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美容的基本原则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美容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美容的基本原则

篇1

关键词:口腔美容修复;牙体预备原则;效果

牙科预备是指为恢复、改善或者是重建缺损人牙与患牙的解剖外形以及相应的生理功能,借助于牙科器械对缺牙与患牙的相邻牙体进行外形修整等操作,以使修复牙体得到支持、固定、美观以及恢复牙体的生理功能的过程[1]。在口腔美容修复之中,牙体预备是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在使用牙体预备技术操作时,除了应遵循一般性的原则之外,还应该遵循科学的临床修复治疗原则,以确保组织的健康以及修复体的质量和功能的恢复[2]。经过对我院100例口腔美容修复患者采取不同措施的牙体预备的结果进行分析之后,探讨得出口腔美容修复中牙体预备应遵循的原则及其运用的效果。现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至我院进行口腔美容修复治疗的患者100例,并随机把这100例随机分配成观察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50例中,男患者36例,女患者14例,患者年龄为16~65岁,平均年龄为(49.57±3.07)岁。患者之中,18例为牙周病变患者,15例为牙体病变充填患者,17例为牙髓病变根管治疗患者;患者病程为2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63±0.56)年。试验组50例中,男患者33例,女患者17例,患者年龄为14~64岁,平均年龄为(48.06±2.61)岁,患者之中,21例为牙周病患者,14例牙体病填充患者,15例为牙髓病变根管治疗患者;患者病程为2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54±0.8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牙体预备方法

1.2.1两组患者均遵循牙体预备的基本原则。具体有:清除病变组织;将轴壁道凹清除干净,从而使修复体更好就位,达到美观实际的效果;扩展以保证的安装与摆放的空间;稳定修复体的固位型以及抗力型;对缺损牙、过长牙以及错位牙进行磨改,以便确立更好的咬合关系;磨平异常的领牙以及颌牙[3]。

1.2.2对于试验组的患者,除了要遵循一般原则之外,还要遵循科学性临床修复治疗原则具体如下:确保修复体与周围牙体组织的整体性;保护好牙周组织;尽量做到无痛治疗符合现代牙合学的要求[4]。

1.3观察指标 对每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调查,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牙体修复情况。若患者修复体形态完美、边缘密合性强、色泽完美无变色、无继发性龋齿,看起来自然、和谐、美观,则恢复程度为优;若患者修复体不变色、密合性良好、不松动、无继发性龋齿,则恢复情况为良;若患者修复体有脱落、密合行不好、会变色、有继发性龋齿产生,则恢复程度为差[5]。

1.4统计学分析 对试验组以及对照组两组之间收集到的资料使用SPSS 15.0进行统计比较处理,两组计数资料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两组患者根据各组遵循的原则,经过为期1年的跟踪治疗,得到结果如表1。对照组共50例患者,30例优,6例良,14例差,有效率为72%;实验组共50例患者,42例优,3例良,5例差,总有效率为90%。试验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牙体美容患者的的牙体恢复情况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对口腔美容患者进行口腔美容治疗时,既要遵循牙体预备的一般原则,也要遵循科学的临床修复治疗的原则,才能防止由于不合理的牙体预备而导致的医源性牙髓、牙体问题。合理的牙体预备应该在严格掌握与充分运用基本原则之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增加科学的临床修复治疗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临床效果,保证牙体运用的得到广泛的价值运用。

参考文献:

[1]任伟.口腔美容修复中牙体预备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应用效果[J].医学综述,2012,18(20).

[2]李勇兵,刘卫国.牙体预备在口腔美容修复中应遵循的原则[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02(12).

[3]程培红,牟月照.牙体预各后牙髓炎并发症相关因素的研究进[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9,8(4).

篇2

粉扑

清洗粉扑时,别在肥皂水中泡太久,那样会伤害粉扑的质感,粉扑风干时应多放两天,才不易因潮湿产生异味,同时最好准备两三个粉扑交换使用。

1、清洗前先轻拍掉表面污垢

在装满清水的脸盆中,轻轻按压粉扑,将粉扑表面的粉轻松除去。

2、滴上清洁剂轻轻揉搓

将粉扑中的水分轻压出,滴上适量清洁剂溶于粉扑中,轻轻揉搓,让泡沫带出藏于粉扑中的污垢。

3、将污垢挤压出

换一盆干净的清水,轻柔挤压粉扑,让藏在深处的污垢跑出来,记得多清洗几次后再风干。

海绵

最好每天洗澡时就顺手洗,不然至少要每星期洗一次才行。

1、滴上适量的清洗剂先将海绵泡在清水中,等污垢浮出后,轻轻将水拧干,再滴上适量的清洗液。

2、搓出泡沫

较深层的污垢要搓出泡沫才能清洗干净,搓时越轻越好,这样才不会将海绵拉扯出裂缝。

3、洗掉污垢与清洗剂

再换干净水,仔细搓揉海绵,让清洗剂和污垢浮出,最后用清水将残余污垢冲净,轻轻拧干后,置于阴凉处自然风干。

布制化妆包

1、将清水与清洁剂混合,将化妆包泡一泡,让污垢浮出。

2、用刷子轻轻刷洗,放粉刷的地方污垢最多,要仔细刷,刷干净后用清水将污垢与清洁剂冲洗干净,置于通风处晾干即可。

塑料、尼龙化妆包

1、用湿布蘸清洁剂擦,将湿布拧干后,蘸上适量的中性清洗剂擦拭。

2、轻轻擦拭化妆包的每个角落,重点清洁凹槽细缝,再用水洗一洗就行!

《新锐彩妆天后》,北京《新锐》杂志社编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定价:22.00元

图书链接

《你的肌肤正在被伤害》/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定价:10.00元

本书的内容主要是以“素肌美110”的实际案例构成的。我们期盼读者在阅读之后能够醒悟到自己的肌肤应由自己保护。我们认为,即使只能影响一位女性读者也十分值得。对于皮肤患者们的种种烦恼,“素肌美110”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当做是自己的问题来谨慎处理并铭记在心,而且持续不断地研究求取正确的治疗方法与知识。

《认识肌肤认识美》/新华出版社/定价:29.00元

“世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这句话也极为贴切,对“美”的追求确实是建立自信心最好的方法。而自信则是展现魅力的最佳原动力,欲追求自信美,我们应该多方涉猎有关护肤保养、美容、色彩造型、美姿、美仪方面的知识,不断开拓心中领域,增进生活智慧,以展现个人自信的魅力。

《夏季窈窕养生法》/汕头大学出版社/定价:15.00元

夏季,是适合养心的季节。本书结合现代人四季养生所需,告诉你如何在每个季节做最有效的保养。其中,“饮食篇”精选当季的蔬果、药材,另外有泡制绿茶的独家秘方,让你享受一个清爽宜人的夏季。“美容篇”教你自己种芦荟、制作芦荟保养品,以及烹饪美味的芦荟果汁和餐点,并详细介绍何首乌护发的神奇功效。“瘦身篇”提供给你不发胖的料理,并指出13个降低食欲的减肥穴道,教你局部塑身按摩。“防病篇”提供给你运动、按摩、饮食、环境等方面的应对绝招,全方位照顾你的身心。

《夏季食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定价:9.00元

夏季的饮食是否得当,与健康关系极大。平日预防为主,膳食要注意卫生,具有杀菌作用、解毒性能的食物可以经常食用,如葱、姜、蒜与醋等,这对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很有作用。总之,夏季的饮食一宜清凉,可选各种瓜类,应时蔬果;二宜清淡,膳食中的菜类要以素淡淡主,烹调以清蒸、清炖、清炒、凉拌为宜,荤腻要少;三宜清补,以植物蛋白含量丰富的豆制品。

篇3

关键词: 中医药膳文化; 对外传播; 策略;

一、引言

中医药膳指基于传统中医药学理论,在“药食同源”思想的指导下,利用中华民族中医传统中“亦药亦食”的天然药物与不同食物组合配伍,利用食品烹饪技术或其他食品加工技术,进行加工制作,成为色、香、味、形、效俱佳的美味佳肴,使膳食品具有食、养、医兼具的饮食养生保健效果[1](1)。中医药膳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是中国传统中医药宝库中的一块瑰丽的宝石,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枝独秀。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膳融合了中医药学、营养学、烹饪学、民俗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特色鲜明,独树一帜,是中医药文化及中国饮食文化的完美结合,可谓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代表,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一个蹊径。

二、中医药膳文化的特点

中医药膳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后汉书·列女传》即有“药膳”一说。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有药膳组方方法的详细论述,为中医药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食疗本草》《太平圣惠方》《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都对中医药膳不吝笔墨,归整各类“亦药亦食”的中药,记载多种药膳方剂,为中医药膳学的发展与完善做出巨大贡献。中医药膳既是中药又是食品,可谓药食兼具,寓医于食,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药食同源。

《黄帝内经·太素》有云:“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中国传统中医自古便有“药食同源”的思想理念。“药食同源”认为,许多食物不仅是美食,而且可作为药用;许多天然药物同时可以作为食品食用。因此,中药和食物的界限并非楚河汉界,而是同一来源,如山楂消食健胃,生姜疏解外邪,人参补养气血等。中医药膳基于这一思想,将天然药物与食物同置,通过烹饪或其他食品加工方法,加工成色、香、味、形、效俱全的膳食,满足日常饮食需求的同时,亦可实现食养或食疗的功效,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一举多得。

(二)四性五味。

四性五味为中医理论。中医认为,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性及味道。“四性”又称之为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杏林自古便有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于食物的传统。根据这一理论,果蔬肉类等食物亦有四性五味。如猪肝、红枣等为温性食物,具有补气祛寒之功效;冬瓜、西瓜属寒性食物,具有清热降燥之功效;葱、桃属辛味食物,可活血行气、发散风寒;山楂、芝麻属酸味食物,可生津开胃、帮助消化。亦药亦食的食物,根据其四性五味进行组方配伍,成为满足不同体质或需求的人们品尝美食、强身健体、养生美容、防病治病的膳食。

