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的因素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展农业的因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发展农业的因素

篇1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 制约因素 产业化 政策激励与约束

一、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吉林省早在2005年就己开展了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并将四平市作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同时吉林省还创建了23各生态示范区,2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县,7个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

近年来,吉林省积极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践,目前主要形成了以下两种模式。

一是以农业企业为依托,发展的玉米深加工型循环经济模式;畜产品加工型循环经济模式;肉禽产品加工型循环经济模式;中药、特产品加工型循环经济模式等。这些以农副产品和特色产品生产加工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模式,不仅使农业企业切实的增加了效益,还通过“企业+农户”模式,辐射带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激发了农民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二是以农户为主体开展的家庭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近年来家庭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在吉林省发展较快且相对比较成熟。如围绕着农作物秸秆循环再利用和户用沼气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发展户用沼气工程,不仅解决了传统的农作物秸秆处置污染问题,还为农户提供了廉价清洁的生活能源。截至2013年年底,吉林省已共建户用沼气池16万户,而根据吉林省沼气工程的建设规划,到2015年,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将达到63万户。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而且也为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绿色的肥料。目前来看,“四位一体”模式是较为成熟的家庭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即: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沼气―沼气渣(肥料)―有机农产品,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二、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要以多元主体参与为核心、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各项配套制度为保障的综合系统。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缺乏对农业系统的深入研究,仅是对传统农业技术的简单照搬,没有根据吉林省各地区农业发展特点,探索综合型技术,更缺乏对高新技术的引进及推广。同时,受农民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实际推广和操作过程中,农民还不能因地制宜的对本地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以及农业生态工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整体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不完善,也决定了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率较低。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

虽然经过多年发展,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已形成了两种较为成熟的模式,即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以农户为主体的家庭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但农业循环经济仅以小规模和小范围来发展,不可能得到全面的推广。因此,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以实现规模化;同时,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经济效益,鼓励微观主体积极参与,也即农业循环经济必须包括产业化。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的发展步伐还非常的缓慢,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产业链条短,难以形成规模。在吉林省现有的以农业企业为依托的循环经济模式中,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龙头企业较少,难以形成规模。

二是循环经济产品的竞争力较差。吉林省农业名、优、特产品较少,绿色主导产品科技含量又低,直接导致了这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低。

三是农民与农业企业之间缺乏稳定的契约关系。吉林省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过和稳定的契约关系,从而也难以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各方利益也缺乏有效的保障。

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要想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必须要进行一定的改革。

(三)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农业循环经济的全面推广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强有力支持,而目前从吉林省的情况来看,政府在农业循环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效,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具体来看:

1.政策不到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从吉林省目前的情况来看,既缺少政策的支持,也缺少资金的投入。虽然近年来,吉林省出台了一些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但与现实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同时,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明显不足,目前还没有用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这已明显制约着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2.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虽然近年来有关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政策与法规不断推出,但却主要见于国家层面,而作为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地方性政策与法规却相对较少。农业循环经济配套法规的不健全,会直接影响到微观主体保护环境,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由于缺少相应法律法规的规制,也使得违背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农业生产的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严重阻碍了循环经济发展。

三、解决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一是要加快全面系统、方向明确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以明确目标、合理布局,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不断完善。二是要积极推动技术创新,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的能力,推进科企鼓励农业循环经济参与企业组建研发机构,支持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提升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企合作,共同搭建联合技术开发的平台。三是加强对农民循环经济技术的培训,以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加快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步伐

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就是要依据当地资源条件和国内外市场需要,选择确定农业的主导产业,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与规律,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经营的一体化,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市场牵龙头、科技主导、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循环型生产经营体系。

(三)加大政府的政策激励力度

一方面吉林省应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既要加大对生态型农业、绿色农业等具体循环型农业的财政支持,同时还应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税收杠杆的激励作用。应加快资源税收制度的实施,以高税收来抑制不合规的生产经营行为。

参考文献

[1]周震峰.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

[2]李波,张俊飚,李海鹏.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状况评价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

[3]李俊.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J].北京农业,2008,(7).

[4]梁怡,张雪绸.农业循环经济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北方经济,2008,(15).

篇2

关键词: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制约因素,对策

一.引言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农业先进科技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载体,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10年,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52%,总体上进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中级阶段。然而,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丘陵山区面积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3,人口占全国的1/2左右。但是长期以来,丘陵山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近80%的人口属低收入群体,人均GDP不及平原地区的50% 。丘陵山区地区由于地形的限制依然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造成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较缓慢,相对于平原地区,仍然处于农业机械化的初级阶段。因此,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重点在丘陵山区。

二.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概述

(一)四川省地形地势介绍

四川省以龙门山―大凉山一线为界,东部为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西部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因此,四川省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研究四川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全国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广大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1.1978年―1989年低水平发展期:农村实行为基础。

2.1990年―1995年复苏发展期: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活力进一步释放,农民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热情高涨。

3. 1996年―2003年稳步发展扎实推进期:《四川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四川省农业机械安全和事故处理条例》及《四川省农村机电提灌管理条例》陆续颁布实施。

4. 2004年至今快速发展期:从2004年到2008年,中央就解决“三农”问题连续出台了5个1号文件;2007年,四川省政府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见》,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农机装备结构逐步改善,农机化水平快速提高。

如表1,截止到2012年,四川省机耕面积达到330.28万公顷,是2004年的98.8公顷3.3倍。2011年农业机播面积19.82万公顷,机收面积84.13万公顷,农村用电141.66亿千瓦时,化肥施用量248万吨 。

表一:2004年―2012年全省机耕面积

数据来源:《四川统计年鉴》整理

三.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制约因素

(一)自然条件

四川省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大,山地和丘陵占了四川省80%以上的面积。这些地区道路狭窄,坡陡弯多。耕地分散,地理环境复杂多样,限制了机械化作业的开展,直接影响了机械化作业的效率。

(二)劳动力的转移

“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收入水平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过剩劳动力丰富,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突出。工业化进程必然伴随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

农村劳动力素质包括年龄和文化程度两方面。男劳动力年龄幅度21~82岁,其中50岁以下仅占43.1%,50岁以上占56.9%。女劳动力年龄幅度21~73岁,其中50岁以下占54.5%,50岁以上占45.5% 。如表二,四川省劳动力年龄和文化素质分析表明,一是四川省从事农业生产主要50岁以上和部分40-50岁的男女劳动力操作,劳动力老龄化。二是文化程度较低,严重制约了四川省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发展。

表二:2010年全国与四川省劳动力文化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年鉴》

(四)农民的购买力

尽管从宏观计量经济分析的角度,农民收入水平对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影响在统计学上不如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和政府财政支持显著 ,但从微观来看,农民收入水平及其决定的购买力将决定农民对农用机械的购买和使用程度。

(五)政府的政策支持

如表三,2004年之前,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2004年 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首次明确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法律地位,制定了从各方面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措施。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与修订,实际上是完成了由政府对农机化发展进行鼓励、支持到推动、促进的策略转变。

表三:四川以及全国农机总动力统计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四川年鉴》

四.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一)由于四川省的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生产是以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经营且农业生产立体分布明显,农田面积不规则,而且道路的限制使大型的农业机械不能使用。根据以上特征,四川省应该引进和研发一些小型的农机械,才能符合四川省的生产实际,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增加农民的收益。

(二)农业是弱势产业,应该通过农业机械化和适当的规模生产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让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能够投入农业的生产,促进自身收入的提高,提高农业的质量和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三)由于农民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对农业机械购买力较低。针对这一情况,为进一步提升该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建议政府出台对四川省山地丘陵地区农机补贴特殊优惠政策,将现有农机补贴30%标准提高到50%或70%,以激发农民自主购买农业机械积极性,实现政府与农民共同推进四川省农业生产机械化,不断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

(四)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加大对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对教育的投入,对水利工程的投入,对道路建设的投入等,促进四川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建国. 关于山区发展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探讨[J]. 农业技术装备,2008(10):58-59

[2] 刁学锋 杨仁斌. 发展农机化 建设新农村――四川农业机械化事业改革发展30年综述. 四川农机,2009(1)

[3] 张林,徐富贤,郭晓艺,等.西南稻区杂交稻技术现状及对策[J]. 世界农业,2009,5:82-84.

