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篇1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

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由于农业生产方面问题的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屡次出现,危及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从某种层面来说,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因此,以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依据,从本质上把握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义,并将其用于实际的操作当中,有利于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速了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目标和价值

1.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其实就是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可持续再生,从而为人类今后发展提供保障。在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中,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而从农业经济发展角度解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能解释为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加强现有农业生产资源利用,从而在保证农业经济持续展的同时,不破坏农业基本生态环境。所以,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能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方向转型,从而促进世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还要明确发展的目标。从发展操作的角度来讲,需要建立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核心,推动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以达到双赢的目标。由此可见,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始终坚持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借助先进科学技术达成建设可再生农业经济体系的目标,从而在改善现有农业生产环境的同时,完成国家经济建设任务。

1.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显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体系,能够使农产品得到稳定供应,使人类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农产品提出了高质量的要求。生产绿色农产品,显然能够长久满足人们需求。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够使农产品收益不断提高,农民则能从中获得更多收益,得到生活水平的保障。此外,使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发展,才能从整个人类世界发展角度思考社会实践问题,进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分析

2.1加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识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加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识,有利于获取长期的农业经济效益。乡镇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识,结合实际,实现生态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应该大力宣传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加强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以绿色的农业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量做到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

2.2注重农业经济发展转型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农业经济发展转型。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可以通过增加农作物种类种植等方式来实现。合理安排种植多种农作物,有利于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增加了农业的生产值。充分挖掘农作物的潜在价值,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合理分配农业种植,适当增加林牧业种植,有利于促进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共同发展,实现了农业经济发展转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资源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资源。现代化的信息资源,包括农业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利用这些资源,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增加了农民的整体收人,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农业资金的投入,为农民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专业化的培训,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促进了先进农业技术设备的广泛使用,从而适应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需要实施有效的举措,以解决农业在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而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现阶段,我国仍需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深入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以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申俊玲.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2):32-33.

篇2

[关键词] 农业与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 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43-01

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延伸到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新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业和农业经济参与市场竞争重要举措。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发展趋势问题备受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我国农业领域基础薄弱,农村经济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就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山东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山东省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对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山东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显示意义。

1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分析

1.1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分析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领域一个重要的关键性概念,其直接影响到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途径的选择。但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概念,众多学者对这个概念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解和解读,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说法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农业研究人员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界定,他们对概念定义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经营和战略性的体现,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选择科学品种,确定如何提僧土地肥力对策,对种植制度、耕作方式、轮做方式以及病虫害防治策略进行确定,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降低成本支出,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保证农业生产和盈利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从环境研究学者的角度分析,将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定义为一种向着更大使用价值,资源更有效利用的农业,并保持农业和环境的平衡不断向前发展,确保一定的生产率和收益,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食物;最后,《登博斯宣言》中关于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定义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含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由社会大众共同参与制定发展目标的软系统,这个系统应该注重整个社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不同领域研究学者就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分析发现,我们在认识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是曲折进行的,未来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研究。

1.2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

首先,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首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加快发展,这对对于发展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发展过程中要保证通资源、环境和人口相协调,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其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重复利用土地资源,在单位面积中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满足社会大众的物质需求;再次,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将发现农业和农村经济与控制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结合起来;第四,农村人口数量得到控制,质量显著提升。控制好人口增长速率,提高人口质量,全面发展科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农民;最后,农民经济收入持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适度,技术措施先进,结构合理,品种多样化,品质优异,实现高产、稳产和低耗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2.1 发展生态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化现代农业道路

首先,要尊重保护农民群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土地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积极鼓励农民群众流转土地,发展多种形式的湿度规模经营;其次,强化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的联系合作,注重保护农民群众土地和财产收益。结合不用地区实际情况,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大对生态农牧业的产品质量认证,提高生态农牧业的经济效益。