(三)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指治疗疾病时应根据季节、地理环境及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三因制宜既是中医学的治病原则,又是中医药膳选药择食的原则。中医药膳中的因人制宜指根据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等选择药膳。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类型[2](73-75)。依据中医三因制宜原则,需根据个人体质辩证施膳。如气虚质宜食用性平偏温、健脾益气的药膳,如山药、大枣、莲子等组合搭配的膳食。同理,因地、因时制宜是指施膳还需考虑地理地域、气候水土、生活习惯、时令气节等差异。如北方地势较高且空气干燥,宜食用温热性补阳药膳,如含当归、生姜等羹汤类;夏季气候炎热,阳气生发,宜食用绿豆、赤豆、乌梅等健脾开胃、清热化湿的药膳。

(四)呈现多样。

中医药膳有别于普通膳食。中医药膳在烹饪或其他方式的食品加工过程中,需兼顾“药”与“食”两大方面,不仅要注重中药的组方配伍,遵循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中医诊治原则,对药物、食物进行合理性效组合,关注中药及食物的四性五味,还要讲究药膳作为膳食应具备的特点,注重药膳的色、香、味、形,真正将药隐于食,保证食用者感觉是在“用膳”而不是在“用药”。为真正实现“隐药于食”,中医药膳从古至今发展出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根据性状可分为菜肴、糕点、面点、粥品、汤羹、饮品、糖果、蜜饯、罐头等。如当归鸡、十全大补汤、酸枣仁粥、茯苓夹饼等。根据制作方法可分为炖、焖、煨、蒸、烩、氽、煮、熬、卤、熘、炒、烧、炸等。根据功效可分为养生保健、美容美发、祛邪治病、疾病康复类。根据滋补方式又可分为平补、清补、温补、峻补等。

三、中医药膳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利因素

中医药膳历史源远流长,是炎黄子孙几千年智慧及经验的结晶,是中医药文化重要的且颇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是中医药文化与饮食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通过中医药膳的推广与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在现今社会可谓独具优势且正当时。

(一)中医药膳恰好满足现代人饮食养生的强烈需求。

中医药膳既是中药又是美食。中医药膳是中药与食物、调料等组合配伍,通过烹饪等食品加工手段制成的膳食。具有美食的基本特征,色香味形俱全,美味诱人。同时,又具有强身健体、美容养生、防病治病的功效。在养生保健需求日渐强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尤其关注饮食健康。中医药膳可谓饮食养生文化中的一枝独秀。

(二)中医药膳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历史悠久。

中医药膳在公元五世纪便经由《黄帝内经》《备急千金要方》《神农黄帝食禁》《黄帝杂饮食忌》等中医典籍传入日本,并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3](1357-1358)。至今仍流行于欧美的不少保健食品据考证是意大利马可·波罗于七百多年前从中国传播出去的[4](60-62)。中医药膳也随着下南洋的华侨、华裔而在东南亚广为流传,使药膳养生成为当地民众的风俗习惯。

(三)中医药膳是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一大捷径。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困难颇多,包括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化问题、文化认同问题、语言转换障碍等。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最容易获得文化认同并广受欢迎的,自然是中国美食。中餐已然成为辨识度最高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中医药膳隐药于食,取“亦药亦食”的天然药物与食品搭配,制成各种样式的美食。基于“药食同源”思想的中医药膳可谓是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一大捷径。

四、中医药膳文化对外传播的困境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及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诊断及治疗疾病的方法。中医药膳同样讲究辨证论治,三因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食配膳。中医药膳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传播方面面临着与中医药对外传播相似的困境。

(一)中西方养生文化差异大。

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在养生方面也有明显体现。中国五千年文化崇尚修身养性,讲求自身的修行,可谓内修养生;西方文化注重“外练”,更倾向于通过信仰寻求内心的良善与宁静。中国文化推崇整体观。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相互依存制衡,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养生亦应遵循整体观进行整体调养以恢复阴阳平衡。西方文化更倾向于局部观,强调有针对性地局部调整与锻炼。中国文化喜静。养生文化倡导养气,即以气养生。西方文化则好动,强调运动的强身健体作用[5](180)。中西方文化尤其是养生文化方面的差异,使中医药膳在海外的推广与发展面临文化认同与文化融入等方面的困境。

(二)对中医及中药认可度不高。

中医与西医分属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偏重于经验,属传统医学,西医的特点是靶向定位及切割化验,偏重于实验,属现代医学。在西医主导的现代医学大环境下,中医在西方世界的认可度不高。相应的,中药的作用及疗效因缺乏现代医学认可的标准化、规范化,导致西方对其心存疑虑甚至排斥,质疑其科学性。中医药标准化的推进可增强中医话语权,促进中医走向世界。虽然我国中医药领域现已认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推进中医药标准化事业,但由于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再加上中医药具有鲜明的经验性、地域性特点,以及科研人才、科研经费缺乏等诸多因素,导致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三)中医药膳推广力度不大。

在大健康产业方兴未艾的今日,人们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讲究饮食健康,强调饮食养生。可谓中医药膳再度兴起的一大契机。国内各地政府或企业也在尝试通过将中医药膳学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饮食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扩宽中医药膳市场,活跃地方经济,传播中医药文化。但中医药膳的海外市场依然有待开发。如今的中医药膳对外传播与推广的主要力量是当地华侨华裔。中医药膳国际贸易及服务依然存在形式单一、人才缺乏、品牌力量薄弱等问题,发展困难重重。语言转换障碍也是中医药膳在海外推广的一大困局。此外,中医药膳对外传播体系急需系统化、信息化,跟上时展的步伐。

五、中医药膳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饮食需求随之提高,对养生保健的追求日渐强烈。中医药膳的对外传播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在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不断创新的今天,中医药膳对外传播应采取多渠道、多元化、信息化的策略推进。

(一)以“中医药膳+”形式,拓宽渠道加快文化认同。

中西方文化差异明显。若想提高中医药膳在西方的接受度,实现中医药膳的广泛传播,可以通过“中医药膳+”的形式,与多产业相结合,扩大知名度,打开市场,融入当地饮食文化,为当地民众健康事业做贡献。如“中医药膳+养生旅游”的形式,通过跨国养生游,向国外游客介绍中医药膳,将“药食同源”“隐药于食”“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等传统中医的经典原则、理论、思想传播出去。也可以采用“中医药膳+文化活动”的形式,通过采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推介、文化演出、文化交流、文化宣传等活动,以官方或民间组织的形式,多方合力,丰富中医药膳的传播与推广活动。“中医药膳+媒体”的形式也是一个推广的强有力加持。可以通过当地有影响力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广泛的线上线下宣传。在国外进行中医药膳的传播,还需扎根华人华侨这一现成的肥沃土壤,通过华人华侨的力量,再加上官方的支持,顶层设计,提高传播的公信力及影响力,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加快中医药膳在当地的文化认同及文化融入。

(二)教育与科研合力,多管齐下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建设。

自从2015年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及《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来,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借此改革契机,初步形成了标准化体系。在我国已的中医药标准中,国内标准数量649项(包括国家标准36项、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613项);国际标准20项[6](221-222)。虽说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初有成效,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要想与国际标准接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务之急是以教育、科研为抓手,多途径多手段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在教育上加大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的力度,培养出既懂中医药,又了解标准,熟练英语的专业人才。同时,加大科研投入,通过科研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标准在中医药产业中的导向作用。此外,中医药标准化的推广与应用同样需要官方及民间携手,通过中医药产业合作、教学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贸易合作等方式,建立起完善的中医药质量标准体系和服务贸易体系,打破西方政策及技术壁垒,大力推进中医药标准国际化进程。

(三)加速信息化,利用互联网创新中医药膳传播体系。

随着全民信息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及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的蒸蒸日上,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中医药紧跟时代步伐,致力于加快中医药信息化的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6年制定了《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进一步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创新大数据应用,推进……养生保健、康复疗养、科普文化等健康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7]。中医药膳的对外传播与推广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创新成果,整合现有资源,以“云中医”“网络中医院”“智慧中药房”等中医药信息新业态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到新媒体等信息化渠道,普及与传播中医药膳学。同时,利用影视节目等渠道传播中医药膳。如古装剧《女医明妃传》《大中医》等,就是中医题材的电视剧,将中医药及药膳等中医学知识融入故事中,可谓寓教于乐。爱奇艺播出的《药膳宝典》《药膳新食》等系列短片,每片时长约两到五分钟,短小精炼,实时操作展示中医药膳的制作方法,也是实用又有趣的一种推广方式。丰富及创新传播体系,可以让中医药膳以更亲民更迅速更广泛的方式传播。

六、结语

复兴之路,文化先行。中医药走出国门,需要加速推进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中医药膳作为中医药学及中医药文化的一大特色,可乘如今饮食养生文化的东风,融入西方各国当地饮食文化,以膳食之形,隐药于食,借色、香、味、形兼具的美食传递中国中医传统文化之精髓。我们应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以“中医药膳+”的形式,多形式、多渠道加速文化认同及文化融入,以助力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中医药膳学这一中医药文化的宝贵财富继续散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谭兴贵.中医药膳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

[2]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

[3]徐睿瑶,梁子钰,李俊德.中医药膳食疗在日本的发展概况[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2).

[4]翁维健.中国“药膳”在国外[J].北京中医杂志,1990(2).

[5]董珍.基于价值取向理论浅析中西养生观差异[J].新西部,2016(36).