篇3

关键词:农业经济;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S3-33 文献标识码:A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与进步提供了保障。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农村的社会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发展发展。本文针对现阶段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1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生产规模单一,这样对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近几年,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向农业经济的投入不断加大,但仍解决不了农业生产的根本问题,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因而,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要不断地提高农业设施,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

1.2 农业技术水平低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且成为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指导,只有通过科技才能实现。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着劳动效率低下、装备水平不高等问题,农业科技水平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技术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够重视,农业科技培训网处于偏瘫或半偏瘫的状态,农业科技新成果很难推广到农民手中,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少,知识老化等多个方面。

1.3 农民的素质有待提高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偏低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目前农村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他们接受科技信息的能力比较低,无法很好的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产生产中来,这就严重阻碍了科技信息的推广与应用,阻碍的农业经济的发展。

1.4 现行土地制度阻碍农业发展

目前实行的的土地制度,其缺陷日益暴露,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土地过于分散,得不到集中,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就难以实现,农业品的产业结构得不到调整,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控制,这样缺乏市场竞争力,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要求。目前的土地制度难以使土地有效流转,农民依然被束缚在土地上,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 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2.1 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现阶段虽然我国对于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仍然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加大农村水利设施、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投入的使用效率,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的开发、利用和推广的投入。建立有效的支持农业发展、调整农业结构支持体系, 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支持体系。

2.2 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

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应做到以下几点:

2.2.1 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工作要深入

加大对科教兴农的财政投入,对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工作要加大财政支出,围绕提高农产品产量开展科技攻关,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给农民传授实用技术,积极投入到农村。

2.2.2 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发

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把科研力量集中运用到园艺产品、深加工产品上,使农业经济向着高档次、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围绕降低生产成本开展技术研发。大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能和节劳农业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

2.2.3 加大农技所技术投入

加大对基层农技所技术设备的投入,培养更多技术过硬的农技推广人员,去基层重点指导农户、农业企业的工作,同时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2.3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尤其是青年农民的科技,他们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根据农村的现有实际情况,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技术培训,加大科技教育投入,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多种方式,多层次的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远程教育、函授等学习途径,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技术的培养,农民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服务农业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4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实行土地流转机制

土地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用好土地使用权,才能使土地资源升值。只有把土地流转工作做好,才能把农业规模化经营搞好,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要运用好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在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采取出租、转让、转包等形式,使土地流转起来,既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应用,又使土地与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从而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二要制定一些管理办法和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对土地流转的程序和手续进行规范,使土地流转有章可循。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加以解决,使农业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辉.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0).

篇4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地带。全县总面积910平方千米,辖16个乡、2个镇,总人口22.47万人,有保安、东乡、撒拉、汉、回、土、藏、维吾尔、羌、蒙古等1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1.9%,是全国唯一的保安族聚居地,保安族人口占全国保安族总人数的95%以上。积石山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为高寒阴湿地区,东北部为高寒干旱山区。属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积石山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据统计,其县域经济中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约占85%以上,农业产值约占社会总产值的70%,农业是县域主要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其他部门的经济活动大都或多或少都与农业生产有联系。然而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与全省全州相比,全县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特别是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城乡基础设施薄弱,并且这种差距呈进一步拉大趋势。

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条件严酷,农业基础脆弱。县属高寒阴湿地区和干旱山区,气候多变,灾害频繁,80%以上的耕地为山区旱地、陡坡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靠天吃饭问题突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二是全县耕地总面积26.8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17亩,种植业产量低而不稳。三是地域边远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落后,基础设施差,缺乏对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吸引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很大的封闭性。四是矿产资源贫乏,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五是人口文化素质比较低。全县9.87万劳动力中,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仅1.17万人,占11.85%,大批劳动力没文化、缺技能,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比重大。六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严酷的山区,由于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等原因,脱贫难度大,返贫率高。七是乡村医疗卫生条件差,设施简陋,专业技术人员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仍很突出。

三、积石山县经济发展的对策

积石山县是一个国列贫困县,也是甘肃省最贫困的县份之一。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要立足县情,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以及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的机遇,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手工业、旅游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促进县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㈠要坚持走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外援有无日,发展无尽头。只有立足本地比较优势,突出培育主导产业,形成拳头产品,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廉”的特色,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特色产业优势、民族优势、政策优势、劳动力优势等优势的全新审视,在新的发展阶段,积石山县的优势就是特色产业的发展有了一定基础,特色产品的流通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特色旅游有了新的起步。在特色产业开发中,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和方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在引进的同时,推广自己的产品,进而树立品牌,保护和壮大自己。经济要加快发展,不仅要有超常规的措施,更要有超常规的思路,从实际出发,发挥特色优势,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加快发展花椒、油菜、蛋皮核桃、民俗旅游等特色经济,发挥优势,促进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㈡要把抓住机遇作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一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一战略机遇;二要紧紧抓住国务院扶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省委、省政府支持临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机遇;三要紧紧抓住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这一优惠政策,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拉动经济这一发展机遇,积极将各种历史机遇转化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和历史机遇争项目、强项目,切实增强项目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加强政策研究,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国家对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优惠政策的机遇,紧紧围绕“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等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进一步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努力新上一些大项目、好项目。水利建设要以骨干工程为龙头,以中小型水利工程为重点,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交通建设要以公路建设为重点,抓好通乡镇公路及油路建设,拓宽改造通村公路。城乡电网建设要以主干网改造为重点,努力优化全县能源结构,积极发展小水电,加快黄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完善公共设施为重点,增强服务功能。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抓好生态环境建设。要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治理生态环境,恢复林草植被,重点抓好国有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荒山绿化、封山育林和小流域治理。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的客商、企业来积石山县投资建设,努力走出一条“走出积石富积石”的路子。借助影视传媒,进一步加强宣传推介工作,让外界更多地了解积石山,提高自治县的知名度。㈢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加快新农村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一个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全新的农村面貌,就无法吸引县外、州外、省外乃至国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的速度必然要受到制约。因此,必须要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下决心、下工夫集中力量解决一些事关全局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建设和干事创业环境。一要实行新的扶贫标准,积极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对接,把农村低收入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解决人口贫困问题。把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突出生产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二要坚持“一个长久不变,推进两个转变”的农村土地经营改革方向,加快新一轮农村改革和发展。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按照依法、有偿、自愿原则,支持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三要学习永靖经验,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推进财政惠农资金支付方式改革和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卡统发放,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和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直补等强农惠农政策,切实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篇5

Wang Diankun Li Fule

(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青岛 266109)

(School of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266109,China)

摘要: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相对关联分析模型,以有效灌溉面积、农村劳动力、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影响青岛市农业经济发展各种因素的关联程度,给出了青岛市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和发展思路,为农业经济的改革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Abstract: By using the incidence analysis model of gray system theory, taking the effective irrigated area, the rural labor force, the planting acreage,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agriculture mechanization as consider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cidenc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of Qingdao. The advisement and thought of developing are given for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of Qingdao. The result proposed in this paper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irection of economic reformation.

