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特点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媒体时代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媒体时代特点

篇1

媒体时代的来临,改变了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统四大公共传媒主宰的传播形态。在传统的公共传媒传播形态中,新闻的采编与主要遵循以下特点:

虽然受众也可以在传播链条中将自身的少量感悟、情绪、评论和涉及事件的递进信息等反向回馈给传媒,但这种“逆传播”的信息量极为有限,且传播的主动权极大限度掌控在传媒平台的手中,形成了媒体与受众在信息话语权上的极端不对称(不平等)。

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从理论上打破了原有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其特点表现为:

通过图示可以发现,在自媒体时代,首先,“采访权”从职业新闻记者手中转交到――起码是部分转交到公众手中。每一个微博用户、微信用户,都可通过手机、DV拍下具有传播价值的事件或片段,再上传到平台无条件地对全体非特定访问者开放,实现对“采访权”的掌控。

其次,微博、视频平台、公共微信提供了信息的载体,这让每一个用户实际上拥有了更大自由度,更低门槛的“新闻发表权”。

第三,自媒体时代的互动性,为信息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海量受众群体,同时也提供了策动“信息爆炸”的可能。任何一个普通用户只要通过某种开放的网络连接,就可以第一时间有效接受新闻者提供的信息;同时,以微博为例,只要某个拥有巨量“粉丝”或“听众”的微博用户,对他人的一条原始微博进行转发,就可以瞬间形成信息爆炸式传播。

由此可见,自媒体时代如下传播特性:(1)短链条的直接传播;(2)海量信息造成传播内容的“把关难”;(3)“低门槛”的爆炸式二次传播;(4)便捷反馈与互动;(5)原始信息易于修正和递进。

在这样的传播特点之下,电视媒体如何把握自媒体时代的契机,实现电视新闻传统采编手段与自媒体传播特点的深度融合,最终推动电视新闻自身的强化和完善?笔者认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值得电视新闻工作者认真加以探索和实践。

一、电视融入自媒体

1.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视频的方式,占领自媒体高地,实现传统电视媒体、电视新闻栏目在自媒体领域的“开疆扩土”

自媒体首先是一种“媒体”,要想在这个全新领域具有影响力,必须首先拥有舆论阵地,这也构成了电视媒体深度融入自媒体的前提基础。

2.以工作人员个人身份开设自媒体账号,用于与受众的互动和新闻线索搜集,并影响和推动新闻事件的进程。

电视名主播、名记者、等本身就具有海量的传统受众,他们开设自媒体账号后,将产生“粉丝”群体的叠加效应,扩大自身和其所供职的电视栏目、媒体的影响力。同时,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强、亲切度高,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既有优势,有助于其在新领域开疆扩土。

3.利用自媒体平台,打破电视栏目原有时长、播出时段的限制,与受众实现24小时的全天候的“零距离”互动。

电视新闻利用自媒体,随时搜集刊发、转发忠实粉丝的可靠信息,有助于服务受众。

二、弥补电视采编局限

以经过核实的自媒体信息为采访素材,弥补电视采编局限。自媒体拥有海量信息源,在突发事件、公共事件和灾难事件发生时,这些信息源所第一时间传递出的可靠信息,足以弥补电视媒体在人员、设备、路途等方面的不足和不便,彰显“全民记者”功能。

2009年,央视《新闻联播》主播罗京去世消息最初传出之时,部分记者,甚至在不知道罗京最后在哪里抢救的情况下,就急于前往医院和其家中。但是,在这场“突发”的新闻应对过程中,已经有记者意识到了微博这一信息来源,并第一时间搜罗微博中的知情用户所提供的信息,基本还原了罗京去世前后的情况,同时挖掘出罗京生前播音“零失误”、医生透露生前病情、公共的评论与情绪等,使得内容更为饱满,实效更为凸显。此后有人总结:在前往现场的记者还在路上堵车时,利用微博搜集信息的记者已经大体完成了稿件的脉络。

再如,2012年7月,北京市遭遇特大暴雨,电视记者除前往灾区一线采访外,大量在节目中使用微博、微信等来自自媒体的信息,同时,将公众信源提供的大量有效路况进行二次传播,起到了绝佳的服务效果。

在辽宁,越来越多的广电媒体也意识到了自媒体的强大作用,辽宁广播电视台交通频率就较早开通了官方公共微信,听众可以借由此平台,“喊路况”“送祝福”。

三、丰富新闻线索来源

电视媒体还可以把自媒体作为提供和补充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微博、微信、由用户上传的视频等,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提供着海量的求助类、城建类、奇闻趣事类新闻题材。

与此同时,网络反腐案件通常也由自媒体最先鸣响“第一枪”,通过对自媒体的监控即时了解这方面的新情况,有助于电视媒体在后续报道中抢占先机。目前,网络自媒体反腐,已经成为民间反腐的重要途径,“表叔”“房妹”“郭美美”事件等,都是最先由知情人士于自媒体,传统媒体随后跟进并推动事件走向调查与反思,促进了制度建设。

四、去伪存真 净化舆论环境

自媒体包含海量信息,它们往往泥沙俱下、真假难辨。电视新闻在使用自媒体素材时,必须去伪存真,认真甄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具体实践中,甚至可以开设单独的调查栏目、委托专门记者对发酵中的尚未得到求证的自媒体事件,展开权威调查,实现净化信息传播环境、传递正能量的目标。

篇2

关键词: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284-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急速普及,人类开始迈入“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自媒体时代。自媒体的产生以互联网为依托,博客、微博、播客、论坛、即时通讯(包含MSN、QQ、飞信等)为载体,凭借自身的交互性和自主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当前的高校大学生正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的自媒体时代下成长起来的。自媒体的及时性、互动性、海量性等特点,一方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在适应时代背景的前提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各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

一、自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影响

(一)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和空间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的形式开展,且教学资源来源十分单一,主要依靠教师从书本、报纸、文件或是自身经验中获取,因此,死板、枯燥、无聊成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普遍印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在自媒体时代,教师可以以多种媒体形式开展教学实践。如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赋予视频、图片当中;组织观看红等。同时也可以利用校园论坛、微博、博客等手段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最新的前沿知识,共享教育资源,开展专题讨论,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育空间拓宽,从学习、生活、实践等各个方面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并积极引导,广泛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二)更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

自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体现的是社会主导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全方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自媒体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注国家大事,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舆论平台。面对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理性分析问题,增加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自媒体时代,来自不同国家、民族的理念和价值观相互交织碰撞。一元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信息化环境下解体成多元思想道德文化;开放、竞争、公平成为大学生普遍接受的思想,这些新的思想观念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

二、自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利影响

(一)部分学生过度依赖网络,影响学业与健康

自媒体一方面为学生获取新信息、新事物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因其独特的诱惑力易导致学生沉溺网络而不能自拔。大学生热衷于追求新事物,网络世界极大地满足了这一需求,渐渐地,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逐步加深。课堂上大学生集体玩手机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刷微博、聊qq、逛论坛、网上购物等等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流行文化。部分学生将虚拟的网络游戏和聊天等作为自身精神寄托,每年都有个别学生会因网络荒废学业而被勒令退学,甚至因长时间沉溺网络猝死的事件也有发生,严重影响其学业和健康。

