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规模化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规模化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规模化发展

篇1

1制约因素

1.1产品档次低是发展困难点

虽然很多区域的自然环境等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农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比较好,但是总体的规模范围比较小。相对而言很多先进地域在各方面的发展层次水平都处于较低阶段,这种情况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价值会产生限制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项高科技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未来农业发展中规模化经济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农业生产如果不达到规模化,将很难实现高效和进步。

1.2分散经营是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很多区域的农业生产基本是个体的生产、自主的经营。农民充当了生产者、运输者、经营人等多方面的角色,这种形式对于整体的发展产生了制约,每个农户这种自我经营的模式导致种植规模无法扩大,整体农业市场集中水平相对较低,如果出现市场波动等意外的情况,将会给农民带来非常大的风险和损失。

1.3发展明显的不平衡

很多地方的农民对于发展高效农业的专业认识程度达不到,整体上对于这种经营模式感觉非常困惑,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部分农民对于当下自己经营的状况比较满意,不愿意尝试新的方式,由于保守想法的影响,导致不同区域、城镇之间、街道之间的发展出现了失衡。部分新模式运行良好的地区不断地创新突破,得到了很好的成绩,突破了旧观念思想的限制,部分区域的运行效果不明显,还是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导,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也不明显。

1.4资金问题是发展限制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国家已经陆续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不断地鼓励和激励农业行业的进步发展,主动的进行资金财政方面调整来满足农业的发展需要,可是这种资金调动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农业领域发展的步伐,资金的数量不足和调动不及时成为农业高效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意义

2.1农业跨越发展的必然结果

经过实验和数据的研究表明,采用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已经可以达到每公顷数十万元甚至更高的水平,采用高效农业的方式可以快速的帮助农民解决经济问题。国家的部分工业化地域和农业化地域的劳动人员应该进行转移,很多专业水平高超的、专业经验丰富的人士应该成为发展的主力军,对于发展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该逐渐的解决。随着城乡配套改革方案的不断应用,意味着高效规模化的农业发展已经提到了实践的层面,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2.2产生长久性的影响

农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能够在多方面产生良性的影响。首先给予农业产业新的内涵,更好地为现代化社会的市场化经济服务,提高参与农业生产人员的综合水平素质,不断地进行观念改革,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性创新。从当下的实际状况分析来说,整个行业的发展处在动态的变化中,随时面临着市场经济等多方面的考验。

3农业高效发展的路径选择

3.1从战略高度上形成共识

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是经济体制改革变化后的客观需求。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领域的专业化分工趋势逐渐明显。在世界大环境范围的影响下,农产品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三农”经济在农村经济变化过程、管理体制、体制的实施过程中都提出来新的要求。实现农业规模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体制改革中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农村经营体制发展中、农村社会化体系的内部需要,该手段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由传统化的手段逐渐向高效化农业发展,实现行业领域转变的必经之路。

该方式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手段,最终实现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结合,将过去的个体性分散生产方式逐渐向规模化方式经营,从过去单一性的、重视产品数量逐渐变成重视产品质量和数量两方面,将初级的农业产品不断进行深入加工,实现营销模式的巨大变化。

高效农业规模化是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国内的部分区域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区域特点的高效农业生产模式,但是总体规模比较小,生产出的农业产品种类相对比较单一。部分地域本身的生态优势非常独到,这已经为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可能性,应该最大化的挖掘这些内在潜力意识,坚持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不断地对产业结构和生产格局进行优化调整,将小范围的高效农业逐渐发展成一种主流形态,促进我国农业行业整体的进步发展。

3.2抓住重点,推动全局

想要发展高效农业应该不断的建立具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重视主导产业的培养。对于农业结构的改革大力支持,增加调控力度,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计、实现规模化经营,重视区域性特点,重视产品优质的多重原则,建立具有标杆性作用的规模基地,让产业发展性优势产区不断的集中,发挥带头作用。

对于农村的相关劳动力及时进行调整和转移,让土地的经营权利得到相应的变更。在稳定相关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不断推行和实施农民转移过程,在符合市场的前提下对于土地的应用权利进行调整,让相关的资源逐渐地向优势地域转移,加大土地经营的规模,提高规范化农业发展的水平。

3.3建立相应的品牌,提升综合竞争力

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应该对于品牌效应具有充分的认识,相关人员应该对于如何树立品牌观念有正确的理解,采用多种方式不断地进行推广,提高农业品牌战略,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提升产品的精度,对于市场整体的趋势有了解,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范围,让品牌效应为经济的发展做出正面影响。

3.4建立保证机制

对于农村区域的基础设备建设要不断加强,保证整体综合生产水平不断上升。对于农田的基本建设工作要不断加强,对于中低的产田应该逐渐进行改造,对于相关水利设备设施也要不断建设。深入进行机械化农业推广,加大对于相关设备设施的研究力度,促进相关领域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提高机械设备应用范围,让农业发展逐渐向其他领域不断的扩展。

3.5建立具体的平台,促进技术改革

篇2

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起步较快

我们首先从抓宣传和示范入手,组织有关专家制订了多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操作技术标准,并印成明白纸免费发放到农户手中。经过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使我县又组织申报5个市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全县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19个,涉及多个品种。在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同时,围绕“调优调高”的原则对农业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使优质农产品的比重逐步上升,几大主要作物农产品的面积逐年增加。

高效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全县依托传统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目前已初步形成六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即:黄寨镇的万亩无籽西瓜、城关乡的2000亩花卉、郝岗乡的1.2万亩烟叶、姚集乡的5000亩日光温室蔬菜、练集镇的500亩美人指葡萄,以及沿城巴公路的舒庄、白寺、农场的10万亩良种繁育基地等。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势头良好

