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成效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成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发展成效

篇1

关键词 固原市;设施农业;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01-0203-01

1 基本情况

固原市通过近五年的发展,设施农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较好成效,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形成了原州区反季节瓜菜、西吉县西芹、隆德县早熟马铃薯、花卉、彭阳县辣椒等规模化设施生产基地。截止2011年底全市累计完成设施农业建设面积27.8万亩,建成1000亩以上的示范园区15个,500亩以上的示范园区35个。设施农业总产量达到56.7万吨,总产值12亿元,净产值6.6亿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510元。产品主要销往银川、兰州、平凉、西安、宝鸡、四川等蔬菜市场。

2 主要做法和措施

2.1 规划科学,布局合理

突出规模布局、资金投入、科技服务、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坚持以水源定布局、以水量定规模、以设施类型定配套标准,加大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整合项目资金。

2.2 注重培训,支撑有力

首先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校合作,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办法,组织各级干部、技术人员和设施农业示范户外出观摩学习,加大了农业科技队伍的培训力度,使之成为指导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骨干。其次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设施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开展“设施农业科技指导山川结对帮扶活动”,采取“分层培训、梯次提高”的方式,制作发放“明白卡”、“口袋书”等通俗易懂的技术宣传资料,进村办班授课、专家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集中力量培训了一批园区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再次是建立高标准示范园区和示范点,通过农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辐射带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不会干的问题,成为发展设施农业的行家里手。

2.3 整合投入,形成发展模式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落实自筹资金,实行财政贴息和干部职工担保贷款,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引进资金等方法多元化投入集中发展设施农业。

2.4 注重营销,打造品牌

组织各种层次的设施农产品促销会,加强产品信息和推介工作,利用科技特派员、农村指导员、农民经纪人等农村实用人才资源,认真开展设施农产品生产销售情况调查摸底和分析预测,全面掌握设施农产品的品种、面积、种植时间、上市时间、上市量、区域分布、质量、价格、需求量、运输能力、销售意向等市场要素。

3 取得的成效

一是设施结构不断完善。设施农业由最初以灌区为主向山川并重发展,设施类型由以日光温室为主向日光温室、大中拱棚、集雨补灌、覆膜保墒并重转变;生产品种由以设施蔬菜为主向设施园艺、花卉、瓜果、食用菌等多领域扩展;设施建设质量逐年提高,保温性能、抗逆性能增强;日光温室、拱棚及露地生产相互衔接,实现了周年生产,均衡供应。

二是品种和茬口日趋合理。在茬口安排上,采取“冬覆盖,春提前,夏排开,秋延后”等多种形式,排开茬口,避开高峰时期,错季上市;在作物布局上,主要以辣椒、西芹、番茄、早熟马铃薯等蔬菜为主。日光温室生产以秋冬茬、早春茬为主,以春提前、越夏延秋为辅,移动拱棚以春提前生产为主、秋延后为辅。

三是技术支撑能力显著增强。设施标准化建造、工厂化育苗、节水灌溉、嫁接换根、二氧化碳施肥、测土配方施肥、阴阳棚、热风炉等新技术推广应用达到70%,无公害、绿色等标准化生产得到普及,有首席专家负责的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已经建立,科技示范点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区、市、县、乡四级设施农业服务网络体系已经形成,农民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四是区域特色、布局已经形成。各县(区)依据市场需求,结合产业特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设施产品生产布局。如西吉县以西芹为主,隆德以早熟马铃薯、花卉为主,彭阳县以辣椒、食用菌为主,原州区设施蔬菜生产逐步向设施园艺拓展,形成了一县(区)一至两个主导产品、特色鲜明、规模化生产的产业发展格局。

五是市场销售体系初步建立。全市建成蔬菜瓜果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3个,培育蔬菜流通企业、合作组织136个,发展蔬菜经纪人队伍1000多人,设施农产品除主要供应当地外,销往平凉、兰州、西安、银川等蔬菜批发市场。

六是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越来越高。设施装备技术不断改进,设施功能由过去以防寒保温为主拓展为遮阳降温、阻隔防虫、避雨控湿防病等有效阻隔害虫进入,抑制病害发生,提高了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4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建设标准低,质量提高难。今年,我市大面积推广质量标准较高的宁夏标准二代节能日光温室和水泥拱架结构塑料大棚,但由于自治区补贴标准日光温室3000元/亩、塑料大棚1000元/亩,分别不到实际投资的1/10和1/6(水泥拱架结构),农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着建设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是水资源紧缺,规模难扩大。部分设施农业区域可灌溉水源严重不足,特别是旱季,水库蓄水不足,地下水位下降,许多水源断流,制约着设施农业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和正常的生产经营。

三是技术力量薄弱,种植水平低下。设施农业生产者新技术接受能力差,设施农业种植技术掌握水平低,现有的科技服务体系滞后,新技术推广仍处于较低的层次,培训任务艰巨。

5 今后工作思路

固原市今后将按照“巩固面积、优化布局,提高质量、完善功能,科技支撑、创新服务,打造品牌、拓展市场”的总体思路和发展“一优三高”农业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设施陈旧、损废的旧棚、日光温室改造力度,增加日光温室的比例,引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设施农业质量和档次,提升设施农业集约化水平和土地利用率。结合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集中打造“六盘山”品牌工作,在各县(区)业已形成的区域特色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引入企业、合作组织参与建设,适度规模流转土地,进一步巩固“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调整优化设施农业区域布局、作物结构、品种品质结构和种植模式,继续促进设施农业扩量提质增效。计划到2015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稳定在30万亩(其中日光温室9万亩,移动拱棚21万亩)。

6 几点建议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建议自治区加大对固原市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财政补贴标准,日光温室补贴由原来的3000元/亩提高到8000元/亩,拱棚补贴由原来的1000元/亩提高到5000元/亩。

2)扶持市场及冷链建设。随着我市设施农业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和产品流通的活跃,我市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销售渠道单一,冷藏、储运设备落后,制约了产品外销市场的拓展。建议在市场建设,预冷库、冷藏车配备以及品牌打造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3)支持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民生,事关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大事。但是,固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由于检测设备简陋,检测人员水平低,经费不足,农产品质量安全还存在着很大隐患,建设固原市农产品包括畜产品为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势在必行。建议自治区支持建设固原市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以开展质量安全监测监控,保证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宁夏中部干旱带及南部山区设施农业发展建设规划[M].

[2]固原市设施及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M].

