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发展的作用

篇1

【关键词】农业发展银行;作用;经营理念;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银行是属于农业政策性的银行,它是增加农村资金投入和农业的重要性手段,也是支持三农的重点,它的支农方式是将信贷与财政资金相结合。

一、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1)农村政策不全,难以承担政策性金融的重任。作为农产品价格而言,农业发展银行把精力主要集中于它的身上,而忽略了生产领域的重视度,对于一系列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的改善方面的重视度和支持度不够。就目前而言,农业发展银行的大部分是收购贷款,对于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业务基本上不联络,甚至是根本不支持,导致国家的产业政策性的资金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化,融资成本比较高,较差的市场化筹资能力。作为财政拨付而言,大都是有着限度而且按时到位性比较差,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渠道是向中央银行进行借款和向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筹集资金,因此,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经济发展资金就变得比较困难化。此外,基于不断上升化的筹资成本和农业发展银行的惠民性贷款的巨大的利益性缺口,对于经济效益的影响就变得非常之大。此外,一系列的其它原因导致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流失的情况也时有发生。(3)资金运营效益不高。农业发展银行有属于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即三级管理与一级经营模式,此外层层委托也是其实行的策略。对于一些农产品等资金也依托农业发展银行来进行支撑。此外,农村企业基于压力从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之后,更加激化了压力,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参差不齐的比例,形成不良性贷款。(4)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逐步萎缩化,日趋显现的出路问题。伴我国正式加入WTO以来,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渐渐缩小了业务范围,现实生活中,导致此原因主要是:一是经营化市场的不断冲击,对于粮食价的规模和范围有所缩小,但是那些处于非保护价范围的粮食则渐渐开始扩大化。二是我国自加入WTO以来,面临了新的挑战,关税有所降低,国外各种优质高效的农产品不断涌入国内市场,而且根据WTO的农业协议规定,摆脱以往的传统性做法,比如投入补贴的做法。(5)整体资本规模偏小化。相比较于国外来说,国外的政策性银行有着充足的资本,并且大部分高于农村发展银行,例如泰国为20.63%、印度为39.5%,而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在注册时资本仅为200亿元人民币,远远低于国外,甚至是处于低水平的行列。因此,导致农业发展银行对于风险损失进行弥补,同时对于新业务领域进行不断拓展的直接性原因的是偏小化的资本规模。

二、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农村金融主体的作用

当下,如果利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深化改革,比如增加功能、国家补助、划分区域等思路进行。依据企业经营与一系列涉及农业发展银行的各方面原则,做好原有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资金来源和业务领域,对于涉及农业发展银行的一些新型业务,要积极进行发展,确定良好的发展格局,同时要将主体性的收购贷款的业务做好。对于那些龙头性的企业和农副产品等腰进行大力支持,将农村经济发展提上发展日程,给予其提供一系列的贷款业务,对于中间业务,要实行发展补充的原则。

(1)合理界定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边界,拓展业务范围。对于社会性的资金成本,在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下,而此类按照商业原则进行运行的、且回报率比较低以及能够收回本金的就属于社会性资金成本。同时政策性金融也支持贷款本金回收风险较大的企业。对于存在薄弱环节的商业金融机构中,应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这样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就形成了互补和主辅的关系,这里不是指的竞争和非替代关系,他们二者的关系使得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有效性的发挥。对于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和运作机制而言,国家和自治区要进行建立和健全化,明确将支农的范围进行界定,不断进行整合一系列的农村的政策性金融业务。从自身实际出发,并且围绕业务的发展方向,对于各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化,对于那些经济的传统化,要利用先进技术不断转变成为现代化,以现代化的理念支持农业战略化的调整,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行特色化农业的转变,以此推动其它经济的不断发展,并且加大竞争力度,以竞争性促进自身不断向前发展。对于那些生态环境型的企业,要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点,加大一系列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支持型企业,促进生态环境的不断发展,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有效实施。(2)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对于那些农业区域,国家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扶持和补助,应该通过政策性的银行来实施和落实农村的一系列政策。对于一系列补偿性的财政支出,中央银行应该根据实际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并且将金融风险资金进行建立健全化,给农业发展银行的贴息或者相关损失的弥补,社会资金也是不容忽视的,应该将部分资金发放给社会,使得农村产业或者农业获得补贴。重要业务用作政府委托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财政部门依据政府委托的业务给予一定的补贴。另外,一些政策性金融业务实行营业税和所得税的免征措施。对于资金的安全、流动要进行合理配置,以高效化、合理化的方式提供政策性信贷。(3)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筹资机制。对于资金的筹资而言,都是想筹资那些具有优势的,例如长期的、稳定的和低成本性的,这就要求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实施。一是借款,借款给农业发展银行,并且是国家提供的无息形式的,收回时在到期日进行,如果再进行贷款的话,也可以通过央行,并且它的利率应该与其它银行有着共同之处。二是进行统一性管理国家有关的支农方面政策,例如统一进行对于被支持产业的资金发放或者回收管理等。三是对于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量进行扩大化。为了增加中长期性质的信贷资金的来源,必须增强自身的筹资能力、及时抓住机遇和时机,合理性地运用筹资的资金。四是对于资金的来源进行广泛的开辟化,对于那些具有低成本而且稳定性强的资金比如社会保险类、邮政储蓄类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类资金纳入筹资的范畴。五是进行启动境外的筹资,对于国外的优惠性的低息的贷款可以积极进行争取,要把握住时机,债券的发行也可以在国外进行尝试,对于低成本资金进行筹资,还可以对世界银行和承揽亚洲银行对我国的农业项目贷款与扶贫开发贷款的转贷。六是要不断尝试和借鉴有关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模式,对于产权改造进行整体化进行,因此,不仅能够在短期内进行扩充资本规模,而且对于人而言,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和快捷性,由此农业银行的政策进行了优化性,政策成本也实现了最小化。所以说,必须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打造高效、经济运行的农业发展银行而不断努力。(4)更新经营理念,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当下,鉴于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理念还不够成熟,比较缺乏一系列的绩效激励机制,同时由于员工均比较陈旧落后,同商业银行相比之下,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素质还比较偏低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因此,当下,人才有时候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更新农业银行员工的陈旧理念,对于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要高度重视起来,对于农业发展银行内部管理机制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条件下合理有效地进行改革,正确对待银行内部的各种竞争意识。通过一系列的有效的改革方案,不断强化农业银行的各项政策和策略,发挥其支持作用,力求发展成为优势性的银行,即每个方面都占有一定的优势。

