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特点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戏曲艺术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戏曲艺术特点

篇1

【关键词】戏曲;表演艺术特点

中国戏曲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艺术形式。戏曲包含着多种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在塑造特定的人物和在特定情境中进行表演时,也对演员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演员在表演戏曲艺术时不仅需要运用演唱的形式同时还要综合运用动作、神态等来塑造和表现人物形象,也使得戏曲表演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分析和抓住这些艺术特征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戏曲的传播和发展。

一、综合性

传统意义上将戏曲表演艺术手段简洁地归纳为唱念做打,这几个简单的文字包含着戏曲艺术手段的性质和形态,也能体现出戏曲表演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形式,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戏曲表演艺术的综合性特征要求演员要具备高超的演绎技巧,同时也要能够将戏剧表演的多种表演形式和表演手段进行有效融合,实现综合性的演艺,从而更好地凸显戏曲的魅力,推动戏曲的发展和传承。例如,在呈现戏曲人物形象时,表演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以外,还需要具备舞蹈、节奏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只有将这些技巧进行综合运用,才能使得人物呈现更加鲜活生动。因此,戏曲表演者要重视将多种艺术手段进行综合,有效体现表演艺术的特点,为戏剧表演系统的完善以及戏曲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平衡性

戏曲表演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而传统文化中崇尚平衡的思想也渗透到戏曲表演艺术当中。传统的戏曲脚本当中强调起承转合这一平衡结构,在舞台调度、空间处理、音乐铺陈等方面同样对平衡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可以说,戏曲表演艺术处处充满着平衡之美。另外,戏曲表演艺术也对演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能够扎实地掌握唱念做打以外,还要具有真诚自然的表演,一招一式以及唱腔都要做到协调和平衡,也因此使得戏曲表演艺术将平衡作为关注的重点。一方面,在唱腔上要确保气息的平衡,而且只有找准气息平衡点,才能够达到一个最佳的演唱状态,并对唱腔具有良好的控制水平,为戏曲表演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戏曲演员在表演上必须要把握平衡,在形体方面必须掌握完善的平衡技巧,使得肢体能够协调舒展,而内在的表演技巧也要保证平衡,从而更好地呈现人物。

三、程式化

程式化特征是我国戏曲表演的主要特征,任何一种形式的戏曲表演都必须遵循相应的程式规则,在表演中不能够出现自然形态的原貌,这样才能够让戏曲的表演具有差异性和丰富性。自然形态的戏剧素材在实际的表演当中必须要依照美的原则进行概括、夸张、提炼以及变形,将自然形态的戏剧材料变成具有严整格律和鲜明节奏的程式。戏曲表演的程式在不同的行当当中具有一定的表演界限和程式化要求,例如,武生和武旦在表演时要威武刚强;花旦要天真活泼;青衣稳重端庄;小生温文尔雅。这些都体现出戏曲程式化和规范化的表演,也是将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心理、动作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规律化的转变,最后用程式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最终将戏曲作品呈现在舞台当中,为观众带去别有韵味的艺术表演。

四、虚拟性

戏曲表演艺术动作在编排和表演中是有整套程式构成的,这也决定了戏曲表演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如在戏曲表演中开关门、上下楼等具有生活气息的表演动作,都采用虚拟的方法来表演,另外在戏曲表演中往往会以鞭代马、用桨代舟,运用一定的虚拟动作和道具来引发观众的想象,使得观众能够透过这些舞台动作联想到生活当中的实际内容。但是这样虚拟化的动作表演必须做到准确和恰当,否则会让人感觉到虚假,只有将虚拟化特征运用准确得当才能突出演员的动作,感受到生活之美。炉火纯青的戏曲表演会让观众获得真实感,这样的真实主要来源于演员的细致做工和动作的逼真。戏曲表演当中的虚拟动作会让整个表演更加逼真和富有美感,不仅有助于鲜明形象的确立,也能够对观众的联想力起到启发作用。中国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艺术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戏曲表演是一门技巧性和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要求演员能够运用灵活多样的表演方法和技巧来塑造戏曲作品中的形象,生动形象地表达戏曲作品的思想内涵,同时也让戏曲表演艺术的特征更加鲜明,通过对艺术特点的分析能够进一步促进戏曲表演艺术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邱绍荣.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探微[J].大众文艺理论,2012,(20):245-246.

[2]刘红.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与审视[J].大众文艺,2013,(8):41-42.

篇2

【关键词】莫扎特 艺术歌曲 风格特点

莫扎特时代,法兰西的启蒙运动波澜壮阔;德意志的狂飙运动横空出世;欧洲大陆,大地震烁。是时,西方文化领域的贤哲大师纷纷脱颖而出,西方文化更呈华彩。受到启蒙思想的浸润滋养,莫扎特勤奋执著且笔耕不辍,终成大器。音乐大师最终享誉世界,彪炳于人类史册。莫扎特一生共创作、谱写了600余部音乐作品,在莫扎特的创作生涯中,歌剧、交响乐、协奏曲以及室内乐等占据了主要地位,歌曲的创作在莫扎特看来或许是微不足道的。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A・Einstein.1880-1952)曾写道,“莫扎特自己丝毫没有看重他这些歌曲的价值,它们是副产品,是从他放着歌剧和器乐作品的桌上落下的碎屑而已”。这一比喻十分形象地表明莫扎特所写的一些歌曲很可能是他辛勤劳动间隙的信手拈来之物,写一首歌恐怕也就是短短几分钟而已。比起莫扎特创作的协奏曲、歌剧、交响乐及室内乐来,他的歌曲创作所消耗的脑力确实少之又少,然而这决不意味着这些作品无足轻重。这些歌曲几乎贯串了他整个的创作生涯,而且其中不乏上佳之作。

一、莫扎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所谓风格,也就是艺术个性,是一个艺术家在艺术造诣上成熟的标志。不同的作曲家风格必然不同,受到时代、环境、教育以及民族等因素的限制。莫扎特一生创作的艺术歌曲在数量上虽然不及舒伯特,但同样包含着艺术内涵:有的充满戏剧性,曲调优美;有的积极乐观,朗朗上口;有的充满幽默,欢快活泼。因此,莫扎特的艺术歌曲具有多样性的风格特点。

