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价值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交媒体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送礼物、搞活动带来的粉丝没太多价值
粉丝团是有一些共享亲和力或活动个人组成的小组,要懂得这些粉丝,最佳优化其共享体验并获得回报,那你就应该懂得个人粉丝,这时仍要用到马斯洛的《动机论》,虽然用抽奖、优惠券、送贵重物品的转发方式能够很快获得大量粉丝,但最终的“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是凌驾于满足生理需求层次上的,也就是说购买这种“更深层次的接触和持续的忠诚”是基于更多的内心归属感层次的(通过好内容分享、口口相传)。这种从个人事物到上下文般地转变,不仅提高了个人粉丝带给其他粉丝信息的质量,也加强了粉丝购买的意识,而且持续地统一和直接化了粉丝的注意力。
2.不属于你的粉丝很难货币化
很多时候你在社交网络上拥有许多粉丝,你只是在租用社交平台的关系,这是一个源于社交媒体利益竞争的生产问题,比如FB上DNA是社会效用,在这里只是强化已有的社交关系,而不是助你建立新关系团体的大型平台。营销人员不仅要跟其他的营销账号竞争,也要跟Facebook竞争,后者控制着整个大环境(例如游戏),而且其商业模式就是在广告主之间增加交叉授粉。
最重要的是,当FB围绕一个品牌广告的内容和经验进行销售时,这与Facebook的广告收入是捆绑在一起的。广告主想把粉丝拖到自己的内置渠道并不是这么容易。
社交网络为营销人员将交互仪表板和集成渠道整合到了传统的CRM套件上,但那些粉丝事实上依然活在营销人员的控制之外,他们喜欢在FB这种大环境下消费、购买,这也是邮件营销到现在还有人用的原因。
3.如何创造自己的粉丝大环境
通过社交媒体建立粉丝群、使用社交媒体的工具当然有好处,但你会严重受制于粉丝获取成本和粉丝回报率,因为粉丝价值是一个流体波而不是静态的粒子。
比如一位粉丝关注了某类视频节目、名人、品牌以及你的营销账号,但是两年后、三年后他还会喜欢同样的东西吗,所以你纳闷怎么你多了那么多的“僵尸粉”,回报率怎么越来越低?
篇2
论文结构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现状,主要通过介绍国内外研究结果,使读者对目前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现状有了大致的了解。第二部分:社会化媒体营销创新分析,该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所在,从顾客让渡价值的角度,结合传统的营销理论,针对社会化媒体营销提出了“PCPR”的营销创新模式。
【关键词】市场营销;顾客让渡价值;社会化媒体营销
2009年10月,CNNIC了2009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研究报告显示,到2009年底,中国使用交友和社交网站的网民数将达到1.24亿。随着用户数量的积累和滚雪球式的不断放大,社会化媒体应用正在走向大众化,社会化媒体不仅丰富了网络应用及网络媒体的内涵,使得网络传播的格局进一步多元化与复杂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意识到社会化媒体带来的全方位的挑战,从而努力在战略或营销上寻找变革机会和发展对策。
一、社会化媒体营销现状简介
伴随着社会化媒体在营销上的崛起,国内外学者和企业界对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研究也相继出现,但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在已有的营销理论的框架内针对社会化媒体营销进行分析。
以陈林为代表的实践派则认为,社会化媒体的核心在于聚合。社会化媒体本身拥有不可比拟的“群体影响力”,使消费者在互联网上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而通过沟通和互动,企业可以聚合消费者,影响消费者,并最终实现品牌传播。从这一角度,社会化媒体营销是利用“群体影响力”实现口碑营销的营销方式。
Evans and McKee (2010)认为,对于企业而言,与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社会化媒体是相对廉价的营销活动平台。企业可以与消费者直接对话,询问并处理问题。传统的媒体取的是“推”式营销,企业与用户缺少交流。利用网络的社会性,企业可以实现一种更具有个性、更加动态的营销。
国内外关于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研究理论还处于未成熟阶段,国内外学者都已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但将社会化媒体与营销相结合的有关理论,还处于发展阶段。一项针对美国2714位营销业者的调查发现:企业仍在学习阶段,社会化媒体的运用技巧仍未成熟。一些品牌商虽然知道运用社会化媒体的重要性,但却不愿投放太多的资源在这项新增的工作上。也有一些品牌商仍处于对社会化媒体的认知过程之中。为了顺应Web2.0这一潮流本文将对社会化媒体营销的价值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并对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模式进行创新总结。
二、社会化媒体营销创新分析
顾客让渡价值的定义:是指企业转移的,顾客感受得到的实际价值。它的一般表现为顾客购买总价值与顾客购买总成本之间的差额。顾客让渡价值是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总价值(Total Customer Value)与顾客总成本(Total Customer Cost)之间的差额。
黄沛、黄丹及周亮给出了营销创新的定义:营销创新是营销者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合营销要素,建立起市场竞争力更强的市场营销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的综合活动和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化媒体营销创新,是基于传统的4P、4C、4R理论基础上的营销策略创新,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理论,这一创新可以系统地总结为“PCPR”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创新模式。
PCPR模型
(一)通过与顾客沟通交流,生产满足顾客需求(价格、性能等),使顾客满意的产品,提升了产品价值。企业通过社会化媒体向受众公布产品信息,使顾客在购买前更充分的了解产品的价格、功能、外观等基本信息,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不仅促使企业进一步改进产品,而且是广大顾客感觉到自己也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工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参与感,进而对将来面市的产品价值更为认知,提升了产品价值。
(二)网络渠道及网络服务,为顾客节省了时间、精力和体力,降低了购买成本。顾客通过网络订购产品,通过在线咨询、接受企业的售后服务,足不出户便可得到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大大节省了时间、精力和体力,从而降低了自己的购买成本。
(三)网络渠道及网络售后的便捷,提升对商家人员、形象等的好感度。企业发达、便捷的网络渠道以及优质的售后服务,使得顾客对于商家的人员及形象好感度大大提升,由此,提升了商家的服务价值。
(四)与商家的对话及对所获产品及服务的满意,提升对商家人员、形象等的好感度,获得了服务价值,进而进行品牌宣传。顾客对商家的满意,会使顾客进行口碑宣传,从而使更多的人认知此商家,购买该商家的产品;另一方面,满意的顾客会对该商家产品进行二次甚至多次购买,成为该商家的忠实顾客。
参考文献:
[1]陈林.社会化媒体的营销力[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9,10:4249
