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研究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学研究背景

篇1

关I词:“京津冀”一体化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意义

当前,河北正面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既是重大的机遇,又是巨大的挑战。年轻的大学毕业生精力充沛、知识丰富、适应力强,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如果大学生这一群体不能顺利就业,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并相应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反之,如果大学毕业生都能够人尽其才,找到其理想的工作岗位,对中国梦的实现、对人力资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对区域经济持续强劲的发展,都将意义非凡。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的原因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使河北省迎来了新的产业升级换代,这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大量机会。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就业环境不匹配

其中有一部分毕业生青睐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但是北上广地区高校众多,人才济济,竞争极其激烈;一部分毕业生受传统思想意识、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倾向于留在河北本地发展,但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点主要在第二产业,如钢铁、石油化工、医药等,且受到压减产能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并不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而主要接受大学毕业生的第三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再加上部分行业就业岗位缩减,下岗职工的安置又占据了部分新增就业岗位。另外,由于河北省城乡结构性矛盾的客观存在,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多位于城乡结合部甚至更为偏远的乡镇,与毕业生追求的薪酬较高、工作稳定、环境优越等要求背道而驰;还有一部分毕业生追求铁饭碗,一心只想成为公务员,或至少在公共事业单位供职,但是国考竞争难度逐年上涨,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压缩编制,也不可能大量接受毕业生。

(二)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错位

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再加上一方面,有的高校专业设置常年一成不变,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学生学无所用;有的高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并未与时俱进的考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随意设置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其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供大于求,热门专业热不起来,影响了就业;另一方面,大多数院校重理论,轻实践。即使已有的实训、实习环节也只是做做表面功夫,缺乏必要的实训设备、技术过硬的指导教师和仿真度较高的实习环境,导致学生上手能力不强,竞争力较弱。

(三)不少用人单位在招工时存在着偏差

主要表现在:1.盲目追求高学历。不少用人单位不是根据需求而是根据学历来选人,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这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得学历低但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高职毕业生不好找工作,又使得高学历的毕业生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以至于跳槽或是怠工情况频繁。2.性别歧视。用人单位由于女生存在生理、生育等因素,同等情况下女生比男生就业几率低,造成女生就业更难。3.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很多单位要求求职人员有至少一年的工作经历,可是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难以满足此条件。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大学生就业解决办法研究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涉及诸多方面的责任和利益,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解决河北省内大学生就业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政府应从经济调控、法律法规、提供服务等方面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产业结构改革。在京津冀一体化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下,为解决我省毕业生就业问题,河北省应大力发展有较强就业吸纳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第三产业。

2.完善就业保障措施和服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简化毕业生就业程序,完善人才市场的各项服务;放宽户籍限制,加强区域性就业市场的成熟和完善,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制定相关就业法规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毕业生,消除就业歧视;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等。

3.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河北省政府有关部门应利用其拥有的先进的技术手段与灵通的信息来源,建立全省用人信息平台,实时权威的职场供求信息,架起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有效沟通的信息桥梁。

(二)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 深化教学改革,重新规划学校定位及专业设置,做好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 提高学生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紧密围绕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区域就业的新观念,拓宽择业范围。同时,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把学生的求职信息和单位的用人信息挂在网上,并且到毕业生青睐的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进行宣传,加强学生与企业的沟通。另外,联系三地用人单位到校园举办招聘会,畅通大学生的就业渠道,给其更多的就业机会。

2.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要加大对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调查力度,科学分析出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实现招生、教学和就业的良性循环。同时,高校要解放思想,拓宽办学思路,改革办学模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进行订单式培养。

篇2

关键词:会计准则趋同 双语教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环境的变化国际会计的发展出现了新形势,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国际背景使得国际会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国际会计双语课程改革目标在于,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优质名牌课程。教学要在现实情景模式的基础上,改进整个教学环境。总结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双语教学的规律,重点开展适合会计学本科学生的双语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的研究。通过教与学的共同改进,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并积极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本文拟结合浙江理工大学则开展的《国际会计》双语教学改革的实践,对《国际会计》双语教学改革进行总结与探讨。《国际会计》是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会计方向的高级课程。该课程是对各国会计制度差异及其原因的系统总结,因此具有鲜明的国际特色。课程不仅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而且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会计双语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国际会计双语教学改革背景、目标定位及现状

(一)国际背景 会计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曹娟,2005)。尽管困难重重,但会计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至2008年为止,国际财务准则体系(IFRS)已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中国自2007年,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新准则。在这种背景下学习国际会计最重要的是形成国际化思维,把握住会计国际化的趋势。

(二)教学背景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国家大力提倡双语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而是通过双语语言环境的创造,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在外语的环境中强化专业知识,开拓国际视野,锻炼思维能力。会计是一门国际通用的商务语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具备国际视野,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的国际会计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高校会计专业的双语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各高校纷纷开展了多门双语教学课程,希望培养更多的国际会计优秀人才,使会计这门国际通用的商务语言发挥更大的作用。会计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使用两种语言进行会计教学,其目的是训练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英语交流能力(朱建华,2010)。经笔者调查发现,各高校会计专业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主要有《会计学》、《国际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

(三)研究背景 目前理论界对会计双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针对双语教学的内涵、双语教学的目标、双语教学改革的方法等方面进行。王理(2007)指出双语教学主要使用汉、英两种语言,完成原文引进版教材的教学任务,这是一项致力于专业技能与英语知识经验双重构建的教学范式,该范式的最大特点是面向学生心智发展的动态过程,充分体现教育教学的“增值”效应,即在专业课规定的教学时限内同时完成相应的英语教学工作。双语教学的实质不是用外语来解释知识点,而是通过语言作为媒介,使学习者了解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现(姜萍、刘晓迎,2009)。姚芳(2008)认为当前双语教学的目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认定:第一,专业知识目标,即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第二,语言目标,即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第三、文化目标,即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姜萍、刘晓迎(2009)指出实施会计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学方法、教材、教师、教学监管和教育投资;学校应该选拔合格的双语教学教师、开发适合国情的双语教学教材、在教学中设置互动的教学情境,同时还需要教育部门加强监管、增加会计双语教育投资,以推动会计双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国际会计双语教学研究属于会计双语教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只是将研究对象具体化为国际会计双语课程,研究的基本思想并未改变。林丹丹(2002)对国际会计双语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索,主要涉及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材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多媒体运用;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制度和考试制度的设计,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的设想。肖琳(2010)总结了国际会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繁多;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单一,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分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差别化的教学模式;分专业方向进行课程设置,并补充相关教学内容;分专业方向调整教学内容;采用Seminar教学法;完善考评体系;搭建教学资源平台,形成学生、教师和公司财务人员的三方互动。

