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测规范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测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测规范

篇1

标准化

(1)农田灌溉标准的作用和效益初探 齐莹

计量认证

(5)水利计量认证评审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王剑影 刘晓辉

质量

(8)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是设计企业追求的永恒主题 赵正阳 余小鹏 高健

简讯

(10)《水利技术监督》、《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工作会议在厦门召开 无

质量

(11)长江干堤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中的质量监督工作 李大峰 王科威

简讯

(13)《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导则》(送审稿)审查会在京召开 无

(13)《泵站拍门技术导则》(送审稿)审查会在京召开 无

质量

(14)规范建设行为强化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柴智光

建设与管理

(17)平原河道水政执法中的问题与建议 任润涛 金瑞清 任润泽

权威信息

(18)关于批准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 无

建设与管理

(19)河南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研究 辛忠 刘天 张靖 李国清

(23)水资源管理多属性决策与风险分析理论方法及应用探析 王磊

简讯

(25)《水利水电工程调压室设计规范》(送审稿)审查会在北京召开 无

建设与管理

(26)湖泊生态治理与管理探索 叶飞 戴如飞 韩琼?

简讯

(28)《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交通设计规范》(送审稿)审查会在北京召开 无

(28)《水库枢纽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送审稿)审查会在西安召开 无

建设与管理

(29)水务一体化管理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赵继军 张辉

简讯

(31)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送审稿)审查会在京召开 无

(31)《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通过审查 无

理论研究

(32)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砂料和混凝土最大密度选择分析 易永军

简讯

(35)国家标准《水土保持工程调查与勘测规范》(送审稿)审查会在京召开 无

理论研究

(36)我国现有技术条件下海水淡化成本构成分析 高玉屏

权威信息

(38)关于批准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 无

理论研究

&nb

sp; (39)南京浦口新城水利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之探讨 孙在赋

简讯

(42)《引调水线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送审稿)审查会在京召开 无

理论研究

(43)饮马河中游地下水库建设的可行性研究 赵百峰 李本怀 李登民

简讯

(45)中国水科院工程检测中心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复查评审 无

(45)天津市水环境监测中心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复查评审 无

工程实践

(46)隧洞开挖中断层和透水层的处理方法 张雪花

简讯

(49)荆江水环境监测中心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复查评审 无

(49)长江中游水环境监测中心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复查评审 无

工程实践

(50)系列混凝土配合比设 尹科宇

简讯

(52)山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复查评审 无

工程实践

(53)希尼尔水库坝体填筑材料设争 余红慧

简讯

(57)四川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复查换证评审 无

工程实践

(58)土工织物在长江口深水围堰中的应用 陆健辉 卢伟华

(61)房亭河口桥t型梁吊装施工技术探讨 陈媛媛 曹庆强

简讯

(63)黑龙江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复查评审 无

(63)珠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复查评审 无

工程实践

(64)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刍议 杨昕馨

篇2

关键词:水利水电;项目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环节多、内容复杂。作为施工企业,既要提供一个合格、优良的建筑产品,又要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必须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进行规范、利学地管理。本文主要针对水利工程的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进行详细的分析,为以后的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水利水电项目管理的现状问题

1、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不严

倘若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制或者质量管理体制不能够落实,在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如工程施工原材料质量不过关,工程施工人员不按施工要求和计划施工,不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记录等等,这些质量缺陷问题势必会对整个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恶劣的影响,不利于水电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2、监督管理不到位

从目前情况看来,由于监督部门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其权威性不够,对外的威慑力也较弱,在执行力度较弱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被强权利用,或者责权不明,或威逼利诱使心态动摇,无法发挥监督部门应该具备的影响力,导致整改工作无法顺利完成。 所以,针对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监督力度不到位、监督机制失灵的现象,应进一步加强监督力度,真正发挥监督部门的作用。

3、项目法人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中,法人制度是关键,然而由于企业的法人意识淡薄, 使得水利水电工程中部分负责人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法人责任制,导致责任主体不明确,从而使得项目管理不能顺利的开展。 因为企业没有按照程序规定建立法人,使得行政部门不得不对工程进行管理, 但是由于行政部门没有实际的操作经验,导致程序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严重阻碍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关于加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策略分析

1、合理建立组织体系

在项目组织体系上,建立现场指挥部、经营管理部、工程技术部、安全监督部、机电物资部、财务劳资部、质量管理部以及综合办公室。 现场指挥部负责对工程的施工成本、进度、安全、技术、资源配置、质量等的协调管理和组织实施,解决现场长期存在轻核算、重投入,轻管理、重进度的问题,使得施工管理和成本管理、合同管理形成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 经营管理部,集计划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结算管理以及合同管理于一体, 重点突出合同管理是关键, 强调合同管理的控制作用。 工程技术部主要负责工程的整体施工方案的设计,以及分项分部施工方案的设计,适应新的设备、工艺、技术以及材料,创新计划,对施工方案进行创新。

2、加强组织管理

组织设计是项目施工前必须完成的工作,有序的工作组织是进行项目施工的前提。按照施工涉及的业务范围不同,在施工单位内部设置安全管理部、财务管理部、项目技术部、质量控制部、项目经营部、机电管理部、现场管理部及后勤办公部等机构。项目技术部、经营部和现场管理部是施工过程中的直接监督部门,其中,技术部主要负责技术方案的管理工作,设计和协调施工组织;经营部则是对施工计划、施工合同、施工财务、施工成本、施工物资等进行管控,以最小的成本完成任务、保证施工质量;现场管理部门主要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把控,使施工活动按照各项原定指标进行。

3、做好项目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主要通过调节成本决策、预测、核算、控制、以及成本分析、审核等环节,在保证施工工期和质量的基础上,减少施工开支,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的活动。成本预测和决策的实质是在项目施工前进行预算和核算的过程,通过准确评定施工的消耗成本,选择恰当的施工工序和施工材料,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成本核算是成本考核和分析的依据,是进行工程施工管理的基础。成本控制是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工作,也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它不仅要求项目相关人员依照工作方案进行施工,而且还强调对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费用进行控制和监督,及时纠正施工偏差,以顺利实现成本预算的目标。成本分析主要按照财务核算信息为参考,对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成本核算是项目竣工验收后对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开支与预算相比较,从而对成本管理工作有效评估,减少计算误差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4、加强质量管理

质量是水利水电工程有效性的衡量标准,也是工程成败的决定因素。施工管理人员必须把好质量关,对每个施工进行严格控制。选择施工材料和设备时,需要检查产品的生产日期,同时对其使用说明进行仔细研究,确保产品的能够正常使用。施工监理单位在工程开工前要对水利水电项目进行放样和测量,要求施工单位及时整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工程现场高程、尺寸和坡度障碍,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审查和验收。加强对施工过程的控制,联合相关部门,建立质量监管体系,促进施工作业安全有序开展。工程竣工后,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对组织方案、施工图纸、技术文件、质量检测报告等施工资料进行整理、审查,确保工程资料的完整性。

5、材料质量管理

材料是构成建筑产品的具体有形物, 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项目工程质量和建筑产品的寿命。因此, 根据施工承包合同、施工图纸和施工规范的要求, 制定详细的材料采购计划, 健全和完善材料采购、使用制度。选择信誉高、规模大、抗风险强的物资公司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供应方, 并与之签订物资采购合同, 明确材料的规格、数量、价格和供货期限, 明确双方的职责和处罚措施。材料进场后, 及时通知业主或监理对所有进场材料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试验, 对不符合要求的材料或产品给予退货或降级使用, 并做好材料进货台帐记录。对入库产品应做好明显标识, 标识牌应注明产品的规格、型号、数量、吨位、产地、入库时间和拟用工程部位。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材料, 如钢筋、水泥等做好材质跟踪调查记录, 避免不合格产品以次充好混入使用, 确保工程质量。

6、现场管理分析

现场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工作程序,通过现场勘查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降低单位损失。现场负责人主要从以下方面对相关施工主体进行管理:制定施工制度,要求施工人员遵守规章制度,按规定生产;改善施工操作方法,采用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注意施工卫生,减少施工现场脏乱现象,为工人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定期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规范施工行为,要求工人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生产;做好施工环境监测、环境整改、医疗急救、职业病预防等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工作,保证施工现场安全。