篇4

肾是女人美丽和健康的根本,是男人生命阳刚的所在,是两性欢乐的源泉,它滋五脏的阴气,发五脏的阳气。

冬季寒而燥,女人需要润,男人需要温,两性需要阴阳和谐才能达到快乐的顶峰,因此各大城市以名中医主理的药膳煲汤猝生馆口渐红火。

中医讲“食”之有道,“补”也是有学问的,补不好可能非但不养生,可能还致病。下面我刊请几位资深中医专家讲讲怎样合理进补。

养生经验35岁美女的美颇养生经

口述:美妞

记录:张洋

37岁了别人还叫我小美女,如果你说我自夸,那我先说上月去杭州旅游的事情。到达杭州的第二天杭州下起了小雨,千年的古城在缥缈的烟雨中若有若无,风韵无限。我和朋友兴致很高,便相约一同出去赏景。晌午时分,我们在一个小店坐下,要了一碗干拌面。

我们一边吃一边谈论着孩子,正说到高兴处,我看到对面的一男一女直勾勾地看着我,吃到嘴巴里的面条都忘记了往下咽,小半根儿耷拉在嘴边,就那样痴痴地望着我。我摸摸脸,以为脸上有什么东西,看我慌张的模样,女的不好意思地说:“杭州的水土真好,真羡慕你们杭州的女孩子出落得这样精致水灵。看你20岁的样子,孩子竟然上小学了!”我告诉她我是北方人,今年已经37岁了,孩子也9岁了。她不信,竟然要看我的身份证,一个劲儿让我告诉她保养秘诀,用的是什么牌子的化妆品。

其实我认为美和化妆品没有关系,我一直相信“中医调理+美容护肤”的“内外双修”之法是女人美丽的根本所在。我所有的护肤品都只有保湿功能,不带美白成分和其它附加功能的,我不想刺激我的皮肤。

我感觉女人做得越纯粹,你的皮肤和身材就越好,没有一个步入更年期的女人能保持少女的模样。脐下三寸就是美丽的后花园,问问自己:有没有炎症?有没有痛经?有没有包块和淤塞?已婚的女人很难得都没有,只要有其中一样,它们就是皮肤的杀手,用多少化妆品都没有用。

我20岁的时候就一直为痛经所烦恼,那时我脸色白嫩,却不泛桃花,生豆豆极为寻常,腰和大腿很胖。后来经过多年调养,痛经得到根治。每年一次体检,结果全部正常。与此同时腿部坠肉奇迹般全部消除,脸色也越来越红润。

我是比较相信中医美容的,只在脸上涂抹涂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肤色与气色的问题,如果身体内部出了问题,即使再抹也抹不出个美人来。就说痘痘这个美丽大忌吧,我就专门请教过中医学院的专家,她曾比较简要地告诉我一些痘痘常识,比如一般来说额头、鼻翼、下巴等T字部位长痘,说明肠胃出了问题,面颊两侧长痘是肝胆有湿热,她还告诉我暗疮问题还可依靠食疗,比如要服用一些活血化淤的中药和食品。

还有女人要注意激素的平衡,体内激素水平正常的女人,脸色又红润又细腻,而激素代谢不好的女人,脸上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我每次在医院体检,偷看那些来治妇女病的女人,一个个脸色灰黄满脸斑点,都不忍心看。

据说日本女性的绝经期比西方女性晚就是大量服用大豆制品的结果。专家说40岁之前女性服用大豆就足够了,40岁之后可补充雪蛤或蜂王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珍惜自己的身体,如果不讲究卫生或频繁人工流产,造成粘连或炎症,整个生殖系统就会遭受重创,再怎么调养也很难有“面子”喔。女人是滋补出来的,这可一点没错。

女性进补――润燥养阴

冬季进补应该以润燥养阴为主要目的,通过养阴血达到滋润肌肤和毛发的目的。喜欢吃素的女性可以选择鲜百合、银耳、莲子、藕、葡萄、核桃等水果和蔬菜。偏血虚的女性可以每天吃15个红枣或桂圆,气血不足者可以在汤中加入适量的当归、黄芪,也可服用阿胶。

美颜养生药膳

1、首乌红枣汤

功效:补血养肝、滋阴润燥、止肤痒。

适应症:皮肤干燥、搔痒脱屑、大便干燥等属肝肾不足者。

材料:炙首乌15克,百合10克,白果6克,红枣10颗,梗米(糙米)适量,蜂蜜适量。

做法:

将炙首乌、黄精等放人纱布袋内。锅内加12杯水与上述药材、梗米熬煮成粥,待凉后加入蜂蜜调味后即可食用。

2、地黄乌鸡

功效:养血补髓。主治血虚,骨髓虚损之腰膝酸痛、不能久立、身重气乏、骨蒸盗汗等症。

原料:生地黄250克,饴糖250克,乌鸡1只。

制作:生地黄洗净,切成宽0.5厘米、长2厘米的条状与饴糖拌匀,装入鸡腹内。将鸡放入盆中,再置于蒸笼内,蒸熟即成。吃鸡,喝汤。食时少放盐、醋。

3、增加女性魅力汤方:

(1)活血化瘀,调节内分泌的汤方

益母草30克,枸杞15克,鱼肚(又名花胶)20~30克,瘦肉200克,或者将鱼肚换成适量的猪肝也可以。

这个汤方可以补气、活血、调节内分泌、美容、抗衰老。

(2)排毒养颜,润肠通便汤方

材料:西洋菜500~750克,蜜枣3枚,瘦肉300克或白鲫鱼两条。

方法:先用武火将瘦肉或白鲫鱼煲至水滚,然后放入西洋菜,蜜枣,用文火煲2个小时左右。

功效:对于秋冬便秘,皮肤干燥,咽喉干燥发痒等都非常有效。

(3)魅力茶

材料:合欢花,素馨花适量。

做法:开水冲泡饮服。

功效:对女性抑郁烦躁等情绪的调节有很好的效果,能起到疏肝解郁养阴清润,很适合冬季喝,这两种花药店都有出售。

男性进补――补肾填精,宜为温补

从中医角度来说,男性阳气内收,气血驱里,因此冬季男性养生以保持体内阴阳调和为主。

养生要点之一:运脾进补

气温低时内脏最受影响的是脾,因受寒困,脾不运化。因此男性冬季养生要以补阳驱寒为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选择温性运脾食物,如莲子、粳米、芡实等以及鲢鱼、鳝鱼、带鱼、鲤鱼、虾等水产类。

养生要点之二:温肾填精

冬季应多选择营养丰富,产热量高而且易于消化的食物,羊肉这个季节非常值得推荐,补体之虚,益肾之气,提高免疫力。也可通过药膳调理:200克牛肉,250克鲜山药,枸杞20克水煎,待肉烂熟,食肉饮汤,益肺补肾。

水果也要选择些能补血益肾填精、抵御寒邪的大枣、柿子等。

养生要点之三:辨证食疗

这是冬季养生最重要的一点,任何养生方案都要从个人具体情况出发,增强针对性。盲目的乱补可能会引发其他疾病。

男人补肾复元汤

原料:淮山药50克,肉苁蓉20克,菟丝子10克,核桃仁2个,瘦羊肉500克,羊脊骨1具,粳米100克,葱白3根,生姜、花椒、料酒、胡椒粉、八角、食盐各适量。

制作:将中药及食物同时放入砂锅内,注清水适量,武火烧沸,去除浮沫:再放入花椒八角、料酒,移文火继续煮,炖至肉烂,出锅装碗,加胡椒粉、食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温补肾阳,适用于肾阳不足、肾精亏损之耳鸣眼花、腰膝无力、阳痿等症。

冬季进补并非多多益善

副主任医师:罗社文

冬季进补的基本原则是虚则补之。首先冬初可先服用一些较为平和的补品,也就是达到“底补”目的。冬季的“底补”是作为进补的先导,为冬季进补做好准备。“底补”宜选用北芪、冬虫夏草、当归、枸杞、党参、红枣、花生米、芡实、山药、龙眼肉、核桃仁、百合、莲子、苡仁等性味平和的滋补品,食品则包括鸡、鸭、鱼、肉、排骨、豆类、蔬菜等。

由于人的体质有阴、阳、虚、实之分,滋补品亦有寒、凉、温、热的区别,所以应在医生指导下,首先明确诊断自己的体质类型,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滋补品。

阳虚者

多见腰膝冷痛、四肢不温、小便频数、阳痿等症状。阳虚食补应以羊肉、狗肉、鸽肉、雀肉、胡桃仁、韭菜、海参、泥鳅为主,如当归生姜羊肉汤。药补可适当选用人参、鹿茸、肉桂等品。

阳虚者

多见虚烦不眠、口苦咽干、午后潮热、便秘、舌质红少苔等症状。阴虚食补应以鹅肉、鸭肉、鳖、龟、牡蛎肉、藕、银耳、芹菜、菠菜、猪肝、猪肾、芝麻、麦冬等为主,如鸭肉、当归炖服,有补血润肠通便之功。药补可选用补阴药,如生地黄、熟地黄、龟板等,成药可选用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等。

气虚者

多见体倦乏力、面色苍白、气短喘息、懒言声低、饮食不佳、舌淡苔薄等表现。气虚食补可选用山药、鱼类、黄豆、大枣、莲子、桂圆、百合等。药补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炒白术等,成药可选用人参健脾丸、四君子汤、补中益气丸等。

血虚者

多见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口、舌、唇、指甲色淡等症状。血虚食补可选用猪肉、鸡肉、龙眼肉、动物肝、猪血、红枣、骨头汤等。补血药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等,成药可选用养血安神丸、天王补心丹。

专家特别提醒:冬季进补并非多多益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判断进补是否合适:一是睡眠情况,如果进补后很兴奋,睡不着觉,就是过了;二是口腔内长疮、咽喉上火疼痛、口内有异味,也是补多了;三是看大便,大便干结或腹泻均是补过的征象。进补时先从小量开始,根据自己的感觉适量递增,以精力充沛、食欲正常、浑身舒服、不燥不虚为宜。

冬季养生:最宜煲汤进补

说到进补,煲汤无疑是人们最爱的方式。很多人都以为煲汤时间越长越好。广西营养学会专家马力平表示,煲汤不是时间越长营养越好,最多两个小时就够了。如果煲得时间太久,嘌呤溢出就多,易引起高尿酸血症或使痛风患者的痛风发作。同时煲的时间久,汤就越浓,越容易刺激胃酸的分泌,对腹泻或胃肠功能较差的患者不利。

马力平建议,传统的“煲三炖四”(煲汤要3小时,炖汤要4小时)可以改为“煲二炖三”,如果是制作鱼汤,煲一个小时就足够了。

靓汤秘诀:

