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资本运作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的资本运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的资本运作

篇1

关键词:资本运作;吸收合并;产业整合;国有企业

1广州药业吸收合并白云制药概况

广州药业和白云山是广药集团旗下的两家上市公司,广药集团持有35.58%的白云山A,另外持有48.2%的广州药业。白云山和广州药业在2011年11月7日停牌,2012年3月28日广州药业公布了吸收合并广州白云山制药有限公司的预案说明,正式开始了新广药的资产重组。广州药业拟采用新增A股股份换股吸收合并的方式合并白云山,换股价格以按照重组相关事宜的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前20个交易日的A股股票交易价格确定,分别为12.20元/股和11.55元/股,由此确定白云山与广州药业的换股比例为1:0.95,即每1股白云山股份可换取0.95股广州药业的股份。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完成后,白云山将注销独立法人资格,其全部资产、负债、权益、业务和人员将并入广州药业;广州药业向广药集团发行A股股份作为支付对价购买广药集团拥有或有权处置的除广州药业及白云山股权外与医药主业相关的经营性资产等剩余医药主业相关资产。此次重组后广州药业的控股股东仍为广药集团,而广药集团将以新广州药业为平台,实现其主营业务的整体上市。具体重组过程如下图所示。

2广州药业吸收合并白云山制药案例分析

2.1吸收合并重组原因

为顺应全球医药市场发展趋势,我国医药产业将出现新一轮的整合优化,市场竞争将更激烈,医药行业将面临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的历史性机遇;按照广州市国有资产优化布局政策,广州市政府下发相关文件,明确将国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和利用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成效纳入国企考核范围;其次为实现广药集团的振兴“大南药”,发展“大健康”,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逐步实现由壮大规模、提升水平到国际拓展的三步式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力争成为我国医药制药业龙头企业之一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战略。这些宏观政策及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因素是其进行重组的重要原因。

重组前的广州药业主要以化学药为主营业务的单一经营模式,而重组后的新广州药业的主营业务将整合形成“大南药”和“大健康”两大方向。具体如下图所示。

企业资本运作的背后是其巨大的利润与市场发展空间的驱动。通过换股吸收合并的资本运作方式,不仅能避免企业现金周转压力,低成本地将品牌、专利以及商誉等无形资产及企业产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还可以使企业资本结构与产权结构得到优化,实现企业价值链的有效管理,使得各个利益相关者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对于广州药业和白云山这两家上市公司而然,吸收合并能够快速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和资源的整合,进而推动企业集团的资源及资本优化配置并实现其产值最大化。

2.2吸收合并重组结果

重组后的新广州药业将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项、广东省著名商标20项、广州市著名商标27项,使其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更大。其总资产将由48.51亿元上升至84.31亿元,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将由7.6%提升至10.15%,每股收益(摊薄)将由0.3550元提升至0.4353元。广药集团将拥有广州药业权益的部分,其比例由重组前48.20%变为45.29%。重组后的白云山的“市场化+全国性品牌”有望激发释放广州药业的“华南区品牌、产品、营销网络”资源优势潜能,实现广药集团医药业务整合,提高管理效率,医药产业实现整体上市,存续公司新广州药业将拥有包括医药研发与制造、医药分销与零售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医药产品结构得到改善,将成为广药集团主要医药资产和业务的单一上市平台,产能和收入规模得到显著扩大,增强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公司资产盈利能力,有利于公司业务发展,成为全国竞争力最强的综合性医药上市公司之一。进而走出华南,进一步拓展全国市场。从本次吸收合并重组过程及结果来看,通过设置收购请求权和现金选择权,可最大化保护社会公众股东的利益。而广药集团持股比例由重组前48.20%降低为45.29%,能优化资本结构,避免“一股独大”,最终起到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

2.3吸收合并重组的启示

站在宏观经济的运行趋势、医药行业发展前景和市场变动格局及公司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投入产出效果与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等角度,基于医药行业高风险、高收益性、高投入性,集中程度高,市场进入壁垒高的行业特点,结合企业自身的战略,正确选择资本运作方式很重要。通过采用换股吸收合并,不仅降低广药集团整合的成本,实现资本整合增值,还能使“新广药”获得专业化与协作生产效益,形成规模经济,完善产业链,努力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企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企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是其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未来“相关多元发展”路子的可靠保障。

但广州药业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其多年积累下来的体制和管理问题在短时期内不能彻底解决,新广州药业未来的发展将决定于其管理与销售改善进程,有可能存在再次遭遇增长瓶颈的潜在风险。此外,重组后的新广州药业还将会面临内部控制管理及外部监管约束的双重问题。我国国有企业如何才能更好的进行资本运作,使其更好的服务企业的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篇2

关键词:资本运作;吸收合并;风险管理;国有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085-02

随着金融市场的改革及资本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的融资渠道呈现出多样化。谢芳华(2011)提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产品开发、市场开发、技术合作等众多方面,有时会超出了企业自身的承载极限,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与其它经营主体合作,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以有限的资源杠杆去撬动更多的资源实现更大的发展目标。当今市场是一个品牌的市场,在品牌的背后有着利润与市场利益的驱动。通过吸收合并的资本运作将品牌、专利以及商誉等无形资产进行有效产业布局整合,较大幅度降低品牌投资建设成本,省时省力,将无形资产快速转换成生产力与经济效益,实现生产规模经济。充分利用网络规模优势,增强产品市场控制力,吸收关键管理技能,使开发部门与多种研究得以融合,壮大人才队伍及增强科研实力,发挥协调效应。

但资本运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使资本快速增长,也可使资本快速流失。若盲目的运用资本运作,只强调关注企业产能扩张与市场规模,做大企业,易使企业一意孤行,陷入规模陷阱,忽视吸收合并扩张后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从而导致严重不良的决策后果。其次,吸收合并后的新企业其管理会相应的变得复杂,难免会出现机构重叠、制度繁杂、矛盾迭出等问题,此时,管理人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管理人员能力的提升是需要一定时间和成本的,在企业规模迅速扩大时,管理人员素质在短时间内很难会随之提升,如果后期问题得不到解决,容易使企业坠入管理陷阱,不仅会增加企业内耗,浪费资源,还会迫使企业陷入管理危机。

一、我国上市国企的资本运作分析

垄断,导致资源配置浪费,这是我国国有企业所具有的通病。目前我国的上市国有企业中存在着这样的弊端:一些企业只顾发展,过分注重规模,忽视由业务带来的巨大的风险,走进了资本运作误区,易牺牲企业利益。企业通过上市,获得较大的资本运作平台,但若处理不好内部的利益群体关系,尤其是决策体制和机制,管理业绩不能满足投资者的期望,不仅制约和影响着上市公司的发展,还容易导致公司进行资本运作的股改方案被否决。此外,上市公司还面临政府主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及媒体等外部监督压力,稍不注意就易使上市公司陷入资本运作令行禁止,或一路绿灯高歌猛进,或急刹车胎死腹中等困境。面对这种内忧外患的风险,处理不好不仅使企业费了心思,花了银子,还有可能丢了面子,这种沉重的教训将会成为企业面临的风险管理瓶颈。

但是上市国有企业通过吸收合并能够快速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和资源的整合,此种方式无疑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战略决策的有效和较经济的途径,在资本运作实务中被广泛应用,为避免现金压力,企业间的吸收合并通常是以换股吸收合并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在二级市场上存在放大效应,各个利益相关者可通过此方式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采用换股吸收合并还有利于企业资本结构优化,降低资本运作成本,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产权结构得到动态调整,实现有效的价值链管理,进而获得巨大的利润,实现企业集团资本增值最大化。然而,上市国有企业其多年积累下来的体制和管理问题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彻底解决,吸收合并成立的新企业其未来的增速将决定于其管理与经营改善进程,有可能存在再次遭遇增长瓶颈而放缓的潜在风险。