我县紧紧围绕打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搞好各项服务工作。截止2007年,全县成功申报了爱普饲料、佳利达纺织、福音食品、郝岗乡绿色工程、国家1439粮食储备库等11家为市级以上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又筛选出固墙镇绿源精品果业、固墙宏达农科贸等企业.将申报为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靠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以小麦、玉米、棉花、肉食、中药材、木材等产业链条。目前,各类龙头企业可以带动20多万农民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篇3

关键词:农业,规模经营;困扰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10-0035-04

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产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出路是规模经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要求是土地适度集中经营或土地的规模经营。这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理论界取得的共识,并上升为国家的战略和方针。所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取向是比较明确和清晰的。但在现阶段,在农业规模经营发展进程中,受到的一些外部问题的困扰愈发暴露出来,阻碍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现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了。否则,以家庭农场为主要模式的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就要受阻。对此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我国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存在哪些外部问题的困扰

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根子在于推进土地的集中经营。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受到困扰,农业产业化发展就要大打折扣。从现实情况看,围绕土地这一中心问题,我国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存在的一些外部问题的困扰主要有:

(一)生产和生活的要素布局分散,没有实现合理配置,不利于规模经营的发展

作为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的土地,不论从人均上看,还是从户均上看,不但规模小,而且布局分散。土地分散经营的不良后果非常多,但最重要的后果是农业规模经营发展不起来。为解决这个问题,多年来各省采取了各种措施、下了很大工夫,但因种种因素所致没有抓住土地集中这个“牛鼻子”,使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缓慢。现在是我们该基本认清这个问题的时候了。与土地相关联的问题还有:农村自然村、行政村星罗棋布,村民居住零碎分散,一些自然村仅有几户村民现象大量存在。这种状态的后果是什么呢?农民耕种不方便,农民生活不方便,子女就学就医就更难上加难。这种状态不利于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特别是给通电、通路、通有线电视、通网络等这些生产和生活都十分重要的事业发展带来很大阻碍。更为重要的后果是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耕地,使土地不能集中经营。诸如此类问题还有:闲置多年的旧厂房、有名无实的旧村庄、弃置不用的旧校舍等。

(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导致农村人口迁移受阻和土地固化

在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的状况下,土地成了农民的“命根子”,也成为农民“名不正、言不顺”的未来生活保障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离乡”也不“离土”,近几年则是“离乡”又“返乡”。“离乡”不“离土”的后果是土地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离乡”后又“返乡”的后果是固化了原有土地分散的格局。而对未来生活的“没底”,自然就束缚了农民“离乡”、“离土”的脚步,只指望土地来保障未来的生活。

(三)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比较落后,使农民转让土地有后顾之忧

农民之忧忧在何处呢?自然是忧在“难”上。如,在城镇上学难,上大一点城市学校更难,上知名的学校就难上加难;不但上学难,学习的费用则更高,城市家庭一般都难以支付这笔费用,农民则就更难。这种状态阻止了农民及子女进城的脚步,使其望而生畏。再如,我国老年服务事业发展与现实需求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城镇老年人生活场所建设与需求有较大缺口,在尚不能满足城镇老年人需求的条件下,进城的老年农民再挤进来,显然还是难。这又是农民的一“忧”。总之,种种的“忧”折射出农民“离土”“离乡”不免会遇到一些“险”。农民受这种心理的驱使后,不免会给农村土地集中经营带来负面影响。

(四)政策不完善,使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缓慢

类似此种问题主要在三个阶段上突出表现出来:一是农村改革后不久,在推行“公司+农户”模式期间,一些地方的配套措施不到位,再加上当事双方没有认真履行相关的法律程序,使该模式的运行出现许多问题,导致该模式拉动土地规模经营的功效不大。二是新世纪初,各地发展了多种农业规模经营模式,包括土地托管、农业示范区、专业合作组织等,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没有及时跟进。如,有些地区土地流转没有签订规范性文件,致使各方主体的权、责、利关系不明确,造成某方的利益受损,从而给规模经营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三是近年来特别是2013年前后,国家提倡发展家庭农场,但究竟什么叫家庭农场?是否需要向工商机关申请市场主体资格登记?申请登记的家庭农场是否应具有土地规模的限制?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在学术界有多方面的探讨,一些地区也出台了本地的相关政策,但全国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化政策。近年来,全国各地家庭农场发展态势较好,有的地区在几年前就发展了家庭农场。为及时和正确引导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在国家层面应该出台统一的政策,让农村和农民有个“定心丸”,这必定会及时引导农村家庭农场的顺利发展。

二、消除外部困扰的思路

减弱或消除我国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外部困扰,总的思路是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以此逐步削减农业规模经营发展遇到的这些外部问题的困扰;另一手抓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以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来引导土地的集中经营,通过土地集中经营,逐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化解这些外部困扰问题。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目的是为解决土地分散、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等问题创造条件,而抓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则可直接有利于解决这些困扰问题。

(一)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从而也就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规模经营发展遇到的这些外部困扰,其主要原因就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的经济实力有限,就不得不囿于现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或者说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受到很大制约。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一个最大功效,就是能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这在现实中早已得到证实。农民增收后,就有条件来改变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可购置大型农机具、购置交通工具、引进优良品种、购置先进的水利喷灌设施、扩大耕种面积,等等。显然,这些生产条件是构成规模经营的基本要求,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规模经营发展遇到的一些外部不利问题的困扰。

(二)有利于促进本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从而也就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

近年来,一些地区大力发展规模经营,收到多方面的成效。如,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增加、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农村市场需求趋旺等。这反映了本地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地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也就有条件来发展当地的公共事业。如,吉林省公主岭市以抓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契机,实现集约用地。2013年计划新建30个新型社区,其中集中建设牧业小区、工贸小区等,以化解农民生产和就业问题;建设商场、市场、卫生所、幼儿园、金融网点等,以满足农民日常生活需求。同时,重点实现三个转移:农民向镇区和新型社区转移、土地向农业大户转移、产业向园区转移。总之,这些问题是近年来各地农业规模经营发展遇到的较普遍的一些外部困难,解决这些困难的基础就在于当地经济实力的增强。

