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交媒体的利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艺术设计;网络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118-01
艺术设计专业可谓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专业,艺术设计教育因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工作,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更好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促进设计专业的发展,不断拓展新的教学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意潜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活动,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一直以来都是设计教育者共同关心和研究的课题。而多媒体课件,是电脑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新兴应用方式,是利用电脑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辅助课堂教学的方式,目前已逐步应用于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可谓是电脑技术与艺术设计学及其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产物。它是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具有较强互动性的软件,是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技术,代表新的教学思想及模式,其应用水平逐渐成为学校教育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一、多媒体技术运用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优势
(一)优化设计教育的教学方式
古话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艺术设计是个视觉效果.根据有关研究结果,视觉信息占全部感知信息总量的85%,因而,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直接的视觉感受与体验成为接受知识的重要基础。
传统的设计教学 往往以老师的讲解、示范作业的讲评为主 ,理性的知识太多,而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正在于实践性重于理论性,技能性重于知识性,同时,艺术设计本身又有运用线条、块面、色彩、文字等造型的艺术特点,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 以往的教学中通常是采用范图、打幻灯、放录像等手段,但这些教学手段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设计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的方式把信息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习者,使学生的各种初始的设计意念在电脑教学的帮助下广泛的分解组合。通过一系列层层推进,深入细化的演示过程,将复杂的原理、丰富的作品内涵等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动静结合的影像加以诠释,使讲授更具感染力,能够将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设计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的机会,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拓宽自己的视野,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在设计教学中,传统的学习方式侧重于对各种专业课程的技能的学习,相应地却忽略了对设计信息、资源的了解,造成学生可能在对刚刚学会的某种技能津津乐道的时候,它就已经是过时了的一种局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就像产品一样更新换代很快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会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学校之外的学术环境,从而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和抉择,获得解决设计问题的方向,此外,电脑的使用和资源的网络化等技术环境,也孕育和发展了学生之间合作的新学习方式。
二、多媒体课件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弊端
虽然我们承认多媒体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种种优点,但是百利而无一害吗?难道就可以说完全能够取代传统的艺术课堂教学吗?在此我认为多媒体课件在艺术教学中,会部分影响到艺术设计教学的效果。
(一)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缺乏动手动脑能力
艺术设计的基本功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是设计思想 ,即创造性思维;二是表现技法,就是用画的形式把想的东西表现出来,好的设计思想,要让人看到才能知道好在哪里。这里先不谈思维的训练,表现技术的基本功主要靠一些艺术类课程,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基础图案》等课程的实践来训练。这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设计艺术作品的能力,就让学生设计出一幅艺术作品,然后用画笔把它表现出来,如果一味的追求多媒体课件教学,学生的动手实践将大有减退,传统艺术将被取而代之,本身现在的艺术生不是自身的喜欢艺术,而是为了升学单单的一两个月的集训,如果就没有深厚的基本功何谈设计。如艺术史教学,老师往往会讲大量的有关图像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创作思想和创作内涵,即使在没有图像的情况下也会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出该时期或某个作者的作品风格和特点,学生更能比较深刻地把握艺术史的发展脉络。
(二)多媒体教学使师生间缺乏沟通,激发老师的惰性
其次,多媒体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会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往往老师一味地翻播课件内容,不再像传统艺术艺术教学课堂上,一边板书、一边讲解其方法,或是询问学生一些问题。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课堂上虽然没有多媒体运用在视觉上和听觉上的丰富多彩,但却在启发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深度上大有裨益。其人文关怀也是深刻存在。而多媒体课件的艺术设计教学却缺失这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真性情、真感情,学生体会不到老师对学生内在的人文艺术教学在丰富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时,却造成其心灵上的空乏。多媒体课件是一种教学工具,一种机器,天然地带有机械的冷漠。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是那种亲切的对话式教学、询问式教学和关心式教学,是共时性的互动式教学。这种人文关怀的教学方式有机器文明所无法替代的巨大魅力。多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会使有些老师越来越懒惰,在准备好一个课件后,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反复使用这个课件,致使教学不再与时俱进,不再积极主动地去搜集和这些准备更多更好更新的教学内容,使艺术设计教学陷入一种单调无聊的机械重复中,不再富有新意和创意了。
三、小结
虽然多媒体课件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醒目的,是可观的,但多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不能也不应该完全取代传统的艺术设计课堂教学。我认为完全可以用一句古语来说明其二者的关系: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谁也无法彻底取代谁!剑是用来对付敌人的,但用之不当也会伤及自身。一味地认为多媒体艺术设计教学是十全十美的,就难免会给自身的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不良后果。我们亦不能一味地唯传统至尊,而应该让两者相辅相成,各取所长。我们期待艺术设计教学能在多媒体丰盛的视听觉享受基础上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师生交流和互动,多一些人文积淀,多一些人文思考。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胡素云.谈多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优势及应用[J].实验室科学,2007(2).