篇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 成效 计划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邹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05年开始,初期主要以专业协会的形式出现,主要对合作社成员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后,极大推动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目前,我县工商部门注册并在农业局备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77个,其中:种植业66个,占全部合作社37%,畜牧业84个,占全部合作社47%,三农服务22个,占12%%,林业2个,渔业3个。合作社出资总额20070万元,入社社员11338户,带动农户28565户,规模基地面积92562亩,统一组织购买生产资料11.13万吨,年交易总额90952万元,社员总收入36957万元。县级示范社31个,市级重点合作社7个。生产经营涉及蔬菜、生猪、奶牛、家禽、蚕业、林果、食用菌、花卉苗木、养蜂、渔业、三农服务等各个领域。

二、邹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效

1.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户之间的联合,整合了分散农户的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形成了群体优势,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解决了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采购与出售商品规模小、经营效益低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市场谈判地位,降低了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如明集镇罗圈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统一制定技术标准,统一流转土地720亩,统一购买种子、肥料等农资178吨,统一购买农约1750斤,统一提供连保贷款服务107万元,年统一销售蔬菜5000余吨。实现年销售收入400余万元,农民增收180余万元,社员蔬菜种植年人均纯收入达8000余元,入社农户人均纯收入比没入社前提高400余元。

2.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通过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普及了生产和经营技能,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通过配合县委县府提出“一村一品”工程,加快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使之成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实行民主和自主管理,激发了农民参与合作社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公意识;通过推行节约型社会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发展沼气专业合作社,不仅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有效促进了村容整洁。九户镇北郭村沼气专业合作社,已建沼气池100余个,带动周围8个村庄,一年可节约24万元,形成了养殖-沼气(做饭、照明)-沼液(果菜)-养殖的良性循环模式,推动了农村新能源事业健康发展。

3.推进了产业化经营,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上连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下接农户(生产基地)的桥梁和纽带,是带领农户闯市场的重要组织形式。通过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仅企业降低了与众多分散农户直接交易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农户得到了企业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低价购进生产资料、农产品出售有保障、出售价格高等方面的服务。同时,合作社成了政府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有效载体,解决了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直接与千家万户小生产者有效衔接出现的各种困难。目前,专业合作社已全面参与到我县优质小麦提升工程、蔬菜品种改良工程、畜牧业振兴工程等各项农业事业发展之中,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如九户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实行统一购买农机具、统一农机补贴、统一跨区作业、统一结算,2010年调集114台(套)收割机跨区作业,作业面积达3.3万亩,总收入350万元,从而带动了全镇乃至全县农机事业的发展,使我县的农机规模跨区作业能力不断增强。长山后崖村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制定规范的章程、完善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为种植户提、供、销一条龙服务,现发展社员152人,种植面积600亩,品种30多个,带动周边10个村600余亩种植。在试验阶段的盆栽韭菜产销模式已成功打入淄博市的大型超市,现供不应求,非常具有发展空间。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通过会议、专题讲座、宣传材料等形式, 提高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在注册、项目、资金、税收、登记办证等方面积极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为合作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通过示范社建设,形成 “建一个典型,带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发展格局。四是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经营、会管理、有奉献精神、能带领大家致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支政策理论水平高、业务本领强、热心合作事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增强合作社发展潜力。五是加大扶持力度,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六是组建合作社联合会,加强合作社内部管理,提高政策信息服务水平,增强合作社之间凝聚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1] 张雨,黄桂英,吴俊丽.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5,(12).

篇3

    科技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科技平台对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科技创新能力增长的载体和基石。依托于现有科技平台,热科院在项目申报、成果产出、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良性循环,平台在体制及运行机制的管理上成效显着。但从总体上看,热科院科技平台建设仍然相对滞后,整体水平还相对不高,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1高层次、高水平科技平台数量不足。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热科院国家级科技平台有7个,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国家级科学观测实验站等国家级平台均空缺。2平台发展目标、定位、研究领域和方向需要进一步明确。虽然绝大多数的平台定位清楚,发展目标明确,但部分平台定位模糊,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等方面,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导致一些低水平研究重复。例如,热科院天然橡胶加工科技中心与海南省天然橡胶加工重点实验室,热科院热带微生物研究中心、热科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研究中心与海南省热带微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筹存在部分研究内容重叠现象。目前,在热科院现行的考核评价机制中,有大部分内容针对的是单位、个人,奖励的是个人、科技成果、科技论文、学术专着等,而涉及科技平台的考评机制较少,导致依托单位和平台的负责人、平台的科技人员的责、权、利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重申报筹建,轻运行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运行效率低下。最根本的理念是开放、共享、合作和交流。但从目前科技平台运行情况来看,总体偏弱,如许多科技平台没有开放课题,与其他科研单位合作的研究课题较少;在学术交流上,针对平台的特定研究领域、研究方向邀请高水平专家来作学术报告的也较少。即使同一个平台的科技人员,学术交流或共同研究科学问题的也较少,没有形成团队力量。

    加强科技平台建设的建议

    1系统化布局科技平台,进一步完善平台体系建设。根据“十二五”发展规划,组织专家或院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分析研究,科学化、系统化地进行科技平台布局,提出在哪些学科、哪些领域里要新建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支撑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使科技平台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科技平台体系,在热带农业研究领域处于优先地位,进一步提升热科院的影响力[7-8]。2积极申报国家级科技平台。围绕热带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立足热科院现有的人才队伍、学科优势和科研积累,通过整合各种科技资源,积极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根据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国家级科学观测实验站的要求,对照现有的质检中心和观测实验站的条件、研究基础和水平,找出差距,有针对性地提升质检中心和观测实验站的条件和研究水平。同时,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孵化出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国家级科学观测实验站。3拓宽平台申报渠道,提升平台研究水平。对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观测站,要积极谋划,确保现有实验室和观测站的建设,提高研究水平和核心竞争力[9-10]。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建设有潜力的省级、院级的科研平台,提升条件和研究水平,使其在下一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观测站申报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尽可能争取更多的部级重点实验室和观测站,使热科院热带农业科技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对其他各部委和地方政府设立的部级平台,积极组织各单位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申报书、建议书,尽可能争取更多的部省级平台。1根据各级各类平台的属性,制定科学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通过调研、引进、集成其他科研院所的平台评价机制中的有益元素,针对热科院科技产出的特色,建立科学的评价原则、评价框架和评价指标,选择适宜的评价模型,综合各指标权重,尽快确立适合热科院科技平台的评价机制[11]。2根据现有的考核激励机制,将平台考核纳入单位、科技人员的年终考核。一是通过明确各平台“十二五”期间的总体目标,确定“十二五”期间各级各类平台需要完成的量化指标和年度指标,依据这些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二是明确各平台科技人员“十二五”期间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年度任务,依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3优先支持以科技平台为依托的项目和奖励申报。在项目立项、项目申报过程中,尤其是在申报较大的项目时,优先考虑依托科技平台,按平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整体打包申报。以项目带动科技平台建设,以项目促进科技平台合作交流,提升科技平台的研究水平。此外,在成果报奖、奖励等方面,优先支持依托科技平台申报的科技奖励,促进科技人员为科技平台建设发挥作用;在条件建设和配备方面,也要重点向科技平台倾斜,尤其要保证省部、国家级重要科技平台条件建设。根据热科院科技平台的科学评价体系,在各级各类科技平台中评选出2~3个优势科技平台,对其进行重点支持。这些优势科技平台的设立,将起到示范标杆作用,使各级各类平台形成良性竞争,促进科技平台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升。整合现有各类科技资源,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促进共享共用,提高利用效率;建立学术交流的促进和激励机制,如根据各平台的研究领域(方向,有针对性地制订年度学术交流计划,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依托平台实行人才聘用制,引进高水平人才,不仅是高质量完成科研任务的需要,也是提升热科院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际合作交流的需要。可以以设置流动编制的方式,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客座研究员和访问学者,支持有相关研究的优秀学者以博士后的方式进入科技平台开展工作。此外,还可以通过合作研究、特聘研究员等方式大力引进在相关专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依托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凝聚国内外领先或特色鲜明的学科群体和科研团队,为优秀学术团队的成长和不同学术背景的高水平学者之间的交流提供支持,为国内外合作和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不断提高热科院科技平台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

