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农村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内农村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问题;对策;福建尤溪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282-01

1 尤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9月,尤溪县工商核准登记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279家,成员总数7 908人,其中农民成员7 901人,涉及种植业91家、林业产业13家、畜牧业25家、渔业13家、农机服务业83家、其他54家;注册资金共计48 276万元,其中注册资金超百万的有47家。尤溪县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1)创办主体多样化。全县2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由村集体牵办的3家,依托龙头企业兴办的13家,农民自愿联合的263家。

(2)合作领域多样化。在产业分布上,从以往种植业为主,逐步向种养及服务加工业延伸;在产销服务上,从单一的生产中间环节,逐步拓展为技术服务型、综合服务型、流通服务型等系列化全程服务领域。

(3)营销形式多样化。有“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协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大户”“合作社+加工厂+农户”等形式,通过订单或协议,实现内联农户,外接市场。

(4)辐射空间多样化。各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信息灵、机制活、反应快的优势,开拓外地市场,扩大销售渠道,走向县外、省外[1-2]。

2 尤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尤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组织规模小,经营层次不高;二是机制不健全,运作不够规范;三是产权不明晰,成员的利益联系不够紧密;四是要素资源缺乏,发展能力不强;五是合作社之间缺乏必要的再联合[3-5]。

3 尤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措施

3.1 以法律政策为前提,加快构建合作社指导服务体系

县、乡(镇)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指导、扶持和服务职责,着力加大法律政策和典型案迹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群众的专业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水平[6]。

3.2 以创建示范社为抓手,逐步规范合作社运行机制

关注合作社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等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以实现管理民主、利益共享为重点,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驱动力。

3.3 以现代管理为理念,着力提升合作社的经营管理

提倡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合作社,引导合作社对内开展各项服务、对外拓宽营销渠道,努力实现增收节支[7]。开展农机服务和植保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的组建与推广,引导扶持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或重组,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道路,提高合作社市场竞争力,努力形成一批经营规模上千万元的合作社或联合社。

3.4 以现代农业为重点,进一步拓展合作社发展空间

鼓励合作社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允许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参股的方式组建土地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公司)农户”等方式,推进生产基地建设,发挥合作社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城市区位优势,吸引城市各类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参与合作社事业[8]。

3.5 以政策资金为支撑,努力营造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环境

按照“服务便民、管理有效、有利发展”的原则,更好地提供合作社发票领取、程收单报等服务,切实落实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高效设施农业等建设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各级评定的示范社实施;农商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有还款能力的合作社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以解决生产性的资金需求;对土地流转期限较长、集中连片的合作社,安排专项资金予以补助;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扶持合作社开展规范化建设、品牌创建和人才培训等[9-10]。

4 参考文献

[1] 林子聪.三明市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福建农业科技,2012(7):77-80.

[2] 石玉梅,张敏.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2):18562-18565.

[3] 余艳锋,邓仁根,罗青平,等.江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11):21-23.

[4] 王蒲华.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农村经营管理,2008(12):34-35.

[5] 申燕飞.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3(23):78-79,82.

[6] 韩众鑫,张庆海.丹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3(8):80,105.

[7] 杨志文,雷有林,安文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对灵寿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题调查[J].河北金融,2013(6):59-61.

[8] 陈红,李青云,代朝录.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4):289.

篇2

1农业机械设备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业机械设备正处于起步阶段,基础比较薄弱,在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无法得到大面积普及;部分地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对于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无法短时间内突破[3]。因此,很多农民对于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存在排斥心理,这一状况给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的普及带来了极大困扰。因此,现阶段大力普及应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受诸多因素所限制。

2农业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机械操作人员操作技能欠缺

现在农业机械设备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操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偏低,对于农业机械设备不能够正确理解其操作要点,在操作过程中往往盲目操作,很容易使农业机械设备造成损坏,甚至发生不安全事故。而要想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必须加强对农业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农业机械设备的操作要领。

2.2农业机械设备保养维护不及时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操作人员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认识模糊,对于农业机械设备所适应的地形没有作出准确的判断[4]。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盲目使用,导致农业机械设备部分零件损坏;在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闲暇之余没有对其轴承等部件进行及时保养,造成农业机械设备零件损耗严重,使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缩减,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

3解决措施

3.1组织农业机械操作人员学习操作知识

针对农业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没有熟练掌握农业机械设备的操作技能这一问题,地方农业机械管理局可以邀请专业人员对农业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培训,普及农业机械设备的操作技能,同时使操作人员明白正确操作的重要性,避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盲目操作而引发事故。同时,培训员可以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操作演示,对于操作人员的错误操作行为进行纠正,使农业机械设备正常发挥其作用。

3.2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设备维修部门

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农业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时,往往都是操作员根据其出现故障的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对其进行维修,缺乏专业的维修设备及技能,在维修过程中很难顺利完成维修任务。因此,对于偏远的农村地区,必须建立农业机械设备维修管理部门[5],在农业机械出现故障时可以及时维修,从而使农业机械设备更好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大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使农业经济稳态发展。

4结语

在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中,随着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正,促使农业机械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为农业经济建设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军平.国内外农机装备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河北农机,2012(2):31-32.

[2]邱新伟,王俊发,李亚芹,等.浅谈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及趋势[J].农业装备技术,2015(3):4-6.

[3]李聿萍,王盛春.浅谈农业机械化普及的作用和意义[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0(1):22.

[4]张建军,严森.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趋势[J].农业机械,2010(20):2-4.

