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投资评估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长期投资评估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长期投资评估方法

篇1

一、完善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

1.坚决贯彻《会计法》,加大会计打假力度

新《会计法》已被实践证明是一部有效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纪的好法律,必须认真贯彻,一方面要检查被查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另一方面要检查被查单位提供的会计报表的真实性。通过检查,发现问题,揭示违法活动,继续深化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切实贯彻好《企业会计制度》。

(1)组织推动新制度的贯彻实施。要认真开展好新制度的培训工作,要使广大会计人员理解新制度的内涵和意义,懂得如何执行新制度,如何运用新制度。

(2)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一是继续完善《企业会计制度》。针对各个行业的特殊业务,抓紧研究制定分行业的专业会计核算办法。二是改革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三是研究制定金融企业、信托投资公司、投资基金等方面的会计制度。四是着手研究制订《小企业会计制度》。

(3)继续研究制定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准则的研究制定工作,对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

产权是企业取得市场法人资格的基本条件,只有产权明晰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同时,会计主体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规范组合方式,充分发挥会计规范的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产权与会计信息失真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的研究成果得到验证,私营企业大都表现为虚减利润,以逃避交税;而在国有企业则大都表现为虚增利润,以形成业绩良好的形象,使经营者获得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

(2)实施“国有股减值”战略

国务院了《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办法》明确规定,国有股减持主要采取国有股存量发行的方式,凡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国有股存量出售的收入,全部上缴国家社会保障基金。

3.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没有约束的权利会产生腐败,同样,没有监督的会计会导致信息失真。实践证明,建立并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于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经营管理、控制经营风险、防止舞弊行为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1)制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一般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和单位履行法规制度的职责控制3个方面,涉及的范围广,政策性和专业性都很强,若没有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很多单位面对内部控制制度将无所适从。

(2)推动内控制度实施环境的改善

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环境所包含的因素尽管很多,但改善和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全社会的守法意识,对于财会工作的违法行为要从严查处;二是深化改革,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把企业真正推向市场,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让那些在财会工作中弄虚作假枉法无信者,失去包括融资能力在内的生存条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经营者和相关的管理者的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和调控。

4.完善独立评审制度

注册会计师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有的事务所单纯追求收入,忽视执业质量,甚至出具虚假报告,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独立、客观、公正的地位等,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监督,进一步明确社会会计监督机制对会计审查的结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充分发挥其作用,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严肃性。

二、会计失真信息评估

会计信息从客观真实性上看,依据“两则两制”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其失真信息评估措施如下。

1.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固定资产净残值率、固定资产报废尺度由国家统一划定,造成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与企业的现实情形不符,导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不实。

评估方法:对企业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进行审核,核实产权着手,对数目、存放地址、逐项逐台进行现场核实,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企业自身出产经营的特点对固定资产的磨损的水平,以及无形损耗的具体情形,采用与之相适宜的评估体例来确定其评估价值,核实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的现实价值。

2.坏账准备按照国家统一划定的比例提取,提取比例一般为0.3%~0.5%;要经由财政部门核准才能冲销,持久挂账形成虚增资产。

评估方法:清查核实应收账款数额,估计坏账损失。可向债务人函证应收账款,对应收账款的收回进行评价。对有确凿证据剖明应收账款不能收回或收回可能性极小,如:债务单元已裁撤、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发生严重的自然灾难等导致停产而在短时代内无法偿付债务等,以及账龄跨越3年以上的。可按照具体发问,按划定予以核销或确定账损失比例,并在评估陈述中提醒有关部门和信息使用者注意。

3.存货积压严重,变现能力差,账面价值与半制品、产制品、库存商品、低值易耗品等分类进行清查核实,核实盘亏、盘盈,考虑存货过时、损毁部分,按照市场价值对存货价值进行重估,以核实其现实价值。

4.投资不能发生效益,有的甚至已现实发生损失,但账面投资成本或原价值仍在,造成企业资产不实。

评估方法:核实投资的种类、形成原因及对企业自身经营情形的影响,同时,分类对长期投资进行评估。以企业股权投资为例,对于控股的长期投资,应核实投资比例,对被投资企业进行整体资产评估,按其评估后的净资产乘以投资比例后,确定该项长期投资价值。

5.某些资产已经形成损失,却仍然作为资产在资产欠债表上,如:递延资产、待处理财损溢等,导致企业资产不实。

篇2

关键词:企业 价值评估 DCF

企业价值评估,是指对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的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或部分权益价值进行分析、估算。企业价值评估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极其重要,能够帮助管理当局有效改善经营决策。价值评估可以用于投资分析、战略分析和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可以帮助经理人员更好地了解公司的优势和劣势。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合适与否对企业价值判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

(一)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类别、原理及使用范围

1.成本法

(1)原理

成本法是指在被评估资产现时重置成本的基础上,扣减其各项损耗价值,从而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方法。

被评估资产评估值=重置成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

(2)适用范围

原则上说,对于一切以资产重置、补偿为目的的资产业务都适用。具体而言,除单项资产和特殊用途资产外,对于那些不易计算未来收益的特殊资产及难以取得市场参照物的资产评估业务都可用此法进行评估。

2.市场法

(1)原理

市场法是按所选参照物的现行市场价格,通过比较被评估资产与参照资产之间的差异并加以量化,以调整后的价格作为资产评估价值。

(2)适用范围

只适用于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评估业务。只要满足市场法的3个前提条件就可以运用市场法。但下列情况不宜采用市场法:(1)因资产具有特定用途或性质特殊,很少在公开市场出售,以致没有公开市场价格的资产,如专用机器设备,或无法重置的特殊设备都不宜采用市场法;(2)对于大多数无形资产而言,因其具有保密性、不确定性及不可重复性等特点,所以其交易价格资料往往不对外公开,评估人员无法收集其价格资料,因此不宜采用市场法。

3.收益法

(1)原理

收益法是通过预测被评估资产的未来收益并将其折现,以各年收益折现值之和作为资产的评估价值,是以资产未来收益的折现值作为计价尺度。

(2)适用范围

一般适用于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或者能够预测未来收益的单项资产或者无法重置的特殊资产的评估活动,如企业整体参与的股份经营、中外合作、中外合资、兼并、重组、分立、合并均可以采用收益法。此外,可以单独计算收益的房地产、无形资产也可以应用此法。

(二)不同评估方法的选择

1.符合以下条件的评估项目一般选择成本法:

a.被评估资产的实体特征、内部结构及其功能必须与假设的重置全新资产具有可比性;

b.应当具备可利用的历史资料。成本法的应用是建立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的,如复原重置成本的计算、成新率的计算等,要求这些历史资料可以收集;

c.形成资产价值的各种损耗是必要的;

d.被评估资产必须是可以再生的或者是可以复制的。被评估资产能够继续使用并且在持续使用中为潜在所有者或控制者带来经济利益。

2.符合以下条件的评估项目一般选择市场法:

a.有一个充分发育活跃的资产市场;

b.公开市场上存在在功能、面临的市场条件上与被评估资产可比的资产及交易活动(参照物),且参照物成交时间与评估基准日时间间隔不长。参照物与被评估资产可比的指标、技术参数等资料是可以收集到的。

c.参照物的基本数量至少为3个,参照物成产成交价格必须真实,参照物成交价应是正常交易的结果,参照物与被评估资产之间大体可替代。

3.符合以下条件的评估项目一般选择收益法:

a.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可以预测并可以用货币计量。要求被评估资产与其经营收益之间存在着较为稳定的比例关系。

b.资产的拥有者获得预期收益所承担的风险也是可以预测并可以用货币计量。

c.被评估资产预期获利年限可以预测。

(三)高科技企业特点及价值评估方法选择

1.高科技企业的特点

(1)高科技企业中无形资产的比重远远大于有形资产,而无形资产的评估对有形资产较为困难。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高科技企业主要以技术、专利、商誉、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等无形资产为价值核心,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有形资产与实物资产。同时,由于其自身的不可复制性以及不确定性,无形资产的评估成为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的重点。

(2)高科技企业在市场中很难找到具有可比性的企业。由于高科技千差万别,一般很难找到行业、技术、规模环境及市场都相当且可比的企业,这会给评估师利用可比企业信息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带来更大的难度。

(3)高科技企业的收入确认方面还存在问题。由于高科技企业产品销售和服务的特殊性可能导致账面收入与实际收入不符,从而在评估时对企业历史或现有的收入进行确认增加了难度。

(4)高科技企业的不确定性太大,对风险缺乏有效测量,难以估计企业的未来收益,即使进行估计,主观因素也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也是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的一个重要特点。

2.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选择

(1)采用期权定价法对初创期企业进行价值评估

初创企业资产基本不能够产生现金流量,完全由专利或专有技术期权组成是期权定价法应用的特例。初创期企业往往是没有取得销售收入或销售收入比例很小的企业,净现金流量为负,以单一的技术及产品为主,可采用期权定价模型进行评估。

