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毕业设计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模拟广告公司为单位(将每六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家广告公司,首先给自己的公司命名并设计标志),然后分工,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1、企业VI设计(1)VI设计选题:1:为某数码产品公司设计一套VI手册;2:为某烘焙店设计一套VI手册;3:为某化妆品公司设计一套VI手册;4:为某糖果公司设计一套VI手册;5:为某茶叶公司设计一套VI手册;6:为某珠宝公司设计一套VI手册。(2)VI设计要求:①进行市场调研,并完成调研报告,要求300字左右,标题为XXX调研报告,在报告最后注明班级、小组成员姓名以及指导老师。②作品的整体风格要突出企业形象,符合企业的个性特点。③VI手册的内容要全面,制作要规范,包括封面、封底、目录、基本设计系统和应用设计系统。④各设计要素需加上设计说明,包括创意说明、规格、材料等。⑤制作VI手册:手册纸张大小为285mm×210mm,内容不少于32P。
2、包装设计要求:①设计的包装要求色彩协调,功能明确,风格样式特征突出,有创意。②包装上要有品名,标识,容量,成分,公司电话,厂址等必要信息说明。③要将包装进行整体设计,成为系列包装。一个
系列不少于8件。④必须做出实物样本,样本要求制作细致精美。⑥使用Word文档进行设计说明,包括:市场调研,创意分析,平面创意解析和印刷包装工艺设计等。3、平面广告设计要求:①作品要求:主题突出,创意新颖,构图合理,图像清晰、色彩明快,尺寸大小为285mm×210mm,分辨率在300dpi以上。②内容包括:提交的作品不少于四张。另需使用Word文档对设计作品进行设计说明,包括创意来源、设计思路、以及作品说明,要求150字以上,标题为“XXXX平面广告设计说明”,在设计说明最后注明班级、小组成员姓名,以及指导老师。③制作展板:一套系列广告,不少于四块展板,每块尺寸为90cm×120cm。
4、注意事项:(1)所有的设计作品必须原创,不可与市场上的设计作品雷同。(2)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设计作品电子文档文件夹,其中包括调研报告、VI手册源文件、包装平面图源文件、包装设计说明、平面广告源文件、广告设计说明。(3)学生需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成绩将记入最终总评成绩。(4)所有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设计作品展,学生需要在自己的展示区域自行布置展架或展台,也可以适量用一些装饰构件进行装饰。
二、平面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我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工作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观念创新、工艺手段、社会实践和企业需求结合等方面均有各自的探索和追求。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
1、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学生离校前一个月左右,很多学生根本不能静下心来做毕业设计,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稳定的心态,毕业设计质量无法令人满意。
2、设计作品同质化现象普遍虽然作品的数量比以往多,但形式与以往专业课的作品基本相同,作品也有很多地方是雷同的。
三、平面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建议
1、加大毕业设计管理力度学校应对学生和教师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制定具体的毕业设计管理办法,让老师在处理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证教学管理上的约束力。
2、毕业设计展示与学生就业相挂钩邀请企业参观毕业设计展。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毕业设计作品的直观展示挑选出所需的设计人才;另一方面将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挂钩,能够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意识到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就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创作,全面展示自己的设计能力来获得心仪的工作。
3、灵活的毕业设计时间可以改变毕业设计仅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的固定时间。中职学生在第3学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轻,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性更强。而第4学期也不必全是做毕业设计,可以开设一些诸如平面设计专业目前最新技术或讲座课程,减少由于单纯的毕业设计任务所造成的纪律松散和时间浪费。
4、学生写作能力需要长期培养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在强调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写作能力应与各年级的专业课程相结合,从设计理念到设计说明让学生在两年里能得到充分的接触与训练,并在不断写作练习中掌握写作技法,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四、总结
篇2
关键词:建筑装饰专业;毕业设计;教学
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推动了市场对高素质、高技能型装饰设计、装饰施工、装饰管理人才的需求。众多的高校纷纷开设建筑装饰专业,使市场上装饰行业就业人员成倍增长。建筑装饰毕业设计是专业教学的核心,是检验学生学习的试金石,毕业设计的教学在整个专业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建筑装饰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1)学生方面。
目前高校设有本科四年制、高职专科三年制,毕业学生在最后的一年里有半个学期或一年的实习期。这个时间段是建筑装饰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面对择业的巨大压力的时期,实习学生在公司还要承担公司交给的工作等。这就造成学生的毕业设计大打折扣、降低要求、滥竽充数等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2)教师方面。首先,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师资短缺。有的指导教师本身就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指导10~30名毕业学生,导致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其次,毕业设计题目陈旧、重复,脱离了培养目标;最后,有的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锻炼,指导毕业设计能力不足、质量不高,这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因此在选题、指导、质量控制环节上,教师方面的因素对毕业设计的影响更为关键。
2.改进建筑装饰毕业设计教学方法
(1)建立建筑装饰专业毕业设计题库范围。
针对建筑装饰专业的培养目标,从室内到室外、从家装到工装、从小户型到大户型,多层次分类建立装饰专业毕业设计试题库,满足不同题型方向的要求。在毕业设计前公布毕业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还可以选择平时教学认真、严谨且有造诣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导师。这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师自身形象、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业务能力的提高。
(2)建筑装饰毕业设计课题的工学结合。
建筑装饰毕业设计题目尽可能选择实际工程项目方案,使其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又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双重职能。毕业设计的工作量要饱满,内容上要有一定的深度、难度和广度,增强学生对装饰工程自觉适应的能力。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寻找实际应用工程项目为课题,使得毕业设计能够真题真做。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增强责任感,还能使教师的科研课题在学生的参与下得到较好的完成,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建立装饰毕业设计中的答疑制度。
将装饰毕业设计的答疑分为前、中、后三期,根据毕业设计不同阶段进行对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答疑。前期,指导老师对选题、任务书、开题报告、物质准备等前期工作进行指导;中期,指导老师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设法解决;后期,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所有工程项目的相关图纸进行综合检查和指导,检查是否有序、规范。
3.规范毕业设计教学管理
(1)完善毕业设计的教学文件。
根据《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的精神,应对毕业设计的工作条例进行完善。其中对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征题、审题、选题、任务书的填写、开题报告、方案论证、对学生的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审查与评阅、答辩以及论文评优等主要内容要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使之更符合当前教学的要求。
(2)建立毕业设计中的检查制度。
由系部建立毕业设计的检查小组,组织专家进行对教师完成的对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质量检查,检查应分前、中、后三期。根据毕业设计不同阶段对检查的内容应作明确的规定。通过检查,教师能够认真地完成对学生建筑装饰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指导。
建筑装饰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学生是否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是否能顺利毕业。本文针对目前建筑装饰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各个层面系统地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改进,提高了建筑装饰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实效性,有利于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包玉梅.浅析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J].科技资讯,2008(01).