[2]黄沛,黄丹,周亮.营销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最美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近期,“最美现象”频繁涌现,“最美”成为网络及其它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最美人物以其善良、质朴、仁爱、无私的品质确证了道德主体的真实鲜活的存在,遂成为大众热议、追捧、崇敬和效仿的“英雄”。他们身上闪耀出的人性中真、善、美的光辉,也正契合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公众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最美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是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范例,它以其时代性、先进性、形象性、可学性等鲜明特点,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作为国家未来中流砥柱的青年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群体,他们既是教育的对象,也应成为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使当代大学生树立高度的认同感与信任感,形成价值共识,完成价值整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顺利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我国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变动带来的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外来文化和网络信息充斥着青年学生的思维,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导致多种价值观并存,在这样开放、个性、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不断淡化、理想信念更加弱化,实用主义思想、自由主义思想以及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广泛,出现了价值理论偏重务实、价值取向趋于理性、价值追求突出个体、价值实现围绕自我的现象。金向华和方年根在基于浙江省15所高校的实证研究中发现知其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没有表现出高度统一性,而总体处于中等水平”。陈娟在对广东高校学生调查后也指出,“总体上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主导价值观相一致,但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矛盾性和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以正面说教灌输等规训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已大打折扣,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主导的价值观念要被学生接受和认同,势必存在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一般而言,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还是在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的,保守、呆板以及过于理想化的教育模式与现实社会严重脱钩,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现实效能感不断削弱,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有学者调查发现甚至有超过45%的学生不欢迎、不接受在高校进行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他们认为只有合适的教育渠道和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才是核心价值体系被认同的关键。
二、“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逻辑关联
“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二者具有紧密的逻辑关联。正确把握和系统回答这个问题是科学认识“最美现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的逻辑起点和研究前提。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最美现象”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任何社会都有其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主义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灵魂,在本质上决定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方向和性质,集中体现了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价值导向、思想基础和道德规范,理应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最美”人物正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指引下,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不断提高,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识别善恶、权衡利弊,正确认识个人的责任担当,自觉抵制各种非的干扰和侵蚀,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检验标准。
2.“最美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体现和实践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要实现自身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变,从而为广大社会成员认知、认同和践行,就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或媒介来实现自身的大众化、具体化和生动化。最美人物作为先进分子的代表、时代的先锋和社会的楷模,以其自身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体现和实践形态。“最美现象”承载和传播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促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人格化和具象化,成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生动范例和实践形态。最美人物以自身的感人事迹、良好形象和优良品质,生动体现和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括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
3.“最美现象”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有效榜样示范载体
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指出,个体不必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可以在从观察别人的行为中进行学习。因此,所有的教育中都要注重树立良好的示范榜样的作用。榜样是时代先锋和社会楷模,是一定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运用榜样进行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激励作用,生动形象,说服力强,容易使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在耳闻目睹榜样事迹中获得启迪,在接受榜样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认同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美人物”是新时期的时代英模,更是引领人心向善的时代楷模。“最美”人物以他们的“最美”行为,引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取向,让我们再次见证了时代英模的榜样示范作用,用形象直观、生动具体、丰富多彩的“最美现象”展示出其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引导人们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之,让人们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更加自觉地接受和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观。
总之,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二者统一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选择、树立、宣传和推广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最美人物,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在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二者双向互动,共同发展。