6、加强培养,提升管理团队的素质

水利水电项目的有效管理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的建设。 即使水利水电项目已经竣工,但是管理团队的建设还是十分重要的。 项目部在管理水利水电项目时,要着力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管理团队建设,将管理团队的建设作为项目管理的指向标,提升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 水利水电项目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创新性管理人才,提高管理团队的整体质量,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人的管理才能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实现水利水电项目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建设之一,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如何提高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对于整个工程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 这就需要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进行规范、科学的管理。

参考文献

篇3

水库水温预测是水利水电工程环评报告中难度较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开展技术复核可以从技术层面客观、公正地评价环评报告中环境影响预测部分的预测方法和评价结论。通过分析水库水温预测存在的问题,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水温影响预测研究工作及技术评估要求,依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同时结合水利水电工程环评及技术审查要求,提出水库水温预测及技术复核要点,并进一步提出水库水温预测研究工作的几点想法,以期为水利水电工程水温预测及技术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利水电;水温预测;技术复核;环评

大深型水库水温分层及其低温水下泄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引起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环境影响评价和技术审点关注的内容[1-2]。水库库区水温及下泄水温预测也是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或相关专题中技术难度较大的一项内容,其预测结论直接影响到环评报告对工程实施后影响的评价及相应环保措施设计的合理性、有效性。从环评及技术评估实际情况来看,水库水温预测是水利水电工程环评工作中容易出现误差甚至错误的部分,该部分内容在技术评估过程中也较难准确把握。本文基于水利水电工程水温影响预测研究工作总结,结合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技术复核要求,提出水库水温预测及技术复核要点,以期为水利水电工程水温预测及技术评估提供参考。

1技术复核总体要求

为客观、公正地评价环评报告中预测部分的预测方法和评价结论,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逐步对环评文件中预测部分内容提出技术复核的要求。环评技术复核是指依据国家相关环境管理要求和技术导则规范,针对重点项目环评报告书中有关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部分开展的技术性复核分析的过程。开展技术复核并非是抛开原环评报告的预测过程和结果重新进行评价分析,而是从技术层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各环评报告中环境影响预测部分的预测方法和评价结论,杜绝在环境影响预测过程中出现“假数真算”、“真数假算”的不良现象,同时也可以弥补长期以来技术评估过于依赖专家主观判断的不足。技术复核的基本原则是以环评报告中的环境影响预测部分内容及建模、预测内容为基础,以国家现行技术导则规范为依据,对预测过程和结果进行计算对比与验证,重点针对环评报告中环境影响预测所采用的技术方法、预测模型、基础数据、模型参数及预测结论进行分析与评价,提出环评报告中环境影响预测部分结论是否可信的结论[3-4]。

2水库水温预测存在的问题

水库水温预测与一般水质预测不同,水温变化可简单描述为水体作为受热、传热的载体,在水动力、气温和水温的交互影响下发生的水体纳热、散热及热量传输过程。影响水温预测结果的因素很多,如水库运行调度方式、水电站调节性能、入流和出流、气温、风速、太阳辐射、支流汇入、上游梯级电站下泄水温等因素[5]。另外,在使用数值模型计算时,模型选用、参数选取、边界条件、初始水温、网格尺度、时间步长、地形概化等对水温计算结果都有重要影响[6]。总结以往环评技术评估和技术复核工作,水利水电工程环评水温影响预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建模基础资料不全

水库水温模型建模基础资料主要包括水文资料、气象资料、地形资料和工程设计资料4大类。水文资料主要有库尾入流、支流汇入、发电出流、泄洪出流、弃水流量、电站运行水位、入流水温等;气象资料主要有气温、太阳辐射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风向等;地形资料主要有库区大断面地形、水库水位-库容-面积曲线;工程设计资料主要有发电取水口分布位置、取水口底板高程、取水口数量及尺寸、泄洪孔底板高程及尺寸、分层取水设施设计及运行方案等。由于建模涉及基础资料较多,对于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在可研设计阶段相关水文、气象等资料比较详细,而对于一般水利水电工程,尤其是在新疆、等实测资料匮乏的地区,建模所需基础资料往往难以保障,导致所建模型无法反映模拟对象的客观情况。

2.2缺乏模型验证资料

模型率定、验证是数值模拟工作的关键内容。在对拟建水库水温预测之前,需选取同一流域、位置相近(最理想情况)的已建水库作为验证水库,并且两个水库的规模、调节性能、运行调度方式相似,已建水库具有较为详实的实测水温资料。国内已逐步开展水库水温原型观测工作,积累了部分水温实测资料,但在已开展的水温观测工作中,存在观测方案、测量仪器以及观测精度不统一等问题,内业数据的整理缺乏系统性。另外,受环评工作周期限制,预测所需的实测资料,尤其是模型的重要边界条件、验证数据等,无法在短期内实测获得,只能通过概化、简化处理,影响预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水温预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验证水库选取不合理;验证水库实测水温资料不足,无法满足模型验证需求;典型时期如封冰期、双跃温层期未验证。

2.3计算范围概化不合理

模型计算范围应包括拟建水库全库区、主要汇入支流及坝下河段。下泄水温沿程恢复预测应在考虑下游河道主要环境敏感目标的前提下,合理延长模拟河道长度至下泄水温恢复到天然河道水温。如拟建水库上下游有梯级电站,应考虑梯级电站下泄水温累积影响。水温预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库区范围计算不完整,未考虑主要支流,导致模拟库容比实际库容小,影响水体纳热、散热能力;下泄水温预测未考虑下游河道主要生态敏感目标,如鱼类栖息地、产卵场,水温减缓措施效果及阈值不明确。

2.4下泄水温计算方法需改进

水库下泄水体为坝前不同层水体混合后的下泄,其下泄水温为不同层水体掺混后的水温(不考虑下泄过程中的能量损失)。环评报告中,下泄水温预测方法大多为直接选取与发电取水口高程同层的坝前水温作为下泄水温,该方法给下泄水温预测结果带来一定误差。

2.5模型预测缺乏规范指导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1993)给出了适用于河、湖、海湾的水质污染物预测模式,但未提出水库水温预测方法、模型及方程原理。2006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印发了《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提出了水库垂向水温和下泄水温数学模拟方法,对水库水温预测工作及技术评估工作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但相关导则、指南均未对水温数值模拟的建模过程、基础资料、率定和验证、参数选取、时间和空间尺度提出具体要求,使得实际工作中水温数值模拟工作尺度不一、深浅不同,导致预测结果的合理性无法准确判定。

3水库水温预测及技术复核要点

依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同时结合水利水电工程环评及技术审查要求,水库水温预测及评价部分应明确以下几方面内容。

3.1计算方法选择

水库水温预测首先应对水库水温结构进行简易判别,方法主要有:α-β指数法、密度佛汝得数法等。在对水库水温结构初步判别的基础上开展水温预测,方法主要有:东勘院法、朱伯芳法、统计法、李怀恩公式等经验公式,以及垂向一维模型、立面二维模型和三维模型等数学模拟方法。经验公式是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多座水库实测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有其适应性和实用价值。但经验法反映的是水温变化的统计性规律,缺乏对水温变化规律的深入研究,在应用上有一定局限性。数学模型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经验法的不足,可考虑气象、水文等交互过程,缺点是所需资料较多、操作过程复杂。根据水库水温结构判别结果,对于完全混合型且下游无生态敏感目标的水库,水库水温可采用经验公式预测。对于水温稳定分层的水库,应根据水库形态特征、调节性能及下游生态敏感目标等进行数值模拟:纵向尺度较小且流动相对较缓的水库水温可采用垂向一维模型计算;水流和水温横向变化不大的河道型水库水温可采用立面二维模型计算;湖库型水库水温若采用三维模型计算,垂向网格尺度应能体现跃温层的变化,计算结果可用垂向一维模型对比验证。当计算硬件、资料丰度和研究人员操作能力等条件满足时,原则上应尽量采用二维或三维模型进行水温预测。