篇2
【摘要】步入“社交媒体时代”,国内出现很多针对专业医务人员的网站、微博和论坛,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医生中迅速普及。本文试从传统的医学伦理出发,通过分析当前医生群体使用社交媒体的现状,提出医生使用社交媒体应秉持的伦理道德原则,并为医生群体合理使用社交媒体提出具体的规范路径,以期在社交媒体时代为医学伦理的绵延提供动力。
关键词 社交媒体医学伦理医生微博
一、医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医学伦理学伴随着医学科学和医疗实践活动的出现而产生,反过来,医学科学和医疗实践活动又推动医学伦理学的进步。伍天章认为,医学伦理学是以医学道德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是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形成,并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指导的,用以调整卫生事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以及卫生事业人员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①
医德,是医学伦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自古名医重医德,唐代名医孙思邈的思想被后世封为悬壶济世的典范,认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②在西方,医德理论的创始者“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写到,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是为病家谋幸福。把恢复病人的健康视为医生的最高职责。③《希波克拉底誓言》被视为首部专门的医生职业道德准则。
二、医生的社交媒体行为现状
医学伦理学的精神实质延续至今,但形式和内容却随着医务人员面对的实际情况而不断调整。在国外,除Facebook、Twitter 等大众化的社交媒体外,还出现了专供医生使用的社交媒体网站,如doctors.net.uk 和the BMJ’s doc2doc。目前国内医生使用的社交媒体主要为微博、论坛、贴吧,其中以微博为主要阵地。
1、医生使用社交媒体的总体情况随着医生微博用户数量猛增,针对医生如何正确使用社交媒体的研究应运而生。截至4 月14 日,在“中国知网”上,以“医生社交媒体”为“主题”搜索到相关文献1005 篇;以“医生微博”为“主题”搜索到相关文献56 篇。这些文献论及医生的职业道德、医院与医生的微博宣传与营销、医院与医生的微博动态、医改等,但从伦理、职业道德角度研究医生的社交媒体行为的文献数量不多。
在新浪微博搜索中输入“医生大夫”搜索有关用户名,可得到377 条结果。其中,名列前位的医生微博,粉丝人数高达几百万。由于医生在注册使用微博时并不一定采用实名制或标注其医生身份,所以医生微博用户的数量不止于此。现以微博粉丝量超过20万的5个医生的新浪微博为样本(见图1),通过对这些微博内容的分类,了解目前医生微博内容的共性。
以上五个微博主要涵盖医学知识科普、个人生活及观点、工作及业界信息三部分,其中前两者占主要内容。虽然业界一直对“微博可否问诊”争议较大,但是从以上微博的整体情况来看,“微博问诊”的情况并不多见。更有医生直接在微博上对“微博问诊”表明态度,如“协和章蓉娅”就在微博上明确标注“微博科普不看病”。
2、医生使用社交媒体的失范行为
(1)缺乏仁爱之心,漠视生命。广东某女医生在微博上先后“等我下班再死”、“……宣布临床死亡,今晚可以睡个好觉,明天可以出游了!”等博文。言辞间充满对病患生命的漠视,被网友称为“冷血医生”。随后,该医生被主管单位暂停行医资格并调换工作岗位。事后,有观点认为女医生的行为仅是众多医生出现职业性倦怠的个案,不至于上纲上线和行政处罚。但公众普遍批判女医生行为有违医德,这种肆意的情感宣泄是没有真正秉承医德的表现。
(2)言辞调侃,图文血腥。认证为“鹰眼医生”的佛山外科医生曾多条微博,以亲历的各种血腥手术场景、病患器官为配图,附上调侃性、恐吓性文字。例如,他在为患者进行胸部肿瘤切除手术后写到:“无奈,美女要求美观,特别交代切口必须尽量小,而肿瘤又特别大,没办法,只有使劲挤了。”同时配发了正在为这名患者取出胸部肿瘤的特写照片。文字略带调侃,图片直现隐私器官,毫无对患者的尊重可言。
3、社交媒体对医生的影响
社交媒体给医生、医疗机构带来的利弊并存。微博上寻医问药方便快捷,提高了医生服务的水平和效率。第一,传播医疗资讯与医学知识,进行医学科普;第二,使公众加入到公共卫生和政策的讨论之中,惠及病人护理。廖新波在微博上与公众探讨医改就是一例;第三,方便与患者家属分享最新的治疗进展。例如,位于圣卢克的锡达拉皮兹的克利医院在为70 岁的Monna Cleary 进行子宫切除术和子宫脱垂手术时,在社交媒体上了超过300 条的信息,跟家属及大众实时分享手术进展;④第四,微博是卫生系统防范职务风险的平台,⑤公众可通过在微博中针对卫生系统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
然而,微博的虚拟性、草根性、传播的广泛性也会对医患关系造成负面影响。第一,医生在开通微博时并不需要审核个人信息或身份验证,错误虚假的医疗、健康信息一旦散布开来,危害严重。第二,微博上的调侃、讽刺、报复性的图文有损医疗的严肃性。《美国医学会杂志》曾发表研究指出,超过60%的美国医学生在社交媒体上非专业内容,例如醉酒或非法用药的照片,或使用粗俗的语言,这种行为会降低患者对医生的信任;⑥第三,受微博字数的限制,140 字“微空间”虽然横向上可以承载大量医疗信息,但难以纵深地将医疗问题分析透彻,这就决定了医生微博适“科普不问诊”的特性;第四,泄露隐私。
