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交媒体的本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交媒体的本质

篇1

关键词 文字脚本 多媒体 生理学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生理学是医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学科之一,内容繁多,局部微观机制抽象,系统整体理论复杂,知识结构更新较快。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受到生理学教师的青睐,但是理论上多媒体教学方式对生理学的学习问题改观不大,究其原因多是由于一些教师的生理学多媒体课件来源于网络或教师自己的简单制作,只是将书本换一种展示媒介,针对性不强,也就没有好的教学效果。一节优秀的多媒体课需要有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但是要得到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文字脚本是其核心。多媒体课件文字脚本是程序设计人员开发课件的依据,需要具有长期一线教学实践的教师与专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取舍,用文字表述出教学每一环节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下面将本教研室中医生理学多媒体课件文字脚本的制作过程做简要介绍。

1 确定使用对象、功能

多媒体不同的使用对象,如医学普本学生与专升本学生,医学普本学生初次接触医学生理学,基础知识的讲解需要更深刻、全面;专升本学生经过医院实习阶段二次接触医学生理学,需要在简练、深刻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联系临床,深化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增强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因此采用材用于此两者的多媒体文字脚本的编写也不同,最终的多媒体课件也不同。不同的使用功能,如辅助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辅导,辅助教师教学需要在文字脚本的设计上侧重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讲解演示;自学辅导需要在文字脚本设计上侧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引导与创造性的培养,所以在设计多媒体课件前首要的是确定使用对象与使用功能。本次设计的多媒体课件针对中医专业普本学生,主要功能是生理学理论课教师课堂演示辅助教学。

2 确定教学目的与内容

多媒体教学是以整体课堂的优化为目标,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非常明确,且相适应,才可以通过多媒体这种信息传输载体达到课堂的整体优化。如果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不明确,或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不相符,不管制作的课件内容多么形象、生动,学生也不可能得到教师期望的学习效果,达不到教学目的。确定使用对象后,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与使用课本,明确每章节的教学目的,同时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主要是重点与难点,这样的教学内容清晰,与教学目的相适应。此时用多媒体工具去呈现这些内容,就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 确定选题

在明确教学目的和内容后,要确定选题,即确定哪些教学内容需要课件呈现。不加取舍每章节所有的内容都以多媒体呈现,就会使页面沉重,重点难以突出,学生感官疲劳,学习积极性降低。在生理学教学方面,课件在解决微观结构、抽象机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使微观变得具体直观、抽象变得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但是每种教学方式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板书讲授在驾驭课堂、师生互动等方面的特点,所以如果用板书讲解更清楚或用实物演示更具体的,就不需要用课件呈现。在确定选题时主要针对板书、教具讲授不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内容。例如讲解微循环通路用多媒体动画,会更加形象、直观,学生更容易学习、理解和记忆;降压反射机制则采用教师板书反射弧主要部分并讲解的方法,则会使学生跟随教师讲解,逐步理解,印象更深刻。

4 选择课件形式

课件形式是教学内容在课件中的呈现方式,课件没有固定的形式,无论是文档、视频、音频等都是课件形式,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每种课件形式都有其表达内容的优势与劣势,具体选择哪种课件形式,就需要根据表达的内容确定。如细胞膜的液态镶嵌模型用演示图片表示,介绍细胞膜转运功能时就可用动画的形式;在演示心脏泵血过程时不但使用动画并且加上声音,来加强泵血过程对学生的刺激,加深学生理解与记忆。所以在用课件授课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运用多种课件形式,达到文本、动画、声音的完美结合,给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课件形式并不是用的越多越好,一次性呈现许多课件形式,学生不但不能够找到重点,而且有感官疲劳感,学习效率降低。这就要求在选择的课件形式时,不但要考虑与内容表达的相适应,还要考虑学生学习特点与感官接受能力,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 撰写脚本

撰写脚本就是把教学内容怎样在课件中表现出来的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课件的文字脚本是沟通学科教师与课件制作者思想的工具,不但要写明主要内容,还要清楚的注释主要内容通过何种课件形式怎样表达,需要具有一线资深教学经验的教师亲笔撰写。但是,撰写文字脚本不是写教案,也不是各种课件形式的堆砌,需要撰写者的想象与思考,让文字与计算机联系,最终成为课件上丰富的画面。本课件的文字脚本的撰写采用卡片的方式,写清楚内容,表达要用的课件形式以及表现方式。每个知识点一张卡片,同时设计为一个页面,清晰,有层次,利于学科教师与课件制作者的沟通。

6 课件文字脚本实例

心脏的泵血过程在在第四章血液循环中是一个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由于心脏的结构复杂,且泵血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给学生理解掌握带来难度。传统的板书课程不能清楚的呈现这一过程,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采用多媒体图画分解呈现与整体动态结合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表1 心脏泵血过程

一堂有质量的多媒体课需要一套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一套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需要一个个内容撰写精炼、课件应用描述详尽的文字脚本。同时,文字脚本撰写者与多媒体课件制作者要及时沟通,不断切磋改进,最终用多媒体画面贴切的表达出教学内容与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 陈健.贫血课件的设计与制作.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5(4).

[2] 苏燕,孟庆健,张熙曼.多媒体CAI课件脚本的编写.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9).