篇3

1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

农作物秸秆通常松散地分散在大面积范围内,且堆积密度较低,这给收集、运输、储藏和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将秸秆压缩成棒状、块状或颗粒状等成型燃料,提高其运输和贮存能力,改善秸秆燃烧性能,提高利用效率,不仅可以用于家庭炊事、取暖,也可以作为工业锅炉和电厂的燃料替代煤、天然气、燃料油等化石能源。

2 不同类型的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

3 生物固体成型燃料的特点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是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可为农村居民和城镇用户提供优质能源,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体积缩小6~8倍,密度约为1.1~1.4吨/m3;能源密度相当于中质烟煤:使用时火力持久,炉膛温度高,燃烧特性明显得到了改善。

二 国外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发展现状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目前,国外生物质能固体成型燃料技术及设备的研发已经趋于成熟,相关标准体系也比较完善,形成了从原料收集、预处理到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产、配送、应用整个产业链的成熟体系和模式。

2 生物质固体成型设备

3 热利用设备

4 发展现状

2005年,世界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产量已经超过了420万吨,其中美洲地区110万吨,欧洲地区300万吨。预计2007年将总产量超过500万t。欧洲现有生物质固体燃料成型厂70余个。仅瑞典就有生物质颗粒加工厂10余

家,单个企业的年生产能力达到了20多万吨。国外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及设备的研发已经趋于成熟,相关标准体系也比较完善,形成了从原料收集、预处理到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产、配送、应用的产业链成熟体系和模式。

5 欧盟标准-CEN/TC335固体生物质燃料

欧盟固体生物质燃料标准化工作始于2000年。按照欧盟的要求,由欧盟标准化委员会(cEN)组织生物质固体燃料研讨会,识别并挑选了一系列需要建立的固体生物质燃料技术规范。欧盟标准化委员会准备了30个技术规范,分为术语;规格、分类和质量保证;取样和样品准备,物理(或机械)试验;化学试验等5个方面。技术规范的初始有效期限制为3年,在2年以后CEN成员国需要提交对标准的意见,特别是可否转成欧盟标准。(表2)

三 我国发展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的有力条件

1 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质固体成型技术的研究开发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主要集中在螺旋挤压成型机上,但存在着成型筒及螺旋轴磨损严重、寿命较短、电耗大、成型工艺过于简单等缺点,导致综合生产成本较高,发展停滞不前。进入2000年以来,生物质固体成型技术得到明显的进展,成型设备的生产和应用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 形成了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意见的通知》中指出“结合乡村环境整治,积极利用

秸秆生物气化(沼气)、热解气化、固化成型及炭化等发展生物质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财政部出台了《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采取综合性补助方式,支持从事秸秆成型燃料、秸秆气化、秸秆干馏等秸秆能源化生产的企业收集秸秆、生产秸秆能源产品并向市场推广。

3 核心技术趋于成熟

目前,我国秸秆固体成型的关键技术已取得突破,特别是模辊挤压式颗粒成型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有效地解决了功率大、生产效率低、成型部件磨损严重、寿命短等问题,并已实行商业化。全国秸秆固体成型设备的生产和应用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固体成型燃料的年产量约20万吨,主要以锯末和秸秆为原料,用于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锅炉燃料和发电等。生物质炉具的开发也取得一定的进展,开放了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炊事炉、炊事取暖两用炉、工业锅炉等专用炉具。

(1)不同的成型技术(图5、6、7)

(3)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示范工程案例

示范地点:北京大兴区:建设规模:年产20000吨固体成型燃料,包括:颗粒燃料生产线1条,年产10000吨:压块燃料生产线1条,年产10000吨;原料类型:各种农作物秸秆、木屑、花生壳等。

工艺技术路线:(如8所示)

执行情况:已完成秸秆固体成型设备的研究设计,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型机,产品如图9、10、11、12所示。

2008年5月通过农业部科教司组织的鉴定,鉴定结论:技术为国内领先,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居国际先进水平。

(4)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炉

根据用途的不同,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炉具可分为炊事炉、采暖炉和炊事采暖两用炉;根据使用燃料的规格不同,可分为颗粒炉(图13)和棒状炉;根据进料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自动进料炉和手动炉;根据燃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燃烧炉、半气化炉(图14)和气化炉。

(5)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引进了瑞典Gordic Environment AB公司的pellx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高效燃烧器。(图15)

热输出:10~25kW;

燃烧效率:大约90%;

功率消耗:大约40W

(6)我国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标准体系(图16)

(7)近期拟(已)制订计划(表4)

4 秸秆收储运模式初步建立

农作物秸秆通常松散地分散在大面积范围内。收购组织面广量大,涉及到千家万户,这给秸秆能源化利用带来了困难。经过探索和尝试,各地因地制宜,形成了“农户+秸秆经纪人+企业”、“农户+企业+政府”等各具特色的秸秆收储运模式。(图17)

需求分析: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适用于农村居民炊事和采暖用能,大中城市工业锅炉、发电和热电联产等。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可为农村家庭提供室内取暖燃料,未来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大中城市取缔燃煤的工业锅炉将成为必然,将燃煤锅炉改造为燃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锅炉则是一个可行的选择;木质颗粒燃料具有燃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清洁卫生等优点,适合于别墅壁炉等高端人群的冬季采暖,也是未来一个应用方向。

四 发展前景与展望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到2010年,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万吨;到2020年,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图18)

效益分析:

拉动内需。建设1处年产3000吨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的示范点,需投资180万元,需要水泥100吨、砖30万块、沙子170吨、钢材70吨。