一是语言、体裁的丰富性。莫扎特艺术歌曲运用了多种语言,因为莫扎特是学习语言的快手,十几岁时他的意大利语和法语已经运用得得心应手。他创作的歌曲中主要采用意大利语和德语、法语这三种语言。这种在语言方面的丰富性是与莫扎特所处的时代和地理位置、种族有关的。这些语言由于发音的不同决定了歌曲演唱的风格与表达的不同。但从他最被称道的几首艺术歌曲来看,它们均是用德文来演唱的,而且也具备了德国艺术歌曲的特点含蕴优雅、多变而不失自然,歌词搭配恰当,堪称早期德国艺术歌曲的典范。他对语言的掌握和理解是谱写出优秀歌曲的前提。

二是内容的多样性。莫扎特艺术歌曲且内容多样,有的是意大利式的歌曲;有的像歌剧的咏叹调;有的则是儿歌;还有的运用诗人的韵文,使得他的艺术歌曲内涵丰富。

三是旋律和声的独特性。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其优美的旋律,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古典主义时期特有的典雅和高贵。莫扎特在旋律上注重音乐的流动感,他以无比流畅细腻的音乐线条,表达了他的精神而貌自然安详、高贵纯净。他把旋律和人声的曲线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体现了最为和谐的一种关系。莫扎特大多数的歌曲旋律都是以弱起开始,有的歌曲连前奏都没有。莫扎特的歌曲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装饰音,这些装饰音是来增加音乐的灵活性,同时表现出华丽、浪漫的艺术风格。

四是表情记号的准确性。莫扎特声乐作品中的表情记号极其重要,而事实上,莫扎特作品中所标记的表情记号少之又少。在他的艺术歌曲中,往往只在开头标记一个速度表情记号。莫扎特生活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那时生产力落后,生活节奏较慢,速度符号要与后世的作曲家区别对待。一般表示Allego的作品速度通常每分钟介于68~78,而标志Andante的作品速度通常每分钟在60~70,倘若有一些小型的花腔,则相当于100左右,更快或更慢的速度都比较少见。莫扎特的声乐作品中几乎没有力度表情标记,但不不表明演唱时可以随心所欲。就莫扎特而言,他对音乐的表情非常在意,他一点也不欣赏那些干巴巴的枯燥的音响。而在他音乐中所蕴藏的丰富表情,只有依靠歌者自己从流动着的音符中去发掘,这无形中强调了歌者主观的创造力。没有表情记号正是表明,他把所需要的表情都写进了音乐。只要把他所写的音符恰当的表达出来,表情就在那里。

二、《紫罗兰》(Das Veilchen,K.476)分析

莫扎特29岁时,他在艺术歌曲这一体裁上的第一首伟大作品《紫罗兰》才真正诞生,这首作品也实实在在地确立了莫扎特在这一体裁上的伟大贡献。这和他当时遇到了歌德的诗作不无关系。但这也是两位大师唯一的一次联手,或许机缘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而并非莫扎特对这位当时三十六岁的诗人价值的认知。虽然这首诗在当时己是相当著名而且不止一次的被谱曲,莫扎特还是想用自己的音乐语言来表达。这首诗文不仅灵活、注意细节的表达、而且是不可抗拒的。歌德的这首诗出自于他作于1775年的歌唱剧《爱尔温与爱尔米雷》(Erwin and Elmire)。描写一位青年深情地爱上了一个轻薄的姑娘,但她却只拿青年的痴情来戏弄。据说这部作品的创作与歌德曾经的短暂婚姻不无关联,那么剧中女主角的原型则是歌德的前妻,法兰克福己故银行家之女丽丽・薛涅曼(1758-1817)。《紫罗兰》这首诗也许就是歌德的自我写照,歌德在听过莫扎特作曲的《紫罗兰》后,对这首艺术歌曲赞叹不已,并以莫扎特为知己。

此时的莫扎特正处于创作上的成熟时期,尤其是其无与伦比的音乐――戏剧才能正逐步迈向巅峰。或许是正在酝酿创作《费加罗的婚姻》的莫扎特被这种强烈的戏剧才能所驱使,一眼便相中了歌德的诗作,并很快完成了这首歌曲。

全曲调性发展为:

G-D/g-Bb-g/Eb-c-G

莫扎特通常用G大调表现和平、恬静、安详以及均衡,钢琴先奏出一段安静、愉悦的7小节的前奏,这也是歌唱旋律的第一句,向人们展现出了草原上紫罗兰的可爱形象。从级进下行并伴有短暂休止的乐句中,我们仿佛窥探到紫罗兰高贵典雅、顾影自怜的样子。接着,在D大调上塑造出牧羊女的形象,这时的声乐线条跳跃、活泼、富于动感;钢琴声部也以短促的音符和明朗、简单的I、V级和声予以衬托。接下来四小节的间奏中,钢琴在较高的音区上以较为大跳的音程形象地表现出女孩轻盈的步伐、欢快的歌声。第二节歌词的开头,莫扎特用了他典型的歌剧咏叹调写法,在g小调上让紫罗兰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莫扎特非常善于用这样的调性和旋律来表现主人公的自吟自叹,这里也让我们提前看到了《魔笛》中帕米娜那首“我感到”(Ach, ich ftihl’s)的影子。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惊人的相似。由于戏剧表现上的要求,莫扎特从这里开始运用了大量的Ⅶ级减七和弦,和开头的明朗、恬静形成了色调上的鲜明对比。当紫罗兰开始幻想女孩把自己采下放进怀里时,歌声进入g小调的平行大调,不过又很快回到g小调,由此为后面悲剧的发生打下了伏笔。

从第三节诗歌中尤为突出地反映了莫扎特运用音乐表现戏剧场景的能力。就在女孩渐渐走进、人们期待紫罗兰将会有何等的命运时,这里的六小节音乐里休止符占了一大半,莫扎特让人声孤独的悬浮在空气中,使紧张、疑问的气氛达到了顶点。而这种欣赏经脸我们在现代的一些悬疑、惊险影视作品中常常能够碰到。而交待女孩最终“一脚把花儿踩断”时,人声和琴声以f的力度、带符点的级进上行旋律一同将音乐推上一个顶点。接下来休止符上的延长记号似乎是要给受到惊吓、倒抽一口凉气的观众们一定的喘息时间,同时又让人非常期待紫罗兰的命运到底如何。而描写紫罗兰倒下去、折断的情形时,莫扎特在这里让速度rallent。(慢下来),用了连续的二度下行并配合以钢琴左右手的交替断奏,让人不免为之哀叹、惋惜。而这时戏剧性的描写还没有就此结束,紫罗兰被折断后的想法实在出人意料,莫扎特的音乐也鬼使神差地回到了主调,而这时的紫罗兰已完全抛弃了开头优柔、平静的形象,取而代之的却是从内而外地涌出了一种致死地而不顾的彻头彻尾的快乐,音乐也由此推向。到这里仿佛莫扎特觉得就此结束还不能将故事讲圆满,音乐回到主调的时间也相对较短,于是他又给原诗加上了“可怜的花儿!好一朵可爱的紫罗兰!”两句,这里已不是第一节中紫罗兰自己对自己的暗自磋叹,而是人们在听完这个故事后对紫罗兰由衷地惋惜和赞叹。这两句不仅总结全曲,音乐也和开头“好一朵可爱的紫罗兰”相呼应,使全曲浑然一气呵成。