(三)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稳固,从而也就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

我国农业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是确保耕地红线,现在我们则面临保土地和保增长的艰巨任务。而破解“双保”难题的主要出路就是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土地能够切实节约集约利用,确保耕地红线就不会有大的问题。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产生的一个重要功效就是能有效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一方面对确保耕地红线具有现实意义。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由于有经济利益的驱使,在客观上无疑要追求土地规模的扩大,扩大土地规模的一个途径和潜力就是农村的荒芜、闲置和土地隔界等不能利用和尚未充分利用的土地,它们被充分挖掘并利用起来,无疑扩大了有效耕地面积。如,吉林省珲春市近年来加大闲置土地清查和处置力度,从2011年开始,共收回闲置土地71宗、面积546公顷。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吉林省敦化市马鞍山村喜发专业农场共经营120多公顷耕地,分为17片之多,耕作起来很不方便,效益也受到不小影响。如果耕地成片,通过平整土地,打掉户与户间的土地隔界,可以使土地面积平均增加5%。另一方面对确保粮食有效供给乃至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引导分散、闲置的土地集中经营,通过土地集中而进行大面积的耕种,由于有生产成本降低、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等诸多优势,粮食产量和质量较单个农户的种植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对确保粮食有效供给乃至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总之,确保了我国耕地红线,就能确保“粮丰业稳”,“粮丰业稳”就能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耕地稳则农业稳,农业稳则经济社会稳,经济社会稳则国家稳,国家稳则才能稳中求进。我国经济能协调健康发展,就能使国家财力逐步增强,也就能使国家在财政实力增强的基础上,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薄弱问题。

三、化解外部困扰的对策

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化解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外部困扰,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推进土地资源的整合

主要是以土地流转为重点,推进土地集中、人口集聚和产业集群。土地集中的目的是为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土地集中的方式是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土地向哪里集中?主要是向以家庭农场为主的规模经营大户集中。人口集聚的目的在于为土地集中腾出空间,同时,也是城镇化的必然取向(即人口的城镇化)。人口向哪里集聚?主要是向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行政村(也即新型农村社区)和城镇集聚。产业集群的目的在于改变过去乡镇企业发展的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散、乱、差的态势,从而形成比较合理有序的农村产业发展格局。产业在哪里集群?主要是引导其在开发区、各种园区等产业集中的区域集群。

土地有了适度集中,规模化经营就有了可能,又有了现实条件;有了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也就发展起来了。人口有了一定的集聚,就为规模化经营腾出了空间,人口的城镇化也就大大向前迈进了实质性的一步;有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就会在整体上提高我国城镇化的水平。产业有了一定程度的集群,既有利于改变农村各项产业散、乱、差的局面,使农村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又为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总之,土地集中的效应是能获得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人口集聚的效应能获得土地集中和城镇化的发展,产业集群的效应是能获得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发展环境的改善。

(二)在逐步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整合存量公共资源,以存量公共资源的激活转而投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上,从而尽快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在我国经济实力逐渐增强的基础上,加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现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应尽快整合城乡特别是城市中现有的一些公共资源,这些公共资源主要指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建立并延续下来以及近几年各地新设置的一些所谓的公共机构。如,完全依靠财政拨款的各种有名无实的“中心”、“研究所”等一些事业单位。一些单位的职能实际上是“空的”,占用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又每每以各种名义搞名目繁多的“培训”和“考察”而严重增加了企业负担。所以,应激活这些公共资源,也就是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职能相同或者相近的机构应合并,无实质性职能的机构应撤销,该转变为企业性质的机构应推向市场。这样做的目的是能节省大量财政资金,把其投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上,既不增加财政增量,又解决了事业单位机构庞大臃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大大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三)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解除农民转让土地的后顾之忧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重点是: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县、乡(镇)两级公立医院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县、乡(镇)两级中小学和公立幼儿园的建设;加大农村老年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县、乡(镇)老年人生活场所的建设。

目前,县、乡(镇)两级公立医院的发展除存在床位少、诊断设备比较落后的问题外,主要是医疗技术人员的医疗水平不如城市大医院的医疗技术人员高,这是城乡患者都往城市大医院、名医院挤的主要原因。这是城乡医疗资源不均衡的反映,也是近几年我国致力于解决的一个问题,但实际收效甚微。原因在哪里?关键是没有动“真格”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实行城市医疗人员到县、乡(镇)两级医疗机构定期任职的轮换制,这其中主要应是高级医疗技术人员定期转换任职。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乡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具体看,能有效解决城乡看病难的问题,会带动县、乡(镇)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会大大分流涌入城市的患者和相关人群。与此相应,也会缓解城市公共交通拥挤、道路堵塞、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吸引农村人口向县、乡(镇)的迁移。

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是我国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也是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出路是实行城乡教师互换任职措施:城市的教师定期到农村定点学校任职;农村的教师定期到城市定点学校任职。这样做的好处非常多,是在实质上推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

当前,发展农村老年事业的关键是加强农村老年人生活场所的建设。解决好这一问题的效应有:一是摆脱了农民流转土地后的生活担忧问题,使其有生活的保证。二是老年人的生活依靠得到了妥善解决,青年人从事各种事业就会“轻装上阵”,也即减少了负担。三是“空巢”老人的诸多问题也可有一定程度的解决。建设老年人生活场所的重点是加快公立老年人生活场所的建设,同时鼓励私人投资。