篇3
关键词:平面设计;毕业设计;教学;创新探索
毕业创作是高等美术院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四
年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设计实践过程。通过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不仅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平面设计专业在中国的各大美术院校中开设时间较长,其毕业创作教学思路在不同时期经历
了不同的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十年,平面设计专业的毕业创作受到当下社会环境、科技水平、设计理念等因素的影响,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调整。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创作的教学实践中,同样应当与时俱进,使平面专业的毕业创作更具创新的时代精神。
一、前瞻的创作理念
对设计艺术专业而言,创新性是专业的灵魂所在,优秀的设计作品必须是先于现有的设计概念,只有这样,才能有强大的作品生命力。而对于高等院校的美术院校来说,还需有培育超越当下商业设计市场的创新概念的任务。这不是对市场中设计的不认同,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后,还需要再经历“社会大学”的学习磨炼,然而创新的设计观念需要在学校培育,这种设计观念就好似是一颗种子,只有有这个新观念的核心,才能在以后的社会风雨中成长为一名
成功的设计师。
关于创作主题的选择,在积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的同时,依托平日与学生学习的接触,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特长与其共同讨论制订。对于平面专业,“概念性视觉推广设计”可以成为一个较大的主题设置,学生可以在这个大方向下,结合实际项目或自拟题目进行毕业创作,创作方向可以是文化类或商业类。
二、整合与跨界的创作形式
图案工艺到平面设计再到视觉传达设计,从一张喷笔喷绘的
海报到多媒体结合、观念视觉设计。三十年间,中国高等院校的平面专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今日的各大艺术院校的美术馆中,平面专业的展厅中已经百花齐放,早已不再是几张海报的悬挂,而是充满着无限的活力,平面的边缘已经开始消失,我们很难分辨这个作品的具体属性:是海报,还是包装。实际上,这些创作已经不能用这些名称去区分,这些作品早已开始跨界与整合:图形、材料、工艺、互动、影像、声音、装置甚至高端科技慢慢充斥着作品。让平面设计展区变得很饱满,很具有侵略性。
从目前的现状看,大部分院校的毕业平面专业设计都开始朝向整合性、跨界性,这成为目前视觉传达设计方向毕业设计的主动脉。消失了边缘的设计,在不断地相互融合,这好比是一种进化的过程,艺术与设计重新融为一体的时代。
可以看出,平面设计在当下已是“不平的平面”,是综合多种表现形式的整体创作。因此,在毕业创作的教学指导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学会用多种视觉设计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题,不拘泥于海报、包装、书籍等某一个设计形式,而需要将主题做整体的视觉推广,类似做一套VI(企业视觉识别),但不同的是范围和形式可以更宽
泛,视觉语言根据主题可以更为生动。
三、互动性的设计
毕业创作相对于平日的课程作业,特点是需要在毕业展上呈
现出来,以把大学的学业成绩展示给他人。因此,让作品更多地和观众交流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即设计的互动性。以前的平面专业毕业展中的作品多为海报、包装之类,缺少互动性。当下的毕业创作指导,可以多让学生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做思考,例如,毕业生要利用概念书籍的翻阅与观众互动;将主图形标识做成图章,让观众自己盖印完成一个纪念品设计;制作和视觉主体相关的游戏装置,让观众互动游戏感受所要表达的概念。
这些互动的设计形式,让观众参与完成整体的创意,使得作品与观众融为一体。摆脱了僵硬的、单向式的信息传播形式,而转向了更为生动、多向的表现,从而让平面设计专业的展示区域丰富
有趣。
四、创造性的作品展示空间
展示效果对于美术院校的毕业创作同样重要。如何利用空间展示作品,以及如何让作品在展示空间里更有效果地传达主题,也变成实际教学指导中的一个重点。应指导学生注意根据实际展示场地的尺寸来设计作品,实际丈量和观察实际场地,避免作品尺寸与实际展示脱节以影响展示效果。同时,对于一些毕业创作,可以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利用展览场地的特殊性,来设计自己作品的展示效果,例如,墙的拐角、楼梯、柱子等展厅的特殊位置,有时候也会变成设计的灵感来源。此外,还应注意墙体展示和中间空间展示的互应效果。
综上所述,平面设计专业在新时代中不断前进、革新,高等院校的毕业设计展则是各种新变化综合体现的一个大舞台,也是让学生将四年所学整合发挥的最好契机。在指导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毕业创作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突破已有的创作模式,积极探索适合主题的创作模式,通过新的创作理念、创作形式、展示空间等因素创作出经得起时代考验的优秀设计作品。通过毕业创作,让学生在大学最后的学习阶段在专业上有显著提升,建立起更为广阔的设计思维,为中国设计的明天培养更多优秀设计师。
参考文献:
[1]袁熙肠.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科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邬烈炎.设计教育研究:第5集.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篇4
一方面,由于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出现诸如学生状态涣散、毕业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过程相对封闭、程序不尽合理等诸多问题,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教学组织松散,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另一方面,为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促进高校与地方的合作,促进地域化课题的探索与研究,让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尽快接轨社会,有必要改革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对此,我们推出了“产学研一体”的毕业设计教改探索,教学改革以“建筑学本科毕业设计”为载体,同时,联系一个当地建筑主管单位或设计机构,由这个机构根据自身实践或现实需求,推荐一个研究课题。研究课题的部分作为毕业设计的命题,形成设计与实践、教学与市场的结合。我们把“现代住区的地域化探索”放在以“自愿参与”为原则的毕业设计环节,其“师徒制”“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满足系统性、研究性的辅导活动,有利于运用已掌握的建筑知识和分析研究方法,使研究探讨的逻辑性与设计成果的创意性相结合,最终提交完整的研究型设计成果。
2教学目标及任务要求
基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对城市风貌控制的迫切需要,我们以量大面广直接影响城市风貌的商品住宅为载体,研究“现代住区的地域化探索”。毕设教学基地位于临海古城保护区,是四面临街的一块街坊用地。设计需研究适合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高层居住社区规划及平立面设计,使之“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独具特色并能适应市场需求”。这是一个结合实际工程、研究与设计并行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要求:本课程分现场调研、文献阅读和实战设计三大部分:(1)调研部分:a.踏勘临海古城,研究古城规划结构及空间特色、传统街区、标志性建筑及城市传统风貌特征,研究典型民居空间形态、立面特征,了解传统建筑特点。b.踏勘基地及周边环境,注意商业空间位置、小区主次入口选择、车行路线、周边有否日照影响等等。c.了解临海近年新建居住区情况,特别要踏勘已建中式楼盘,注意其空间形态、造型特征、传统符号的运用及外墙材料,分析其适宜性和优缺点,同时注意改进提高的方向。d.了解近年国内外结合地域文脉的现代中式中高层住宅情况,特别对近年建成的中式高层建筑进行现场考察,研究其居住空间形态和立面设计手法、外墙材料及色彩运用。(2)文献阅读部分;a.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融入历史文脉的建筑设计理论及技术,传统民居与现代中式住宅设计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著作、期刊论文及相关资料。b.相关案例分析;选取中式住宅区、中式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组织、空间形态、外观设计、外墙色彩、材料选用、建筑符号、细部处理等等,归纳可借鉴之处。(3)实战设计部分:根据当地规划部门的实际需要,结合毕设教学,提出了从规划到单体设计的具体要求。a.总图规划:总平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商住分离,交通流畅,小区配套齐全、景观环境好、富有特色。b.建筑设计:满足本地块原住户不同档次的安置要求,套房面积以120平米为主。建筑设计做到使用功能合理、管理方便并考虑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设计重点是适合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居住建筑的空间及外观设计。
3教学实践过程
3.1现场调研
现场调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踏勘了临海古城保护区及古街紫阳街,踏勘基地及周边环境,走访当地规划建设局和临海古城保护委员会,收集临海城市规划、古城保护规划资料,了解规划主管部门对本基地的建设要求,参观规划展及临海古城历史展。学生们根据设计任务要求考察临海近年已建楼盘情况,对已建中式楼盘逐一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反复踏勘当地民居,收集传统建筑资料。在此过程中,踏勘古城及传统建筑和走访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对本课题的研究及设计开展尤为重要。前者使学生切身体会和感受到当地传统建筑的空间、尺度、形态和肌理、材质、细部等;后者使学生系统了解到临海古城历史、空间格局、城市特色和保护要求,通过与规划局的交流使项目设计能够接地气,为学生下一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3.2文献阅读
