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统计学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统计学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统计学的看法

篇1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传统教学;比较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手段,经过全世界范围的实践与发展,各种研究和经验都表明,它对传统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传统教学已沿用2000多年,也有它的优势。现在如何来对待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和教学功能

计算机辅助教学借以实现的手段就是多媒体CAI课件。多媒体CAI课件就是运用各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出来的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软件。就一般而言,把文字、图形、图象、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媒体信息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并实现有机组合,就可以形成多媒体CAI课件。

(1)CAI课件的特点。 ①教学性。多媒体CAI课件必须符合学科的教学规律,反映学科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②科学性。多媒体CAI课件必须正确表达学科的知识内容。在多媒体CAI课件系统中,教学内容是用多媒体信息来表达了。 ③交互性。多媒体CAI课件必须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交互界面是学生和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换的通道,学生就是通过交互界面进行人机交互作用的。④集成性。多媒体CAI课件必须是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经过加工和处理所形成的教学系统。

(2)CAI课件的教学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CAI课件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所以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CAI课件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习惯爱好选择学习内容,这样,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的作用。③扩大学生知识面。多媒体CAI课件提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而且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传统教学的模式和特点

长期以来,教学都是采取传统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形成了比较典型和比较稳定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具有如下的特点:①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双基”教学;②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强调教师为中心;③在教学组织形式上, 强调课堂教学为中心,强调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④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一切教学方法均应为教师的传授知识服务。

特点在于:①有助于知识系统的形成。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如果使用得当,则具有步骤明确、清晰、环环紧扣等特点,有利于教师传授系统的知识。同时;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数学知识具有学科逻辑顺序,这样的学习比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更易形成知识的系统性。②有利于学生较快较准确地形成数学概念、理解有关知识。在传统教学中,老师精细的讲解,扫清了学生认识上的障碍,使学习少走弯路;另外,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反映了教师本人的情感、作风、素养,学生在听课中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再则,学生在听讲时,听觉、视觉系统同时发挥作用,这比独自看书更易形成知识表象。所以,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的情况下,传统教学比其它教学形式更有利于进行接受式学习。③当堂课的模仿练习,一小节后的综合练习,单元结束后的系统复习,这样的螺旋式循环的训练,有助于基本技能的培养。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

虽然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但它只能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有力的辅助手段,不可能也无法代替教育领域内人的活动。

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主要表现在:①重教材,轻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一个最大的特色是“教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考试主要测试的是教科书上的知识,这导致掌握教科书的程度成了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②重结论,轻过程。传统的教学设计特别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的结论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要获得的结果;教学的过程是指达到教学目标或获得所需要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它的科学性、直观性、生动性等特点我们不用多说,它可以存储丰富的教学信息,大大方便了教师与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利用;灵活多样的交互方式,可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能有效的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规律是唯一的,是规范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与技巧的准则,而CAI软件是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写的,虽然不同的教师可根据自己教学方法与技巧有选择的控制演示,但使用的CAI软件是同一个,内容也只能是一个,这就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可以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可为教师和学生建立更为丰富的教与学的环境,师生可以应用各种教学模式,使用各种资源去达到教学目的,从而产生更为理想的教学应用效果。

与教师授课相比,CAI又具有执行速度高,并能非常准确的工作;能激励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和促进学生去“发现”规律和知识;重复执行某项任务时,不会厌烦,能较好的实现各别化教学;能够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等特点。但是我们制作的课件却不能够回答一些学生自发的问题,没有适应变化的能力;也不具备计划与开发的能力;更不具备与学生之间的必要的感情交流,而这些又恰恰是教师所具备的优点。因此,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较好的处理教师与计算机的关系,即传统教学与新兴的交叉学科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莫春柳;CAI的实践和再认识[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9期

篇2

关键词:高校自主招生 影响 普通高中 教育教学

2003年,教育部在我国22所全国重点高校进行了高校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作为在21世纪初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及人才选拔培养制度的重大措施,试图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十多年来,高校自主招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教学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虽然很小,但是如果不认真对待并加以克服,就很有可能影响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健康而深入地进行。在这里,笔者把自己通过多年观察、思考而得出的看法谈出来,与同仁专家探讨。

当前,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当前的高校自主招生工作中,相关高校一般都在前一年的年底公布自主招生简章,到当年7月才基本完成招生工作,时间跨度有些长,使得那些自以为有异常天赋的高三学生花费的时间,精力、财力都比较大,不仅影响到这些高三学生对当年高考的复习准备,还影响到普通高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第二,当前的高校自主招生工作中,考试与面试的内容及题目,都尽可能多地考虑到了高校的因素,有些内容与题目很怪,对普通高中正常的课程及教学带来了新的压力。

第三,当前的高校自主招生工作中,有些高校已经开始举办助考机构,针对自主招生考试进行考前辅导,这好像是走回了传统的高考路子;另外,高校老师辅导高校老师考试,可能会对更多的高三学生产生吸引,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在可以克服这些高校自主招生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产生的消极影响的措施中,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三方面:

第一,由教育部规定,高校自主招生的工作,从公布简章到完成招生,都在当年高考结束后进行,也就是在每年的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进行高校自主招生工 作。这样做,首先,是不会对高三学生的复习备考产生干扰,维护了普通高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其次,在高考以后进行,可以使那些估分没有到达自主高校标准的学生不再去参与自主招生,有可能提高自主招生的工作效率。

第二,在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试与面试中,从内容与题目都应该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结合起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在高中阶段开设了选修课。但是,选修课的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有些省区的新课程高考中,涉及选修课的内容与分值都很少,就更不利于选修课了。而在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试与面试中,从内容到题目都与高中选修课很好地结合,不仅会促使选修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且也为高校自主招生提供了一定的范围,不可能再有雷人的问题了。