(二)阻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准确性很难保障。一些不法分子趁机在自媒体上散播不良思想和观点(如非法传教),对学生的价值观取向造成极大地冲击。一些低俗的快餐信息和广告(如人流广告、整形广告等)无形误导大学生。加上大学生辨识真假的能力有限,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很容易不加判断迅速传播,无形当中充当了垃圾信息的扩散者而不自知。甚至大学生利用自媒体构成犯罪的事件也屡有发生,如剽窃他人科研成果、黑客攻击等。同时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脱离了正常的交往圈,其责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变得淡漠。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

只有过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方式和方法,而没有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过时,思想政治工作内在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之中[2]。自媒体时代的人际交往具有平等性、互动性、个性化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严格结合时代特点,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性。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紧密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自身深层次的发展,他们独立、自我、喜欢张扬个性,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我们要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其次,要坚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大多数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范畴,是高高在上的,容易让人敬而远之,难以产生共鸣。造成这一认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以往的教育与实际生活脱节。理论源于实践,因此,我们一定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热情,并最终达到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的目的。再次,要加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虽然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但因其正处于价值观发展的矛盾期,故必须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师生间和谐关系的建立,不仅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氛围,也能加强结果的反馈与改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3]。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且浩大的工程。自媒体时代下环境多变,注入式的教育已不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要想提高大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变革原有的教育载体。总的来说有两种方式:一是加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现代化创新。如在进行课堂授课时可以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聆听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等,通过形象的视频、图片资料和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理论贴近学生的具体生活,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二是创造性地使用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如开通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通过实名注册,将全体高校学生纳入该网站,并由校团委、学生处、思政部及辅导员负责监督和引导,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师生间的互动提供平台。而师生间的互动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关键。一方面该网站可及时收集并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师生积极讨论,把握其思想动态,针对敏感事件可进行积极引导,培养大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时事的政治觉悟;也可树立典型人物,并开通典型人物与普通学生间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网上动态和留言,可对学校突发事件的处理结果进行及时的公示和解答,对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掌控。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曾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道:“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实践。教师在传播理论知识时,自己要先深入了解相关的观点和论述,将自己的理解注入教学过程当中,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人民的利益和诉求紧密结合,多注重实证性的调查和研究。当前时代,利益多元,价值观多元。在符合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前提下,高校应尊重差异,兼容并包。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和自身的成长成才有机结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适性和实效性。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监管创新

要避免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的不利影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监管创新。首先,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知识培训,提升其顺利开展工作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模范,更是“把关人”,要负责对网络上的信息及时进行区分,剔除垃圾信息和负面消息,为学生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其次,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和安全责任意识,提升他们抵制不良信息的觉悟和能力。高校应全面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既包含媒介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讲授,也涉及对传媒知识的利用和批判。再次,要加强与学校现代教育中心的联系,通过技术监测,对异常的网络情况进行及时监控与反馈。

参考文献:

[1]覃克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学术论坛,2013(4):89.

篇3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消防宣传;挑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9-0081-02

消防宣传工作是消防工作的重要环节,消防宣传工作抓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火灾发生几率的高低和火灾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因此,要深化消防宣传,抓好广大百姓的消防安全意识以及安全防范能力的普及。当前,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广泛,各类宣传形式逐渐多元化,消防宣传要突破传统的媒体宣传模式,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手段,采取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宣传活动,实现消防宣传大众化,真正提高广大百姓的消防安全意识。

1 做好消防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

1.1 普及消防知识,提高消防意识

消防工作重在预防,防灾胜过救灾。要想有效的减少火灾发生,降低火灾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首先就应加强消防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民众的消防意识。当前,由于人们的消防意识普遍较低、消防常识相对缺乏,所以提高民众的消防意识、加快普及消防知识势在必行,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只有最大范围的普及民众的消防知识,有效增强人们的消防法制观念,提高防范意识和抵御火灾事故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1.2 有效防范火灾事故,保障社会安全

近年来,严重的火灾事故频发,事故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重大严重的人身财产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积极开展有效的消防宣传,能够减少火灾事故的隐患,减少人为火灾事故的发生,最大程度的减少火灾事故隐患,最大限度的减少火灾的发生,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

1.3 提高自救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当火灾不可避免的发生时,最重要的就是能够采取切实可行的自救措施,进行自我救助,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事故造成的损失,最大程度上保护民众的人身财产的安全。因此,消防部门应积极宣传消防自救知识,让人民群众正确认识火灾事故,提高自我救助能力。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火灾事故,开展自救演示教育,强化民众应对火灾事故的心理素质,避免或者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火灾事故造成的损失,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确保人身财产安全。

2 新媒体时代消防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我国消防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消防宣传工作紧贴新媒体时代特点还不够,存在诸多问题。

2.1 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地方政府对消防宣传工作不够重视,部分地方对消防宣传工作认识不足,缺乏全局认识,重视当地经济建设等显性工作,而对消防宣传这种预防性工作不够重视,对消防宣传工作局限于传达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对消防宣传工作创新实践的少。

2.2 缺乏创新,模式陈旧

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多元,而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加喜欢从一些快捷、新颖的媒介中获取信息。当前,我国消防宣传主要还是选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消防宣传的内容、方法相对单一老套,难以达到新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不能吸引人的目光,难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2.3 人才紧缺,专业性欠缺

当前,我们从事消防宣传工作的多是原来的老同志,或者从其他岗位转行甚至兼职的,缺少进行过专门宣髋嘌档娜瞬牛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形势特点,他们难以有效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手段开展消防宣传,宣传效果不够理想。

2.4 机制不够健全

消防宣传工作方面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一方面是对消防宣传工作没有比较系统的规范,使得开展工作中缺少指导,影响宣传效果。二是缺少相关的激励机制,消防宣传工作方面没有制度化、标准化的绩效考评,不能对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员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绩效奖惩。再者在人才培训方面还不成体系,虽然消防宣传人才缺乏,当时在专业人才培训上做的还不够,没有建立专门的培训班次或者制度,不能保证消防宣传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

3 新媒体时代加强消防宣传的策略

3.1 加强重视,提高对消防宣传工作的认识程度

做好消防宣传工作,当地政府的重视是关键,相关政府部门要树立“大消防观”,把消防宣传工作当成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重视消防宣传工作的发展。要着眼提高消防宣传工作效果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宣传机构,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按责开展工作,形成消防宣传的合力。要加大对消防宣传工作的经费投入,为消防宣传需要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确保消防宣传工作正常运转。