歌曲中多处使用了类似宣叙调的写法,使得叙咏结合、层次分明。其中细致的人物情感刻画和心理描写,己着实具备某些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且完全符合直到莫扎特去世几年以后才正式确立下来的“艺术歌曲”(Lieder)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卡尔・巴特汉斯・昆.莫扎特:音乐的神性与超验的踪迹[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2] 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 佩基・伍德福特.莫扎特[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篇3

经历了Web2.0的大放光彩,现在我们已然步入了Web3.0和三网大融合的时代。人们面临的不再是信息的贫乏和获取信息的困难,恰恰相反,我们正面临的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资讯和获取知识的方式也随之而改变,变得碎片化和快餐化。我们正在步入是一种称之为“微文化”的时代。近几年来,微文化催生出的一些产物如微博、微小说以及微电影并渐渐大行其道,正在进一步地改造人们交流和获取资讯的方式。

2010年底,中影集团与凯迪拉克汽车公司联手打造的一部电影短片广告《一触即发》,这部作品被业界普遍称作微电影的开山之作。该作品的剧本取材于微小说《一触即发》,在90秒内讲述了男主角吴彦祖和女主角Lisa在凯迪拉克赛威的帮助下,甩开对手,最终与合伙人达成交易的故事[1]。这部作品时间虽短,但是情节处理得丝丝入扣,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场面宏大并制作水准精良。很明显,微电影的诞生过程已经明确表明了微电影和广告营销的密切的姻亲关系,然后这并不能否定微电影本身所存在的艺术价值以及微电影给人们带来的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微电影的定义及基本特性

关于微电影的精确界定,业界至今仍没有权威明确的表述,一般认为微电影是指时长从30秒到300秒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1]。但是微电影明显具备着这样的“三微”特点,即微时、微制作周期、微投资成本[3]。此外,对于微电影类型的划分目前也比较粗糙,大致分为这样两种类型:一是由明星参演,由专业制作团队拍摄,为大公司量身定做的商业微电影。通过微电影故事方式来建立品牌与观众的情感纽带,提升品牌的形象与知名度,开山之作《一触即发》就是典型代表。二是凸显草根性的由原创者创作、表演和制作的非商业微电影[1,6],这类微电影由于其非商业的特点因而涵盖了丰富的内容题材,不一而足,典型代表有《老男孩》等优秀作品。

除此之外,随着不断发展的网络媒体技术的推波助澜,微电影在微时代大环境还体现出了传播的便利性和互动性,它已经不再仅仅依附于电视媒体。微电影借助流媒体技术以及微博和社交网络技术,做到了全世界无界限的爆炸式扩散方式,这一特性给微电影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一把强力的助推。

三、微电影的艺术特征浅析

微电影作为一种媒体表现形式,虽然孵化在广告营销的暖巢中,并跟传统的电影有着诸多不同点,但是其本身具备的艺术价值以及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值得新一代媒体人的正确对待和思考。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单谈谈对微电影艺术特征的认识和挖掘。

首先,因受到时长的限制,不同于传统电影,微电影具有独特的叙事形式,具体表现为叙事手段的“浅层次、巧构思” [4,5],以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观众的眼球,并将欲表达的理念传输给观众。微电影能被定义为一种电影正是因为它同样具备着传统电影的一些基本特征,例如微电影也要求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特征鲜明的人物,而在短时间内组织故事的叙述表达手法则是其一大亮点,更是微电影的非常闪亮的艺术特征之一。为了做到这一点,制作人员往往需要煞费心思来巧妙地构建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同时还要做到短暂的时间内能将情节快速而自然推进并到达饱满性,以求得微电影作品同观众心里共鸣的最大化。无论是着眼于营销的商业微电影还是立足于公益的非商业电影,都需要借助微电影独特巧妙的叙事方式来快速传达理念给观众。这种巧妙的叙述方式存在着丰富的样式,在传统电影理论成熟的基础上,关于微电影的艺术特征也应该形成独特的理论。

此外,微电影的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其语言的浅显简洁性。受限于微电影的三微特性,微电影的制作往往无法与大成本大制作的电影相提并论,当然也有大成本制作的豪华级别的微电影,这里暂不讨论。因此,微电影必须在有限条件下充分发挥手段简单语言简单的特点,从平凡之中见神奇。微电影不能使用传统电影使用的表现手法和语言,例如大场景的持续刺激烘托,情节的细致铺展,台词对白的层层深入刻画。微电影往往只需要借助几组精致的画面,再加上音乐的烘托,就可以做到短时间内丰满的表现主题思想。微电影的语言形式的浅显简洁并不等同于低劣的手段应用,恰恰相反的是,微电影选用的简洁高明而不低劣的表现语言正是其艺术价值之所在。

微电影的另一个艺术价值在于其不同于传统电影的高门槛,三微特性让微电影真正地做到了百花齐放,能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智[4]。这一特点同样给微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笔者认为这是未来微电影能长存下去的精髓所在。制作一部表达个人或者小团体理念的微电影现在并不是什么难事,甚至一部品质不差的手机或平板电脑就可以完成微电影的前期录制过程。草根民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而微电影的低门槛能够做到集万民之智来不断丰富微电影的表现形式,上文提到的微电影的两个艺术特性在这里可以达到最大化的扩展。微电影的这个特性可以很漂亮地将原本认为不可能同室共赏之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很好的折中权衡,这正是微电影迷人的魅力之一。微电影作为一种雅俗共赏之的艺术形式,可以被用来表达各种层次高低不一的思想,这一点艺术魅力不是传统电影可比的。

在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社交平台大行其道的现下时代,微电影凭借其传统电影所不能及的“微”,借助丰富的传播媒介,形成了一种近乎爆炸式的实时交互式传播。微电影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微”特性正好迎合了当今快餐式碎片式的资讯获取模式。微博,作为与微电影共具微特性的网络资讯分享形式,成为微电影传播的很要重要一种工具。