二、如何更有效的进行资本运作

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控建设。建立有效、完整和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其经营机制的转换,解决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其关联人存在的潜在同业竞争问题,进一步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提升治理水平,切实保护社会公众股东的利益,提高管理效率和上市国有企业的资本质量。在全面分析和把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上开展资本运作,才能够保证和提高资本运作的效率。通过调整国有企业现有“过于集中、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多培育其它股权主体等措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注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形成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改变和防止国有控股的公司国有股所有者“缺位”现象。吸收合并的资本运作活动本身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而能给股东创造价值的是企业管理者的卓越的管理经验与孜孜不倦的努力,避免重复的设施与重复建设的现象出现,使联合生产能力能更好得到利用,降低经营费用,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有效的资本运作,亦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其次,是加强资本运作风险管理。强化风险管理的经营理念,树立风险管理本身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建立和完善动态风险监控机制,进行有效的跟踪监督,对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进行充分预计防控,及时发现风险,谨慎处理风险,并积极探索解决风险的方法,确保国有资本的安全运作,从风险中获利,实现风险管理效率与价值的最大化。以产品业务和客户为导向,通过自下而上方式把风险管理渗入到企业的经营业务中,形成企业的风险控制企业文化,加强企业商誉及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建设,有效满足更多客户的多种需求,以有效规避和减少运作中可能的经营风险。努力实现上市公司与母公司的相对“独立”,避免资本运作埋下隐患。积极发现和创造有利于本企业发展的市场机会,寻找具有自身特色的成长路径,使资本使用效率达到最优。而不是通过盲目与盲从地把企业摊子铺得过大的途径来加快投融资速度及资金周转,而是通过吸收合并方式有效加强产业领域间的融合,加强产业整合,推进重要业务板块实现显著跃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求产生最优化的协同效应,达到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能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管理方式和技术研发的同步的目的。此外,还要加强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管理与维护,充分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并确保其对企业的忠诚度,有效提升企业自身形象与价值,注重客户关系管理,关注外部的整体环境风险的影响及企业资本运作后的总价值成长。

再次,拓宽融资渠道,有效资本运作。基于节省成本和降低风险的考虑,外部融资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和较高的成本,那么进行内源融资不失为企业较为理想的选择,常见的做法是通过提高折旧摊销比率、进行股票回购等方式增加内部融资数量,实施产权改革不断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通过相关兄弟部门行业间的吸收合并,进行产业价值链内部化,提高企业整体经营效率和促进企业盈利水平。但要解决经营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光靠利润增长与利润留存等内部融资渠道也不能满足企业扩张发展的需求。需要转换思路,以资本运作的股权释放,舍小换大,不断开拓市场融资渠道,把蛋糕做大,促进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可以通过在集团层面,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资本运作之路,获得专业化与协作生产效益,形成规模经济,完善产业链,努力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有效的资本运作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使企业可持续发展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J·威斯通.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 柳建华,彭迪云,宋夏云.江西大型企业资本运作模式的现状及其改进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04(6):102-105.

[3] 孙 杰,李 鹏.现代资本运作理论及其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导报,2010(6):235-237.

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方式;资本运作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6-007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融资渠道不畅通、融资难、资本运作模式选择等仍然是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障碍。本文试图分析下我国目前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民营企业可以选择的融资模式有哪些,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如何融资及资本运作模式如何选择,对民营企业更好地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的现状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企业内部融资为主,银行信贷有限。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都严重依赖自我融资渠道,自筹资金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国际金融公司(IFC)对我国北京、承德、成都、温州四地开展了一项针对民营经济的研究,调查情况见表1所示。

银行信贷属于外部融资,包括长短期贷款、国际银团贷款和BOT等。下表2可以看出,我国各类银行对非国有经济的贷款总量在不断上升,但是从贷款比例上看,民营部门每年得到的贷款不到全国银行每年贷款总量的1%。近年来,虽然国家政策对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有所兼顾,但民营企业贷款比率年平均增长0.075%,民营企业仍没有摆脱融资难的困境。

注:本表统计口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和租赁公司。

有价证券在资本结构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我国股票市场的建立,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特定功能,上市公司中大部分是国有公司。2008年以个人为控制人的民营企业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有345家,但相对于占国民经济半壁河山的200多万家民营企业来说,上市民营企业的数量只是冰山一角,且大部分还不是通过正常途径上市,而是以高昂的代价购买一家上市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而曲线上市。与股票市场相类似,债券市场与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

非正式金融仍是民营企业解决创业和企业运作资金的重要渠道。基于民营企业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达到满足资金需求的现实,在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非正式金融活动便应运而生。尽管监管部门严格限制各种形式的民间融资活动,对民间“乱集资”活动严加取缔,但民间金融活动的客观存在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到目前为止,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仍然是自我融资和非正规渠道融资。根据调查,目前非正规渠道的融资方式大体有民间借贷、相互拖欠、相互担保、私募股本等方式。

二、民营企业融资方式和渠道选择

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内部融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分别介绍如下:

内部融资:企业的融资方式按照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主要源自企业内部正常经营形成的现金流,在数量上等于净利润加上折旧、摊销后减去股利。在各种融资方式中,内部融资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方便自主,是我国企业(不含金融机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债务融资:虽然内部融资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所有外部融资还本付息的最终源泉,但是在特定时期内,受盈利能力限制,内部融资在规模上常难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需要进行外部融资。外部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和表外融资。经济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债务融资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通常情况下,债务融资是一个高质量的积极的市场信号,而股权融资则是一个不被投资者看好的消极的市场信号。

股权融资:股权融资是指以出售公司股份的方式获得资金,股权融资方式所融资金的稳定性强。股权融资具有短期低成本及长期高成本特性。按照美国一些运作良好的大企业的经验,股权资本的年平均成本经常高达12%-15%。股权融资的成本主要包括发行费用、股利支付和信息披露成本,这样股权融资的平均成本要远高于债务融资约6%的水平。

从资本结构方面来看,出售股权筹集的资金是企业的资本金,企业与投资者之间是所有权关系,不构成企业的债务,因而能改善企业的财务结构状况,降低资产负债率和财务风险,为企业今后的债务融资提供更好的基础。但由于股权融资增加了企业的股份,新老股东对企业有同等的决策参与权、收益分配权及净资产所有权等,因此在做出此决策前老股东都会慎重考虑增发是否对其长远有利,特别是企业资本扩张后的利润能否同步增长。若不能,新股份将摊薄今后的利润及其他权益,老股东就会反对发行新股融资。

三、不同成长阶段的资本运作策略分析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创业、成长与成熟等阶段,民营企业也不例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根据企业该阶段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和资本运作方式。

创业阶段策略。(1)融资策略。企业创业时期资金需要量大,信息不透明,缺乏抵押品,外部融资相对较难。这时可以选择的融资方式主要有:融资相对便利的借款和租赁融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应尽可能取得财政资金或政策性银行借款,并从信用担保机构取得贷款担保。租赁融资按需要可以分别采取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种方式。为满足临时或短期使用资产的需要可选择经营租赁方式;为满足长期资产的需要又缺少现金时,可以采用融资租赁方式通过融物达到融资的目的。虽然租赁成本较高,但筹资程序简单,速度较快。(2)资本运作策略。这一阶段,企业的员工较少,组织结构单一,这时企业往往具有自己的技术支撑和知识产权,企业的主要目标是求得生存。这一阶段,企业真正的投资一般为购置经营设备或购建厂房,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选择可行的投资项目,并进行充分的风险论证和资金安排。

