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篇1

1.种植业发展现状

沈阳沈北新区的水稻是新区种植业的特色名片之一,目前水稻种植面积为20万亩,主要有盐粳48、辽优7号等十几个种植品种。曾先后获得“沈北清水大米”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和“北霸”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2]。除此之外,新区还发展其它特色种植业,合计占地面积0.33万公顷,包括花卉、蔬菜、五味子、其中五味子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五味子种植基地。

2.畜禽养殖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畜禽养殖业占农业比重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畜禽养殖业已逐渐成为新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沈北新区畜禽养殖业具有如下突出特征:一是规模化养殖比重逐年升高、养殖种类繁多。二是投资规模大、养殖面积广。四是建设标准高、辐射程度强。

3.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是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之一,目前沈北新区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聚集在辽宁辉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现已拥有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300余家,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如中粮集团、百事可乐集团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辽宁禾丰牧业、雨润食品等——这些企业共同构筑了玉米、小麦、水稻、大豆、果蔬(饮料)、(奶牛)乳品、生猪、肉鸡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2]。

4.休闲观光产业发展现状

休闲观光产业是沈阳沈北新区的新兴产业,目前沈北新区休闲观光农业具体项目包括:爱琴谷庄园,占地700亩,其致力于打造阳光度假、花卉果园、观赏采摘、休闲运动等多层次观光园区;万亩辽河花海,依托辽河七星湿地公园,占地面积达6000亩,主要以种植油菜、芦苇、万寿菊、荷花等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农业带;薰衣草庄园,占地面积5000余亩,核心区域1600亩,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正式认定为沈阳市首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稻田艺术画,占地面积280亩,它是现如今中国拥有的最大的水稻田艺术画;水稻开心农场项目,占地面积300亩,是以绿色有机水稻为基础,集学习、观光、体验、远程监控于一体的水稻观光项目。

二、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力分析

波士顿矩阵四象限法是由三个指标构成:(1)横坐标: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占有率;(2)纵坐标: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增长率;(3)生态农业发展情况。即相对市场占有率同市场增长率形成一个四象限的矩阵图。其理想模式是要重点突出和发展明星类和金牛类的优势与机遇,引导问题类向明星类和金牛类方向发展,尽量规避瘦狗类中可能出现的劣势与威胁。通过波士顿矩阵图中的四象限法,将其延伸到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力研究中,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对本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四大突出产业的潜力情况做出如下具体分析:

1.劣势与机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问题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市场占有率低,但市场增长率高。可以看出,其市场前景广阔,处于成长阶段,只是发展优势尚未突显,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有望成为明星类也有可能退化成为瘦狗型市场。因此发展方向取决于对问题类的正确引导。可以通过采取加强型发展战略来增强发展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休闲观光产业属于问题类产品。休闲观光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也是该区现代农业对外展示的窗口,但由于此类产业刚刚兴起,在管理体制和发展理念上仍存在不成熟之处,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及完善。因此针对此类情况,适合采用加强型战略逐步引导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成为明星类产品。

2.优势与机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明星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拥有较快的增长速度,由于增长势头良好,为了继续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需要增加投入和扶持力度,强化其主导地位。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属于明星类产品。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是该区的主导产业,现已拥有完善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及数百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它在增长势头和赢利水平上都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可以通过采用稳定型增长战略和创新型战略逐步成为金牛型,成为该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保持良好势头,充分发挥竞争优势特点,利用发展机遇使沈北新区的生态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3.优势与威胁并存型

此象限是金牛类产品,其现状特点是,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市场增长率已经饱和,因其具有市场成长率低的劣势特征却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及享有较好的规模经济优势特点,因此不必对其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该金牛类产品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发展理念,突出支柱产业优势,加强政策引导才能不断保持其优势地位,逐渐提高其市场增长率。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属于金牛类产品。这两类产业是该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发展规模,发展模式也日趋成熟,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由于市场增长率逐年趋于稳定,因此可以通过采用创新型战略逐步向明星类转化,以提高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更好的发展本区的生态农业。

4.劣势与威胁并存型

此象限是瘦狗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都很低,因此没有发展前景,但此类产品,并不是盲目地采取全部放弃战略,而是尽可能规避发展此类产品的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对有市场潜力的产品仍要不断开拓发展机会。因此针对瘦狗类产品,要采取减少和剔除战略,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劣势和威胁,要在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合理的选择避开威胁,消除劣势。

三、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设计

1.生态型种植业发展战略

1.1发展壮大种植业优势产业战略。

优化水稻品质结构和生产布局,并从耕地保护,土壤改良等多方面着手,切实加强水稻生产综合能力,更在急需时,保障全区仍至全市的粮食供需平衡必要的生产能力;通过重点建设三大种植业基地,即集种植、展示、交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蔬菜花卉产业基地、以五味子、沙参等种植、加工、销售为主体的特色中草药种植基地、以果品采摘观光、特色种植观光、农家院休闲为主线的生态林果产业基地,挖掘特色种植业潜力,大力营造各具产业优势的生态型农产品生产区域。

1.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战略。

采用工厂化育秧、全程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使农民更好的掌握优质良种及配套的种植业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建立农业推广区域站及发展农业科研培训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以农业信息化技术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以适应新区农业快速发展的生态化进程。

1.3创新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战略。

稻田养鱼是利用稻田养鱼、鱼养稻的一种高效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组合一体化的立体种养模式。技术上,通过在稻田中养鱼,水稻可以为鱼遮光蔽日,鱼可以为水稻除草、除虫、疏松土壤,提供养分。这种稻鱼共生模式,综合效益是单纯种稻的2~3倍。通过大力推广适合沈北新区的稻田养鱼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可以改变粗放型农业作业方式,以实现对各种农业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从而促进生态型种植业可持续发展[3]。

2.生态型畜禽养殖业发展战略

2.1提升政府职能战略。

在政策引导上,政府基于对畜禽养殖业市场的准确调控,需及时做出政策调整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养殖户的优惠政策;在政策落实上,要做到落实政策不打折,确保按时、足额发放良种补贴等各项财政扶持资金,提高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加强与招商局、国土局、农林局、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为生态型畜禽养殖业项目选址、签约、落实和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

2.2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战略。

按照沈北新区总体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狠抓三大养殖基地建设:即北部生猪养殖示范基地、中部奶牛养殖示范基地和东部肉鸡养殖示范基地;通过打造万亩生态型畜禽养殖基地,不断完善畜禽养殖的产业链条,实现全区畜禽养殖业的经济良性循环,提高畜禽养殖产业化水平,推动生态型畜禽养殖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推行保障体系建设战略。

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监测预警、检疫监督和应急体系;完善畜禽养殖业保障体系,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和应急能力,确实保障畜禽产品安全卫生。

3.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战略

3.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战略。

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在选址与布局方面,要事先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遵循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城市旅游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原则的同时,将旅游资源恰如其分地融入到生态农业生产中,从而实现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和谐发展。

3.2强农兴旅的发展战略。

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强调生态农业发展的同时,更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休闲娱乐意义,增强参与互动意义。未来,沈北新区应立足“大旅游”战略,其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应重点按以下三种类型发展:即林果基地采摘型、农业生态观光型、休闲旅游度假型,全力打造东北最大的“现代体验式旅游基地”。

3.3规范服务强化宣传战略。

相关管理部门应健全统一、全面的关于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使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有标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建立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各行业间的行业协会等自律型行业监督组织,增强行业间各企业的互相监督、互相约束,促进共同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行业中各企业也要对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农技知识、服务技能、诚信意识、生产及消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从而全面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与此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展示沈北新区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的风采,扩大其市场占有率,从而实现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强农兴旅的战略意义。