四、对微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当前,微电影已经出现的爆炸式的发展,似乎没有体现出颓势,但是没有永久的完美定式,只有永久的不断升华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微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以继续丰富微电影这种独具魅力的艺术模式。

篇4

关键词:舒曼;《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136-01

舒曼是19世纪德国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善于将音乐和诗歌结合在一起,其音乐作品有内涵和诗意,比较含蓄,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艺术歌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以优美、真挚、纯朴、细腻的格调,将女主人公的感情经历娓娓道来,在简单的曲式结构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现将该套曲的艺术特点阐述如下:

一、融入诗歌的创作形式,浪漫又富于幻想

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创作融入了诗的元素,音乐风格充满真情,富于幻想,是德国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之一。歌词“自从与他相见,我仿佛已经失明,不论往哪望去,看到的全是他的面影,就像在白日梦中,自从与他相见,我仿佛已经失明。”采用简洁、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女孩初次遇见她心动男孩时的真实情感,前后呼应的方式将初恋少女的紧张、羞怯、不能言语的内心情感刻画出来。可见,优秀的词作在文词创作上凝练、感人,又具概括性,能在短时间内将复杂的情感和故事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内容上也有具体的人物、时间、地点和景物等,传递着人们的真挚情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富于幻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浪漫的情怀。

二、融合钢琴的伴奏艺术,完美又富表现力

舒曼的艺术歌曲创作中,人与琴是密不可分的,诗歌分别在这个两个声部中表述,人声和钢琴相互对答[1],在《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中的歌曲旋律与钢琴伴奏的完美结合,表现力极强。如第四首:戒指在我手上,全曲的伴奏从头至尾左手弹奏低音,右手紧随旋律以支持演唱者,且不时兼弹中音部――以八分音符为主连绵不断的旋律分解式伴奏音型,右手旋律线条清晰、连续不间断,给歌唱有力的支持[2]。在每一分句处旋律虽以长音停顿,但在第四、八、十二、十六等节都是由音型式的小过门的完美连接。第二十五至三十二节是具有对比性的中间乐段,旋律激昂,配合密集、弦式和雄厚有力的伴奏。第三十三至四十节为再现,末尾有四小节的尾声,以安静、抒情方式结束,用此表达主人公依旧陶醉在无限的幸福之中。

三、借由歌唱家的二度创作,声情并茂有意境

声乐属于人声演唱的一种艺术形式,词曲作者经过努力完成首次创作,借由歌唱家的演绎(二度创作)将作品的意蕴更好地展现出来,达到声情并茂。因此,声音美是声乐审美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包括音质美、音色美、行腔美、可控美和力度美[3]。套曲《妇女爱情与生活》多由女中音演唱,八首作品要求演唱者不断地变化情感,对音色的变化控制显得非常重要。如第一首《自从与她相见》在演唱时,借由女中音的饱满、柔美、圆润的特点,就像一个少女在喃喃自语,娓娓道来,很害羞的在讲述自己遇到心爱男孩的心情。第二首《他比任何人都高贵》用八次回音给人以精神饱满的感觉,用明亮的、高位置的声音和有力的气息演绎,充满骄傲、赞叹的语气,以及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

四、采用灵活的曲式结构,显得完整又缜密

第一首《自从和他相见》采用重复性的二段曲式,其钢琴伴奏在乐思与音乐的融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起承转合作用。第二首《他,比任何人都高贵》采用三段曲式,不论是结构还是戏剧性均有了器乐作品的特性。第三首《我不明白,也不相信》也采用三段式,其突出特点是中段的情感对比变化性较强,有利于音乐曲式的展开与情节的发展。第四首《戒指在我手上》则是一个回旋曲式结构的歌曲,采用戒指等与婚誓相关的主题设计叠部,与插部巧妙结合,并利用三次咏唱,将少女初为人妻的内心独白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五首《亲爱的姐妹,快帮我装扮》继续沿用了回旋曲式,叠部设计待嫁闺中的喜悦,两个插部则是刻画幸福准新娘的形象。第六首《亲爱的,为什么这样惊慌》采用三段曲式结构。在呈示段里,女子向爱人倾诉了内心的不安;到了中段,女子的情绪更为激动,音乐新材料的出现也为更为激动的情绪提供了表现的空间;再现段里,女子的情绪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发展后,也不像呈示段中那么矛盾了,取而代之的是迎接小生命到来的由衷喜悦[4]。第七首《你在我心中,在我怀中》则再次采用回旋曲式结构。叠部的“你在我心里,在我怀中”的主题通过三次反复咏唱不断加强,搭配插部中女子所表达的初为人母的喜悦和自豪之情。第八首《你如今终于给我带来无限悲痛》是通谱歌,采用一段曲式。爱人离去后悲痛万分,情感无法言表,仅在短短的几个宣叙调的乐句后,她又回忆起美好的往事。

参考文献:

[1]陈燕丽.浅析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J].经典阅读,2012(01).

[2]霍立.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钢琴伴奏艺术[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01):55-58.

[3]王乃仟.从声乐审美角度浅析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J].音乐大观,2013(06):50-52.

[4]郑婷婷.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艺术特征及教学演绎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

篇5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精神病 专科医院 心理门诊 分析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近年来心理门诊作为一个疾病诊疗窗口基本成为精神病人的首选诊疗点。本院心理门诊于2010年1~12月共接诊病人438人次,其中属于精神科病人范畴的达到70%,及时发现了精神病人和提高精神病人的就诊机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象:本院心理门诊2010年1~12月到该门诊首诊患者共438例;其中男141例(32%),女297例(68%);年龄7~77岁,平均28.2±6.8岁;民族构成:壮族348例(80%),汉族84例(19%),其他少数民族6例(1%)。婚姻状况:未婚231例(53%),已婚198例(45%),离婚、丧偶9例(2%)。农业户口168例(38%),城镇户口270例(62%)。

方法:采用自制调查统计表对来院心理门诊的首诊病人和来访者的个人资料进行归类统计分析,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婚姻情况、人口性质、疾病诊断、是否有陪人就诊情况等。疾病诊断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标准诊断。

结 果

就诊病人所诊疾病分类:在438例来诊病人中,除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外,总的患病人数为423人,患病率达到96.6%。在所诊断疾病中,以精神分裂症为最多为225例(51.4%),说明绝大多数人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症状缺乏认识,直到出现较严重的症状时才来就诊,因而成为心理的首诊病例。其次为抑郁症87例(19.9%),远远高于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1]。见表1。