很多人觉得餐馆煲的汤很好喝,想在家里试着煲,但却难以煲出效果来。营养专家解释,这是因为很多人以为煲汤只要把材料一起放进锅里,“一煲熟”。其实,想要煲出好喝的汤是需要技术的,不妨记住以下几点秘诀:

首先选料上,一定要保证新鲜,除了新鲜的蔬果类、禽肉类,即使是药材、海味、菌品、腌制品等也不能过保质期。一般人如果对这些食材不了解,很可能选不好也配不好。

其次,对料的处理不够,也会影响汤品的质量。比如煲骨头汤时,可先用刀背敲裂,让骨髓容易溢出,煲汤时营养更充分:对于一些有膻味的肉类,一定要在沸水中滚片刻(在沸水中煮能去除血水之类的杂物,以保证煲出的汤水够纯;海鲜如鲜虾,则可以去壳之后,放在冰箱中两个小时,煲出的汤会更鲜)。

如果是用药材煲汤,药材的处理更不可忽视。如田七,如果是用来养心的,就应该把田七和鸡膏(鸡的脂肪)用慢火炒片刻,然后将田七冷却、打碎,就可以“去其凉性,通经活络”。杜仲用作补腰肾时,要洒淡盐水,用慢火炒到干为止,这样可以加强其入肾的功力。

煲汤火候掌握更是有讲究。一般料与水的比例在4:6,要很快地用大火滚煮半小时,中上火一小时,使得料与汤充分翻滚,将料中的物质“压”出来,不然汤不会浓。

中药煲汤有讲究

谭正文教授 广东中医药大学

只有正确的汤剂煎煮法才能保证所用的药物获得预期的疗效,煎药的器具最好用砂锅、砂罐等陶瓷器皿,这些陶瓷器皿的化学性质一般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保暖性能也比较好。切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为金属元素很容易与汤料中的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轻则降低疗效,重则会产生毒副作用。另外,在煎煮前,最好把药材先放进冷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不仅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还可以缩短煎煮的时间,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

注重食补巧用药补

冬令进补养生,首先应遵循“药补不如食补”的原则,病后肠胃功能虚弱的人更是如此。

一般来说,虚症明显或病后虚弱者,初期宜用药补:虚症不明显或药补后体虚已有改善者,不妨有选择地食补。

此外,药补切忌盲目,应在医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补。比如,进补应当适度,如果进补不足,就不能达到上述目的;如果太过,还会产生副作用,如服人参过量,会引起中毒,称之为“人参综合征”(精神亢奋、头痛、烦躁、饱胀、汗出等):过服鹿茸,会引起燥热、面赤、脱发等;过食地黄会引起胸腹胀满、喘气、便溏等。

专家特别提醒:无论何种形式的进补,都应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和体育锻炼相结合。并不是所有年龄段的人一到冬天都要吃补药,特别是那些年轻体壮,体质强健,无病无痛的人就没有必要补。年龄超过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或平素身体虚弱的人群则是进补的主要对象。

进补应因人而异,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适当的进补方案。

篇5

【卫明医师,1982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获中医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获医学硕士学位,曾任职于安徽中医学院,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持续及专业教育部主任、高级讲师,从事中医内科学及茶疗学等的教育工作,着有《中国茶疗学》。】

踏上中医讲台

有人说:“中医是海纳百川,含蓄而又博大”;有人说:“中医是高山仰止,尊贵又质朴。”古老的中医历经几千年的长河,被赋予了新的现代责任,这份责任与健康有关,与文化有关,也与传承有关。

1982年,卫明先生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荣获中医学学士学位,随后他来到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进修,师从著名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陈可冀院士,1989年毕业,并荣获了医学硕士学位。1991年,他怀着满腹的中医学知识来到了香港,当时香港还处在英国殖民地的统治下,中医学在西医学的冲击下并没有得到很好地重视,更没有被当做一门学问。“香港虽然有很多知名的学府,但是却没有一所学校专门设立中医学专业。”卫明医师遗憾地说。

之后,伴随着香港特区政府的成立以及其锐意提高传统中医药地位的做法,1998年秋季,香港浸会大学开办了全港首个中医学学士及生物医学理学士(荣誉)课程,以及各种形式的中医药持续及专业教育课程,标志着中医药教育纳入了香港的正规高等教育系统,这个时候,医学硕士卫明先生获聘进入香港浸会大学,成为浸会大学教授中医学知识的老师。浸会大学被誉为“香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先锋”,而卫明医师亦堪称香港中医学教育者的先锋,站上讲台的他,有一种让中医在香港的土地上开花的使命,有一份为想学中医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满园桃李竞芳菲

卫明医师是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持续及专业教育部主任,主要负责成人教育,他介绍说:“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的教学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全日制,一个是成人教育。这里的成人教育与内地的不同之处在于成教学生所拿学位与全日制学生一样受到承认,教学管理也是一样,它面向的是对中医感兴趣的在职工作人员,旨在为他们提供提升学历及专业水平的进修途径,我们所开办的长短期课程包括有中医、中药、针灸、推拿、骨伤、养生及美容等七大类。”

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持续及专业教育部加上卫明医师共有三十多位员工,师资均来自于内地,访问学者中有的来自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以及贵阳医学院等,“因为香港原先没有中医教学,因此我们很多都是参考内地中医药教学系统,包括:教学大纲的设立、教材等。”卫明医师介绍说,“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因为在香港的中医不能用西医西药,因此在学习中更偏重于中医这个方面;第二,香港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地,学生们的英语水平相对更高,跟外国人的交流更流利;第三,香港对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孔孟之道等传统文化没有中断过,学起中医来原汁原味,比较到位。”

卫明医师抓住学生们的特点,因材施教,并与时俱进,2003年,为了配合互联网技术,他们专门为中医药学术交流而设了网上论坛――中医大讲堂,2006年又推出了网上进修中医药平台――中医大学堂;为了配合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要求注册中医在执业年度持续进修的相关规定,卫明医师所管理的中医药学院持续及专业教育部于2005年3月起增办了注册中医进修中医药学机制认可的进修课程/科目,同时还定期开办免费的学术专题讲座,出席的注册中医至今已达五千多人次,受到了业界的热烈欢迎。

卫明医师说:“以后从事中医药这方面工作的人应该会拿到某个大学颁发的证书,比如药剂学文凭等,我相信香港在不久的未来一定会更全面地走向‘持证上岗’这条路,这样也有利于政府的监管。”对于学生们的未来,卫明医师充满了信心。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服务,给想学东西的人提供的一种服务。”这是卫明医师常说的话。十数年以来,卫明医师坚守教学的岗位上,做着基础的工作,每年培养学生上千人,为他们铺平了脚下的路,在卫明医师看来,教学不是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教学的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每一个学生毕业之后,他们都实实在在地学到了东西。”卫明医师自豪且开心地说。还有比学生们学到了东西更让人高兴的事吗?

为医者,一切应以病人为重

除了给学生们上课,卫明医师每周都要给病人看病,以治疗高血压等心血管病为主。作为中医的他对西医从来不抱有竞争或排斥的态度,卫明医师提倡的是中西医互相配合,他给笔者讲述了一个《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关公有一次中了一支毒箭,华佗为其切开臂膀治疗箭伤,刮掉渗入毒药的骨肉,以求完全除掉毒药,达到治疗的目的,如果这件事放在今天的话,肯定不会让他受这样的苦,我们应该首先给他进行麻醉,减少其治疗过程中所受的痛苦,然后进行清创消毒,继而用精细的工具进行手术,最后再提供一些强力的消炎解毒药作为善后。”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西医在治疗疾病中,或多或少有些不能达至根治的效果,一些病人在进行了西医的治疗后,常常会找到中医,根据中医的治疗,根治疾病。”卫明医师说,“医学是一个进步的过程,中西医可以取长补短。”

治病救人数十年,很多病人一到他那里,卫明医师便能判断出能否用中医治好,如果中医不能治好,或者用中医方法会增加病人的痛苦或麻烦时,他会建议病人去看西医,因为“医者的目的就是对病人好,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只要能帮到病人,才是最好的,不是中医为重,也不是西医为重,病人为重。”他就是用这样的心态和医德行走在治病救人上。以病心为己心,此中境界,让人敬佩不已。

着《中国茶疗学》,填茶疗理论空白

茶自古有“天赐恩物”的美誉,有诗云:“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我国是茶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和饮茶的国家,迄今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之所以会流传几千年而仍旧方兴未艾,是因为茶不仅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还因为它是一种健康的饮品,可防病治病,养生保健。

茶如此多的优点,然而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以“地方习俗”、“民间验方”、“经验疗法”等形式零散地存在,缺乏茶疗理论的指导,当卫明医师得知这一情况后,在两年前开始和梁浩荣医师携手着书,迈开了为茶疗学着书立言的第一步。

篇6

一、规划背景

(一)基础现状

经过长期发展,我市医疗卫生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实力不断增强,已经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15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736个,其中,医院7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621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4个;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5.16张、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31人、注册护士数为1.65人;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就诊人次为2103.5万人次,住院患者52.5万人次,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的病床周转次数分别为27.6次、28.7次、18.6次,病床使用率分别为90.8%、89.5%、59.1%,住院率分别为3.8%、2.8%、1.1%,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1.9天、11.1天、9.8天。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亟需研究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医疗机构就医吸引力不强,医疗服务有待提升,致使本地大量患者外溢;二是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合理,现有专业技术人才老龄化趋势加剧,专科医院、康复疗养保健机构少,重点学科建设薄弱,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就医、保健需求;三是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供给与合理利用不足,医疗服务利用主要集中在高级次、高成本的医疗机构,大部分基层卫生机构和专科医院的病床使用率较低、门诊量不足;四是我市仅有5个专业精神病诊疗机构指导全市236个医疗机构开展重性精神病防治服务,精神卫生诊疗网络尚不健全,精神卫生疾病防治力量不足;五是民营医疗机构规模小,未能发挥有益的补充作用,未形成多元化的办医格局。

(二)面临形势

从规划远景目标看,党的十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在“病有所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健康梦,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调整面临新的更大挑战。

