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统计学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统计学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统计学知识

篇1

【关键词】雅思 交际策略 策略能力 英语教学

我院雅思课程是院级精品课程,其教学对象英语学习目标是通过雅思考试,达到5.5分以上的成绩,从而能取得国外合作大学的本科入学资格。而雅思考试分听、说、读、写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总分为9分,雅思总分为四个部分得分的平均分数。因此,任何一项分数过低,都会严重影响雅思总分。雅思考试中的口语考试从形式到内容上都与真实的交流情境和内容相接近。在考试过程中,英语语言能力和交际策略需共同作用才能达到较好的交流效果,口语考官更看重交流任务的完成,相对其他三项,这一项对语言准确度的要求较低,侧重交流的顺畅。对于策略教学的必要性,不同研究者持有不同的看法,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只要有语法知识和词汇积累,交际策略可以由母语进行迁移,也有人认为,交际策略知识对语言知识欠缺的弥补。而笔者通过对我院11级学生一年来雅思教学的观察,从他们在课堂上的自我介绍、复述、角色扮演、讨论和辩论的语言运用的观察发现,学生在进行口语交流时,容易出现焦虑、过分关注语法和由于词汇缺乏而无法继续语言交流的情况,而一旦在雅思考试中出现这种不连贯甚至冷场,对得分的影响是巨大的。交际策略的培训可以增强学生对不同的交际情景的应变能力。诚然,策略培训的目的并不是让学习者在交际中频繁使用策略。它的目的应该在于提高学习者在交际出现困难时使用策略的能力,以及帮助学习者决定在何种情况下应该使用策略。

一、交际策略培训可行性研究

交际策略是否可以进行课堂培训?该如何培训?本次研究主要证明在英语口语课堂引入和加强交际策略的培训,学生使用交际策略的频率和意识是否会增加?

(1)研究对象和变量。研究对象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数控1231班级和营销1231及环境1231三个班级的学生。他们都是合作办学的学生,其入学目的都是通过雅思考试,雅思课时都是一周六节课。研究主要的自变量是学生对于Long(1983)在交互预设中列出的三种主要的交际策略:“迁回表达”、“要求澄清”和“检查理解”的受训频度,主要因变量是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使用这三种交际策略的频率和效果。干扰变量主要包括:在处理记录时对于每个策略的界定;课堂口语评估和期末口语是否可信?

(2)研究方法。数控1231班共41个学生,作为实验班。营销1231和环境1231班共42个学生作为普通班,在其他教学因素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分别进行普通口语教学和交际策略口语教学。教学前,对三个班学生进行了雅思口语测试,三个半平均分数相同,都是4分。教学过程中,设计了问卷调查、课堂评估和期末口语测试,记录并分析学生课堂口语活动和测试中的使用交际策略的情况和口语活动的表现。最后,对比同一班级内受训前后使用交际策略的情况、不同班级受训后使用交际策略的情况,口语评价中的表现。

(3)结果分析和讨论。开课前的调查问卷显示,96.7%的学生经常遇到口语交际表达障碍,但对交际策略了解甚少,只有3.3%的学生听说过交际策略74.3%的学生认为交际策略可以帮助提高英语表达水平,93.6%的学生愿意在口语课上接受交际策略培训。受训前两个班级在使用三个交际策略上没有明显差异,话语总量中,使用交际策略的话语占5.2%--5.6%。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实验班的话语总量中19,2%使用了交际策略,普通班班为7.8%,从数据中看出,实验班的交际策略明显加强。实验班的期末雅思口语考试中,6人(14.6%)达到5.5分,有22人(53.7%)达到5分,有9人(22%)达到4.5分,4人(9.8)4分,无人4分以下。普通班期末雅思口语考试中,无人达到5.5分,12人(29.3%)达到5分,12人(29.3%)达到4.5分,16人(39%)达到4分,还有2人4分以下。上述结果表明,在平时口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迁回表达、要求澄清和检查理解三个交际策略的引导和培训,能增强学生使用这三种交际策略的意识。调查问卷则显示,实验班级中,36位学生(87.8%)认可在口语课堂上导人交际策略, 4位同学表示“无所谓”只有1位同学认为“没有必要”。

二、结论和建议

实验分析表明: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上导入交际策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使用这些交际策略的意识。交际策略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能帮助学习者保证交际的持续性与交际顺畅。有意识地使用交际策略,能在学生语言能力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一定程上增强其口语交际能力。二语学习者在交际中难免会碰到问题, 这时如何避免陷入沉默或慌乱就显得尤为重要。开展交际策略教学容易为学生接受。受试者使用交际策略的频率增加后,口语表达更加流利,内容更加充实。从期末口语测试成绩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的成绩明显优于普通组。因此,在教学中引入交际策略研究室可行而且有利的。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交际策略

在教学中使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在真实的情境中的任务布置,提供学生可操作的语言交流任务。将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交际策略,加强外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将交际策略明晰地呈现给学生,同时,在学生遇到交际困难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交际策略。其次,有针对性的培养交流策略。任务分组进行,分组可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使策略使用能力强弱不同的学生搭配分组,在为合作学习中营造轻松自如的学习气氛、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再次,提供尽量真实的语用环境。在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必要的可理解性的目的语输入,而且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输出中发现不足和错误,以便于纠正。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交际策略教学是可行的,并且是有利于雅思口语分数的大幅度提高的,从而可以带动雅思成绩的总体提高,为他们出国留学打下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职;统计实务;项目教学;项目设计

一、前言

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作为计量和定量分析重要工具的统计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与信息技术、网络经济、电子商务以及高新技术的开发相联系的应用统计学,其应用的范畴已覆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是当代财经、经管等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结合我院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统计实务在会计统计、营销统计、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等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都有具体应用,所以《统计实务》的教学,应根据统计调研流程和统计软件的操作内容、操作流程,结合具体的实际工作应用,用真实的项目来全面引导学生掌握统计实践的流程及统计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能力目标,因此该课程非常适合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

目前,各高校相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但是所产生的效果却不尽相同,究其原因也各不相同,但主要存在于项目设计、项目实施两个环节当

中。在项目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作者深切地感受到项目的设计是项目教学方法

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统计实务》项目设计进行一定的探讨。

二、高职《统计实务》课程项目教学法中项目设计原则

教学项目的设计必须以科学实用为准则,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在设计项目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项目的设计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专业设计学生较熟悉、易理解、感兴趣的项目,如可结合学生的营销学知识,设计***产品满意度调研;结合学生的会计学知识,利用指数因素的原理,要求学生对指定的实训资料,进行产品成本过高的原因剖析;也可结合大二学生即将面临实习毕业的特点,组织召开大学生就业座谈会等一系列的统计调查方法实施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项目的设计要难易程度适中、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设计的项目既不能难度过大,也不能过于简单。项目难度过高,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会导致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产生畏难的心理;项目难度过低,一方面会降低教学质量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习较好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如果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层次差异校大,则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项目小组化,因小组能力而进行不同项目的设计和任务的下达,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3、项目的设计要具有综合性。在进行项目的设计时,应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即将学习的内容交融结合;同时还应注意与横向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不仅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举一反三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项目开发实践能力。