4.生态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战略

4.1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就沈北新区现有的中小型加工企业分析,大部分的发展现状较为分散且规模尚小,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至于在激烈的优胜劣汰中,难以保持竞争优势。因此应通过中小型企业间的优化整合,加强分工与协作,最终实现产业间的集群化发展。在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媒介的前提下,利用沈北新区现有的一大批知名度高、加工水平先进、市场空间广阔、具有裂变扩张实力的优势龙头企业,通过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特定的生态型农产品加工环节分离出去,形成一批专业化的生态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协作龙头企业做好相关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可以说,企业集群效应不仅可以降低加工成本,还能增强企业间的整体竞争优势。

4.2自主创新发展战略。

篇2

>> 电气自动化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自驾游”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水胶炸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中韩机电产业贸易发展现状及展望 江西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我国钻井法凿井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浅析竹制家具的分类及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贵州省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中阿经贸论坛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探讨 我国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黄河壶口瀑布景区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山东省鲁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我国金融租赁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典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建筑节能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浅析稀土工业发展现状以及前景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④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 and the 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The Joint Study Report for China-Korea FTA[R]. [2010-06-01]

⑤朴繁淳.中韩FTA意义和主要争端[R].三星经济研究所,2011

⑥近藤大介.中日韩的梦想与现实[N].经济观察报,2012-05-19

参考文献:

[1]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 and the 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The Joint Study Report for China-Korea FTA[R]. [2010-06-01]

[2] Hoadley S.,Yang J. China’s Free Trade Negotiations: Economics, Security, and Diplomacy[A]. Cross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M]. Berlin: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Press, 2008: 123-133

[3] Nakgyoon Choi,Sojon-Chan Park. Analysis of the Trade Negotiation Options in the East Asian Context[M]. KIEP,2003:76-86

[4] Zhang Jianping. Analysis on the Issue of and Prospects for a China-Korea FTA[M]. KIEP,2006:27-34

[5] 包艳,崔日明.中韩自由贸易区:机遇、问题及前景[J]. 国际经济合作,2009(1):54-59

[6] 陈丰龙.区域生产网络与中韩FTA: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 2010(2):45-56

[7] 董志勇,官靓,黄迈.中国对自由贸易区的政策设想及其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影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2):37-43

[8] 关秀丽.中韩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及产业合作前景[J]. 经济纵横,2003(3):33-38

[9] 韩联社.韩中FTA谈判达成一致,汽车未被列入关税减免对象[EB/OL].[2014-11-10]

[10] 黄鹏,汪建新.中韩FTA的效应及谈判可选方案:基于GTAP模型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6):81-86,89

[11] 近藤大介.中日韩的梦想与现实[N].经济观察报,2012.5.19

[12] 李小飞.中韩自贸协定谈判达成一致[EB/OL]. [2014-11-10] http://.cn/c/2014-11-10/111831121745.shtml

[13] 李晓峰,张巍.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解决中韩贸易摩擦问题的有效途径[Jl.国际贸易,2006(8):18-22

[14] 李玉珍.后危机时代中韩缔结FTA前景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7-52

[15] 刘昌黎.论中韩FTA[J].世界经济研究,2008(4):66-71,89

[16] 刘赛力.孕育中的中韩自由贸易区[J].国际问题研究,2008(l):15-21

[17] 刘翔峰.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及前景分析[J].当代亚太,2005(4):16-20

[18] 娄朝晖.中韩FTA的缔约策略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12):47-55

[19] 朴繁淳.中韩FTA意义和主要争端[R].三星经济研究所,2011

[20] 钱彤.会见韩国国会代表团[EB/OL].[2014-02-21] http://.cn/BIG5/n/2014/0221/c64094-24432256-html

[21] 司传宁.中韩自由贸易区的空间效应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4(1):112-116

[22] 屠瑞奋.析评中韩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0-94

[23] 王静.对建立中韩FTA的思考和建议[J].国际经济合作,2010(7):34-37

[24] 魏巍.论中韩FTA的可行性及其经济效应[J].预测,2010(1):76-80

[25] 徐长文.中韩经贸发展现状与两国自由贸易区的展望[J].国际贸易,2008(4):26-30

[26] 许佳,牛一.中韩FTA与东北亚经济合作[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7-22

[27] 张玉和.中韩贸易模式的变迁:从互补到竞争[J].国际经贸探索,2006(l):39-43

[28] 郑燕,张吉国.中韩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6-72

篇3

[关键词] 生态 农业 农村 污染 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61-02

一、西盟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西盟县生态农业的发展进入新阶段,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西盟县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严峻,面临着人口不断增长、自然资源稀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等多种挑战。

面对粮食增产的压力,农民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化肥农药。化肥的使用增加了粮食的产量,农药的使用减少了农作物的损失,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效应,从而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降落到陆地土壤上的农药随着降水和灌溉水流入地表水域,或随下渗水进入含水层,污染地下水,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

畜牧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畜禽粪便,畜禽粪便是一种良好的有机肥,但西盟畜禽粪便未完全资源化利用,统计数据显示,利用率不足50%。粪便随着雨水冲刷通过沟、渠和地下水渗透进入河流,另外,少数养殖户将猪圈建在家前屋后的池塘边,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出,也造成了水体的污染。

大量使用农用薄膜,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各种工业化用品进入农村,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增多,农民居住分散,生活垃圾,如饮料瓶,塑料袋,农药瓶等随处乱扔,缺乏统一的处理收集地点,导致田间地头到处是生活垃圾。农民直接在田间地头焚烧桔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或者弃在田边、沟边或道路两侧,而不懂得充分利用,使秸秆还田。这些问题都在给西盟的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给西盟生态农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西盟县生态农业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

1.农药的大量施用

由于长期、大量施用化学农药,农村水环境受到了较大影响。有资料显示,农药用量水平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密切相关。经统计,西盟县年农药施用量约181余吨,高达1kg/亩,是发达国家的2-3倍,农药的施用减少了农作物产量的损失,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效应。据统计,喷施的农药是粉剂时,仅有10%左右药剂附着在植物体上,是液体时,仅有2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1%-4%接触到目标害虫,40%-60%降落在地面,5%-30%的药剂漂游于空中。空气中的农药又可通过降水返回陆地,降落到陆地土壤上的农药随着降水和灌溉水流入地表水域,污染地下水,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

2.化肥的大量施用

化肥的大量施用和不合理施用,土壤的良好结构被破坏,造成地下水污染。主要是在施用氮肥和磷肥、钾肥上,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经统计,西盟县年施用的化肥总量约2094余吨,同时,化肥利用率偏低,平均仅为30%-35%,大量乱用、滥用化肥使土壤、水体受到广泛污染,农民在施用化肥的过程当中往往以追求产量为主,20%-30%的耕地存在氮素过量的现象,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威胁,同时化肥过量形成恶性循环,破坏土壤的化学成分,影响土壤肥力的持续保持,造成土壤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而忽视了给农业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危害。

3.畜禽粪便未完全资源化利用

随着农村禽畜养殖业的发展,一些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不断涌现,各养殖场和养殖户对粪便资源利用率不足50%,剩余部分粪便随着雨水冲刷通过沟、渠和地下水渗透进入河流,少数养殖户将猪圈建在家前屋后的池塘边,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出,也造成了水体的污染。

4.农用薄膜使用量增加

由于农用地膜的使用,有效的控制了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减少了水分和营养物的流失,促进了农作物的高产和稳产,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益。但与此同时,地膜的一次性使用,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残膜留在土壤里。塑料地膜在自然界中很难降解。这些地膜碎片可在土壤中形成阻隔层,使土壤中的水、肥等流动受阻,造成土壤结构板结,严重危害生态环境,造成白色污染。经统计,西盟县年农膜使用量约63余吨,实际回收率为0,大部分薄膜散落田间地头,还有部分残留在土壤中。