从人口结构层面看,到2020年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预计将达到7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8%,老年人口快速增加,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增长。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大量青壮年劳动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相交织,医疗服务需求将急剧增加。老年人口医养结合需要更多医疗卫生资源支撑,康复、老年护理等薄弱环节更为凸显。实施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后,新增出生人口将持续增加,对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在内的公共资源造成压力,特别是妇产、儿童、生殖健康等相关医疗保健服务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从居民健康需求层面看,社会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居民生活方式迅速变化,疾病传播速度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日趋加重,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约束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持续存在。

从技术和协同发展层面看,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推动与京津地区医疗卫生服务协同发展提供了条件,必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和“健康中国”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要求,以维护和增进全体人民健康为宗旨,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核心,立足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实际,科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及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充分考虑协同发展前景,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现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基本适应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基本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要求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20年,我市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职能及布局。

坚持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当前,着眼中长期,科学优化、合理调整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与群众服务需求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

坚持保障公平与提高效率相统一。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优先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注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协调性,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强化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办医,多渠道筹集医疗卫生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坚持区域整合与协同发展相融合。统筹城乡、统筹当前与长远、统筹预防、医疗和康复,优化整合和均衡调配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注重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功能。紧紧抓住协同发展重大历史机遇,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群众健康水平的同质化、一体化。

坚持内涵建设与转变发展方式相协调。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尤其是城市三级公立医院的资源规模,坚持走精细化内涵发展之路。转变公立医院发展方式,建设高水平市级区域医疗中心,着力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快提升服务能力,提高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医疗卫生保障。

坚持中西医并重。遵循中西医并重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好中医药事业发展支持政策,切实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保障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合理布局和资源配置。

三、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及资源配置标准

根据本规划指导思想和医疗机构设置原则,以人口数量、患病状况及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状况为主要依据,对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设置。合理控制公立综合性医院数量与规模,对于需求量大的专科医疗服务,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相应专科医院。鼓励引导社会办医,为社会办医预留规划空间,同步预留诊疗科目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根据省与北京市卫生合作框架协议,适度承载北京医疗卫生资源溢出和服务。

(一)医疗卫生机构设置。

1.医院

(1)公立医院。

——省办医院。设置省办综合医院1家,即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是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到2015年底床位数为1690张,按照“增加总量,调整结构,提高效率”的原则,在规划期内原则上不增加其单体医院的床位规模。

——市办医院。分为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和专科医院。

综合医院。设置市办综合医院2家。承接首都医疗机构外溢,按照每年新增人口与医疗需求相符的原则,以引入社会资本为主,在市区北区(双峰寺空港区)新建三级综合医院1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相关政策,部分县级医院可逐步升级到三级医院标准;鼓励二级以上医院逐步向中心城区外迁移;严格控制一级医院数量,中心城区不再新增一级综合医院,市域内不再新设置50张床位以下的一级综合医院。

中医医院。设置市办三级中医医院1家。鼓励社会资本根据市场需求建设中医医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口健康需求变化,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医院设置进行调整。

专科医院。主要包括:

市第三医院。由市肿瘤医院和新建的市传染病医院合并而成,建设成为集医疗、预防、康复为一体的市级肿瘤和传染病专科医院。

市妇幼保健院。迁址新建市妇幼保健院,承担全市妇儿医疗、保健和指导任务。

市儿童医院。新建市儿童医院,以儿童疾病防治为主,承担全市儿童重大疾病防治及指导工作。

市精神病医院。设置市精神病医院,以精神疾病治疗和心理咨询为主,承担全市精神疾病防治及指导工作。综合医院设立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有条件的可设立精神科病房。

市口腔医院。迁址新建市口腔医院,改善现有医疗条件。同时分别在市区北区(双峰寺空港区)和西区(双滦区)建立4-6台口腔综合治疗台的口腔医院门诊部,开展口内、口外、牙周、儿童牙病、口腔种植、修复等口腔诊疗项目,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口腔医疗保健需求。

——县办医院。依据县域常住人口数,原则上设置县办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各1个;50万人口以上的县可适当增加公立医院数量;每个县至少有1家县级综合医院设置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有条件的县可单独设置精神病医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相关工作。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根据我市实际,依托市中心医院和技术力量较强的专科医院,建立区域市级综合性医疗中心和市级专科性医疗中心,主要面向辖区居民提供代表本地区高水平的综合性或专科性医疗服务,并承担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和一定的医学科研任务。

(2)社会办医。社会办医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根据我市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状况,鼓励以社会资本举办为主设立特色专科医院,重点建设骨科、心脑血管病、老年病、康复、精神病、眼科、耳鼻喉、肿瘤、皮肤病、烧伤、整形外科等专科特色突出的医院,与公立医院形成相互补充、错位发展,力争建成和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有一定社会影响和品牌特色的社会举办医疗机构,实现社会办医床位数占全市总量的比例有所上升,办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床位为社会办医预留规划空间,同步预留诊疗科目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政府举办为主,原则上每个街道办事处或每3-10万服务人口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可根据需要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补充,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人口一般在1万人左右。随着城镇化加速和人口增加,可在符合条件的城市新区和街道办事处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城市一级和部分二级公立医院可依据需要,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域内可依照市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原则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主要面向县域内居民提供初级医疗卫生保障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由辖区政府解决,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地点与所属街道不符的重新规划设置。

(2)乡镇卫生院。分为一般乡镇卫生院和中心乡镇卫生院。原则上每个乡镇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山区等交通不便的乡镇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分支机构,同一乡镇不能同时设立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一般乡镇卫生院。综合考虑城镇化、地理位置、人口聚集程度等因素,选择1/3左右的乡镇卫生院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成中心乡镇卫生院。支持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成为县办医院分院。

(3)村卫生室。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置1所村卫生室,人口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行政村可酌情增设;人口较少或面积较小的行政村,可与相邻行政村联合设置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原则上可不设村卫生室。按照基层医改的要求,继续强化集体产权村卫生室建设任务。

(4)个体诊所等其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鼓励发展特色专科诊所,新设置诊所以本辖区服务人口数和卫生服务需求为依据,原则上一定区域范围内不重复设置同一类别诊所。

3.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市、县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设置公共卫生科为补充,构筑全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

市级设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各县区分别设置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中,未设置疾控预防机构的承德高新区在“十三五”期间规划新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保障全区国家重大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提高对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公共卫生科。每个乡镇卫生院设公共卫生科。

(2)妇幼保健机构。按照“县市合、乡增强、村共享”的原则,积极推进妇幼保健机构与计划生育机构职责整合,理顺服务职能。

整合市级妇幼保健机构与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组建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整合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与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组建县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其中,未设置妇幼保健机构的承德高新区在“十三五”期间规划新设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所,保障全区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计划生育技术、妇女健康检查、孕前优生检查等服务项目落到实处,为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整合乡镇卫生院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组建新的“乡镇卫生院”,加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牌子,接受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管理。保留村卫生室和计划生育服务室,场地资源共享共用;保留村医、计划生育村专干和育龄妇女小组长。

(3)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整合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和计划生育执法机构,组建市卫计委综合监督执法局。整合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和计划生育执法机构,组建县区卫生计生综合执法监督局。其中,未设置卫生计生综合执法监督局的承德高新区规划“十三五”期间新增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1家。将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办公室更名为乡镇(街道)卫生计生办公室,做好域内监督执法和卫生监督等工作;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协管,承担卫生计生监督协管工作。村(居)计生专干兼任村(居)卫生计生监督信息员。

(4)精神卫生专业机构

——精神卫生工作管理机构。设置市精神卫生工作办公室,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市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各县区均设置精神卫生办公室,负责领导和协调县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乡镇(街道)设置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负责辖区精神卫生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病人线索摸查、建档立卡、免费发药、社会康复、技能训练和定期家庭随访、转诊等工作。

——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设置市级精神卫生防治中心1家,承担患者的紧急住院治疗任务及由县区转诊而来的疑难病例的治疗任务;协助市卫生计生部门规划并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定期统计、分析、评估、报告相关数据和工作信息;指导县级精神卫生中心工作;承担基层医疗机构相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各县区分别设置1家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有精神专科医院的设在精神专科医院内;无精神专科医院的至少在县办综合医院设置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承担专业技术指导工作。

(5)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依托市中心医院(120急救中心)设置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指挥调度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急救资源,承担全市急危重症病人求救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的应急反应、现场处置和医疗救治工作;宣传急救常识,开展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急救医学的科研和学术交流等活动;收集、报告和传递急救信息,参与维护急救“绿色通道”。各县区根据需求科学设置紧急医学救援机构和紧急医学救援平台。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为龙头、县区紧急医学救援机构为依托的全市医学救援网络体系。

(6)中心血站。设置市中心血站1家,难以覆盖的县区可依托县办综合医院规划设置供血点。

(7)卫生信息化机构。将市医学情报站更名为市信息中心,相关职责由信息中心承担;各县区设置专门的卫生信息化机构,实现以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为基础和以居民健康卡为介质的六大业务协同应用。到2020年,我市全面实现市域内“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互联互通”的卫生计生信息化构架。

4.其他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1)医养结合医疗服务机构。融健康理念于养生养老服务之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加快建设医养结合医疗服务机构,实现医疗卫生与养生养老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采取医务人员定期巡诊、派人员驻守、开设“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为医养结合医疗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撑,确保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诊疗和急诊急救服务。“十三五”期间,在全市实施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双十”工程,规划建设10个富有地方特色、体现医养结合的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园区,满足10万老年人群体的健康养老需求,为承德及京津地区群众提供良好的健康养老服务。

(2)健康养老照护机构。根据全市老龄化状况、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疾病谱、就诊模式及市场需求,规划建设一批集养老、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健康养老照护机构,相关机构床位及人员设置依据市场需求调整。支持依托综合医院建设高标准、高水平的健康养老照护病区。鼓励有条件的的二级综合医院转型为以健康养老照护服务为主的综合医院。市区与县区健康养老照护机构的数量按照1:1的比例设置。