2.2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首先,实行点面相结合污染源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大农业环境执法力度,控制好乡镇企业三废排放。农业生产中全面推行侧扑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禁止使用高度高残留的农药;其次,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注重种养结合,对土地进行科学治理,采取土地开发和复垦等措施,为农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保障;最后,做好植树造林工作,建设完善的农田防护体系,为农业生产创建良好的生态效益。

2.3 建立多元化的合作组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大力培养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专业合作组织,采用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将农民群众集中起来生产经营,不断解放农村劳动动力;其次,要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扶持和建立一批社团性的协会和非正式组织,代表广大农民群众,表达群众的诉求,提高农民群众在社会中的地位;再次,要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和引导,完善组织保障,要进一步公开组织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增强组织的自我约束能力;最后,紧急围绕生态农牧业发展探索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将各个生产环节细化,带领农民群众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生态农牧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参考文献

[1] 王书洲. 关于我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J]. 新经济. 2016(06)

[2] 张金凤. 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J]. 吉林农业. 2016(11)

[3] 王立宇. 关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17)

篇3

1.1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通过采用现代化的科技,在农业发生产过程中以不耗尽资源或是破坏生态的农业生产方式,从而确保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还要加快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后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都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确保农业生产率的稳步增长,努力提高粮食的产量,确保粮食的安全,在当前农村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念得以进一步延伸,所以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与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自身发展特殊规律和内在要求息息相关。

1.2农业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农业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基础,只有具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才能确保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农业生态环境可以说是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态的基本条件,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证。一旦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则会加重农产品的污染,这不仅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制约作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都具有极大的影响,而且影响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所以需要加强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力度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于一些重点污染区域,更要加强治理,同时还要加快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完善,从而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我国的农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保障。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也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也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而且还要提高粮食生产的产量,这就强调了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只有农业生态环境得以保护,才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便会更进一步促使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提高,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不仅具有生态意义,还具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食品质量、安全、营养的生活意义。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重大意义的认识,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增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监督性,营造共促、共建、共谋的和谐氛围。

2.2发展生态农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如何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直接关系着我国未来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生态农业的建立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有力的保障。生态农业不仅为农业生态治理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2.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多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乡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编制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法律目前还是空白。所以,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依然是当建设方面的立法步伐,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增长前的重要任务。

3结语

篇4

一、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值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生态农业有利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

3.生态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到了一起,致力于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生态农业中可以减少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的使用,通过合理分配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数量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避免了对土地及水源的过度利用,为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促进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理论讲合作,技术求创新。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以强大的科学技术为动力的,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理论研究,理论基础的厚度决定了生态农业的高度。因此,必须把理论研究放在发展生态农业工作的首位。生态农业在理论研究上要以合作为原则,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农、教、科为标准,以产、学、研为动力,以少投资、高收益为指标。在理论研究层次上,政府要加大对科研部门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奖励,鼓励部门间通力合作,攻克难关。在技术层面上,要继承传统农业的技术优点,同时结合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生态技?g,形成最优化的农业技术配套体系。技术的推广与创新,一定要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导向,通过技术将农业的生态发展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连接在一起。

2.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政策体系。生态农业的发展与政府政策的支持息息相关,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农业政策体系,可以使生态农业最快速度走上正规化、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从农业的角度来看,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政策体系:一是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方面。建立自上而下的环境、资源网络监测系统,进行定位监测,对监测到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行为,将以法律和经济的手段进行双重制裁。二是农业科技方面。科技研发经费上,政府设立生态农业发展基金和专项筹款小组,保证研发上的经费支持;技术推广上,设立技术推广基金,帮助农民解决技术方面的资金难题,同时提高下乡技术人员薪资待遇,用高薪的方式鼓励他们深入农村,发展农村。三是农业市场方面。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市场体制,规范市场价格。同时,设立市场危机保障体系,保证农民在减产时,收益损失降至最低。此外,政府要为农民提供良好的信贷服务体制和信息服务支持,最大限度的解决农民的资金难题和农村信息不对称、不及时的弊端。