(2)取得一定销售收入、但净现金流不一定为正的企业,可将研发费用资本化,采用净利润法评估

在一般的会计处理中,自创无形资产研发费用一般作为管理费用列支,在形成无形资产之前不作资本化处理。高科技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科研机构、持续投入等)是企业获利能力延续保证。研发费用应视为为取得未来收益所进行的投资,将其作为长期投资,直接进行资本化,在适当的年限内摊销,计算出当期净利润,这样有利于估测企业利润增长趋势。

(3)对实现净现金流为正、较为成熟的高科技企业,净现金流贴现法仍是较为适用的

净现金流贴现法符合资产经营中不断追加投资和回收投资的动态过程,比较真实的模拟企业在未来经营中收益的实现途径和过程。该方法对于净现金流为负的企业评估误差较大。

3.降低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主要途径

(1)根据高科技企业所处阶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2)对高科技企业估值模型进行修正如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调整、利用收入指标如价格销售比模型、修正的市盈率模型等。

二、DCF估值方法讲解

(一)DCF估值方法简介

DCF估值方法又叫做现金流贴现模型,是由美国西北大学阿尔弗雷德・拉巴波特于1986年提出,目前应用极为广泛。现金流贴现法原理是通过评估未来的现金流和其风险,并把风险评估纳入分析,然后找到现金流的现存价值,来完成现金流贴现法。

(二)DCF估值模型的建立

该模型是依据未来收益折现法建立的。模型公式为:

V=Ci/(1+r)i + Cj×(1+g)/(r-g)/ (1+r)j (i=1,2,3……n,j=n)

其中,V 是企业的评估价值,Ci为公司第i年自由现金流量,r为预定折现率,g为公司的永续增长率。r是由加权平均资本即WACC确定,g是根据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确定,Ci根据公司的财务预测数据确定。

1.r的确定

r=WACC=KiWi+KeWe

其中Ki 、Ke分别为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Wi 、We分别为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在公司长期资本结构中的比率。

(1)Wi、We的确定

Wi=有息债务/(有息债务+公司所有者权益)

We=公司所有者权益/(有息债务+公司所有者权益)

(2)Ki的确定

Ki= Kd×(1-T),其中T为企业所得税税率,Kd为债务的税前成本。

Kd=KdlWdl+KdsWds,其中Kdl、Kds分别为长、短期债务的资本成本,Wdl、Wds分别为长、短期债务占的比重。

(3)Ke的确定

Ke=Rf +β×(Rm-Rf),其中Rf为市场无风险收益率,Rm为市场预期收益率,β为某一股票的系统风险系数,β系数值为所考察股票的收益与整个市场股票组合M收益的协方差和M收益的方差之比,整个股票市场收益的β值等于1。

如果某一股票的β系数大于1,表示其收益的波动幅度大于整个市场收益的波动幅度,因而其风险也大于整个市场的风险水平;如果它的β值小于1,表示其收益的波动幅度小于市场收益的波动幅度,风险水平也低于整个市场的风险水平。

2.g的确定

g为公司的永续增长率,在稳定状态下,公司的销售收入增长率与永续增长率是相同的。根据竞争均衡理论,后续期的销售收入增长率大体等于宏观经济的名义增长率。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宏观经济的增长率大多在2%-6%之间。

3.自由现金流量Ci的确定

Ci=净利润Ci1+折旧Ci2+摊销Ci3+利息Ci4-资本支出Ci5-净营运资本增加额Ci6

利润表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编制的,因此在计算自由现金流量时要加上计算净利润时已扣除但实际上并没有资金流出的折旧、摊销;财务费用一般为债务利息,属于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它减少了净利润,而不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所以计算自由现金流量时应当从净利润中加回;资本支出是投资厂房、机器设备等耐用品所需的支出,计算自由现金流量时要扣除;净营运资本增加额是公司增加的投资,在计算自由现金流量时要扣除。

(三)DCF估值模型构架图

(四)附录 相关参数确定依据

1.Rf一般采用相对应期限国债的收益来估计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

2.Rm一般采用证券市场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3.β=COV(Ri,Rm)/σ2(Rm),其中COV(Ri,Rm)为股票i的收益率Ri与市场组合收益率Rm的协方差,σ2(Rm)为市场组合收益率的方差,COV(Ri,Rm)=E{[Ri- E(Ri)]*[Rm- E(Rm)]}, σ2(Rm)= E{[Rm- E(Rm)]2}。

参考文献:

[1] 单炳亮.公司价值评估理论的发展[J].当代经济科学.2004

[2] 科勒(Koller,T.),(荷)戈德哈特(Goedhart,M),(美)威塞尔斯(Wessels,D)著.价值评估:公司价值评估的衡量与管理(第四版)[M].高建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

篇3

国有企业改制的核心是企业制度的创新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即在传统企业制度的基础上,改建为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要求,有步骤地进行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清理债权债务,评估资产,建立规范的企业内部管理机构等。这些过程与财务会计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处理得是否合理,直接牵涉到国有资产的安全、职工利益的保护问题。

国有资本应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坚决、有序、逐步、安全地退出亦已形成共识,其退出的主要途径,一是通过企业的增量资本由非国有资本介入,变原来国有独资为多元结构,相应减少国有资本在总资本中的份额(间接退出);二是通过对原国有企业的存量资本进行置换(直接退出)。不论哪种方式,国有企业存量资本置换中都会涉及以下一些财务、会计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当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采取一定对策:

一、产权界定中的财务会计问题

(一)企业改制必须进行产权界定

产权界定是企业改制中的中心问题,其关键在于对企业和投资者的所有者权益的界定。为做好产权界定工作,企业资产评估前必须进行清产核资。很多改制企业未经清产核资就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对评估前的资产胸中无数。有的企业由于受到利益驱动,在申报评估资产时少报、漏报;有的企业由于财务基础工作薄弱常常发生错误申报,加上中介机构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资产进行评估,使评估价值具有一定的弹性,因而企业改制在资产评估前进行清产核资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产权界定中的财务会计问题

1.国有资产折股与国有股份的确定

企业实行公司制改建,不得将国有资本低价折股或者低价转让给经营者及其他职工个人。具体处理为:企业实行整体改建的,其国有资本应当按照评估结果全部折算为国有股份,由原企业国有资本持有单位持有,并将改建企业全部资产转入公司制企业。企业实行分立式改建的,应当按照转入改建后公司制企业的资产、负债经过评估后的净资产折合为国有股份,并可以由原企业国有资本持有单位持有,也可以由存续企业持有。企业实行合并式改建的,经过评估后的净资产折合的国有股份,合并前各方如果属于同一投资主体,应当由原共同的国有资本持有单位一并持有;如果分属不同投资主体,应当由合并前各方原国有资本持有单位分别持有。

2.整体改制下原有企业净资产折股的核算

原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如将原有企业全部资产投入公司,原有企业的债权、债务亦应由改组后的公司承担。原有企业的净资产(全部资产扣除全部负债后的余额)应折价入股,折合的股份总额应当等于公司净资产额。有限责任公司依法经批准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为增加资本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时,应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票发行价格可以按票面金额,也可以超过票面金额,但不得低于票面金额。以超过票面金额发行股票所得溢价款列入公司资本公积。

3.国有产权管理中的财务会计问题

国有企业改组后,如何对国有产权进行有效管理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逐渐有了共识,国有产权的有效管理需借助于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这种新体制。其基本的目的是优化国有资产的配置和提高其运营效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投资主体的组建和营运,涉及到国有资产存量的调整和重组,对投资、融资体制也会产生重大影响。表现在:

一是如何反映国有产权的经营效益问题。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方法包括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成本法核算对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而言存在着不足。该方法要求投资企业不能随着被投资企业的盈亏变化而调整其“长期投资”账户的金额。这样,投资企业“长期投资”账户的金额反映不出它在被投资企业中的份额、权益。这对投资主体随时掌握其投资出去的国有资产的价值变动是不利的。因此,为了能够正确反映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投资主体控股和持股应全部采用权益法核算。

二是国有产权的收益分配问题。国有产权的投资收益取决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分配政策。由于国有产权的管理由投资主体统一安排,投资主体代表所有者的利益可以在企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的环节得到实现。投资主体的基本职能是代表所有者行使监督管理权,企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时,可将国家作为投资者应分得的投资收益直接划给当地财政机关。

二、资产评估中的财务会计问题

(一)企业改制必须进行资产评估

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制企业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进行评估。资产评估结果是国有资本持有单位出资折股的依据,自评估基准日起一年内有效。有的企业图省事,直接以货币资金注册新设,绕过资产评估、资源置换等程序,为了追求改制速度,以新设之名行改制之实,等新公司成立后,再对原企业的资产、负债以内部协商价进行购买。有的中介机构按政府主管部门确定的改制企业股本总额,对改制企业被评估资产进行增减调节或调整评估范围。这种非规范交易的背后存在着很多诸如暗箱操作,其中不乏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改制企业应严格按改制程序规范操作,进行资产评估,同时对中介机构应加强执业道德管理。