篇2

社交需求的痛点是提高沟通质量

作为一款社交应用的设计者,桔子热线CEO徐伟凡认为从最早的短信、电话,到QQ、MSN、微信、微博等等,社交需求的本质没有变化,他说:“其实是人们解决社交需求的方式变了,从简单变得丰富,人与人之间信息类型也更多样化。其本质是获取信息的方式从过去的单一目标的媒体聚合内容,变成了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起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化媒体网络。”

徐伟凡描述道,“社交方式的变化产生了一个很直接的结果,那就是每个人获得信息的方式会更加的高效,而获取的内容和社交的对象也会和自己的喜好更匹配。由此也导致了一个现象――一个有价值的内容或者说是有影响力的内容的传播速度会非常快。”所以当下社交产品所要思考的是如何解决消费者对于提高社交过程中沟通质量的痛点。

只想让你安静聊天的社交应用

徐伟凡向《广告主》杂志记者介绍道:“桔子热线主打的社交形式是一对一的实时语音,这是因为比起同类型的陌生社交产品的话,一对一的实时语音会更容易把人带进一个社交的环境中,这样有助于用户在社交活动初期更好的破冰,也让人感觉更真实,给用户打造一个更有想象空间的交流环境。”

作为一款陌生社交产品,桔子热线打破来其他陌生社交应用典型的沟通方式,即用户之间先通过发送图文加好友才可以进行更多富媒体的操作,“但我们在功能规划上,一开始就鼓励用户先产生一个匿名的随机通话,这样可以先听到对方的声音,然后有了一定的想象空间或者有了好感度之后再成为好友。成为好友之后才可以更进一步的连接。”徐伟凡说:“一对一的语音成为了桔子热线用户沟通的前置条件,而不是像某些陌生社交产品上喧嚣的社交环境,不管是谁都可以给你打招呼从而给用户进行骚扰。”

在徐伟凡的构想中,桔子热线要营造的产品生态和氛围就是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下,用户可以安静地找个人来聊天,他说:“这样的环境下,你想要做一个安静地美男子或者是小公主都可以。”

用质量分级机制维护用户体验

在采访中,徐伟凡告诉《广告主》杂志记者,目前在陌生社交产品上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大多数的男性用户很难或者基本找不到女性用户建立社交关系,针对这一问题,桔子热线开发了一个用户质量分级过滤的机制。

徐伟凡说明道:“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陌生人社交平台上,男性比例都远大于女性,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具有显性的陌生社交需求的女性用户数量本身就比男生少;另外一个就是用户生态的问题了。因为陌生社交产品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因此会出现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这个‘劣币’指的就是一些低俗内容或者是‘质量不高’的男性用户,‘良币’就是指那些高质量的女性用户。这些低质量的男性用户会‘吓’跑那些高质量的女性用户,尤其是当一些女性用户还不太了解这样一款匿名社交产品时,就会以为匿名社交产品都是给一些行为不端的人使用的,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高质量女性用户越来越少,而低质量男性用户却越来越多,最后形成一个无法逆转的恶性循环。”

篇3

社交真的能为电商所用么?我们今天来拆解一下,看看社交与电商在本质上到底是什么关系。

熟人关系与电商

熟人关系与电商,谈得最多的就是微商了,关于微商这个话题一直被摆在了风口浪尖,很多人说的就好像阿里巴巴马上就要不行了,用户都要从淘宝转到微信里买东西了。

但是截至目前,我们真的看到有任何从微信里面崛起的电商品牌了吗?而一个平台不能帮助一个品牌完成传播和塑造,那就不能被看成是电商平台。

最近微信在小范围测试一个功能,屏蔽在朋友圈发广告的朋友部分信息,微信根据大数据来帮助用户过滤掉朋友发的广告信息,让朋友圈变得更纯净,而这也是给微商泼的一盆冷水。

朋友圈是熟人的封闭圈子,在这些关系链中普通商品是很难构成传播的,比如你一个朋友今天买了一双鞋发朋友圈你觉得不错你也买了,但是明天他买了一件衣服你觉得不好看就不跟着买,后天他再买一条裤子你也觉得不好看,也不跟着买了。

也就是说,朋友圈的这种熟人关系能够为普通品牌带来的影响力是微乎其微的,一个新兴品牌是无法通过这样封闭的朋友圈进行海量传播的,必须是通过开放平台才可以,能够进行海量传播的电商案例都是类似集赞换物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并不是用户出于对某品牌的忠诚,而是非理性的贪婪,不可持续。

其次,你如果在朋友圈发像苹果手机、小米手机这样的品牌商品,是能够给周围人造成一定影响的,但是造成影响的并不是你,而是这些品牌本身,它们已经在朋友圈之外对所有人进行了轮番营销轰炸。

所以,朋友圈的这种封闭形态是强关系弱影响力,只能够为电商带来长尾后端的小流量,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社交电商要想成功最终还是要回到弱关系强影响力的本质,而微信如果要做电商一定不会在朋友圈,很可能是借助H5的WEB端页面这样更轻的方式来建立一个开放式平台。如果在这个平台中社交依然存在,那一定是陌生人关系,这会像微博和淘宝的结合。

当然,对于以上这么一种社交电商的设想,我还是存有疑问的:作为一个理性人,如果我要买一个东西,为何需要去跟人社交?这是不是在增加我的购物成本?我要做的其实就是挑选商品,查看评论,仅此而已。通过社交能够达到相同效果并且还让我的决策更高效吗?

