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要点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基础知识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前言
静力压桩施工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上海开始研究应用,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压桩机械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进一步得到推广,到到20世纪90年代,压桩机实现了系列化,既可施压预制方桩,也可施压预应力管桩,目前在全国许多城市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某工程简介
某工程地上十五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52.2m,建筑面积为16400m2,建筑结构类型:一类高层建筑,现浇框剪、框架结构。
本工程地质情况:①人工填土层平均厚4.4m;②冲积土层平均厚11m;③残积土层均厚6.5m;④基岩均厚23.1m,顶面埋深16.1-26.95m。
桩基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其采用静压PHCΦ500mm预应力C80管桩,管壁厚125mm,单桩设计承载力: 抗拨1000KN,抗压2000KN。桩端持力层为基岩的全风化岩层,桩长为18至25m。桩顶设计标高为-6.5m,局部达-7.5m,工程桩总数213根。
二、静压桩施工过程
(一)施工准备
1、对施工场地要求:场地地耐力应不小于140KN/m2,坡度不宜大于1%。当桩机在上坡时,坡度应控制在10%左右,上坡时卸掉桩机配置。桩机最小工作半径:桩位中心距周边建筑物应大于1/2压桩机宽度+1.0m,且对建筑物应配备相应的保护措施。
2、管桩堆放和管桩进场前应有出厂合格证以及管桩的检验报告。堆放时应选择在坚实、平整的场地,以防不均匀沉降造成损桩,并采取可靠的防滚措施。
3、桩位测量定位根据基准点进行放样,将轴线控制点引出6至8m,做好测量控制网。
(二)压桩技术
1、桩机的就位:桩机移至桩位置,将桩机调平,使夹持器的中心对正桩位中心。
2、管桩的就位:当管桩下放至地面10cm处停车,夹持器把管桩夹紧,吊车的吊钩放松。夹桩的压力不大于5Mpa,并应逐次加压。管桩对中方法:将钢筋制成的Φ500mm的模具放置在地面上,模具的中心对桩位中心,而管桩周边与模具的周边对齐。
3、压桩
A、压好第1节桩是保证整根压桩质量的关键,定位和垂直度应严格控制,压入时,先应根据机上水平仪调平机台, 同时须在桩机的正面和侧面分别设经纬仪或吊线锤,监控下桩垂直度, 桩身垂直度偏差不宜大于0.5%,压桩速度不得大于2M/min。
B、合理的调节管节的长度,尽量避免在接桩过程中桩尖处于或临近硬持力层,管桩接头数不宜超过三个。
C、因为全风化岩面起伏的变化大,所以容易造成管桩终压后桩长不一,有砍桩与超送,露出地面的管桩应及时截桩,截至地面以下300至500mm,以免桩机行走时损坏管桩。
D、要求现场测量工作者对压桩过程进行全程测点测量。
E、在压桩过程中通常会遇到突况,如遇以下情况时应暂停压桩,并及时与监理、设计等有关人员研究处理:①桩身混凝土出现破碎及剥落现象;②压力值突然下降,沉降量突然增大现象;③桩身突然倾斜、跑位,桩周涌水现象;④地面明显隆起,邻桩上浮或位移过大现象;⑤按设计图上要求的桩长压桩,压桩力未达到设计值;⑥单桩承载力已满足设计值,压桩长度不能达到设计要求。
4、接桩
本工程的桩接头采用CO2体保护焊,依靠焊比和焊件之间产生电弧来熔化金属进行焊接,以CO2气体在电弧周围造成局部的保护层,以防止有害气体的侵入,保证焊接过程的稳定性,从而获得高质量的焊缝。
A、需接桩时,其入土部分桩段的桩头宜高出地面0.8~1.0m,便于接桩焊接操作,上下节桩段错位偏差不应大于2mm。
B、管桩对接前,上下端板表面应用铁刷子清刷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
C、管桩接桩一般为“U”形坡口,可采用JM-56型的Φ2焊丝。
D、焊接层数不得小于3层,内层焊渣必须清理干净后方能焊外层,焊缝应饱满连续。每道焊接接头必须超前引弧以免产生缺陷,根部必须焊透。
E、尽可能缩小接桩时间,焊好的桩接头应自然冷却后才可继续压桩,自然冷却时间不宜少于 8min,严禁用水冷却或焊好后立即施压。
5、送桩
本工程送桩长度为0.5~4.5m, 当桩顶压至接近地面需要送桩时, 应测量出桩垂直度并检查桩顶质量、合格后立即送桩。送桩器的中心与管桩中心线应吻合一致。
6、终压
正式压桩前,分别对不同的桩型进行试压桩,确定压桩的终压技术参数为:以压桩力为主要控制指标, 有效桩长为参考参数。当有效桩长小于20m时的终压值取18Mpa,当有效长小于15m时,取终压值19Mpa,满压不再贯入后复压3次,间隔5min,每次持荷10s,总沉降量不超过 10mm。
7、截桩
桩头截除采用锯桩器截断,禁用大锤敲击或强行扳拉截桩。桩顶标高偏差不得大于2cm。电动切割机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抱箍上,通过手柄,进行割桩工作,割桩时需加水,操作时需要换几个方向。
三、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1、对管桩的进场检查验收工作进行严格把关。管桩的吊运应轻吊轻放、避免剧烈碰撞,进场的管桩应分类堆放整齐,垫木不可体用用有棱角的金属构件,应该用耐压的枕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当堆放管桩的高度不超过两层时,可以拖拽取桩,但拖地端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废轮胎等弹性材料进行保护。当管桩堆放高度超过两层时,应用吊机取桩、严禁拖桩。
2、在压桩施工过程中,应对施工现场周围建筑物以及围墙进行变形监测,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3、在对群桩承台压桩过程中,应考虑挤土效应的影响。一般静压桩的桩位复核在土方开挖后进行的,在土方开挖施工的过程中应注意桩的成品保护,此时就应该考虑土体反弹,土方开挖宜在压桩后的两周后进行,应采取分层均匀开挖,每次开挖的深度应视土质情况确定,粘土质土一般控制开挖深度为1.5~2.5m,淤泥质土的开挖深度一般控制在0.5~1.5m,土方开挖时采取了由四周分层均匀开挖,桩间较密的土方采用小型反铲开挖,则土层中的挤土应力被均匀地释放。
4、根据地质报告结果表明:本工程的地质中孤石较多,所以应对有孤石桩位采取补勘措施,探明孤石的位置、大小,因本工程孤石埋藏较浅,对小孤石可采取用送桩器进行排挤引孔,体积大的先用挖土机清除。
5、根据地质报告和实际情况确定配桩计划,并考虑同一承台的桩接头位置应错开。
6、当第一节桩入土垂直度偏差范围应控制在0.5%内,桩身垂直度偏差范围小于1%。
7、终压值由设计根据现场试桩情况及工程地质勘探报告等确定,一般磨擦桩以桩长为控制条件:①大于20m的端承磨擦桩以桩长为主,终压对照;②对于15~20m长的桩,密实砂土持力层时,应以终压力达2.0~2.5倍的设计荷载为终压控制条件,稳压不少于3次;③对于长度小15m桩,粘土持力层时,应以终压力为终压控制条件。
篇2
论文摘要:目的:探寻中医药发展中的阻力与隐患,说明中医药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方法:以在中医药大学的学术讲座和与学生的座谈与临床调查反应出来的现象看其本质。结果:很大一部分学生入学后对中医没有兴趣,部分毕业生临床实习不懂诊脉、识证、立法、用药,只会看西医的诊断指标辫病施药。结论:中医教育从招生弊病到教学课程顺序没有按阶段性设笠,一味追求现代化的创新,应激发毕业生在临证过程中灵活运用中医与现代医学辫病相结合的方式治疗单纯西医药治不了的疑难病症。
1问题
1.1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人学后对中医没有兴趣
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当中医课程开课后对中医药没有兴趣,不愿学习中医,认为难懂不好理解。
1.2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学习中对中医药课程产生厌烦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中医没有兴趣,产生消极厌烦情绪,成绩普遍较差。
1.3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对中医产生怀疑
一部分毕业生进人实习时,遇到病人时不知如何诊脉、识证、立法、用药,即使勉强处方,都要根据西医的诊断指标辨病用药,疗效极差,因此对中医产生怀疑。
2原因
2.1中医院校招生的误区
中医教育从历史上都是以家传,师传形式为主,20世纪50年代随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地创办了中医学院,随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也创办了中医学院,但是,由于近代一直是以西方现代医学占主导地位,招生的质量和要求模糊,时至今日,中医药院校的招生仍然采用西医药大学的招生标准,从理科学生中招生,这就给中医药的发展和前进埋下隐患。中医药来源于传统的中华文化、人文科学,没有中华文化底蕴,就无法理解经典中的哲学理念和人文自然,要学好中医也很不容易。
2.2中医院校的教学课程设置顺序有误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中医药教育要以中医药为专业,理科学生本来就对中医药很难发生兴趣,而中医药教育的教学课程设置顺序不合理,学生一人学首先灌输的是西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外语,由于理科学生对现代医学接受能力快而强,一开始就把思路和观念引向现代医学,当以后进人中医药课程时,文科知识差,观念转不过来,对传统经典文化没有兴趣,逐渐产生厌倦心理,随即失去信心,甚至误解中医学术。
2.3对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进行客观化教学模式改造
中医学基础理论首先是继承,功底扎实后才可创新,一味追求现代化而把中医基础理论看作是滞后的,缺乏细胞、分子以及基因等微观水平和现代科学试验,从而进行客观化教学模式的改造,完全割断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的联系,使学生思维西化,对中医产生厌倦和怀疑。
2,4临床实践课程少,纸上谈兵多
中医毕业生要注意临床实践,跟导师临证治疗,让学生树立起信心,不要让西医的诊断指标牵着鼻子走。毕业论文追求分子水平,基因水平,把西医现代化的东西全部搬到中医中来搞中医药现代化,失去主次,造成毕业生不懂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来辨证施治,结合西医的诊断、生理、病理等知识取长补短,或中西结合提高临床疗效,追求纸上谈兵,结合不到临床实践,失去了中医学的生命力。
3改革
目前中医药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近几年,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政策极好,中医药院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1中医药院校招生改革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学术体系,所以招生方式也一定要有区别,一定要从文科生中招生。
3.2中医药院校要以中医教育为主
