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篇1

关键词:农业科技评估;制约因素;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农业科研工作在全国科研事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量日益提升,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农业扶持和开发力度,以至于每年产出的农业科研成果量巨大。因此,对农业科技工作做好科学有效地管理就成为一个历史性的命题。农业科技评估是现代农业科技管理的必要手段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一个科学、公正、有效的科技评估结论不仅能加强农业科技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还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调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因此,对我国农业科技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正确认识,以便于加强农业方面的科技管理,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 农业科技评估概念

农业科技评估是指评估机构和人员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农业科学技术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的专业化咨询与评判活动,从而为决策提供参考意见的咨询活动。因此,农业科技评估不仅是农业科技咨询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农业科研管理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 影响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工作起步较晚。国家科技部1997年正式批准设立了“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同时在12个省市和部门开展了科技成果评估试点工作。近几年,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评估活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地的农业科技评估工作都积极开展起来,对提高科技管理和决策水平以及对当地农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业科技活动的特点及目的决定了农业科技评估的定位。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之一的农业科学,有其自身的研究体系。因此,农业科技评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不但与农业学科本身有关,也与现行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有关,与大的社会环境有关。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3个方面。

2.1 评估机构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世界各国的管理模式和属性不同,评估机构大致分为政府和非政府两种属性,国家级、地方级以及科研院所级3个层次。美、英、法等国家的科技评估机构设置都相当健全,2种属性和3个层次的机构同时并存。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评估机构基本上是由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组建和管理。服务对象非常单一,主要是政府,经费的来源也主要源于政府拨款,因此,在开展农业科技评估工作的过程中就往往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政府行为的干扰,从而影响其客观、公正和科学性的原则。目前,我国的评估机构很多、规模较小、业务能力较弱,并且没有市场化和商业化的竞争意识,大多数是在科技项目管理部门的委托下对某些项目进行评估的,这对全面开展评估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在这种模式下想要完全坚持“第三方立场”和发挥评估机构的主动职能都产生了一定的约束性。

2.2 评估制度和方法的不规范性

农业科技评估机构想要真正发挥作用,其评估制度和方法的规范化是十分重要的。在美、英、法、日等一些发达的国家,都有一套十分健全的科技评估制度及方法。而我国的评估制度、体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健全、不完善、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文献计量学方法在农业科技评估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由的数量、刊物等级、论文被引次数及专著数量这些指标作为依据。但是,量化评估的绝对化和简单化,却导致科研中倾向于重视刊物级别、轻视论文档次。由于应用研究领域的价值主要应体现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主要集中在技术操作方式及方法的系统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的研究,因此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评估并不适合。在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由于受到主观化影响,选择的评估指标的不同,各指标赋值标准的确定标准不同,评估结果的科学性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如果对评估指标体系的过分倚重,评估标准的过度量化,对进行科研活动的创造性就会产生障碍,有碍于农业科技发展与公平竞争。

2.3 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科研活动是人们未知世界的研究和探索,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科技评估过程和结果中更是承载了这种风险值,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说数据采集不充分,导致预测新技术效应的难度非常大,加上绝大多数科技评估活动都是在科技管理部门内进行,缺乏市场需求性,这就进一步加强了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由于农业科技评估涉及科学、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所以,农业科技评估的对象也非常广泛,选择的评估指标也要包括环境、价值等多种指标特征。根据评估者的能力和所能收集到的数据信息的不同,评估方法的选择也存在多样化,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也会受到评估人员的评估能力及素质的影响。目前农业科技评估领域还缺乏专门独立的评估机构和专业评估人员队伍以及有效的评估监控机制,有碍于农业科技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公正性。由于评估的结果存在着的不确定因素,致使科技评估对政府和各科技管理部门制定科技政策和决策的实际效用性存在误差。从而带来人们对农业科技评估能否为科技决策提供正确依据、能否在决策中起到实质性作用产生疑问。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工作的快速发展。

3 解决制约我国科技评估快速发展因素的措施和办法

篇2

1.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主导因素与限制因素

不同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不同,分析评价农业区位,要正确理解和区分“主要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

主要区位因素:指某区域农业生产所要求的所有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主导因素:指影响农业生产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因素,也就不会有农业生产在该区域的分布。如塔里木盆地绿洲地区的农业生产,水源即是其主导因素。

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要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它条件都满足,唯有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是限制性因素。当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即成为主导因素。

我国主要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举例:

2.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区位因素是在发展变化的,自然因素变化相对较小,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大,如科技、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变化,并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将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如图所示:

3.小地域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

在局部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4.区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区位条件

农业区位因素是指区域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因素,包括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而区位条件是指区域农业发展中,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包括有利条件(优势条件)和不利条件(限制性条件),也就是对区位因素的优劣进行评价。

【答题构建】

高考题命题中,其答案紧紧围绕区位因素,密切结合材料,要求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农业区位问题的答题描述方式可构建如下:

1.自然区位因素描述:

(1)气候:①有利条件:雨热同期、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高温多雨;②不利条件:气候干旱,降水少,水源不足;阴雨天多,光照不足;热量不足;旱涝灾害频繁。

(2)地形:位于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形平坦。

(3)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4)水源:冰雪融水丰富,水源充足;临河流、湖泊,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描述:

(1)地理位置:位置适中,靠近城市,市场广阔。

(2)市场:市场的远近、位置。

(3)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素质、价格。

(4)交通:陆路交通(铁路与公路是否便捷)、海运条件、空运条件。

篇3

我国评价指标体系中包含了44个指标体系,每个指标体系都有其特点,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依照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建设发展。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生态农业所在地主要特征以及相关研究者考虑相关问题的角度,通过对地区资源环境、农业相关政策、农业经济以及地区协调性等多个方面对该地区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当地生态农业生态与经济、生态农业环境与经济以及当地人口与社会环境等诸多指标进行有效评价,以此来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状况,明确地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影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生态农业经济,为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前进。

2、生态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针对生态农业经济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那么要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对相关参数及内容进行计算评估,在评价指标计算中常用的计算方法有二级指标综合计算方法、三级指标综合计算方法以及系统总可持续性指标计算方法等。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利用二级指标综合计算方法可以确定权重,权重会随之指标数值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而通过权重的变化则可以判断出一个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与薄弱点,使相关决策者及工组人员对地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有一个较为客观清晰的认识。三级指标综合计算方法指的是农业发展指数,通过指数变化可以较为直观的看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系统总可持续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对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性进行度量,实际上也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的一种度量。生态农业健康、经济活力程度以及社会的可接受度等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对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可持续性指数计算中不适合赋予其不同的权重。通过生态总可持续性指数变化可以对同一地区或者是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时间段的生态农业可持续性进行比较,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各地区生态农业经济的竞争力,提高地区生态农业经济实力,从而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3、总结

篇4

关键词:生态农业;推广;制约因素;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007-2

所谓生态农业是把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有机结合的一项新型综合农业体系,也就是说生态农业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它的涉及范围广泛,并且会随着经济和环境的改变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而这些制约因素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来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1 生态农业推广过程中的几点制约因素

1.1 农民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意识淡薄

由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投入大,获效时间长等特点,大部分的农民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根本不愿意去开发新的农业资源,也不愿意使用新科技,只是一味的保持现状,也就是说那些能速见成效的措施是农民愿意接受的,而那些有利于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措施却很难得到应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的意识不够到位。

1.2 农村科技实力不足

众所周知,科技是一种生产力,农业的发展当然也主要依靠于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利用,也就是说农业科技的实力越强,生态农业的发展就会越快。目前对于我国来说,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完善,导致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实力不够强大,对于生态农业这一系统性的项目,连简单的照猫画虎去借鉴经验对农民来说都是十分困难,更不要谈什么成功了,所以说农村的科技实力不足,直接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

1.3 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尚处于发展阶段,由于其具有见效周期长这一特点,往往会在资金方面出现短缺的现象,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财政支持,但是有一点要知道,政府的财力也是有限的,往往要同时支持很多的项目,不能做到资金的准确到位,这就导致了生态农业因资金不足而难以继续进行下去。资金缺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没有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生态农业都将会遇到困难。

1.4 组织建设不足

在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过程中,组织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面前,组织机构不够完善,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困难,还有些组织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独立的进行,不顾全大局,这样往往会造成某些项目的决策和支持力度跟不上进度,对于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而言,这种组织建设不足的现象很是凸显,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1.5 生态农业政策不够完善

各个项目的实施和发展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所谓的政策支持,也就是说帮助项目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实施,仍然需要完善,在有些方面由于这政府政策的不到位,使得农民对农业资源的认识不够,导致资源不能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还有就是在农产品的价格方面,有时候也能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对政府而言,要严格发挥其政策措施,控制好农产品的价格,保障生态农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1.6 农业推广人才匮乏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已经迈入了关键的历史时期,在新的时期要面临新的挑战,也就对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人才有了更高要求。生态建设不仅需要高素质、高能力、高技术的三高人才,而且需要强有力的推广团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政府方面对此也是非常重视,但是生态农业仍然没有在全国得到有效推广,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人才匮乏,缺乏好的推广团队,也就缺乏了发展的基石,也就是说生态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增加其推广人才的培养和利用。

2 加大我国生态农业推广的几点措施

2.1 提高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认识

农民对传统农业的认识往往只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其实社会效益的低迷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都会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只是农民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要加大这一点的宣传力度,大力开展农民意识教育活动,通过思想教育使农民在认识上得到提高,从而增强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在全面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提供动力,为生态农业的发展营造好而适合的氛围,最终实现让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到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设中去。

2.2 完善生态农业的保障体系

完善生态农业保障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发展政策,从而增加发展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对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推广组织奠定基础,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管理体系的完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2.3 加快农业新技术开发和利用

生态农业注重的是生态环境的循环利用,在提倡农业发展信息化的基础上,充分的开发新技术和利用新科技是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也就是说研发新科技是实现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要想更进一步的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一定要重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2.4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就是将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也是推广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全方位的筹集资金,结合当地农业资源和环境资源优势,重点培养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农业同时也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所以说将两者有效结合,共同发展,才能真正的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

2.5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优异的成果,因此对于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而言,可以有选择性的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特别是那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并结合我国生态农业现状,制定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生态农业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罗强,刘刚,愈菊生,等.上海生态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生态经济,2010,(5).