三、高职《统计实务》课程项目教学法中项目情景设计

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老师必须预先准备一个真实的项目或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利用项目活动过程来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由点到面,砌砖式地演练整个项目的完成过程,从而完成教学。因此教学项目的情境创设是项目驱动教学的关键,结合高职《统计实务》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情境创设:

1、项目教学场所情景创设。通常完成一个完整的统计项目(由多个子项目构成),会从统计任务的设计到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资料的分析,直至最终形成书面的统计报告,并进行口头汇报,都将在不同的情境中完成,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子项目特征,创设不同的情境,如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到座谈会这种具体的方法,那么教师应创设一个真实的座谈会情境,以使学生能真正的理解座谈会从形式到实质的内容与过程。

2、项目教学使用的统计软件。在进行统计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时,在职业实践中,往往是运用相关的软件来进行。因此,应在完成有关子项目时(如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结合学生的基础,进行Excel、SPSS等相关软件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的掌握一种软件的应用,为将来的职业能力进行储备。

3、营造项目小组分工合作情境。项目教学中,根据项目及子项目的学习特点,将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内部成员分工合作,结合自身的优点,进行角色定位,从而达到综合的能力提升。

四、高职《统计实务》课程项目教学法项目体系构建

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学项目的设计是整个教学的关键,项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项目设计时,老师应该紧扣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联系实际应用,制定可靠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综合性项目。教学项目既要涵盖基本的教学知识点,能服务于教学,体现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在设计项目时,根据《统计实务》课程的知识要点,可将一个综合项目划分为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项目,再将每个子项目分解为多个任务单,每个任务单涵盖一定的课程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然后,每个任务单通过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引出任务。针对《统计实务》课程的特点,按照项目设计的原则,课程项目具体设计如下表:

本课程项目教学安排中,最大限度地结合《成本会计》、《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等课程内容及EXCEL、SPAA等软件,实现本课程与其他主干专业课程内容的融合,教学活动完成后,也可以形成体现教学活动能动者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升。

五、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在《统计实务》教学中已经取得较好效果,尤其是对项目设计。除了在项目选取上注重层次、内容和来源外,还要进行项目的分解和项目为的管理等问题。所以在项目设计中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改进。(作者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注:此文为2012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研教改研究项目,编号:jg2012-07

参考文献

[1]张红玲.高职院校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2011.05

[2]曹磊.“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篇3

一、严格审查学校考试报名数据,确保在籍考生人人参考

在全省统一使用的学籍软件里,学生取得了学籍后,每个学生会有一个(18位数)学籍号和软件自动生成的一个(12位数)考籍号。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要求考生报名考号为12位数的考籍号。非考籍号的考号,考试时考试系统拒绝该考生考试(抽不出来题)。在工作中,我发现学校上报的考试报名数据中,有的学校报的考号里夹杂有18位数的学籍号,有的学校考号中夹杂有非数字代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学校导入报名数据的老师过于迷信学校教务处提供的数据。他们只是粗略地浏览一下,没有严格审查这些数据,就直接上传导入考生信息。所以各学校在将考试报名数据导入考试系统前,要在excel表格里将这些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好序后,再认真看看排在前面的考号和后面的考号有无异样,这样处理后错码考号是很容易审查出来的。市、州的管理员在学校报名数据通过前,也要将这些数据按此方法仔细审查。只要按这样的方法做到层层把关,考试时就不会有错误的考号出现了。

二、严格“同步数据”监控,确保各考点考室准时开考

考试数据出现同步不完整或没同步的机房,在别的学校正常考试时,由于省上是无法给这些机房开启“同步数据”功能,那么这些考室麻烦就大了(不能准时开考)!市、州管理员要负责发现和处理考试数据同步不完整和没有同步的机房的问题。

(一)发现和处理机房同步数据不完整的方法是:在栏目导航下的考场监控页面,点击“同步监控”链接,观察学校考试数据同步情况——如学校名称、同步机房、开始同步时间、结束同步时间、同步用时、同步状态等。如果发现某机房“开始同步时间”栏有数据显示,但“结束时间”栏和“同步时间”栏里几个小时都没显示数据,则该机房“同步数据”不成功。市州管理员就要及时告知学校,叫学校必须重新同步该机房数据,直到“结束同步时间”和“同步用时”两栏显示出时间数据才能确定该机房同步数据成功。

(二)发现和处理没有同步的机房方法是:将已经同步的机房数与各考点学校上报的考室合计数相比较。如果不相同,就要将这两个数据进行一一比对,查找出未同步的机房,并及时提醒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步。今年补考我发现有三所学校到下午五点钟都没同步考试数据,在网上也找不到人,打电话得知,原来这三所学校一所正在修理机器;一所正在弄网络;还有一所原来的信息技术老师读研走了,现在是学校的教务员在做这件事,他错误地认为模拟补考同步了正式补考就可以不同步了。所以不认真审查,必将造成该校学生不能补考的严重后果,望引起大家极端的重视。

三、及时发现和处理考点考试异常情况,确保考生考试数据全部上传

很多学校监考员忙于监考管理,往往只从监考人管理页面的首页去观察他的学生考试完否,学生全部考试完了就关闭考试服务器,至于学生考试数据上传到省服务器与否,他是不注意的。所以市州管理员在学校开考后就要留意学校考试数据上传的情况有无异样。具体方法是:在栏目导航下的“考场监控”页面点击“考场监控”链接,查看所属考点的考场信息——如考点名称、应考学生、已考、未考等。

四、常见问题的处理

(一)市州管理员如何查找学校的管理员密码和监考人密码?

学校密码分考点管理员密码和监考人密码。市州管理员查找学校考点管理员密码方法是:登陆系统后点击导航栏的学校管理查看学校在查询匡里输入该学校代码导出学校登陆密码。获取监考人登陆密码方法是:点击导航栏的考场监控监考人在查询匡里输入该监考人代码导出监考人登陆密码。初始的时候两个密码是一样的,后来好多老师自己修改了,但是又不记得了,要求要密码。市州管理员要认真询问并仔细分析学校的表述,判断出是管理员密码还是监考人密码,然后查询出所需要的密码。例1:老师问:“安装了服务器,输入服务器IP地址打开网页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提示密码出错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就是,学校老师把监考人密码记错了。解决办法就是:查找出该校监考人密码后告知该校监考人。例2:“我同步数据,帐号密码搞忘了”?这个也是要监考人密码。解决方法同上。

(二)由于学校人动等原因,有的学校是临时换将,上来啥子都不晓得,一般问的问题有:

1.问:(正式考试)需要重新下载吗?答:要重新装。

2.问:是不是每台学生机都要用管理员帐号同步一下数据才能进入?答:学生机上不同步数据。

3.问:为什么在学生机上登录系统,说帐号不存在呢?答:请在考试服务器“查询考生”列表去核实考生信息。

4.问:我校一位考生交卷时一直在提交,没提示交卷成功,有没有问题?答:老师辅助交卷。

5.问:微机考试如何同步?答:打开IE,输入服务器地址,输入监考员用户名、密码,进去后点“同步数据”。

再问:没有看见“同步数据”?这个可能是登录错了界面(登录进了考务管理界面,而不是考试管理界面),当然找不到“同步数据”按钮。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加好友远程协助,比较直接了解到是啥原因,解决问题较快。