(四)完善相关政策和环境

篇4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业机械化;土地承包;土地规模化;规模化经营

中图分类号:S23-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54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现代化及机械化关系到农村及整个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现有家庭联产承包体制下,农民手中分散的土地限制了大中型农机的使用,导致农业生产率低下、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也不利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在土地细碎化的现状下,只有通过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使农机具跨区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释放农村劳动力,才能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1农业机械化与土地规模化的内在联系

1.1土地规模化程度决定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土地规模化是农业机械化的前置因素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总量大且集中、耕地面积少且闲散;只有土地形成规模,才能真正引进大中型农机具,从而促进机械化发展。但只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执行,并不能加快土地规模化的进程,只有让农民自发自愿地加入进来才能得以实现。目前,农村劳动力快速大量地向城镇转移,产生了显著的农村空穴现象,但同时也为实现土地规模化提出了可行性,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指引了方向、创造了机遇。

1.2农业机械化对土地规模化有重大的实现意义,农业机械化是土地规模化的最终目标

农业机械化是应对农产品激烈竞争,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我国传统粮食作物由于生产效率低、种植成本高,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只有通过土地规模化,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而实现规模化种植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国际竞争力。

2我国当前国情下不利于土地规模化发展的要素

2.1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不明

我国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在农村具体表现为村、乡、村民小组共同拥有的格局,但边际界定和各自权限并未清晰划定,直接导致农地所有权归属不明。由于没有界定所有权的权限范围,容易出现多头管理、多方干预的问题,以及为自身利益而产生的纠纷,诸如随意挪用土地、任意调整土地归属。在这种归属权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土地所有者对出让土地心存顾忌,担心土地转出后会失去土地,土地转入者也不会感到安心。此类情况严重限制了土地流转的效率和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进度。

2.2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强于生产功能

直至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保障仍不完善,而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由承包的土地来承担的,土地仍是农民最基本的收入来源和保障,大部分农民也把土地作为最后的退路,在没有一个稳定的非农工作的时候,不会轻易放弃土地承包权。因此,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对土地流转形成了明显制约。

2.3土地流转中存在操作不规范和制度不完善

在土地流转中,建立完善和规范的制度保障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而农村土地流转手续普遍存在不规范现象,仅靠人际关系和个人诚信的维系,未到相关机构进行公证,也没有签署正规的书面合同,在土地承包双方产生利益关系矛盾时,问题很难得到妥善解决,频繁出现的土地纠纷问题影响了土地正常流转,限制了土地流转规模,进而影响规模化经营。

3以土地规模化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对策

3.1搭建有关土地流转的公共服务平台

为了实现土地流转的高效率、低成本和有序性,需要搭建一个土地流转的服务平台,为农地市场流转双方的公平交易提供妥善有效的科学依据。涉农部门要认真做好土地流转规划,减少价格确定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健全土地流转纠纷的调节、仲裁机制,避免市场交易主体的利益受到侵犯,及时沟通土地资源市场供需双方的联系,为广大农户提供土地流转政策咨询、仲裁纠纷等支持,以提高土地流转的成功率。

3.2政府经济支持和政策导向

如果单靠农户的资金积累,很难快速有效地完成农业机械化。国家应制定合理的政策,在经济上促进土地规模化,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益,进而推动农业机械化。各地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当的多予少取的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优化调整农机装备结构,整体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为大中型农机具进驻农村开展机械化作业创造优良条件。

3.3加强宣传,引导民户转变观念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让农户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学习、参观等方式,使农民切身感受到土地流转带给自己的好处,消除农民将土地作为自己失业和养老保险的心理,通过长期稳定的土地流转效益,激发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热情,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农民自发参与到实现土地规模化的过程中来。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农业规模化生产;问题;对策1张炎夏事例

张炎夏教授,曾是上海教授级工程师,2004年开始他下海经商成为海洋化肥商。在推销海洋有机肥的1年中,张炎夏发现农业生产以及销售过程中存在高额利润。于是张炎夏与他的合伙人一起,凑足了40万元的启动资金,在金山廊下镇,通过金山区上海金土地农业公司,首次租用了500亩土地进行试验。

由于张炎夏耕种的土地面积较大,在试验初起的进货渠道上,占有了很大的优势,农药和化肥比普通个体农户节省了20%,种子进货价格更是节省了整整50%。这大大降低了他的生产成本。

第一年收获时节,张炎夏平均每亩地收获了1000斤稻谷,共计50万斤。而当时稻谷在粮食收购站的价格只有8毛9分钱每斤,于是他决定提高成本,转卖大米,以获取更高收益。张炎夏自行联系酒店以及农贸市场,跳过了粮食贩子这一渠道,成功在第一年内以最高4元/公斤的价格出售了自己的粮食,在第一年内,获利10万元。这不光让张炎夏淘到了第一桶金,也同时引起了金山区政府的关注,金山区区委区政府与张炎夏合作创办了上海金廊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开始扩大生产,与当地农户沟通,在不征用农民土地的前提下,与农户签订合同。提供农户统一种子化肥以及技术一条龙服务,并承诺以1.2元/斤的价格收购农户产出的稻谷,这比农户以往0.93元的稻谷出售价格高出了30%,受到了农户们的广泛支持,第二年该公司已经发展到3000亩地的种地规模。

在对张炎夏教授成功经验的采访中,他谈到,当种植规模变大时,传统的粮食种植过程已经不再适用,我们需要的是具体的分工合作。例如农药采取的是飞机喷洒,收割采取公开招标,用较低的价格将收割工作交付给专门的收割公司,这些都大大节省了劳动时间以及生产成本。在提高售出价格方面,张炎夏说到,目前市面上无公害产品的售价较高,但个体农户申请无公害检测成本较高,由于他们销售量大,申请政府进行无公害检测,相当于每公斤成本只需要几厘钱,这也大大扩大了公司的收入。张炎夏公司的经营方式,在没有改变农民土地联产承包制的前提下,没有花国家一分钱,而是采用集约化方式,实现了农业规模化工业化生产,并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规模化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得到了体现。

