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

篇1

[关键词] 三明山区 农业 产业结构 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065-01

福建省三明山区是福建省的内陆地区,地处偏远,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农业经济发展结构中,低效农业产值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新农业、现代农业才刚刚起步。当前,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进入关键阶段。由于区位、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原因, 三明山区随着宏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化,近几年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协调、优化,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有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地处山区的大多数三明各县,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思想观念、市场信息和农业科技水平等问题,虽然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些成效,但还大大落后于沿海地区。为此,新形势下,如何以现代农业发展的观念改造升级传统农业技术发展的理念,积极推动三明山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三明山区探索一条符合三明山区地域特征、产业特点的农业产业发展之路,促进三明山区农业经济长足发展、协调发展尤为迫切。在此,本文根据当前三明山区一些县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客观地分析了三明山区农业产业发展优劣态势,探索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方向、途径、对策,对今后三明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

1 优化升级传统优势农业产业

三明山区各县长期在自然条件,历史人文条件、传统耕作模式的影响下,形成了如建宁莲子、建宁黄花梨,永安笋竹、清流赖坊花生、清流豆腐皮、明溪淮山、明溪肉脯干等具有区位优势、一定市场优势的传统特色农业产业。特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优势。改变传统的低效、粗放型增长方式,可以通过大力推广农业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把农村各产业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起来,能有效地解决广大农户组织化程度低、进市场难的问题,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市场为导向,适度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有效整合资金、技术,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三明山区传统的农业发展当中,由于科技力量渗透不够彻底,现代化技术的运用不够娴熟,不能够使三明山区各县传统的产业优势得到强化。对传统农业那种粗放式的发展进行调整和转换,利用科技带动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建立品牌,利用品牌的龙头功能,同时再增强与市场的接轨力度,推动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以及品牌化发展,实现高质量的产供销一体化,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并且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促进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2 提升主导农业产业

三明山区农业产业结构中,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以粮食生产和烤烟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结构。烤烟生产产业是三明山区根据特殊的地理条件,由政府主导推广发展起来的。烤烟产业,已经成为了三明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成为了三明山区的支柱产业。而粮食产业是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产业。农业产业调整中,应当使用新型的高科技技术推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生态创新三位一体的发展。在粮食生产方面,要保障粮食安全,落实惠粮政策,稳定粮食生产;一是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相对集中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农田基础设施的田、路、渠(沟)网进行科学规划。二是积极推广应用农业“五新”技术。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注重引进新的农业品种、技术、理念。烤烟生产方面积极引进烤烟优良品种,大力推广烤烟生产先进技术,完善烟田、烤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种植效益和烟叶质量,提高农民收入。

3 因地制宜发展新特农业产业

随着新的形势发展,新技术对农业的渗透,近些年三明山区各县新兴了不少农业产业,主要有:茶叶、苗木、花卉、肉牛、肉羊养殖等,这些项目在当地有一定的规模,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为了三明山区特色农业产业。三明山区在今后的农业产业发展中,应在不放松粮食生产和发展的同时,围绕当地烟叶、食用菌、林竹、畜禽以及果茶等主导性的产业,因地制宜引进新项目、新技术,发展闽台农业 、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等,推进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三明山区应根据本身特定的区位、自然生态等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农业产业项目选择中要充分发挥该地的区域资源的优势,需要着眼构建现代生态农业,做好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由于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使得许多年轻人都放弃了农业的生产,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越来越趋于老年化,而且由于农业生产上资金和技术力量的缺乏,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农业发展的一种阻碍。因而要想全面的推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就必须从多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调整。首先可以在土地制度上进行创新,改善人地矛盾,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立良性的生态系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要引导农业的市场化,即把农业的生产与营销置于市场机制基础之上。二要推动农业的社会化,包括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适度扩大,以及把农业生产、加工、分配和流通等农业再生产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三要实现农业的高产出化,即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通过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4 小结

本文是基于我对于三明山区地理特点的基础之上展开的,在文章当中我首先是论述了优化升级传统优势农业产业,而后又分别从提升主导农业产业和因地制宜发展新特农业项目这几个方面论述了推动三明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然而宥于个人知识水平的限制,在本文当中我并未能够对三明山区农业新思路的问题进行全面详尽的论述,仅希望能够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荔波山区 特色渔业 现状分析 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8-0284-01

1 荔波山区特色渔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县特色渔业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冷水鱼(鲟鱼、大鲵、虹鳟)在小七孔镇播尧架桥、尧花、豆村兴起产业,部份村寨特色渔业出现初见规模,养殖企业落户投产,成效日趋突出,示范作用显著,农民养殖理念得到启发提升,特色渔业开发在荔波环境十分适宜,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品牌效应得到发挥。在荔波渔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产业地位,对山区农民水产科学技术进步起到积极的宣传效果,为荔波山区渔业新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有利促进山区的水产业走向新的发展目标。

1.1 要加强渔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思想理念:随着荔波县党委、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出台,我县渔业发展工作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系列。为此,在这种发展机遇中,要不断建立发展产业的有利机制,业务部门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建立和发展企业带动水产农户的生产模式,组织示范户联合经营形式,成立片区水产协会组织,发挥协会和养殖场(户)的作用,体现生产者的能力和经营水平,实现生产集团化配置发展模式。