3.2基本资料收集

水库水温预测的基础资料包括地形、水文、河道水温、气象、电站运行调度、发电取水口和泄流孔口位置及尺寸、分层取水方案等多种要素。各项资料应以实测和设计资料为依据,气象资料应采用水库周边气象站台资料经高程修正后加权平均,入库水温资料应收集上下游水文站资料进行插补,或采用临近河流水温资料类比;入库流量、发电流量、泄洪流量和水库水位资料应以设计资料为依据,符合水库调度规程;采取分层取水措施的,应收集分层取水进水口型式、设计参数、运行方案等。

3.3预测范围确定

水库水温预测及评价范围主要包括3部分:库区、主要入库支流、坝下河段及生态敏感区域。库区预测范围应包括从坝址至库尾回水末端,回水变动区的库尾河段不应“舍弃”,该段的水动力和入库水温对整个库区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不可忽略;库区主要支流的入流和入库水温应根据实测资料确定,主要支库不宜简单概化为点源,支库库容的纳热、散热能力应计入模型;下游河段应重点预测水温影响的沿程恢复情况、到达生态敏感区域的水温情况,有灌溉要求的,应预测到达灌区的水温恢复情况。

3.4验证水库选取

选用的验证水库在地理位置上应靠近拟建水库,以相同流域、相同纬度为宜,气象要素、水面与大气的热交换等条件接近;验证水库的规模、调节性能和水温结构等相近;验证水库应有较全的入库、库区及下泄水温实测资料,如无全年的水温实测资料,至少应有春、夏、秋、冬每一季典型月水温实测资料;所在区域如有封冰期,则封冰期至少有一个月的实测水温资料。

3.5计算工况设计

工程运行后,水库所在流域的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变化随机,与工程设计阶段模拟预测的支撑数据必然不同。数值模拟无法穷尽所有可能的工程运行和自然变化情况,但应根据工程特点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计算工况。一般边界条件应考虑丰、平、枯典型年水文条件,加上多年平均状况的气象条件组合;对于大型水电站且下游有生态敏感目标的,考虑历史气象条件、来水水温及水库调度运行等,为反映极端条件对水库水温及下泄水温的影响,针对运行期的高水位、低气温、低来水温度等条件,设置特殊边界条件组合工况;拟建工程上游有已建、拟建电站的,应计算梯级电站联合调度下的水库水温分布情况,预测河段水温的累积影响;采取分层取水措施的,应考虑不同典型年下单层取水、分层取水水温计算工况。

3.6模型计算时间

一般计算全年的水库水温变化情况。为消除模型初始场的影响,模型以同一年的水文、气象等资料循环计算多年后,当后一年与前一年的某一时刻温度场、流场相比满足相对误差要求时,则认为计算收敛,取后一年计算结果作为预测成果。

3.7库区地形修正

在工程可研阶段,库区河道一般具有实测大断面地形资料,实测断面间距少则几百米至1km,多则数千米,无法完全反映全库区地形情况。对于无实测地形资料的水库,研究人员则采用网上下载的DEM地形资料,分辨率和准确度无法保障。地形资料是模型计算最基础和关键的资料之一,为保证地形的可靠性,在开始各工况水温计算之前,应根据工程设计的水位-库容-面积曲线进行地形修正,以保证各水位下概化地形的库容和面积与设计资料一致。

3.8库区流场计算

水库水温分层是流体密度流现象的一种,水库水温分层的形成是库区内流场(包括来流和出流)、太阳辐射和界面热交换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分层现象其实是一种流场和温度场都随时间变化的平衡过程。水温预测应与流场耦合计算,计算结果应首先分析流场,流场结果不符合一般物理规律,则应调试模型重新计算。

3.9下泄水温计算

库区水温预测值的准确度是下泄水温准确预测的关键。应合理率定水动力和热平衡参数,准确把握预测水库库区流场和温度场的分布规律,确定年内库区水温垂向分布结构,通过分析流场分布规律,识别坝前取水层位置、厚度和层内水温,进而分析下泄水温的变化过程。预测结果应选取有实测资料的水库进行对比,判断预测结果的合理性。

4结语

水库水温预测是水利水电工程环评报告中难度较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虽然《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中对水温预测部分的内容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说明,但由于影响水库水温预测结果的因素很多,无论预测模型、水文条件、气象条件、地形修正,还是预测范围、参数率定、计算工况、下泄水温计算方法等,都可能影响到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合理性。鉴于此,对于水库水温预测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开展全国水库水温调研、观测资料收集工作,建立水库水温数据库;统计分析全国水库水温时空变换一般性规律,绘制水库库表、库底水温等值线图。

(2)基于水温数据库,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率定不同类型典型水库热平衡参数,建立不同类型典型水库水温预测热平衡参数参考值。

(3)开展分层取水措施效果评估研究,分析采取分层取水措施的水电站下泄水温变化规律及下游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4)尽快制定水库水温原型观测规范以及水库水温数值模拟指导规范。

(5)加快研究并推出水环境法规化模型,利用典型水库实测资料验证法规化模型。

作者:祁昌军 陈凯麒 曹晓红 翟媛 吴玲玲 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水电环境研究院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参考文献:

[2]张士杰,彭文启.流域梯级开发方案调整的水温累积影响研究[J].水利学报,2009,40(10):1254-1258.

[3]丁峰,李时蓓,赵晓宏.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编写及技术复核要点分析[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20(6):65-68.

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移民安置;规划;补偿投资;概算

1安置规划

水利水电建设征地影响范围较大的主要是农村,农村移民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实施中容易引发出不安定因素的群体。因此,妥善安置征地搬迁的移民[1-4],除了做好有关政策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做好实施安置的前期调查规划工作。

(1)环境容量分析是对安置区生产、安置人口、安置方向、安置行业、安置项目的定性规划工作。移民安置规划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实际情况以及中、长远规划发展,安置容量分析仅对安置容量可能性发生做出建设性建言。虽然各地存有不同的实际情况,但作为经济发展规律,都存在着极为较相似之处。如安置有种植业、养殖业(含捕捞业)及二、三产业(含旅游业)。其中种植业安置容量相对易定量取值,其他行业安置容量的取值较不易,尚需深入做工作。养殖业(含捕捞业)及二、三产业(含旅游业)作为安置移民的环境容量,应该作为预留的潜在资源,而不作为安置环境容量安置。

(2)土地承载环境容量分析,是农村移民生产安置规划的一个重要步骤,土地既是环境要素,又是重要的生计资源。通过已建水利水电工程资料和经验表明,农村移民生产安置必需人均有1份土地,其他二、三产业即使安置了,由于其经济效益的周期性长短不一,在维持生活稳定的最低状况时,还需依赖土地。当然,二、三产业生产安置条件较好的环境,如城(集)镇、交通枢纽、物流集散地可以不依赖土地,或土地生产安置人均占有量可以适量少点。土地资源作为农村安置规划应该注意:一是土地安置标准。兴建的水利工程大多在山区,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坡地在农用土地中的比例较大,因此在考虑有土生产安置时,应根据当地生产水平、生活水平、人均土地占有量以及土地的质量安置移民,保证依靠土地生活的移民生活水平不降低。二是安置环境质量。不足安置容量的规划生产安置人口必需外迁安置,以免征地所在地环境容量的质量受到影响而降低。三是遵守法律法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一些梯地、农田水利配套建设,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但必须严格遵守水土保持法。对于退耕还林面积,必须按国家和地方林业部门的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3)搬迁安置规划。搬迁建房安置是关系到移民切身利益的规划工作,因此该项目规划体现以人为本尤为重要。搬迁建房是生活安置,配套设施应有基础设施以及居民的附属设施。农村移民搬迁一般分集中建房和分散建房的情况。集中建房有时也有2种情况:一是集中建居民点;二是紧靠城(集)镇建房。集中建房要考虑基础设施配套,城(集)镇的基础设施一般比单个居民点的基础设施标准略高。其中略高的因素是用地规模、人口规模。分散建房安置的在可行性阶段可采用集中安置的均值指标,实施阶段应深入工作,使实施安置切实可行。