三、医学伦理视野下社交媒体行为的规范与发展
医生使用社交媒体,应如何保证所传播的医学信息的科学与准确,如何处理普及基础医疗知识与回答患者问诊的关系,以及处理公共利益与推广营销的关系等,还需要从医学伦理的立场出发,掌握一些尺度和原则。
1、医生使用社交媒体应遵守的伦理原则
1981 年“全国第一届医德学术讨论会”,首次明确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即“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具体而言,医生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1)仁爱原则。医生微博具有个体性、及时性的特点,承载的内容丰富,所传递的内容及思想应该是弘扬仁爱之心的正能量。无论是医院官方微博的解疑释惑,还是医生个人的一对一回复,都要让患者感受到医务工作者对个体的呵护、对生命的尊重。⑦
(2)保护病人隐私原则。同事间在网上探讨病患、临床经历等行为虽然可以为教学以及工作带来便利,却是一种高危行为,谈及特定医疗案例的具体细节务必谨慎。未经同意在社交媒体上披露有关病人的可识别信息,就可能违反法律法规并引发官司。英国医学总会(General MedicalCouncil)强调,很多不当的披露是无意而为之的。那么需要提醒医务人员的是,不要在网络论坛等可能公开出入的场所有关病患的可识别信息。⑧
(3)分清界限原则。第一,社交媒体时常模糊个人与职业生活的界限。很多人意在与朋友分享信息,但这些内容一旦上传到网上就一发不可收拾。好在一些社交媒体网站有隐私设置,允许用户控制或限制他人访问。提高身份界限的意识并进行严格的隐私设置就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谨慎添加好友。医患之间理应
存在一条专业界限,这种界限既可以维持双方信任,也可以使患者免遭被出于不正当目的的医务人员所利用。而在社交媒体上,就很容易建立一种非正式的医患关系,这就极易引发越轨行为。因此,英国医学总会建议,医生以及医学生在收到过去或现在接收的病患发出的邀请时,应该礼貌地表示拒绝,同时向他们解释接受申请为何不妥的原因。
2、医生使用社交媒体的规范路径
(1)坚持科普咨询不问诊。医生开微博可以做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方面的工作,但医务人员绝不能利用微博开方,因为老百姓真的会按医生所说的办法去做,一旦效果不好或者出现不良反应,医患间就会产生纠纷,但如何界定这种纠纷,法律目前还没有明文规定。⑨(2)慎重对待“匿名性”。在社交媒体上,以医生身份信息往往容易取信于众,而且会被认为是专业、正确、合理的观点而得到广泛传播。所以,医生可以选择隐匿医生身份,以个人身份微博,但一旦医生在社交媒体亮明自己的真实身份,应立即注明真实姓名。因为即使医生以匿名了某些信息,一旦引起恶劣影响,网络高效的搜索能力也会在第一时间追溯到信源的真实身份。
(3)扩大“微空间”。如果网友针对某个复杂的问题在微博上进行咨询,医生就需要尽力扩大“微空间”,如在微博文字的后面,附上图片或者链接相关网址。首都儿科研究所办公人员池杨曾介绍:“微博受字数的限制,只能是快餐,对于寻医问药的问题,我们会请患者发送到首儿官方网站的‘专家咨询’栏目中,会有相应专家为他们解答。”
(4)声明利益冲突。在社交媒体上,一些医生虽然没有直白的言论为自己谋取商业利益,但却口口声声在推广某些保健产品。根据英国医学协会(BritishMedical Association)的要求,医务人员应根据所在机构的规章制度,声明所获得的商业利益。⑩因为匿名微博如果呈现出了“医生”的身份特点,也会赢得公众的信任。如果没有这类声明,就可能破坏公众信任,减损作者威信,甚至把所在单位置于不利境地。
(5)诚信推广与宣传。微博向来被视为宣传营销的平台,但医院、医生利用微博开展宣传工作时也应秉持医学伦理,即要恪守诚信原则,不能违背科学,吹嘘自己的医疗效果和服务水平,在字里行间为医疗产品做“代言”;不能一味追求粉丝量和点击率,跟风炒作热点话题或者发表轰动性言论;更不能造谣诽谤,明知是虚假的伪科学信息而故意和传播。
“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医疗机构的传统运行模式,构建新型的医患关系,传统的医学伦理秩序也因此出现了短暂的混乱。社交媒体时代的医生,不仅需要掌握好社交媒体的基本传播技能,还应坚守基本的伦理道德底线,将传统的医学伦理应用到这一新媒体之上,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管理好个人的社交媒体,提高个人和医疗机构的信誉,全心全意为人们的健康服务,从而建立起和谐有序的社交媒体医学伦理秩序,为传统的医学伦理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①伍天章主编:《医学伦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②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
③张树峰、刘云章、张卫东主编:《医学伦理学》[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41
④《社交媒体将会怎样影响中国医生?》,http://haodf.com/zhuanjiaguandian/xiaocl_1085205046.htm
⑤韩璐,《微博江湖里的医者身影》[N]《. 健康报》,2011-12-23
⑥张文燕,《在社交媒体时代做医生》[J]《. 中国医院院长》,2010(19)
⑦蒋盛云、任学丽,《关于“医微博”的伦理道德思考》[J]《. 中国医学伦理》,2013(4)
⑧ General Medical Council(2009)Guidance for Doctors - Confidentiality.London: GMC.