参 考 文 献

[1]郭树华,梁东,杨琦.《农村金融与农村政策性银行发展研究—以云南为例》.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12)

篇2

判定一个地区的农业是否发达,可看当地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正是农业的需求增加,促进了农业机械研发工作的发展,致使从事此行业的人员日益增加,这为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发展,致使更多的新农业机械在各大农区出现。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又解放了大量的人力。但是,由于我国农业机械起步晚,前期发展较慢,虽然在近几年发展较快,但与其他多数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情况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最终影响了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步伐。

2农机推广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2.1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我国农业总体水平还处于世界底层,这是因为国内大部分地区依然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不高,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农业机械的普遍使用,则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大发展。由此可以推断,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为例,单个农民一天可完成将近2000m2的生产任务,而运用农业机械之后,同样的时间内可完成几十倍的工作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农业工作效率的提升,不仅表现在同等时间内完成工作的多少上,还表现在缩减劳力上。高程度的机械化生产,且具备同等生产力,此种情况下,农业机械就成为决定此地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性因素。当下,国内农业生产水平并不高,还无法普及农业机械,只能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推广,这是造成国内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农业机械的推广与普及,还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这是实现我国农业大发展的前提。

2.2提升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唯有

不断提升先进农机的普及水平,才能实现农民致富。二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一,通常农业生产结构较为合理的地区,农业机械自动化程度必然高;农民只有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才有机会从事副业,从而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这属于全新的致富方式,离不开科学农业生产理念的指导。当下,国内许多地区的农民都实现了全面致富的理想,从而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机械的推广。其二,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大小商品的流通现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活。但在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地区,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与之对应的商品流通还软绵无力,导致农民即使拥有一定数量的商品,也不容易找到合适的贩卖渠道,使其收入水平无法得以提升。而投入效率较高的农业机械之后,情况则大有改观,农民获得了更多运输商品的方式,拓展了商品的流通渠道,使农民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收益。农业生产机械程度的提升,促进了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推动了农村大发展,同时也为农民带来了全面奔小康的机会。特别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大好,农民认识到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需求,唯有引进先进的机械,丰富自己的经营方式,实现新农业模式生产,才能获得良好且稳定的收益,这也是保证地方农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关键所在。

2.3农业事业与我国经济共同发展

透过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发现,一个国家,唯有在整体层面上实现了工业化,才能为农业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者是共进退、同发展的。而且,工业化程度的提升,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业部门不仅可以吸纳工业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还可以从工业行业中获得促进农业大发展的机械,使农民增收的愿望由梦想变为现实。这不仅极大地缩减了务农人员同其他行业工作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成为了社会财富均等分配的保障。

2.4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为了

实现农村经济大发展,个别地区盲目引进农用机械,期望通过农用机械数量的提升,来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但事实却经常事与愿违。这是因为,这种方式仅看到了区域内的农机推广现状,却忽略了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机械设备的数量超过了市场的承受范围,就会导致经济混乱。因此,农村要想发展经济,必须结合当地实际,科学配备机械,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创收的目标。这需要对农机的推广范围加以调整,既要重视农业,又要把农机应用于同农业密切相关的行业之中,实现各行业的和谐发展。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农场,因其普及了农用机械,使工作效率得以提升,才获得了更大的收益。此类农场已成为使用农业机械的楷模。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依然以家庭作为农业生产主要模式,受资金所限,不能购买大型的农业机械。针对此类情况,国家需要对农机推广理念加以调整,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小型农业机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比如,让农民拥有属于自己的小型拖拉机,辅助农业生产。此类拖拉机使用起来极为简单,且辅助作用良好,属于农用机械首选种类之一。

3结语

篇3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信息传播渠道;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具体实施者.农业科技信息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的素质决定的。从表3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收入越高的地区,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农民通过科技致富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要建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目标.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全面贯彻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未来农民的素质。二是加大对成人的再教育和培训投入,定期(加不定期)举办针对农民的免费农业科技培训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现实接轨.针对性强.符合当地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信息将得到有效利用.农民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农业生产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篇4

