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生态农业;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的发展已经不再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为了适应不断膨胀的社会需求,农业发展以多元化方式发展起来。而发展生态农业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能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生态农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我们依然不得忽视,生态农业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通过以下几方面分析当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在生态农业理论研究方面,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有着一套复杂的系统理论,它包含农、林、畜、生态、资源、环境等多种学科的支持。与以前的研究不同,它的研究往往是针对某一学科的。所以大多数人只是对这套理论中的某一方面有了解,并没有深入研究生态农业的内在联系。看待生态农业需要以一个综合的思维角度,对各学科进行分类,整合,评价,模糊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建立新的生态农业体系。

在生态农业技术条件方面,生态农业有着一个复杂的系统关系,它包含各种组成充分,这些成分也相互影响。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各种组成成分的发展也各有不同。比如说,在一个整体的生态农业环境中,首先要看到主要组成成分,然后是次要组成充分,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主要成分发展缓慢。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而简单依靠一些经验,实现生态农业发展是非常困难的。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的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的引进等问题。

在生态农业产业化方面,生态农业满足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它可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效益的统一。目前许多农村地区的发展目标依然是实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完成目标的手段太过单一,根本无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效益的统一。随着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生态农业的发展遇到崭新的机遇,同时也面对新的挑战,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的实验和研究正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许多生态农业试验点不断涌现,并创造出较为理想的生态农业模式。基塘式水陆结合模式以我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为典型代表。

通过这些现状的分析,发现当前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生态农业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生态平衡,实现生态与农业的相互融合。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能力转换,相互组合,适应优化,依靠现代化技术支持,发挥可持续能源的效率,实现多样性优势, 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二、生态农业是一种新的技术推广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一方面,新技术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改进生态农业发展的不足,丰富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理论。谈到将生态技术与生态农业的有效整合,可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什么是整合,整合就是发挥事物内部各各分支的特性,使得内部能够和谐有效地开展开,有利于整体的全面发展。生态技术与生态农业的整合就是让生态技术存在于生态农业中,又有效推动技术的发展。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为生态农业发展创造新的方式,另一方面,加强农业生态技术应用和推广,以尽快解决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

三、生态农业是一种新的发展思维

生态农业的发展形成新的发展思维。转变传统的生态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也需要大众的认可与支持。生态农业可以满足人们对生态产品的需要。也可以这么说,实现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农业产业化投入,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最大市场动力。利用技术的手段使得生态农业理论更加丰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相关理论铺天盖地,可谓是层出不穷。可是它们真正的价值却是参差不齐的。当下可持续发展是时代主流,每天都有新的发展问题在出现和发展,大多数人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着先进的理论。通过理论的学习,寻找适合生态农业的给养,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些过程的总结,是无法孕育出新的发展方式的。没有正确的理念的支持,就没有正确的发展目标。而理念还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变化。过去的理念,到现在可能已经过时了。而一旦理念与现实不符,任何努力都只是徒然。

篇2

生态农业是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地处中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省西充县,由于发展生态农业的时间不长,对生态农业的认识还很不到位,但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如何保障西充生态农业更好更快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生态农业;西充;农村经济

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环境统筹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原理,并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技术,因地制宜的将渔、林、农等第一产业有效的组合、配置,借助于生态工程技术,不仅促进农业的有序、稳步的发展,也促进了环境的保护。西充县域面积1108平方公里,现辖47个乡镇,总人口68万人,农业人口59.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2%,是典型的农业县。全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无任何工业污染项目。西充独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西充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支撑。发展生态农业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有效的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协同发展。

一、西充县农村经济及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一)西充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农业经济也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之中。但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西充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西充县农产品质量不高。西充县农业经济近些年发展效果十分明显,但在农产品的供给方面依然存在季节性、地区性以及结构性的过剩,且农产品的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业生产技术、设施落后,农产品的深加工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由于农产品的质量不高,且长期处于一个较低层次的水平,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严重制约着西充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农业生产以小农经济为主,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众所周知,农业分散经营效益较差,不能产生规模效应。但长期以来西充受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影响,农民为了自身生活所需,不得不以小农经营的方式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劳作,使得农业生产远远没有实现规模化发展。第三,农业投入不足的同时,也存在结构调整滞后的现象。一方面,农民受制于资金及效益的限制,导致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对农业的投资较为缺乏。另一方面,西充县农业生产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也较为明显,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还未成熟。农产品生产以自销为主,还远远没有形成外销的局面,这也导致了农产品市场外向型拓展面临重重困难。

(二)西充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西充县也认识到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总体而言,西充县生态农业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生态农业在西充县虽然属于新生事物,但已经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根据资料记载,西充县生态农业开展在2005年以后,但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内,生态农业在西充县就显示出了其巨大的生命力,一批批的生态农业企业不断涌现,一批批生态农业示范区已完成规划设计,如龙兴、丰慧、百科、双龙农牧等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其次,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西充是省级贫困县,财政资金十分有限,因而在生态农业的投入上仍显不足,投资效益依然不高;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健全,产业化水平也有待提高;生态农业在西充县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态农业结构脆弱等问题。