关键词:灰色系统 农业经济 灰色关联分析

Key words: grey system;agricultural economy;gray incidenc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013-02

0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坚强后盾,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即便是对相对比较发达的青岛市来说,也有近63.1%的人口在农村。因此,如何解决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也就成了当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因素的结构状况、作用机理、发展趋势并不是十分清楚,相互之间的关系也较为隐蔽,表现为极强的灰色性,人们难以建立客观的物理原型。我们常用的分析农业经济发展的数学方法有经济计量模型、线性规划模型[1]、统计分析中的相关分析方法等等。这些主要的分析方法根据过去统计的大量数据或精确的数学模型来研究农业的发展状况。这些方法对统计数据的精确性要求相对较高,计算量大,有时候会出现反常的情况,难以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而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方法主要是充分利用为数不多的、难以确定的数据和信息,寻求各种相关因素之间数学关系,克服了其他分析方法要求大量精确数据的不足之处,并且在农业、工业、政治、经济管理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本文将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分析影响青岛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为青岛市农业经济的发展的方向提供理论指导。

1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模型设系统的行为因子x0受到多种因素xi(i=1,2,…,n)的影响,利用因素xi对因子x0的灰关联度表示xi对x0影响大小的方法称为灰关联分析。记系统行为因子x0的参考数列为

x0={x0(k)k=1,2,…,n}(1)

相关因素xi的参考数列(即比较数列)为

xi={xi(k)k=1,2,…,n},(i=1,2,…,n)(2)

从而,参考数列与各比较数列间的绝对差为

?驻i(k)=x0(k)-xi(k),(k=1,2,…,n;1?燮i?燮n)(3)

于是,定义比较数列xi对参考数列x0在第k点的灰关联系数为li=r(x0(k),xi(k))=■(4)

其中?琢∈[0,1]为分辨系数,当?琢越大时,分辨率越大;当?琢越小时,分辨率越小。这里我们取?琢=0.5。于是,定义比较数列xi对参考数列x0的灰关联度为

ri=r(x0,xi)=■■r(x0(k),xi(k)),(i=1,2,…,n)(5)

2数据收集与关联系数计算

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有效灌溉面积、农村劳动力、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五个指标.本文将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以农业生产总值为参考数列,以各要素为比较数列来分析影响青岛市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影响农业经济的各有关数据详见表1[2]。

以农业生产总值为参考数列,以各要素为比较数列,可以计算得到各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以及灰色关联度的值。

x0={1116397,1135816,1110671,1062576,1181009,1265695,

1360755,1483733,1778404,1856753},

x1={29.52,29.70,29.43,29.24,29.25,29.65,30.31,30.58,31.39,

32.27},

x2={143.59,132.46,119.98,118.27,112.05,103.03,106.28,

100.03,100.9,102.64},

x3={76.47,73.69,72.32,67.82,71.33,75.02,74.86,72.79,74.09,

75},

x4={32.53,31.73,31.07,31.89,32.45,33.01,32.64,33.89,31.05,

30.17},

x5={459.21,496.27,534.92,560.94,598.87,619.69,650.65,

680.16,697.38,719.33}。

作无量纲化处理,可得如下数据,

x0′={1.0000,1.0174,0.9949,0.9518,1.0579,1.1337,1.2189,

1.3290,1.5930,1.6632},

x1′={1.0000,1.0061,0.9970,0.9906,0.9910,1.0043, 1.0267,

1.0358,1.0635,1.0932},

x2′={1.0000,0.9225,0.8356,0.8237,0.7803,0.7175,0.7402,

0.6966,0.7027,0.7148},

x3′={1.0000,0.9636,0.9457,0.8869,0.9328,0.9810,0.9789,

0.9519,0.9689,0.9808},

x4′={1.0000,0.9754,0.9551,0.9803,0.9975,1.0148,1.0034,

1.0418,0.9545,0.9275},

x5′={1.0000,1.0807,1.1649,1.2215,1.3041,1.3495,1.4169,

1.4812,1.5187,1.5665}。

利用(3)式得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间的绝对差为

?驻1(k)={0,0.0113,0.0021,0.0388,0.0669,0.1294,0.1922,

0.2932,0.5295,0.57},

?驻2(k)={0,0.0949,0.1593,0.1281,0.2776,0.4162,0.4787,

0.6324,0.8903,0.9484},

?驻3(k)={0,0.0538,0.0492,0.0649,0.1251,0.1527,0.2400,

0.3771,0.6241,0.6824},

?驻4(k)={0,0.0420,0.0398,0.0285,0.0604,0.1189,0.2155,

0.2872,0.6385,0.7357},

?驻5(k)={0,0.0633,0.1700,0.2697,0.2462,0.2158,0.1980,

0.1522,0.0743,0.0967}。

在参考数列与各比较数列间的绝对差中,最大值为0.9484,最小值为0,从而利用公式(4)计算出各关联系数,

l1={1.0000,0.9767,0.9956,0.9244,0.8764,0.7856,0.7116,

0.6179,0.4725,0.4541},

l2={1.0000,0.8332,0.7485,0.7873,0.6308,0.5326,0.4976,

0.4285,0.3475,0.3333},

l3={1.0000,0.8981,0.9060,0.8796,0.7913,0.7564,0.6640,

0.5570,0.4318,0.4100},

l4={1.0000,0.0011,0.9226,0.9433,0.8870,0.7995,0.6875,

0.6228,0.4262,0.3919},

l5={1.0000,0.0007,0.7361,0.6375,0.6582,0.6872,0.7054,

0.7570,0.8645,0.8306}。

利用公式(5)计算可得灰色关联度系数为

r1=0.78148,r2=0.6139,r3=0.7294,r4=0.6682,r5=0.6877

3结果与讨论

在农业经济灰色关联分析中,以农业总产值为参考数列,有效灌溉面积、农村劳动力、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为比较数列,其关联度排序为:有效灌溉面积>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村劳动力。从以上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看到,有效灌溉面积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最大,表明良好的灌溉条件和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农业总产值。青岛市要利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最大可能地提高有效灌溉面积。而播种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业经济影响比较明显,说明在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青岛市,尽最大可能地保证播种面积是至关重要的。但是,随着农村村庄规模的不断扩大,住宅用地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而农村人口却逐渐向村庄的转移,形成了农村独特的“中空”居住现象,造成了土地的严重土浪费。因此,青岛市应该适当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速度,改变现有的居住格局,使播种面积得到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大力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加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走“科技兴农”的道路,让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如何保障充足的农村劳动力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总值所面临的问题。随着青岛市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不断崛起,农村的劳动力也不断向其他行业转移,直接造成了从事农业生产的有效劳动力的流失,这也给青岛市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劳动力因素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却处于次要地位.因此,青岛市必需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农业在青岛市发展过程的中的基础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顾焕章,周曙东.农业经济分析模型的理论与方法[J].农业技术经济.2002,(2):1-5.

[2]青岛统计信息网,/statsqd/index/index.shtml.