【关键词】 现代都市农业 资金流 资本市场

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渡性多层面的农业现象。大部分都市农业的设想都倾向于加大都市农业中现代农业科技含量、运用合适的农业政策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角度。但仅靠农业政策和科学技术是不够的,忽视或不重视农业资金投入和资金保值问题仍无法促进都市农业的发展。农业政策的提出,科技含量的提高都必须从资金投入入手。没有资金的投入,所有的设想都无法实施;没有资金投入基础上的资金保值,所有设想都无法有效实施。

一、都市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

都市农业的资金投入的主要渠道有财政资金、借贷资金、自有资金等几个方面。

1、财政资金

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由于都市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对地方财政收入的直接贡献相对工业和第三产业较小,政府缺乏对农业资金投入的动力,甚至会出现把原本属于农业的资金投入转移出去的情况。这无疑是对原本就处在原始发展萌芽阶段的都市农业的打击。

从2000年到2005年,武汉市政府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的比重一直处在较低的百分比,2000年在六年中比重最低,低至0.90%。虽然在持续了三年的比重减少后,在2003年出现了大幅增加,增加至1.78%,并且直至2005年的1.90%,整体上来说,农业支出在总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仍然非常低,还不到2.0%。2001年起,每年武汉市政府财政支出的增长是持续高速增长的(除2002年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外),随之农业支出也所增加,但其中农业支出的增长量与总财政支出相比,基数很小。2001年较上年增长1356万元,但当2002年财政支出增长幅度相对较小时,农业支出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337万元。2003年较上年的增长量是最大幅度的,达到15295万元,但随之的两年的增长都比2003年小,到2005年为止,仅为9303万元。政府的资金配置必须从宏观上解决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另外财政资金总量有限,所以在短期内对农业资金投入有较大幅度跨越式的增长。光靠财政资金投入仍然无法满足都市农业发展的大要求。可见仅依靠地方政府财政对都市农业的资金投入,根本无法满足都市农业的初始阶段的起步和发展。

2、借贷资金

借贷资金主要包括国家政策性银行资金、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农村合作信用社资金和民间借贷资金等几个方面。第一,农业发展银行主要负责微观效益低而宏观效益高的项目的资金融通,如针对粮棉油的收购发放贷款,这就主要从事非粮棉油生产和相关经营的都市农业发展而言,会造成政策性资本无支持的状况。第二,国有商业银行中只有中国农业银行对农业有信贷支持,都市农业只有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才能从中贷到款,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中小型乡镇企业的需要。第三,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面对不断增大的呆坏账,对农村的贷款变得更加谨慎,许多急需资金的农户和农业企业不能进行资源重新配置。龙头企业与农户发展间的脱节,不利于实现“农户+龙头企业”模式的健康发展。第四,民间借贷的传统方式由于无法律保护,市场不规范,用于投资的民间借贷往往比银行的利率要高,使农民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3、自有资金

2001年至2005年期间,武汉市农村居民用于家庭农业经营费用支出随着总支出的逐年增加而增加(2002年除外)。家庭农业经营费用支出占农村居民总支出的比例在2001年至2005年基本保持在23%左右,无较大的变化。可见农户自有资金的农业投入增加仅是随着可支配的总支出增加导致的,并没有新进投入。这种原地踏步的资金投入,无法用自身少量的自有资金进行种植品种、规模的改变,先进设备的购置等发展。

二、都市农业发展资金流失的成因分析

都市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的同时,仍然存在资金流失严重的情况。资金流失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低下。资金增长及其有限的情况下,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劳动投入的增长无法带来产量的大幅增长。资金的流失主要包括无形流失和有形流失。

1、无形流失

出于坏账、呆账的风险考虑,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存远大于贷,和邮政储蓄在农村的只存不贷,造成了“系统性负投资”(系统性负投资是指银行等从一个地区的居民中获得储蓄,而没有相应比例地向该地区发放贷款),意味着农户、农业大户等农业主体自身对农业投入减少的同时,也将造成农业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2000年至2005年,农村人口的数量基本上处于年年递减的趋势,而农村人口中从事农业的人口更是占很少的比例,由2000年的25.82%减少到2005年的23.50%。都市农业中的农村具有离城市较近的区域优势,青壮年或较高学历的农村人力资本离开了农业。相比留在农村在城市打工,劳动力能以较小的风险获得更多的收入。众多人口流出带走了在农村的资金积累,导致相当数量的农业资金外流。

2、有形流失

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一样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特质,即为高风险、低收益的弱质产业。都市农业相对传统农业而言,具有市场性的优点,但与市场紧密相关的同时,也会给农业带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必然会造成农业的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和发生,造成农业资金的有形流失,严重影响着农民增收及都市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篇5