二、西充县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思考

发展生态农业应充分发挥丘区自然生态和农业资源优势,实施“出位发展”策略,消除丘区区位劣势和产业水平低的瓶颈制约,统筹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与促进农民增收难题,努力探索西充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为丘区农业县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解放思想,准确定位是丘区农业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提条件。资源和技术的匮乏,基础和区位的劣势,使丘区农业县在与发达地区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丘区农业县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大胆解放思想,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放眼国际国内需求,寻求符合自身实际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发展先机。要围绕生态经济强县建设总体目标,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编制完成示范区总体规划。突出优势,协调三产是丘区农业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出路。传统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不足以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丘区农业县必须突出区域特色,培育主导产业,并围绕产业链做项目,形成“以工带农、以农促工、三产互动、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巧借外力,招商引资是丘区农业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然选择。丘区农业县经济基础差、发展后劲不足,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要在低水平上取得快速发展极为不易。必须紧紧抓住招商引资这个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以开放的意识、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积极引进企业、资金、技术和人才,借助外力求得快速发展。总而言之,对于西充县而言,生态农业虽然处于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但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生态农业强有力的生命力也初步显现,未来如何实现西充县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是重要的战略之一,为此生态农业必须在发展中找不足,并不断的优化与改进,最终实现生态农业稳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更好地助推西充县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

三、发展生态农业,助推西充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首先,提高认识,重视生态农业发展。目前,四川正处在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期,这也给西充县生态农业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为此西充县各级领导必须提高对生态农业的认识,要基于战略的高度,将生态农业的发展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结合,将生态农业的发展列入到重要的议事议程上。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生态农业,提高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助推生态农业在西充的发展,进而更好地推动西充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加快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生态农业发展速度。虽然生态农业在西充县发展历史不长,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并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生态农业科研成果,但受限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在西充的发展范围有待拓展、发展深度有待提高。表现在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为此本文建议在西充县的不同地域,要结合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的开展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以及不同形态的生态农业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为生态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提供理论、实践的双向支撑。第三,坚持创新,强化技术服务。要将生态农业的发展统一在国家相关的战略、政策之下,提升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创新体制机制,将农业科技人员赶到生态农业发展的主战场上,进行生态农业的技术攻关;利用各种渠道筹措资金,由政府牵头组建县级生态农业开发基金,在人财物方面给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将生产要素、技术以及产品销售相互结合,确保生态农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

作者:文莉君 单位:西充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原宝东.农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02):43-44.

篇3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一体化

一、背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生态农业是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技术以实现“高产、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农业。在绿色消费正日益成为现代化的消费时尚的今天,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各种弊端,而且还能使农业得到和谐发展。

随着社会进程、生活节奏的加快,旅游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很多传统旅游者已经厌倦了旅途劳顿的传统旅游产品,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生态旅游产品。其中农业生态旅游得到了旅游者的广泛青睐。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华夏城乡游”主题旅游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使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备受关注,并得到了旅游者的认可和喜爱。我国先后出现了一批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较有名的有北京的绵绣大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苏州农林双世界、扬州高冥寺观光农园、无锡马山观光农园、山东的枣庄石榴园、吉林净月潭人工林场、海南亚珠庄园、河南周口傻瓜农业园等等。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产品类型以其优美的生态环境、静谧的田园风光、惬意的乡村情趣并结合丰硕的生态农业成果为向往大自然回归的旅游者提供一个安详的世外桃源。

二、基础:恭城县生态农业及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态农业现状

1、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东与富川瑶族自治县及湖南江永县交界,南与钟山、平乐县毗邻,西接阳朔、灵川县,北临灌阳县,是一个以丘陵地貌为主的山区县。总面积2149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8万亩,其中水田18万亩。全县辖6乡3镇117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27.8万人,其中瑶族人口14.36万人,占总人口的52%,1981年恭城县被列为广西49个“老、少、边、山、穷”县之一。

恭城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为河谷草地、丘陵交错地带。境内海拔100米以上的山峰318个,银殿山为全县最高峰,其主峰海拔1885米。恭城河(茶江)纵贯全县,支流纵横密布。由于四周青山环抱,恭城县内气候温和,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7摄氏度,年均降雨量1438毫米。尤其是近些年来,沼气的广泛推广和使用使大量木材得以节省,使县内的树木繁茂,鸟语花香。美丽的自然风光,宜人的气候资源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2、生态农业发展良好,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恭城县的生态农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保护森林植被、解决农村能源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在全县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带动了养殖业、种植业的协同发展,最终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加强对农业生态技术的应用和无公害水果栽培技术的示范,建成了月柿、柑橙、沙田柚、红花桃4大水果生产基地,并着力优化生态农业产品结构,在生猪品种改良及发展草食动物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使恭城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得以延伸,并且得到了良性循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恭城被人们誉为“春天是花园,夏天是林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公园,一年四季是乐园”。生态农业已经成为恭城实现“三高”农业的重要途径,提高了农业系统自我维持能力及其生态稳定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虽然恭城县生态农业发展良好,但是其内部面临的深层次的问题仍不容忽视,如名优产品品种较少、科技含量不高、销售渠道不畅等诸多制约因素,恭城生态农业若要取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在产业结构调整、理顺销售渠道、提高科技含量等方面大做文章。

(二)生态旅游产业现状

1、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极具特色的“恭城生态农业模式”不仅使恭城县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而且极大地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恭城利用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谐的生态环境,并结合生态农业的成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使旅游业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