从就诊的年龄段来看,以20~39岁段为最多,占来诊病人的76%,患病率也是最高的(95.5%)。而在这个年龄上又以精神分裂症发病为最多,说明精神分裂症以青壮年中发病为多。

在自愿就诊方面,有人陪同的为345人,达到78.8%。这一数据说明社会上对心理问题还是敬而远之的,不愿及早就诊。在来诊性别比例中,女性为297人,占来诊人数的67.8%,说明女性病人还是比较关注自己身体或精神异常的。同时,城镇户口居民来诊人数为270人(63.7%),比农村户口来诊的人数多。

讨 论

我市地处广西的西南山区,也属于全国有名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全市辖12个县(区),总人口392万人,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由于传统观念、社会的偏见、对心理卫生知识的贫乏以及经济能力等因素影响下,首选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率较低,这与郑红[2]所报道的(1年内来诊375例)相一致。这反映人们特别是边远山区以壮族居多的群众首选当地医院符合当地的经济条件以及人口特点。

在心理门诊首诊病人或来访者的年龄分布中,以20~39岁的年龄阶段(76%)为多,且以女性(68%)和青、壮年病人为主。这与宋某等报道基本相一致[3]。说明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在青、壮年中居多,这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文化多元化和社会竟争压力加大及就业压力增加有直接关联。这与国内屡次调查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病人逐年增加一致。而在首诊患者、来访者疾病构成方面,以精神分裂症(51.4%)居首,其次是神经症中的抑郁症(19.9%),而属心理问题的只占3.4%。反映出精神专科医院的心理门诊的就诊来源多数还是以精神病和神经症为主,反映部分精神病患者及家属主观上不愿意接受患精神病的事实[4]。在出于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和社会的考虑,对探索在精神专科医院或者在综合医院设立心理门诊和心理科病房是有必要的。

心理门诊所接受或所实施的是对就诊者的心理疏导,促使就诊者及早消除心理上的阴影。从本文的调查结果来看,心理门诊就诊者更多的是精神分裂症和神经症,接诊和治疗对象超出了疾病范围。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就诊病人在不熟知精神疾病症状的情况下到心理门诊就诊,也可以及时发现精神患者和潜在的精神患者,在一定程度上,为精神疾病病人就诊多增加了一个就诊平台,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精神病人,同时也避免了病人直接到精神病医院就诊时的尴尬和精神压力。

参考文献

1 赵靖平,司天梅.情感(心境)障碍.沈渔主编.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44-591.

2 郑红.精神病医院心理门诊咨询状况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64-65.

3 宋震,张春艳.精神专科医院心理门诊首诊患者状况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5):448.

篇6

关键词:戏曲;传承;现代性;创新

戏曲是中国民族文化里独特而丰厚的艺术形态,在长久的发展中,留存了丰厚的艺术积淀,成为国粹和珍宝。戏曲是人类心灵需求的产物,也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人类创造了一个观念的、情感的世界。在戏曲的发展中,必须先强调保护与全方面传承,在这个层面上谈创新才具有合理性。

一、戏曲本位的传承

艺术的传承,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再生性的传播,尤其针对戏曲这样的传统艺术。世纪戏曲艺术的本位传播是指以某一戏曲剧目的舞台表演艺术为具体传播对象的传播。本位传播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一个剧目的完整的舞台呈现; 二是直接面对观众的现场演出。本位传播可划分为整体传播和分支传播,一方面,戏曲可以以剧目为单位在舞台上完整地传播给观众,这些传播可视为整体传播; 另一方面,戏曲可以以剧本"唱段"单出等形式进行传播,这些传播可视为分支传播。在整个21世纪,戏曲艺术的本位传播是把整体传播与分支传播相互结合起来进行的!整体传播是分支传播的讯息源,21世纪戏曲整体传播的业绩主要体现在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两大方面!在整体传播的基础上,衍生出大量的分支传播!因此,21 世纪戏曲的分支传播非常可观,主要表现在剧本、唱段和单出表演三个方面。

从理论上而言,戏曲的传播可以划分为本位传播与延伸传播。之所以如此划分,是基于戏曲艺术自身的特点以及戏曲艺术对于观众的需求紧密相连。戏曲艺术是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因素共同组成,由编剧"导演"作曲"演员"乐队"舞美通力合作方可完成的综合性艺术,这种综合特点就决定了戏曲传播讯息源的丰富性和传播角度的多样化。一方面,戏曲可以以剧目为单位在舞台上完整地传播给观众; 另一方面,戏曲可以以剧本、唱段、单出等形式进行传播。经常有些大型剧目因演出场面大、演出时间长或因演出成本高不便完整呈现,故演出院团也会抽出部分精彩段落单独演出( 如折子戏表演) ,或演员可以借助某类舞台表演场合就某个精彩唱段进行表演( 如综艺节目中的唱段表演) ,尽管也是现场演出,但不是对一个剧目的完整的舞台呈现,因此,这些传播均可被视为戏曲艺术的分支传播。

整体传播是指把一个戏曲剧目通过舞整地传播给观众的行为。它是戏曲艺术最为“原真”的本位传播!因为它包含了一个剧目经过演员在舞台向观众表演的完整程序。21世纪,由于专业院团的出现和现代剧场的兴起,整体传播越来越成为可能,也越来越受人重视。无论是传统剧目的传播,还是新创作的现代戏和历史剧,都在本位传播方面取得过优秀的业绩。尤其是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在本位传播方面成绩最著。

艺术在传播上的可行性,证明了该艺术具备传承的价值和自身特质。

二、戏曲艺术的现代性创新

戏曲作为中国古老传统的艺术形式,在保持经典的基础上,也在不断求新,这也正是戏曲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不可否认,戏曲艺术一直在传统和现代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无论在艺术手法上还是舞台表现形式上,中国戏曲在表现传统的同时,也融合了诸多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元素。正因如此,现代戏曲表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张力。中国戏曲从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到走向融合体现出一系列后现代主义艺术特点;中国戏曲艺术在写意与写实、单一性与综合性、程式化与创新性的的艺术诉求上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兼容性、模糊性和重构性等特点,戏曲艺术也是在一种“语境”之中,折射出语言的效果、语言的表述和语言文本的本质,反映出戏曲艺术本身的后现代主义特质。