关于熟人社交电商,腾讯要做其实早就可以了,当时被炒得比较火的就是QQ空间和拍拍的天作之合,现在又轮到了微信,但是腾讯最终也没将QQ空间和拍拍绑在一起,因为腾讯也看得很清楚,熟人社交电商是强关系弱影响力,社交电商要成功,需要的是弱关系强影响力。

所以,没有开放式平台,光依靠朋友圈无法构成新兴电商品牌的海量传播,能在朋友圈构成大量传播的都只是抓住人性底层的贪婪,不具备可持续性,比如传销、集赞送东西等等。社交电商如若成立的话,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开放,并且还要让原来的购物效率变得更高效。

兴趣社交与电商

再说下社交APP,兴趣社交这东西我之前说过,本质上还是以前PC时代的BBS,没有任何区别,以前叫“IP”的,现在叫“日活”,以前叫“版主”的,现在叫“运营”。

那么以前的兴趣BBS是怎么赚钱的呢?广告、百度联盟、谷歌联盟、阿里妈妈联盟、线下商家等各种合作。

现在的社交APP怎么赚钱呢?广告,还是广告,各种合作广告。赢利方式没有什么变化。

这里可能有人会反对,社交是可以直接进入电商的,比如辣妈帮之前是做母婴社交的,现在直接做了一个母婴商城,这就是社交到电商的最好案例。

但事实根本不是这样,我们要看到用户聚集在这个APP里面纯粹为了某些兴趣来交流的,并不是为了来买你的商品。从根本上来讲,像辣妈帮这样的APP只不过是把原来的广告位全部给了自己而已,给平台导入流量。

垂直电商这个模式要想做好,还是要依靠电商本身,流量支撑只是一部分,说到底用户在你这里是要社交而不是买东西,所以本质上依然只是电商,是服务、渠道等一系列落地的相关能力,和社交没关系,和导流有关系。

所有具有可持续性价值的工具类APP的风口机会已经全部结束,但社交领域永远不受影响也不会结束,兴趣社交要想变现,依然只能依靠广告。我要质疑的,是否某些社交APP的用户价值目前都被过分高估与放大?

所以,兴趣社交变现上还是要依靠广告,和电商无关。

围绕产品的社交与电商

兴趣社交的用户只是围绕兴趣所以变现很难,但是当所有用户围绕的是某个产品,那就会爆发出极大的力量,而这样的模式才是最为值得投资的。国内找来找去,这种模式其实也就小米一家独树一帜。

早期MIUI论坛的用户都是冲着MIUI这个安卓手机ROM而来,都在不断围绕着这个产品进行各种讨论,有着很庞大的积累,而小米随后推出手机自然也是顺水推舟。这是一种真正的参与感,用户都在真心希望这个产品越来越好,而不仅仅是跑到论坛上来向客服反馈问题。

小米像一颗扎根互联网的大树,它会出现在任何地方,微博上有小米,某个手机论坛版块中有小米,QQ空间里有小米,QQ部落中有小米,百度贴吧中有小米……小米不放过任何一个平台,不放过任何一个用户参与讨论小米的地方,所以围绕产品的社交威力巨大,让用户购买自己的产品是轻而易举的。

当然这种模式也不是对所有产品都适用,手机属于比较高频科技类产品,可以很好地迭代升级,有话题。目前在这种模式上做得比较好的也就是极路由了,极路由也是可升级的科技类产品,但是频率不高,普通用户不会像对待手机那么狂热般一样对待路由器。

小米这种模式,本质还是因为产品具有高度可迭代性,可变化,有话题衍生性。但是像传统的产品,比如可口可乐、肯德基这类,除了偶尔推出一些新品,不会有太多变化,也就很难做成此类模式。它们只能自己在微博和微信上成为一个输出内容的媒体,来寻求更多的曝光,这是营销。

红人与电商

红人,说白了就是媒体,红人们必须持续输出新内容,用户是来看你输出的内容的,不是来买你产品的。而这一模式也决定了红人无法利用自身影响力来建立垂直电商,红人只可能利用自身影响力为商家做广告代言。

截至目前,还没有看到过一个红人明星仅仅通过自身影响力就把自身电商品牌做起来。罗永浩微博大概有1100万粉丝,但是锤子手机,到2014年底也就只有12万部。崔健、韩庚也做定制手机,但是没卖出多少。这些更多属于明星纪念品,红人变现只能依赖广告代言,红人到电商的这种模式,看起来并不那么可行。

所以,电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质量本身,红人代言只是营销手段,一种导流方式,红人影响力是不可能直接就将电商做成的。

篇4

现在,美国最大的零售经纪业务商――摩根士丹利美邦,可能将是第一个允许其经纪人使用Twitter的重量级财富管理公司。

根据路透社获得的一份内部纪要:摩根士丹利美邦将尝试率先允许600名经纪人几乎无限制的使用专业社交网站Linkedln、有限制的使用微博网站Twitter。该计划希望在六个月内覆盖到该公司的全部17800名经纪人。摩根士丹利美邦美国公司的财富管理业务老大Andy Saperstein在纪要中声称:“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相互之间以及公司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方式”。

经纪人与客户和公众的所有沟通活动都受到监管部门的严密监控,以防止投资欺诈、虚假广告和误导性投资建议。传统的媒体方式中,电话会被录音,电子邮件会被保存、存档和审查。但是,随着成千上万的人们逐渐把Twitter、Linkedln和Facebook作为与朋友交流和获得信息的首选方式,经纪商们开始坐不住了。