篇4

【关键词】概率统计; 随机变量; 概率密度函数; 分布函数

高等数学和概率统计都是高等院校理、工、经、管各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由于在概率统计的学习过程中要频繁地用到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 因此在我国目前几门基础数学课程的开设中, 大部分院校都是习惯于本科第一学年学习高等数学, 第一学年下学期或是第二学年上学期学习概率统计课程.我之前长期从事经管类学生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工作, 发现经管类学生中一部分学生因为高中阶段学的文科, 数学基础一般, 更有一些同学对数学有着天生的恐惧, 再加上高等数学底子相对薄弱, 在学习概率统计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障碍.近两年, 我开始从事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 更深切感受到学生学好高等数学, 以及如何把高等数学中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概率统计的学习当中, 成为学生学习概率统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维方式及解题套路和高等数学是不尽相同的, 但实际本质又是相同的.本文主要想探讨一下在概率统计的教学过程中, 如何讲解能使学生把高等数学中所学内容灵活运用到概率统计的学习中.一维和多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研究是概率统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也是需要用到高等数学知识最多的地方.下面分别介绍一维和多维随机变量如何有效地和高等数学相结合.

一、 一维连续型随机变量及概率密度

在概率统计的各类教材中, 第一章一般都是古典概率, 这对高中阶段学习过排列组合的同学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从第二章开始学习一维随机变量, 一维离散型随机变量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从开始学习一维连续型随机变量及概率密度开始, 同学们遇到了概率统计的第一个障碍.对一维随机变量的研究,一般会给出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函数,从而研究随机变量的其他性质,我们很容易遇到如下一类题型:

例 已知连续型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为f(x)=Ax,0

0,其他,求:

(1)未知常数A;(2)X的分布函数F(x).

这种题型是概率统计中最基本的一种题型,同学们在概率论中也很容易学到做这种题分别要用到概率统计中两个常用的公式:

(1)∫+∞-∞f(x)dx=1;

(2)F(x)=PX≤x=∫x-∞f(x)dx.

这类题目本身利用这两个公式,然后运用高等数学中定积分的知识即可得到解决,但是,主要的问题在于高等数学中的定积分一般会直接求∫baf(x)dx,求这个定积分只需要直接运用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baf(x)dx=F(x)ba=F(b)-F(a),

其中F(x)为f(x)的一个原函数.然而在此类题中, 积分的积分区间似乎都不是确定的区间[a,b].如何正确地在这类题中用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对初学的同学们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如何让学生灵活应用呢?下面分别进行解释.

(1)求常数A

根据公式∫+∞-∞f(x)dx=1 求密度函数中的未知常数,主要是需要让同学们理解, 虽然密度函数性质是在整个数轴(-∞,+∞)上积分一定为1,但是我们所见到的概率密度函数很多情况下都是分段函数,所以此时主要得让学生理解,要把密度函数在整个数轴上的积分根据定积分关于积分区间具有可加性, 转化为密度函数在非零区间上的积分就可以了.如上述例子中先让学生明白

∫∞-∞f(x)dx=∫0-∞f(x)dx+∫10f(x)dx+∫+∞1f(x)dx,

而此题目中所给f(x)仅在区间(0,1)不是零,因此整个数轴上定积分

∫∞-∞f(x)dx=∫0-∞f(x)dx+∫10f(x)dx+∫+∞1f(x)dx=∫10Axdx,

这样化成定积分后,学生很容易就能求出未知常数A=2.

(2)求X的分布函数F(x)

根据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f(x)求分布函数F(x), 是一个重点,对同学们来讲也是难点.在这里, 最需要让学生理解的问题仍然是关于积分区间的问题.由于F(x)=∫x-∞f(x)dx, 这个积分非常特殊,下限为-∞,上限为x, 正是积分区间给学生在计算分布函数F(x)时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这里,我一般会把X的概率密度函数f(x)在数轴上先示意出来,由于f(x)在三个区间(-∞,0],(0,1),[1,+∞)分成了三种情况,因此应该讨论积分上限x分别落在三个区间的情况.

当x∈(-∞,0]时,由于f(x)0,则F(x)=∫x-∞f(x)dx=0;

当x∈(0,1)时,此时要强调积分区间仍然为(-∞,x],由于f(x)仅在区间(0,1)不为零,因此必须让学生理解(-∞,x]=(-∞,0)∪[0,x],根据积分区间的可加性得

F(x)=∫x-∞f(x)dx=∫0-∞f(x)dx+∫x0f(x)dx=0+∫x02xdx=x2;

当x∈[1,+∞),(-∞,x]=(-∞,0)∪[0,1]∪(1,+∞),同样由积分区间的可加性得

F(x)=∫x-∞f(x)dx=∫0-∞f(x)dx+∫10f(x)dx+∫x1f(x)dx=0+∫102xdx+0=1.

总之,在讲解此类题中,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几点,首先是F(x)=∫x-∞f(x)dx,不论上限x取什么值,但积分区间始终是(-∞,x],但在真正计算的过程中,要根据被积函数即概率密度函数f(x)在不同子区间的表达式不同,把区间(-∞,x]根据x的取值范围,分成不同的子区间进行计算.学生只要理解此处,那么不管密度函数f(x)如何变形,分成几段,求分布函数F(x)的问题均都迎刃而解.

二、 多维随机变量

在多维随机变量的教学过程中,不免要用到二重积分的知识,如何确定积分区域,仍然是学生很难掌握的一个知识点.比如,对于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X,Y),如果已知其联合概率密度f(x,y)=φ(x,y),(X,Y)∈D,

0,其他, 其中φ(x,y)≠0, 若求概率P(X,Y)∈G,需要运用公式P(X,Y)∈G=Gf(x,y)dxdy.

对于这个概率的计算,学生很容易错误写成

P(X,Y)∈G=Gf(x,y)dxdy=Gφ(x,y)dxdy.

这时候直接计算φ(x,y)在区域G上的二重积分就不对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P(X,Y)∈G=Gf(x,y)dxdy=G∩Dφ(x,y)dxdy,

然后计算φ(x,y)在区域G∩D上的二重积分就可以了,在历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很难理解题目本身是计算随机变量(X,Y)落在区域G上的概率,而最后是在区域G∩D上计算二重积分.根据个人的课堂实践,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可以先从一维随机变量说起,比如我们前面那个例子,已知X的概率密度函数f(x)=2x,0

0,其他, 若计算概率P-0.5≤X≤0.5,由于当x∈(-0.5,0)时, 密度函数f(x)=0,因此P-0.5≤X≤0.5=∫0-0.50dx+∫0.502xdx=0.25.