3.2 创新形式,增强消防宣传的社会效果

新媒体时代,加强消防宣传工作的创新,是提升消防宣传效果的关键。在宣传理念上,要把消防宣传工作作为关乎民众安全的民生工程来抓,要紧贴民众生活实际、紧贴时代特点,不搞假大空,要把最实用的知识、最一线的资料传达给受众,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目标。在宣传形式上,应灵活多样,要善于运用网络、自媒体等新手段,善于借助传统或民间的文化活动载体,增强宣传的吸引力,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在宣传内容上,既要树立精品意识,又要简明突出,要考虑到群众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将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内容宣传给群众。另外还要注重互动式消防宣传,建立网络消防宣传平台,加强与民众互动,在网上实时解答民众的问题,强化消防宣传效果。

3.3 加强消防宣传人才培养

干好消防宣传工作,人才是关键,专业人才是消防宣传工作的保障。要正视消防宣传岗位,要成立专门的消防宣传人才队伍,不能把消防宣传岗位当作临时性岗位或者兼职岗位。要实现对消防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多渠道引进人才,充实和壮大消防宣传队伍,努力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热情来做好消防宣传工作。要完善宣传人才的培养机制,形成选拔、培训、实践的人才培养体制,真正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消防宣传人才

队伍。

3.4 建立健全消防宣传保障机制,使消防宣传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消防宣传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不能单打独斗,要广泛开展社会协作,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依靠社会力量来推进消防宣传工作。要加强各部门联合,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宣传部门要多方联手,广泛开展社会性消防宣传,让消防宣传工作做的更广泛、更深入。要完善装备保障和经费保障制度,相关部门要强化经费保障制度,加大对消防宣传工作的投入,确保宣传装备的充足和优良,保证必要的经费支出。要建立起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发展宣传效果,确保消防宣传效果持续长久。

4 结论

新媒体时代,消防宣传既面临挑战,也面临着难得机遇,我们要端正认识,转变理念,勇于创新,站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全稳定的大局高度,紧跟新媒体发展,紧贴人民群众实际,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高人民消防安全意识,最大限度降低火灾隐患和灾害损失,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媒介素养教育;政治教育伴随着信息全球化趋势的到来,如今媒介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媒介早已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无处不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及行为。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传媒业极速发展的时代,媒介所带来的传播内容,潜移默化地建构在大学生的脑海中,成为其思想的一部分,并外化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媒介信息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有必要。

一、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在进行分析媒介素养教育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媒介素养的概念。媒介素养,英文原词“media literacy”,中文直译是“具有正确使用、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自诞生之后,学者们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典型的定义是: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关于媒介素养教育,随着传媒业的不断发展与受众的不断分化和重组,此概念的内涵也会不断丰富和更新。各国学者对于这一概念也众说纷纭,尚没有统一的界定。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是:旨在培养学生对媒介本质、媒介惯用的技巧和手段及其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和判断力。[2]台湾教育部门公布的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中,明确了媒体素养教育的使命在于:(1)形塑健康媒体的社区和文化环境;(2)培养使用媒体、思辨媒体、近用媒体的行动转化与实践;(3)了解媒体资讯对民主社会健全发展的影响和重要性;(4)建构民主社会的公民传播权;(5)培育学生与公民独立学习和批判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媒体素养教育的目标:了解媒体讯息内容、思辨媒体再现、反思阅听人的意义、分析媒体组织、影响和近用媒体等五部分。[3]我国大陆学者张志安、沈国麟认为: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学生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并且参与社会发展。[4]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关于媒介素养教育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培养正确的媒介认识,使其具备理解媒介与媒介环境的能力;二是学习媒介知识,使其能够正确掌操作媒介,熟练运用媒介,并可利用媒介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三是在接受媒介信息中,能够去伪存真,对媒介信息具有正确的判断能力;二是具备合理使用媒介,并可利用媒介资源达到完善自我效果的能力。因此,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指以大学生为对象,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媒介,理解媒介,合理使用媒介,并使其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达到完善自我效果的能力。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1.媒介素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

传媒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无疑给社会和个人发展带了积极的影响,但伴随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传媒产业的发展也向企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入世后的集团化、娱乐化的发展态势下,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问题日益凸显,传媒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在生存的重压下,只有迎合市场,走市场化的发展模式,这样的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消极影响,低俗、炒作、媚俗的现象致使新闻信息污染严重。各大媒体的娱乐节目层出不求,数量与日俱增,娱乐化倾向也愈演愈烈,超过了正常的发展态势,“娱乐至死”导致主流舆论逐渐被大众所忽视,极大的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在于培养人们正确认识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使其正确利用媒介资源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将正确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教育引导的形式,传授给大学生,使他们符合正确的社会观念、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角度不同,方法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的目的。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扩展和延伸,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媒介素养教育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手段

大众传媒日益渗入社会生活,其已成为人们观察世界,了解社会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长期生活在校园之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他们感知社会、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之一。大众传媒的作用在其建构思想意识与政治理想的过程中不可小视。但是,大众传媒所建构的虚拟现实,往往与大学校园单纯的日常生活形成了巨大反差,大学生心智尚处在成长阶段,对媒介信息尚没有争取的批判能力,因此如何使大学生正确的认知媒介资源、客观的判断媒介信息、合理的使用媒介资源,进而使大学生通过正确的使用媒介来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判断传媒信息,合理使用传媒工具的能力,是改进和完善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高校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高校改进和完善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作的作用不可小视。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手段

1.建立完整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机制

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因此,高校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体制过程中,应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重要部分,制定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结合的实施机制。高校相关部门应当重视这种机制的建构,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充分支持,结合高校自身实际特点,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有效的、切合高校实际的相关实施、管理机制。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对媒介素养教育管理的机制、制定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案、制定操作性强的考核和操作办法等。值得注意的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机制、制度要依据时代特点不断进行修整,完善,使其符合时代特点。

2.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

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渠道,无疑是最有收效的方法。高校可以根据课程安排,适当在思想政治教育类、传媒类课堂中加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系统性与现实性,方法更应灵活多变,拒绝刻板、生硬,使学生在生动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最直观的接触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这一概念,通过教育建构正确使用媒介、正确批判媒介的意识。与此同时,高校应该重视媒介素养教育队伍的建设,还需要引进媒介素养教育的专门人才,也可聘请相关专家、媒介从业人员,开设短期课程或培训项目。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本校新闻传播类教师或思想政治类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展开研究,并可设立研究小组、课题组,让学生参与其中,加深其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

3.重视大学生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提升

大学生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他们的思想意识容易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应当重视大学生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高校应当注重培养一支既精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懂得传媒技术的大学生辅导员队伍。高校可以邀请专家、媒介从业人员为大学生辅导员进行讲座,也可组织大学生辅导员参加社会上传媒知识的培训,帮助提高大学生辅导员正确认知媒介技术,掌握大众传媒内容的产生流程和传播特点,对媒介信息具有较强的辨析评估能力。在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将所掌握的媒介知识传授予学生。如果一名大学生辅导员了解大学生话语体系,并具有较高媒介素养,这样在与学生展开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对学生的媒介素养进行正确引导,从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效性。

4.注重校内现有资源的作用

社团活动、校园媒体、社会实践都是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途径。大学生社团形式灵活多样,活动丰富多彩,最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因此,高校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这一渠道,成立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社团,组织开展以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建立与媒介接触的机会,例如,参观媒体机构,了解媒体节目的制作过程,参与新闻报道的全过程,与媒介从业人员面对面的交谈,让大学生真正深入媒介,亲自感知媒介,强化对媒介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刊、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校内媒体,对媒介素养进行宣传和培训,也可让他们广泛参与到其中,亲自采写、编辑新闻、排版、亲自制作节目,以获得关于媒体的切身体会,加深对媒介的认识。(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韩芳.谈高师院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9).161

[2]Media Literacy Online Project by College Of Education,University Of Oregon.转引自袁军.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35

篇5

Abstract: Confucian culture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not only exert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has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It is incumbent on us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Confucian culture. Animatio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onfucian culture and the most suitable means of communication. Only by innov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tion industry, creating the platform of Confucian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spreading 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mainstream culture and socialism to the world can the national soft power be further enhanced.