3.改善土地运用构成,使土地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我国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土地资源没有进行理性搭配,农耕地到处开垦。在农、林、牧业中,林牧业非常微弱,比例相当不合理。所以,对产业构成进行调整,助推优质产品的发展,达到产业化运营是目的,是国内延伸产业链、保持生态平衡、加大百姓收入的不二之选,也是达到区域生态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重要法宝。依照我国的自然社会经济现状,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时,整体思路要推动农、林(草)、牧全方位发展;在行业构建方面,要凸显饲、农、经三元构成;在实质举措上,要做到草灌优先;在挑选关键技术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开发利用高新技术。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1.具有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寻求新的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有一定促进。发展生态农业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起到关键作用,并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发展生态农业能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三农”政策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1]。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2.生态农业是发展市场经济适应“三农”政策的需要。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3.生态农业建设也是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所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2]。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三、“三农”政策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无论是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还是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其从不同视角所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起来看主要试图集中研究解决困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最基本问题,即食物安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发展问题,它们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仍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未真正将其转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3]。从而反映出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重经济,轻生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社会发展”,这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三农”政策对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3.生态农业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生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加强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

4.进一步拓宽生态农业发展思路。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区域布局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使农村经济向新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贲可平.对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发展论丛.2011(2)

篇6

关键词:山东省;层次分析法;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6)11-0169-04

Abstract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was built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Combined with the statistical data,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in Shandong Province was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had greatly improved during 2011-2014, but it still faced with pressures from societ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curr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words Shandong Provinc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整体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实践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必须研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以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山东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经济强省,农业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直接影响本省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关系到全国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否顺利实现。科学评价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将有利于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正确、有效的实施。鉴于此,本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以期为制定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1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1)原始数据来自2011-2015年山东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山东农村统计年鉴》、山东农业信息网、山东统计信息网等,其中有些数据经过计算与整理后得到。

(2)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新型多目标决策方法[2]。该方法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以及最终的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具有系统分析、简洁实用、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等优点[3-5]。由此,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利用下面的公式计算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根据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对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

S=∑ni=1wici

式中:S为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wi为第i个子系统的权重,ci 为第i个子系统的评价值。

2 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农业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科技等众多领域,但它又不只是这些领域统计指标的简单罗列、叠加。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出发点,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动态性的原则,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山东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6-10],确定了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农业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4个准则层,并选取了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水平的25项具体指标构成指标层(表1)。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对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涉及的农业经济子系统、农村社会子系统、农业资源子系统、农业环境子系统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进行分析。

3.1 各子系统评价结果与分析

3.1.1 农业经济子系统 由图1可知,2011-2014年间,山东省农业经济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一直保持增长水平,可持续发展指数由2011年的0.449增加到2014年的0.673。2011-2012年间,山东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增长得益于农业增加值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2011-2014年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保持较快增长,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 2011 年的1.9倍。同时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增加值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二者均为2011年指标的1.3倍。而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子系统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基本保持在原有的水平,201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1 629万千瓦,而2014年为12 739万千瓦,这表明山东省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还有可提高的空间。

3.1.2 农村社会子系统 由图1可知,山东省农村社会子系统的可持续水平在2011-2012年间表现为增长,可持续发展指数由2011年的0.185增加到2012年的0.210,但2012-2014年间可持续发展水平略有降低,由2012年的0.210降至2014年的0.202。一方面农村医疗卫生及受教育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降低,推动了农村社会可持续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恩格尔系数2013、2014年均比2011年有所增加,处于较高水平,这说明农村居民中生活水平还较低,其消费结构处于初级阶段,温饱问题仍是消费的主要组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渐拉大,说明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还不一致,这不仅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稳定性,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明显的负作用。