1.2 要加快我县渔业项目推广,适应旅游市场需求为目的。渔业产业化经营中,将开发的水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形成高起点、高效益的成果推广体系,加快我县特色渔业产业产品的发展速度,遂步形成荔波特色水产品的优势。

1.3 要推进全县渔业结构的优化作用:近年来,荔波在引资项目的推动下,成功发挥了水产企业的带领作用,围绕特色品种冷水鱼(鲟鱼、虹鳟)品种为支柱产业,配套发展地方的名优水产品种(大刺鳅、鲶鱼、青鱼、芝麻鲶),稳定提升地方水产品牌。

2 荔波县特色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水产品加工企业仍是最薄弱的环节,到现在没有加工厂发展,出现民间简易小作仿加工模式,走不出产业规模化经营,限制了我县水产养殖业市场的发展。水产品深加工高附加值未形成市场,没有体现山区荔波水产品特色,仅仅是一些地方的水产小商品,不能形成产业的影响力。

2.2 渔业龙头企业在荔波起步晚,没有打造出特色企业的特点,市场竞争力度不够。忽视了农户参生产的作用,仅仅靠企业独立生,没有给当地渔业生产带来影响力,未能真正发挥龙头生产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2.3 渔业部门体制落后,不适应当今渔业现展的需要,绩效机制没有落到实处。基层渔业推广服务部门人力实力存在差距,发展的思路理念存在问题,只考虑个人利益太多,没有从发展的大局眼光出发,影响了渔业组织化程度。水产职业社会公益意识不够,人员思想保守,不开放,大多呈现于现状,没有真正发挥好专业人才队伍的作用,总是在原地踏步,缺乏开拓的发展思路和创新思路。

3 推动荔波山区特色渔业发展的建议

3.1 发展的思路:根据我县水产资源情况,主导产业应以稻鱼生态养殖、河沟生态养殖,形成野生鱼生太品牌,发挥地方品种的优势,打造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环境资源的水产品牌。打造鲟鱼、虹鳟为主的冷水鱼特色产业,利用荔波的资源优势,开发山区水产品市场,突出特色,打造生态环境品牌,推动产业链发展,提高水产品饮食文化,宣传荔波,发展荔波。

3.2 发展的措施:依靠水产企业和片区水产养殖场(户)协会的牵头作用,实行集体主义的战略经营思想,才能发挥出地方产业链的效果,协调好企业与协会,协会与养殖农户之间的生产关系,发展冷水和地方品种生态规模,进行专业化养殖生产,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3.3 发展的分配机制:在我县渔业发展产业化经营中,必须加强渔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的关系,要建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机制,使龙头企业、养殖协会、生产个体户利益均沾,增强当地渔业产业化发展的活力。

3.4 发展的推广模式:荔波的科技渔业发展,主要是实施科技成果渔业改变传统养殖渔业:将成功的渔业科技成果和养殖经验推广在荔波的渔业生产上,发挥科技渔业的作用,树立特色渔业养殖示范,改造传统渔业的生产模式及水产户的观念,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地方特色渔业产业链和养殖户的观念,达到科技兴渔的目的。

篇3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绿色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决定2012年继续大力开展集镇和村庄绿化工程建设,确保新增绿地160公顷以上,加快营造布局合理、景观优美、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镇村绿地系统。现就2012年镇村绿化工程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任务

根据2011年《市城乡绿化“工程”实施方案》规划,到2012年全市7个建制镇和157个行政村要全面达到《省新农村建设造林绿化标准》。2011年通过实施集镇和村庄绿化工程,已有4个镇和82个村(含建昌养殖场)实现了绿化达标,1个镇达到了《生态园林乡镇标准》。2012年继续实施朱林镇、儒林镇、指前镇等三个镇和76个村庄绿化达标工程,新增1个、力争2个镇达到《生态园林乡镇标准》。镇村绿化工程计划新增绿地160公顷。

二、实施办法

镇村绿化工程由各镇(区)以及行政村负责组织实施,市农林局负责牵头协调。

三、实施标准

(一)集镇绿化建设标准

1.建制镇镇区绿化覆盖率在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在6平方米以上。

2.编制完成镇区绿化专项规划,并认真贯彻实施。镇区绿地布局合理,绿化设施完备,环境整洁优美。新建居住区绿地率在35%以上,原有居住区绿地率在30%以上。单位平均绿地率在30%以上。

3.镇区环境综合整治到位。镇区道路、河道全部绿化,无未绿化土地,无赃乱差现象。暂未开发建设的闲置土地全部种植树木或建成临时苗圃。

4.模范执行国家造林绿化和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无重大破坏绿化成果和环境污染事件。

5.植物多样,季相丰富、配置合理。

(二)村庄绿化建设标准

1.绿化覆盖率。全市村庄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丘陵山区村庄、平原区传统村庄和新建小区型村庄。其中平原区传统村庄绿化覆盖率25%以上;新建小区型村庄和丘陵山区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2.绿化配置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绿为主,以乔木为主,建设结构合理、层次丰富、功能完备的村庄森林生态系统,乔木树种数量达70%以上,常绿树、落叶树、花灌木搭配合理;平原圩区每户平均拥有乔木数量不少于10株,丘陵山区每户平均拥有乔木数量不少于15株;乡土树种占50%以上。

3.绿化区域要求。行政村区域内主要路、河、渠、堤宜绿化地段绿化普及率100%。房前、屋后、宅旁的庭院绿地全部绿化。

4.中心村至少建有一处不小于6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供居民休闲,绿化示范村要达到1000平方米。