一、农业产业资本的内涵

资本泛指以增殖为目的的货币,而且资本会随生产及交易形成的方式的变化呈现不同变化形态,如货币资本会转变成土地、生产设备、产品等物质形态资本。同样,物质资本如产品通过市场交易也会转化为货币资本。增殖性是资本的本质属性,资本是具有指向性的,也就是资本只有与特定产业结合在一起分析,才能更好体现资本增殖性。农业产业资本是指投入农业产业相关领域,以增殖为目的的货币、实物等资产。由于农业产业是一个系统,农业产业发展与相关产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投入与农业产业紧密联系的配套相关产业的资本投入也属于农业产业资本范畴。另外,这里的增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不仅是直接的货币增殖的经济效益,也包括间接非货币性的增殖,如生态、社会效益等。农业产业资本按其投入来源及性质特点,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产权资本、借贷资本及财政资本。产权资本主要是指以获得农业产业资源控制或实现资本增殖为目的投入农业产业相关领域的资本,主要是指企业法人实体、自然人通过资本市场及机构投资直接或间接投入的资本。借贷资本主要是指金融资本,是以获取利息收益为主,需要偿还的资本,主要是指各类银行机构投入农业产业的资本。财政资本以获取综合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投入的资本,主要指政府投入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各种政策性专项投入的资本。简言之,凡是投入农业产业及相关领域的货币和非货币资源都属于农业产业资本的范畴。

二、农业产业资本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企业是产业构成的主体,产业发展变化实质上是产业企业的质和量的变化。产业资本对农业产业发展作用机理是以企业为载体,通过驱动企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或转型升级,产业企业变化是“因”,产业变化是“果”。产业企业数量的增加,促进产业向规模化发展。产业企业质量的提升,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产业企业结构变化,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价值链。当然,农业产业企业的发展变化与企业发展环境及生产要素优化也是密切相关的。产业企业的发展与相关产业要素发展是相互影响变化的,产业发展变化的驱动内因是企业。产业资本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企业,进而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变化。产业资本作用于企业的形式主要包括:一是直接投资创建产业企业。二是以参股、控股方式投资企业。三是通过兼并、收购企业的方式进入产业。四是通过资本市场投资企业。资本创建产业企业可以从三个方面影响产业:一是在原有产业中创建同质型企业,同质型企业数量的增加会扩大产业发展规模,使产业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二是在原产业中创建异质型企业,拓宽或延伸原农业产业链,丰富产业发展功能。三是当资本创建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会形成产业发展的集群效应,有效提升产业品牌影响力和竞争优势。资本以股权或并购的形式进入企业:一是通过增量资本输入扩大了产业发展规模。二是优化产业发展的相关要素,引入新的生产技术和运营管理模式。企业生产要素优化和企业管理及运营模式的变革会传导作用于农业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资本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机理还体现在引资的同时往往也会伴随着引智,当财务资本与智力资本融合时,会产生更强大的产业发展推力,比如引入知名品牌企业投资农业产业发展,在输入资本的同时,也输入了先进管理模式和理念,同时还会产生牵引效应,使其他产业企业效仿和跟随投入资本。资本对产业发展助推作用还体现在通过对产业发展相关基础设施投入驱动更多资本输入产业,如通过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引吸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或是投资建设农业创业园区,为创业企业和农业科技成果孵化搭建平台。总之,资本是农业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驱动要素,尤其是当农业产业还处在培育期时,资本适时投入会起到决定性的助推作用。

三、农业产业资本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拓宽农业产业资本的流入渠道,加大农业产业资本供给

1.通过政府政策“推力”,增大农业产业资本的流入量

中国经济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二元经济结构”,采取“以农补工”的经济发展模式,尽管这几年来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产业发展政策,但是由于农业发展长期以来“欠账”太多,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另外农业其本身具有高投入、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的产业发展特征,使得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的动力和动机不足,尤其是农业生产相关基础设施需要投入的资本量比较大,加之其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社会资本缺乏投入动机。所以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财政资本投入要先行。一方面,要加大财政资本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尤其对农业生产相关基础设施投入。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农业投资政策的杠杆效应,充分发挥财政资本投入的引动作用,通过财政资本投入带动更多的产权资本和借贷资本投入农业产业。

2.借助农业产业发展“拉力”,吸引更多产业外来资本流入农业产业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追求高质生活的愿望以及健康消费需求越来越强烈,这给中国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业产业的“赚钱效应”已经显现。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逐利性是资本的本质属性,在资本逐利性驱动下,资本总会流向预期投资收益率较好的产业和企业。产业预期投资价值主要受到几个方面影响:第一是产业产品预期市场容量。第二是产业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第三是产业产品与市场消费者需求的融合程度。当然最终还要体现在该产业与其他区域同类产业的发展比较竞争优势。因此农业产业在发展时需要运用“预期回报”的产业发展理念引入社会产权资本,这就需要农业产业在发展布局时要具有前瞻性,让农业产业投资者看到投资发展的良好“钱景”。另外,产权资本的投入往往会带动借贷资本投入的增加。