2日本农业规模化生产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日本是一个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国土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8.3万公顷,相当于我国的1/25。从1959年起日本对《农地法》数次进行修改。先后颁布了《农地振兴整备法》(1969)《农地利用增进法》(1980)和《经营基础强化法》(1995),这三个法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促进农地向有能力的经营者手中集中,扩大经营规模,实现农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此外,日本为了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科研教育和职业培训,实现农业机械化,积极向农民普及农业技术和科技新知识。力求以科技的力量带动日本农业经济的发展。以日本松本市的农业经营为例,该市经营耕地2公顷以上的农户占农户总人数的79%,典型农户经营最少的有2公顷,最多的有46.5公顷,农业规模化为他们带来的收入也是十分可观,每个农户都只经营1~2个农产品,2004年中,该市收入最低的农户年收入32.3万元,最高的农户年收入约150.4万元,是白领阶层家庭平均收入(约35万元)的4倍多。可见日本农户的收入较之我国翻了好几番,但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日本用不足我国1/25的耕地,解决了相当于我国1/12分的人口的温饱问题。

3我国目前农业规模化生产的一些问题

在我国,规模化生产早已在很多地方有过先例,其中不乏一些成功事例,但始终未得到广泛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发展时间比较短,存在部分问题:

①经济主体之间没有固定的合作机制与利益分享机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确实解决了农民的农产品出售问题,农民不需要再通过市场去寻找交易对象。这样节约了大量的市场交易成本。企业与农户中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存在共同的利益,但是又包含个人经济利益于其中。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法律的缺失,以及农业必须面对的来自自然与市场的风险,给双方生产和收入预期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在农产品产业化过程中,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因生产单位众多,完全处于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而收购农产品的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往往竞争不完全,所以企业在加工与销售环节中获得的部分利益,很难通过市场转移到农民手中。由此可知,目前我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机制无法让农户达到利益最大化。

②龙头企业实力有限,无法带动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大力发展。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时间不长,龙头企业以及其他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也属于起步阶段,对整个农业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目前只有大力推动农业企业的发展,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才能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

4规范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几点建议

农业规模化生产在我国部分地区试行了多年,但发展始终比较缓慢,针对于目前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的一些问题,规范农业规模化生产的进程不得不加快步伐。

①政府部门要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正常稳定秩序。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使分散的土地使用权集中到种田大户和养殖大户的手中,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基本举措。农业对于土地的依赖性导致了土地流转在农业规模化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仅仅只是可供流转土地用量的规模达到要求还不够,所以土地使用权流转靠土地市场的自我运行和搭配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政府的支持、干预和规范,才能让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土地问题得到良好的保障。

篇6

关键词水稻规模化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广西贵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耕耘土地不再是农民获得生活和经济收入的唯一途径,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改变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质量。据2009年在平南县上渡镇调查外出务工人员占总劳动力的比例高达79%,而在家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年龄多为45岁以上居多,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劳动力紧张;一些地方开始出现耕地撂荒弃耕或粗放的耕作的问题,对粮食生产安全和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这时小范围,近距离的土地出租悄然进行,种粮大户出现,2010年中央1号文件又明确指出:“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制定具体办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变”、“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此,水稻规模化生产驶进了快车道,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发展。

1贵港市水稻规模生产现状

一是水稻规模化生产发展快。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阶段,规模从0.67 hm2发展到66.67 hm2以上,形式上从单家独户发展到专业合作社。据2008年的调查数据:贵港市种粮大户达54户,耕作面积1 084.27 hm2,生产稻谷7 462 t,从事水稻生产的专业合作社达7个。天银优质谷生产合作社经营面积达133.33 hm2以上,自营种植53.33 hm2,购置了耙耕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一批种粮大户进行规模化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了水稻粮食生产的领头人。二是良种良法是规模化生产的关键。大力推广米质优、产量高的优质稻和超级稻生产,已经成为了水稻规模化生产的基础措施[1]。同时大力推广和应用水稻地膜覆盖、旱育稀植、秧盘、无纺布等先进育秧技术,以及免耕抛秧、水气平衡、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栽培管理技术等[2],为水稻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特别是抛秧和免耕抛秧技术的推广,解决了千百年来农夫耕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作,同时明显大幅度加快了水稻秧苗移栽进度,一般每个工日抛秧可以完成2 000 m2左右,是过去插秧方法的10倍。三是农业机械大显身手现成效。近年来,从水稻机械插秧到病虫害防治、联合收割机全面进入水稻生产,使得水稻规模化生产正如鱼得水。较好地解决了水稻生产抢时间、抢季节、与群众和其他作物管理争劳力、控制生产成本的老大难问题。四是政策扶持力度大是规模生产的保障。国家及时地出台了水稻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土地流转、实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等政策,从根本上保障了水稻规模化的生产,使承包者能依法依规租用或转让土地进行生产,解决了转租者因土地租用、流转出现问题的担忧和规模化生产卖粮难的问题。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对推动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水稻规模化生产的发展。但是,目前水稻规模化生产所占全市水稻种植面仍很小,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很多。