(四)目标定位 国际会计双语教学目标的确定对该课程意义重大,只有对双语教学的目标有清楚的认识,才能正确地实施双语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浙江理工大学经管学院的国际会计课程一般开设于大三下学期,此时学生们已经完成了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对中国会计准则、法规和实务操作已经有了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作为教师尤其是会计专业的教师理应在教会学生目前现有的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的思维可以不局限于一种特定的会计模式。使他们既了解我国的会计业务是怎么进行的,也知道国际上会计业务又是如何操作的,以及国际会计的发展趋势如何。国际会计双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专业单词或具备翻译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双语教学加强英语与学科的渗透,通过对各国会计模式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促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适应。双语学习本身还可以锻炼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国际会计双语课程是一门开拓视野、锻炼能力启发创造性思维的课程。

(五)现状分析 国际会计双语教学最初开设距今有多年的历史,国际环境在变化、国际会计知识也在更新换代,但教学模式并未有根本性的变化。原有的传统教学体系及模式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已经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国际会计的课程逐渐淡化各国会计模式的差异,推动会计准则融合的力量在增加,该课程的内涵也由比较发展为融合。这个特点决定了国际会计课程的内容本身就是动态变化的。目前的教学却由于受现有教材资源的影响,落后于国际会计的发展实际。国际会计的外文原版教材版本数量较少,其更新速度也跟不上目前快速发展的国际会计形势,因此有必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同时该课程的本科教学依然停留在传统课堂、教师、知识灌输的单一路径,学生因缺少反馈信息和主张的路径,个性发展受到了抑制,最终培养的结果是大量继承性人才的输出,这对本科教学设计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柳光露,刘红,2010)。该路径方式下的教学只能起到传递知识的作用,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建立学生的能力体系。因此,教学中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该课程面向的是会计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同学都即将毕业参加工作,他们渴望更多地接触本专业的实践。而本课程偏理论化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对实践性学习的要求,往往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目的仅仅是拿学分。因此,应该使该课程的教学贴近实践。

三、会计准则趋同背景下国际会计双语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一)国际会计双语教学改革层次体系 国际会计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该课程所涉及知识非常广泛,课程包容性很强,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指定教材,因此,对国际会计双语教学改革主要从三个层次实施。这三个方面是逐层递进的关系,其中教学资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物质基础,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途径,学生能力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如(图1)所示。(1)教材立体化。在教材的选用上,尽量选用外文原版教材,因为外文原版教材有较丰富并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并且外文原版教材的信息量大。但一方面目前市场上双语的国际会计教材比较缺乏,另一方面各国会计准则处在变化更新的过程中,而现有的国际会计双语教材则无法反映最新的国际形势变化,知识更新不够及时。所以,本课程教学中采取国际上权威的外文原版教材弗雷德里克的第六版《国际会计学》作为主要教学用书,并将各国会计准则等相关会计的变化编定成册,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随时对辅导教材进行更新,以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国际会计知识。丰富的网络资源也构成了立体化教材的一部分,保证了知识的开放性。视频教学资料的引入对于丰富课堂也非常高有益,视频教学资料的特点就是具体直观,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形象的认知。尤其是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中,视频资料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外语听力,有助于形成外语语境。立体化教材主要包括:外文原版教材、辅导讲义、视频资料、网络资源,这四类资源共同构成四面体结构的立体化教材。(2)内容动态化。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准则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这导致了会计准则的知识本身就是动态化的。国际上关于各国会计准则协调的动作越来越多,这些最新的动态都是学习国际会计必不可少的知识。国际会计知识的构成既有静态成熟的理论知识也有动态前沿的最新内容。本课程在现有的成熟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专业前沿、热点信息,让学生了解国际会计的发展趋势,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要保证内容的动态化,教师就必须做更多的工作,随时关注最新形势,并要善于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这样从另一个角度又促进了教师的学习能力。(3)交流网络化。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教学的物质条件,国际会计双语教学网站的建设使得教师间可以资源共享,通过网站互通有无、减少教师资料收集的成本;师生交流不再局限于课堂,为学生提供课堂之外的学习平台,学生通过点击查看或下载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后习题、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在课前与课后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自学;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学生也可以通过讨论区与授课教师进行日常交流,并通过参与网上讨论进行课堂的学习。正是由于网络的应用,才得以支撑起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广的视角和更大的深度。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方法和手段应该灵活多样,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其中。(1)自主式教学法。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有机结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学习方式,向学生推荐中英文参考书目和网络资源,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网站的建设也极大地方便了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学生可以在网站中自己下载学习资料,提问问题,或者与老师以及其他同学交流讨论。(2)浸入式教学法。双语教学的关键,就是必须还语言以本来面目,充分展示真实的语言材料、语言现象、语言运用的实例,让课堂学习贴近语言环境,让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进入课堂,让学生置身于与教学语言相关的生动活泼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刘卓林,200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讲英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但关键术语、基础理论、案例分析等则辅以中文讲解。教学过程中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这也有利于创造英语语言环境,锻炼学生听力,增强学生对抽象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如一些反映国别差异的视频短片、录像资料,相关的新闻报道片段等。(3)体验式教学法。区别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技能、忽视学生参与的特点,体验式学习注重感觉体验、领悟和认知,凸显学生主体。体验式教学法从教学需要出发,通过外语场景视频、外语案例等资料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在此过程中,着力打造知识信息与情感信息的交流回路,只有师生间这两条交流回路保持畅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全面调动学生的身心潜能,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评价。(4)案例教学法与小组学习法。叶澜(2001)指出教育的本质是使社会对学习者的目标要求,通过师生的交互活动,使学习者的多种潜能向现实发展转化。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深化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以小组为单位的案例研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方法要求教师选择合适的案例,尽可能选择难易程度适当、比较贴近现实的案例,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预习,按顺序选定某组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并通过思考、讨论形成最后的分析结果并做成PPT向全班同学陈述,其他组学生和老师将进行提问,或对其观点进行反驳,各小组之间也可以展开辩论,老师则充当课程讨论的引导者并在讨论结束后做出点评,并按照各小组在案例分析及讨论中的参与情况计入平时成绩,最为最终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这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案例教学法,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三)学生能力建设 国际会计双语课程教学改革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能力,教学改革的实施也是围绕着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进行的,这是对局限于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的最大改革。笔者希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完善其能力体系,从而提高自身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1)自主学习能力。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掌握学习能力就意味掌握了不断更新的知识。自主学习是学生走出学校之后采取的主要学习方式,如果自主学习能力缺失学生的发展将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学习能力比单纯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将有助于学生将来的事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国际会计双语课程通过采用自主式教学法将学习主导地位由教师转移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能力。教师的主要作用则在于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动力。(2)跨文化沟通能力。会计是一种社会与技术相互影响的行为,牵涉到人和技术两方面,所以不能摆脱会计文化的影响(仇林明英,周勤贵,1994)。也就是说,会计是文化的产物(王开田,胡晓明,2006)。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同时也是了解蕴含在该语言中的文化。浸入式教学法通过选用英文原版的教材,以及其他原汁原味的学习资料,使学生浸染在另一种文化氛围之中,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到不同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培养其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国际化会计人才。(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学生们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具备国际化视野之外还必需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本课程的开课对象为高年级会计专业学生,他们对专业知识以及使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有了较好的掌握。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现象层出不穷,当现有的知识解决不了现实中的问题时,就需要他们创造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种创造不是无原则的编造,而是合理的创新。通过案例学习及小组讨论,开阔学生思维,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国际会计双语课程涉及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不同思想的碰撞更容易产生创新的灵感,而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

