立专业的评估团队,充分把握投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为了保证决策的合理性,在评估基础上,必须积极组织专家团队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一切按照企业的内部管理流程进行,加强审核,慎重决策,要保证是大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同时公司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保证企业内部人员的沟通交流,避免企业负责人的单方面决策。

(三)实行专业化投资管理制度

实行专业化投资管理制度是保证对外投资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管理制度,建立责任考核制度和相关监督体系,在投资管理过程中,实行适当的奖惩制度,加强企业员工的监督能力,力求保证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掌握每个工作程序,争取做到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四)加强对外投资的财务管理

企业资金的政策运转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企业之所以实行对外投资管理,就是要不断扩大其经营规模,提高企业内部生产率,提升生产水平。企业要有针对性的加强财务管理,保证资金的正常流转,提高审批制度,建立内部资金管理控制体系,坚决抵制各种不良消费,对管理人员加强监督,保证资金管理的透明性,提高资产利用率,保证资金的正常运转,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结束语

企业实行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针对企业投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企业领导必须对此引起重视,从企业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建立完善的风险预测体系,保证投资进程的顺利进行。同时在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对投资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投资方案、建立完善的投资风险评估体系及收益评价体系,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对投资项目管理时,要加强投资项目的动态跟踪,严格控制资金的流动性,确保项目的实施进程与资金投入相匹配。加强企业对外投资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收益的重要方式,是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的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对外投资管理的重要性,要制订科学的投资管理制度,对资源、市场、人力等外部环境充分的调查研究,确保企业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董爱国.加强对外投资管理,提高企业投资收益[J].苏盐科技.2012(12).78-80、190-192

[2]张宇琪.上市公司对外投资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及评价研究[M].太原理工大学,2013(12).90-92

篇3

【关键词】 廊坊市; 科技型企业; 投融资机制; 改革

廊坊市科技型企业的崛起和发展,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也是深化改革,推进全社会科技进步的现实需要,符合当代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潮流。毋庸置疑,廊坊市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不仅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也是建设强市名城、实现经济社会新跨越的必然选择。为此,廊坊市大力支持科学技术产业园区或特色基地,加速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化科技型企业投资环境,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的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投融资机制的定义

在我国企业发展中,资本管理开始走向人们的视野,其中投融资理论更为引人关注,也是现代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融资理论的研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对科技型企业的投融资研究更少。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企业扩张的势态较为缓慢,投融资模式单一,国内对这类科技型企业的投融资模式的研究相对滞后。在我国,投融资机制一词是随着社会主义从计划经济过度到市场经济而出现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投融资机制中只有投资的内涵,而没有融资的概念。随着1978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投融资机制的提法逐渐多了起来,也有不少称之为“投融资体制”或“投融资机理”等。总的来说,投融资机制是一国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投融资主体的确立及其行为、资金筹措途径、投资使用方式、投资项目决策程序、建设实施管理和宏观调控制度等内容。投融资机制是一国或一个地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是经济机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它既与经济活动中的微观管理相关,又与经济活动中的宏观管理机制紧密联系。可以说,投融资机制涉及整个经济体制从微观到宏观的全过程。

二、廊坊市科技型企业投融资现状分析

(一)投融资机制不够健全

廊坊市科技企业投融资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法律机制不健全。廊坊市至今未出台有关投融资平台的法律规范,许多方面出现管理上的空白。如投融资业务的开展、投资方向的确定、债务管理、投融资运作机构的地位和基本运作内容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导致廊坊市投融资机构发展不均衡,政策目标不一致,有关部门或机构行为随意性较大,投融资运作不规范,影响其职能的发挥。为此,当务之急,廊坊市政府应尽快建立一些与投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二,投融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由于科技型企业本身存在的弱质性,使其投融资风险要远远高于其它行业。同时由于廊坊市对科技型企业风险保障机制的建设较为缓慢,导致廊坊市投融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目前,廊坊市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专业经营科技保险的保险公司在廊坊市几乎处于空白。另外,缺乏相应的科技互助保险组织。规范的互助保险组织可以为小投资者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是保险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三,没有建立保险风险补偿基金。这类基金可以为科技资金提供补贴。由于廊坊市科技投融资风险补偿机制的不健全,投资造成的巨额损失大多数无法挽回,这些都影响了各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二)财政、金融机构的投融资不能满足科技企业的发展

根据2006年至2008年《廊坊经济统计年鉴》记载,廊坊市财政对科研三项经费的投入分别为10 942万元、13 695万元、14 872万元,比上年增长的比例为15.6%、25.2%、8.59%,尽管廊坊市财政对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在逐年增加,但增长比率有所下降。根据国外经验,政府对科技企业的投资,特别是种子期科技企业的融资起着关健的作用,廊坊市财政应加大对科研三项经费的投入力度。另外,高度集中的银行金融体系无法满足廊坊市科技型企业融资。高度集中的银行体系从体制上把科技型企业排除在信贷资金供给之外,即使有部分贷款,也由于银行和企业之间很难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对等,大大降低了金融机贷款的积极性。此外,银行内部缺乏有利于科技企业融资的激励机制。银行信贷管理人员为避免承担责任,基本放弃了那些风险大但有更高收益预期的项目,从而进一步限制了科技型企业的贷款。表1是2004年至2009年廊坊市国有及年销售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图1是廊坊市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筹资情况。

从表1及图1的统计数据来看,2004年至2009年中,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总体呈一个上升的趋势。在科技活动经费的筹集过程中,大部分资金来自企业自有资金,而金融机构的贷款总体规模较小,反而呈一个下降的趋势,金融机构的贷款不能满足工业企业的发展。另外,政府资金所占的比重也较少,从中也可以折射出,科技型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从金融机构取得的贷款就更少,这也成为科技型企业筹资困难的原因之一。

(三)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资本市场不够完善

从廊坊市目前的情况看,风险资本筹集机制尚未建立,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还没有充分参与到科技企业中。尽管目前社会资金相当充裕,但风险投资行业要想获得资金却十分困难。民间资本大多储蓄在金融机构,或从事一些利润率相当低的行业,社会闲散资金没有实现投资的高效运作。

此外,资本市场在廊坊市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实现资本市场与高科技型产业的对接是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虽然国家在股票市场上推出了高新技术产业优先上市的政策,但在具体的操作措施上支持力度仍然显得不足,主板市场对上市企业要求过高,对于大多数处在创业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因此,能在主板市场上市的科技型企业少而又少。

三、国外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机制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机制简介

在美国,科技型企业投融资主要的一项是民间的天使投资,天使投资是处在种子期和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之一。天使投资一直以“高风险、高回报”的传奇性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另外,在风险投资的法律机制保障方面,美国有众多的法律与之相配套,如表2所示,廊坊市政府也可以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来鼓励科技型企业发展。

(二)日本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机制简介

日本政府十分关注科技型企业的发展,除了进一步加强科技型企业之间信息网络建设与信息共享机制培育外,日本政府尤其注重相关科技型企业的配套政策的建设。如给科技型企业建立“创造性技术研究开发补助金制度”,减免税赋,提供低息贷款,支持科技型企业从事技术开发;促进科技型企业与各大高校的学术交流和技术交流;设立知识产权中心,促进专利技术的流通和科技型企业引进专利技术以及提供各种融资服务等。这些为日本科技型企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四、深化廊坊市科技企业投融资机制改革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科技企业投融资机制的改革

廊坊市现有的关于科技型企业的地区性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和完善,更新速度慢。在对科技企业的扶持上保护力度不够、法律效力不高。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管理科技型企业的经验,廊坊市可以成立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尽快制定扶持和保护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地方专门法律,如《廊坊市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法》,使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和融资受到法律的保护。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和发展,也只有在法律法规层面上予以确认,科技型企业才会健康地发展下去。在投融资风险控制机制方面,学习浙江和上海的做法,可成立专门的信用评级中介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信用进行评级。例如信用好的为AAA企业,一般的为AA企业,差的为A企业,同时,这些企业的信用数据在网上予以公布,这样既可以促使科技型企业信用度的提高,也有利于企业减少投融资成本,并且为金融机构进行贷款提供了可靠的决策支持。另外,要加大执法监督和打击逃废债务的力度,健全失信处罚和守信奖励制度。对信用记录好的科技型企业,廊坊市政府要予以奖励,在税收上予以更加优惠的待遇,工商部门可以给予两到三年的免检。对信用记录差的,要予以严厉的处罚。

