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发展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色农业发展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讯作者:王 慧(1964-),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 huiwang200406@163com
摘要: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特色农业是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特色农业基本概念认知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了促进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特色农业;SWOT分析;章丘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6-0148-05
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特色农业是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农业是建立在特色资源优势基础上的集约型、科技型、效益型、产业化的新型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特色农业基本概念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 特色农业的基本概念
关于特色农业的概念有多种表述。陈东景等认为,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1]。刘志民等认为,特色农业是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开发新产品或从事具有地区特点的农业生产活动。特色农业包括都市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水体农业、立体农业、绿洲农业、旱地农业等[2]。谢莉认为,特色农业是根据市场需求,在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特定地域,以其特有的农业技术和经营形式,生产、加工出具有特殊品质、性能或功能,并具有特别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的产业[3]。李孝忠等认为,特色农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区域凭借各自的特色农业资源、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生产[4]。朱鹤健等认为,特色农业是在特定区域资源优势条件下,通过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特色农产品,并形成有很强竞争力和显著经济效益的、有一定生产规模和产业化程度的农业生产体系[5]。
以上关于特色农业的概念在论述上并不统一,但这些表述却基本上反映了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我们认为,所谓特色农业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地区利用区域特有资源、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等,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和地区专业化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其竞争优势来自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生产的地域专业化、资源的集约利用、产品的特质化和品牌化、经营组织的一体化等。
2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章丘市为山东省省会济南市的副中心城市,总面积为1 855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018万,耕地为76万公顷。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72亿元,比2010年增长1426%,在该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市)的评选中,位列第34位。多年来,章丘市先后投入20多亿元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托区域优势、资源优势,章丘市伴随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初步形成了章丘大葱、龙山小米、鲍家芹菜、文祖花椒等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品牌农产品。
21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分析(S)
211 自然环境优越 章丘市位于泰沂山区北麓,地貌类型自南向北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和洼地,分别占到全市总面积的308%、259%、307%和126%,且区域内土壤类型多样。章丘市地处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热同期。黄河、绣江河、小清河、漯河、巨野河等河流穿过,便于农业灌溉。以上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章丘市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生产条件。
212 区位条件优越 章丘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济南市副中心城市,是“济南半小时经济圈”和“济南一小时都市群”的重要节点。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章莱路、潘王路等交错纵横,对外交通四通八达,距京沪、京福高速公路、济南国际机场有半小时车程,3个小时即可达青岛港口,覆盖范围广、通达性强的区域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基本形成。
213 农业发展基础好 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粮食产量连年增加,2010年粮食产量达到679万吨,比2009年增加29%。到2010年完善土地整理8 000公顷,新增高效农业13万公顷,获“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农业基地建设初有成效,建设了鲍家芹菜、曹范核桃等品牌基地,对其他特色农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提供了示范带动作用;品牌效应日益突出,2011年鲍家芹菜、曹范核桃、明水白莲藕、赵八洞香椿、文祖花椒、白云湖甲鱼等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申报成功[6];机械化水平提高,全市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分别为4 520台和2 197台,机械化耕作面积达到54万公顷,比2009年增长09%;农业基础设施较好,“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686亿元,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工程300余项,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达到87%。这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劣势分析(W)
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推进,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但其产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经营水平并不太高,制约了章丘特色农业的发展。
221 龙头企业总量少,单体规模小,带动能力弱[7] 章丘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时间较晚,整体数量少、产业链短,带动能力有限,难以实现农业的纵向发展。章丘市现主要有农业龙头企业47家,而其中仅有章丘市种业有限公司、山东荣元粮油有限公司和章丘大葱市场有限公司3家为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不管是在数量还是在实力和带动力上,都无法和现代农业比较发达的寿光市相比较。
222 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偏少 章丘市虽然成立各类协会、合作组织,但是大多数层次较低,运作水平低,只注重数量的增加,缺少发展后劲和带动作用。目前,章丘市农业生产还处于以家庭生产为主的分散经营状态,组织化程度不高,从事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强。除牛奶协会、大葱协会等在带动生产基地发展、服务会员方面发挥较好作用外,其他协会还没真正起到有效组织农民、服务会员的作用。
223 品牌效益不够显著 章丘市农产品品牌认证工作在全省都走在前列,但品牌的宣传力度较小,市场开发和经营管理不够好。2010年,章丘市种业有限公司、济南晶荣食品有限公司、章丘市锦屏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企业参加了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郑州)展示会、山东名优农产品及食品深圳展示订货会等大型国内外农产品交易会,但并没有完全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和成绩。
224 农产品创新体系不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不健全 目前章丘市的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缺乏关于高效农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知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也尚未健全,无法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阻碍了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5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化水平较低,发展后劲不足 相应的投入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的前提,而农业投入主要来自财政、信贷和农户三个方面。但从章丘市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三个方面的投入都难以保证,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老化、节水灌溉率低等问题的出现。章丘市水情复杂,河流缺乏控制性工程建设,堤防工程标准偏低,造成农业抗灾能力差,水资源短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除小麦基本实现机械化播种与收割之外,其他农作物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
226 农业经营规模较小,产业化程度较低 近年来,章丘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农业产业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业经营规模不大,农户数量多、规模小,与龙头企业合作,容易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产业化经营中多为松散的共同体,存在合同不规范现象,甚至相互之间没有合同,导致违约现象严重,经营不稳定。这都不利于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完整农业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23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机遇分析(O)
231 各种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 中央、省市坚持把“三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促进了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济南市对章丘市现代农业发展高度重视,提出了发展现代观光、生态农业的新思路,推动农业向生态化、集约化、产业化、高效化的发展之路。2012年,章丘市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为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32 区域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随着京沪高铁的贯通及济青动车的开通,区位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对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将发挥积极作用。章丘市从2012年开始 “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活动,提高村级公路的通达性,改善农村交通环境,为优质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便利条件。
233 市场潜力巨大 国内经济发展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从要求数量的温饱型向要求质量的小康型转变,对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比重将进一步增加,潜在的消费市场也必将进一步扩大,从而为章丘市优质特色农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
234 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带动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的任务。随着两大规划的逐步实施,必将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和结构调整提供强大推动力,也将对章丘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4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挑战分析(T)
241 产品出口面临的挑战 随着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的利益,会实施更加严格的非关税绿色贸易壁垒。传统农产品质量与WTO贸易要求不相符合的问题亦愈益暴露,成为新时期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8]。如何推动优质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今后章丘市发展特色农业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42 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挑战 章丘市农业发展较为迅速,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农业发达的县市相比,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可言。一是品种、质量上没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在传统市场的竞争和挑战也越来越大;二是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较低等,使得章丘市农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以诸城市为例,诸城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012年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市级以上95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8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 176家。全市90%以上的农产品可以就地深加工,农民75%以上的收入源自农业产业化经营。如何发展优质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增强自身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成为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243 地区资源、环境面临的挑战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章丘市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废弃物增长较快,如果处置不当将会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必将对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工业发展和城镇扩建占用耕地的现象日益严重,使得本就稀缺的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少,从而制约特色农业进一步规模化发展。如何在发展工业经济、保护环境和发展生态农业之间找准平衡,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共同健康发展,是章丘市发展特色农业面临的一个极大挑战。