增加就业。建设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示范点可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每条生产线需要操作工30人,均来自当地农民,按照1000元/月计算,年人均收入可达1.2万元。同时,从秸秆的收集、储存和运输整个收购环节,可以间接带动当地的一部分劳动力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按照每年收购12000吨原料计,可以吸收至少200人参与该行业。

篇4

区域经济发展不仅维系着我国发展的大局,而且维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必由之路,已引起了不少经济学家的高度重视。目前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看,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特色不明显、产业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的经济发展阶段。只有把产业集群这篇文章做好,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经济

产业集群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相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

从国际发展现状看,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经济。在区域经济集团化、贸易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上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众多的产业集群构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部分是通过这些块状区域制造出来的。产业集群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是一种各国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而争相借鉴的新经济。

从国内发展现状看,产业集群是一种新趋势。近几年,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已引起我国政府和经济界的关注,各地都涌现出一批产业集群,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等地都出现了大量专业化区域,尤其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更为迅猛。经由产业集群发展,“珠三角”、“长三角”已成为国内区域经济竞争优势最大的地区。以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已形成河北省明显的产业优势。地处黑龙港流域的河北省曲周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近年来,该县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初步构筑了龙型经济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这一新趋势,是规模经济的全新演绎,正逐渐被全国各地所借鉴。

产业集群更能产生创新效能

深入研究国际、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看出产业集群至少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聚集性。在一定区域内企业大量聚集,企业的聚集必然也是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经济要素和产品、产值等经济产出的集中,从而形成高密度经济区。二是专业化。这是产业集群最显著的特性。企业围绕某一种或某一类产品生产而形成的从原料加工、产品生产到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具有明显的专业化分工,每个环节的主导产品都比较突出。单个企业专精于某一产品,并随着集群的发展而形成区域品牌。三是关联度。产业集群内企业因生产链而关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共同体,由此产生共生效应。四是创新力。在集群内,由于企业彼此会受到共性竞争的隐形压力,激励着所有企业在各个环节进行创新,由此导致增量创新、价值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综合性创新的产生,从而使产业集群成为一种特殊的创新系统,产生创新效应。五是竞争优势。由于产业集群的上述特征,其结果必然是与孤立、单个企业之间形成一种较强的区域经济竞争级差,使得产业集群处于优势地位。这种专业化的特色和优势也形成了区域经济的优势和区域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条崛起之策

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条崛起之策、成功之道、必由之路。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我国目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自“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浙江省的产业集群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上也在全国首屈一指,不少产业集群产品的产销量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如温州市的打火机占世界总产量的70%,嵊州的领带产量占国内市场的80%、占全球市场的30%,诸暨山下湖镇的淡水珍珠占全国总产量近九成等等。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东莞、江苏的苏州、浙江的绍兴等产业集群集中的区域,每年经济都以20%左右的速度迅猛增长。浙江诸暨有年产80亿双袜子的大唐袜业集群,全世界袜子10双有3双出自大唐,全中国袜子10双有6双半产自这里。2004年,大唐袜子交易额130亿元,占诸暨市经济总量的25%,成为财政的钱袋子和经济增长点。

篇5

【关键词】旅游业;现状;原因;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我国重要产业,旅游正在成为我国公民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大数据的视野下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思考。

二、现状分析

1、国内旅游是我国旅游收入增长的主导力量

我国的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于国内市场。2009年到2013年,我国的旅游收入一直稳步上升,2010年到2014年国内旅游收入增长138.57%,国际旅游增长仅24.22%。2014年国内旅游收入约是国际旅游收入的8.01倍,占旅游总收入的88.91%。国内旅游收入直接影响到我国旅游收入的“总盘子”。

2、城镇居民是国内旅游的主力军

1994年到2014年的十年间,国内游客数量和旅游花费金额同步大幅增长。(见图1)2010年以前农村居民游客数量一直略高于城镇居民游客数量,但在此之后,城镇居民游客数量激增,逆转并大幅超越农村居民游客数量。反观农村居民游客数量,增长势头趋缓。(见图1)城镇居民的消费金额高于农村居民,特别是2010年以后,城镇居民游客数量超越农村居民游客。

3、观光、休闲是农村居民旅游的主要需求

城镇居民旅游消费主要用于商务出差,占旅游总消费的33%。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主要集中在观光旅游和度假休闲,其中观光旅游占21%、度假休闲娱乐旅游占16%,均高于城镇居民的这两项消费占比。农村居民对旅游的需求在明显增加。(见图2)

4、国际旅游收入“东强西弱”分化明显

西部是旅游资源的富集区,但还是落后于东部地区。沿海地区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明显高于内陆地区,排名第一的是东部地区的广东省特别是广东省。西北地区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明显偏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极差很大,广东省的国际旅游收入已经超过甘肃省的1700多倍。大部分省市对外旅游发展不足,仅有九省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到了平均值之上,对外旅游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5、外国入境游客数量增长正处在停滞状态

2010年以后,外国入境游客数量增长非常缓慢,甚至略有下降,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据中国旅游研究院、Visa公司《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5》,2014年我国接待入境游客12849.83万人次,同比下降O.45%;接待入境过夜游客5562.20万人次,同比下降0.11%。而同期全球入境旅游总人数首次超过11亿人次,同比增长4.7%。

6、亚洲国家是外国入境游客的主要来源地

外国入境游客大多数来自于亚洲。2014年我国接待亚洲国家入境游客1633.13万人,占全部入境游客中的61.95%。其次是欧洲和北美洲分别占到了20.92%和10.47%。(表1)