3.1.3 农业资源子系统 由图1可知,山东省农业资源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子系统相类似,在2011-2012年间表现为增长,但2012-2014年间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所降低,这表明山东省农业的发展面临资源衰减的巨大压力。2011-2014年间,耕地面积基本保持在红线水平,农业用水在逐年减少,但有效灌溉率并没有提高,说明水资源匮乏和浪费并存,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及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都有待提高。并且这期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在逐年减少,原因是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还是治理措施不当,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3.1.4 农业环境子系统 由图1可知,2011-2014年间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为0.135、0.138、0.139和0.140,农业环境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尽管比较缓慢,但总体在向正方向发展,同时也说明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环境破坏的压力,如农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强度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导致环境污染加剧,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受到严重影响。尽管实施了退耕还林、农林林网建设等生态恢复工程,但也存在滥砍滥伐等现象,使得山东省森林覆盖率增加很少,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工湿地面积的增加在某些功能上补偿了天然湿地的净丧失,但是天然湿地面积的减少威胁着滨海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使湿地调节水热状况、促淤保滩等生态功能消弱。同时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和畜禽粪便处理率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2 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由图2可知,2011-2014年间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为1.000、1.131、1.171和1.236。

尽管有些子系统部分指标显示出对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很大,压力很高,但是整体上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有很大提高。这些情况表明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尽管面临社会、资源、环境等压力,但总体发展状况还是比较好的,农业基本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

4 结论与建议

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不同,其中农业经济子系统呈明显增长,农业社会、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子系统均呈缓慢增长趋势,这表明山东省农业可持续水平尽管总体发展状况较好,但依然面临社会、资源、环境等压力。基于该评价结果,为了推进山东省农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4.1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科技等多方面的和谐统一,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也是山东省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强、范围广的浩大工程,它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的认可和积极参与。

一是加大可持续农业发展理念的宣传与教育,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物质,自觉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生产方式。同时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是一个多元化系统,需要各部门、各阶层的共同参与合作,政府应将可持续农业发展理念融入各项经济活动中,增强全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进来。二是建立健全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三是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精耕细作型,保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2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劳动者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重要参与者,其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收入的提高。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在基础条件。

一是强化农村基础教育。 二是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与教育。 三是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使农民了解各项基本法律法规及与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政策,增强其法制观念、法律意识,使其能自觉履行各项义务,并能依靠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3 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业效益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是要加强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特别是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适用、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加强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如生物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缓解能源压力,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二是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三是加大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农业科研具有较强的公益性,政府仍是农业科技投入的主要承担者,但同时也应建立多种融资渠道、多种形式的投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及国外资金向农业科技各环节进行投资,推进农业科技更好更快地发展。

4.4 增强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业是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最密切的产业,它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作为基础,通过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二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尽量避免工业、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继续破坏;加强治理已经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因地制宜采取各种生物措施、实行科学耕作等改善土壤养分循环、增强土壤肥力,不断缓解、减少土壤退化现象;加强湿地保护、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湿等措施发挥湿地、森林生态功能。

4.5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实行区域化布局,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以基地联农户,形成产加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提高与应用,促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保护资源与环境,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加强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主导产业;组织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参 考 文 献:

[1] 崔和瑞.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D]. 天津:天津大学, 2004.

[2] Saaty T L. 层次分析法[M].许树柏,等译.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88.

[3] 胡晓凯. 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分析及对策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2.

[4] 山世英. 山东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能力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 2002(4):47-49.

[5] 孟素英, 崔建升, 张瑞华.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评价[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4,35(5):487-496.

[6] 赵悦. 山东省农业资源利用效益评价[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4.

[7] 曹俊杰, 邵先锋, 刘勇. 制约山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 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1):16-19.

[8] 张晓山. 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 学习与探索, 2015(3):1-9.