244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挑战 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量使用农药、肥料、地膜等农资,无疑将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目前我国农药使用量居世界首位,杀虫剂占农药使用量的70%,有关部门在14个城市对9种蔬菜的农药残留进行抽检,合格率仅为54%。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加大,在提供广阔市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特色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245 农业兼业化的挑战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向城市集聚,尤其是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业出现兼业化趋势,农业从业人员以老人和妇女为主,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新技术、新科技能力差,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特色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完善农田基本建设和道路交通网络等农业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断加强农业品牌基地和示范园区的建设;再一方面,加大投入,拓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品牌基地和示范园区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32 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
特色农业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按市场需求配置资源的结合点[9]。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要利用相关资源的比较优势,生产特色农产品;另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按利益最优化原则,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特色经济优势。建立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市场营销机制,加大特色农产品的推销力度,推广“农-超”对接、“直供直销”、“定点营销”等营销新方式。
33 优化特色农业布局
利用GIS、RS等现代科技手段,结合传统方法,对特色农业资源进行调查、分类,并建立相应的特色农业资源信息库,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对农业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确定各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方向、重点等。根据地形地貌、土壤结构、农业现状、产业类型等特点,进一步优化北部特色农业加速板块、中部特色农业产业重点板块和南部特色生态农业保护板块的特色农业布局。
34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和中介服务体系[10]
树立“科技兴农”的战略思想,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依托章丘大学城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充分发挥科研、人才优势,加大特色品种的培育和研究。组织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企业和农户,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强化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
35 打造名牌产品,提升品牌形象
特色农业要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名牌产品。将悠久的人文历史环境与名优农产品的开发相结合,打造独具人文亲情的农产品。如集中打造明水香稻、章丘大葱、鲍家芹菜等特色名优产品,实施标准化生产,完善生产、储存、销售链条,完善质量监督体系,注重品牌的打造,将品牌造成名牌,用品牌赢得效益。
36 注重培养和引入龙头企业[11]
发展特色农业,必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一方面,重点扶持有能力和实力的本地企业,培育大型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聚,鼓励科技创新,发展深加工技术,延伸产业链;另一方面,搭建平台,搞好基地和园区建设,积极引入省内外和海外的相关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
37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特色农业不只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重点整治环境污染问题,对章丘日月化工、章丘市鲁晋化工、章丘电厂等重点污染企业加大监管力度,减少“三废”的排放;整治生态破坏问题,加强山体、水资源、耕地资源的保护,控制资源开发利用的短期不当行为,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为生产绿色、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以引导章丘市特色农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参 考 文 献:
[1] 陈东景,王晓峰,程国栋,等 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初探[J] 新疆农垦经济,2000,5:17-19
[2] 刘志民,刘华周,汤国辉 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2
[3] 谢 莉 湘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及其区域布局初探[J] 经济地理,2003,23(2):263-266
[4] 李孝忠,王忠诚 重庆市特色农业发展探讨[J] 经济地理,2002,22(3):368-371
[5] 朱鹤健,程 炯 闽东南特色农业生态模式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313-318
[6] 孙 桦,范继强,任庆菊 章丘市品牌农业发展思路与成效[J] 中国农技推广,2012,3:11-12
[7] 陈 顺,陈 才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与地域发展模式研究[J] 人文地理,2006,2:82-84
[8] 济南市建设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研究课题组 济南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主要模式与对策建议[J] 山东农业科学,2010,10:114-120
[9] 刘彦随,吴传钧,鲁 奇 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策略[J] 地理科学,2002,22(4):385-389
[10] 刘洪明,万述伟 青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 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0):130-136
[11] 熊 宁,曾尊固 试论调整农业结构与构建区域特色农业[J] 经济地理,2001,21(5):564-568
篇2
关键词:新疆 特色农业产业化 可持续发展 路径
本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市场竞争已由国内竞争转向国际和国内双重竞争,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度明显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央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部地区应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农业为主的新疆经济,地域特色、资源特色显著,是我国具有特色农业优势区域之一。如何依托资源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并将其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促进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新疆经济的整体优化和发展,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探讨了充分发挥新疆区域资源优势、社会经济优势的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的环境优势
资源环境。新疆地域辽阔,光热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达2200~34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70%,是我国日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丰富的光热资源利于植物光合作用,不仅使瓜果等农产品着色浓、颜色艳、品质好,而且利于果木和作物养分积累,为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和林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而新疆绿洲农业的相对隔离、干旱的气候条件、优质的水源和适时灌溉的农业生产模式,使新疆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拥有巨大的绿色环保生产条件。此外,新疆具有丰富的农作物、果品品质资源,库尔勒的香梨、吐鲁番葡萄、库车的小白杏、阿克苏的核桃、哈密的枣等。据资料记载,新疆的果树资源约有16科33属114种近1000个品种,在众多的林果品系中优良品种约有3000种之多;新疆红花种质资源鉴定与繁殖入库1550份,占国家入库总数的 63.4%,成为我国红花入库之最。
市场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结构最终决定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尽管在总需求中对农业产品的需求比例下降,但总量会上升,同时需求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初级农产品、低档产品比例下降,加工品、特色产品、优质产品的比例上升,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新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003年新疆城市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85年的123.87公斤下降为71.77公斤;人均肉禽类消费量由17.25公斤增长到27.75公斤;蛋类从3.5公斤增长到8.86公斤;水产品由2.6公斤增长到5.3公斤;鲜乳品由16.4公斤增长到30.76公斤。反映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由1985年的46.85%降为2002年的34.11%。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很大,这又为新疆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市场条件。
社会经济环境。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自给有余。从新疆来看,情况亦如此。据新疆统计资料显示,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70.01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801.64万吨;肉类由1978年的9.65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115万吨;禽蛋由1978年的4.29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23.62万吨;棉花由1978年的5.5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160万吨,棉花生产、规模与产量的生产优势十分突出。另拥有一大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如哈密瓜、库尔勒香梨、红花、葡萄、细毛羊、乳品和牛羊肉等,每年有50×104t特色瓜果产品外调出疆,畅销国内外,效益明显提高,有能力成为我国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创汇生产基地。而特色林果园艺业和畜牧业在市场、资源和生产条件上也具有快速发展的明显优势,以加工番茄、胡萝卜、石榴汁(酒)、枸杞和红花为主要内容的红色产业成为新疆特色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以珍禽和珍稀水产为代表特种养殖也在蓬勃发展。此外, 近年来政府对新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而且新疆交通的自我完善能力也在进一步加强,一批公路项目的建成和新疆航运的发展正有效地改善着新疆经济发展的硬环境。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交通困境日趋缓解,对公路、铁路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也将逐渐加强,必将有力地推动物流、人流、资金流、技术流及信息流的广泛交换,大大加快了特色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速度,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大,新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性的自然环境,使其具有了发展特色农业的良好条件;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疆自身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外部环境。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通过产业化经营方式整合现有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大有可为。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疆特色农产品生产质量、工艺落后。其一,特色优质农产品的生产量少,比重低,农业中以区域优势为基础的特色主导产业未建立起来。绝大多数地方还没有真正确立以市场为导向、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高、技术领先的特色主导产业。棉花、小麦、甜菜、西红柿一直是传统主导产业,虽然有些地方已经形成了一些产业链,但相比之下十分薄弱。其二,特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等限制因素,导致一些已建特色农产品基地品质退化严重,良种繁育工作没有跟上,大量的优质乡土品种没有得到好的开发和挖掘。其三,特色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滞后,农业产业链条短,市场范围狭窄,缺乏对农业生产的拉动效应。从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品质来看,新疆大部分特色农产品基本上还停留在初加工阶段,由于加工、包装手段及标准化程度较落后,加工效益较差,特色农产品后续增值效益未充分发挥出来;从特色农产品的商品品质来看,由于缺乏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检测手段,特色农产品还存在着整齐度、纯度、净度较差以及包装粗糙等问题,因此商品品质不高。此外,特色农产品的贮藏、保鲜能力差,使销售内地和出口的优良特色农产品受阻。
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多数企业仍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大的企业少。多数龙头企业,一是实力不强,仍然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自有资金有限,规模较小,抵御市场风险、自然风险能力低;二是管理水平低,决策能力、应变能力、销售能力不强;三是科技含量不高,龙头企业科技人员较少,科技研究和开发能力较低。
农产品流通不畅,市场体系有待完善。市场开拓、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完善既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难点,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新疆与内地仅靠兰新公路等仅有的几条干线相连,运输路线长,地利上不占任何优势,成为阻碍农产品流通不畅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运作中的职能需要尽快转变。由于目前新疆市场化程度低,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运作中仍起决定作用,大大影响产业化的进程。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须给政府一个恰当的定位,使政府由产业化经营的直接参与者转变为间接管理者。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地域优势,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在名、新、特、优上大做文章。目前新疆特色农业主要包括:特色种植业的棉花、哈密瓜、番茄等,特色林果业的库尔勒香梨、枸杞、葡萄、大枣、核桃、石榴等,以及优质畜牧业的细羊毛、乳制品和牛羊肉等。走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首先必须重视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优质棉产业基地建设 以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棉基地为目标,以提高品质和发展多类型棉为突破口,调整棉花种植布局,稳定宜棉区,严格限制次宜棉区发展,淘汰风险棉区;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品种结构,发展优质细绒棉、中长绒棉、长绒陆地棉和彩色棉的生产基地;全面推广超宽膜、高密度、机采棉、膜下滴灌、精量点播、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成熟配套技术,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特色林果园艺业基地建设 特色林果园艺包括发展哈密瓜、葡萄、库尔勒香梨、皮亚曼石榴、优质杏、薄皮核桃、蟠桃、大枣、巴旦杏等名优特瓜果基地。通过优先发展优质苗木种子基地建设,提高特色林果园艺产品质量、规模和效益,形成系列化、多类型、多品种、高质量的特色、优势林果园艺产品。