7、外国入境游客旅游消费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2012年和2013年际旅游(外汇)收入构成中可以看出,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民航和商品销售,2013年分别占25.96%和21.64%,这两项相比于2012年所占比例略有下降,住宿、餐饮、游览所占比例略有提高。这从一定程度说可以反映出我国的旅游行业正在做出一些改变,更加注重服务和景区游览,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见表2)

8、对外休闲旅游吸引力减弱

外国入镜游客事由大致可以分为会议/商务、观光休闲、探亲访友、服务员工和其他。2012年和2013年两年中,观光休闲和会议商务仍然是国外游客入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应当关注的是,2013年我国接待的以休闲游览为目的外国游客数量不升反降,我们所提供的单纯观光型旅游模式,已不能完全符合外国游客的旅游需求,休闲旅游服务吸引力正在减弱。

9、我国国际旅游收支逆差全球最大

2013年我国国际旅游支出占世界的11%,与美国旗鼓相当,远高于德国、英国,排在全球前列。而我国国际旅游收入仅占4%,大幅低于美国的15%,与德国、英国大致相同。我国国内游客愿意选择出境游,但外国游客选择到我国旅游的少。出现的这种国际旅游收支逆差,被有些专家学者称为“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视作发展旅游业的负资产而提出了警告。

三、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城乡旅游消费能力的现实差别

旅游的消费能力直接决定城乡居民的旅游差异。而旅游消费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是造成农村居民旅游滞后于城镇居民旅游的主要因素。同时,我国的旅游市场主要针对的消费群体是城镇居民,缺乏针对于农村居民旅游产品的开发,加之宣传引导力度不够、农民生活观念的转变等也是导致农村居民旅游人数增长缓慢的原因。

2、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差距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西部发展相对较缓慢,没有足够资金支持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了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落后于东部。截至2014年底,西北五省的铁路营业里程为16804.4公里,占全国总铁路营运里程的15.02%,公路里程584676公里,占全国总公里里程的13.1%。这与西北地区广阔的地域形成明显反差,也是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因素之一。加之西部地区在旅游服务设施、服务能力水平、营销能力水平等比较薄,制约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3、理念和体制机制的相对滞后

我国旅游产品主要是观光型旅游,价格低廉和严重同质化是两个“刺眼”的标签。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我国搞旅游就是“坐地生财”这种理念,只顾一味加大投入、自顾自地开发景点,旅游市场分类不够精细,交通、餐饮、景点、购物、娱乐各赚各的钱没有形成持续吸引游客的产品和产业链条,一些地方对游客“雁过拔毛”缺乏诚信,营利模式没有创新,服务质量没有实质性提升。

四、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对我国旅游发展的一些趋势分析,笔者提出“三补一转”的对策建议,推进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两大战略目标。

1、立足国内旅游市场开发,补齐农村居民旅游发展“短板”

推动旅游发展,拉动内需是关键。农村居民仍然是我国人口的大多数,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对东中西部12个省份2000多个农村居民家庭的入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出游愿望强烈,有74%的农村居民愿意甚至非常愿意外出旅游。因此,要大力推进农村居民旅游发展。一是要切实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精准扶贫力度,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让广大农民具备旅游、享受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些适合农民参与的旅游产品。农村居民需要的是观光式旅行,他们对于旅行过程中的食宿、交通工具要求较低,要尽可能降低旅行成本。三是要加强宣传引导。旅游是一种生活休闲方式,当农民不是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要让旅游融入到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着力推进旅游协调发展,补齐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短板”

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是要把发展西部交通作为重中之重。既要加快航空、铁路、港口、公路建设,提高抵达旅游城市的便利度,又要考虑公交、地铁、旅游直达班车的线路设置,提高抵达旅游景点的便利度。二是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种配套设施,有效提升景区整体品质。三是要有效整合旅游Y源。西部地区地域广阔、旅游资源丰富,要对现有旅游产品进一步提档升级,打造全新的旅游链条。比如,可以根据西部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开展民族乡村游,开发一些旅行和摄影结合的项目。四是要把发展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结合起来。落实国家扶贫攻坚的战略开展精准旅游扶贫,把输血式扶贫转化为造血式扶贫,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篇6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我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带来了对国际市场过于依赖的经济风险。而国内贸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地区封锁、统一大市场难以建立等问题。为了实现内外贸的联动,促进我国贸易的健康发展,本文基于我国国内贸易及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从内外贸一体化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贸易的优劣势,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内贸易 国际贸易 内外贸一体化

我国国内贸易及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国内贸易发展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国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近三十年中,我国国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颇为可观。我国国内贸易一般通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衡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是指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商品零售额。从表1可以得到,我国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平均比重为22.69%,其中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988年的32.3%和1982年的14.7%。这一数据从宏观上表明了我国批发和零售业整体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从表2可以看出近年来,其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呈逐年缩小的趋势。而与之相反的是,住宿和餐饮业的增加值所占第三产业比重从2006年开始平稳上升,在过去30年间也比较平稳,保持在5.4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也在持续上升,但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其增长率有放缓的趋势,说明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国内消费总体水平增长速度降低。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我国政府开始将国内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例如家电下乡、农村医疗改革等,通过补贴等方式影响消费者对收入的心理预期来扩大内需,提升国内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比率,降低对外贸的依赖。