(二)资产评估中的财务会计问题

资产评估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础工作之一,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将企业的净资产折价入股,就必须对企业现存资产进行评估。

1.债权资产评估中的财务会计问题

企业的债权资产主要是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的评估,目前有两种方法可以选用:一种是折现值法,另一种是贴现法。采用两种评估方法确定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都比较准确,但问题是坏账损失的确定非常困难。按照我国的会计制度,确认坏账损失的条件之一是债务人较长时期内未履行其偿债义务,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实务中很多单位以未履行偿债义务超过三年作为判断标准,问题是,如果都作为坏账损失核销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对确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不进行核销,企业的债权资产就不真实,就会虚增企业的资产。为了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为了保护其他投资者权益,对账龄过长的应收账款的会计处理应具体分析。如债务人是国有企业,可以加大核销比例或全部核销,因为从总体上看,国有资产总额不会受到影响;如债务人是非国有企业,核销坏账损失时应慎重从事,这时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长期投资评估中的财务会计问题

长期投资中的股权投资评估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由于股权资产的价值取决于被投资企业,在国有企业改制时有必要对被投资企业进行评估,因此,如果被投资企业不愿意进行评估,则投资企业的股权资产评估值可根据下列公式确定:某投资企业股权资产的评估值=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总额x投资比例

3.评估日至改制日实现损益的处理

自评估基准日到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的有效期内,原企业实现利润而增加的净资产,应当上缴国有资本持有单位,或经国有资本持有单位同意,作为改制后企业国家资本公积管理,留待以后年度转增国有股份;对原企业经营亏损而减少的净资产,由国有资本持有单位补足或由改制后企业用以后年度国有股份应分得的股利补足。

4.国有资产折股与国有股份的确定

经评估确认的国有资产应按股权设置方案进行折价八股,切不得将国有资本低价折股或者低价转让给经营者及其他职工个人。企业实行公司制改建的股权设置方案,应当由国有资本持有单位制定。股权设置方案应当载明:(1)股本总数及其股权结构;(2)国有资本折股以及股份认购;(3)股份转让条件及其定价等。

5.企业改制中的呆坏账、不良资产的处理

呆坏账按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可在企业净资产中剥离,但在报批处理时应做到账销案存。独立法人改制的,应将呆坏账的收账权转交上一级授权的控股公司;整体改制的应由改制后企业继承;非法人企业改制的,应将其收账权转交至一级法人企业总部,原企业应协助做好催讨清欠工作。

篇4

关键词:并购 财务风险 控制

一、提高信息质量

高质量的信息是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得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为改变信息不对称给并购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提高信息质量:

(一)开展尽职调查,全面了解目标企业信息

由于目标企业刻意隐瞒或不主动披露相关信息,财务陷阱在每一起并购案中都或多或少存在。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特别重视并购中的尽职调查。并购中的尽职调查包括资料的搜集、权责的划分、法律协议的签订、中介机构的聘请。它贯穿于整个收购过程,主要目的是防范并购风险,调查、证实重大信息。在实际操作中,搞好尽职调查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聘请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包括经纪人、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对信息进行进一步证实,并扩大调查取证的范围。并购方可聘请投资银行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规划,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能力作出合理的预期。

2.签订相关的法律协议,对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未尽事宜明确其相关的法律责任。并购活动中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地位的客观存在导致了评估阶段财务风险的产生。针对这一问题,并购企业可以通过在并购合同中写入保证条款来对其实施控制。在条款中明确目标企业对于其所提供的事关合同各项条款的重要信息(包括资产的合法性、有形与无形资产的合法权利范围及限制条件、或有负债的说明)的告之义务及违约责任,以消除由此产生的财务风险。

对于破坏性最强的潜在负债问题,可以专门设立债务保证金来加以控制。具体做法是,在交易金额的支付时,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留出一笔尾款作为潜在债务保证金。该项保证金由公证机关保存,用于补偿合同签订后保证期限内由于潜在负债所导致的并购方损失。保证期满,公证部门直接将其划至转让方名下。20

(二)合理使用财务报表信息

财务报表是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对其进行合理应用是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挤出报表中的水分,应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内容:

1.分析目标企业资产的质量和可用程度。对目标企业有使用价值的资产进行可用性程度的鉴定。并购企业应以资产相关性、互补性和融合性为准则,为目标企业资产可用程度进行高、中、低的等级鉴定,一方面为评估目标企业资产价值、确定并购价格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评估目标企业改造难度、确定目标企业改造所需的资源投入量提供依据。对商标、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价值应结合市场调查及市场现时价值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为防止债权无法收回所造成的财务风险,并购企业应首先对目标企业债务人进行调查,并按有效性原则加以区分,剔除其中的呆帐、死账。将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和余额与实际发生情况进行比较,防止出现账面价值高于实际价值现象。

2.全面清查目标企业的债务。结合往来账目对目标企业负债进行周密审查,与其提供的债务清单进行对比,并通过媒体向其债权人发出并购公告。

3.清查盈利内容。对存货计价方法、收入确认等影响企业盈利的重要会计政策的变更及披露要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成本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对目标企业盈利能力做出合理判断,避

免由此引发的评估风险。

(三)注重表外资源

表外资源对于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表外融资和某些重要资源没有在会计报表内反映而引发的财务风险。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要重点调查售后回租、应收账款的抵借以及集团内部相互抵押担保融资、债务转移、现金调剂等行为。另一方面也要对人力资源、特许经营权等重要的表外资源价值做出合理估计。

二、选择适当的价值评估方法

(一)评估方法的选择原则

各种价值评估方法之间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只存在适用性的区别。一般而言,当收购针对的是一个继续运营的企业的产权时,应采用贴现现金流量法;当收购针对的是一个破产的企业或企业的部分资产时,应采用以重置成本计算的账面净现值24法。用贴现现金流量法评估,实际上是一个双刃剑,它可以“放大”一个盈利企业的价值,也可以使一个不盈利甚至亏损的企业的市场价值为零甚至是负数。在这时,企业的整体价值还不如它的各种资产分别出售的总和多,所以在这时的一个选择是破产,将资产分别出售,同时终止法人身份和清理与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财务关系。在评估方法的选择上,除了根据并购目的及目标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以外,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来提高评估准确程度,降低财务风险。最后需要认识到,由于大量不可控因素的存在,任何评估方法均不可能绝对消除财务风险。

(二)实务中的操作

从理论角度看,价值评估有多种专业而复杂的计算方法。但是,在实务上,价值评估方法并不是决定价格的因素,而只是价格谈判时的参照。上市公司之间的兼并收购,最重要的是买卖双方的谈判,价格是双方心理平衡的结果。。实际操作中,企业产权的交易依赖于买卖双方对企业未来的不同预期。对于企业现状,买卖双方的评价不会有太大差距,真正的差距是预期的差距。一个想要并购某企业的企业家显然要有比该企业现状更好的预期,一个想出售企业的企业家一般不会有比该企业现状更好的预期,至少他的预期不会好于收购者。这就形成了对企业价值判断的差距,正是由于这个差距的存在,才会有企业的产权交易。价格应该定在最好预期和最差预期的中间的某一点,到底是哪一点,取决于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只要存在着一个产权交易的竞争性市场,只要产权交易得到双方产权所有者的同意,通过谈判达成的价格就是一个最好的价格。由此,不难解释常人眼中英博对雪津啤酒的天价收购。外资并购的成本收益核算有时并不仅限于 被收购公司,他们算的是“总账”。如果收购对于形成区域垄断、提升其他控制企业业绩有帮助,那么即使被收购企业本身实现的收益不足以弥补成本也是可以接受的。此外,外资“天价”收购中国企业,也有全球资产配置和分散风险的战略意图。同时,也不排除某些外资、特别是一些产业基金,有看好人民币升值潜力而从事并购的可能。

总之在实务操作中,价值评估方法只是价格谈判时的参考。目标企业价格的确定是买卖双方议价能力的抗衡,受到收购方的预期、战略意图、汇率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三、融资风险的防范

(一)现金并购情况下风险的防范

对于现金并购中的流动性风险,并购企业可以根据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调整资产负债匹配关系,通过建立流动性资产组合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具体步骤是:并购企业可通过分析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将未来的现金流入与流出按期限进行分装组合,寻找出现正现金流和资金缺口的时点,不断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来防范流动性风险。企业可采用对冲(到期匹配)法融资,每项资产与一种跟它的到期日大致相同的融资工具相对应,以减少出现资金缺口的情况。当然,由于债务的偿还日是固定的,而未来的现金流入却具有不确定性,企业无法做到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完全匹配。为降低未来现金流入的不确定性,可增强资产的流动性。但资产的流动性增强又意味着收益性下降。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之一是建立流动性资产组合,将一部分资金运用到信用度高,流动性好的有价证券资产组合中。这类资产尽管名义期限相对较长,但其变现力强,可以弥补企业债务到期时的资金需求。

(二)股票并购情况下风险的防范

针对股票并购中股权分散、股价下跌的风险,并购企业应充分考虑以下情况:

第一,要考虑股东特别是大股东对股权分散和股价下跌是否可以接受。股权分散是否可以接受的关键是大股东的控制权是否会受到较大的威胁;而股价下跌是否可以接受的关键是从长期看,股价是否会回升,即每股收益率是否会回到原有水平或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第二,要考虑收购公司股票在市场上的当前价格,如果当前价格处于历史上的高水平,处于它的理论价值左右或以上,利用换股并购是有利的选择;如果当前价格比它的理论价格低,换股就不是合适的选择,因为这会导致并购后每股收益率的相对降低。

对于股票并购中由于制度准入障碍所带来的风险的防范,企业本身可以起到的作用就相当小了,它更多地只能依赖于整个资本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具体包括:市场组织完善、市场条件完善和市场机制完善等几个方面,进而逐步消除并购的产权交易的制度准入障碍。

参考文献:

1.余颖、江咏、袁敏捷合著,《战略并购:管理风险的三大原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篇5

[关键词] 自由现金流量 自由现金流量计算 企业价值评估 作用

在现代企业财务理论中,“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已成为其基本的、核心的概念。而在企业价值的估价和财务管理过程中,自由现金流量又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概念。

一、自由现金流量的概念

自由现金流量最早是由美国西北大学阿尔弗雷德・拉巴波特、哈佛大学詹森等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如今它在西方公司价值评估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自由现金流量的名称众多,如增量现金流量、剩余现金流量、可分配现金流量、可自由使用的现金流量等。不同的学者对自由现金流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科普兰教授比较详尽地阐述了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方法:“自由现金流量等于企业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即将公司不包括利息收支的营业利润扣除实付所得税税金之后的数额)加上折旧及摊销等非现金支出,再减去营运资本的追加和物业厂房设备及其他资产方面的投资。它是公司所产生的税后现金流量总额,可以提供给公司资本的所有供应者,包括债权人和股东。”

布瑞德福特・康纳尔教授对自由现金流量的定义与科普兰教授相似,并将其定义为:投资者的利益(自由现金流量)是由公司所创造的现金流入量减去公司所有的支出,包括在工厂、设备以及营运资本上的投资等,所形成的净现金流量。这些现金流量是可以分配给投资者的。

达莫德兰教授将自由现金流量分别用于股票价值评估和企业价值评估,提出了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的概念。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就是在扣除经营费用、本息偿还和为保持预定现金流量增长率所需的资本支出、增加的营运资本之后的现金流量。而自由现金流量是公司所有权利要求者,包括普通股股东、优先股股东和债权人的现金流量总和。

肯尼斯・汉克尔和尤西・李凡特在他们合著的《现金流量与证券分析》中提出,自由现金流量等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减去资本支出,再加上资本支出和其他支出中的随意支出部分。因为这些随意支出可节省下来却不会影响公司的未来增长。他们认为只要不是为了维持企业持续经营的现金支出都应回加到自由现金流量中;公司可以在不影响持续经营的情况下避免这些支出,而若公司没有这些支出,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会得以增加。他们的研究注意到了折旧和税收的影响,并创造性地提出将随意性资本支出回加到自由现金流的计算中,这对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十分有利。

可以看出,以上几种观点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解释自由现金流量的共同之处都是指在不危及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给股东和债权人的最大现金额。

本文把自由现金流量定义为:自由现金流量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全部现金流入扣除满足必要生产经营活动及其增长的需要后,能够提供给所有投资人(包括股权投资人和债权投资人)自由支配的现金。对自由现金流量的理解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相联系,因此,现金流的计算是基于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入流出,而不是针对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结果是估算结果。第二,自由现金流量的来源是基于企业的经营活动,而不是企业的融资活动,因为企业价值增长的动力来源于企业的经营活动。第三,自由现金流中的“自由”是一个相对概念,即相对于必须扣除的、受约束的支出,企业对剩余的现金具有更大的自由支配权,但不是随意支配。

二、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

企业价值评估的重点在于对目标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理解和测算。通常从现金流形成角度计算自由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来源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自由现金流量的必要支出为对营运资本的短期投资和对长期资产的长期投资,分别表现为营运资本增加和资本支出。因此,从现金流形成角度建立的自由现金流量计算公式为:

自由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营运资本增加-资本支出

第一,经营现金流量的计算。经营现金流量是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相关计算数据来源于企业的利润表。自由现金流量计算的基本出发点是将股东和债权人看作一个整体,因此,企业向债券人支付利息的行为实际上是资金在企业内部的流动。但企业所得税是支付给第三方(即政府)的,应作为企业的现金流出,所以,经营现金流量的计算应以息前税后利润作的调整为基础。即:

经营现金流量=息前税后利润+折旧与摊销

=息前税前利润(EBIT)-所得税+折旧与摊销

第二,营运资本增加的界定。营运资本是指企业流动资产占用的资本。营运资本增加指在一个会计期间(一般为一年),企业的期末营运资本相对于期初的增加数。其计算公式推导如下:

营运资本增加=营运资本期末数-营运资本期初数

营运资本增加的相关计算数据来源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第三,资本支出的界定。资本支出指企业各种长期资产占用的资本。

资本支出的相关计算数据来源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需要注意的是,各种长期资产的期初数和期末数都应按照资产原值计算,而不是按照账面价值进行计算。特别是其他长期资产,资产负债表提供的年末数据是摊销后的数值,必须将摊销数额进行还原,然后计算其变化量。由此得出:

自由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营运资本增加-资本支出

=EBIT-所得税+折旧与摊销-营运资本增加-资本支出

=税后净营业利润+折旧与摊销-营运资本增加-资本支出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投资

其中,净投资由流动资本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投资构成,这三部分可以分别用各自的年末余额减去年初余额得到。

三、自由现金流量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作用分析

企业价值评估是将预测变为对资产价值、企业部分或整体价值的估算过程,是一种对标的(股权、资产或企业)所做出的价值判断。目前流行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有很多,包括资产价值基础法、相对估价法、现金流量贴现法、EVA法、期权定价法等。其中,理论上比较成熟,操作上相对简单的现金流量贴现法逐渐成为现代企业价值评估的主流方法。通常可使用的现金流量有经营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实体现金流量和股利现金流量等。相比之下,自由现金流量作为价值评估的财务指标具有强大的功能和特殊作用:

第一,自由现金流量的创造力显示了企业的实力。拥有大量稳定自由现金流量的公司更能增强自己的实力,因为他们可以利用这些现金流量降低负债率、改善和协调与债权人的关系;或者提高股利分配率,使得企业不断增强。

第二,自由现金流量更合理地评价了企业的经营业绩。经营现金流量的确也具有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功能,但是经营现金流量只考虑了过去的现金能力,而自由现金流量中包含着应该扣除持续经营条件下必要的现金安排部分,如企业不得不进行生产设备的更新和改造、管理系统的更新以保持足够的竞争力。换言之,对自由现金流量的审视致力于企业“继往开来”,不仅考核企业过去的获现能力,还同时把未来的创现能力纳入考核之中。可以肯定地说,目前财务上能推崇的许多支付能力评价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指标都存在“清算假设”前提,局限性十分明显。

第三,自由现金流量是企业价值模型中基本变量。过去,财务上的许多估价模型中都以未来股利作为未来现金流量的代表。但是实际上,由于一些公司并不支付股利,因此股利并不是未来现金流量的惟一和最好的代表。由美国西北大学阿尔弗雷德?拉巴波特创立的财务估价模型就是建立在一个公司的价值等于其未来自由现金流量的折现这一假设之上的。目前这一模型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公司不必派发股利,只要产生自由现金流量即可。

第四,自由现金流量是连接企业投资决策、筹资规划和股利政策的决策变量。自由现金流量不仅是财务目标的基本变量,而且也成为连接财务目标与管理过程的桥梁与纽带,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过程就是对未来自由现金流量的规模、结构等规划和控制的过程,另外,我们也只有通过自由现金流量,才能把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等这些财务核心问题联系起来、统筹规划,而不是孤立地考虑公司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决策。比如,具有稳定的经营现金流量和自由现金流量的公司与其他同类公司相比,更倾向于提高外部资本的比重,预期以高财务杠杆为特征。因为经营现金流量和自由现金流量越稳定,发生财务困难的概率就越小,发生破产和重组的概率也越小,外部筹资的成本就越小,所以公司更倾向于提高财务杠杆,增加外部筹资。反之,自由现金流量为负数和现金流量不稳定的公司则会降低外部筹资,降低股利分配比率,提高权益筹资。

参考文献:

[1]符 蓉 黄继东 干胜道:自由现金流量概念及计算方法分析[J].会计之友,2007.(1)

[2]袁业虎 李文英:自由现金流量折现价值评估技术[J].审计与理财,2004,(2)

[3]徐 青:西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5,(7)

篇6

摘 要 企业价值评估在当今复杂的资本市场中越来越重要,可以促进企业的资源配置优化、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价值最大化等价值管理目标和战略行为的实施。经济增加值和实物期权的评价方法在近几年受到很大的关注。本文就这两个价值评估方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比较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企业价值评估 经济增加值 实物期权