恭城人民凭借其独特的生态农业建设成果,加大宣传力度,围绕着“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月柿之乡”、“中国柑之乡”、“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金字招牌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以生态农业成果为基础的生态农业旅游在全县得以蓬勃发展。这种与传统旅游业形成鲜明对比的生态旅游产业,以其静谧的田园风光吸引着众多旅游者的到来。据恭城县文化旅游局统计,1999年以前,旅游者人数非常有限,每年到该县旅游的人数不足4万人次,自2000年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以来,旅游者人数大幅增加,2002年达27.0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达1207万元;2003年游客人数进一步上升到50.4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2800万元。2004年该县又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桃花节”和“月柿节”。据统计,2004年仅桃花节、月柿节、关公文化节等3个节庆接待区内外游客40多万人次,旅游社会收入达2000多万元。在该县的生态旅游发展中,成就斐然。西岭乡大岭山桃花园、红岩新村声名远播,享誉海内外。

2、生态旅游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在恭城县生态旅游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过程中,仍旧有一些瓶颈问题需要妥善解决。首先是资金短缺,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时常是捉襟见肘,开发过程中的后续问题不能得到妥善地解决。其次是在旅游人才方面,高层次人才的储备不足,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使旅游服务水平总在低水平状态徘徊。再次,旅游产品过于单调,目前恭城的生态旅游产品多停留在观赏层次上,反映生态农业内涵的旅游产品并不多见,旅游产品的类型的单一性已经制约了恭城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的积极性,不利于生态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协同发展。

为了使生态旅游产业得到顺利发展,必须使上述的瓶颈问题得以解决。在资金问题方面,可以采用多种融资渠道,鼓励农民入股,参与旅游产业的投资,给农民看得见的经济利益,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群策群力地致力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人才方面,关键是加大对当地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同时努力引进一部分知识型人才,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在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上,要打造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将恭城县的生态农业旅游与桂林的旅游形成优势互补,同时要加大促销力度,使恭城的生态农业旅游走出广西,走向世界。

三、路径:恭城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互为资源。生态农业是生态旅游的自然基础和现实保证,生态旅游为生态农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契机。因此,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成为二者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实施品牌化战略,打造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的一体化的区域品牌战略

在现代贸易中,有知名度的品牌产品会争夺到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实施品牌战略,是推动恭城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对“三高”农业的影响重大。因此,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树立独树一帜的农业品牌,是抢占市场,提高农业经营收益,获得高额市场回报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树立自己独特的品牌,领跑整个恭城的经济。如何利用恭城的生态农业资源来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成为品牌战略的重中之重。

(二)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的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将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体系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将“三高”农业融入旅游体系中,形成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形成一条可“循环”及资源共享的一体化产业链。与此同时,将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作为一个区域的发展定位,不能只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农业产业成果来支撑,必须开发出一系列的生态旅游产品和配套服务,形成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体系。

(三)加快培育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寻求农业、旅游业的合作伙伴

农业品牌的竞争,绝非仅仅停留在初级产品的销售市场上,更多地体现于农业产品加工的角逐中。同时,在对恭城优化调整产品结构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把农产品加工列入其中。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也为农业产品打响品牌战略提供了便利。

(四)努力培育地方农民经纪人,生态农业协会等组织

农业经济人和生态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可以通过协作分工、信息互通、联合经营、信息互补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架设市场和农民之间的经济桥梁,通过降低农民各自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进而实现规模经济,增强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发展民俗生态旅游

恭城县瑶族人口众多,民俗风情与众不同。恭城在开发民族生态旅游时,应注意设计出合理的旅游线路,可以让游客边品尝油茶百年,边欣赏歌舞,在乡土的气氛中感受瑶族的古韵今情。瑶族有多彩多姿的民间舞蹈,瑶族同胞喜欢用歌舞的形式来传情达意。18种舞蹈精彩纷呈,其中以长鼓舞和师公舞最为盛行,浓墨重彩的推出瑶族风情,突出展现恭城县的真实感、原始感和淳朴感。

四、结束语

在绿色消费已经成为时尚的今天,恭城县以其独特的生态农业为基础,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见,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一体化的战略选择是必然的。随着二者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必定会相互促进,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萍.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咸宁学院学报,2006(5).

2、粟维斌,李肇荣.恭城县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6(1).

3、何秋婵,刘桂高,杨月兰.恭城生态农业建设与效益[J].广西农学报,2002(5).

4、谢雨萍.“恭城模式”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启示[J].社会科学家,2005(4).

篇4

“生态农业”一词最先是由美国土壤学家在1970年提出。最初的概念是完全或者基本上不使用化肥、农药以及生长调节剂,提倡尽可能地依靠作物轮作、稻秆还田、豆科作物种植、绿肥施用等手段来维持地力,主张通过生物防治的方式防治病虫害。我国生态农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类型、规模和形式各异的20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试点推广面积超过660万hm2,生态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生产新的形式。

