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措施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发展措施

篇1

关键词 设施农业;发展措施;辽宁葫芦岛

中图分类号 S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222-01

近年来,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大幅度提升了葫芦岛市设施蔬菜的经济效益。葫芦岛市近几年新建和改扩建设施小区全部采用钢架结构,背坡用苯板保温,机械卷帘,适宜四季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设施农业已经扮演起葫芦岛市支持产业的重要角色。设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以及劳动生产率等关键性要素。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设施农业已经成为葫芦岛市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已经建成黄瓜、番茄、青椒、茄子、韭菜、土豆、圆葱、大根萝卜等一批规模化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农业的支柱产业。

未来几年,全市要重点加强菜地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的同时,将着力推动优良品种示范、集约化育苗推广,不断整合专业组织力量,为当地蔬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最终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1 以蔬菜标准园创建为抓手推进标准化生产

以蔬菜标准园创建为抓手,在全市开展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示范带动蔬菜产品质量全面提升,全市蔬菜生产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预计在兴城市元台子、东辛庄、徐大堡、药王、华山新建5个设施蔬菜标准园,每个标准园占地面积20 hm2以上;2016年建成元台子、徐大堡2个蔬菜标准园,建成药王、华山2个食用菌标准园;2017年建成东辛庄1个蔬菜标准园。

不断规范蔬菜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规程,通过宣传、培训等多种途径,引导农户规范化生产,并逐步做到科学安全用药。在生产用药方面,建议少用化学药剂,提倡推广生态栽培技术,可通过多种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实现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比如采用粘虫色板、防虫网、杀虫灯以及性诱剂等。除此之外,鼓励施用高效低毒农药,并提倡对此进行补贴,加速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的步伐。在蔬菜生产安全方面,应当尽早建立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尽快完善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5项制度,切实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在品牌建设方面,鼓励发展绿色无害有机产品,并进行产品精细化生产,通过产品推介会、宣讲会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将优质、安全的蔬菜产品推向市场[1-2]。

2 加速技术创新与蔬菜品种示范推广

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首先,对于安全生产、优质品种培育、成本控制、增产增效等实用性较强的创新技术应当大力推广,尤其对于能够有效解决菜地土壤次生盐渍化、酸化等问题的连作障碍治理技术应当尤为重视。其次,对于病虫害防治技术来说,应着力推广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基于各种病虫害的发病规律,形成安全高效的防控措施并加以推广。最后,对于轻简栽培技术,对于那些能够通过农机农艺结合方式实现劳动强度降低、效率提高的技术应当大力推广。

加强蔬菜品种示范作用的推广力度,在品种选择方面,优先选择质优、高产、抗病性强、抗逆性强以及耐低温的品种,如番茄、黄瓜、茄子、辣椒等专用品种。

3 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

加强蔬菜集约化建设主要是指加强引进防寒保温、遮阳降温、水肥一体、通风换气、育苗床架、基质装盘、播种、催芽等设施设备的力度,在茄果类、瓜类等蔬菜品种上大力推广集约化育苗技术,在蔬菜育苗安全性、标准性方面下功夫。推进兴城市沙后所镇、徐大堡镇、华山街道、南大乡、碱厂乡5个工厂化育苗中心建设,不断完善育苗中心的管理、技术服务,为葫芦岛市设施农业提供优质种苗及技术[3-4]。

4 健全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能否不断强化服务手段、健全服务体系,取决于各级政府对服务设施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否对服务能力建设给予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建议通过技术引进,在多区域进行技术示范基地的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蔬菜重点乡镇村要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努力建设一批蔬菜植保专业团队。

5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

基于葫芦岛市在蔬菜生产上的优势,重点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有利于提高蔬菜生产组织化程度,也将进一步提升葫芦岛市蔬菜产业化水平。培育重点应聚焦于集约化育苗、产品商品化处理等设施的建设方面,配合开展种苗统一供应、病虫害统一防治、产品统一加工销售等服务,逐步弥补蔬菜种植户在安全生产、质量监督、产品销售方面存在的短板。

6 结语

为了更好地促进设施农业发展,减少农民的经济负担,市政府要加强政策扶持,加大配套设施投入力度,协同信贷部门,采取低息贷款、提供贷款贴息补助等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健全支撑服务体系的建设,在服务团队建设上优化人员配置、增加经费投入、强化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意识;积极推行设施农业规模化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安排好品种结构,从品种选取到技术推广,从品牌建设到产品销售,不断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依靠科技,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提前规划布局,大力推动批发市场建设,积极鼓励与支持企业参与到市场化体系建设中来。

7 参考文献

[1] 高峰,俞立,卢尚琼,等.国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2):279-285.

[2] 李中华,王国占,齐飞.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农机化,2012(1):7-10.