中医药院校要从教育内容、课程体系和顺序教学安排等方面保持中医药特色的的前提下,先安排一些传统文化、人文科学、哲学、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各科,经典著作。然后,再注人现代自然科学、西医基础、生理、病理、分子、基因等现代科学知识。在完全继承了中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接收现代科学技术,才能达到培养出创新发展的中医人才。
3.3加强临床带培
中医是实践医学,要选择纯正的名中医带培毕业生,使学生掌握四诊要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要点,能够在临床中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单纯西医治不了的怪病、奇病、疑难病,培养出真正的名医大师,中医药才能发展。
篇3
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临床,对于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在临床上是否用得上存有很大的疑问。因此选择病案式教学,通过病案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病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针对所讲授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病案,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从疾病的临床特征到诊断治疗,使得基础知识转化为临床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
2契合大纲,选择并编制病案
在病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大纲中的要求,精选并设计、编制病案,使得病案教学能够成为理论教学的良好补充。首先,在病案的选择上,要经典、准确、简单,一个病案能说明一个问题即可。其次,针对所讲授的疾病的关键知识点选择病例,针对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对病例进行编辑,尤其是对典型症状、关键时点等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突出描述,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再次,根据学生水平、教学层次要求,应用名医医案,提出问题-启发-讨论-总结,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在医学课程的教学课程中,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疾病的诊断要点治疗方案,还要对学生的诊疗能力进行培养。病案教学就能够很好地对理论教学进行补充,充分利用病案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
3病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病案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应用关键知识点,分析典型病例,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与理论知识教授的方式不同,病案式教学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开创思维为主要目的。理论知识教授由于授课内容较多,所以以课堂讲授为主,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通过教师提出病例,学生进行讨论等多种方式,避免理论课中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通过引用病案,角色扮演,增加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由于现在患者难以配合,在示教课过程中,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的锻炼,也难以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如何达到示教课的教学目的也是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示教课中,通过引用病案,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目的,是值得推荐的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引用的病例要经过精选,主要是以患者的就诊情形为主要模拟景象,进一步提高患者临床能力培养的要求。
5结语
篇4
1中医内科学教材现状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专业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各科的基础。过去传统的中医内科学教材一般都注重专业知识的宽泛阐述,长期存在着过于繁杂、内容过宽或过深、忽视实际技术操作技能、忽视学生主体个性化能力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不能满足培养日益扩大的高职高专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编写在革除传统教材弊端、贯彻能力本位的理念、做到简明实用、继承而创新等方面作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成效,但也亟待进一步修订。
2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教材编写思路的探索
2.1充分体现能力本位教育理念
应注意在教材中贯彻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3种基本能力,即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结合上述能力要素,在编写教材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由于是定向农村和基层的高职高专学生使用,故教材主要应选择尤其符合农村和基层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病机的阐释和诊断要点、辅助检查的应用、其他疗法等具有浓郁的农村和基层特色,诊断和类证鉴别简明扼要,完全符合高职高专层次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他们更快更有效地学好中医内科学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②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教材的基本知识要突破传统的格局,将学生前期所学到的中基、中诊、中药、方剂知识融汇贯通,重新有机的加工处理,以冀在学生心中重新整合激活。③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教材的叙述要有严格的理法方药顺序,使得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思维、临床辨识和处理疾病的能力衔接起来。④培养学生的中医内科诊疗技术操作能力。辨证论治中增加更丰富的“其他疗法”,阐述中成药、外治疗法、针灸推拿按摩疗法、民间单方验方、名老中医经验方等的应用,适合于农村和基层特定的条件和实际情况。每篇后面附有名医的病例分析,理法方药条理清楚,其处方用药分析详尽而有一定的深度,要留给学生思索和探讨的空间。⑤培养学生的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教材须创造性地应用国际医学教育新理念(培养核心能力: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交流技能等),在病因病机、辨证过程(尤其是问诊)、预防和调护(护理、食疗、精神调摄)等方面的阐述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
2.2切实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科学精神
教材在内容组织上要较好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系统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编写时,可从本学科一些成熟的教材中精选素材,进行合理组织,做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逻辑性强,贯彻了“少而精”的原则,做到中医药知识的传承,同时也注意吸纳中医内科学的一些实用的新成果,新方法和新技术,但在深度和广度上又须符合高职高专层次,尤其是定向于农村和基层学生的教学水平,具有明确的针对性。病证选择以农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诊断部分补充基层有条件开展的辅助检查内容,辨证论治之中提供“其他疗法”供选择。辨证分型采用与本科教材大体一致的归类,有利于统一适应执业中医师考试的要求。选择的病例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全国名医名家的验案,并且把病例分析写上去,主要是当作示教举例,有利于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学习,启发学生的辨证思维,加深对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的认识,熟悉药物的常用剂量原则,尽快提高临床知识以及经验借鉴,举一反三。
2.3突出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在专业能力培养中的核心地位
中医临床思维的认识基础是整体观和恒动观,医疗实践的方法论是辨证论治。临床上,讲求理法方药的环环相扣,有其特殊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路线。对疾病的进行诊断和立法处方共同构成了中医临床思维的全过程,临床思维能力在中医专业能力培养中占有核心地位。教材的总论部分可通过对内科疾病分类命名的介绍,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医内科病证概念的系统和清晰认识,丰富内科疾病辨治基本原则和临证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对中医内科临床辨证论治的规律、特点和方法有粗略的了解,与前面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等课程相衔接,为学习各论奠定基础,尤其突出对学生诊查识病辨证能力的培养和强化。各论中,内容安排方面要坚持“少而精”,详略得当,概述和病因病机简明扼要,尽量少引用文献资料,诊断依据和类证鉴别要点明晰,为适用农村基层,丰富“其他疗法”,介绍中成药及其他中医药辅助治疗方法。在精选医案的基础上,增加简略精当的病例分析,为了满足高职高专教学实用性要求,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附篇中要增加中医内科教学见习、实习指导,病案讨论,病历书写指导的相关内容,旨在对高职高专层次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方面有所帮助,明确地强化对学生的临床整合激活以前所学基础知识、立法处方的辨证论治能力培养。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也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举一反三,在原来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4探索满足学生个性化能力发展需要的教学改革