(3)健康管理机构。设置市健康管理机构,满足居民相关健康需求。县区健康管理机构按照区域发展和保健需要进行建设。

(4)美容医疗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

(5)临床检验诊断机构(医学检验所)。可根据全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结合当前临床检验能力和水平,设置一定数量的临床检验诊断机构(医学检验所)。市级与县级临床检验诊断机构(医学检验所)的数量按照3:1的比例设置。

(6)加强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机构建设。在市、县中医院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加强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标准化建设。实施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抓好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和项目评估工作。大力发展基层治未病医疗队伍建设,原则上每个乡镇卫生院新增1至3名治未病巡诊中医人员,定期进村入户为群众提供免费服务。

(7)其他诊疗机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可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设置其他诊疗机构。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标准

1.床位配置。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数量、现有病床使用率及医疗机构级别、功能等相关指标,依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规划床位配置标准,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单体床位规模,县办综合医院床位数一般以500张左右为宜,50万人口以上的县区可适当增加;市办综合医院床位数一般以800张左右为宜;省办综合医院床位数一般以1000张左右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500张。专科医院的床位规模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在严控公立医院单体规模的同时,对公立医院实行动态调控。医院病床使用率低于90%、平均住院日高于同类医院平均水平20%、疑难重症患者比例及手术难度低于平均水平、床护比配置不达标时,一般不得新增床位编制;医院病床使用率低于80%、平均住院日高于同类医院平均水平20%、疑难重症患者比例及手术难度低于平均水平时,应适当减少床位编制。

2.人员配置。人才队伍培养是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根本。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学历层次、技术职称和服务能力。鼓励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参加相应的岗位培训并获得执业(或职业)资格(合格)证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全科医生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促进医务人员合理流动,使其在流动中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公共医疗卫生人员的专项能力建设。

(1)医院人员配置。到2020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2.50、3.10人。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配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配置。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每万名居民配置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在医师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按全科医师与注册护士1:1的比例配置社区注册护士;其它卫生技术人员不超过9人;非卫生技术人员不超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总数的5%。

——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应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医师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每名执业医师至少配备1名注册护士。

——乡镇卫生院人员配置。乡镇卫生院人员本着精干高效原则,根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交通等因素配备80-90人。在人员配置总量中,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得低于90%,行政后勤人员比例不得超过10%,公共卫生人员不低于3-4名;医师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医师。

——村卫生室卫生人员配置。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持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以上资格医师)执业;服务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村卫生室或联办的村卫生室,每增加500-1000名服务人口应增加1名乡村医生。

(3)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配置。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到达0.83人,各级各类公共卫生人才满足工作需要。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配置。根据《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实施办法》要求,按常住人口0.3/万的比例,核定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按常住人口1.35/万的比例,核定设置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常住人口少于15万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数不少于2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现有人员编制标准高于本标准的,可暂维持现有人员编制总数不变。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配备公共卫生人员3-6人。

——妇幼保健机构人员配置。根据服务人口、社会需求、交通状况以及承担的功能任务等因素合理配备人员。市、县、乡级机构中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均不得低于总人数的80%。

——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人员配置。综合考虑区域人口、工作量、服务范围和经济水平等因素合理配备人员。

——血站人员配置标准。根据年采供血等业务量合理配备卫生技术人员。

——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人员配置。按照区域人口及承担的精神卫生防治任务合理配置公共卫生人员。

——紧急医学救援中心人员配置。按照区域人口及承担的紧急医学救援任务合理配置人员。

3.设备配置。根据医疗机构服务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结合全市医学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大型医用设备实行总量控制,按照“规划、论证、申报、审批、采购、反馈、评估”程序,办理《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严格控制利用贷款、融资、集资等形式购置大型医用设备,严禁单位擅自购置或无证使用大型医用设备。对社会举办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预留一定配置额度予以支持。鼓励在医疗机构分布密集区域,设置影像、病理、检验中心等机构,整合大型医用设备资源,提高设备阳性检出率和设备利用率。

4.技术配置。健全医疗技术应用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实行负面清单制管理。加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研究网络建设,围绕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加快推进适宜医疗卫生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以发展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为目标,立足我市实际,加强对临床专科建设发展的规划指导,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临床重点专科,形成以市级为主体、县级为基础的临床重点专科新体系,逐步缓解地域、城乡、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协调可持续发展。

5.资源信息配置

(1)积极应用新技术。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互联网+医疗卫生”发展,促进智慧医疗服务和健康大数据的应用,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2)创新人口健康信息化投资建设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到2020年,实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六项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协同。

(3)积极推动移动医疗、远程医疗服务等发展。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可及性和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效率。鼓励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和远程会诊,缓解边远地区和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降低就医成本,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

(4)大力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居民健康卡覆盖率达到100%。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务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实现就医“一卡通”。

(5)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构建与互联网安全隔离、联通各级平台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机构、高效安全稳定的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建立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6.经费配置。规划期内,按照“两个提高”(即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要求,逐步提高政府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形成投入主体多元化、投入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的政府补助政策。重点加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基层卫生机构和信息化建设等领域的经费投入保障。

四、保障政策

(一)完善医疗卫生资源调整机制

拓宽医疗卫生费用筹资渠道,提高财政和社会投入比例,降低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切实减轻群众医疗负担。在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医疗卫生全行业监管等系列改革基础上,按照“科学调整存量、严格规划增量”的原则,合理确定区域内公立医院的数量和布局,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的优化调整。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建设标准和大型设备配置,严禁举债建设和装备,着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公立医院资源过剩的县区,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和布局,根据需要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超出规模标准的公立医院,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压缩床位。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和人才定向培养的支持力度。新建居住小区和社区按照相关规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设施配套,逐步实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公平性和均衡性。

(二)构建多元化办医新格局

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多方面力量参与,多渠道筹集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对新建城区,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满足当地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重点加强中医、儿科、妇产、精神卫生、传染病、老年护理、康复等薄弱领域建设;优先加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县域医疗能力和水平;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达标率95%以上。加强社会举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同发展,提高医疗卫生资源整体效率。推进区域注册及医生多点执业备案,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支持公立医院与社会力量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共同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探索公立医院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科学评估办法,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办医格局。

(三)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以居民健康需求为依据,合理确定各类人才队伍规模,制定有利于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重点加强护理人员培养,促进医护队伍平衡发展。强化医教协同发展,推进院校医学教育与卫生计生行业需求紧密衔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开展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完善毕业后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合格临床医师。

以卫生计生人员需求为导向,改革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提升卫生计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切实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建立全科医生激励机制,在绩效工资分配、岗位设置、教育培训等方面向全科医生倾斜;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加强对医药卫生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推动医药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创造良好职业发展条件,鼓励、吸引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发护理、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大力支持中医药人才培养。

健全以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完善岗位设置管理,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事业岗位的70%,推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健全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符合医疗卫生人才特点的科学化、社会化评价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促进人才成长发展和合理流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以岗位职责和绩效为基础的考核激励机制,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员收入分配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医药卫生人才倾斜。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和社会资助为辅的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为医药卫生人才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四)规范医疗服务价格

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监管,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保护患者合理就医。在总额控制的基础上,推广开展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单元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方式。探索建立合理的价格补偿机制,结合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在保证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资金可承受、群众负担不增加的前提下,降低药品、耗材、大型设备检查等价格,同时提高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逐步理顺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服务项目的比价关系,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五)推进防治结合与中西医协同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综合医院及相关专科医院要依托相关科室,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密切合作,承担辖区内一定的公共卫生任务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强化对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办医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指导、培训和考核,建立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等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工作职责,着力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联防联控工作,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要承担起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以及职业病、精神疾病等患者的治疗任务,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机构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

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以积极、科学、合理、高效为原则,做好中医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基层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和其他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与发展,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设置,增强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统筹用好中西医两方面资源,提升基层中西医综合服务能力。市办、县办中医院及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国医堂。

(六)推动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加快发展

进一步转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推动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大数据应用等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和健康信息共享、智慧医疗、远程医疗等服务,不断丰富和完善医疗服务内容和方式,拓展健康服务范围和空间。加强现代信息手段在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方面的应用,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的精准化,提高服务能力和防控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制定并落实支持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的政策,对非政府办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位、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同等对待。鼓励以多种方式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中医医疗保健、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多样化的大健康新医疗产业,支持发展大健康新医药产业集群。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是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政府重要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建立问责机制,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和建设工作有序开展,确保本规划各项工作任务有效落实。

(二)明确责任。市卫计委依据本规划组织实施,重点规划市办及以下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将床位配置标准等卫生资源细化到各县区,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本市范围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进行统筹规划。县区卫生计生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结合地方实际,编制县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逐一细化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明确各项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标准、配置规模,对村级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统筹规划。县区规划编制要根据群众健康需求,充分征求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意见,合理确定各类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目标;要与新型城镇化及区域发展布局相结合,做好与本规划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合理控制资源总量标准及公立医院单体规模。县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经市卫计委组织专家论证、县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后,及时报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并抓好组织实施。

(三)协调联动。卫计、发改、编制、财政、人社、国土、住建、规划、民政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协调一致地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工作。卫计部门制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发改部门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依据本规划对新改扩建医疗卫生建设项目进行基本建设管理;编制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统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编制设置;财政部门按照政府卫生投入政策落实相关经费;人社部门加快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住建、规划部门依据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审批建设用地,将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预留医疗机构规划用地;其他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做好相关工作。

篇7

一、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已见成效

(一)联系点建设情况。东张孟村是县卫生局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联系点。为确保联系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县卫生局组成了由一名副职为队长,两名股级干部为成员的驻村工作队,脱离卫生局工作,常驻联系点开展工作。驻村工作队在局主要领导的亲自指导下,认真谋划,加强沟通,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县领导的肯定和赞扬。一是加强阵地建设。高标准建设了“两室”,先后投资5万多元对“两室”内外进行装修,硬化了大院,购置了办公桌椅。二是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投资61.5万元,硬化主街道1000米、便道4000平方米、小巷1500米,铺设排水管道350米。三是促进农民增收。协调县开发办等部门,免费给群众提供优质棉种1000多公斤、优质玉米种1000多公斤,协调配合水利部门铺设防渗管道15200米,为群众灌溉农田提供了便。四是方便群众就医。建成建筑面积320平方米、两层砖混结构标准化村卫生室一所;五是保障群众健康。积极发挥自身职能,开展了5次健康体检活动,免费体检700多人次,赠送健康书籍900多本;开展了3次义诊活动,组织市三院、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等市、县医疗机构80多人次专家,为村民免费进行诊疗,为保障村民健康做出了积极努力。