[2] 孙浩然.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前沿, 2008,(4).

篇5

一、乐居乡农业发展概况

二、乐居乡农业种植发展具体规划及扶持资金概算

〈一〉苹果生产

乐居乡现有苹果面积8000亩,通过近二十余年的发展,果农管理水平和果园收入都得到了较快提高,但由于大部分果农的科技意识低,管理水平落后,低产果园面积较大,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制约,致使亩产量不高,果品档次低,亩收入低或增产不增收。因此,要提高苹果单产,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果农收入,必须加大对4000亩低产果园的改造力度,改于以下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加强技术培训;加强冬季整形修剪;加强灌水;(4)进行人工或壁蜂授粉;(5)加大疏花疏果力度;(6)普及果实套袋;(7)加强夏季修剪;(8)进行配方施肥;(9)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10)进行果园种草;(11)铺设反光膜等。主要技术实施扶持资金概算为:

2、壁蜂授粉:计划推广壁蜂授粉技术500亩,每亩补助果农40元(实际成本70元),需金费2万元。

3、果实套袋:计划4000亩果实套袋2千万个,每个补助果农0.03元,需金费60万元。

4、配方施肥:计划4000亩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项目,每亩补助果农20元,需金费8万元。

5、推广银色反光膜:计划示范1000亩反光膜,每亩成本费350元,每亩补助果农100元,需金费10万元。

以上项目共需扶持资金85万元。

(二)水稻生产

乐居乡现有水稻种植面积7700亩,制约水稻增产的因素主要是施用钾肥及微肥不足,水稻稻瘟病及8月低温,因此,排除自然因素不可抗拒外,必须进行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项目和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全年计划实施增施钾肥项目2000亩,每亩补助农户20元,需金费4万元。技术培训费1万元,合计5万元。

(三)玉米生产

乐居乡常年种植玉米8000亩,主要以玉米套马铃薯2:2种植,制约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常规点种,叶向杂乱,光合作用差。因此,全年计划推广玉米单株定向种植2000亩,实行每亩补助农户20元种子费,需金费4万元,技术培训费1万元,合计5万元。

篇6

摘要:欧洲农业以规模化的经营、标准化的生产、高额的财政补贴为主要特点,其产品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具有强劲的竞争优势。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在形成这种竞争优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及其改革方面考察欧洲农业的竞争优势,并探讨了欧洲农业发展模式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传统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认为比较优势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决定因素,并随着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比较优势最终归结为一国的资源禀赋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而竞争优势理论研究表明,在国际竞争中,国家竞争力的获得主要靠竞争优势,如果比较优势不能转化为竞争优势,那么这种比较优势是不能长久的。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国家竞争优势是由四项因素决定的:(1)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3)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4)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的表现。这四项因素构成一个相互增强的“钻石模型”,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成功,同时波特认为政府和机会这两个重要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我国学者也对国家竞争优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张小蒂等认为,比较优势、交易效率和制度安排是影响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比较优势是“转化”的基础因素,交易效率是“转化”的市场因素,持续的制度创新是“转化”的可持续因素。

欧盟农业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农业扶持政策,确保农业生产稳定与农民收入增长,并通过农业法律措施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促进农业的发展。可见持续的政策支持和不断的制度创新是欧洲农业由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关键。

一 欧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欧盟是当今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经济组织,2004年5月1日中东欧8国加入欧盟,其疆域从西欧地区扩展到了中东欧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总额各占世界的约30%。2007年1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加入欧盟,其成员国数达到了27个,总人口超过4,8亿,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2万亿美元,在全球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欧洲农业是欧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大部分地区是农村,其面积约占欧洲总面积的80%左右,约有25%的人口在农村地区生活。欧洲总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约占欧洲面积的60%左右。多瑙河、莱茵河、塞纳河和易北河流经其境内,水量充足,温和湿润的自然气候非常适合绿色植物的生长,优越的自然条件为欧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作物以麦类、玉米、马铃薯和甜菜为主,盛产葡萄和各种水果。

欧洲又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和加工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因此欧洲的农业现代化程度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也很高,竞争力强,在世界市场上居于领先地位。欧洲的农业发展又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一方面在政府的引导下,生产者把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农业法律措施确保食品安全,推广绿色食品,向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同时政府还鼓励农民生产市场上存在需求的优质产品,并寻求其它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地区的状况。

欧洲农业生产的产品品种多样、质量优良、环保安全,这使得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很强,现在欧盟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农产品出口商。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和橄榄油生产地区,其生产能力分别占全球产能的65%和B0%。又是最大的葡萄酒出口地区,市场份额约占全球市场的70%。欧盟还是全球奶制品的主产区,虽然欧盟生产的奶粉所占全球市场份额从1999年的50%下降为2007年的27%,但用牛奶制成的高价值奶酪,凭借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充足的供应链,全球市场份额从1999年的35%上升到2007年的42%。