(4)基础设施规划。一是道路规划有机动车道、人行道。机动车道含居民点中的道路,居民点对外的交通道路。人行道主要是一般人行道和梯道。各种道路的长度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考虑。宽度即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也要依据各种规范要求。道路路面材料,居民点内的道路采用水泥硬化,对外交通道路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二是给排水规划。确定生活用水量、公建及公共服务设施用水量、未预见水量总用水量、工业项目用水量;供水水源地点、水量是否满足供水管材规格长度等;水塔(高位水池)、水质净化。排水体制、污水处理形式,充分利用地形条件,按分散汇集、就近排放的原则布置排水设施。三是电力、电讯、电视工程规划。确定生活用电、工业用电、市政、公建用电等总负荷规划线路长度、变压器。电讯、电视工程规划容量按现状适当宽松。四是绿地景观、环卫规划。绿化体系由沿街行道树及居民点周边成片的防护林地所构成,形成一个点、线相结合的绿色空间,使居民点达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风貌的完美融合。设置、修建垃圾集中点等设施。

搬迁安置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房屋及附属设施地点选址,要根据地质部门地质勘探报告有无地质灾害;为了配合水土保持防治工程,维护山林植被,保护人群健康,控制面源污染,建议规划建沼气池,这样既可以杜绝人畜同居、减少人畜邻居,也可以改善人居环境;搬迁至新址,供水、供电、交通必须是优化方案,即是投资少又能兼顾改善生活、生产条件;耕作的土地应调整至生产半径最小,利于移民生产方便;尽量减少二次搬迁,少占耕地、节约用地;对于土地紧张的地方,居民点考虑原址填垫加高复建,应规划移民的临时过渡方案;受水库蓄水而引起的浸没、坍岸、滑坡以及其他影响的区域应纳入规划中。

(5)专业项目复建规划。专业项目复建规划包括企业迁建、公路复建、码头、通讯、电视线复建、文物保护等。专业项目复、改建遵循原标准、原规模、原功能的原则。此外,还包括:环境保护工程规划、水土保持工程规划、环境保护工程规划等内容。

2补偿投资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处理补偿投资(估)概算,是征地与处理高度概括的统一。既有征地影响损失补偿部分,又有政策处理新增补偿部分,但征地影响补偿是基础,政策处理补偿是结果。无论移民搬迁重建,还是专项城(集)镇复建,征地处理补偿应相当于新址重建类似征地影响实物对象所需的基本费用,因而被称为征地处理补偿投资。

征地处理补偿投资概预算首先确定价格体系。再根据当地物价标准、市场价格综合分析拟定基础单价。建设征地处理补偿投资的构成:农村移民补偿费、城(集)镇迁(复)建补偿费、专业项目复建费、环境保护工程费等。农村移民补偿费:移民搬迁费(含各种搬迁补助费)、居民基础设施费、土地补偿费。该项费用概预算,应保证规划方案实施,不应受限额挤压。居民迁建基础设施费主要有新址征地、场地平整、水、电、路、电信电视等。土地补偿费应满足移民安置所在地调整土地的需求。城(集)镇迁(复)建补偿费:居民、单位搬迁费、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建设费。专业项目复建费:工矿企业、公路、航运、水利、电力工程、电信工程、广播电视、库周交通恢复、文物古迹保护、防护工程。环境保护工程费:水土保持工程、水环境保护工程、陆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生活垃圾处理工程、人群健康保护、环境监测工程、其他环境保护工程。

建设征地处理补偿投资(估)概算应注意的是:凡结合迁移、复(改)建或需要提高或扩大规模增加的投资,由地方政府或有关单位自行解决;原址处复(改)建,应考虑基本过渡费;条件较好的地方,尤其是城(集)镇,应考虑将土木结构的房屋补偿调高一档;室内外已经装修的房屋,应给予补偿;弱势群体的安置可以根据当地生活水平情况,以货币的形式补助;住房困难经济条件差的移民户,应考虑人均住房水平低标准的补助。

3参考文献

[1] 何汉生,康引戎.用科学发展观做好水利工程建设移民安置规划[J].人民长江,2007,38(11):10-12.

[2] 王晓莉,李奕光.浅议水利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中新问题解决方案[J].治淮,2007(8):24-25.

篇5

1四川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实践

作者近年来参与的水电建设项目主要涉及大渡河、金沙江等流域,项目涉及引水式、坝式、混合式等,既有日调节型,也有季调节型,电站多为总装机为100MW~720MW的中、大型水电站,地处偏远山区,建设周期长,影响范围广,环境敏感,个别电站还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本文主要以田湾河流域某梯级电站为例对水电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实践进行梳理。该电站整体规划为“一库三级”,分别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雅安市石棉县境内,涉及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田湾河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电站总装机容量720MW,以发电为主,兼有治理沿岸泥石流,保护生态的功能。

1.1项目环境监理组织机构设置项目采取以“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的环境监理项目部参与项目环境监理工作,设置总监、副总监、专职环境监理工程师(包括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和环境工程专业监理工程师3类),根据项目特征,邀请了由水电、环保、水保、渔业、林业等行业内资深专家组成的专家顾问组,用以解决项目监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指导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

1.2环境监理主要工作方法及程序该项目属于中型水电工程[8],施工区具有点多、工作面分散、时间跨度大、监督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因此施工区环境监理采取驻场监理的方式为主,辅以仪器监测。工作中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对“水、气、声、渣、生态、移民、批建符合性、风险防范”等采取现场全面巡视检查和重点旁站监理、仪器定量检测分析以及书面报告和下发指令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对水电站工程施工区和工程影响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行全过程动态监督管理。对于不同的环境监理工作内容,分别制定工作程序。本项目环境监理工作流程见图2。

1.3环境监理主要工作内容及成效

1.3.1制度建设及动态信息管理通过进行制度建设和进行动态信息管理,完善项目环境监理手段,促进环境管理要求落实。在工程建设初期,环境监理单位根据项目特点编制《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管理办法》,同时根据项目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及要素编制《建设施工区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考核细则》,办法和细则的出台为考量环保工作的完成状况与质量及工程建设中各参建单位相关行为是否符合环保要求设置了准绳。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要求、跟踪落实,文件存档,信息共享”对环境保护信息进行动态管理。

1.3.2设计核查该项目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和内容较多,设计阶段同环评阶段相比,工程建设情况和环保措施情况存在变化。因此在环境监理工作开展前期,环境监理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与环评及批复进行全面核查,及时纠正设计缺陷,保证后续工作的开展,尽量减少设计缺陷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核查工作在整个环境监理“全过程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后续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夯实了基础。