5.结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林果和花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6.绿化管理制度健全,有专门的管理队伍,责任落实到位,森林资源和绿化成果得到有效保护。

四、政策措施

1.对达到《省新农村建设造林绿化标准》并通过市考核验收的镇,在市给予补贴资金20万元的基础上,市再给予补贴资金20万元。

2.对达到《省新农村建设造林绿化标准》并通过市考核验收的村,在市给予补贴资金3万元的基础上,市再给予补贴资金3万元;对被评为市村庄绿化示范村的村,市再给予补贴资金2万元。

3.完成镇村绿化工程任务将作为全市年度绿化工作先进单位考评的必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

五、工作要求

2012年镇村绿化工程规划标准高、质量要求严、工程任务重,希望各镇(区)和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工程建设目标任务,把握工作重点,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探索新思路、创新新机制、研究新举措,全力推动镇村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镇村绿化是我市2012年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工程,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评比内容。各级要高度重视,按照区域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加强领导,成立工作班子,根据全市总体安排和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将目标、任务、责任落实到项目、落实到人。市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对照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强力推进。

2.创新机制,加大投入。要按照政府组织、社会参与、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坚持五个“进一步注重”,即:进一步注重增量扩面,提高集镇绿地率和农村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镇村绿化水平;进一步注重补绿提档,提升镇村绿化景观面貌;进一步注重绿化以种树为主,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注重动员全社会参与绿化建设,形成全力推进的局面。要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在绿化用地上,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工程建设上,积极实施市场化运作;在资金投入上,积极采取多元化投入机制。各镇(区)、村要确保集镇和村庄绿化的投入,既要加大财政和集体经济对造林绿化的投入,又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多方投入。

3.明确标准,严格督查。镇村绿化工程要坚持标准,做到科学规划、精心施工、严格管理。镇(区)绿化规划应由有资质的绿化规划设计单位负责制订,经市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组织实施。村庄绿化也要有完整的绿化规划,并经镇(区)审核同意,特别是公共绿地要有详细的施工方案。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讲究实效原则,摈弃攀高求洋观念,树立建设节约型绿化的理念,在保证质量和效果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成本。继续实行工作督查制度,市将组织督查组加强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的监管和监督,各镇(区)同时要逐级加强督查,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4.强化宣传,全面发动。要加强舆论宣传,积极营造全民绿化的良好氛围。强化“植树造林、绿化、人人有责”的观念,培养广大市民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意识,动员全市所有镇(区)、村、企事业单位和居住小区和广大居民,积极参加创建活动,尽可能多种树、多增绿,美化自己的家园,改善人居环境。要积极开展多形式的绿化认建、认养活动,鼓励单位、个人直接参与镇村绿化的建设和管理。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损绿、毁绿行为,切实保护好绿化成果。

六、工作安排

1.2012年2月下旬,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镇村绿化工作会议,全面启动镇村绿化工程建设。

2.2012年2月下旬,各镇(区)做好镇(区)村基本情况调查,制定镇村绿化工程建设方案,进入地块落实、苗木落实和工程招投标等前期准备阶段。

3.2012年3-9月,全面进入工程施工阶段。

篇4

要鼓励流域群众参与,发挥乡土知识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使水土保持科学技术能够和当地的乡土知识建立起高度的兼容性。培养和提高当地群众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效地保护和巩固水士保持项目的成果,在实现流域群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各县政府对流域综合治理要高度重视,一个流域或者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因为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管理中,只有各相关部门(如水利、农业、林业、畜牧等行业)通力合作,才能实现“综合”治理。而这种部门的合作包括了技术合作和政策层面的协调和统一。相比较而言,技术层面的协作要比政策层面的协作容易一些,而真正要实现政策层面的协作和统一,就需要政府部门内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并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二、加强生态修复,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

山区土地资源为林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林地不仅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而且对调节气候,水源供给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省会西宁市的重要屏障。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水热条件不充足等,树种结构相对单一,森林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注重植被生态系统修复,增加远高山区封育管理面积,促进灌草生长,提高山区植被覆盖率,同时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优化,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水源供给等生态功能。

三、因地制宜,深入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按照清洁型小流域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水土保持新思路,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应结合实际遵循“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的原则,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综合配置各项措施并合理布局,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同步治理,使其形成结构良好、各项功能较强的整体防护体系,达到保持水士、保护水源、改善环境、促进生产的目的。

四、加强宣传,推动水土保持科普教育

一方面,以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法等法律的宣传为突破口,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力度,严格控制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依法严肃查处非法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污染的行为。同时做好群众生态保护和环境知识的教育工作,强化群众环境意识,形成人人参与水源保护、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另一方面,加强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水土保持内容,编辑出版水土保持科普读物,形成各级政府投资、多种载体和途径宣传的新格局,提高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水平。

五、建议

6.1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政策

农村“两工”取消后,农民的自加大,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如何将生态效益与农民的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给生态效益以必要的经济补偿,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可见,深人研究国家的生态效益和农民的经济效益结合问题,努力调动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很有必要。