二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形成及其对农业的促进作用

共同农业政策(Common hgricultur~Pokey,简称CAP)是欧盟最重要的共同政策之一,欧共体六国于1962年1月通过了“建立农产品统一市场折衷协议”,该协议成为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的最初框架。当时欧洲正处于农产品短缺状况下,共同农业政策的目标主要是鼓励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市场,保障农产品供应,提供给消费者价格合理的产品,使共同体农业免遭外部廉价农产品竞争。在欧共体内部,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从业者的收入,稳定农产品市场和保障供应。在具体政策措施上,共同农业政策的特点是对内实行价格支持,对外实行贸易保护。其主要措施是:制定统一的目标价格、门槛价格和干预价格,保护市场平衡,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通过采取价格支持和生产配额等措施干预农产品购销,调节生产和流通;通过差别关税等措施限制共同体外部的廉价农产品进口,同时利用出口补贴销售共同体剩余的农产品。

CAP起到了提高欧共体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供给、稳定市场和价格的作用,到70年代欧共体实现了自给自足,80年代后农产品生产过剩。CAP在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村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欧盟CAP对农业进行补贴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农产品的分类,建立起了多个农产品的共同市场组织,在共同市场组织内部实行农产品共同价格制度。根据共同价格制度的规定,成员国农产品市场价格可以在共同价格限定范围内波动,一旦超出范围,价格支持机制会发生作用,使之回复到允许的范围。这项制度覆盖了大约最终产量的90%。CAP还通过保护内部市场价格(市场干预价)、进口差价税、限量生产、以及出口补贴等形式对生产给予强大支持。多年来CAP所使用的经费始终占欧盟总预算的近50%,高额补贴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导致了80年代后期的财政危机。

三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调整

作为农业补贴和保护制度的CAP在促进欧洲农业发展和稳定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巨额价格补贴使欧盟财政预算不堪重负,成员国在共同预算中承担的义务和获得的利益不对称,WTO对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限制规定等。这样迫使欧盟不断地调整CAP,使欧洲农业在新的形势下能够保持在国际市场上优势地位,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1 1992年。从以价格支持为基础的机制过渡到以价格和直接补贴为主的机制。

CPA这次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价格支持水平,控制农产品生产和财政预算开支的过度增长,进行国土整治和保护环境,促进农村发展,保障欧洲农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改革主要措施有:一是降低支持价格水平和控制生产,粮食和牛肉的价格3年内分别降低29%和15%,冻结了

15%的谷物耕种面积。二是收入支持,对那些冻结了15%耕种面积的农业生产者,以不同地区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为基础,根据种植面积给以补贴,同时对粗放经营的畜牧业生产者也增加补贴。三是采取农业结构调整政策,通过建立基金鼓励保护环境,对55岁以上农业生产者实行提前退休制度,安置农业青年,扶持条件差的地区发展农业等。

改革后虽然欧盟农业国内支持水平仍然很高,但在解决农产品过剩和财政负担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欧盟总支出中用于农业的实际开支已由1988年的64,2%减至1996年的50,5%。

2 1999年,强调多功能性和可持续性的农业的改革

1999年,欧盟通过了《欧盟2000年议程》,强调欧盟农业发展的多功能性、可持续性以及竞争性特征,这是共同农业政策最为激进、最为全面的一次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包括:(1)将2000--2006年的农业预算支出冻结在每年405亿欧元的水平上;(2)分步骤、分阶段地削减对主要农产品的价格补贴,谷物和其他重要农作物的支持价格降低15%,其后是否继续削减视市场条件决定;(3)农民的播种面积必须减少10%,损失的50%由,欧盟补偿;(4)牛肉支持价格将分三个阶段降低20%,同时通过提供直接收入补贴的方式补偿饲养者85%的损失;(5)奶制品配额制度将继续执行到2006--2007市场年度,分配给经济落后地区的配额将扩大,分三步将支持价格降低15%,农民收入损失的65%由欧盟补偿;(6)还将地区发展基金用于基础设施差、劳动力技能水平低的相对贫困地区,对生态脆弱地区提供补贴,减少有害肥料和农药的施用,同时为植树造林提供补贴。

这次改革使得补贴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也使欧盟向着贸易自由化的方向发展迈出了一大步,有利于新成员加入欧盟,突出了非贸易关注和农业多功能对整个欧洲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体现了CAP农业和农村发展并重的政策方向。

3 2003年。由挂钩的直接补贴向脱钩的直接补贴的转变

为了应对环境问题的挑战和协调新老成员国的利益,同时缓解WTO成员国和贸易自由化的压力,2003年6月欧盟各国通过了CAP改革新方案。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有:(1)改革直接补贴方式,建立与生产价格不挂钩的“单一农场补贴”制度,每个农民获得的补贴额将根据以2000--2002年为基期的情况确定,与当年种植的作物种类和面积多少无关,从而把蓝箱支持转变为绿箱支持;(2)稳定农产品市场政策,在以上补贴政策之外,欧盟继续执行以前的市场稳定政策,谷物保留现行的干预价格,基础干预价格不变,仍然为每吨63欧元;(3)加强对环境、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动物福利标准的要求,上述各项补贴政策包括单一补贴政策,尽管可能不再与生产挂钩,但是却与遵守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动物福利标准等方面的法规要求相联系,称之为“交叉达标”要求;(4)建立新的“农场咨询系统”,其主要任务是向农民提供如何在生产过程中按照有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的咨询服务;(5)加强农村发展,欧盟用于促进农村发展的资金将大幅度增加,用于促进农村发展的措施范围也将扩大,这些规定从2005年开始实行。(6)调减对大农场的补贴,对那些每年获得直接补贴超过5000欧元的农场进行调减,这些节省下来的支出将全部用于促进农村发展项目。