5.桔杆焚烧现象突出

随着农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即农村电能和机械化耕种的发展,致使农作物桔杆大部分弃之不用,经统计,西盟县桔杆利用率不足40%,大部分桔杆都是一烧了之,或抛弃于田边、沟边或道路两侧,浪费了大量有机肥资源和能源,焚烧即污染了大气,又污染了水体,给病虫滋生危害提供场所。另外,桔杆在燃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对空气也会造成污染。

6.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增多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随之产生的生活污水及垃圾也逐年增多。目前,西盟县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缺乏污水处理系统,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放进入水体和土壤,其中经土壤渗出进入水环境的污水约为10%,加重对环境的污染。村民生活产生的固体垃圾未进行集中处理,不仅易堵塞河流,又严重污染水体,威胁农村居民身体健康。

三、西盟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即通过普及科学知识,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意识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治理的重要意义,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对农药使用者加强教育和培训,做到安全、合理用药,全面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全面启动生态农业建设,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有机及无公害农产品的比重,充分重视防护林、水源林的建设,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力度。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措施有:

1.1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提高化肥的有效利用。

测土配方施肥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其施肥原则是:生长期较长的作物,土壤稳肥性较差时,应采用施足基肥(底肥)和分期追肥相结合的方法,而追肥的时期和次数应根据作物生育期要求和土壤供肥特点而定。对生育期短的作物,则应采用重施基肥(底肥)并辅以早期追肥的方法,施肥方式须在摸清作物营养特性及当地土壤、气候和栽培技术等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施肥方式。

1.2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生物防控。

绿色防控,是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基础上,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其内涵就是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病虫绿色防控的主要技术措施:

1.2.1农业

防治技术。在栽培过程中选用优质、高产品种;加强种子消毒,实施集中育苗,培育无病壮苗;实行轮作、倒茬、清洁园田以压低病原菌及虫口数量,减少初侵染源;在大棚蔬菜上可实施高温闷棚来降低病原基数;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降低棚内湿度,降低病害的发生;使用优良叶面肥增强植株抗病性。

1.2.2性诱剂防治技术。通过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引诱雄蛾至诱捕器,杀死雄蛾,达到防治虫害效果,主要是针对叶菜类小菜蛾的发生进行防治,防治效果好。

1.2.3捕虫板诱杀技术。利用特殊胶质制成的黄(蓝)色胶粘害虫诱捕板诱杀烟粉虱、蚜虫、斑潜蝇、蓟马等害虫。在虫害发生早期、虫量发生少时使用效果好,目前,我县已在蔬菜、菜叶等作物上推广应用,效果明显。

1.2.4杀虫灯诱杀技术。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利用害虫的趋光、趋波、趋色等特性诱杀害虫,主要诱杀小菜蛾、斜纹夜蛾、小地老虎、金龟子等9种害虫。在害虫发生的高峰期,一晚单灯诱杀害虫达0.5公斤,杀虫效果明显,现我县已引进杀虫灯7盏,主要安装在蔬菜基地。

1.2.5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应用微生物源新农药、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化学农药,防治蔬菜主要病虫害。如用Bt乳剂、阿维菌素防治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害虫;应用天然除虫菊素防治菜蚜、小菜蛾等蔬菜害虫。

1.2.6科学用药技术。加强技术培训,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优化农药的轮换、交替使用、混合使用和安全使用技术,加强农药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普及农药规范使用知识,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通过合理使用农药,最大限度降低农药使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2.推进农村沼气建设

推进农村沼气池的建设,加大改圈、改厕的力度。通过沼气发酵。对建在河流、池塘边的猪圈等要坚决制止粪便直接排入水源。

3.大力推广可降解地膜

黑色生物可降解地膜既利用了地膜保湿功能、除草功能,同时地表温度比白色普通地膜覆盖降低2-3℃,避免了烧苗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保湿增温作用。经在玉米上实验,生物可降解膜在玉米成熟时降解率为70-80%,剩余部分在第二季作物种植过程中逐渐降解被土壤吸收利用。

4.大力推广秸杆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技术是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通过秸秆还田,可以补充土壤养肥,培肥地力,避免浪费和污染,实施免耕覆盖沃土技术、堆沤发酵或过腹还田等方式处理农作物秸秆。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协调土壤中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矛盾,促进农业稳产、高产、高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秸秆还田一般分为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秸秆直接还田三种方式。堆沤还田是将作物秸秆制成堆肥、沤肥等,作物秸秆发酵后施入土壤。过腹还田是用秸秆饲喂牛、马等牲畜后,以畜粪尿施入土壤;采取直接还田的方式比较简单,方便、快捷。还田数量较多,采用直接还田的方式比较普遍。直接还田又分翻压还田和覆盖还田两种。翻压还田是在作物收获后,将作物秸秆在下茬作物播种或移栽前翻入土中。覆盖还田是将作物秸秆或残茬,直接铺盖于土壤表面进行还田。

5.农田废弃物收集处理

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基础建设加快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进程,提出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案。将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瓶)和地膜、塑料、育秧盒等废弃物集中分类收集、处理。

6.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促进农业生态持续发展

农村清洁工程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为目标,以实施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主线,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为重点。加快改水、改厨、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转变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树立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清洁生产理念,推广生态施肥和病虫草害生态控制技术及生产、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三、结语

要发展生态农业,首先要控制农业面源的污染,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开发利用农作物秸杆及生物可降解膜,保护农村水资源,把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生态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

一、有机农业产业化基本概述

(一)有机农业的意义与特征

要探讨有机农业产业化就必须要先知晓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有着许多种类似的名称,例如生物动力农业、生物农业、持久农业、再生农业、生态农业等,其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和瑞士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对其含义有着统一的解释,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对其有着不同的解释。2005年,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根据中国国情以及目前有机农业发展特点,颁布了中国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2005),在该标准中的定义为:“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遵照特定的农业生产原则,在生产中不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用一系列可持续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其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有机农业具有系统性

有机农业并非只是一个封闭的生产系统,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有机肥、生物肥、生物农药等,强调农作物、植物、禽畜三者的有机统一。它的生产是一个完整的良性的循环过程,一个系统循环的结束理应作为下一次生产过程的开始,并最终实现对土壤与环境的保护与改良。

2、有机农业具有正的外部性

有机农业并非像传统农业那样单纯注重量的提高,其科学选种、合理耕作、应用生物技术等都对环境和土壤产生着不可估量的改良作用。同时,由于没有像传统农业那样不顾环境问题、安全问题而使用农药化肥,有机农业下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有利用生命健康的有机食品。更为重要的是,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利于土地培养肥力,保护环境,它的生产、加工、储运、消费过程,都有平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动物、植物、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尽量循环利用有机农业自身系统物资,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性。

3、有机农业具有高成本、低产出的特性

有机农业并非简单的放弃农药化肥进行生产,它是一个完整的注重良性循环的系统,其以科技作为支撑的特性注定了要有更高的科技投入,并且,有机农业的产品与普通产品并无太多差别,不易被人鉴定,其得到认证的方法通常是得到有关机构的认证,而这笔不菲的认证费用在一定成度上增加了它的生产成本。同时,有机农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科技发展并不完善,其在产出上并不能与传统生产方式下的农业生产产量相比,这是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的一个短板。

(二)有机农业产业化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中国农业大学生态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乔玉辉博士这样讲到:农业产业化是以农副产品为主导,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衔接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利益分配关系,所形成的一种体系较为完善的经营方式。而这种经营方式,则需要以市场为基本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把有机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有机的集合在一起,并且这全过程的所有环节都要完全符合相关标准。