3.培育农业产业系统竞争力,实现产业积累资本再投资

当农业产业投入资本实现增值积累时,资本拥有者会面临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将资本继续留在原来投资的产业,另一个选择是将增值的资本投入其他产业,投资者做何决策主要取决于其预期投资回报率和资本的安全性。对于一个缺乏创新或竞争优势的产业而言,客观上存在投资回报递减规律,即后续追加的投资回报率不如之前先行投入资本的回报率。但是如果产业保持较好的创新发展能力和持续的比较竞争优势,其投资回报率不仅不会出减递减,还会出现递增现象。因此产业欲获得产业资本的追加投入,唯一的路径是培育产业系统竞争力。打造农业产业系统竞争力需要运用品牌战略的发展理念,明确产业发展定位,使各项产业发展要素围绕产业定位形成统一性和一致性资源配称,形成产业发展合力,使产业产生向前发展的自惯性力。农业产业一旦形成系统竞争力,产业投资就可能实现持续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二)引导农业产业资本的流向路径,使资本创造更大的产业价值

1. 引导产业资本加大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投入

在产业发展相关要素中,人力资本是最为关键的产业发展要素,因为其他生产要素是由人力资源要素配置和整合,而且产业人力资本也是引入财务资本的关键影响因子,尤其是风险投资资本,把对人力资本评估作为投资评估的首要决策因素。人力资本投资虽然难于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是农业产业基业长青的基石,因为人力资本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产业创新的源泉。农业产业人力资本开发投入涉及到政府产业管理人员、产业科技研究人员、产业企业专业化生产和管理人员、职业化农民等相关产业专业人员的开发投入。在农业产业人力资源开发资本投入中,财政资本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教育与研究领域,树立产业发展,人才先行的发展理念:一是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相关高等院校科研人才及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投入。二是加大农业职业教育投入,培养出高素质实践型、运用型的专业化农业生产管理人才。三是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民人才队伍的培育投入,打造职业化农民。

2. 引导产业资本流向具有市场前景的农业分化新兴产业

农业产业发展遵循转型升级、新旧更迭的演进发展规律,这主要是源于社会消费需求的演变和产业科学技术的新发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也诞生了一些分化新兴产业和新的产业发展形态,如农业生物医药产业、保健产业,农业休闲娱乐产业、观光产业、教育产业,农业创意产业等。农业分化的新兴产业符合现代人的消费需求,具有较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同时还具有较高产业附加值。引导资本流入这些新兴产业:一是延伸产业价值链,扩大产业价值。二是有利于培育农业产业价值新的增长点和创造点,提升产业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产业获得先发优势,将会获得产业发展“先行者利润”。因此农业产业发展布局时要能把握市场发展变化趋势,要具有前瞻性,积极引导产权资本和借贷资本发展农业新兴产业,财政资本投入则主要聚焦在新兴产业相关配套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

3. 引导产业资本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

创新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利器。中国提出升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双创”国家经济振兴战略,创新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是如何将创新成果产业化、商业化,转化为产业的生产力和生产率。在农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中,资本投入的助推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延伸产业价值链的有效路径。因此需要培育和引导产业资本,尤其是风险产权资本投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财政资本也需要在科技成果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或种子基金方面加强投入,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经济;发展;作用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逐渐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促使传统纯手工操作转向机械化操作。大量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给农业生产注入了新活力,且引起了农业领域的巨大变革。对此研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帮助农民更为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农业机械化,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

1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

1.1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益

农业生产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翻土耕地、种植作物等多个环节,而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业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够完成种植任务,不仅工作繁重,且生产效率不尽人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然而采取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后,工作效率有了显著提升,原本一年一收生产模式转变为一年两收、甚至三收,不仅能够提高农地利用率,且能够增加农作物产量。同时相比较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而言,利用机械化设备进行农业生产,能够解放更多人力,降低工作量,实现农业生产科学、合理目标。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多农作物,有利于增加农业收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2实现规模生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业机械化生产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与农业生产特点相契合,且机械设备具有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农业生产需求,有效提高农业单位生产活动机械作业量,将机械与传统农业生产有机整合。在农业机械化的带动下,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农民数量日渐减少,设备数量逐渐增多,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传统生产经营规模,促使其逐渐朝着大规模方向发展,降低农业规模生产成本。农业机械化必须实现规模化生产,才能够真正发挥自身积极作用,如实现对生产各要素的优化配置,通过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生产收益,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3解放农村劳动力,有利于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结构

无可否认,人工农业无法企及农业机械化,机械化农业生产能够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中出来,减小农民对土地的过度依赖,促使农村劳动力获得更多从事其他行业的机会,并在此过程中发挥自身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等优势,获取更多经济收入。此外,脱离土地的劳动力朝着具有较高附加值的非农活动、养殖业等方面发展,能够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使产业结构朝着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在城镇化进程大力推进下,实施农业机械化,促使大量农民逐渐走向城镇,还能够接触更为先进的技术与知识,帮助农民转变传统观念,为推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注入新鲜元素,最终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

1.4实现集约化生产,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机械化直接效益体现在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它在具体应用中,还具备间接经济效益。由于农机产业是农业与工业之间的桥梁,发展农业机械化,能够扩大农机需求,将农机产业发展成为农村新型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农用机器、电力设备等方面的生产,能够极大地刺激本地经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还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给予支持,推动建筑、交通等部门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三农”问题,让农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减少社会矛盾,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保驾护航。可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十分必要。