篇5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致富增收的关键

“今年的下乡住村帮扶不仅要在项目上扶持,还要提高农民的‘造血’功能,通过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多渠道多层次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19日晚7点,在郝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安国兆的家,杨伟民正同主人唠着今年的包村扶贫工作计划。闻讯赶来的10余名乡亲聚集到了安国兆家,气氛更加热闹了起来。请大家坐下后,杨伟民同大家聊了起来。当他了解到村里的“乡土专家”为大家解决了不少生产中的问题后,杨伟民语重心长地说,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致富增收的关键,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目前来看,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的培训是当务之急,也是今年省科协扶贫工作队的一项重点工作。通过培训,让农民转变种植观念,加快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的步伐,提高精品农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同时,也要将郝家庄村培育成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基地。杨伟民为乡亲们谋致富、为农村谋发展的新思路,说到了乡亲们的心坎上,暖在了干部群众的心窝里。

从多方面入手,帮助农民把收入提上来

20日上午,杨伟民在郝家庄村走访村民,了解水利设施、家庭养殖、种植情况,并在郝家庄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听取了麻地会乡和郝家庄村负责同志的意见和诉求,他满怀深情地说:“这次住村下乡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帮助郝家庄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农民把收入提上来。”他指出,农业的发展首先还是要在土地上做文章,土地是农民的根,要在特字上做文章。通过省农科110专家的实地考察论证,今年省科协将争取资金40万,帮助郝家庄村种植脱毒马铃薯140亩,并利用省科协的农科110专家团队优势,对农民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同时,省科协还将结合郝家庄村的实际情况,积极从各方渠道募集资金,帮助村里修建山地蔬菜大棚。在此基础上,省科协将协调相关单位,通过埋设管道、修建水渠,建立比较完善的灌溉、排涝、补源及田间水利工程等配套的农田基础设施,增加灌溉区面积,提高郝家庄村的耕地面积和种植面积。

在谈到郝家庄村的养殖业时,杨伟民指出,山区养殖也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因地制宜发展自己的养殖品种、规模,使养殖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渠道。今年省科协成立了项目领导组,要为郝家庄村引进西门达尔牛新品种,发挥当地养殖协会的优势,以农民自愿自发为原则,采取个人出资和协会筹资补贴的形式,签订养殖协议,确定养殖户,达到户均一头牛的目标。为调动农民养牛积极性,山西省科协将着力搞好配套服务,对饲养户实行政策、资金、技术三扶助,每产一头小牛奖补1000元。同时省科协正在积极联系中国农技协,为村里引进蜗牛特色养殖项目,鼓励有学习能力的农民养殖蜗牛,通过培养示范户带动村民参与到特色养殖中来,帮助农民实现致富增收。

篇6

把握机遇 勇于创新 努力开创现代热作产业发展新局面——农业部农垦局胡建峰副局长在全国南亚热带作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促进我国荔枝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做强荔枝产业 发挥品牌优势 合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取得四大突破

浅析攀枝花热作水果发展

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会理石榴有了“绿色身份证”

城乡一体化进展中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农场发展现代农业之我见

国有农场农工增收的影响因素分析

浅议农业科技宣传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我国农业知识创造能力显著增强

鸡腿菇“丢糟”栽培技术

2011年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工作会议暨培训班顺利召开

科技部农村司召开“十二五”农业与农村领域科技发规划编制工作会

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手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农地问题的法律思考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证分析

突破最低生活保障农业的思考

灾后重建四大难题亟待破解

浅析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四川省乡城县为例的实证分析

特色产业--鸡泽辣椒

山地养鸡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高效生态农业新模式

家庭奶牛饲养效益低的10种原因

长毛兔高效养殖与光照

发展棚膜经济是生态脆弱区的必然选择

广安华莹山区玉米膜侧栽培技术

白峨眉豆在龙台浅丘地高产种植技术

反季节大葱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

日本黄皮洋葱覆膜栽培新技术

预计2010年夏季玉米价格一路高升

瑞典为食品贴上碳排放标签

《油世界》表示中国大豆进口减少,大豆价格将会下跌新思路促快发展 新农场做大文章 努力开创我省农场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全省农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抓住新机遇 开创新局面——在全省农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绿色食品产品发展现状与战略思考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管理与品牌问题研究

盆栽观赏蔬菜——指天椒的栽培技术

核桃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魔芋次生茎繁殖种芋新技术

籽瓜栽培技术

果树秋季早施基肥技术讨论

2009年国内油菜籽收购形势展望

问题奶粉事件对中国乳制品产业的影响

施好生场钾肥八注意

蕃茄有了国际标准分四大类三等级

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思路及关键突破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问题与对策

农产品经济人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农业部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2008年农业部将全面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2008年全国将加大落实“三农”扶持政策力度

强化农业信息工作为 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影响无公害设施农业生产的因素及对策

蔓生荷兰豆春季露地栽培技术

篇7

[关键词] 山区 小型农业机械 推广 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218-02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经济命脉,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因此,不断推动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应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持续推进小型农业机械,尤其是在山区,以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有效的利用小型农业机械来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由此可以确定,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持续进行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1 推广小型农业机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

1.1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小型农业机械推广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为相对于原始劳动力来说,小型农业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可以快速的且合理的进行农耕农作,进而将农民从繁重的农活中解脱出来,良好的生活。

1.2 有利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积极落实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使农村地区小型农业机械逐渐普及,被广大农民群众所应用,如此可以改变农村“靠天吃饭”的局面,而是科学、合理的进行农作物在栽种、管理、培育,促进农作物良好生长,进而收获优质高产的粮食,这必然能够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效益。另外,小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可以降低劳动力的消耗,可以使农民在进行农耕农作的同时,进行其他经营活动,贴补家用,改变自家经济现状。