2大英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1基本情况

大英县位于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地处涪江和沱江的分水岭地带,是全国800个重点产粮大县之一,东邻蓬溪县和船山区,南接安居区,西与乐至县和中江县相连,北靠三台县和射洪县,位于105°3'~105°30'E、30°25'~30°43'N之间,南北宽34km,东西长41km,幅员面积703km2。全县辖11个乡镇,300个行政村,2890个社,总人口56.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59万人,农村劳动力25.8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7.9%,人口密度806人/km2。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洋芋、红苕等,经济作物主要为油菜、花生、棉花。按照2016年统计年报,耕地面积21133.33hm2,其中,田7133.33hm2;粮食播种面积63793.33hm2,平均单产371kg/667m2,粮食年总产量25.76万t,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9968元。2016年全县化肥施用量(折纯)2.04万t,其中:氮肥用量(折纯)11336t,磷肥用量(折纯)4709t,钾肥用量(折纯)788t,复合肥用量(折纯)3609t,化肥施用强度为328.6kg/hm2。

2.2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截止2016年底,全县农村沼气规模4.3万口,占全县总农户的35.8%,占全县适宜建池农户的80.2%;年总产气量1504万m3;全县4.3万户农户12.9万人从中受益,建成1000m3大型养殖场沼气工程5处。全县现有优质果树9533.38hm2,其中柑橘类6333.33hm2,油桃800hm2,梨1333.33hm2,枇杷等其他果树1066.67hm2,年产鲜果5.72万t,产值3432万元。全县建成东方、国强、森福、利民等万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20个,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354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3400多个,2016年,生猪规模出栏量达55.11万头。

2.3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大英县发展生态农业采用的是“猪-沼-果-菜”模式,以沼气为核心,把种植(粮油作物、果树、蔬菜和牧草等)、养殖(猪、牛、鸡、鸭等)和生活3个孤立的活动组合成一个开放式的互补系统,使物质充分循环,让自然散发掉的生物质能集中利用。据统计,用传统的堆沤发酵处理人畜粪便后施用氮、磷分别损失50%和30%左右,而“猪-沼-果”模式在传统种养方式的转化循环中嵌入沼气池,在池内放进沼气菌群,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以后,在缺氧环境和一定温度、湿度和酸碱度条件下,这些菌群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殖,逐渐地将粪便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物分解成为沼气、沼液和沼渣,沼气池将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集聚在一起,加快了反应速度,提高了分解效率,并收、储存、输送沼气,用于家庭做饭,使传统种养模式中散失掉的生物质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2.4效益分析

2.4.1经济效益

一是可以大大促进生猪生产。通过兴办沼气,农民认识到只有多养猪,沼气池才能多产气,多产气就能节约大量的薪柴和煤炭,因此砍柴买煤不如多养猪。同时,沼肥又是一种优质饲料,用来喂猪,可提前15~30d出栏,尤其是与低成本养猪技术配套,效果更为显著,一头猪可节约饲料50kg。据调查和验收,建池户一般比没有建沼气池的农户,每户平均要多养3~5头猪。二是可以提供大量的优质沼气肥,推动了果业和其他农业产业的发展。沼肥是优质高效的有机肥,不仅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和改良土壤,而且可以增强农作物和果树的抗旱、抗冻和抗病虫能力。“猪-沼-果-菜”模式经营户可从沼气节能及其综合利用方面获得直接经济效益达户均5280元,人均1040元。

2.4.2社会效益

一是彻底改善了农村环境条件。农民和城市用液化气一样,用上了电子沼气灶,结束了烟熏火燎的历史。尤其是实行了沼气池、猪舍、厕所的三结合布局,人畜粪便进入了沼气池,消灭了蚊蝇孽生场所,一些寄生虫和病菌在沼气池内被杀灭,减少了疾病传染,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二是进一步解放了妇女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科技意识。同时,开展“猪-沼-果-菜”工程建设,是符合生态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的新技术,通过技术培训、学习和实践,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懂得了农业生产必须从传统农业中走出来,采用先进技术,讲究标准管理、规模经营,增强了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2.4.3实施“猪-沼-果-菜”具有显著的生态效

益一是兴办沼气,开发再生能源,大大减少了对森林资源消耗。农户建上一个6m3的沼气池,一年可节约柴草2.5t,相当于0.35hm2林木年生长量。二是沼气肥是一种优质农家肥,对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及耕作性能有着积极的意义。据调查分析,施用沼气肥的水稻田,3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6%,土壤中的微生物十分活跃。农民施用化肥、农药量大为减少,不仅减少了农业投入,而且又大大减少了化肥、农药对农产品、土壤和水的污染,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为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开辟了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这样周而复始,使自然界(水、肥、气、热、土壤)和人、动植物以及微生物处以一个共生的良性生态环境。

3大英县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生态意识淡薄

由于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农村信息较为闭塞,同时,农业生产者普遍存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盲目地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因此传统农业技术仍旧被普遍使用,而生态农业投入较大,科技含量高,并不能在较短时间内被农民接受和使用。

3.2农业科技含量不够

相对于澳大利亚、德国、日本、比利时等国家拥有完善的农业科研与应用推广体系,能够将农业科研成果迅速转化进行推广;而大英作为一个农业县,当地也没有科研院校,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偏低。

3.3种养一体化产业支撑不够

大英种养一体化业主不多,种植业主和养殖业主自身的产业链都不长,养殖企业产生粪便自身无法有效利用,而种植业主用肥主要依靠外来企业提供有机肥或化肥,既增加了种植成本,又相应降低产出效益,这样难以产生规模效益,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种养或种养、娱乐(观光农业)一体化产业企业的培育和成长;加之,农产品品种较为单一,用肥时间过于集中,调配使用沼肥机制未建立,综合利用程度也不高。