2加大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的措施

第一,积极创新机械技术。政府作为农业发展的主导者,要明确农业机械化推广的积极意义,并采取政策手段,引导农业机械与先进技术有机整合,促使技术创新理念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成果的转化。同时鼓励相关人员落实好技术创新发展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应积极与大学、科研机构等方面合作,切实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及特点开发专业、针对机械设备,从根本上实现设备与技术的转型与升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帮助。第二,适当增加资金投入。推广机械化难度较大,但是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而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普及率并不高,特别是偏远山区,受到交通、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延续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相悖。要想真正突破重重阻碍,资金的支持十分重要。因此各基层政府应适当增加资金支持,采取政策扶植方式,给予农业机械化农民一定补贴,提供可行性较强的资金支持。也需要从我国农业发展区域特点出发,针对不同格局、生产特色给予定向支持,提升我国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从而保障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协调、平衡发展。第三,增强机械化社会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的大力推广,将会对农村社会技术水平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基于此,我们应积极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社会化程度,增加机械在农业生产活动占比,以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同时还应综合考虑机械化趋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因素,构建较为完善的劳动力输出机制,避免农业机械化引发的劳动力过剩情况。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应加强对农业机械化推广过程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突破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管理混乱问题,进一步强化农民对于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操作能力。相关部门要定期深入到农民中,了解其在机械操作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采取培训、讲座等多样化形式,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根据上文所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解放农民劳动力,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和组织作用,让农民群众能够从内心接受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并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断提高扩发机械化范围,且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发展。

作者:李百清 单位:老莱农副业基地

参考文献:

[1]崔晓晨,李宪义,王德成,等.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作用程度的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0(10).

[2]朱俊华.试论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风,2015(01).

[3]孙维华.试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和推动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5(03).

篇7

关键词:低碳农业产业化;农业可持续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8日

农业生产非理的不断强化,引起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日益加剧。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发展低碳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人类应对气候“大变脸”的根本途径。目前,在我国各地农村推广应用的低碳农业模式已呈现出了显著优势,但与之相匹配的必要条件仍然不足:在我国,小农分布的农业特点不利于低碳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财政投入不足阻碍了节能、节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技术上的局限性影响了低碳农业的推广和应用;收益不足,无法调动农民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研究发现,利用产业化形式来实现低碳化可以有效促进低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产业化有利于形成低碳农业规模效应

从目前的生产方式来看,我国的低碳农业虽然前景广阔,但距离“低碳”的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现代农业追求的是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农业,低碳农业更加需要规模经济的支持。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的农业生产仍以小农的生产系统为基础,缺乏根本的竞争优势,与国外规模化的农业结构相比,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还比较分散,农副产品的商品化很低,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等附加值却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我国的低碳农业并不仅仅是要减少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有害品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要打破我国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制约。低碳农业不是“单打独斗”,也不是凭借一两个农户或一两个种植园就可以实现的,只有依靠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大范围合作,才能保证在大面积的土地上,按照同等条件实施低碳生产,从而避免低碳农业的生产环境受到周围化学农业生产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同时,低碳农业生产模式还要求各地能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情况来对可利用的生态环境进行循环利用,这也需要发挥低碳农业的规模效应对生产技术进行大规模地研发和创新。

发挥低碳农业的规模效应需要以产业化为依托,以产业化形式来实现低碳化有利于在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共同作用下来发展低碳经济。产业化将生产、经营、服务融为一体。通过产业化经营可以将弱小分散的农户整合起来、将大量的土地集中起来,大规模地进行低碳农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这就是所谓的农业产业的横向一体化。同时,产业化经营的另一大潜在优势就是对先进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产业化经营促成了低碳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只有规模化生产,才有可能更广泛地利用生产技术,改进生产技术,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二、产业化有利于开拓低碳农业广阔市场

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工业化农业的发展是以投入大量的物质和能源为标志,在促进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低碳”理念下的农业生产,修正了以高投入、高能耗换取高产出的农业发展思路,将“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作为最高标准。低碳农业是节约型农业、效益型农业,是要以最少的物质投入,获取全社会最大的产出效益。在农村发展低碳农业不是赶潮流,而是要在科技的不断扶持下,加大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以点带面,最终形成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我国,农业属于弱势、低效的产业,土地小规模分散经营体制,使得分到农户手中的田地较少,根本不够养家糊口,很多农户忙着外出打工,对农业的绿色低碳带来的效益丝毫不感兴趣。因此,实现低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有技术的支撑、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更加需要有产业化的运作,使低碳农业与市场充分结合。

农业产业化运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在农业产业内部及其他产业之间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比如,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农户按照低碳农业模式进行生产,公司则为农户提供包括品种、资金、技术、信息、生产管理、产品深加工、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服务,通过这种产业化的组织方式可以架起低碳农业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从事低碳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低碳农业不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产业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才更有利于低碳农业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比如,有机蔬菜产业就属于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的生产模式,但如果不实现产业化,也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因此,只有农业产业化才能提供低碳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广阔市场。