篇4

关键词:高效设施农业;城郊;发展

近年来,连云港市新浦区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突破口,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沿海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强势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的步伐,使现代高效农业成为拉动新浦区农业快速增长的新动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

1新浦区高效设施农业取得的成绩

(1)取得了“三个提高”。一是高效农田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产值4.5万元/hm2以上的中高效田块达1.08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4%;其中产值7.5万元/hm2以上的高效农田占15%;产值15万元/hm2以上的特高效农田占5.3%。二是设施农业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1 253.3hm2,占耕地面积的6.3%。三是规模养殖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生猪饲养量达14万头,家禽饲养量350万只,奶牛存栏580头。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较2008年提高7个百分点。

(2)实现了“五个突破”。一是设施农业规模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建成万亩连片高效农业基地1个,千亩连片23个。新建市级千亩连片设施农业基地5个,草舍西红柿、馨源花卉和蔬菜、希望花卉、云盛出口蔬菜等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680hm2,其中新建千亩以上日光温室栽培生产基地4个,面积达600hm2,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为历年之最。二是农业项目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在建农业项目22个,项目总投资6 570万元,已完成投资5 584万元。西红柿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日光温室鲜切花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已全部建成。三是品牌效应有了新的突破。全区涉农商标达15个,无公害农产品33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建立了1.53万hm2无公害生产基地,制定了25个地方标准和产品操作规程。“云盛”牌番茄获江苏名牌产品和连云港市知名商标。四是农业产业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现有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家。野仙云雾茶、馨源鲜切花、云盛果蔬等一批特色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7家,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五是高效农业特色村、示范基地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已培育建成高效农业特色村12个,示范基地23个。乡镇都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82hm2。

2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效农业规模较小,农业园区建设层次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土地流转步伐不快,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存在农民不愿“流”、部分干部不敢“流”、发展水平局限不易“流”等制约因素。三是优势资源缺乏整合,品牌带动效应微弱。新浦区的农产品远没有东海大米、赣榆泥鳅那样远近闻名。野仙云雾茶、草舍西红柿等品牌仅在区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品牌带动效应微弱。四是乡镇之间在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上还存在不平衡[2]。

3发展对策

(1)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三大高效农业区。一是积极申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浦南、岗埠片区以包青路为轴线,规划建设面积6 666.7hm2,发展鲜切花、生态富硒米、高效水产、设施蔬菜四大产业园,形成一区四园格局,2010年新发展鲜切花133.3hm2、设施西红柿333.3hm2、生态富硒米666.7 hm2、高效水产养殖133.3hm2,确保成为江苏沿海开发后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高标准建设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以云台片区已通过省级验收的花果山外向型农业园为核心,建设4 000hm2出口创汇农业园区,新增水生蔬菜266.7hm2、水生花卉66.7hm2,建设施蔬菜66.7hm2,新扩洋葱、甘蓝等创汇蔬菜333.3hm2,建成万亩浅水藕基地、万亩出口蔬菜基地,成为全市最大的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三是积极创建省级农业生态园区。充分利用云台山山场资源,新建茶园266.7hm2、新植果园266.7hm2,建成万亩云雾茶基地、万亩鲜杂果基地,申报省级森林公园,加快建设樱桃谷采摘园、花果山云雾茶文化园、城隍庙生态休闲农业园。建立园区管理机构,成立园区管委会和园区投融资主体[3]。

(2)明确目标任务,实施农业农村六项工程。一是农业园区工程。除了申报创建省级三大园区以外,每个乡镇新建一个66.7hm2以上的高效农业园,每个村结合“一村一品”特色村创建,新建或扩建百亩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或养殖小区,每个村民小组至少培育10户种养大户。二是设施农业工程。设施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2010年要新增设施农业666.7hm2,各类农业政策性资金将重点扶持设施蔬菜、工厂化育苗等设施农业项目。三是精品茶果工程。云雾茶每年新扩266.7hm2,截至2012年全区云雾茶面积要达到1 333.3hm2以上。2010年沿山新建千亩连片的樱桃、葡萄、冬枣等特色鲜杂果园2个以上。打造出深具影响力的采摘休闲园,推进农业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四是花卉苗木工程。迅速扩大鲜切花种植规模,每年新增133.3 hm2,到2012年鲜切花面积要达到1 000 hm2,加快花卉交易市场建设,将新浦区建设成为区域性鲜切花生产基地和花卉物流集散地。为满足城乡绿化需要,每年新建苗圃133.3 hm2。五是规模养殖工程。大力发展规模畜禽养殖、规模水产养殖,保障城市肉品的供给。生猪规模养殖15万头以上,家禽育雏饲养量1 000万羽以上,高效水产养殖发展到1 333.3 hm2。六是农民康居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3个市级康居示范村建设任务。每年重点建设5个康居示范村,将新村庄建设与村庄土地复垦、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相结合,盘活土地存量,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和农村二、三产业[4]。

(3)改善发展环境,健全三大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科技指导直接到户、科普宣传直接到田、科技服务直接到人的农技服务网。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每个村至少有1名农技员。加快引进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完善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推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法人集中,实现集约化生产。每年流转土地面积666.7hm2。三是建立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制定新浦区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原产地农产品的地方标准。新创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3个。

4参考文献

[1] 黄真国,黄秀敏.对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1999(7):16-17.