三、利用“最美现象”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能否达成预定的教育目标, 主要取决于大学生的认可程度。最美人物以其时代性、先进性、形象性、感染性、可亲性、可仿效性,可以弥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同构建中的功能缺憾。“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内涵的高度统一,又有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的共同理想和自觉追求。
1.正确认知:夯实认同基础
认知是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和科学内涵,则很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他们自觉的思想认识和外化为积极的行为方式。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由于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制约和意识的偏见,对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在此背景下,利用最美人物所具有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进行价值引导, 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可以为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一条有效的认知途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认核心价值。“最美现象”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鲜活的缩影,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它凭借自身所具有的优良品质、感人事迹、先进思想对学习者产生影响,激励和引导大学生了解、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经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形式,在对价值观、价值体系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理性认同,从而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较为稳定且正面的印象与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于社会的价值原则、价值理想的理论概括,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来传播与普及,让大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使其“知其所以然”,这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2.榜样示范:促进自主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还取决于教育的方式、载体和话语。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由于教师主体性的存在,大学生的主体性容易受到抑制,单一的观念灌输和空洞的道德说教也容易让大学生感到厌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刘良模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认为目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话语存在空、大、全的现象,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显性教育较多,而隐性教育较少。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评价、判断、选择都受到个人偏好的影响,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感彩,具体表现为人们总是根据事物的价值和个人的喜好,接受自我感觉有价值的东西,排斥自我感觉无价值的或有害的东西。榜样具有鲜活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激励大学生不断学习先进,追求真、善、美,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性、先进性和真理性的认同。利用“最美现象”可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使大学生在无人说教的情况下自己主动进入,可以淡化大学生的被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有效避免课堂显性教育对大学生造成的逆反和排斥心理,而且教育效果比较持久,对课堂显性教育起到很好的辅助与补充作用。以活生生的事迹和通俗的语言诠释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大家能听懂并有兴趣去接受,比单纯的理论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只能用人来建树”。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雷锋、孔繁森、张海迪等英雄模范,以高尚的品德和先进事迹鼓舞和鞭策了一代又一代人, 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引领作用。“最美妈妈”的“惊世一举”、“最美司机”的“完美一刹”、“最美教师”的“惊险一推”,“最美爸爸”的“惊人一跃”等榜样的示范作用也必将对当代大学生起到巨大的精神引领作用。毋庸置疑,尽管没有明确要求大学生必须牢记理论,也没有创设严格的教育情境感悟精神,但是在良知、归属感、舆论和从众机制的作用下,大学生们内心必然产生潜在的动力,积极置身其中并向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看齐,自觉协调、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固化自己的意识与行为。
3.润物无声:情感陶冶中认同
人们认可一种价值体系,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们自身的情感水平和被触动的程度。如果没有这种情感动力,外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无法进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更不可能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事实上,“一种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意接受。其中,‘能不能’主要受制于主体的认知因素,而‘愿不愿意’则主要受制于主体的情绪因素,也就是主体对价值观内容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需要。可以说,‘愿不愿意’的问题始终是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否实现的关键和难点。”“最美现象”既有在“危急、危险、危难”特殊境遇中瞬间迸发的震撼人心、温暖社会的“见义勇为”现象,也有让人感动的“行为平凡而出人意料,动机单纯而德性醇厚”的道德行为。不管是“惊世一举”、“完美一刹”那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和灾难的关键时刻考验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境界、道德智慧和道德勇气,还是在平凡岁月中攻艰克难、默默坚守善良德行的“择善固执”现象中展现出的长期坚守、执着奉献的朴实梦想、坚定信念和坚韧毅力都是真善美的统一,足以感天动地,令广大青年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甚至给他们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让他们在分享和体验最美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中被感染,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之,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紧抓“最美现象”这一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其自身榜样示范的最佳优势,确保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宣传者、模范践行者和坚决维护者,始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参考文献:
[1]左晓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认同[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0)