篇6

1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虽然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更为丰富。在农业自然资源刚性约束不断增强、农业劳动力日益紧缺的形势下,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依然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路径。而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质就是通过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不断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的农业发展过程,简称农业集约化发展。因而,深入剖析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内在机理及其制约因素,对于正确认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科学制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关农业集约化发展的研究,很早就受到了学者的关注,但长期局限于古典经济学的农业集约化经营观。而从近期研究成果看,学者们对农业集约化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揭示了农业集约化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农业集约化发展的路径及相关政策建议[1-5]。但这些研究侧重的是各种经验分析,而对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内在机理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思考。本文借鉴新古典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从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内涵出发,在揭示农业集约化发展内在机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内涵分析。

由于农业集约化发展是以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为基础、以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发展过程。因而,对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概念以及农业集约化水平的衡量标准的界定,是理解农业集约化发展内涵的前提。而从西方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中可以发现,对此存在2种不同的理解。

1。古典经济学的理解。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一书中率先对农业集约化经营与粗放式经营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他认为:同量资本和劳动投入在不同的土地上,就属于“粗放”的农业耕种方式;而等量资本和劳动投入在同一块土地上,就属于“集约”的农业耕种方式[6]。随后,马克思以及德国农业经营学派代表人物布林克曼继承了李嘉图的观点 ,并认为农业集约化经营就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更多的资本或者劳动力”的经营方式[7-8];据此,农业集约化水平便可以用单位土地面积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量来衡量;而农业集约化发展便可以视为通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更多的资本或劳动力要素,以不断提升土地利用率的农业发展过程。

2。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解。

与古典经济学家把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视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过程不同的是,以Solow、Swan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9-10]。正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西奥多·W·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引入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而引入新生产要素的过程实际就是农业技术的变化[11]。由此可见,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解,农业集约化经营就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来降低土地、劳动力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以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经营方式。农业集约化水平便主要体现农业生产率上,可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指标来衡量。农业集约化发展便可以视为通过广泛采用现代农业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率的农业发展过程。

尽管,古典经济学的农业集约化发展观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仍然被当前许多文献所沿用;但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农业集约化发展观更能反映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而且也被许多重要决策文件所认可。

二、农 业 集 约 化 发 展 的 内 在 机理分析。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农业集约化发展是以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的集约化经营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率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发展过程。对农业集约化发展的研究,便可从农业集约化经营行为与农业集约化水平提升两个互相关联的层面展开。这二者的内在联系是:农业集约化经营行为是农业集约化水平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提升是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不断扩散、集约化经营效率不断改进的结果。

1。农业集约化经营行为分析。

(1)农业集约化经营行为的诱因。根据速水佑次郎等的诱致性农业技术变迁理论,可以假设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是以户或家庭为主(以下统称为农户)[12]。如果某些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增加并引发其价格上涨,那么农户为了获取更多的农产品销售收入,必将扩大该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规模。但是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只能靠增加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而随着这些生产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将导致这些生产要素变得更为稀缺,从而反映在要素市场上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这无疑会促使生产经营成本的快速增加。

因此,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获取更多的农产品销售利润,农户会主动寻求可以减少稀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也即是说,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和农业生产要素稀缺程度的变化,将通过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诱导农户采用节约稀缺生产 要素的现代农业技 术 从 事 集 约 化 经营活动。

(2)农业集约化经营行为的实现。在农户经营为主的前提假设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便不具备工业企业那样的自主研发或创新能力,他们从事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所需的现代农业技术就只能够通过外部获取。而农业公共科研部门正是承担了农业技术的研发任务,农资厂商则负责将农业技术转化为可以被农户使用的农业生产物质资料。当农产品市场需求或农业生产要素稀缺程度的变化诱导农户去寻求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时,农户便将这种需求反映给农业公共科研部门和农资厂商。这些机构在接收到农户技术需求信息后,便据此开展技术研发和农资生产活动,并最终将所取得的相关成果通过农业技术市场或农资市场提供给农户。由此,农户集约化经营所需的现代农业技术便可以获取,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便得以实现。也即是说,农业集约化经营得以实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农户、农业公共科研部门和农资厂商三者之间的合作互动过程。

2。农业集约化水平提升机理分析。

由于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提升是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不断扩散、集约化经营效率不断改进的结果。因此,对农业集约化水平提升机理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以下2个方面:

(1)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机理。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主要表现为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户数量的增加。Bass研究指出,技术扩散活动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基于大众传媒的外部因素;二是基于已采纳者与未采纳者之间信息交流的内部因素[13]。就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而言,这种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来自相关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可以从公共利益出发,通过多种路径对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产生积极外部影响。比如: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通过各种农技推广培训活动;政府财政部门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激励农户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政府的公共传媒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对采用现代农业技术进行宣传等。而农业集约化经活动扩散的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者之间相互模仿、相互感染。其传播网络与传染病感染网络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可以用传染病模型对其扩散机理进行理论解释[14]。根据传染病模型把某地区农户划分为2类,即“感染个体”(已采用技术者)和“易感个体”(未采用技术者)。

在“感染个体”的示范带动下,“易感个体”对于现代农业技术会逐步由观望向模仿采用转变,继而成为“感染个体”再对其他“易感个体”产生影响。

(2)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改进机理。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就是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后,农户实际农业产出与该技术的理论产出的对比。通常而言,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农户的实际农业产出会低于理论产出。但是,农户可以通过对该技术的不断学习,最终到达熟练并有效利用该技术,从而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改进。而舒尔茨认为,对农户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户能够熟练并有效利用现代农业技术的关键。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农户学会使用农业技术的时间就越短,其集约化经营效率就越高。

Lucas在吸收阿罗“干中学”理论和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人力资本积累为核心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人力资本积累主要来自2个方面,一是通过正规教育获取的人力资本;二是通过“干中学”获取的人力资本。而且相对于前者而言,“干中学”获取的人力 资本 更加重 要[15]。

Foster等则进一步论述了通过“干中学”积累的人力资本对农业技术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他们认为,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人力资本积累主要来自2个方面:一是自身的“干中学”;二是与他人学习交流的“干中学”

[16]。由此可见,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农户在集约化经营过程中,通过自身以及农户间的“干中学”促进了自身人力资本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我国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1。农业集约化经营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1)农产品市场需求受限、价格信号失灵难以对农业集约化经营产生诱导。农产品市场需求增长是农业生产者采用现代农业技术从事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重要诱因。我国农产品市场需求主要受到以下2个方面的限制:一是农产品本身缺乏需求弹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消费可能出现下降。比如《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粮食消费分别由2000年的82。3kg/人、250。2 kg/人,下 降 到 了2010年 的81。5 kg/人、181。4kg/人。二是根据阿林·杨格分工水平决定市场规模的思想,农村劳动力的非有效转移,将制约工农产业之间分工水平,从而对农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形成限制[17]。这是因为,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难以享有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与工资待遇,致使其不得不在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之间徘徊。对于这部分农民工而言,其对农产品的需求很大程度上靠自身的农业生产自给解决,而不是通过市场需求实现,进而对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形成制约。

农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对农业集约化经营的诱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信号实现的。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资本的积累长期依赖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虽然,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但是整个经济发展已经对廉价农产品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一旦农产品价格上涨将可能导致全面的通货膨胀。

由于对上述问题的担忧,国家在对农产品价格在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控制。这就使得农产品市场价格难以反映真实的市场需求,价格信号由此失灵,对农业集约化经营的诱导作用便由此降低。