篇7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内涵

 

可持续发展对人类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农业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环境是否重要、社会是否公平、生态、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都是影响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持续农业是一种发展的农业,它需要农业、自然与人类自身发展之间和谐共处,需要公平、公正、发展的原则上面,保持农业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使农业技术保持在一定的基础和范围纸上。可持续农业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提高。它是一种再生农业,不会对自然产生破坏。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能力越来越高,消费层次也越来越讲究。人们对于农副产平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要求农副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高。可持续农业是一种再生农业,它具有公平性和共通性,它要求要给予贫困人口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我国现在的农业经济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我国目前依然存在着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现状,资源利用率非常低,之前存在着单纯追求GDP的目标,必须转变现有的经济模式。如果不进行改变的话,我国的农业经济会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会阻碍正常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需要,必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就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形势而言,农业的深加工和农副产品提高率非常低,农民的收入非常少,导致农民的积极性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化肥、农业在农业生产中成为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而且农民对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些化学物品的使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这种破坏是很难修复性的。如果农业部能够可持续发展的话,人类的环境问题遭到越来越多的破坏,人类将无法生存。所以,必须重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符合人类发展的需要。

 

(三)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一般都是乡镇企业主导。但是乡镇企业的农产品种类和质量水平都不是很高,而且过度的密集的竞争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导致弄明的收益低,积极性不高。乡镇企业规模小,难以吸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使农民的收入降低,他们自然而然到城市发展,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逐步退化,我国农业还是粗放的经营方式。农业灌溉的用水率极低,对土地掠夺性的开采,使土地大面积的荒漠化和沙化。而且,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实施,但是仍然不能遏制农村很高的人口增长率。部分基层农村干部还存在着中饱私囊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加深了农民对于社会公平和人人平等的一种追求,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三,我国农村经济落后,人口素质低,文盲半文盲人数很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数远远达不到适龄青少年。完成学业的人员大部分都留在了城市发展,不愿意扎根农村。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远远低于城市,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第四,我国的经济政策长期倾向于工业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高。受目前政策以及法规的影响,对农业、农村经济的政策还不是特别完善,使农村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滞后发展。还有农村第三产业非常落后,由资金短缺所形成的高利贷问题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要依照我国现有的国情,根据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的生态化功能。必须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劳动的生产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农业发展,培养专业的农业人才进行农业建设,引进人才,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农业的特点及其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它是由生态学、经济学、农学、物质训话等原理构成,并采取科学的现代的管理手段,因地制宜的进行农业生产,从而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是现代的农业生产的新方式。

 

生态农业吸收的是农业的积极的有益的成分,它强调自然与农业的有机结合,它强调对人与自然的积极影响。它强调有机与无机的结合,强调生态系统内部与外部的有机结合,促进农业体系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生态农业是一个高效农业,它尽量减少物质和能源的输出,减少原材料的应用。通过运用生物本身的物质能量,有效的高质量的利用能源,使能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农业高校健康的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定要符合农业的发展,要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的发展,要维护生态的基本平衡,保持生态环境。一定要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下,还要考虑到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我国农业的基本发展,建立良好的农业结构和生态结构,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的发展。

 

(二)国外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

 

要借鉴并且吸收国外的优秀经验,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例如:在美国的大部分大学都设立农学院对科学技术进行研究,重视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进行推广,促进农产品以及农业的发展。而且农业科技成果不仅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且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表明国外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以及对人才的培养,需要我国重视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重视,要引进专业的优秀的人才。

 

(三)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

 

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明确目标,科学规划。二是广泛宣传,推广应用。三是完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1、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发展生态农业一定要明确目标,科学规划。生态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结合实际生产的地点进行实际的考察与研究。要明确做什么,利用科学规划的方法,科学合理的加以运用,改变单一的农作物的生产方式,促进农、林、木等农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经济的整体的有机发展。

 

2、广泛宣传,推广应用。必须加大力度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必须提高对生态农业的重视。政府要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生态农业进行广泛的宣传。要从多种渠道进行多种宣传,向人们介绍生态农业对于农民、对于农村的积极作用。还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态农业的经验,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3、完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发展生态农业要完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在我国目前的趋势下,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实现途径之一,完善发展路径,会使我国以后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好。我们要充分认真的遵循各种生态学的规律,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完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的进一步发展。