关键词:儒家文化;动漫;传播

Key words: Confucian culture;animation;dissemination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7-0217-03

0 引言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历史新时期,弘扬和传承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对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凝聚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儒家文化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及现代传承价值

自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以来,经过儒家世世代代的努力和传承发展,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1 儒家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启示

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总结了春秋时期之前的中国文明,形成了经学,从而创立了以“和”文化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所以说孔子是中国文明史上承上启下的圣人。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和”,强调社会秩序的和谐有序,其核心是仁和礼。从基本内涵来看,“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的“仁爱之心”,是通过正_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成整个社会达到和谐的状态,这是社会成员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礼”是建立维护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秩序的行为标准和规则,实质上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法”,它的重要作用是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尊重,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有序和谐。“仁”是人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礼”则是人的外在行为规范,它们共同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有序的发展。

儒家文化“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强调“礼”营造社会和谐秩序的价值,目的在于维持并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而践行“仁”和维护“礼”又以和睦为贵,它植根于中国传统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就突出反映了“和”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是人类社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传承弘扬这个文化遗产,对于构造国民信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意义。

1.2 儒家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意义

中华民族要复兴、要发展,需要回顾借鉴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儒家文化与时代主题相结合的伟大结晶。

孔子倡导的“以德治世”的“德治”思想,强调道德乃政治之本,历经后世儒家的诠释发挥和理论升华,把儒家文化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已成为一套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是中国历史政治文化中的精华。儒家文化中“以民为本”的德治思想与仁爱精神正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源泉。“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它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从“德治”的方式来看,儒家强调为政者应在道德方面起表率作用,正像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也就是说,如果能够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群臣百姓的心就会朝向你,就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由此可见,以“民本”为主要内容的儒家“德治”思想的实质是,通过实现社会群体价值来达到社会整体的和谐。虽然儒家“民本”思想的真正内涵,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民的利益,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现今社会所用,但其思想精髓为当代中国的治国实践提供了借鉴。

今天,我们把“以德治国”作为实现“中国梦”历史进程中的基本治国方略,就是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目标相结合,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 传承发展儒家文化是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中华民族的世代努力而传承至今,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多次受到域外外来文化的挑战侵蚀,屡遭域内异质文化的冲击排斥,都没有改变其固有的内涵,依然凭借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自我修复完善能力,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发展更新。而今,儒家文化传承创新更是体现在文化的传播方面,截至2015年12月,全球134个国家(地区)建立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这些机构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引导世人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的中国、当代的中国,在增加国民信仰与文化自信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的话语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未来中国向世界出口的最有影响力的产品应该是中国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产品。

当然,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不能原封不动地全盘承袭,应根据现实的需要做出价值选择,传承弘扬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那些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价值原则,可提取转化为时代精神发扬继承,古为今用,服务现实。因此,儒家文化要实现传承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精神资源,必须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在不断挑战中进行更新;必须挖掘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要实现古今文化精神上的对接,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的生活中鲜活起来。我们应该借鉴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培育民众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借鉴儒家“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倡导当今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创新以人为本的共同价值理念。

正如主席指出的那样,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2 发挥动漫传播优势推动儒家文化传承发展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了能够让世人更多地了解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应当积极推动儒家文化的广泛传播。动漫无论在艺术综合表现能力上,还是在融合传播媒介新模式方面,都更具有特有的时代性和广泛的影响力,是儒家文化最适宜的传播方式。

2.1 动漫传播的优势和时代特点

动漫,不是一个独立的词汇,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与缩写。业内一般将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三者习惯合称为ACG,或加上轻小说(novel)合称作ACGN。动画和漫画都是流行艺术,虽然没有多大的区别,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漫画是通过写实、夸张、讽刺、幽默等不同手法,依靠描绘图画配上文字述事的艺术表现形式。漫画是平面和静止的。动画是对许多帧静止的画面,逐帧拍摄之后连续播放形成活动的影像。动画是动态的漫画,是漫画和影视艺术相结合的复合艺术。动漫文化的繁荣发展,出现了众多崭新的表现形式,已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造型艺术综合体,随着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动漫传播越来越具有时代特点和独特优势。

2.1.1 传播媒介多

动漫产业进入21世纪后,经过日新月异的发展,传播媒介和传播渠道不断拓展,借力于科技新技术,动漫与媒介互动发展,出现了传统传播媒介与新兴传播媒介共存的繁荣局面。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①通过报、杂志、图书以漫画形式传播的出版类动漫;②以影院和电视为传播媒介的影视动漫;③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网络动漫;④以手机、智能电视、公交地铁液晶显示器为传播媒介的新媒体动漫,等等。动漫已经成为一种复合型的文化传播载体。

2.1.2 受众群体广

当今,动漫产品的受众消费群体已由少年儿童小众消费群体发展至青年消费群体,正向成年消费群体迅速蔓延,所有年龄段都有属于自己的动漫产品,动漫已成为大众化全年龄段的共同消费品。伴随着4G网络的发展,手机动漫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到2015年9月国内4G用户总数达到3.02亿户,包括3G用户在内的移动宽带用户规模已超过7.3亿户,其中18~35岁年龄段的用户群体,95%为手机动漫注册用户,预计2016年手机动漫的消费规模将超过400亿元。动漫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2.1.3 跨国界融合度高

动漫是摆脱以语言为主要表现形式,依靠图像要素来表达题材内容的视觉文化。因此,动漫能够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跨越语言文字障碍,轻松地将输出国的价值观念、民族文化渗透到输入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输入国受众的思维方式和国民信仰,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认同和接受异域文化所传递的道德理念。动漫这种跨国界传播能力体现了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就是很好的例证。迪斯尼塑造的“米老鼠”调皮又可爱,赢得了全世界几代人的喜爱,观看人数超过七亿人。正是借助于“米老鼠”,美国把其核心价值和意识形态轻而易举地传播到世界各地,树立起美国在世界上的新形象。