篇3

【关键词】中国统计学 课程建设 发展沿革 缺点和不足

我国统计学的建设通过搜索、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已达到了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要求。通过我国不断的对统计学课程的建设,已经能很好的与数学及其他学科专业知识进行结合,统计学的使用范围也得到了推广。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提高师资力量、教学质量、教学课程全面等环节,来发展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的宏伟目标[1]。

一、统计学课程的发展路程

(一)从统计学的初步基础知识开始学习

20世纪初期,统计学在我国完成了从传入到发展的第一个变革。当时的价值观、政治经济的发展等问题都影响着统计学的发展,对于传入的数理统计知识也都是最表层的,使得统计学的课程学习无法全面的发展。初步的基础知识学习使学习者大概的掌握了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课程学习方法,比如:通过实验设计法来加深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对于统计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提高,大量观察法来加深对与统计学的探究,运用实际例子来锻炼学者的观察能力,或者通过对描述统计法的学习来提高学者们对于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并根据所学知识得出自己的看法,还有推断统计法利用基础知识推断出结果和结论[2]。我国统计学课程建设正是在这种有限的条件下不断探索和发展的。

(二)统计学课程任务的划分和衰退时期

在我国大学的教育模式制定之后,统计学课程任务就被划分为了两个部门。其中一个部分是数理统计学,数理统计学是研究有效的运用数据收集与数据处理、多种模型与技术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等,对科技前沿和国家经济问题进行推断和预测的基础性学科[3]。另一个部分是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计方法不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统计方法具有一致性和目的性等特征,其特点主要是数量型、综合性、具体性。正是这种划分,使得每个统计学课程任务的统计范围和统计结果都不同,统计的方式方法也都在发生着改变,就造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有学者提出:数理统计学到底还是不是统计学,引起了双方学者的激烈争论。同时对于这种课程划分的教学任务的改变导致统计学的发展停滞不前进入到衰弱时期。

(三)进入新世纪之后的发展趋势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经过各个阶段的不断探究和发展,我国统计学的课程建设发展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课程建设的重点也转移到以统计方法上来,使我国统计学的发展更加现代化。通过对统计学的不断认识,增加了对统计操作的锻炼,通过统计操作课程课时的增加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于统计操作的理解能力。统计学课程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授课的方式也更加科学、合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统计学的发展日趋完善,统计学课程建设可以更加全面、科学的发展。

二、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统计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不够全面

我国统计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发展到全面、健全的新模式,实现了正规化和系统化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统计学课程的建设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统计学》课程的开设问题。《统计学》课程涉及到学者对于统计专业的理解和运用,各个部门学科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统计学整体的认知。如果不能全面的教学,学生在统计学的学习过程中就容易遗漏知识。所以,在统计学专业全面、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应该加强对《统计学》课程的强化工作,细致、全面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上的不足

随着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应用。利用计算机完成教学任务,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扩大了教学范围,使得统计学的教学应用环境和数据系统越来越庞大。正是因为看到了高科技产品带来的优势,教师就更愿意依靠计算机来进行授课。相反,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授课的同时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模式。过去在统计学的课程学习中,老师要求学生们多学习统计计算,现在在计算机课程讲授中,学生们会把学习重点放在统计学的系统操作中,缺少了对统计学计算的动手和动脑能力的锻炼。表面上看来,同学们对于统计学的知识学习和运用很熟练,但是一旦没有了计算机,那学生们就不能正常的处理数据。时代的发展对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课程建设中应该讲究方式方法,讲授老师要认真负责的进行讲解。不要投机取巧。

(三)统计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不细致

统计学的知识量很大,而课时的设置安排又很有限,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老师往往只选择重点的内容进行讲解,对于统计学的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等实用操作没有很好的运用,这就降低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不能充分的理解统计结果,所学的知识也只是片面和肤浅的。所以,壮大师资力量队伍,强化教学老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是改善统计学课程讲解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教育部门应该发展的重点。

三、总结

通过学者们实现的统计目标,合理的控制在统计规律中的变异性和不确定性,使我国统计学专业达到了非常专业的水平。统计学课程的建设也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发展,通过对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弊端的改进。讲究科学、有效的授课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能使统计学的应用和操作得到运用。通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使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的模式和理念都在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袁卫,关小斌等.国际统计高等教育概览[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15):18-14.

篇4

    1.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中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各行业、各领域在管理工作中对于统计学的重视,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统计学专业人才。目前,在国内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已经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为推动统计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1讨论教学方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讨论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例如在讲解统计的概念时,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什么是统计?“统计”一词有几种涵义?为什么说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什么是标志和指标?它们有何联系和区别?什么是统计总体、什么是个体?它们之间有何联系?统计学与其他学科有什么关系?层层设置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表述自己的看法,讨论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各种意见及其分歧,为学生梳理出了解答问题的不同路径,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和思考,帮助其得出自己的结论。

    1.2对比分析教学方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对比教学方法是将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含义进行直接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别与内存关系,然后进行分析。例如在讲解时间数列的计算时,通过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三点不同,即:是否具有可加性、与时间的长短有无关系、是否是连续登记取得,以此作为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基本判断方法。

    1.3总体框架结构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一些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名词、概念,框架结构法的应用通过框图将各知识点的内在关系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然后逐层展开加以剖析,提纲挈领地板书框图中名词的特点与作用,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语言说明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异同。采用这样直观清晰、凝练简洁的框图教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1.4实践式教学方法

    实践式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如专题研究、社会调查、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活动,通过对实践过程的讨论和实践总结的书写,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事件,设计一套调查方案,通过调查方案、调查方法的设计让学生理解了统计调查的内容,通过对搜集来的材料的整理让学生加深了统计分组、组中值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