⑨吴浩,《医生开微博只能沟通不能开诊》[J]《. 中国社区医师》,2012(1)⑩ General Medical Council (2006)Good Medical Practice. London: GMC,paras 74-76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微信;影响
作为一种相对高端的网络交流工具,微信一经推出,便因其独特的“手机群聊”、“语音对讲”等功能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在大学校园中实现了快速的普及,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交行为,改变了大学生以往的社交方式。
1 微信的含义及其受大学生欢迎的原因
含义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推出的一种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聊天软件。通过手机、平板、网页,用户可以快速对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等进行信息的传输。并提供公众平台、消息推送、朋友圈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还可以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原因 微信之所以深受广大大学生的欢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微信具有很多娱乐化和实用性的功能,满足了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追求和好奇心,微信信息的传输不仅可以采用文字的方式,还可以结合视频、声音等实现多种资料融合的传输,并且通过微信可以进行手机定位,寻找周围同样在使用微信的人,使大学生感受到了全新的移动沟通的乐趣,实现了更加多元化的交流,使爱好新鲜感的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有趣;第二,微信的设置具有人性化的特点,比如说,在用户通过QQ账号对微信进行登录时,软件就会对同样使用微信的QQ好友进行自动的搜索并推荐,同时,微信也可以对通讯录中使用微信的好友进行扫描,方便用户添加;第三,微信花的是流量,而不是钱,并且花的流量非常少,在有无线的地方还可以免费使用,因此相比其他软件,资费非常的低;第四,微信通过寻找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二维码等方式对大学生的社交圈进行了极大的拓宽。
2 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
随着智能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和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以智能手机为平台的微信成为了大学生日常沟通交流的常用工具,对大学生的社交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2.1 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有利影响
首先,微信使大学生社交信息的传输变得更方便更快捷。一种交流工具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有效的信息的传达,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微信可以依靠网络进行视频、文字、语音短信的快速发送,并且可以多人群聊,在形式上丰富了用户与微信好友之间的联系。并且,微信的资费仅是很少的流量费,视频、语音等更是免费且没有距离的约束,这些都增加了微信在信息传输方面的优势。此外,微信还融合了微博和QQ的功能,实现了信息的即时性,用户在在线的状态下可以快速的接受和反馈信息。
其次,微信极大地扩大了大学生的社交圈子。大学生在通过微信添加好友时,最先添加的是手机通讯录和QQ上的好友,这种好友圈已经比较的固定,通过微信,大学生可以进一步的加深与好友圈的关系。另外,微信的查找附近的人这一功能,使地理位置间隔在一定范围内的微信用户可以相互的查看添加,拓宽好友范围,实现陌生人向熟人的转变,同时,微信漂流瓶和摇一摇的功能可以使微信用户匿名发送信息,并且接收者具有任意性,对地域的限制进行了突破,实现了匿名的交友。
再次,微信使大学生的社交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充实,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表现形式,微信融合了微博和手机QQ的功能,但它既不同于微博,也不同于QQ,是介于它们之间的应用,通讯录、语音、视频、文字、漂流瓶、摇一摇等各种因素形成了微信特有的社交方式,满足了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多方面的需求,并对智能手机进行了充分的利用。
2.2 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不利影响
首先,微信会使大学生在社交中产生认知偏差,不利于大学生的人格养成。作为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社交平台,在不良信息的传播上,微信很难进行监控,出于对娱乐效果的追求,大学生在对这些不良信息的浏览时缺乏足够的免疫力,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养成的阶段,这些不良信息很可能会对其人格的养成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其次,大学生过度沉溺于微信,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现实社交不如意的情况下,他们会对微信产生依赖,过度沉迷于这种虚拟的社交活动中,导致性格变得孤僻。另一方面,微信可以快速的接收和反馈信息,在离线的状态下也可以进行信息的传输,造成一些大学生对微信信息的更新时刻不忘,经常会拿出来查看,对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交造成严重的影响。
再次,微信的开放性会使大学生社交中的个人权利受到侵犯,以微信为平台传输的过多的广告等骚扰性的信息使大学生不胜其烦,查找附近的人等功能增加了大学生与陌生人的接触,有的大学生在好奇心理下与陌生人相见,增加了受不良人士侵害的可能,对大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3 结束语
总之,作为大学生广泛使用的社交平台,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有利有弊。大学生要合理的利用微信,自觉对其负面影响进行抵挡,使它真正成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帮手。
[参考文献]
篇4
“中国互联网的商业道德‘病了’,如果再不医治,我们所有人都将是受害者。”11月4日,在主题为“我们的责任”的媒体沟通会上,UC优视CEO俞永福表情凝重。其言下之意,在座的媒体已从此前公司发出的《致广大合作伙伴及UC浏览器用户书》中略知端倪。
UC优视在该告知书列举了其所遭遇腾讯的种种不正当竞争,如捆绑、排他、绑架用户、数据造假等,并公开“四问腾讯”。此时,“3Q大战”(360与腾讯)爆发刚满一周年。与不满生活在“腾讯阴影下”的众多创业企业只是控诉不同,UC优视则是正面应对腾讯的挑战。
尽管在业界人士看来,此举有炒作嫌疑,但无疑,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手机浏览器已成为手机上网入口的必争之地。
值得欣慰的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生产国,手机浏览器没有形成国外企业独秀的局面。然而,国内的手机浏览器能否掌握住这个平台的话语权?作为网络世界的入口,浏览器的地位是否会止于应用软件?在移动互联网竞争逐渐激烈的今天,手机浏览器竞争带给我们哪些启示?产业的良性快速发展还需要哪些动力:是通过技术创新,还是深耕用户体验?