4建议

4.1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利用农业产业扶贫、放心农资下乡活动、农业科技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2.4”法制宣传等机会进行宣传、培训教育,让农业生产者对生态农业有更多的了解。

4.2政府加大发展生态农业方面的投入

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出台相关的奖励政策,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企业给予补贴支持,对资金有困难的对象,让银行提供额度不等的无息贷款等。

4.3强化部门联动,加强统筹协调

篇5

关键词 农业资源;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88-01

农业资源保护是指对由水域、空气、土壤、气候、植被等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该系统一旦破坏,农业生产会受到致命打击。只有对农业资源和其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才能实现对农业资源的永久利用和农业的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要求得到满足,这是一种可以永续利用土地、水及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经济上能够维持、技术上应用恰当、环境上永不退化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1-2]。

农业资源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1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 农业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信息化高速发展,信息就是生产力。然而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相对滞后,比如:政府的引导和资金的投入、人才的培养、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

1.2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我国农业产业虽然整体规模庞大,但是并没有真正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据统计,只有约5%的农业企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农业整体产业存在规模小、竞争力弱、科技含量低、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

1.3 缺乏农业资源保护意识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一些成就。但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大部分是以牺牲环境为前提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草原退化严重等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3]。

2 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2.1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耕地保护事关中国农业稳定、粮食安全,是国计民生之大事。2012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规划期内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0.27亿hm2,各地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保护,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程序操作,保障耕地红线不动摇。同时,要注意吸收、引进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保护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要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科学的农业生产,可以有效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使自然资源得到持续有效的利用,形成良性循环。要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设就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政策支持,特别是要加强技术支持,调动企业参与生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建设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在农业产业化程度高的地方逐步推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4-5]。

2.3 提高农业的信息化,实现农业发展的科学化

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我国政府要加强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一个跨地域、跨部门的农业信息系统,形成权威的网络信息平台,统筹规划农业经济的发展[6]。同时,加强对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培养,成立专业的服务农业技术队伍,才能保证农业科技信息得到有效利用,实现农业发展的科学化。

2.4 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

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对现行的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进行全面审理,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

3 结语

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其利用率。

4 参考文献

[1] 孙皆.试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建议[J].农业经济,2013(1):21-23.

[2] 雷玉桃,王雅鹏. 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1(12):30-32.

[3] 国务院.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77-86.

[4] 李春海.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6(2):6,15.

篇6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发展思路;广西上思县

建设生态农业是促进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其自身不但与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相符合,还能够增加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现阶段,上思县已经被列为我国国内建设生态农业的示范县,这为上思县区域生态经济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机遇。为了促进该县生态农业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上思县的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具体如下。

1上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上思县位于广西南部,被外界称作天然的氧都。该县工管辖4个镇、4个乡,总面积为2816km2,耕地面积高达5.87万hm2,其中有3.26万hm2种植甘蔗,种植作物品种非常的单一,且每年都使用大量的农药及化肥,致使上思县面临着严重水土流失以及生态破坏等众多问题。所以,当务之急应该制定一套合理的农业发展方案,以促进上思县农业持续发展。

2上思县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2.1没有建立先进的农机基础设施

很多蔗区都不存在灌溉设施,有的蔗区虽然建立了干渠网络,但却没有支渠通向各个田间地头,且干渠的利用率也非常低,因此甘蔗种植效益一直都得不到提高。加之农户本身没有较高的水利化程度、不具备先进的农业设施以及较大的高产农田建设比例、较高的耕地产出率以及质量。同时,甘蔗的实际生产未实现机械化,依旧应用人工进行施肥、除草及种植与喷药,且应用机械收获甘蔗还在试验的阶段。此外,由于上思县在基础设施方面不能抵御较强的台风及干旱等众多自然灾害的能力,所以这些问题的真实都阻碍上思县生态农业的发展脚步[1]。

2.2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大型企业不但少且还不是非常强

就上思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投资方面不具备良好的投入渠道,投入和需求间存在的差距较大,尤其是市及县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投入较为有限。再加上这些年农药以及肥料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使甘蔗种植成本逐渐升高,农民负担越来越重。而在上思县范围内,只有上上糖与昌菱公司具有较大的规模,其余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且还没有充足的生产资金及先进设备和技术人才的支持,因而只能生产一些初级产品[2]。同时,很多企业都未与农业产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联系,并且与农户间一直是买卖关系。所以,企业便没有较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没有充足的精力应对市场竞争,慢慢地就被市场所淘汰了。

2.3调整农业结构较慢

2015年上思县农林牧渔业之中,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65.83%,比2013年下降了1.36%,笔者对上思县近3a的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查,详细变化趋势见表2。由此可知,农业结构的实际调整速度相对较为缓慢。长久以来,广大农民一直都应用传统的模式进行种植与养殖,且还没有充分应用当地的特有资源,依旧使用单家独户以及分散式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3]。农业生产主要把农户分散经营作为主体,且规模不大,节约化程度也非常低,致使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以及科学技术难以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进而促使农产品单价和效益得不到明显提升,生产能力无法提高,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经济效益。

2.4农民没有较强的生态农业生产意识

上思县生态农业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因此还未向广大农户宣传生态农业的发展政策保障、法律法规与科技支持等众多体系,且投入机制以及市场机制也没有完全建成,生态农业对于农业增效以及经济增长也没有较大的贡献。所以,社会对其未加重视,导致农业生产者不能树立起节约生产及安全生产与清洁生产的意识。再加上农业人口大多数都是50~60岁的人,且他们还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及较强的专业技能,极容易被传统观念所约束,不能顺利进行生态农业生产。