[2]吴新颖.当代青年价值观构建与培育[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金向华,方年根.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基于浙江省15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4)
[4]陈昌兴,陈奇娟.从民间“ 最美现象”评价活动的显著成效看核心价值体系工程实施的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13(4)
[5]胡菊华.最美人物与青少年品德教育[D].思想理论教育2012(12)
[6]韩晓峰.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模型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张未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9]汪荣有.“最美现象”的伦理价值.道德与文明,2013(1)
[10]邹宏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论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1]李斌雄,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
篇4
关键词:新媒体;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文化认同对于塑造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个人对集体文化的认同,是一种个体受到所在群体的影响,是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自愿融入。文化认同的最重要的是对一种文化所包含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认可。文化与价值之间联系密切,价值通常需要以文化为载体才能有效地影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思想,一个社会形成价值观,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认同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个体选择特定的文化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实现价值认同对文化认同的至关重要,在实现前者的基础上后者才可以真正被实现;反过来,自愿的接纳和支持某种文化,才会有文化自信,然后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实现文化认同是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也会帮助个体强化价值观。真正有意义、有效果的价值教育必须必须以认同为基础,帮助个体融入群体,形成对文化的自我认知、和选择。如果缺乏文化认同,价值观教育很难进行。
2 新媒体促进主流文化传播
利用新媒体促进文化传播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从而在诸多文化冲击和思想交锋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和统摄力。
首先,在国际层面上,新媒体对主流文化的宣传,可以增进海外学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知,在互动过程中,逐步修改及塑造其身份和利益,加深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帮助其抵御海外不良思想的侵蚀,增强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尊自信心。此外,通过新媒体,也可以将中国现代化的成熟的思想体系展示给全世界,增强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与认同,从而有利于掌握时代话语权,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形象。其次,通过新媒体与主流文化在国内的互动,使国内民众更容易深化对主流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从而有助于增进国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动民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形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
3 新媒体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被解构,从而也令原有的文化生态被改变。新媒体以其传播多渠道、接收多形式的特点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建构起一个在世界范围内的多领域、多层次的文化空间,开启了一个突破时间、空间的文化交流模式。其承载的丰富文化资源以及共享平台给主流文化认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并以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对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产生愈发深刻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新媒体在互联网社会中传播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仅可以传播文化,也对文化进行了再创造,成为信息处理和发散的中心。在今天文化交流高度密切的环境下,使用新媒体来创建和拓宽一个思想共通的空间,给了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和增加认同感一个平台。人们的生活无时无刻离不开新媒体,文化的传播和接受也在随时随地进行,人们接受巨大的信息量,文化对其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以提供一种虚拟空间和增强现实的文化影响为翼,以本土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为思想来源,以图像、文字和音频为话语形式,提供全景和更灵活的互动环境,从而逐渐塑造一种新的话语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主动进行文化活动的条件和场所,激起大学生表达情感和诉求的欲望,促使大学生进行更多的文化参与行为,从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调整其思维方式和行为结构,形成和增进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而且凭借其动态化、多重化、个人化和自我反省的性质,双向互动、自由点播和去仪式化的特点,进一步推动文化认同从物质内涵向形式内涵、从外显认同向内因认同转变,进而推动大学生行为模式、思考方式和价值观的重塑和增强。
新媒体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新媒体更好的连接了本土文化空间和全球文化空间,不仅传播了本土文化,也使大学生更易接触到广阔的外部世界,这使得大学生的文化身份更具有流动性;另一方面,丰富多样的新媒体技术也使大学生更易接受这种方式下宣传的本土文化,引起文化共鸣和增强文化认同。
4 利用新媒体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观的认同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可以通过一系列方法得到加强,包括简历特定的网站,运用多种教育渠道,社会舆论,以及完善的社会机制等途径以弥合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互动平台动态了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脉络”。
2.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启用网络互动平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信息。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染力。
3.以主题宣传网站占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网络阵地。完善话语机制增进大学生的认同。
篇5
1.过于频繁的更新
此次调查发现接受调查的人群中33%决定不再和一个品牌有联系是因为该品牌过于频繁的发送/信息。像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结识一个初始稍有好感的人,但对方不顾我们的感受、一味追求从不后退而使我们厌烦一样,这类品牌此时就扮演了“that guy”的角色。这个调查发现并不令人惊异,因为其他一些调查也发现社交媒体用户不会希望总被来自一个源泉的信息所轰炸。一个容易掌握的原则应该是:当你有对他人有价值的信息时再开口说话。在规划社交媒体营销策略时,对质量的考虑需多于多数量的考虑。