(二)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使我国由封闭的经济体走向开放,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经历了由逆差向顺差的转变。从1978年到1989年,我国贸易逆差累计超过400亿美元。而自1990年起,除了1993年的逆差,我国对外贸易开始保持顺差状态,并且不断扩大,其中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达到3718亿美元(见表3)。这主要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注重以生产技术的提高带动生产能力,宏观调控开始强调改善贸易结构,以出口为导向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贸易顺差为我国积累的大量外汇储备,在长时间内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但顺差规模的持续攀升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例如我国内外经济的失衡,对出口的过度重视也是我国内需低迷和经济发展内力不足的原因之一。此外,我国加入WTO也为对外贸易带来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入世促进了我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融合和出口部门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了服务业的开放程度和竞争力,但同时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接踵而至。2002年到2010年中国遭到的反倾销投诉比入世前增长了近一倍,平均值达到29%。这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在显著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仍待解决的问题。

内外贸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及存在问题

在我国,内贸与外贸长期分离的管理体制给内外贸一体化带来了政策、法规和机制体制方面的阻碍。国内外市场的分割、国内区域市场的分割以及行业市场的分割都不利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而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则需要政府、企业集团的共同努力以及相应的法律环境支持。我国的企业集中度较低,与国际上拥有雄厚资本与技术实力的跨国企业集团难以竞争,这就需要通过企业集团化来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的流通组织形式,提高国际竞争力。

谭祖谊(2011)认为,内外贸一体化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供求规模和产业分工为基础,以国内外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逐步融合为基本内容,以市场竞争为主要推动力量,并引致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政策协同变化的经济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自发演进的,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会自然成为产业链的一环并与国内外要素市场相联系,其生产经营活动层面的一体化要早于政府管理层面的内外贸一体化。

(一)内外贸一体化的经济效应

作为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净出口值可以用于对国内总需求的数据分析。我国对内和对外贸易存在顺差,说明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包含了内需与外需两个部分,长期的顺差表明我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对国民经济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对出口及政府投资的过分依赖会增加经济的不稳定性,影响企业的发展。如果不考虑制度因素,产业规模和结构将会决定投资和收入的分配以及实际需求的规模。而贸易结构又制约着生产的规模和结构,因此内外贸一体化会通过调整贸易结构来推进国内实际需求的增长,同时推动形成具有规模收益递增优势的产业结构。

篇7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信息共享;互联网+

当互联网发展迈入3.0时代,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正加速向各领域覆盖渗透。2015年3月5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农业跨界融合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与新业态。河北省农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河北省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北省可以将传统农业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建立农业互联网思维,创造互联网渠道,打造互联网平台,形成“万物互联”的统一体,进而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网络化、信息服务便捷化、行政管理透明化。当前,河北省生态农业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现代农业建设运营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农业产业链系统效率低下,农业现代化程度有待升级。在国内和国外问题日益突出、现代农业发展国际竞争越发激烈的形势下,河北省必须把握机遇,以“互联网+”的理念推动传统农业发展[1]。国内外文献调研表明,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库与网络、精准农业、农业专家系统、虚拟农业、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着重于资讯数据化、生产数据化、监控实时化的互联网技术开发;国内有关河北省农业信息化问题的研究集中在互联网思维、渠道和平台等方面,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是河北省农业信息化重点研究的问题,但农业生产智能化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农业种植与知识数据化等工作进展缓慢。因此,河北省可以利用“互联网+”切入农业,重塑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精确农业、农业物联网、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等问题,对于打造农业互联网生态圈,实现整个农业产业共生、共赢、互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河北农业互联网普及利用调查情况分析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在确定“互联网+”背景下河北省农业信息化的推进策略研究为研究对象后,进一步查阅资料,进行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在了解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最后给出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互联网+”背景之下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文献查阅法,实地调查法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这里以河北省部分县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户的需求调研分析。调查了农户需要的信息类别、获取信息的信息源、信息渠道和障碍因素等问题。从表1调查结果显示,农户需要的信息种类序列为:农业科技信息占调查人数的65.82%:农业政策信息占63.29%;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占调查农户的49.37%;第一手经网络的气象灾害知识所占比例为44.73%为第四位需要的信息。从表2可以看出,农户在七种类型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依次为互联网,占40.51%,其次是农技推广部门和村干部,分别占27.43%和20.25%。

2河北农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1问题分析

依据以上对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农民需求分析、基层信息服务人员需求分析、信息资源现状剖析,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因素带来的障碍,一方面因为公共财政资源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管理体制缺陷。二是信息制造者和信息内容的障碍。首先,农业信息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其次,信息处理能力不强,信息渠道不畅。因此需要积极响应互联网+的方式来改变现状。

2.2解决方案

2.2.1技术上的农业智能化生产物联网指出智能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就是农业先进设施与露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术规范和高效益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智能化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2.2.2运营上的电子商务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5年12月,我过网民规模达6.49亿,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调查显示:半数用户会在一周内多次访问电商网站;超六成用户会在购物时选择网购。利用互联网平台,降低流通成本,优化流通渠道,将产品与市场直接对接,建立农业电商的生态体系。“互联网+”时代,农业市场必将催生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转型,品牌农业将迎来绝佳机遇。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如图2所示。2.2.3政策上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实现方式为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等数据中心等为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优势构建互联网农业平台。如省“12316”设计结果模式如图3所示。

3关于河北省农业信息化政策的建议

一是完善网络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注重与国际科技情报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各类农业信息主体成为按照市场规律运作、自主发展、独立经营的面向农业信息消费者提供服务的真正主体。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政府应当支持农业信息数库建设和信息传播工作。要通过机制创新,广泛调动企业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三是“互联网+”农业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其根本是要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产品;探索一批农业物联网节本增效应用模式[2]。

4小结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近二十多年来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应用技术已经覆盖我国城市农村各方面,网络成了人们生活的平台。通过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生活质量。近年来,“互联网+”的思维在农村普及和利用也逐渐提上日程,重视引导农村网络发展,提高了农村电子商务等功能,促使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对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方式意义重大。所以当前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农村互联网,开创农村互联网的新局面,使互联网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26).