(2)农户与农业公共科研部门及农资厂商间缺乏有效互动阻碍了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实现。农业公共科研部门与农户的互动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由于现行科研评价制度的缺陷,农业公共科研部门技术研发活动对农户农业生产实际的关注度降低,而对于发表高级别科研论文、申请高级别科研课题的关注度提高。在这种激励机制下,农业公共科研部门研究成果与农业生产实际存在严重的脱节。即一方面存在大量的科研成果难以有效转化,另一方面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户的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也就难以实现。

农资厂商与农户的互动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当前农资厂商在经营过程中把赚取利润放在首要位置,却忽视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导致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服务不到位。农资厂商的市场竞争手段,除了普遍意义上的广告宣传外,更多是采用低价劣质策略,而不是靠提升服务质量。由此一方面导致了农业生产者在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中经常受到欺诈而利益受损;另一方面由于农资厂商对农业生产者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服务,致使农业生产者难以有效掌握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而对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实现形成制约。

2。农业集约化水平提升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1)产业集聚度低、合作组织功能弱化制约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农业产业集聚度低、生产分散强,增加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难度。

虽然,现有文献利用省域层面的数据的研究表明,我国农业产业集 聚 度 由1981年 的0。41提 高 到 了2008年的0。66[18]。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对于以丘陵山区地形为主的中西部地区而言,省域层面的农业产业集聚度可能并不能代表其农业生产的集中性。这是因为,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即使省域层面的农业产业集聚度提高,但是省域内部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以及土地流转存在的障碍,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仍然较强。农业产业集聚度较低、生产分散性强,无疑会增加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成本,进而对其形成制约。

农民合作组织技术服务功能弱化,不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公共部门的技术推广、财政扶持、媒体宣传等行为,另一方面则依赖于农业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相互“感染”。而农民合作组织的蓬勃发展,为农业生产经营者间的相互“感染”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和平台。然而,现有研究表明,农民合作组织更多的是为农户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以农业技术服务相对欠缺且服务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农户的差异化需求[19]。由于农民合作组织技术服务职能的弱化,农户从事集约化经营活动的相互“感染率”会下降,进而对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形成制约。

(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人力资本不足制约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重要保障。这是因为农业生产使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结合,现代农业技术能够有效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与之相适应。近年来,虽然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强度不断增加,但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

比如,大型水利工程的投资比重较大,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不足;建设性投资比重较大,而农业基础设施后续维护投入不足。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业生产急需的农业基础设施缺乏,或者农业基础设施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在农业基础设施比较欠缺或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形下,现代农业技术的使用效果会受到削弱,即相对理论产出而言农户采用技术的实际产出会更低,从而制约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提升。

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户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内在要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部门比较效益较低会损害农户在农业生产领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这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通过接受正规教育提升人力资本的农业劳动力在比较利益的诱导下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产业部门,导致农业人力资本存量缩减;二是各级地方政府对通过非正规教育提升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农业生产经营者人力资本的长期积累。在农业人力资本存量不断缩减和有效积累不足的情形下,农业生产经营者对现代农业技术熟练掌握并有效使用的难度增加,进而制约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提升。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综上所述,农业集约化发展就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集约化经营活动,而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率或农业集约化水平的农业发展过程。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和农业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变化可以诱发农户开展集约化经营活动,而农户、农业公共科研部门以及农资企业之间的有效互动又为集约化经营活动的实现提供了保障。随着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不断扩散和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不断改进,农业集约化水平将得以提升,进而促使农业集约化发展。然而,就我国农业集约化发展而言,农产品市场需求受限、价格信号失灵难以对农业集约化经营产生诱导;农户与农业公共科研部门及农资厂商间缺乏有效互动阻碍了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实现;产业集聚度低、合作组织功能弱化制约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人力资本不足制约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提升。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在推动我国农业集约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的政策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切实保护农民工利益促进农业劳动力有效转移,进而提升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并逐步建立农产品价格稳定增长机制,使其能客观反映农产品市场需求状况。二是完善农业公共科研部门激励机制,支持发展民间农业科研组织,促进农户与农业科研部门有效互动;增强对农资厂商的社会责任监督,严厉打击各种坑农害农行为,提升其对农户的服务职能。

三是优化省域范围内的农产品种植布局,提高生产业集聚和专业化程度,增强农民合作组织的技术服务职能,为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创造条件。

四是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公共投资结构,增强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后续维护的投资支出,积极探索民间资本投资机制;建立有效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机制,增强对农户的职业技术培训,鼓励吸引城镇居民到农村创业,从而提升农业部门人力资本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南,丰志勇,城市农业的集约化经营评价[J].城市问题,2011(7):59-65。

[2] 王家庭,王巧云.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国际比较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2(2):47-51。

[3] 夏庆利,易法海.我国农业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瓶颈、根源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4):266-269,

[4] 林炳华,我国现代农业集约发展的特点与金融供给支持体系的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6):678-682。

[5] 高丹莉,论我国农业集约化经营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73-75。

[6]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M].1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58-59。

[7]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61。

[8] 布林克曼.农业经营经济学[M].刘潇然,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9] SOLOW R A。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1);65-94。

[10]SWAN T。Economic growth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J].Eco-nomic Record,1956(2);344-361[11]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2]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修订扩充版)[M]。郭熙保,张进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3]BASS F M。A new product growth model for consumer dura-bles[J].Management Science,1969(5):215-227。

[14]任凯,赵黎明.基于SI模型的农业技术扩散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9(4):62-65。

[15]LUCAS R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1):

30-42。

[16]FOSTER A D,ROSENZWIG M R。Learning by doing andlearning from others:human capital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ag-ricultur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6):1176-1209。

[17]阿林·杨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2):52-57。

篇7

关键词:河南省,生态农业,制约因素

一、河南生态农业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现阶段制约河南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如下:

(一)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

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二)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的缺陷,使生产中往往缺少必要的技术含量,生态农业的各要素往往有着非常复杂的联系。目前的生产过程中,农户往往都是根据借鉴别人的经验进行生产,没有科学依据,很难达到效果。广大农村缺乏的是先进、适用的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例如,在农业污染防治、病虫害防治、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等农业技术、市场营销技术、信息服务技术以及技术转化等方面还有待完善、提高。

(三)缺乏有效的信息服务和信贷服务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河南省的生态农业大多以农户为单元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生态农业过程的环节均以体力为主,机械化水平较低。因而,不论是单位面积还是单位农产品产量以及劳动力密集度都较高。我省目前的情况是,耕地有限,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的生态农业模式将会受到挑战,不断探索适合我省情况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将是我们面临的长期任务。较小规模的产业化水平容易增加生态农业实施和运作的成本,也不利于生态农业发挥其特点。

二、加快河南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河南要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必须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工农业关系、统筹城乡经济,结合省情全面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制度诸因素,充分挖掘、利用河南自然条件与经济条样的优势,从农业内部和外部着手,通过整合农业内部和外部资源,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完善生态农业发展政策体系,出台对农民保障有力的政策

从政策上帮扶、资金上支持、技术上指导、价格上倾斜,以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建立生态农业发展的监督机制,真正实现生态农业的无害化,积极倡导"自助餐式"的发展模式,使农民根据自己能力和需要,确定生态农业的方向和经营策略。另外,必要的监督机制也十分重要,因为一些地方并没有真正提供"绿色产品",在一些生态农业模式中,还存在不同形式的污染,距离生态农业的内涵还有很大差距。