四 欧盟CAP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三农”问题是中国当前最受关注的问题,我国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从保护价收购农民的余粮,到取消农业税和对农民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还不健全和完善,支持水平偏低。如何提高中国农业的竞争优势,欧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提高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完善价格支持政策

我国财政用于农业支持的资金低于应有的水平,从绝对数量上来看,至2001年我国年均农业补贴不足250亿美元,仅相当于欧盟同期农业支持的1/10,美国的1/4;从相对数量上看,1996--2000年,我国农业支持总量分别占当年农业生产值的4,9%、5,3%、7,4%、7%、8,8%,而同期发达国家约为30%~50%,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约为10%-20%。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的力度。

另外,尽管直接收入补贴是目前中国农业补贴方式的发展方向,但粮食的补贴也不能完全取消。因为一旦粮食生产过剩时,粮食价格的下降便会冲销直接补贴给农民收入带来增长政策效果。尽管欧盟承诺逐步削减并最终取消农产品支持价格,但仍然保留了对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干预政策,1991年欧盟价格支持占农业支出的比重高达91%,2006年价格支持的比重仍占21%。

2加大绿箱政策的国内支持,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推广。提高科研、教育水平

我国对绿箱政策利用水平偏低,支持项目较少。在WTO允许的12项措施中我国使用了6种,未使用的措施包括:市场服务、不挂钩收入补贴、收入保险和安全网计划下的政府参与以及通过生产者退休计划、资源停用计划和投资援助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因此我国对绿箱政策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加大农业水利灌溉设施、对购买大型农机具的补贴等会提高我国农业的基础生产能力;推广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能提高我国农业的产出能力;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的财政投入,研究优良品种以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都会对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实力起到促进作用。

3用足黄箱政策的支持,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由于我国财政支持能力不足,对微量支持标准(AMS)使用不充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所承诺的微量支持标准是8,5%。最高的黄箱支持标准规模可达到945,3亿元,2005年中国的微量支持标准措施在基期农业总产值中只占5,3%,还有比较大空间没有得到利用。黄箱政策补贴对提高农业竞争力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今后应对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经营的贷款实行优惠政策,扩大黄箱支持范围,以有力地支持农业的发展。

4建立农业商业保险制度和其他相关补贴政策

欧盟各国的农业保险制度比较完善,不但包括了农业生产销售的各环节,而且对农民也建立了社会保险体系。我国也应该借鉴欧盟的经验,在农业生产和粮食购销市场化的过程中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制度。具体而言,可以由政府事先设定提供补贴的农业项目,如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农民退休或专业补贴,农业资源储备补贴、农业结构调整补贴、农业环保补贴等,然后由商业保险公司自愿申请经营这些保险项目。由政府和经营性的保险公司共同建立中国农业保险体系将会大大提高中国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5加大对促进农村发展的投入

农村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欧盟CAP改革中加强了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支持,同时也加强了生产标准化、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支持力度。我国也应该在农村建设方面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的卫生状况,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和农村的文明程度;在农业生产中提倡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加强动物疾病和防疫工作的管理,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业产品,最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 张小蒂,李晓钟,影响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分析,2003,(8):80-83

[3] 李婷,浅析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对我国农业的启示[J],农场经济管理,2006(2)

[4] 谢作前,德国农业社会保险体系[J],大视野,2006(10)

[5] 韩喜平,李罡,从价格支持到农村发展一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演变与启示[J],理论探讨,2007(2)

篇7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农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在我国一些山区农业技术仍然落后。所以搞好山区农业的发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现在看来发展农村经济尤为重要,本文就通过分析现阶段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做简要概述,同时提出解决方法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

山区;农业;问题;措施

1山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人手欠缺、效率低下

山区的经济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因为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仍然存在手工耕种的模式。在一些山区由于受地形方面的条件限制。

1.2二度加工困难

因为山区的经济落后使得收成好的粮食不能够进行再次加工,因为技术的落后人们不能有效的合理利用粮食作物。

1.3市场体制僵硬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山区的地理位置也成为阻碍农业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交通的不便利,使得山区粮食走不出去。

1.4科技体系不健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山区农民对于现代化科技体系认识不到位,科技意识淡薄,不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更新换代。这也是山区落后的主要原因。

2促进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山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带动,山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建始县特有的科学发展观。给建始县的农产品提供有利的产品保证,山区的经济应以高效、增产、质高的发展水平促进山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1先进的政策支持

作为山区的主管部门,政府应该加大对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支持,利用优质的条件进行经济的指引,并且应加大力度投资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经济时借鉴优秀的技术,从中积累经验,同时也可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山区经济的指导发展。

2.2突破束缚,改革创新

要想从根本上带动山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从思想上改变传统观念。陈旧的思维方式成为束缚农业经济的主要因素。只有创新思维,改变种植管理模式,应做的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即把农业发展方式由依靠资源投入转变到依靠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利用率上来,由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投入、资金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创新经营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变到质量效益并重上来。