1.3 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推广小型农业机械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将小型农业机械积极引用到农业生产之中,一方面能够促进主要农作物良好栽种和生产,同时还能带动相关配套服务,进而促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是不断推进小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农业生所消耗的劳动力,如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涌入工业或服务业等,为其他行业提供劳动力,如此势必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1]。所以,说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无可厚非。

2 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现状的分析

通过对我国山区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了解与分析,确定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现状不佳。通过进一步分析,确定主要是以下问题的存在影响了、阻碍了山区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

2.1 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缺乏针对性

山区农业生产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土地分布零散、单块面积小、地势和地貌复杂、交通薄弱、基础设施少等。要想将小型农业机械有效的应用于山区农业生产之中,就要考虑以上特征,保证其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如此才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是,通过对我国小型农业机械的分析和研究,确定大多数小型农业机械并不适用于山区。这是因为设计师及生产商并未考虑山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而是满足平原地区农业生产为准进行小型农业机械的设计与生产,这就造成了小型农业机械不适用于山区,相应的山区农业机械普及率较低。

2.2 小型农业机械推广难度较大

通过对我国小型农业机械行业发展情况予以了解和分析,确定目前行业内大型农业机械企业较少,都是一些小型的农业机械企业,其机械研发能力有限、生产规模有限、社会影响力较低,致使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难以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让农业机械备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关注,如此将会使广大农民群众对小型农业机械的有效性、适用性产生质疑,如此势必会影响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2]。

2.3 农民对小型农业机械认识不足

山区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致使自身知识水平较低,加之常年与农耕农作打交道,思想已经固化。此种情况下,农民难以改变思想观念,接受新鲜事物――小型农业机械。因此,在山区进行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农户往往持观望态度,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农业机械采购和使用中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

3 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的可持续性分析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各个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都不尽相同,对农机具的需求自然也就不同。基于此,为了满足各地区农业生a需要,农业机械企业在进行小型农业机械生产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各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生产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农业机械,以此来满足山区、平原、山丘等地区的农业生产需求,这对于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2 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补贴机制

因山区农民经济水平有限,对当地农民来说小型农业机械购置成本较高,进而对农业机械的采购望而却步。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持续存在,影响山区小型农业机械的普及,应当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补贴机制,也就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和规模,以此来刺激农民消费心理,并且也可以使农民具有购买能力,如此可以促进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与应用[3]。

3.3 健全山区农机服务保障体系

处于持续推广山区小型农业机械的考虑,建立健全的山区农机服务保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农业机械服务保障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农业机械推广效果。正因上文所说农民知识水平较低,对农业机械的应用原理及技术内容不甚了解,因此很多农户都会考虑农业机械操作问题和农业机械维修问题。建立健全山区农业服务保障体系,则可以为农民提供技术保障,使农民可以好无后顾之忧,大胆的采购和使用农业机械。

结束语

基于本文一系列的分析,确定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现状不佳,致使农业机械在山区普及率较低,不利于改善山区农业生产现状。对此,应当通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补贴机制、健全山区农机服务保障体系等措施,来促进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持续进行,为改善山区农业生产现状,为推动我国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夏向尧.推广山区小型农业机械 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5(2):54-55.

篇8

杭州位于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全市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总人口870万。杭州市经济基础较好、综合实力较强,2012年,全市农村居民收入和低收入农户收入分别达到17017元和6008元。2013年末,记者来到杭州采访时,发现这里不仅有贫可扶,而且杭州市还将各种扶贫方法有机地融为一体。走出一条有杭州特色的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与推进扶贫开发互促共进的新路子。

2010年,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决策,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与推进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在统筹中扶贫、在协调中发展”的新思路,大力实施扶贫开发计划,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7年至2011年的5年间,杭州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翻了一番,从2500元增加到近5000元。

在统筹中扶贫

杭州市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具有杭州特色的“东快西慢、东强西弱”的特点,地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八城区与五县(市)差距大。受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与管理体制等多因素制约,地处西部山区的淳安、建德、桐庐、临安、富阳五县(市)发展相对迟缓,五县(市)地域面积占全市81.5%,人口占372%,但生产总值只占2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只占12%左右。人们形容,在杭州1万多平方公里境内,东部平原像发达的欧洲,西部山区有点像欠发达的非洲。

其次,杭州市的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尽管自2010年起,杭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开始超过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但两者之间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萧山区与最低的淳安县相比。相差了2.2倍。

农村与城市、五县(市)与城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已成为杭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为了从制度层面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从根本上推进面上扶贫,2007年,杭州市将边远山区和低收入人群相对集中的38个乡镇作为重点扶贫对象,开展了“百团联百乡、千企结千村”即“联乡结村”共建帮扶活动。组建了38个由“市领导+市级部门+企业+学校+乡镇”组成的帮扶集团,联系38个欠发达乡镇。进行重点帮扶。区、县(市)按照市里模式开展区域内帮扶共建工作。2008年以来,全市实施“联乡结村”共建项目13701个,落实结对帮扶资金16.55亿元。

2010年,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在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作出了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决策,出台了《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专门成立了杭州市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工作委员会,并建立了区县协作、产业发展、中心镇、中心村、土地综合整治、“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等七个重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