如果理解了一维随机变量计算概率,对于现在的二维随机变量

P(X,Y)∈G=Gf(x,y)dxdy=G∩Dφ(x,y)dxdy+G\D0dxdy=G∩Dφ(x,y)dxdy

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地方, 概率统计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注重和高等数学的有效结合, 本文仅仅是希望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事先给学生介绍概率统计中可能要用到的知识, 在概率统计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学过高等数学了,那么用到高等数学知识的时候, 学生一定理解.在概率统计教学中如何讲解能让学生灵活地运用高等数学的知识,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也是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盛骤, 谢式千, 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吴赣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一、如何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规定“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多元主体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相结合”。其出发点是良好的,但由于教育评价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如果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一线教师都难以保证准确掌握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遑论学生、家长和社区工作者?教师可以由学校组织培训学习,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家长和社区工作者,又该由谁来组织培训学习?即便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组织培训,又怎么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评价的家长和社区工作者都能按期参加培训学习?没有参加培训学习,他们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我看来,评价主体缺乏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就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二、如何保证实证材料的丰富性和真实性

由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大板块,在评价主体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每一板块都要提供相应的实证材料,工作量相当大,如在“道德品质”中要求有每位学生“遵守纪律的情况记录”及“言行习惯方面的特例记录”;“交流与合作”中要求有每位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典型表现记录”;“学习态度与能力方面”要求有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作业情况记录”和“课外阅读笔记等的自学成果”;“实践与创新”中要求有每位学生的“理化生实验记录”“技术课课堂表现记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运动与健康”中要求有每位学生的“平时锻炼身体的观察记录”“课堂表现记录”“心理健康状况的观察记录”等等。限于职责,学校和教师可以注重平时积累,努力搜集尽可能多的材料,家长和社区工作者能够象学校和家长这样做吗?如果不能,那他们搜集的材料,就不容易保证最基本的数量、质量和可信度了。

三、如何保证各评价主体之间沟通交流的现实性和制度化

《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规定“要形成评价主体之间定期交流、分享、研究评价信息,共同探讨发展策略的机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评价主体之间能够定期交流、分享、研究、探讨,的确是使评价走上科学有效道路的良方。然而,由于学校并非社会管理部门,老师也不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将社区工作人员列为评价主体之一,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权限,他们更无权要求作为评价主体的社区工作人员定期参加研究评价信息的活动。另外,绝大部分家长都不是自由职业者,尽管他们想参加研究评价信息的活动,又怎么保证他们每次都能够从单位请下假来?众多因素制约着分散在全社会的众多评价主体,通过什么途径,使用什么方法交流、分享和研究评价信息,又怎么能使这种交流、分享和研究持续下去,大有研究的必要,否则,评价主体之间的交流、分享和研究就无法真正落到实处,这对评价的实施有害无益。

篇6

一、 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在素材性课程资源中,与学科教学直接相关的课程标准和学科教材是高中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高中课程实施的基础与保证。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应该建立在对课程标准与学科教材的充分挖掘与有效利用上,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其他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新课程对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化和扩展,课程标准和教材就不再仅是教师手中的“绝对真理”,也不是束缚教师课堂教学的绳索,而是支持教师教学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有效利用且创生课程资源的催化媒介。

学科课程资源的主要载体就是教材,对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其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1.提升了一线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能力

一线教师最熟悉的莫过于所教学科的课程资源,其对教材的研究相对于其他也更得心应手,如果能对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与支持,学科课程资源就能有效地融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在对教材的研究与反思中,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自然也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2.降低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条件性限制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学校软、硬件条件的支持与帮助,而每个学校的发展环境存在着差距,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只能因地制宜,根据自己学校的条件来找到突破口。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立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而其基本的物质载体是课程标准和教材,这是每个学校都具备的课程资源,它的适用性与经济性降低了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条件性限制和束缚。

3.创生课程资源有了基点

开发和利用学科课程资源,不仅是充分呈现学科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手段,创生课程资源才是目的。创生课程资源当然不是凭空产生,它需要基础和保障,而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为创生课程资源提供了一个基点。

二、 学科知识体系下的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开发特点

1.重视学科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

任何一门学科,学科内的知识都不是孤立呈现的,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方法等,一同构成了这门学科的整体,重视学科的整合性和关联性,有助于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迁移运用。学科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基础。

2.重视课程资源的内容开发,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5]。“重建高中课程内容”,就是要求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认真思考如何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把握知识技能的学习并与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结合起来,让教学获得最大的效益和质量。

3.重视学生多维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和学的统一

新课程提倡学生在三个维度都得到发展,即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设计课程目标。学科知识体系下的课程资源开发,并不只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样也重视学生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是“知识”的现代内涵。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包含“认知”、“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并在课堂教学中予以体现。

三、 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建构框架

1.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框架构建

根据学科教学、社会和学生发展等方面需求,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应该体现在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应在这三个领域分层分类进行(表1)。

表1:学习领域的层级体现

基础层级所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的需求,是学生掌握必需的具体知识的能力要求,它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适用于每一个学生。

提高层级是在学生基础层级上的进一步提高、深化和发展,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学生能力的拓展与提高。

体验层级是指学生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交流、过程经历等获得内在感受和体验方面的要求,它更多地是关注学生产生某种特定内容的体验和成就。

三个学习领域都是三层级的知识建构,进行学科课程资源开发时应注意到知识的这种逻辑体系。具体的课程资源构建内容如下。

(1)认知领域的三层级知识建构

基础层级以识记性、理解性知识为主,包括学科课程的概念、原理、规律、公理等公共性、基础性知识。

提高层级以推导性、分析性知识为主,包括学科课程的情境运用、具体问题解决等知识运用能力。

体验层级以迁移性、应用性知识为主,包括学科课程的价值判断、观点交流、独立评价等综合表现能力。

(2)情感领域的三层级知识建构

基础层级以接受、思考的情感反应为主,如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能注意到知识对象的存在、注意到教师的讲解并思考相关问题。

提高层级以兴趣和热爱的情感反应为主,如学生有深入学习的主观意愿、认识到对象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等。

体验层级以品格和价值观形成的情感反应为主,如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并能内化为自己的品格、行动和言论,有明确的目的性等。

(3)技能领域的三层级知识建构

基础层级以模仿和使用等初级技能为主,如对演示、动作的模仿和装置的使用、把描述性知识转化为技术性动作等。

提高层级以动作的组合和协调等较高级技能为主,如动作分解和组合协调的实现、对实验过程的整体把握并能解释和概括等。

体验层级以方案设计和创造等创新性技能为主,如设计新方案、在新情境下创造新动作、推论和评价实验结果等。

2.学科知识的分类呈现

根据课程标准和各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科知识从其地位与功能来分类,可分为“核心知识、辅助知识、拓展知识”三类。

界定“核心知识、辅助知识、拓展知识”的依据是什么?首先要说明的是,这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为了便于学科教师进行教学内容选择的一个分类。依据各类知识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功能,“核心知识、辅助知识、拓展知识”表现出如下特点。

核心知识在学科课程的知识体系中处于基础、核心地位,是整个学科知识逻辑体系的支架,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辅助知识在学科课程的知识体系中属于辅助、补充性知识,是学科学习的帮资源系统,是课程资源的丰富与补充部分。

拓展性知识在学科课程的知识系统中起着迁移、深化的作用,是学科学习的拓展性资源系统,属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课程资源。

学科教师如何确定和选择本学科的“核心知识、辅助知识、拓展知识”?