优质畜牧业基地建设 新疆草地和饲草料资源丰富,畜种和畜产品质量优良是发展畜牧业的最大优势,其中最具优势的是细羊毛、乳制品和牛羊肉,新疆细毛质量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最好的澳毛质量水平。在保障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的前提下,一是着力改良草场、遏制草场退化,在草原畜牧业、农区畜牧业和城郊畜牧业并举的前提下,重点发展农区畜牧业,并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发展以出售草皮或饲草为目的的草业;二是以细羊毛、乳制品和牛羊肉为重点,抓好细毛羊和山羊绒基地、肉牛和肉羊基地、乳制品基地和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大力繁育和推广优良畜种、草种,推广普及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建立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三是采取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经营相结合的途径,大力发展特色珍禽水产养殖业、马鹿等特种动物养殖业,逐步实现优质化、规模化。
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建设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加大基地建设力度的同时,还要依靠科技提高产品档次,适度扩大种植面积,形成稳定的生产能力。此外,还须重视特色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建设,使其真正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龙头”,带动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首先,从市场开拓能力,产品的开发能力,相当的规模和实力及发展后劲等方面考核、选择龙头企业。既注重当前表现出来的优势,更注重发展潜力,既研究市场优势潜力,又分析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与潜力,尤其是人才技术资源的优势潜力。其次,通过各种优惠宽松的政策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在贷款方面,一要保证财政对农业投入重点用于特色农业产业化,而用于特色农业产业化的投入重点则要用于龙头企业;二是调整信贷结构,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及其它商业银行资金投放重点应支持龙头企业,在信贷资金计划安排上给予重点保证,统筹安排贷款,提供承兑汇票、信用证和结算业务,对大型项目、基地开发、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开发实行龙头企业承贷承还制度。在税收方面,减免地方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凡是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以及流通领域内相关服务业的龙头企业可免征一定期限的所得税。此外,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建立龙头企业风险保障体系,减小企业风险;积极利用资本市场,组建特色农产品集团作为新疆特色农产品的大型龙头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租赁融资等多种方法在资本市场上多渠道筹集资金获得快速发展。再次,龙头企业的建设,一要依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将企业塑造成面向市场的新型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使龙头企业成为规范的现代企业;二要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相对集中发展,形成规模经济的特色产业化龙头;三要强化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产品开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
市场建设
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一要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支持和逐步发展各种营销组织和中介组织,参与特色农产品流通,降低流通费用,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要有计划地在重要的特色农产品产地和集散地扩建、改造、新建一批具有新疆特色、能够辐射和影响周边区域乃至全国的综合批发市场和各类专业市场,逐步形成有形市场流通与无形市场交易的现代化流通环境,保证特色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产业优势。
政府职能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建设主要包括强化、弱化、转化三方面,即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弱化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转化政府的社会职能。第一,强化公共管理理念,实施公共管理。这方面内容主要包括:依法行政的理念,杜绝违法运行,“暗箱”操作;政务公开的理念,保证民众对政府信息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层级管理的理念,扩大政府系统内部的沟通、协作与监督;公开服务的理念,将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注入政府管理之中,追求创新、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目标。第二,明确政府维护市场正常运行和弥补市场缺陷的基本职能,将单纯的经营性事务,即没有外部性或外部性较小的经营,由市场机制调控运作;将具有较强外部经济的经营性事务,比如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主体培训等具有社会公益的行为由政府扶持。第三,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保证市场运行的外部条件。在深入研究和正确把握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减少行政干预,综合运用市场、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调控,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提供服务和改善发展环境等综合性措施,保障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产前、产中和产后协调发展的关键。由于特色农业的主要方向是优质产品、专用产品、深加工产品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传统的小规模分散经营难以进行,需要相应的先进生产资料以及技术、加工和销售等配套服务,所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仅是改变经济行为主体就能够解决的,除了农业生产环节以外,还需要相应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此,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从新疆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建立适应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的融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服务形式、多种联系渠道于一体的多样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通过各服务组织的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发挥特长,优势互补,建立立体化的多功能服务网络;三是在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独立的新兴产业,在充分满足产业化链条各环节需要的前提下,应实现服务性质的有偿化和服务经营的企业化;四是协调各服务组织之间的关系,减少相互间的重复建设和利益纷争,使服务组织逐步向一体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并通过合同购销、合作供销等形式密切与农户联系,建立灵活多样又有章可循的运行机制;五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适应市场运作规律,制定日益完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政策和法规,既保障各服务组织的基本权益,又强化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行为的规范。
参考文献:
1.王元京.西部特色经济的产业识别与评判标准探讨.经济学家,2001(2)
2.马宗舜.论区域优势与农业产业化方向选择.理论与改革,2000(6)
篇3
关键词: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农业技术创新
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对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发展特色农业既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扎囊县而言,其虽然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也面临一定的发展问题,因此充分的了解扎囊县发展现状,对其特色农业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对于扎囊县未来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扎囊县农业发展现状
所谓发展特色农业就是从区域性特色出发,运用当地独有的农业资源优势,将自身的农业产品做到品质优势和价格优势,从本质上提升当地的市场竞争能力。换个角度说,通过依托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但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可以调节当地的产业结构,因此在扎囊县发展特色农业,是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的[1]。为此,首先从扎囊县的地理环境分析,其位于的中南部,西连贡嘎县,北与拉萨相连,其是具有一定地理优势的;从气候分析,其处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因此具有日照充足、霜降周期短、昼夜温差大等特点,由此可见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优势,尤其是近些年扎囊县青稞产量增长迅速,具有特色竞争的产品有几十种以上,如蚕豆、豌豆、萝卜、白菜、冬小麦,且黄牛肉、羊肉更为著名。虽然其农业产品特色优势比较明显,但是这其中也有很多实质问题让扎囊县的特色农业发展陷入了困境,如产品规模小、未形成产业就是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都知道,若想使一个产品形成一个产业,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是对于扎囊县而言,虽然很多农业产品都比较受市场欢迎,但是就是由于规模比较小,因此很难形成一个产业,如巴旦杏、天山乌梅等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且口味也比较独特,但是由于规模比较小,因此在外销上就比较困难,且现下扎囊县的产品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也存在一些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的实现扎囊县特色农业的长远发展。
2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2.1扶持特色农产品协会发展
从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模式分析,其不外乎有五种,即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市场集中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综合集团开发带动型。因此从扎囊县的农业特色分析,采用龙头企业带动型去为当地的特色农业进行带动,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方式[2],对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无疑是会形成一定推动作用的。且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做出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政府可以创建一些特色农产品服务组织,如农产品行业协会、产销联盟、农业合作社等,帮助农户拓宽市场信息渠道,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避免农户出现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现象,进而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业销售的一体化,帮助一些小规模的农户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量,从本质上减少企业与农民的损失。同时通过特色农产品服务组织的建立,可以加强农户与政府之间的沟通,进而通过政府对市场形成一定的调节,在维护农户利益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量,进而开拓更宽广的国外市场。
2.2支持农业技术创新
农业技术的创新,是推动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有利条件,同时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下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困境。而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扎囊县在进行产品种植时,要运用更多的创新农业生物技术,从而扩大像巴旦杏、天山乌梅、无花果等农作物的产业种植结构,从而解决规模小这一问题。同时也可以利用一些农业生物制剂,去提高水果的单产量,再或者运用微生物技术,将农作物的遗传品种进行改良,且随着近些年新型农业技术的发展,若是可以将其大幅度的作用在扎囊县的土地上,不但可以改进原有的青稞种植技术,还可以缓解青稞重复种植的土地环境压力,在新型农业技术的带动下,推动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但是需注意的是,由于创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特性,且具有较强的外部正效应,因此其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领域,因此在应用具体农产品技术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才能大规模的投入生产。
2.3加强品牌经营管理
品牌虽然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但是其对于扎囊县特色农产品发展却至关重要,可以说通过品牌的塑造,可以帮助扎囊县迅速占领相关农产品市场[3-5]。为此首先要树立品牌观念,增强自身的品牌意识,这会成为扎囊县农业品牌培育的先决条件,进而提升扎囊县的特色农产品市场经济力量。其次加强对农产品的认知工作,运用一种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去进行特色农产品生产,不断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扎囊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使扎囊县的特色农产品可以成为当地的一个地理性标志,换句话说,当人们提起青稞,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扎囊县,那么就可以说扎囊县特色农业品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最后在扎囊县建立一个完善的特色农业管理体系,进而不断的对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式的管理,确保扎囊县的特色农业品牌可以经久不衰,实现扎囊县特色农业的长远发展。
总之,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必须要从区域特色出发,并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进行统筹规划,才能确保扎囊县特色农业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作者:单增卓玛 单位:山南市扎囊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清先.世纪之交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思考[J].研究,2015(04).
[2]温军.未来的呼唤: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导报,2014(11).
[3]严茂超.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6(02).