一、 EVA内涵及其优劣势分析

EVA即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该理论渊源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默顿•米勒和弗兰科•莫迪利亚尼关于公司价值的经济模型。EVA,简单的说就是一定时期的企业税后经营净利润与投入资本的资金成本的差异。

但是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第一,使用资产的历史成本,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账面价值可以作假,市场价值可以操纵。其扭曲程度因企业资产结构和投资周期、折旧政策不同而有所差别,不同行业受到影响的程度不一样。

第二,资本成本波动。公司可以通过改变资本结构、业务选择来改变资本成本。但是在不同时期,资本成本通常是EVA等式中最不稳定的变量。

第三,用EVA作为绩效评估手段,会使管理者减少投资。这种投资不足不仅会出现在有形资产的投资上,也出现在那些诸如研发和品牌开发的无形资产上,还出现在并购活动上。这种忧虑源于由EVA产生的资本成本以及如下想法:管理者从现有资产中榨取利润――限制任何不能立即带来回报的投资。

二、实物期权的引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面临着不断变化和愈发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不断创新和开发新产品,扩大消费者需求在现代商业竞争中起着关键作用,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这种新兴的投资行为往往是不能立即带来回报的。风险投资不仅具有高风险与高收益的特点,而且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和多方面的期权特性,因此要求对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估。但是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不确定性,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实物期权方法能帮助投资者做出更科学,更能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环境的决策。实物期权是一种将期权的原理应用于企业实物资产的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中的不公开交易的选择权,是分析未来决策能如何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将实物期权应用于高科技公司的价值评估,考虑延迟成本对专利权的影响类似于红利对看涨期权造成的影响考虑了高科技公司的未来效益高度不确定性、投资弹性的特点,为不确定性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

三、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实物期权的主要优点是期权允许模拟大部分投资项目中内含的管理灵活性。增长期权是标准的欧式看涨期权,允许继续到下一个项目阶段,如完成研发后进入到产品开发阶段。扩张期权也非常类似,允许一旦初始项目结束后以扩张因子e通过增加投资来增加利润,如扩张生产能力。转换期权允许管理者在两个不同的项目间选择一个,例如在不同的生产设备中进行选择,V是当前项目的现值,VS表示通过支付执行价格X转换到新项目能获得的现值。这两种战略进行比较,选择能产生最大价值的那种战略。放弃期权代表放弃项目的选择权,并且因而获得清算价值VA作为补偿。VW代表到目前为止所采用的能出售的投资。因而价值决策规则是在清算价值VA和项目未来收益现值V之间的比较。推迟期权给了所有者推迟决策到某个时点的权利,因而解决了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表1给出了公司所包含的期权和他们的期权价值,V代表基础的现值,X为执行价格。

四、结束语

经济增加值作为企业的总体目标,必须有相应的管理体系去落实。这个管理体系必须以经济增加值作为和核心价值观和经营思想,包含所有指导营运流程,指定战略的政策方针的过程。管理者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必须对自己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张趋势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把握。这就要求管理者瞻前启后,做好战略回顾和预算计划。经济增加值业绩考核要与激励制度联系起来,避免出现过度关注短期目标的行为,实现以激励长期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激励制度。实施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能够促进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

实物期权方法考虑了企业决策灵活性的价值,在关注长期投资汇报方面可以很好的弥补经济增加值的不足,但是却没有考虑到竞争对手的反映,企业面临竞争对手的威胁时,可能以损失自己投资价值来改变投资策略,因此实物期权方法也不能完整评估技术创新投资决策。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开始将实物期权定价理论和博弈论结合起来,既考虑投资决策的灵活性,又考虑了竞争对手的反应,从而为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投资决策分析方法和估价模型。期权博弈理论采用期权定价理论思想方法对包含实物期权的项目价值进行估价,利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研究不确定条件下不同投资者之间策略互动,以解决企业在投资决策中所面临的等待以获得实物期权价值或抢先进入市场以获得市场先发优势之间的冲突。期权博弈方法在考虑不确定性、竞争性与信息等因素基础上研究分析项目的价值,为企业做出更加科学、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汤姆•科普兰.贾辉然等译.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152.

[2]韩国文,刘.国内外实物期权研究综述.技术经济.2006(4).

篇7

关键词:财务会计换股并购

随着清华同方采用换股方式吸收合并鲁颖电子的成功,我国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采用该种方式进行并购,在证券市场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证券监管部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等也提出了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所以,这一部分拟对已出现的若干起换股并购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着重阐述换股并购涉及的有关财务会计问题,该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将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换股并购的会计处理,究竟适用购买法还是权益集合法?

一、关于购买法会计

购买法会计反映了一个公司购买另一个公司的交易业务的实质。这种并购是独立主体之间的交换业务,它假定,企业并购是一个企业取得其他参与并购的企业的净资产的一项交易,这一交易与企业直接从外界购入机器设各、存货等资产并无区别。购买法有以下特点:

第一,并购企业要按公允价值记录所收到的资产和承担的债务;

第二,并购成本(Acquisitioncost)超过所取得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记为商誉,在规定的年限内分期进行摊销,记入各期损益,也可将其作为实施并购企业留存收益的减项,于并购当期冲销所有者权益;

第三,并购时的费用分情况处理:若以发行股票为代价,登记和发行成本直接冲销股票的公允价值,即减少资本公积;发生与购买相关的直接费用(注册和发行权益证券的费用、支付给为实现购买而聘请的会计师、法律顾问、评估师和其他咨询人员的费用)增加净资产或投资的成本,而发生的一般管理费用等间接费用在当期记为费用。

第四,主并购企业的合并收益包括当年本身实现的收益和被并购企业在购买日后所实现的收益。

第五,并购企业的留存收益有可能因为合并而减少,但不能增加;并购时被并企业的留存收益也不能转入并购企业。

二、关于权益集合法会计

权益集合法就是在对并购活动进行会计处理时,将并购视为并购方与被并购方权益的联合。权益集合法的前提是,企业的并购涉及实施并购的企业(股票发行企业)与其他参与并购企业的股东间普通股的交换,它将并购视为主并购公司权益与被并购公司权益的联合,其实质在于不发生企业购买行为,各参加并购公司的股东联合控制他们全部或实际上全部净资产和经营,共同承担合并实体存续公司风险和共享合并实体的利益。由于企业并购不是一种购买行为,不存在购买价格,也没有新的计价基础,合并后实体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认定是购买方。权益集合法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参与并购各方的资产、负债继续按原来的账面价值记录,不需要调整为公允价值;

第二,由于不是购买行为,没有购买价格,也就不存在并购成本超过所取得或控制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等问题,因而不会产生商誉的确定与摊销问题;

第三,不论并购发生在会计年度的哪一时点,参与并购企业的整个年度的收益要全部包括在并购后的企业中。因此合并生效日的确定对合并财务报表不会产生影响;

第四,同样,参与并购企业的整个年度留存收益均应转入并购后的企业;

第五,企业并购所发生的所有相关费用,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均确认为当期费用;

第六,若参与并购企业的会计方法不一致,应予以追溯调整保持并购后企业会计方法的一致性。

与购买法相比,权益集合法所涉及的会计问题相对简单。首先,权益集合法下不需要对资产和负债进行重新确认和计量,只需要将参与并购的各企业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按账面价值相加,构成合并后的新实体的资产和负债,并调整股东权益,以及调整和消除由于双方会计政策不一致所引起的差异;其次,在权益集合法下,对并购方来说,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将参与并购的各公司视为早已是集团公司的成员,被并购公司并购前后的经营成果都应反映为当期的经营成果。

三、对购买法与权益集合法的对比分析

作为企业并购会计处理方法的购买法和权益集合法,二者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从而使两种方法在实务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下面对此加以评述。

第一,对并购性质认识的差异。

在购买法看来,企业并购可以是一项资产交易,这一交易等同于并购企业以一定价款购买被并购企业的机器、设备、厂房、存货等资产项目。按照购买法的这种理论基础,如果并购企业以现金、现金等价物、其他资产或承担债务等方式进行企业的收购,运用购买法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如果在企业并购中参与并购企业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导致经济资源的流出,也就是采取换股的方式进行并购,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处理是一个长久以来都争议很激烈的问题。

第二,会计计价基础的差异。

购买法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将其购买成本分配到被并购企业可辨认的资产和负债中,而不考虑其账面价值,从而会产生商誉或负商誉。而权益集合法则以参与并购企业的原账面价值为基础,各参与并购企业的资产、负债的历史成本及各项收入和费用均包括在合并后的会计报表中,各并购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以账面价值记录,从而不会产生商誉或负商誉。

第三,所依据的会计假设的差异。

按照购买法,被并购企业的资产及其经营活动己为并购企业所控制,而且由于并购后的经营协同效应、经营风险等因素的影响,被并购企业的资产收益能力和价值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因此必须为被并购企业建立一个新的会计起点,从而必须以公允价值对被并购企业的资产和负债重新进行估价。而按照权益集合法,各参与并购企业的股东共同控制合并后的全部或实际上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权,参与并购企业的管理者共同管理合并后的主体,因此不影响各参与并购会计主体的持续经营,从而不应改变计价基础,仍以原账面价值记录。