成长阶段策略。(1)融资策略。企业经过成功的创业,进入成长阶段,其内部已形成一定的资金积累,融资条件相对较好,资金需要量也相对较大。这时,企业在注重内部积累的同时,应当设法从外部融资。其融资方式除了选择借款和租赁融资外,应逐渐转向直接融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方式来融资。由于目前国家对债券融资限制条件多、程序复杂,因而直接融资应首选股票方式融资。虽然这种方式融资程序复杂,制约因素较多,但融资金额大,风险低,能较好的满足民营企业发展时期的资金需求,提高其进一步举债的能力。尤其是高科技民营企业,一旦进入发展阶段,风险投资公司的创业基金就逐步推出,转向证券市场。就这一点而言,我国推出的二板市场为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潜力的民营企业,尤其是高科技民营企业提供了有利的融资条件。(2)资本运作策略。第一,早期成长阶段。企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其经销盈利已经开始能补偿它在创业时期所耗用的资金。企业的组织机构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各方面日趋完善。金融界和商界已逐渐了解企业,并愿意投入资金。这一阶段已初步形成主导产品,注重用品牌去开拓市场,营造市场,为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此时,由于债务资本的可能介入,企业要合理安排资本结构,真正的投资行为可能集中在经营项目的扩建方面;此外,随着企业固定资本的增大投入,企业诸如存货、现金等其他流动资产会相应增加,做好流动资产的管理,提高周转速度和效益也是资产投资管理的重要内容。第二,加速成长阶段。进入这一阶段的企业基本上形成了竞争能力,随着市场的开拓,企业的盈利数额迅速增加,但面临着经营管理方面的过渡。这时企业已初具规模,企业形象、产品品牌在社会上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良好信誉,已对社会各界投资者产生诱惑力。企业的投资和资产运营可以选择并购、直接股权投资方式等,通过资本的运作,企业的规模和价值会得到倍增,但是,该时期,企业一定要选择稳健的投资策略,否则可能遭致灭顶之灾。第三,稳定成长阶段。这时企业的产品已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且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企业的盈利除了完全弥补前几个阶段的亏损外,已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到细微的作业及策略计划,可以妥当的制定出资产经营战略和对策,能在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上开展资产经营活动。企业的管理机制也日趋完善,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工作效率提高。此时,企业的投资可以选择新建、直接股权投资、合资、联营、并购和集团化经营等资产管理和运作模式。

成熟阶段策略。(1)融资策略。企业成熟期的特点是信息不对称少,企业经营风险相对减少,盈利水平较高,融资渠道得到拓宽。这一阶段,企业会逐步走向扩张,即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开展资本经营,扩充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在这个阶段,企业除了上述融资方式外,还可以采用下列三种方式融资。一是股权置换,即以自己的股票作为现金支付给目标公司股东来收购目标公司。二是杠杆收购,即通过增加买方企业的财务杠杆去完成并购交易行为。三是买壳上市,指的是非上市公司通过购买上市公司的部分股权,达到控股水平后,对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资产结构、智力结构等方面进行整合,以实现间接上市的一种企业重组行为。(2)资本运作策略。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盈利急剧增加,通过发行股票等资本经营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企业风险逐渐减少。风险资本家的投资得到完全回报,公司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确认。这时企业突出表现为组织创新,以适应规模发展和组织创新的要求,进行管理与机制创新,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开拓新的品牌,并适时调整发展战略,进行市场创新,实现二次创业目标。此时,企业的投资方式可以选择并购、集团化经营和全球化的资本扩张。但是选择资本扩张时,原则应该是整合后相关产业或企业可以互为支持,发挥协同效应,取得规模效应,控制生产成本,垂直水平整合,使交易成本内部化,减少交易成本,或者分散企业经营风险。

目前,在国家政策和各省颁布的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和实施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地方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也部分缓解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但是应该看到,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面对金融体制约束、政策的不完善以及在经营管理方面众多限制导致的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已经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与可以选择的融资方式,根据民营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不同的融资策略和资本运作策略。这些策略可以为民营企业的投融资提供借鉴,突破民营企业的投融资瓶颈。

【参考文献】

[1]钱彦敏.风险投资与民营企业资本运作[J].国际学术动态,2008(5).

[2]缪儒庆.我国民营企业资本运作效率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审计与理财,2010(1).

篇4

近年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发展迅速,作为高科技新兴企业的一匹黑马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上世纪80年代,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深圳注册成立,是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它成立初期主要是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公司。其商品主要包括通信网络中所需的网络以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的运营商和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和解决方案等。2011年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榜单中,华为名列第一。2012年公布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华为位列第351。2014年,华为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进入Interbrandtop100榜单的企业。

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资本运营的发展历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一系列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通信网络设备,并且形成了核心网络的领先优势。

1.员工持股制度

华为成立初期,由于融资困难就自行开始实施了员工持股制度,鼓励员工购买公司股票,之后,公司派人去美国学习,开始把员工所持有的股票逐步的转化为虚拟受限股,加上中国银行等四家银行给员工用于购买虚拟股提供贷款,解决了公司筹集资金困难的困境。虚拟受限股的分红与公司净资产增值的部分相关联,成功地把虚拟受限股作为一种激励员工工作的奖励手段,节约了发行与监管成本。

2.人力资本及科研投入

华为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的优势,因为华为员工的实际收入(除去分红)并不高,这样不会出现很大的人力成本负担。在研究成果方面,在4G刚刚发展的今天华为已经在5G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华为认为5G网络可以形成一套全球统一的规范,这在解决全球漫游的问题的同时,也会大幅度降低成本。同时华为注意到科技变化所带来的断层:G在商用之前,将留下4G的窗口期,华为在积极开展5G的同时,也开始推进4.5G在窗口期来夺取市场份额。

3.扩大公司业务范围

华为曾经与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宣布双方合组公司,共同收购美国网络设备公司3COM。但是因为当时华为在海外的发展姿态被外媒报道出呈现侵略式,加上华为的财务系统并不透明,使得这项计划最后以“危害美国政府信息安全”为由而遭到拒绝,然而在收购港湾网络相比就较为顺利。

4.另类资本运作模式

“孵化一条能赚钱但是与主营业务关系较疏远的产品线,合资或者独立,卖掉或上市;分文不花的合资模式,为华为战略入新市场分担风险。

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资本运营的缺陷

1.财务系统不够透明

华为实行员工对公司持股,这是一种激励方式,但由于当时华为给员工发没有任何的书面凭证的股票的时候,使得华为在财务系统的透明度受到质疑,在外媒眼中对于华为仍旧了解不够全面,使得华为在国际舆论中不占据有利地位。在与国外公司洽谈收购合并过程中,在收购美国网络设备公司3COM主要因为华为财务系统缺乏透明度以及华为法人具有中国军人的背景,加之华为在应对变化的战略不够明确和肯定,在落实的细节上犹豫不定,导致华为以失败告终,影响其迈向国际化的进程。

2.技术研发资本投入不足

在手机朝着智能化发展、智能手机向着移动终端发展的趋势下,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就成为了决定市场的最重要的因素。虽然智能手机是普遍的趋势,但开发操作系统极其困难,单单是涉及的专利,就足以让我国的智能手机企业望而却步。

现今许多专利已经被外国企业申请,在许多领域已经形成了坚实的技术壁垒,例如日、美、韩等国手中掌握着当前移动通信领域大部分专利,而且它们都拥有移动通信领域的国际企业,如三星、松下等,专利的申请人也多是这些企业。

3.扩大业务覆盖面但是缺乏市场应变的战略管理能力

技术每天都在发展,谁都不能仅靠过去的成绩和规模取得优势。于是华为开展了“云、管、端”战略,这虽然看起来很美,但是在开发成本、成本控制以及资本运营方面都面临很大的挑战。在海外的收购中,除了海湾收购较为顺利,在与收购美国网络设备公司3COM遇到阻碍,虽然华为曾与马可尼商量过收购,也曾同西门子谈判过兼并,但是都以失败告终。这都是因为在对市场清晰完整的认识、对行业发展的有效把握、对市场挑战和威胁的及时预警以及对企业自身定位和战略的理性的思考的能力不足,使得华为在海外扩张频频受挫。

四、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资本运营的建议

1.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经验

在华为引进IBM做咨询顾问之前,人们对其的印象是任正非是公司的主导以及决策者,然而这已是华为的过去。一个制度和财务管理越来越细化、老板语录也随之越来越少的华为逐渐形成了。华为这样的的进程,说明任正非意识到华为必须要想要与其他的国际级企业站在同一个平台交流,就必须使用同样的语言,加强国际合作,企业要认识到要努力研发自身科技的同时也要注意和其他企业的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争取更多的国际上的的合作伙伴。

2.结合具体情况制定适合自身企业的资本运营方式

华为请Mercer对于组织结构做了第二次的调整,华为常务副总裁洪天峰说:引入Mercer,主要是为了把公司的组织结构从以往按照部门设立的直线职能性组织,转变成流程性组织,华为还希望变革管理,降低在国际市场上所用的营销费用,以此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利润率。回头看华为提升的过程,是从研发等后端业务着手,逐渐加入一些类似人力资源管理等辅助的单元,随着着企业自身的成长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最终慢慢开始在组织结构和涉及市场营销前端业务的流程上进行国际接轨。