篇2

1.1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在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农技部门通过探索和总结,创新推广了玉米-小麦、玉米-马铃薯、小麦-油菜-小麦、小麦-油菜-豆类等留膜免耕多茬种植模式,以及土壤深松耕作、测土配方施肥、高秆收割埋茬等先进适用技术,有效减少了地膜使用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旱作农业稳定高产。2013年,静宁县留膜免耕二茬小麦平均产量达4578.0kg/hm2,较露地小麦增产685.5kg/hm2,增产率为15.0%;二茬冬油菜平均产量达3088.5kg/hm2,较露地冬油菜增产658.5kg/hm2,增产率为21.3%。

1.2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以全膜双垄沟播为核心的旱作农业栽培技术在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上成功实践,给其它作物的抗旱高产栽培提供了借鉴。静宁县谷子、荞麦等小杂粮的膜侧栽培,胡麻全膜穴播栽培,大蒜、豆类作物的双垄沟播栽培等技术已取得成功,并在全县旱作区得到广泛推广。

2存在的问题

2.1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农技服务人员不足随着乡(镇)机构改革,静宁县原有的农技推广区域站和乡站全部撤销,农业技术服务人员也因编制问题而无法开展专门的技术服务工作,只能在乡(镇)政府从事行政工作。全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仅靠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承担,且能长期下乡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工作的农技干部仅有13人,平均每人服务2个乡(镇),服务面积近0.46万hm2,与基层农技人员编制要求每1万hm2播种面积7.5人,每万户农户配5名农技人员的标准相差较大。

2.2资金短缺目前静宁县旱作农业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主要以政府为主导,靠行政推动落实,投入机制上以项目补助为主,在组织保证、投入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困难。如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过程中,仅地膜一项投入增加量在450元/hm2以上,加之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大面积推广成本增加,势必会影响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旱作农业推广的重要因素。

2.3机械化程度低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农民以步犁、人工等传统生产工具为主,增加了劳动强度和时间,而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配套的耕作机械当前仍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大面积机械化作业受到一定限制。由于机械深耕、深翻、机播机收等现代农业机械应用滞后,加之覆膜规模大、时间紧、青壮年劳力短缺、农业机械数量有限等因素影响,静宁县旱作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

2.4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据统计,静宁县2012年地膜使用量达4560t,2013年超过5400t,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静宁县仅有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2家,已建立的26个回收网点也没有正常运行,绝大部分地膜没有及时回收利用。加之农民地膜回收意识不强,有时宁可就地焚烧、填埋也不愿集中捡拾出售,给农业和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5后续产业开发利用滞后,产业链条短随着全膜玉米大面积推广,大量鲜秸秆为发展畜牧养殖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近年来,静宁县已建成规模养殖小区40个,发展养牛示范户400户,饲养量达到13.3万头。但由于缺少项目扶持,发展资金短缺,玉米鲜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率仍然较低,产业链条短,产品就地转化增值空间小。

3发展建议

3.1健全推广体系,优化队伍建设一是要明确公益职能,科学设置机构。按照精干、高效、专业的原则,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尽快建成城关、八里、甘沟等12个农技区域站,逐步在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较好的村设立村级农技服务所,真正形成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服务所、社有示范户的四级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项目资金,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确保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开展工作有阵地、宣传培训有场所、服务指导有手段。三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农技推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引进选聘高校优秀毕业生和乡镇农业技术专业干部,充实到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逐步改善全县农技推广队伍结构。同时,公开选拔一批热心公益事业的“土专家”到村级农技服务所,承担村级农技推广工作。四是要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结合工作实际,健全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竞聘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制、技术人员轮训及学历晋升奖励制等管理机制,实行绩效挂钩,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全县旱作农业推广整体水平。

3.2积极争取项目,加大资金投入首先要认真研究政策,争取项目支持。全县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央、省、市的各项惠农政策,根据静宁县实际情况,多渠道积极论证、申报争取农业发展项目,加强对旱作农业推广的资金扶持。其次要注重项目整合,发挥集聚合力。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建设、梯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有机整合,统筹安排,加强项目监管,发挥集聚效应,有侧重地支持旱作农业发展。三是增加专项投入,加快推广步伐。在项目资金和省级补助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应列入一定数量资金,设立旱作农业推广专项基金,对全膜覆盖技术推广进行扶持,支持农技部门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和农民群众购置新机具、购买地膜化肥的补贴,降低发展旱作农业的成本,进一步加快全县旱作农业推广步伐。

3.3稳步扩量增效,加快技术推广通过科学制定规划,优化区域布局,稳步推进旱作农业。加快田间道路配套建设,尤其是早期梯田的道路。建议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和一事一议奖补政策,鼓励农民投工投劳修建田间道路,使中大型农业机械能够进入田间作业,扩大推广面积。同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推进集约化生产。通过招商引资、大户领办等途径,加快建办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自愿流转土地,发展小型农场经营模式,有效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推动土地规模集约经营,提高土地生产效益。

3.4加快旧膜回收,减少环境污染通过各种媒体、利用不同方式,大力宣传废旧地膜的危害性,提高农民对残留地膜污染环境严重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回收残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厚膜和一膜多茬技术,提高地膜的使用率,减少地膜残留量,从源头上减少地膜对环境的污染。加大回收网点在乡镇的覆盖面,力争每一个行政村都有真正发挥作用的回收网点,减轻废旧地膜对土壤的污染。出台废旧地膜回收补贴办法,提高废旧地膜回收补偿标准,探索实行“以旧换新”等有效措施,调动农民捡拾废旧地膜的积极性。同时落实农机具补贴政策,推广机械捡拾,加快废旧地膜回收进度。

篇3

㈠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我国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普遍特点是产业化的速度不低但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增值的转化率低,很多大宗农副产品未经过深加工,而是直接以原料和初级产品的方式进入市场,高附加值未能体现。湖南省有许多农业龙头企业,但它们与农民的联结机制和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带动覆盖面不广。很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正在初期的发展阶段,农民组织化的程度还比较低,生产效率也还有待提高。