美国金融业监管局去年了允许有限使用社交媒体的规定,但华尔街在此方面的行动一直缓慢。根据纪要,摩根士丹利美邦将通过安装技术设备,来获得并存档其员工在经批准社交网站上进行的所有沟通记录。率先参与使用的人员范围包括:摩根士丹利美邦“董事长俱乐部”的精英级经纪人,以及100位正在参与对Linkedln使用进行测试的经纪人。摩根士丹利美邦是摩根士丹利和花旗集团共同成立的合资零售经纪公司。

摩根士丹利将不会允许充分使用社交媒体的所有功能。因为,社交网站具有随心所欲的本质特征(允许用户链按到其他网站、传播信息和图像),这是社交网站广受欢迎的原因,但同时也是让经纪商合规管理人员感到焦虑的原因。

一位摩根士丹利发言人表示:经纪人可以利用状态更新和Twitter贴来研究报告和内容,但都必须是由公司事先同意认可的公司对市场或特定事件的正式观点。

其他财富管理机构,包括美洲银行的美林、富国银行的经纪部门以及瑞士银行财富管理美洲分部等,也都正在推动社交媒体使用方面的尝试工作。这些竞争对手的做法是:允许经纪人们在LinkedIn个人资料栏给出详细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历,但不允许链接到其他个人资料。截止3月底,LinkedIn已经拥有了1.02亿位会员,绝大部分是只在个人资料栏上贴了一张照片加一份职业简历的专业人士。

篇5

对初创项目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带来的流量无效或者太慢,都可能导致项目失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里,带来有效流量?

我们按照背景,问题,方法来逐一分析。

背景:某初创项目,需要将产品推出去,时间,人力,财力均有限

问题:做SEO很慢,论坛营销面太窄,ASO有局限性,如何快速引入有效流量

方案:SEO,ASO,微信渠道当做收口,最大化利用移动和社交红利进行曝光

逻辑:移动社交时代,人人都是渠道,内容流通速度很快,社群紧密关联用户。

以内容为核心,引导用户分享;以人为渠道,激励用户转发;以社群为连接,培养用户忠诚度。SEO,ASO,论坛,社区,等同于不花钱获取付费流量,如SEO可以看做SEM,而SEM等同于硬广,作为收口来获取用户。

如果把前面的内容营销比作拉,软性的曝光;那么后面的渠道运营即为推,硬性的广告。事实上,非品牌类展示大多可以看做是点对点的销售,比如SEM,DSP,feed流等。很显然,点对点的销售,需要足够的量级才能达到一定的传播密度,而利用拉的营销手法,可以让用户自发的传播,从而抵达传播的真空地带。

下面我们就上面的解决方案来进行实施方面的探讨:

第一步:硬广全覆盖

操作方法:

基于品牌故事,产品特点,创始人背景,融资等方面包装,全面覆盖,如百度百科,知道,贴吧,知乎,豆瓣等。关键点在于,搜索你的品牌词时,用户能看到你。

针对搜索引擎,官网和百科以及新闻源可以轻松排在前面。论坛和社区发帖尽量采用植入形式。至于ASO,做好后台的关键词设置即可。

硬广这块本身只是辅助,做好品牌词覆盖即可,其他的反而无需考虑。如有费用和人力来做竞品或是行业通用流量,那更应该把钱花在品牌曝光上。比如ASO,与其花费大量的钱财刷别人的品牌词或行业热门词,不如提高自身品牌词的检索量。

第二步:内容策划

操作方法:

基于微博和微信订阅号,策划你的内容。本质上来说,购买微信大号就是为了获得用户的关注,但是我没有钱怎么办?自己造一个微信大号。

对于一个新产品,用户为什么会关注你?内容。只有对用户有用的内容,才能吸引到他们。比如我是一个汽车类APP,可以是基于汽车资讯方面的分享,也可以是基于男人本色的情感内容。为什么说是男人本色的情感内容呢?因为开汽车的大部分是男性,而情感方面的东西,更能打动他们,带来互动和分享。

做内容的本质,是追求互动和分享。只有互动和分享,才能打破点对点的低效率传播。

从这一点来说,你需要招一个擅长做内容的人。对于一个请不起大咖的创业项目,我觉得你最好是请个90,或者是95后,活泼自信,热爱生活,最好有一股闯天涯的热血劲,因为内容来源于心灵对生活的感悟。

除了这些,基于热点的内容策划也是关键,包括热门IP,影视剧,娱乐节目,明星,热门事件等,做的很出名的当数杜蕾斯了。

第三步:活动策划

操作方法:

有了前面两块铺垫,加上创始人和团队借助朋友圈,好友介绍等方式,能带来一批种子用户。但是这还不够。我们需要通过活动来实现大面积的曝光,从而积累更多有效用户。

活动策划的关键在于利用社交红利引爆话题,所以活动要有创意和病毒机制。H5是较好的落地形式,尽管目前诱导分享可能会被封杀。

反向团购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一种病毒机制,比如某个产品性价比很高,但购买人数需要达到一定数目才能完成订单,从而提高用户将购买页面分享给好友的欲望。本质上来说,利用了移动社交时代,人人都是媒介。

活动策划完成后,利用创始人和团队的社交圈,社群,还有微商,以及微博、微信、新闻自媒体等,最大化进行扩散。如果有一定的预算,可以购买一些KOL资源,如微博、微信大号等。