篇4
关键词:湘西州;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基金资助: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1JD027)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民族地区创意农业发展模式探析――以湘西州为例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5日
近年来,创意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国内一些地区也将创意农业作为重要的农业内容,创意农业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大都市已经取得了成效。而对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创意农业会有哪些共性基础上的特性?如何选择特色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本文以湘西州为例,探索民族地区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以期为其他民族地区创意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一、湘西州发展创意农业的SWOT分析
湘西州创意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优势与劣势并存的双重局面,用SWOT分析如下:
(一)strength(优势)
1、资源优势。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是湘西州发展创意农业得天独厚的内在条件。湘西州是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和中西结合部的生态走廊,有着独特的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流域在10平方公里的河流共444条,境内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堪称野生动植物资源天然宝库和生物科研基因库,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63.1%,经过退耕还林,注重植被保持。湘西州是文化大州,历史悠久,边地异文化源远流长,民间工艺丰富独特,民族风情浓郁。截至2011年5月,湘西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2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8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6个。神秘隽永的土家、苗、白族民族风情,以及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湘西山寨和自成体系的楚巫文质化,给世人以神秘莫测之感。这些极为珍贵的“精神植被”,正是湘西州创意农业的精髓。2000年以来,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湘西州着力打造“神秘湘西”、“魅力湘西”品牌。成功争创为CCTV2006年度“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去处”。形成了以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游、德夯民俗风情游、猛洞河土家文化生态游、里耶古城游四大旅游板块,成为全国旅游高速增长地区之一。
2、特色产业优势。特色农业为创意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政策的引导和措施的扶持下,湘西州初步形成了以柑、猕猴桃为主的水果业,以食用牛羊为主的草食牧业,以优质烤烟、蔬菜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业,以青蒿、百合为主的中药材等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格局。截至2010年,全州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8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5家,带动全州22万户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基地150万亩。全州农业产业化向高层次、高效益、高标准方向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二)weakness(劣势)
1、区位劣势。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其区位特点:一是处于内地,不利于产品出口;二是远离以大中城市为主体的特色农产品消费群体;三是远离交通运输主干线,加上地处山区,交通基础建设落后,不利于产品运输和交流;四是虽处于湘、鄂、渝、黔边区,但毗邻的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市场容量极为有限。
2、信息劣势。由于偏远区位、城市稀少、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差,湘西州的信息化水平明显低于东部、中部地区,甚至还落后于相对发达的西部地区,这种差距造成的影响有时更甚于经济上的差距。创意农业的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水平,信息劣势是湘西州发展创意农业的主要障碍之一。
3、科技、人才劣势。创意农业不仅是资源和劳动密集的产业,它还是包含高科技成分、高效益的农业。创意农业的发展需要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而目前,湘西地区这些人才缺乏,特别是后两种人才的缺乏更是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增效的主要问题之所在。调查表明:一是湘西地区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绝大部分在初中以下文化,文盲半文盲占相当大的比重;二是高等人才总量虽具一定规模,但仍严重不足;三是人才在职能分布上,技术人才相对较多,管理人才相对较少,生产人才相对较多,经营人才相对较少。
(三)opportunity(机会)
1、政策优势。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近几年一些学者屡次建言,“在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世界经济日益成为创意经济的时代,应当不失时机地通过发展创意农业来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如今,创意农业引起了各级政府的关注,积极为创意农业的发展铺路开道,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新一轮扶贫战略的实施给湘西州带来的不仅是发展的机遇,而且通过政府干预直接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实惠,为湘西州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发展创意农业只要规划合理,现实可行,政府就会给予大力支持。
2、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优质、高端的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消费习惯由趋同性向个性化转变。消费结构的变化,为湘西州特色经济与创意农业的发展无疑提供了新的需求空间。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背景下,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正呈现加速之势,发达地区的一些产业、资金、劳动力和技术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以上这些变化,同样也为湘西州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四)threat(威胁)
1、创意农业意识不足。随着创意农业日趋深入的发展,湘西自治州也在进行一些相关的探索,开展类似创意农业的工作。但是,他们对于创意农业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对创意农业的认识不到位,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强调规模忽视品牌的落后观念仍然存在;参与、从事创意农业工作的企业、机构较少,相关管理部门、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尚未将创意农业列入议事日程,通过创意构建农业发展链条、提高附加值的思路还未落到实处。所进行的一些项目仅仅停留在发展特色农产品和良种上,或是以开发观光农业为主。
2、严峻的市场挑战。湘西农村从业者大多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农村生产力低下;另外,交通运输不便、市场观念落后从而造成该地区市场体系不健全,国内外市场的起步较晚,加之当地市场的容量有限,因此,湘西发展创意农业市场竞争力弱,易受到其他市场的威胁,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不强。
二、湘西创意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一)特色文化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文化具有较强的渗透和辐射功能,能够成为拓展市场的利器。湘西创意农业的民俗文化植入的模式,就是通过创意的手段将蕴含在湘西农村的优秀民俗文化与农业相结合,形成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湘西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歌舞文化资源,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因此在发展创意农业时,要充分运用这些资源。以文化资源为依托发展的创意模式有:1、特色民族文化庄园模式,即运用湘西苗族、土家族文化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庄园,让都市人们在这里休闲度假时既可以看到独特的苗族、土家族文化,又能吃到苗族、土家族的特色菜,特色农产品;2、独特民间工艺产品模式,在发展特色文化庄园时,可以在人们观光庄园时展示民族体育活动、民间工艺,让游客亲自参与其中,享受其中的乐趣,以此来促进民间工艺品的发展。发展湘西创意农业要注意挖掘湘西民俗文化内涵,注重文化创意理念,提升生活品质,借助自然、历史、文化资源,这样才可以发展壮大创意农业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地方旅游和经济的发展;3、地区品牌发展模式,湘西州创意农业可以结合“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著名品牌、商标等市场基础不断提高其文化感召力,提升消费者效用,从而拓展市场空间。
(二)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创意农业的核心即是对传统特色农业的再创造和对其优势的再放大,借助于创意产业整合资源要素,可以实现地区资源的价值转换,促进湘西州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湘西州可以立足于农业的四大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产业的创意化为农业注入创新活力与文化元素,有机整合山水农林、特色产业、土特产品、农事活动、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依托市场对资源和农产品配置机制,集中资金,转动创意农产品实现“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产业链以系统效益为动力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户增收,引导农业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拓展,因而能全面提升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三)低碳生态强化模式。湘西山区面积广阔,森林覆盖率也很高,因此湘西创意农业可以以生态涵养为前提,在市场的导向下运用科技手段发展绿色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创意服务业体系。1、观光种植业。即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作物品种,创办花果树木园地,让游客在园圃观花、果园采摘等。湘西猕猴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有机酸,能调中理气,生津润燥,具有果实大、产量高、品质好、味甜美等特点,因此可以发展猕猴桃观光产业,在猕猴桃成熟的季节发出宣传,带动旅游和当地都市消费者前来观光采摘;2、观光牧业。即兴建观光性的牧场、养殖场、打猎场、森林动物园等,养殖各种兽、鸟、畜等,让游人观光和参与喂养等。湘西地属丘陵地带,林地宽广,所以适合发展山间养殖厂,如现在流行的柴鸡蛋、绿色鸡蛋,就是把鸡放到山间自然喂养,以满足都市人们自然健康的需求;(3)观光副业。湘西是土家、苗族、侗族等近30余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加工制作绝技。所以可以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观光旅游业;4、体验低碳的生活方式,此方式是为了满足都市人们接触自然,感受原始生活,避开都市喧嚣的需求。湘西工业经济不发达,民风淳朴,自然环境保护较好,加上旅游资源丰富,因此可以让人们在旅游时能体验到钓鱼的乐趣、采摘的乐趣等,让游客们体验最原始、最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特色服务创意式。创意产业蕴含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人本化现代知识服务业,创意农业主要为人们提供精神服务和精神享受,而不仅仅是为了向人们提供衣食住行等物质性的服务。发展特色的服务模式,一定要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降低成本和风险。湘西广袤的山林地区,水果品种丰富,因此可以开展休闲度假式的果园,在果园内提供家庭或者是情侣式的庄园,在庄园内人们可以采摘水果,有专业的人员教如何制成果酱、果汁、水果蛋糕、饼干之类的服务。这样既能减压调和人家关系,又能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湘西州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实施建议
(一)整合资源,系统规划。湘西州创意农业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和细致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地资源,对创意农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深入挖掘,在不同区域开发具有不同特色的创意农业产品服务,避免区域内的相互模仿,恶性竞争。另外,在城乡联动发展的基础上,将创意农业纳入城乡统筹大系统下,使城乡之间资源和产品优势互补,市场共享,推进创意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搭建平台,提升服务水平。湘西州政府要注重支持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创意农业产业协会、研究协会、品牌协会和其他专业、行业性协会以及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积极为创意农业企业提供品牌推介、法律服务、信息交流、技术服务、商标以及融资担保、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服务。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强化产学研结合,推动农业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利用政府农业科技项目引导作用,实施创意农业科技示范工程,有效提升科技支撑创意农业发展水平。
(三)拓宽渠道,建立多元化创意农业投入机制。湘西州一直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是“老、少、边、穷”地区,在各方面的发展都有所欠缺,资金紧缺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创意农业的开发水平,这就应该积极探索创意农业投融资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湘西州各级财政应安排创意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与农民联系紧密、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创意农业项目,确保做大规模、做出效益。要努力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支持创意农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创意农业上市融资,增强创意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帮助有条件的创意农业龙头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努力拓宽投入渠道,积极推进创意农业上市融资,增强创意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
(四)加强合作,为创意农业提供人才支撑。湘西州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引进和培养创意农业人才,建立健全创意农业建设的人才支撑体系。建立创意农业人才的引进和聘请机制,鼓励和支持在全国范围内引进和聘请创意农业高级人才;建立创意农业人才的激励机制。设立“创意农业人才奖励基金”,对在创意农业产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门人才、教育培训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给予奖励;积极组织专业知识技术人员和有关机构开展创意农业知识培训。
(五)鼓励农业创意发展,建立健全补偿体系。创意农业作为新兴的农业形态,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但同时,创意农业也是高附加值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基于此,湘西州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工业企业、文化企业、科技企业投资支持创意农业发展,在行政性收费与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支持方向的创意农业产品和项目予以扶持。把创意农业纳入政府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和补偿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创意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技术、市场和纠纷调解等服务。
主要参与文献:
[1]厉无畏,王慧敏.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2.
[2]王爱玲,刘军萍,秦向阳.创意农业的概念与创意途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14.
[3]胡小武.创意农业与农业发展新思维[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6.
[4]章继钢.建设创意乡村发展创意农业[J].改革与开放,2010.3.
[5]张俊.创意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初始条件与动力支撑[J].技术经济,2009.6.