中国戏曲艺术重视写意性,戏曲的写意性与后现代主义的虚构性和符号化的特征相吻合。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都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另外,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演员通过变形的艺术手段来比拟现实环境和对象。对舞台虚拟时间和空间的处理,也是符号化的、比喻式的,而不是现实的真正时间和空间,这也与后现代主义“虚构亦真实”的本质相通。此外,在后现代艺术中,“现实”与“虚构”往往交织在一起。当下,传统戏曲的写意性受后现代文艺思潮影响,突破以往单纯写意性的界限,表现出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趋向。不可否认,戏曲由于其高度的凝练性和程式化的特点,使戏曲知识缺乏的观众在欣赏戏曲时不免领悟困难。而时下,戏曲在尝试缩小专业人士与“外行”人在观赏方面的差异,有意识地降低戏曲欣赏的难度和门槛。现代戏曲将观赏传统戏曲所需要的主观时间感觉和空间想象力逐渐淡化。这种创新有待商榷。

戏曲是一门单一性和综合性兼有的舞台艺术,体现了后现代拼贴、综合和狂欢的艺术要旨。中国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元素的融合。而戏曲的音乐、舞蹈、舞美等都可以成为独立的舞台展演艺术。所以,在诸多元素中,模糊边界、穿插、混杂、拼贴成为现代戏曲创作的一个新特点。

【参考文献】

[1]王廷信.戏曲传播的两个层次[J].艺术百家,2006,(04):40-43.

[2]刘厚生.为京剧折子戏呼吁[J].中国京剧,2005,(03):4-8.

篇7

【关键词】戏曲艺术;高职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一、前言

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对优秀传统文化加以传承,不断提高文化自信,推进戏曲艺术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教育部在内的多部门一同颁布实施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其中要求各高等、高职院校要积极传承中国文化,提高学生文化自信,促进戏曲传承与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戏曲艺术在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最大程度上地开展戏曲教育活动,保证自身美育功能得以有效发挥,这也是未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二、戏曲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戏曲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依托。经过几千年来的沉淀与积累,中国戏曲积累了十分浓厚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形成了十分丰富且完善的艺术风格与体系,上百种不同戏曲剧种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点。例如,昆曲发展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被人们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其纳入了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当中。戏曲作为一种艺术类别,在人类艺术发展历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传统教学当中,戏曲主要是通过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加以传承,而随着如今科学的日趋完善以及教学体系的建构,为戏曲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所颁布实施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明确认为要加大对戏曲的普及与宣传力度,加强艺术教育,保证戏曲能够真正地进入校园当中。通过以上的综合论述能够清楚发现,戏曲艺术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融入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同时对于教学内容的丰富也能够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二)增强文化和艺术修养的有效路径。对于戏曲而言,其自身具有审美、娱乐、教育等一系列社会功能。“高台教化”指的就是戏曲自身所具有教化人心的教育功能,这也是戏曲德育与美育功能得以体现的关键所在。中华戏曲自身蕴含着十分浓厚的文化内涵,使得人们能够明辨是非、知晓善恶,这与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高度契合。在戏曲艺术当中的很多唱段中与“仁义礼智信”等优秀美德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所展现出的历史典故都有着比较理想的教化效果。例如,在京剧脸谱当中,不同色彩所表达的内涵也有所不同。豫剧《穆桂英挂帅》向我们展示出的是爱国情怀,而京剧《四郎探母》为我们展现出的是深切的母子情深,越剧《梁祝》为我们展现的则是可歌可泣的凄美爱情。(三)促进戏曲艺术创新的高效平台。高职院校是为社会提供技术型人才的摇篮,也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宝贵知识的阵地。在这里汇集了莘莘学子,他们接受先进文化的洗礼,为社会的不断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如今,戏曲艺术正在以全新的方式逐渐进入高职学生的视野当中,并逐渐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在学生群体当中不断发挥着自身价值,在校园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传播载体,在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的不断碰撞中,实现了戏曲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赋予其全新的时代风貌。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在高职院校中融入戏剧教学也能够激发研究学者对其的研究热情,这对于我国戏曲艺术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三、戏曲艺术走进高校存在的问题

早在2016年,教育部就倡导各高校要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保证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而戏曲艺术也逐渐从试点朝着全范围普及方向发展。从近几年的实际发展情况看,学生们对于戏曲艺术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依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下文就从主观与客观两个角度出发进行针对性分析。(一)与年轻人兴趣和行为存在隔阂。从戏曲艺术自身的角度来看,其并不具备流行文化所具有的易于传播、易于接受的特征,而且从其产生环境角度看,与现代社会也有着较大差别。很多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对于戏曲知识的了解程度比较浅,而高职院校学生即使之前曾经参与过类似活动,但是依然处于浅尝辄止阶段,再加上很多戏曲唱腔都是方言,角色程式化动作表现不直接,使得很多学生在看完戏曲以后,仅仅对剧情有所了解,无法理解其中的精髓所在。另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每天所接受的信息量也在不断扩大,很难在某一件事上付出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戏曲艺术从舞台形式上看还是比较单一的,一出戏的时间十分长,无法吸引观众,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二)对戏曲艺术的普及不够深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西方文化当中的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也对校园文化产生了比较大的冲击。受到排名与就业率的影响,戏曲艺术教学工作始终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戏曲相关的音乐课程主要以选修课形式体现,同时也没有与学分挂钩,无论是从教学手段还是从教学内容上来看都不是十分完善。另外,在戏曲艺术社团建设上也不是十分理想,拥有表演经验或者理论基础的高职院校学生数量也比较少,导致戏曲艺术传播和应用受到一定影响。另外,在高职院校当中,从事戏曲艺术教学的教师人数还是比较少的。目前从事戏曲教育的教师大多不是科班出身,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局限在简单的理论知识层面,并不能够积极有效开展实践教学。一些资金比较充裕的高职院校可能会邀请专业人员来开展戏曲教学,但是这些专业人员由于受到流派与行当的影响,在讲解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讲解和表达技巧,不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最终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最后,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戏曲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虽然有学习的意愿,但是由于受到时间与场地的限制,导致学生对戏曲望而却步,甚至逐渐产生抵触心理。