在确定和选择三类知识之前,首先应明确这三类知识的来源、功能和表现形式(表2)。

表2:知识类型及其来源、功能

从表2可知,三类知识都有自己的来源主渠道和功能等。

核心知识主要来源渠道是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及教材。所以确定和选择学科课程的核心知识,应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其中,“课程目标”对学科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都有比较明确的目标达成任务,以及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具体的能力要求;“实施建议”则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对课程设计与教学方式提出了建议与实施途径。而学科教材则是课程标准的具体物化形式,是课程知识的系统化、序列化呈现,所呈现的即是本学科核心的基础性知识。

辅助知识的来源除了学科教材外,还有教学参考书、学习辅导书等教学类辅助学习资源,辅助知识属于学科知识体系中的补充、辅助课程资源,是帮助和支持学生能力发展的一般性知识。确定和选择辅知识,除了对教材熟悉和研读外,还要对相关的辅助教学或学习材料有广泛、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建立起辅助知识与核心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

拓展知识的来源渠道比较丰富,除了课内的教材、教参教辅等学科课程资源外,课外的各种社会性资源都可作为课程的拓展资源,拓展知识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属于能力迁移学习知识,是课程资源的创造性运用。拓展知识的确定与选择,要求教师或学生对社会文化有敏锐的感受力,能快速架起课内外学习的通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科教学的课堂呈现形式

依据各学科的知识分类特点,对应的课堂表现形式也不尽一样。一般来说,核心知识依靠学校的常规课堂教学来完成,即所谓的为学生打基础的“基础课”,这是现今学校课堂的主导形式;辅助知识穿插在日常的常规教学中,或者通过一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型来完成,用来支持和帮助学生的能力发展;拓展知识除了在常规教学中体现外,更多地是以探究课、研讨课的形式出现,而且不局限于课堂内。三种课型相对应的资源类型和课堂表现如表3。

表3:课型、资源类型及课堂表现

三种课型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知识的呈现和课堂的表现都不会如此界线分明,很多时候混合和穿插在一起。这里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按其呈现的频率和主要特点作了区分。

基础课所针对的是该学科重要、核心的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最基本的课型,也是学校里常态的课堂表现,基础课所采用的课堂表现形式,一般以讲授、提问、讨论、练习等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过程的特点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发展课是以学生的基础课为前提,借助课程的各种辅助资源,帮助学生在能力方面有所发展和提高,其课堂表现形式有时也采用基础课常用的教学方式,但发展课重视学生的个性学习和能力发展,课堂表现以自主、合作、讨论等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自我发展。

拓展课属于能力迁移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充分挖掘和拓展校内外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因而,拓展课除了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和迁移外,还要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学习,如开展主题研讨、课题探究、活动表演等学习形式。

四、 结语

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仅是呈现该学科的静态知识,它还包括师生互动中生成和内化的各种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动态知识。另外,重视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不排斥各种校内外的自然性、社会性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由内到外、不断整合和完善的渐进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因地制宜、有效选择的原则,来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范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科学研究,2002(3).

[3]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教育研究,2001(9).

篇7

关键词:普通话 机测背景 改革

随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技术在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中的广泛应用,高职院校的普通话测试工作中的教学、培训与测试工作也要随之进行调整和改革。因此,我们对高职院校机测背景下普通话培训测试的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深入探讨了机测背景下普通话测试中教学和培训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方面应有的有效对策。

一、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在整体测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认识还不到位

虽然从国家到地方每年都会进行推普宣传活动,各高职院校也会进行推普宣传。但宣传实际效果不明显,很少有教师和学生关注,宣传表面化,流于形式。很多高职院校主观上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对语言文字的要求不高,因而对相关活动消极应对。许多学生更是重视专业学习,对普通话学习则不以为然。

2.培训测试和教学的整体工作得不到重视

尽管国家对每一位大中专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都有相应的等级要求,但对于很多高职院校来讲,普通话的培训只是顺势而行,测试也是不得不进行的一项考试而已。受到只关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而忽视非职业性综合素质培养的不良风气影响,很多学校不开设普通话课。即使开设也是课时紧缩,或只在有关专业开设。对参加测试的学生只在测试前进行简单培训,学生参加与否,全凭意愿,没有具体的监督与管理,导致学生或只知道测试程序、不知道测试内容,或根本不知道测试程序,更不知道测试内容,失去了培训的意义。

(二)被测主体学生在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普通话的意识淡薄,不够主动和强烈

调查表明,只有少数的学生会主动地、有意识地说普通话。很多学生认为普通话课没什么高深的理论,可有可无,普通话学不学无所谓,说不好也没关系。学生对普通话认识不深,意识淡薄,影响学习与效果。

2.不良的测试动机影响了普通话学习的效果

调查表明,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普通话大概有以下几种动机:

①兴趣动机。就是对普通话学习感兴趣,喜欢用标准的普通话语音与人交往,认为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一个人学识、修养和素质的体现。这种动机可以使普通话学习取得最好的效果。但有这种动机的学生很少。

②交际动机。就是把普通话作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交流工具,这本来是学习普通话的根本动机。这种动机可以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有动力,效果明显,对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可以产生更为持久的激励作用。但因认识不到位或环境因素的影响,持有这种动机的学生也不多。

③职业动机。将普通话当做从事某种职业的工具。比如当教师、做文秘或从事旅游与酒店服务等工作。有这样动机的学生,目标明确,学习积极性高,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持有这种动机的只是一些专业的学生。

④应试动机。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和参加普通话测试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将取得合格成绩、拿到与所学专业相适应的等级证书作为学习普通话和参加测试的根本动力。这样的学生面对学习与测试,采取的是临时性、突击式的应试学习,不在乎普通话水平是否真正提高,只重视测试等级,最终使普通话学习成为一种应试的短期行为,随着测试的结束,对普通话的学习与训练也宣告结束。持有这种动机的学生,普通话水平会在测试之后回落到原来的状态。

3.测试中各种消极心理影响测试结果

在普通话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心理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消极因素。消极因素直接导致消极行为,影响普通话的正常学习,影响测试结果。

①紧张心理。考试紧张是正常的。但有的学生过分紧张,考试时口舌发干,声音颤抖,甚至全身发抖,无法进行正常的考试。从测试开始,就声音细小,发音不清;到朗读时,字音含混,增、漏、错字“层出不穷”,语流不畅,断断续续;到“说话”一项,紧张心理使说话更是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甚至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紧张的心理影响了测试的正常发挥,影响了测试成绩。

②无所谓心理。学习与求职上的功利思想使部分同学对无关毕业证书的普通话测试抱有无所谓的心理。

③自满、轻视心理。有些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普通话太简单,自己与人交流毫无问题。于是在测试前不作准备,测试中漫不经心,没有良好的考试状态。导致在第三项朗读时,添、漏、换字错误与回读现象特别多,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在说话一项上,由于准备不充分,认为临场发挥随便说说就行了,结果语无伦次,逻辑混乱,不知所言。