学生是发展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材编写中应注重把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容规划、目标定位等和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整体地、密切地联系起来。
教材须从中医内科学科体系的特点和思维模式出发,在考虑安排教学内容时,避免成为纯粹的知识汇集,而要成为指导学生能力发展的纲要,应用一些国际医学教育新理念,如以系统为基础的实践和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提高(PBLI)理念,设计出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形式。遵循学生是学习、认知的主体,适应学生个性化能力发展的需要,遵循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统一,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打破设计传统,不编写四诊摘要、病机分析、方药分析等内容,留出知识的间隙,供学生用已有知识的迁移和整合来补充。再如丰富病例分析,能满足讲授、讨论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需要。
2.5大胆尝试教材编写与课程建设相结合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类教材中的主干课程,教材的编写要注意所体现的能力本位理念适合在教学中贯彻实施;教材内容要简明实用,适合于高职高专的相应广度和深度,在病种选择、内容阐释、课时分配等方面充分地和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要求相融合;教学方法上,教材编写要注意讲授内容的详略,讨论病例的精选以及自学内容的宽泛、新颖、实用。教材应注重采用“启发式”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认知、辨识、治疗疾病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性、主动性,启迪临床思维,加强临床实际操作技能训练,适应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篇5
【关键词】 PBL教学法;《温病学》;中医教育
“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并于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推荐[1]。PBL教学模式是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倡导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习者通过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在医学教学实践中采用PBL教学模式,同时也满足了循证医学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循证医学思维[2]。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学家对PBL进行了深入研究,已有实践表明,这是一种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目前已应用于许多高等院校的各学科领域,受到广泛的重视[3-4]。笔者在本校2003级中医学本科生的《温病学》各论部分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以初步探讨PBL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2003级中医学本科专业共89名学生。这些学生已接受过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已系统学习了相关的中医学基础以及其他临床基础课程。选取2003级一班作为研究对象(PBL教学组),共计44名学生;另一班为对照组(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共计45名学生。
1.2 教学方法
1.2.1 PBL教学实施过程
①编写病例,以临床遇到的具体问题为学习起点。在编写病例中隐含大量鉴别诊断的信息,利于学生据此提出问题。②根据病例中提供的病史、主诉及四诊检查结果,让学生提出需要进一步询问的临床表现、具体病史,给出相应的结果,鼓励同学提出假设。③自我学习。某一症状出现常涉及多种疾病,引导学生利用图书、网络,查询相关资料,明确各相关疾病的特点,允许小组成员之间交换资料,收集各种信息。这部分自我学习过程是PBL教学的中心环节。④在教师带领下的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综合各种信息和资料,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作为论证假设的第一步,其后则根据具体的病情变化,提出治疗原则及具体的治疗方案。⑤总结。完成上述4个步骤后进行小组总结,使知识和信息系统化。
1.2.2 传统教学的实施
运用启发式、病例式教学方式,结合多媒体教学,教授学生相应部分的知识。
1.3 教学效果评估
采取期末考试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期末考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命题,包括40道选择题(其中病例分析题占15%)、5道填空题、3道名词解释、2道简答题、1道论述题,共80分,主要考查对《温病学》相关章节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此外,在期末考试试卷中另设附加问答题(20分),内容为病例分析题,主要考查临床思维过程及步骤,其分数用于评估教学效果,不计入期末总成绩。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以x±s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ANOVA检验,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PBL教学组期末考试成绩与传统教学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附加题PBL教学实验组得分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P0.05),见表1。这表明,PBL教学模式训练的学生在临床思维方面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表1 PBL教学效果评估结果(略)注:与传统教学组比较,*P
3 讨论
3.1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温病学》各论部分的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体,学生被动听讲,虽然近几年来采用了“以问题及病例为先导的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但仍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病例分析的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培养学生形成临床思维,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及潜力将是十分重要的。PBL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目标明确,让学生自己利用各种资源解决问题[5]。传统教学重在传授知识,而PBL教学的目标是建构运用与临床相结合的知识,建立有效的临床推理过程、发展自学能力,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在临床前的学习中运用临床推论方法,对于帮助学生以对临床工作有用的方式组织和建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3.2 PBL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将PBL教学法应用于本科《温病学》教学,其常规操作方法为:①学生以一个实际的临床问题为起点,由此带出一系列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技巧方面的问题;②查阅有关的参考资料,寻找答案;③共享查到的结果,互相补充,取得各个问题的满意答案。国内外研究表明,PBL教学方法对学生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影响有意义[6-7],本研究结果也显示,PBL教学模式并不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知识要点和难点的掌握,而且,PBL教学模式训练的学生在临床思维方面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3.3 应注意的问题
①PBL实施的关键在于问题设置的合理性,随意设置会产生内容分散、联系不足、达不到实际效果等问题,因此,前期准备工作非常重要。需要在加强教研室间的联系、加强教师间交流合作方面不断改进。②PBL教学在实施中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但使用PBL的授课内容与传统授课内容的比例尚待进一步探讨。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估体系,切实研究每部分教学内容是否均适合PBL教学模式、PBL授课后学生是否能将知识点全面掌握。③应该不断完善配套的学习教材,使PBL教学有相应的教学指导或教学大纲,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注意基础理论的掌握。
4 结语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PBL教学不仅促进学习兴趣和动机,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随着医学知识的迅速增长和更新,要求培养学生发现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使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跟上信息时展的步伐,真正树立起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是目前教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积极开展PBL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Tavakol K, Reicherter EA. The role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the enhancement of allied health education[J].J Allied Health,
2003,32(2):110-115.