由小组同学自行分工完成,内容除了上述临海历史文化、城市特质、传统建筑特征等文献阅读外,还包括相关案例及设计手法的研究,后部分内容的学习非常重要,也是我们在毕设指导别强调的。通过文献学习和现代中式住区设计手法的研究,同学们完成的报告中包括:(1)传统建筑原型研究。(2)中式居住区设计趋势及规划研究(3)中式住宅的空间处理手法研究(4)“新中式”住宅的立面形式及设计手法研究。等等通过以上研究总结,我们要求学生掌握一种或多种基于传统文脉的新中式住区规划设计手法,并将之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在此,我们根据建设单位要求明确了地域化住宅小区设计思路:(1)注重结合地域特点:将临海古城的城市特质如山水城市空间、棋盘式古城格局、里坊特征明显的紫阳街区、院落空间和江南长城等提炼并融入现代居住区。(2)建筑群体布局: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创造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空间层次丰富的,给居民创造亲切宜人的居住及交往空间的、富有临海特色的现代化居住区。(3)建筑风格:低层部分,鼓励延续传统空间布局,演绎现代中式建筑。高层部分,建筑以简洁的现代感为主并与传统风貌相协调。鼓励挣脱形态仿古的束缚,探索富有传统意韵、文化深层内涵的传承与创新性转译。同时注重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将中式意韵与现代建筑技术结合。(4)建筑设计:功能上满足现代人的生活与居住要求,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内外空间。(5)注重建筑内外空间结合部及小区公共空间的本土化、宜人化处理,设计丰富的外部空间和富有地域化韵味的建筑小品。教学进程安排如表1:毕设共十六周,分为七个阶段:
4成果评价
篇5
(一)学生选题盲目性大
学生选题需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和充分了解毕业设计备选课题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工作或考研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题,这样,毕业设计的质量与价值才能得到提高[2]。近几年,学院虽然一般提前在第7学期末就召开毕业设计动员大会,让学生选择毕业设计方向及题目,但这对学生来讲,时间还是比较仓促,没有太多时间的思考以确定适合自己的题目。因此,大部分学生选题都靠专业负责老师指派;也有部分学生自己选题,但由于对毕业设计内容和自己能力不完全了解,仅仅靠个人直观的兴趣或对指导教师的喜好进行选题;也有部分学生只求顺利通过毕业设计答辩,选题时避难趋易。这样,就使得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盲目性很大。2008年到2011年,每年都会有一少部分学生由于选题不当,中途更改毕业设计题目,这不但给毕业设计的指导和管理带来不便,而且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二)指导教师队伍力量相对薄弱
在数量上,校内专业指导教师人数较少。由于学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速度快于引进教师的速度,指导教师数量满足不了毕业设计的需要,特别是教学评估要求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不超过十人,学生一人一题,使得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数量缺口更大。在质量上,指导教师专业实际工作能力较低。由于指导教师人数少,许多刚进入教师队伍的青年教师就指导毕业设计,这些指导教师虽然热情高涨,认真负责,但缺乏本专业实际工作经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有限,因而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培养都大打折扣,其后果便是毕业设计总体质量不高。
(三)毕业设计与专业实践脱钩
部分选题显得过于陈旧,多数毕业设计题目为虚拟题目。认真的同学,按照指导教师的任务书、指导书,按部就班地完成毕业设计;有一部分同学在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压力,没有责任意识,依赖性严重;另有部分同学设计题目与专业培养目标不一致,导致学非所用,在毕业设计中不能达到综合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目的。因此,这样的毕业设计,对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效果有限。
(四)毕业设计时间过短,缺乏完善的硬件设备
工科本科毕业设计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而在第8学期,毕业设计通常安排12周时间。目前,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在这有限的时间内,部分同学要忙于找工作,部分考研的同学还要占用一定时间准备复试和面试,再加上清明、五一、端午等节假日放假,使得本来就不宽裕的毕业设计时间所剩无几,严重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图书馆图书资料供应紧缺,规范资料更新太慢,尤其是缺乏最近两三年刚颁布的规范和规程,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可利用的设计规范及设计手册太少[3]。另外,学校教学条件有限,新增教室以及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的速度赶不上学生增加的速度,使得毕业设计场地及计算机设备等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毕业生毕业设计的需求,毕业设计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提高水利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
(一)毕业设计提前介入
针对学生选题的盲目性、毕业设计时间短等问题,可以实施毕业设计提前介入[4],即提前把毕业设计题目在第7学期初交给学生,学生开始选题。当然,开始并不是直接进入毕业设计的实质性阶段,而是进入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这样,学生在选题前有更多时间去了解毕业设计的相关内容,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最大程度地避免选题的盲目性。提前在第7学期介入毕业设计,使得专业课学习和毕业设计同时进行,学生带着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学习专业课,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同时,又加深了对专业课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有利于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同时,毕业设计提前介入,使毕业设计时间从第7学期初一直延续到第8学期结束,这样,可以使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毕业设计时间,避免学生考研和找工作等情况对毕业设计时间上的影响,指导教师也可以在较繁重的科研及教学任务之余,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指导毕业设计,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加强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部分学生态度不够端正,认识不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毕业设计选题思路不清晰,内容东拼西凑,草草应付。因此,学院及指导教师应加强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实施期初、期中和期终三阶段检查制度。期初,学生选题确定后,指导教师要及时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要求学生及时熟悉资料,两周内做好开题报告,并及时检查督促。期中,指导教师不定期地把毕业设计成果收上来进行审查,全面检查学生进度情况,避免毕业设计进展缓慢、前松后紧的情况。期终检查一般在毕业答辩前两周进行,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终稿并交给指导教师审查。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进行认真评阅,把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要求其重新修改。指导教师还可以在设计小组内组织预答辩,以全面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和答辩情况,为正式答辩做准备。总之,毕业设计质量控制要做到总体控制、过程控制、成果控制三点一线的全过程控制:三点即开学两周内的开题报告、学期中间的督促检查以及学期结束时指导教师的评阅、学生的答辩等,一线控制即毕业设计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控制。
(三)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与工程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设计
水利学院根据水利类专业毕业生的特点,在总结多年指导、管理毕业设计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试验、试点,收集各方面反映和总结实际效果,探索出了一条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与工程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新模式。毕业设计新模式经过了2004—2011年8年的实践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新模式拓展了办学空间,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解决了毕业设计与专业实践脱钩,不能很好起到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作用的问题;解决了扩招形势下指导教师队伍力量薄弱的问题;缓解了扩招形势下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以水利学院2008—2011年毕业设计为例,连续四年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获得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3%、36%、43%、45%,平均为44%,说明这一毕业设计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四)重视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加强软硬件建设在毕业设计工作中,不断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采用“外请内派”的方案,即邀请设计(研究)院、科研所、工程局等单位的高级工程师做学院的兼职教师指导毕业设计,选派青年教师到水利相关单位学习,解决指导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问题。水利学院近几年已邀请省设计院、黄委会设计院等多名工程师兼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并派出多名青年教师到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局进行工程实践锻炼。同时,加强师生交流,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以指导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自身潜力,也会使毕业设计质量有所提高。学校要不断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为毕业设计创造良好条件。学校各部门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供全方位支持,也将有助于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5]。