四、关于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会计方法选择的研究

在我国目前企业并购会计处理中,以1996年的《具体会计准则——企业合并》(征求意见稿)为依据进行处理。在征求意见稿中,并没有提出权益集合法这样一个概念,所以只能按购买法进行处理,这里的购买法又与前面提到的购买法有所区别,因为其并不确认商誉,在目前的会计实务中,对母公司以高于子公司账面价值的价格获得的股权的差额全部作为“合并价差”,而不要求对子公司资产和负债进行重新估价。合并价差不能完全等同于合并商誉。合并商誉是指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或购买成本)高于该子公司净资产的差额(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差额,即为净资产的数额),而不包括子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合并价差则对上述两部分差额不作区分,它既包括投资成本与子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包括净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对于合并价差这一项目,属于长期投资的调整项目,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

可以看出,征求意见稿中的购买法与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的购买法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1)在购买日,不需要对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进行重新估价。(2)没有考虑由合并报表产生的并购商誉,没有区分购买商誉和非购买商誉。(3)没有按国际会计准则把被投资企业的盈余划分为投资时的盈余和投资后的盈余,而把子公司的全部盈余作为母公司长期投资的抵减项目,这显然不是很合理,因为与长期股权投资交换的只是投资时的盈余,而不包括投资后的盈余。

在权益集合法的隐退成为一种趋势的情况下,而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购买法和权益法是企业并购中采用的两种会计处理方法,IAS22认为:“在企业合并中,购买法与权益集合法具有本质的不同,因而交易的实质应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相应的,每一种情形应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那么,在我国的合并会计准则制定的过程中,是否应允许采用权益集合法呢?

(1)我国目前使用购买法的条件并不是很成熟。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以往围绕上市公司所进行的并购活动主要采取现金购买方式,但市场是不断发展的,我国的并购方式也在进行不断的创新,已经出现了像清华同方与鲁颖电子合并等多起这种权益性质的换股合并方式,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购买法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企业并购这种特殊的产权交易的实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从而成为国际上占绝对优势的流行惯例。而且,从企业并购会计方法的国际发展趋势以及美国FASB和其他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最新研究的进展和成果看,所有的企业合并者是购买这一种观点已基本达成共识,权益集合法成为一种即将被取消的方法,而将被历史所淘汰。但是,会计作为一门方法的科学,是紧密地依存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各项具体会计技术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及其理论支持,是其社会环境中诸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我国将要制定的会计准则中,如果不允许采用权益集合法,那么,公司在换股并购方式下也只允许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但是购买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必须能够准确、合理地确定购买成本。

另外,当市场价值难以取得或不能反映公司内在价值时,我们可以通过价值评估来确定,但我国的资产评估机构建立时间不长,业务素质也比较差,评估结果的公允性难以保证。现有的资产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收益现值法、现行市价法、重置成本法和清算价格法。除收益现值法外,其他三种评估方法只适用于单项资产的评估;收益现值法虽然可用于整体价值的评估,并且在理论上也很科学,但由于资产的预期收益及其所承担的风险难以预测,收益现值法的操作性较差。因此,公司整体价值的评估具有较高的难度,要求评估者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特别是对未来的预测、判断能力。

所以,笔者认为,在股本结构特殊、证券市场和资产评估市场不够成熟的现行环境下,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中被并购企业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因而不具各采用严格意义上的购买法的条件。因此,在我国目前证券市场条件下,换股并购应用购买法不符合我们的客观实际,从这个角度讲,换股并购可以采用权益集合法。

(2)规避权益集合法的滥用。

既然权益集合法可以存在于我国的换股合并中,但是由于权益集合法本身的缺陷,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使权益集合法成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一种工具。因此,我们应对权益集合法的应用规定较为严格的标准。我们认为,权益集合性质的合并至少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参与合并各方没有经济资源的流入与流出;二是参与合并各方的原股东并未丧失对经济资源的控制权,虽然经济资源的规模及原股东的控制比例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控制权并非一定是主导控制权。只有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企业合并才能采用权益集合法,而要使参与合并各方不产生经济资源的流入和流出,唯有通过换股合并。因此,我国公司并购要采用权益集合法首先应限定在换股合并这种方式上。

但是,换股合并不一定会导致权益集合法的应用,权益集合的性质合并的第二个基本特征要求参与合并的企业的股东,联合控制他们全部或实际上是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活动,以便继续对合并后实体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也就是要保证参与合并方的股东在合并后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要符合这一特征需要从许多方面来加以衡量和判断,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借鉴过去APB的一些作法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现行规定。从目前世界范围的会计规范看,权益集合法的使用已越来越受到限制,因此,在选择权益集合法时必须了解权益集合法的条件。而就此,各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差异很大。在2001年7月已废除的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16号意见书(APBOpinion)中虽然对权益集合法的使用界定了12个条件,但放弃了合并企业相对规模的要求,该准则暗含的假设是,只要参与合并企业的股东在合并后主体存续,就实现了股东权益的结合,而不管合并后主体被谁控制。当然在废除该意见的同时颁布了企业合并第141号公告书(statement141),从此权益集合法结束了其在美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而《在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一一企业合并(1998年修订)》中规定,当且仅当合并交易中无法辨认哪一方为购买方时,才能采用权益集合法,IASC认为,在几乎所有的企业合并中,总有一个参与合并的企业能够控制其他参与合并的企业,从而能辨别出哪个是购买企业;但在例外情况下,或许会出现无法辨别哪个是购买企业,这时,参与合并的企业的股东签订了一项本质上平等的协议,共同分担和分享合并后主体的风险和收益。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在1994年9月颁布的第6号财务报告公告(FRS6)《兼并与收购》中,要求合并各方的相对规模不能相差悬殊以致某一方控制合并后主体。

参考文献:

[1]张金良、李树华:《证券市场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2]财政部:《具体会计准则一企业合并》(征求意见稿1996)。

篇8

关键词:投资;项目管理;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应用逐渐变得十分广泛。但是,一些项目的具体分析过程还仅限于参照过去的项目投资计算方法,而没有采用合理的评估手段进行科学、合理和有效的投资评估,主要是因为项目可行性分析是一个大而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分析时只是采用手工方式从某一角度展开,没有系统地按相关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计算分析规范进行分析。

一、现行可行性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投资项目由于投资大,资源成本高,在较长时间内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长期的影响,加上其流动性差,建设投资不可逆的特点,项目一经实施,大部分或全部投资便形成了沉没成本,无法收回,其潜在的收益和损失将难以避免。因此,在项目投资决策时,都需要进行认真地研究其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财务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一直主要通过规模扩张模式进行的,对投资的饥渴存在一种惯性。由此而引发的在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过程中存在着先天性缺陷。

(一)先立项后论证,可行性分析先入为主。人们在进行可行性分析的时候,总是尽可能搜集使项目可行的资料。投资思维模式是许多投资项目存在决策程序上的先天性缺陷。出于地方利益和官本位制,项目投资决策程序紊乱;先立项再论证,导致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以项目可行为先导,分析所需的资料成为项目可行的有力论据,片面夸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的效益性和对地方经济的积极影响,而忽略了由于所在地资源条件、能源供应、交通运输能力、市场竞争、产品寿命周期等因素可能带来的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我国许多行业由于重复建设使得许多可行性评价非常好的投资项目建成后便亏损,其结果可见一斑。

(二)评估分析指标体系的缺陷。在有关教科书和新项目评估方法手册中,都是以古典投资理论的基本原理为出发点、评价指标的设计是在有关假设的基础上,基于评价时点上的净现值,由此延伸设计出其他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但该体系本身存在着自身无法规避的缺陷。现行的分析指标体系是在充分考虑项目寿命期的现金流量,并假定未来的现金流量是可以确定的,用贴现的现金流量法通过计算NPV、IRR、投资回收期等指标来分析项目的可行性。但赖以计算这些指标的数据由于未来市场环境的变化,一方面现金流量并不是与预期的相符;另一方面贴现率也会由于市场利率、物价水平、融资渠道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变化。除此之外,由于时滞性问题的存在,企业的投融资筹划将更为重要,以往按年贴现计算现金流量的方法无法准确地评价有关项目的可行性。

(三)用不科学的假设条件计算指标

1、技术假设。技术上的先进性只是考虑论证时技术水平的相对先进性,未充分考虑技术革新的速度。

2、产品寿命期和产销量假设。长期投资决策虽然也考虑投资项目的经济寿命期,但更多的考虑其自然寿命期,并假定在寿命期内产销平衡,预期收入是可以实现的。由于投资项目建成后产销产品的生命周期有限,使得产品的市场价值只在一定时期内有效,投资时产品的有效寿命的程度决定了项目经济寿命的长短和寿命期内预期产销量能否实现。