(二)加强生态农业的科技创新,完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生态农业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是改革创新的基础,因此要将科技和教育结合起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农业科研支持力度,使科研与农业经济紧密结合。由于农业科研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了其不可能完全的自我发展,农业科研的主要经费来源仍是国家。

(三)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服务体系,保障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为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使农业经济处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中,需要加强和生态农业相关的法制体系建设:尽快出台与农业的投资和贷款相关的优惠政策,保护生态农产品的市场,鼓励生态农产品的外销甚至出口,加快土地流转,在必要时开展规模经营的试点,扩大集约型农业经济的范围,广泛的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加快对生态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设立生态农业的保险机制,对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生态补偿。此外,还要加强对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对环境和污染治理的监测与监管,比如,健全水利设施维护机制,治理乱采乱垦乱猎行为,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生态农产品的违法行为等。

(四)提高生态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生态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的有效载体。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同时,按照生态农业产品的质量标准,实行全程管理,实施品牌战略;积极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生产服务和"产销订单"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供货渠道,推进生态农业产品的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参考文献:

1、张武.河南省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分析[J].商业经济,2013,(17).

2、胡乾坤,李肖肖,李瑾,周留举. 探索河南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J].商情,2013,(27).

篇8

随着自然资源的耗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低碳”的理念从环境经济学领域脱颖而出,日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低碳农业势必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低碳农业作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低碳经济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发展模式。显而易见,公共财政支持是发展低碳农业的主要动力。

二、文献回顾

有关公共财政支持与低碳农业的研究成果中,国外的Johansson Daniel JA和Azar Christian(2007)研究表明:欧盟将对农业补贴与环保标准的贯彻情况挂钩,对减少肥料和植物保护剂的使用及有利于环境和资源的生产技术给予一定的补贴;英国对农民在自己农场附近的树林、河沟的保护有一定的补偿费,如果农场在改变土地用途过程中不施用氮肥,政府则每公顷补贴450~550英镑,在氮污染敏感地区,如果农户每公顷氮肥施用量小于150kg,补贴65英镑;德国对生态农业活动有具体的补偿措施。

我国在此研究领域,刘星辰、杨振山(2012)总结和分析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通过具体目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对肥料和废料的管理和使用,规范农业生产环节;加强技术研究,保护以及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农业补贴,通过经济手段达到促进政策的有效性。熊冬洋(2011)提出构建低碳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持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对低碳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灵活采取各种针对性的财政补贴方式,进一步完善现行与资源和环境保护有关的税种,建立支持低碳农业的财税政策的绩效评价机制。张莉侠和曹黎明(2011)在探讨中国低碳农业发展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低碳农业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最后从制定低碳农业的发展规划、加大财政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规范农户和企业的生产行为、加快农村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增强农民对低碳农业的认识与理解等角度提出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魏博洋、张严冰、王朝(2013)分析了中国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以及德、美、日等国家发展低碳农业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形成低碳农业发展理念、健全低碳农业法律体系、落实财政补贴和管理制度四点发展中国低碳农业的策略。

因此,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肥料与废料管理、低碳农业法律体系、低碳农业科研技术、财政支持低碳农业补贴及环境保护为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向。

三、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影响因素

基于已经成熟的研究成果,农业科研技术投入、财政支农补贴及环境保护建设将是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其低碳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应推进农业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的发展,并指出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大力推广和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农民科学施肥,鼓励农民大量使用农家肥、新型有机肥料以及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对农药、化肥废弃包装物的处置,不断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监管能力和治理水平。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择农林水事务中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APSt、科学技术支出STt和环境保护支出EPt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财政支出来横向分析其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其中,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有助于控制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支出可促进低碳农业科学化的发展,例如土壤的碳库效应与固碳减排技术,加速低碳农业发展的步伐;环境保护支出可加快低碳农业发展进程,形成低碳农业发展保护效应。同时,运用VAR模型从“节肥、节耗、高效”三个方面纵向分析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所引起的动态反应,对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对象是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首先选取1995―2011年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科学技术及环境保护三项公共财政支出作为横向研究指标。其次,选取1995―2011年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化肥施用量与农用机械总动力三项指标纵向分析公共财政支持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如表1所示)。

其中,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按农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乘以单位产品价格求得;少数生产周期较长,当年没有产品或产品产量不易统计的,则采用间接方法匡算其产值。农用化肥施用量指本年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化肥施用量要求按折纯量计算数量。折纯量是指把氮肥、磷肥、钾肥分别按含氮、含五氧化二磷、含氧化钾的百分之百成分进行折算后的数量,复合肥按其所含主要成分折算。

公式为:折纯量=实物量×某种化肥有效成分含量的百分比

而农业机械总动力指全部农业机械动力的额定功率之和。农机总动力按使用能源不同分为以下四部分:柴油发动机动力,全部柴油发动机额定功率之和;汽油发动机动力,全部汽油发动机额定功率之和;电动机动力,全部电动机(含潜水电泵的电动机)额定功率之和;其他机械动力,采用柴油、汽油、电力之外的其他能源,如水力、风力、煤炭、太阳能等动力机械功率之和。

四、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

(一)研究方法

理论上讲,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因素有许多,不同的公共财政支持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化肥施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人均碳排放和农药使用量等。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选择1995―2011年黑龙江省的化肥施用量、农用机械总动力、农业总产值三种具有“节肥、节耗、高效”代表性的方面来分析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运用VAR模型构造三个方程组成系统分析,第m个方程可表示为:

ymit=cm+Mym it-1+Fymit-2+umit

yit=(Iit,APSt,STt,EPt)是分别由低碳农业发展影响指标Iit、公共财政中的农林水事务中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APSt、科学技术支出STt与环境保护支出EPt所构成的内生向量;i代表第i种低碳农业发展影响指标,分别为黑龙江省的农业总产值I1t=GAP,化肥施用量I2t=CFA,农用机械总动力I3t=FMP;t代表年份;M和F是维数4×4的系数矩阵。

(二)结果分析

由于虚假回归等问题的存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之前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

首先,本文对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和科学技术支出的指标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并对其差分后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选取的检验方法是美国经济学家Dickey和Fuller提出的ADF检验,利用EViews 7.2软件进行分析,得到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到,原指标的对数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都不显著,因此不能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差分序列中,DLNEP和DDLNFMP在5%的水平上显著,DLNGAP、DLNCFA、DLNAPS、DLNST在1%的水平上显著,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差分序列为平稳时间序列。

其次,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SGMM)进行参数的有效估计。根据滞后2期的VAR模型三个方程参数估计,进行脉冲函数分析(图1、图2、图3)。

VAR模型的动态分析一般采用“正交”脉冲响应函数来实现,而正交化通常采用Cholesky分解完成。Cholesky分解的排列顺序意味着后面变量同期和滞后期都受到前面变量的影响,而前面变量只会受到后面变量滞后期的影响。