篇5
关键词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对策;河南商丘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319-01近年来,商丘市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三化协调,粮为基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加快现代农业种植小区建设为抓手,重点抓好产业优势、农业效益、示范带动,力求在新、特、名、优上有所突破,努力打造商丘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以柘城县三樱椒、夏邑县食用菌、宁陵县金顶谢花酥梨、虞城县红富士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享誉全国。
1 商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现代农业种植小区发展迅猛,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自2007年商丘市现代农业种植小区开始建设以来,规模效益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特色产业基地。如夏邑县车站镇的食用菌,睢阳区李口镇、虞城大杨集的西瓜,柘城县胡襄镇,宁陵县孔集乡的三樱椒,宁陵程楼乡的温棚黄瓜,睢县城郊乡的芹菜,民权县花园乡的花菜,睢阳区郭村镇的脱毒马铃薯等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目前,种植小区总数已由2007年的40个发展到现在的100个,总规模达到8万hm2以上,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3 hm2。
1.2 特色农产品花色品种增加,品牌认证实现突破
通过一引二繁三推广,全市的名、特、优、新品种更加丰富,特色农产品实施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品牌不断增多。截至2011年底,全市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37个,面积17万hm2;无公害产品119个,年产量100万t;绿色食品16个,年产量13万t。10个农产品生产基地被河南省农业厅定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面积达0.3万hm2;注册生产的“龙雨”粉丝、“梁苑”番茄、“代庄”草莓、“故道情”牌香蒜等10个产品被评为“河南名牌农产品”。
1.3 区域特色初步显现,农业产业化集群稳步推进
传统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开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不断发展壮大,生产由原来零星的插花分布,向跨行政区域的片状、带状发展,形成各具优势的农业产业化带和产业群,一些主导产业已呈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如夏邑县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以食用菌、果蔬产业化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以中州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以河南金之荣食品有限公司等为支撑,以车站镇程大庄为核心基地,覆盖车站、王集、李集等乡镇的食用菌产业化集群。
1.4 产、供、销体系逐步健全,产业效应日趋明显
全市已初步形成以蔬菜、瓜果、食用菌及后续产品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体系。目前,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84个。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重点企业57家,涵盖了粮、棉、油、菜、果、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年产值逾200亿元,带动生产基地逾200个、农户逾130万户从事规模生产,占全市总农户的22.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的18%以上来源于产业化经营,优质特色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提高[1-2]。
2 商丘市特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土地经营规模小,抗灾能力弱
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布局分散、规模小,主导产业不突出,没有形成区域种植;基础设施不配套,基地缺乏必要的水利、交通、用电等基础条件,特别是设施特色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抵御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改善[3]。
2.2 政策扶持力度小,服务水平不高
商丘市是农业大市,国家、省和市对粮食生产高度重视,政策、资金扶持上都比较到位。但对特色农业扶持范围较小,扶持力度不够,资金少且分散。金融部门出于自身利益和资金安全因素考虑,对企业和产业大户的信贷支持往往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科技支撑力不强,部分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受资金、技术的影响,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机制不健全,推广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弱。技术服务也往往注重产中,而对产前、产后服务缺少思路和办法,领域延伸、空间拓展不够,致使一些特色农产品关键技术到位率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贮藏加工应用率低,特色产业产量、质量、效益不高[4]。
3 商丘市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3.1 加快推进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扩大产业基地建设
借鉴商丘市农村土地“小块并块大块”互换流转成功经验做法,在尊重群众意愿,坚持“两不变”原则(即保留原有分地人口不变,保留原有耕地面积不变)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小并大”工作。注意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相结合,吸引外来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投资兴建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扩大规模生产。
3.2 扶持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充分利用现有龙头企业资源优势,着力培育一批有优
(下转第321页)
(上接第319页)
势明显、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使之发挥大的带动力,推动商丘市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对特色明显、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规模加工企业,帮助企业着力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深度加工、发展水平和带动作用。
3.3 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
立足现有品牌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一批特色农业品牌。一方面加快建立、完善特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作为标准化生产的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标准的制订和实施,继续推进品种、技术、知识3项更新,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评奖、评优,提高产品知名度。另一方面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建设,完善现有质量监督、监测体系和控制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加强产品质量检测,保护名牌农产品的安全生产。
3.4 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
着力抓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加快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建立农业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新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鼓励农技人员采取离岗、兼职等形式创办或以技术入股领办农业示范基地,加强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农户的技术培训,结合“阳光工程”培训等惠民工程,重点提高规模化基地种植大户的科技素质,培养一批骨干农民。
3.5 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财政支持
加大对国家、省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强政策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引领,统筹协调;充分利用特色农业发展项目,整合各类惠农支农资金,加大对特色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和财政担保中心、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解决特色农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
4 参考文献
[1] 全胜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11(8):192-194.
[2] 袁久和,祁春节.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成长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60-66.
篇6
关键词 时展;特色农业;浙江绍兴;柯桥区;南部山区乡镇
中图分类号 F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22-01
绍兴市柯桥区南部山区以平水镇、王坛镇、稽东镇为代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多以农业发展为主。山林众多,风景秀美,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素有“绍兴后花园”之称。近年来平水镇因地制宜,在山区严格保护好风景林、名树古木、围村林等原有绿化的基础上,平原地区大力发展“万亩油菜花”“万亩水稻”种植,集镇范围积极开展“庭院绿化”等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初步形成竹笋生产“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全镇现有竹材、竹笋加工企业10多家;王坛镇地处小舜江水库源头、会稽山纵深腹地,通过培育万亩梅林,打造浙江最美森林,构建多元化农业经营体系,已申报区级规范化农场47家,以花木、干鲜果为主的特色农业种植面积415.4 hm2;稽东镇着力发展香榧产业,流转林地种植经济作物,2014年已创建香榧和茶叶2个示范区,同时加大投入推进红豆杉、茶叶等特色基地项目建设。特色农业的发展为南部山区乡镇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
1 绍兴市柯桥区南部山区乡镇特色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山区乡镇通过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发展思路、出台有力有效的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和多种原因影响,特色产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支柱产业,尚未带动山区乡镇的经济腾飞。目前,绍兴市柯桥区乡镇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1 劳动力资源不足,成本较高
农业产品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收获季节时间短。而我国大部分山区乡镇仍采用传统的人工收获采摘方式,需要大量劳动力。南部山区乡镇特色农业产品如茶叶、竹笋等收获至今仍依赖人工采摘挖掘,而当地的主要青壮年劳动力均外出进入城市务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产品收获季节明显劳动力不足。而雇佣外来劳动力成本过高,影响了农户的经济效益,导致特色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1-2]。
1.2 产业化程度较低,技术落后
山区乡镇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规模较小、经营分散,一般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生产链,加上生产和加工技术落后,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得特色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同时高新技术人员大多进入城市工作,鲜少留在山区乡镇,导致特色农业创新和技术水平不足[3-4]。南部山区乡镇产业基本上为个人性质或者家庭性质,没有成型的企业,大多为小型的企业,且经营比较散漫,时而开工时而停业。特色农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家庭生产单位产能较低,如家庭茶叶制作仍然依靠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抗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化能力弱。
1.3 信息化渠道较少,产销滞后
山区乡镇地理位置特殊,一般远离城区,交通不便。特色农业农产品虽然受到市场的欢迎,却苦于没有好的运输和销售渠道。如今信息化发展迅速,南部山区乡镇镇政府虽然在着力培育提升农产品产业,如在农产品产业方面完成了普通商标注册、产业发展调研和电子商务销售培训等工作,但大部分农户尚缺乏好的展销渠道,茶叶等农产品仍然多是通过传统方式宣传出去,而极少采用现代信息化的销售方式。特色农业产品要打响更高的知名度,仍然需要打通互联网线上线下两条道路。
2 山区乡镇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2.1 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优化特色农业产业结构配置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形势,因此在兼顾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山区乡镇应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加快技术创新。同时,引进高新技术人才,改革传统的生产培育和自然开发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形式向技术密集型、精耕细作、精品优质的方式转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的本地特色农产品。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改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品质,促进农业产业综合发展。
2.2 注重品牌建设,提升特色农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新时代形势下,区域品牌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山区乡镇要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通过整合资源将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打造成大型的知名品牌,形成规模效益。政府发挥桥梁推动作用,企业发挥自身经营优势,两方联动,双管齐下,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方面,注重品牌管理,抓好重点产品的品牌建设,优化产品质量,强化市场规划和品牌运营,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的宣传推介,适应市场变化。另一方面,山区乡镇应结合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带动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开发。
2.3 加强信息联动,降低特色农业劳动力和销售成本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最大的特征,信息化社会也给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因此,加快特色农业发展也离不开信息化。山区乡镇应加强信息联动,加强和周边乡镇的协调沟通,有组织地输入劳动力,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同时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建设互联网信息平台,加快开发新兴的网络销售渠道如淘宝、微商等,通过C2C(个人与个人)、B2C(企业与个人)甚至B2B(企业与企业)等新型电子商务形式打开市场,减少交通等不利因素影响,降低销售成本,从而为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便利。
3 参考文献
[1] 韩萍.山区特色农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68.
[2] 王立华,李春山,梁淑芬.山区特色农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思路[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2):32-36.
[3] 徐秀英,闫伟伟,凌申坤.浙江山区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1):28-34.