(二)进一步加大财政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资金的投入

在投融资主体方面,过去的上海主要是以政府投资为主,通过适当的财政支出对科技创新给予直接的经济资助,已经成为当今发达国家政府普遍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政府作为国家财政分配的宏观职能部门,同时作为科技企业投融资主体之一,应从财力上承担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中科技先导产业的职责,廊坊市在经济实力增强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科技资源的投入。同时,要强化经费投入的针对性,配合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并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建新的具有持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经济体系,制定科技型企业发展规划,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综合运用经济、政策、法律等手段,推动各具特色的科技产业上水平、上规模、上效益。在金融机构融资方面,要通过政府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来规范银行与科技型企业之间的运作,同时,降低科技企业贷款的门槛和标准。

(三)积极引入风险投资公司和天使投资

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廊坊市可成立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风险基金为承担地区科技技术项目、科技企业发展等提供贷款等担保。风险投资公司专门针对那些具有成长潜力,又有一定风险而无法从商业银行得到贷款的成长型科技型企业,根据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融资需求和风险特点,对其提供资金支持。与银行、农信社或者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相比,风险投资公司在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问题上具有先天优势;与风险投资公司相比,天使投资属于非正式风险投资,它具有民间性、自发性、个体性和分散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天使投资区别于传统的风险投资,成为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个人投资方式。在美国,天使投资是科技型企业处在种子期和成长期的主要融资方式之一;在我国的上海、江浙、广东一带已经出现了天使投资俱乐部,但运作还不够规范,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廊坊市,天使投资尚未出现,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天使投资,这将为廊坊市科技型企业的融资开辟一块新的天地。

(四)利用创业板市场和借壳上市融资

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经验表明,发展创业板市场是为了给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成长科技型企业提供更方便的融资渠道,为风险资本营造一个正常的退出机制。对投资者来说,创业板市场的风险虽然比主板市场高得多,但自我国2009年10月23日首批28家创业板开板上市以来,创业板已经发展成为帮助中小型新兴企业,特别是高成长性科技公司融资的市场。廊坊市政府要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具备一定基础和条件的科技型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融资。另外,借壳上市也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在我国目前的上市标准条件下,借壳上市是科技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较可行的选择模式。我国的科技型企业中,例如北大青鸟天桥、湖南的创智科技等企业在借壳上市方面作出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值得廊坊市部分科技型企业借鉴。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技型企业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呈现非线性轨迹,一般需要经历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且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机制加以完善。在发展初期的种子期,该阶段科技型企业的资金主要靠自筹,但自筹资金仅能满足注册和最基本的需求,无法满足全部资金的需要,必须寻找新的投资渠道,需要政府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在初创期主要利用风险投资公司融资;在成长期主要利用金融机构融资;在成熟期,科技型企业的主要融资特点与以往任何阶段都有了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在这一阶段,企业运营逐步走向完善,体制结构也更加合理,技术方面的运用日趋成熟。这一过程所需资金是前一阶段资金需求的数十倍以上。这些资本很难通过企业自有资本来形成,也很难单纯依靠银行来满足,必须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科技型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 [美]兹维.博迪,刘曼红.风险投资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M].北京:金融出版社,2002.

[2] 桂玉敏.金融危机下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决策探讨[J].特区经济,2010(6).

篇4

(1)造成资产虚增。就其本质来说,这些相关费用属于长期待摊费用,是不能用作抵押和转让的,假设其一直不予摊销,那么该企业外部信息使用人在查阅会计报表时会得到一个比实际高出5%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资产,而企业用该项资产进行抵押、转让活动时,承受方很可能因此受到损失。一旦出现经济纠纷,将该资产在二级市场上兑现,其收回的现金将很可能小于其资产的帐面净额。因为股票的转让在二级市场上是不包括申购费的转让的;相反抵押方由于在抵押前未末进行费用的摊销,其投资收益末受到丝毫影响。这样就造成信息使用双方实际收益的不公。

(2)它有悖于重要性原则。所谓重要性原则是指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考虑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根据特定的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影响的大小,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由于开放式基金以取得被投资单位股息收入为赢利保值的主要手段,所以其较高的利润率也将是有上限的,如果不将相关费用单独列示并根据配比性原则进行适时摊销,就会虚增当期收溢,使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率偏高,这就容易造成投资决策的失误。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相关性以及充分发挥会计的决策作用,笔者认为在购买开放式基金时所支付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应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处理,于基金购入后至预期持有年度间确认相关股息收入时,加以摊销,计入当期投资损益,末摊销的相关费用在“长期股权投资-x x基金”科目下设置“相关费用”明细帐加以核算。若实际投资年限小于预期投资年限的,末摊销完部分连同“长期股权投资-x x基金”的其它项目一并转结。故该帐户下,借记买进开放式基金时支付的相关费用,贷记每期摊销的费用以及发生股权转让时未摊销完的相关费用。

例:a企业2002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购入c基金1000万个单位,并准备持有3年,实际投资额1200万元,另支付手续费、税金60万元。2002年3月2日c基金宣告分派2001年度的现金股利0.10元/单位。假设c基金2002年1月1日每股净资产1.20元/单位,2002年底每股净资产1.50元/单位,2003年3月1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0.30元/单位;2003年底每股净资产1.40元/单位,2004年3月1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0.25元/单位;2004年底每股净资产1.30元/单位,2005年1月1日以1300万元转让1000万个基金单位。a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02年1月1日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c基金(投资成本) 1200

    长期股权投资——c基金(相关费用)   60

    贷:银行存款                         1260

2、2002年3月2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                          100

    投资收益                           20

    贷:长期股权投资——c基金(投资成本) 100

        长期股权投资——c基金(相关费用)  20

3、2003年3月1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                          300

    长期股权投资——c基金(投资成本) 100

    贷:投资收益                         380

        长期股权投资一一c基金(相关费用) 20

4、2004年3月1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                          250

    贷:投资收益                         180

        长期股权投资——c基金(相关费用) 20

        长期股权投资——c基金(投资成本) 50

5、2005年1月1日以1300万元卖出1000万个基金单位(赎回费占赎回金的3%)。

借:银行存款                         1261

    贷:投资收益                        111

        长期股权投资-c基金(投资成本) 1150

假设因某种原因a企业于2003年1月1日提前卖出1000万个基金单位,以400万元成交(赎回费占赎回金的3%),a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1358

    贷:投资收益                           138

         长期股权投资——c基金(投资成本) 1200

        长期股权投资——c基金(相关费用)   20

当申购费是在基金赎回时,从赎回金额中予以扣除的,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无论申购费是否已经支付,都应当由整个投资年度分别确认并负担。因此,在“预提费用”帐户下,于基金购入后至预期持有年度间确认相关股息收入时,计提申购费、抵减当期损益。在收回投资时,申购费仍未计提完的,其余额直接冲减当期实际收回的货币资金,已计提的部分,则与其他相关帐户一并结转。

将上例“另支付手续费、税金60万元”改为“在收回投资时支付手续费、税金60万元”,其他不作改动,a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02年1月1日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c基金(投资成本) 1200

    贷:银行存款                        1200

2、2002年3月2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                            100

    投资收益                             20

     贷:长期股权投资——c基金(投资成本) 100

        预提费用                           20

3、2003年3月1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                          300

    长期股权投资——c基金(投资成本) 100

    贷:投资收益                        380

         预提费用                         20

4、2004年3月1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                           250