3.资本运营在渐进式改革的同时注意前瞻性的研究

华为很难全部的照搬西方的管理规范,是由于公司本身的发展阶段和中国特殊的市场环境所导致的。华为一直努力以渐进式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在恰当的时刻做恰当的事情,同时在每一步上,也本着无比坚决甚至不惜代价的信念进行下去。华为最终有一天将会面对技术的终极考验:技术积累的量变迟早要通过一次或者多次质变的方式表现出来。在通信市场未来格局仍旧未定的情况下,技术趋势变数增加的情况下,华为需要更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用来避免被国际竞争对手利用技术更新的机会拉开距离。

4.合理面对在轨迹市场上的挑战

今后随着中国智能手机企业国际化的继续深入,将会带来更多、更关键的世界级考验。对与华为这个日渐成熟的组织而言,必须要拥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面对挫折失败时能够理性-那就是可以撤退,但不能溃退,撤退还可以东山再起,溃退则无法重拾旧梦。这样虽看起来强大,但是如果遇到一点挫折,就自乱阵脚溃不成军的组织教训俯拾皆是。

五、结论

篇5

如果去餐馆吃龙虾,往往是先吃虾肉,再将虾骨煮稀饭吃,即“龙虾二吃”。存量资产开发利用中的“龙虾模式”即是先将集团型企业的存量资产先租赁给经过按自己规划选择的专业承租经营者深度改造开发利用,出租者第一次获取租金收入;再在租期中期对其经营权实施控股权回购,最后以多处存量资产经营控股权为资产独立上市,或注入集团内上市公司,从而实现存量资产价值的第二次溢价收入。

存量资产的开发利用是所有集团型企业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如何开发利用好存量资产,对于拥有大量存量资产的集团型企业来说,意义重大。通过龙虾模式的资本运作对于拥有大量利用率不高的存量资产,又无更多资金和经营经验和人才的集团型企业来说,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及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集团型企业存量资产开发利用的SWOT分析

随着城市外扩,市政动迁,三废治理,生产场地扩大、换取土地价差等原因,大型集团企业将科研生产场地搬迁至郊区生产,而在中心城区就留下了有大量的房屋土地资产。这些房屋土地资产或直接用于简单出租,或闲置未加以很好利用,我们统称为存量资产。

为了开发利用好存量资产,必须对集团型企业自身进行swOT分析,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一般来说,一家企业不论其规模有多大,业务品种有多广,都有其主营业务和非主营业务,也有擅长业务和不擅长业务。如果业务主次不分,平等用力,则可能一种业务也经营不好。如果业务优劣不分,长短不分,以已之短攻他人之长,以热情代替事实,则结果可想而知。

针对企业自身情况,应该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之原则。例如一家长期从事机械电子科研生产业务并且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却要将酒店管理列为主营业务,同时还要长期保留机械电子科研生产业务在市场中的优势,从企业资金和精力方面来说,就显得十分勉强,不够科学客观。

如确定部分存量资产开发利用不作为集团型企业的主业,则或因资金投入不足,或因人才不足,或因关心不足,都可能导致难以发挥存量资产应有的经济价值,或难以产生长期稳定增长的现金流。

我们知道,一般集团型企业,尤其是属于生产科研型企业,对于中心城区内的存量资产开发利用存在资金短缺、经营人才匮乏、决策经验不足、土地转性困难等劣势;拥有大量存量资产,企业存续没有问题、集团名气响从而公司打包上市渠道畅通等优势。政府鼓励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的旧厂房、旧办公楼改造后转作新型科技园区、创意园区、都市工业园区等是目前利用存量资产的好机会;而存量资产交给专业经营者经营多年之后,如产生稳定良好的现金流,该经营者是否会顺利交出控股权,或是收购价格难以协商一致是龙虾模式的潜在风险。而如果该专业经营者经营不善,在亏损边界上挣扎,则收购其经营控股权失去意义。

三、龙虾模式的应用设计

通过上述SWOT分析,集团型企业存量资产的开发利用应该扬长避短,主要精力、资金投入自己主业,而通过“借脑、借钱”来开发利用好存量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拥有大量存量资产的优势。

1.对企业现有存量资产进行分析,按照地域位置、房屋结构、周边环境、土地性质和大小以及地方政府意向进行分类,确定哪些资产适合建设新型科技园区、创意园区,哪些适合经营酒店会所等服务行业,还有哪些适合进行大规模房地产开发。

对各园区从一开始即规划好主题。确定园区主题时应结合当地政府鼓励发展的产业方向和集团内上市公司性质,以便与当地政府及上市公司形成互动。如上市公司以新能源研发应用技术为主,则科技园区、创意园区可规划为以研究经营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环保技术,节能环保产品展示交易服务的企业入驻为主。

2.成立一家独立公司(下称园区公司),园区公司的资产来源为集团及下属单位所有的存量资产委托经营权。园区公司的发展方向是打造成一个新上市公司,或将其资产转让给集团内上市公司。

按集团存量资产分布情况和当地政府政策情况,园区管理公司可设立子公司,以方便管理园区和享受当地优惠政策及将来转让资产。未必要在每个地块都设立子公司。比如按区设立子公司。

3.按经营方案是否符合或接近园区公司的规划、是否有成功案例、拟投入改造资金大小、租金价格、递增比例等因素,面向社会挑选有资金实力、有专业经营经验的承租或承包开发经营企业(下称经营企业)来改造经营园区。部分园区也可自营。

为了便于将来收购,租期不宜太长(当然也不能太短),以减少将来回购经营控股权的难度,同时要求经营企业在各个地块设立独立项目公司(下称项目公司)。这对经营企业获得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是必要的。

为了使项目公司能够持续稳定地经营,挑选经营企业时,不宜将租金高低作为唯一入选指标,而应优先考虑项目公司的规划主题、改造投入以及之后的品牌宣传投入。

4.由园区公司与经营公司签订租赁或开发经营合同。应在合同中列明几项要求:

应成立只有资本金和经营权的项目公司,仅经营集团及所属单位的存量资产;

项目公司应在五年内挑选调整入驻企业,以达到园区公司规划主题要求;

改造投入金额必须达到或接近承诺数(可采取完工后由第三方评估办法);

必须醒目标注园区公司或集团标识,而经营企业标识则不作醒目标识;

同意政府给园区的补贴和税收优惠与园区公司分成;

同意园区公司保留几年后(五年较为合适)收购项目公司控股权的选择权;

同意园区公司将其收购的项目公司控股权转让给集团上市公司或独立上市。

5.改造完成后由双方聘请第三方评估投入金额,适当考虑大规模改造后的日常维护维修投入金额,以利将来回购时计算成本。

6.由经营商招募选择符合规划主题的企业入驻经营。

7.在其经营五年后,入驻企业基本符合园区规划主题(为快速招商,初期未必都达到规划主题),项目公司的经营管理也基本达到稳定,改造投入费用应该基本收回,后几年的经营现金流也基本可以评估,项目公司股权价值评估也更为容易。此时双方对项目公司进行评估,从而考虑是否行使控股权收购选择权(下称收购权)。

如不行使收购权,则由原项目公司继续经营下去,园区公司继续收取租金直到租期到期。如行使收购权,则由双方协商股权收购价格。项目公司股权价值并不包括存量资产价值,评估内容只含该存量资产的经营权和项目公司已有净资产及未来现金流预估价值(即租期到期前的可能净收入)。当然还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溢价因素。园区公司收购项目公司的资金来源由前几年租金和免除部分后几年租金构成。

项目公司控股权(如51%)收购后,原经营商仍可保有部分股权(如49%)。

控股项目公司后,大股东不更换经营班子主要成员,可以委派财务总监,以监督经营为主,以保证项目公司的经营连续性和稳定性。

为何定为五年左右再实现控股权收购7因为过早收购,项目公司尚不稳定,入驻企业未必调整到符合产业规划的企业,未来现金流估算也难以达成一致。另外经营人才未必成熟。过晚收购,则当初投资的改造项目可能又要进行投入了,对于收购方来说不利。而且时间跨度太长,任何不可测因素均可能发生。