四、结论

本文结合会计准则趋同的国际背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研究的出发点,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三个方面展开国际会计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将启发式教学、浸入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小组学习法引入国际会计双语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学改革后的国际会计双语课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已取得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目前的国际会计双语教学改革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培养会计国际化人才的道路上还不断探索。

*本文系浙江理工大学教改课题“国际会计双语示范课程教学改革”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开田,胡晓明:《中国会计国际化与国际会计中国化的文化思考》,《会计研究》2006年第7期。

[2]林丹丹:《国际会计课程双语教学初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3]姜萍,刘晓迎:《会计双语教学与会计教育国际化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

[4]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篇3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当天发表声明说,两名获奖者创建的新契约理论工具对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契约与制度,以及契约设计中的潜在缺陷十分具有价值。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3.33万美元),这项奖金将由两名获奖者平分。

契约理论是多年来不断发展的经济学分支领域之一,涉及分析在特定交易环境下契约人的经济行为与结果,往往需要通过假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交易属性,建立模型来分析并得出理论观点。但现实交易通常具备复杂性,很难由统一的模型来概括,由此形成了从不同侧重点来分析特定交易的契约理论学派。

上世纪70年代末,霍姆斯特罗姆通过模型示范了一个主体应如何为一个设计最佳契约,而的部分行为不能被主体所察觉到。这一信息原则精确地诠释了该契约如何将人的薪酬与绩效相关信息联系起来。霍姆斯特罗姆运用这一基本模型,展示了最优契约如何慎重权衡风险与激励。

在随后的研究工作中,霍姆斯特罗姆将这些研究成果推广到实际应用中,以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例如,人在很多任务上付出努力,但主体仅能观察到一部分;还有团队中的个别成员可以搭便车享用其他人的努力成果等问题。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哈特为契约理论的一个新分支领域研究作出了根本性的贡献,这一研究针对解决不完全契约的重要问题。因为契约不可能指定每一种可能性,新分支理论阐明了控制权的最优分配,即契约的哪一方应该在哪些情况下作出决定。哈特对不完全契约的研究结果揭示了企业的控制权和所有权,并对经济学几个领域、政治学及法律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成果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可以研究如哪些公司应该合并,债务和股权如何适当组合,以及学校或监狱等机构应该私有还是公立等问题。

该奖评委会在当天发表的新闻公报中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获奖者们探索了该理论的许多应用问题,他们对最优契约安排的分析为包括破产立法等诸多领域的政策和制度设计奠定了基础。

焦点科普

对合同设计中潜在的缺陷很有价值

契约理论主要研究在特定交易环境下,不同合同人之间的经济行为与结果,往往需要通过假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交易属性,建立模型来分析并得出理论观点。哈特和霍姆斯特罗姆提供的理论工具,对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契约和制度认识,以及在合同设计中潜在的缺陷很有价值。

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契约关系,契约理论可以用来解决类似这样的问题:诸如学校、医院和监狱这样的公共服务提供者,应该是国有的还是私有的?企业管理人员的收入应当多少来自奖金,多少来自认股权?由于此类关系常引起利益冲突,契约的制定必须合情合理,以保证各方作出互利共赢的决定。本年度的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发展了契约理论,认为契约理论是一个分析契约制定中各种问题的综合性框架,例如高管人员基于绩效的薪酬、保险中的免赔与自付、公共部门活动的民营化等问题。

链接

近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5年,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知名微观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因研究消费、贫困和福利方面获得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安格斯・迪顿最主要的学术贡献在于提供了定量测量家庭福利水平的工具,以此来更准确地定义和测量贫困,对更加有效地制定反贫困政策有着重要意义。

2014年,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被誉为当代“天才经济学家”,累计发表过300多篇论文和11本专著。在当代经济学博弈论、产业组织理论和激励理论三个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均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以对市场力量与调控领域研究的贡献而获奖,并打破了多年来美国经济学家垄断经济学奖的现象。

篇4

关键词:任职教育 士官学员 专业认同 从业意愿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73-02

随着部队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士官教育从单一的学历教育过渡到任职教育,士官院校大都进行了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了基层岗位的任职需求。然而,在现实中,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无学习兴趣、因感觉学无所用而混日子的人不少,还有更多的学员在毕业那年就申请了退役……院校多年培养的学员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已经流失,而留下来的因学业不精而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也大有人在。因此,提升学员的专业认同感,激发对所从事的专业和岗位的喜欢,提升从业意愿,是士官任职教育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专业认同和从业意愿的涵义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在认知了解所学习的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秦攀博认为构成专业认同的有四个维度,其中认知是个体对专业基本情况的了解;情感是对专业的情感喜好程度;行为是个体在学习、择业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实际做法;适切是个体对专业与自身的匹配程度的评价。在以往的研究中,毛兴永发现专业认同能够有效预测职业决策困难,其中情感因子预测力最强,其次是认知因子。

从业意愿是学员愿意从事和所学专业相关的任职岗位工作的意向。有关研究发现求职意向是求职行为的最强预测因素,因此从业意愿就成为士官学员毕业后选择岗位任职的关键因素。

二、士官学员专业认同对从业意愿的影响分析

士官学员的专业认同程度和从业意愿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为了提升学员毕业后对所学专业工作岗位的喜欢和热爱,有必要进行专业认同感的提升。

(一)认知认同对从业意愿的影响

对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是提升专业认同和从业意愿的基础。个体对于自身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能够促进其把本专业纳入自身的认知体系,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尊感。一方面,当学员对专业的了解较少时,就会处于一种茫然状态,无法调动内心的激情和热爱,因此对专业的全面了解是形成积极认知的前提;另一方面,当学员接触的都是本专业的负面信息和群体时,就会对专业的岗位任职和发展前景进行消极评价,因此加大本专业的有关积极信息宣传和不断提升岗位任职的是程度是成积极认知的关键。积极的专业认知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行为,从而提升专业情感和学习效果,以至于毕业时选择本专业岗位的意愿就会更强烈。

(二)情感认同对从业意愿的影响

访谈和调查发现情感认同受志愿填报、是否从事过本专业的影响,是从业意愿提升的核心因素。也就是说,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和接触、主动选择本专业、在专业学习中体验到更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形成积极的专业情感,都能增强其从业意愿。曾经从事过本专业的学员对专业的态度和认可度都比较高,他们一般会带着问题和困惑来学习,增加了对本专业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又会带动学员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通常也会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增加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反过来强化学员的积极情感,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会被逐渐调动,从而逐渐内化成对本专业的热爱以及毕业后从事岗位的喜欢。