[2] 吴库生,李 克.PBL教学法中的循证思维及医学生素质教育[J].医学与社会,2006,19(6):51-52.
[3] Louw G, Vivian L, Friedling J. Expanded learning opportunities:Some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for dissection in the“supported”problem-based learning medical curriculum at the University of Cape Town[J].Clin Anat,2004,17(7):587-588.
[4] 于海涛,邱丽玲,朴贤玉,等.PBL教学法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J].医学研究杂志,2006,35(2):78-79.
[5] Kwan CY. Learning of medical pharmacology via innovation: a personal experience at McMaster and in Asia[J]. Acta Pharmacol Sin,2004,25(9):1186-1194.
[6] Norman GR, Schmidt HC. The effect of the PBL courses[J].Mediccal Education,2000,34:721.
篇6
关键词:临床中药学 探讨分析 学科体系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18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34-01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临床中药学已经逐渐发展为比较独立的一门学科。但是,业界对临床中药学的存在形态、研究领域及内容和学科属性等问题的认识普遍不统一,这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所以,坚持医药结合的思想是建设、发展临床中药学的重要内容。
1 关于临床中药学的属性、任务与特点
1.1 属性。临床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中药临床应用的学科,是将中医学与中药学相结合的应用学科,是介于广义的药物学和中医治疗学之间的新的边缘学科,是中药学下的分支学科。
1.2 任务。临床中药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和保证中药的合理、有效的临床应用。
该学科的研究重点就是要将过去传统的药学以“药”为重点的思想转向“药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新思想;简单的理解,就是要以病人为对象,在确保药品质量的前提下,保证安全及合理、有效地用药。
1.3 特点。从学科比较学的角度看,临床中药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3.1 临床中药学基本上是以满足中医临床用药的需求为目的,进一步根据其需求和用药规律,开展中药学的相关研究;然后再以中药学的研究成果指导和确保中医临床用药的优化和安全。
1.3.2 从两个角度出发。临床中药学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角度出发:中医临床用药的角度和中药研究的角度。但不论以何为起点进行研究,都应该大力开展、完成“三大结合”的工作,最终实现“老药新用,普药特用,提高用药安全”的主要目标。
1.3.3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要实现临床中药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保证所有的研究工作都要根据中医药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体现阴阳五行、动态平衡的基本内涵,注重脏腑经络的病证方药对应、生理病理和以临床疗效为检验标准的有机结合。
1.3.4 具有新兴边缘学科的优势。临床中药学既是一门药学,也是一门医院;更是一门介于中医治疗学与广义药物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所以它有一般学科所不具有的重大优势。
2 关于临床中药学的基础、主要研究领域、内容与存在形态
2.1 基础。在中医药学的起源阶段,“药食同源”、“医药同源”,药事实践与医事实践都是密不可分的。“学术基础在临床,学科生命在疗效”是中医药学的基本理念。中药学和中医学的基础知识,是指导中药的研究与应用的理论基础;并且中医各临床学科是中药学发挥作用与实现其价值的主要阵地。
2.2 主要研究领域。
2.2.1 文献理论研究配伍关系、传统药性及其禁忌等。
2.2.2 临床用药研究临床各科不同病证的治疗用药方法与规律等。
2.2.3 实验分析研究机制分析、成分分析、疗效分析,即药理药效研究等。
2.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向。
2.3.1 开展临床中药学工作的前提是结合临床研究中药理论中药理论的研究。通过结合对中药理论的临床研究,来揭示例如中药性味归经等学说理论的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
2.3.2 为了筛选固定有效药方作为新药和开发药物研究的基础,要临床来观察药方的疗效,新药开发、临床用药的研究的一、二期临床研究工作等,一定以临床中药学的体系与方法作为指导和支撑。
2.3.3 注意用药禁忌、精研复方配伍、复方配伍是中药普遍的应用形式。
2.3.4 核实研究品系质量药品、同名异物的优劣真伪,是临床有无效用的关键。
2.3.5 分析熬制药物的用量、权衡用量轻重是确保药效的重要步骤。
2.4 存在形式。在研究机构、医院、研究室、生产厂家的调剂室、质控室等单位和部门、实验室,都有临床中药学的工作存在,因而需要大量相应的工作人员。
3 关于临床中药学的发展方向与途径
3.1 多学科全面研究、协作互补、全方面发展的临床中药学的发展,需要依靠中医临床各学科的发展,也需要依靠中药其他基础学科和分支学科如药化、药理、制剂等的发展,更要依靠当代新科技手段的帮助与应用。
3.2 中医学与中药学结合进行中医临床实践,可以更好地保证合理用药、提高疗效、保证安全服务。中药学科的建设,应始终注意与中医临床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依靠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指导,提高水平和疗效,服务于临床的实际需要。
3.3 临床中药学是以传统中医药学为主体的现代学科。由此可见,该学科的发展,必须坚持现代研究与传统研究相结合,以坚持传统的中医药学主体为基础,更好更多地使用现代研究方法与手段,深入发展对传统中药学的领悟,从而发展现代化层面的临床中药学。
3.4 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结合使临床的实验微观研究与宏观疗效观察研究能够更好地相互互补、促进。只有依靠和坚持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结合,才能实现“优化量效老、药新用,常药特用”,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科价值。
3.5 培养复合型人才多学科相互补、传统研究与现代研究相结合、中医学与中药学相结合、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的发展途径,成为复合型人才,并懂医善药的。
4 关于临床中药学的学科体系及其与中药学其他学科的关系
4.1 临床中药学的学科体系结构。
4.1.1 学科学术体系。以临床“合理、科学、安全用药”为目标,以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方剂)的各系统主要以病证用药规律、药理药效及其应用要点为研究核心,以实验研究与临床结合为主要的手段。
4.1.2 学科的工作体系包括研究机构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学术思想体系三个方面。
4.2 临床中药学与中药学其他学科的关系。
4.2.1 基础。生药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等方剂学和基础学科。
篇7
关键词:成人教育;中医药;青年教师;金匮要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026-02