8.园区公司将回购的各园区股权或将园区公司全部股权注入给集团内上市公司,或独立申请上市,利用上市公司的收购溢价和抬升上市公司股价从而为集团公司获益创造条件。

四、龙虾模式的可行性论证

1.因为园区公司是通过将存量资产预先谋划、设立投资改造限额、在经营几年后再筛选收购项目经营控股权的,故园区公司自身的股权结构清晰、净资产易估、未来现金流稳定增长,且园区内入驻企业大多与上市公司主业相近,或上下游关系,或平行关系,对上市公司产业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促进作用,如此上市公司可说是收购了集团内优质资产,因而上市公司股东易于接受具有逐年递增现金流入的公司资产。

2.经营商的项目公司投入资金,打造了符合要求的品牌园区,对园区初期管理付出了努力,但在第五年应该收回了投资,项目公司已进入“净赚”时期,当然不乐意拱手相让经营权。但如果有人愿意溢价收购其控股权,将今后五年或十年该赚的钱一半提前赚到手还有多,何乐不为呢7何况还保留了相当的股权(如49%),还可以享受因大股东股权资产上市带来的潜在宣传效果,甚至房租调价的可能。

但收购控股权后,一般还需要原经营班子继续经营,大股东至多派出监管人员(财务总监),否则园区管理会出现混乱,经营效益可能出现下滑。

3.集团型企业园区公司可以通过前五年部分租金即可作为收购项目公司的资金(如稍嫌不足则可免后续期间部分租金),这样利用存量资产自身经营价值,不用投入资金就打造了拥有优质资产的园区公司,实现了俗话说的“空手套白狼”式资本运作。将园区公司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时,一般要以数倍的溢价转让,集团型企业即获得丰厚的收入。同时仍然拥有存量资产的所有权。所以集团型企业是最大赢家。

4.政府部门对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旧式工厂或办公楼也希望加以改造利用,既改变城市面貌,又可增加税收,还可实现三废治理。更重要的是变政府规划产业园区为集团型企业利用存量资产主动规划,免除了政府产业规划实际资产支撑难以落实的烦恼。所以政府部门不但会批准建设科技园区、创意园区及服务业,而且还给予相当的补贴和税收减免优惠。

5.对于社会来说,旧厂房旧办公楼等存量资产往往陈旧、破败,也常常是污染来源。通过规划发展新型产业,并加以巨资改造,不但治理了污染,改变了面貌,有的好项目还成为当地的亮点,提升了当地房屋资产价值(例如上海的新天地项目)。所以当地街道和居民一般都很支持。

6.在大型城市,尤其像上海北京广州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任何产业链都相对完整,几乎任何行业都有竞争对手,要找到同类企业或上下游企业入驻还是相对容易的。同时有实力、有品牌、有经营经验的企业很多,完全可以进行挑选,从而使其接受“龙虾模式”合同条款。

五、龙虾模式的优点与风险分析

优点:

1.龙虾模式对于拥有大量存量资产集团型企业既解决了资金投入问题,又解决了经营人才问题。利用自身优势可以进行规划,克服自身短处将经营交给专业经营企业。自己除赚取房屋土地应有的租金价值外,将主要目标瞄准在资本市场上赚取超额利润。

2.龙虾模式有效地将国有房屋土地所有权与经营使用权分离,交易转让只围绕经营权进行。从而绕开了房屋土地资产转让过程中如出让金、招拍挂、报批等种种政策障碍。对于工业划拨性质的土地存量资产来说尤显优越。

3.龙虾模式实现了存量资产的二次利用,充分利用大型集团公司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将园区公司经营权资产上市,不仅可以获得数倍的溢价收入,而且房屋土地所有权属性未发生改变,仍然留在集团型企业手中。

4.园区公司通过渗透进项目公司,可学习到先进管理经验,也可通过实践找到现成人才,为进一步向集团外拓展打下基础。

5.龙虾模式可操作性强。

风险:

1.收购项目公司时,如果经营情况非常好,项目公司股东也许不愿意出让股权,或者收购价格难以协商一致。但即使如此,园区公司也不损失什么,继续收租直到租期终止:

2.如果只有少量项目公司经营得较好,其他项目不如人意,则园区公司愿意收购的项目公司数量太少,现金流太少,上市公司缺乏兴趣。

3.对于急需用钱的集团来说,时间似乎太长。另外,如集团公司在此期间更换领导,则可能改变原定战略规划。

4.在规划了产业方向的园区内,可能找不到那么多符合要求的企业入驻。这可以通过逐年调整来达到。

六、结论

1.成立独立的园区公司,获授权统一经营集团内的存量资产,先做产业规划再招商;

2.园区公司从成立之时,就应该按照上市公司的规范要求运作,不能形成历史包袱;

篇6

资本运作的内涵

资本运作,是指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以及资本增值为目的,并通过价值管理将各类资本以流动、裂变、组合以及优化配置等方式来实现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产业结构重组,从而实现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的经营管理。

企业的资本运作源自于企业自身各类资本的运作,其是基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上的。两者都是属于企业经营,且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首先,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针对产品及服务的生产及销售,而资本运作主要是对企业的资本的运作;其次,生产经营主要是企业在商品市场上的生产资料等的流转,而资本运作是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最后,生产经营活动是通过对服务以及产品的销售和购买实现利润,而资本运作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上的投融资活动来获取企业的增值。

企业进行资本运作的几种模式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发展的经验,我们可以将企业资本运作的模式大致分为两类:资本扩张型运作模式和资本收缩型运作模式。而两种资本运作模式又可以根据企业实际运作的情况分为若干种类。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市场中较多用到的主要是扩张性资本运作模式。

扩张型资本运作模式。根据企业资本运作过程中的扩张方向,扩张型资本运作模式又可以分为横向资本扩张、纵向资本扩张和混合型资本扩张三种运作模式。

其中横向资本扩张主要是指企业的资本运作过程的目的是为了扩大产能或者丰富相似产品而做出的同行业内产权的产权交易。横向资本扩张可以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同时减少市场上的竞争者,是企业使用最多的一种资本扩张手段。

纵向型资本扩张主要是企业通过在同一个产业链上的不同阶段或不同部门之间的扩张性的收购或兼并。这样的扩张型资本运作可以通过加长企业的产业链或者对原材料、下游市场等的控制来提升企业对于市场的控制,同时还能降低来自原材料上涨、下游市场的价格挤占和产品过于单一带来的风险。

混合型资本扩张是指企业并不以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产业链等的目的而进行的对没有直接关联的产业进行收购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为了战略需要而扩大自身市场而做出的多元化经营策略。

收缩型资本运作模式。收缩型资本运作模式主要是指企业将自身的某个部门或某些特定资产和机构向企业以外转移,缩小企业自身的产品类型或者规模。收缩型资本运作可以使企业自身的资金更加充裕,并且能够将自身的资源调整并转移至自身的核心业务上,这有利于企业重点扶持其偏好的业务,有利于企业提升核心能力。其手段主要表现为分公司设立、资产剥离、股份回购和分拆上市等等。

资本运作模式的特征。资本运作最主要的特征是增值性。企业进行资本运作的目的是为了企业价值的提升,财务困难成本的降低、税收的减少等。而在企业资本运作的每一个目的下,都蕴藏着明显的不确定性,这是有关资本的共性,不仅表现为资本运作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也表现为资本增值与否的不确定性。最后,资本运作还体现出流动性,企业价值的增加就可以体现在现金流上。

我国企业目前资本运作现状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才不到四十年,我国的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发展也较短,我国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也大多源自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由于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环境,在适用这些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并不一定一帆风顺。我国的企业资本运作亦是如此,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我国资本市场机制不完善。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在政策以及机制上的发展并不健全,从而导致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低下。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着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财务公司等等的金融机构,但是由于机制的不完善和市场经济的并存等原因,金融中介机构的服务不尽完善,并没有体现出各自在经营范围内的专业性,同时也有一些金融机构存在恶意违反市场规则等行为。同时,监管部门对于资本运作相关的政策规定等也有不尽合理的地方,比如银监会关于《商业y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中约定“并购贷款占并购交易价款的比例最高为60%”,这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并购意图。

我国的融资结构不合理。我国资本市场上的主要融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主要是通过债券、证券等形式进行的资金融通行为;间接融资主要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进行的资金融通行为。我国证券市场设置的门槛、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对于企业的贷款条件等,都决定了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不尽合理,甚至无法取得融资等。这种不合理的融资结构也决定了企业很难通过资本运作来实现企业增值。