值得一提的是,士官学员是否选择本专业的岗位任职,还要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大多数士官学员在毕业时即面临走留的选择,这也是决定他们是否选择相关岗位的主要原因。士官任职教育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多是属于部队的特殊专业技能,不能和地方的行业接轨,留在部队发展才有可能从事所学专业,但同时要受到其他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单位编制、本专业人员的多少等,要想一直从事本专业还要不断地参加学习培训、考取资格证书,这个过程中又存在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同时许多学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环境的认知和自身的发展规划,权衡利弊之后往往会做出退役的选择,因此能够主动选择从事本专业并能真的在本专业岗位工作的学员数量是很少的。

三、增强士官学员专业认同感和从业意愿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培养和保留专业士官人才,士官院校要和基层部队紧密联系,采取有力措施,共同提升士官学员对本专业的认同,形成良好的从业意愿,增强技术士官主动学习的兴趣、留队任职的热情和爱岗敬业的思想,从而有力地促进士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一)增强学员的专业认知认同感

1.学校加强特色专业的宣传,使学员在报考前就全面认识所选专业,学校在网页、杂志、报刊的宣传除了概括性地呈现学校整体情况之外,要着重设置专业的介绍,详细地介绍所设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特色、就业前景等,学员就能从中获取更多的专业信息,而且能让他们更容易做到专业与个人匹配。

2.学校通过开展专业认同教育,提升学员对所学专业的认知认同感。学员入学后,院校要结合学员的整体情况和专业特色开展更加针对性的专业认同教育,引导学员全面正确的认识所学专业在学校、基层部队的地位和发展前景,使学员对专业岗位和前景有一个宏观的认知。

3.基层创设相应专业任职氛围,增强学员学习和工作的衔接性。基层也要积极鼓励那些曾在技术岗位上任职的战士报考相关的专业学习,并尽量安排实习学员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实习或任职,增加报考专业的针对性和学习工作的衔接性,为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增强学员的专业情感认同感

1.基层形成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视氛围。专业技术士官队伍是基层部队的建设和发展的有力支撑,因此基层部队要真正形成尊重和重视专业技术敢为人才的环境和氛围。使学员在报考前就能切身体会到技术岗位的重要性和在基层部队的地位,从心中形成愿意报考并且愿意从事本岗位的强烈愿望,形成对专业的积极情感。

2.学校以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转变任职教育模式。学校需要转变士官学员培养模式,由传统的“理论型、管理型”士官学员培养模式转变为“岗位型、技能型、实践型”,为部队培养更多岗位急需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也可以缓解士官学员退役后的就业压力,从而增加他们对自己专业的信心。

3.基层不断提升技术岗位任职士官的待遇,坚持公平选人。基层技术岗位的人才选拔要本着德能优先、有能力者居上的原则,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技术士官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并不断提升岗位待遇和后续培养,增强其对专业的积极情感和在相关岗位任职的意愿。

总之,加强士官学员对所学专业的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就可以带动其行为认同和适切认同,提升对相关岗位的热爱和兴趣,增强从业意愿,为部队培养和留住优秀士官人才做好准备,为士官队伍建设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特点及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9.

篇5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学;样本;机遇;挑战

21世纪爆发的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在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大规模革新背景下,网络数据增长速率十分惊人,海量庞大的数据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作为与数据紧密相关的统计学学科,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将会面临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研究统计学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1.大数据时代统计学面临的挑战

统计学是一门传统的学科,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无论是学科理论领域内还是生产实践过程中,统计学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存在着许多成熟的研究成果。统计学的不断发展为人类的社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随着大数据时代数据呈现海量、分散式的分布状态,其对统计学的影响也是较为明显的。一方面,大数据时代数据之“大”已经超出人们的想象,数据之“全”让人们对于事情的认知更加全面,大数据的多样性、大体量改变了数据样本与总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大数据的数据多样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统计对数据统计分析的主观诉求,过去人们通过统计分析更偏向于追求“为什么”,而现在的统计分析更趋同与追求“是什么”。这一系列的影响对于统计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挑战:

1.1样本选取以及标准的确定难度加大

样本统计属于统计学的核心内容,统计学通过样本统计对客观事物数量特点、数量关系等展开研究。在大数据背景下,样本与总体之间的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联性将会进一步地降低,造成样本即是总体的变化趋势,因而会造成大样本的标准化的变更。数据来源的多样化进一步的提升了样本数量,继而提升了统计精确度,促进了统计学学科的高精尖的发展。但随着样本数量越来越多,而从网络环境中采集到的数据多半属于非结构化的数据,但传统统计学要求结构化数据,利用传统的关系数据库难以对非结构数据进行有效的转换,难以挖掘大数据大样本数据中的潜在信息。大数据时代统计样本的选取工作难度不断提升,传统统计学缺乏非结构数据的建设,难以发挥出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库有效转换非结构与结构数据的优势,也为统计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1.2统计软件以及统计方法的欠缺

随着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计算机运算环境的统计学软件应运而生,统计学软件的使用有效提升了统计学中对数据分析和处理的效率和精准率,统计模型也进一步的简化了统计的实际操作,更有利于一般性的统计工作的实践操作。大数据背景下,现阶段发展较为成熟的统计学软件如SPSS、DPS等,尚不能够实现大数据高速传输、存储功能,软件功能还需要一定的开发和升级。与此同时,数据在大数据时代下属于一项资本,其被开发的水平还略显不足,绝大多数被互联网、搜索引擎以及电子商务等相关IT公司、统计机构所掌握。

2.大数据时代统计学面临的机遇

2.1统计效率的提升

在大数据时代,统计学的统计效率得到了更好的体现。一方面,大数据的多样化、及时性特征能够有效弥补传统统计中数据的滞后性问题,有效的提升了统计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大数据的高速传输为统计的动态数据的收集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大数据可被频繁反复应用,采集的统计数据不再单单局限于一种相关用途,其能够服务于各式各样的需求。对采集数据应用的次数逐步增多,数据所具备的潜在价值被更全面的挖掘,而采集数据所产生的成本并不会受数据应用的次数所影响,故各式各样用途的平均统计成本将得到显著地降低。

2.2统计学科体系的新延伸

大数据引入到统计学科之中,庞大的数据使得样本的选取、标准划分都产生了新的变化,传统统计中的样本统计将会进一步的朝向总体统计的方向发展,一并囊括总体统计、样本统计的统计学科体系,能够有效消除总体统计的数据采集难度,弥补样本统计的数据采集不足,达到有效延伸统计学科体系的目的。

2.3统计学科的应用范围扩大

传统的统计学实践是为了去了解一个结果或者一个原因,但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学科将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具体的过程。从前,人们习惯于根据“研究问题”来驱动“收集数据”。今后,大数据到处可得,人们将会用“数据”驱动“研究问题”而这种功能性的还变,促进了统计学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例如传统的统计学往往被用来作为一个数学形式的参考信息,例如卫生统计、生产统计等等,但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本身所含有的信息更加丰富化和多元化,基于海量用户下的网络数据所包含的信息极为广阔,而这些信息涉及到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些信息一旦被深入挖掘出来,将会促进许多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统计学的结构化数据局限会逐步接触,在非结构或者半结构的数据统计下,统计学将会应用到许多传统意义上无法数据化的行业领域中。