三、结语
篇6
中国的学生是世界公认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之一,但也是最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学生。原因之一是脱离了科研的教学模式,没有科研相配合的教学长期以往只能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读死书的结果。大学教育不仅是要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学会用前人的知识探索未知。因此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特点是:
1.教学包含科研,在教学中可将科研内容或成果融入其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2.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是书本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参与科研使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毕业设计的特征
高校本科毕业设计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既不同于理论课又与实践课有很大差别。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即能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也能将理论得以应用并能与实践有效结合。但是毕业设计质量普遍不高,这也是目前各大高校所面临的教学问题,其中有多种因素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其特征是:
1.时间不足。学生实际用来做毕业设计的时间比预期要少,这主要是因为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在大四第二学期,往往在这个阶段学生还要考研复试、找工作等等,时间和精力都被大量的学习之外的事情所占用。同时多数高校教师同时承担着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而用于毕业设计指导的精力非常有限。
2.认识不足。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有错误的认识,认为毕业设计就是“走过场”与将来就业并无太多关系,来校面试签约的单位大多不重视毕业设计成绩等等。因此产生了不积极、不投入、敷衍了事的心态。
3.基础不牢。由于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平平,基础知识薄弱。导致面对毕业设计脑子一片空白,对选题不研究、不请教,从而导致盲目选题后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做起,如何开始学习。甚至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设计完全不明白、不理解。
4.毕业设计选题的单一性和约束性。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是先由指导教师拟定题目,再由学生在此范围内选择。这样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法
(一)以兴趣加引导的方式合理制定毕业设计
教学是知识的传授而科研是知识的生产过程。让学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参与科研活动,不仅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主动积极性。
1.学生可以从科研中自己选择毕业设计的题目。例如我校学生可根据所学的航电专业课程的深度和知识掌握情况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沿着这一方向继续深入研究,在此过程中即巩固和完善了已学的专业知识,又接触到了新的知识新的概念,实现“温故而知新”。同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科研作品或成果来完成自己的毕设任务。
2.由指导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飞机的航电系统和飞机发动机均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相应专业课的内容多,知识覆盖面大。根据这一特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自己的毕设题目。而且教师在科研项目的研究中,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和文献,充实了许多新的知识并将这些融入到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又完成毕设题目的选定。
(二)做中学
在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不仅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研究,同时还有很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科研,做科研。通过动手操作才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探寻的积极性。这样既有利于科研的开展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1.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师自主研发实验设备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从设备的设计、制造、测试、完善修改的全部流程中。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能更加熟练掌握以有的技能又更新了自己的知识层面,使教与学得到充分的衔接。
2.让学生在科研项目的研究中独立承担一部分内容。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分配适当的科研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既能使学生融入科研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承担意识。
3.团队协作。无论是参与科研过程还是独立承担科研任务,都是让学生融入团队协作,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上述方法都可以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无论是对知识掌握的深度还是科研经验在大部分学生中都不足以个人能力承担。因此需要学会团队协作,感受团队力量。同时学生团队和教师团队又形成一个更大的科研团队,这样不仅增进师生感情还可以使师生共同得到锻炼。
(三)考核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毕业设计考核形式均是以“毕业设计答辩”作为唯一的考核方法。通过这一方法有助于学生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总结,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更改和完善。但是目前高校毕业答辩重于形式,学生在答辩时简单叙述设计过程,回答评委老师问出的几个问题,至于毕业设计的创新点、设计思路、遇到问题时自己如何解决、自己对所研究内容的独到见解等很少会被发掘出来,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的态度。因此,本文对建议对毕业设计考核做出以下修改:
1.改变固定时间统一答辩的形式。学校根据教学工作情况设定一段时间范围,学生在此范围内可自由申请答辩时间,完成毕业设计工作。通常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是持续性和连续性的,毕业设计答辩时间可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有选择性的申请答辩时间。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通过毕业设计答辩对自己前一阶段科研研究做总结,经过答辩老师的指点更有助于完成下一阶段的科研研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2.以研究团队的形式考核。团队是一个临时性组织,是为完成某一特殊使命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打破组织部门限制由多部门专业人员组成的临时性组织,它的最大作用是可以处理现在组织结构无法解决的临时性问题,因此团队组成在工作中相互依赖,以达成共同目标。通常一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是靠团队协作来完成的,这样当学生面临毕业设计考核的时候也应以“团队答辩”的形式来完成。团队每个学生在同一个课题下按各自的研究部分阐述自己所做的工作,并接受老师提问。这不仅是对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考核,也是对学生团队协作效果的考核。
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毕设改革意义
篇7
[关键词]独立院校;案例教学;毕业设计;互补作用
化工原理是化工及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具有由理论到工程、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工程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是考研和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因此,化工原理的教学改革至关重要。