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以下简称“成教”),主要指面向在职从业人员的学历提升、专业进修及普通教育后的教育进阶。此阶段学生多已成年,学习形式主要有脱产、业余(包括半脱产、夜大学)和函授。由于成人学生在年龄、心智、社会角色和社会经验等方面与全日制学生迥异,因此在n程设置、内容选择和讲授方式等方面应依照其特点加强针对性,以提高教学效果。中医药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注重临床技能的培养和良好医风医德的建立,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关系到中医药文化及产业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笔者先后完成了脱产、业余和函授三种学制的《金匮要略》教学任务,积累了些许体会,分析总结如下,以期对中医药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自我发展有所提示。
一、中医药成人学生的特点
1.年龄差距大,知识背景及认知能力迥异。在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方面,青少年刚刚结束基础教育,对生物、古汉语、历史等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这会对其学习中医学有所帮助,但也不排除个别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掌握好基础文化知识而导致高考落榜,进而选择成人教育,这些学生和大多数远离课堂多年的中老年学生一样,在阅读、理解《金匮要略》一类的中医经典医籍时会出现一定困难。
中老年学生多是中西医从业者或中医爱好者,已具备一定医学常识,善于思辨,认知能力优于青年少年。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文化的长期影响,熟悉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善于运用辩证法思考和处理问题,更易接受阴阳五行理论,并自觉地与自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因此,即使中老年学生的脑力和精力已不如青少年,无法准确背诵医籍原文,但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却比后者生动、全面、积极。但另一方面,中老年学生已步入社会多年,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比青年教师还要丰富,心中很少有青少年学生和全日制本科生对教师的敬畏感,对教师提出的创新性学习方法或教学方法改革有持保守态度,不如青少年学生与教师的配合度高,导致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2.学习目的明确,对教师要求较高。相对于全日制学生普遍存在的迷茫状态,成教生学习目的更为明确。学生中有乡间赤脚医生,有家传个体医生,也有对中医学怀有浓厚兴趣的业余人员,在经过了社会的历练后,决定投入时间和金钱来接受系统、正规的中医学教育。他们多已成家立业,精力和时间极为有限,非常珍惜课堂时间,对课程期望值高,希望教师能够认真负责、讲授精彩、授课信息量大、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人学生通常不满足于学制内课程,住校者大都充分利用时间旁听课程,甚至编制出其内部流通的“好课”表。很多学生会向教师提出自学时的疑问或实践中的难题,以此评判教师的专业水平,尽管这对教师而言是个挑战,但却常为教师备课、提高理论水平提供新思路,起到教学相长的积极作用。
3.珍惜学习机会,自律性强。除仅为完成学历教育的学生外,大多数成教学生带着工作及生活中的问题走进课堂。他们要么在幼年错失学习机会,要么在工作后急需知识技能,因此,会对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倍加珍惜。只要课程内容饱满、实用,他们就会克服障碍来到课堂,即使因失眠而在课堂上打瞌睡也会深深自责,并在课下向教师说明情况,表达歉意。在本人所教授的2009级中医业余专升本班级中,有一名学生是省医院的护士,经常下夜班后直接赶过来上课,夜班护士的辛苦可想而知,她却每次都能做到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偶尔因交通堵塞迟到,还都在课下主动询问遗漏的重点;2007级中医高起点本科班的一名女生,开课时已身怀六甲,经常步履蹒跚地走进教室,坐在座位上休息十几分钟才能平复气息,到课程后期已能明显看出她手脚浮肿,有时甚至唇色紫暗,让人十分担忧,但她却很少缺席,风雨不误地坚持听课。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备课,筛选精华。《金匮要略》是一门对教师理论水平要求高、授课难度大的课程。由于年代久远、原文散乱,历代各家观点迥异,要求教师不仅要将原文文义讲通,还要以启发思维为目的,总结介绍医家关于有争议条文的不同见解。基于成人学生对教师水平要求较高、学习时间紧张、课时有限的特点,教师不仅要扎实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和动态,以使讲授更加自如,更要为学生多作总结和对比,通过串讲和鉴别促进学生记忆知识点,为学生节约时间,争取使其在课堂上理解、消化课程要点。另外,对于条文不要求一字不差的背诵,以理解、记忆仲景的辨证思路为原则,同时注意理论的升华。
2.加强师生交流,注重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成教学生社会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进行全面准确的学情分析,把握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分析归纳,并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与学生增加交流,充分了解其职业特点、专业水平、基础知识情况。并考虑其自学能力,充分利用其较强的理解、推理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规避其在记忆、创造思维、反应、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弱点。
3.突出实用性,加强医德教育。《金匮要略》作为中医临床基础课程,在讲授中必须有大量的实践案例做支撑,否则只能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磨灭了此课程的实用性。因此,教师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临床,跟随老专家出诊或独立出诊,搜集相关验案,引导学生运用《金匮要略》中的辨治思想进行辨证分析,确定理法方药,再与行之有效的诊疗思路作对比,找差距。尤其应注重绪论内容设计时案例的运用,在一般认知中,绪论较为枯燥、理论化,与临床联系不甚紧密,易让学生从开课之始即失去兴趣,但当学生发现教师对绪论的讲授并非想象中的枯燥乏味,而是包含了大量临床案例,十分生动精彩时,便会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坚定刻苦学习的决心。
4.自信、坦\,取得学生信任。在学生的预期中,《金匮要略》这门难度较大的课程应由老教师来讲授,尤其是有的成教学生可能比教师年龄还要大,社会经验和阅历也多比教师丰富,当发现授课教师较年轻时,很易产生不信任感。面对敢于置疑的成人学生,教师应在有充分知识储备的前提下表现出从容自信的风度,绝不可产生畏难情绪,要勇于接受学生的考验,让学生明白“术业有专攻”,年龄和社会经验并不代表学术和授课水平。尤其在第一节课上要做好自我介绍,开好头,否则面对学生审视的目光,即使知识储备再充分也会影响表达,在讲台上支支吾吾,加剧学生的怀疑,给日后的授课留下隐患。
综上,教师切不可忽视成教学生的需求,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降低授课标准。相反,应该充分考虑成教学生的特点,知己知彼,因材施教,提高中医药课程教学质量,切实通过各门课程的开设弘扬中医文化,满足成教学生对中医临床知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桂新,马莲,范昕,单博.从传统文化底蕴中寻求中医大学生人格构建的着力点[J].成人教育,2009,(6):76-77.