    贷:投资收益                         180

        预提费用                          20

         长期股权投资——c基金(投资成本) 50

5、2005年1月1日以1300万元卖出1000个基金单位(赎回费占赎回金的3%),

借:银行存款                            1201

    预提费用                              60

    贷:投资收益                           111

         长期股权投资——c基金(投资成本) 1150

假设因某种原因a企业的于2003年1月1日提前卖出1000万个基金单位,以1400万成交,a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1358

    预提费用                             40

     贷:投资收益                           198

篇5

论文关键词:成本计价模式,公允价值模式,客观因素,自利

1.引言

为适应市场需求和建立与国际财务报告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财政部于2006年初构建起了一套包含39项会计准则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准则体系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同时鼓励其他形式企业执行。在此次准则体系修改中,对企业影响重大的修改之一是允许企业选择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即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可对部分资产选择公允价值进行计价。其中《第三号会计准则——投资性房地产》的实行被认为将对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产生较大影响,理由是由于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计价,因而过去形成的由成本计价而被低估的投资性房地产可实现价值的快速回归,从而可实现企业业绩大幅攀升[1-3] 。

此次准则体系修改中,对企业影响重大的修改之一是允许企业选择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即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可对部分资产选择公允价值进行计价。其中《第三号会计准则——投资性房地产》的实行被认为将对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产生较大影响,理由是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会迅速将其过去采用的成本计价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价模式,这样可以对因使用成本计价而被低估的投资性房地产实现价值的快速回归,从而实现企业业绩大幅攀升[1-3] 。

但直到2009年10月,上市企业的相关财务报告显示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企业数量仍很少,允许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公允价值计价的准则变动对上市企业的整体影响很小[4, 5] 。针对此现象学者们展开了积极地探讨,主要从客观角度总结了许多影响企业选择公允价 值计价的因素[6, 7] 。

本文认为客观因素制约影响了小部分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选择,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上市企业管理层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做出了不变更计价模式的选择。后文将对此观点进行论证,并对管理层如何进行计价变更决策展开具体分析自利,对为何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上市企业数量很少的现象给出解释。

2.新准则下投资性房地产计价特点及公允价值计价效应

新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定义为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而持有的房地产,并规定为如下范围: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企业自用或作为存货的房地产在新准则中被认为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新会计准则单独划分投资性房地产是基于房地产实务对固定资产区分的需要而提出的,目的是规范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和相关的披露,提高会计的相关性。旧准则里投资性房地产被当作和其他固定资产一样的资产看待,也采用相应的估计使用年限对其提取折旧。随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发现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价值不仅可能高于其账面净值,而且还经常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而采用折旧后的固定资产净值往往不能反映此类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价值。基于此,业界和学术界认为将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般的固定资产处理不合适。因此,需要将投资性房地产从原有的固定资产中划分出来,作为单独一类确定会计规范,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由此应运而生。

2.1新准则下投资性房地产计价特点

相对于旧准则,新准则中投资性房地产在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上有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

1)归入的资产性质变化

在旧的会计准则中,将与投资性房地产相关的内容分散在存货准则、固定资产准则和无形资产准则三个部分,由于各个部分的资产性质不同,因而会计处理方式也有较大差异。如: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行开发的房地产用于对外出租的,作为企业存货,按存货准则规范处理:对外出租的固定资产和企业的一般性固定资产一样作为企业固定资产,按固定资产准则规范处理;对外出租土地使用权或者持有并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按无形资产准则的规范来进行处理。而在新准则中,这些不同用途的房地产统一归于投资性房地产,按照同样方式进行会计处理。

2.价值计量模式的选择变化

旧准则中,归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计价的房地产主要以成本模式计价,归入存货资产的房地产则以成本与市价熟低法原则计价,在房地产市场价格节节攀升的情况下,成本价格要远低于市场价格,由此会计账目价值与资产的实际市场价值存在较大差额。而新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可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也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公允价值(fair value)意指“公平合理之价值”。

3.后续计量变化

在旧会计准则中,归属于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房地产分别按照该类资产的后续计价规定进行计量。

新会计准则下的房地产后续计量则规定:原来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可以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但是一旦采用了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则不允许再变更为成本模式计量。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比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准则计提折旧或摊销,并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自利,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2公允价值计价效应

我国上市企业已普遍设立投资性房地产科目,在已实施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上市企业,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变更决策为实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1)极大地提升企业利润,改善企业以往较差的经营业绩,甚至力挽狂澜帮助企业避免被退市。2)改善企业报表中如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等会计指标,增强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信心,有利于企业进一步融资以获得发展。例如ST百花通过计价模式的变更获得了巨大的价值。作为一家以餐饮为主的上市企业,ST百花2004、2005连续两年亏损,而且2006年也了预亏的报告,但最后在年报中公司通过对投资性房地产选择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实现了净利润,从而避免了被退市的厄运。

虽然具有可观的公允价值计价效应,然而直到2009年10月,上市企业的相关财务报告显示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企业数量仍很少。表1是我国设有投资性房地产科目的上市企业有关计量模式的统计表,说明了上市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积极性不高,可看出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上市企业数量呈现出逐渐增多趋势。上市企业仍较普遍地实施成本计价模式,与新会计准则推出前预测上市企业将广泛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大相径庭。

表1 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采用计量模式情况表

年 度

2006

2007

2008

采用成本计量模式的上市公司

619家

657家

690家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上市公司

10家

18家

23家

3.制约公允价值计价模式选择的客观因素

为何大部分上市企业不愿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有着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客观因素的制约,限制了部分企业不能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其拥有的投资性房地产计价;二是管理层主观选择的影响,即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偏好影响了其在计价模式上的选择决策。本文第四部分将讨论管理层如何基于自身考虑做出计价模式选择。

制约上市企业公允价值计价模式选择的客观因素有:

1.公允价值计量的严格准则限制。基于对我国国情的考虑,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受到了严格的准则限制。《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条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相对来说,国际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可采用三种方式获得:活跃交易市场的报价;类似资产可观察到的市价;运用估值技术所确定的价值。而我国公允价值估值方法不允许采用估值技术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这样的选择限制制约了部分企业不能采用公允价值进行相关计量。

2.成本因素制约。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采用将增大企业信息披露成本和支付评估费用的成本。公允价值模式计量要求在每个会计期末企业需外聘专业人员对投资性房地产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将增加企业会计核算与审计工作成本,而且相关准则还要求企业应在年报中详细披露房地产当期账面价值的增减变动情况、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及其理由等。相对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模式,这将使企业花费更多的代价,由此也将抑制企业选择公允价值模式计价的积极性。

3.投资性房地产占总资产的价值比重影响。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价值比重较小时,将使得企业变更计价模式的意义不大,也将制约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采用。在上市企业中,虽然房地产企业拥有大量的房地产,但是其拥有的大部分物业资产目的在于出售,而非经营或出租,故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范畴。房地产开发企业所拥有的待出售房屋建筑物,是作为企业的存货核算的,其计价基础仍采用成本模式,并不受公允价值升值影响。该类企业即使为了适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自利,而将其持有的房屋建筑物改售为租,在准则实施的第一年,其公允价值超过账面成本的部分也只能调整期初的股东权益,而不会影响当年的利润。

结合我国上市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认为因受上述因素制约而使得不能实施公允价值计价的企业数量很少。原因在于:首先,存在大量上市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在市场交易活跃地区,但仍然采用原成本计价模式。例如北京、上海、广东共有240余家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虽然这些地方房地产交易活跃,却也仅只有不到4%的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其次,虽然计价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后,会增加公司的成本支出,但这项支出一般不大,应该在公司可接受的范围内。由此可以得出,客观因素的制约不是上市企业投资性房地产没变更为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主要原因。

4.影响公允价值计价模式选择的主观分析

投资性房地产没有选择公允价值计价模式更多地是源于公司管理层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做出的决策。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属于委托关系。在代表所有者行使公司经营权时,公司管理层常常面临着众多的决策选择,为此作为人的公司管理者的决策存在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本部分即以管理层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心理分析其在计价模式选择中的决策行为。