《新经济导刊》:UC商业模式如何?与互联网商业模式,移动互联网模式独特性如何展现:是创新还是复制?
俞永福:互联网盈利模式非常清晰,只有三种――广告、增值服务和电子商务,而移动互联网与之相似。其中,广告依靠企业付费,增值服务主要收取个人用户的钱,电子商务赚的是差价。
更强大的平台能为更多合作伙伴提供更好的展示舞台,也是由UC乐园的这个案例,我们看到了开放创新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的成功无法被复制。
《新经济导刊》:浏览器和移动社交平台的双核驱动成因,两者如何协同?UC基于怎样考虑设定此双核战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浏览器聚集用户,而UC乐园进一步通过增值服务黏住用户?
俞永福:手机浏览器和UC乐园是UC核心产品,而所有UC的产品都会围绕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手机上网体验这个目标。
所有平台级的移动互联网公司都是双核战略。一个是用户平台,一个是深度服务。第一个是以手机浏览器为核心,这对UC来讲是广度上的服务,而UC希望在服务深度上发展,我们选择了UC乐园。UC发挥在移动平台上的技术能力、用户能力,帮助合作伙伴在UC平台上唱戏,并且移动社交的业务模式对产业链冲击小,是互联网公司共存的业务形态。
基于UC浏览器两亿多用户,两者间可以发挥巨大的协同效应,但它们又是彼此独立的产品,在UC公司内部也是由两个独立团队来负责的。
《新经济导刊》:如何适应手机多样操作系统的要求?移动浏览器跨平台的必要性与技术、成本难点的权衡,是否会走上互联网浏览器旧路?
俞永福:面对复杂繁多的操作系统,在手机上想把应用做得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需要一种一次性开发,多个平台都可以应用的方式。
我们所研发的U3内核,拥有很强的跨平台能力,基于U3内核的UC浏览器的平台迁移周期将大大缩短。
我们判断在手机上未来仍将是多平台并存的状况,同时网景的失败在于他们是软件公司,而UC将会是一家提供移动互联网服务的公司。
《新经济导刊》:平台化成为UC发展的趋势,如何看待平台开放?对UC发展有何利弊?苹果App Store业务模式是否真正开放平台?在中国是否可借鉴?
俞永福:很多人都谈开放,但是我觉得开放要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开放的目的,二是开放的结果。
从开放的目的看,就是看是为了与合作伙伴分享价值,还是为了拉动自己平台的增长。标志是开放的时间,是平台一上线就开放,还是到了平台增长乏力才开始开放,UC乐园是一上线就开放。
从开放的结果上看,两个标准,要看最终是否给用户选择权,是否有合作伙伴在平台上成长起来赚到钱。
客户端有陷阱,未来随着HTML5的成熟,基于浏览器,跨平台的Web App模式会颠覆过去应用为王的模式。
《新经济导刊》:移动社交平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趋势?开发者、平台运营商与终端厂商之间的现有利益分成模式如何?如何促进这一产业链良性发展?
俞永福:移动SNS时代已经来临,传统SNS网站加速向移动端渗透,基于纯移动端发展的SNS也崭露头角。有数据预测,到2013年中国移动SNS活跃账户规模将达到4.19亿。
UC不准备通过UC乐园挣钱,乐园给予合作伙伴五五分成。这一分成比例是目前全业界最高的,未来我们计划每年给合作伙伴的分成超过一亿元。
《新经济导刊》:PC互联网社交平台涉足移动平台,UC如何面对冲击?UC切入移动社交平台的方式有何不同?
俞永福:PC互联网上的SNS网站的手机客户端是对PC SNS的补充,而移动SNS社交平台则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特性的社交平台,具有移动互联网SNS的特点,比如LBS、基于通讯录的熟人关系社区等。双方用户和市场的重合性不高。
UC乐园分为基于文字、图片、位置等UGC分享的说说,基于LBS的地盘,基于Flash支持的移动社交游戏。UC浏览器是国内首个支持在线Flash游戏的手机浏览器,我们目前已经拥有超过800万用户,同时LBS应用地盘的抢地盘、领地租等日服务应用次数已经达到382万次。
《新经济导刊》:浏览器价值正逐渐被APP取代,门户网站移情别恋APP,是否对UC的商业模式造成影响?
俞永福:互联网不死,Web就不会死。现在很多人在讨论到底是浏览器还是App在手机上为王,我认为随着HTML5的成熟,因为开发便捷,很多人会开发Web app,大部分主流方式都是以Web方式在浏览器上实现。就像在PC互联网上最终流量还是回归浏览器一样,我相信在手机上,客户端和浏览器的流量会是二八开。
《新经济导刊》:UC最看好与手机游戏、手机支付、手机搜索、手机电子商务等哪些细分领域的产业链整合前景?为什么?
俞永福:UC希望与产业链各环节进行合作,各企业必须遵循开放合作原则,同时还应实现产业链高度专业化分工。
移动互联网目前还处在高速发展的初期,用户的体验还没有得到全部满足、产业格局的划分尚未清晰。因此,眼下最可能的景况是整个产业链共同受益,实现共赢。
《新经济导刊》:在资本运作方面,UC有何考虑?前期的投资经历对现在创业的作用?