2.1.4 形象周期长

动漫的价值在于通过创意塑造形象,透过形象授权催生衍生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品牌授权和衍生品销售是动漫赢利的主要来源,这为动漫产业扩大再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保障,从而持续延长动漫产品的生命周期。迪斯尼公司的成功再次印证了动漫产业所具有的行业辐射广、衍生产品多、形象周期长的特征。自1928年诞生以来,“米老鼠”已经出演过120多部动漫影视作品,发行过130多种语言的动画片,形象授权商品数以千计,迪士尼乐园开创了动漫形象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先河,80多年里“米老鼠”历经几次“换装”和“性格调整”,其动漫形象和品牌价值经久不衰,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到美国的民族文化和价值取向。

2.2 创新动漫产业发展思路,打造儒家文化传播平台

在当下,儒家文化的传播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结合时代特点,充分发挥动漫的产业优势,推动儒家文化的传播,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2.2.1 创新动漫发展理念

我国是动画影片发展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继1906年,美国人詹姆斯・斯图尔特・布莱克顿(J.Stuart Blackton)拍摄完成世界上第一部动画影片《滑稽脸的幽默相》(The Humorous Phase of funny Faces)后,1926年,万氏兄弟就制作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回望历史的星空,我国动画事业也曾繁星璀璨,《神笔》、《小鲤鱼跳龙门》、《大闹天宫》、《铁扇公主》、《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等动画片独具中国民族特色,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而如今,动漫已成为美国第六大支柱产业,近邻韩国也包揽了全球近1/3份额的动漫制作业务,反观我国,动漫产业产值的GDP占比还不足0.3%,大大落后于世界动漫强国。产业落后实际是思想观念上的落后。多年来,我们照搬了一些美日动漫发展模式,结果落下与中国国情水土不服的病根,迷失了产业发展方向。要缩短与动漫强国的差距,正像刘亚洲上将所说,“只可以超越,不可以模仿。思想观念必须更新”。产业模式纯粹的模仿没有出路,只有创新发展思维理念,坚持中国的、民族的特色,走自己的路,利用产业“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抢占动漫产业高地,才能提升我国动漫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2.2.2 创作优质IP作品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意为知识产权,在动漫、影视等领域里指的是故事内容和关键角色。优质IP等同于好的故事和角色。好的动漫来自好的创作剧本,而好的剧本源之好的IP。我们应该站在时展的高度审视历史的变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优质IP素材,这也是动漫作品的“供给侧改革”。儒家文化上下几千年,积淀厚重,蕴涵着丰富的故事、角色和名人佳话,沿着儒家文化传承轨迹,在历史年代层面上,挖掘故事素材,雕琢角色形象,形成以点带面以面穿线的、系列的IP数据库,这样才能为动漫剧本原创提供更多富含民族文化营养的创作素材。优秀传统文化是动漫的灵魂,应将培育儒家文化题材的动漫作品上升为国家课题层面,凝聚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打造深入人心的、中国品牌的原创动漫作品。

2.2.3 造就优秀的动漫人才

由于勇的多元化复合产业结构特征,决定了动漫人才跨专业复合型的发展方向。从动漫产业链条延伸层级分析,动漫人才的结构是金字塔形的。他们依次是:①漫画形象原创、动画编剧、动画软件开发、动漫产品设计、手机游戏开发、动漫经营开发的创意人才;②三维动画制作、动画游戏营销的人才;③动漫技术制作人才。其中,创意人才是金字塔的顶尖,是动画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而那些能够把握动漫产业研发方向的,既懂创意开发,又懂艺术与技术创作,兼通市场运营的大师级人才,则是动漫产业的领军人物,他们是动漫产业的灵魂。但是,我们还没有行业内公认的大师级领军人物,我们缺少“中国的迪士尼、宫崎骏”。目标已经确定,动漫人才的培养发展也就有了方向。我们应该实施举国动漫人才战略规划。首先,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改革动漫专业的教学思路,在动漫理论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始终走在动漫研发的前沿,培养学以致用的学生,使学校成为动漫人才的源头活水,达到高校供给端与产业需求侧的合理资源匹配。其次,借鉴“恒大思维”模式,发挥企业资金雄厚的优势,采取高投入,引强援,严管理的方式,引进国际级高端动漫人才,推动动漫产业产销“短平快”式的发展,达到 “洋为中用”、“借鸡生蛋”的目的,借此之机建立起民族动漫人才孵化基地。从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战略角度考虑,国内具有文化发展战略眼光的动漫公司,已经着手布局动漫人才培养,动漫巨头腾讯动漫公司已设立3亿元的“聚星基金”,用于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加快本民族的动漫人才培养,鼓励动漫原创。

2.2.4 促进儒家文化与动漫传播的融合对接

把儒家文化精髓注入到动漫作品中,是儒家文化与动漫传播最佳的融合对接方式。这种对接,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对接,而是思想观念精神层面的对接,是把动漫深深地植根于儒家文化沃土之中的对接。通过这种对接,优秀的儒家文化涵养了动漫产业,从而动漫作品有了思想性,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也焕发了儒家文化的活力,进一步唤起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回归的自信心,增强民族自尊心。要把儒家文化的历史题材与现代元素相融合,扬中国民族艺术风格之所长,运用我们曾经拥有的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剪纸动画、折纸动画、水墨动画、京剧脸谱、民间年画等艺术表现手法,打造出中国味道的原创动漫精品。要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刻解读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从中汲取养分,找准儒家文化与动漫的切入点,创造出极具民族特色的动漫形象。中国作为经济大国,也应该成为文化强国。我们肩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要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发挥动漫的传播媒介功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用动漫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儒家文化,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回顾历史,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展望未来,我们不辱使命发展创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要本着对历史、对民族负责的担当精神,肩负起传承发展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复兴中华文明。

参考文献:

[1]王京生.儒家文化之当代传播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4(24):20-22.

篇6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一

    据我所知,北京铁路二级教师程汉杰先生从1995年起,就对培养阅读速度与阅读效率问题进行研究与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最初在一个班实验,每周训练一节课,辅以课下自练,一年以后,全班阅读速度提高了两倍多(由原来每分钟278字,提高到957字);阅读效率提高了四倍多(由每分钟159字提高到862字)。其后,在铁路二中其他年级、在其他学校众多老师的实验,均取得可喜的成果。因而,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快速高效阅读训练法,迅速在中学语文界扩大开来,先是在铁路系统、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市,继之是其他省、市、区不少学校相继开设了快速高效阅读训练班。如今,实验班已扩大到25个省、市、区,受益学生已超过20万。不少教育领导机关把它纳入科研课题,有组织有计划地在本地区推广与研究。从中央到地方二十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宣传媒体,宣传报道了这一新型教学法,中国教育电视台专门摄制的电视教材《高效阅读》两集,已向全国播放。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和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中也吸收进了该项成果。原教育部在《初中语文教学大钢》中还规定了明确的阅读速度指标(每分钟500字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中学语文高效阅读研究中心、沈阳铁路局高效阅读研究会、北京市速记协会高效阅读委员会等学术团体相继成立。这都雄辩地说明快速高效阅读法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条可行途径,是一个值得语文界更广泛、更深入地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