三、产业化可以有效实现低碳农业节能减排

联合国食品权特别报告员奥利维埃・德舒特在一份纪念世界粮食日的声明中说:“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威胁着我们的子孙后代为自己提供食物的能力。如果我们希望明年还庆祝世界粮食日的话,就亟须进行根本改变。”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同样岌岌可危,就现状看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能源浪费和污染排放同时并存,并且情况日趋严重。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每年花费的使用量高达4,700万吨,而利用率仅为35%左右;农药使用量为140多万吨,利用率仅为30%左右;灌溉用水效率仅为45%;大量畜禽粪便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利用率较低,对水体污染影响巨大。高污染、高排量的农业生产模式,已使我们付出了沉重代价,如天津、山西、甘肃等地玉米的显著减产,辽宁、湖北、湖南等地小麦的歉收。在我国,农业的节能减排刻不容缓。发展低碳农业是推进农业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可以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化肥、节水灌溉、秸秆还田、使用沼气、科学育种、健康养殖等。

以上诸多措施,需要现代化技术作为支持。目前,在我国节能减排领域缺乏的不是技术,而是如何让技术得到推广。比如,科学的育种技术如何让农民了解、秸秆还田技术如何在农村地区大面积的应用、如何筹集资金让家家户户都使用上沼气等,这些问题都可以依靠产业化来解决,农业产业化通过包括生产、管理、营销等手段在内的市场化运作,将各种节能减排技术最大限度地进行推广,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低碳农业的节能减排。

四、低碳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政府支持

低碳农业就是要在农业系统中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开展低碳农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一次深刻的经济产业和社会观念的革命。目前,在我国发展低碳农业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和小规模、小区域的实验阶段,还没有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在现实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在一些地方,基本上走的还是传统的农业化发展道路,是一种非低碳的模式,其最大的弊端是粗放发展和分散经营,非循环性特征依然显著,具体表现是:过于分散的耕作和经营方式使农业机械化、集约化运作无法顺利进行;农户各自为战不成规模,很难抵御市场风险;资源利用效率低,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消耗高;长期使用农药、肥料,使得农业生产过分依赖现代工业等。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低碳农业减排的碳汇补偿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对接;另一方面在于社会对低碳农业、低碳减排施肥的重视程度不够,农民对低碳农业的生态效益、产品质量效益的认识不充分。低碳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需地方政府给予资金、技术、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与引导。但目前在调动地方政府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问题上,一直未能引起相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实际上,一些地方政府对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比农民还要低,这对低碳农业生产的近期和长期发展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发展低碳农业首先要调动起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通过地方政府的积极扶持来引起低碳农业的良性发展和不断推进。

低碳农业产业化比农户的“单枪匹马”更能左右地方政府的决策。在地方行政区域范围内,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作为一个集体的利益代表,更容易唤起集体行动的力量,也更容易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增强对地方政府的影响,而分散的农户就像一盘散沙,很难统一起来,也很难形成集体力量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充分利用集体效应,以产业化形式发展低碳农业,可以有效引起地方政府对低碳农业的扶持。通过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各区域的发展优势,因势利导,从财力、物力、人力等各个方面加强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持,使低碳农业真正成为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造福子孙后代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1]http://.cn/baike/201109/nongye211521.shtml.

[2]北京农业.2010.10(上).

篇8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2 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3)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布局和关键措施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 具体操作

3.1 总体思路

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3.2 区域布局

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3.3 主导产业

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建立起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型技术保障体系。

关键措施。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

3.4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制度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5 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篇9

【关键词】 农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世界进入了积极发展工业的狂热阶段,进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最终形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工业革命前多是农业国。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经济实力、工业水平、科技水平等方面都高于发展中国家,为了弥补这种差距,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工业建设,进而忽略了农业的独立性与重要性,将农业变成了为工业发展提供生产原料及农业剩余产品的附属产业。而随着粮食也进入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又凭借其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机器,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价格,造成粮食垄断,进而打压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开始重新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审视和定位。本文就分别探讨农业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所起的四大作用。

一、提供了基本生产资料,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

发展中国家的人多地少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因为农业生产一方面要满足人们生存需求,另一方面还要为其他产业提供生产原料。而人们要进行其它产业的生产活动,先决条件就是要依靠粮食生存下来。如果粮食供应不足必然会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劳动积极性。

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与农业产量不成正比,以至于农业生产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求又难以满足国家其他产业的发展,若满足了其他产业的发展需求又不能保证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一矛盾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影响到了国家的政治稳定。

因此,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能够同时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和其他产业发展需求,进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从我国来看,超级杂交水稻的产生极大地满足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需求,加快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它不仅仅是我国农业的一大进步,同时也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前进了一大步,甚至还解决了其他不少发展中国家人们的温饱问题,带动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可见,农业水平的提高对于国家经济的助力是十分强大的。

二、丰富了市场内容,拉动了市场需求

在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往往是受到很大压抑的,农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意识薄弱。而在发达国家,农业经济甚至成为了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尤其在垄断世界粮食资源的几大发达国家中,农业生产不单单是为了满足生活生产需求,更是他们谋取暴利的重要手段。

发展中国家由于农业生产的水平低下,很难像发达国家一样将农业生产作为谋取暴利的手段。但是有意识地提高农业的市场化、商业化还是可以做到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饮食方面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丰富多彩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可以丰富市场内容,带动国家的内需。农产品,尤其是特产,在市场上是很受欢迎的。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很难依靠重要的工业产品外销到发达国家,因此必须要依靠农业及其副业来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国家的对外贸易。以我国的茶叶与丝绸等农副产品在发达国家受欢迎程度来看,农副产品的魅力并不逊于工业产品,并且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显著。