3、投资和现金流量假设。在投资可行性分析中,以假定投资都是在期初投入的,经营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都是发生在期末。这种假定从便于计算有关指标的角度看是可行的,但从投资人投资管理和项目营运规律看,投资人不可能将其融资所得的全部资金在期初一次性地投入建设项目,再加上出于对融资成本的考虑,许多投资人会根据项目进程进行合理的融资筹划。经营期现金流入和流出也不可能同时发生在期末,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时滞性,其时滞的量度与项目所涉及的产品的特征有关。

(四)赖以决策的因素的权变性。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法律、各项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可行性分析中所赖以分析的政策、法律等优惠条件都会在未来发生变化,从而使项目评估分析的准确性难度进一步加大。现行的分析方法中虽然也通过不确定性分析测算有关因素变动对净现值的影响,但这种分析只是对未来某些因素出现的某种确定新的变化进行估计,或进一步采用概率统计方法测算有关因素变化的概率分布并测算期望净现值。但由于各种权变性因素的存在,评估分析上的有利因素很可能会变成不利因素,可行的投资项目会导致很大的投资损失。

二、完善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

为了使项目投资决策更具科学性,降低投资决策风险,客观上需要对现有的决策方法体系进行必要的校正。

(一)引入不可行性分析观念。作为投资方为了保证可行性研究的真实性,规避投资风险,为了克服项目可行性分析先入为主的缺陷,在编制可行性报告的同时,应引入不可行性分析的理念,从反面出发论证可行性研究报告所给定的建设项目方案,对项目所依赖的各方面的条件如资源状况、投资环境、项目布局、项目和产品的经济寿命期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尽量寻找出不利于项目实施的因素和不利环节以及项目实施障碍,对项目实施中由于各因素变动使项目无法持续实施下去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如果论证结果是反可行性研究不能成立,则更证明原来的可行性研究结论确实是可行的。如果反可行性研究能够成立,投资项目最终被确认为不可行,就要实事求是,以足够的勇气否定原来的可行研究结论,最大限度避免决策失误和投资损失。

(二)充分考虑时滞因素,正确测算现金流量。时滞是指从项目开始建设到建成投产所经过的时间。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一般会产生以下三种时滞:融资时滞、投资时滞、现金流入和流出时滞。融资时滞是指从与银行及金融机构签订融资协议到实际取得资金所经过的时间。由于投资是逐步进行的,因此企业不可能将所融的资金一次性地划入自己的账户,出于资金成本筹划的目的,企业将尽可能根据项目进度需要分次从贷款单位取得资金。投资时滞是指项目开始建设到建设投产所经历的时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的投入是根据项目投资预算和项目进度进行的,具有不规则性和不连续性的特点。

由此看来,现金流量的NPV、IRR 计算中假定的投资发生在T0是无法立足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时滞是指从现金资源投入到产生现金收益所经历的时间。因此,假定现金流入流出都发生在期末而进行净现金流量现值计算缺乏可操作性。由于时滞的客观存在,这就要求在计算NPV和IRR时根据项目投资和产品产销周期正确确定贴现期,对产品投入具有连续性的,可采用连续复利的方法计算营业现金流量的现价,即用PV=FVn*e-in替代原公式PV=∑FV*(1+i)-n。

(三)做好市场调研与市场预测工作。首先,扎实搞好项目前期对市场和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基础性调研工作。在进行有关项目市场调研的过程中,要认真细致地做好基础工作,通过资源利用模式和企业利润来源渠道等调查,准确摸清不同用户的市场有效需求规模和潜在需求规模,为项目拟建规模的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运用市场调查和预测的科学方法,实现市场调查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说明的转变。在项目可行性研究及其报告的编制中,要改变重技术、轻市场的现象,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研究及其成果的表达。具体来说,就是除了要能定性说明拟建项目在资源、物质技术条件和需求方面的存在形式外,还须满足市场预测对调查在时间跨度上的定量要求。在完成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要运用专业知识、技术方法和基本经验,对所取得的资料加以整理,建立能反映市场规律的预测模型,用数据或图表的形式把定性的市场分析转化为定量的说明,以对未来项目的市场发展态势做出分析预测和判断。

(四)对项目进行社会评价。为保证投资项目与所处社会环境相协调,进一步提高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开展社会评价。这样,有利于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有利于减少投资的短期行为和盲目建设,使投资的宏观指导与调控更加科学、合理、全面;有利于吸引外资,获得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有利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在当前的大规模投资建设中,社会评价应与项目的技术分析、财务分析、经济评价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且贯穿从项目立项到项目实施直至项目终止的整个项目周期。

(五)注重投资的等侍价值,提高投资方向的准确性。从项目可行性分析到项目实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内,项目实施赖以评价可行性有关因素可能会发生变化,根据相机抉择的原则,适当的等待有利于提高投资方向的正确性,有利于更为有效地利用资源。

三、总结

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应有大量的、准确的、可用的信息资料作为支撑,必须采取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信息资料的收集与应用一般应达到充足性、可靠性及时效性要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能充分反映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成果,以满足决策者定方案、定项目的要求。但是,从具体的投资项目出发进行可行性分析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勇.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项目管理,2007.2.

篇9

关键词:PPP模式;市政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一、PPP 模式的分类

(一)外包类PPP项目

通常都是在政府投资的基础上,私人部门将整个项目中的一项或者几项承包下来,例如,只对工程建设负责,或者受政府的委托对设施进行管理维护或者提供部分公共服务,并且在政府付费的基础上,使收益得以实现。

(二)特许经营类项目

需要私人参与部分或者全部投资,并且在一定合作机制的前提下,与公共部门合作共同分担风险,共享收益。与项目的世纪收益情况相结合,公共部门可能会向特许经营公司收取一定的特许经营费或者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偿,这就需要将私人部门的利润和项目的公益性之间的关系平衡协调好,这对于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水平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私有化类PPP项目

需要私人部门负责项目的全部投资,在政府的监管下,向用户收取费用,收回投资实现利润。因为私有化类PPP项目的所有权归属于私人所有,并且不存在有限追索的特性,所以,私人部门在这类PPP项目中承担最大的风险。

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问题

(一)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总体偏低

2009年,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全国平均水平指标和联合国人居城市奖获得城市的市政设施水平指标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每一项指标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特别是环卫类指标差距更加大,其中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比较落后。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以及水平不高,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不能相互符合,而这样的问题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存在。

(二)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市政基础设施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协调区域发展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从区域上看,东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水平要比中西部地区高于很多;从城市规模等级上看,超大、特大型城市设施水平要比其他规模的城市好很多;从城乡发展上看,这种不平衡更加突显,例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乡镇基本上都没有这样类型的设施。

(三)投资主体单一

传统计划经济还存在于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在投资主体上并没有将企业、社会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投融资体制的建立,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已经开始倾向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总而言之,资金数量较少,主要资金来源还属于政府投资。政府作为一个长期投资的主体,没有明确的投资重点、方向以及范围,没有规范的投资行为,没有合理的价格机制,再加上市场收益比较少,对于社会资本的进入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融资渠道上,对政府资金过于依赖,单一的财政投资模式,很容易造成投资出现低效和腐败的现象,很多有市场、有效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却不能得到资金投入,就算是公益性较强的项目,也不能实现精打细算,所以,出现较严重的浪费现象,从而使市政基础设施在引进多元融资体制受到严重的阻碍。

三、实现PPP模式在我国有效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政企关系科学化

在PPP模式逐步在我国落实的基础上,政府不应该仅仅是走一下审批手续、缩减市场转入监察流程,而是应该将清晰的政府监管标准和科学的补贴政策创建起来,从而使基础设施自身盈利能力得以提升。

(二)政府监管机构专职化

当前,在我国还没有专门的PPP标准制定和监督管理机构。交通部、建设部等基础设施部门都具有自己独立的监管文件和建设标准,每一个部门之间的PPP合作程序混乱,没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在国外的很多国家都已经设有独立的PPP政府监管机构。我国政府应确立专职 PPP 监管与问询机构,负责分析公共项目预期需求、核算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以及风险评估和绩效评价等系统性工作。另外,根据各省具体建设情况,下设省级分支机构,灵活调整项目建设要求与细则。

(三)项目评估体系国际化

目前,PPP 模式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所采用的项目评估方法主要以物有所值定量分析法为基础。其中以英国为典型,采用三阶段评估法,即项目前评估、项目过程评估、采购评估。在项目前期,公共部门对私营部门进行初步预算审核,对其筹资、建设、经营能力进行评估; 项目过程评估作为整个 PPP 评估体系最重要的环节,是对项目建设的质量与数量的系统全面性评估,根据评估状况拟定下一时期对私人部门的补贴额度; 采购评估则是最后的风险评估及采购流程的绩效评价。相比之下,我国 PPP 项目评估体系较为落后,目前还没有相关法规政策提及绩效指标、绩效定性分析等概念。