篇5

关键词:城市发展;技术效率;DEA;天津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261-03

一、DEA的基础理论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学者以“相对效率评价”概念为基础,使用数学规划模型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和输出的“部门”或“单位”(决策单元,DMU)间的相对有效性(DEA有效)[1]。根据对各DMU的输入、输出数据判断其是否为DEA有效,本质上是判断DMU是否位于生产可能集的“生产前沿面”上。所谓“生产前沿面”是根据已知的一组投入产出观测值构造出投入产出一切可能组合的外部边界,使得所有投入产出观测点都落在该边界的“下方”并与其尽可能接近 [2]。

由于城市工农业的发展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不仅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也受到现代社会各种生产要素互补性输入的影响,本文选择评价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的C2R模型和C2GS2模型对天津市工农业生产绩效进行评价。

二、C2R模型具体说明

假设城市系统中有n个DMU(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类型的“投入”和s种类型的“产出”,为评价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输入、输出数据(如图1所示):

则xij和yrj为已知数据,可根据观测或预测得到,而vi和ur是变量,对应于一组权系数V=(v1,v2,...vm)T和U=(u1,u2,...us)T,每个决策单元都有相应的效率评价指标:

hj= j=1,2,3…n (1)

适当地选取权系数V和U,使其满足下列条件:

hj≤1,j=1,2,3…n

以权系数V和U为变量,以第j0个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hj0最大为目标,构造评价第j0个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的模型为:

三、评价技术有效性的C2GS2模型

技术进步对城市工农业生产的作用十分显著,所以需要考虑其效率,故选择衡量决策单元在可变规模下效率的C2GS2模型。

解得出线性规划最优解为:λ0,S-

3.若δ0≤1,则称DMUj0为DEA 技术有效和规模效率无效。

在C2GS2模型下DEA是技术有效的。而对于同一组DMU,将两个模型结合起来,就可以进一步弄清每个DMU的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问题。

四、决策单元在DEA相对有效面上的投影分析

定义:设C2R模型(Dε)的最优解为λ0,S-

( j0, j0)相对于原来的n个决策单元来说是DEA有效。其经济含义是可以将一个非DEA有效决策单元,通过其在DEA的相对有效面上的“投影”,寻求提高“生产”效率的途径,适当地减少某些投入量、增加产出量,使其转化为DEA有效决策单元。

五、模型运用及实证分析

(一)样本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及解释

投入产出指标的具体选择如下:

1.对于工业发展而言,其投入指标可以用资本和技术投入来表征。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及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选用全部职工年平均人数(X1)来表示工业的人力要素投入,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X2)和单位产品能源用量(X3)来表示技术投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X4)来表示资本投入要素。用工业产品产量(Y1)、工业总产值(Y2)表示农业产出水平。

2.对于农业系统而言,把城市农业发展中的成本性投入指标作为系统的输入,即用农作物播种面积(X5)、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X6)。把反映效用性的指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Y3)以及第三产业占GDP(Y4)的比重作为输出指标。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投入(X7)指标作为系统的输入指标,以农业总产值(Y5)人均机械化情况(Y6)、灌溉率(Y7)作为系统的输出指标。

(二)天津市工农业发展水平的DEA评价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对天津市工农业2002—2011年各年度城市发展相对有效性进行动态评价。建立评价模型,运用DEAP2.1进行运算,从DEA总体有效性、技术有效性、规模收益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见表1、下页表2)。

根据DEA模型分析得出了天津市工业2002—2011年的综合效率指数、规模效率指数、技术效率指数。

1.从工业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看,除2004年,2006年和2007年外,其他年份的θ*值都为1,而且S-和S+均为0,说明这些年份均为DEA有效,处于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生产前沿面上,工业投入的各种资源得到了相对充分利用,取得的产出也得到最大化的,工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2004年,2006年和2007年天津农业资源总体效率值都小于1,说明这些年份工业资源配置效率没有达到最佳,存在投入的产出量不合理或结构不合理的情况。

此外,从规模收益看,除2004年,2006年和2007年存在规模收益递增外,其他年份均为规模收益不变。这说明大多数年份天津市工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呈现出总体有效、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即它们的投入产出点在生产前沿面上。而2004年,2006年和2007年可以以更少的投入得到和现在同样的产出或者以相同的投入得到更大的产出。限于篇幅本文略去了投影分析的表格。

2.从城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看,表2中S-项表明,DEA无效的年份中,费用支出存在投入冗余。S+项表明,DEA无效的年份中,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存在产出不足,2003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0.269和0.377。此外,规模收益递增的年份为2000年、2003年以及2007年,表明这些年份的农业生产规模效益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还存在很大的潜力。

限于篇幅本文略去了投影分析的表格。

六、天津市工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津市大多数年份工农业经济功能发展水平均为DEA有效,但仍然存在技术非有效的年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天津市资源开发规模大、开发利用水平低以及缺乏有效的经济制约手段,尤其是资源型产业的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存在资源浪费现象。

通过对天津市2002—2011年工农业相关数据进行的效率测算,以及对总体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进行分析,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在2002—2011年,天津市工农业综合效率、规模效率、技术效率都在逐年改善,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增强。处于纯技术效率有效的年份其比例虽然处于规模效率不变和规模效率递增的比例都有所上升逐年上升,但是有些年份依然存在投入规模过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说明天津市工农业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力度还不够。应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效率,进一步改善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CHARNES A,COOPER WW,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6):429-444.

[2] 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西奥多,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北京经济出版社,1991:200-203.

篇6

关键词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践;对策;沈阳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309-02

Abstract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birthpla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how to crack problems of poor convers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o productivity force,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 of transformation,is the realistic demand of innovation schoo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is a strong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driven.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for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brought about a lot of influence were analyzed and expatiated,and taking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the practical way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were explored,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building a complete working system,establishing multi service platform,seeking more investment subject.

Key words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practice;countermeasures;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时期,需要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促进内生增长,其中最主要措施之一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此背景下,农业高校作为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不断优化各项科技投入资源,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然而科技成果实现的转化效益还远远低于科技投入。据统计,我国每年有大约7 000项农业科技成果产生,但是转化率仅有30%~40%,其主要制约因素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平衡[1],转化驱动力弱,转化途径效应不明显。如何破解农业高校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不力、不畅的难题,探索其有效转化途径,是创新强校及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求,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

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给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 机遇

1.1.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我国农业已经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实质是科技农业,以现代科技引领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建立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产业体系[2]。传统农业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农业发展已进入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农业高校是服务农业创新发展的加速器和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以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把科技创新确定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为现代农业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这就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明确了加快推进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现实意义。

1.1.2 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有力的法律保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国家及部分省市已陆续出台了一些政治措施,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政策环境,激励了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创新创业,调动了各类创新主体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动性。2015年10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施行,将加快高校科研潜力的释放,促进科研人员的创新性、创造性。2016年2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重点从促进研发机构、高校技术转移,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创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良好环境等3个方面做出进一步细化。

1.2 挑战

近年来,各涉农高校在科技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积极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比如“西农模式”“雅安模式”“新农民学校”模式等[3],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由于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自身局限性,导致部分优秀成果没有达到很好的转化示范。因此,如何加快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加快其转化必须面临的一些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总结多年培训工作经验,不断提升培训工作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工作,探索创新型农民培养模式