篇8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Ⅲ)第二章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节的课程标准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一个地区农业生产与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中土地资源和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不同农业部门需要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对农业生产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气候条件中的温度决定了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指数和产量的高低,在年降水小于250 mm的地区,除有灌溉水源以外,一般很难发展种植业。

不同区域农业的布局各不相同,其布局是否合理,对农业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如某些地区,由于布局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如轮荒、大水漫灌),往往会产生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等影响农业发展的问题。

因此,“课标”要求在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基础上,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二、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关于美国农业发展方面的地理信息,学会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强化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三、重难疑点

1.“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重点解析

这部分内容教材给出了“美国本土地形”、“美国本土气候类型”两幅图,旨在通过读图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文中的“阅读”和“思考”材料,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考”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课文文字图像进一步探究,注重了开放性和拓展性,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及其对农业影响的分析见表1。

教师可根据需要适当补充美国农业发展条件相关资料,结合教材中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美国发展农业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难点剖析

这部分内容教材用较长的篇幅以“阅读”和“活动”的形式呈现,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形成。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能充分利用优越的农业自然条件,并借助社会经济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使农业生产取得最大效益。具体如图1所示。

(2)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美国农业生产专门化程度很高,形成著名的生产带,如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乳畜带等。具体分析见表2。

根据该部分内容教材的呈现特点,建议通过学生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完成“活动”内容的方式进行教学。

3.“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疑点探析

了解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沙尘暴。该内容主要起过渡作用,为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埋下伏笔,主要的疑点是教材出现了可持续发展措施所涉及的很多新概念,要求学生合作探究,查阅资料及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其有利影响。

具体措施: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政策法规:限耕、休耕、免耕、轮作、补贴、保护政策。通过具体活动和阅读案例加深理解,最后再通过活动的练习,巩固农业发展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措施。

四、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共安排了5个阅读、5个活动和7组图。阅读材料补充、拓展、延伸现有教材知识;活动侧重于课堂知识运用于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习、巩固教材知识;插图作为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直观、形象地补充、完善教材知识。

1.阅读材料运用

阅读一:美国农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这则材料属于例举“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便利的交通能促进美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为追求更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生产方式。现代化、多样化的便利交通促进农产品的地区间流通与出口。

阅读二:美国的农业带。配图2-19“美国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分布示意”。这部分内容虽然属于阅读内容但应作为正文处理,因为它是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具体体现,图文结合可更好地理解专业化生产,也给我国农业生产一定的启示。

阅读三:沙尘暴威胁美国农业。结合插图2-20展示农业发展的问题以及带来的思考,体现了历史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引发严重后果的典型案例,可以自然过渡到寻求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紧扣主题和本节课核心内容。

阅读四: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属于教材的补充内容,有利于学生了解美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使教材内容更丰满。

阅读五:保护性耕作。配插图2-22“苜蓿的根部具有固氮作用”、图2-23“美国农场工人收割苜蓿”。图文结合地分析了具体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做法:保护性耕作,如何保护的呢?又以苜蓿为例谈了轮作。

2.活动教学建议

活动一:文字叙述了美国的纬度位置、热量带、地形和理想的农业生产条件,并配2-17“美国本土地形”和2-18“美国本土气候类型图”。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依据材料分析相关问题,并理解自然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为后面的地区专门化生产做好铺垫。建议通过两幅图来具体落实农业生产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同时理解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活动二:以加利福尼亚州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为案例,说明一个地区的农业结构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经济效益、市场需求等因素而不断变化。这体现了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活动三:活动所涉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读图指出分布范围、分析农业的自然条件、探究可持续发展方向。分别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图2-21“农药污染积累示意”很好地展现了农药污染物的迁移过程和积累过程,文字材料叙述了农业生产的变化,解释了“处方”农业,通过对比分析滥用农药化肥的农业与“处方”农业的差异,体现了如何更好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活动五:结合阅读开展的活动属于知识拓展和应用,需亲自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新知识,意在对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拓展到农业生产带来的启示,并进行农业发展的问题与措施对应关系的训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具体措施的借鉴。