2.5农业产业化化相对较低

现阶段,上思县的农业生产模式依然在使用较为传统且粗放型的模式进行生态经营以及管理。其实际专业化与标准化水平都相对较为低下,市场占有率不足,缺少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龙头型企业对其进行带动。现阶段上思县中还不具备能够具有良好竞争力农业加工企业,农业产品等加工产值长时间得不到上升,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还存在严重的欠缺,使上思县大部分农产品都是以原料的形式进行交易。再加之农业合作社会社水平相对低下、资金链支撑不足、农民自身组织化欠缺、生产加工技术严重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会使农民和市场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联系不贴切,进而使生态农业连接机制较为不完善,不能将产业有效的转化成经济优势。

3发展思路

3.1发展生态农业

加强对沼气、发电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机具研究和开发,并将其纳入农业发展规划之中,农业技术研发人员还必须重点研究生态农业的实际应用技术。同时,将提高资源的具体应用效率作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核心,将节水、节种及节肥与节地作为发展重点,向广大种植户推广节约型播种、耕作、施药、施肥、沼气利用、养殖、灌溉和废弃物利用等众多技术的应用与实际示范[4]。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服务以及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开展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的服务、推广、信息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保障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之上获得更高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

3.2生产“三品一标”农产品

大力支持由发展产业带动高技术含量及生态效益明显与强动力的生态农业发展企业。倡导各大企业应用工程与生物等众多高新技术,开发、加工农产品、有机废弃物与农副产品等,扩大其加工规模,增加生产总值,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建立以生态农业发展为依托的企业,使生态农业可以持续发展。应用先进的环保以及节能技术,提倡节能、绿色生产,把以前污染后期处理生产模式转变为生产全过程的严格控制,真正做到“零”排放生产[5]。同时,政府应用大力支持生产基地的建立,从产品的生产源头进行有效控制,打造绿色、无公害、有机与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既“三品一标”产品,进而促进产业带动力得到提升。

3.3建立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

加强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以及体制环境建立,应用政策来带动生态农业不断向前发展。同时,要对生态农业技术的具体开发以及示范与应用加强重视,倡导农民购买能够进行施肥与秸秆还田等先进机械,并给予他们一定资金补贴,引导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制定贷款制度,以使各大企业和农户能够获得充足的贷款资金来发展生态农业。针对那些需要建立大规模生态农业发展基地的企业,必须给予他们充足的资金补贴或者投资,同时对于一些节能产品还需要制定相应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以使上思县生态农业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3.4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

集中全县所有的力量,应用各种各样的形式以及方法,对有关政策、法规以及知识进行全面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发展氛围,一一解决广大人民在农业方法方面存在的众多认识问题。把生态农业的发展企业以及生态示范农户与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有机载体,丰富生态农业的宣传内容,扩大众多典型影响的范围,让广大人民可以实实在在的看到生态农业给他们带来各项收益,真正积极主动的沿着明确的生产方向进行农业生产[6]。对于生态农业的教育宣传应该重点向农户介绍以下内容:处理畜禽的粪便及农药空瓶与塑料薄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知识与方法;指导广大农户对垃圾、沼液及秸秆和粪便进行再利用,并把它们当作成农田肥料,进而促进生态农业稳定发展。

3.5建立健全的市场以及土地经营制度

一直以来,规模经营的问题都为阻碍上思县生态农业发展主要因素之一。循环经济为规模性的经济,如果没有相应的规模,那么就不会获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根据依法、自愿及有偿的原则和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倡导一些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经济能人、大型企业及农民合作社与工商企业等众多的经济主体,应用转租、转让、转包和互换等方式来流转农村的土地,促进土地快速集中。最主要的就是应该对村上的干部进行培养,使他们成为林场主或者是农场主,并通过集中示范,全体农户参与的方式,形成“由一户带动全村,由一村带动众多村,再由多村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基地”的新生态农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根据“共同承担风险,一同分享利益”的发展原则,建立农户与大型企业的利益关系,使农业市场的实际经营水平得以快速提升。

4结语

上思县生态农业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应该重点开设典型的培育模式,并从种植、养殖等单向产业向多业组合的生态农业方向上发展,最终促使整体朝着生态农业方向不断发展。

作者:黄志勇 单位:广西上思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参考文献:

[1]王欧,张灿强.国际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3(1):48-52.

[2]季凯文,彭柳林.地形地貌多样型地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析——以江西省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4):125-128.

[3]黎振强,杨新荣.生态农业投入产出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14(12):104-110.

[4]李倩玮,张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广东省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5(28):338-340,343.