2.不真实的解读品牌
没有人喜欢被蒙骗,在社交媒体营销中同理。此次调查中22%的受众决定不再和一个品牌有联系是因为他们发现该品牌的真实情况和他们在社交媒体中获得的认知不吻合。为了增长粉丝数量而而有意粉饰自己的品牌从长远来说只会带来损害。当人们意识到你体现的品牌形象或表达的信息与实际情况不吻合,他们会一去在不回头。最好的方式是在所有的传播渠道都传达一致的品牌信息,这样才不至于失去辛辛苦苦吸引来的粉丝或群成员。
3. 没有保持联系的价值
如果一个品牌对自己没有价值,为什么还要保持联系?调查中19%的人认为他们由于看不到该品牌对自己的价值而断绝联系。价值并不总是等同于降价或免费礼物,价值可以是启发思索的问题,或娱乐性质的录像。保持提供价值有助于社区人数增长。
4.某次看到广告后建立了联系,但之后改变了主意
由于当时精心打造的信息,投放在社交媒体上的广告常能一下吸引很多粉,但之后也常有较大比例的流失率。这常因为广告之后的内容不再有吸引力.对广告主来说,最重要的是让广告真实的代表品牌所提供的价值,也需确保广告投放后一段时间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品质都比较高。
5.“其他”
篇6
社交数据是一座大金矿,这一点社交平台深信不疑。伴随越来越多的广告商、产品生产商、品牌营销商对连接社交网络世界的迫切渴望,用户数据所蕴藏的价值能量正日渐浮出水面。接下来,就看社交平台自己及其他数据营销公司如何对这一宝藏探索了。
社交数据掘金之路
社交巨头Facebook和Twitter很早时就开始他们在社交数据领域的掘金之路。
衡量一个事物的真正价值不仅要看它已经做了什么,更要看它还能做些什么。如今的Facebook就像是一个刚刚打好地基的庞大数字城堡,在历经了股市浩劫之后,如何尽快将用户数据变为实现增收的利器对Facebook来说已刻不容缓。至于它是如何利用这些数据的,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它的一系列动作中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2011年5月,Facebook加深了与微软Bing间的合作,开始利用Bing深度整合Facebook的社交数据库。比如,在你给出一个搜索请求后,Bing不再仅是用一个单独的悬浮面板展示你朋友在Facebook上“喜欢”的内容了,而是将直接根据“喜欢”对搜索结果进行重新排序。
到了2012年8月,Facebook在挖掘用户数据价值的道路上又向前跨一大步,它收购了曾开发社交分析工具Swaylo的社交数据分析公司Threadsy。而这意味着Facebook开始将对挖掘用户数据价值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
不仅如此,其CEO扎克伯格在TechCrunch Disrupt大会上曾公开表示:“在回答用户问题方面,Facebook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而引发了媒体和业界对其做搜索引擎的疯狂猜测,而最终他也如大家所愿地确认了这一点。推出搜索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建立在拥有足够大的数据基础以及对这些数据有一个全面的结构梳理的基础上。
“Facebook的价值在于他们掌握了庞大的用户数据。这家公司将会通过页面的连接、内容还有自家的社交内容来提高搜索引擎的效果。”法国网络技术公司X-Prime Group的社交媒体经理Christophe Henner清晰地指出了Facebook涉足搜素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扎克伯格也表示,目前Facebook上每天有超过10亿个查询,他们有一个专门的团队,将为具体用户打造量身定做的搜索引擎。
不同于Facebook用户所形成的强关系链,Twitter用户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弱关系链,它也更强调自己是一个注重新闻传播以及话题性内容讨论的社交媒体。在这个平台上产生的用户数据样本或许不具备Facebook那种带有明显的个体行为因素特征,但也极具公共信息分析价值。
尽管用户数量方面不及Facebook,但在很多人看来,Twitter的兴趣图谱优于Facebook的社交图谱。Twitter的用户数据所能产生的潜在价值同样令人惊叹。这从人们正在发明的利用Twitter社交数据各种让人吃惊的应用就可看得出,从社交监测到医疗应用,甚至可以去追踪疫情爆发。对于这些细分领域的应用所产生的实际价值,Twitter用户数据的贡献功不可没。
在这些用户数据的挖掘上,Twitter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不久前Twitter与Salesforce.com签署了数据管道授权协议,Salesforce因此能访问所有的Twitter公共数据,这也是Twitter的社交大数据与企业应用直接对接的一个信号。
在如何梳理海量数据的问题上,Twitter更是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该公司数据科学家Edwin Chen透露,Twitter内部希望尝试一种全新的大数据系统——Spark。Spark是一个基于内存计算的开源的集群计算系统,目的是让数据分析更加快速。这一方法将大大提升Twitter进行数据分析服务的速度。
通过过滤用户归属地、发推位置和相关关键词,Twitter建立了一系列定制化的客户数据流。比如,通过过滤电影片名、位置和情绪标签,你可以知道洛杉矶、纽约和伦敦等城市最受欢迎的电影是哪些。而根据用户的个人行为描述,你甚至能搜索到那些在加拿大化学的日本游客。如果将社交数据与其他金融数据结合,你甚至能把Twitter变成一个股票交易工具。
隐私问题成最大障碍
既然这些数据产自用户,那么对用户隐私的触及便不可避免,这也是从事掘金用户数据不可规避的风险。Facebook就曾因通过与数据收集公司Datalogix的合作,跟踪和使用用户的数据,并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评估Facebook的广告效果,而引发了隐私维权机构的质疑。
在挖掘并使用用户数据的道路上,用户隐私的问题成为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正是这一问题的不同监管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国内社交平台对数据开发的相对滞后。
在国内,以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为代表的众多开放式社交平台均未对用户数据进行公开的商业性开发。据微博平台的运营人员介绍,对用户数据的开发运用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开发这些用户数据在很大程度上会触及用户以及舆论对保护隐私的敏感神经。国内的这种对用户隐私高度保护大环境,最终造成了如今国内较大社交开放平台对社交数据大规模开发的延迟。在国内的数据市场上,有得仅是一部分第三方数据监控管理公司的小打小闹。
众趣(Social Touch)是国内第一家社交媒体数据管理平台,据其事业总监吴璇介绍,目前国内主要的社交开放平台在用户数据的开放性方面仍比较保守,身为第三方数据分析公司,能够获得的用户数据还十分有限,要使用这些用户数据需获得用户许可。众趣通过运营统计学等相关数据分析原理对用户数据进行过滤,最终完成的是对一个用户的行为、动作等个体特征的描述。这些描述可以帮助品牌营销者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及需求;也可以帮助企业的领导增强对自己员工的了解。
除了对个体以及群体行为特征的描述外,吴璇还表示,这些数据分析结果还可用于对用户群体的行为预测,从而为营销者提供一些前瞻性的市场分析。
由于受到目前开放平台在用户数据方面开放程度的限制,这些第三放数据监测机构在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上还不能做到十分精准。吴璇指出,目前众趣数据分析的结果只能精准到群组而无法达到个人。
据吴璇介绍,目前,此类的用户数据研究除在市场营销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之外,目前大多还主要用于配合一些小调研。此外,这些数据还可以实现对用户甚至企业机构的信用评级,其在金融领域也有一定程度的使用。
对于所获得这些用户数据的价值变现问题,吴璇表示,由于受到数据获取量及准确性的限制,众趣还尚未考虑这一问题。不过她相信,开发社交平台上的用户数据已是大势所趋,特别是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交数据的发展前景必然十分广阔。
人人都知道社交网络的数据是一座金山,当中蕴含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市场。对此社交平台自然不会无动于衷,2012年4月,新浪微博与全球最大面向企业的社交数据提供商Gnip签订协议,允许其对新浪微博的公开社交数据进行访问和抓取。借助Gnip的力量,新浪微博上开启了对用户数据价值的挖掘。
虽然各大社交平台至今还没有公开地对更多的用户数据进行深入开发,但据微博平台的工作人员介绍,平台上所产生的用户数据依然被平台运营者牢牢掌握在手中,而如何将这些数据的价值释放出来则是这些平台一直在暗暗探索的。
当分享已成普遍现象,大数据时代来临成为大势所趋,海量用户数据将制造出巨大的价值早已是不争的事实。IBM社交分析师玛丽·华莱士在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社交媒体网站正在收集越来越多的数据的形势下,它们或许能找到更好的方式来利用这些数据盈利,并使其取代广告成为自身提高收入的主要方式。这些社交网站真正的价值可能在于数据本身。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如果寻找到既能充分利用用户数据,又可合理规避对用户隐私的威胁,社交数据所蕴藏的巨大能量将会彻底被开启。(来源:腾讯科技;编选:)