    2.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应用效果的途径

    2.1注重现代先进教学技术的应用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先进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并且加强对于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科技的发展为统计学的教学和应用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主要体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在统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公式、枯燥的数字变得直观生动,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可以展示复杂的图表,将图表的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识,也节省了板书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图表、声音、文字、色彩、动画等形式传输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把握尺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合理编排讲课内容,做到严肃活泼、有主有次,形成交流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2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与“学”中,学生掌握的知识只局限于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加之所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往往在实际问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统计教学的改革应立足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考虑其专业特点,把握社会经济动态及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培养具备一定统计理论知识、技能,能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活学活用、不断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2.3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背景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开设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正确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规律的理论、方法,解决的是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应用背景组织教学,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善于使用统计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概念公式的掌握,强调理解和应用,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的适应性和应用性。

篇5

[摘要]:

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集中考察分析对精确新闻报道的“了解”、“实践”,如何影响人们对精确新闻报道优势和劣势的评价、对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发展前景的判断等。研究显示,要推进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发展,我们不但要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全面、准确地介绍精确新闻报道,还要努力使之实践精确新闻报道。

Abstract:This study use experiment method to analyze how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ing the precision journalism make effects to the people’s evaluations on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the precision journalism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Thi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if we wa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ecision journalism in China, we must introduce it completely and accurately to the media practitioners, as well as make them practice it.

Key Words: precision journalism ; comprehend ; practice ; experiment research

一、研究的目的

1983年1月29日,《中国日报》以《首次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民意测验:读者相信报纸》为题,将1982年北京调查[1]的结果刊登在国内新闻版的头条位置上。这是中国大陆新闻媒介刊发的首篇精确新闻报道。其后,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大陆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并对新闻媒介快速、准确地反映民意乃至整个社会的民主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我们可以发现,精确新闻报道目前在中国的发展面临两个重要问题:(1)、报道的规范性不够;已有相关研究主要依据美国全国民意调查委员会等机构关于新闻媒介刊发社会调查的基本要求,对中国大陆的有关精确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并科学、客观的评价了其中存在的诸多不规范性(杨光,彭泰权,2006;肖明,2000);(2)、报道刊发的持续性不足,尚未形成应有的规模,尤其是专版、专栏严重缺乏。我们考察中国大陆新闻媒介的栏目设置可以发现,目前诸如《北京青年报〈精确新闻〉》、《中国青年报〈调查观察〉》这样的连续性刊发、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精确新闻报道专版(专栏)微乎其微。

如何进一步推进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大陆的健康、快速发展?这成为当下中国大陆新闻媒介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本研究主要考察对精确新闻报道的了解以及相关操作,对评价精确新闻报道的优势和劣势的影响等,从一个侧面分析影响采用精确新闻报道的相关因素,从而为确实推动新闻媒介采用精确新闻报道提供研究资料和理论思考。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所谓精确新闻报道,就是指记者运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进而报道新闻的一种报道形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精确新闻报道在美国等西方新闻媒介得到大量的采用。这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对民意的重视、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开设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精确新闻报道等课程)等(罗文辉,2001)。

其中,上述对民意的重视,是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动对新闻媒介的运作提出的重要外在要求;而后三者因素综合起来,就集中反映在“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的成熟及相应人才对其掌握”上;也就是说精确新闻报道和传统报道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对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的把握和应用,也正因此,这一专门技术的严格要求,成为影响新闻媒介采用精确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

新闻从业人员如何接受精确新闻报道?在此过程中,他们将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依据大众传播学的重要研究成果《创新扩散理论》,我们知道,在采用新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对新事物的“了解”和“试用”,是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与传统新闻报道相比较,我们可以把精确新闻报道看作一种新的报道形态。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集中考察分析对精确新闻报道的“了解”、“实践”(即一定程度上的试用),如何影响人们对精确新闻报道优劣势的评价、对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发展前景的判断等。

我们的研究问题是:

(1)对精确新闻报道越了解,是否对精确新闻报道的正面评价越高;

(2)参与精确新闻报道的实践,是否增加他们对精确新闻报道操作难度的认同。

本研究选取一组控制组和两组实验组。我们首先较为全面的对两组实验组介绍精确新闻报道,并让其中一组参与精确新闻报道的实践,然后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对控制组则只做简单的提示,不给他们介绍精确新闻报道、也不让他们参加精确新闻报道的实践,直接进行问卷调查。

具体来说,本研究选取本学期选修《精确新闻报道》课程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同学为实验组。我们首先花费两节课的时间,对这些同学介绍了精确新闻报道的定义、主要特点,操作的基本程序等,让他们对精确新闻报道有大致的了解。然后,我们随机组织其中一半的同学参加有关近期举行的全国“两会”内容的电话调查,让他们亲身实践精确新闻报道的主要操作环节,在一定程度上试用精确新闻报道。然后,就精确新闻报道的有关问题对所有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

同时,本研究选取15名未选修《精确新闻报道》课程的本学院的同年级同学作为控制组。基于同学对精确新闻报道这一概念知晓的有限,我们对这些同学仅简单介绍了精确新闻报道是一种什么新闻报道样式,即记者运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进而报道新闻的一种报道形式。然后,采用上述同一问卷对他们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精确新闻报道的看法。

本研究将主要比较参加电话调查实验组、未参与电话调查实验组以及控制组三者之间的差异。

本研究的主要变量以及相关测量如下:

对精确新闻报道的正面评价;我们采用7级量表测量被试对精确新闻报道的正面评价(数字越大,表示认同度越高,即:1=认同度最低,7=认同度最高),即“有人把精确新闻报道方法和传统新闻报道方法进行比较,得出下面一些关于精确新闻报道的说法,你是否同意?:报道更真实准确、报道更全面完整、评论更客观公正、可读性更强、信息量更大、分析更深入、可信度更高、反映群众意见更充分”;