3结束语

数据是统计学科的核心,也是统计学科的主要价值体现。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数据的意义,数据所包含的信息、传播速度、分布速度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数据核心意义的转变,迫使得以此为基础的统计学科必然会随之做出改变。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的时期,统计学要想快速完成其学科的有效转换,就必须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大数据的时代特征,并有效地与传统统计学结合起来,以达成统计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郑雅倩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篇6

[关键词]统计学;大数据;机遇;挑战;发展趋势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78

[中图分类号]C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2

统计学是指通过应用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来搜索、整理、分析、评估数据,从而达到推断、预测所研究对象的未来发展情况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全球的数据量急速增长,这使在短期内完成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任务,变得十分困难,同时也影响到了统计学的正常教学。但是,大数据时代也为统计学提供了众多的数据研究对象,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统计学遇到了许多机遇,比如:统计学科体系得到延伸。在大数据时代下,只要相关人员把握住这些机遇,顺应大数据的脉络走向,那么统计学的发展趋势必将趋于良好。

1 统计学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机遇

1.1 统计学应用范围的增大

以往传统的统计是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而去收集相关数据,再进行整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种统计,一方面,无法保证收集到的数据即是所需要的数据,也就是说数据的时效性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量巨大,欲收集到某一方面的代表性数据或者全部数据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这就导致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巨增,工作压力增大。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下,统计学不仅仅根据问题研究数据,还根据数据挖掘其背后的信息。这一研究方向的转变意味着大数据带给统计学新的机遇。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新型产业应运而生,但是多数人不了解这些产业的运营情况以及促进这些产业发展的奥秘。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分析、研究新型数据往往可以解开一个产业的“秘密”,或者是将数据涉及的信息全面地展现出来,从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统计学应用范围的增大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2 统计效率的提高

传统的统计在收集数据方面,常常会出现数据滞后、失效等情况,而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量大,数据的更新速度快,因此,收集到的数据的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不仅如此,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及时性的特点,给数据收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比如:相关人员可以定期进行数据收集,这样不仅能减少工作量,还能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另外,在统计的过程中,数据多样性的特点,给数据分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比如:大数据可以被反复应用在不同方面的研究中。因为,数据的多样性就决定了数据应用范围的广泛性,特别是在数据的统计方面。因此,统计数据时就不该将数据局限于一种用途,而应该深度挖掘数据的应用价值,将数据应用于各类相关的研究方面,从而达到降低相关人士的工作量、控制统计成本、提高统计效率的目的。

1.3 统计学科体系的延伸

在统计学中引入大数据,虽然会给统计学带来一些挑战,但是同时也会给统计学带来机遇。现今,大数据逐渐进入统计学科,数据的庞大性使样本统计中的样本选取和标准确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再加上,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具备总体的特征,简单的抽样调查无法满足新时代对统计的要求。因此,传统统计中的样本统计会朝着总体统计的方向发展,统计学科体系将会成为样本统计与总体统计齐发展的体系,以此掩盖样本统计中的不足,保证统计的有效性。

2 统计学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挑战

2.1 样本选取及其标准确定的难度增大

样本统计是现今统计学中最重要的统计方法,统计学正是通过运用该方法对客观事物的数据展开数量特点及数量间关系的研究。样本的选取和其标准的确定,是考察样本统计是否具备价值的重要依据。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样本选取和其标准的确定,变得越来越困难。一方面,大数据意味着数据量不仅十分巨大,甚至大到超乎想象,而且数据还有分散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使在选取样本的过程时,收集数据的难度系数将变高,标准将很难界定,工作量将加大;另一方面,在大数据背景下,人们面对海量数据,不会只想知道出现这些数据的原因,还会想了解这些数据代表的涵义。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统计对数据的诉求,还迫使统计学进行改革、创新。另外,随着众多电商和社交网络的兴起,互联网上的数据量不断增多,其研究价值也越来越高。但是,网络数据大都属于非结构化数据,而统计学研究的是结构化数据。因此,在运用样本选取方法的过程中,难免会错失很多有价值的数据,使样本选取不够全面。总之,大数据时代给统计学带来了挑战。具体的挑战体现在:能否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和是否能找到准确分析非结构化数据的方法。

2.2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欠缺

统计软件是基于计算机运算环境下,信息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而研制出来的。它主要用于提升统计学的数据分析和处理的效率,提高一般性的统计实践操作质量,并通过设置统计模型来简化统计的复杂操作。在大数据时代,常见的统计软件有Eviews、SPSS、SAS、Stata等,但是这些软件要运用于大数据,在存储、传输方面还有欠缺,它们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升级。可是,完成升级、完善统计软件的任务相对困难,并且无法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公司相提并论。另外,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不仅具备海量化,多样化的特点,而且其获取途径众多,因此,分析、研究数据变得困难,再加上,我国的统计方法相对欠缺,所以,统计学在大数据时代下面临着挑战。

3 统计学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发展趋势

3.1 加大应用型统计教学力度

统计学和其他理论型学科不同,它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无论是非统计学人士,还是统计人员,或多或少的都需要掌握统计学的应用方法和技巧。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具有多样性、总体性、分散性及海量性等特点,因此,欲从数据背后得到精确结论,必须对所研究数据进行全面且精准的统计分析。另外,根据大数据的这些特点,不难看出,新时代对统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对统计学教育也更加重视,因此,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加大应用型统计的教学力度必不可少。应用型统计是指轻理论、重实践的统计教学。这种教学类型,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帮助积累实践经验,掌握统计技巧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加大应用型统计学的教学力度,主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加大数据收集的教学力度。收集数据是统计的基础步骤,也是初步判断统计结论是否有效的参考因素。就某种意义而言,只有加强对数据收集的教学力度,才能保证学生在大数据时代下,能收集到保质保量的数据。第二,加强数据整理的教学力度。由于,在大数据背景下,收集到的数据具有多样化、海量化的特点,所以如何高效地整理这些数据成为一大难题。正因为如此,才在高校中呼吁教师加大对数据整理的教学力度。第三,加大数据透视的教学力度。数据的透视是指通过数据透视化技术,来使非结构化数据直观化的一项教学内容。因为在大数据时代下,会出现许多非结构化数据,而传统的统计方法只能统计结构化数据,所以,加强数据透视的教学力度,有助于提高统计的高效性,帮助培养统计人才。

3.2 提高大数据统计思维

无论是在传统的统计学教育中,还是在大数据时代下,统计思维一直都是教师着重培养的一方面。良好的统计思维,不仅能提高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还是将理论有效地付诸实践的重要保证。从另一角度看,如果统计人员不具备统计思维,那么在海量的大数据下,就无法准确分辨出所需的数据,也就无法高效地完成工作。传统的统计思维包括平均思维、变异思维、普遍联系思维、动态思维等,面对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的混杂性和总体性,提高统计思维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大数据统计思维。大数据思维不仅具备容错性和复杂性,其还强调数据之间联系和注重相关数据间的分析。