《全球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业研究报告》
篇7
所以,我们来预测一下2013年的图景。关于社交媒体的话题已经非常多,甚至有点密集轰炸的意思,说它能够帮助企业洞察客户行为,提高内部效率,提高投入产出比(ROI)等等,总之是能够带来账面上的收益。在未来的一年中,社交媒体或将通过以下五种方式来改变我们的工作形态。
社交媒体向企业深度应用发展
到目前为止,社交媒体在企业层面的应用还局限于市场营销和社群建设。麦肯锡最近的报告指出,社交技术未被开发出来的潜在价值高达1.3万亿美元,而这部分价值主要在于提升企业内部或者产业链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水平。换句话说,社交媒体可以成为大幅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一种工具,就像上世纪90年代末电子邮件带来的革命一样。
现在,一些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已经开始运用社交媒体直接寻找人才,大大简化了招聘的流程。销售团队也在社交平台上发现并跟踪客户,运营团队则可以通过它掌握供应链的情况,而研发团队则利用社交媒体开展头脑风暴。2013年,社交媒体将成为一种灵活的沟通工具,在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发挥作用。
新通信渠道的崛起使得传统电子邮件的地位开始下降
自1971年第一封电子邮件成功发送之后,电邮的基本形态就没有发生过太大变化。作为一种—对一的、相对正式的沟通方式,电子邮件不再是唯一的理想工具。事实上,即时通讯工具和专业网络社区日益成为办公室的新宠,可以实现实时对话和相对集中的信息分享。
现在,越来越多的具有社交媒体特征的通讯工具加人进来。2013年,像Yammer和Chmter这样的通讯软件将迅速地占据企业市场,通过它们,企业可以建立起虚拟的工作团队,并在公共的信自、平台上
进行交流,还可以将电邮无法发送的文件在公共平台上分享,使全公司的同事都能方便地看到。
社交媒体上的内容监控渐成主流
社交媒体使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量用户信息,时髦的说法叫“大数据”,但是,如何使大数据产生价值仍然是个难题。一些大的机构和公司,包括佳得乐、戴尔、超级碗(美国国家美式足球联盟)以及红十字会等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建立数据监测中心进行实时的跟踪和分析,中心内部装着许多大型的屏幕,团队成员们随时关注着来自Twitter和Likes上的评论和客户反馈,再运用专业的大型软件进行归纳分析。
2013年,除了运用社交媒体之外,企业还希望挖掘出社交媒体的数据价值。新的工具将出现,取代现有的监测团队和大型服务器,使这项工作在一台电脑甚至手机上就能完成。比如,高管和部门经理们可以随时看到分析结果并据此来作决策,雀巢就在利用这样的的工具跟踪客户评论,通用用它来实现输电线路的快速修复,汽车行业用它来决定是否召回车辆,华尔街预测股价以及T-Mobile防止客户转网等工作都用得到这样的分析工具。
社交媒体将成为决策的第一考量要素
2012年6月,摩根斯坦利旗下18000名顾问进驻Twitter,这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出,金融机构与公众和合作伙伴通过传统渠道,包括杂志或者印制小册子进行沟通的方式正在被社交媒体所取代,每一条Twitter或者Facebook都可能意味着一场金融诉讼或者纷争。
除了金融机构,任何需要与公众保持沟通的公司,无论是食品、健康,还是制药、政府部门等等,都需要社交媒体。很多公司希望拿到近三年的与工作相关的社交媒体数据,说明大家在越来越多地依赖这种平台。
幸运的是,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落在需求增长的后面。2013年,或许可以看到企业利用社交媒体上的管理系统(一种社交化的跨平台企业数据管理工具)来建构数据库,这些工具还可以用来进行在线培训和会议。
跨国或者本地的社交媒体都面临后起之秀的挑战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Twitter、Facebook,Linkedln或者Google+上面进行营销。与此同时,还有越来越多的新平台涌现,2012年,Instagram在社交媒体市场的访问量上升17319%,Pinteres上升5124%。2013年将有新的明星升起,益百利公司的分析师詹姆斯·莫雷说:“技术门槛不断降低而功能性增强,意味着将出现更多的后来者。”
篇8
网络社交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事务的参与性,在参与某些事务中,形成彼此一致或者相反的观点,只要网络事务拥有足够的魅力,网络社交就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深度的感染力。
要利用社交网络这个工具,网络事务的魅力成为关键。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正在重塑影响力,它使得个体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可以展开友好的、实时的沟通。对话机会越多就越能促进信息的交流共享,也更能拉动人们参与其中。
调查结果表明,社交网络已经不再是Y一代的专利。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大公司走在了前面,它们一直在关注社交网络,并积累倾听和参与的体验,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深化这种关系。
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网BIMC调查分析:社交是一种社会成员互动的直接动因,网络社交是一种没有地域限制,没有陌生熟悉限制的更为广泛的社交活动,社交速度之快,社交速度之广大大的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而贯穿社交的因素就是网络事务的魅力,网络事务的魅力越大,人们越是把网络当做现实生活的可能性就越大,参与该网络事务的人就越多,网络事务所带给人们的情感感染力就越强。
打造一种利用社交网络品牌营销的有效方法,充分发挥社交网络的感染力,其宣传效果会远远大于传统媒体宣传品牌的效果,其只要原因是网络为品牌的宣传行成了社交网络环境,而网络社交环境又融入了品牌价值观、品牌文化,这样可以深度的影响消费者,而网络的宣传速度空间又打破了传统的媒体的局限,所以说社交网络品牌营销是未来品牌营销的发展趋势。
社交网络不仅应用的是网络媒体的载体作用,而且应用社会文化以及思想沟通对于人们的牵动作用,使网络成为人们彼此互动,彼此影响的社会生活网络版。目前大多数的网络推广活动,机械的品牌宣传信息,缺乏有机的把这些信息融入某种人们可以接受的文化体系中,品牌宣传不能贯穿到人们的生活习性和价值观中,品牌渗透力严重不足。
篇9
“用户每天上Twitter时间过长是不健康的表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后就该离开,这才是人们使用社交媒体健康的表现。”3月23日,在盐湖城举办的Adobe数字营销峰会上,Twitter37岁的联合创始人Biz Stone就目前人们停留在社交网络时间过长的情况发表了观点。
而就在前一天Twitter刚刚度过了自己6周岁的生日。6年前,Biz Stone发在Twitter上的第一条消息是“just setting up my Twttr.(Twitter的简写)”,后来人们发现这条缺乏新意的内容同样出现在了Twitter其他创始人和员工的Twitter中,原来它是系统自带发出的。而在6年后的Adobe数字营销峰会上,除了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的鼻祖级网站外,更多的后起之秀在不断的被人提及:Yelp,Linkedln,Instagram,Pinterest……
在一个叫做“one word association”的游戏中,Biz Stone用“Photos.”描述Instagram(一项在OS及安卓平台上的移动应用,随时抓拍图片并分享)在它脑海中联想到的第一个词。
“Web体验、广告、出版,三样东西结合在一起,创建了数字营销。这意味着市场营销将有一场大的变革。社交媒体和网络社区的出现赋予了个人数字化的力量。”Adobe数字营销峰会上,这样的观点在不断地被提及。在这场有4000人参加的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商、出版商、媒体、广告主悉数到场,在未来的营销变革中,各个环节和角色将展开更密切的协作。
比如Biz Stone就鼓励一个公司里任何一个相关领域的人都去学习一些关于图形、美术设计的东西。“设计是一种尝试着用没有任何局限的方式去解决障碍的过程,它可以让事情变得性感。”
那么,另一个问题是,品牌商该如何衡量社交媒体在推动网站流量、互动和收入方面的价值呢?目前,这正是一个让企业主、社交网络头痛的话题。数字显示,2012年全球数字营销机构在数字营销和广告上预计将花费近1000亿美元,而如何努力分配数字广告预算、控制不同渠道的广告投入并实现最佳的回报一直是数字营销人员的难题。
据了解,目前有两种平行的方式衡量社交营销效果:一种是每次停留的时间(用户每天花费在上面的时间);一种是每天使用的频率(每次可能停留很短的时间,只是查看一点东西或发一两条Twitter)。Biz Stone的观点认为,第二种方式更健康,也应该是评价社交媒体的重要标准。