对精确新闻报道操作难度的看法;同上我们采用7级量表测量被试对精确新闻报道操作难度的看法,即“有人把精确新闻报道方法和传统新闻报道方法进行比较,得出下面一些关于精确新闻报道的说法,你是否同意?:适用范围有限、资料收集成本高、技术要求高,操作难、用枯燥的数字说话不易为读者所接受、耗费大量的时间”;

对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的看法,我们采用5级量表测量被试对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的判断,即“你认为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如何?(1)、很好(2)、比较好(3)、说不清楚(4)、不太好(5)、不好”;

对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我们采用5级量表测量被试对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即“你对‘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如何?(1)、很熟悉(2)、比较熟悉(3)、说不清楚(4)、不太熟悉(5)、不熟悉”;

对(社会)统计学的熟悉程度;我们采用5级量表测量被试对(社会)统计学的熟悉程度,即“你对‘(社会)统计学’的熟悉程度如何?(1)、很熟悉(2)、比较熟悉(3)、说不清楚(4)、不太熟悉(5)、不熟悉”;

参与社会调查的经验;我们询问被试接受“两会”调查之外的调查的情况,即“你还参加过其它调查吗?(1)、接受别人的调查(2)、调查别人(3)、既没有接受别人的调查,也没有调查过别人”。

本研究主要考察被试对精确新闻报道的相关评价和态度,因此,对精确新闻报道的正面评价、对精确新闻报道操作难度的看法、对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的判断等变量是本研究的主要因变量。同时,我们应注意到,如前所述,精确新闻报道的特点就在于应用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于新闻报道中,被试对这一方法的了解和实践自然对评价精确新闻报道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把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对(社会)统计学的熟悉程度,参与社会调查的经验等相关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三、研究的主要结果

(一)实验的分组情况

我们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最后确认有效问卷42份。我们把这些问卷的数据输入电脑,利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如表(一)所示,本研究共有被试42名,其中控制组14名,参加调查的实验组16名,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12名。同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控制组、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和参加调查的实验组的被试,对“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依次增加,但三组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程度。参加调查的实验组的被试,对“(社会)统计学”的熟悉程度最高,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最低,控制组介于两者之间,但三组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程度。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三组在对“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和对“(社会)统计学”的熟悉程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篇6

形象思维是以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之一,形象思维是一种以客观形象为思维对象、以意象为主要思维工具、以指导创造物化形象的实践为主要目的思维活动。广义的形象思维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利用假象、形象,反映事物本质揭示事物规律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表现为表象、联想和想象。概括起来,形象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1.1形象性

形象思维是借助于具体的形象以色彩、线条、图形和形体等形象信息为思维材料来展开思维的,不同于借助概念、理论、数字等的情况。例如,学习统计量的分布时,只要画其概率分布图就能生动形象的描绘出该分布属于哪一类分布了。

1.2概括性

进行形象思维活动的过程中思维的材料是通过加工,是具有概括性的形象。例如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中学习“聚类分析”问题时,借助二维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使原本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形象。这种把统计语言文字用图形和符号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就是最简单的形象思维过程。

1.3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所使用的思维原素绝大部分都是经过加工改造过或从新创造出来的思维形象,比如统计学中的类比思维和联想思维等。类比思维可以引导发现,这也表现出形象思维的创造性。创造思维是指对统计学问题对象有了足够多的认知之后,能够创造出不同的解决方式的一种思维表现。

1.4整体性

形象思维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条件和结论,结合逻辑思维,使问题得以解决。统计学可以看成是由各种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相互有机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因此,形象思维可以使学生建立牢固的整体思维方式。比如统计学中“标准误”这个概念就是一个联系描述性和分析性两大指标体系的关键,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只有认识到各种统计指标和方法都是整个统计体系中有着广泛联系的元素,才能进行正确的形象思维。

2培养形象思维的意义

2.1形象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对统计学没有兴趣的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只能是被动的。统计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与方法,比如样本的二重性,无限总体的概念以及极大似然估计方法等,往往使许多学生认为统计学的学习是一种比较枯燥的过程,进而丧失了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而形象思维的展开恰恰可以恢复统计学问题的本来状态,加上其形象化的特点,它可以还原高度抽象的统计学概念本来面目,使统计方法贴近自己的生活,这样学生就会对学习统计学有了积极性。

2.2形象思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形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决定因素,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目前对脑功能的研究表明创造活动是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协同进行的,其中形象思维起着关键作用,发展形象思维能发挥和创造潜能.创造能力的培养包括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发展形象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一项基础工作。形象思维既是问题信息源,又是途径信息源。比如,统计学中定理的严格逻辑推理可以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定理的发现过程才是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象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2.3形象思维有助于抽象思维的发展

抽象思维成果就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包括实践经验的科学理论,一般用文字或统计学语言表达。文字以及统计学语言都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是一种意象,抽象知识寓意于形象的文字或统计学语言之中。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大量实验证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相互作用、相互转换的,形象思维的发展将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

3形象思维的培养策略

在统计学中往往有些统计概念、统计方法比较抽象,比如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假设检验方法等,从而在学生心中形成统计学不易理解的看法。因此要使学生能掌握正确的统计方法,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设法使抽象的概念具体他,使难懂的统计方法通俗化,积极引导学生按统计学形象思维思考问题。