一、案例教学法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化工原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对化工生产过程及设备有感性认识与了解。教学内容包括流体输送、沉降、过滤、搅拌、传热、蒸发、精馏、吸收、萃取、干燥、结晶等单元操作过程,它们相互独立,遵循的原理和法则各不相同。生活中常见与之相关的例子,如送水送气(动量传递)、吹风干燥(热量、质量传递)等[1]。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较少,教学过程中如能适当引入工程案例,对提高授课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工程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是指在具有较强工程背景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组织,引入工程实际案例与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期达到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知行合一的目的[2]。化工原理案例教学能弥补教材内容相对固定与教学内容更新慢等不足,同时作为基本原理的稳定性与其应用不断发展之间的有效衔接,能较好地反映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与化工技术的进步[1]。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已日趋规范,工程案例教学法在高等院校日益受到重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常见的化工原理案例教学包括开篇案例法、问题案例法和综合案例法。其中,综合案例法最为重要,即在每个单元操作的结尾,列举出该单元操作的工程设计(或工程改造)实例,提出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本单元操作相关知识,解决该工程设计(或工程改造)中存在的问题[2]。综合案例法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实践性较强,需要教师将多年教学经验、参与各项工程实践的收获与科研研究积累三者进行有机结合。三本院校在化工原理教学中更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在保证基础知识传授的前提下,降低理论要求,多引入案例教学,突出实践技能的训练。笔者作为年轻教师,毕业后即从事大学教育工作,缺乏相对集中的企业实践经历和科研锻炼,缺少教学案例素材的积累,因此在化工原理教学中,一直探索如何能就地取材,把案例教学和本科毕业设计课题相结合,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收集案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使两者互为补充。
二、案例教学法和毕业设计相结合的可行性
在化工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最能体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环节[3]。毕业设计涉及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和过程装备设计等课程的知识,其中化工原理知识是学生使用最多的[4]。下面列举三个实例来说明如何将化工原理与毕业设计课题相结合,在化工原理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引入案例。
(一)农产品的热风干燥研究课题
这是一个实验型的研究课题,目的是对农产品在热风条件下的干燥特性进行研究。实际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采用变动的干燥条件,而该实验采用洞道式干燥设备,用大量热空气对少量物料进行间歇干燥,并维持空气速度及与物料的接触方式不变,将变动干燥过程近似简化为恒定干燥过程,实验所得结论可用于指导实际生产。该课题涉及化工原理干燥单元操作的许多内容,如空气干燥的基本参数的意义和湿焓图、恒定干燥条件下等焓干燥的相关知识等。研究过程中要先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选择适宜干燥条件;再利用热量衡算进行节能优化,选择最佳能耗条件和废气循环比;另外为了深入考察影响因素,还需找到恒速段和降速段对流传热系数的不同计算方法,分析干燥过程对流传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因此在开题阶段,指导教师就会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化工原理干燥一章的内容,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然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实验研究工作。该课题将复杂的工程问题进行了合理简化,体现了工程方法论的思想,并为讲授化工原理干燥单元操作提供了实例。讲授恒定条件下的干燥特性一节时引入农产品热风干燥数据、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图,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干燥的过程和分析方法,加深对干燥原理的理解。另外,实验能耗优化部分和废气循环讨论可用于干燥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及过程优化的教学。
(二)一硝基氯化苯生产车间硝化工段的设计课题
这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经典题目,来源于实际工业生产。目前,生产工艺已比较成熟,一般用混酸作为硝化介质,以氯苯为原料,运用三釜串联在常压等温环境下进行连续硝化。该课题主要研究一硝基氯化苯的提纯精制,废酸与一硝基氯化苯的分离和循环利用,生产产生的废气、废液处理和硝化工段的生产装置。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首先根据题目搜集所需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工艺流程设计,然后对生产中各个设备进行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对主要的设备进行工艺计算和选择,最终完成一个车间工段的设计工作。该课题涉及的专业内容比较全面,包括化工工艺设计、公用工程设计、外管设计、自动控制设计、环境安全评价及经济核算等。整个设计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单纯的手工计算费时且准确度差,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可让设计过程事半功倍,如使用Aspen plus、ChemCAD等进行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和工艺流程图绘制。工艺流程中除硝化反应外,其余均为物理过程,涉及流体输送、搅拌、传热、非均相分离等单元操作,还涉及安全环保、仪表控制、分析检测等。设备的计算和选型是设计的重点,包括配混酸工段的换热器设计、硝化反应釜的夹套换热器和蛇管换热器的选型、萃取釜和萃取分离器设计及附属流体输送设备的选型。化工原理教材中对换热器的讲解以列管式换热器为主,而该课题中多种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很好地补充了特殊间壁式换热器的知识;同时附属流体设备的选型可以作为日后教学中离心泵选型的案例,尤其是书本中谈及较少的耐腐蚀泵的选型案例。
(三)间壁精馏塔的流程模拟优化与水力学冷模实验研究课题
本课题是对三元物系分离的创新型设备———间壁式精馏塔的设计和研究。常规精馏操作需要用两个塔顺序分离才能得到三种不同的纯组分,而分壁塔中只需要一个单塔就可以同时得到所有组分,并能达到指定的精密分离要求。因此,间壁塔可以显著提高精馏的热力学效率,降低能耗,节省设备购置费用,且适用于传统旧式精馏塔的改造。为了较好地实现塔内分隔板两侧的气液分配,现在工业上使用的间壁塔一般会通过设计使用特殊的内构件来改变塔内压降,从而达到调节气液分配的目的;或者是将分隔板在塔内偏心放置,通过改变分隔板两侧的横截面积,来改变分隔板两侧气液分配。为了探究分壁的气液分布规律,掌握其运行控制的关键技术,毕业设计中会通过冷模实验、经验关联公式计算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气液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因研究内容较多,故该课题可拆分为三个子课题,分别是:1.设计间壁精馏塔冷模实验装置并观察气液负荷在设计范围内变化对气液流量控制效果的影响;2.验证新型气体分配控制专利技术的特性和改进空间,分析总结气相分配规律及变化机理;3.运用Mathcad软件进行塔板设计、水力学计算和核算,采用Aspen Plus、ProcessⅡ软件进行精馏塔的简捷计算,并进一步对流程做静态和动态模拟,针对产品的质量和能耗,进行可调节的自由度优化分析。该课题主要涉及化工原理的精馏单元操作和塔设备设计,这部分的教学中如能适当融入一些本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和创新成果,进一步拓宽教学内容,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将间壁塔课题作为新型结构塔的实例引入精馏塔设计教学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前沿分离技术,还可以作为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精馏塔设计任务的扩展,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
三、结语
篇8
1.1毕业设计选题不当目前来看,在毕业设计的选题过程中,学生对该如何选题把握不够,并且存在一定的跟风意识,盲目并缺乏主见,不从自己擅长的项目入手或者不善于挑战自己最弱的项目,往往跟随大流,从根本上说,其实也是对毕业设计不重视的一种体现。这些跟风意识又造成在后续的内容确定中对风格把握的不确定性。
1.2缺乏实地(市场)调研及收集资料综合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情况来说,缺乏实地(市场)调研是目前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学生所提供的实地调研资料很多都只有零星的几张现场照片,无细节,无分析,甚至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内容。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对网络的依赖性过大,书籍资料不查阅。所以,在后续的设计中,对内容及设计的理解偏差颇大,以致经常会有无法进一步深入设计的情况出现。
1.3设计内容或风格的不确定选题确定后,对设计内容及风格的不确定又耗去了较长的时间。通常常见的情况包括:对自己所选风格的认知程度不够,一知半解,左右为难。通俗地讲,就是以好看不好看来判断一个项目的风格设计。设计的内容大多是以常规的必需的来进行,极度缺乏创新意识。
1.4设计过程及设计草图表现不够一个项目的设计是需要反复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设计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草图表现,其实它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优化完善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有:照搬照抄,依样画葫芦。正是因为前面几个问题的累积,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无法支撑项目的实际内容,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最后呈现的设计效果往往也是不尽人意的。
1.5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缺陷从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来讲,大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每个环节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有很多不明确的因素,前期设计任务下达的不明确,中期与学生缺乏沟通与交流,后期对毕业设计质量的把关不严等等。
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思路
2.1正确引导,提出重视专业及教师对毕业设计的严肃态度决定了学生是否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首先,本专业应该制定严肃的考核制度,由指导教师对学生每个阶段的毕业汇报进行考核打分。再者,指导教师要做到严格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组织学生进行每一阶段的指导。