设企业已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并在资产负债表日可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考虑的决策时点是新准则颁布之后的两年内,公司是否将投资性房地产由原采用的成本计价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实质是一个采纳与否(是否采纳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决策问题。以此变更决策是否对公司有利和对管理层有利考虑,则选择变更计价模式后公司和管理层的收益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是否变更为公允价值计价决策收益表

决策收益

管理层收益

公司收益

类型1:正,正

类型2:正,无

类型3:正,负

类型4:无,正

类型5:无,无

类型6:无,负

类型7:负,正

类型8:负,无

类型9:负,负

在表2的各收益结果中,当收益为类型1和类型4时,由于收益结果对管理层有利,对公司至少无不利影响,故管理层选择变更计价模式的可能性会很高;当收益为类型6、类型8、类型9时,管理层会放弃变更计价模式,因为变更计价模式不能为公司和管理层带来正收益;当收益为类型5时,一般管理层也会选择放弃变更计价模式,因为他们可将变更计价模式的选择权留到未来有利的情形执行;当收益为类型3时,虽然收益结果对公司为正,但基于管理层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决策动机自利,可能选择不变更计价模式;当收益为类型7时,此时的收益情况正好与类型3相反,管理层可能会选择变更计价模式;当收益为类型2时,管理层可能选择变更计价模式,也可能选择不变更计价模式(以作为延期期权留待对自己最有利时执行)。可见,各上市公司是否变更计价模式取决于变更计价模式的收益结果类型。

变更决策后收益结果的判断思路是:1)对公司来说,若公司的实际经营业绩加上由于变更计价模式获得的变更会计利润,结果会对公司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则称为变更决策对公司的收益为正;若变更后对公司为负面影响,则称为变更决策对公司的收益为负;若变更决策后对公司的影响很小,则称为变更决策对公司的收益无。2)对管理层来说,若变更决策对管理层的利益有重大积极影响,则称为有正收益;反之为负收益;若无影响,则称收益无。

虽然已实施变更计价模式的上市企业出现了积极的公允价值计价效应,但并不是所有企业实施变更都会具有这种效应,也即仅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积极的影响。其中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决策当期公司经营业绩情况。一般公司的经营业绩情况有两种可能:正收益,或负收益。下文分别以此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1.公司经营业绩为负时变更决策的收益结果

当投资性房地产由成本计价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计价,对公司可能的影响有:1)由于近年物业升值迅速,基于会计计量原则,计价变更必将极大地提高公司净资产价值和扭转业绩不佳的局面。2)可改善公司相关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甚至可避免当期会计利润为负,利于后续年度公司实行增配股。3)当企业陷入连续多年亏损境地时,采取此变更措施可一举扭转亏损局面,甚至会因此而保住珍贵的上市资格。从计价变更后对公司的收益影响来看,当公司连续多年亏损面临退市时,此时变更计价模式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收益(保住上市资格);当公司需采用增配股方式继续融资,而实际经营业绩不佳时,计若价模式变更可以改良公司财务指标实现符合增配股相关条件要求,则变更计价模式具有巨大价值;当公司财务指标不符合贷款银行的放贷指标要求时,若变更计价模式可实现改善公司相关财务指标达到贷款银行融资标准,则变更计价模式具有正向收益;当企业既没有后续融资需要,也没有退市风险,计价模式变更则对企业来说实质上无影响或为负影响(由于将失去未来有利时的变更机会)。

投资性房地产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计价,对于管理层来说,变更获得的收益与公司是同方向的。上市公司若因业绩糟糕而退市,会给管理层带来声誉损失,这是管理层不乐意看到的,所以若变更计价模式能保留上市资格对于管理层来说此时变更收益巨大。若上市公司因变更计价模式保住业绩指标而实现后续融资,由于融资后会增大管理层所控制的资产数量,因此对管理层来说变更的收益也是正向的、巨大的。同样,当变更计价模式能为企业实现贷款融资时自利,由于增加了管理层的控制资产,对于管理者来说变更计价模式的收益也是正向的。除此之外,变更计价模式对管理层的影响很有限,可以视作无影响。

2.公司经营业绩为正时变更决策的收益结果

此情况下,投资性房地产由成本计价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计价,对公司可能的影响有:1)可在原来正经营业绩的基础上,更高地提升公司的会计利润。2)可在原相关财务指标不利的情况下,改善公司财务指标,有利于保持公司贷款融资,或保住公司增、配股融资资格。3)由于原经营业绩为正,变更计价模式将进一步增长当期会计利润,导致当期所得税支出增加。4)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之后的各会计年度将失去成本法下折旧对所得税抵扣的好处,则后续年度税负增加,导致企业现金等实际利益的流出。从计价变更后对公司的收益影响来看,当公司需要进行融资而达不到融资条件,通过变更计价模式可以实现顺利融资或通过变更计价模式来实现后续增配股融资,此时的变更计价模式就具有正收益;除此之外,虽然变更计价模式能够提高会计净利润,但它仅是对原本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资源价值的再确认,本质上并没有给企业增加资产,反而会因此而导致资产流出(税负增加),可以认为在公司经营业绩为正的情形下计价模式变更给企业带来的是负收益或者近似无影响(当增加的税负不多时)。

投资性房地产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计价,对管理者的积极影响是:1)可能的更高业绩奖励。从我国上市企业的现实情况看,一方面我国上市企业经营管理层的奖励与经营业绩的相关性较弱,另一方面由于这样的业绩提升并不是经营管理层努力的结果,公司董事会往往不会对这样的业绩提升给予奖励,由此可以认为更高业绩奖励发生的可能性很低。2)由于变更计价模式可实现融资目标,管理层能够掌控更多资产,此时变更计价模式带来的收益为正。对于管理者不利的方面是:1)失去在未来变更计价模式的机会。这是因为准则规定使得计价模式不可逆向转变。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的不确定性会导致管理层未来利益不确定,甚至可能因经营业绩不善而遭辞退。若管理层早期实施了变更计价模式则会丧失在未来通过这一筹码来实现关键时期改善业绩的机会。2)计价模式的变更获得的会计利润提升并不为企业带来相应的现金流,但税收的交纳却将导致企业现金流出,这将削弱经营管理层能够控制和利用的资产数量。显然对于管理层来说,这种结果是不乐意接受的,所以变更计价模式的收益为负或者近似无影响。

3.收益结果类型

综上所述,在经营业绩为负的情形下,变更计价模式能帮助避免因连续多年亏损退市或帮助实现增配股融资和贷款融资时,则变更计价模式能够为公司和管理层带来正向收益,即属于表2中的收益结果类型1,管理层会选择变更计价模式;除此之外,变更计价模式对公司和管理层的收益无影响或为负影响,属于类型5或类型8自利,此时管理层不会选择变更计价模式。在经营业绩为正的情形下,当变更计价模式能有利于公司增配股融资或贷款融资,则变更计价模式能够给公司和管理层都带来正向收益,属于类型1,此时管理层会选择变更计价模式;除此之外,变更计价模式给公司和管理层带来的收益属于类型6、类型8和类型9,管理层不会选择变更计价模式。

结合我国的实际来看,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中拥有投资性房地产而实际经营出现亏损的比例很低,拥有投资性房地产并因业绩不佳面临退市压力的公司数量则更少;在经营没有出现亏损的上市公司中,因为财务指标不满足银行贷款条件,或实际某期业绩不佳需要改善以保留增配股资格的数量也很少,也即符合类型1而变更计价模式的上市公司很少,更多公司符合类型5、类型6、类型8和类型9,即不变更计价模式对其更为有利。由此对我国上市企业很少变更计价模式的现象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由上述分析还可得出此结论,即客观因素原因仅制约了很少数企业投资性房地产不能选择公允价值计价,更多数量的上市企业主要是由于管理层基于自身利益考而没有实行变更决策,他们选择的是延期变更计价模式。

5.结论

实行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以成本价格计价的房地产已不能有效揭示企业拥有的房地产实际价值。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能够很好地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价值,能更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和利益相关者更好地做出与企业相关的决策判断。

虽然投资性房地产变更为公允价值计价模式能为其带来巨大的积极效应,但上市企业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计价的总体数量仍很有限。一方面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上市企业管理层出于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偏向于仍采用原成本计价模式。随着新会计准则的继续推行,相信随着企业融资要求的出现(如企业需股权再融资或进行债务融资)或经营情况的变化(如面临退市压力),将会有更多的上市企业陆续将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计价模式转变为公允价值计价模式,这也是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侯立玉.会计公允价值问题探讨[J]. 华东经济管理.2009(10).