尽管农副产品进入市场的价格很难与工业产品相提并论,但其需求量却远大于工业产品,是人们每天的必需品。农副产品的丰富多样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在健康饮食等理论的推动之下,人们对于农副产品的需求会更加多样化。加强农副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可以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上,刺激消费。

三、有效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往往是以从事农业为主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范围广,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生产技术底下,直接制约了国家经济发展。这种反差给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是要重视农业生产。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严重,很大程度上是由农业生产不发达以及商业化不够导致的。农业生产不发达,导致很多人的温饱问题都难以得到解决,更不用说从事社会生产建设活动了。而农副产品的商业化程度不够,农民难以通过农业生产获取到相应的资金报酬,因而难以满足其他需求,进而失去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年轻一辈的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务工,但又由于知识技能水平不够,往往只能从事苦力活,收入不高,而物价不断上涨,城市农村的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有的农民进城后处于无业游民状态,甚至进行犯罪活动等,既阻碍了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又荒废了农业生产。

若是发展中国家可以加大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并提高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对于国家的脱贫脱困有着重要意义。脱贫脱困问题解决了,国家整体的经济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我国政府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农业发展问题,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选择进城务工,造成了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难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减少导致农产品价格不断升高,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大压力。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国家在政策方面虽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在政策落实方面尚未到位,且我国农村地区广大,短期内难以完全照顾到。因而更应该加快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鼓励措施的政策落实工作,从最贫困的地区入手,一一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从事农业生产也可以实现致富,我国的华西村就是很好的范例。

四、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经济侵略的抵抗能力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侵略是始终存在的,尤其在粮食资源全球化的理念提出以后,发达国家垄断了国际的粮食市场,刻意地提高粮食价格,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压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行粮食垄断的目的就是为了抑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发达国家经济压迫。

发展中国家要想加强本国对发达国家经济侵略的抵抗能力,提高自身的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固然重要,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也不容忽视。要减小发达国家的粮食垄断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压力,不能寄希望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突然良心发现进而降低垄断的粮食价格,就只能通过发展自身的农业,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减少对发达国家提供的高价粮食的需求量。而且要善于发展国家的特色农业,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出口率,发达国家能垄断高粱、玉米等粮食市场,但不能垄断它本身没有的农产品市场,因此,发展中国家可以在这一方面获得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从发达国家强大的经济侵略压力下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新契机。

总结

发展中国家由于在科技水平、经济实力等多方面都比不上发达国家,要想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压迫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不但要重视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要重视农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发展中国家之间可以形成互惠互利的农业合作关系,以结成一定的力量对发达国家的粮食垄断行为进行抗议,并在发达国家的强大压力下实现经验技术交流,提高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进而获得经济上的共同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雷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08)

[2] 刘合光,程国强,苏莉.多哈农业改革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影响——以欧美日加四国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6(02)

[3] 艾瑞克·布莱德,徐盘钢.发展中国家城市农业的潜力与困境[J].上海农村经济,2012(11)

篇10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发展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之一,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产业组织形式[1,2]。近年来,苍山县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架起了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苍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512个,社员7.8万人,代销农产品9.2万t,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利润0.6亿元,成员增收0.55亿元。按所属类型划分:劳动合作型92个,资产运营型112个,技术服务型23个,市场对接型8个,龙头企业带动型143个,综合互助型134个。目前,苍山县比较典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苍山县新农村畜牧养殖合作社、苍山县会宝山生态产业合作社。有的是产前合作,主要是以较低价格向社员提供种子(苗)、化肥(饲料)、农药(兽药)等;有的是产中合作,主要是为社员提供生产技术服务;有的是产后合作,主要是帮助社员销售产品。

1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一是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有效地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国家技术服务部门“包”不了、农民自身“办”不了的问题,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起到较好的补充和完善作用。二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品,组织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带动了许多专业村、专业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三是提高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当前,一方面随着国内大中城市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另一方面,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要有效应对这一局面,单靠农民一家一户是难以做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发挥其组织载体优势,对内有效地组织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对外统一质量、价格,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护农民利益。四是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是调节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力量,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通过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运销服务,密切了产销关系,丰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容,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五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购买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直接进入市场促进了农产品增值,拉长、拉紧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使农民可以分享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利益[3]。据统计分析,全县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平均增收达到5 000元以上。六是促进了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在内部发挥着教育、培训的功能,可以使农民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对外联系以及民主决策等方面得到锻炼,有利于培育和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民主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农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农民学习法律政策、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民主管理的好学校,对提高农民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七是改善了政府对农业的服务方式。政府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减少了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给政府,并获得真实可靠的农业产销、科技和政策信息等,从而提高了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调控的有效性。政府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这一载体,加大对农民和农业的扶持力度,从而合法有效地支持农业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

2发展对策

一是加强组织引导。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的普及推广,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合作参与意识。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市场营销、经济管理及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培养造就一批骨干队伍。二是加强试点建设。开展试点示范是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4]。三是加强政策扶持,积极探索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将农业产业化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四是加强规范管理。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管理机制,建立由农业、工商、财政、税务、经管、金融等部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

3参考文献

[1] 江尧辉,周军.景德镇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0):170-171.

[2] 王磊,盛莹.青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0):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