四、高校中戏曲艺术的实践与创新

(一)着重德育和美育——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要推动戏曲艺术能够真正走进高职院校课堂,加大戏曲进院校的推广力度,这也是保证学生们能够认识并了解戏曲艺术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对目前已有的教学体系进行合理完善,适当地对课程进行设置,提高师资水平,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开展专项讲座,同时也可以积极有效地开展一系列戏曲表演等等,这些都是最为基础的实践模式。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学生德育与美育层面,力求营造出一个比较良好的文化氛围,保证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二)艺术团体培养兴趣——开启戏曲之窗。如果想要在校园内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还应当充分发挥学校社团的作用,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身的爱好组建社团,定期开展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保证高校、社会之间能够实现有效联动。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将戏曲艺术与社团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得其能够成为学生学习并观赏戏曲的第二课堂。另外也可以邀请一些著名的戏曲表演名家进行指点,使得学生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到艺术魅力。(三)进行家乡地方剧种探究。在戏曲发展的进程当中,与当地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同时戏曲自身也有着比较浓郁的地方特点与特色,在戏曲表演的过程中大多运用地方方言,所讲述的也都是地方历史,各个地区的百姓都是听着自己家乡的戏曲长大的,即使是年轻一代的高职学生也会受到长辈的熏陶。例如:安徽的学生不自觉地会哼唱一些黄梅戏,而来自陕西的高职学生会哼唱秦腔,来自河南的高职学生对于豫剧十分了解。在如今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年轻一代与家乡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也在不断拉大,对家乡文化逐渐感到陌生。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以适当利用好学生们的乡愁,帮助他们寻找学习戏曲艺术的切入点。(四)参与艺术创作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十分重视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到戏曲艺术的创作当中,进而真实感受到戏曲作品的创作过程,能够令传统与流行趋势逐渐融合在一起。学生们在逐渐体会的过程中也会更为深入地了解戏曲艺术的深刻内涵。

五、总结

本文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将高校戏曲艺术教育创新作为研究背景,将高校艺术教育作为自身的重要基础,分析了戏曲艺术融入高职音乐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几点建议与对策,希望对戏曲艺术与高职音乐教学的融合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侯峰.高职院校戏曲鉴赏课程教学现状及解决措施[J].戏剧之家,2020,(34):45-46.

[2]王珊.传承非遗文化培育时代新人——高职院校戏曲教育与传承路径探究[J].剧影月报,2020,(04):63-65.

[3]钟铮.高职院校戏曲伴奏教学模式探索[J].戏剧之家,2020,(09):176.

篇8

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一)师资缺乏。当前高校戏曲专业的老师极少,而且专业技能并不高,这是因为受到现代音乐、市场经济、社会观念等各种因素影响,戏曲艺术成为社会的冷门学科,选择学习戏曲的人少,所以缺乏很好的戏曲教育师资。目前我国就算是有极少数的戏曲专业人才毕业,大多也没能更好地进入高校进行教学,仅限制于当剧团演员或培训班老师,个别在高校担任戏曲艺术教育的老师多数也非科班出身,讲解的内容和传授的技术肯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以当前我国高校的戏曲艺术教育的发展的确是举步维艰。(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中外流行音乐、玩弄时尚乐器,对中国传统的音乐却提不起兴趣,更不用说是戏曲艺术。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我国著名的戏曲名家,如梅兰芳、严凤英、袁雪芬等,以及古往今来的戏曲作品,如《霸王别姬》《西厢记》《女驸马》《牡丹亭》等。音乐专业方向的学生可能对戏曲的种类、特点、发展历史、名曲名段的了解要好些,但绝大多数的其它专业的高校大学生却对此知之更少。加上我国戏曲种类繁多,传统剧目数以万计,由于时间久远,更是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受到前面提到的师资缺乏的影响,戏曲艺术教育的教师教学水平薄弱,学生更是不愿学习戏曲,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三)教学与实践难以结合。戏曲是“唱、念、做、打”,表演形式要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所以教学离不开实践。然而现实的高校教学却很难实现教学和实践的结合。一方面表现为无法将表演纳入课程设置当中,学生人数多、场地缺乏、教师缺乏;另一方面,由于戏曲艺术发展相对萧条,人们对戏曲缺乏兴趣,学校很难为学生安排演出,更不用说保证有基础的学生登台,缺乏必要的舞台积累,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难以提升。教学和实践的分离,使学生很难掌握学习中习得的技艺,这些已经影响到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使得高校的戏曲艺术教育仅仅是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极少数的剧目片段,有的仅是老师轻描淡写讲解一下,没有落到实处,使得戏曲教育缺乏广度、深度。(四)课程设计不科学。高校艺术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长时间以来,学校都在用一种统一的标准来对待高校教育,忽略了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无论是对待专业还是非专业学生,如在课程设计上,学校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公共课上,高校的学生都需要拿出很多时间来修完英语、政治等公共课程,接下来才是本专业课程,最后才是艺术素质教育课程。而艺术教育包含内容众多,戏曲艺术只是其中一种,所以高校无论是音乐还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真正要学习戏曲艺术知识的时间就很少了,好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学习戏曲艺术的机会,因此说高校戏曲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不科学。

加强我国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措施

高校要重视戏曲艺术课程开设与教学。高校首先要请专业的戏曲老师上课,保证教学质量。师资条件不够的,可以在当地专业剧团请戏曲演员来教学。同时,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课程在高校可以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课,无论是对音乐专业还是其它非音乐学科专业,都要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来开设,只是教学上根据专业不同在课程的数量、内容、考核制度要求上有所区别就可以了。这样才能将我们传统的戏曲文化真正渗透到高校的艺术教育中,才能切实弘扬我国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培养出高层次的戏曲受众。其次还要注意戏曲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学校要尽量提供合理场地、设施,教师也要注重教学,让学生把学和做联系起来,除了课堂上让学生观看演出、收听录音外,还要让学生实际参与真实的戏曲表演,让学生在主动实践过程中喜欢并学习戏曲表演。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戏曲艺术教育效率的重要保证,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一蹴而就。首先要把知识学习和曲艺欣赏结合起来。戏曲学习的初级阶段是认识戏曲和欣赏戏曲的最佳时期,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其次,戏曲教育要做到由浅入深,要尽量选择学生容易接受和吸收的戏曲。如黄梅戏、越剧音乐婉转优美,容易让现代学生接受,可先进行此类剧种学习,然后逐步过渡到赏析京剧等,让学生在学习戏曲的过程中逐渐了解戏曲历史、种类。课堂教学的空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演出、排练和参观表演,让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体会戏曲艺术的魅力。再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戏曲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戏曲的热情。如成立戏曲学习社团或俱乐部,举办戏曲表演、戏曲知识竞赛等,既加深了学生对戏曲的了解,又使学生对戏曲产生浓厚兴趣。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除了要传承发展中国戏曲文化外,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戏曲集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等诸多艺术元素于一体,其中舞台美术、布景、服装、化装等无不涵盖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从人物塑造、时空转换、舞台布置等方面感受传统戏曲艺术“写意”手法的具体运用,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戏曲艺术学习,既要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还要努力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净化其心灵、陶冶其高尚的艺术情操,启发其智慧。创造力是探索未知世界的最佳动力,而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完善,这也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之处。因此,通过戏曲艺术对高校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发展的必然,也是戏曲艺术教育顺利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总之,戏曲作为我们中国传统的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体现,其艺术教育不仅不应忽视,而且应该重视和发扬。在高校很好地实施戏曲艺术教育,不仅能够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而且能增进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人文素养。受现实因素的影响,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不同方面的约束和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家和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也应制定具体的改革措施,把戏曲艺术课作为高校的必修课,让戏曲艺术在高等学校中切实得到全力推广。作为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遵循戏曲教育的规律,尽力拓展戏曲教育的空间,从各个方面,采用不同的形式,努力保证戏曲教育顺利发展,为高校戏曲艺术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夏毅