1.3.3环境要素监理环境监理按照主要环境要素制定监理计划和实施细则,并按照计划实施监理,监督施工单位是否按照环评报告及其批复要求落实各项措施,为建设单位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对项目环境要素的监理在减轻工程对区域环境不利影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水环境。主要分为废水处理和水环境质量达标两个方面。为防止砂石骨料系统废水、混凝土搅拌废水、基坑废水等生产废水对流域水质造成影响,严格禁止废水未经处置和不达标排放,通过抽查取样监测的手段进行考核。审查水库蓄水前的清库方案是否符合要求,防止蓄水后污染物对水质及水库安全的影响。(2)大气环境。掌握污染源同敏感点之间的关系,落实临时工程及运输过程中大气污染源控制措施。对砂石骨料加工和交通扬尘采取湿法降尘措施,道路无雨日进行洒水作业,物料运输采用罐装或封盖运输,优化爆破工艺和流程,控制粉尘产生。对施工机械、车辆根据国家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进行进场控制,在隧洞开挖和大坝堆砌的过程中,由于大量的施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的使用,导致扬尘等对大气环境影响明显,需制定监理实施细则对项目运输计划、降尘措施等进行全面监理。(3)声环境。通过对固定声源(砂石料加工)、流动声源(运输车辆)、瞬时声源(爆破噪声)进行分类,掌握其特性(强度、位置等),并根据其同敏感点的位置,需按照环评要求优化施工布局,采用低噪声设备,加强设备的定期保养维护,合理布置施工时间,对周围敏感目标(居民点)进行告知解释等措施减少和噪声扰民,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和居民的正常生活。(4)固体废物。主要掌握各固体废物产生的类别、性质、数量、处置去向。工程弃渣是否按环评要求进行渣场选址、建设、堆放和恢复;生活垃圾是否按照环评及批复要求专门收集处理;严格控制各类弃渣、生活垃圾等随意堆放,进入河道等行为。(5)生态环境保护。为减缓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监理工作主要从水土保持监理、动植物保护、景观生态恢复3个方面开展工作。环境监理根据主体工程和辅助、临时施工总体布置要求严格监控施工征占地范围,并根据实际情况要求承包商避让特殊生境区域,及时处置由于边坡、道路开挖过程中产生的土石方,落实采石场、取土场、弃渣场的水保设施实施情况,确保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及批复要求,并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特别重视“临时占地恢复”,对完工的临时工程及弃渣场要及时进行覆土恢复。了解区域动植物种类及分布,特别重视珍稀保护物种的调查和保护。严格控制施工及其影响范围,严禁越界砍伐、采石、采砂、捕捞等行为,严格落实“挂牌保护”、“移栽保护”和“增值放流”等生态保护措施。工程施工涉及自然保护区应执行国家和地方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规定。(6)人群健康。检查施工区公共卫生,严格检查疫情防疫情况。主要通过对人员定期有针对性的体检和对施工区定期防疫、消毒,建立疫情报告和环境卫生监督制度等措施防止特征流行病疫的发生和传播。(7)移民安置。对工程区、影响区需要搬迁的安置的居民逐一登记造册,落实安置时序、方法及过度措施,明确搬迁费用的来源及落实方案。对搬迁区的环境影响进行控制,必要时建议建设单位对移民搬迁进行专门监理。(8)环境风险管理。由于电站汛期泄洪和排沙,造成下游水位迅速变化,威胁下游居民生命安全。环境监理部巡查并与业主单位沟通后,在减水河段岸边设立警示牌,开展对当地群众进行宣传,有效地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在发生暴雨和洪水期间,立即停止施工,并及时利用盖板将沉淀池封闭,以防止废水扩散。要求各单位完善环境风险应急管理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救援演练,充分树立风险预警管理意识。

1.3.4环境监测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监理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根据环境监理方案在不同阶段编制环境监测计划,利用噪声仪、pH计、粉尘仪、便携式COD测试仪等便携仪器对部分环境要素进行环境监测,其数据用以指导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和计划制定。

1.3.5宣传及培训做好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建设单位的高度重视,更要发动广大参建人员积极参与。为此,转变和提高参建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其主动参与性成为环境监理的重要工作内容。项目通过编制和定期宣讲《项目环保手册》及相关学习资料、制作环境监理工作简报、设立宣传标语等形式提高建设单位及施工建设单位的环保意识,显著提高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环保要求的落实,有效地促进了项目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后期的试运行及验收工作夯实基础。

2目前影响水电行业环境监理的主要问题

在全国环境监理试点工作开展12年来,从初期的摸索到现阶段已有超过23个省级行政区全面或在关键领域开展环境监理,全国环境监理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但由于目前环境监理工作总体仍处于试点阶段,因此水电建设环境监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1环境监理法律支撑不足目前环境监理虽在各试点省份积极开展,但从全国层面来讲仍存在相关法律文件支撑不足的问题,此状况影响到各省乃至全国的环境监理管理和专业化水平的发展,使整个行业的科学化和标准化建设受到一定制约。

2.2流域环境监理工作缺乏统一标准和工作程序就水电行业来讲,缺乏以流域为单元的环境监理管理制度和标准。环境监理工作包含了项目蓄水和试生产等阶段,目前流域水电项目多为梯级开发,而梯级上的每个电站环环相扣,在同一流域某个电站的环境影响其实往往是上几个电站环境影响的延伸,环境监理尽管依据环评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开展工作,但各个电站的建设单位不尽相同,因此环境监理也只能各自为战,对全流域的涉及到的个别环境要素不能形成统一认识。

2.3与工程监理体系的衔接程度不足按照“三同时”制度要求,环境保护设施必须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这就要求环境监理必须加强同工程监理之间的衔接。目前,工程监理各项规程、规范、体系已比较健全,而现阶段环境监理在同工程监理相互交叉的工作内容中相互之间的衔接制度、规范和责任主体均不明确,尤其是在环保措施实施计划安排、施工过程检查、文件体系审验等方面,更应加强沟通。

2.4环境监理介入时间相对滞后水电工程存在建设工期长、工程内容多和分层审批等情况,环境监理原则上来讲在“三通一平”之前就应该介入。但目前水电建设项目往往是项目已进场施工后才引入环境监理单位,出现介入时间相对滞后的情况。通过实践和调研发现,在水电站建设前期大面积开挖可能会造成环境影响,若环境监理早期介入,则将提高项目的环境管理水平,更加有效地减免对项目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

3措施或建议

3.1加快环境监理立法体系上层设计环境管理工作由“重两头轻中间”的哑铃型向全过程转变的过程离不开法律体系的上层设计。1978年,环评法颁发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始慢慢发展,到如今成为环境管理的最重要和最完善的制度,也是因为其“上层立法体系”在不断发展和逐渐完善。因此,环境监理的全面发展也需要建立在逐渐完善的法律体系之上。

3.2加大环境监理的推进力度环境监理通过多年试点,已形成了基本的工作模式,但各行业环境敏感和技术要求不尽相同,因此相关部门需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各行业的环境监理试点工作思路,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规范环境监理工作,以确保环境监理作为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重要辅助手段的有效性。通过推动环境监理,促进环境监理的早期介入,提高项目的环境管理水平,有效地减免对项目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

3.3加强行业自律和管理在全面推行水电行业流域规划的同时,应加强流域环境保护综合协调管理,应倡导建立以流域为单位的环境管理机构,可通过成立流域行业协会等方式对流域内实施环境监理管理的单位进行统一化管理。明确主管部门,搭建市场运作和信息化平台,协调政府监管与社会化监督,加强对监理单位、监理人员、监理项目监管,引导建立行业自律协会,支持和促进水电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3.4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衔接

3.4.1积极参与图纸、施工方案会签工作加强对环境保护相关设施施工方案、图纸等会签工作的参与程度。按照现行监理体制环境监理很难在第一时间知晓相关方案、图纸的批复情况。施工单位获批后直接施工极易产生工程内容仅满足施工要求而不一定满足环保要求的情况。因此,环境监理应会商工程监理单位,对涉及重大环保内容的施工方案、设计图纸等进行会签以促进环保措施更好落实。

3.4.2增加监理指令一致性在主要环境保护设施施工过程中,需要环境监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下达整改要求或指令时,应在会商工程监理和征求施工方意见的情况下下达,避免指令不一致或者出现矛盾、重复的指令,增加施工单位整改的可执行力度。

3.4.3成立专家顾问组水电建设项目建设工期长、涉及专业和环境敏感点多,为确保监理工作顺利完成,解决监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可在项目实施工程中邀请由水电、环保、水保、渔业、林业等行业内资深专家组成的专家顾问组,采用专家座谈、定期调研检查等形式开展工作,用以解决项目监理工作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指导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

3.5健全从业人员培养机制,提高从业水平为保证水电行业大力发展的同时,相关环境监理工作配合到位,还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各类技术培训,可增设环境监理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增加高级技术人员的培训及资格认证,逐渐建立标准化的行业教育体系,提高行业的专业水平。

4结语

篇6

关键词 :水环境监测在线监测动态监测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水环境监测在防治水污染、制定水环境标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水环境严重的污染现状危害着人类社会,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水环境的监测工作的力度。而目前,我国的水环境监测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要的是人们的重视不够和监测技术的落后。我们要汲取历史教训,实施在线监测、动态监测或遥感监测等更高效的监测技术,来提高我国水环境监测工作的时效性。

1水环境监测现状研究

在水环境监测的发展历史中,有关人员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完成了两次全国性水质调查评价任务。在目前水污染严重的情况下,水环境监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1 缺乏统一管理