篇5
倘若上述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可谓给全球广大移动互联网用户带来了福音,大大提升了网络环境的便捷性。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造福万民”的计划并没有得到广大用户的一致认可和支持,业界对此看法褒贬不一。一方面,诸如比特币钱包Blockchain、Ubuntu、世界地图OpenStreetMap以及维基百科等公司,考虑网络接入的便利性,对此计划均表示了支持;而另一方面,主要来自于社交网站的一些评论家却对此项目保持怀疑态度,首当其冲质疑的并非是项目的技术或者资金的保障问题,而是项目实施后带来的用户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问题。
基于此,个人认为此项计划虽能够给广大用户带来福利,但仍需谨慎考虑,权衡利弊。
前不久曝光的“棱镜门”事件带来的安全风波还未平息,大多数用户仍心有余悸。如今再次提及这样覆盖全球的网络环境,是否会演变成为美国搜集全球网民个人信息和隐私的有力利器?这样的猜测在情理之中,也让人们顾虑重重。
另外,未来随着接入网络环境用户的数量日趋增多,将会吸引更多的黑客受到利益驱使加大对网络的攻击频率、力度和规模,整体的安全防护将面临重重困难。
其实,当前基于Wifi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也频频发生,也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如当前在星巴克、麦当劳等通常具有无线网络的公共场所附近,只需要一台PC电脑、一套无线网络设备以及一个网络包分析软件,便可以轻松搭建出一个伪装的不设置密码的Wifi网络,当用户设备自动连接网络之后,黑客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轻松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甚至网银密码、股票账户密码等重要信息。
对于免费Wifi覆盖全球这样的“免费午餐”,到底是美国为世界人民提供的可口面包,还是为搜集信息,分析用户数据提供的蓄谋已久的诱饵?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同时,这件事也再次为我们加强隐私保护和个人信息安全敲响了警钟,在日常网络使用过程中,必须要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上网行为习惯:
一是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要安装基本的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并保持及时升级,定期进行安全性扫描,及时修复系统漏洞。
二是做好数据备份工作,以防遭受病毒攻击时,系统无法恢复,数据发生丢失或者信息遗漏,同时尽量不要把重要数据存在电脑硬盘的安装操作系统的分区,防止系统崩溃后重新安装时由于疏忽而误删了数据。
三是QQ、MSN等通讯工具发送的网站或程序,不要轻易点击或者执行,防止系统植入木马病毒。
四是不随意访问自己不了解的网站,不接收和打开陌生人发送的网络文件和电子邮件。
五是不要随意接入陌生的、没有设置密码的Wifi网络。
篇6
动向诞生之初,就提出了“立足湖北、放眼全国、争取一流”的目标定位,无论是架构,还是技术、功能上,它都紧随媒体客户端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潮流,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大量改进和创新。下面结合动向新闻客户端的技术功能特色,简析媒体型客户端的最新发展趋势。
一、UGC与PGC的联接和融合
当前,资讯客户端按照内容来源可分为UGC与PGC两大类型,UGC系指User-generated content 即用户产生内容。具有代表性是微博、微信等各类社交媒体及社区;PGC系指Professional-generated content;即专业人员(机构)生产内容,新浪、网易、人民日报等传媒及互联网门户推出的客户端都属此类。
关于UGC、PGC,“动向新闻”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民意众筹”的概念,即开设“我要上头条”“我秀”等特色报料功能,令任何用户都可以一键报料、内容。用户还可对每一条报料进行投票,点赞。报料的投票数会自然触发新媒体记者调查,并形成客户端的头条文章。“我秀”则是对用户自拍作品的集纳,用户可以每幅作品投票推选,并以此决定客户端每日封面。不同于传统的媒体报料台,“民意众筹”用用户意愿取代主编、记者的主观判断,引导采访资源配置。“民意众筹”本质是UGC与PGC的联接,是尝试通过UGC影响传媒的信息生产流程。
二、用户行为数据的记录和发掘
与用户无法联接,无法精确地掌握用户的信息需求,这是当前传统媒体面临移动新媒体冲击的根源之一。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各类型的媒体客户端越来越重视对用户数据的记录和发掘。
网易、凤凰等大型媒体客户端,用户系统功能越来越强,通过评论、积分、打赏、分享等功能设置,记录了用户手机号、收藏、积分、地域、浏览时长等各种数据。更有甚者,“今日头条”这类技术型资讯客户端不仅记录用户在端内的行为,还收集用户绑定的社交媒体账号等相关信息,进一步掌握用户的行为特征。
加强对用户行为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核心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而用户的信息需求又与其生活需求、消费需求息息相关,因此,高品质的用户大数据被视为媒体未来的最宝贵财富,它将为媒体未来探索精准营销等新盈利模式提供强力的支持。
“动向新闻”在后台设计中,强化了对用户行为的“记忆”功能,目前已设立了完整的用户管理系统,不仅记录用户所处区域、终端、ID等基本信息,还通过为新闻、报料等内容版块设置了点赞、评论、分享、投票等种功能,借之记录用户的浏览时长、时段,进入退出路径等用户行为特征数据。下一步,“动向新闻”拟通过引入内容资源的多维分类、公共信息的检索服务等功能,借以快速识别用户的工作圈、生活圈,高效、准确地判断为用户的类别及信息需求。
三、个性化阅读推荐的研究和实践
个性化阅读推荐或智能阅读推荐,是当今媒体类客户端最热门的议题之一。无论是因“算法推荐内容”而走红“今日头条”,还是腾讯、网易等互联网门户类的媒体客户端,其实都在做个性化阅读推荐的尝试。
个性化阅读推荐的实现路径是,先利用自然语言的机器翻译或语义计算等技术,为新闻内容资源进行多维度分类,再根据用户行为大数据,从热门、兴趣、地域、探索等不同层面及策略向用户推送相关资讯,以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类似的智能推荐引擎也早已在音乐、生活服务、电商领域应用试水。
如果说用户数据是了解用户信息需求的基础,个性化阅读推荐则是满足用户需求的重要手段,它将成为未来媒体的核心技术之一。
“动向新闻”目前正积极探索“推送”功能,即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服务。“动向”目前已能根据用户所处不同区域等各类标签推送不同的通知内容,下一步还将探索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内容的多维分类和标签订阅,继而根据不同的用户特征,推送不同的新闻首页、通知、服务资讯。
四、原生APP与HTML5的过渡和选择