    快速高效阅读法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首先是因为快速高效阅读法是时代的需要。如前所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正是时代的需要。当前一场新技术革命正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思想,技术革命引起的“知识剧增”,使我们这些习惯用传统方式读书的人措手不及。面临如此形势,而我们的读书方式一般还停留在50年乃至100年前的水平上,所以传统的阅读显然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人生有限的时间的挑战。据有关部门研究,当前书籍以每分钟一至三本的速度出版,而人生有效阅读时间也不过四五十年,面对这浩如烟海的新书籍、新知识,如何能应付得了?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人们接受能力的挑战。有人做过这样的计算:假如把公元1750年时人类的知识量计算作“2倍”的话,1900年时增长到4倍,1950年时则增长到8倍,1960年时又增长16倍。这就是说,人类的知识量由2倍上升到4倍,用了150年;由4倍上升到8倍时,用了50年;由8倍上升到16倍时则只用了10年。信息以如此速度增长着,而人们接受能力绝对不能以几何级数迅速提高,这就形成了矛盾。三是大量新知识对人们理解能力的挑战。据《光明日报》1983年2月记载:英国伦敦出版的一部《世界文学著作目录》,共有754卷、57、72万页、重达两吨半。若以一位文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者而论,理解一部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恐怕至少也得几天、十几天的时间,面对如此大量的研究对象,要用多少时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保罗·郎格朗在他的报告《学会生存》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就是说,在信息时代,面对剧增的知识、信息,如果不能高速度、高效率地读书、学习,不用说建设四化,就连“生存”也难以保障。将来不管传递信息的手段多么先进,阅读始终是人们获得信息、知识的主渠道。如果我们因循守旧,不思变革,就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难以符合时代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快速高效阅读的出现,有其客观的社会必然性。

            二

篇7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安全教育

一、新媒体技术给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机遇

1.拓展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和空间。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从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的安全教育资源,并借助网络便捷、互动性强的特点实现交流互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这样一来,原本狭窄、封闭的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使得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渠道变得畅通,并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了极为生动丰富的教育资源。

2.丰富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新媒体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突出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与教育提供了条件。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安全需要,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等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和互动,因材施教。同时,可以通过建设和完善专业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网站,积极发掘网络资源,随时更新教育素材,采用声音、图片、动画等形式将安全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者,使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更充实,形式更生动。

3.提高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媒体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使高校安全教育便捷快速地获取所需信息。不论是教育的主体还是客体,都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决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较多地了解新思想、新观点,极大地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打破传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局限性,扩大了安全教育的覆盖面。同时,新媒体丰富的数据资源,既有利于教育者不断推进教育工作的创新,也有利于受教育者的自我完善,提高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1.主动介入,把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阵地。一要切实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者的工作水平。找到适合新媒体特征的安全教育理念,适时将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引入课堂教学,解疑释惑,主动走到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前沿。二要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和技巧,发挥新媒体作为大学生安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三要不断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安全教育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从而拓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空间,牢牢占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阵地。

2.创新途径,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影响力。一是在坚持课堂教育、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传统大学生安全教育手段的基础上,运用新媒体技术全力打造“互联网+安全教育”模式下的新媒体安全防范宣传互动体验系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二是利用微信、微博、校园BBS、班级QQ群等新媒体开辟安全教育的第二课堂,定期推送相关安全知识,广泛开展安全教育。三是加大专题网站建设的力度,精心设计安全教育微课程,将线下与线上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借鉴互联网思维,打造一个有主导、形式多样、无边界的网络育人平台,营造大学生自发参与交互的育人生态新环境。四是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给大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学习自,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大学生在自主学习和选择中更轻松地掌握知识。

3.加强监管,坚持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正确导向。面对新媒体的强势发展,高校各部门应加强协调,形成合力,依法依规对新媒体实行科学管理,建立健全的信息监管机制,掌控新兴舆论阵地的话语权。一是要加强对校园BBS、微博、博客、留言板等交互功能的管理。二是要加强对网上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管理。三是健全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形成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协调指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管理的机制。四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大学生安全教育者的作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懂网络的高素质的新媒体宣传员、网警队伍,规范学生网络行为,使学生自觉抵制各类有害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确保有效控制和减少负面言论带来的不良影响。大学生安全宣传教育是高校改革和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平安校园创建的一个重要抓手。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高校的安全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极大拓展了安全教育的时间、空间和渠道。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者要主动借助新媒体技术,积极地探索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促进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单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以后喻文化视野为例[J].学理论,2011(35):277.

篇8

一、如何看待消费社会及其文化理论,成为这次会议讨论的重要内容。许多学者对此保持慎重与警惕。钱中文提出,费瑟斯通有关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的种种观点,本身包含着许多的疑问。中国现实社会形态非常复杂,这是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相互交织、互为渗透与共存的社会,这种独特的社会形态与生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会存在下去。他认为,我们应坚决拒绝消费文化的入侵。杜书瀛也对消费社会的存在理由表示了怀疑,他认为波德里亚对于时代特点的感受是敏锐的,但有些夸张、有些浪漫气息,中国尚未进入符号消费的时代,生活与艺术也还没有合二为一。Tony See对消费社会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消费社会虽然使人们在消费中感到了快乐,但劳力滞后的消费实质上给人们戴上了枷锁,使人处于马克思所说的“异化”之中。刘方喜基于消费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实际影响坦言,他是消费主义的激烈批判者。他认为,消费主义正在日渐成为维持和制造不平等的新模式。

然而,也有一批学者站在一种较为宽容的立场谈了自己对于消费社会及其文化理论的理解。金惠敏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以“物符”为标志的消费社会和以“图像”为特征的媒介扩张的一个后果,一个新的文化事实;如果硬要追问“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那只能是“全民的”、“全社会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应该看到一个“美学社会”的诞生,因而一个“社会美学”的研究是必要的。Mike Featherstone曾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概念最主要的提出者,这次会议他进一步提出了“消费伦理”的问题,认为美学应该在这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Douglas Kellner承认波德里亚的“符号”是理解消费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但的“生产社会”理论也并未过时。他希望将两种理论结合起来,以便全面阐释当代社会的文化变化。黄卓越从利奥塔尔的《后现代状态》说起,认为文学越来越受到消费的影响,学界应该关注这一变化。蒋原伦讲到了媒体文化对于消费的引导问题,他认为自麦克卢汉之后,媒体不仅支配着人的物质需求与方向,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方式,媒体本身即是一种消费。刘悦笛站在全球化的立场,认为文学已经被纳入到巨大的全球市场里面,“图像转向”必然对文学的命运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文学理论的现实处境与未来发展是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许多学者对此发表了看法。党圣元认为,市场经济的推进,消费社会的转型,导致文学出现了新的特点、新的问题,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学终结、文学与图像、文学边界问题等,都可以纳入到有关消费文化的这场讨论之中。钱中文认为,西方的文化理论,主要是一种后现论,它是一种使多样文化相互融合而又使各种学科不断失去自身界限的文化表述,是一种泛文化表述,以泛文化现象的理论建构要求于文学理论,使文学理论经受了不能承受之重。他指出,文化研究尽管重要,但它代替不了文学理论。杜书瀛也对文学理论不可能被文化研究所取代谈了看法。他认为,文学所创造的“内视世界”和影视所创造的“图像世界”各有优势,不能互相取代。不过,他同时指出,文艺学与美学应该走出以往“学院美学”的狭窄院落,加强美学的“实践”意义和“田野”意义,他倡议建立一种多形态的文艺学。金元浦将“边界作业”看成是当下时代最重要的内容,他认为,美学、文学必须适应“文化政体”运营上的这种转变,成为当下实践的解释学;“文学”的自主性是一种现代性的神话,事实上从来就不存在;“文学”理论将通过“文化研究”而介入现实,获得新生。余悦认为,消费文化在中国自古就有,茶馆文化就是如此,中国有大量的关于茶文化的具有切实审美价值的文学描述,他对今天关于消费的文学描述对丑的追捧表示不解。