[2]刘思淼.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与监管启示[J]. 会计研究. 2009(08).

[3]于金梅.浅议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确认模式[J]. 生产力研究.2008(10).

[4]王磊.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实际应用情形分析[J]. 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9(01).

[5]王瑞,王丽文.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影响[J]. 财会研究. 2008(16).

[6]裘宗舜,夏炎.投资性房地产为什么不愿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J]. 金融与经济.2007(12).

篇6

    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实行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社会统筹办法,开展对退休职工以社会化为主的管理服务,有助于解除中方职工退休养老的后顾之忧,减轻企业负担,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统筹办法,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现将有关几个具体问题通知如下:

    一、凡在我市辖区内的机关、事业单位所属企业性公司、乡镇企业以及其它经济组织与外商合资(合作)的企业中城镇户口的中方职工均列入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统筹范围,并按《关于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统筹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劳筹发字〔1988〕559号)以及《贯彻〈关于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统筹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京劳筹发字〔1989〕158号)文件等有关规定参加退休养老基金统筹。

    外商投资企业招用的城镇户口的临时工,要按《北京市城镇临时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京劳险发字〔1988〕550号)以及《关于缴拨城镇临时工养老基金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劳筹发字〔1988〕551号)文件的规定,由个人及用工单位缴纳临时工养老保险基金。

    二、外商投资企业中属于中方投资(经营)者全部职工转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其合资(合作)前已办理退休。(退职)手续的职工,不得列为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统筹对象。他们仍按原企业所有制继续参加我市职工退休养老基金统筹,统筹退休费用之外的费用,如原企业保留法人地位的,由原企业承担;原企业已不保留法人地位的,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解决。

    企业主管部门在审定所属单位与外商合资(合作)方案时,应将原企业退休职工安置管理办法报市劳动局审批。

    本通知下发前,已将合资(合作)前退休的职工列为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统筹对象的,应将其划出。

    三、外商投资企业应严格按照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统计局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所规定的工资总额范围计提退休养老统筹基金。

    四、外商投资企业留存的工资总额4%的养老基金,除目前已明确可支付退休、退职职工的冬季取暖补贴外,现增加以下支出项目:

    1.经市劳动局批准,试行以职工个人工资总额计发退休费的企业,按规定应由企业负担的退休费;

    2.企业离休职工的离休费用。

    以上各项,应严格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标准支付,并应单独建帐,年终向企业所在地的区、县退休基金统筹办公室报送决算。除此之外,工资总额4%的养老基金也可用于建立企业中方职工补充养老保险,节余部分仍应在企业专项存储,不得挪用。

    五、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满或因故提前解散时,在资产清算过程中,不得动用留存企业的工资总额4%的养老基金。届时,由企业所在地的区、县退休基金统筹办公室收缴后,上缴市退休基金统筹办公室统一管理。

    六、凡已参加我市退休养老基金统筹的外商投资企业,经市劳动局批准,中方职工可以实行以职工个人工资总额做为计发退休费的基数的试点。

篇7

《关于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统筹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下发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及有关部门提出了执行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为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征求了市经贸委和部分外商投资企业的意见。现将《贯彻〈关于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统筹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的问题请及时反映给我们。

附:贯彻《关于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统筹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

一、关于统筹基金的计提基数。根据市政府京政发〔1986〕43号文件和(86)市劳办字第280号文件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的养老储备金,应以在工资基数基础上按规定提高后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作为计提基数。企业由税后利润提取的奖励基金中支付给中方职工的奖金暂不作为计提统筹基金的基数。

二、《通知》中未列入统筹项目并由企业支付的退休、退职职工的冬季取暖补贴,可暂在按工资总额4%留存企业的统筹基金中列支,但应严格按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标准执行,不得超标准发放,并应单独建帐,年终向企业所在区、县统筹办公室报送决算(决算工作另行部署)。除此以外,留存企业的统筹基金,在市劳动局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使用办法之前,企业仍应作为专项基金存储,不得挪用。

三、外商投资企业1986年6月1日以来提取的中方职工养老储备金,应按《通知》规定补缴。凡挪用了该项基金的,必须制定具体的补缴计划,原则上在1989年底前缴足。补缴计划报市退休基金统筹办公室审批后,由企业所在区、县统筹办公室监督执行。

四、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费标准的提高,应按国家的统一规定进行。同时,需要与国营、集体企业职工退休费标准的变动统盘考虑解决。经市政府批准,我市正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改革探索,在未制定新的退休费计发办法之前,各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应与国营和区、县、局、总公司所属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一样,严格按照档案工资及国家规定的比例计发退休费。

五、关于中方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退休职工实行街道劳动部门与原单位相结合,以街道劳动部门为主的管理办法。自1989年5月起,街道劳动部门除负责中方退休职工统筹项目内各项费用的支付、报销工作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中方退休职工开展必要的学习、娱乐、家访、慰问等活动。外商投资企业亦应充分体谅街道劳动部门在开展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方面存在的困难,主动与街道劳动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中方退休职工的疾病护理和死亡丧葬及善后处理工作,以逐步实现退休职工由原企业管理向属地管理的过渡。

六、外商投资企业报送区、县统筹办公室的《月报表》,应同时抄报给企业主管部门。市属及中央在京单位所属外商投资企业报送市劳动局的工资年报,需同时抄送企业所在区、县统筹办公室。

七、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后,企业应按《通知》规定的期限,认真填写《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退职职工转移单》(一式两份),连同退休、退职职工档案、退休审批表一起及时报送企业所在地的区、县统筹办公室。区、县统筹办公室负责对转移单进行审核、签章后转给有关区、县统筹办公室。各区、县统筹办公室负责向所属街道劳动部门转送中方退休职工转移单。外商投资企业不再直接向退休职工户口所在地街道劳动部门报送转移单,但街道劳动部门仍应按《通知》要求及时向本区、县统筹办公室填报《外商投资企业退休、退职职工增减情况月报表》。

八、远郊区、县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职工退休养老统筹基金的管理。目前,居住在远郊区、县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职工人数很少,对这部分职工统筹项目内各项费用的发放、管理工作,暂可实行集中管理,区、县统筹办公室可委托城关镇(及其它镇)劳动部门负责此项工作。

篇8

【关键词】风险投资;退出时机;退出方式

1.引言

风险投资是一个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特性的资本运作和资本增值过程。风险投资公司以一定的方式从投资者处筹得资金之后,以权益资本方式投向选定的风险企业,并参与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帮助风险企业成长、实现增值,最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出售所持的股权,回收投资并获得超额收益。一轮风险资本投资退出以后,该资本将投向被选中的下一个风险企业或风险项目,这样循环往复,不断获取风险资本增值。因此,风险投资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所谓风险投资退出,是指风险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风险投资者认为有必要是时候将风险资本从风险企业中退出,因而选择一定的方式(公开上市、出售或回购、清算)通过资本市场将风险资本撤出,以求实现资本增值或者降低损失,为介入下一个项目做准备。高收益是通过风险投资成功的退出而实现的,可行的退出机制是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风险资本家实施风险投资项目退出时必须对退出时机和退出方式进行选择。

2.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时机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时机的选择主要受风险企业的增值情况、预期持有成本和预期持有收益、股票市场的行情以及风险资本退出的期限等因素有关。以下主要对这些影响风险投资项目退出时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2.1 风险企业的增值情况