2014年3月,在昌图基地成立了昌图新农民学校,截至目前,生猪养殖从业人员培训已覆盖了9个主要乡镇,近2年先后在黑山、西丰、法库、铁岭等县区针对主导或特色农业产业推广新农民学校培训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围绕辽宁省农业区域特点,采取“请上来,走下去”的培训模式,即“请上来”到学校,以“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青年农民上大学”“农民企业家培训班”等多形式的中长期培训班开展培训;“走下去”到县区开办“新农民学校”,到乡镇开展“两动式”基层培训,即农民走动学习,专家按乡镇滚动授课。通过“新农民学校”培训模式,构建初、中、高三级的“金字塔型”多层次的农民专业技术培训体系,实现培养新农民,培育新市民,不断为农业科技服务注入新鲜血液,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培养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储备。

3 对策

3.1 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完备的工作体系

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自然环境、市场环境、农民接收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具有区域性、周期性、公益性和社会性[8],特别是具有一定的科技风险性[9]的特点,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10]。这就需要农业高校有稳定、长期、可行且具有激励作用的运行管理机制。首先,需要正确定位,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方面是国家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社会服务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能够有效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协同创新。其次,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和区域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做好顶层规划设计,构建一个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从组织、平台、队伍、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再次,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激励教师科研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11]。

3.2 建立多形式服务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水平

为了更好地与企业产学研紧密结合,需要建立有效的、不同层次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农业高校通过整合资源,有效利用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与企业共建技术创新中心或成果转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加快培育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并对其加强指导和监管。也可通过建立网站、微信、QQ群等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信息沟通,探索新的科技成果传播途径和方法。

3.3 加大各级财政的支持,寻求更多投资主体

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建议国家通过补助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各农业高校要积极与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争取地方确立高校专项科技服务配套经费。还可争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等的社会资金的支持,拓宽投融资的渠道。

4 参考文献

[1] 何淑群,古秋霞.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及关键策略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5):213-214.

[2] 张来武.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新三农”[J].中国软科学,2014(1):6-10.

[3] 李澎,岳喜庆,王海龙,等.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310-311.

[4] 李东,李澎.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的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2009(4):20-21.

[5] 刘双清,胡泽友,王奎武.农业高校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5,15(1):44-47.

[6] 杨帆.我国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4:15.

[7] 杨冬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路径探析:以驻济高校为中心[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4,10(1):10-13.

[8] 杨征,陈淳,孙雄松,等.影响农业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3):67-69.

[9] 杨辉,张永强.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模式及影响因素[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412-414.

篇7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现状

(一)教师素质良莠不齐

农村教育虽然在近几年的改革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因,农村地区的语文教师远不如城市里的语文教师那样专业,有些农村地区,师资匮乏,甚至会选择让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语文教师。这些现象的出现导致农村地区的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缺乏专业的语文教师。

(二)教师的教学观念传统

教学观念对于教师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在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的多是年纪较大的教师,这些教师从事教育的时间比较长,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由于农村的地理位置的较为偏僻,获取信息的渠道少,使得农村里的大部分教师缺乏学习的机会,思想观念传统,这些传统的观念反映在教学上,导致教师的教学观念传统。

二、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技能的方法

(一)学习新课标精神,转变教学观念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在专业上取得发展,首先就必须要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内涵,学习好新课标的精神,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不能一味地以自己为尊,而是要学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同班上的同学一起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时,才能有效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二)强化教师职业意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农村地区师资力量匮乏,导致许多地区都会出现教师兼任的现象,有时候一名教就包揽了语、数、外所有教师的责任。在农村地区这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这种做法,却淡化了教师的职业意识,让教师错误的认为自己什么都可以教,不在教学时犯错就好,教师的这种认识,使得不少教师在教学时会应付了事,认为自己只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够了,而不是在教学时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必须要严肃的对待自己的职业,正确的认识教师这份工作的价值,以高标准、严要求来约束自己。

(三)应当准确的进行角色定位,关系学生的成长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虽然是以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为主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仅止步于传道受业解惑,农村地区的学生多是留守儿童,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缺乏关爱,有些学生甚至还存在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教师在教学之余,还必须要学会关心学生的成长,及时的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问题,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是需要学习的,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为学生做好的榜样,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

篇8

关键词:小额贷款;发展历程;问题;出路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0-0074-04

一、小额贷款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

(一)小额贷款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小额贷款是基于生产目的而不是基于消费目的为低收入阶层提供的金融服务,具有小额度、短期和分期还款特征。[1]小额信贷与传统金融产品不同,其目标是传统金融业务不能覆盖但有强烈金融服务需求的低收入群体,目的在于使该群体摆脱贫困,有自身的特点(见表1)。

小额贷款业务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孟加拉国经济学家•尤努斯针对贫困农村地区的小额贷款实验,该实验随后采取乡村银行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2]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是非政府组织的乡村银行,属于自负盈亏的商业机构。尤努斯在乡村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农村居民的贫穷并不是因为天性懒惰,而是因为没有经济发展的原始资金以及使自己贫困面貌得以改善的机会和信心。传统的正规金融机构出于商业性考虑并没有将农民的这种处境考虑在内,这些金融机构并不能给农民提供信贷从而使其有改善自身境况的机会。小额贷款是超乎于正规金融制度的针对贫困农民而特别实施的制度设计,这种针对农民的小额贷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进行自身发展的资金基础问题,从理论上讲是金融体系内的制度创新,其意义不仅在于农业产业本身,其远期受益者将是国家财政以及为农业产业做支撑的周边产业。[3]从理论上讲,小额贷款是以低收入的农村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额度的、制度化的信贷服务新品种,通过创新金融服务让贫困农民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小额贷款自从实施以来,为众多贫困农户走上致富道路搭建了平台。从国外的发展情况看,小额贷款分为福利主义和制度主义两种类型。福利主义模式在孟加拉国称为乡村银行模式,是单纯向贫困农民施行的一种金融服务,一般五人自愿结合成为一组,组中任何一人有不还款的记录则其余所有人将受到牵连,这种情况下的小额贷款每笔在100-500美元之间,鉴于额度很小所以不需要任何抵押就可以申请到贷款,但需要贷款人分期付款,从而保证小额贷款的还款安全。制度主义模式的小额贷款是在印度尼西亚得到实施的一种典型方式,该模式下建立起农村居民大量小额游资与急需资金的居民的要求,游资的储蓄成为了乡村居民主要的贷款来源,在经营中通过缩短审批时间和流动服务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贷款公司在运营中充分强调信贷管理和财务上的可持续性。两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基本目的是一致的,为农村贫困地区向富裕道路的过程中构建了平台,这对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小额贷款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小额贷款在我国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建国初期就有实践,只不过在长期的计划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集体经济对小额贷款没有强烈的需求。我国小额贷款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小额贷款的发展是伴随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出现的,农业的多种经营实践使得经济底子差的农户感到凭借自身资金的积累改变农业面貌的步履维艰,开始产生对小额贷款的需求。