除了针对活动的分享机制,产品本身也可以开放邀请机制,如推荐好友送积分。在移动社交时代,最大的红利就是内容和人。

一次活动可能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后面进行数据总结,不断优化,提升活动效率。按照上面的流程反复操作,达到最终的效果。对于初创企业来说,不仅要省钱,还要快。通过内容营销和活动策划,最大化实现曝光,最后用SEO,ASO等实现收口。

篇6

1.联系用户身份

海德表示,人们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原因是展示自己的身份。她说:“本质上它就是海量的用户自拍。”因此,比起本地的建筑公司,本地蛋糕店更加青睐Facebook。“它是一种用户身份的体现。”海德解释道。只要商家可以把品牌与客户身份联系在一起,商家就可以赢得成功。

2.内容管理和聚合

海德表示,近年来,人们已经摆脱信息匮乏,转而面对信息过载。“人们宁愿提供社保号,也不愿提供电子邮箱地址。”海德开玩笑道。但她认为,如果商家可以成为与特定主题相关的信息的主要来源,客户就会找到你,Upworthy和Pinterest便是例证。

3.视频销售

海德表示,网民更容易接受30分钟的视频,但不愿接受需要30分钟阅读的文章。“如果商家没有使用网络视频,那么就会失去很大一部分受众”。另外,越来越多的客户直接通过视频购买商品。海德还提到了塔吉特百货的一段视频,她表示视频中所有商品都可以点击,然后购买。

4.四屏革命

如今,客户经常同时使用多种设备,包括电视,手机,笔记本和平板。海德表示,未来两到五年来,客户同时使用的设备数量将增加。对于商家而言,他们需要找到与用户在多个屏幕上互动的途径。

5.分析客户

海德强盗了利用分析方法了解客户和接触客户的重要性。她表示:“如果50%的流量来自移动设备,但你可以面向移动设备优化网站,那么你将失去一半的流量。”

6.精通社交媒体

所有员工都需要理解社交媒体,这不仅仅是社交媒体团队的责任。每一个个体都应该成为创造者、管理者和联系人,组织机构应当注重灵活、聚合和适应性。首先,人们应当公布与客户相关的内容。她表示:“不要成为只在Facebook上分享宠物更新的人。”

篇7

3月20日,腾讯推出QQ圈子功能,智能帮助用户梳理QQ平台上的社交关系,帮助用户智能分圈,方便用户找回失去联络的老友,并实现向同一交际圈但仍属陌生人的对象发起会话,方便用户建立新的社交关系。此外,QQ圈子还提供智能备注功能,方便用户管理好友关系。

QQ圈子引发的新型社交网络服务迅速引发网民的广泛关注,微博上网友议论纷纷,而截至目前,短短几天时间,参与QQ圈子内测的人数更是迅速突破50万。微博平台上与QQ圈子相关的微博话题也对此给予高度期许,我们摘录了其中的十大热门微博,方便大家进一步了解业界观点。

TOP1:热腾:QQ圈子打破社交顿巴数魔咒

【QQ圈子颠覆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QQ圈子至少颠覆了三件事:1、社交的顿巴数魔咒,让好友关系扩充到千人;2、通常保持紧密关系的只有30~50人,圈子可以有效扩充相对紧密的好友层;3、生活地点流动造成好友流失,借助圈子保持粘度。

TOP2:迮钧权-互联网分析师:QQ圈子借助好友关系链使弱关系变成强关系

姜奇平认为,未来在本质上是湿的,人们在组织之外凭借魅力、感情、缘分、兴趣相互吸引组合,成组通讯的社会性软件(电邮、博客、IM、微博等)是人人联结的工具。工具的进步将加强这种联系,QQ圈子借助好友关系链使弱关系变成强关系,极大地提升了圈子湿度。

TOP3:互联网那点事:QQ圈子改变社交沟通方式

QQ圈子测试用户已经超40万并刚更新了产品,相比前几天,QQ圈子模糊了分类及命名,强调了用户真实姓名的来源于本圈多数好友对用户的备注。会借助腾讯可能QQ圈改变社交的沟通方式。

TOP4:互联网的一些事:QQ圈子勇于创新

如果没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也就不会出现Facebook、Google,更不会有iPhone。QQ圈子尝试对互联网、对社交进行重新定义,何不多给点时间观察下?果断抛弃螃蟹思维,为QQ圈子的勇气叫好。

TOP5:康斯坦丁:QQ圈子敏捷优化功能,火爆体验破33万

QQ圈子神速改进,腾讯果然视用户为上帝呀!相比前几天,QQ圈子模糊了分类及命名,强调了用户真实姓名的来源(来自于本圈多数好友对用户的备注)。测试用户超33万,这产品真不是盖的!

TOP6:金错刀:QQ圈子:"强社交关系"管理

【QQ圈子因何霸气侧露?】坊间都在传QQ圈子逆天了,屌爆了:1.真正的杀手级是人脉拓展,以及智能备注。腾讯在"强关系"上又迈进了战略性的一步。2.对于隐私暴露什么的有点妖魔化,它是把空间、微博、好友等进行了整合,是真实关系拓展利器。3.牵涉隐私的是备注,圈里好友大多叫我XXX,这个应升级调整。

TOP7:叶开:QQ圈子:社会化网络信任模型

社会化网络的信任模型则要基于关系和互动的信任程度进行分级,比如互动类型、时间、频率、内容、评价和情绪。进一步,对内容的文本分析和情绪的定量分析实现分级。而这个时候,很是羡慕QQ圈子的数据强大性了,不是么?