(三)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关于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研究已久,成果颇丰。并且国内外学者对其外部性均做了深度的研究,但是两者的研究方向大不相同。如国外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有机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国内学者却主要研究其经济效益。

事实上,有机农业产业化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如制度创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分工协作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都可以成为有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而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有着很强的正外部性。

1、就国外研究现状而言,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的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有机农业耕种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碳和有机氮元素;明尼苏达州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研究中心通过对比2006―2009年明尼苏达州有机农业公司与常规农业公司的财务收支数据发现,有机农业公司的总体收益好于普通农业公司。

2、而在国内,张新民通过研究数据发现有机水稻的生产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席运官提出5种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即公司租赁经营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国有农场模式、有机生产协会组织模式和地方政府带动有机农业生产模式,等等。

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有机农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1989 年,我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生态研究室加入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IFOAM),成为中国第一个IFOAM 成员;1990年,浙江省临安县的裴后茶园和临安茶厂获得了荷兰SKAL 的有机颁证。

此后,中国相继成立了自己的认证机构,根据 IFOAM 的基本标准制定了部门的推荐性行业标准,以开展相应的认证工作;并于2002年11月1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为起点,中国不断完善有机产品的相关法律规范,是我国有机产品事业走向规范化。

目前,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迅速,大豆、蔬菜、茶叶、杂粮等,主要出口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并且其出口额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有机农业土地面积广大,已经超过200万公顷,在世界排名排名前五,居亚洲首位。并且截止到2012年3月,我国大陆处于有效状态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有23家,7 728家从事有机农业的企业共获得了 11 090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我国有机认证机构数量已超过1000余家,这对有机农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积极促进作用。

(二)我国有机农业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目前有机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但是,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仍有许多问题。

1、区域分布不均衡

目前,我国大部分有机产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东北各省,西北地区虽然近几年在西部大开发宏观战略下,有机畜牧业得到一定发展,但还是远远无法与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较。同时,从数量和面积来看,东北地区最大;从产品加工程度和质量来看,以上海、北京、江苏等城市较为占有优势。

2、产业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

虽然我国经过认证的产品有700多种,但是其主要集中于蔬菜类、五谷杂粮类、豆类、油料作物类等,动物性产品类较为缺乏。据中国农业大学吴文良教授透露,目前中国有机食品的种类只占到全部食品种类的0.1%,而国际的平均水平是国内的20倍。我国有机农业比例的失衡,极大制约了良性循环系统的建立,加剧了对外来品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3、农村的发展状况制约着有机农业发展

我国农村普遍采取的是以为基础的土地制度,而由于我国9亿多农民的人口基数,导致了人均耕地少,造成了耕地极其零碎化的的现象。而这极大限制了土地的灌溉效率、生产效率,阻碍了新技术的推进与应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目前我国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现象遍布全国的村落。而这些人又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大都难以更新,其固有的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增加粮食产量的思想根深蒂固。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很难得到推广。

4、诚信危机问题十分严峻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很难直观上分辨出有机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只能依靠有机农产品标示或认证标志识别,可是很多生产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用普通农产品代替有机农产品,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真实性有着很深的怀疑。

三、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前景

有机农业起源于欧洲,慢慢在全球发展开来,事实上,正如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中说的那样,有机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在于它的生产环节,其还涉及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而作为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让其所有环节都符合相关标准,对其进行产业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目前,有机农业产业化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并且各国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产业化模式,而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采取以下模式:

1、“有机订单农业”模式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并且由于有机农业生产的认证成本高,单一农户难以进行有机农业生产,这导致了以公司带头的“公司+农户”模式成为了有机农业生产的不二选择。并且这种“公司+农户”又主要分为三种具体模式,即简单的“公司+农户”的订单模式、“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公司+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合作社式。此外在此模式下还产生了,由公司把土地吸纳过来然后雇佣农民为员工从而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反租倒包式。

2、有机农场模式

有机农场是指由个人、家庭或集体所有并经营的有机农业生产单位、生产企业或生产组织。有机农场大小不等,小则几十亩,大则上千亩,而大规模有机农场主要以有机农业生产,小规模有机农场一般在进行有机种植的同时,还兼养殖、餐饮、休闲、旅游、娱乐于一身。其将种植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方式,很好地促进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促进了乡村经济和服务业的联合与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乡的结合。

(二)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

在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历史还很短暂,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而有机农业产业化更是一个新生代的名词,还需要逐渐成长。我国政府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综合效益”。这为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就目前而言,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下的三种模式已为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其发展开辟了道路。就全国有机农业发展状况,结合其短板,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有很多要不断改进的地方。

1、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建立规范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的现实是认证机构管理上混乱,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法律来规范认证机构的行为,但是出于利益上的考虑,有些认证机构还是没能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致使认证水平大打折扣。同时相关企业部门的监管工作也应进一步加强,这就需要政府在加大立法的同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及处罚力度,使监督机制涵盖有机农业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

2、加强土地空间上的联合,促使其规模化发展。

下的农村土地十分分散,散户经营模式下很难承担有机农业的高成本、高技术和高风险。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促使土地在空间上的集合,形成“土地连成片”的现象,为有机农业的生产提供充足而富裕的土地资源,形成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3、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促进有机农业发展。

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综合调控,从总量上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支持,转变支持方式,由补贴转向科技上的投入,从根源上促进有机农业在质上的提升,同时根据有机农业高风险的特性,加大对其保费的补贴力度,减少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承担的风险。当然对有机农业相关产业给予税收上的优惠也很有必要,进一步在税收这一环节促进人们的积极性,加快有机农业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薛恩玉,王焕群,李春英,《黑龙江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1年1月,第47-50页。

[2]张新民,《有机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给予农户认知角度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11年7月,第92-96页。

[3]席运官,《我国有机食品开发模式与保障体系建设》[J],环境保护,2005年7月,第25-28页。

[4]陈辉,《有机农业的产业化――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乔玉辉博士》[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绿色食品),2005年6月,第18-19页。

[5]丁长琴,《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及理论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2月,第122-128页。

[6]吴魁斌,赵幸福《浅议我国有机农业》[J],现代化农业,2014年9月,第39-40页。

[7]黄慧英,《中国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以此京市为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6月。

[8]丁长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4月。

[9]周继强,《从有机认证制度到论我国有机农业发展》[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3月。

[10]王大鹏,吴文良,顾松东,牛新胜,毛文峰,《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8月,第250-255页。

篇5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生态农业;发展

一、传统环境下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

(一)气候缺陷

农业种植与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黄陂区位处我国湖北省东部偏北,黄金水道长江中下游临近黄陂南端,北部依偎着大别山南麓,水域和山脉构成黄陂区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渐倾斜的地势。黄陂区水资源并不缺乏,无愧于百库千渠万塘之雅称。

黄陂区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具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这极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黄陂区多种植水稻,气候特征无疑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热量与水分。当然利弊相依,黄陂区虽多降水,但降水的季节变化大也是个致命的缺陷,农作物生长不稳定。冬春季节寒潮天气使水患灾害频发,农作物收成极其不稳定。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不断向城镇流动,是我国现存的普遍现象,也是黄陂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与突破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呈现了很多方面矛盾。

黄陂农村人口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不惜背井离乡,纷纷进入城镇打工谋生。在给家庭增进经济流入的同时,也引发了农村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白叟幼儿留守于农村,家中劳动主力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向愈加明显。

而往往留守于黄陂乡村的老人与小孩,并不具备足够的务农能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诱发了一系列问题。农田因缺少人手垦植而被遗弃至荒芜,农业产量也因此直线下降。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了许多问题,农村文化水平普遍下降,缺少青壮年和较高文化水平的人群,向农村投入的建设性资金也因缺少劳动力而无处可施。