㈡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教育普遍率不够,农村教育落后,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科学素养也亟待提高。湖南省的情况也大致相似,而且每一年新的文盲在不断出现,贫困人口也在不断产生。这大大地制约了农民就业致富的机会和途径,也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湖南省农业的发展。湖南省农村只有不断培育掌握科学知识、现代观念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得农村建设不会出现人才的断层,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

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湖南省农业的投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农业投入以财政为主,近年来,湖南农业的投入总量虽然有增加但与工业投资相比仍严重不足;湖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也比较薄弱,农机装备和农田水利设施陈旧落后,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没有明显提升,这些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湖南农业现代化程度的发展。

二、推进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㈠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湖南可以借鉴其他省份发展农业的方式,例如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种植业大户,重点发展培养农业能人,通过这些先进人物打带头和示范作用,使之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的领军人物。对现有的龙头企业,要加大扶持和改革的力度,积极引导,为其农产品加工提供科学的宝贵经验,争取更多地实现农业的产能。加强湖南省农业生产与市场的沟通与合作,促进农产品向市场的流通和转化,使特色、品牌农产品快速进入流通领域,提高商品知名度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同时大力发展农村营销、运输、服务等产业,建立相应的市场网络,实现农产品的市场化。

㈡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

湖南省应该多方面、多途径地发展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更大层面上实现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切实提高农民的经济利益。另外,还要加强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的商品率,形成高产业率的现代化农业。对于金融支持方面,第一,政府可以鼓励发放财政补贴。对于湖南省内各个产业实行统一的产业贷款贴息,实行市场化的操作,鼓励各种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都给农民、农业组织发放贷款,给予它们积极地优惠的政策待遇。第二,加大对湖南省中小农户的经济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对于农户信息和贷款信息,实行信息公开原则,有效地解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现代化农业进程

篇4

关键词:库井灌区;节水农业;保障措施

黄河支流泾河、葫芦河和清水河(简称三河源地区)发源于六盘山宁夏境内,涉及到宁夏南部和中部部分地区,共有3市的10个县(区),主要包括固原市的原州区、西吉县、彭阳县、隆德县、泾源县,吴忠市盐池县、同心县,中卫市海原县、沙坡头区兴仁、香山地区以及中宁县喊叫水地区,总土地面积占自治区2/3,人口占自治区1/3,回族人口是自治区1/2,但经济总量仅为自治区1/5,财政收入不足1/10,粮食产量约为1/4,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环境最恶劣、水资源最匮乏、经济最不发达、贫困人口最集中、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高的地区,也是国家和宁夏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

1坚持科学规划

库井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是中南部地区实现节水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措施。库井灌区条件各异、类型多样,在自治区的总体规划指导下,项目县要按照不同类型区域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创新观念、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新建与改造、恢复与开发、结构调整与水资源配置相结合,坚持灌区改造与产业调整和发展同步进行,培育和发展类型多样的高效节水模式,确保项目实施方案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和效益化。

2加强组织领导

实施库井灌区节水改造和特色产业工程,是优化水资源配置、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节水型社会的根本途径。工程涉及面广、投资量大、任务繁重、技术要求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规划项目要以县为主体进行实施。项目县要成立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财政、水利、扶贫等部门和项目所在乡镇为成员单位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职责,统筹协调,实施好项目。项目县县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高效节水示范项目建设纳入目标考核,与项目所在乡镇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任务。各部门要密切合作、共同推进,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强化水资源利用和管理

规划区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总量、保护、效率”3条红线制度,实现有限水资源的空间富集和叠加,提高节水农业的可控性和稳定性。加强用水管理,建立节水型灌溉制度。创新输水模式、灌溉模式和种植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业产出率。积极推广渠道防渗衬砌、低压管灌、库(井)坝联用等技术,大力推广小畦、膜下管灌、滴灌、穴灌等节水模式,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种植高效节水作物。完善不同灌区、不同灌水方式的水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调节在优化配置水资源中的作用。成立农民用水协会,鼓励农民参与项目的运行管理,降低农民用水费用。

4严格项目管理

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实施和管理项目。项目实行法人负责制、合同制、招投标制和监理制,确保项目按期完成,质量达标。严格项目资金管理,专款专用、专户储存,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整合各渠道投资,管好用好资金,不得挤占和挪用资金。项目建成后,按规范组织竣工验收,及时交付使用。建成项目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确保工程良性运行。

5试点示范引导

库井灌区点多面广,集中连片,先易后难,加强示范引导。各项目县要根据灌区不同的水土条件和产业布局,在县域内库井灌区建立具有代表性的示范区,树立典型、示范引导,出经验、出成果、出机制,以点带面,加快中南部库井灌区改造规划整体推进。

6转变产业增长方式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实效强的特色农业技术,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创新技术服务机制和方式,为规划的全面实施提供技术支撑。以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培训、咨询服务工作。加快节水、种植技术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和经验。加大基层业务人员和农民的特色农业种植及节水灌溉技术的培训力度,建立农户培训与帮扶的长效机制,帮助农户转变观念,掌握特色农业种植新技术、新方法,壮大技术推广力量,转变生产方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7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群众投资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筹资机制。以项目为载体,整合宁夏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设施农业补助资金等项目投资,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大对项目区的投入力度。国家和自治区的各项农资补贴向项目区倾斜。引导企业、种植大户和个体农户积极参与项目区建设。整合项目,集中各方财力,建设好中南部百万亩库井灌区。