3.图像图表利用

图2-17“美国本土地形”、图2-18“美国本土气候类型”用于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配合活动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读图分析,教师加以指导,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渗透地形、气候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性特征。

篇9

我国农业要想尽快地实现市场化、集约化以及现代化的目标,就一定要发展可持续农业,充分发挥出农业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提升综合效益。当前,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相当多,比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类型与种植物十分单一、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合理、注重化肥却忽视农肥、土壤有机质的肥料含量过低、森林的覆盖率过低、河流与海域受到污染、生态环境愈来愈恶化等,这些均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为此,应当依据生态经济的发展规律,建设高效能人工系统,切实做到低能耗与高产出、无污染的新型生态农业,全面运用生物之间的量化关系,在空间与时间上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积极运用新技术以强化农业经济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以及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生态平衡恢复能力,从而落实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

2开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2.1强化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是要立足于选择与运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技术以及农业生产方式,从而防止出现农业土地的水土流失、沙漠化以及盐碱化等不良现象。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要做到节约利用土地,降低不可恢复的非农业废弃地,从而巩固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资基础。二是要运用最为先进的农业技术方式以防止出现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要大力实施让水资源不受到污染与破坏的实用性技术,切实解决各类水环境问题。三是要运用技术改进以及生产利用方式的改变,努力防止农业生物资源运用上的重大浪费,让农业生物资源的利用尽可能地做到合理化,让生物多样性能够得到最大的保护。四是要通过技术进步以及富有成效的制度制约,切实防止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耗损造成的多种生态影响,防止酸雨、紫外线辐射、干旱以及洪涝等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经济所产生的危害,强化大气资源以及农业气候资源之保护。

2.2落实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

一是要减少与消除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其他剩余残留物对土壤、水体与大气所造成的污染。二是积极有效地治理集约式家畜养殖粪便以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废弃物对于农业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三是要预防和治理农业生产中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环保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上,要积极控制农业污染废弃物排放的总量以及单位产出造成的污染排放量,并以此为基础,运用产出效率的提升,合理运用环境的容量资源,以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全面协调,进而实现双赢目标。

2.3完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

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措施选择上,要切实遵循适宜性与可持续两重标准。前者是指选用合理的技术。要依据不同区域中的资源、生态、技术以及投资等具体状况,选用合理的技术类型;要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技术为先导,优先选择富有实效性的传统农业技术、工业式农业技术以及可替代农业技术,从而实现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合理结合。要跨越单一化的农技科学,从而实现多和学科领域中相关技术的组合以及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是指农业技术的选择应当具有持续性、发展性、公平性以及共同性等原则。要尽可能地选择低污染或者无污染,并且有助于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的清洁型农业技术,使用较少或者不会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或者盐碱化等副作用的农业技术和其他类型的生态良性化农业技术。要选择能够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生产效率的良好技术、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的技术、能够提升农业市场运营效率的技术、能够提升农业消费品利用成效的技术以及能够提升农业管理系统工作效率的技术等。

2.4健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机制

一是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与农业经营管理制度机制。要建立起更加完善、更为配套的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业资源科学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了对农业自然资源环境所进行的定期普查、动态监测以及信息化管理机制、农业资源产权保护制度、农业资产管理制度等;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市场流通机制以及消费管理机制等。二是要健全农业发展规划与政策。要制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综合性发展规划,包括农业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农业生产、农业市场以及农产品消费等方面的发展规划,使其能够成为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依据;要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我国现代农业政策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了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政策、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区域性政、加快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等。三是要健全行为准则等非正式制度因素。现代人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共同遵守的习俗与常规等基本行为准则属于非正式制度因素。其中一些因素是和现代文明进步保持一致的,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要加以弘扬;还有一些非正式制度因素是与可持续发展相悖离的,将会影响到当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引导。