我国资本市场的功能不健全。我国资本市场的功能不健全主要体现在证券市场上。首先,我国证券市场上的证券价格存在着不合理性,其与企业的实际运营现状关联性弱,也无法充分发挥其对企业的定价功能。其次,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过度融资的也体现出了资本市场的不健全。近年来,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手段进行的再融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IPO的融资规模,同时上市公司对于再融资的资金的利用程度偏低等现象。

我国企业资本运作模式的优化选择

为了满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要,同时也能健全企业的内部资本结构,建立现代化、符合市场经济并且能够长远发展的资本结构,企业需要从自身角度来对自身的资本运作进行优化选择。

企业需要优化自身的资本结构。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在进行决策时或者正常的生产经营都会受到制约,企业的资本运作的成本也会更高。因此,企业需要优化自身资本结构,才能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西方发达国家的财务知识也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调整依据,我们需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现状来调整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比例,从而提升自身的利润和价值。当前我国企业的融资主要途径还是以债权融资为主,实际上如果企业的利润率过低或者急需引入战略投资者的需要时,是可以考虑股权投资等来改变资本结构的。

篇7

资本运作是指公司利用资本市场,改善资本结构,实现资本最大化增值的各种活动,它对公司可以支配的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并购、风险投资和融资等手段,改善资产组合结构,增加可控制的资源,提高资产运作效率,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一、上市公司实施资本运作的必然性

资本运作是一个强大的助推器,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纵观世界上众多著名企业的发展史,有一个明显的规律,那就是许多企业都是从产品经营起家,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在行业内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时进行资本运作,经过公司上市、企业并购、战略投资等一系列资本运作手段,加强产品经营或者介入其他行业开创新的天地,逐步把公司做强做大。

(一)

资本运作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必然要求。不少上市公司虽然成功上市了,但在企业体制、经营机制和管理流程等的转变还未真正到位。上市公司要想摆脱现有弊端,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资本运作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有效途径。

(二)资本运作是上市公司实现“做大做强”战略目标的必要手段。

许多上市公司都把“做大做强”作为发展战略。然而,由于规模经济的发展需要持续不断的市场投入、技术投入、人力投入等,这些都最终都体现为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银行是无法及时、长期提供的,而资本运作却可以使企业在较短时间内筹集大量资金,充分利用社会资本,为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提供了可能,因此资本运作为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现实选择。

(三)资本运作是上市公司实现资源整合的必然途径。

市场经济要求各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之间进行合理流动,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上市公司在进行市场化的资源整合时,必须通过资本运作,采用并购、控股等方式,提高资源整合的效率和效益,实现上下游产业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达到规模扩张。

(四)资本运作是我国对外竞争战略的必然选择。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以及企业资产质量的不高,一直是导致国内公司与国外公司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依靠资本运作。通过市场化的资产重组,把以中小公司为主的组织结构,转变为以大公司为龙头的组织结构,从而扩大龙头企业的规模,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和市场影响力,使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结构有充分的实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来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二、上市公司实施资本运作的原则

资本运作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资本收益的最大化。通过资本运作,在宏观上可以实现资本的合理流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宏观产业的整体提高,在微观上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营效益,迅速扩张企业规模。成功的资本运作,可以使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失败的资本运作,甚至可以导致资产上亿的企业面临破产。因此,上市公司在实施资本运作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资本运作必须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相结合。

有些公司规模扩张较快,但管理水平却没有同步提高,内部决策、执行、监督体系交叉错位,不但没有形成合力,反而产生“内耗”现象。因此上市公司要搞好资本运作,必须首先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运作,明确并保证决策、执行、监督三者之间形成各自独立、权责明确、互相制约的关系,这样才能形成整体优势,否则,就很难达到资本运作的目的。

(二)资本运作必须与公司的产品运营相结合。

资本运作是以资本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它可以相对于生产经营而独立存在,但是,公司在选择资本运作时,必须以现有生产经营所围绕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以产业作支撑,以公司长远战略为导向,把资本运作和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企业规模扩大和效益提高的同步运行。

(三)资本运作必须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资本收益的有机结合。

如果公司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极有可能加大经营风险。因此,上市公司在资本运作的过程中不可贪多求快,也不能只顾眼前不看长远,必须精确计算和比较投入产出的比例,从优质、低耗中,寻求效益的最大化。

三、上市公司实施资本运作的模式选择

资本运作是手段,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才是目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每个公司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经营特点和发展需要,选择合理的资本运作模式。

(一)并购

并购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资本运作模式,包括兼并与收购。兼并是企业之间的吸收合并,它是在两个以上的企业之间,由一个企业吸收或并入其他企业。收购则是指一个公司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用现金、债券、股票购买另一公司的股票,以获得对该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上市公司通过实施并购,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扩大规模,实现资本扩张,增强竞争实力。上市公司的并购分为三类,即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

1、横向并购。横向并购指的是对同行业企业的并购,即对生产产品相同或相近的企业的并购。横向并购不仅减少了竞争者的数量,增强了企业的市场支配能力,解决了市场有限性与行业整体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的矛盾,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青岛啤酒先后兼并收购了国内多家啤酒企业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就是横向型并购扩张的典型例子。

2、纵向并购。纵向并购是指上市公司对与其生产过程或经营环节相互衔接的企业的并购。纵向并购既扩大了公司规模,又能提高公司的专业化程度以及与之相关的专业化协作水平。另外,由于上下游生产经营关系企业的纳入,还可减少公司的交易费用。华侨城“旅游加房地产”的发展模式就是对这一方式的灵活应用。

3、混合并购。混合并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之间没有直接投入产出关系和技术经济联系的企业之间进行的的并购。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具有专业化经营的特点,而混合并购适应了现代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要求。混合并购既有利于降低进入新行业的成本,克服进入新行业的障碍,能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又有利于减少长期经营一个行业所带来的风险。美的集团是我国白色家电业的巨头,然而,从2003年开始先后进入汽车业、化工业,使美的发展成为多产品、跨行业、拥有不同领域核心竞争能力和资源优势的大型国际性综合制造企业。

(二)资产剥离

资产剥离是指把企业所属的一部分不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资产出售给第三方。资产剥离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不良资产的存在恶化了公司财务状况;(2)某些资产明显干扰了其它业务的运行;(3)行业竞争激烈,公司急需收缩产业战线。

中国人寿在上市之前,就进行了大量的资产剥离。2003年原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一分为三: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通过资产剥离,母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承担了1700多亿元的利差损失,但这为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铺平了道路。

(三)分拆上市

分拆上市是已上市公司将其部分业务或者某个子公司独立出来,另行公开招股上市。分拆上市后,原母公司的股东虽然在持股比例和绝对持股数量上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可以按照持股比例享有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分成,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子公司分拆上市成功后,母公司将获得超额的投资收益。

2000年,联想集团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略调整,对其核心业务进行拆分,分别成立新的“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2001年神州数码股票在香港上市。

(四)股份回购

股份回购是指上市公司通过一定途径购买本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适时、合理地进行股本收缩的内部资产重组行为。通过股份回购,股份有限公司达到缩小股本规模或改变资本结构的目的。股份回购与股份扩张一样,都是上市公司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环境下采取的经营战略。因此,股份回购取决于上市公司对自身经营环境的判断。一般来说,一个处于成熟期的、已超过一定的规模经营要求的公司,可以选择股份回购的方式收缩经营战线或转移投资重点,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篇8

(一)贴近读者,优化产品

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的良好表现已经成为目前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世界经济的“活跃因素”,从而能刺激文化消费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讲,出版企业的发展要考虑到更为理想的资本运作模式,实现贴近读者需要,优化产品质量的基本目标。贴近读者意味着能够更为广泛地占有出版业市场,实现资本运作的市场占有率的基础;而优化产品及其服务品质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软动力,便于更好地进行资本运作管理。总之,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通过具体的文化产业市场营销策略以及积极组织各种为阅读客户服务的市场服务活动,来将文化阅读推向更加宽阔的市场上。