8健全管理机制

篇5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措施;问题;建议

1 基本情况

近年来,沙坡头区始终围绕“建基地、培龙头、兴科技、拓市场、创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牢牢把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发展优质粮食、苹果、硒砂瓜、设施蔬菜、清真牛羊肉等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2013年,沙坡头区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2 780hm2,硒砂瓜种植面积达33 347hm2,经果林种植规模达到10 000hm2,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460hm2,鸡、猪、肉牛、肉羊饲养量和奶牛存栏分别达到321.64万只、30.05万头、3.9万头、33.98万只和1.16万头。

2 主要措施

2.1 优化产业结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充分发挥沙坡头区自然资源优势和传统种植优势,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以硒砂瓜、设施蔬菜、苹果和养殖业为主的环香山地区硒砂瓜产业带、引黄灌区设施蔬菜产业带、南山台扬黄区经果林产业带、南北部养殖业产业带和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四带一区”农业产业格局。今年,我们认真组织实施了粮食创高产计划,创建粮食高产万亩示范片区4个、千亩展示区9个、百亩核心攻关点12个,落实总面积5193hm2。

2.1.1 设施蔬菜产业

沙坡头区设施农业以日光温室、小拱棚蔬菜和供港外销蔬菜为主,涉及9镇、62个行政村和2.4万户农户,建设形成以镇罗、柔远、东园、腾格里沙漠为重点的7460hm2的设施蔬菜产业带,种植日光温室蔬菜5467hm2、小拱棚瓜菜960hm2、大拱棚207hm2、供港蔬菜827hm2。同时,围绕提质增效和稳定设施农业面积,大力实施设施农业效益倍增计划,建设提质增效示范点10个,累计改造旧棚8135座,建设阳畦地拱棚1071座,沙坡头区设施蔬菜的95%以上外销。

2.1.2 硒砂瓜产业

今年,硒砂瓜种植面积达到33 347hm2,其中落实增施有机肥14 967hm2,条覆膜种植20 400hm2。通过加大奖补力度、建立香山“硒砂瓜”品牌生产销售企业信息平台等经济调控和行政干预管理手段,全面推行“三统一”控水、“四推行”控肥和一瓜一标、一年一印等品质品牌保护措施,建成香山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区14 467hm2,核心区平均单产1238kg,667平均产值较非核心区增加117元左右,实现了产销两旺,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2.1.3 清真牛羊肉产业

以夏华、正通公司和佳昊养殖合作社为龙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以生态移民区为重点的清真牛羊肉产业带,培育专业合作社6家,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13个、规模肉牛养殖场3个、肉羊养殖场(小区)2个,种植优质饲草68 000hm2,扶持发展夏华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级优质农产品龙头企业。

2.1.4 奶产业

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和发展,沙坡头区的奶牛养殖总量有了大幅增长,基本构筑起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初级形态。截至目前,已建养殖园区(场)12个、机械化挤奶台15个,新扶持建成沐沙奶牛标准化示范场1个,存栏奶牛2300头。当地已与黄河乳业、夏进乳业、伊利乳业和娃哈哈等乳品加工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牛奶收购价在4.2元/kg左右,社会效益良好,市场潜力较大。

2.2 畅通营销体系,品牌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

通过多层次、大范围地召开产销对接洽谈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抱团闯市场,着力构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形成了服务本区市场、抢占外省市场、覆盖全国市场的农产品营销网络格局,大大降低了销售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同时,坚持以打造品牌、扩大销售、提升知名度和竞争力为目标,以宣传保护香山“硒砂瓜”“沙坡头”蔬菜、“穆和春”清真牛羊肉等农产品品牌为重点,深入开展创名牌、创名企、创名家的“三创”活动,打造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自治区名牌产品9个,通过品牌创建和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达到了产品优质优价、产业增产增收的目的。

2.3 壮大经营主体,产业链条延向深领域

积极采取“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方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动、市场拉动,在解决农产品难卖、连接市场、活跃流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增加农民收入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沙坡头区农业特色产业链条逐步向更深领域延伸。经营主体涉及蔬菜瓜果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机械服务等多个领域,服务方式也已延伸到技术信息、物资配送、加工、销售、保鲜储运等全程综合服务领域,现代化产业服务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共培育各类农业经营主体3822个,其中龙头企业有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4个、专业大户3327户、家庭农场298个。

2.4 完善基础设施,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再提高

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始终将民生水利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始终把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重点工程项目,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533hm2、新增耕地5040hm2,节水灌溉面积达12 133hm2。今年,在常乐、镇罗、柔远等镇建成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1780hm2,通过土地流转和采用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单种玉米较常规种植节水率、节肥率分别达到58.40%和26.00%,为实现水权转换、支持工业经济发展、调整种植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5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科技服务范围达到全覆盖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组织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农技人员进行调研,以测土配方施肥、作物病虫害防治、日光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以及牛羊肉排酸、种猪生态养殖繁育等特色种养技术为重点,积极推广新技术42项、推广新品种68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4%以上。同时,大力推进“阳光工程”等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步伐,加大对农民种植、养殖、管理技术的针对性培训,建立“领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帮着农民富”的科技特派员创业机制,鼓励技术人员领办、创办各类示范点,并以此为平台开展技术创新、示范引领、科技培训等工作,促进现代农业向效益型方向发展。