2.3完善科技体系的建设

完善的科学管理体制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这就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相关部门可以从外部引进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对农民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制度的完善。针对性的对山区进行战略方法实施。另外,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对于外出务工人员回乡进行资金补助。大学生下乡指导也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的农业技术已经引进我国农业经济。在农业种植方面,强化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通过和专门研究机构的有效配合,培育优良的品种,进行山区种植。在收获时可以对外加工厂进行有效的配合。建立一条龙生产、加工、出售的服务体系。从而发展山区特色食品对外贸易。

2.4服务系统完善

修建道路,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公共服务,扩大信息来源,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发展生产,以防产业发展的盲目性。在农业管理体制上尝试一定的创新,市场调节优先化,灵活有序的市场调节可以对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管理服务部门进行资产、组织和职能调整,创建服务于产加销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农产品流通体制方面也可以实现一定的创新,如可以通过加快粮食流通等重要农产品的流通来强化市场化进程,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解除地区间、行业间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封锁,建立“绿色通道”通过加快建立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调控制度,改进市场运行监测手段,建立规范的市场监管机制,确保重要农产品的安全储备和对农产品进出口的有效调控。

3结语

山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的带动,实现山区特色农业建设,最为关键的是发展适合县经济建设的体制。运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农产品加工。用现代科技和产业体系提升山区农业的发展水平,用现代化的经营模式推进农业发展,用现代化的理念引领农业的发展。

作者:朱思轩 单位:建始县官店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篇8

毕业论文(设计)内容: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是综合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标志。农民收入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方针的贯彻落实,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说,提高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本文主要研究当前农民增收难的原因,然后提出增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对贫穷地区农民收入的增加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研究的现状:

农业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自1998年“三农”问题提出之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加强了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注,人们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大家一致认为: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要解决现在的“三农”问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林毅夫,2019)。如何解决农民增收困难这一问题呢?有学者认为农民收入问题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农业问题,也非“三农”问题所能涵盖,而是一个越来越多地和非农就业问题相关联的问题。农民增收问题的核心就变成了如何解决农民的非农就业问题(张车伟等,2019)。一些学者认为国家要通过政策、金融等手段把资金引导到农村,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为农民增收开辟第四条渠道(徐祥临,2019)。还有学者认为调整农业组织结构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王乃学,2019)。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在2019年9月22日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提出,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村劳动力人口,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众多学者对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的研究当中,有人强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有人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对目前农产品总体上供过于求的局面,国内市场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是有限的。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效应并不是增加农民收入。有的把农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效应总结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宋洪远等,2019)。有研究表明,农业结构调整在微观层面上对农民收入产生效应,但在宏观层面则没有效应(王萍萍,2019)。也有学者将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作用归于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而对整个国家的农业总量扩大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张明林等,2019)。还有学者认为,中国行政体制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效应的发挥(谭秋成,2019)。另有学者认为,近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市场化进程,提高了农民收入的货币化程度;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农产品市场交易量不断扩大,农户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现金收入始终保持增长;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户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现金纯收入增长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李国祥,2019)

研究目的和意义:

毕节市总人口712万(2019年统计),其中93.8%是农业人口。这样一个农业大市,既要千方百计增加毕节市的农民收入,又要下大力气保护和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论文依据贵州省统计资料和毕节市统计资料,通过对毕节市农民收入变化态势的深入分析,找寻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提出毕节市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为未来毕节市农村、农业发展找准方向,进而为边远贫穷地区的农民增收提供参考,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研究内容(内容、结构框架以及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步加大,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日趋突出。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是综合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标志。农民收入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方针的贯彻落实,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像毕节地区这样的落后山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框架结构: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2)关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1.1.1前言

1.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1.2.2国外研究现状

1.3主要研究内容

1.4研究分析方法

1.4.1共性分析和个性分析

1.4.2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第二章毕节市农民收入变化态势分析

2.1毕节市农业概况

2.2毕节市农民收入的变化及特征

2.2.1低水平快速增长阶段

2.2.2高速增长阶段

2.2.3平稳增长阶段

2.2.4下滑回落阶段

2.2.5滞涨性恢复性增长阶段

2.3毕节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变化分析

2.3.1城市居民收入高速增长

2.3.2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巨大

2.3.3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开始扩大

2.3.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偏小

2.4农民人均纯收入来源结构考察

2.4.1传统农业收入比重有所回升

2.4.2劳务收入比重快速上升

第三章影响毕节市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分析

3.1结构性因素

3.2素质性因素

3.3市场性因素

3.4灾害性因素.