篇7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环首都城市 农业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1河北省环京津生态休闲农业区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1涿州市生态休闲农业区建设情况

涿州市地处华北平原西北部,北京西南部,京畿南大门。东临固安,西接涞水,北通北京,南到高碑店。涿州市隶属于河北保定市。总面积742.5平方千米。临近北京,地处北京大经济圈紧密层,位于京、津、保三角区中心地带。截止至2010年12月,涿州市全市户籍总人口约为64.55万人。全境地处太行山前倾斜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海拔69.4米,最低海拔19.8米,地面坡降1/660左右。地貌形态受拒马河冲积影响,南北各有二级阶地,高差2-4米不等。

(1)涿州市建设生态休闲农业区的有利条件:

①生态农业资源与产品丰富;

②旅游开发优势较为明显;

③具有良好的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条件。

(2)涿州市生态休闲农业区建设的发展现状:

①发展迅速,效益逐年提高;

②对生态休闲农业的认识逐渐深化。

1.2涞水县生态休闲农业区建设情况

涞水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太行山东麓北端,总面积为1650.5平方公里(247.6万亩),辖7镇8乡,人口34万(2013年末)。涞水县东界涿州,高碑店,南与定兴,易县为邻,西与涞源、涿鹿、蔚县交界,北与北京市门头沟区、房山区相接,与北京接壤110公里,距北京市中心90公里,距天津市中心170公里,距保定市中心75公里。2013年涞水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9.41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9.2%。

(1)生态休闲农业建设规划完整。涞水县生态休闲旅游在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指导规划的指导下,通过详细谋划,细心调研,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态旅游产业布局,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形成了“两核”“两区”“两镇”“一水”“一带”“一圆”的完整布局规划。其中,两核是指涞水县城、野三坡;两区是指经济开发区、新兴产业示范区;两镇是指天鹅湖欧式风情小镇、一渡温泉新新小镇;一水是指拒马河水岸景观;一带是指京赞路沿线观光旅游产业带;一园是指森林公园。

(2)生态农业生产的附加价值仍很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生态农业生产给涞水县相关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由于生态农业产品的品种单一,仍然大量集中在农村土特产,鲜活产品等方面,附加价值极低。又由于北方地区生态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造成了生态农业在季节上的不可持续,这些都需要通过大力开发生态农业高附加值产品来解决。

2河北省环首都生态休闲农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2.1统一思想,树立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

将生态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可以永续利用资源、绿色环保的产业形态,既要保证农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和生活环境的持续改善,又要增强民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力争将生态休闲农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

2.2生态同保,河北环首都生态休闲农业区统筹规划设计

要将生态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区域分工协作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以生态环境一体的空间结构为导向,基于各自市场需求、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差异化的生态休闲空间。

2.3差异互补,低碳科技创新与服务支撑

对于北京和天津两个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着重发展以低碳、生物、智能、信息等高新技术主导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和生态休闲农庄。对于位于河北省的河北省环首都生态休闲农业区区域,则适宜以现代设施、循环模式和优新品种主导发展精品型生态农业观光园,以提升生态休闲农业的经济价值。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 农业经济; 生态农业

全球气候变暖和自然灾害的升级使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性的共识。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进步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等措施,通过扩大清洁能源的使用来改变能源结构,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球低碳经济的重点更多集中在城市工业生产,农业和乡村往往被忽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三分之二的农业人口,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改变现在的高碳发展模式意义重大。

低碳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新道路来降低对石化资源的依赖。

1 我国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广泛使用化肥、农药以促进粮食作物产量的增加,以满足人口增长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随着石化产品的大量使用,现代农业呈现出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征,成为“高碳农业”。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农业用地释放出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 30%,农业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虽然农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但同时农业生态系统拥有巨大潜在的固碳能力,如能采取合理的农业措施来增加农业土壤固碳能力,对减缓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全球因农业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约 80%,而不再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约 1% 的石油能源,不再把化肥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 30% 的农业排放。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粮食安全,低碳农业潜力巨大。

2 国目前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电、节油、节柴( 节煤) 、节粮都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这些年各地都非常重视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环境保护和农村循环经济的关注越来越多。纵观全国,已经初见效益的低碳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一些:

2.1 发展生态农业

通过使用生物农药和可降解农膜等,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安全,增加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实现农业的低碳化生产。目前很多地区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菜( 粮、果) ”生态农业,解决了农村生活能源,改善优化了农村的卫生条件和生活环境,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联系在一起,以农家肥代替化肥,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促进了绿色农产品的生产。

2.2 发展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不同在于其拥有严格的标准体系,相对完善的认证体系,因此提高了农产品销售价格,给农民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未来 10 年,中国有机农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产品将趋向多元化,畜产品和水产品比重将增加,中国有机农业产量将位居世界第一。

2.3 发展立体种养

立体种养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的不同生长要求,将农作物、养殖动物等在空间上进行组合,通过农作物合理间种、农林结合和农渔结合等措施,综合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等资源,有效地提高了有限土地的产出量,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利益。

2.4 推广节水、节能生产

水利部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水利灌溉中有近一半的水都因为渗漏、蒸发或管理不善等原因被浪费,作物水的利用率只有 0.46。各地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如发展砼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节水灌溉技术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利用风力、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耗用。这几年,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都大力推广了“一池( 沼气池) 三改( 改厕、改厨、改圈) ”生态富民工程,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达到了自净,达到净化环境、获取能源、增加收益一举三得的成果。

2.5 实现种养废弃物再利用

通过秸秆还田、秸秆氨化喂畜、秸秆替代木材生产复合板材、利用畜禽粪便生产微生物有机肥等方面,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改善生态环境。

篇9

一、 生态环境农业发展现状

生态环境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既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我国生态环境农业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温饱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化后发展起来的。面临来自人口增长、资源有限、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挑战,发展生态环境农业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会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为正确处理经济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生态环境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理论基础上不完备