(三)农业技术落后

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提升对生产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传统环境下农业技术落后,大大制约了黄陂农业产量增长。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传统环境下的黄陂仍然处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模式,耕作辛劳,生产效率低,农业器具也是沿用的传统的人工器具,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还很落后。

二、生态农业信息化应运而生

当今世界正处于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的转变,黄陂经济与需求的大飞跃使传统农业也向生态农业转变着,农业信息化也就应运而生。

社会信息化发展得如火如荼,农业信息化是其分支,农业信息化是黄陂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同时又促进着人类社会的上升与革新。农业信息化的来源是农业电气化,根本是农业信息数字化,农业信息化是农业智能化的条件,是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内容和重点。

农业信息化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数据为王的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黄陂农村社会需求和发展战略也随之发生变化。随着计算机等高科技因素的产生,人们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将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农业、工业、手工业等等,由此,充分利用高科技的农业信息化趋势应运而生。

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推动。信息技术用于农业生产中,从根本上解决了黄陂在传统农业中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监测到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及时防治,减轻农作物受病虫害干扰,同时合理适度利用现代科技,开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防治污染环境,现如今黄陂区已形成良性循环的综合系统。黄陂同样也引入了遥感技术,实时检测自然灾害,成功统计农业资源。引入气象卫星预测多变的天气状况,让农民能提前做好防护工作,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黄陂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农业信息化使生态农业得到保障。

三、生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农业正在由传统的保障粮食安全到提供安全食品转变,象征着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

生态农业信息化是新世纪的娇子。黄陂区若想有序的过渡到现代农业,就必须增大对信息科技的依赖度。和黄陂过去的传统农业相比,黄陂现代农业是一个拥有产前、产中及产后三大领域的综合产业,它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化生产方式;其次,黄陂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通过统一和规范的标准产品和知识型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实现了黄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发展。

对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黄陂地区在以下几个方面卓有成就:

1. 该地依托其发达的网络系统,构建“农村移动通信网”,有效的消除了数字鸿沟,让农民能够使用最基本的网络协助农业发展。例如,在电商平台上出售农产品等方式。

2. 为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黄陂区通过引入移动网络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同时将农村市场负担得起的品牌手机引入黄陂农村供普通老百姓使用。

3. 通过一流的网络业务,创建“农信通网络平台”,进而来搞好信息工程,用信息来帮助该地农民走上小康之路,改善生活质量。

4. 通过各种渠道综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农民提供周到且实用的服务,为农民创造价值,让农民受益。

四、农业信息化背景下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方式对黄陂区的启示

(一)缺水少地也能做好生态――以色列

以色列属于夏季炎热的地中海气候,由于长时间高温少雨而严重缺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色列应用了滴灌和其他微灌技术,使该地农业在缺水的情况下也能正常生长。

黄陂区虽不缺水资源,但在冬春季节水旱现象也时有发生,若能采纳以色列滴灌和其他微灌技术,定能应对季节性水旱问题,农业作物也能得到稳定生产。

(二)严格的德国生态农业

德国在十九世纪就有了生态农业的观念,德国人严谨的习惯在农业上也有充分体现,他们对农业化肥有很高的要求,不使用有害农作物生长的的化学肥料和杀虫剂,代而取之的是机械化大规模操作,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附加原料全部来源于纯生态农业绿色生态产物。

黄陂区地处我国东部平原,土壤较为肥沃,但近期由于过度的耕种开发黄陂不少地区出现了土壤酸性化沙土化的现象,学习德国绿色耕种,绿色加工,合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进行绿色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黄陂生态农业模式化,构建标准体系,需搞清楚生态系统内部各模块的构成,尤其是模块间的联系以及由此引起的技术变化。

五、农业信息化对生态农业的影响

随着黄陂区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协会+农户”、“公司+农户”、“大户+小户”等多种新兴组织模式,为我国农业集约化高效化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农业信息化有利于调整生态农业经济体系,促进黄陂经济飞跃增长

需求决定供给,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决定市场方向,而市场方向需要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来预测,所以是否能够掌握黄陂周边地区、我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农业市场信息就显的尤其重要。

由于黄陂不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严重的道路交通问题,农产品市场信息很难及时掌握 ,导致农产品严重滞销。为了避免生产和需求不匹配的情形再次发生,加强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让农民更快、更好、更准确的知晓市场供求信息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二)有助于农产品市场经济服务系统得到完善

一个成功的生产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就是能够及时知晓、完全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并能及时采取措施来应对频繁的市场需求变化。他们往往通过市场信息就可以基本预测到近期农业市场的大致走向。农业信息化将帮助农民更好的做好农业安排,生产市场导向的生态农业产品。同时,也可以让农民们及时了解到农业生产中的不足,以便于做更好的调整。

(三)农业信息化可以促进生态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现代农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之一,解开了不少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症结,生态农业的完善同时也少不了市场经济的持久推动。

在现代信息经济的推动下,市场资本和劳动力、耕地资源等传统农业经济因素被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由此产生了黄陂区大力施行的O2O模式,繁杂的生态农业资源也得到了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高万林,李桢,于丽娜,王 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03).

[2]王儒敬.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与应对策略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03).

篇6

论文摘要: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近来出现蓬勃发展之势。从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作用入手,剖析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引导扶持和投入多元化、加强科技教育和提高素质、因地制宜和科学发展等对策,以期指导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

当前休闲农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作用巨大,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助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三农”建设的步伐,惠及城乡,彰显出强劲的势态。因此,笔者以为很有必要研究休闲农业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的发展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依托科技,因地制宜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休闲农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作用

1.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开始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进入21世纪,观光、休闲农业有了较快发展。我国休闲农业经历了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的早期兴起阶段、以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为主要形式的初期发展阶段,已步入功能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的规范经营阶段[1]。

纵观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东部沿海省、市、区是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内地云南、四川、河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发达,也间接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2]。休闲农业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有观光休闲农园(指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进人园内摘果、收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如广州番禺区龙化农业大观园、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如江西农业公园、教育与科技农园(以农业生产为主,向游客展现农业科学技术),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民俗观光村(利用农村特有的文化和风俗作为休闲农业活动的内容)等。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批引人注目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休闲类型,如湖南省内的张家界、炎陵桃源洞、永州阳明山等。一般来说,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较为强烈,社会经济条件优越,交通比较便利,发展休闲农业的市场潜力大,而像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不仅本地居民多,收入水平高,潜在客源市场大,而且具有吸引全国乃至国际观光客进入的优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如广东现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旅游局也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农业旅游的发展,1998年,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推动了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在1999年,又推出了“生态旅游年”。2006年推出“中国乡村游”。2007年,提出“中国和谐城乡游”,宣传“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旨在达到“城乡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优势互助,共同繁荣”,进一步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达3亿多人次,旅游收入400多亿元,休闲农业的发展已使全国2 000万人脱贫,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1.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现实作用

1.2.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休闲农业以现代种植养殖和观光型的农业生产取代了简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既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使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打破了产业的界限,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3],优化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

1.2.2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为旅游者提供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服务,从而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尤其是为农村家庭妇女和尚不具备技术专长的青年以及中老年龄农民等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据预测,1年接待量10万人次游客的休闲农业景点,可直接或间接安置300个农民工就业[3],并且休闲农业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属于农民就地就业或“离土不离乡”,符合当代农民的心理需求。同时,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拓宽了农民创收的渠道,增大了增收潜力。

1.2.3加大硬件建设,促进村容整洁。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使之有财力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实施“三改”(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三通”(通路、通水、通电讯)、“三化”(绿化、美化、生态化)工程,改变了农村“脏、乱、差”,将原先的“穷山恶水”变成现在的“山清水秀”,优美的环境又吸引更多游客,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