④侥幸心理。有的同学偷懒,认为第一二项分值不重,不进行训练,只要朗读和说话考好就行。自己不认真准备,从网上下载一些材料,拿到考场上去读。结果材料不熟悉、不适合自己的情况,读得不自然不流畅,口语化差,或语速飞快,不能保证说话时间,最终导致测试失败。

⑤畏难心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方音重,语音面貌差,根本讲不好普通话。其实学习普通话,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有恒心,有吃苦精神,做到随时随地刻意纠正方音,拿出一股拼劲儿来,就一定会学好。

(三)测试主体教师在教学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测试员素质问题

参加培训的教师虽都是普通话测试员,但未必是中文专业毕业,语音理论和知识体系相对薄弱。这导致有些普通话测试的培训,缺乏专业语音理论知识的讲解,更没有专业的训练,培训成为了测试前的简单了解,难以达到培训效果。

2.培训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的培训内容只限于测试程序,对真正需要培训的标准语音、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缺乏具体的指导和训练。有的普通话教学只重视词语和朗读训练,对测试中最能体现普通话能力和水平的“说话”一项,却是一带而过。

二、有效措施和办法

1.营造良好环境,加强思想认识

重视营造学说普通话的良好环境。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不是只在课堂上说普通话,而要让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和稳固。

加强思想认识。要将普通话提高到一个现代社会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人文修养的高度来看待。让学生明白,说普通话不仅是语音标准的问题,也是认识水平和逻辑思维的问题。克服方音,用普通话表达,让大家听懂,这只是一个前提。说话的目的是交流、表达和沟通,这就要求说话必须有思想有内容,表达必须有逻辑性有条理,交流必须恰当得体。而做到这一点恰恰体现了一个人思想有深度、认识有高度、表达有综合素质。在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人际关系愈来愈微妙、求职找工作日益艰难的今天,说普通话、与人交流达到最佳沟通状态的能力,才是一个人的职业核心能力。开设普通话课,训练学生具有标准语音的同时,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从交流表达、与人沟通、顺利求职等角度来强化这方面的能力。所以,要加强学生对普通话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说普通话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现代社会的公民在当今社会生活、工作和交际必备的能力,让他们体悟到普通话学习的真正意义。

2.重视对学生测试动机的引导

教师要对学生参加普通话学习和测试的各种动机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将应试动机转到职业动机、交际动机和兴趣动机上来。引导学生明白,拿到相应的等级证书是必要的,普通话学习是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通行证,但更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所必须的工具,也是一个人适应社会能力的体现,更是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学识修养和外在形象的体现。无论你学什么专业、从事何种职业,还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与人交往,说普通话都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不受情绪影响,不受环境左右,怀着明确的学习目的,长远的学习目标,强烈的学习愿望,坚持不懈地学习,真正提高普通话的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3.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各种不良的考试心理,给予学生积极心理暗示,让每个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乐观自信地喜欢说、愿意说,充分表现出对语言表达的浓厚兴趣,考试时才能自由大胆地发挥。

引导学生克服过度紧张心理。过度紧张,一是由于缺少心理素质的锻炼,另外是精神压力过大。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有正确的认识,它不是一次性考试。一次测试成绩不理想,可以补测。二是要引导学生期望适宜的目标等级。根据自身的情况,期待适合的等级,以免在准备阶段就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影响训练和测试。三要引导学生在平时加强锻炼,逐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试心态。

引导学生调整好心态。在教学或测前培训中,教师可以做一些增强心理素质的训练,让学生通过训练克服临场的紧张心理。比如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暗暗地提示自己,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相信自己能考出实际水平。从正面提醒自己,消除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的负面紧张因素。用深呼吸的方法,给体内增加充足的氧气,平稳呼吸,减缓心跳的速度,从而平衡心态。克服了紧张心理,就能从容自然,正常发挥,实现目标。

4.重视普通话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应用能力

(1)讲解一定的语音理论知识

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现代汉语语音基础理论是学好普通话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详细讲解每个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了解每个韵母的口腔形状与舌位变化,讲清声调的调值与声带松紧变化的关系,让学生懂得怎样发好每一个声母、韵母的音与声调的值。

(2)重视声母的方音纠正训练

普通话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纠正学生声母方音的训练。学生的普通话语音不标准,首先是因为方音中声母的发音错误,比如zh、ch、sh和z、c、s分不清、f和h发音正好相反、把n读成l、把r读成l、把j、q、x读成舌尖音等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方音和普通话语音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正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进行大量、反复的训练,达到完全标准的程度。

(3)要注重韵母的归音训练

许多学生的语音缺陷是韵母发音时归音有问题。纠正韵母发音归音不到位的缺陷是普通话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它似是而非,常常不容易被自己察觉,因此,就成为许多学生普通话发音不够准确、在测试中失分的重要因素。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学生语音中归音不到位的问题,给其纠音训练。

比如,单元音韵母的发音,特点是保持口腔形状的不变。但有些学生在发e、ê、i、u、ü、-i[?](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韵母)和-i[ι](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韵母)这些音时,口腔形状发生变化,语音出现了滑动,导致归音不到位的问题。训练中,一定让学生掌握发音要领,训练时保持口腔形状不变,发准每一个音。

再如,复元音韵母的发音,要领是韵腹发音要响亮,从一个元音迅速滑向另一个元音,口腔形状一定发生变化,口形归向最后元音的口腔形状。但有些学生在发ɑi、ei、ɑo、ou、iɑo、iou、uɑi、uei这些音时,口腔形状没有变化,发成了单元音,归音不到位,导致语音不标准。训练中,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复元音韵母的发音要领,ɑi、ei、uɑi、uei发音要归向i的口形,ɑo、ou、iɑo、iou要归向u的口形,保证口腔形状滑动到位,语音标准。

第三,如鼻音韵母的发音,在发前鼻音韵母ɑn、iɑn、uɑn、üɑn、en、in、uen、ün和后鼻音韵母ɑnɡ、iɑnɡ、uɑnɡ、enɡ、inɡ、uenɡ、onɡ、ionɡ时,有些学生也存在着归音不到位的缺陷。训练中,要求学生明白,前鼻音韵母的发音一定要从元音滑向前鼻辅音n的舌位与口形,舌尖最后一定要抵在上齿龈上。后鼻音韵母的发音一定要从元音滑向后鼻辅音nɡ的舌位与口形,舌位低且靠后,口腔的开口度要大一些,气流从鼻腔出来。这样才能归音到位,语音标准。