[2]项锦.成人学历教育中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5,(2):124-126.
篇8
关键词: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消渴;护理
1临床资料
2009年我院共收治糖尿病患者226例 ,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124例,女102例;年龄 2 1~86岁:病程0.5~26年;结合中医辨证分型,其中肺热津伤者64例,胃热炽盛 56例,气阴亏虚43例,肾阴亏虚 37例,阴阳两虚 36例。经治疗护理223例患者好转出院,其中3例患者伴有严重并发症因家属放弃治疗而死亡。
2护理方法
2.1病情观察对病人进行详细的病情观察记录, 应定期测量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 、观察患者的饮水、进食量、尿量及尿色的变化:观察神志、视力、舌象及脉象的变化, 做好记录, 如发生异常应及时处理并汇报医师,防止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的发生。
2.2健康教育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治疗需饮食控制、长期服药、积极配合治疗。健康教育被公认为是其它治疗成败的关键[2]。糖尿病患者缺乏糖尿病相关防治知识,易产生焦虑、烦躁、失望、悲观的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护理人员应主动与他们及其家属耐心宣教、交流沟通,进行积极的健康教育,与之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他们正确了解糖尿病知识,使其认识到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治疗需持之以恒,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和治疗控制要求,学会测定尿糖,如有条件学会正确使用便携式血糖计,掌握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的具体要求,使用降血糖药物注意事项,坚持随访,按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生活制度应规律,戒烟和烈性酒、低盐饮食,控制好血压。讲究个人卫生,预防各种感染,此外,还应嘱糖尿病患者随身携带 病历卡,注明姓名、病名、住址、联系人姓名及电话等,以防 发生意外时提供方便,便于及时救治。
2.3饮食护理饮食护理是糖尿病病人最基本的护理措施,应严格和长期执行。护理人员向患者说明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制定食谱,根据血糖变化做适当调整。使患者做到主动遵守饮食计划,合理安排饮食,鼓励病人多吃富含可溶性食物纤维的食物,其可降低餐后血糖高峰,有利于改善血糖、脂代谢紊乱,并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每日饮食纤维素含量以不少于40g为宜。并根据患者病情情况,按中医辨证论治,可适当配合一些中药治疗。消渴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临 床上一般三多症状并存,但程度上有轻重之别,证型有肺燥、胃热、肾虚之别,各型在护理上 有共同点,但分型护理各有特点。上消: 病属肺热津伤,辩证护理要点表现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多而频,舌红苔黄,脉象洪数。护理原则为润肺清热、生津止渴。瞩患者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甘。烦渴明显时可用天花粉、鲜芦根或生地、麦冬泡水代茶饮。中消:病属胃热伤阴,辩证护理要点表现多食善饥,消瘦乏力,大便干燥,或有口渴多尿,舌苔黄,脉滑数。护理原则为清胃泻火、滋阴养液。可用中药玉女煎加黄连、栀子等,煎汤温服。便秘者,可多食蔬菜,或服用麻 子仁丸,效不佳时用番泻叶或大黄泡水饮,并瞩患者解便时作腹部按揉帮助排便。并注意饮食节制,严格按医嘱调配饮食。下消 :病属肾阴亏虚者,辩证护理要点表现尿多而频,小便混浊,色如脂膏,或有凝块,五心烦热,口干思饮,或有食欲增加,舌 质红,脉沉细数。护理原则为滋阴补肾,可选六味地黄丸加减。如属阴阳俱虚,辩证护理要点则表现为小便频数,饮一溲一, 尿浊如脂,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阳痿 不举,舌胖质淡,脉沉细弱。护理原则为培补肾气,方选金匮肾气丸加减。注意生活起居,避免过劳,节制。调配 饮食时加入猪胰、山药、猪肾、黑豆等补肾之品,忌食辛辣肥甘、醇酒等物[3]。
2.4运动指导运动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积极措施之一,它能促进糖的氧化利用,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糖尿病患者应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对T1DM患者,体育锻炼宜在餐后进行,运动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并予餐前在腹壁下皮下注射胰岛素以避免运动后低血糖反应。对T2DM患者适当运动有利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但有心、脑血管及严重微血管病变者,亦应按具体情况妥善安排如在床上做被动运动等。
2.5皮肤护理糖尿病患者皮肤抵抗力较低,一旦破损易发生感染,伤口不易愈合,因此护理人员要教育患者剪短指甲,防止划破皮肤,预防外伤并保持皮肤的清洁。如皮肤破损应及时处理,预防各种感染,用软毛刷牙,做好口腔护理。保暖,每日用温水洗脚,慎用热水袋以防烫伤,注意保持脚趾间皮肤的清洁和干燥,并选择棉织的袜子、舒适的鞋子。可适当按摩下肢,促进血液循环,动作需轻柔,避免过度用力损伤皮肤,导致感染难以控制。长期卧床者需防止发生褥疮,宜勤翻身。如下肢有坏疽,宜清创,并用普通胰岛素4~8u、庆大霉素4万~8万u、生理盐水2~3ml均匀洒于创面,然后用无菌凡士林纱布贴敷,无菌纱布包扎,每日换药一次或隔日一次。换药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2.6用药护理对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教育病人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观察病人血糖、尿糖、尿量、体重变化,观察药物疗效和药物剂量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注射胰岛素的时间、剂量一定要准确,并加强巡视,患者如有面色苍白、头晕、软弱乏力、心慌、饥饿感、抽搐、烦躁等低血糖症状,告知医生及时处理。需要出院带药注射的患者必须教会其胰岛素的抽吸法、注射量、注射时间、注射方法、注射部位的选择及更换、在注射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简易抢救方法等。
3体会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卫生水平不断提高,糖尿病患病人数越来越多,糖尿病的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因此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早日康复,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关键的工作,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它要求护理人员除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外,还必须具有耐心、细心、恒心。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从心里、技术到家庭、社会的全方位护理,对患者控制血糖,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医学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面既有非计算机专业共有特点,又具有其强烈的医学特色。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各专业学生都应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其次还要强调计算机技术与医学知识的相互结合,重视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这就要求所用教材增加教学内容与医学的联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把所教内容和医学内容建立联系,强化其医学背景。我校现在所用教材是本校计算机学院老师共同编写的《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其特点是专门面向高等医药院校的计算机信息应用公共课的教学。与旧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医学方面的内容,如在第一章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里增加了“中医与计算机的结合应用-中医四诊仪”;第七章是医学图像处理实用技术;第10章是医学信息系统;在VisualFoxPro数据库管理系统教学中,主要以“医院住院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为案例介绍相关知识。在其它章节的教学中,老师们也尽量把和医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加到教学中。例如本人在为学生介绍常用的Excel基本图表类型时,每种图表类型都以一个具体医学统计实例图表为例进行分析,说明每种图表类型的特点及适用的资料。