3.1注重图形归纳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使用图形归纳法,启发学生对抽象问题的形象思维。所谓图形归纳法,就是指利用图形由于般到特殊的认知方法。比如在讲正态分布规律时,一般先从一些实际例子出发,通过变量值的频率直方图、频数直方图等直观形式让学生对正态分布规律有一个形象上的认知。然后推出正态分布的概念和规律。这种基于图形归纳法引出抽象规律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从直观到抽象的讲解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具体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概念,而且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2注重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分析案例,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理解掌握统计学的相关概念和方法。与一般的课堂讨论不同,案例教学是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相关观测数据为依据,以学生为主角,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会积极思考,了解问题的直观背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理论和方法,需要什么样的实际数据等。进而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注重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投影仪以及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的方式。在实施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能过休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教学,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统计图表等。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另外,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图文并茂,动感力强。因此,基于多媒体辅助工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3.4注重实习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统计学实习实践课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提高运用所学的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实习实践环节是培养这生形象思维的重要环节。实习实践课应改变传统的简单套用公式,进行大量计算的状况。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其形象思维的能力上,多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4培养形象思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合理的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搜集、筛选适合的教学案例是能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关键。因此,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多媒体资源、实际数据等资源与学生的学习环境在时间及空间上做到良好交互,是需要精心的设计和一些技术手段。比如,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案例的嵌套、设计以及利用统计软件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的设计等,都需要精心的安排和设计。

4.2合理的考核制度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保障

只有合理的考核制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思考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提供保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规范课堂及课后作业的考核机制。另外课堂上尽量创设一些问题情景,以便给学开动脑筋,为进行形象思维提供条件。期末考试的设计与实施也尽量以考查学生对统计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尽量避免对复杂公式的计算以及抽象理论的证明等内容的考查。

篇7

【摘要】作为一门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的方法论科学,统计学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环境下,面对网络、媒体等层出不穷的数据,人们常常无法做出最理性的决策,而一个理性的决策通常离不开统计学相关知识。

【关键词】统计学 小学 教学

由于社会对人才越来越苛求的要求,学好统计学并运用它从纷杂的信息中有效的进行收集和处理,同时做出合理的筛选,也越来越是当今社会用以评定是否合格的标准。现今,主要强调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统计知识的学习就要在掌握基本理论、运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来培养每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

一、培养儿童统计观念的必要性

常会听到一些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对统计学应从小学开始培养提出质疑。在很多人看来,统计学只是一门包含统计集数字、计算平均数以及绘制统计图的简单学科。而事实中,大部分教师在教授统计学时往往强调了知识点而忽视了学生的统计思想,在生活方方面面来运用统计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应改变的观点是,统计学并不是一门简单计算和绘图就可以掌握的学科,应该重视的是学习到统计学中的思维方式,当我们面对复杂的数据是能通过统计学只是做到化繁为简的作用,这才是学习统计学的意义。

对于儿童的统计学习,应该重视的是“统计观念”的形成。让小朋友们能自觉的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会遇到的有关稻莸奈侍狻U馐保我们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什么是“统计观念”呢?我国课程标准指出,统计观念,即要了解统计对决策的影响,用统计来思考处理数据问题,能在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做出合理决策;要会对数据提出合理质疑。越早对儿童进行统计观念的培养,对一个孩子来说就越有帮助。完全有必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对儿童进行统计学相关的教学。培养小学生读懂数据的能力,还能利用统计来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收集和整理,让他们利用自己所做的统计数据来做出合理决策与预测,甚至来解决问题。事实上,这些能力应该从小培养。尽早让小学生了解统计,也有助于在早期提高他们对世界的理解,让学生从小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如今世界是以信息和技术为支持的世界,数据俨然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统计学中提供的“运用数据来预测”的思维方式显然适合现展步调。

二、培养学生统计思维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过程中,唯有让他们身临其境,参与到统计活动中,才能对统计学有一个良好的理解和吸收。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课程体验,教师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为目的来进行课程准备。教师作为引导者,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判断,同时也不能忽视与同学的交流,通过聆听同学们的发言和看法,来对他们进行纠正。在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统计流程时,他将在实践中去体会什么是数据收集,这些统计资料可以用来解决哪些问题。相信,在学生完完全全体会这一过程时,他们将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与进步。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富有实际意义的现实情境问题,来帮助学生体会在实际问题中用统计来处理的思维方式。传统小学数学多包含的以生活为背景的问题,而在如今,新课标提出,以提出问题,建立模型和运用的模式,从而印证数学来自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影视网络等途径来选取适合此年龄段的学生的素材。从日常中选取事例,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就如例题:学校对要招聘的教师进行三项能力测试,每项测试成绩满分为十分,选取结果择优录取。如果按平均成绩来决定谁将被录取,请说明原因。这个事例就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很紧密。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出答案,而是让他们利用数据来分析并体会数据的不同对于最终决策的影响,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统计学中“平均数”的意义。而此种教学模式,是十分有利于小学生统计观念的形成的。

游戏也是将知识与学生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的教学对象是一群正值天真活泼的孩子,游戏可以很好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同时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儿童常玩的游戏进行组合,形成新的游戏――数学游戏。相信学生在数学游戏中,通过调动手、脑、口以及其他多种感官来更好的理解。老师通过游戏来将学生的兴趣与知识相结合,有效的解决了年纪小的学生难将学与玩组合的难题。就像:如何用仅有的班费来购买两种水果满足同学们的需求。让每位同学用小纸球来对这两种水果进行投票,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有效统计出最终结果。也可以给学生布置简单易完成的统计调查任务,比如假期前给同学们布置任务,去调查一下每天的支出情况。可以给学生提供简易的统计表,让学生在表中填出支出所用在的项目;然后,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询问从表中可以知道哪些重点。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统计表的认识程度,以此来培养分析能力。教师提出的生活情境问题可以打开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为调查付诸实际的行动,再通过对学生的提问来一步一步引导,甚至可以协助学生绘出相关的统计图。比较统计图与统计表在解释数据时的不同,分析优缺点,教会学生用合适的方式在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参与对人们生活的研究,学生们会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无形之中会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数据意识。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经验,去选择他们熟悉的事例。为学生营造各种适当的学习环境是每位教师的责任。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就如古人云“因材施教”,这是科学更是艺术,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其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统计小实验,比如去统计跑步后的脉搏,将它与静止时进行对比,学生通过这种教中学,学中玩的方式,自发的进行思考。统计观念由此慢慢形成。

在课程标准中有对教学提出要求。怎样真正理解掌握这些数学知识?那需要建立起自主探讨交流的平台。如今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不能再按着传统方式,忽略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让每个学生仅仅停留在被动学习,在被动灌输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中,学生的收益甚微。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学生更想自己来探索知识的领域,教师,更重要的作用是引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

[1]陈春圣.策略过程方法[J].小学教师,2003.