1.2.4整合资源,促进城乡协调。休闲农业能对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注重了生产与生态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向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使城市居民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游客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影响当地农民,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缩小了学习和接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距离,既丰富了农民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了一代新型农民健康成长。也就是说,人流带来了物流、信息流,城市的生活方式、服务意识、文化观念和市场信息源源不断向农村渗透,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缺规划,少特色

不少地方对休闲农业认识不到位,政府缺乏对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引导,扶持力度不大,大多数投资者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致使同一区域内休闲农业项目开发的模式雷同,除了有特殊风景或人文风貌的,其余都是大同小异;园区大多缺乏整体规划,规模比较小,主要以个人、民间资本投资为主,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布局不够合理,设施配套不齐,服务功能缺乏创新,主要是以观光型、娱乐型、度假型3种为主,知识型、务农型、购物型、疗养型很少;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只是钓鱼、住宿、打牌、卡拉OK、乒乓球等项目,“上午挥钓竿,下午玩麻将”,跟普通农庄相同,呈现出低、小、散的特点,市场定位不明确,简单仿效,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缺少名园、名品、名菜、名项目等,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2.2缺管理,少人才

休闲农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经营管理不够规范。休闲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力管理、导游管理都需要专业人员,而这些对以往专注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农业生产者和来自其他领域的业主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由于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也很不完善,从业人员与休闲农业服务应达到的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

转贴于

2.3缺科技,少效益

大多数休闲农业在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普教育开发不够,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上,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作物成熟期也过于集中,造成园区经营忙闲不均,一方面因品种少,出现受农业季节性瓶颈制约而使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吸引力、影响力不大,游客停留时间过短,消费减少,园区效益低下,使得经营难以为继。

2.4失农味,少组织

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这些基本原则,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贪大求洋,追求豪华,大兴土木,变更土地使用形态,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建筑物富丽堂皇,忽略原有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及特色,扭曲休闲农业的本质,脱离“农”字,“农”味不足,失去特色,也就没有生命力。同时由于不合理、过度地开发,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破坏原有生态,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当今休闲农业的经营除企业集团以外,部分农民仅采取共同经营的组织形式,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体制,在经营中难免产生盈余分配、权利义务分担等方面的纠纷,且休闲农业多为点状布局,组织化程度不高,整体意识不强,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组合,各自为政,缺乏与大环境的协调性,与新农村建设脱钩,很难融入到新农村整体布局中去。有的甚至因为一己之私利而影响整个环境建设,最后导致新农村无从规划,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深入。

3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3.1提高认识,政府引导,政策扶持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新趋势、新需求而在功能上进行的延伸。为保障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规律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对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性[4]。同时,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到发展休闲农业所能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发展休闲农业在丰富城乡居民休闲、游憩生活的同时,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业社会效益的重要措施,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大力扶持。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正是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扶持[5]。地方政府尤其是区(县)乡(镇)两级政府应该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统筹规划指导,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并给以政策及资金扶持,为本地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如意大利对已经开展农业旅游的单位给予享受政府的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税收减免政策。因此,我国亦应由政府颁布一定的法令和规定,以鼓励、管理、规范休闲农业,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通过抓示范、树样板等形式,扩大示范辐射效应,使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3.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特色品牌

休闲农业的开发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因地制宜、统一布局、生态循环”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农业资源,切忌“求大、求洋”,贵在因地制宜,形成特色优势。如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正是由于其独特的魅力而深受游人的青睐;重庆的垫江则是利用其悠久的牡丹栽培历史特色。强化规划意识,要与城镇发展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衔接,科学规划休闲农业企业的空间布局,考虑交通区位和休闲农业资源条件,设计区域内休闲农业企业密度,准确选址,掌握规模(按国际通例,农业旅游区市场半径大于9.5km的区域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合理布局。建设上要重视项目的设计,要整合资源,主题鲜明,功能区分明确,规划景观搭配和基础设施建设,精心选择经营项目,研究市场需求,策划经营模式。经营中必须坚持“以农为本”,以农业为基础、种养产业为核心、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发展农业产业、扶持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同时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好的休闲农业产品、知识和服务。在经营内容上开阔思路,以“农”字为特色,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开发和保护,弘扬农耕文化,提高农业品位,注重“土、特、奇、鲜、知识、参与”,如天津塘沽北塘镇推出的“做一天渔民”活动,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形象、吸引游客,实现其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3更新理念,规范管理,促进多元发展

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包涵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涵盖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兼具系统知识的专业人才。可借鉴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建立、完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学科体系,传授景观生态学、旅游经济学、农业规划学、生态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内容,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另外定期对休闲农业经营者及从业人员进行旅游管理、生态农业等知识的集中培训与教育,提高他们的经营素质、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等,使其自觉维护乡村景观资源及其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请进来”,邀请国外和台湾地区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前来指导,以举办“研习班”、“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交流探讨,“走出去”现场学习先进经验,努力做到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更新理念。要加强行业自律,成立休闲农业协会,把从事休闲农业规划、经营、服务、推介、管理、研究等工作者组织起来,总结休闲农业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引导休闲农业企业科学规划,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产业经营,市场化运作,注重信息服务,加强宣传,发挥行业整体优势,提升实力,扩大影响力,培育客源市场。如北京休闲农业协会作为全国第1家休闲农业领域的行业协会于2004年成立,正是由于其介于政府和休闲农业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短短3年来北京的休闲农业就得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要积极引导工商和社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推进协作,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休闲农业多元化、合作化发展。

4参考文献

[1] 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06(4):144-148.

[2] 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854-856.

[3] 成升魁,徐增让,李琛,等.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及其若干理论问题[J].旅游学刊,2005(5):26-30.

[4] 梁明珠.观光农园旅游开发问题探讨[J].旅游管理,2004(1):26-33.

篇7

景观生态园林也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其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 营造生态园林景观,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参与性和亲密性,使自然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一、景观生态园的概念

生态园是以生态学的原理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的四美生态园林工程。

二、景观生态园的内涵

1.生态园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能够美化环境,创造宜人自然景观,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

2.生态园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

3.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三、生态园的分类

从自然资源角度化分,可分为以下几类:

1.自然保护区生态园(区)类2.森林生态公园(区)类3.地质生态公园(区)类4.农业生态园(区)类5.城市生态保育(区)类。

从产业经济与技术角度化分,可分为:

1.观光农业生态园2.都市科技型生态园3.休闲度假型生态园

四、景观生态园的规划设计原则和总体思路

1.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生态园的规划应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电、食宿及娱乐场和度假村的进一步建设等。另外,生态园的规划必须结合生态园所处地区的文化与人文景观,开发出具有当地农业和文化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旅游精品,服务社会。

2.培植精品,营造主题形象

生态园规划应以生态农业模式作为园区农业生产的整体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态旅游型观光农业精品。另外,要发挥生态园已有的生产优势,采用有机农业栽培和种植模式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体现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前景,形成产品特色,营造“绿色、安全、生态”的主题形象。

3.效益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的规划设计以生态学理论作指导思想,采用生态学原理、环境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机制,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规划的生态园主要是以生态农业的设计实现其生态效益;以现代有机农业栽培模式与高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生态园的经济效益;以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实现它的社会效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

五、生态园整体规划方案

1.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

A、生态农业示范区

生态示范区是生态园设计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态园最主要的效益来源和示范区域,是生态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B、观光旅游区域

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内建设花艺馆、野火乐园、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生态公园、天然鸟林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C、科普教育功能区

旅游科普规划时应遵循知识性原则、科技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例如可以通过在生态园中设立农业科普馆和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绍农业历史、农业发展现状,普及农业知识和加强环保教育。还可在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设立现代农业科技研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种农作物,形成特色农业。这样生态园一方面可以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为大中院校和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各种展览和大型农业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农技培训提供场所。