归音训练可以让语音字正腔圆,声音饱满、清晰,音调和谐自然。

(4)注重综合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口语表达中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好普通话的目的就是提高普通话的运用能力。普通话就是口语表达,普通话水平测试也完全是口语测试,即通过读和说来检测学生的普通话运用能力和表达的水平,所以学生一定要“开口”,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走上讲台,开口读,开口说,得到口语与心理的双重训练。在训练中,要从不限时间、不限内容的自由说话,发展到明确说话题目和表达时间的命题说话,逐步提高口语训练的层次。指导和训练学生说话要言之有物,有思想、有内容,能给人以不同方面的收获和启发;要说得言之有理,有条理,合乎逻辑,思维清楚;要言之有文,说得准确、恰当,自然流畅,仪态要大方得体。让学生在普通话训练中得到口语表达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5)指导学生了解评分标准,掌握测试要领

让学生了解测试中每一项的评分标准,通过教师对标准细节的深入解读,使学生掌握测试要领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和成绩。

①单音节字词的测试要领

朗读单音节字词是考查学生声、韵和调的读音标准程度。指导学生不要因读得过快或过慢,导致发音不准或发音不到位而形成的语音缺陷。朗读时要把每一个音节的声、韵、调读得准确到位。要特别注意声调调值的到位。

②多音节词语的测试要领

多音节词语朗读除了考查学生声韵调的读音标准程度外,还考查学生轻声、儿化等语流音变的规范程度。让学生了解测试中的每一张试卷,都有轻声、儿化和变调的词语出现,一定要读准轻声、儿化和变调,避免音变不标准。

③朗读的测试要领

朗读短文是考查学生在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运用普通话的规范与熟练程度。就是既要考查声韵调及音变等语音要素的发音,还要考察停连、重音、速度与节奏、语气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朗读要素的运用。所以,朗读首先发音要标准,必须忠实于原文,不读错字,不增、不漏、换字。要在充分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合理运用气息,有声有色地朗读。

④说话的测试要领

命题说话是考查学生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运用普通话的规范程度和口语表达能力。要注意该题限时3分钟,一定要说满三分钟,还要说得顺畅。所以,测前的充分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但准备不是测试时照着准备好的文稿去念、去读,也不能变相地借鉴现成的作品,或从网上下载现成的文章背诵,那样都会造成雷同减分。说话时在尽可能减少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的同时,还要注意词汇、语法的规范,也应注意语速适中,不要过快或过慢,影响流畅程度。

(本文为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2年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wzx201220。)

参考文献:

[1]林鸿主编.普通话语音与发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

[2]宋欣桥主编.普通话语音训练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

[3]刘照雄主编.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4]杨秀江.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教学探析[J].文教资料,2011,(1).

[5]黄谦.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1,(4).

篇8

关键词:综合改革;统计学;教学

统计学作为职业高中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学生普遍的感受是统计学概念抽象、公式多而复杂、不好掌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其次,学生对统计学这门核心课程,缺乏认识,未能深刻了解统计学的作用,往往以满足于通过考试或者取得相应的学分为目的。第三,职业高中学生本身素质就差,相当一部分学生看到公式就头疼,对统计学有着本能式的排斥,缺乏学好统计学的自信心。针对以上现状,作为一名统计学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改革上有所突破,以教学改革带动、促进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

一、改革考试模式,引导学生学习

考试虽不是教学的目的,但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却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统计学考试,通常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常用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简答和计算,考试的内容以客观题为主。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这种客观题的最大特点是,标准答案具有唯一性,学生答题不必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也无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需死记硬背书本中的概念、公式和习题就可以了,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差甚远。

改革考试模式,可以大胆地加入调查报告、专题论文、案例分析等考试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应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报告或论文、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采用这样的考试模式,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考试内容上,应侧重检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标准化的客观题不宜过多的作为统计学考试的内容,最好使用结合实际经济生活而设计的主观应用题,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

二、改革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和双向互动式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尽可能减少公式的推导,手工的运算过程。要启发学生分析统计数字、统计技术背后的含意。课堂上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讲求质量和层次,要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究,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问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在课堂上提问、由学生现场回答的传统形式,也可以采用把问题布置下去,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后,再以书面结果回答的形式。

改革教学手段。统计学在教学中需要大量运用数据、统计表、统计图,还会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数学计算。借助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大量的统计表、统计图及案例生动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样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视觉效果,也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写板书的时间,又使案例的讲解生动清晰,可使学生忘记在统计课堂上须记住的大量统计公式的枯燥和痛苦。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可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是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结合案例教学。统计学的案例教学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统计学课程中实际例证的处理过程搬入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调查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统计学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补充。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分析、讨论和比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并予以弥补,这大大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的生命在于应用,统计学教师不仅要钻研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多涉猎一些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知识,了解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知识体系,并且有意识地将统计学的讲授和具体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注重统计方法在有关领域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统计学的应用价值。

如果说案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实践教学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教学包括两个部分,即课内实验课教学和课外项目教学。通过实践使学生在有关调查方案的设计,问卷表的设计,问卷的发放、回收,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最终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真正体验了从数据搜集、整理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而且为以后的学习起到一定地铺垫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更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篇9

关键词:综合改革 统计学 教学

统计学作为职业高中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学生普遍的感受是统计学概念抽象、公式多而复杂、不好掌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其次,学生对统计学这门核心课程,缺乏认识,未能深刻了解统计学的作用,往往以满足于通过考试或者取得相应的学分为目的。第三,职业高中学生本身素质就差,相当一部分学生看到公式就头疼,对统计学有着本能式的排斥,缺乏学好统计学的自信心。针对以上现状,作为一名统计学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改革上有所突破,以教学改革带动、促进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

一、改革考试模式,引导学生学习

考试虽不是教学的目的,但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却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统计学考试,通常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常用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简答和计算,考试的内容以客观题为主。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这种客观题的最大特点是,标准答案具有唯一性,学生答题不必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也无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需死记硬背书本中的概念、公式和习题就可以了,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差甚远。

改革考试模式,可以大胆地加入调查报告、专题论文、案例分析等考试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应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报告或论文、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采用这样的考试模式,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考试内容上,应侧重检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标准化的客观题不宜过多的作为统计学考试的内容,最好使用结合实际经济生活而设计的主观应用题,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

二、改革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和双向互动式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尽可能减少公式的推导,手工的运算过程。要启发学生分析统计数字、统计技术背后的含意。课堂上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讲求质量和层次,要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究,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问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在课堂上提问、由学生现场回答的传统形式,也可以采用把问题布置下去,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后,再以书面结果回答的形式。

改革教学手段。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手段单一,一支粉笔、一张黑板。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信息量大,可以充分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也非常有利于演示统计软件的具体应用过程。统计学在教学中需要大量运用数据、统计表、统计图,还会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数学计算。借助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大量的统计表、统计图及案例生动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样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视觉效果,也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写板书的时间,又使案例的讲解生动清晰,可使学生忘记在统计课堂上须记住的大量统计公式的枯燥和痛苦。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可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是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教学的缺点是教学节奏快,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容易造成学生课堂学习囫囵吞枣。因此,多媒体教学必须和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相结合,避免造成教与学的脱离。

结合案例教学。统计学的案例教学是按照统计学的学科特点和统计教育规律所设计和组织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统计学课程中实际例证的处理过程搬入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调查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统计学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补充。教师可选取一些紧密结合实际,并具有一定代表性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运用的条件、背景及其分析研究过程。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分析、讨论和比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并予以弥补,这大大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的生命在于应用,统计学教师不仅要钻研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多涉猎一些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知识,了解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知识体系,并且有意识地将统计学的讲授和具体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注重统计方法在有关领域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统计学的应用价值。