篇8

关键词:比较法 案例法 实验 整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68-02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对交通运输大量随机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认识其客观规律性,已成为研究交通问题和现象必须具备的重要工具和研究手段。《应用统计学》作为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开课于本科学习期间的第三学期(大二上半学期),对于其它后续课程《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规划》等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交通运输专业测量实习的理论基础。与其它学科一样,《应用统计学》是一门系统科学,它是基于统计学基本原理,将其扩展应用于各个不同学科而形成的。所以,交通运输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必须突出课程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性,力求使学生不但要掌握统计学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更要提高学生应用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统计学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传统灌输式教学为主

在多数的《应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教学的重点放在原理的解释和计算方法的掌握上,学生会感觉教学内容枯燥,公式繁多且复杂。最重要的是,学生们普遍反映在做《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规划》等课程设计时,往往不能选择最合适的统计方法,也出现过统计结果的分析困难等各问题,这显然是传统灌输式教学产生的理论和应用脱节造成的。

1.2 缺乏实验教学

应用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只有与具体的应用学科相结合,统计学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目前统计教学通常采用脱离实际的设例教学模式,没有采用结合实际的情境去演绎统计理论的方法与应用,缺乏创新性实验,学生学习了应用统计学课程仍然不会应用统计方法收集、加工、分析数据,不知如何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解决问题,更不要说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推断与预测、做出正确的指导意见了。

2 “比较+案例+实验”教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的课程内容依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交通运输专业来说,必不可少的学习要点包括:统计调查、统计数据整理、统计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依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要求,将比较法、案例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形成创新的“比较+案例+实验”教学方法。

2.1 比较法

在应用统计学教学实践中,许多问题的共性和差异都可以通过合适的比较加以区别,由于教学内容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比较教学法也多种多样,针对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和接受能力,实验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比较法[1]。

(1)动态比较法。教学过程中,结合事物发展的过程特点,将“今”与“昔”进行对比,就可以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比如,王殿海、曲大义所构造的动态交通流预测模型,就是通过对交通调查得到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依据指数平滑预测原理经一定的修正得到的[2]。姜桂艳所提出的自适应权重指数平滑法可以实现良好的短时预测一些常用的基本交通参数,其思想就是利用若干年交通数据预测误差的动态变化来确定指数平滑方法中的加权系数[3]。

(2)静态比较法。是指将相互独立的两个或多个对象并列起来进行比较,以找出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例如在介绍统计调查方式时,可将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制度等不同调查方式并列起来同时介绍,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的不同特性和适用条件;在非参数检验教学中,将χ2检验、二项分布检验、K-S检验、独立样本检验等综合起来进行比较式的讲解和展示。

(3)类比法。是指在讲授某一问题时引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同类问题进行比较,阐明问题。例如:在学生已经掌握单个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的思想和估计区间的求解过程后,介绍两个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在双侧置信区间求解的基础上,学习单侧置信区间的求解方法;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基础上,学习多因素的方差分析;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回归分析均属此类。

(4)综合比较法。在有些情况下,单一要素对比是不够的,需要对多个要素进行相互对比,这就是综合比较法,它要求对比对象间的多种对比要素分别进行对比。在小节复习和总复习过程中,同时列出各种分析指标与分析内容、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条件、分析依据的基本理论或公式、分析的基本过程与程序等等,以求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条理化,使问题的解决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现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教学内容。

2.2 案例教学法

“比较+案例+实验”教学方法中的案例选取需遵守一定的原则:一是案例选取要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融入统计学知识点,并结合交通工程和管理实践;二是统计学教学案例陈述若是在上课刚刚开始,即知识点讲解之前引入,则在知识点讲解结束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回到之前的案例上,陈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看法,然后教师对此进行评价和总结,并进一步采取逐次递进深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能更深层次地思考问题。

根据统计学的相关内容,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我们整理出几个特别适用案例教学的模块,以及各知识模块在交通工程及管理中的一些典型案例,以此组织案例教学,具体如下:

(1)回归分析模块。回归分析重点考察变量之间的数量伴随关系,并通过适当的数学模型将变量间的关系表达出来,进而通过一个或几个变量(自变量)的取值来预测某一特定变量(因变量)的取值。回归分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广泛,比如,影响居民出行生成量和货物运输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小区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就业岗位数、机动车拥有量、人口数等。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需要定期进行居民出行和货流的交通调查,通过对所得到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就可以自变量(影响居民出行生成量和货物运输量的因素)和因变量(居民出行生成量和货物运输量)的一组或多组观测数据,根据趋势线,寻找能描述其关系的函数,从而实现根据现有交通调查数据预测未来交通生成量。

(2)方差分析模块。方差分析是检验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等的统计方法,可应用于解决交通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哪些因素对交通需求产生显著影响。对上述数据稍加改造还可以进行不同影响因素下有无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以发现影响交通需求的主要因素等。

(3)时间序列分析模块:时间序列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时间序列分析就是利用这组数列,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加以处理,以预测未来事物的发展。其基本原理:一是承认事物发展的延续性;二是考虑到事物发展的随机性。以交通规划和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法,对既有交通方案进行评价,也为改造方案的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2.3 实验法

现代交通领域涉及大量数据的处理,从数据的采集、初步整理、分析乃至数据存储、建立数据库都不能脱离计算机的使用。目前功能强大的两大专业统计分析软件是SAS和SPSS,对于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加工处理数据的最基本的且容易掌握的软件就是Excel。