3.3 加强基础性统计知识教学力度

现今,统计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在学习统计学时,普遍会出现基础知识薄弱,畏难情绪较严重的现象。为了改善统计学教学现状,缓解大数据时代下统计学的危机,教师应加大基础性统计知识的教学力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良好的统计学知识,从而促进统计学的发展。由于统计学中的概念、公式较多,而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师要尽量做到深入浅出,保证学生准确掌握相关知识。但是,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可以做到深入浅出,所以,教师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只有在学生对统计学的基础概念、公式、原理等都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提高后续教学的效率。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使统计学进行改革。在改革后,统计学的教学要求更严,教学内容更深,所以,不具备良好的统计学基础是无法完成学业的,更无法促进统计学的发展,培养出新型统计学人才。

3.4 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

统计学不仅能为数学、物理等学科提供数据分析方法,还在生活、经济等领域具备重大意义。以前,数据简单化,来源较单一,所以对统计人才的要求并不高。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统计人才不再是单纯具备良好统计知识的人,而是复合型人才。在大数据时代下,许多数据比较混乱、庞杂,只有具备良好的编程技能、统计能力的人,才能将其收集、整理为有价值的数据。在大数据时代下,行业间竞争十分激烈,数据的统计工作也变得十分艰辛,只有具备大数据专业知识,超强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的人,才能在这个时代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在大数据时代,统计不是单纯的加减运算,只有具备统计思维、数据甄别能力、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复合人才,才能高效地进行统计工作。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培养复合型人才十分必要。

4 结 语

统计学作为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不仅能促进物理、数学等学科的发展,在推动政府的情报决策、工商业的发展方面也具有重大意义。地方政府在进行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指导、规划等方面离不开统计,也只有对数据开展精细的分析、统计工作,才能得到更具说服力、更具价值的结论,实践于生活中才更有利。而且,在人口普查、环境评估等方面也会经常运用到统计学。由此可见,统计学十分重要。虽然,我国的统计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还面临众多挑战,但是,相关人员更应看见其中的机遇,把握好时机,共同努力,携手推进统计学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田茂再.大数据时代统计学重构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J].统计研究,2015(5).

篇7

社会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设立,是适应了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细化完善的体现,对实际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成为了一级学科的背景下,社会经济统计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针对社会经济统计学进一步发展所需要接受的挑战以及发展机遇进行研究,进而分析学科发展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希望推动相关学科的不断完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

二、社会经济统计学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1.面对的机遇

(1)进一步明确和强化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地位。社会经济统计学体系的构建,从根本上确立了一级学科的地位,并且在日后不断深化完善过程中多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作为一门一级学科,社会经济统计学是有着广泛的数据和现实依据,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内容中早已经存在,只是由于其相关的知识涵盖范围被社会经济学所包含,导致没有成为一门一级学科,具体的研究内容也仅限于表面肤浅的研究,对实际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如今成为了一级学科后,社会统学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促进,使得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对经济活动中的数据统计的结果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与日俱增,为其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

(2)彰显社会统计学的学科特色。由于社会经济统计学成为了一门一级学科,其相关的研究目标得到了具体的确定,相应的学科特色也得到了彰显。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主要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相应数据和指标,通过统计学的处理来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保证经济发展处在一个健康有序的轨道中,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遇到的挑战

(1)学科类别有待确定。社会经济统计学所属于的学科范畴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其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那么理应属于经济学范畴,但是反方面的观点是统计学基础主要是运用统计原理进行分析,应该划归理学。相关的争议导致学科内容和相关联系还没有明确确定,成为了学科发展所遇到的挑战之一。

(2)课程机构问题。由于还未明确划分所属范围,导致学科内容容易出现重理轻经济的现象,理科课程占据了主体,而对经济的研究停留在浅显的层次,课程结构出现偏差,导致学生对发展方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迷茫。

三、社会经济统计学遵循的原则分析

1.遵循历史发展轨迹

统计学最开始的发展是以统计人口、财产、土地等数据发展而

来的一门专业学科,其相应的历史发展轨迹是统计学发展的主线,也是学科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指向,社会经济统计学在成为了一级学科之后,虽然研究的内容和运用的知识及方法较最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同,但是却不妨碍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所需要遵循的历史轨迹,其出现的差异只是时展的体现,并不能成为偏离发展轨迹的依据。

2.拓展学科的认知

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数据以及信息。数据的体现是有着现实依据,因此对社会经济统计学的认知就不能脱离实际的研究对象而成为抽象的数据研究,其所需要遵照的实际就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实际的学科发展过程中需要拓展学科的认知,与理学进行严格地区分以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

3.规律研究与方法研究并重发展

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的实际经济数据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是指导实际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但是也不能忽视方法的研究,对于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相应的研究方法也会不断被深化挖掘,实际的学科发展需要将双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来推动学科发展,防止出现单腿走路的现象,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准确科学的支持。

4.立足于中国实际的国情进行学科发展

社会经济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因为我国实际的经济发展需求对统计学提出了更高程度的要求,从而将社会经济统计学独立出来进行专业的设置和研究。因此学科的发展就必须遵循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进行研究发展,才能够对经济社会提供有效的帮助,来揭示实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现实依据的参考。

篇8

关键词:互联网+;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

生物统计学是以数理统计学来研究、揭示生物现象的学科,是生物学的方法论和生物专业的工具性专业基础课,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该课程对生物专业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及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为大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针对生物统计学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对该课程的思政教育、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教学模式改革和过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生物统计学传统教学成果调查评价显示,学生普遍对该课程存在畏惧心理,对相关的数学原理、公式、方法等掌握不够,统计分析应用不合理或分析不准确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单一。生物统计学课程具有内容多、概念多、计算多的“三多”现象,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懂、难记、难用的“四难”局面[1]。该课程教学课时一般为32~48学时,为了在较少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传统教育多采用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相对单一,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抽象的概念和繁多的公式极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次,由于课程概念和公式内容较多,教师的授课过于注重对原理、公式的讲授和推导,而对统计方法的实践训练和案例分析不够,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再次,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短路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往往教师讲得激情四射,学生却听得头晕目眩。最后,现代信息技术没有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对统计软件相关内容的介绍较少,学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和灵活运用统计方法的能力不足,对学生统计学思维的培养不够。

2“互联网+”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同年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2-3]。“互联网+教育”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在教育各环节上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云计算、5G、AR/VR等信息通信新技术和雨课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SPOC等新教学平台和方法应用于教学各环节,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的师生地位以及教与学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在课堂之外随时复习课堂内容并与教师在线交流与讨论,优化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培养了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4-5]。

3“互联网+”背景下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

据CNNIC中国互联网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本文结合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和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以下方面展开探讨:

3.1加强课程思政教育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思想是行动的统帅,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7]。教师在讲解生物统计学理论知识时,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掘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结合时展及社会热点,及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帮助学生在面对浩瀚的网络资源,能够“披沙拣金、激浊扬清”,面对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和消极思想保持清醒的认知,能利用统计思维客观、正确地看待世界[8]。