3 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基础薄弱

硒砂瓜及设施大棚连年种植,轮作倒茬不够,土壤肥力不足,作物生长环境逐步恶化,致使病虫害频发和产品品质下降,经济效益较低。同时,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发展不平衡,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缺乏资金保障,部分无能力外出打工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比较大,不愿土地流转,因而农业规模化效益体现不足。

3.2 畜牧养殖业发展缓慢

近年来,沙坡头区鸡产业禽流感疫情频发,造成产业整体萎缩。生态移民区群众经济实力差,基础母牛饲养成本高,群众养殖积极性不高,肉牛补栏进度缓慢。

3.3 农业投入不足

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较少,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保障体系建设上,由于资金缺乏,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滞后,影响了农业技术服务活动的开展。此外,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的力度也较小,农户融资困难。

3.4 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业科技水平不高

从事产业技术指导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少且结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技术推广和效益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3.5 龙头企业发展滞后,产业集中度较低

龙头企业发展资金不足、掌握核心技术较少、市场开拓力不强,部分种养户仍然沿袭传统的小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低,生产经营农户和个别企业小而散、小而乱,相互封闭、各自为政,难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优势。

4 下一步工作建议

我们将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发展思路,以大力实施结构调整、扩规提质、科技兴农和名牌带动四大战略为支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现代化进程。

4.1 以创新观念为引领,明确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若干意见》的精神,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围绕建设“三带三区一地”的目标,在壮大特色上下工夫、在发挥优势上找路子,进一步优化引黄灌区优质粮食和设施农业产业带,壮大扬黄灌区经果林产业带,提质环香山地区硒砂瓜产业带,培育南北部养殖业产业带。

4.2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根本,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通过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争取土地整理、农发、农资、小农水等国家和自治区扶持项目,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大力实施13 333hm2高效节水现代农业项目,改善农业生产综合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3 以品牌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对于已注册的农业品牌,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和保护力度,不断增强品牌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建成香山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区20 000hm2,追施沼渣沼液核心保护区1333hm2。同时,对通过加工提高产业附加值的产品,要逐渐完善产品标准化生产档案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打造区域性特色品牌。

4.4 以龙头企业培育为抓手,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紧紧围绕“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建立“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共同体,跳出农业抓农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走加工带动型的路子。

篇6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并不是农业强国,农业经济一直处于发展状态,尽管慢,但并没有停。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切实改进。本文以农业经济发展为切入点,分析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切实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

一、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给予农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也有所改观,相较于传统的农业结构来说,已经发生了量的突破、质的飞跃,但尽管如此,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较为落后,在发展的同时也面对着很多机遇与挑战,以下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具体分析。

1.逐渐转型技术化发展

传统的农业发展主要依靠人力,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去支持农业发展,且工作效率较低,农业经济发展的脚步非常缓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逐渐实现了技术化发展的转型,逐渐依靠机械设备,配合人力完成,不断融入各种先进的技术,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保持良好的状态,尽管如此,还是有部分人,没有意识到技术发展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城市工业化的发展,资本对劳动力产生了替代。工业化伴随着城市化,但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与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的低下不能不能发挥农业规模化的经济效益。

2.农业效益较低

现阶段我国整体农业经济效益没有达到期望水平,农业效益偏低,农民收入渠道窄,收入少,城乡居民收入仍持续扩大;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就投入成本而言,土地价格上涨是制约农业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固有地面积的限制,农民不得不选择承包他人土地来维持生计,然而土地成本较高,土地上农作物的经济效益有限,整体的经济效益较低。不仅如此,务农的人也在逐年减少,经济效益有下滑趋势,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并不景气。

3.管理力度不够

农业经济虽然是我国基础性的经济,也同样属于高科技和高回报的科技密集型产业,也需要有效的管理来维系其顺利和健康的发展。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经济,存在着重视建设,轻视管理的现象。在建设某个项目过程中,能够对整个过程进行合理的规划,但是一旦项目建成,却很难维系后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顺利进行。有一部分农业经济产业区虽然是以公司形式经营,但是实际上还是由政府部门出面进行管理,这时候就需要政府放手管理,及时推退出,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水平。

4.缺少长远发展的眼光

在利益面前,很多人将眼光停留在短期利益上而忽略了长远利益,追其根本,则是缺少长远发展的眼光,在引进新的项目和技术时,一味的追求所谓的短平快效益,只看一些短期内见效的小项目,但是却对投入大,见效慢的项目视而不见,比如节水技术,旱作农业等等高新技术,忽视了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使农业经济结构不稳定,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差,在面对环境恶化,以及水土流失等严重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因此,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必须将眼光放长远,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利益,浪费资源。

二、探究改进农业经济发展相关措施

若要切实改进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就必须从现有问题入手,逐项解决,着重发展。以下是对改进农业经济发展相关措施的具体分析。

1.实现农业现代化

在实现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要着重实现农业现代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调整农业结构

在当前的农业种植结构中,在加大科学力度的同时,要立足于现有的土地资源,珍惜国家的土地资源,合理规划,根据需要,加大对粮食的种植面积,通过大量实验的证明,对于增产效果明显的新技术产品,要增加种植面积,确保粮食的产量。在种植结构方面,北方干旱地区要加快对干旱作物的种植,以优质的玉米、马铃薯等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3.重视农产品体系建设

农产品的体系建设是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的一个基础性工作,也是农业产业文化的核心,因为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一环节不够发达,就使农产品无法转化为货币,也就无法实现其经济效益。在农业品的体系建设中需要协调政府投资于民间集资方式的结合,形成包含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体系,而且要重视政府的指导作用,严格规范市场的交易活动,使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的运行。