篇9

中州是河南的古称,也叫中土、中原,有时候甚至代指中国,意思是国之中,华夏之中。中州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有着厚重历史人文,自古被视为帝王之州。自西汉至北宋,中通正统王朝大都建都中州,是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天而立,以经营四方”,它涵盖了很多王朝代帝国的历史足迹。因此,中州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概念。中州人依照自己的生存方式创造了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再到中州的龙山文化以至夏、商、周,直到秦汉唐宋文化及以后,中州文化始终延续发展。中州传统音乐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等,历史性是其核心,“天人感应”是其世界观,即崇仰创造万物的大自然,又重视人的心灵体验。音乐的产生源自人心对大千世界的感悟,而且还能反过来以其“和”之“声气”调理人心。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多媒体艺术形式日新月异,民族传统的艺术正淡出人们的视线,很多艺术形式眼看要淹没在历史滚滚车辙之下。尤其是传统曲艺与戏曲,正在被商业的大潮一次次洗礼,有的岌岌可危,有的改变了形式面目全非,有的则是完全地消失在人们视线之外。中州作为中华传统艺术和传统音乐的发祥地之一,作为传统曲艺和戏曲的大省,也摆脱不了式微的命运。对此,不少有责任心的专家学者,便尽力去研究探讨,希望能让这种传统艺术能传承下去,至少在学术领域能够保持一席之地。郭德华、刘世嵘编著《中州传统曲艺戏曲音乐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便是一本优秀的关注民族传统音乐艺术形式的著作,值得我们用心去阅读学习。该著作结构上主要分为曲艺音乐和戏曲两大板块,共十章内容分别论述了曲艺及戏曲的艺术类别和剧种及其各自艺术特色,并通过传统经典曲目的示例解析,充分展示了传统艺术的丰富发展与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该著最突出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文化背景的溯源寻踪,二是对传统戏曲的条分缕析。对于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渲染其文化氛围。长达三十页绪论,从地理位置到朝代的更替,以及历史文化的沿革与发展,为中州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做了浓厚文化蕴藉的铺垫。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展开对中州传统音乐形式及美学特征进行分析,从总体上概括论事音乐艺术的发展,并且从中国古典哲学角度展示特有的艺术蕴含与意境。作者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州古典哲学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戏曲音乐的天人合一、中和之美、气韵之美、意境之美四大特征。阅读著作,就像慢慢展开一幅淡雅的写意国画,留下典雅清新的艺术印象。而在展开论述曲艺和戏曲两板块内容,同样也是从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入手,介绍其形成发展及艺术语言演变,逐步展开曲艺音乐类型和戏曲剧种的介绍。接着,从文化高度对戏曲艺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梳理,让读者领略到浓厚而博大文化蕴藉,对中华传统艺术充满期待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作者发自内心对戏曲艺术的充满关注与期待。一是探究了曲艺与戏曲两种传统艺术的渊源关系。从作者介绍的戏曲的发展与演变来看,戏曲在剧种的演变、演唱艺术及曲牌发展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着割不断的联系。可以说,对某些戏曲剧种来说,戏曲是更加系统化了的同名曲艺形式。比如中州弦子书中小鼓弦唱腔里有〔二八板〕和〔流水板〕,而在河南豫剧里也有同样曲牌和调子。二是对戏曲艺术文化研究进行了详尽地介绍。中州的戏曲艺术可谓博大精深,其艺术流传之广,在国内只怕还没有一个省份能够与之相比。作者从各个剧种的发展沿革、唱腔、曲牌及演唱艺术进行介绍,并通过示例来演示解析,让读者通过文字阅读来想象粉墨登场的场景,受到传统戏曲艺术的熏陶。作者在介绍这些剧种艺术的时候,特意站在文化的高度、从学术研究的高度来探讨戏曲艺术,使朴实的中州戏曲增添几分人文气息,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开拓了学术理论空间。三是表达了对戏曲艺术传承式微的忧患。现代信息与多媒体技术使人们生活方式、休闲娱乐和艺术欣赏产生很大的变化,“戏曲”这一古老艺术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作者对中州戏曲的发展状况和前景显示出了极大的担忧,虽然只是篇末的几页纸,但却让人感觉到了沉甸甸的忧患。虽然其中也展示某些戏曲的流派艺术的良好发展势头,也列出不少戏曲艺术家、学者多年来的贡献。但是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今天,我们到底能不能守住并传承这份古老的艺术呢?这是作者关注的核心问题。虽然,中州大多数戏曲剧种都已经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但也只是名录而已,真正把传承发展落到实处,还是任重而道远。

总之,通过本著作的认真学习,读者不但能体会到中州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更能意识到,在新的时代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艺术的问题。只希望在将来,这些绝美的艺术形式不只是书页上的文字记载,而是活跃在人们生活当中的艺术行为。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篇10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卓有兴趣,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象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

实践证明: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象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评剧《花为媒》,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象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赤桑镇》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剧目有《打渔杀家》、《将相和》、《霸王别姬》、《打龙袍》、《二进宫》等;其他剧种、曲艺等也是同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如评剧《井台会》、《打金枝》、《茶瓶计》、《三节烈》等戏曲教育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四、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在认清对中小学生音乐课和课外活动进行戏曲知识学习与演唱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更应抓紧实验操作。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面上调查,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试点校、试点班。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步入实际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