2.5大力改革现有农业科技体制

强化农业科技的开发与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这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环节。一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将农业的发展建立于依靠科技的进步与提高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上。所以,在农业科技工作当中应当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加快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进程,健全现有的农业科研体制,改进与优化农业科研系统结构,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更为有效的农业科研应用机制,真正做到农业机构的轻型化、农业队伍的精干化、农业成果的产业化、农业企业发展的集团化、农业运行机制的高效化。二是要依据现代农业发展之所需,强化现代农业的科研开发。要切实增加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科技视为社会公益事业加以对待,通过财政拨款加以扶持。三是要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来推广示范性科技成果,要积极探索设立科研源自于生产、成果由市场加以检验的新型机制,强化科技和经济的密切结合,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于"三农"的能力。不断加大对农业特别是农业科技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关注力度,彻底扭转社会上不够重视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态度,积极推动农业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并提升农业产出的效益。

2.6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的核心系统之一,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相互之间、子系统的各组之间虽然具有一定联系,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遵循相互依存与制约的生态学规律。为此,要充分认识生态学的发展规律,促进农业生产实现高产化、优质化、稳定化与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理、农业生态系统总体调控的原理、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原理、彼此依存与制约原理以及生物竞争性原理等来安排与组织农业生产,这样一来就能确保我国的农业生态系统具备比较高的生产力、可持续性以及可塑性。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这是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而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则是我国当前与今后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3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

1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和功能。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促进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流动,必须改进城市的产业结构。

从解决桐乡市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角度出发,规划发展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把“三高”农业和有机农业结合起来,规划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经济系统,形成良好的水陆交换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农、鱼、禽水生生态经济系统,湿地综合利用开发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污水自净生态经济系统;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经济系统。在企业层面上要根据生态效率,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产品包装“绿色化”等措施,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区域层面上,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问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从解决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出发,重点规划档次高、辐射面广的专业市场,巩固和发展现有的家具、钢铁、木工机械等专业市场,培育和壮大花卉、汽车、装饰材料、家用电器、塑料、布匹、水产等新兴的专业市场,结合桐乡市规划开发建设高档商贸中心。规划和建设信息网络,形成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信息产业基地,加快以科技服务、社区服务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形成覆盖范围广、服务水平高,渗透到各行业、千家万户的综合服务体系:合理规划房地产业,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综合开发”的战略,严格控制房地产用地外延扩展,消化闲置商品房,切实提高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改善市民人居环境;积极规划好旅游产业,要在特色旅游上下功夫,创立一批区域性特色“旅游品牌”,发展规模旅游,使之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

2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

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将城市中的资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矛盾。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从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城市资源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调控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生态关系,合理规划城市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使之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伴随着工业发展而加剧。在桐乡城市规划过程中,首先要使工业布局规划结合城镇规划,防止境外污染型工业向本市转移;要淘汰落后的工业技术,大力推广节约型资源、能源、原材料,减少污染性的工业技术和方法;其次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再次要发展生态型工业体系,建立好重点工业园区。要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机制,把保护耕地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和“三高农业”。从景观生态角度统筹安排城乡园林绿地的系统规划,在保护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良性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具有水乡和基础景观特色的园林式现代化城市。

3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社会的可持续性。除了有效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不同的利益团体中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追求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桐乡的发展现状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关键领域。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桐乡人具有强烈的发展经济意识。而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是以人口为主体的立体结构,并与城市经济、城市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包括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与健康、艺术、体育、价值观念和社会网络等。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

首先,由于桐乡市的发展目标定位于中等城市,因此必须增加人口集聚,人口数量是确保桐乡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特别重视外来人口的管理,在规划中合理安排外来人口及流动人口的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其次,从人文生态角度出发,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完善社区物业管理、社区供给与保障、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等多功能社区中心的结构规划。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大力发展先进的职业教育,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大学适龄人口接受教育的比例,引进人才,搞好科技开发、转化与应用。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是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诞生地、推广者和传承者,只有科学、教育得到发展,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