篇9

作为一个较为开放的商业社会,现代生活中,商业摄影已完全融入人们活动空间的每个角落,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摄影图片多数与商业摄影有关联,它的存在无疑给现代传媒和大众生活带来了许多色彩。

摄影术自它1839年发明开始,就因其独有的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的特性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从此产生了意义非凡的价值。所谓商业摄影,指的是把摄影产品作为一种商品来参与商务活动而获得商业利润这一行为的统称,它是广义的。商业摄影作品的买方可列出所需拍摄的具像需要具备的一定准则,例如道具、背景、角度、色调、用光等方面的要求,内容一般是明确拍摄规定或画面内容要求。商业摄影作品主要包括广告摄影作品、商业人像摄影作品、商业资料摄影作品和工艺摄影作品等。商业摄影在其发展的初期曾被称作委托摄影,当时并未得到人们理解和重视,然而如今已成为应用摄影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商业摄影的性质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摄影产品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和“价格规律”。

说到商业摄影盼分类,首当其冲的是广告摄影。有资料显示,广告摄影在国内市场占据了印刷类媒体广告的80%以上,以其直观性、时效性、经济性的优势居于商业摄影中的领军地位。有人说,“创意是广告摄影的灵魂”,创意直接决定着广告作品的吸引力可见艺术性对于商业摄影作品的重要性。

人像摄影也是当下很重要的商业摄影行为之一。时尚大片、专题摄影、婚纱写真、个人写真无一不充斥着这个图像时代中我们的视线。不同的摄影师的拍摄手法和拍摄用途均彰显着不同的风格,有的注重表现明星人物的精神面貌,有的注重时装或是时尚搭配,这些图片多面向杂志印刷和网络等媒体。一个人像摄影作品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其摄影师的行业价值。人像摄影的审美价值不仅针对消费者个人的审美,与消费者有一定关联的社会成员的认同和欣赏也是其存在意义的重要一部分。

二、商业摄影与艺术的关系探讨

摄影,是一种静态的平面视觉艺术。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点来说,它可以说是一种速成的艺术。

有人说:“商业摄影不是艺术,而是现今时代环境下追求利益和金钱的产物”。美术的商业化是当代社会中普遍而重要的艺术现象。在这个欣赏影像如同食用快餐的时代,不少人对于商业摄影也早已麻木,认为它和艺术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两个事。基于商业摄影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更太的“商业利润”,摄影艺术因商业生产目的而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像许多美术家、画师一样,往日许多追求艺术的职业摄影师在重重包围下已经无法保持宁静的创作之心,他们不得不面对创作题材狭窄的难题,开始把自己的摄影作品当成一列快车朝追逐利益的方向驶去。于是,商业摄影就像一道命题作文,而摄影师也成了一名再普通不过的摄影工匠。

其实在另一部分人们眼中,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艺术是艺术家怀着热爱生活的审美理想,运用自己把握的精湛技艺,对创作对象进行的有胆识有激情的独特创造。商业摄影是围绕着商业用途而开展的,它为商业行为而服务;而商业摄影作品又是借助艺术性来吸引大众,从而实现传递信息的目的。商业摄影必须通过一定的艺术的手段才能完成某种目的或诉求。完全脱离艺术的商业摄影只能是越走越窄。因此,艺术和商业两者之间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契合点,商业摄影作品的商业性与艺术性早已形成了一种相互依附、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例如,现在的婚纱摄影行业迅猛发展,人们走进影楼,不是进行一般化的物质消费,而是享受温饱不愁之后的精神消费。其消费人群并不止步于对美和个性的追求,要求也相应地比以往提高许多。如何拍摄服务实施或以怎样的方式展示给消费者和欣赏者,这是考量一个婚纱摄影师艺术审美水平的重要课题,则需要摄影师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另外,如何既能在艺术上还原摄影艺术家创作的独立性和自由度,又能在商业上充分体现艺术的价值提升,促进艺术与商业更好地融合,也成为行业内人士纷纷探索的话题。例如,广告摄影师在商业活动中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将摄影的基本技术、艺术表现方法、广告摄影的美学特征及大众的审美趣味通过广告摄影作品来表现商品的审美特征、文化特征,从而提高表现主体的附加值。摄影作品既要满足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又要引导消费者的审美观念。这就要求摄影行为中必须兼顾买方要求和艺术性审美。也就是说,除了影像要符合买方要求之外,摄影生产者还需深挖大众审美品位,使摄影所获的影像符号能够体现出一定的艺术性或趣味性。

三、商业摄影的审美价值思考

商业摄影直接与市场和经济挂钩,其商业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若是作为一种艺术样式,优秀的商业摄影同样能够给人带来高层次的审美感受。

根据美学原理所述,艺术的功能有审美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商业摄影作品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卖方通过符合买方要求的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摄影作品形象来获得应用价值,或引起受众关注,从而引发受众某种相关方面的行为。一个摄影作品价值的高低可由不同层面受众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所评判,其评判标准是它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性、思想性。因此,摄影者的创作思维决定了其所创作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大多数商业摄影的审美主体是消费者个体,所以,消费者对商业摄影的审美知觉直接着消费行为。

同时,商业摄影在一定角度上是背负着一定的社会使命的,它能够给受众带来一定程度的审美影响。例如广告摄影,大多数类型的广告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达视觉图像信息,具有一定的审美指向性,可能引导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因此从社会责任的角度上来说,广告摄影还具有一种传达美的功能和职责。

由此可见,商业摄影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商业并非只是金钱的运作,高端的商业摄影创作也是一门具有时代特点的艺术,好的商业艺术作品将和其他精湛高雅的艺术一样能够震撼人们的视觉,滋养人们的心灵。在将来的商业摄影的行业发展中,摄影创作者若是能多琢磨和品味摄影的艺术价值,相信能创作出更多不仅能够带来商业利益,并且值得鉴赏和感知的优秀商业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青少年;流行语;特点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11-02