在全面实施城乡区域统筹的部署中,“区县协作”尤其引人关注。通过这一战略,杭州11个发展较快的城区和5个发展相对较陧的县(市)进行挂钩结对,全方位协作。市财政还拿出真金白银,5年内每年新增10亿元资金,支持下属5县(市)发展。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帮扶并非简单的“劫富济贫”,而是按照产业发展特点,相互配对。例如淳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市里就统一安排,让西湖区和风景名胜区与其挂钩结对,共谋发展。除了产业协作之外,文化、科技、教育、环保等公共服务也被列入协作内容。2012年,区县(市)协作落实资金达到3.25亿元。农产品进城渠道更加通畅,五县(市)已全部在城区开设了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年营业额超过6500万元。

从“联乡结村”到“城乡区域统筹”,杭州扶贫工作真正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获得了新的动力和新的生命。在谈到开展统筹扶贫的意义时,杭州市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如勇对记者说:“统筹扶贫不是纯粹的点对点扶贫,我们变‘输血’为‘造血’,最核心的思路就是希望通过统筹扶贫的方式,为相对贫困地区的村民提供自我造血的条件。”

“四位一体”定向扶贫

杭州市这些年按照党政主导力、农民主体力、市场配置力、社会创造力的思路,始终营造政府扶贫与社会扶贫、市场扶贫、金融扶贫、科技扶贫并举的良好氛围,坚持党政、部门、企业、群众“四位一体”定向扶贫。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领导亲自担任帮扶集团总指挥,负责牵头协调,每年带领集团成员单位到联系乡镇、结对村检查指导帮扶工作、审定帮扶项目、落实帮扶资金;帮扶集团牵头单位积极发挥组织、联络和协调作用,主动召集结对双方研究方案,落实项目,解决资金等问题;集团各成员单位真心帮扶,选择了各地迫切需要解决、农民群众受益的项目,主动到联系乡镇、村送资金、送项目、送科技、送信息、送教育、送文化,与结对乡镇谋划共建方案,商讨共建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欠发达乡镇的新农村建设;全市广大企业和企业家主动捐款捐物,充分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具体做法是,县(市)级层面帮扶的载体主要是“区县协作”。11个城区和5个县(市)结对成5个协作组,每个协作组都设有领导小组,由市领导亲自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面设联络组,由城区干部担任组长,为了便于协调,该组长同时兼任对方县委办副主任。城乡之间的街道和乡镇、部门与部门全部实行挂钩结对。展开协作。“区县协作”严丝合缝的全面对接之余,是乡、村一级层面的重点帮扶,主要载体是“联乡结村”。

“百团联百乡”是通过市里组建的由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共同组成的帮扶集团。由市领导担任集团总指挥,行政机关作牵头单位。每个集团负责联系一个欠发达乡镇。帮扶的方式是。由乡镇上报建设项目,集团成员可独家认领,也可共建。这种帮扶集团在杭州共有206个,其中市级集团39个,县级集团167个。

“千企结千村”要求各县(市)选取社会责任感强、经济效益良好的企业,与农村(社区)结对,实行帮扶。杭州民营企业众多,企业家在农村土生土长,对农村怀有深厚的感情。致富后大多有报效家乡的愿望。如登峰集团,将萧山区浦阳镇四村合并,建设桃北新村,让1200余户农户都住上了粉墙黛瓦、江南水乡风情的别墅,至今已投资20多亿元。

如果说“区县协作”和“联乡结村”主要是针对一级组织进行设计,那么“万名党员干部结对万户城乡困难家庭”针对的则是个体,参与帮扶的也大多是个体。这种帮扶在杭州具有较好的社会基础,但如果缺乏引导和组织,就会流于杂乱。为了整合资源,提高效能,杭州市专门成立了结对帮扶办公室,搭建全市统一的结对帮扶平台,把市四套班子领导、市管领导、女党员女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工作全部纳入“双万”活动,同时纳入的还有市管领导干部“访贫促廉”等多项活动。同时,在全市广泛发起“一户一策一干部”活动,组织机关干部、教师、医生等事业单位人员参与结对活动,低收入农户结对覆盖率达到100%。

从县到乡镇,再到村、到户,杭州构建的这一扶贫体系层次清晰、组织严密、规模庞大。总体看,这是一个完善的体系;分开看,则由多个载体组成,载体之间各有定位,相互呼应。有人形容,杭州扶贫打的是全民动员的人民战争,在政府牵头编织的这张扶贫网络中,贫困无处逃遁。

篇9

[关键词]农业院校;工学结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8-0063-02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然而,工学结合的实施对外涉及学校、企业、行业等多个层面,因学校类型、专业设置的差异而面临不同的机遇与困难。对内涉及教学计划、学生管理、就业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一项“牛鼻子”工程,很容易走形式、摆架子,千人一面,缺乏特色。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陕西省成立最早的一所农业特色鲜明的省属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在长达7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了农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五种模式,已成为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学院在继续加强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审时度势,调整思路,面对农业院校服务对象规模小、经营松散、企业化程度低、组织困难等特点,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探索适合农业院校特点的工学结合新途径,在完善和创新产学研合作五种模式过程中,确立了“校县合作搭台、工学结合切入、五种模式运作、育人服务双赢”的新思路,使工学结合更贴行业特点,更富学院特色。走出了一条符合高职教育规律,贴近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农业院校办学特色的工学结合强校之路。现对五种模式进行浅谈。