2.生态园中其他规划

A、园路规划

依照园林规划的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生态园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务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

B、给水排灌工程规划

生态园以生产有机农产品为主,园内农业生产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同时考虑到环保及游人、园工的饮用需水,所以进行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规划中主要利用地势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一切人工给水排水系统,均以埋设暗管为宜,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农产品加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统,不得排入园内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环境。

C、园区绿化设计

生态园内的绿化规划,均以不影响园内生态农业运作和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全园内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绿化均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场所(餐厅、科普馆等等)周围绿化则采用观花、观叶树为主,全园内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

3.生态园的建筑设计

生态园建筑是生态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根据生态园的环境、定位、投资等因素量身设计。好的生态园建筑创意也能吸引游客。生态园的建筑,应以绿色、生态、环保为主,要突出生态的主题。同时,作为供游人休闲、度假、体验的场所,还要注意建筑物与环境与游客之间的融洽关系。

篇8

    【关键词】都市观光农业园;绿色消费;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企业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充分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向消费者提供科学的、无污染的、有利于节约资源使用和符合良好社会道德准则的商品和服务,并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引导并满足消费者有利于环境保护及身心健康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优化人类的生存空间。

    当今世界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绿色营销将成为21世纪的营销主流。众多企业为适应时代要求,开始从传统营销向绿色营销转变。都市观光农业开发绿色产品,其顾客素质较高,有绿色营销的市场基础。但由于都市观光农业园大多资金投入少,项目较分散,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和知名品牌,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还要进行绿色营销的研究,扩大市场效应,树立产品的绿色形象,以保证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可持续发展。

    一、观光农业园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观光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它是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渗透,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和提高,是现代农业的一种形式。观光农业园是观光农业的一种发展形式。

    (一)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内涵和特征

    都市观光农业园是都市农业的一种经营形式,是指镶嵌在都市内部或围绕在城市郊区的观光农业园区。都市观光农业园依托并服务都市,满足城市多方面需求,以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功能为主。与传统的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都市观光农业园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效益显着。城市化、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节奏加快,这使得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放松身心。都市观光农业园为城市游客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环境空间,游客可以在此间观光、娱乐参与、品尝美食,还可以亲自体验、劳作,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情操。而都市观光农业园的经营者则通过销售旅游产品和农产品,提供服务增加了收入。因此,都市观光农业园既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旅游、购物需求,又为观光农业的经营者——农民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增收渠道。真是效益显着。

    2.高效、高科技特色农业。一些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农业有高科技特色,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通过合理的策划和规划,由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员进行管理,是典型的“三高农业”。这种农业不仅在育种、栽培管理技术、农业生产工艺、景观特色等方面,是一般传统农业无法相比的。而且,游客在此中游览,通过赏心悦目的景色和学到的高科技农业知识以及农业环保知识,会留下高科技农业经济的深刻印象。

    3.保护环境,持续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建设应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标准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的范围内适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其产品为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观光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观光农业园区中,生物多样性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业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做法,遵循了农业的发展规律,符合农民利益,使得都市观光农业走了一条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自然类型多样,又是多民族国家,乡村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这些都为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市首先开办了荔枝节,随后又开办了采摘园,吸引城市游客前往观光、采摘和娱乐休闲,并进行商贸洽谈,开创了中国观光农业先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休闲观光农业迅速兴起发展,这可以从我国历年旅游主题与农业、农村有关看出,如1995年“民俗风情游”,1998年“华夏城乡游”,1999年“生态环境游”,2002年“民间艺术游”,2004年“中国百姓生活游”,2006年“中国乡村游”等。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强。

    都市休闲观光农业项目首先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都市的郊区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民俗游接待村已发展到330多个,大大小小的农业观光园2 000多个,从事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农民近10万人,2005年接待游客893.9万人次,郊区观光农业收入超过30亿元。休闲观光农业既增加了财政和农民的收入,又为游客提供了旅游观光新景观,这让全国各地的政府和投资者看到了巨大商机,纷纷在当地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一些有特色的都市观光农业园区逐步发展壮大,如北京市的“锦秀大地农业观光园”、 “庞各庄绿海甜园”;上海市“浦东孙桥农业高科技园”、“崇明岛生态农业园”;广东省珠海高科技农业公园、番禺区龙乡农业大观园;四川省成都市的龙泉驿农家乐、三台新鲁橄榄林公园等。

    二、观光农业园实施绿色营销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绿色消费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日益增强,消费观念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绿色消费”正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开始走进百姓生活。绿色消费是人类业已找到的真正文明的消费形式,是消费者在基本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和美好生态而产生的绿色需求,将逐步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消费形式。它不仅反映了人们消费层次、消费质量的提高,更反映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同时它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进行的绿色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的专题调查显示, 53.8%的人表示乐意消费绿色产品;37.9%的人表示已经购买过诸如绿色食品、绿色服装、绿色建材、绿色家电等在内的绿色产品;38.7%的人表示愿意消费绿色食品。

    随着绿色消费需求的形成,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经营者开始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产品。今后“绿色”将成为所有的商家抢占市场的—个热点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都市观光农业园需要顺应绿色消费潮流,企业要强化绿色清洁生产,生产过程中,尽可能不造成环境和资源的浪费,产出的产品使用前和使用后不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还要实施绿色营销,更好地满足城市游客的绿色需求,抢占旅游市场,实施自身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消费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于是人们走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通过参加生态旅游活动,实现与自然的交流,满足精神消费的需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市观光农业园作为一种生态旅游的场所,包括几层的涵义:以相对没有受到干扰的原生、和谐的农业生态系统为基础;为游客提供乡村自然美和生态美;培养环保意识,保证自然生态系统不遭破坏;通过旅游发展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和提升,促进农业有效管理和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保护愈来愈重要的今天,都市观光农业园要想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之中立于不败之地,树立绿色形象,赢得竞争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综合评价,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绿色企业形象是高素质企业形象的象征。都市观光农业园通过绿色营销,有助于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 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和认同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强其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三)有利于促进全国的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都市观光农业园对于城市和全国的观光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城市来说,观光农业园呈现出的田园风光景观是对都市景观是一种有益的补充。都市观光农业园能防止或减轻都市外来不利因素对都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危害,起到防护与保育作用,还能通过加强农业的自净和自维持能力,维护和保持城市生态。对于城市居民来说,都市观光农业园可以生产农产品和优美的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和精神需求。对于全国的观光农业来说,都市观光农业园凭借市场、技术、资金和人才等优势,其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对其它地区的观光农业发展可以起到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健康发展是今后研究和实践中所面临的重要内容。

    都市观光农业园实施绿色营销,可以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通过营销环节向观光农业园传达讯息,促进观光农业园加强环保意识,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从产品设计到生产过程乃至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的整个过程实现循环农业,开发出高标准的绿色产品。都市观光农业园实施绿色营销,必将促进都市观光农业园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其示范、带动和辐射的功能,推动全国的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观光农业园的绿色营销的策略

    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形象是指游客的印象中,对观光农业园整体性、全面性的认识与评价。绿色形象是观光农业园开拓市场、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前提。观光农业园绿色形象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产品绿色形象、绿色服务形象、文化形象、质量形象、品牌形象、价格形象等。观光农业园的形象具有多面性、综合性特点,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塑造。