篇7
关键词: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目标导向:西部地区
农业经济是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促进该地区作为全国“生态屏障”地位的巩固以及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化、特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期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金融危机下农业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变决定了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不能遵循传统的路径进行,需要通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寻找一种更好更适应的发展方式。因此,研究新时期西部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目标导向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西部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背景
1.1 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
农业经济是西部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西部农村地区产业增加值结构中,农业、牧业、林业和渔业分别为56.0%、33.2%、5.0%和3.1%,农业增加值占有较大优势。同时,从四大区域农村地区产值结构的比较看,农业不仅比例高,而且变化相对缓慢(见表1)。此外,西部地区农业分项产业产值结构与全国水平相比有一定差异(见表2),水果、坚果和中药材等西部有发展优势的产业产值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发展上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谷物和粮食作物产值比重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农业的产业结构与自身资源优势并不吻合,没有体现出西部农业的特色资源优势。
1.2 农业发展的立地条件比较强烈
农业发展的立地条件是指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形态和生理活动的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等各种外部环境条件的总和,其引致产生的农业发展环境约束是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自然因素所在。在西部地区,农业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水土资源匹配错位等问题形成了西部农业发展环境的外在约束,且约束作用不断增强。一方面,区域发展农业的天然条件相对较差,如陕甘宁地区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秦巴山区与横断山区地质构造复杂,滑坡与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山多地少且零碎贫瘠,石漠化威胁十分严重。另一方面,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灾害较为严重,2007年,西部受灾面积、成灾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到全国的32.29%、32.99%、46.70%。其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涝灾和旱灾面积分别占到31.55%和36.51%,而同期除涝面积仅占到全国的4.99%,水库的容量和水库数量占到同期的23.86%和29.0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部地区农业灾害成灾面积与受灾面积的比例、旱灾成灾面积与受灾面积的比例分别高出4.5和5.5个百分点。此外,人们的农业耕作更多采用的是落后的掠夺式生产经营方式,其中西北绿洲传统耕作方式高达63.4%,既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进一步加剧农业立地条件恶化,又影响了农业产量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3 农民收入增加相对滞缓
解决西部“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贫困农民收入。目前,影响西部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因素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农业产量增加对农民收入的提高没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农产品价格接近或超过国际市场的事实使得提高农产品价格对农民增收的作用越来越弱,不可能再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原本就是西部农村薄弱环节的城市化和乡镇企业对于农民收入增加的推动更是不断趋缓。西部地区农民的人均总收入、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现金收入的变化都体现出这种趋缓的特点(见表3)。此外,通过收入结构变化的比较,可以看出,无论是人均总收入结构,还是人均纯收入结构与人均现金收入结构,家庭经营收入比例虽然有不小的下降,但仍在收入结构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而作为城乡居民收入重要来源的财产性收入比例一直较低(见表4)。
西部农民收入增加渠道不畅与相对滞缓以及收入结构过分依赖家庭经营收入的现状,迫切需要立足西部农村实际,寻找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结合西部实际,在“一村一品”工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以提供具有较大附加值的农产品作为促进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手段逐渐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为西部农民收入增加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农业发展的契机。
1.4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高
市场上农产品销售困难现象愈加凸显与销售额不断攀升的并存事实表明:农产品供给并不是绝对过剩,而是产品难以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这一点在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西部农业生产的最大特点是规模小、生产分散和产品相对单一化,形成的农业生产结构难以满足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后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的消费需求。如西部的小麦多为品质相对较差的软粒小麦,且其小麦专用粉的品种数量和比例都远低于东部和中部;水果方面耐储藏、适宜深加工的特殊品种较少,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分级分等、包装保鲜等方面重视不足;肉牛出栏率和产肉率、乳牛产奶量和乳质都比较低。换言之,西部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合理、农产品质量的不高以及生产成本的不断提升是近年来其农产品竞争力下降、发生销售困难和价格下跌的一个主要原因。
1.5 金融危机引发农业发展外部环境恶化
金融危机对农业发展影响的路径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外需萎缩对农产品需求与价格的影响;二是外需透过贸易、投资和服务等领域对国内经济增速的减幅作用对农产品需求与价格的影响。具体而言:第一,农产品的价格全面下行。农业部监测显示,2008年9月以来,多数的农产品价格由前期持续上涨转为掉头下行,且随时间的推移,价格下行的压力持续加大。如2009年2月稻谷、玉米的价格分别比2008年9月下降了5.1%和11.5%;猪肉的价格比2008年2月(猪肉价格最高的时候)同期下降了21.1%。第二,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出口额与出口量均出现下降。2008年,蔬菜、水果、苹果汁出口额增速分别下降了10.8%、38.6%、7.4%。第三,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困难加大。据农业部各省年末预报数汇总统计,2008年第4季度全国的乡镇企业月平均出货值比全年月平均数低了8.9%,全年出货值增速回落了7.46%。
2 西部农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目标导向
结合西部农业结构调整背景,新时期西部农业发展的目标导向应该是立足农业特色化、推进特色
农业现代化。具体而言,就是以不同生态功能区分类为指导,从区域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出发,分析区域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确定区域的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区域特色资源与特殊条件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并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推进其现代化,实现农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调整方向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2.1 立足特色资源发展特色农业
西部地域辽阔,光、热、水、土资源组合与物种资源呈现多样化特征,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农业特色化正是立足西部实际,实现农业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具体来说,战略调整特色化内涵的确立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1)特色农业是西部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立足于差异化的发展思路,特色农业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农民增收,为发展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差距创造条件。(2)特色化是西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利用西部丰富多样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品和产业,培育具有西部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西部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3)特色农业是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基于特色资源的特色农业,把农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注重农业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改善西部农业发展外在环境,实现农业特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 立足特色农业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西部特色农业发展的必然归宿。立足特色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依托物质条件、科学技术、产业体系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提升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进而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过程。只有积极推进西部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才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节约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对于西部农村来说,农业经济结构的现代化调整目标主要是形成涵盖现代农业、现代草产业、现代林产业等的大农业。
3 构建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目标实现的政策框架
3.1 树立现代农业产业观,拓展产业认识理念
从当前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发展看,现代农业产业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现代农业资源观。认为农业资源不仅涵盖农业资源、农地资源及其依附于农地的其他资源,而且还涵盖了作为农业发展基础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源。从利用情况看,还应包括未被开发利用的潜在资源。(2)现代农业环境观。认为农业环境是指与农业有关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总和。(3)现代农业产业观。认为农业既包括传统划分上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还包括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公益性产业,应该以产业的加速融合来推进农业的发展壮大。(4)现代农业的资源、环境与产业协调发展观。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以农业生态环境效益外部性的内部化制度为核心,以产业开发带动资源培育和利用,以资源培育、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使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达到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
对比发现,现代农业产业观点的丰富内涵与西部农业结构战略转型的目标导向相互吻合,因此,在结构的转型中,首要任务就是立足现代农业的产业认识来发展特色农业,着重通过以下2种途径加以实现:一是立足产业传统和人才储备,选取和提升传统特色农业;二是立足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挖掘和培育新型特色农业。
3.2 以抓带为手段,实现西部农业的跨越发展
抓带跨越战略是指以“抓两头带中间”为手段,实现西部农业从弱到强、粗到精、大到更大、高到更高、特到更特的重大跨越。一方面,跨越战略符合西部农业资源禀赋、本地市场需求、国际市场潜力与国内市场份额的的客观实际,是西部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抓带是西部农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方式与手段,也是西部农业改变“高端不高、低端太低和中间不精”发展现状,快速有效实现战略转型的依托路径。
具体实施路径如下:(1)产品层次抓带跨越。依托高端产品打造、低端产品升级和对中端产品的推拉带动实现西部农产品的跨越式升级发展。(2)市场层次抓带跨越。依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省内市场深挖和对国内市场扩展的推拉带动实现市场占有的跨越式升级发展。(3)空间层次抓带跨越。依托农业产业聚集区辐射、镇域特色农业开发和对区域农业升级的推拉带动实现空间布局的优化提升,使得各农业资源区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协调发展。(4)企业层次抓带跨越。依托企业集团组建、,J、型企业培育和对中型企业发展的推拉带动实现企业层次结构的优化升级,使组织形式发挥出更大的规模效应,为实现产业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5)资源层次抓带跨越。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发掘、文化资源开发和对其他农业资源利用的推拉带动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使农业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效应,为实现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6)部门层次抓带跨越。依托农业核心部门和直接相关部门的建设以及对间接相关部门的推拉带动实现各部门合理分工支持农业资源的高效管理,使西部农业发挥出更大的协同效应,为实现战略调整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确立西部农业的优先发展领域
3.3.1 西部节水旱作农业
西部旱作农业发展,在总体上要适应自然资源和市场需求的双重约束,以发展生态型产业和特色优质农、牧、果商品生产及其产业链延伸为主要目标,积极推进种植业“二元结构三元化”,实现“粮、经、饲”协调发展。具体而言:第一,实现发展思路的四大转向。即发展思路转向旱作与节水相结合。建设内容转向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生产路线转向改造开发与适应开发相结合,发展目标转向生产能力提升与生态、经济利益提高相结合。第二,本世纪初西部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基本取向应该设置为提高旱作农业的硬技术和新技术含量。要以粮草轮作、农田集雨、保护性耕作、覆盖栽培、土壤水库充蓄增容和抗旱节水生化制剂等西部旱作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突破为重点,构建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和农林牧结合为途径的3种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第三,立足区域实际,构建区域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模式。在以新疆为主体的干旱地区,农业发展要本着“增产少增地、增地少增水”的原则,积极应用激光平地、管道输水以及微灌喷灌等局部灌溉技术,建立统一的节水管理、调度与监测技术;在以西北黄土高原为主体的半干旱地区,要针对半干旱地区存在的水土流失、干旱缺水、天然退化等区域性问题,立足自然降水的有效保持和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大力发展以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和基因资源潜力开发为中心的种植技术体系以及以覆盖技术和雨水集流补灌技术为重点的旱作节水技术,服务西部半干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3.2 青藏高原地域特色农业
青藏高原自然条件特殊,生物资源别具特色,具有名优特农产品开发的巨大潜力。其未来发展思路应该以高原畜牧业作为重点,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进行资源深加工并实施产业化经营。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积极发挥青藏高原的特殊“冷凉”气候资源优势,以蚕豆、油菜、青稞、中药材和反季节蔬菜等特色种植业为重点。形成名优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农产品深加工体系旧。第二,依托青藏高原特有的牦牛、藏系绵羊和绒山羊资源,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政策的重点选择,不断强化高寒地区毛、绒、肉加工工业的产业特色和出口创汇能力。第三,针对资源相对分散的格局,以“公司+园区+农户”的组织形式为依托,建立农业产业链有效延伸的空间载体,实现分散资源的有效聚集,进而推动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特色农业产业链基地品牌的塑造以及标准化生产的实现。
3.4 强化农业制度改革,提升政策实施效果
3.4.1 构建大多数农民工向真正意义上产业工人转化的政策框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输出