2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当前,农业水利设施多为20世纪60年代建设,有些甚至是50年代所建,设施陈旧,虽然近年大幅度增加建设资金,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很大,但多投入到大中水库和主干渠,面上水利疏通、硬化等设施仍然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渠道阻水、漏水严重,同时也由于管水机制的不完善,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加剧了本来用水就紧张的情况。特别是在天气干旱而作物用水集中量大的季节,规模化种植大户用水更加困难,常与周边农民发生争水矛盾突出。二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偏低。这影响了水稻良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加大了农民撑握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的难度,导致劳动效率不高。三是生产成本仍然偏高,对比效益较差。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的支农惠农政策,一些生产资料价格略有下降,但总体水平仍在高位运行,特别是生产者劳动工资大幅度增加,生产成本上升快。四是农业机械不配套是制约水稻规模化生产的瓶颈问题[3]。主要体现在水稻生产最后一个环节的稻谷干燥问题,贵港地区6—8月是多雨季节,有雨日数多,据当地气象部门提供(2006—2010年)的资料7月有雨天数平均为19 d,最高年份为24 d。此时,正值贵港的早稻收割季节,成熟的稻谷因雨天难以收割或被雨水淋湿没有地方晾晒,导致堆沤发芽或烂掉,造成很大的损失。桂平一种粮大户2010年承包水田种植早稻 8.5 hm2,因未能及时干燥,沤坏发芽的稻谷就有10 t以上。

3对策

一是加大支农资金的投入,着重解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在主干渠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加大力度、加快田间水利支毛渠的硬化三面光建设。成立和完善村级水利协会组织,把有限的水资源管理好、用好。加强农田田间机耕运输道路建设,方便农业机械田间作业农资以及产品的运输。加大农业科技培训的力度,提高生产者的素质。根据农民的特点,注意利用办示范样板和优良品种、选进技术展示等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着、灵活易懂的方式培训农民,注重效果。二是从发展来讲,要注意经营者到专业院校继续学习更新知识,同时积极探索与科研单位和院校合作,创造条件引进人才,使经营和生产者的整体素质管理水平都得到提高,增强持续发展的后劲,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效益[4]。三是加快农业机械化推进力度,推进水稻规模化生产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在水稻育秧、移栽、收割机械的不断成熟取得良好的效果后,要着重解决稻谷干燥的瓶颈问题。可研发造价较低、质量优、一般规模经营者买得起用得起、效果好的干燥设备,试行成立专业干燥企业,综合处理各种农产品,提高设备的使用率,降低农产品的处理成本。水稻规模化生产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广良种良法,不断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机械化的进程,扩大经营规模,努力降低水稻的生产成本,才能提高效益,持续有效的发展。

4参考文献

[1] 虞国平,朱鸿英.我国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6):122-126,130.

[2] 赵以林,韩才明,樊卫妹,等.有机水稻规模化生产优质稳产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5(4):27.

篇7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围绕“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主线,研究部署了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具有极强的方向性和战略性。会议所明确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的“五化”(产业化、规模化、节约化、创新化、国际化)具体路径,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应审时度势、抓住重点、开拓创新。

农业现代化将加速推进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一大重点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并将具体路径进一步明确为产业化、规模化、节约化、创新化、国际化等“五化”。

依托“发展产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被列为2015年农业工作首要任务,并强调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反映出中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思路。会议提出两条路径:一是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这表明中央将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从宏观层面对农业产业化规划布局,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农业发展,深度挖掘农业区域比较优势,避免“齐步走”导致的资源低效利用。二是引入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组织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可以预计,通过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村产加销一体化,延伸经营链条,配套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将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依托“经营规模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会议提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体现为经营主体和核心要素的双重规模化。一是主体规模化。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有力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将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二是土地规模化。目前我国已确权农地3.3亿亩,按照确权颁证试点计划,预计2015年全国有四分之一的农地有望确权颁证,覆盖面将达到5亿亩。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外,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其他三项“”的步伐可能相对平稳。

依托“资源节约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来看,主要工作方向可能包括:一是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主要的推动方式是农业科技园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二是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强秸秆、禽畜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发展农林牧、粮桑榆、种养加相结合的复合生态农业系统,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三是推动水土污染综合治理。预计即将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推动一系列水土修复、生态恢复项目上马。

依托“融资创新化”推动农业现代化。预计在资金来源和投融资模式方面,可能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创新扶持资金补贴方式,确保覆盖率。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项目,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目的,探索完善发放方式,保持补贴规模和范围。二是创新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融资模式。加强财政、银行、担保、保险的联动,创新采用PPP等投融资模式,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支持农业发展,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依托“经营国际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从会议精神来看,下一阶段,国家将结合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更加重视推动农业“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全球农业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将特别体现在:一是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境外农业基地。二是着力提升我国农业企业在全球农业产业链中的地位,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跨国农业企业。

此外,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提到的“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激发农民的创造、创新、创业活力”等重要内容也值得关注。

农村金融创新面临新挑战

会议不仅提出农业产业化区域布局理念,同时引入了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组织方式,对产业链条进行了延伸,提出了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通过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村产加销一体化,这对链式金融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切实提升对产业链条的研究和整合能力,加强创新,满足不同产业链条组合式、差异化的金融需求。可以借鉴民生银行现代农业事业部、石材事业部等涉农事业部制度,力求在特定的行业领域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和协调安排能力。

适度规模经营对新型经营主体与农地金融创新提出更高要求。笔者认为,适度规模经营包括了“人”与“地”双重的规模化。新型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土地规模化程度不足,农地流转需求极为迫切。金融机构应因地制宜开展创新,通过有效的抵质押担保创新突破新型经营主体融资瓶颈,提升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篇8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建议

烟叶是烟草行业的基础,其种植和发展影响着整个烟草行业的发展。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要努力把烟草行业向现代化方向转变,贯彻“一基四化”模式,即全面推进烟草生产基础建设,努力实现烟草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鉴于此,探讨现在烟草农业的建设,了解烟草农业的内涵特征和运作模式,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推动烟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现代烟草农业的概念和本质