以流域为单元对水资源实行管理是当前国际上水资源管理的共同做法,我国环境监测从原来的点源、区域监测转变到流域监测管理。长期以来“分割管理,各自为政”所形成的惯性,一些区域水资源管理者过分注重区域利益,忽视全流域的利益,流域管理的理念还没有被完全接受。实现流域控制与区域控制有机结合,仍然是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两者在微观上的结合,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评价体系,根据不同流域、流域内不同河段、不同的水利水电工程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程度以及对流域全局的影响程度,划定流域机构的直管范围,做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

1.2 监测站网需优化

国控站点经过两次优化,从宏观上可以反映我国的整体水环境质量状况。但是,依靠现行的水系国控站点不能及时反映“三河”与“三湖”治理效果,还应按行政区划分为省控和市控点。由于我国存在水利与环保两种监测系统,对同一水域出现重复监测的现象,切需要更高的管理层来实现监测站网的优化配置,应该出现以流域管理为中心监测网络体制,根据特定的监测目的布设具有代表性的断面,以求全面反映水质变化状况。对不同水体采用固定一致的布点方法和频率是不够科学合理的,水体的布点兼顾一定的布点原则,如在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湖泊、水库、河口的主要出口和入口,河流主流、河口、湖泊和水库的代表性位置等,监测频率可依水量水情而定。

1.3 选取监测参数不能全面反映水环境状况

我国城市河流及各大水系均以有机污染为主。监测指标中表征有机物的项目均为综合性指标,不能平等地反映各断面的水质污染情况。 水质监测的主要水质参数有无机、重金属离子、营养物和微生物,传统方法是利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及生物方法来测定其浓度,其中一些参数只能对水质起描述作用,并不能全面反映水质问题。一方面水环境监测项目缺乏针对性,出现对某一些污染程度较轻的项目进行反复地、重复监测的问题。

1.4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还没有达到一个项目一个标准分析方法的最低要求。现有的标准分析方法不配套。对于国家重点控制的水中污染物也缺乏简易、快速的现场分析方法,造成在应急监测中对污染事故往往不能及时判断、分析。发达国家在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上已经形成了系列化,考虑到一些国外仪器不适合我国水污染严重的国情,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任务是开发出适合我国水质监测的系列仪器,使一些国外仪器国产化。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仪器的研发仍然任重而道远。

1.5水环境监测质量有待于提高

水环境监测站的质量保证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监测队伍的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水环境监测是一种政府行为,更需要有专业水平的技术人员参与。水质监测报告仅是我国水环境的一张“化验单”,没有建立相应的水环境监测数据库,对已有的水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利用不够,缺乏对数据的深入利用,这是我国的水环境监测数据缺乏权威性的根本所在。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水环境数据不能及时上报,造成水环境信息的采集与处理的实时性不强。

2水环境监测发展方向

对于今后的水环境监测工作,我们应当认真汲取历史教训,科学治污,尽量少走弯路。从决策上预防污染,防患于未然。尽管我们一再强调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真正做到统筹考虑, 最大限度地减少新污染源的产生。还是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政策和环境法规,强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加强综合防治。全面实行清洁生产,做到既节约资源、提高效益,又削减污染。保障足够的生态用水;加强监测和科研,提高投资效益比。监测是基础,只有准确快速的监测网络,才能摸清底数, 对症下药。未来监测的主要发展方向体现在以下:

2.1在线监测

积极发展在线监测,提高监督监测能力。经过不断实践,在取得丰富的在线监测技术基础上,废水CEMS将会在全国各地全面铺开。建立有效的生态监测机制,全面真实地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状况。生态监测克服了理化监测的缺陷,它有理化监测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和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在环境监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具有多功能性;监测灵敏度高。建立监督监理快速反映队伍,为监理执法撑硬腰杆。合理利用水资源、切实改善水环境,努力做好水环境监测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用水安全。

2.2动态监测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水环境的监测应实行水污染的动态监测。水污染动态监测是在常规水质监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针对水污染特点,在时间或水质水量方面进行动态的同步监测。在监测项目、时间、频率以及监测范围方面,是根据各河道污染的主要水质指标,分河段按不同水情和污染状况,采取不同监测频率, 对河道水污染进行跟踪性或监视性监测,以确定污染的影响范围与程度, 便于管理部门及时采取对策。同时,动态监测能及时掌握河道水量水质变化。水污染动态监测信息传递,要做到迅速、准确,以提高监测资料的时效性。

结束语

当前我国水环境依然处于不断恶化之中,相应的监测任务越发重大。近年来水环境监测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常规监测日趋成熟,水质自动监测正有计划地逐步开展。我国水环境监测方法可以归为三类:自动监测,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的水质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进行;常规监测,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标准分析方法;应急监测,凡有国家认可标准方法的项目,必须采用标准方法,没有标准方法的项目,采用等效方法进行测定。 在水环境污染现状日益严峻的今天,对其监测的发展越来越受人类重视。在线监测、动态监测以及遥感监测将成为水环境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环境监测[M].北京高等教育社,1996.

[2]李树楷:全球环境、资源遥感分析[M].测绘出版社,1992.

篇7

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的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在生态保护方面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和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时并重,才能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措施,狠抓管理,才能实现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1 水利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活动和工业的应用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生态环境, 其中,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尤为严重。由于河流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不断加深,当到达某一程度后,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现在人们已提高了环保意识,并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河流生态的保护,在进行大型施工时,会严重影响其周围生态环境,以及自然河流生态系统,其主要体现是,第一,河道的改变,直线化以及河床的硬质化,人工渠道化的影响非常显著;第二,破坏了河流的联通性,由于堤坝施工,在一定程度上阻挡河流的连通性。因此,在水利工程设计开发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这些不良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可能降低对河流生态的破坏,以使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持稳定和平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不断的进行了河流整治和防洪防涝的建设工程,这些工程对改善民生都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如此我国更是不断引进新型技术材料以保证生态建设的平衡,例如采用了绿化防堤,生态护坡等技术,虽然如此但是在意识上仍旧存在着一定的不够重视、片面的问题,对于水利河流生态的保护建设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技术措施,在建设中缺乏实施设计的标准和依据,因此我们亟需一个完整规范的科学体系支持河流整治水利工程的建设。

2 水利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过程中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中,会使用大量大型施工机械设备,以及车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有害气体对空气质量影响,除此之外,在运输砂石、水泥、煤灰等材料时,也会产生大量灰尘,以及扬尘,这些灰尘都会严重影响空气的质量,另外,建筑材料在储存过程中,还会挥发一些有害气体,这不仅会影响工作人员的健康,还会影响周围民众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会严重影响水利生态环境。

2.2 施工对当地土壤结构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水泥石灰水等材料容易渗入附近的土壤中,严重的会造成耕地的破坏,对河流的改造等工程也会造成土壤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当地的环境,所以我们在施工搓成中要加强环境管理,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减少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最大程度的实现和谐建设和发展。

2.3 施工对水域的影响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品,土石等材料以及在施工中产生的污水,如果没有经过合理的净化和排放容易在降雨的情况下汇入当地河道,甚至造成水源的污染。

2.4 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常理下,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大气环流,但是由于在一个地区修建了大中型水库等水利工程之后由于对当地的水体和湿地面积造成了影响也就间接的影响到了当地的气候环境,从降水、气温、风环境等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5 对水生态的影响

对于水利工程来说对水生态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主要来说水库的人工径流调节改变了自然河流的周期规律,对河流的改造直线化导致水流流量以及流速的变化,这种改变又会影响和河流中鱼群种类和组成,造成整个水生态的环境影响。

3 水利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的重点措施

3.1 加强保护生态的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所以说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必须首先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施工过程中,各个分管施工单位要明确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任务和范围,采用科学的施工方式将施工对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从每个过程中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也就保证了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从而实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3.2 政策上的完善

必须要完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整个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必须从法律的高度对工程设计和建设单位进行约束,从政策上把环境保护和生态问题作为工作的根本,对不遵守法律规范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的建设项目要重新进行评估和审查,从而对水利单位产生一定的威慑和引导,形成一个良好的建设环境。