篇8

>> 数字化阅读的概念纷争与统整:一个分类学框架及其研究线索 《植物分类学》教学课件的研制及其应用 关于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的一些经验与思考 内部控制研究:一个基于经济学视角的框架 数量分类学在昆虫学中的生物地理学研究 数字化校园概念模型的研究 论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马氏理论”对“布氏框架”的超越 一园两地的统整化管理 栽培金银花农艺性状的数量分类学研究 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研究的元分析 农地产权模糊化:一个概念性框架及其解释 数字化阅读存在的问题与图书馆的对策研究 农村金融生态研究: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草酸钙结晶在几种凤仙花属植物中的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教育目标分类学面临的挑战与转型 国内数字化阅读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 上胜町的垃圾分类学 报纸数字化的一个方向 构建一个数字化的福建 浅谈数字化档案的形成与分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王佑镁.Web2.0时代阅读方式的传承与嬗变[J].中国信息界,2011,(11):39-41.

[3]吴旭君.网络阅读和其他[J].出版与印刷,2000,(1):9.

[4][美]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5.

[5]徐彬.电子阅读新选择[J].软件,2000,(10):40-43.

[6]曾敏灵.电子阅读发展与图书馆建设的对策[J].图书馆论坛,2008,(3):55-57.

[7]王素芳.网络阅读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探析[J].图书与情报,2004,(3):91-93.

[8]朱原谅.基于元认知的网络阅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2):59-61.

[9]张岚.大学生网络阅读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3):81-84.

[10]毕静.图书馆Web2.0背景下的数字阅读[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2):249-251.

[11]楼向英,高春玲.Mobile2.0背景下的手机阅读[J].图书馆杂志,2009,(10):53-57.

[12]倪圣,袁顺波.我国手机阅读研究现状述评[J].现代情报,2012,(6):17-20.

[13]茆意宏.论手机移动阅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5-11.

[14]叶凤云.移动阅读国内外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2,(11):142-145.

[15]王子舟.随电纸书洪流走人数字阅读时代[J].图书馆建设,2010,(6):7-9.

[16]张学军.“数字化”引领时代“云阅读”改变生活[J].图书馆建设,2012,(8):62-64.

[17]王筱萌.“云阅读”时代到来[J].出版参考,2013,(3):16.

[18]王素芳.网络阅读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探析[J].图书与情报,2004,(3):91-93.

[19]邓大才.概念建构与概念化:知识再生产的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2011,(4):90-95.

[20]俞立君,陈树年.文献分类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8-10.

[21]徐克学.数量分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6-8.

[22]余金香.Folksonomy及其国外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7,(7):38-40.

[23]梁桂英,1997-2007年国内网络阅读研究综述[J].图书馆杂志,2008,(4):7-11.

[24]刘元荣.2000-2010年网络阅读研究述评[J].图书馆学研究,2011,(6):2-6.

[25]曾克宇.网络时代的大众阅读——“网络阅读”研究综述[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2):23-28.

[26][美]罗伯特·达恩顿.阅读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5.

[27]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28]尹中艳.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服务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29]曾克宇.网络时代的大众阅读——“网络阅读”研究综述[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2):23-28.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 辽宁 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 战略分析

近年来,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国内旅游产品种类,延伸了旅游产业链,而且成为城里人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农村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作用显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其口号:“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开发乡村旅游既适应旅游消费多样化,更满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需求。而且,发展乡村旅游正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可见两者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面貌、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文明素质,以及提升村政的民主管理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上完全一致。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这种联合开发、综合利用、统筹协调、整体优化求发展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的开发。

辽宁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发展空间余地较大。根据辽宁省省旅游局制定的规划,“十一五”时期,辽宁省农业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116亿元。在此期间,全省农业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带动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提高1.5个百分点,累计人均增加收入350元;每年新增农民旅游就业3万人,累计增加农民旅游就业15万人,间接从事农业旅游的农民达到60万人以上。面对新世纪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和机遇,辽宁乡村旅游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一、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省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村景观类型多样,农耕文化悠久,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迅速的发展,辽宁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到目前为止,辽宁对外开放的主要农业观光旅游景点类型多样,涵盖了“农业生态观光型”、“参与体验型”、“成郊观光型”和“农业科技型”等。据2007年五一黄金周不完全统计。沈阳、大连、鞍山等主要城市周边的生态旅游成为游人的首选。丹东的天桥沟、五龙山、凤凰山等旅游区(点)接待大批游人。尤以“吃农家饭、赏农家景、睡农家炕、做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农家乐”旅游备受城里人欢迎。抚顺各大休闲山庄、旅游农庄和渔塘垂钓场所,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大连长海县的“渔家风情游、环岛垂钓游”、甘井子区的“农家乐”吸引大量来自北京、河北的游客。鞍山农家旅游接待6.59万人次。本溪的“农家乐”旅游,黄金周期间接待游人8万多人次,收入800多万元。辽阳的瓦子沟“农家乐”旅游也吸引众多旅游者。

总体来看,辽宁乡村旅游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但整体发展处于探索的起步阶段,从规模、产品、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等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会议奖励等市场需求。

2.辽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自辽宁开发观光农业旅游以来,确实己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1)发展乡村旅游缺乏前期规划,产业规模狭小