图1第一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的一个正向冲击,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在第2期波动最大,其滞后10期的累积响应显著为正。这说明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的提高对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的波动具有正向的影响。第二行第一个图显示,面对科学技术支出的一个正向冲击,农业总产值前6期内小幅波动,在第7期波动达到最高点,之后表现出负效应。这同时说明科学技术支出波动短期内会提高农业总产值波动。黑龙江省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指出要积极争取国家创新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增加对产粮大县和粮食产业项目财政奖励补贴,加大对水利、农机、生态、科技、信息等工程补贴力度,不断提高支农资金比重。第二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环境保护支出的一个正向冲击,农业总产值第2期波动达到最高点,之后呈现小幅波动上扬,其滞后10期的累积响应影响显著为正。这说明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支出对农业总产值的波动具有正向影响。为加强黑龙江省环境污染防治,应加快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和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科学使用农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图2中脉冲响应第一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化肥使用量前4期波动没有较大变化,在第5期波动达到最高点,随后表现为负影响,最后呈现出正效应。这说明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短期内不会引起化肥施用量的波动,长期内会引起化肥施用量的增加。第二行第一个图显示,面对科学技术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化肥施用量前8期内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在第4期波动达到最高点,随后表现出负的影响,但影响逐渐减少,直到恢复平衡。这说明科学技术支出短期内会引起化肥施用量的大幅波动,长期内则处于平衡状态。第二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环境保护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化肥施用量长期内小幅波动,没有明显的变化。这说明环境保护支出对化肥施用量的波动影响不大。

图3第一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农业机械总动力前2期呈现较大波动,在第2期波动达到最高点,随后影响逐渐减弱,最后表现为正效应。这说明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对农业机械总动力产生正向影响。图3第二行第一个图显示,面对科学技术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农业机械总动力长期内没有较大波动,最后表现为平衡状态。事实上,科学技术支出可以促进农业机械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加农业机械生产总动力。图3第二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环境保护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农业机械总动力长期表现为正效应,在第3期的时候波动最大,达到最高点。这说明环境保护支出长期内对农业机械总动力具有正向影响。黑龙江省为提高低碳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到2015年建设农机作业区1 400个,农机标准化作业服务面积达到1亿亩。

最后,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本文运用方差分解分析了公共财政支持对低碳农业发展的贡献程度。数据处理结果如图4―图6。各图中横轴代表滞后期间数(单位:年度),纵轴表示不同公共财政支持对低碳农业发展的贡献度(单位:百分数)。

从图4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和环境保护支出三项公共财政支持指标对黑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都是逐渐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的贡献率相对较大,最高达到35.58%;其次是环境保护支出对低碳农业发展中农业总产值贡献率,最高达到19.69%;科学技术支出的贡献率较小,其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在第10期达到13.77%。这说明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对低碳农业总产值波动的影响较为显著,科学技术支出与环境保护支出对其影响较小。那么,为低碳农业“高效”发展,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将带来较大的推动作用。

从图5中可以看出,不考虑化肥施用量自身的贡献率,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对化肥施用量的贡献率前期大幅度增加,后期缓慢增长,最高达到39.95%。科学技术对化肥施用量的贡献率影响较大,在第4期达到65.98%左右,而环境保护对化肥施用量的贡献率影响波动较小,分别在2%和4%左右。这说明在黑龙江省低碳农业“节肥”方面的发展科学技术支出与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的影响程度不容忽视。

从图6中可以看出,不考虑农业机械总动力自身的贡献率,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对其贡献率最大达到41.81%,环境保护支出与科学技术支出对农业机械总动力的贡献率较小,分别在2.52%和2.88%左右。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上述统计分析结果来看,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中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及环境保护与其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中的化肥使用量、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农业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显著影响。结合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中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科学技术和环境保护,对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化肥使用量和农用机械总动力的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可以从定量方面阐明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政策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学逻辑关系。由此,得出以下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加快完善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补贴,引导现代农业向低碳农业发展

世界各国保护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为公共财政支持补贴。通过加大黑龙江省低碳农业生产资料补贴、低碳农副产品价格补贴等财政支持,引导农民购买、使用新技术,促使低碳生产资料的推广,从而引导现代农业向低碳农业发展。

(二)加强黑龙江省公共财政对低碳农业科研技术的支持,提高黑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

科技的创新与推广是低碳农业发展得以实现和延续的根本。低碳农业技术具有外部效应和风险性,使企业没有投入的积极性,决定了政府是低碳农业技术的供给主体。黑龙江省的低碳农业科研技术支持主要体现在先进加工、节水灌溉、光合作用机理、生物固氮、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及生物技术等。

篇9

关键词:农业市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制约因素

改革是我国30余年的主题,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举措。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在十精神的鼓舞下,农业经济正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市场化发展的重要产物,已成为拉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构建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但我国农业市场化发展不成熟,这势必孕生诸多影响因素,制约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所以,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跟进“十二五”规划,如何贯彻“十”精神,是客服不利因素,全面推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关键。

一、农业市场不成熟,缺乏较好的专业基础

伴随着农业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产生了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其形成的背景与发展的前景与实际农业的市场化程度息息相关。在改革开放的30余年中,我国的农村市场经济逐渐朝着成熟的方面发展,但总体水平较低。于是,农户的实际经营效益较低,农户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和市场率较低。并在半自给性的支配下,农业产品的市场元素缺失,尤其是农业产品的社会化和专业化进程缓慢。同时,在小农经济模式之下,自给半自给的农业经济形态消磨了农户的合作需求。据此,实现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商品,或以较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为依托,才是孕育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有效经济条件。也就说,面对农村经济发育的不平衡性和落后性,其较小规模下的专业生产,使得产品在质量和商品化上严重不足,影响了区域农业合作经济的组织与发展。

二、政策与法律的缺失,无法形成持续的效力

(一)相关法律的缺乏,无法跟进合作经济发展的需求

审视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势头,我国在相关法律的建设上显得不对称。2006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关于农业合作经济领域的法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伴随着该法律的颁布实施,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已储备了较好的各方面条件。在较早之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无法获得法人资格的,也就是说,农业合作经济的形态一直不是很明确,缺乏合法的认定。这就带给了农业合作经济在各方面的困恼,诸如融资、商标注册等。同时,合作经济组织在经营的过程中,缺乏基本的法律保护,在市场的竞争下显得比较的脆弱,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目前,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配套的相关地方法律也没有出台,缺乏切实的法律保障,进而依旧影响着农业合作经济的整体性发展。

(二)政策不完善,缺乏扶持力度

1.长期以来,对于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府相关部门,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在组织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出“政策文件多、实操作少;政策多、实践少”的表面工作。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大打形象牌,“形象工程繁花似锦、实效惨不忍睹”的尴尬局面。所以,在政府部门经济组织建设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认识,没把农业合作经济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2.国家政府多、实效惨淡的现实比较普遍。目前,省部级都已制定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但在县市层面上,政策的实施力度大大缩水,政策的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且地方政府没有及时跟进的制度适应地方性的配套政策,造成了政策不全、适应性差的问题,农民在合作经济组织中无法得到有力的保障和实惠,自然会流失大量的群众基础。

3.缺乏有力的资金投入,使得政策扶持成为“空架子”。各级财政部门在对于农业合作经济的资金扶持上,可谓是“杯水车薪”,实际的扶持力度与实际的需求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所以,实际中的诸多合作经济组织由于资金支持力度的问题,而面临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解散的后果。

三、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行政介入方式不科学

(一)行政管理机制不成熟,出现一定程度的主体混乱

目前,我发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模式,不仅经济类型多样化,而且行业也多样化,于是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涉及面广,诸如工商、民政等部门,都是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方面。所以,基于管理涉及面广,行政因素多等特点,造成了管理主体混乱,在体制与事权上,出现不顺和不明确的现象。而且,各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协调性,在管理的进行中无法形成较为集中的管理力度,进而无法构建有效的推进合力。