3.3 坚持协调发展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对人与自然和人与环境的关系足够重视,这是经济和生态系统发展的基础,只有保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发挥在那才能遵循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生态环境的发展,改变传统粗放的管理方式。

3.4 坚持循环再利用原则

在水利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包括共生互补原则。主要包括,工程在处理运行、施工和生态问题上的科学规划,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自然环境和工程的平等发展达到共赢的结果。

3.5 全面管理施工

在水利这种大型的工程施工中,有必要进行全面管理,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经验,以采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进行全面施工管理,以确保安全生产。在建设水利工程时,我们要确保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共同协调发展,从而使水利工程建设在保证工程效益的基础上,确保生态环境效益,另外,还能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防止日后发生重复建设、以及修补等问题。通过全面的管理,同时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6 水利工程施工生态

对于环境生态的处理主要是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环境管理来说尤为重要,运用共生原则,要化害为利,具体来说可以结合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利用工程弃渣来填筑平地,能够减少工程造价增加生态效益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合理调度水库及其他水利设施。对于基础工程开挖的过程张产生的大量废渣的对方也是需要及时处理的,工程的施工以及生产生活场所也需要占用土地资源,这种情况下设计不合理的话就会严重浪费土地资源。如何节约用地节约资金和劳动力就需要按照共生互补的原则,在施工中要遵守循环再利用的原则,从而在废弃物的处理上保障生态环境。另外在书库调度中除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生产之外还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消减客服深水、静水等对生物群落的不利影响,通过对水利工程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生物的科学安排设计,提高水库自身的自净和循环修复的能力,另外注意外来物种的引入,避免没有天敌产生的灾害。

3.7 水流的有效控制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注重全面规划和科学安排,将临时建筑物和永久的建筑物进行科学结合,减少临时投资,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和恢复的费用,提高施工进度,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是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对施工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也是施工的有序顺利进行的基础,对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环境生态的保护也是必须的,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应对当地的植物和动物的环境栖息创造条件,建立符合生态学的鱼道等。从而从生物上保障当地的生态平衡。

篇8

关键词:WTO 水环境 节水灌溉 标准化

1 前 言

标准化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撑,也是我国加入WTO后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我国标准化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建成了一套基本上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面临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加入WTO的新形势,我国标准化工作仍然存在着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如何适应发展国际贸易和服务国际贸易的需要,如何与国际惯例接轨,是摆在我国标准化工作面前的新课题。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已达1000种以上,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约占非关税壁垒的60%~70%。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表现在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方面,正日益成为调节国际贸易的杠杆,成为最难对付的贸易障碍。

2002年元月科技部召开的全国科技会议提出,要实施人才、专利、技术标准三大战略,并将“重要技术标准”列入2002年要实施的12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中;9月在成都举行的中国科协学术年会上,加入WTO后的对策研究成为年会的主题和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加入WTO后开展技术标准研究的重要性。

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按照WTO国际规则运作,无疑这会对我国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带来强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水环境和节水灌溉作为我国水利部门(行业)中的领域,当然也不例外。 2 中国水环境和节水灌溉标准化概况

2.1 水环境

环境标准是评价环境质量优劣程度和企业环境污染治理好坏程度的尺度,也是相关行业环境保护主管单位进行环境管理、监督执法的基础依据,是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的具体化、指标化,是贯彻实施我国各项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标准依据。无论是环境规划、环境治理、环境评价、取水许可、排污收费、环境技术开发和产品生产等活动,都离不开环境标准作依据。

水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水利系统经过努力,现已建成了以251个水环境监测中心为核心,2861个各类水质监测站点为基础,覆盖全国江河湖库的水质监测网络体系;已有51家水环境监测中心的实验室通过了国家级计量认证,占水利系统质检中心的61.4%,它包括了部、省、区域和流域的水环境监测中心。

2.1.1 水环境法律法规与规章等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以来,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水环境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这些均为水环境标准的贯彻落实与执行提供了执法依据。主要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和法规。

主要的行政法规及法规性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等。

主要的部门(地方)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污水处理设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珠江河口管理办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水文设备管理规定》、《境内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已正式,共6篇21章742条,其中第六篇 水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 共2章24条。第1章水环境影响评价,共有强制性条文8条,摘自《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DJ302-88(试行)和《江河流域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L45-92。第2章水环境监测,共有强制性条文16条,摘自《水环境监测规范》SL 219-98、《水质采样技术规程》SL 187-96和《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99。

2.1.2 水环境标准体系

水环境标准体系是对水环境标准工作全面规划、统筹协调相互关系,明确其作用、功能、适用范围而逐步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我国水环境标准体系,可概括为“六类三级”,即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水环境卫生标准与水环境基础标准、水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和水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六类,与国家级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三级。

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水环境卫生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其它的水环境标准为推荐性标准。截止到2001年9月底为止,由国家环保总局主管颁布的水环境国家标准370项(不包括水环境卫生标准),占环境保护国家标准总数的65.3%,可见水环境标准在整个环境保护标准中的地位。水环境卫生方面至少有国家标准10多项。

水利部颁布水环境行业标准55项,其中水利部系统的国家级标准物质(二级)29项,水质分析测定方法21项,水质采样标准2项,水环境监测规范1项,水环境检测仪器、设备校验方法1项,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1项。拟编标准9项,起草标准1项,征求意见1项,送审标准1项。

此外,制定水环境行业标准的相关部门还有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建设部颁布城市供水、生活饮用水方面的标准10多项,国土部颁布了地下水检验监测方面的标准等。而在“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中,水利工程中的供水节水专业门类所列13项标准中,只有1项已颁,其余12项一半仍处于拟编状态。

2.2 节水灌溉

国家、地方和各部委的节水灌溉方面的法规、条例、规章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通知、灌区管理暂行办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农业节水灌溉条例等。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中,涉及节水灌溉领域的有3本标准共17个条文,即节水灌溉技术规范、泵站施工规范、泵站设计规范。在进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必须强制执行这些条文。

《强制性条文》的,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推动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利工程建设活动的过程和环节的技术控制,有利于整顿和规范水利工程建设市场秩序,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它的与实施,是进行标准体制改革的切入点,是向建立由强制性的水利技术法规与自愿采用的技术标准相结合的新体制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

节水灌溉标准的制定有水利系统、农业系统和机械系统等,其标准种类分为国家、行业、地方与企业标准等4类。根据最近出版的“水利技术标准汇编 灌溉排水卷”统计(截止到2001年12月底),已有该方面的标准119项,其中国家标准(GB)25项,水利行业标准(SL)37项,机械行业标准(JB)57项。119项标准中农用泵标准51项,占总标准数量的42.8%,节水设备与材料标准44项,占40.0%。 2002年8项农业灌溉设备国家标准批准,从8月1日起实施,8项标准的名称如下: ·农业灌溉设备 灌溉阀的压力损失试验方法 (GB/T 18688-2002) ·农业灌溉设备 小型手动塑料阀(GB/T 18689-2002 ·农业灌溉设备 过滤器 网式过滤器(GB/T 18690.2-2002 ·农业灌溉设备 过滤器 自动清洗网式过滤器(GB/T 18690.3-2002) ·农业灌溉设备 止回阀 (GB/T 18691-2002) ·农业灌溉设备 直动式压力调节器(GB/T 18692-2002) ·农业灌溉设备 浮子式进排气阀(GB/T 18693-2002) ·农业灌溉设备 非旋转式喷头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18687-2002)

在“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中,水利工程中的灌溉排水专业门类所列50项标准中,30项已颁,其余处于起草、拟编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标准中水利系统制定的仅有3项,即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99)、泵站设计规范(GB/T 50265-97)与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J 85-85)。

节水灌溉标准的分类,在“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中是按综合技术、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材料、试验、设备划分的。也有按综合、工程、管理与材料设备或工程、产品、方法、基础与环保划分的。

3 加入WTO对水环境与节水灌溉标准化的影响

3.1 加入WTO对水环境与节水灌溉标准化的机遇

首先有利于促进思想观念转变,提高我国国民的水环境保护与节水灌溉意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促进我们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转向市场经济轨道,加快国内各项法律制度的建立或完善,使我国水环境与节水灌溉标准化进一步与世界接轨。