大规模的小额贷款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为试点阶段,这时期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为主的小规模贷款,大多数农户对小额贷款无需求,信用社的贷款业务量也不大。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为推广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农村,针对农村进行重点扶贫开发,贷款的对象是特别贫困的农民,在形式上包括扶贫贴息款和扶贫非贴息款,但覆盖范围并不大,没有让绝大多数农户受益。三是20世纪末到目前为止为第三个步骤。这时期农村小额贷款和城市小额贷款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小额贷款主要是城镇下岗职工贷款和助学贷款。2005年,人民银行决定在晋、川、贵、陕、蒙等五个省区成立七家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试点,随后浙江有百余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运行,继而甘肃、福建、安徽等地也开始运行。这时期人民银行确定了农户联保贷款的“多户联保、按期存款、分期还款”原则,由于该业务适合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4]

二、我国小额贷款项目的制度设计

中国最早的小额贷款项目始于河北省易县的农村小额贷款项目。易县扶贫社从福特基金会、孟加拉乡村银行以及一些台商和个人得到了一些资助,是我国农村小额贷款走在前面的试点区域。易县施行联保小组模式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贷款,在实际运行中主要涉及小组联保、分期还款和中心会议三个主要环节。

(一)相互监督的小组联保制度

贷款申请者为得到贷款需要事先自愿加保小组,小组一般由5人组成,通过选举产生小组长,在获得贷款的程序上采取三轮进行,每轮涉及人员分别为221(数字分别代表组员的数量)。首轮申请贷款时小组中只有两个组员可以有贷款机会,在首轮获得贷款的两个组员开始还款后组内的其他两个组员相继得到贷款,在所有组员都能够正常还款后小组长才能够得到贷款。该贷款模式不仅可以体现小组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相互监督等关系,还可以体现对小组长的激励,小组长为得到贷款就需要保障小组内的其他成员按期还款。这种机制使得希望得到小额贷款的组内所有成员能够相互监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额贷款的利用效率和还款信用。

(二)确保安全的分期还款制度

小额信贷的分期还款制度可以称作借整还零,是为尽量降低贫困农户贷款后的还款风险而进行的制度设计。因为小额贷款的服务对象是贫困农民,其经营能力、还款能力都不确定,到期一次性偿还本息的风险会很大。所以整借零还的还款制度设计既保证了农民积累的正常进行也为贷款提供了安全保障。但这种还款制度也有严重不足,即该制度对于每天有正常收入的非农产业比较适合,而对于生产周期长、季节特点明显的农业生产而言就不太适合。小额贷款的分期还款目标本来是为了减轻还款负担,但事实上会使贷款农户的生活状况一定程度上恶化,这与小额贷款的初衷相矛盾。

(三)中心会议

申请小额贷款者每月需要参加一次由贷款公司召开的中心会议,在中心会议上借款人之间除了可以进行项目经验交流外还可以处理发放贷款和办理还款等诸多相关事宜。中心会议既是借款人之间相互交流经验以及进行借、还款事宜的场所,也是借款人之间适时进行资金利用效率监督、降低金融机构追回贷款风险进而强化金融产品信用保障的场所。中心会议的主要功能在于:借款人参与信贷业务,强调借款人自己管理自己;借款还款的场所,增加信贷活动的透明度;借款人在中心会议上相互了解各自的资金使用情况以达到互相监督的目的。由于多种原因在实际运作中中心会议并不一定能够如期举行,这就加大了中心会议发挥作用的难度。

三、我国小额贷款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品属性制约性强

1.产品竞争性问题。小额贷款业务由于刚刚起步,加上农村贫困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创业的信心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其对农村居民的资助机会并不均等。小额贷款的供给与需要之间并不完全对称,居民得到小额贷款还需要一定程度的竞争才能实现。巨大的资金缺口导致小额贷款过程中各种有悖公平的现象发生。

2.产品覆盖面问题。小额贷款从一般意义上而言是一项惠农政策,但具体到不同区域、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历史基础、不同创业抱负的农村居民,得到这种创业资金的机会并不相同。出于金融安全的考虑,小额贷款会选择投向具有资金回收保障、具有一定经济发展基础的地区。按照这样的逻辑,相对贫困、没有发展基础本应该得到资助的农村地区反而被边缘化,这与小额贷款的初衷是存在差异的。

3.产品层次性问题。小额贷款业务的执行前提是将农户作为一个群体看待,在设计产品时具有整齐划一性特点,但对于同一产品,不同人群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产品的整齐划一实际上是将更多的具有接受小额贷款愿望的人拒之门外。相对具有弹性的小额贷款产品设计对于低接受能力的人群而言实际上是刚性的。对于部分高接受能力人群而言的有弹性实际上是以损失低接受能力人群的利益为代价的。

(二)市场发展瓶颈较大

1.产品需求结构不合理。小额贷款关键是体现在贷款额度上,小额贷款的单次贷款数量较小,并不能满足种养大户的用款要求。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规模的变化,农业产业在规模化运营中的产业链条逐渐延长,其对贷款的要求也增加,需要金融系统提供更多的符合农村需要的金融产品。农户需要金融机构在贷款期限、贷款利率等方面推出符合农户需求的金融产品。目前的小额贷款业务还不能对消费者的需求结构细分,从而对部分贷款需求者逐渐失去意义。

2.农户资信水平较低。小额贷款为确保金融安全,需要评定农户的资信水平。但农户的数量巨大而贷款需求数额较小,所以小额贷款施行过程中如何确定农户的资信水平成为一个大问题。所以小额贷款的获取机会中掺杂了人情关系,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户资信水平确定的主观随意性,最终导致急需用款而资信水平较高的农户不能得到款项,资信水平不高而资金相对宽裕的农户反而得到贷款。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额贷款的使用效率,农村信用产品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3.缺乏担保机制。农业生产属于自然生产过程,较大地依赖于自然条件,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导致农村小额贷款坏账。同时,农村信用社对呆账和坏账的承受能力有限,为了尽最大限度减少坏账损失,农村信用社会采取慎待举措,使得减少农户的受益范围并给金融机构带来业务障碍。农业生产的风险性与小额贷款的金融安全之间就形成了信息不对称,根本原因在于农业贷款没有建立相应的担保机制,制约了农业金融产品的消费范围进一步地扩大。

(三)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基础薄弱

1.身份缺失。银监会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地位界定为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投资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在其运营中不能吸收公众存款。按照这样的界定,小额贷款业务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不属于金融机构。所以,小额贷款业务公司在运营中就不能按照金融企业的运行规则运转,在运营中会面临诸多业务发展上的问题。

2.资金匮乏。小额贷款业务公司“只贷不存”,使得公司运营中缺失成长的资金基础。2008年5月,银监会和人民银行联合下发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商业银行的拨付资金、自有资金以及捐赠资金。鉴于资本的逐利性本质,来自机构的捐赠资金不会太多,由于小额贷款为一般性的商业机构,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规模庞大的拨付资金,所以小额贷款公司最为稳定的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资金的严重不足导致公司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发展规划。