对于生态环境农业的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环境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环境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

2、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在生态环境农业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深入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3、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政府应当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如何更快、更好、更有效的贯彻生态农业技术,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4、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在生态环境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的,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5、推广力度不够

虽然生态环境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环境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因为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

三、生态环境农业发展措施

1、加强宣传力度

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多形式、多层面、全方位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提高各级干部和群众的认识水平,使广大群众认识到环境污染、环境生态问题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已成为农业乃至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增强干部群众发展生态农业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农业的良好氛围。

2、加强政策引导

制定出台生态环境建设补偿、农业生态环境投资补偿、生态农产品优惠等一系列激励机制和扶持机制,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向生态农业投资。发展适应生态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打破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逐步建立一个具有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生态环境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加强全程监控

生态环境农业总的要求就是全程实行清洁生产。这就要求我们对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每个环节的规范化操作。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合理使用以及最终农产品的环境安全质量检测,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对农产品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生产出符合标准的无公害农产品,进一步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4、加强农民培训

开展生态环境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生态环境农业建设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实施起来,才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结合农村、农业生产、农技推广等工作,依托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引导农民相信科学,自觉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推进生态环境农业建设顺利进行。

5、加强研究开发

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实施生态农业的基础。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以科技化带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6、加强社会服务

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服务质量不高,是制约生态环境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引导和鼓励各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乡土专家、高校技术人才,以组建股份制公司或协会等形式,开展高质量、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服务,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

四、结论

篇10

关键词:生态农业;问题;对策

生态农业是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的,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有管理手段,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1吉林省发展生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比较落后、科技含量比较低下,农业的生态意识比较薄弱。更主要的是,吉林省的农业资源日益短缺,并且环境不断变化,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吉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我省在生态农业的研究、试验和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必然会对吉林省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形成一定的障碍。

1.1偏低的农业产业化

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三个效益”的统一,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吉林省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下,生活还处在仅能解决温饱的水平,因此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样重要,而且任务很艰巨。在贫困地区多数还是依靠传统的种植业来达到基本生活的需要,很难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入,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生态农业还是相当的陌生。吉林省现有农村土地实际情况并不乐观,耕地面积随着城镇化建设还在逐年减少,导致土地资源十分短缺,而且农村人口还在不断地增加,剩余劳动力成为了困扰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直接导致农村产业化水平低下。

1.2政策扶植还有待完善

生态农业的普及和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是政府最重要的支持体现。就吉林省而言,虽然农村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还有许多需要逐步完善的地方,一方面从事农村生产经营的农户缺乏对生产资源的有效保护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对发展生态农业也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以前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粮食更为重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一些惠民政策的出台,追求较高的经济利益,使得发展生态农业的生产生活成为了可能。

1.3农业生产技术有待完善

生态农业相比传统的农业而言,包含了传统农业没有的多种组成成分,它们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从事传统耕种的农民并没有与生态农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即使按部就班地去借鉴别人现成的经验也是十分困难,直接导致很难取得成功。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在技术措施方面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实践,不但要对传统的技术研究,还要对高新技术引进和借鉴,最后掌握为自己所用。

1.4传统农业服务水平很难适应发展要求

服务和技术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同样重要的。在吉林省的部分地区,这种高要求的服务体系还未建立,直接导致优良品种、高新技术、信息服务和银行信贷等服务还不能及时提供给有这方面需求的农民。例如信息对于那些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渴望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农民而言是相当的重要,可以使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农村的信贷服务对于那些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而无资金实现的农民而言,可谓是雪中送炭。

1.5生态农业还需大面积推广

吉林省人口压力严重,自然资源的利用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农村环境还要进一步改善,生态农业的推广还有待提高。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因素,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吉林省的生态农业发展仅仅是局部试点,还需在全省范围内继续大力推广。

2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与举措

2.1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搞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在生态园区建设上要结合各县(市)、区的不同环境特点和传统产业特色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做好总体功能定位。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重点实施“种子工程”和“节水农业”新技术,因地制宜建立特色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把吉林省农业建设成为高效优美的生态园区和城市后花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满足市民对食品安全和生活环境的要求。注重引进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新品种。要合理布局,科学间作,集生产与观光为一体,做到一年里季季有实物、有亮点、有成果。

2.2拓展网络发展空间,培育生态农业消费群体

农产品的特点是季节性强,存储性差。所以,保持适当的消费群体是保证农产品效益的关键。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物流便利条件,加大远程生态农业消费群体的培育,把农业搬上网,发展网上农业观光和跟踪订购,满足城市居民的田园梦,促进农民增收。

2.3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为了抢占农产品市场份额,提高生产效益,必须加大农业品牌的培育。通过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产品,提升产品市场比例,是实现农业增收增资的关键,所以,以科技为支撑,做好农业品牌培育和推广,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创立市场品牌、扩大市场份额作为培育、营造具有吉林特色的重大课题来抓。例如长白山人参、万昌大米、黄松甸黑木耳等,把市场品牌做强做大,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2.4引进高科技果蔬品种,创建高科技农业园区

当前农产品基础之争也就是种子之争、栽培技术之争,之后才是营销之争,品牌之争。创建和引进高效优质品种,采用和提高栽培技术是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2.5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最大限度降低传统农业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