(二)区域联合,积极上市

转变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模式、调整新闻出版产业结构的有效果方案是新闻出版企业在完成转企改制的基础上,进行并购重组、上市融资。全国出版传媒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活力。因为地方出版集团在转企改制、股改、上市、兼并重组,多元化经营等方面敢于率先尝试,所以地方出版集团的在中国出版业的竞争格局中居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从2007年起,中部出版高层论坛每年的讨论焦点都是关于如何加强合作。不难受看出,地方出版集团会把发展重点放在通过特色化战略获得市场的主动权。能够预测到中国出版业将在中央与地方出版集团的博弈中获得成功。因此,地方集体和中央的联合发展,比较有利于出版企业股改上市,能够促进出版企业的发展要素,包括资金、资本、品牌以及经营等,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新阶段。

(三)发展新媒体,建设主阵地

从当前传媒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出版企业资本运作必须要考虑到新媒体的重要作用,建设起以新媒体为主要阵地的运作模式。从2010年至今,新传媒的出现和发展对传统传媒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其表现不仅仅在媒介形态上,还表现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以及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上。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候,传统媒体也在调整思路,努力发展,这就出现了媒介融合的现象:电视中有报纸,网络中有电视,手机中又有报纸和电视。从这个情况来看,新媒体的市场发展情况有着不可阻挡的趋势,出版业必须要抓住这个市场机遇,更快地发展新媒体市场阵地,建立起相应的资本运作体系,以便迎合发展趋势。

(四)国营民营合作,深化竞争

在后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民营与国有出版企业合作与竞争进一步深化。在金融危机之前,民营出版业和国有出版社新华书店在发行税收政策方面极不平等,迫使民营出版业采取一些不法的手段来壮大本身,以便与享有退税政策的国有出版发行企业竞争。中国民营出版业职业经理、编辑、策划发行的人才的缺乏,造成各个民营出版业之间人才的恶性竞争,民营出版业的人才频频流动。但是目前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民营出版业都在出版没有授权的人教版教材的配套教辅,经人教社发表维权声明后,个别民营出版业开始与人教社洽谈版权合作。相信两者通过更成熟的合作,教辅书市场会变得规范化。而这种发展趋势在未来几年里必然更为明显。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企业的资本运作方式与指向

(一)企业内部资产整合

资产整合的作用就是要让资源流向最有运作能力的支配者,只有这些这有效率的运作者,才能更好地实施优势互补,充分考虑资源配置的方式,资源的来去舍取和市场竞争及供求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在资本经营中,企业首先要进行优势互补性自我调节,以形成自身优势,才能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对于出版企业资本运作过程中的资产整合要判断集团资产整合、整体上市进程的具体情况,通过承担全部资产、负债的整体吸收合并方式,将要出版企业的资产集中到总公司,实现生产资源集中和优化发挥规模化效应,经营团队的统一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确保出版企业整体盈利水平有较大提升。

(二)实现企业兼并重组

在企业竞争中,一部分企业因为某些原因无法继续正常运行,考虑到员工等各方面利益,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企业兼并和股权转让,从而实现企业的变型,达到企业重组的目的。作为资本运作最常用的手段,出版企业兼并重组的资本运作手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必然会更进一步地发展。成功地兼并和重组的资产运作模式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三)推行战略投资

中国的出版产业正处于重要的改革和发展关口,通过资本市场打造大型出版上市集团,培育出版战略投资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培育出版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可以推进中国出版业改革的步伐,尤其是通过资本的手段推动出版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战略投资也可以使得出版企业的发展向国际进军,实现市场战略发展的关键性转变。例如:2012年山东鲁信、青岛国信和青岛华通三家战略投资者共同出资2亿元,溢价认购青岛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15%股份,使该公司向上市融资目标迈出关键性的一步。公司组建后,出版发行业务实现快速发展,目前已进入上市辅导期。总之,当前出版企业发展战略投资必须要实现依托战略投资者的资金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进一步推进转型升级、流程再造。

(四)实现上市融资

出版传媒业上市有以下好处:一是可以让企业成为规范化的现代企业,上市之前都要经证监会严格审核并帮助这些企业建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二是大量社会资金可以从股市中获得,成为发展的重要资本,充实了资本实力。三是突破了单一国有制问题,多元化资本来源方式可以改变本来的单一化构成方式。所以,上市对出版业来说已经是大势所趋。很多走在前面的出版传媒企业,基本上都借助股市做大做强。出版企业要形成融合民间资本投资的融资模式,以选题策划、内容提供、项目合作、作为国有出版企业发展的途径,参与科技、财经、教辅、音乐艺术、少儿读物等专业图书出版经营活动。确保民间资本通过国有出版传媒企业在证券市场融资参与出版经营活动,通过吸收民间资本,实现对民间资本的有序开放。

(五)推行“走出去”的资本运作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出版企业在深入拓展国内出版市场基础上,凭借企业现有资金实力积极布局全球市场,实施海外并购,将有助于扩展海外营收份额,并提升在全球出版产业格局中的话语权。但在并购过程中,企业要注意来自文化差异以及公司整合上的挑战。

(六)尝试委托理财的运作模式

中国出版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上市管理和融资管理等工作可以采用委托理财的模式进行。采用这种模式的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保障,而委托理财可以节省部门管理建设资金;另一方面实现委托理财可以使得上市风险有所降低,合理转移融资风险。目前中国的委托理财业务主要是指证券公司或投资公司接受客户委托,通过证券市场对客户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和运作,在严格遵守客户委托意愿的前提下,在尽可能确保客户委托资产安全的基础上,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项业务。当前,江苏、江西等一些出版集团在这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应当引起重视。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企业资本运作对企业经营者的要求

(一)理性认知

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企业资本运作对企业经营者的要求首先就是要形成全面化的理性认识。出版企业的发展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面临很多困境,而市场经济环境的风云变化需要出版企业在进行资本运作的过程中考虑到融资风险、投资风险和上市运作模式等众多问题。管理者要争取学习的机会,补充自己所缺乏的知识;加强实践,勇于实践,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提高自己的能力,使得自己的知识以及认识得到更新。综上所述,经营者必须要有灵活的头脑,实现对资本管理的全面控制,借助多方面的力量壮大企业资本,实现上市融资的程序化处理,确保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风险创业

出版企业的资本运作过程必然会有一定的运作风险,而经营者应该有风险创业的能力,对于企业面对的风险能够及时判断,合理解决。首先,经营者要有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能够善用人才,更为合理地规避风险。例如:出版企业在资本运作的过程中应该雇用更具才能的管理会计人员,并提升其参与企业决策的地位。其次,经营者要确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稳定,对于具有长远发展目标的创业者来说,其目标不断地发展壮大是因为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终究会被淘汰出局。另外,创业风险的控制要重视资本运作过程中对资金的运营管理,确保资金控制的合理结构模式,避免出现资金链条断开的情况。

(三)强化知识

目前中国出版企业的经营者拥有的是出版编辑的经营知识和市场营销控制的能力,对于资本运作的相关知识是相对短缺的。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出版企业的上市融资发展是最近几年的情况,出版企业的经营者缺乏必要的融资和资本运用能力。为了转变这样的现状,经营者必须要尽快熟悉资本运营的基本路线和方法,拓展视野,形成完备的知识能力,为企业的融资管理提供正确的决策。

(四)重视合作

篇9

我国房地产业从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已走过三十余年,在这期间取得阶段性的成就,对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和上下游行业拉动贡献颇多。但目前也面临较多问题,主要是未来的发展与资金的困境。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资金量大、风险性较大、循环周期长、资金回笼慢等特点,其对资金依赖比较明显;同时我国的房地产企业主要依靠银行借贷及购房者付款来进行融资,也就是说,其带息负债的比例非常大。即使在土地出让公开化、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登陆股市后,它们的负债率还是跌不下来,原因就在于房地产企业为了滚动发展,要将在资本市场里所获得的收益再投入到土地市场。对开发企业而言,目前银行开发贷款仍然是最重要的融资手段,然而,我国银行信贷的调控是相当频繁的,并且对房地产行业具有较多的限制性。同时房地产有企业原有的以自有资金、客户资金、垫资等传统的融资方式也面临着变革。

为避免“靠天吃饭”的被动模式,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断提高企业融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无疑是一项长期的课题。

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的现状主要体现在:

1、房地产融资方式没有形成风险分担的机制,绝大部分风险集中在银行身上;在是做大有息负债还是更多利用股权关系融资上尚未找到一个完善的平衡办法,从而影响到房地产企业后续提升发展。