篇9

[关键词] 云南省 畜牧业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162-01

云南省位于我国南部,因其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具有良好的畜牧业发展优势。因为云南省的纬度较度,但海拔较高,我国的云贵高原就位于此省,这都使得云南省的自然环境与它地相比较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云南,冬暖夏凉,夏天没有过高的温度,冬天没有过低的温度,四季如春,四季常青,为动物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另外,我国云南省还是一个动物资源丰富的活分,这里的物种丰富,利于云南省开展地方特色的畜牧业。比如说滇南小耳猪、弥勒红骨山羊等等。因此,本文将以云南省为切入点,对其畜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云南省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1.云南省畜牧业发展规模有所扩大,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一直以来,国家认识到云南省进行畜牧业发展的优势,并对其进行政策性的支持,我国云南省的畜牧业在国家与地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根据相关统计显示,云南省的畜牧业产值在十年间实现了将近270亿元的增长,实现了三倍增长。但是,在2008年度与2009年度因为受到国际经济市场环境动荡与禽流感的影响,云南省畜牧业的产值出现合理性下降。总体来说,云南省的畜牧业发展较为平衡。特别是近几年了,国家和地方加大了对云南省畜牧业的重视,使其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就目前情况来看,云南省的畜牧业已经为其农民增收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2.云南省畜牧业的地方特色逐渐明显

云南省的气候环境具有其地域性,这对于云南省的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很大。近些年来,云南省畜牧业的地方特色更为明显。比如说,云南省的红河地区以猪肉为主要的畜牧产品,一个地区的猪出栏率就占到了云南省的一半左右。而大理的牛肉与羊肉也大约占据了云南省的五分之二左右。

二、云南省畜牧业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云南省作为我国的畜牧业大省,在其快速的发展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影响云南省畜牧业的快速进步。下面,我们就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1.畜牧业的总量不足

与其它省份的畜牧业发展,云南省在国家与地方的共同努力促进之下,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其畜牧业的发展实力却远远不如其它省份。从宏观角度来看,云南省的畜牧业的总产值在国家畜牧业的产值比例当中占有较小。与自身的畜牧业产值相比较,云南省每年以百分之十的速度提高,但是,其在国家畜牧业当中的比例却保持稳定,没有出现明显提高的现象。在我国所有的畜牧省份当中,云南省位列十五,不具有明显的优势。之所以说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因为云南省的自然条件较其它省份优越,其产值没有达到相关任士的期望值。近些年来,国家对西部进行有效开发,云南省应当将此作为契机,发现并利用、发挥云南省畜牧业的价值,使其总量得以提升。

2.畜牧业与其它相关行业的关系不平衡

在众多的行业当中,与畜牧业关系最为紧密的就是当地的农业发展,特别是种植业。种植业是畜牧业一部分的饲料来源,畜牧业是种植业的重要经济来源和养料来源,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依存。而在我国云南省,畜牧业与种植业的这种关系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种植业作为饮料的提供者,保证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畜牧业当中的天然肥料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造成了有用资源的无理浪费,更使种植业成本提高,从而损害到畜牧业自身的经济利益。

三、加强云南省畜牧业的对策分析

1.加大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力度

云南省的畜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比如说红河、曲靖、昆明、大理,这些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比较繁荣,而其它地方的畜牧业发展并不尽人意,且云南省的畜牧业总产值有待提高。这就使得云南省的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畜牧业生产基础的建设工作,帮助畜牧业主进行专业动物养殖基地的建设,使其养殖规模得到扩大,养殖水平提高,加深自动化程度,以此来实现畜牧产品质与量的双重提高。除此之外,各地区之间要加强联系,发挥合作精神,加强管理与交流,使云南省各地区的畜牧业可以得到共同进步。

2.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猪,是云南省畜牧业当中的关键分支,在云南省的畜牧业当中占有主体地位。这也就使得云南省的畜牧品种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因此,农业部门应当引导畜牧业主进行养殖品种的丰富,在不影响猪的养殖前提之下,根据各地区的养殖环境与条件,对养殖物种进行合理的增加,使牛,羊等畜牧分支得到强化。也只有这样,云南省的畜牧产业结构才能得到优化升级。

3.协调畜牧业与种植业

加强对云南省畜牧业主的生态观念培训,使其明确生态农业存在的目标。严格要求自己的畜牧行为,在接受种植业的服务之后,要对其进行反补,以此来降低种植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互利双赢。也只有这样,云南省的畜牧业才能在种植业的良好配合之下健康长久地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云南省具备进行畜牧业发展的天然自然环境,也因此成为了国家与地方重视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本文从云南省畜牧业发展现状出发,对我国云南省畜牧业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三条对应对策。希望我国的农业部门加强对云南省畜牧业问题的重视,督促其尽快解决发展中问题,实现畜牧业总产值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胡廷继.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牧业通讯.2010(19)

[2]涂小丽.我国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0)

[3]鲁俊.关于加快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J].吉林畜牧兽医.2010(09)

篇10

市洋河新区社会事业局

一、基本情况

中兴村地处洋河镇区南部2公里,全村19个村民小组,1149户、5860人,现有建档立卡低收入户93户、250人,低保户40户、93人。村有党员97人,13个党小组。全村面积7300亩,耕地6400亩,人均耕地1.3亩,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外出打工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每年外出务工近千人,2017年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为7200元左右。属区定经济薄弱村。

二、发展现状分析

现有基础

1.发展优势

一:农业基础比较好

人均耕地面积约1.3亩,每户耕地5亩多,耕地土质好,水利沟渠基本畅通,发展高效农业有基础。

二:养殖前景比较好

土地资源丰富,农户储存小麦和玉米比较多,给养殖提供了便利。全村现有养鸡、养羊、养猪、养牛专业户8家,养殖规模都不大,经济效益不是太好,需要引导和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

三:高效农业有一定规模

目前已流转土地400多亩,种植50亩大蒜专业户1家,种植350亩粮食专业户1家。

2.不足之处

一:为民服务能力较弱

村部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室配套不全,没有村民活动中心,服务功能弱化。

二:交通和水利设施比较落后

村庄内部道路未达到庄庄通,高标准农田不到一半,有些路段和桥梁破损比较严重,部分排涝沟渠破损形成堵塞,影响农业生产。

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目前,全村93%的耕地面积仍然是传统模式的小麦和玉米种植,产量效益不高。工业方面基础十分薄弱,只有一个家具加工厂,规模不大,工人素质不高,机械设备陈旧。三产服务业零星敲打,仅有几家路边小超市,几家出售洋河小酒厂的散酒。

三、发展思路

洋河镇是中国闻名酒都,是宿迁市经济重镇,围绕洋河镇酒都重镇、生态旅游特色镇的发展定位,中兴村将重点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项目经济。

一是打造洋河镇区南部特色乡村示范点,围绕村庄、道路、桥梁、沟渠、绿化等开展环境整治,美化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村组规范管理水平。

二是建设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在洋河全镇生态高效农业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规模种植粮食作物和规模养殖畜禽,引进绿色食品加工项目,实行"网上直销",打造苏北传统农业特色幸福乡村。

四、具体举措

1、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围绕洋河新区"十三五"规划,对现有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布局,加强土地流转,为专业化、规模化和生态化发展种养殖创造条件;统筹规划村庄布局,争取整理土地800亩,用足用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村民承包土地,进行专业化种植、养殖,发展规模生产,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资源。

2、改善发展环境

大力解决中兴村到镇区的交通建设问题,积极向新区和镇汇报协调,利用新一轮村居布局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农村道路建设补助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修桥铺路、维修沟渠。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发展环境,积极邀请企业落户中兴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畜禽绿色食品"网上直销"企业、木材加工业,带动当地群众就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3、强化村民的教育培训

一是重点抓好农业新技术培训工作。组织种养殖技术人员进农户、到田头,手把手传授新技术、新方法,让一部分想致富的能人先行先试,推广蔬菜大棚种植和畜禽规模养殖,而后再带动影响一批人。

二是是依托社区教育中心,发挥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开展农村社会学习型活动,通过广播、发放宣传资料、办黑板报、定期读书交流和召开群众会等形式,更新村民观念,使党的惠农政策宣传多样化,农技培训讲坛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