3.利润狭窄。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控制在基准利率的四倍以内,弹性较大,高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但低于民间贷款利率,利率水平一般由资金供求的双方协商而定,利率分布没有明显的层次特点。但小额贷款业务公司的收益水平受到限制,小额贷款公司必需遵循“小额、分散”的原则发放贷款,限制了其盈利空间。

4.存在制度风险隐患。小额贷款公司没有一个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监管,是由省级政府明确一个主管部门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在小额贷款公司产生之前,农村百姓之间存在小规模的信用服务,小额贷款公司这一信用服务制度化。但小额贷款公司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政府推行的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其发展形式不是最优的制度设计,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的硬性约束,在信用扩张的情况下可能会变相吸收存款以解决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于是会使原本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受到挑战。

(四)贷款帮扶效率低下

小额信贷瞄准的是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贫困人口,从这个角度而言是金融企业的产品创新,[5]但效果取决于瞄准的技术和工具。技术是指制度安排,即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创造有利于小额贷款发挥到最大作用;工具是指计划和市场,计划方式是直接瞄准,市场方式是间接瞄准,两种方式的效率和效果有很大的不同。其实小额贷款的产品设计中并没有过多地考虑该产品的运作效率,这种本来是为穷人服务的信贷,在市场竞争的机制下很难发挥最佳效率。还会产生如下两个问题。

1.还款效率高的借款者不是最需得到资助的贫困户。在小组联保的制度模式下,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监督,以上一个个体的资金利用效率为基础决定下一个个体是否能够进一步得到小额贷款。贷款往往倾向于还款效率高、偿还能力强的借款者,而贫困农民最初的还款能力和经营能力都很难做到最好,如此制约机制下的借款者并不一定是最需要得到小额贷款资助的贫困农民,而最需要得到资助的贫困农民往往被排挤在被资助的范围之外。

2.公平目标下会以损失有限资金的利用效率为代价。如果将小额贷款的获得机会平均分配给农村贫困居民,每个需要得到小额贷款的农村居民都能够得到平等的资助,但这样的资金配给方式不一定是有效率的。因为每个经营者自身的发展机会、经营能力、偏好等都不相同,每个借款人的最终还贷能力也有很大差异,导致金融机构的呆账坏账的机会增加。而且,有些经济条件差的居民,并不特别需要得到小额贷款。反而有些经济条件稍好的居民由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经验,希望借助小额贷款以充分利用发展的机会。在平均分配的条件下这部分人反而不能得到相对充足的贷款,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政策上的公而导致实践中的不公平。

四、小额贷款业务发展成功经验与我国的出路选择

(一)小额贷款业务在国外发展的成功经验

1.准确锁定目标。小额贷款的目标是穷人,能够得到这种资金支持的对象一般都是经济状况非常窘迫的贫困农民,这种制度设计可以将贷款对象直接锁定为贫困农民。事先锁定服务对象就可以避免将有限的资金资源用于与预期目标无关的其他方面中去的可能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制度执行者的舞弊行为,在保证制度实施公正性的同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相互担保制约。孟加拉国的小额贷款属于无抵押担保贷款,这是贫困农民获得传统意义上金融贷款的主要障碍。借款者在自愿基础上建立互助组织,这种互助组织也是一个担保小组,小组内部对小组成员施以合同执行强制并且组员之间互相监督,以此达到降低违约率和提高还贷保障率的目的。这不仅降低了银行对借款人的监督成本而且还加强了每个借款人的自律能力。

3.市场机制运作。小额贷款是一种商业行为,需要通过各种风险管理工具提高其运营水平,以降低金融风险和运作成本。小额贷款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可以根据运作成本等制定有弹性的利率,并且对借款农民制定有弹性的还款条件。另外,由于小额贷款的额度小、但还期短和交易成本高,排除了非贫困人口挤占这些贷款的可能性。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小额贷款可以逐渐降低运营成本和改善运营条件,在给更多的农民带来实惠。

(二)我国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出路选择

我国的小额贷款业务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受益,让小额贷款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着手做很多的事情,不过急于着手做的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小额贷款公司转化为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转化为村银行,获得进入金融领域的准生证。小额贷款公司成为正式的金融机构后,不仅可以解决其身份问题,而且可以解决资金匮乏问题,两条腿走路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前途会更加宽广。但是小额贷款公司走入金融阵列需要依托大型的商业银行,让商业银行成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大股东。

2.放宽小额贷款公司股东数量。在小额贷款公司转轨到金融行业试点的过程中,对小额公司的股东人数进行了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应该进一步放开对小额贷款公司股东人数的限制,从而扩大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资金基础。这样,不仅可以使大量的农村游资有正规的投资渠道,而且可以提高小额公司的管理水平和风险抗御能力。

3.出台信贷业务准入规章制度。目前我国的小额信贷机构都登记为非政府组织,并没有获得合法身份,以至于在小额贷款项目运营过程中经常需要“协商”出一个临时身份,不仅延缓了工作效率而且让小额信贷机构看不到发展的希望,影响其业务的质量。所以应该尽快出台信贷业务准入的相关制度,赋予小额信贷业务合法身份并为其进入金融领域做准备。

4.尽快取消无抵押贷款的限制。小额贷款无抵押获得看上去是惠及所有用资者的事情,实际上无抵押即意味着贷款风险,为了减少贷款风险,贷款业务就会倾向于非贫困农户的用款需求,这样贫困农户的用款权就被剥夺了。■

参考文献:

[1]孙若梅.小额信贷与农民收入:理论与来自扶贫合作社的经验数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孙鹏,朱启臻.国外小额贷款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7,(2).

[3]孟祥林.论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制度选择[J].海南金融,2006,(10).

篇9

关键词 生态循环农业;做法;成效;问题;对策;浙江淳安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257-02

随着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农业资源短缺即将成为制约农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淳安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使生态循环农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全县紧紧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以科学制定规划为基础,以出台扶持政策为保障,以创新长效发展机制为手段,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为淳安县“十三五”期间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淳安县自2014年被列入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县以来,就将改善农业生态循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淳安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1 科学制定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政策体系

为全面推进淳安县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2014年制定出台《淳安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同年9月,在省农业厅的统一部署下起草编制《淳安县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施方案》,该方案紧紧围绕整建制创建目标,结合淳安县的优势特点,重点提出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养殖业综合整治、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食用菌种植废弃物再利用、农村清洁能源提升、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等六大工程建设。同时为了扎实推进各项生态工程,又制定出台了《淳安县化肥减量增效实施方案》《淳安县农药减量增效实施方案》《淳安县死亡动物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实施方案》《淳安县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淳安县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并配套落实了财政扶持政策,使淳安县化肥和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商品有机肥生产与应用、秸秆综合利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沼液资源化利用、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等形成了长效监管机制,基本建立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1.2 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防控