(二)帮扶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情况。帮扶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也是县委、县政府要做的“十件实事”之一。县卫生局是帮扶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责任部门,共涉及18个行政村,总投资108万元,每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投资6万元。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县卫生局按照《省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项目帮扶工作指导意见》要求,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主要领导上位真抓,深入一线,现场督办,解决问题,确保了工作顺利开展;二是精心部署,认真落实,做到了着眼长远,超前谋划,深入调研,制定方案,及早动手,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实施奠定一个良好的基层;三是严格标准,整体推进,统一设计图纸,三室分立,配备具备行医资质的医疗技术人员,为建成后的标准化卫生室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四是科学议标,加快施工,在建设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特事特办,减免程序,垫资施工,保证了建设进度;五是明确责任,联合督导,实行日报告、周调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得到快速推进,按时完成。截止目前,18个帮扶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六是加强管理,提升水平,对村卫生室的管理要达到“十个统一”,即:行政统一管理、人员统一管理、业务统一管理、财务统一管理、药品统一管理、收费统一标准、统一公共卫生服务、统一合疗报销、统一绩效考核、统一聘用管理。严格按照“县规范化村卫生室管理办法”,加强村卫生室内涵建设和国有资产管理,建立明细台帐、落实管理责任、确保规范化村卫生室工作不断跨台阶、上水平。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

医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医疗卫生工程,目前已经逐步进入改革深水区。作为医改的主要职能部门,今年,县卫生局继续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医改基本原则,在去年完成基层医疗机构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人事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药品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纳入新农合报销目录等多项改革任务的基础上,开展了各项改革工作。一是全面总结三年医改。按照省市要求深入开展自查,形成了医改文件汇编和分析全面的自查报告,落实了进一步改革的举措。二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了民营医院的建立与发展,目前民营医院总数达到8所。全县基本形成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并存,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并举的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深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在完成调查研究等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从6月份开始,在村级医疗机构实行药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截止九月底,全县乡、村医疗机构共计网采基药491万元。四是积极探索县级医院改革。县人民医院开始实施信息化管理,实行电子病历,特色专科建设得以深化,医疗队伍建设迅速加强,整体搬迁接近尾声。中医院规范化建设逐步深化,中医能力建设得到加强,中药房建设正在普及,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稳步推行。妇幼保健院能力建设正在加强,科室设置逐步规范,“创二甲”工作深入开展,目前已经进入迎检状态。五是认真探索乡村一体化管理改革。乡镇卫生院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入进行,全科医生培训深入开展,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部完工,投入使用。做到产权明晰,四室独立,室容整洁,装备适宜,保证质量。对口支援,无偿帮扶;县医院、中医院制定了对7所乡镇卫生院的对口支援并签订协议书。乡村医生培训稳步进行,队伍建设正在得到强化;一般诊疗费与药品零差率销售补助在县政府批准拨付后予以实施;按照省、市“六统一”管理要求进行摸底与调研,探索性开展“乡村一体化管理”方案拟定工作。六是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医德、医风、医术、大讨论、大提升、大转变活动;以“三好一满意”、医德、医风、医术大讨论、大提升、大转变活动为总揽,与“创先争优”、“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优质医院创建”、平安医院建设、“医疗质量万里行”、“医疗质量督查月”等活动紧密结合,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促进医疗服务全面上台阶。

三、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扎实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体系建设、改善医疗硬环境的重要举措。今年县卫生局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进市赴省,加大了资金、项目的争跑与落实力度,卫生系统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总投资达9713多万元,共涉及9大项目,26个医疗卫生机构。目前,投资55万元的东张孟乡卫生院病房楼建设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投资250万元的南韩村乡卫生院病房楼建设已开工建设;投资120万元的镇卫生院扩建项目和投资100万元的十里铺乡卫生院扩建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境评估工作,省财政拨付资金到位后将迅速动工建设;投资180万元的卫生监督所建设项目已经投入使用,总投资408万元的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能力建设已经完成,设备全部到位。去年开工建设的投资8600万元的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已经完成搬迁,并投入使用。

四、新农合制度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今年,县卫生局多措并举加强了新农合制度的严格监管与规范实施,先后开展了新农合制度规范月与成果展活动以及“三合理”专项检查,实行了“十不准”,规范了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行为,加大冒名顶替现象处罚力度,积极推进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各项工作指标平稳运行。在今年全省通报表彰市的三个县中,县位列其中,并有三项指标进入全省先进位次。在全市新农合工作表彰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多项经验在全市予以推广。2014年,我县7个乡镇、169个行政村新农合覆盖率达到了100%,参合农民238245人,比上年增加10520人,参合率达到了97.67%,比2011年提高2.46个百分点。2014年新农合基金筹集总额为6909.105万元。今年1-9月份,我县参合农民共有407687人次得到合作医疗补偿,共补偿47955799.54元。其中,门诊统筹补偿388534人次,补偿费用8200138.79元,特殊病种大额门诊补偿308人次,补偿费用442615.28元,疾病住院补偿17889人次,补偿费用39088959.47元,住院正常分娩住院补偿956人次,补偿费用191050元。累计补偿金额达到万元以上的753人次,累计补偿金额达到2万元以上的237人次,累计补偿金额达到3万元以上的92人次,累计补偿金额达到4万元以上的35人次,累计补偿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的15人次,累计补偿金额达到6万元以上的8人次,累计补偿金额达到封顶线7万元的3人次。

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推进

县卫生局紧紧围绕国家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目标要求,采取并实行了一些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夯实项目基础,进一步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二是为使各项工作逐步进入常态化管理,先后实行了月通报、月督导制度。三是强化培训,随机测试,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业务水平,今年分两批对各医疗机构530多人次相关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四是明确权责分工,细化服务补偿标准,补助资金与工作量挂钩,工作量以表格形式按月上报,每季度根据工作量兑现一次补助经费,半年开展一次绩效考核,年终结合年度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决算,进一步调动了乡村两级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五是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三月份参照卫生部相关规定,组织编写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2011版)100问》,印制40000余本,基本做到了每户居民尤其是重点人群户手一册,采用图文并茂和问答的形式,向广大居民介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服务对象、内容、政策等知识,调动了城乡居民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主动性。六是健全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强了项目资金管理,采取了预拨加决算的方式并结合绩效考核结果,及时足额拨付专项资金,保证了基层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正常开展。

截至2014年9月份,我县建档总数178490份,建档率为63.2%;电子建档数162446份,建档率57.6%。累计印发健康教育资料100000份,按相应频次要求管理的0~6岁儿童数23052人次,儿童系统管理率66%,计免接种83449人次,按相应频次要求管理的孕产妇2980人次、孕产妇系统管理率56%,老年人健康管理17751人、管理率81%,现已管理高血压人数24527人、健康管理率76%,现已管理糖尿病患者人数4257、健康管理率39%,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360人次、报告率100%,均达到省、市有关指标任务要求。

六、医疗机构监管进一步加强

(一)业务管理工作。以医疗机构管理年为载体,一是加强用药安全管理。在做好品等管理的同时,针对铬超标问题胶囊应对处置工作进行了安排和督导,截止目前,我县医疗机构尚未发现铬超标药用胶囊剂药品。二是开展医疗机构校验。组织了专门队伍对我县公立、民营19所医疗机构进行了现场校验,对科室设置、手术室、产室等不规范的情况进行汇总、沟通,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三是开展手足口病救治工作。4月份手足口病疫情发生后,及时成立组织,建立专家组,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了安排部署,确定定点救治医疗机构,落实救治措施,举办知识讲座,做到“重心下沉,关口前移”。截止六月底我县手足口病患儿累计住院143名,救治出院143名,无死亡病例发生,疫情得到控制。四是加强队伍建设。医疗技术人员引进上,通过了严格的初审、面试、公示完成了医疗技术人员招聘工作,共为县人民医院引进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9名;医疗技术人员培训上进修上,邀请省三院糖尿病科主任就糖尿病知识对300多名县、乡、村医务人员专门举办了讲座;利用县人民医院乡村医生培训基地,就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知识和技能方面,培训乡村医生528名;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共计22人,上半年完成轮岗培训16人。五是建立乡村医生执业考核机制。鼓励乡村医生进行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鼓励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职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对全县564名乡村医生进行了业务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乡村医生续聘的依据。

(二)执法监督工作。一是严格执行乡村医生的准入制度。加强乡村医生执业活动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不规范的诊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二是加强医疗纠纷处理。依法接受举报,依法处置医疗纠纷,严肃查处违反劳动纪律的医疗机构。今年前九个月接受社会举办案件7件,受理医疗纠纷7期,全部进行了严肃查处、妥善处理。三是开展集中整治非法医疗广告专项行动。从组织到督查,从督查到处理,用一个月时间查处非法医疗机构4家,拆除非法墙体广告5块,粘贴非法广告17处,收缴非法医疗广告传单共计1100余张,并对相关机构进行了处罚。四是全面加强人员培训。对卫生监督所7名监督员以及住宿单位、美容美发场所、自来水厂等机构200多名管理与从业人员进行了就卫生法律法规进行了培训。五是深入加强医疗机构监督。就医疗机构执业活动、医疗废物、临床用血以及人员资质等方面开展了强有力的执法监督。截至九月底,共计检查公立医疗机构11所、村卫生室373所、个体门诊19所,查处非法行医7件,没收B超4台,移送公安机关1件。