据国外研究表明:观光农业的半径为29.5公里,才能发挥最佳效益,但由于受短期利益的支配,辽宁观光农业规模狭小,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高科技含量小,产出效益模式不明显,整体观赏性不强。

(2)旅游基础设施滞后,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是比较偏僻的农村或乡镇,这就要求在开发农业旅游项目时,必须考虑基础设施的问题,要适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又追求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态旅游产品。

(3)对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农业旅游产品单一

辽宁目前开发的农业旅游资源仅局限于观光型产品,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旅游行为的层次较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型的农业旅游产品,使得游客的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农业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4)对市场和品牌营销缺乏概念研究

对发展乡村旅游还缺乏足够认识,观念和理念还比较落后,因而指导和引导不力;乡村旅游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缺乏管理的市场;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往往造成盲目开发,特色不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品牌,吸引力不强,效益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没有充分考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辽宁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机遇

1.发展优势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使农业经济成长迅速,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意识改变,辽宁省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为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1)旅游资源优势显着

辽宁省位于环渤海经济区, 习惯上称为“辽西走廊”,是中国东北地区沟通华北地区的主要路上通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辽宁地势地貌复杂,东部和北部是山区,中部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辽宁省主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南部和西部是沿海,独特的地形、地貌使自然风光丰富多彩,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种植业,养殖业,农、林、牧、副、渔品种齐全,果树资源丰富,水果总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落叶果树栽培区中分别居第3位和第2位。而且辽宁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民族风情丰富多彩,是满族之乡,根据辽宁优越的农业旅游资源和人文文化资源特征,可以发展农业科技观光旅游、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等,辽宁乡村旅游的客源将会非常充足。

(2)四通八达的

交通优势

辽宁与其他省市相比,交通便捷。一是省内各城市之间通高速公路,而且村村通柏油路;二是省内铁路干支线稠密,居全国之首;三是全省的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众多;四是境内拥有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锦州港、葫芦岛港、大东港、鲅鱼圈港和金州港等良好的大口,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了方便的旅游服务,陆海空立体交通网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3)经济基础坚实,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

2006年,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达8009亿元,(吉林3620.1亿元、黑龙江55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983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8元,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增长11.6%。辽宁经济发展处于东北地区之首。由于城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国处于前列,容易形成城市周边旅游,加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东北地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使辽宁的乡村旅游市场优势显着。

2.发展机遇

(1)发展农村旅游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 (辽政办发[2007]44号)提出主要任务:“创建旅游强县,实施农业旅游百千万工程,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据2006年初步统计,全省建成、在建和规划建设的乡村旅游景区已达181个,总规划建设面积245.21万亩,已经建设面积130.26万亩,占规划面积的53.12%;计划建设总投资225.39亿元,已经投资81.78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36.28%。计划年总产值187.64亿元,已经实现年总产值60.69亿元,占计划的32.44%;计划吸纳劳动力35.31万人,已经吸纳劳动力17.92万人,占计划的50.75%。乡村旅游业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项农业新兴产业。

(2)新农村建设促进辽宁乡村旅游的发展

2006年辽宁省首批推选出的32个特色乡镇,为辽宁省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精品奠定了基础。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施,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国家旅游局提出,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让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农民。必须遵照农村的实情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确保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提出了新的相关政策,其中有些举措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新农村建设时期的乡村旅游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新农村建设下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1.科学规划 正确引导 有序发展

辽宁省必须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办事,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消费特点,针对需求编制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反映本地区乡村特色,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适应乡村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使乡村旅游朝着有序的方向快速发展。

2.突出重点,合理布局

辽宁省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存在差异,因此在发展中,一定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区位条件好, 交通便利, 例如:大连、沈阳、鞍山等城市周边、易于吸引城市游客的地区,可以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在资源丰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可以采取稳步发展的措施,集中精力,开发一个、建设一个、成功一个, 把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

3.建设生态新农村,追求和谐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任务就是培育新农民、拓宽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展示新风貌与建设新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就是新农村的新产业与新经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心态和谐、农村人际和谐、城乡区域和谐、农村产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战略选择。

(1)注重原生态新农村建设

辽宁乡村旅游应该重视本地区原生态形象,追求真实,提倡先生活后生产,从生活本身出发,以生态资源要素(如景观、环境、科技、文化、产业、产品、服务、消费等)为内涵,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施以生态经济和生态智慧的优化系统开发与管理,寓教于游憩,通过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社会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旅游产业和事业。

(2)走绿色新农村建设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但是村民住房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新农村的环境要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在生产和生活废物的无害处理上要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重点民生工程的投入。包括完成新建农村饮水工程等,大力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和可再生能源。目前辽宁省大连市农业已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历史阶段。

(3)新农村、新文化、新农民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举办一系列的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素有“辽东第一村”的美誉的辽宁凤城市大梨树村,该村以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被批准为全国文明村后,该村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抓住了“三农”问题的关键,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大梨树村的经验具有典范作用和推广价值,辽宁省有条件的乡村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据本地区域特点、经济特色和社会现实选择发展模式。

4.发展乡村旅游强势品牌,培育特色新农村

辽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必须走本土化、特色化道路, 深挖内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打造精品, 培育有竞争力的富有本地特色的产品。要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高起点,大手笔,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辽宁省乡村旅游精品。深入挖掘和包装乡村中最本质、最亮丽、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元素,重点包装提升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突出本旅游地与其他旅游地的差异性,通过差异产生吸引力。辽宁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带动战略先期的做法是:

(1)以辽宁省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差异型农业观光带

利用城市周边乡村的特殊区位,推广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农业旅游项目。辽宁省观光农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国道(丹大公路-201国道)及高速公路两侧(沈山高速公路、沈丹高速公路);大中城市(沈阳、大连、鞍山、抚顺)的周边郊区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具有明显的差异,应努力完善城郊旅游设施和功能,形成东北地区有特色的城郊旅游线。

(2)深入开发大梨树村等生态旅游

辽宁可以借助旅游景区的市场性,着力打造盘锦大洼县赵圈河乡的红海滩湿地、大连安波镇冰雪温泉、潮阳北票长皋乡的田园风光游、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镇的山水风光游、辽阳弓长岭区的冷热奇观游等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产品,深入调研分析,对其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给游客。

(3)凝练清河农 庄度假区品牌

深入清河旅游度假区,总结影视剧《刘老根》带来轰动效应的原因,利用影视剧品牌扩大农庄的知名度,同时挖掘满族民俗文化精髓,提高文化品位,突出企业庄园依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形成的度假、休闲、观光等功能。

(4)发挥绿色水果生产大省的独特优势,富裕区域新农村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是辽宁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辽宁省的绿色农业规模居全国之首,而绿色食品与旅游活动有着天然的缘分。辽宁省是我国水果生产大省,辽宁省水果栽培总面积已达1005.6万亩,水果总产量385万吨,水果总产值71亿元。可依托以上城市开发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果园等旅游产品,培育青少年科普教育实验基地。

(5)延伸产业链条

辽宁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必须从系统化、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考虑,乡村旅游可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挖掘辽宁乡村旅游内涵,找到辽宁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延伸品牌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发展中,运用乡村旅游树立农村品牌,进行经济运作,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7]44号)[EB/OL].heep://.2007~7~30

[2]辽宁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3~26

[3]张彩霞:关于发展辽宁省农业旅游的思考[J].区域经济,2006(9):126~128

[4]新农村新风貌建设[EB/OL].辽宁旅游信息网heep://2007~2~23

篇10

一、引言:

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国家的长期稳定,以及社会的蓬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乡村旅游带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以宏观视域,以乡村旅游的普遍现状为切入点,以其发展特点和发展瓶颈出发,综合讨论了如何最大程度上减少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阻力的实现路径。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当前,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正逐步走向白热化。

(一)从区域层分析,可分为两种:

1、景区边缘地区;该地区的旅游产业一般以国家级、地级市旅游景区为依托,地处其边缘地带,将现有的风景与旅客资源结合起来。这些区域的经济相对发达,且交通便利,结合景区覆盖区域的成熟经营理念与管理能力,这一地区的乡村旅游一般比较兴旺。

2、老少边贫地区;该地区的旅游产业继承于景区边缘地区之外,其发展一般需要靠国家的政策支持与指导。但这些地区的自然风光比较原始,带有浓浓的民族风情,传统的农业文化、深厚的地域特色,使之独具特色,现在的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或将成为独树一帜的特色旅游产业。

(二)从机制层分析,可分为三类:

1、政府主导型;即国家与地方政府为了使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更多的活力,采取多种手段对乡村进行各种各样的开发引导,提供帮措施。

2、市场推动型;即依靠市场自动调节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变化,政府通常较少参与,故此模式对于市场机制的要求很高,应尽量使其完善。

3、混合发展型;即是将政府参与和市场调节发展乡村旅游两种形式有机结合,使资金、思想传播、基础建设以及培训和管理等能够有更好的发展与协调,直到当乡村旅游的民间组织以及相关协会日渐壮大后,政府的参与力度则以此减弱,更多的是发挥监管作用。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瓶颈

从整体上看,目前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主要可归结如下:

(一)受政策影响。近年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迅速,相关领域越来越多,这些是积极有利的变化趋势,政府的宏观调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与此相对应的政策缺陷却愈加明显,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的保护力度也相对不足。

(二)受配套服务影响。便利的交通,舒适的住宿,良好的治安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如,开通来往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快捷巴士;种类繁多的餐饮业、洗浴等服务性行业,热情周到的售后服务等都能大大提高旅客满意度,刺激再消费。但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重视不够,扶持投入力度相对较小,造成乡村旅游配套基建不健全,再加上服务意识的不到位,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

(三)受功利意识的影响。乡村旅游通常会给人以“低投入、高产出”的错误印象,因其开业前期需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筹资压力很大,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还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再,长期居住于乡村农民多数依靠自己的基金进行投入,凭借其一己之力通常难以承受如此浩大的工程,由此,便只能采取在具体的旅游设施上、旅游产品的品牌上、以及包装上进行资金的压缩,从而不可避免的造成旅游产业档次的降低,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

(一)推进乡村旅游的品牌化建设。品牌可以增加消费者的感情认同程度,提高对于产品质量的认可度。因此,通过对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可以使我们认识生产经营者的知名度、服务质量以及信誉等,继而带动发展。现实中,乡村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拓展经营领域,串联成产业链,将旅游活动与餐饮业、娱乐服务业有机结合,创造更大的利润的同时,也塑造出地区旅游品牌。

(二)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管理机制。乡村旅游主要是农民自主开发建设,中间主要参考的是市场的需求。从深层次上说,农民的经营理念与能力往往决定着乡村旅游整体的发展前途,而这其中,必须依赖政府的监管,一旦监管失效,便会出现类如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因此,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坚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坚决杜绝不良竞争现象,妥善规划乡村旅游项目。但要注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