现在,许多国际环境条约、公约都把贸易措施作为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规定了相关贸易条款,控制跨国界的污染转移,保护候鸟、鱼、海洋动物以及濒危物种及其它们所处的栖息地,控制危险产品和物质的危害,保护全球生态环境。

我国加入WTO,就是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国际竟争中遵守“游戏规则”,转变思想观念,这必将迫使我们对水环境保护与节水灌溉有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有利于提高我国水环境与节水灌溉技术水平以及水污染防治产业和灌排企业的结构调整。“入世”后,随着我国与发达国家更加全面广泛地接触了解,积极引进、吸收、消化国外水环境与节水灌溉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充实和完善我国技术标准,提高我国水环境与节水灌溉技术水平。WTO/TBT规定:各国制定有关技术法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和检验制度等,需提前6~8个月将之通报各成员国征求意见,通过这一规定,我们可以获取其它场合无法得到的技术资料,了解高新技术发展可能对水环境与节水灌溉的影响,提高技术、工作水平。

“入世”后,水环境污染防治产业和灌排产业在面临严竣挑战的同时,可以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一些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原则的技术限制,这有利于我们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吸收,提高我国该方面的技术水平,进一步发展。

入世后,国外新的水环境污染治理设备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会源源不断输送到我们国家,我们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挑选适合于我们不同区域治理和使用的设备和技术,从而改善我们居住的环境、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有利于信息交流和提高水环境和节水灌溉设备与产品的监测、检验水平。积极利用我国作为WTO成员国中发展中国家这一条件,要求其它经济发达的WTO成员国在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制定方面给予技术援助。入世后,世界各国的标准信息交流加快,有利于我国监测、检测分析方法与国际标准的接轨,为数据的可比带来了便利,有利于提高监测、检验水平。可促使水环境实验室与节水产品检测中心化验人员严格按质量管理手册操作,自觉学习国际标准的检测分析方法,从而提高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

3.2 加入WTO对水环境与节水灌溉标准化的挑战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水环境与节水灌溉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与WTO的通行规则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对我国水行业相关部门参与国际竞争,在具体执行技术标准时将会带来许多问题

目前,我国水环境标准虽有一定的数量,但在质量(技术指标值)和某些标准的数量上如水环境基础标准、水生物监测标准等方面还落后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如ISO水质取样标准共20项,我国仅有4项;ISO生物方面的水质监测和检测标准共有49项,占全部水质分析方法的28.6%,而我国仅有4项,占3.3%。

还有相当一部分节水灌溉标准比较陈旧,有些标准10多年都没有修订过,未能在标准中及时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根据统计,53项现有节水灌溉标准中标龄10-15年的有23项,15年以上的有4项。节水灌溉标准中,产品标准占的比例较高,而采标率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节水灌溉器材设备规格品种不全、附属部件和管件不配套、材质不配套、管道连接施工工艺不配套、设备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不高等,这些均与标准的制、修订跟不上有密切的关系

在水污染防治与节水灌溉产品标准化、推进灌溉设备国产化、成套化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与WTO的通行规则也有相当的差距。

首先“入世”可能加重我国的水环境污染。“入世”后,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原则,外商将享受“国民待遇”,进入我国投资的外商企业必然增多,设备、工艺进口范围也必然进一步扩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耗必然加快,将形成新的环境压力。引进项目增加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部分项目缺乏全面评价的情况。目前,国内环境法制还不十分健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人治”的现象;有些地方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惜牺牲环境代价,盲目招商引资,追求经济泡沫式增长”的短期行为。因此,可能给有些不法外商可乘之机,转嫁环境污染,结果引进一些污染严重的项目,加重我国的环境污染,造成环境公害或资源的过度消耗。另外,由于我国水环境标准还相当宽松,会使那些重污染工业迁入我国,也加大了环境压力。

第二“入世”对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水环境保护与节水灌溉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政府及其公众对水环境与节水灌溉关注的程度、要求不同,因此决定了资金投入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各国水环境保护与节水灌溉标准严格程度上的参差不齐。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生产力水平还相对较低,环保标准与节水灌溉标准也相应要求较低。如在饮用水标准方面,美国制定了有关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相应技术法规,而我国目前还是空白;水质指标数量方面,欧共体共56项,美国共52项,而我国只有35项;指标中有机物指标美国多达27项,而我国仅有7项。因此,入世后,在WTO统一游戏规则下,必须消除因环保标准的差异给产品竟争力不同带来的影响。这样就向我们水环境保护与节水灌溉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一时可能会难以适应。

4 加入WTO水环境与节水灌溉标准化应采取的对策与建议。

“入世”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水利、农业、环保及机械等行业应对“入世”将给水环境与节水灌溉标准化带来的影响有充分认识。在机构、人员、资金上给予保证,并逐步加强。

4.1 提高我国水环境保护与节水灌溉标准,与国际标准接

WTO允许其成员采取保护人体健康、动植物健康、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措施,同时也对这些措施的使用进行限制,以确保不被滥用为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这就是说,在贸易中附加环境要求,有些是合理的,但有些被利用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

作为我国环境政策,一方面要反对有些国家设置过高的环境标准并以此为理由限制我国产品向其出口,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我国自己的水环境与节水灌溉标准。在符合国情国力的前提下,使我国水环境与节水灌溉标准尽可能与国际标准靠近,这些标准包括产品的环境标准、企业质量、环境管理标准等,使我国不会因达不到对方的环境标准等而受技术壁垒所阻。

4.2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灌排与水环境保护产业,推广实施ISO 9000、14000国际标准

充分利用“入世”的有利因素,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节水灌溉与水环境保护产业,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以防止美欧国家利用它们的先进标准构筑技术壁垒,搞垮我国节水灌溉与水环境产品制造业。加快技术开发和应用,顺应世界潮流,扩大灌排与环保产业经营规模,增加发展后劲,走出一条自我发展的新路子。国家应制定和实施与ISO9000、14000国际标准配套的国内法律法规,以及适合国情的质量、环境标志法律法规,在全国范围强制推广实施与建立清洁生产和绿色产品及绿色标志认证体系。

4.3 完善制度建设和强化执法力度,加强企业自身的建设

应当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环境资源方面的制度建设,促进灌排产业、环保产业和环保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入世”的有利时机,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即竞争—规则—诚信—学习—团结—竞争。节水灌溉设备的生产企业分属于机械、冶金、化工、农业、水利、轻工等多个部门,而最大的使用者是水利行业,因此需加强行业管理,推进技术进步,一致对外,而不是在国内互相进行不正常的竞争。

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外商投资项目中的实施力度,保证环保部门的发言权和一票否决权;完善监督措施,防止长官意识,严格环境执法,防止发达国家通过污染转嫁对我国实行“生态侵略”。清理和整顿与WTO/TBT协议不相符合的法规政策,提高公众参与制定环境政策法规的机会。

4.4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节水灌溉与水环境活动,表明我国立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意味着我们应遵守世贸游戏规则,同时也意味着以后中国可以参与制定其游戏规则。因此,我们应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现在和将来对水资源节约使用与水环境保护方面的讨论和谈判,表明我国在该问题上的立场,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公正、合理的结果。

积极争取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节水灌溉与水环境的工作,组织更多的标准化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把我国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充分利用标准的协调功能,针对由于标准差异引起的贸易技术壁垒,开展双边的标准协调工作。

4.5 扶植培育检验市场和实验室认可

在国际贸易中,仅协调标准不能产生消除贸易的技术壁垒,而协调检验和质量认证同样是重要的。特别要注意培育检验市场,积极争取更多的检验机构与国外有权威有影响的检验机构合作,争取成为其,受理委托检验,下厂验货、产品认证等业务,有利于企业消除技术壁垒,促进出口。积极参与国际、区域性组织的有关标准、认可、认证和检验实验室的互认活动,争取签定各种类型的多边和双边的互认协议,既可减少重复检验、重复认证、重复收费,又利于冲破贸易的技术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