2.2以市场为导向,设定选题范围,先做后选所谓先做后选,是指在设定了选题范围后,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命题,做出预案设计,再由指导教师根据预先分配的大体范围挑选学生。这样的改变带来的一个好处是,令学生具有竞争意识,增强学习的积极能动性。
2.3重视市场(实地)调研强调市场(实地)调研的重要性及其步骤,要求学生做好采集,记录,摄像,摄影,采访等一系列调研工作,提前做好调研计划。在与指导教师沟通时,要形成一定的电子资料结合口述完成汇报。
2.4增加教学成本投入,完善专业用书的采购及电子书库的建设图书杂志,专业期刊,电子书籍及网络课程等对学生的知识量的填充都起到较大的作用。硬件配置在专业建设中已属标准配置,在互联网发达的年代,电子书籍的购买应用也非常方便快捷,只需要适当的管理,就能为专业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查阅,运用先进的理念来完善专业建设也不乏是一个好的想法。
2.5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一般时间跨度较长,但应该适当控制这个时间跨度。历时较长,往往指导教师及学生都觉得疲惫生厌;历时较短,又不足以完成整个项目设计,所呈现的效果也不尽人意。因由专业组织研讨调整确定毕业设计的合理用时,确保毕业设计顺利进行。成立毕业设计领导督查小组,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定时定期的检查,规范毕业设计前中后三个时期的进度安排,明确指导教师及学生各自的责任。在毕业答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毕业答辩总结、示范、交流的作用,严肃答辩会场的气氛,在答辩教师小组中加入企业兼职教师,并进行组别与组别,指导教师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错调整,从而杜绝学生松懈的态度及能轻松过关的想法。
篇9
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已普遍成为独立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共识。毕业设计作为理工科类学生4年系统学习专业后,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设计实践,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的重要环节,因其具有较强的设计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已成为独立院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1-2]
1独立院校毕业设计难以收到较好效果的原因
大部分独立院校依托一本、研究型院校而建,毕业设计教学方式、方法或多或少受母体和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使得毕业设计难以起到较好的效果,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主要原因[3-5]有:(1)独立院校相对教学条件、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紧张,指导教师科研项目少、实践经验欠缺,加之有些指导教师业务水平有限、责任心不强。(2)毕业设计历年选题大同小异,缺乏创新和新颖性,多年下来,指导教师积极性降低,网上抄袭较为严重。(3)大部分毕业设计题目与指导教师科研课题、实际项目脱钩较严重,学生被动选题,不具吸引力,毕业设计单人单题,毕业设计目的不够明确,缺乏竞争性和协作性,使得指导教师和学生态度不够积极,应付了事。(4)一本、研究型、传统的毕业设计课题侧重研究,一定程度上缺乏实践性,易导致假题假做、假题真做,难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真题真做。(5)毕业设计题目有的过大,任务内容设置过多,在规定的毕业设计周期内无法完成,有的较小,工作量达不到标准。(6)与学生就业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等各类考试时间冲突,迫使高校难于实施严格清晰的评判标准,各种答辩趋于形式化。因此,如何结合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独立学院自身特点,对毕业设计教学过程进行整体优化,拓宽毕业设计的途径,改进和完善毕业设计内容和措施,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已成为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结合创新竞赛开展毕业设计的启示
近几年,各种创新竞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衍生,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创新竞赛目前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及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国家级、省级创新竞赛,例如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大学生“挑战杯”、机器人大赛、广告设计大赛、网页设计竞赛、软件设计大赛、电子商务竞赛等[6-8]。通过调查分析不难发现,大部分创新竞赛的题目在形式、内容、难易度等方面都与毕业设计选题较为类似,因此很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都尝试从竞赛题目中遴选课题,大多数学生也非常愿意结合与竞赛相关的课题进行毕业设计、参加实际项目,动手做出实际的系统或演示装置,尤其是参加竞赛的学生,经常提出能否把竞赛的题目作为今后毕业设计的题目。较为突出的是,即使限于名额不能参加竞赛,许多学生也希望能到竞赛基地在竞赛系统平台上开展工作或验证自己的思路与做法。为此,我们结合近年来的竞赛组织、管理、指导经验,对结合创新竞赛开展毕业设计工作的优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总结发现:(1)近几年来,各项创新竞赛越来越侧重立足行业、政企合作、结合实际、注重前沿、学科交叉。创新竞赛,尤其是国家级、省级创新竞赛的题目,往往是由来自于行业的专家、专业的知名教授、企业的设计工程师等资深人物取材于生产实际项目和行业、专业的一些重要问题、热点问题、前沿问题,或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学科交叉知识。因此,毕业设计与创新竞赛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避免与实际项目脱钩或老套过时,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更有助于学生了解行业的实际以及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2)突出创新和实践。创新竞赛不只是强调理论层面上的设计与研究,更注重系统实现和发挥,学生需经历特定工程背景下的“学习—创意—设计—制作—调试—包装—成品”一整套类生产实际过程,最终都要求有自主创意设计制作成型的作品,实现真题真做,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锻炼较为突出。(3)团队协作加强。创新竞赛,尤其是大型的竞赛项目,往往需要多名学生组成团队通过团结协作才能完成,合理的分工以及各成员之间的协作精神也会对整个项目的实现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团队中,每一个学生既要有自己突出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要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这样才能在方案的探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逐渐形成清晰的实现思路,同时也能在不断的交流沟通中获取不同的思想、态度和方法,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弥补传统毕业设计单人单题单做、片面强调独立性带来的不足。(4)竞赛题目与毕业设计课题结合起来,具有非常明确的比赛规则、胜负规则和清晰的评判标准,存在竞争性、驱使力和激励机制,更具有吸引力,目标也更加明确,因此学生更感兴趣,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创新竞赛一般从大二、大三开始做起,毕业设计准备时间前移,保证了充足的时间,可以有效缓解与就业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等各类考试时间发生冲突。(5)由于创新竞赛选题范围广,涉及到多门学科,并且鼓励新技术的应用。这就要求赛前指导教师要有更广泛的知识面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知识和经验的相互渗透和补充使得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有了很大提高。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创新性问题和要求,有时教师也要重新学习,也要知识更新。为了方便学生的实践,教师常常根据学生的要求自己动手设计或改装新型的实践装置,力求引导学生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无疑使得教师能够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9]。这些特点正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需,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毕业设计和创新竞赛有机结合起来。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对以创新竞赛为依托开展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建立了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
3毕业设计与创新竞赛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3.1毕业设计时间前移,采用循序渐进的培养思路一般可以从大学一、二年级开始鼓励、组织、遴选对创新竞赛感兴趣的学生参加兴趣班、基础技能班、选修课等,三年级开始,指导学生跨专业、跨系、跨学院多学科交叉综合组建创新团队,并分配指导教师,成立指导教师组。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设计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除正常教学计划外,还需要指导教师组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集中组织、管理、开设好一些创新竞赛培训班、选修课等供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参加。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相应阶段的知识和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加上多鼓励、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结合毕业设计和创新竞赛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化训练及一些子项目和子课题训练,可较好地实现学生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到综合知识的融会贯通,再到能力创新的飞跃。