媒体型APP的技术实现路径目前有两种,即Native App和Web App。Native App是基于手机操作系统并使用原生程式编写运行的应用,也叫原生App、本地App。Web App指基于网页的系统和应用,常利用HTML5、CSS3、JS开发。两者各有利弊,前者开发、维护、迁移成本高,功能强大体验好;后者成本低、跨平台,但功能和体验上有限制。
早期新闻应用基本都是Native App制作,但近年Web App越来越多。尤其是2014年以来,HTML5获得爆发性增长,可以几乎实现原生代码实现的所有功能,而且随着HTML5编程水平和终端/服务器端的性能提升,Web App固有缺陷得到缓解和解决,同时灵活性优势更为明显,而不再需要用户频繁更新客户端,同时对于多平台的升级维护也更为容易。
篇7
在国家新课程改革热潮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开设至今,学生的互联网引入课堂教学的利弊争论从未停止,正反双方观点多不胜数。在此,我以严谨客观的观点论述多媒体网络引入高中课程的作用:教师在讲学三年级语文《海底世界》这篇文章时,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引入使得文章教学内容更生动、文章背景更鲜活等,全面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者,网络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引入对于高中生日后的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都占据头角;所以,应用多媒体网络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是不可或缺的讲学手段[1]。网络是科学技术进步、信息发展的产物。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引入多媒体网络的价值
(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科学教育大潮引导下,网络对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已十分强大,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也逐渐走出学习课时少、形同虚设、不重视的尴尬局面。高中作为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链条顶端、踏上大学或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网络信息技术的引入对于教师和学生教育有着深远的指导价值。网络在高中信息教育的引入不仅满载着学生在科学技术发展时代的知识渴求,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升自我认识、开发潜能保有光荣使命。学生学习上的疑问、应用、知识扩展等各种海量素材几乎能在多媒体网络中得到解答;对处于源源不断汲取知识的高中阶段学生来说,来源于互联网网络上知识的未知领域以及学生知识扩展、储备都让学生形成了直接的感官刺激,这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提供机遇。
(二)扩宽学生实践主动性。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引入多媒体网络,不但方便学生展开生活化软件的主动学习,丰富学生的日常学习内容。在网络试论网络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及价值任春燕(张家口市第六中学,河北张家口075000)摘要:当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措施在进一步改善,计算机在每家每户中得到普及,使得我国高中生不仅有网络信息技术理论的积累,还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相应实践。这就要求在我国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引入网络的应用教学,实现教材理论教学与基础网络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因此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引入多媒体网络的作用以及价值本文进行了分析和论讨。关键词:高中;网络;信息技术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5)01-0255-0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高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和掌握能力,选择某些生活常用软件进行课程授教,亦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网络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创新;为此,学生不仅提高一定量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而且丰富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学习内容,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学生在了解office软件中引入网络的强大共享资源,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结合自己喜好浏览和频繁应用网页制作软件、图片编辑软件、音视频制作软件等,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水平[2]。
(三)实现教师教学多样化。
篇8
装上“豌豆荚”以后,便疯狂地将微信、微博、网易新闻、搜狐新闻、虎嗅网、百度新闻装到手机上。用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微信使用时间最久,其次是微博和网易新闻,其他新闻资讯软件很少。看完贵刊的封面故事《移动媒体的商业裂变》,很有感触,通过我的使用习惯以及与周围人的沟通可以看出,在获得资讯方面一般最多选择三款APP。
微信作为社交化的媒介,借助腾讯网的优势,迅速站稳脚跟,自媒体人也在其中大展拳脚。我在微信中关注了10个自媒体人,包括贵刊文章中提到的“蛮子文摘”、“孕峰”、“微杂志”、“鬼脚七”等,后来不堪其扰,保留了“孕峰”、“蛮子文摘”、“微杂志”三个,本人对科技比较感兴趣,所以选择“孕峰”,“蛮子文摘”帮我梳理微博中的重要信息,“微杂志”推送的内容比较休闲一些,比较符合我小资一点的生活口味。
回头搜索了一下微信公共账号,简直是纷繁复杂,各种推送内容都有,尽管拥有众多微信公共账号,但同质化比较严重。微信5.0版本即将推出,将公共账号分成企业号和订阅号。在我看来,这一平台模糊了区域的界限,经过市场重新洗牌以后,将会有一大批自媒体人在微信公共账号中消亡,而团队化奋战的自媒体人或会生存下来,但必须拥有健康的盈利模式,否则即使有优秀的内容,不解决吃饭的问题,一样会消亡。
此外,我想说一说纸质媒体转移动媒体的利弊,国内的纸质媒体目前还不具备网上付费订阅的条件,盲目转移平台,会让公司丧失大部分订阅市场,可只守着纸质媒体,必然会走向消亡,有些杂志已经在移动终端建立了自己的APP,并在微信中申请了公众账号,但力度不够,短期内实行双轨制运作模式,重视微信二次开发,方为上策。
江苏 陈强
4G离我们有多远?