任何投资都追求资本增值,风险投资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追求超常规的高额资本增值,它是通过风险投资家转让风险企业的股权来实现的。在风险投资正式退出之前,风险投资家必须关注风险企业的价值增值情况,因为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退出,只有当风险企业的价值增值足够大时,风险投资家才有可能获得一个好的“卖出”价格。风险企业股权增值状况是决定风险投资项目退出时机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

风险企业的成长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存在着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等风险因素,风险资本家不可能对风险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状况有一个确定性的把握。风险资本家将风险资本投人到风险企业后,可以通过向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和对风险企业实施运营监控来促进风险企业的成长,动态地掌握风险企业的股权增值状况,以获取风险企业成长信息,适时调险投资项目退出规划。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时机不是事先就能够准确地确定的,必须依据投资后的风险企业成长状况适时确定,这样才能选择最佳的时期退出。

2.2 预期持有成本和预期持有收益

所谓的预期持有成本是指继续对风险企业进行投资期间所发生的直接的成本费用和机会成本之和。预期持有收益是指继续对风险企业进行投资期间风险企业的价值增值。

风险投资机构在对风险企业投资时,为了降低成本,一般会采用分期投资的方式。风险投资机构应该在每一期投资之前对风险企业的价值以及增值潜力进行评估。一旦发现如果继续对风险企业投资,其预期持有成本大于预期的持有收益的话,就应该考虑选择适当的退出方式退出,以实现风险资本增值的最大化。

2.3 股票市场的行情

风险企业的股份转让价格是以风险企业的价值为基础的,但在某种程度上要受股票市场的行情的影响。当股市处于“牛市”时,股票发行一般供不应求,风险投资在使用首次公开上市退出时可以采用溢价方式发行股票,取得相当可观的资本溢价。如果采用企业并购的方式退出,收购公司也会愿意以较高的价格收购风险企业。相反,当股市处于“熊市”时,新股上市往往无人问津,即使折价发行也很难成功,风险投资获得资本溢价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那些愿意并购风险企业的公司也会利用这个“低进”的好机会,压低风险企业股份的价格,以相当便宜的价格收购很好的风险企业。因此,风险投资机构在选择风险资本退出时机时,应尽量选择股票行情较好的时候。

2.4 风险资本的退出期限

风险投资与一般投资相比的一个特殊之处就在于不论该轮风险投资成功与否,它都必须如期变现,从而保证风险投资在时序上和空间上的不断循环。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来自具有高风险高收益偏好的投资者。作为风险投资基金主流形式的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基金的存续期通常为10年。在存续期末,所有的现金和证券都必须在有限合伙人(投资者)和普通合伙人(风险投资家)之间分配,风险投资基金清盘。由于存在风险资本退出的时间限制,因此无论风险企业的价值增值情况如何,风险资本都必须在退出期限之前实现退出。

3.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方式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在确定了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时机之后,就应该考虑风险投资项目以何种方式退出。风险投资项目退出的方式有四种:风险企业首次公开发行、风险企业并购、风险企业回购、风险企业清算。

风险企业清算是指风险企业在经营期内的经营状况与预计目标相差较大,财务状况恶化,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同时又无法得到新的融资,风险资本无法通过首次公开发行、并购或回购从风险企业退出,而对风险企业的财产、债权、债务进行清理与处分的行为。本文只对风险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企业顺利实现增值的情况下,风险资本应采用何种方式退出进行了研究,认为在进行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的选择时应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3.1 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价格

所谓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价格是指风险投资退出时,风险投资家转让风险企业股份的转让价格。风险投资项目采用不同的退出方式,其退出价格往往不同。

在风险投资项目退出的四种方式中,风险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取得的退出价格往往是最高的,而风险企业并购和回购的退出价格往往不高。首次公开发行的退出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相关资本市场的影响,其退出价格的制定缺乏灵活性,而且极易受外部市场条件的干扰。而风险企业并购和回购的退出价格是意愿的买方与卖方达成一致的价值,风险企业并购和回购的定价机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关键在于该企业对于潜在“买家”的吸引力。此外,对于首次公开发行而言,风险企业上市后的市场表现也会直接影响风险投资的退出价格。所以,风险投资以ipo方式退出时面临很大的退出价格风险,而以并购和回购方式退出时面临的退出价格风险就小得多。因为企业并购和回购的价格一经确定后,虽然不太可能“冲高”,但也不至于“跳水”。企业并购定价机制更具灵活性的结论是有普遍意义的。

3.2 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成本

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成本是指风险投资实施退出战略时产生的费用。风险企业首次公开发行的费用非常昂贵。有资料表明,一般地讲,当发行规模超过2500万美元时,发行成本约为发行市值的15%;而当发行规模低于1000万美元时,发行成本将大大超过15%的水平。美国nasdaq的筹资费用占筹资金额的13%-18%,最低不少于30万-50万美元,其中,承销费通常占5%-10%。而风险企业并购和回购的费用则相对较低。

3.3 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所需交易时间

风险投资采用首次公开发行退出时,从风险企业准备上市到正式上市之间通常至少需要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而采用并购方式或者回购方式退出时,由于很多并购和回购都是双方私下通过谈判达成的,交易所需时间一般较短,所涉及的部门和手续也相对要少。因此采用并购方式或回购方式退出相对于首次公开上市方式退出来说,操作简单,可以实现一次性全部撤出而没有后顾之优,并且适合各种规模类型的公司。对于处于萌芽阶段规模弱小、风险巨大的高新技术企业,采用并购方式或回购方式退出可能是唯一可行的退出渠道。

篇9

关键词:资本运营股权投融资境外投资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1(a)-030-02

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深化,在“走出去”资源战略的推动下,企业也开始注重境外投资,丰富资本运营的方式,利用境外先进的技术,或者比较低廉的劳动成本。在境外投资的过程中,资本运营的方式方法直接决定着投资的质量及收益,也关系着境外投资的风险大小。企业在境外投资的过程中,必须提前设定好股权投融资的思考,运用动态化的管理方式,对已投资的子公司股权采取“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动态管理,对未来计划投资的目标企业采用“境外为主、境内为辅、成熟为主、勘探为辅、大中型为主、中小型为辅”等。

1“走出去”资源战略下资本运营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我国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的契机,必须积极优化资本运营的方式。当前不少企业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理念,缺乏系统的规划,缺乏专业化的管理,这些都使得企业资本运营的水平非常低,严重影响企业的长效快速发展。当前国内市场的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上涨等,都使得企业成本增加,急需通过境外投资来获取优势原材料,也急需通过境外投资来利用境外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但传统的资本运营方式,与境外投资是不相匹配的。因此,必须对资本运营进行全面优化和整合。

1.1资本运营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的原材料供应

在“走出去”资源战略下,企业进行资本运营是非常必要的。资本运营的主要手段是兼并和收购,主要方式是股权的投融资。企业通过这样的资本运营方式,能够快速精准地获得境外企业的股权,从而成为境外企业的股东。在国內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内原材料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企业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能够获得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链。同时,企业在股权投融资过程中,本身具有较大的自主选项。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对原材料的要求等,对应性地选择目标企业,从而获得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的原材料,全面规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原材料不足产生的经营风险,切实有效地推动企业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1.2资本运营能够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境外投资的过程中,企业通过资本运营,通过股权投融资,能够快速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企业在境外投资的过程中,能够结合经营需求及子公司的实际发展条件等,来主导成长性优良的控股子公司,运用资本运营的协同和放大效应,通过合并会计报表的方式,使得企业的发展领域扩大,产品类型多样化,这本身能够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比如生产销售单一产品的企业,通过境外投资的方式,能够扩大产品销售的类别,进而推动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1.3资本运营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走出去”资源战略下,企业通过境外投资,基于股权投融资的方式,能够切实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企业在市场行为中,对抗竞争对手的能力。企业运用股权投融资的方式,控股子公司或者收购部分股权,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通过规模效益和市场扩展效应,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来左右市场价格、数量。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股权投融资的资本运营方式,既可以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境外投资,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优化企业的盈利水平。