流行语是指语言中使用频率高的词语或句子。笔者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青少年在2011年使用频率较高的15个词句排位依次为:“靠”(68%)、“给力”(59.9%)、“酷毙了”( 51.9%)、“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 38.9%)、“我勒个去”(38.5%)、“有病”(38%)、“TMD”(38%)、“真牛” (37.2%)、“五毛和五毛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凑成了一块”(36.1%)、“山寨” (33.6%)、“纠结”(31.7%)、“变态”(29.6%)、“美女”(29.5%)、“去死吧”(29.5%)、“我从不说谎,除了这句话以外”(25%)。在青少年中刚刚还流行“潇洒走一回” “我想有个家”,很快就变成了“神马都是浮云”“给力。”形容考试不及格变成了“挂科”,“特困生”是指代学习困难的学生,而“帅哥”“靓妹”也同样在校园中流行。调查发现,青少年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喜欢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加之易接受新鲜事物,求异求新,不愿意为语言规范所约束,使得其所热衷的流行语表现出了与成年人不同的特点。

一、更新速度快,富有时代气息

流行语之所以能流行在于其富有时代特点,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同时,又由于其不断的变化和更新,引发了表达人的新鲜感,才得以使流行语这种特殊的语言经久不衰[1]。然而某些流行语虽在刚流行之时几乎成了众人的口头禅,但随着被过多的重复使用便趋于平淡,甚至还可能引起人们的反感,这是流行语生命力往往不长久的原因之一,也说明了大多数的流行语只能在一定时期内流行。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流行语则成了一般性的词汇为大众所接受并使用,如,当刚刚流行“没戏”(表示不能实现、没有机会等)一词时,街头巷尾常常可以听到人们在刻意使用。而渐渐地,“没戏”从流行语中淡出,成了人们描述没有机会、无法实现时的一种普通表达语。这也印证了一些学者的观点:流行语的发展前途只能有两种,一种是在使用中被淘汰、另一种是被接纳从而进入一般词汇。

就青少年而言,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其流行语更新速度更快,时代气息更为浓。如,年初青少年还在追捧“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神马都是浮云”,还不到年尾已经差不多销声匿迹了。尤其是网络语言,如“关我鸟事,我是来打酱油的”还没流行多久,又开始流行 “不打酱油了,改做俯卧撑了(对某事不愿发表意见)”。[2]访谈发现,中西部青少年较喜欢说带有负面情绪的词语,如,“郁闷”“崩溃”“绝望”,也较爱说他们所谓的“校园黑话”,如“BT”(变态)、“286”(低智商)。那些带有负面情绪的流行语常出自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之口,升学的压力大,这些流行语就成了他们自我调侃、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然而,说得多了就习以为常成了他们的日常普通用语。青少年使用“校园黑话”本身就是想表明自己时尚、不落伍,是其自创的校园流行语。青少年极富创造力和追求新异,这些“校园黑话”随着其流传的同时必将被新的流行语取而代之。

二、反映校园生活,诙谐幽默

青少年当中盛行的流行语,更多的是反映了校园生活。众所周之,中小学生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学习任务繁重,处于巨大的压力中,校园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压抑情绪、调节精神生活与心理氛围的作用。难怪学生爱说“我要留学了”,一石二鸟,既说明了自己没考好,又宣泄了不满情绪,颇有 “苦中作乐”的感觉与快意,这种调侃反映了青少年的智慧,也道出了其在学习重压下的无奈。反映校园生活的流行语一般只在青少年之间流传,越是亲密无间的同学、朋友之间使用流行语的频率越高,他们常常使用一些具有讽刺意味的贬义词语,这类词本意对人有很大的伤害作用,但由于对朋友、同学使用并无恶意,且在特定的场合使用,却往往会出现促使同伴关系更为融洽的情形。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因说流行语而伤了同学、朋友和气的例子。

诙谐幽默是青少年流行语的特征之一,“给自己个英文名,叫压力山大”、“ 大学就是大概学学”,听起来令人忍俊不禁。而在青少年中流传出来的广告串烧更彰显了这种诙谐幽默——有一个高中生爬墙,被校长抓到了,校长问他:“为什么不从校门走?”他说:“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校长又问他: “这么高的墙怎么翻过去的啊?”他指了指裤子说:“李宁,一切皆有可能!”校长又问他:“翻墙是什么感觉?”他指了指鞋子说:“特步,飞(非)一般的感觉!”第二天他从正门进学校,校长问他:“怎么不翻墙了呢?”他说:“安踏,我选择,我喜欢!”[3]

三、感彩浓重,类型多样

青少年流行语具有很强的感彩,据此可将其归为多种类型:赞扬的、幽默的、中性的、挖苦讽刺攻击性的,还有一些暴力性的语言。

青少年在对他人表示赞美的时候,往往希望采用较为独特的词语,像“巨帅”“达人”“ 真牛”“酷毙了”等等。

而幽默性的流行语则充分表达了青少年的个性的和创造力。如,“五毛和五毛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凑成了一块”“菌男”、“霉女”(特指相貌丑陋的男女)。

青少年流行语中有一些没有明显的褒义和贬义,只是为了表达更生动形象。如,“我嘞个去”“有木有” “宅女”“宅男”等。

有一些青少年流行语的贬义味道较明显,出现了一些挖苦、讽刺、攻击性的语言。如,“变态”、“有病”“ 吃错药” “搭错筯”“ 脑袋进水了”等等。

还有一类流行语具有暴力性。如“灭了你”“废了你”“宰了你”“TMD”等。

无论哪一类流行语都是青少年对其情感的表达,也是其个性的显现。青少年喜欢极端的表达方式,更喜欢在异性面前显露幽默感,往往青少年明知挖苦、讽刺、攻击性一类语言的消极意义,其使用这类词却并不是想表达其消极意义,只是在特定的场合抒发一下情感、展示一下自我而已。

四、广纳博收,具有开放性

青少年流行语往往源于校园也流传于校园,但并不代表青少年流行语囿于校园这个小圈子里,其内容、形式等无处不表现出广纳博收、开放性的特点。

从青少年流行语的源流看,吸收了英语、京、港台、闽等方言,采撷于网络、影视、报刊、广告等多种媒体,可谓来源广众。从青少年流行语的形式看,字母、数字、英文、汉字随意拼贴;词组、短句、歌谣形式不一。从青少年流行语的内容上看,赞扬的、幽默的、中性的、挖苦讽刺攻击性的及暴力性的语言多种多样。

受后现代文化的影响,青少年流行语一反传统的文化取向,呈现出内容粗鄙化和表现形式游戏性的趋势。较为极端的表现是,一些粗鄙的俚语,如“靠”“屎”等等,竟成了青少年向朋友、同学示好的口头语。青少年自创的一些流行语追求反讽、黑色幽默,消解了传统语言特有的规范性。青少年这种对抗传统语言控制,用词语别解或故意制造歧义的破规矩、反束缚的心态导致了青少年流行语广纳博收,具有开放性[4]。

分析现行青少年流行语特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动向,有的放矢地开展学校德育。

参考文献:

[1]胡莉莉.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解析2009年流行语[J].黑河学刊,2010,(3):143~144.

[2]柯 人.社会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J].传媒观察,2009,(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