实验方法把参加者置于模拟的现实工作环境中,对学生提出具体的交通运输统计问题,要求借助于Excel软件,完成包括:描述统计(平均值、标准误、中值、众数、标准偏差、方差、峰度系数、偏度系数、极差、置信度)、图表制作和分析、方差分析、相关系数分析、回归分析、假设检验等在内的基本数据分析过程,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背景的判断以及统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能力。实验可与所授理论课结合在一起开设,也可在全部理论课程讲授完毕后,统一开设。本文在教学方法应用中采用的是第二种形式。

3 “比较+案例+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

以连续两届交通运输专业(2010,2011)学生为研究对象,2010届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教学;2011届学生作为实验组,采用“比较+案例+模拟实验”教学方法。在课程讲授完毕后,分别从2010和2011届学生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创新教学方法的效果[4]。

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测验理论考试课成绩得分为(89.0±3.5)分,实验考试得分为(85.0±5.5)分;对照组理论考试课成绩得分为(70.0±6.9)分,实验考试得分为(72.0±7.5)。采用“比较+案例+实验”整合教学模式的实验组的理论课得分和实验课程成绩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对照组所得的成绩有统计学差异(p

教学实验结果表明:“比较+案例+实验”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克服任何单一方法的缺陷,而且可获得1+1+1大于3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树良,尹秀梅.比较教学法在应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7(5):117-118.

[2] 王殿海,曲大义.一种实时动态交通量的预测方法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1998(11):102-107.

篇9

一、影响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因素

1.从学生方面来看,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课程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动力。学生把学习兴趣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统计学的认识不够,学生普遍会提出学习统计学究竟有什么用的疑问,很容易产生轻视、应付,甚至厌恶情绪,因为听不懂而放弃,造成逃学或注意力不集中,更不用说课后能复习和预习。二是学习方法不当。统计学的学习一般是在第3学期或第4学期,财经类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对数据也变得不敏感,习惯于记笔记,不习惯听和理解。用背诵记忆的方法让他们突然学习与数学理论关系密切,抽象性较强,需要较强理解能力的统计学,增加了他们学习的不适应性。在《统计学》这门课程中,计算公式多而复杂,运算很不方便,练习费时费力。很多学生嫌麻烦而放弃练习,抄作业现象严重。

2.从教师方面看,一是在授课过程中过多重视理论的阐述,忽视统计方法的运用。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统计方法的实施步骤,而对方法本身的统计思想却挖掘不够,导致学生对统计方法的学习过于机械化、程序化,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能够熟练地进行统计计算,却对计算结果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甚至忽略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似乎统计方法是万能的,适用于任何场合。无形中加剧了统计就是数字,统计就是公式的统计刻板印象。二是统计学讲授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内容相脱节。统计的价值和魅力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才能得以体现。在统计教学实践中,尽管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应用举例,但大部分例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演示统计方法的实施过程,而且大部分统计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以不变应万变”的情况,同一例子反复地讲解于不同的专业,与相关专业结合不够,难以让有关专业的同学深切地体会到统计在本专业学习中的应用价值。三是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有一定的误区。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手段主要是板书。对于统计学来讲,板书教学的优点是能够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维,在教师板书的同时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去思考、领会教学内容,也更有利于教师去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点;板书教学的缺点是信息量不能太大,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下教师无法做到大量信息的呈现,也不便于讲解统计方法在统计软件中的实现问题。

二、提高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1.要注重统计思想而不是统计公式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特点与学习方法。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统计不仅是方法和手段,也是一种意识和观念,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一种素质。统计在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数量特征和数量规律的同时,也教会人们如何客观地看待周遭的事物或现象,能够有分寸地区别个别现象和大量现象,尽可能对事物的认识不产生极端或偏激的看法,甚至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调整和平衡心理,保持良好和从容的心态。正因为如此,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统计思想的挖掘和传递,注重对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学生具有了统计思维能力,自然就加强了对统计方法学习和利用的主动性。

2.要提高统计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由此带来的新知识、新问题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探索,如果不能迅速地做到知识更新,就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需要。作为教师来讲,如果理论落后于现实,就谈不上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教师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还体现在对于相关课程的了解和掌握。就统计专业教师来说,要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要有财政金融方面的知识,要有会计管理方面的知识,电子计算机的实际运用操作能力。尤其是统计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如:统计学原理、数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经济统计、企业统计、经济预测与决策等课程的联系性更加密切。相关知识涉猎的面越广,就越会加深对本门课程内容理解的深度,从而提高本门课程的讲授质量。

3.改革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内容。一是压缩描述统计的讲授内容,在教学中宜突出重点,比如:变异指标重点介绍实际应用广泛的标准差及标准差系数即可,平均差及平均差系数可略;有些简单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学,比如: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有的可以将课堂教学转变为实践教学,比如:实践性很强的问卷调查。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描述统计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统计思想,培养统计思维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又为后续统计方法的介绍留出了充足的时间。二是加大推断统计方法及应用的介绍。统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能够获取的是样本数据而非总体数据,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探索总体的数量规律性是我们更需要经常面对的问题。非统计专业的统计教学要真正突出其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就应当加大推断统计方法及应用的介绍。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数列分析、指数这三种方法的教学改革问题。这三种方法是经济管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在原来的教学中也是重点讲述的部分。为了体现实用性这个基本思想,上述三种方法的教学角度也需要进行调整。具体来看,相关与回归分析要加入实用性强的多元线性回归的内容,并且要讲深一点,讲透一点;时间数列分析要把教学重点转到构成分析上来,动态分析指标只进行有选择性的介绍;指数法讲清基本编制理论即可,重点转向指数实际应用的介绍,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SAS、SPSS、Excel等统计软件的应用方法。SAS和 SPSS属于专业的统计软件,需要专门安装,使用者还需接受专门的培训,这两个软件不太适合于非统计专业的教学要求。Excel 软件则较适合作为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的辅助手段。一方面,由于它是一个常用的计算机软件,作为 Office 的组成部分其普及程度很高,学习起来难度不大;另一方面,从非统计专业学生所学习的统计方法来看,其统计功能已经能够满足计算和分析的需要。