2重视教学设计,钻研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
2.1设计新颖而清晰的教学思路
新颖而清晰的教学思路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使学生不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传统Excel图表创建的教学方法是通过举例直接讲解使用图表向导如何制作,学生虽然学会了制作方法,但多数人不会分析应该对什么样的数据制作何种类型的图表。本人在该部分的教学中首先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为“why”->“which”->“how”,三个英文单词分别表示“为什么要作图表(即制作图表的意义)”,“使用哪种图表类型”,“如何去做”。沿着这个思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各问题解决了,学习目标也就达到了。
2.2精心设计案例,将知识点融入案例
精选编制典型案例,将教学知识要点融入案例,通过对案例的逐步剖析、讲解使学生在案例应用中逐步掌握其所含知识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本人在讲解利用图表向导制作图表的方法时,选取甲、乙、丙三地区连续五年肺结核发病情况数据制作了一幅折线图,在制作过程中详细讲解了图表的制作步骤、组成要素以及编辑操作。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学习要点,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3用多种方法讲解重要知识内容,拓展学生思路
同一问题可能有多种方法可以解决,教师要不局限于课本,尽量为学生介绍较全面的知识。本人在讲解Excel图表创建方法时,为学生介绍了三种方法,除了利用图表向导的常规方法外还介绍了两种快速创建图表的方法:①自由点取法。方法为选中数据,显示图表工具栏,单击“图表类型”按钮,在其下拉菜单里选取合适的图表类型就可生成相应的嵌入式图表。②一键生成法。选中数据,按F11键即可生成插入到第一张工作表之前的图表工作表。通过“一键生成法”生成图表工作表后可在“图表区”空白地方右键单击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图表区格式”、“源数据”、“位置”等命令对图表的各元素进行相应设置,而“自由点取法”的相关操作主要通过图表工具栏来设置[2]。在几乎所有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材中都只介绍利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的方法,如果教师在学生掌握了该方法后能再介绍几种快速的有一定技巧的其它几种方法,学生必然会眼前一亮,对Excel功能有更深理解。要做到用多种方法讲解同一内容,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局限于课本内容,不光要备书本内容,还要查阅一些相关资料,从中可学习别人的好方法,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从而增强教学效果。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2.4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知识视野
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已不是零起点的现状,对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内容教师可以少讲或不讲,而对于在学习和工作中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应该多讲、细讲。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组织,认真编排,使知识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造性[3]。教师在查阅相关资料如网上的论文、ppt课件,视频资料等时,往往会学习到许多新知识以补充自己知识链中的缺陷漏洞,进而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组织,合理拓展,开拓学生视野。否则,如果只是讲解最基础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时间长了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下面仍以Excel图表的制作为例,来介绍本人在讲解Excel图表制作时如何加深拓展它的教学内容的。
2.4.1利用自定义类型绘制组合图表
利用Excel图表类型中的标准类型只能制作出单Y轴线,假设要制作双Y轴线的组合图表,就需用到自定义类型。下面假设要根据某地某年降水气温表为数据源制作图表为例来介绍自定义类型图表的制作要点:(1).在“图表向导”步骤1的对话框里选择“自定义类型”选项卡,在图表类型中选择子类型“两轴线-柱图”。(2).在步骤2设置“源数据”,选中工作表中数据。(3).步骤3设置图表的标题及坐标轴的名称等“图表选项”,其中“数值Y轴”指图表左边Y轴,这里输入“降水量”,“次数值Y轴”指图表右侧Y轴,这里输入“气温”。(4).设置“图表位置”后点击“完成”即可。至此,一幅直观又形象的气温降水量图表就制成了。
2.4.2创建动态图表
不管用前面提到的哪种方法创建的图表都是静态呆板的,为此,我为学生又介绍了利用SwiffChart软件创建动态的Excel数据图表的方法[4]。使用SwiffChart软件制作图表的过程很简单,向导功能贯彻整个制作过程,只要点击几个按钮,设置几个简单的参数,就可以制作出一个色彩鲜艳、动感十足的图表来。
3结语
篇10
[关键词] 中药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0-07-02
《方剂学》是中医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在中医、中药基础知识和临床其他应用学科之间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目前高校各专业《方剂学》教学基本沿用中医学专业的教学思路,即以培养处方能力为主。但是,中药学各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是担任药师,新药研发和药品推介等,故需通过《方剂学》获得与中药行业相关的临床知识而不是处方能力[1],基于这一需求,中药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应按照以下基本思路进行。
1 把握“实用性”原则,突出专业培养目标
由于中药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方向是从事临床药师、零售药店、新药研发、新药推介等工作,因此其《方剂学》教学应更加突出中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实用性”药学人才,使学生有能力适应各种药学类工作岗位,其体现在《方剂学》课程改革上的内容即是增加实用知识:如依法统方、研制方举例、非处方药、不良反应、药品商品学知识等。
1.1 依法统方
针对每一类别方剂,可增加对该章所涉及方剂组方思路的讲授,有助于学生提纲挈领的掌握类方的基本组方规律。如辛温解表剂常由辛温解表药、活血通脉药、宣降肺气药等组成;而辛凉解表剂常由辛凉解表药、宣肺止咳药、清热解毒药、养阴生津药组成。通过药物类别总结各类方剂的组方思路,更适合中药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易于理解掌握。