一、技术服务型

技术服务型就是依托学院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这种模式已被学院辐射推广到陕西渭北旱塬、关中平原、陕南秦巴山区、甘肃河西走廊四个不同生态地区的8个县。在具体服务地方经济过程中,渗透穿插任务驱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项目导向等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使教师有所得,学生有所获。

1988年,学院在陕西南部秦巴山区的凤县平木乡建立了林科教示范基地。多年来,学院不间断地派出科技人员住基地锻炼,帮助山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脱贫致富。在实践中,创立了山区林业经济开发与技术推广的两个示范模式,一是“河谷粮油,丘陵果药,浅山牧菌,深山林木”的林业产业开发模式;二是“林科教结合,政技物结合,产供销结合,贸工农结合”的技术推广组织模式。到2006年底,凤县平木乡粮食用地由原来的3.6万亩减少到2万亩,而粮食总产由原来的400万公斤增加到434万公斤,人均43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390元增加到1240元。

2007年,学院结合凤县产业结构调整,组织动物工程和生态系6名教师、畜牧和林业技术专业180多人次,学生在基地指导农民发展花椒种植和土鸡养殖。先后举办科技知识讲座7期,受训农民600多人次,帮助该县13个乡镇发展土鸡70多万只。在具体生产过程中,使畜牧专业学生掌握了土鸡孵化、育雏、养殖、鸡病防治等技术。驻点教师编写工学结合教材2本,撰写科研论文4篇,完成科研课题5项,在社会服务中实践了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

二、基地示范型

基地示范型就是学院结合开办专业及师资现状,将学院有关科研推广项目,按其项目特点,集中到同一区域,依靠地方政府的统筹职能,由科教人员组织村组、农户参加,采取“政府+科教人员+农户”的模式,通过树立典型,促进成果转化,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其他农户共同发展。这种模式适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一般水平,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比较高,对农业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强的地区。在基地示范型模式推广中,可以实践项目导向、工学交替、产学一体等工学结合模式。

学院最早于1984年在陕西渭北旱塬的国家级贫困县――彬县小章镇建立了农业科学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紧密结合当地区域经济的特点,抓点带面,辐射全县,服务渭北地区,实行农科教三结合,实验、示范、推广三结合,农业开发、科技开发、智力开发三结合。近两年先后选派了13个专业的42名教师在基地蹲点,建立科技服务体系,狠抓农民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普及推广实用技术。先后将“小麦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研究”、“旱地烤烟配套栽培技术推广”等49个旱地农业研究和推广项目集中在该基地实施,由学院与彬县政府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管理。特别是近几年,以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和持续、高效利用为主攻方向,以农业产业化的技术开发、改造为重点,提升农业产业结构的层次,使农科教结合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新的突破,在陕西被誉为“小章经验”。2003年全镇多经产值达到4125万元,比1999年3617万元增长了14%;粮食总产8946吨,比1999年7870吨增长了14%;人均纯收入1840元,比1999年1320元增长了39%,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21.8%。仅果业一项2000年就带动当地农民创经济效益1.7亿元。自基地建立以来,先后承担省部级农业研究课题49项,获省级成果奖励3次,部级奖励2次。先后有两名教师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省劳动模范,一名教师被授予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小章镇曾被评为“全国科技兴村示范乡镇”,学院也被评为“全国科教兴村先进集体”。2003年,陕西省教育厅与学院合作,将彬县基地建成“陕西省教育厅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按省级重点实验室同等对待。

2007年,为积极实践工学结合模式创新与改革,学院选派3名教师常年驻点。生物技术专业3个班130多名学生在基地开展小麦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大田作物测产等课程实训锻炼,指导农民发展沼气386口,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有80多名。园艺技术专业学生3个班123人帮助农民修剪果树860多亩,推广设施农业、绿色果品等新技术12项,示范基地所在村人均增收368元。园艺技术专业学生掌握了果树整形修剪、花果、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有3名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实践锻炼,承包了6亩果园,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科技包村型

科技包村型就是由县政府确定年度目标任务,学院选派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承包团队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院可以实施探索任务驱动、顶岗实习、工学交替、项目导向等工学结合模式。

2001年开始,学院选派40多名教师500多名学生,深入学院所在地杨凌四乡一镇12村,开展科技包村及实用技术推广工作。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促进农村由传统农业向集约农业转变,经验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变,为杨凌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开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努力实现农民增收1000元的目标,解决杨凌“灯下黑”的问题。学生进驻养(种)殖场,具体参与生猪、奶牛、肉鸽饲养,参与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园艺专业学生掌握了蔬菜选种、栽培、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学院在所包的12个村共设立13个科研推广项目,并在包村中配套相应的物资和资金,累计总经费达到40万元。累计下乡教师3247人次,共指导设施大棚1094座,绿化、果树、花卉苗木874亩,建设畜牧小区5处,存栏奶、肉牛1561头、生猪1125头、羊899只,指导果园400亩,总产值620万元。所包12个村2003年人均年纯收入达3323元,比2000年增加1678.8元,最高的梁氏窑村达到1785元,《中国教育报》以“增加农民收入,教育大有可为”为题做了头版头条报道,并加了编者按。