(二)行政介入缺乏正确性,尤其是介入方式的不恰当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制度还不健全,与之对应的行政介入也表现出不当的问题。政府在介入的进行中,表现出“越位、争位”的现象,构成了潜在的发展阻力。同时,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由基础政府领办,其中表现出较为脆弱性和官办的色彩,对于外部的依赖性较强。并且,政府作为外部力量,过多的介入反而会影响农业合作经济的正常运行,使得原本纯洁的利益关系,牵涉成为利益冲突的纠结体。所以,实际的一些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已背离了其基本原则,成为了基层政府谋取利益的附庸。农业合作组织“变味”,造成群众基础薄弱,农民不愿加入着被“宰割”的合作形式。

(三)外界因素不“纯洁”,利益层面过于突出

据相关报道,农民登记注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缴纳来自工商和其他相关的费用,总计约千元以上。这对于经济不宽裕的农民而言,无疑是经济门槛,在精神层面上,消减了农门合作的积极性。这点在基层领域显得比较普遍,是全面推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拦路虎”,值得政府部门的上下重视。

(四)业务控制过于死板,程序的东西过于繁杂

虽然,2006年我国以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但在地方基层政府的实施上,由于解读理解的不同,表现出地方性的较大差异。一些地方争睹理解灵活,农户的相关注册或业务等,都比较的方便简单。而有些地方政府,是文件法规为教条,理解层面不深,出现了政策上的死板实施,出现“农民累、管理部门难”的局面。所以,从整体情况来看,这点影响了农业合作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四、合作组织成员素质结构不均衡,人才出现瓶颈

从实际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来看,农门缺乏组织建设的主动性,以及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虽然部分农民掌握了相关的技术,但是仅仅是处于技术农民的层面,对于经营性农民的层面,还有较大的差距。农民现在是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但是既有技术、又懂经营善于经营的人大大的不足。也就是说,公共利益方面的人才过于的缺乏。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优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大量农村优质人才进入城市谋生,成为了以留守儿童、老人为主体的农村结构现状。于此同时,有部分精英留在农村,但农业合作经济的利益成分少,其干脆选择了自我创业,不愿加入合作组织。所以,在外部条件而言,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缺乏企业市场的供给,在内部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使得合作组织的发展基础不稳定,制约着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五、资金匮乏严重,缺乏投资激励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着最为直接的问题,资金匮乏严重。农业合作经济与其他经济实体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在筹资的进程中是不面向于社会的,是无法构建有力的激励机制的。这些就造成了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受阻,缺乏本质力量的支持。同时,农业合作经济的主要来源是社员缴纳,但这种组织内部的筹资方式是无法满足于组织发展需求。拒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已注册的3万余户合作组织,其出资额度都在60余万。于此,组织内部的筹资模式在实施中也是较为困难,成员间的被动性较大,进而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匮乏的问题。加之在自由合作的背景下,使得合作资金流不稳定,难以稳定的为序组织健康发展。

在内部筹资困难的同时,外部资金的获取又难以进行,使得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举步维艰。基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合作组织缺乏一定的实力,银行在贷款扶持方面,显得“不给力”,无法构成有效的贷款扶持机制。所以,在面对内外资金确实的情形下,合作组织的实际活动无法开展,合作活动日益缩水,最终在孕育中“夭折”。

六、农民自身因素

(一)农民观念比较传统,滞后的价值观固化了合作组织的发展

推进农村建设的现代化,是全面实现小康建设的重要方面。但我国农民的观念比较传统,在传统的文化思想下,农民仍热衷于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追求,对于经济合作的认识不足,缺乏意识上的驱动。同时,在传统的事务办理框架下、在人情世故的面子下,使得合作经济缺乏农民基础。所以,在农民合作组织的过程中,合作的制度、规章无法形成效力,缺乏实质性的合作组织。

(二)认识不深刻,与实际存在偏差

关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民层面上表现的比较缺失,农民没听说过,或认为是财产合并化,在认识上表现出较大的偏差。从实际的情形来看,农民不愿意参加合作组织,主要是认识程度不够,在传统的思想和经验下,不愿意接受这所谓的合作形式,于是农民选择了自我经营。

七、结束语

“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重要篇章,在面对日益发展的农业市场,推进落实农业合作经济建设,是从本质上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重要方面。而我国农业经济市场还不成熟,在推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进程中,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问题,但我们也看到了其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相信在不断的发展中,其会成为繁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

参考文献:

1.常明.制度环境与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J].中央党校学报,2012(4).

2.宜.试论以农业合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2(4).

3.吴金怀.制约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原因[J].农业经济,2004(2).

4.柳海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

篇10

农业特色经济是在特色农业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概念。目前对农业特色经济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甚至将农业特色经济和特色农业两者等同起来。实际上两者有不同的内涵。

首先特色农业是以生产特色农产品为目的的一种农业生产活动,而农业特色经济是将特色资源商品化,并通过对特色商品生产、营销、精深加工。品牌树立及维护等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经济综合体;其次特色农业的“特色”一般仅局限于地域的物质资源禀赋,而农业特色经济的“特色”包括地域物资资源禀赋、技术和人力资源因素、文化因素、品牌因素、市场因素、企业、企业集群和企业家因素。第三特色农业的核心目标是生产特色农产晶,而农业特色经济的核心目标是形成聚集特色产业集群的农业特色经济区。第四特色农业的发展依赖于比较优势,农业特色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农业特色经济可定义为:农业特色经济是以一定地域内物质资源禀赋和技术、人力资源优势为基础,将区域内农业资源商品化,品牌化而形成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聚集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农业特色经济可以是以特色农业生态资源、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形成的特色品牌和特色产业为依托所形成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二、发展农业特色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

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是由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内在客观趋势决定的。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是由农业竞争国际化的外在环境推动的。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生产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环境。一方面,许多国家为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巩固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设置和提高农产品技术壁垒。我国的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很容易受到外国技术壁垒的阻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存在农药残留、化肥残留、重金属、商业品质等方面的问题。发展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农业特色经济,克服国际竞争中技术壁垒的阻拦,适应国际竞争市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巩固我国农业的发展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日趋饱和和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食物消费的不断升级,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更高,品种要求更加丰富和多样化,通过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发展农业特色经济能更好地满足国内外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和偏好,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二,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竞争模式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农业及农产品市场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供给相对过剩,产品品种单一。经营模式雷同,大量同质产品和服务充斥市场,使得市场仍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推动农业竞争模式由单纯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因素的竞争,鼓励农产品生产者通过改进质量,发掘特色、深化加工,创新营销来扩大市场份额。

第三,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收益农业特色经济避免了价格竞争,使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通过所拥有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还可以分享生产、加工、营销中的增值利益。

第四,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形成我国农产晶晶牌,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品牌具有很强的累积效应,不仅直接代表了特定产品的质量,性能和信誉,而且还包涵更深刻的文化内涵。消费者对品牌的偏好及对品牌的忠诚,使晶牌产品形成无形的壁垒效应和不可替代性,从而更具有竞争力:

三、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是由农业竞争国际化的外在环境推动的。

农业特色经济是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农业特色经济的发展涉及竞争优势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MichaelE porter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著名的钻石理论,即通常所说的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提出,一国的特定产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四个关键环境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政府”和“机会”两个辅助因素影响上述四个环境因素。

将竞争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农业特色经济中所谓的“特色”竞争优势本质上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形成该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四种因素有:农业生产要素条件、农产品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农业经营企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