TOP8:上海商报:QQ圈子有效扩大用户社交圈

QQ圈子在有效扩大用户社交圈的同时,带来“一加一减”两个效应,展示出更为智能高效的社交平台潜力。加法,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信任的迭加和递延。减法,则是大大缩短了传统人际关系链,让用户可以更为快捷高效接触到潜在好友。

TOP9:小刀马:QQ圈子:全新的社交网络

QQ圈子不单是一个技术型的产品,它的价值观和理念突破人类几千年的社交文化。QQ圈子所产生的全新社交网络,将给它的使用者带来不可想象的、丰富的社会机会和作用力。

TOP10:翟菲菲:QQ圈子:创新智能社交平台

新事物的诞生总是会被激烈争论,麦哲伦说地球是圆的,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当初也饱受争议。QQ圈子的创新智能社交平台引起的波澜可见一般。 (来源:驱动中国)

篇8

社交电视改变了观众的收视习惯——从被动“后仰体验”到主动“前倾体验”。电视机已不再是连接观众与节目的惟一纽带,取而代之的是携带更方便、更符合大众媒介接触习惯、更容易实现互动与分享的移动终端设备。收看电视节目的媒介的多样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电视机离人们越来越远,电视节目却离大家越来越近。

社交电视由于提供给观众海量的节目资源,并且按照节目属性做出了细分化的整理和归类,使受众在搜寻节目时的目标动机更加明确,也真正让受众抓住了信息的主动选择权。综合起来,社交电视的具体特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社交

社交电视突破了传统电视以家庭为单位的局限与壁垒,每个用户都变成了“人体电子节目菜单”(Human Electronic Program Guide)。他们通过网络聚在一起观看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并及时通过社交媒体发表自己对节目的观点和看法。这些以文字与图片为主的信息会沿着用户自己的社交网络进行传播。

通过研究,边收看节目边网络讨论的观看模式使得“节目输入”和“观点输出”达到了实时和统一,来自受众方对节目的实时反馈,能让制作方在节目制作时更加有的放矢。另外基于技术,通过点击率和热点统计,可以节省选择时间,降低选择难度,让用户在获取电视节目的个性化推荐信息方面大有可为。推荐信息的设置既不是靠视频编辑把关,也并非某一个用户有设置议程的资格,而是“大多数人”行使决定权。“大多数人”的选择更符合时效性、热点性及贴近性,而社交电视的社交特性便在技术层面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态度引导。

签到

简而言之,用户在各种互联网网络应用中,连续每天登陆积累分数,并获得奖励即为签到。签到功能运用到社交电视时,将被赋予更为丰富的意义。以腾讯视频为例,签到有两种层次的作用。

第一层次的签到也就是登陆功能,虽然非登陆状态下也可以使用应用程序观看各类视频,但社交功能受到限制,用户只能观看不能发表评论。而一旦用户凭借账号与密码登录,就“能看能评”。登陆意味着默许自己的观看行为与评论信息被应用程序监控并记录下来。社交电视的运营者可以更为轻松地拿到第一手数据,根据用户反应即时调整播出行为,这一举措将打破传统电视媒体现有的单向传播的局限,使行业成本大幅降低成为可能。

第二层次的签到分两种方式进行。第一种是留下“赞”或者给出“支持”的标识。在此情况下,签到即为肯定。签到人数越多,意味着节目内容越精彩,品质也越高。第二种是将GPS信息与LBS服务综合运用到用户所进行的社交活动中。交流或点评节目时,可以通过地图定位显示自己所在的区域位置,增强用户发出节目讨论话题的真实感与真诚度。留下地址不仅是用户个性化的显现,更为拥有共同观赏喜好的用户群提供可以进一步深入沟通交流的渠道,为社交电视的运营者摸清市场提供了便利——签到作为社交电视的重要环节,未来有可能取代收视率,成为观众是否观看电视节目的评判依据,同时它也将助力电视节目推广。在新技术合作、跨平台合作中实现商业价值。

分享

社交电视把用户的节目推介变得简单有效,通过分享到各种社交媒体,实现了一对多的传播方式。用户的分享,能使优秀节目(或者是富有争议、被热烈讨论的节目)在社交电视的平台上迅速传播。受热议的节目和被冷落的节目之间的收看率和关注程度显示出明显差异,进而促使资源向优势的节目聚拢,话题制造在社交电视中也将由此成为一项具有针对性的行为。

用户的分享比起节目制作公司广告式的宣传,说服力大大增加,观众很容易鉴别出“好节目”与“差节目”。在“以用户为中心”“用户选择决定一切”的社交媒体时代,分享真正做到了尊重用户并以用户为导向来衡量节目的优劣。

体验

社交电视的体验特性激发了个性化的EPG(电视节目收视指南)的形成与完善。何地、何时、和谁一起,用何种方式(Anywhere Anytime Anyone Anyway)去收看节目,极大符合并保护了用户的个性特点和收视习惯。以腾讯视频的社交电视运营软件为例,其具备预订提醒功能,可对直播节目、连载视频预订,通过QQTips发出预订提醒,避免用户错过精彩节目。