四、专家大院型

专家大院型就是由县政府出资建设专家大院,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学院选派专业人员进驻大院,带领学生开展科研推广,组织生产性实践技能训练。在生产实践中可以探索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007年6月,学院与宝鸡千阳县签定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宝鸡市政府投入专项资金10万元,市农科所投入6万元,杨凌示范区也注入农业科技推广专项资金20万元,在千阳县南寨村为学院专家教授建成集科研、办公、生活为一体的专家大院。其中建筑面积410平方米,种子晾晒场400平方米,购置了部分实验仪器,承包了30亩实验用地,初步满足了专家开展科研推广的基本需要。学院派育种专家赵瑜研究员进驻专家大院,带领5名青年教师和生物技术、园艺技术260多名学生开展旱地农业技术推广,举办知识讲座4期,培训农民600多人次,推广学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武农148”3万亩。学生在乡镇农技推广站具体承担农业技术员工作,指导农户开展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工作。基地进一步促使学院教师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地头,把教学、科研、生产、推广有机结合,为锻炼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有机对接。

五、企业带动型

企业带动型就是依靠合作企业,广泛开展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带动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在这种模式实践中,可以探索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产学一体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2007年,学院在165个校企合作企业中聘请119名企业管理和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有11300人(月)的学生在合作企业完成了顶岗实习任务,占在校生总数的86.9%;1028名学生已与合作企业签定就业协议。

生物工程系副教授杨安平利用自己的专利产品“优比侵种剂”开办了杨凌恒立科技公司,员工基本由生物工程系教师和学生组成,定期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参与产品的生产全过程。生态系副教授陈祺开办杨凌五维园林咨询有限公司。设计、绘图、施工全部由该专业学生来完成,企业员工基本为学院毕业生。2007年9月,学院园林专业4名学生参加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动物工程系副教授杨和平担任兴平市星光良种猪繁育养殖有限公司业务经理,有17名学生在该公司顶岗实习。今年5月26日总理到该公司视察,杨和平副教授和6名顶岗实习学生受到温总理亲切接见。

杨凌职院工学结合的新视点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完善的。面对涉农企业密集岗位少、大型龙头企业少、企业顶岗实习需求少和专业与农户结合多、组织农户与政府联系多、学生生产实习与季节关系多等“三少”“三多”的矛盾,学院立足涉农专业现状与优势,以有为求有位,把着眼点放在新农村建设上,按照专业类型的不同特点,把学生带到农户的田间地头,带到农户的果园、设施蔬菜大棚、畜牧养殖小区,让学生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去学习、去实践、去生产。既培养了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良好思想道德,巩固了专业思想,又练就了过硬的建设新农村的业务技能,实现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双赢”。杨凌职院的做法,可以说是立足专业培养目标,实现“工”与“学”有效对接的有益探索与实践,具有创新性和借鉴性。

参考文献

1 刘永亮.以特色和品牌 破解“三农”难题[M].职教论坛,2004.1

篇10

201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正在全国各地深入推进。特别是北京、河北、浙江等地率先着手编制农村社区规划,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标准指导农村社区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北京:新农村社区公共设施和服务将纳入城市管理体系

“十一五”期间,北京新农村建设已在该市全面覆盖,农村通了大路、装了路灯、安了宽带上了网。靠近新城和镇区的村庄中,城市管网和基础设施、公共交通都延伸到村里。为了将新农村建设在向更高阶段推进,北京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又将目光放到了软件上。目前,该市正在编制《北京市新兴农村社区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对村落进行社区化管理,与市区水平相同的管理和服务,都将深入村里乡间。2011年,北京将试点10个新农村社区。

据介绍,新农村社区与传统农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人口集聚、基础设施配套、主导产业、管理体制、社区功能和生活方式6个方面。今后,农村社区的医疗服务、教育、体育、文化设施和服务都将纳入城市管理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将提供稳定的、统一的、标准的服务。例如农村社区将像城市中的小区一样,规划出停车位,社区内设立保安,“片儿警”、“片儿医”和医疗流动车、社区调解员和清洁工等都将入驻社区。但新农村社区并不是让农民全上楼,传统村落中的袅袅炊烟、鸡犬相闻、田园牧歌在未来很久一段时间里仍会存在。此外,北京还将在此前大兴区进行的“封村”管理试点基础上,通过更多试点,制定出一套龙头体系,对于农村中应该怎么规划、怎么建设、要配套哪些软件设施都进行规范,实现公共设施管理权的覆盖。

■浙江:打造15分钟农村社区生活圈

早在2008年,浙江省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时就明确提出,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省建立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1200个 乡镇社区服务中心、15000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卫生计生、司法调解、公共安全及证照办理等服务。为了对每个农村社区范围、中心进行空间确定,2010年5月,《浙江省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编制的指导意见》出台。

对于农村社区的布局,《指导意见》提出,要按照管辖人口适度、区域相对集中、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群众充分自愿为规划原则,明确农村社区设置的主要类型及次要类型,即“一村一社区”或“几村一社区”。针对农村社区人口密度较小、道路条件相对较差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农村社区以1000~5000人、农村居民出行15分钟为宜,这样既可以防止规模太小、资源配置过于分散,又可以防止人口规模太大、地域范围太广,不利于方便群众办事。《指导意见》提出,要利用农村社区现有的村级办公服务场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室、学校等设施,加以整合利用,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相互比邻或杂居,且人口规模小于1000人以下的村,提倡两个村或几个村联合组成一个社区,以利提高公共财政和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的效率。

■河北:农村新民居保持传统风貌避免千村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