现代化具有不断演变的动态特征,在发展中求进步,也就是与时俱进。所谓的现在烟草农业,就是以突破机制体制创新,进行大规模中低产田改造,配备高标准的基础设施,转变烟叶管理模式、生产组织形式、工商合作机制,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1]。现在烟草农业的建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政策。一是创新生产方式,建立优质、高产、低耗的烟叶生态系统;二是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机械化作业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管理制度等;三是保障烟叶生产环境处于生态安全状态,就是保证土壤的化学特性、物理特性、生物特性都在规定范围内,没有化学污染[2]。

2制约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因素

2.1烟农综合素质不高

我国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对于烟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烟草农业的发展依赖的不仅仅是普通的人力,而是专业化人才。我国的烟农普遍素质不高,表现为文化程度低、生产技术差、法律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等[3]。这种机械化的种植导致烟草生产还处于原始阶段,不符合现在烟草农业要求的智能化、电气化、信息化和机械化要求,成为制约烟草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2.2土地规模化难度较大

土地规模化难度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国的烟草生产区有三分之一集中在贫穷地区,大多为地势地貌复杂的半山区、浅山区、山区等,比较分散,不能大规模种植,也不适合大型的机械化作业。二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流转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土地流转规模小、难度大。而将农田分割的支离破碎,不利于烟叶的连片种植。三是由于烟叶对种植大户缺乏信任,时常发生退组的现象,导致烟草的规模化种植不持续。

2.3种烟优势下降,抗风险能力不强

烟草种植优势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烟草种植的技术难度和劳动强度加大。主要是因为当前生产化水平的提高,专业化分工不明确,生产技术要求高,让烟草种植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事。二是受到其他经济作物的影响,其他经济作物价格的上升导致生产资料的增加,烟草种植没有了比较优势,打消了很多农民的积极性。三是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烟草种植过于依赖天气,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的出现,导致自然灾害频发,让烟叶的种植损失巨大。四是缺乏完善的补偿机制,有限的补偿额度,让烟农的利益得不到足够保障。

2.4管理较为混乱,内部矛盾较多

现在已有的烟农合作社,由于缺乏现代科学的管理机制、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导致内部矛盾增加,管理混乱。很多烟农仍旧处于个人闲散的工作模式,缺乏合作意识。

3发展现状烟草农业的建议

3.1组建烟农民间团体

为了提高烟叶的产量,降低损失,烟农可以组织一个烟叶协会。一是可以通过集群的形式加强技术交流,提高生产技术。二是可以通过协同合作,解决烟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旱、涝、病、虫等问题。烟叶协会的成立,通过为烟民提供生产服务、救助灾害等帮助,提高烟民的积极性和种植水平,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

3.2加大政府和工业企业的参与度

政府和企业的参与可以对于烟草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解决规模化种植可持续性不足的问题。加强政府、企业、公司、烟农之间的合作,政府的政策实行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解决土地的流转问题。烟草公司和企业通过小额贷款等形式,为烟草提供资金支持和市场保障,增强烟农的信心,保障烟草种植的规模化。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投入为建筑烟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3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

由于种植风险是制约烟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建立完善的风险保障制度确保农民的利益。首先,建立烟草农业保险,如成立保险公司和实行捆绑式保险2种方式。保险公司的建立可以在不增加烟农负担的情况下,实行强制性保险,达到低保费、高保障的目的。捆绑式保险,将农业保险与其他常用保险相结合,提高参保的积极性,起到带动作用。其次,建立完善的气象预报和增雨防冰雹体系。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用短信或邮件等各种方式传递最新的天气信息,以便烟农做出准确及时的预防措施。通过炮点的设置,降低冰雹的危害。最后,建立风险基金机制。通过政府、企业等进行集资,补助烟农在自然灾害中的损失,保证烟农的积极性。

3.4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目前,烟草农业管理中的混乱状况要求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改变原本的粗放型生产模式,进行集约化管理。一方面,要引进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实行规模化生产,让烟农意识到角色的转变,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经营;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烟农的积极性和劳动效率。

3.5重视法律法规对现代烟草农业的影响

法律的制定可以对农业的生产起到指导和规范的作用,为了避免各种法律纠纷,加强法律的建设和宣传。要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保障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推动烟草业的产业化进程。

3.6建立现代烟草农业生态系统

顺应当前的农业发展趋势,烟草农业的发展也要向低碳、节能等生态化方向发展。具体措施如下:①采用生物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利用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特性进行防治;②平衡施肥,要多使用一些饼肥、绿肥、微生物肥对土壤进行改良,减少化肥对于土壤的破坏和污染;③提供节能环保的烘烤设施,多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进行烟草烘烤,减少能耗。同时,提高已有设施农闲时的利用率,如种植大棚蔬菜等,节约能源的同时提高烟农的收益。

4结语

每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和变革,烟草行业为了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必须进行生产模式的创新发展。当前烟草农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重视这些问题,结合当地的生产环境和已有的先进经验,大胆创新,发展出适合现代烟草产业发展的经营模式,以推动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天波,陈坤,朱开林,等.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2(11):162-164,168.

[2]呙亚屏.湖北恩施“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分析与探讨[C]//“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2:84-90.