4.政府要全力支持农业发展

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确保在政策上切实支持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政府可以建立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中心,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健全市场规划,维护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建立市场信息传播网、大宗农产品储备制度和相应的价格保护体系等。在行动上,加强农民对技术发展的认识,帮助农民引进先进技术,并将先进技术更好的应用在农业作业中。不仅如此,还要协调农用生产资料的市场供应价格,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从而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进而推动整体的农业经济效益。

除了以上几种措施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措施例如加强农业规划管理等,但不论何种措施,都有助于我国农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篇7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对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有一个准确的估价和清醒的认识。基本形势可以概括为五个关键时期。

一是农村经济结构正处于重大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市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从20__年的7.3%下降到3.8%,并呈继续下降的趋势。农业比重越小,表明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实力更强。农业功能也发生明显变化,由原来的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转为既要兼顾生产,又要兼顾生态;既要满足数量,又要保证质量;既要抓好生产,更要提高竞争力,农业的多功能性日益突出。同时,农业比重降低,但农业所承载的劳力比重仍居高不下,高达48%,农业承受的压力更大;农业比重越小,越容易产生忽视农业、放松农业的倾向,农业部门的工作难度更大。

二是农业产业正处于优化提升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必先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但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障水平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年只有800多元,还不足城市居民的1/3,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在短期内难以替代,农民的兼业现象就不会有根本转变,土地流转速度也不能加快推进。这种兼业化的小规模生产与农业产业升级所要求的规模化、专业化形成矛盾。

三是农村社会结构正处于加速变动的关键时期。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既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矛盾的凸现期。从农村来看,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人口向城镇加速聚集,务农劳动力呈现低文化、老龄化、女性化特点。这种现象将会持续较长时间,它有利于农民增收,扩大内需。但务农劳动力素质下降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发生矛盾。

四是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正处于加速提升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社保网络、人居环境、社会事业的发展,城市文明正向农村延伸普及,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已成为基本趋势。但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农村生产要素严重弱化。凡是农业发展的重镇,都是财政穷镇。农民信贷渠道单一,筹资困难,又通过到城市就医、就业、买房、上学,使得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向城市,失血严重,造血功能严重不足。

五是农村社会矛盾正处于进一步凸显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入推进,农村长期积累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在某些地区、某些时段将会集中爆发,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潜在问题日益显性化。如土地承包纠纷、征地拆迁补偿等,引发大量矛盾和问题。尤其近期出现的食品价格上涨,通胀压力增大,在时隔10年以后,又重新强调农产品有效供给问题,这虽然给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但给农业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工作的主题,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全面提升,是对传统农业质的跨越。从淄博情况看,今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措施是:

1.突出重点,积极构筑现代农业发展框架。发展现代农业是包括农业产业、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市场和现代农业主体等六个方面。这六项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但六个体系不能起头并进,应分出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从淄博市的情况看,重点抓好三大工程建设:一是优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集中抓好100万亩粮食、75万亩蔬菜、60万亩林果、20万亩棉花和150个畜牧养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壮大优势产业。二是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集中培植100家主业突出、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的市级龙头企业和10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现代农业主体。三是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按照“资源整合、订单服务”原则,在全市建立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村村设立农技员,构筑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2.集中力量,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的四大瓶颈。一是着力解决基地小而散的问题,在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优势农产品基地上突破。发挥现有产业特色优势,在克服“小”和“散”上做文章,在发展规模、标准化上下功夫,把优势产业、有竞争力的产业做大做强。二是着力解决生产和市场脱节问题,在发展有带动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实现突破。依托林果、蔬菜、中药材和园艺苗木等优势产业,对现有龙头企业实行政策扶持,引导工商企业转型发展,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集中扶植一批有规模、有带动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三是着力解决服务缺位的问题,在建立农业订单服务体系上实现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改革第一个是家庭联产承包,解决土地使用权问题;第二个是产业化,解决产销对接问题;第三个突破点很可能是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应当用市场化的办法搞好农户“订单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技术服务需求和供给渠道不畅通的问题。四是着力解决农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在发展品牌农业上实现突破。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从技术、规模抓起,按照有机和绿色农产品标准,通过农民培训工程,普及到每个农民,逐步形成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农业支柱产业。

3.强化措施,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手段。一是抓项目。把现代农业建设细化为具体项目,上下凝神聚力,不变调,不松劲,一个一个地去突破,连续不断地抓下去,实现以工程带项目,以项目带投入,以投入促开发,以开发提档次。二是抓机制。发展现代农业,既要创新发展思路,又要创新工作机制,尤其要研究落实好工作责任机制、工作推进机制、工作监督考核机制,抓好难题攻关,通过健全完善机制推进工作落实。三是抓投入。在加大“三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争取增加农业项目投入,增加农业部门掌控的投入。同时,认真研究金融政策,通过银企联合、银农联合等方式,增加农业信贷投入。