2“走出去”资源战略下资本运营的方式

在“走出去”资源战略下,企业在进行境外投资的过程中,采用的资本运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需要全面分析自身在市场中的整理能力,以及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等来选择运用科学合理的资本运营方式。同时,还应该全面审视子公司或者目标企业的市场能力,以提升股权投融资的整体水平,优化企业的盈利能力。“走出去”资源战略下资本运营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全部控股

企业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运用股权投融资的方式,收购目标企业的全部股权,以获得目标企业的全部收益和权利。这样股权投融资的方式,需要大量的资金,企业需要有雄厚的资本。当然投资大收益也大,目标企业将成为企业的子公司,受企业的直接管理和约束,收益也归属于企业。

2.2绝对控股

企业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运用股权投融资的方式,收购目标企业的大部分股权,收购比例必须超过51%,但又没有达到100%。在收益分配的过程中,企业获得股权比例相适应的收益。当然由于企业拥有大部分的股权,所以在子公司的决策等关键问题上,企业具有绝对的权利。

2.3对半控股

企业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运用股权投融资的方式,收购目标企业的一半股权。当然企业所享受的收益也是按照股权比例来分配的。在这种形式下,目标企业一般称之为参股子公司。

2.4相对控股

企业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运用股权投融资的方式,获得目标企业的49%及以下的股权。但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对比分析其他企业的股权比例,以此来判定企业是否拥有控制权。比如B企业是相对控股的母公司,它拥有子公司30%的股权,但A公司则拥有子公司32%的股权,则B企业则没有实际控制权。

3“走出去”资源战略下股权投融资的思考

在“走出去”资源战略下,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来获得相应的收益,扩大原材料的供应,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但在股权投融资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以规避企业股权投融资的风险,保障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股权收益。

3.1运用动态管理的方式来全面管理子公司

在“走出去”资源战略下,企业的资本运营既能够带来可观的收益,同时也具有相应的风险。企业境外投资的过程中,运用股权投融资的方式,必须落实动态化的管理方式。结合不同企业的实际特点来选用相应的管理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规避企业股权投融资的风险,才能扩大企业的收益,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首先,对已投资的子公司要运用动态管理的方式,“有保有压、有进有退”能够全面规避母公司的投资风险。动态管理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结合子公司的发展能力来作出及时性的调整。其次,对于计划投资的子公司,应该运用全面的管理理念。“境外为主境内为辅,成熟为主勘探为辅,大中型为主中小型为辅”这种全面管理的方式,有助于母公司采用对应性的投资方式,有效提升了母公司的甄别能力和判断能力。此外,对于存在风险的子公司,若已经投资,要及时进行减负处理,避免“尾大不掉”。若尚未投资,还处于勘探阶段,则可以适当减少这些风险子公司的数量。最后,运用股权投融资的方式来获取原材料企业的股权,尤其是一些重金属或者稀有材料的子公司,要扩大股权比例,获得实际控制权。

3.2大型项目的投资可以采用联合体投标

“走出去”资源战略下资本运营,不仅标志着企业可以通过开设跨国公司的方式来扩大经营范畴,获得境外投资收益,同时还昭示着,企业可以联合具有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的国外集团,共同来进行股权投融资,以实现风险共担,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的投资项目而言。这类项目的投资额巨大,企业若独立进行股权投融资,势必会加大企业的风险。但若企业联合其他公司共同来进行,则可以在获得收益的基础上,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同时,联合投资的优势是巨大。企业可以与联合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股权分担。比如非洲地区的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企业在进行境外投资的过程中,为了规避风险,可以选择美国等国家的大型企业来共同投资,还可以联合非洲本地的企业,来进行共同投资,以降低政策风险。

3.3在股权投融资过程中强化专业管理

在“走出去”资源战略下,我国企业纷纷进行境外投资。但由于企业缺乏专业的判断能力以及缺乏境外投资的经验,使得企业在股权投融资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是巨大的。基于此,为了降低企业股权投融资过程中的风险,企业应该主动强化专业管理。一方面,企业应该主动出击,选择专业的中介结构来介入到股权投融资的环节中。委派他们来股权投融资。特别是在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的今天,专业管理在股权投融资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才能提升股权投融资的质量,才能降低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另一方面,在股权投融资的过程中,运用专业管理,还应该科学判断企业进行股权投融资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以及企业所获得收益,对比分析收益与风险的大小,以确定下一步的股权投融资计划。此外,公司自身也应该加强专业管理。尤其是要处理好子公司内部的管理,基于人权、当地法律、社会责任等方面来实施科学管理,避免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与当地经营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冲突,将利益相关者的矛盾降低至最小程度。

3.4基于差异来精准筛选跨国并购的地域

“走出去”資源战略下,企业可以选择的股权投融资场所非常丰富。但在地域选择上,也需要运用精准的判断力,基于地域差异、文化差异、经济差异等来科学选择投资地域。首先,遵循先近后远的原则。在股权投融资过程中,企业应该遵循先近后远的关系。一般近邻国家与我国的经济贸易频繁,经济政策也有助于企业股权投融资,比如东南亚诸国。其次,以小差异为优选目标。企业在股权投融资的过程中,还应该格外注重自身与投资地域的经济差异、文化差异等。优先选择差异小的地域进行股权投融资,积累经验后,逐步过渡至差异大的地域。此外,企业在进行股权投融资的过程中,股权比例的获取,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若公司无法主导该项目,则股权比例要尽可能的低,以达到获取原材料为主要目的。

4结语

“走出去”资源战略下,企业的资本运营是非常关键的。企业在进行股权投融资的过程中,必须运用科学的动态化的管理方式以及专业管理的理念,全面分析风险,努力提升自身的经营能力,确保股权投融资的科学。

参考文献 

[1] 印向阳.企业资本运营战略体系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7(9). 

篇10

风险投资本质上是一种追逐高利润、高回报的金融资本。风险投资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获取股息而长期持有风险企业股份的投资行为,而是通过退出投资赚取与之承担的高风险相对应的高额利润,这就要求风险投资家要在一定时间以一定的方式结束对风险企业的投资与管理,收回现金或有流动性的证券,从而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利润。风险投资的循环方式是将回收的已经增值的资本再投入到新的风险企业中去,在不断的投资—退出—再投资的过程中实现增值,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在投资的风险企业成功后将风险资本变现至关重要。

退出机制正是风险投资变现的机制,是风险资本的加速器和放大器,是为风险投资提供必要的流动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没有退出机制,风险投资就难以发展;退出机制不健全,风险投资的发展也就不迅速。因此,我们说退出策略是风险投资运作过程的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风险投资的成功与否体现在退出的成功与否。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是否有效,风险投资能否达到最终目的的关键所在,并且退出机制与风险投资可以相互促进,互相强化,退出机制对于风险投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风险投资几种主要退出方式的分析与比较

从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来看,目前,风险投资的变现回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公开上市

公开上市(InitialPublicOffering,简称“IPO”),是指将风险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风险投资的股份通过资本市场第一次向公众发行,从而实现投资回收和资本增值。

上市一般分为主板上市和二板上市。主板上市又称为第一板上市,是指风险投资公司协助创业企业在股票市场上挂牌上市,从而使资金退出。二板上市又称为创业板市场,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股票市场,其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上市的条件比较宽松,企业进入的门槛较低,比较适合于新兴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具有增长潜力的高科技企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二板市场,如美国的纳斯达克(NASDAQ)市场、加拿大温哥华股票交易所的创业板市场、比利时的EASDAQ市场、英国的AIM市场以及1999年第四季度开始正式运作的香港创业板市场等。其中以美国的NASDAQ市场最为成功,约30%的美国风险投资都经由这一市场退出。风险投资企业发行股票上市,使得许许多多的风险投资家和创业家一夜暴富,成为亿万富翁。在二板市场最发达的美国,那斯纳克(NASDAQ)市场使这种白手起家的创业神话一再上演:较早的有计算机硬软件公司如苹果公司、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等,较近的有电子商务类公司如雅虎公司、亚马逊公司等。这些成功典范也使股份上市成为风险投资家首选的资本退出方式。据美国风险投资业的统计,风险投资的各种退出方式的年平均投资回报率为:回购和并购为15%,而发行股票上市为30%~60%。