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台国家层面的城乡一体化政策:允许农民工以承包土地使用权的放弃来获得进入城镇后长期、合法的社会保障费用;允许农民工在获得一定补偿并自愿退宅还耕的前提下和城镇居民一样自由迁徙、落户;允许取得城镇户籍的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在租住廉租房或优先购买经济适用房以及低保政策等方面享有一样的权利;允许过去医保所交费用向城市有效、自然转移,并享有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医保政策。
3.4.2 率先在农业发展的核心地区推行“9+3”义务教育模式,提高农业主体对政策以及市场的把握和应用能力
国家可借鉴英国的“教育优先区”政策㈣和美国的“补偿教育”政策㈣,将西部农业发展的核心地区作为“教育优先发展区”,率先实施“9+3”义务教育模式的试点工作。“9+3”义务教育模式是指将现在实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再向后扩展3年,即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仍然按照现有考试选拔的方式进行分流,能够进入高中的继续进入高中学习,不能进入高中学习的直接转入不超过3年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习阶段。2种情况的学杂费都通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予以减免,但教育同样带有强制性,所有学龄阶段的孩子都必须完成学业。
篇8
关键词:现代农业;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219
引言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国家在《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明确提出, 要在全国建立一批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与示范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
如何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是经营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泰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情况为例,得出一系列思考和启示。
1 园区概况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是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标杆”。为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2009年11月,农业部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2013年,泰州市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工作。
泰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地级泰州市全境,范围涵盖兴化、姜堰、泰兴、靖江4个县级市和海陵区、高港区。示范区先后建成稻麦良种、花卉园艺、设施果蔬、健康畜禽等示范基地十多个,建有国家级水禽基因库、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各1个,企业研发平台21个。2014年,在国家农业部等6部门开展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绩效评估中,姜堰区在全国25个试点中排名第2,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水平保持全国领先。2015年,省委省政府将泰州作为全省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泰州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 优势分析
2.1 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优势
泰州位于全省中部,南部区域受上海和苏南经济圈影响,北部区域辐射苏北地区,在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泰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四季分明。水交通便捷,苏中入江达海的5条重要航道在此交汇,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泰州港为主体的内河港口群初具规模,宁靖盐高速、京沪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在泰州境内纵横交错。
2.2 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中央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十分重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现代纲要》提出“要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江苏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组织实施优质粮油高产创建工程、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泰州市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持续推进农业改革创新,发展各农业产业品牌。泰州市下辖的4个县级市均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整体认证,属于 发展优质粮油、蔬菜、畜禽、水产品的自然生态区。泰州市拥有国家级生态大闸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长江靖江段中华绒螯蟹、鳜鱼种质资源国家级保护区。兴化和姜堰是全国生态示范县,姜堰市的沈高镇河横村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在环境保护与改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全球500佳”称号。
3 劣势及制约因素分析
3.1 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有待进一步转变
分散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依旧占据主导,从泰州市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看,规模小,且多为兼业农户,从龙头组织来看,数量不少,但规模大,实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辐射拉动力还不够强劲,以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经营机制尚有待完善。从产业规模看,集中连片生产经营的比重较低,由于生产经营主体、行政区域等的分割,区域主导产业往往形不成产业规模。
3.2 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不集中,缺乏关键技术,科技服务体系较为薄弱。农业的产、学、研、推等部门技术力量未能形成整体优势,资源浪费严重。据初步测算,泰州市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科技力量薄弱,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3.3 农业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农村工业发展极大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2015年,泰州市耕地面积29.85万hm2,较10a前减少了2万hm2,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受雨水冲淋造成水体污染,农药化肥的不正确使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甚至影响地下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较低,露天秸秆焚烧现象依然存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重产量、轻质量,这些都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建设发展。
4 优势产业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布局
产业园区布局规划应以前瞻性、示范性、市场性、特色性为原则,从园区功能定位、总体发展方向等全面衡量,统一规划、综合配套、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着重规划全区的优势产业,达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整体效益最优。
泰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城市发展需求,确定了优质粮食、高效蔬菜、规模畜禽、特色水产、银杏5大主导特色产业。在现有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基础上,泰州培植一批带动性强,有一定成长潜力,对现代农业发展有引领作用的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并形成以下几个领域的布局:依托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工企业密集区、大企业大市场大项目的带动,建设粮食加工、果蔬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银杏产品加工等8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在里下河地区重点建设粮食、水产品和蔬菜批发市场,在通南地区重点建设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海陵区重点建设以蔬菜为主的综合性大型批发市场,以进一步发挥主城区及长江水运优势,建设大宗农产品物流中心;依托区位优势,精心打造一批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完善旅游休闲服务设施建设,集中扶持一批生态观光园、生态主题农庄、农家乐,科学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5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5.1 创新园区经营模式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6年,泰州市积极探索“合作社+家庭农场”服务模式,组建了全国首家地市级家庭农场专业服务团体――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姜堰全区主推“集中流转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模式创新,对社会化服务的提高、合作社经营实力的增强具有明显的效果。
5.2 强化园区功能定位
要逐步实现特色产业化发展经营,实现主导产业特色化发展,利用规模化、信息化、产业化实现经济效益发展,增强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完善园区功能体系。要突出区域发展重点,实现“提质增效”,引导园区聚焦特色、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形成规模,通过一批重点工程和项目的实施,加快建设一批高效农业核心产业基地和农业特色园区。泰州通过实施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片)项目、稻麦科技展示基地等项目,结合区位优势,形成了优质粮食、高效蔬菜、规模畜禽等多种特色产业基地。
5.3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必须重视品牌的作用。重c培养一批以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为主的经营主体,用现代化产业经营模式的理念和组织发展农业,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的衔接在一起,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的综合体,增强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在打造农业品牌的过程中,要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完善农产品安全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4 推进可持续发展模式
要建立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机制。切实增加对农业环保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通过实施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农业污染监测预警、自然湿地保护恢复等项目,加强土地、植被、水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科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引导农民科学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和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节约型技术手段,加大秸秆原料化、燃料化和饲料化应用推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加快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步伐,推进大中型畜禽场有机废弃物治理及综合利用,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蒋和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杨正辉,陈勇.泰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40-141.
[3]马立勇,霍长勋.生态绿色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基于泰州市的调查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0):29-30.
[4]姚於康.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7):178-181.
[5]季祖平,刁春宏,陆仁峥,张双林.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农业新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2(6):34-35.
篇9
一、礼县特色农业布局
礼县是甘肃南部的农业大县,受资源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业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粮食、药材、果品和畜产品上。礼县近年来围绕“东果、南椒、西核桃、高山药材、整县畜牧、川坝蔬菜”的产业布局,在农业生产上坚持把特色产业基地做到最大化,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抓手,调整结构、扩大规模、增加效益,初步形成了以西汉水流域为主要分布区的苹果产业基地,目前,面积为286200亩,产量达43509吨。以县城以南为主的核桃、花椒产业基地,2010年末实有核桃树746.97万株,产量达2030吨。花椒362.4万株,产量达182吨。礼县西部为主要分布区域的中药材产业基地。播种面积38000亩,总产7048.9吨。随着产业基地的不断发展,礼县特色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不断提升,深加工企业也已落户礼县,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尽管礼县特色农业近年发展迅速,但和全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县相比,礼县特色农业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正确分析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对及时弥补特色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有重要的意义。
二、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状况
㈠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礼县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l0.6℃,年最高气温33.9℃,年最低气温-15.8℃,年降雨总量425.6毫米,年无霜期181天,日照总时数1929.6小时。地域广阔,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农作物品种繁多。县城以东属高原丘陵地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礼县重要的产粮基地,县城西北部山高林密,气候阴凉,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发展中药材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四区光照充足,气候相对温暖,川坝地区水资源较为充裕。
2.人力资源优势。礼县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据统计,2010年礼县农村人口总规模为48.64万人,礼县乡村劳动力达24.6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5.3万人,按礼县农村9.9万户计算,平均每户拥有劳动力2.5人。以上数据表明,礼县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
3.政策法规优势。县委、政府每年设立800万元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出台果蔬保鲜库建设、规模养殖、土地流转等以奖代补激励扶持政策。大力扶持发展长城果汁、鼎鑫食晶公司等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启动礼县石桥汉阳与礼县永兴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同时完成了礼县大黄、礼县苹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国家绿色食品与无公害产地认定,礼县争创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县。2004年以来陆续通过并颁布了《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甘肃省草原条例》、《甘肃省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甘肃省农药管理办法》等。同时,还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植物检疫、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等方面的立法。这些政策法规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供了制度保障。
4.价格优势。礼县拥有丰富的苹果资源,苹果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苹果的生产成本为2.0元/公斤,礼县优质苹果的生产成本仅为1.0元/公斤,礼县除残次果销售均价1.6元/公斤,比世界平均价格低50%,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
㈡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劣势