1.2 增加研制方举例,强化主方治法及配伍特点的讲授
由于中药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极少有临床开具处方的机会,因此对于方剂的具体临证加减应用,可以适当省略,但可以加入以正方及相关附方组成为主加减,或师正方(附方)治法而研发成功的中成药,并简述其研发的中医理论依据。为学生将来从事中药新药研发奠定基础。如连花清瘟颗粒,是由麻杏甘石汤与银翘散合方加减而成,师麻杏甘石汤表里同治,治里为主的配伍特点,合银翘散之金银花、连翘、薄荷增加透表作用,加入板蓝根、鱼腥草等清肺之热毒,伍大黄以泻热通便,导热下行,伍藿香以化湿浊,红景天活血化瘀,全方汗、下、清并用,卫气同治,兼可化湿,又以清瘟解毒为主。
1.3 附方要具备中药专业的特点
由于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可能担任执业药师,其工作中的重点是推荐并安全使用非处方药,因此各类方剂的附方应增加由正方通过加减药物或转变剂型开发而成的常用OTC中成药,并详细讲解其组成、功效和适应证,为学生从事医院或药店药师打下基础。如羚翘解毒丸由银翘散去芦根加羚羊角组成;由玉屏风散通过转变剂型而成的玉屏风颗粒;由逍遥散通过转变剂型而成的逍遥丸和加味逍遥丸等。
1.4 增加相关方剂及OTC附方的不良反应举例,并分析原因及提示避免不良反应的措施
近年来,随着中药及中成药的广泛使用以及对中药安全性的重视,中药及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报道逐渐增多。因此,可在《方剂学》各章中增加已有报道的正方或OTC附方不良反应内容,特别是对于中药专业学生,OTC附方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其将来所从事的药师工作相关性较大,这对于指导患者安全使用OTC中成药具有重要意义。如笔者曾对大量OTC中成药不良反应做过文献分析[2],其中藿香正气水(由藿香正气散通过转变剂型开发),逍遥丸(由逍遥散转变剂型开发),附子理中丸(传统成方)以及香砂养胃丸(据平胃散加减而成)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在已报道的中药不良反应案例中,除了患者具有过敏体质的原因外,还存在用药不当的情况,如药证不符,多药联用等。
根据药物组成及配伍原则,明确中成药的功效及适应证;针对疾病,选择相应的治法,并将中药通过合理的配伍形成方剂,是避免或降低中药发生不良反应基本且有效的措施。因此,各章节中应明确各方剂的适应证以及使用注意,这是临床指导用药的基本条件。
1.5 适当渗透药品商品学知识
《方剂学》课程中也可渗入一些药品商品学的知识,比如方名是消费者(患者)对每种方剂的第一印象,如果根据其药物组成、主治病证、治法或配伍理论使其命名具有一定吸引力,以增加药品的商品竞争力,如由归脾汤开发的人参归脾丸,因在方名中强调含有人参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吸引消费者的作用。
2 把握“必须”和“够用”的原则,精简相关内容
由于中药专业的《方剂学》课时较少,就业需求与中医专业有所不同,其教学内容也应有其特殊性,因此要把握“必须”和“够用”的原则,精简相关内容。
2.1 把握“必须”原则,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核心理论
由于针对中药专业的学生,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及临床知识比应用具体方剂随证加减治疗疾病(开具处方)更加重要,所以《方剂学》的基本核心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扩展应用知识的基本保证。体现在总论部分即方剂的治法和配伍理论;体现在各论部分即那些代表法度的经典方剂,如麻黄汤代表汗法、大承气汤代表下法、小柴胡汤代表和法等。
治法在辨证和遣药组方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药师指导患者临床用药,首先要明确针对患者病情所使用的方剂或中成药是否符合该病证的治疗大法,比如虚证用补法、热证用清法等。
针对病机,在治法的指导下,通过合理的配伍组成方剂,是保证中药临床有效的基本途径之一。中药专业学生将来可能从事药品研发工作,掌握方剂的配伍理论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对于研发疗效确切的新中成药具有重要意义。
方剂学的基本核心知识是针对病机、病证,选择相应治法,并依据治法,通过合理的配伍原则遣药组方,即“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且配伍理论在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缺少诊断等临床知识技能,中药专业的学生无法像中医专业学生那样完成整个处方过程,但可通过方剂学课程的学习,将课堂渗透的临床知识及方证特点与所学的治法及配伍理论有机结合,用于开发中成药,这便符合中药专业学生毕业从事新药研发的就业需求;同时,由于掌握药物配伍知识,通过对已有中成药药物组成配伍的分析,及主治病证的了解,也可结合方剂学所了解到的临床知识,推荐患者使用适合其病情的OTC中成药,这便满足了中药专业学生毕业从事药师的就业需求。
2.2 把握“够用”原则,精简内容以适应课时需要
由于中药专业《方剂学》课时较少,且部分内容对于中药专业学生未来就业需求意义不大,故在前述“必须”原则的基础上“够用”既可。主要从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分述。
2.2.1 “够用”原则在总论部分的体现 针对中医专业,《方剂学》课程既要保证学生的临床处方能力,同时也要保证对《方剂学》的传承和研究,所以方剂学发展史在总论部分占有一定比例,但此部分内容在中药专业学生就业中应用不大,故可适当删减,保留发展主线即可;方剂剂型在中药专业《中药药剂学》课程中有详细讲解,因此这部分内容也可以适当精简。
2.2.2 “够用”原则在各论部分的体现
2.2..2.1 章节设置改革 多数方剂学教材的各论部分多以治法(功效)分类成章,章节及方剂数量较多,而中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方剂所表达的法度,设置章节和选方数量不在多而在精。因此某些方剂类别可以从简,比如现代不常用的疮疡剂、驱虫剂、涌吐剂等章节,而此类方剂中比较重要的方剂可归入其他相似类别的章节。比如在多数供中医专业使用的《方剂学》教材中,仙方活命饮属于疮疡剂[3],由于该章节在中药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中应用不大,因此可以根据仙方活命饮清热解毒的治法特点将其归入清热剂章节进行对比讲解[3]。
2.2.2.2 具体内容改革 由于中药专业无医古文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相对较浅,对于中医专业术语的理解掌握势必不足,因此经方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阐述主治病症、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简明扼要的分析方解及配伍特点。如大承气汤为《伤寒论》经典方,原文中【用法】部分使用的是古文,不易于中药专业学生理解,可以直接讲授现代用法;【主治】项目为阳明腑实证。大便秘结,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日晡潮热,谵语,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由于中药专业学生,临床基础知识不足(如不开设诊断学课程),无法理解阳明腑实证及大堆的症状,因此可将其归纳为热结便秘证,大便秘结,脘腹痞满疼痛,舌红苔黄,脉沉实作为辨证要点。这样化繁为简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3 小结
综上所述,基于中药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要在保证基本核心知识不变的前提下,适应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即把握“实用性”原则,突出专业培养目标,把握“必须”和“够用”的原则,精简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 王璞,邢丹,黄新峰.基于中药学通用人才培养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7):9-10.
[2] 王璞,王聿成.非处方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分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2):47-49,55.
[3] 谢鸣.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