3.2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生物统计学是多学科交叉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理论、实践和统计软件等多方面内容,需要学生具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等先修课程的基础。科学的课前规划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3.2.1优选规划教材

教材对于课程的教和学都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生物专业学生的学科设计和科学研究特点,选择一本规划教材。同时,筛选其他统计学教材中优秀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内容并整合到教学中,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生物统计分析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还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统计的知识海洋中遨游[9]。

3.2.2加强案例教学

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该方法对真实事件予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员思考、分析、讨论、决断的案例,从而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统计学理论知识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授课时可通过科研中的实际案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表达出来。同时,在案例教学中,师生角色发生了转变,学生是主角、执行者,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而教师是旁听者、激励者、指导者。案例教学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目标。

3.2.3优化实验教学

生物统计学计算机实验教学是生物统计学课程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专业要求配备一套合适的统计学分析软件,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有Excel、SAS、BMDP、SPSS、EPINFO、Statistica、Origin、SPLM和Minitab等,这些软件各有优缺点[10]。如Excel可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转换与简单计算,操作简单,但统计分析的功能不够强大。如需要更为专业系统的分析,可使用SAS和SPSS等专业分析软件[11]。

3.2.4构建模块教学

该课程包括概率、抽样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相关分析、实验设计等内容,内容多且分散。在教学中,可根据课程知识结构和教学目标,将学习内容分成几大模块,如概率基础模块、实验设计模块、统计检验与分析模块、计算机统计软件应用模块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又要强化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概率基础模块是学习统计检验与分析模块的理论基础。又如科学的实验设计是获得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的基础,而统计检验与分析的结果对实验设计有反馈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方法,提高实验效率,获得更加有科学价值的数据。

3.3深化“互联网+”教学模式变革

鉴于“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结合生物统计学传统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尝试:

3.3.1互联网+教师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实现了互通共享。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轻松获取各种图文并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这也成为学生摄取知识的一种新途径。在此背景下,教师应适时转变观念,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及时完善个人知识储备,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相关教学内容[12]。同时,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教学资源,教师应做好指导者和引领者角色,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合理地甄别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以及掌控知识与信息的能力[13]。

3.3.2互联网+教学

在“互联网+”时代,教学活动不仅局限于课堂。虽然生物统计学主要的教学活动依然是在课堂上完成,但师生间的知识交流应远超课堂的45分钟。教师应及时修正教学计划,依据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课堂上,通过将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讲解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知识内容。课后,将实操性强的技能教学安排在线下进行,形成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利用微信、QQ、E-mail、腾讯课堂、钉钉课堂等在线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实现个性化指导和因材施教。

3.3.3互联网+资源

针对生物统计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课前,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结合本校资源,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组课,并导入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要求学生预习。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会更具有针对性[14]。课后,通过微课等碎片化、目标知识点明确的学习方式,促进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深入研究知识点。

3.3.4注重过程考核

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合理的评价不仅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水平,而且还能够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在传统教学中,考试、测验等终结性评价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这种评价方式容易使学生过于重视卷面成绩,忽视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15]。近年来,过程性评价作为一种改革传统课程考核方式的教学评价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大学课程之中。过程性考核旨在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活动参与情况、平时行为、个性能力发挥等,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和评价,能够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内进行创新和探索[16-17]。生物统计学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应依据课程标准,结合“互联网+教育”构建过程性评价测评策略。一部分过程性考核要通过平时成绩来体现。可以借助雨课堂等网络平台记录课堂上发生的提问与回答、讨论等互动环节,教师可参考网络平台记录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另一部分过程性评测可根据学生课外实践的参与度和应用统计分析软件的能力评定。如软件上机考核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一种统计软件的操作技能。此外,借助微信、QQ等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态度进行实时监督和考核[18]。

4结语

篇9

[关键词] 早产儿;脑电图;监测;脑电异常

[中图分类号] R71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4(c)-0042-02

Related factor research of EEG monitoring in premature infant

CHEN Xiao-la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Boai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Zhongshan 528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EEG monitoring in the assessment of brain damage and brain function with premature infant. Methods According to gestational age and weight,all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Clinical EEG monitoring data of 44 cases in premature infan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s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moderate and severe abnormal EEG in different gestational ages and different body weight children was compared respectively,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1 min section of high volatility and BImax in symmetric group and asymmetric group was compared,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The incidence rate of abnormal EEG in different Apgar score of premature infant was compared,with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Gestational age,weight,Apgar score and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of premature infant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abnormal EEG are correlated,the degree of abnormal EEG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δ brush.

[Key words] Premature infant;Electroencephalograph;Monitor;Abnormal electroencephalograph

临床早产儿存在不同程度脑发育不完善,其对部分损伤因子有易感因素,但早产儿大脑也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在早期,对早产儿进行诊断分析脑损伤情况时给予适当的干预,能获得更佳治疗效果,同时有效降低脑瘫的发生率。如何对早产儿脑功能作出一个有效合理的判定,需要对早产儿脑发育作出监测,并改善预后,脑电监测用于早产儿脑损害和脑功能监测是目前比较前沿的研究课题[1-2]。本文主要探讨早产儿脑电图监测对评估早产儿脑损害及脑功能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3月新生儿科的早产儿44例,胎龄34~37周,男32例,女12例;以出生时胎龄分布为依据分为29~31周组、32~34周组、35~36周组,3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以体重为依据分为≥2500 g组、1500~2500 g组,<1500 g组,3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选早产儿家属均签署知情书,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对其临床脑电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方法

所用监测仪为NT9200动态脑电图记录仪,由北京中科新拓仪器公司生产提供,应用电极配置法对早产儿于CA 35~37周行脑电监测,记录其睡眠、清醒及抽搐等情况。观察其δ刷、活动睡眠期(AS)、安静睡眠期(QS)、高波幅段、背景抑制间期(IBI)、最大背景抑制间期(BImax)、同步性、对称性、1 min高波幅段数等脑电指标。根据临床脑电异常分度标准分为轻度异常:背景活动的成熟发生了延迟,存在局灶性电衰减;中度异常:普遍性的电压降低,在全部状态下,背景活动<25 μV,无重度背景异常;重度异常:一侧或局灶性周期放电,严重低电压,等电位及暴发抑制。

1.3 新生儿Apgar评分标准

皮肤呈现发绀或苍白,无呼吸,肌张力松弛为0分;四肢呈现发绀,略屈曲,呼吸不规则且较慢为1分;全身肤色红润,四肢活动,哭声正常且响亮为2分;Apgar评分低者为0~3分,正常评分为8~1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出生时胎龄及体重与异常脑电发生的相关性

3组不同胎龄患儿的中、重度异常脑电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不同体重患儿的中、重度异常脑电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出生时胎龄及体重与异常脑电发生的相关性[n(%)]