篇8

论文摘要 针对化隆县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措施,以期为化隆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化隆县作为海东地区农业大县,只有突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形式,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现代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1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靠优势提高竞争力。一要制定规划,明确相关政策,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农业。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形成我县优质小麦、油菜、马铃薯、苹果等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流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二要加快发展畜牧业。重点推进沿黄及交通干线为纵轴的绿色肉牛肉羊奶业产业带、依托草场资源为主的牦牛和绒山羊产业带、退耕还林(草)区牛羊育肥产业带、卡力岗三乡土种鸡养殖带等优势区域开发,加快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继续推行围栏放牧、轮牧休牧等生产方式,搞好饲草料地建设,加快牲畜品种改良,进一步减轻草场过牧的压力。充分发挥作物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三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

2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思路,逐步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农业常规技术升级战略,将育种、施肥、节水、植保、养殖、防疫、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全面升级到优质高效和低投入、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来。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大面积应用提供成熟的综合配套技术。

2.2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加快构建国家推广机构和其它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般性技术推广工作和经营项目,要通过兴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方式,逐步走向市场。同时,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2.3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科研机构院所县农业、畜牧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在我县建立自己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场或科技园区,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农技示范推广的有效载体,着力提高其技术含量,发挥其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集聚与辐射作用,形成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一是要加大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如调整公路建设投资结构,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统筹考虑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标准、质量管理和养护等问题。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二是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搞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建设。三是搞好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同时,还要注重发挥期货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纪人、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增强交易功能。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供(下转第332页)

应等方面的作用。鼓励邮政系统开展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连锁配送业务。

4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

篇9

科技进向园集聚围绕现代农业和“一园一品”对园区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以及开拓市场,增收致富的本领。2011年组织农业技术骨干200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组织形基层领导、农业龙头企业和技术人员在南京农业大学进行了短期集中培训,2012年又组织农业科技示范户2000户参加市场营销培训,农民2万人参加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培训种植业主导品种、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多熟高效集约化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果全园套袋及设施栽培技术等主推技术。不断创新培训工作方式,建立了专家教授、推广人员、乡土人才“三结合”式讲师团队伍和科技研发队伍。

标准进向园区集聚以园区为载体,先后建成国家级标准化基地2个,省级标准化基地3个。有3个农产品品牌成为江苏省级品牌,32个农产品获得农产品质量认证,园区生产的能力和实力迅速提升。每年从园区中推出30个农产品产销质量信得过合作社、基地、企业,通过推进农业标准化,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对品牌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档案记录、包装标识、产品质量等监管,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显著提升园区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组织向园区集聚园区建设的主要功能是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近几年来,以园区为核心,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较好,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逾100家。创建了8个省级“五好”,4个省级“四有”,14个镇江市“四有”或“五好”专业合作社,并组建了白兔应时鲜果、镇江万山红遍、茅山镇春腾葡萄等3个专业合作联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现代农业园区开发的主体,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有机整体。

资金向园区集聚强化资金和项目整合,彰显了丘陵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特色。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工流通业。2011年,十大园区共引进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入6.62亿元。“三资”进入不仅带来了发展资金,还带来了新技术、新信息、新的管理模式,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东方紫酒业、华甸农产品、唐陵苗木市场等一批“三资”项目的落户,为解决当地农产品出路发挥了积极作用。集中开发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以来,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为苗木、草莓、葡萄、草坪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水泥路、砂石路1155km,机耕桥106座,电路58.2km,电站36座,衬砌渠道240km,涵闸1139座,农田配套建筑物1.2万座以上,林网133.33hm2。整合现代农业项目资金扶设施农业。2010年以来,先后利用省高效农业、镇江市重点项目共计47个,重点扶持发展了钢架大棚281.8hm2,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56hm2。

政策向园区集聚2011年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意见”,对创成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镇江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创成国家级、省级、镇江市级、市级龙头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100万元;对龙头企业、合作社、生产大户在南京、上海等地设立市名特优农产品展示销售中心,在各大商场、超市开设专柜,在省级、国家级电视台播出本地农产品推介广告的,在高速公路两侧设置高炮广告推介本地农副产品的,均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5万元。当年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单位,一次性奖励1万~5万元。对当年获得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的行政村,奖励5万元。当年全市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个,镇江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7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7个,新增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5家。全市新增注册商标共111个,新增产品质量认证22个单位60个产品,获得江苏省、市名牌农产品共18家(其中省级2家),2012年共兑付奖励资金521万元。

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发展对策

打造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立足丘陵特点、都市农业发展方向,把提高丘陵地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优质、生态、安全、高效作为基本要求,充分发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科技资源优势,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张庙茶场省级茶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省级草莓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力争新建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博士后工作站、3家省级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公共平台(有机农业、葡萄、彩色苗木),特色农业的科技创新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打造现代种业产业集群全市重点打造5个种业创新基地,依托江苏省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技术和白兔镇、茅山镇产业基地优势,建设国内一流的葡萄、草莓种苗繁育中心;依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中江种业、江苏省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丰源种业有限公司建设省内一流的水稻种繁育基地;依托瑞繁农艺有限公司技术和产业基础,建设省内一流蔬菜花卉良种繁育基地;依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绿苑公司、江苏新天地农业园工厂化育苗中心建设省内一流的彩色苗木(乡土树种)等良种繁育基地;依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小梅山种猪场,建设省内一流的三元杂交猪等良种繁育基地,积极推进现代种业科技创新。通过3~5年的建设,使市成为江苏最大的现代种业产业基地。