公开上市有其固有的优点,它不仅为风险投资者和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退出路径,而且还为风险企业筹集资金以增强其流动性开通了渠道。大多数的风险企业会选择在企业发展成熟阶段的后期上市。这个时期的风险企业正处于发展扩张的阶段,如果仅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和风险资本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股票上市,风险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同时,也有利于分担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提高风险企业的知名度和公司的形象。

俗话说有利就后有弊:上市公司经营透明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企业自主性逐步下降;上市后的股价波动对公司的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公开上市将耗费公司的大量精力和财力,不适合规模较小的公司采用。同时,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需要承担企业能否成功上市的风险。通常为了维护投资者的信心和维持市场的秩序,证券管理部门、证券市场都会规定创始人股权需按一定的条件并在一定的时限后才能出售,这就使得发起人的投资不可能立即收回,也就拖延了风险投资的退出时间。高科技企业作为小盘股,流动性差,其未来股价的波动较大,创业投资不能在股份上市的同时变现,无疑增加了投资风险。

在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设完整的二板市场。虽然2004年5月,作为向创业板过渡的中国中小企业板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但是它并没有改变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现状,目前看来其所起的作用不大,仍处于在实践中摸索的阶段。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合适的二板市场能够让风险企业上市融资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创业板市场,实现风险投资的退出。实际上,我国目前已有数家公司在海外上市,如1999年,搜狐、网易在NASDAQ市场上市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中国风险企业在海外的上市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003年底,纳斯达克(NASDAQ)的大门再次向中国企业敞开。2004年通过发行股票上市的退出明显较2003年增多,中芯国际、盛大网络、掌上灵通、51job等十几个企业海外上市为其身后的创投机构实现获利退出创造了条件。

2.2股份回购

如果风险企业在渡过了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已经成长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中型企业后,仍然达不到公开上市的条件,它们一般会选择股权回购的方式实现退出。

股份回购一般包括两种回购方式:创业者回购风险投资者的股份和风险企业回购风险投资者的股份。前者是通过买股期权的形式来实现的,是在引入风险投资签订投资协议时,由创业家或风险企业给予风险投资家一项选择权,他可以在今后某一时间要求创业家或风险企业按照预先商定的形式和股票价格购买他手中的股票;后者则是通过卖股股权的形式来实现的,即是给予创业家或风险企业一项选择权,让其在今后某一时间以相同或类似的形式及股票价格购买风险投资家手中的股票。在股权回购时到底是采用买股期权或是卖股股权来进行,这主要看风险企业对风险投资吸引力的大小而定。如果风险企业是一家受到许多风险投资公司普遍看好的公司,则可能会采用买股期权;如果是风险企业急需引入风险投资,则可能会采用卖股期权。绝大多数股权回购是采用卖股期权进行回购的。一般而言,在风险投资投入时投资双方就已签订好关于股份回购的协议,包括回购条件、回购价格和回购时间等。

股份回购对于大多数风险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备用的退出方法。当风险企业不是很成功的时候,为了保证已投入资本的安全,便可采用此种方式退出。由于企业回购对投资双方来说都有一定的诱惑力,所以风险企业从风险投资家手中回购股权的方式发展得很快。在美国,从企业数目来看,风险企业回购已成为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虽然我国目前以此种方式退出的案例并不多,但是从发展趋势看,股份回购应该是未来我国风险投资基金退出的一种现实选择。

2.3兼并与收购

兼并与收购(MergeandAcquisition,M&A)是风险资本退出的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是风险投资商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通过并购的方式将自己在风险企业中的股份卖出,从而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其中兼并是指由一家实力较强的公司与其他一家或几家独立的公司合并组成的新公司,而实力较强的公司占主导地位;收购则是指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或者购买目标公司的产权从而达到控制目标公司的行为。

风险企业被兼并收购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即一般收购和“二期收购”。一般收购,是指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将风险企业完全卖给另一家公司。这种方式通常是高科技创业者不愿意接受的,因为这意味着将完全丧失独立性。不过,对于困境中的中小高科技企业来说,卖断产权也不失为一条出路。如1998年鄂武商以350万元整体收购武汉顺太有限公司,解决了武汉顺太有限公司因缺乏资金无法对其专利产品进行规模生产的难题。而“二期收购”则是指风险投资者将其所持有的股份卖给另一家风险公司,由其继续对风险企业进行后续投资,创业者并不退出风险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在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中,一般收购约占23%,二期收购约占9%,两项合计占31%,但收益率仅为IPO的1/5。

无论采用那种方式并购,时机选择非常重要。时机选择适宜,风险投资就能获得较大的收益。一般风险企业应该选择在企业未来投资收益的现值比企业的市场价值高时把公司出售。这时风险投资公司可以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由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编纂的《2003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以股权转让为主。通过对风险投资退出项目的调查分析,在2003年190家样本公司中有38家风险投资机构的64个项目得到全部或部分的退出;62个提供了退出方式的信息,其中以股权转让方式退出的有51个项目,占到了82%;以其他退出方式退出的项目相对较少,比例都在10%以下。

2005年4月,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公布的《2004年度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报告》表明,2004年中国风险投资延续了2003年以来的回暖趋势,投资更为活跃,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本次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有36份问卷提供了退出项目方式的信息,统计结果显示,调查范围的风险投资机构近3年共123个退出项目中,有49个项目以国内企业收购的方式退出,占退出项目比例的40%。由此可见,收购兼并依然是国内风险资本退出的主渠道。

股权并购在我国如此盛行,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由于股票上市及升值均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兼并收购的退出方式可以立即收回投资,使得风险投资者能够快速、完全地从风险企业中退出,因此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并非所有企业都能符合上市的条件,而且风险投资本身具有高风险性,这就使得一些风险投资者在权衡各种利弊得失后毅然选择并购方式来实现其风险资本的退出。

2.4破产清算

破产清算是在风险投资不成功或风险企业成长缓慢、未来收益前景不佳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退出方式。虽然以清算方式退出一般会带来部分损失,但也是明智之举的,因为投在不良企业中的资金存在一定的机会成本,与其被套牢而不能发挥作用,倒不如及时收回资金投入到下一个更有希望的项目中去。据统计,美国由创业资本所支持的企业,有20%~30%完全失败,约60%受到挫折,只有5%~10%的创业企业可以获得成功。当某一项目面临失败或缺少足够的成长性时,风险投资家应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地抽出资金,转向投入预期回报更高的标的之中,寻求更好的获利机会。在很多时候采用清算公司的方法虽是迫不得已,却是避免深陷泥潭的最佳选择。

3结语

从上文对每种退出渠道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一种退出渠道都各有其优劣:发行股票上市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方式,风险企业被兼并收购是投资收回最迅速的方法,股份回购作为一种备用手段是风险投资能够收回的一个基本保障,而破产清算则是及时减小并停止投资损失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不能绝对地去评判某种退出渠道的适合与不适合。作为风险投资公司,在决定退出投资时,应根据风险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当时的外部环境,灵活地选择退出方式。

目前,在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活动还不是十分活跃,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不完善和不畅通已成为制约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瓶颈。风险投资作为一个亚新生事物,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去发展去完善。同时,风险投资机构在考虑退出方案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结合中国的实际法律和监管环境,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设计并执行相应的退出方案。

参考文献

1邱艳.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7)

2刘曼红.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魏梦雪.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比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03)

4王琳琳.我国创业投资退出机制的国际借鉴及其现实选择[J]北方经贸,2006(01)

5吴唐青.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6郑可、郑晓齐.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比较及我国可采用的现实途径[J].财贸经济.2003(6)

7刘辉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J].经济师,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