4.改革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统计教学要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就应当遵循现代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在教学手段上应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的有效利用相结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为启发式教学,在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的结合上下功夫。积极实施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实践教学。近些年来,各高校加大了对增加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大部分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将《统计学》的全部内容制成Powerpoint的电子版讲义,并分步演示公式的推导或解题过程,不仅收到了板书的效果,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了图表的精确性,而且生动、形象,同时增大了教学信息量,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5.强化实践教学。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在传统教学及学习中普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概念多,复杂难记。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统计实际工作,对统计中的概念含义不能正确理解,特别是对概念之间的联系及区别难以掌握,往往只能去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二是公式多,难懂易用错。由于统计学主要是讲述统计分析方法,所以在传统教学中,一般是一个公式一个公式地去讲授每种指标的计算,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把各种指标孤立去理解,而不能正确把握各指标间的联系,结果在考试中出现乱用公式、计算答案相互矛盾的情况。因此,要改变应试教育那种只注意熟悉题型、掌握解题技巧的老一套,培养学生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统计课中的实训环节,主要指的就是统计调查。拟定一个统计调查方案,实施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到处都充满商机,同时也充满竞争,决策的成功与否与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密切相关。而开展统计调查则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每个企业在进行重大决策前,一般都要开展统计调查,搜集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料,为决策的正确性提供参考和保障。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统计分析,而不会开展统计调查,那一定会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所以,在统计教学中增设实训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训环节的组织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通常采用集体实训和单人实训两种。集体实训以班或组为单位,由若干学生共同完成实训项目。单人实训以每个学生为单位,由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实训项目。两种形式可独立使用、也可结合运用。

实训环节的步骤主要包括:拟选调查课题,编写调查方案,展开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总结讲评。由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学时有限,一般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研究,写出调查分析报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做的工作是: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注意调查过程的信息反馈,掌握调查进展状况,发现问题随时加以指导并予以解决。调查题目的设计一定要做到切合实际,又要使学生感兴趣,调查的结果还要有一定意义,以便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如:“对在校大学生消费支出状况的调查”,“对在校大学生学习风气状况的调查”,“对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的调查”,“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等。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城调队、企调队组织的一些调查或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等。

三、结束语

总之,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将会有极为广泛的应用空间。教育部明确规定统计学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凸现出统计知识在财经类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对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良文、陈仁恩:《统计学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2]邓志敏:《统计学教学改革刍议》,《台州学院学报》,2003.5。

[3]徐媛媛:《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统计学教学中的作用》,《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

篇10

一、讨论教学法与范例教学法交叉使用

讨论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范例进行讲解及组织学生对范例进行研讨,引导学生从实际范例中学习、理解掌握一般规律、原则、方法及操作实验,从而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第一章概述中,要求理解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对于高一新生来讲,面对这些专业术语,很难理解,这时教师采用“讨论教学法”效果要好,第一步,教师设疑,什么是统计?统计与统计学有什么关系?第二步,学生自主思考,自由讨论,每个小组选一位发言人回答上述问题;第三步,教师总结发言,概括各种意见和分歧,帮助其得出结论,切入主题。

在讲解什么是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变量时,采用范例教学法,学生更易接受。以研究本班学生的语文成绩为范例,指出总体是全班的所有学生,总体单位是本班的每一位同学,每位学生的成绩是数量标志,全班语文总分是统计指标,并且语文总分、数学总分、英语总分、政治总分、专业综合总分又构成了一个总成绩的指标体系,同时对于各位学生而言各科成绩又不尽相同,那这个可以有不同取值的成绩就是变量,各种分数就是变量值。通过这个范例,夯实学生对上述概念的认识,并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指导学生再投入到其他经济现象的讨论中。

二、案例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方法的交叉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了解案例发生的背景,反映的事实,找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案例中应用的方法措施,引导学生掌握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骤,从案例中分析其反映的本质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引入到课堂中,是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通过设置一些学生常见的生活案例,引入到授课中,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统计学的魅力,从而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来。例如,在讲授“调和平均数”时,就可以应用学生比较常见的场景为案例。例如,红富士苹果的价格,甲乙丙三个超市,分别是3元、3.25元、3.5元,若在3个超市各买10元的该苹果,请计算其平均价格。通过预设学生日常相关的实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简单的运算公式,得出蔬菜的平均价格。这样,将生活情境和案例分析结合起来,让学生把实际生活与统计学联系在一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

三、对比教学法与归纳总结教学法的交叉应用

对比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生探究性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基本概念,理解抽象的公式。

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是将一些具有相同特性的内容,总结在一起,可以将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巩固和理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统计基础知识》的教材中,有许多的基本概念比较难理解,也比较容易混淆。例如在第二章中我国常用的几种调查组织方式,利用对比教学法,可以是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这些概念,同时利用归纳总结法,将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表格的形式,总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基本的学习构架。

四、启发性教学与强化训练结合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减少讲授教学。因为,讲授法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引导启发式教学,例如在案例分析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案例中发现问题,同时,提出应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将问题留给学生,教师做一些引导,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在将一些类似的案例,或者题目,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

《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主要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进而从数量上认识客观世界的一门独立的方法论科学。它在众多的专业课中,内容比较抽象,属于比较难的一门课程。因此,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会使得教学任务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鲍爱芳.学以致用中职学生必备的能力.科技信息,2011,(11).

[2]宁.在统计教学中实施情境创设的探索.内蒙古统计,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