如果说案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实践教学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教学包括两个部分,即课内实验课教学和课外项目教学。通过实践使学生在有关调查方案的设计,问卷表的设计,问卷的发放、回收,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最终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真正体验了从数据搜集、整理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而且为以后的学习起到一定地铺垫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更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提高学生计算机及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力。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科学,现代社会的数据处理离不开计算机,鉴于统计学课程内容广、信息量大、图表多、计算公式复杂等特点,最佳办法就是使用统计软件教学。统计软件的应用。使得数据处理、显示、分析和推理变得快速而简单,使统计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现在常用的软件有:Excel、Spss、Eviews、Sas等。统计方法的教学与统计应用软件的密切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能熟练掌握统计软件的具体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课程教学最好选用Excel软件,Excel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学生通过上机把所学Excel功能运用到数据整理分析之中,使实践教学更具针对性。

此外,针对兴趣浓、水平高的学生,还可以引导这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实习等。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还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写一些小论文,全面提升这些学生的统计学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尚武;重建统计学教学模式[J];统计与决策;2001年01期

[2]黄少年;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何去何从[J];统计与决策;2001年12期

[3]谭英;统计教育改革透视[J];统计与决策;2001年12期

篇10

【关键词】乙肝病毒 ELISA 免疫接种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378-02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我国有大量乙肝患者,约有10%人口为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者,一般人群中HBsAg流行率为 9. 09%。尽管近年来国家卫生部门加强对乙肝病毒的预防接种,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仍为数众多[1]。乙肝病毒感染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乙型肝炎(乙肝)是我国现阶段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为了解我校师生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及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对我校09级681名学生及650名教师HBV感染及免疫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我校09级入学的681名学生及在校的650名教师。

1.2方法

1.2.1标本来源师生在每年春季例行体检时,抽取调查对象每人3ml早晨空腹静脉血,经无菌分离血清后检测乙肝各项指标。血清标本保存在-70℃超低温冰箱中备检。询问每名被调查者的个人及家族乙肝病史、乙肝疫苗接种史,将受检人员信息录入微机。

1.2.2实验室检测采用上海科华公司生产的乙肝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试剂盒(批号20080402)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所有血清标本按ELISA试剂盒说明进行检测,检测中统一试剂,统一实验室结果判断标准,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2.3阳性判断标准[3] ①HBsAg阳性: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如果只有一项阳性,则该标本判为阴性。②抗-HBs阳性:包括抗-HBs阳性和抗-HBs+抗-HBc阳性;如果只是抗-HBs阳性并有乙肝疫苗接种史,该标本判为单抗-HBs阳性;如果只是抗-HBs阳性而无乙肝疫苗接种史,该标本为抗-HBs阴性。③单抗-HBc阳性:抗-HBc阳性标本中无HBsAg或抗-HBs阳性的标本。④HBV感染率:HBsAg和抗-HBs+抗-HBc中,凡任一项阳性者判断为HBV阳性标本,但不包括有乙肝疫苗接种史且单抗-HBs阳性标本。

1.2.4乙肝疫苗的接种 对无乙肝疫苗接种史且乙肝感染标志物为阴性的师生,按0、1、6个月程序每次接种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10μg,每名接种者均自愿接种,于最后一次接种后1个月再次采集静脉血检测抗-HBs。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3.0进行数据库清理和数据分析,率或构成比采用X2检验法,P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1318人,其中学生668人,教师650人,除去中途因事退出未能完成调查者45人,最终完成调查人数为1273人(95.64%)。年龄最小14岁,最大63岁,平均年龄(20.6±5.6)岁,女性113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89.32%(1137/1273);男性13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0.68%(136/1273)。

2.2HBV感染情况。被调查的师生中HBV感染指标全阴性者为216人,占16.97%,其中学生96人,教师120人;HBV感染率为12.02%(153/1273),其中隐匿性HBV感染率(单抗-HBc阳性和抗-HBs阳性+抗-HBc阳性)为11.86%(151/1273)。学生与教师感染率分别为11.11%(70/630)和13.09%(81/643),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9,P=0.523)见表1。

表1某校师生乙肝血清学指标阳性情况

注:*包括抗-HBs+抗-HBc和单抗-HBs阳性

2.3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2.3.1接种史调查结果见表2。1273名师生中,既往明确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占73.84%(940/1273),明确无乙肝疫苗接种史的占23.80%(303/1273),不清楚的占1.26%(16/1273)。

2.3.2疫苗接种后抗体阳转情况。对HBV感染指标全阴性者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接种后抗体阳转率为48.94%(92/188),其中学生阳转率为26.47%,教师阳转率为61.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87,P

表2某校师生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3讨论

乙型肝炎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且易转化为慢性肝炎,少数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已经成为危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社会公众性问题。实验室的检测对于是否需要接种乙肝疫苗、判断病毒复制程度、监测抗病毒治疗效果以及评估预后效果等作用非常重要。目前,大多数学者将HBsAg阴性的HBV感染称为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严格讲,OBI是指除血清转换前的窗口期外,机体存在HBVDNA,但无法检测到HBsAg的HBV感染,可伴有或不伴有抗-HBc或抗-HBs[3]。本次调查显示我校师生HBV感染率为11.86%,其中除2名师生HBsAg阳性外,其余人员均为隐匿性感染。HBV感染率低于全国水平,归结其原因主要有:新生入学期间,严格执行医学院校身体检查标准,掌握了学生HBV感染和免疫状况,减少了乙肝病人进入校园;医学院校师生的医学知识丰富,自我保护及防范意识强于其他群体,通过血液或性传播的疾病传入校园的几率相对较小,近年来学校为新生普种乙肝疫苗,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部分人员免受HBV感染;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逐渐开始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取代了过去一贯沿用的可重复使用医疗用品;另一方面,加强了献血员和血液制品的管理,使乙肝的医源性感染机会大大减少。本次调查显示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达100%,但是部分学生HBV血清学指标仍为阴性,对这些全阴性学生再次接种疫苗后抗体阳转率为26.47%,分析再次接种后产生抗体阳转的原因可能为学生以前接种疫苗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存在漏种、补种等现象,根据国内外研究显示,乙肝疫苗免疫程序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疫苗抗体阳转的关键因素。而那些两次全程接种但仍未产生抗体的学生,可能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对此种疫苗不应答或低应答,造成不生成抗-HBs或低水平抗-HBs(未达到保护作用的效价)。此现象也同样存在于教师。本次调查发现教师接种乙肝疫苗抗体阳转率比学生阳转率高,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接种是控制HBV感染的唯一有效措施[4,5],也是我国预防控制病毒性乙型肝炎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覃文周. 4396名高中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调查分析[J].吉林医学杂志,2010,31(10):1420-1421.

[2] 庄辉.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4,31(3):133-135.

[3] 梁晓峰,陈园生,王晓军,等.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9):6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