2、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还不是一种真正以资本的实力、资本的手段来开发的,大多是以银行资金来完成地产整合的。资本最原始的含义,就是指一种融资的功能。资本运作就是利用资本市场,通过买卖企业和资产而赚钱的经营活动,包括企业并购和整合,通过上市融资和出售企业以及资产从而盈利的活动。简而言之,资本运作就是一种以小变大、以无生有的诀窍和手段。中国资本市场还没有太快的发展,但长期来看中国的贷款市场有很大的潜质,这对地产发展是一个很有利的因素。

3、国内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着自有资本投资能力不足的问题,房地产主要的融资方式是银行贷款,宏观调控政策使企业面对的资金压力越来越严峻,最大的影响就是市场上交易量的萎缩,所以传统的通过预售来融资的模式受到限制,难度在加大,拓宽融资渠道已成为必然的方向与选择。房地产市场对资金的扩大需求与传统融资渠道变窄之间的矛盾使得房地产业拓展融资渠道成为当务之急。

房地产开发企业资本运营特征

1、开放性。资本运营要求经营者打破地域、行业以及部门界限、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房地产企业可以面向国内外市场,通过与国内外大企业的战略联盟、合作等形式,加速企业资本运营的国际化进程。

2、增值性。资本运营的目的是实现企业资本价值最大限度地增加,它是以资本运作为中心的导向机制,要求企业运营的重点放在加速资本周转以及在经济活动中始终以资本的保值增值为核心,注重投入产出,提高资本积累的效率,使有限的资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流动性。房地产投资期限一般比较长,但在完善的金融市场条件下,房地产资本通过恰当的运营,可以在流动循环中实现增值。也可以通过兼并、收购托管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盘活沉淀和利用效率低下的存量资产,使房地产本能根据自身运营特点而改变其形态,提高资本增值效率和效益。

4、扩张性。房地产企业资本运营不但要重视企业内部的资源,而且还要最大限度地支配和使用企业外部资本,使企业内部资本与社会资源相结合进行优化配置,以原资本增值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市场对于国内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所以国内房地产必须尽快与资本市场接轨,根据自身特点,不断探索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本运营模式,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资本动作之路。

1、股权融资模式

直接上市与买壳上市

直接上市指房地产企业在实现股份制改造后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挂牌交易,通过出让股权模式来获取一定规模的资金。“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购入已上市公司的若干比例的股票来取得上市地位,然后通过“反向收购”的方式注入自己有关业务及其资产,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目前这两种方式受有关政策调控因素影响,在国内资本市场短期内实现直接或是间接IPO的难度较大。更多合格的地产企业转道香港甚至海外其他市场实现这一目的。随着国内房地产行业发展,相关政策会逐步松动,未来的国内上市道路将重现机遇。

2、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这是一种新颖的金融工具,是一种时间短成本低并通过特定程度把资金和设备紧密结合起来的资本运作方式,使用该方式能减轻企业的巨额设备采购支出同时降低财务成本

3、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房地产证券化是一种资产收入导向型融资,以房地产抵押贷款债券为核心的多元化融资体系,泛指通过股票、投资基金和债券等证券化金融工具融通房地产市场资金的投融资过程,包括房地产抵押债权证券化和房地产投资权益证券化。其宗旨是将巨额价值的房地产动产化、细分化,利用证券市场的功能,实现房地产资本大众化、经营专业化及投资风险分散化,为房地产市场提供充足的资金,推动房地产业与金融业快速发展。

4、房地产信托投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是由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公司负责对外发行受益凭证(股票、商业票据或债券),向投资大众募集资金,之后将资金委托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投资标的开发、管理及未来的出售,所获利润在扣除一般房地产管理费用和买卖佣金后,由受益凭证持有人分享。其发行的受益凭证可通过证券公司公开上市流通,比房地产有限合伙方式更具有流动性,且投资者享有不必缴纳公司税项、享受有限责任、集中管理、自由进出转让等优惠条件,在这一利益的吸引下,房地产开发能筹集到更多的资金。

5、房地产发展需要多元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来支持,以化解或者分解单一靠银行贷款的风险。

篇10

    (1)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战略实施的必要环节,而实际上各项制度又是企业精神和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要防止制度的不配套、不协调,更要避免背离战略的制度出现。(2)资本运作。企业新的运营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电子商务运营的日常支出,如员工薪资、固定费用、广告费用支出等。资本运作能力是指企业融入外部资本用来发展自己的能力,把资本运作作为一成功要素分析是因为电子商务运营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一大问题。(3)人才保障。“麦肯锡7S模型”中包含员工与技能两项软件要素,即企业的发展与战略实施需要合适的员工去实施,员工应具备相应的技能。本研究研究时把员工与技能合并为一个要素,即人才要素,是因为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从业人员人才缺口在持续走高,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不足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4)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称为环境因素,是指那些与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实施没有直接关系,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运行及效果的因素,如政策、法律、安全、基础设施、信贷资金、物流等等。这些外部因素经许多研究人员验证是符合中国国情的。(5)电子商务成功转型能力。电子商务成功转型能力,本文用相关评价指标来代替。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电子商务成功的评价指标作了一定的研究。MarisG认为电子商务的成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市场占有率、生产率和竞争力以及资金回报率。考虑到电子商务行业的特殊性以及业界的公认做法,本研究在确立企业成功电子商务转型的界定标准时,把企业的经营业绩包含销售增长率、利润增长率、资金回报率作为主要指标。

    2实证分析

    2.1数据收集本研究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课题组与苏州市电子商务协会一起对苏州大市范围的传统中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部分较大的企业进行实地访谈加问卷调查,其它企业则通过电话、E-mail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为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和技术人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08份,有效问卷为297份,占整体回应率的74.2%。样本基本反映了目前苏州市传统中小企业的特征。2.2数据分析笔者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据采用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方法包括通过信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1)信度与效度分析。根据SPSS17.0软件统计结果显示Cronbach’sα系数的值为0.743,可信度较高,据此可以断定6个自变量全部可以采信。效度分析则采用因子分析方法,首先做了KMO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结果表明KMO值为0.712,显着性概率为零。因此,原始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2)相关性分析。本文使用皮尔森相关系数(Pearsoncorrelationcoefficient)做相关性分析,SPSS17.0软件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所有的变量具显着性(P<0.1)和在同一方向。所有的变量间相关关系较弱(小于0.5),所以可以使用回归分析方法来对假设进行验证。(3)回归分析。将管理层态度、企业战略、商业模式、资本运作、人才保障、社会环境6个因素与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经营绩效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以下多元回归模型:Y=0.424+0.293M+0.103C+0.079B+0.264F+0.14P+0.052S,式中Y:电子商务成功转型(经营绩效);M:管理层态度;C:企业战略;B:商业模式;F:资本运作;P:人才保障;S:社会环境。模型拟合指数如表2所示,偏回归系数如表3所示。该结果表示,6个因素可解释传统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转型40.4%的变化,显着性概率p<0.001,模型回归具有统计意义。各要素的VIF值均小于3,表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传统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转型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此为管理层态度、资本运作、人才保障、企业战略、商业模式、社会环境。其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为:管理层态度、资本运作、人才保障。

    3中小企业转型电子商务模式建议

    管理层态度、资本运作、人才保障、企业战略、商业模式、社会环境这六大要素协同作用,共同促成传统中小企业成功电子商务转型。(1)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影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成功转型最重要的三个因素为管理层态度、资本运作、人才保障。从本次调研可以看出,企业管理层对电子商务战略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电子商务的成功转型,而管理层的态度又受资金投入、人才保障等因素的影响;资本运作也影响着电子商务成功转型,是因为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与企业的广告费支出、人员薪资支出等是分不开的。(2)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目前对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成功转型影响不大,这一点是有别于纯电子商务企业,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传统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规模普遍不大,实施电子商务主要目的是传统营销方式的升级转型,在电子商务发展初期对企业发展定位、创新等因素要求还不高。(3)社会环境因素对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成功转型影响程度最大,究其原因在于近年来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法律、政策、支付、物流配送、网络安全等社会环境较以前大为改善。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电子商务地区发展差异,本研究是基于苏州地区的统计结果,上述因素可能会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影响;同时,由于企业自身条件和所面临的市场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因此,在电子商务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关键成功因素的侧重点应作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