1.生态环境劣势。礼县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只有425.6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雨热不同步。干旱、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发生频繁。干旱出现频率最高,给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礼县每年均有发生。近年来,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解决礼县粮食自给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农田污染。
2.劳动力素质劣势。礼县农村劳动力总体上文化素质偏低。文盲或半文盲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5.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8.8%。
3.农业科技劣势。科技含量低,机械化运作水平不足,发展现代农业步伐缓慢,将直接制约礼县农业发展,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羁绊。农业科技在礼县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比例明显偏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还不够大,真正成效显着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技术微乎其微。在资源利用中,农业用水比重占据主要地位,但农用水的利用率长期偏低,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不高。科技的缺乏,不但大大加重了礼县农民的劳动量,还在不同程度上使其蒙受了直接和潜在损失,严重制约到了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4.信息劣势。信息化各要素指数在礼县处于弱势,信息化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信息服务的渠道不畅通。在面向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方面,提供农业政策、新技术新品种、农产品供求、生产资料价格等信息服务的能力欠缺。农业生产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信息化人力资源发展较慢,信息化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礼县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制约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规模劣势。礼县除苹果产业外,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小,产业协会和组织协会层次低。目前,礼县特色农业体系中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企业只有陇南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一家。农产品加工整体水平较低,加工转化率只有10%;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不大,覆盖不广,参与农户比例不高,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大影响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6.体制劣势。农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许多制度都围绕市场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但从整体来看,目前礼县农业发展中仍面临许多制度瓶颈,这在礼县农业发展上表现尤为突出。以小农为本位的农业经营制度已严重阻碍了农业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的提高,制约农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三、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㈠加大资金的投入,扶持龙头企业
1.加强对现有龙头企业资产的管理。首先要盘活现有资产存量,注重对现有企业的改造、扩建、兼并以及集团化经营,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在此基础上强化企业管理。龙头企业要认识到处理好与农户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是其扩大资金来源的根本途径。
2.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充分发挥社会闲散资金对农业的支撑作用。
3.财政和信贷支持。支持的重点是解决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主要用于对龙头企业、基地、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科技进步、市场体系、农产品价格等方面的支持。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经济发达地区资金或城市大中型企业甚至城镇居民资金加入当地特色农业建设,发展外向型农业,以多种形式吸引外资,兴办“三资”企业。
5.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扶持基金。目前,我国对不同类型的农村,设有各种各样的扶持资金,如对贫困地区、粮棉大县、重要农产品商品基地、菜篮子工程等都有扶持。在利用国家的这些资金时,要按特色农业的发展原则来进行组织,这样,既可提高国家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又可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
㈡优化特色农业内部结构,促进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区域布局、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三个方面。区域布局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是继续加快苹果、花椒、核桃、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基地和出口生产基地建设,品种结构调整主要是调整生产用地面积和投资比重,实现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品质结构调整要实现产品更新换代,跟上市场需求步伐。在现有特色农业发展集聚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努力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有选择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外资项目进入农业集群。健全以行业协会为中心的中介机构,提高集群的组织化程度。完善政府服务,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融资体制、物流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
㈢强化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
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扶持,大力引进和挖掘农业技术人才。邀请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与特色农业基地进行联合,在农产品革新和劳动力培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和示范功能,借此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和激发民间创业动力。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传递,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更具有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因此,礼县特色农业要特别重视品牌功能,在大力扩大“先秦贡果”知名度的基础上继续打造知名品牌,以打造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为突破口,提高区域竞争力。建立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加大品牌质量认证。企业要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收获、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农产品绿色品牌质量,这是保护区位品牌的基本手段。
篇10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农村
引言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运用农村自然风景、农业景观资源、农业设施、农村文化等去发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容有很强的融合性,能促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融通,能够把农业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改善农业环境,并且其多功能的实现可以满足不同需求。
1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1.1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文化消费项目来支撑,通过文化消费项目形成核心竞争力,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带来良好效益,良好效益的形成又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济支持,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休闲农业在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也把城市文化带进乡村,农村文化建设内涵得以丰富,城镇居民也可以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感受农耕文化、自然和人文景观,这就促进了城乡文化的融合。休闲农业在丰富农村文化消费项目、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
1.2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休闲农业的发展本身就实现了农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可以带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不再仅仅依靠单一的农产品销售,而赋予了农产品文化特色。休闲农业发展可以有效利用农村资源,更新农业发展模式,优化农业发展路径和农村产业结构,找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崭新增长点。休闲农业在带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包括很多类型的项目,带来了文化产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也发挥了休闲农业文化性和经济性的一致要求。
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不完善
休闲农业的发展有赖于基础设施,如交通、电力设施、网络、水电供应、物流等的完善,基础设施的完善会助力休闲农业发展,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方便游客游玩,并促使游客对休闲农业项目留下良好的印象。但是我国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仍需进一步完善,交通疏滞、物流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网速问题、水电正常供应、游客安全问题还有待改善和加强,卫生状况也有待改善,专业的服务设施还不足等。这些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与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相关产业如设计机构、配套的餐饮住宿、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有待增强,对休闲农业的开展宣传不充分等有关。此外,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也与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关,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支持。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会阻碍休闲农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游客的游玩体验的提升。
2.2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不合理
在休闲农业发展中,政府的科学规划还有待完善。从休闲农业发展过程来看一些地方对管理模式没有进行科学安排,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方法,更多的还是以农民参与、乡企合作为主,这会带来发展的不规范和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休闲农业项目各地存在雷同现象,并以传统的农业休闲活动如采摘、餐饮等为主,部分景点活动较为单一,缺乏新意,档次较低,不能按照地方发展特点进行合理布局。不能体现当地农业发展特色,市场定位缺乏准确性,不能很好满足游客需求,也不能形成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竞争力。在规划时存在随意性,没有从整体上进行科学规划,有些休闲农场的开发者在进行建设的时候也只是照搬周边模式,不能体现本土化特点,造成市场竞争力较弱,项目收益率较低。一些投资者在进行休闲产业的投资时只是把资源作为盈利的方式,主观上以自己的理解进行建设,开发较为仓促,有时对别人的发展模式片面进行模仿,在发展前期没有科学筹划,忽视前期的科学评估和研究。他们对休闲农业发展还缺乏正确认识,主观意识上还有待转变。
2.3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品牌意识不强
休闲农业发展主体需要增强品牌意识,这样能在现实中发挥品牌作用,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休闲农业要形成产业优势,需要发挥相关经营主体的优势。就产业体系来看,一些经营主体的品牌意识有待增强。农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快,数量还不多,规模也不大,面对市场上的风险抵御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的经营方式来看,企业经营者没有树立品牌意识,对项目缺乏前期调研、分析、评估,在后期管理时存在重重困难,经营规模有限,发展受阻,产业链条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并且品牌企业数量不多,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龙头企业数量更少。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品牌营销意识也较为缺乏,农村资源开发还不深入,休闲农业的项目还不全面,不能很好凸显当地优势,也不能形成当地品牌效应;有些地方对已有的休闲农业资源没有进行有效宣传,不能及时激发潜在的游客需求,不能有效扩大自身影响力没有针对自身的休闲农业文化和资源等进行有效宣传,导致农村地区休闲农业的影响力并不高。
3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休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资金支持,政府应该有专门的资金投入到水电供给、景区交通、环境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另外基础设施建设也要拓展资金渠道来源,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到休闲农业的发展中,还可以通过吸引投资、其它资金投入的方式加强建设,获得资金保障。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对水电供给、通讯、交通、安全保障、卫生、垃圾有效处理等方面的投入和建设,加强网络通讯、移动通信质量等信息化设施的建设。其中交通条件的完善与便利能够激发游客兴趣,带来良好游玩体验,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关注交通建设,对发展休闲农业区域的道路交通进行改善,完善交通网络、公路建设,对道路进行维修与养护,把城乡道路进行连通,建立方便快捷的交通路线,实现城乡路网的有效连接,对交通标志、停车场等进行规范建设,增强休闲农业景区的畅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良好交通条件,这有助于为游客形成良好的旅游体验。
3.2树立科学规划的理念
政府在发展农村休闲农业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科学规划,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支持其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农村的资源进行合理匹配,对休闲农业发展加以有效指导,确保其发展的规范性。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缺乏科学规划和科学管理的问题,需要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区域结合当地特色进行科学规划。针对休闲农业发展的现实来看,要改变存在的对其了解不深入所带来的缺乏规划理念的问题,要从全局、整体的角度对其进行科学规划,在科学规划理念的前提下,结合休闲农业的布局规律,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在区域内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地理位置、特色资源、市场容量等情况形成自己特色项目,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与其它地方发展雷同,要突出当地特色,增强休闲农业发展内涵,这样才能更多吸引市场关注。在区域之间形成休闲农业项目优势互补,提升区域内和区域间发展效益,带来区域内和区域间的整体效益。同时全局性的规划也要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以实现持续发展。
3.3加强品牌建设
休闲农业的经营要在市场上提升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吸引游客,需要建立自身的品牌,经营主体要树立品牌意识,发挥品牌的作用带动旅游的发展。休闲农业发展要找出自身的特色,注重形成品牌忠诚度,关注自身良好信誉的形成,通过优化休闲项目等措施,吸引游客注意力,让游客关注其发展,注重游客反馈并及时进行改进,对自身品牌不断完善。在休闲农业的产业组织化方面,要结合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经营主体要求去形成适合当地的模式,考虑政府、农业合作社、村集体组织、龙头企业、社区、农民自身等经营主体的各自优势,树立品牌意识,比如龙头企业在人财物、技术等方面具备优势,可以通过这些方面的优势形成品牌竞争力;农业合作社可以分散单个农户的风险,在与农户、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去发挥优势,通过相关主体发挥其优势,形成品牌,提升休闲农业经济效益,使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产业化、规模化。此外,还要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对休闲农业品牌不断推广,注重游客需求的变化,加强品牌的营销,增强品牌知名度,不断拓展休闲农业发展的关注度。
- 上一篇: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下一篇:休闲农业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