在Adobe2012年数字营销峰会上,Adobe Systems了来自“Adobe数字指数报告”的一些研究结果。该报告主要是为营销、电子商务和零售类管理人员就社交媒体价值提供一些关键的营销见解。事实上,该研究表明,基于目前使用的测量模式,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可能近100%被低估了。
该研究评估了营销人员是如何衡量来自主要社交网站的流量影响力。这些网站主要包括Facebook、Twitter、Pinterest、Tumblr、Blogger、YouTube和Yelp。Adobe分析了来自零售、旅游和媒体行业超过225家公司的17亿多访客,最后得出结论:营销人员明显低估了社交流量的影响力。
该报告的重点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营销人员最常使用的模式是“last-click”(最后鼠标点击)归因模式。这种模式令营销人员对社交媒体之于品牌的影响力低估高达94%。
二是“First-click”(最先鼠标点击)归因模可以更准确地捕捉到——在购买初期,社交媒体与消费者互动所带来的好处。
三是两种归因模式对各种社交网站归因后所得出的具有显著差异的结果,可能令营销人员改变在社交领域和其他数字渠道之间的营销分配预算。
由于社交营销仍属于新品牌营销方式,衡量社交营销有效性的最佳方案也在不断改进。Adobe网络营销业务和产品营销的副总裁Aseem说。更重要的是,许多资深营销人员对社交媒体的具体价值和可衡量性仍持怀疑态度,尽管他们不断加大对社交渠道的投资比例。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班主任 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108-03
一、背景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提出,所谓新媒体,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了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不受时空限制,传播速度快,还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
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因此成为新媒体的最大用户群。其中,大学生最常接触的新媒体是互联网和手机。然而,新媒体技术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各项便利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推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实践、安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班主任的工作改革和创新对于做好学生工作和学校安全文明建设、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社交和学风的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总体看法,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和价值尺度,是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标准。它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作为其最大受众群体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与外界交流的方式,最为明显的是在网络虚拟空间采用匿名方式进行思想交流,具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特点。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的多维性和实时变化性,使大学生不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传递者,也成为信息制造者,因此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媒体的“拟态”传播形式与现实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影响大学生与外界真正交流的效果以及价值体系的构建。此外,新媒体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使得全球范围内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很容易传播、交替甚至发生冲突,也就形成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势,然而目前对于庸俗和错误的价值观的传播较难完全进行监管和正确引导,这些均使得大学生容易出现价值取向选择的迷惘和紊乱。[1]
对大学生的调查、访谈也显示,新媒体的虚拟性和所传播的负面实例也容易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的信任度、社会责任感和个人精神的充实度,或是形成对新媒体的过渡依赖性,甚至形成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过度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交心理和社交行为的影响
互动性是新媒体最大的特点之一,在网络空间里信息的门槛低而且信息传播方式灵活,极大地增强了信息传递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交流程度,改变了整个信息形成的过程。新媒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社会交往的主要平台之一,尤其是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愈加强烈,这对他们在大学校园生活的社会交往心理及行为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也必将影响着今后的社会人际关系及社会和谐程度。
当前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体社交工具包括博客、微博、微信、QQ、电子邮件、短信、播客、社交网站等,用于与亲人及朋友联络、结识新朋友、获取资讯等。这些新型的社交手段具有平等性和互动性强的特点,使大学生能独立自主地表现自我思想、展现个性和风采。同时,新媒体社交平台的信息量大、开放性强,增强了大学生与不同年龄、知识、社会背景的人进行交往、沟通的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环境促进了大学生社交能力的多元化发展。[2]
然而,新媒体的社交方式却是有别于现实生活的社交方式的,大学生很多时候是通过匿名方式在网络虚拟空间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传递,与家人、朋友的沟通也不是面对面的交流。对于新媒体社交平台的过度依赖会极大地减少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时间,反而与周围现实的群体(家人、同学和老师)疏远了,不利于在现实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虚拟的社交方式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一些学生看似在网络生活中交友广泛、左右逢源,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患有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同时,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们为自己在网络中的言行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小于现实生活中的,于是,诸如情感欺骗、金钱诈骗、网络骂战、散布谣言、诽谤他人、诋毁名誉等负面现象层出不穷,这对于青年学生的社会道德、人际交往和健康心理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校园学习与生活习惯及学风的影响