篇10

一、农业已成为绵阳发展低碳经济的先行者

低碳经济概念提出后,在工业、城市建设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实际上发展低碳农业潜力巨大、立竿见影。绵阳市农业发展低碳经济早已破题,并取得显著成效。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沼气建设保持全国领先、全省第一。到2009年底,全市沼气数量达到46万口,普及率达到58%。据测算,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可产沼气量350m3,每年可替代薪炭柴2吨(相当标准煤0.61吨),保护林地3.5亩,减少水土流失2立方米,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吨。按目前全市46万户沼气池计算,年可减少薪炭柴消耗92万吨,相当于替代标准煤28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2万吨。沼气的节能减排效益还可打捆出售,直接获取二氧化碳减排收益。二是测土配方施肥经验在全国推广。绵阳市是全国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最早的地市之一,2005年4月,农业部、财政部来绵调研,对绵阳的作法给予肯定。并将绵阳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到2009年,全市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05万亩。全市9个县市区全部列为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示范项目县,实现了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市的目标。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每年可少施尿素19723吨,相当于节省能源以煤碳计为29583吨,节本增效达到6亿元。

二、绵阳市发展低碳农业形成并推广的主要模式

近年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关注,低碳农业经济形态已普遍存在于在农业生产之中,目前绵阳市大致形成并开始推广的有以下“十种”模式。

1.有害投入品减量、替代模式。绵阳市每年使用化肥20.9万吨(折纯)、农药5790吨,对农业的增产作用显著,但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多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替代。如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

2.立体种养的节地模式。立体种植、养殖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拓展了生物生长空间,增加了农产品产量,提高了产出效益。

3.节水模式。多年来,绵阳市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积极发展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作物喷灌、微喷灌、滴溉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4.节能模式。从耕作制度、农业机械、养殖及龙头企业等方面减少能源消耗。大力推进免少耕、直播等保护性耕作。旱作地区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及多种形式的旱作栽培技术。利用太阳能的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降低能源消耗。

5.农业“三品”基地模式。近几年。绵阳市大力推进“三品”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143万亩,高度、高残留农药在“三品”基地得到禁用,农产品的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6.清洁能源模式。农村沼气建设保持全国领先、全省第一。去年还争取到国际农发基金灾后重建沼气项目落户绵阳;3年内沼气投资总规模将达7.2亿元,超过过去30年国家投入总和,今年将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8万口。

7.种养废弃物再利用模式。特别是秸秆还田,应作为绵阳市发展低碳农业的重点,大力推广,目前全市每年推行面积259万亩,潜力还巨大。

8.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如稻米加工企业可以利用优质稻米为原材生产精制米、米粉、米淀粉。产生的稻壳可作燃料,米浆水中可提取淀粉,再从淀粉中提取葡萄糖和米蛋白,过滤后的水送养猪场喂猪。养猪场有机肥施入企业的稻米生产基地。

9.区域产业循环模式。在一个区域内,产业与市场构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流通业之间的产业大循环,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10.农业观光休闲模式。近几年,到农村观光休闲已成为城市居民度假休闲的一种新选择,观光休闲农业因此获得较快发展。目前观光休闲已成为近郊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绵阳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必由之路

针对绵阳市的自然资源条件、农业生产特点,要加快发展绵阳市低碳农业,在技术上要采取以下措施:

1.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全面提高农村沼气建设和服务水平。编制完成绵阳市“十二五”农村沼气建设规划,统筹抓好用户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和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每年增加沼气用户5万口以上。加大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力度,实现全覆盖,培育沼气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全托式服务,不断提高沼气后续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沼气大培训、大回访,提高沼气使用率,巩固建设成果。依托沼气科技支撑项目,加强沼气研发和示范推广,拓展沼气发展领域,进一步加快沼气产业化发展。

2.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大中低产田造和培肥力度。去年,绵阳市完成秸秆还田259万亩,绿色防控50万亩;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村55个,建生活垃圾收集箱782个、生活污水处理池166个、农田废弃物收集池222个,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但每年5-7月野外焚烧秸秆现象还很普遍,污染环境,需要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大力推行“一料(秸秆)向四料(肥料、原料、饲料、燃料)”转变。

3.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种养业效率。绵阳市既是农业大市,也是畜牧业大市,种养业的协调发展十分重要。目前绵阳市农业主要种植制度为“稻———麦(油)”、“麦———玉———苕”等,其中:“麦———玉———苕”三熟制,占旱三熟面积的70%以上。

4.培育新型高效农作物品种,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培育抗高温、耐干旱、喜阴耐湿的作物新品种,推广高产、优质作物品种,增加多年生牧草种植,大力栽培木本植物等,可以大幅度提高耕作土地中的碳素储备水平。

5.推广“九节一减”种植技术,提升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九节即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电、节油、节柴(节煤)、节粮,一减就是减少从事“一产”的农民。抓好“九节一减”,不仅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还可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大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在广大农村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和有效实现形式。具体要重点推行四项技术:一是垄作免耕技术,垄作免耕可以通过保存土壤中的碳含量、减少耕作动力投入、提高土壤肥力等多方面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配方施肥技术,根据绵阳10余年的试验分析,施专用配方肥比习惯施肥减少总养分用量按纯量计为3公斤,其中减少纯氮用量1.5公斤,折合成尿素为3.26公斤,相当于少施尿素19723吨。三是节水灌溉技术,根据作物生长周期,需求饱和度进行适时、适量供水,实现节水、增产和增效。四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控害作用,全面普及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病虫害技术,积极推广农药增效剂和农药替代品,加强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以恢复和保持农田生态平衡,达到控害、保产、保益、保环境、保安全、增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