(四)运营管理制度化

我国目前在实行 PPP 模式时存在严重的审批制度缺失。在全国很多省市,对于民营资本审批更是缺乏规范、透明、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不仅使得民营资本投资需要较长的审批时间和复杂的审批手续,而且还易滋生、等社会现象。尽管政府自2002 年起就表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但对各类非公有资本的具体准入制度却含糊其辞,导致民营资本参与 PPP 项目时面临政策、政府观念方面的困惑或阻碍。因此,制定科学的 PPP 模式管理制度是保证我国公共建设有序有效发展的制度基础。

参考资料:

篇10

关键词:矿产资源 资产属性 资产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077-02

矿产资源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是天然产出于地表或地壳中的原生富集物。由于其天然产出性导致长期以来矿产资源所有者和开发企业均没有对其价值进行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由于矿产资源资产信息的缺失,政府主管部门和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的利益相关主体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会作出一些错误的决策。从企业角度来说,无法确认收入与费用的发生,在企业的相关财务报表上无法体现,造成了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不完整,违背了会计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原则。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资源的减少得不到确认损害了社会福利。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矿产资源的资产属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陈双世从我国矿产资源形势出发,探讨了矿业权的资本化经营;王昌锐就矿产资源资产属性与矿产资源的确认进行了讨论;李岩论述了矿业权的资产属性以及矿业权资产评估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袁怀雨、刘保顺、李克庆提出了矿产资源尽快由数量性矿产资源管理向资源性资产管理的转变,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马毅敏等人对在矿山企业中矿产资源的属性进行了研究;夏佐铎提出了矿业权是一种特殊的权益性资产,首次提出了矿业权评估体系;高志敏、王良健针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提出了建立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改革思路,推动有偿获得矿业权的“单轨制”;许抄军、罗能生等人也对我国矿产资源产权研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等等。

上述文献从不同角度说明了矿产资源资产属性确定的必要性,但大都是从宏观上进行了说明,并未对矿产资源的资产属性进行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讨论,如究竟应将矿产资源划归哪种资产、划归以后的各方利益如何得以保障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矿产资源涉及到的三权(即所有权、探矿权与采矿权)出发,对矿产资源的资产属性进行了讨论、各方利益的实现以及资产化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矿产资源资产属性确定的相关理论

矿业权是指赋予矿业权人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查、开发和采矿等的一系列活动的权利。矿业权主要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但实际来看,矿产资源要涉及到三项权利的实现,即国家所有权、探矿权与采矿权。矿产资源实际上是国家(所有权)、企业(采矿权)、勘探方(探矿权)三方的利益博弈。

在我国,宪法第九条明确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三条也明确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在矿法中也分别对探矿权和采矿权进行了定义,即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取得勘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称为探矿权人。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称为采矿权人。

在我国现阶段,探矿权与采矿权是相分离的,尚未一体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为矿产资源的资产化经营带来了困难。

会计上,所谓资产,(会计上定义为)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资产按存在的形态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是指那些具有实体形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其他资产等。无形资产是指那些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体,而对生产经营较长期持续发挥作用并具有获利能力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商誉等。

二、矿产资源的资产属性的确定方法

从会计上资产的定义上看,矿业权肯定是资产,是一种有形的资产,因为矿产资源不同于专利权、著作权等,它是实实在在的,是一种经济资源,因为它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属于资产的哪一种,值得我们做深入的讨论。我们认为,矿产资源的资产属性应分别就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不同确认,因为我们国家现阶段,探矿权与采矿权尚未完全一体化,因此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即探矿权与采矿权分离的情况与探矿权与采矿权一体化的情况。

1.探矿权与采矿权分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两方,即甲方(探矿方)、乙方(采矿方),有甲方负责寻矿,然后以一定的评估价格出售给乙方,我们分别就两方的矿业资源的资产属性进行讨论。

甲方在矿业开采中扮演的是负责探矿的权利,对于其而言,矿产资源只是一种流动资产,因为甲方控制时间短,随着开矿权的转移,甲方已失去对该项资源的控制,因此不能归为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因此将其列为流动资产更为合适。

乙方利用获得的采矿权对矿产资源开采,获取一定利益,矿产资源在其资产总额中占有很大比例,其主要从事的是矿产资源的销售,而矿产资源是有形的,因此不将其列为无形资产,而应将其视为固定资产管理。

2.探矿权与采矿权一体化的情况。此情况较前一种情况简单,对于探采一体化的企业来说,其探矿的目的是为了采矿,其主要的经营业务仍是采矿,仍是对矿产资源这一有形资产的作用,其劳动凝结在了矿产资源上,而且矿产资源在公司资产中仍然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将其视为固定资产处理。

综上所述,对矿产资源的资产划分应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将其直接划归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来处理,这样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会计上对各项资产的确认,将会对日后会计上的处理带来麻烦。

三、矿产资源涉及到的三方(两方)的利益实现与会计处理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三项权,所有权、探矿权和采矿权,因此可能涉及到最多三方的利益分配,当探矿权和采矿权分离的时候为三方,即国家、探矿方与采矿方;当探矿权和采矿权一体化的时候为两方,即国家和企业。笔者就三方利益分配及会计确认、计量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对于国家而言,其拥有的是法定的矿产资源所有权,所有者权益如何体现?矿法中规定,国家通过征收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来实现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收益。其次,对于探矿方来说,其主要支出是勘探费用,当然探矿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在转让采矿权中获得收入;开矿方则通过开采矿产,获得矿产销售收入。

在会计上,当探矿方和采矿方分离时,探矿方将矿产资源开采权转让获得的收入,计入流动资产转让所得,因为探矿具有很大的风险,因此从转让中获得的收入中,出弥补勘探所必须的费用,可按照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提取探矿风险基金,作为后续探矿的风险基金;开矿方在将矿产资源计入固定资产,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其储量也随之而减少,在开矿的同时,可按照会计上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计提矿产资源折旧和矿产资源减值准备,用来购买新的采矿权。在探矿权和采矿权一体的时候,由于将矿产资源列为固定资产,因此只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准备(比例可适当调整),用来满足企业的进一步探矿。按照会计法企业可选择适合自身的方法进行折旧和提取减值准备,可根据探矿风险和市场对资源的需求状况确定合理的方法。

四、矿产资源的资产化管理的措施

矿产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推进与普及仍然面临很大困难,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创造条件。

1.完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目前,矿产资源管理制度还是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做法,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矿业权出让的高度集权;审批程序复杂,周期长,环节多等;收取的费用种类多,且存在交叉;探矿权与采矿权脱节;地方政府对矿业市场的干预严重等。应该简化审批程序,将矿业权转让交由市场来调节;进一步实现探采一体化,统一合理科学设定费税等。

2.对矿法进行修订。现阶段我国矿法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一些条款具有模棱两可性,如探矿权与采矿权的分离,在矿法中规定,探矿人有权优先获得采矿权,但优先又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往往取决于当地主管部门,不利于激励探矿部门的积极性,应该在借鉴国外矿业国家矿法的优点,来完善我国的矿业法规,使得其更有利于实现矿产资源的资产化管理。

3.加强对矿业企业中矿产资源的会计立法工作。在我国现阶段,尚未有明确的法律要求企业将矿产资源作为何种资产计入企业资产目录,对矿产资源的计量、确认以及评估等仍需要学者们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在未来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其规定下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

4.建立矿产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全面推行有偿使用矿产资源。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矿产资源市场实行的是“双轨制”,一部分企业的矿产资源是由企业无偿获得,另一部分企业则要花钱购买。全面准备评估矿产资源的价值是其中的一个难点。而这也是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的一个难点,只有确定了矿产资源的价值,才能进行资产化管理。目前来说,矿产资源价值的评估方法,大都采用收益现值法,由于矿产资源资产的特殊性、矿产资源市场价格的波动性、开采技术以及国家政策等多因素的影响,如何建立真实反映矿产资源价值的数学模型显得尤为重要,仍需学者们做进一步研究,以便能有效合理科学地评价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

5.进一步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我国现阶段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从已有的法律法规来看,已不能满足矿业权市场的发展要求,需要尽快建立统一的“游戏规则”,来保证矿业市场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上进行,才能为矿产资源的资产化运作提供法律制度的保障。

五、结论

本文针对矿产资源资产化这一问题深入进行了讨论,从探矿权与采矿权的角度对矿产资源的资产化进行了探讨,对矿产资源属于何种资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措施,希望能对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

[本论文受2010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法律视角下的黑龙江省煤炭城市环境保护问题研究》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双世.矿业权的资产化经营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有色冶金,2004(4)

2.王昌锐.论矿产资源资产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袁怀雨,刘保顺,李克庆.尽快实现向资产性矿产资源管理体制的转变[J].中国矿业,2003(3)

4.马毅敏,连民杰.矿业权资产管理初探[J].矿业工程,2004(1)

5.夏佐铎.矿产资源资产评估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 (11)

6.高志敏,王良健.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资产化改革思路[J].中国矿业,2007(2)

7.许抄军,罗能生,王良健.我国矿产资源产权研究综述及发展方向[J].中国矿业,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