2.2 早产儿脑电对称性与1 min高波幅段数和BImax的相关性

两组的1 min高波幅段数和BI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早产儿脑电对称性与1 min高波幅段数和BImax的相关性(x±s)

2.3 不同Apgar评分早产儿异常脑电发生率的比较

Apgar评分低早产儿23例,Apgar评分正常早产儿21例,异常脑电发生率分别为86.96%(20/23)、80.95%(17/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电监测对早产儿不易发现的脑损害和功能不全有非常好的判别作用[3-4]。本文结果显示,胎龄越小、体重越轻的早产儿异常脑电发生率显著升高,与以往的临床研究结论:脑损害与胎龄及体重的负相关性吻合,提示早产儿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其发生中、重度脑电异常的概率越高。Apgar评分低及存在颅内出血的早产儿中、重度脑电异常发生率显著升高,也适时佐证了这一观点,为早期发现早产儿脑损害提供了明显的临床指针[5-6]。早产儿与成年人的脑电图有巨大差异,一般情况下,CA<28周时,δ刷较少,但当CA>28周时,δ刷较多,因此使用35~37周的δ刷作为观测点,不仅可以对早产儿的脑功能异常进行监测,也可以对早产儿的脑发育情况进行评价[7]。作为脑不成熟指针的δ刷是显示脑电异常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8-10]。脑电监测对评价早产儿脑损害及脑功能,甚至是脑发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早产儿的胎龄、体重、Apgar评分及颅内出血与中、重度脑电异常存在相关性,且其脑电异常程度与δ刷存在显著相关性,提示脑电对称性、BImax、1 min高波幅段数是早产儿脑电异常的重要评价参数。

[参考文献]

[1]肖玲莉,姚明珠,邵肖梅.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早产儿脑发育中的变化规律[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4):360-362.

[2]施亿,程国强,邵肖梅,等.正常早产儿振幅整合脑电图特点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9):648-654.

[3]程国强,陈丽霞,邵肖梅,等.振幅整合脑电图预测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meta分析[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l,14(11):653-659.

[4]李建明,吴本清,张蔚,等.新生儿脑电背景抑制间期临床意义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9):661-663.

[5]李建明,吴本清.新生儿脑电图特点及应用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145-147.

[6]Cherian PJ,Swarte RM,Visser GH.Technical standards for recor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neonatal electroencephalogram in clinical practice[J].Ann Indian Acad Neurol,2009,12(l):58-70.

[7]侯新琳,张丹丹,刘云峰,等.振幅整合脑电图对新生儿惊厥的评价意义[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2):102-105.

[8]张,卢伟能,李薇,等.早产儿振幅整合脑电图的背景活动[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7):436-438.

[9]安晶慧,杨永艳.影响早产儿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因素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4):121-123.

篇10

[关键词] 全互动式; 统计学; 信息化; 改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61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8- 0107- 05

1 选题背景与现状分析

1.1 选题背景

1969年12月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出资与计算机公司和大学共同研制出的第一个实验性网络——远程分组交换网ARPANET,最终导致了一个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虽然它的到来只有不足50年的时间,进入中国的时间更是不足25年的时间,但是它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全人类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

高等教育除了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外,还有培养下一代的任务,特别是它还有创新新知识、创造新手段、创出新方法,为正在培养的学生提供4年或更长远的时期能用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光荣使命。

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理论总结,它来源于统计实践,又高于统计实践,它的最终目的是科学地指导统计实践活动。

笔者从事统计学类教学已经27年了,在这27年里,笔者及项目组其他成员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在统计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如何实现教与学有机的结合,如何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如何找到能体现统计学课程特色、适应时代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授课方式、实验内容与考试方式及方法。

截止到2012年7月9日星期一,笔者收集到统计学课程共采用过7种授课方式和方法。第一种是普通教室授课方式和方法;第二种是多媒体教室但不能与互联网联网的授课方式和方法;第三种是多媒体教室但能与互联网联网的授课方式和方法;第四种是计算机房教室但不能与互联网联网的授课方式和方法;第五种是计算机房教室能与互联网联网的授课方式和方法;第六种是利用计算机房教室和我校教务处的网上辅助教学平台的授课方式和方法;第七种是利用计算机房教室和中国数字大学城网上辅助教学平台的授课方式和方法。

截止到2012年7月9日星期一,笔者收集到统计学课程共采用过7种实验内容。第一种是Excel的统计实验内容;第二种是SPSS的统计实验内容;第三种是SAS的统计实验内容;第四种是Excel加SPSS的统计实验内容;第五种是Excel加SAS的统计实验内容;第六种是Excel、SPSS加SAS的统计实验内容;第七种是Eviews的统计实验内容。

截止到2012年7月9日星期一,笔者收集到统计学课程有11种考试方式和方法。第一种是期末笔试考试方式及方法;第二种是期中加期末笔试考试方式及方法;第三种是平时考核、期中加期末笔试考试方式及方法;第四种是平时考核加期末笔试考试方式及方法;第五种是计算机房局域网机上期末考试方式及方法;第六种是平时考核加计算机房局域网机上期末考试方式及方法;第七种是计算机房互联网期末考试方式及方法;第八种是平时考核加计算机房互联网期末考试方式及方法;第九种是平时考核、期中考试加计算机房互联网期末考试方式及方法;第十种是平时考核加期末考试方式及方法全部采用计算机房互联网方式完成的;第十一种是平时考核、期中考试加期末考试方式及方法全部采用计算机房互联网方式完成的。

那么,哪种授课方式更值得推广,哪种实验内容更能让学生受益,哪种考试方式方法更科学,笔者及项目组所做的这项改革、探索与研究能否体现出时代的特征,能否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能否更好地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能否更好地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能否体现出统计学课程特色和适应时代特点的授课方式、实验内容与考试方式方法,笔者及项目组所做的这项改革、探索与研究是否是统计学课程授课方式、实验内容与考试方式方法的未来发展方向,哪种授课方式将是未来若干年内统计学课程的主流授课方式,笔者及项目组其他成员想通过过去、现在对统计学课程授课方式、实验内容与考试方式方法的实践、思考及对该研究项目的研究过程,寻找到最佳解答方案。

1.2 现状分析

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课程在1999年以前采用的授课方式和方法全部都是第一种,从1999年开始,笔者在统计学授课过程中尝试采用第二种授课方式和方法;从2001年开始,笔者在统计学授课过程中尝试采用第三种授课方式和方法,目前,东北财经大学所有统计学课程都采用了这种或这种以上形式的授课方式和方法。从2002年开始,笔者在统计学授课过程中尝试采用第四种授课方式和方法,目前,我校有部分教师在统计学课程授课过程中采用这种或这种以上的授课方式和方法;从2003年开始,笔者在统计学授课过程中尝试采用第五种和第六种授课方式和方法,目前,我校也有部分教师在统计学课程授课中采用这两种授课方式和方法。从2010年开始,笔者在统计学授课过程中尝试采用第七种授课方式和方法。截止到2012年3月1日为止,我校只有笔者一人在统计学课程授课中采用这种授课方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