3.5闲置性因素

第四章毕节市农民增收的对策与建议

4.1农业区域结构调整

4.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2.1种植业结构调整

4.2.2畜牧业结构调整

4.2.3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

4.3增强农业科技含量

4.4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五章结论参考文献

三、研究重点和难点:

1. 研究重点

(1) 当前农民收入的现状及增收难的原因

(2) 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2. 研究难点

(1) 关于农民收入的现状和增收难的原因

研究方法、手段:

1、共性分析和个性分析。

农民收入问题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研究农民收入,一方面要分析农民收入变化的普遍性规律,即农民收入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又要分析它的个性特征,即毕节市的农民收入变化规律。

2、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农民收入问题可以通过农民的收入变化来定量的进行比较,但是有些潜在的投入是不可以量化的,对这些不能量化的指标进行分析就需要一些统计分析方法,从中找出不同的规律。

3、数据统计分析法。

篇9

【关键词】 农业 科技创新 制约因素 对策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说明国家将大力支持农业尤其的现代农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农业科技的创新就没有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更无从谈起。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原来只受资源的单一约束变成了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从增加产量的单一目标为主转向了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重目标,因此,农业科技体系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以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科技进步的速度,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劲的科技动力,确保实现我国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农业科技创新对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中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现状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自1985年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市场化、商业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农业科技与经济结合,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但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科技大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之处。根据农业部统计,“十一五”以来,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53%,科研成果转化率仅有40%左右,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个和40个百分点左右。这既表明了我们的差距,也说明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今后,国家将会把更多城市的资源向农村调配,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发展。因此,我们应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要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1、宏观管理体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层次的体制问题还没有解决。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还没有真正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问题,更没有从管理体制改革的角度加以解决,多用政策代替体制变革。

(2)多部门、多环节的不协调不配合问题依然存在。政府与市场在创新中的互动关系尚未建立起来,政府在某些方面仍干预过多,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显得较为乏力。

2、创新主体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政府公共研究部门创新能力不足。公共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力量薄弱,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严重不足;科技人才队伍不稳定,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水平不高,转化率较低。

(2)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农业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主体;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力量薄弱,影响了创新要素的流动集成与创新网络整体功能的发挥。

(3)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难以适应农业科技创新的需要,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3、创新机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尚不能适应创新要求。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重复、分散、资源配置不合理依然存在,投入主体主要为政府和企业,其中又以企业为主,占80%以上;良好的引导和激励社会类资源积极投入的机制尚未形成。如何在保证政府投资的同时,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资体系,是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和任务。

(2)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农业科研协作不够,知识、技术、信息互动不畅,造成低水平重复。大型研究设施、基础数据对社会全面开放程度不够,难以形成健全有效的共享机制。

(3)产学研互动的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与农业科技需求的主体存在脱节,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和农业科技需求不能形成有效结合的转换机制。企业与研究院所、大学之间的联系、合作与交流较弱。

(4)激励机制尚不健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计划管理机制与模式不适应发展需要。

4、创新环境和条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创新法制与政策环境不完善。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法制尚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各类创新活动主体制度亟待完善,公共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管理规则不够规范,科技创新体系缺乏区域性、专门化的分类指导,需要进一步协调自主创新与利用国外科技资源之间的关系。

(2)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总体上看,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科学基础条件平台薄弱,使得许多科技资源难以实现共享,存在缺乏整体布局和统一的宏观管理,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利用效率低,共享机制和体系有待完善,管理方式落后,条块分割严重等多方面的问题。

(3)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政府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中,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传统的计划指令调配资源的方式方法还没有达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本要求,难以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5、创新文化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学术民主作风没有得到充分发扬。我国的学术与科研机构把很多行政等级的观念和标准用于对学术与科研的管理,存在行政化倾向。

(2)协作精神不够,分割现象严重。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现象的存在阻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妨碍了各创新主体间的真诚互动和沟通,增加了创新的难度。

(3)制度缺陷导致急功近利和浮躁现象的存在。价值导向等制度性的缺陷,导致出现急功近利和浮躁现象。

(4)公平竞争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有待加强。现有的科研体制、风险共担机制、社会激励机制等不完善,导致科技人员的竞争动力和能力不强,创新精神和创业勇气不足。

四、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关键举措

1、强化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储备研究

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需求出发,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重点强化优良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水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提供长久技术支撑。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加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提高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

2、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支持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技术

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多功能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循环农业技术发展,依靠科技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技术问题。要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研究,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着力解决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3、加大成果转化、农民增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力度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向农民推广适用的科技成果和产品,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实现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要继续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支持,加强农村科技创新与服务队伍的建设,推进科技成果示范与产业化;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科技进入千家万户;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依靠科技富民强县。

4、发展循环型和节约型技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以提高单位资源产出率和促进持续发展为目标,创新水、土壤等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关键技术,加速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先进装备水平。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创新生产精准化、环境可控化、装备智能化、管理数字化等关键技术,创造一批低耗高效的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机具。在实时精确监测、智能决策、精准控制、智能作业等方面争取更大突破。

5、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农业高技术研究,增强农业科技储备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学科发展、增强科技后劲为目标,加强对功能基因组、植物高光效机理、生物固氮、水资源优化配置、动物克隆、生物反应器、森林与气候变化、森林固碳减排等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农业高技术研究领域的科技创新。

五、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时序上是有变化的,因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建设目标是不同的。就我国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期阶段,与之相对应的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也处在形成阶段。因此,新时期背景下解决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瓶颈因素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的建设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大力进行制度建设,创新基础条件建设,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激励创新活动主体之间加强合作,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注:基金项目:山东省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07RKA008。)

【参考文献】

[1] 丁晨芳、高明杰:农业科技进步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1).

[2] 旷宗仁、章瑾、左停: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2(7).