EPG让观者发现看点、分享、推荐和探知新内容更为便利。换言之,在体验中有探知——使用微博关注与粉丝的社会网络,探知大家都感兴趣的新节目;在探知中有体验——在不同地点一起观看节目,同时实时交谈评论。探知和体验的巧妙结合与相互运用,让社交电视把“看电视”升级成“用电视”的意义更加凸显及明确。

虽然社交电视四大特性(社交/签到/分享/体验)已足够强大,使其在激烈的全媒体竞争中屡屡获胜,但仍然有许多提高空间与技术创新值得关注。这里笔者主要针对社交电视中的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功能提出一些建议。

社交电视加入“LBS定位功能”后,能够大大提升电视对受众的增值服务。譬如,腾讯视频可以增加“附近的人正在看”这项功能,使用户打开移动终端时,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1.5公里范围内,大家都在收看什么节目以及什么节目才是最受自己周边用户所欢迎和追捧的(列出节目排名),给用户的收视选择提供参考依据与意见支持,甚至给当地的电视台提供了一个了解本地某一区域范围内的观众的收视品味和节目喜好的窗口。

篇9

有一次给某检察院授课,谈及国家机关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媒体到访,我提出了“三不原则”:不能敌对思维,不能围追堵截,不能避之不及。话没接下去讲,事实上,也不需要,在场的每一位都很清楚“三不”背后的潜台词——新媒体时代,想捂是捂不住的。

远的不说,就拿2011年在中国发生的几起公共事件,如郭美美与红十字会、“7·23”动车追尾、甘肃校车事故、小悦悦悲剧、广东乌坎事件等,哪一件不是发酵于现实,扩散在网络,最终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创造网络问政契机,推动公民社会崛起。压制、封闭、欺瞒,哪一种做法走得远?除了开放、透明、真实与分享,别无他法。

社会化媒体(应用)给政府执政、企业经营、团体运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当然也蕴含了机遇,不仅个人在生活、工作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变化,机构组织也日渐意识到新媒体对自身的影响,并且懂得直面现实、思变创新。

不仅是中国,美国乃至世界多数国家都受到网络效应的冲击。查伦·李在她的新著《开放:社会化媒体如何影响领导方式》中,开篇就提到“卡特利娜”飓风后,美国民众的质疑——为什么国家没有更多的应急准备?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最富有国家的公民被抛弃数日之久?矛头直指美国红十字会。但人们看到了事情的开头,未必猜到它的结果。随后的发展是,美国红十字会聘用温迪·哈曼作为首席社交媒体经理,全权负责危机公关与善后事宜,成效甚好。用查伦·李的话来说:“这个故事的迷人之处在于,美国红十字会参与社交媒体活动开始是为了控制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意识到更好的方式是开放,并与社交网站上的用户互动。”

这是查伦·李的评价,同时也构成了全书的核心,没错,如书名所示——开放。但开放有很多种,而本书则是“一本关于领导者如何通过开放获得成功的书”。说得更确切点,领导者如何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社交技术,并有效使用社交媒体改善领导方式、提升领导能力,确保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地做事。

如果对查伦·李稍有了解,应该知道《开放》是她的第二本书,之前一本是其与乔希·贝诺夫合著的《公众风潮:互联网海啸》,该书曾获亚马逊网站与《战略与经营》杂志共同提名的“2008年度最佳商业书籍之一”,《商业周刊》“2008年度最佳创意和设计书籍”奖项,而且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开放》内容上延续了前者。倘若说,《公众风潮》关注社会化媒体的商业应用,那么,《开放》则是谈新技术对管理的辅助。“他们希望有一本能够告诉组织管理者如何改变,如何使组织变得更加开放的书。”查伦·李写道,“无论一项技术多么振奋人心,无论关系网具有多大的潜力,面对顽固的企业文化,没有正确的组织和恰当的领导力,任何数字技术战略都将注定失败。”在此语境下,与其说这本书是在讲技术,倒不如说是在论管理,这也正是它与《公众风潮》最本质的区别。

篇10

关键词:社交媒体依赖;社会化;镜中我;自我暴露;群体性孤独

科技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媒体的巨大变革,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智能手机等智能电子设备的升级换代,人类已经从传统的PC互联网时代过渡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作为以即时通信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来的社交服务,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分别以78.7%和67.4%的使用率位列各种社交应用使用率的第一、第二位。①近年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迅速崛起,使整个社会都陷入了社交媒体依赖的症候当中,这一问题产生背后的社会心理原因值得深究。

1 社交媒体是现代人完成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必要途径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和他人而独立生存,而是需要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和信息,并借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这是从人类祖先那里遗传至今的生存法t。“社会化是个体走向社会公共生活,融入现实社会的起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下,使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1]社会化是一个不间断的、终生进行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伴随着人的一生。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运转,人们的空间流动和迁徙愈加频繁,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日趋减少,人们的日常交往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受阻。在这样的背景下,移动通信技术的逐渐发展成熟和智能电子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为人们的社交需求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以及移动QQ、微博、微信等社交应用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便捷地与他人取得联系,这种新型社交的出现使人际交往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得到了拓宽和补充。社交媒体是现实社交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延伸,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完成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必要途径。社交媒体让人们实现了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交流,获得了全新的社交体验。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人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地集结在一起,组成多种多样的组群或社区,在互动交流中获得个体心理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人们在网络社交当中重新定义了自己,也重新定义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内心常常处于高压的环境中,焦虑和孤独感随之产生。在亲和动机的驱动之下,人们倾向于与他人亲密交往或加入某个群体,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合作和赞赏。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安全需要和归属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50年出版的专著《激励与个性》中,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当人际交往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不断向高层次需要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逐渐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精神需求。社交媒体的流行体现了现代人对于高层次精神需求的追逐。