3.2结合创新竞赛题目选定毕业设计课题学生经过必要的前期准备和团队磨合之后,有能力、也有信心参加学科相关方面的创新竞赛或开展更大规模、更新、更贴近生产实际的项目,边竞赛边提高,各方面锻炼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在毕业设计选题时,指导教师最需要做的是适时整合学生以往训练过的项目和做过的创新竞赛题目,对其进行拓宽和延展,并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拟定出毕业设计题目,或通过学生自拟、指导教师把关后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继续发挥创造性,提出新观点,创新内容,把课题做大、做活。
3.3强化管理和监控,杜绝流于形式教学环节必须通过有效的管理、监控才能有积极的效果,否则再好的教学模式也会流于形式。我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1)建立规范合理的组织管理和操作程序,细化各项规定,明确责任。选派工作积极主动、责任心强、专业基础雄厚、有一定指导经验,尤其是实践动手、创新能力强并对此感兴趣的教师担任指导。(2)根据学生的空余时间,保证充足的时间量,合理安排学生到创新竞赛基地,实施严格的考勤签到制度,并作为今后的考核和选拔依据。(3)学生到创新竞赛基地来,必须要有明确的任务或具体项目,并拟定初步方案,作好日程安排和工作计划,可以由指导教师指导确定也可以自拟,最终由指导教师审核通过。(4)实施全过程监控,结合平时检查、不定期抽查和中期检查,负责人检查与指导教师检查相结合,书面材料检查与实际检查相结合,综合检查情况,组织专门研讨会研究、查摆问题,及时给予解决[10]。最终安排学生进行方案讲解、提问答辩和作品演示,严格评估机制和标准,评定出成绩和结果。当然在管理学生的同时,也应监督指导教师的工作情况,对其指导工作的质量进行检查。
3.4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制定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11]。参加创新竞赛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难免会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参加创新竞赛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课程替代。如对在短学期参加集训和创新竞赛的学生,其所在专业安排在短学期集中进行的实践环节成绩将由集训表现和竞赛获奖替代,也可以充抵素质能力任选课或选修课。对获得奖项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或奖金也是必要的。同时若参赛作品获省级奖项且内容符合所学专业方向,可以允许该学生在创新竞赛结束后,以个人名义提出替代毕业设计的申请,获准后按照毕业设计标准对申请替代的论文及设计进行整理和修改。指导教师也一样,相对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指导教师应给予课时酬金,对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也应有适当鼓励,还应该在教师评优评先、定岗和晋级时优先考虑。
3.5培养精英,模范带头,以点带面限于教学条件、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有限,以及创新竞赛的特点,创新竞赛需要实行必要的选拔机制,择优参加,因此绝大多数学生与创新竞赛无缘,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失去更深层次锻炼的机会,这与培养大量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精神相悖。为了解决这个不足,我们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采用了培养精英、以点带面,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方式,这种培养方式有效地扩大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面。具体做法[12-13]如下:(1)在三、四年级的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并配上有丰富经验的指导教师,系统地完成专业训练,把他们作为参加创新竞赛的后备人选,再从优秀的获奖学当中选拔出尖子,充当指导教师的角色。(2)让参加创新竞赛的后备人选去带动其他一、二年级新手或未能参加创新竞赛的三、四年级学生,采用传帮带、结对子等形式,形成后备人选梯队。(3)后备人选梯队经过初步训练后逐渐掌握了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经过选拔成为新一轮的主干力量,再带动更多的学生,形成良性循环,构建“塔形”梯队,如图2所示。
篇10
1 引言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是考查学生程序设计及系统开发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1],可以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大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检验,也是衡量学生专业综合水平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然而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下滑严重[2],教师论文指导工作也面临许多困难,甚至很多高校把毕业设计改革的焦点放在毕业设计是否应该存在和废除问题上。如何加强和改革大学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已迫在眉睫,找出问题的根源,积极探索并解决问题是当务之急。
2 存在的问题
笔者近8年来主要指导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认为毕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与学生、指导教师及学校所提供的环境及管理方式均有关联。
2.1 学生方面的问题
1)科研意识淡薄,理论水平不高,选题盲目,设计目标不明确。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3-4],如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处及如何去查阅系统设计所需资料,在众多的资料中也不知如何有效地阅读及参考相应的资料,甚至对于目前较为流行的系统设计工具及开发语言等更专业性的问题,更是知之甚少;总是按照规定的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可否换个角度去做”,不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缺乏创新能力。
在多年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应用学过的理论和知识点,如无法规范地画出软件设计流程图,论文中流程图画得五花八门。笔者经过与他们详细的交流得知,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做软件系统开发时缺乏有效的设计,基本上就是学习了开发环境的使用,熟悉了部分代码开发工具如JAVA、VC++等,就开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完成后开始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中再按软件开发流程来介绍毕业设计课题或项目的开发过程。由此画出的流程图基本上就是功能图,而学生对功能图的描述比较随意,所以画出的流程图极不规范。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学生在毕设过程中对数据库的设计也是非常随意,不知数据的规范化,无法运用数据之间的联系,一般也就是设计简单的独立的几张数据表,然后运用开发环境对其进行简单的增、删、改操作,对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使用缺乏应有的专业能力。
学生选题时,通常根据学院教师上传的毕业设计课题作为参考,由于高校系统开放的选题时间有限,加上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最后只是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教师来选定毕设课题,这种毫无目的的选题方式必然会给毕业设计带来很大的被动与压力。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往往还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熟悉使用开发环境的工作中,而对于软件项目开发的其他过程,如项目调研、项目系统设计等环节不重视,甚至不考虑,设计目标不明确。这样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包括论文写作、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达不到毕业设计的目标要求。
2)论文写作程序混乱,抄袭严重。论文写作程序首先是确定选题,查阅资料并掌握相关基础后撰写开题报告,之后进行项目设计,待设计结束后完成毕设初稿并修改定稿。但笔者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往往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部分学生总是在毕设最后阶段将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一起上交,也就是说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书写时间是一致的,这也就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并没有掌握毕设的基本流程。且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如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这些毕设课题,在参考书籍中可以找到类似系统的实现方法,甚至可以在网上找到类似的源代码,学生把界面稍微换一换,就成了自己做的系统,大篇幅地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稍加修改就变成了自己的论文。
3)就业压力大,投入时间少。当前高校扩招严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成了毕业生严重的心里负担,各招聘单位每年在大四上学期就开始大范围地招聘,这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个难得的就业机会,于是他们对各种招聘会跃跃欲试,基本都忙碌于各招聘会之间。除此之外,毕设时间与各高校考研初试、复试时间也相互重合,如此一来,多数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甚微。