篇10

【关键词】 云南 特色农业 灰色关联度GM(1,1)模型

云南省土地面积39.4万平方公里,耕地资源总量607.24万公顷,常用耕地面积416.69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69.11%,其中水田占31.87%,旱地占68.13%。森林和水域面积分别占土地面积的38.11%和0.7%,荒山荒地面积1290.4万公顷,另外还有草山、灌木、滩涂等。农业生产种类多,形成以烟、糖、茶、橡胶、蔬菜、水果和花卉等为骨干的生产格局,成为云南农业发展的基础。然而,农业基础薄弱和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全省的农业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民收益高、见效快、最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所以,就目前云南省的现状和其他省市的经验来分析,发展特色农业是帮助农民持续提高收入的可行性途径。

一、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灰色关联度分析

按照灰色关联分析模型选取农业总产值作为主行为因子,分析农业产值与橡胶、蔬菜、茶叶、烟叶、肉类、甘蔗、鲜切花、水果、牛奶的相互关联程度,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各农业特色产业对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橡胶>蔬菜>茶叶>烟叶>猪牛羊肉类>甘蔗>鲜切花>水果>牛奶。其中,橡胶对农业总产值影响最大,关联度为0.864,说明在近几年橡胶是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的第一因素,这主要是由于云南胶区的气候独特,适宜橡胶生长。云南天然橡胶种植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临沧、德宏、普洱、红河、文山等6个州市28个县市。这一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地处内地,无台风影响,土壤深厚肥沃,同时雨季高温高湿,光热水条件季节性配合适宜,有效性高,胶树生长旺盛,冬季低温与干旱结合,光照充足,有利于胶树抗寒越冬,加之云南山地年温差较小,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胶树干物质的合成和积累,晨间气候凉爽,也有利于排胶,干湿季节明显,使主要植胶带的自然环境条件优于海南、广东、广西和闽南植胶区。这些自然条件确定了橡胶在云南省特色农产业中的关键地位。水果和牛奶的关联度较低,说明在近期内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不明显。

1998年以来,根据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及国家对烤烟、卷烟实行“双控”的实际,云南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采取了有力措施加大对特色优势农业的培育。2007年,全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106.09千公顷,是1995年的1.6倍,全省烤烟总量76.7万吨,是1995年的1.01倍;甘蔗、蔬菜产量分别是1995年的1.87倍和2.74倍;茶叶、天然橡胶产量分别是1995年的2.67倍、2.16倍。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特色农产业的发展。

二、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的灰色预测

建立GM(1,1)模型对云南特色农产业进行动态预测。

1、特色农业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云南省农业产值和特色产业产量的2001―2009年有关统计数据,应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的建模方法,分别对各项序列指标建立GM(1,1)模型,对各类序列指标进行未来的趋势预测,在回代检验中发现9种特色农产业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0%以及平均相对精度皆在90%以上,可以进行预测,各序列的GM(1,1)模型如下,预测结果见表3。

2、发展趋势关联分析

根据表3的数据,对2010―2014年的预测值进行发展趋势关联分析,分析所得关联度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在未来几年,影响农业产值最大的是鲜切花,在区域分布上,初步形成了以昆明、玉溪、楚雄、曲靖为主的滇中温带鲜切花片区;以西双版纳、普洱、红河为主的滇南热带花卉及配叶植物片区;以迪庆、丽江、昭通为主的滇西北、滇东北球根类种球繁育片区;以大理、保山为主的滇西特色花卉片区发展的格局。“云花”在国内70余个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出口通达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42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份额逐年增加,在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的占有率得到巩固和提高,进一步拓宽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的出口市场。云南正逐渐成为全国乃至亚洲种苗、种球生产中心和亚洲最大的鲜切花出口基地。

茶叶在特色农业中的影响进一步加强,由于云南茶叶文化积淀深厚,产业基础较好和生态条件优越,茶叶品质优良,所以云南茶叶发展潜力很大,经过GM(1,1)预测和灰色关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

牛奶在这一阶段的关联度排序得到了大幅提升,主要有以下原因:畜牧业的制度改革;省政府培育农村支柱产业的号召;技术进步的应用,使得深加工全面实行。

烟叶的影响大幅下降,与国家对烤烟、卷烟实行“双控”的实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蔬菜、橡胶、水果、肉类、甘蔗等在这一时期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不大。这些产业在云南发展已久,发展空间已经非常小。

三、结论和建议

1、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2007年,甘蔗、茶叶、橡胶、蔬菜、水果、花卉等10种优势特色农产品面积达到3650万亩,产量大幅增加。

2、橡胶、蔬菜、茶叶、烟叶是目前影响特色农产业的主要因素

由于这些产品深加工不足,所以未来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深加工基地,对这些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包装和宣传,以稳固其地位。

3、鲜切花是未来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云南依然要把花卉产业作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重要内容,加强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环境条件等方面采取措施,促使花卉产业长足、迅速的发展。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首先,增加技术投入,实现农户有能力接受科技进步的手段;其次,完善农村技术推广体系。这两方面的结合使得农户接触到并且能够使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在此基础上有力促进了特色农产品规模效益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2] 云南省情编委会主编:云南省情[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