篇9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深刻领会《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充分认识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发展对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在畜禽养殖生产、稳定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公共防疫体系等方面的一系列措施。因此,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促进畜禽规模化养殖业发展和依法用地管地的关系,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结合实际,采取切实措施,依法加强土地管理,切实把《意见》精神落实到实处。

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用地

(一)依据上级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我区畜牧业生产基础、农业资源条件等,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区畜牧局负责编制好全区畜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提出规模化畜禽养殖及其用地的数量、布局和规模要求。

(二)在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尚未审批的情况下,区国土资源分局对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实行一事一议,依照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做好用地论证等工作,提供用地保障。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统筹安排,将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纳入规划,保障养殖用地。

(三)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的规划布局和选址,应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禁止占用基本农田。积极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节约集约用地。

(四)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确定后,不得擅自将用地改变为非农业建设用途,防止借规模化养殖之机圈占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

三、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备案管理程序、权限及要求

规模化畜禽养殖要具有一定数量和规模,建设标准化的畜禽养殖场所。

(一)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实施备案管理,由区畜牧局和区国土资源分局联合会审,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单位或个人,提出项目建设书面申请,经镇政府同意后,区畜牧局、区国土资源分局联合对项目用地的选址、位置、范围、面积、地类等进行审查,按照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等原则,由区畜牧局办理项目备案手续,经审核同意的予以项目备案。

(三)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单位或个人持区畜牧局出具的项目备案证明、与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或被用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的土地租赁或转包合同、标有尺寸的平面布置图、位置图(涉及占用耕地的还应出具复耕保证书)、影像等文件资料,到区国土资源分局提出用地申请,办理用地备案手续,经审核同意的予以用地备案。

(四)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单位或个人所需用地,实行分类管理,除畜禽舍等生产设施及绿地隔离带等用地,按照农用地进行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外,其管理和生活用房、疫病防控设施、饲料储藏用房、硬化道路等附属设施,属于永久性建(构)筑物涉及占用农用地的,比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按照审批权限需依法办理农用转用审批手续;涉及占用林地的须征求区林业部门意见。

(五)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所需的用地计划指标,从已下达的计划指标中调剂解决,今后在年度计划中予以安排;占用耕地的,原则上由养殖企业或个人负责补充,有条件的,也可以由镇政府实施的投资项目予以扶持。

(六)在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有关手续完备后,及时做好土地变更调查和登记工作。因确需建设占用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的,应根据规划布局和养殖企业或个人要求,重新相应落实新的养殖用地,依法保护养殖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七)畜禽养殖项目和用地备案有效期为两年。确需继续使用土地进行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应当在用地备案期满前一个月之内向区畜牧局、国土资源分局提出申请。

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场所的位置与居民生活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距离符合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

(二)有与其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生产场所和配套的生产设施;

(三)有为其服务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四)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防疫条件;

(五)有对畜禽粪便、废水和其他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沼气池等设施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设施;

五、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的监督管理

(一)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确定后,不得擅自改变用途进行非农业建设。未经批准擅自改变畜禽养殖用地为非农业建设用地,严格依法进行查处。

(二)养殖单位和个人要认真履行耕地复垦义务。养殖用地停止使用后,要及时恢复原有土地等级标准和耕作条件,用于农业生产,拒不履行土地复垦义务的,由区国土资源分局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缴纳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并处以罚款。

篇10

1贵港市水稻规模生产现状

一是水稻规模化生产发展快。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阶段,规模从0.67hm2发展到66.67hm2以上,形式上从单家独户发展到专业合作社。据2008年的调查数据:贵港市种粮大户达54户,耕作面积1084.27hm2,生产稻谷7462t,从事水稻生产的专业合作社达7个。天银优质谷生产合作社经营面积达133.33hm2以上,自营种植53.33hm2,购置了耙耕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一批种粮大户进行规模化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了水稻粮食生产的领头人。二是良种良法是规模化生产的关键。大力推广米质优、产量高的优质稻和超级稻生产,已经成为了水稻规模化生产的基础措施。同时大力推广和应用水稻地膜覆盖、旱育稀植、秧盘、无纺布等先进育秧技术,以及免耕抛秧、水气平衡、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栽培管理技术等,为水稻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特别是抛秧和免耕抛秧技术的推广,解决了千百年来农夫耕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作,同时明显大幅度加快了水稻秧苗移栽进度,一般每个工日抛秧可以完成2000m2左右,是过去插秧方法的10倍。三是农业机械大显身手现成效。近年来,从水稻机械插秧到病虫害防治、联合收割机全面进入水稻生产,使得水稻规模化生产正如鱼得水。较好地解决了水稻生产抢时间、抢季节、与群众和其他作物管理争劳力、控制生产成本的老大难问题。四是政策扶持力度大是规模生产的保障。国家及时地出台了水稻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土地流转、实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等政策,从根本上保障了水稻规模化的生产,使承包者能依法依规租用或转让土地进行生产,解决了转租者因土地租用、流转出现问题的担忧和规模化生产卖粮难的问题。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对推动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水稻规模化生产的发展。但是,目前水稻规模化生产所占全市水稻种植面仍很小,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很多。

2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当前,农业水利设施多为20世纪60年代建设,有些甚至是50年代所建,设施陈旧,虽然近年大幅度增加建设资金,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很大,但多投入到大中水库和主干渠,面上水利疏通、硬化等设施仍然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渠道阻水、漏水严重,同时也由于管水机制的不完善,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加剧了本来用水就紧张的情况。特别是在天气干旱而作物用水集中量大的季节,规模化种植大户用水更加困难,常与周边农民发生争水矛盾突出。二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偏低。这影响了水稻良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加大了农民撑握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的难度,导致劳动效率不高。三是生产成本仍然偏高,对比效益较差。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的支农惠农政策,一些生产资料价格略有下降,但总体水平仍在高位运行,特别是生产者劳动工资大幅度增加,生产成本上升快。四是农业机械不配套是制约水稻规模化生产的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水稻生产最后一个环节的稻谷干燥问题,贵港地区6—8月是多雨季节,有雨日数多,据当地气象部门提供(2006—2010年)的资料7月有雨天数平均为19d,最高年份为24d。此时,正值贵港的早稻收割季节,成熟的稻谷因雨天难以收割或被雨水淋湿没有地方晾晒,导致堆沤发芽或烂掉,造成很大的损失。桂平一种粮大户2010年承包水田种植早稻8.5hm2,因未能及时干燥,沤坏发芽的稻谷就有10t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