1.2.1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明显。根据《淳安县化肥减量增效实施方案》及《淳安县农药减量增效实施方案》,为全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提供了技术及政策上的支撑,极大地提升了淳安县农业的清洁化生产。在农药减量增效上,从2014年起,每年建立4 666.67 hm2以上的统防统治核心示范面积。3年共计建立统防统治核心示范面积1.45万公顷次,2016年较上年度减少农药施用量9.118 t。在化肥减量增效上,主要是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及有机肥替代工程,2014―2016年,全县累计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3.7万t,施用面积在6 666.67公顷次以上。在做好有机肥推广的基础上,还充分开展沼液利用、测土配方、畜禽养殖排泄物的就地利用等技术。3年全县累计应用测土配方技术推广面积7.2万公顷次,新增沼液利用20万t以上。2016年共减少不合理化肥施用量239.5 t。

1.2.2 废弃农药包装物实现回收处置。从2014年起,建立了以各乡镇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相关部门协调监督、经营单位按政府规定统一价格回收与集中存放运输、有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规范化处置的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机制。全县现已建成了以淳安县惠多利农资有限公司为核心的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体系,全县共设有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点135个,做到了全县全覆盖。2016年回收废弃农药包装物106 t,无害化处置106 t,回收率达到90%以上。

1.2.3 畜禽养殖污染得到全面治理。一是做好“关”。根据全县实际,重新划定了禁限养区,对不符合养殖标准的全部给予关停退养。2年来,全县共投入4 300万元,关停畜禽养殖场231家(户),减少生猪存栏量3.884万头、家禽存栏11.628万羽等,退养总面积达到12.27万m2。二是做好“治”。对保留的25家规模生猪养殖场全部进行了生态化改造,完成了治理任务。对5~50头的散养户,也开展了“一县一策”的整治工作,全部实行生态化养殖模式。三是做好“管”。县政府制定出台了淳安县环境保护工作巡查机制,并建立了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同管理、乡镇日常巡查、排污单位负责、社会监督支持”的长效管理机制。

1.2.4 农业生产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再利用。一是大力发展有机肥加工业。为彻底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排泄物,兴建了3家有机肥厂,年生产规模达到2万t,利用养殖干粪3万t左右,基本实现了规模养殖场干粪的资源化再利用。二是建立智能化液肥配送服务体系。为实现淳安县养殖污水的资源化利用,建成了1个高度智能化的液肥配送服务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运行费用120万元用于液肥配送补助。通过生产有机肥、液肥配送及生态消纳地的利用,使淳安县养殖排泄物基本实现了资源化再利用。

1.2.5 农村户用沼气形成了循环再利用。为有效处理农村生猪散养户的污染治理及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在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的基础上,开展了农村户用沼气池大出料维护工程,对开展维护的沼气池县财政给予300元/口的补助,确保沼气池运行的安全性,同时也为种植基地提供了大量沼液及沼渣。2014―2016年全县已开展户用沼气池大出料维护5 500口以上,新增沼液及沼渣利用20万t以上,覆盖作物面积在2 333.33 hm2以上。

篇10

一、我市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绿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突破口、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抓手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摆上重要工作日程,给予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大力扶持,使我市绿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三品认证面积达到27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积180万亩,有机食品从无到有、生产基地规模达到50万亩,锦州地区“三品”总数 60家企业,182个产品,其中有机食品:4家企业,44个产品;绿色食品:25家企业,74个产品无公害农产品:37家企业,64个产品;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3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7家,培育了10余个国内知名品牌,2009年全市绿色农产品年产量达到120万t,2009年全市绿色农业实现产值35亿元,创税3600万元;完成订单农业规模5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2000万元、人均增收80元。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绿色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

1.对绿色农业发展认识不足

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绿色农业重要性和紧迫感责任感的认识明显不足,对绿色农业发展知识技术理解的不深入全面、不系统、不够准确,食品安全质量意识、生态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标准化意识不强,理论水平、思想观念不能更好地指导绿色农业发展实践。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亟待加强,调水控水能力和抗旱排涝能力低,相当一部分水利工程陈旧老化,灌溉保证率低,灌区工程不配套,农机具配套率低,大型农机具保有量少,机械收获率低,农机具利用率低,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低。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面积少、规模小,化肥施用面积大、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施用面积少,农肥积造和无害化处理设施严重不足,绿色农业抗御干旱、冰雹、洪涝、大风、病虫草害特别是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3.农业生态环境压力依然很大

多年来我市农业过量使用化肥,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大量生活垃圾和人畜粪尿未得到无害化处理,农业污染严重;深翻轮耕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农民长期掠夺式生产,土地养分含量急剧下降、营养严重失衡,土壤板结硬化、耕层变浅、结构性状变差,涵水保肥能力降低,部分农田已经亮起了“红灯”;森林乱采滥伐,林地、草原、湿地、五荒资源的乱开滥垦,自然植被大量破坏,水土流失较重,病虫害频发造成损失大。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依然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4.标准化水平低

我市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和经营模式严重缺乏,且没有被广大生产经营者认同接受、全面准确掌握运用并严格执行,跑粗走样现象明显,农产品标准化水平低,检测不到位,监控缺失,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数量还有待增加。

5.绿色农业经济效益不高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优质不优价,高位市场占有率不高,难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绿色农产品价值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影响了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三、绿色农业发展对策

推进我市绿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提高发展绿色农业的思想认识

要注重利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和载体,广泛深入地宣传绿色农业知识,教育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农村干部群众、涉农企业和组织,深刻、全面、准确地认识我市发展绿色农业的重大意义,营造出了解绿色农业、理解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浓厚舆论氛围,形成全民踊跃参与、积极献策出力、共同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合力。

2.扩基地、壮龙头、创精品、育名牌,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用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现代企业运营模式来谋划发展绿色农业,一是建设绿色农业基地,推进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绿色农业生产标准化、有机食品生产模式化的园区、示范区和生产基地,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积极、主动、自觉地发展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二是壮大“龙头”,开发“精品”。要采取择优扶强现有个体、整合壮大现有群体、引进培育新上、园区集聚等措施,加快绿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扩规模、上水平、增实力。三是强化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实施名牌战略。提高绿色企业、绿色产品、绿色品牌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四是加强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绿色农业产业集群。要把绿色农产品营销作为我县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和新兴综合物流区建设的重点,在综合物流区辟建绿色有机食品物流园区,并加强销售网点布局,完善绿色农产品特别是绿色有机食品供应链要推进绿色农业企业群体化发展。

3.推进绿色农业科技创新和标准化,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要加大绿色农业知识普及力度,提高全民特别是农民中绿色农业从业者、绿色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涉农部门领导干部的绿色农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注重引进消化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并融入到绿色农业之中,推进绿色农业技术创新,提高绿色农业的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