2 社交媒体满足了人们相互的自我暴露和彼此窥视的心理需求

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时产生的。他提出了著名的“镜中我”概念,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网络社交的出现让人们的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借助于网络平台,人们实现了即时传播的交流形式,而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网络社交中人物身份的匿名性和身体的不在场,交往情境的压力大大降低,这就鼓励了交流者的自我表露行为。一些平日里性格内向、不擅长言辞交际的人,也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变得活跃起来。网络张扬了个体的个性,也拓宽了人们的交际圈。

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等人“自我呈现论”的理论观点,人们会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的外在印象。人们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动机和目的,借助于言语或行动适时地向他人陈述自己、推销自己,即向他人表演自己,来控制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并希冀获得他人肯定的评价。自我暴露是自我提升和自尊的重要手段。

人们的在线生活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这种表演性是个体自我谋划的结果。人们费尽心机地在QQ空间、人人网等社交应用上填写个性化的个人资料,精心挑选经过修整的好看的照片作为头像,选用适当的卡通形象作为虚拟代言,用心装饰个人空间以及使用时髦的网络流行语和网络表情等,力图通过适当操纵,维持个人在虚拟世界里的良好形象。一旦得到他人的认可或赞同,自我暴露的热情就会提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自我暴露是发展和维持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重要方面,人们是在不断暴露自我的过程中互相认识和接受对方的。从心理健康角度看,自我暴露有助于减少与他人的疏远,抒发郁积的情感,达到振奋精神的作用。”[1]而人际交往中个体的自我暴露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即引发对方的自我暴露。通过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等社交媒体,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进入他人的空间窥视其身体和信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种相互间的自我暴露和彼此窥视的心理需求,正是人们对社交媒体欲罢不能的重要原因。

3 对于社交媒体依赖现象的反思

第一,如前所述,网络社交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而在表演成分当中也可能带有一定的欺骗意味。为了维持在他人心中的美好形象,个体在网络交流过程中会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设计自我形象,而网络中的个体形象可能与其现实形象存在着一定差异甚至是迥然不同。每个人都可以戴着不同的“人格面具”自由地穿梭于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因此网络社交当中的真实成分到底有多少,本身就值得质疑。

第二,人们彼此联系的方式因科技的进步而变得花样繁多。然而,科技虽然丰富了人们相互连接的方式和渠道,却并没有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在现实世界中,密切的私人关系总是依靠身体上的接近来维系,但身体接近的重要性在网络世界的交往中却降低了。”[2]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逐渐被各种智能电子设备和移动社交应用所取代。网络社交给人们“在一起”的错觉,却没有让人们变得更亲近。说到底,这是科技对人际交往的异化――“我们更依赖于技术而非彼此”。[3]

第三,排解孤独、消解寂寞是人们进行网络社交的主要动机之一。社交媒体可以让我们非常容易地结识新的朋友,或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组群、社区,然而由于网络社交中身体的不在场性和匿名性的特点,导致交流者之间的信任感大打折扣,很难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于是大多数所谓的“好友”沦为了泛泛之交,难以寻觅到真正的朋友。人们想要借助社交媒体来摆脱孤独,结果却不约而同地陷入了“群体性孤独”之中。

第四,人们希望通过社交媒w来与他人实现实时在线的联系,节省彼此连接所花费的时间,提高沟通交流的效率,然而也正是因为实时在线,人们必须保证自己“永远在线”。社交媒体模糊了学习、工作和休闲之间的界限,人们因为新的群体需求而自觉地生活在“随时待命”的情境中。如今社交媒体已经超出了信息传递的范围,与沟通交流、商务交易类应用融合,形成了更加强大的关系链,把人们牢牢地捆绑在网络世界里。“我们因为忙碌而使用网络,但是却和技术一起花费了更多的时间,而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之间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3]人们发现自己越发生活在被各种屏幕所包围的世界里。网络侵占了人们用于思考的时间,使得安静和独处成为了奢侈的事情。

第五,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释放压力的自由空间,但也让很多人对网络虚拟世界产生了依赖。网络社交成为了很多人逃避现实生活的方式。一些年轻人因为沉浸于网络社交带来的便利和满足感之中而对现实社交产生了排斥,他们极少出门,不愿与陌生人接触,成为了“宅男”、“宅女”;还有一些人从网络社交当中感染了不少阴暗心理。由于社交媒体依赖,现代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封闭、与世隔绝,人们既渴望摆脱孤独状态又不希望他人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尽管时隔三十多年,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提出的“容器人”概念在当今时代依然振聋发聩。

4 结语

社交媒体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们带来沟通交流便利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对于网络社交我们应该坚持适度原则,过分沉迷于其中形成社交媒体依赖则有百害而无一利。科技本身并没有善恶对错之分,关键在于人类是否采取了正确的使用方式。如今网络社交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排斥和远离网络社交生活,而是努力让网络社交在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间达到一个新的平衡,让科技真正地服务于人类。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科技与人类、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新的社会及媒体环境下克服自身人性的弱点和缺陷,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重拾人际交往的美好,这是每个现代人都应该深刻反省和思考的问题。

注释:①相关数据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7月。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第3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