七、疾控、妇幼工作有序进行

(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一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组织了大练兵、大比武活动,进行了全员培训。二是积极开展免疫检测。主动到哨点医院进行主动搜索,共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2例,未发现AFP病例和麻疹疑似病例。三是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全面加强督导检查,强化食品从业人员体检,加大健康宣传力度与频率,积极应对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1-9月份,对食品从业人员共体检633人。我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881例。四是积极做好手足口病及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为有效控制肠道传染病在我县传播流行,积极开展学校、托幼机构防控工作,按时对学校、托幼机构晨检、午检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至今我县未发生一起手足口病聚集病例和暴发疫情。今年全县5-9月份共监测到腹泻病例234例,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共报出腹泻病例156例,乡镇卫生院共报告腹泻病78例,未发现疑似霍乱病人。五是有序开展了艾滋病与地方病防治工作。完成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459人份;完成看守所87人份的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任务,经检测未发现感染者。高危干预活动中,对娱乐场所进行了9次干预活动,干预人数941人次;对建筑工地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了9次干预活动,干预654人次;对我县南堡乡的前南堡、南刘村、北刘村、后南堡等四个村60户居民家中食用非碘盐进行了现场采样,此次抽样检测非碘盐覆盖率为88%,合格非碘盐使用率为88%,非碘盐不合格使用率为12%。

(二)妇幼保健工作。以创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为契机,深入开展“妇幼保健工作规范年”活动,明确提出“四个规范”和“两项目标”,不断强化医院内涵建设,提升服务品位,不断加快妇幼项目建设,改善医院环境,狠抓产科质量提升,全县妇女儿童健康得到进一步保障。一是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和儿童保健手册,对高危孕产妇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对查出的体弱儿、高危儿进行及时治疗和科学指导。前九个月年母乳喂养率98.25%,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均达100%,孕产妇死亡率为30/10万,新生儿死亡率为1.80‰,婴儿死亡率为2.1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10‰,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0,均控制在市要求指标之内。三是继续抓好了“降消”和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工作。1—9月份,住院分娩5129人,住院分娩率98%;住院分娩补助4264人,共发放补助资金170.56万元;免费发放叶酸6337人,服用率达95%,依从率达90%。四是“两筛”工作有序开展,“听筛”工作逐步规范。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降低了聋哑儿童发生率。6月份,省卫生厅授予县为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医疗救助示范项目县,确定县妇幼保健院为省“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基地”。7月1日至8月13日,在全县范围为500名新生儿提供免费听力筛查。1—9月份,全县“两筛”共5079人,筛查率为94.36%;“听筛”共4160人,筛查率为85.51%,有效降低了弱智儿和残疾儿发病率,提高了我县出生人口素质。五是积极筹备开展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工作,9月底召开了“两癌”项目工作启动会。五是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竞争力。按照招标采购程序顺利完成了204万能力建设项目的医疗设备招标采购工作;从省财政厅争取到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资金200万元与国家卫生部免费配备的化验设备一套,这为进一步提高妇幼保健院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篇8

【关键词】 非营利性 医疗机构 税收政策

一、关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其税收优惠政策

1、关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所谓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一个运营医疗机构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并不以营利作为运营的目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收入主要用于弥补医疗服务的成本。

2、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优惠政策

对社会资本进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举办,能够享受和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一是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照国家所规定的价格获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其各项税收。二是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产自用制剂,对其增值税进行免征。三是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非医疗服务的收入直接用在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那些部分,经过相关税务部门的审核批准,可以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应该纳税的所得额进行抵扣,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余额征收其企业所得税。四是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车船、土地以及房产免征收其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及房产税。五是鼓励对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进行一定的捐赠,对其符合相关税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可以使其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营利性医疗机构区别

营利性医疗机构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营利性医疗机构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经营目标不同、分配方式不同、处置财产方式不同、收支结束用途不同、是否享受财产补贴不同以及价格标准不同等等。

其中,经营目标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营利性医疗机构所运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其利润的最大化,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所运行的重要目标是特定社会目标,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并不以赚钱作为自己经营的目的。营利性医疗机构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分配方式不同,营利性的医疗机构进行盈利以后,投资者对于营利性医疗机构税后的利润可以进行分红,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由于其并不以赚钱作为经营的目的,但是为了扩大其自身的医疗规模,也可以适当的盈利,但是这种盈利只能用于以后自身的发展,投资者并不能对其进行分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处置财产的方式也不同,营利性的医疗机构由于其自身经营不善而终止了服务,投资者个人就可以对其剩余的资产进行处置,然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如果终止了其自身的服务以后,其剩余的财产只能够由相关的社会管理部门或者是其他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进行处置。营利性医疗机构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这二者在收支结束用途不同主要表现在,营利性的医疗机构收支和结余都是用于对投资者的回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结余、收支并不能用于其投资者的回报,也不能够用于为其自身职工的变相分配,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所有盈余和利润都只能够投入到医疗机构的再次发展之中,可以用于引进先进的技术、购买设备以及开展新的服务项目,或者向公民提供成本比较低的医疗卫生服务等等。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是否享受财产补贴这方面也不同,对于政府办的县级以及县级以上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以定向的补助为主,这一定向补助主要是由同级的财政进行安排。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则没有任何的财政补助。这二者的不同还体现在价格标准不同,营利性的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一般都实行市场调节价,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根据实际的服务成本或者是市场实际的供求情况进行自主的制定价格,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主要实行政府的指导价格,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按照主管部门进行制定的基准价格,并且在其浮动的范围之内,对基本的单位实行医疗无服务价格确定。

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相关税收政策

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财政部的《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中,明确了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笔者对其进行概括:第一,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照国家规定所取得的医疗收入进行各种税收的免征,但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按照国家所规定价格而取得的收入,不能够享受这项税收政策。第二,对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从事非医疗服务所取得的收入,应该按照相关税收的规定进行各种税收的征收。第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将自己所得到的医疗服务收入,应用于改善自身医疗条件的那部分,经过相关税务部门的批准,可以和其应该缴纳所得税额进行抵扣,并且就其自身的余额进行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第四,对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己用的车船、房产以及土地,免征收车船使用税、房产税以及城镇土地使用税。

1、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政策之现行价格政策

(1)现行价格政策政府定价。政府的定价主要体现在政府对于基本的特种药品、列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药品、医疗服务以及列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用药目录药品等等,这里所指的特种药品,例如计划生育、抗癌、精神、麻醉、解毒以及急救等等特殊化学药品。对这些类型的药品实行严格的政府定价政策。这一价格的制定主要参照《价格法》的规定进行的,主要由价格的主管部门按照其管理的权限进行定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则必须要严格的按照政府制定价格进行收费,目的主要是为了人民群众提供了收费低廉、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政府的财政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照所承担的任务进行补助的给予,与此同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享受免税收政策。而在美国,其医药卫生事业主要采用HMO的医疗模式,也就是利用健康维护组织来为人们提供医疗卫生服务,HMO的资金来源于各种社会税收,而所筹集的资金,则是依照基金或者是其他形式的金融产品的模式来进行管理运作的,所以国家不予征收负税。

(2)现行价格政策政府指导价。对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来说,政府指导价主要体现在一些药品上面,除了上述所实行的政府定价药品之外,其他的药品销售都实行政府的指导价。相关的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药品只制定其最高的零售价格,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可以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进行自主的制定药品的销售价格,然后进行销售。

(3)现行价格政策市场调节价。所谓的市场调节价一般都适用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开展特种的医疗收费服务,例如医学保健、健身以及美容等等少数的服务项目,对于这些服务项目,国家有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和限制。

2、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政策之现行税收政策

2000年7月10日,经过国务院批准,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局联合了《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该通知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做了如下的规定。

(1)对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价格所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国家对其免收各项税收。

(2)对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从事非医疗服务所取得的相关收入,例如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培训收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财产转让收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租赁收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对外投资收入等等,应该按照国家的规定征收各项税收。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而言,其非医疗服务所得从本质上来讲隶属于营利所得,已经超出了其自身公益性的非营利特征,因而对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来讲,机构从事非医疗服务所取得的收入当中,直接用于改善其自身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那部分,经过相关税务部门的审核和批准,可以对其应该缴纳的所得税额进行抵扣,但剩余部分则应当依照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式予以征收。

(3)对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产自用的制剂,免征收其增值税。

(4)对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药房分立为独立药品零售的企业,应该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其各项税收的征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将药房分立成为独立的药品零售企业,该药品零售企业的基本属性已经不再是公益性的医疗服务机构,而是一个营利性的企业,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而是通过药品的销售来实现医疗机构的盈利。这部分盈利有少数会被用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自身建设中,对于这部分所得可予以免收各种税收,但是对于剩余的部分,则应当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如数征收。

(5)对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房产、车船以及土地,免征收其房产税、车船使用税以及城镇土地使用税。

对于以上笔者所阐述的税收优惠政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具体应该包括:城乡卫生院、临床检查中心、疗养院、护理院(所)、急救中心(站)、门诊部(所)以及各类各级非营利性医院等等,他们所提供都是对患者进行治疗、计划生育、接生、保健、康复、预防保健、诊断、检查以及和这些相关的提供病房住宿、伙食、救护车等等业务。

四、结论

本文中,笔者首先从关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以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优惠政策这两个方面对关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其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浅谈,接着又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营利性医疗机构区别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最后,笔者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政策之现行价格政策以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政策之现行税收政策这两个方面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政策进行了探讨。在进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政策之现行价格政策时,笔者主要从现行价格政策政府定价、现行价格政策政府指导价以及现行价格政策市场调节价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参考文献】

[1] 孟庆跃、卞鹰、孙强、葛人炜、郑振玉、贾莉英: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问题、成因和调整方案(上)[J].中国卫生经济,2002(5).

[2] 王建国、涂绍湘、周婕:整体推进与规模扩张:民营医院抢夺竞争制高点——广东省惠州协和医院的战略规划及其思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Z1).

[3] 周益众、俞淑华、杨光华:营利性医疗机构对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与存在问题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4(1).

[4] 冯文、阮云洲、张拓红、迟宝兰、于宗河、赵淳、赵亮、刘东兴、倪红日:营利性医院税收政策研究阶段报告[J].中国医院,2004(5).

[5] 胡善菊、李万才、黄如意:从税法基本原则来看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歧视问题[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7).

[6] 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中医药局关于印发《关于完善城镇医疗机构补偿机制、落实补偿政策的若干意见》的通知[Z].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文告,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