2.2 指导教师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根据学科性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研究型课题,体现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性,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第二类是工程应用型课题,培养学生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及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开发与应用能力。但每一年学院毕业设计选题内容大多是相似或相同的,部分指导教师也都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认为学生的科研能力非常薄弱,于是在自己所负责的教研及科研项目中也很少让学生参与;负责毕设相关指导任务的各位教师,大部分又同时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这样一来,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就不是很充沛。这些原因都可导致学生实践及科研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当然就很不理想。
2.3 毕设实验设备不足,没有良好的实习基地
学院的毕设实验平台设备少,学生多,且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毕设管理人员很难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欠缺,这些都直接导致毕设学生计算机系统开发平台运用能力差。且有些实验设备比较简单,主要以验证性操作为主,缺乏综合设计实验的探索性分析。
2.4 毕业设计开设时间不合理,模式单一,管理不到位
绝大部分高校均将毕设时间安排在本科生教学计划的第八学期,而这样的时间安排恰好又与就业、考研冲突,学生对毕设投入的精力少;且毕业论文基本上还停留在如何教学生写论文的基本模式上,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做毕业设计课题根本不感兴趣,毕业论文质量差,论文模式单一无创新。由于答辩人数众多且答辩时间短,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也难以高质量地完成,答辩基本上停留在基本形式上,毕设监督的力度缺乏,无明确的考核标准,约束力度小。
3 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笔者根据以上分析的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给出改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几点参考建议。
3.1 更改毕业设计教学时间
我国高校的毕业设计工作大多数在第八学期完成,而毕业设计恰恰又是综合性及层次性最高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很难用一个学期完成。国外的一些大学将毕业设计实践安排在整个大学就读期间完成[3,5],以学分制为主,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可到工厂、企业等各处实习,并最终上交毕业报告。可借鉴并参考国外的经验,提前开设毕设相关指导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让学生掌握毕设的相关程序和写作格式等,有充分的时间和基础准备毕业设计论文。
3.2 认真做好毕业设计选题及分配任务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选题要注重理论教学性、研究创新性和生产实用性,大学生往往对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爱好,促使他们自己主动去学而不是被动接受。笔者调差显示,学生愿意选择应用性课题的主动性显著地高于其他类型的选题,这就反应出毕设论文选题应该最大可能地接近生产及生活实际。作为指导教师,选题要透射出教学实质,既要重点强调原有知识,承上启下,又要注重所学知识的连贯性及一致性,这样可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吸收知识,从而更好更快地得到提升。指导教师在毕设任务分工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所以教师对于选题的准备要具有层次性,按课题的难易度合理地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工。若将较为简单的选题分配给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往往能提前完成毕设内容,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水平;若将较难的课题分配给能力较差学生,则会使学生感到极大的压力,觉得设计不知从何做起,指导教师碰到如此情形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指导,使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毕设拘泥于形式,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合理地安排课题分工,最大可能地接近学生实际水平,促进他们的学习欲望,激发自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3 加强指导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毕业设计既涉及理论知识又涉及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指导教师既要能从理论上指导,又能给予实践上的帮助。学院可为专业教师提供与企业合作的平台,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或到软件企业进行培训,增强实践经验;同时学院也可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从两个方面共同增强指导教师的实际指导能力。
3.4 积极加强与企业及实习基地的合作,寻求更好的毕设指导方式
当代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较为实际,既要求有理论基础又要求有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若毕业生没有相关的实践或培训的经历,在工作中会遭受很大的压力且难以满足工作性质需要,往往出现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而学生又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两难状况。
学校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算法的教学。现在的企业和实习基地针对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可提出具体实训的培训方式。企业和实习基地可以项目开发环境的熟练使用为目的,对程序代码的使用为方式,培训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但实习基地偏重应用,对软件开发的相关思想、方法、理论的指导较少,很多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虽然能熟练地操作开发环境,运用相关的代码,但是很难独立地做出完整的项目。
学院可根据上述具体情况积极探讨与企业和实习基地的合作,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习基地为辅,将毕业设计的课题实施过程的指导工作交由企业和实习基地,并进行相应的成绩考核。而毕业设计任务的分配及论文的指导工作则由本院指导教师继续承担,也进行相应的考核,最后可将两部分考核成绩综合在一起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总成绩。这样,学生既可利用毕业设计的时间段到企业进行项目实训,又可在特定的专业方向上进行深入学习。
3.5 加强毕业设计各环节的监督力度
学院可考虑成立专门的毕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学院领导、各系主任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毕设指导委员会主要根据毕设教学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负责监督毕设的整体过程。并以各系教研室为单位进一步成立毕设指导小组,负责毕设教学内容的具体执行。
学院还可在毕业设计期间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组织毕业设计前的动员工作并组织参加毕业设计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毕业设计要求的文件、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选题工作,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课题讨论及任务分配,这样学生可以熟悉课题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要求学生做好开题报告,合理安排好毕业实习;到毕设中期阶段,学院应组织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检查,及时了解并检查各课题任务完成进度,积极解决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毕业答辩时应成立答辩委员会,采取指导教师现场回避等原则。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对每位学生的答辩成绩进行综合评审,对于部分较差者可实行“二次答辩”,以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
4 结束语
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主要由学生、指导教师和学院教学环境的整体配合与协作才能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可大大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促进能力的培养及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水平,改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但毕设的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外实训基地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弱、对论文的规范性要求及课题的科学性重视不够等问题,今后的毕业设计改革任务还很艰巨。
参考文献
[1]韩建民,王丽侠,贾洞.大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层次化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3):18-22.
[2]温艳冬.关于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2):103-106.
[3]武卫莉.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153-155.
[4]王玉锋,刘保旨,李雪梅,等.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77-79.
- 上一篇: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
- 下一篇:中医基础经络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毕业论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