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手机普及率接近九成、电脑普及率为八成(超过95%的学生电脑连接了互联网),此外还有近半数的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类产品,这使得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十分方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超过6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超过一个小时,其中有一半的学生每天使用网络两个小时以上。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功能主要包括收发邮件、搜索和下载资料、阅读新闻、聊天、网上购物和下载软件,其他功能还包括在线学习、更新个人主页、在线游戏等。[3]一方面,新媒体极大地增加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例如:通过百度或Google等搜索引擎,他们可以非常便捷地获得所需知识的信息,或是将自己不了解的知识以提问的形式发出去,通过网络得到答案并实现在线交流,丰富了信息交流的方式,从而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专业知识和各种社会知识。此外,随着幕课(MOOCs)等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的逐步普及,可不受时空限制进行课程互动及资源管理,无限地开放了学生的学习时空。[4]通过构建大学课程共享联盟,实现高校间的课程资源共享,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便捷。这些功能既有利于推动新时期大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创新性培养,又显著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学习方式,甚至对于高校整体学风的形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新媒体环境下,过度依赖新媒体也对大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现在不少大学生的学习出现了一些新问题:(1)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大多数学生学习松懈、懒散,而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没有好好地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迟到甚至逃课。很多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企图通过考前突击甚至考试作弊来蒙混过关。(2)沉迷网络无法自拔:新媒体普及前,学习不好、逃课或挂科多发生在谈恋爱、校外兼职赚钱等学生的身上,现在留级、退学的学生大都是因为热衷于网络游戏、沉溺于网络而无法自拔。(3)师生新矛盾:新媒体环境下,获取信息和知识变得十分便捷,只要“动动手指”即可从网络上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学生不满意教师呆板、单调,缺乏新意的课堂教学活动,而教师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极为不满,甚至抱怨连连。(4)眼高手低,自律性差: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信息传播和更新快速,这使得在校学生深感竞争压力大,但由于缺乏自制力和自律性,常常在嬉戏玩乐中荒废了学习。这些都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班主任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
三、新媒体环境下班主任工作的改革创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作为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高校班主任,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熟悉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思想,在日常工作中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正确使用新媒体手段,这是做好当前学生工作的重要基础。
(一)引导大学生依托新媒体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
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博客、微信等新媒体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有别于“面对面”的传统交流方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双方在人格、权利、地位上的平等;在使用新媒体进行教育引导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甄别信息,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媒介批评和选择的能力。在大学生中积极倡导以正确、健康的方式使用媒体的思想,从纪律和观念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例如新媒体知识普及培训、创办新媒体相关社团组织、举办各类网络或电子商务竞赛等)来提高学生运用和评价各种媒介的能力。依托新媒体的传播手段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消除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引导大学生树立主流价值观,提高其道德素质,达到良好的引导教育效果。
(二)在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目前有不少大学生缺乏理想和信仰,自制力和抗压力差,对主流意识形态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在媒介的评估判断上,大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功能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易受不良信息影响,价值取向偏离主导价值取向。[5]有效消除不良影响,构建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当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作为班主任,要密切关注新媒体发展动向和学生媒介接触状况,出现问题及时给予引导。通过新媒体的线上功能快速有效地对学生的喜好、信念和价值取向加以引导。作为新媒体的使用者和推动者,大学生对发展中的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但同时对这些媒介现象又缺乏成熟的认知与判断。如何认识新媒体传播的纷繁芜杂的资讯,需要给予正确、及时的引导。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在信息消费中树立正确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在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在各种媒体不断商业化的情况下,纷繁芜杂的互联网信息容易使大学生迷失方向,一些大学生没有清晰的学业和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么,适合做什么,没有前进方向,感到前途渺茫,学习没有动力,出现焦虑情绪,更有甚者沉溺于虚拟网络世界中,从而影响了大学的学习生活。为此,班主任首先要发挥和学生接触多、了解深的优势,通过开展个性化的职业规划辅导,指导学生深入分析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取向、知识、技能和存在的优劣势,对各种职业发展机会进行评估,让学生确定自己初步的职业生涯目标。其次,班主任要指导大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细化为不同的阶段目标,规划合理的发展道路,尤其要帮助大学生确立阶段性学习目标,督促他们通过切实的行动,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和能力,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再次,班主任要分阶段开展就业形势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与此同时,还应引导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及时掌握行业就业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 注 释 ]
[1] 钱文彬.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J].新闻界,2010(3):83-84.
[2] 吴玉辉,谢新洲.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J].新媒体,2013(3):69-71.
[3] L・约翰逊,S・亚当斯贝克尔,M.卡明斯,V・埃斯特拉达,A・弗里曼,H・卢德盖特著;张铁道,殷丙山,殷蕾,白晓晶译.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3高等教育版)[R].德克萨斯:新媒体联盟,2013.
- 上一篇: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
- 下一篇:劳动教育学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