这段时间,4G网络的加速普及突然成为了国内通讯业的焦点话题。据媒体报道,中国移动计划一次性为4G网络建造20万座基站,这足以令市场心潮澎湃。要知道,中国移动的GSM网(第二代移动通讯)建了十多年,累计基站才80万台;中国移动的TD-SCDMA网络建了四五年,累计基站也不过30万台。
但4G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也许比很多人想象得都要远。近来就有不少专家质疑,在没有充分培育市场的前提下就贸然宣布大规模建设,产出效益值得怀疑。在仔细询问过周边的朋友后,我也发现,能说出4G究竟是什么,又有什么好处的人实在少得可怜。
这也许就是中国目前的产业培育现状,不知从何时起,“大干快上”再次成为了大家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第一印象。在经历了风电及太阳能产业的“跌宕起伏”后,我们的确有必要重新制定已沿用多年的产业发展政策。首先要做的当推大幅提高民营资本对于产业升级的参与;其次,应通过税费优惠、扩大宣传等综合手段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土壤,必要时甚至可以用强制手段淘汰落后产能,为产业的新生提供生存空间。因为改革的实践一再告诉我们,只有尊重市场,市场才能给予我们同样的尊重。
北京 肖伟
传承和发展是一道难题
提到剪纸,首先浮现于脑海的便是年节或婚嫁时张贴的各式窗花和喜字。小时候,每每看到别人能轻松自如剪出各式花样便非常羡慕,也曾尝试去学,但最终由于种种原因只能作罢。现在想来,因为喜爱某种事物而萌生出学习的念头,兴许在很多人的人生中都曾有过。中华文化几千年,累积了无数文化成就。如今,包括剪纸在内的很多文化成就正在快速地被新事物替代,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陷入被遗忘甚至消失的困境。大家注意到了这个现象,甚至有很多人在奔走呼吁并为之付出努力,但却功效甚微。
中国剪纸博物馆主动开拓销售渠道、免费筹办各类活动、积极培养传承人的做法为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需求性。虽然目前从物质的层面来讲,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不在人们的需求之列,但从精神层面来讲,却永远不会过时。通过普及活动,提高民众的喜爱之情,增加民众的购买欲望,提升民众的参与意识,才是其传承和发展的要点所在。
天津 叶志
好票房不等于好电影
最近几年国产电影票房成绩亢进,但作为普通观众,我想说的是:如果国家放开电影市场,估计国产电影制作公司就离关门没几天了。虽然经常见网上写某电影收入多少云云,其实国内的各种统计数据很难有公信力。有专家跳出来评判,国人文化基础低,导致剧情文化和市场票房相矛盾,为了票房市场,剧情就通俗,于是各种美女帅哥齐上阵,用一些带颜色的剧情场景加夸张的海报去吸引大众眼球。前一段时间如“致青春”、“中国合伙人”等影片受到票房和口碑上的各种赞誉,个人感觉只能说比之前的国产片好点。但是,文化的酝酿和人性的感悟在国产片里表现得很少,所以我们只是一个“看客”而不是“赏客”。
篇9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131-02
新媒体以其强大快捷的传播速度,已日渐博得大众的青睐。借助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新媒体是时代赠与我们的一样有力工具,我们要接受时代的赠与,学会利用新媒体,探索新媒体在各个学科中的具体应用,使这种结合可以更好的提升各学科的建设。
一、新媒体对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作用分析
(一)员工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成为大趋势
当今时代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发展速度之快已经超过最初发展时期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尤其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一些移动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人们获取信息最为有效,便捷的手段及方式,例如,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几乎成为每个人手机中必备的项目。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更为的快捷,获得信息的内容也更加的丰富,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员工表达自己思想的途径也更多,表达的空间也更加的宽泛,而不会再人云亦云、迷信权威。借助新媒体平台,也打破了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领导之间沟通的障碍,消除了人与人交往的范围和时间的限制,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时,可以进行“隐性沟通”,通过昵称、代号甚至匿名等一系列方式进行沟通,能让人们敞开心扉,有效提升了沟通的便利性和完善性。沟通渠道的进一步完善,使得借助新媒体背景所开展的思政工作,更具人性化特点[1]。
(二)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如今无论是各专业知识的APP,还是各门户网站的客户端及微博、微信等软件,只要你点击,各种各样的知识会随之映入眼帘,丰富的网络资源会让我们根据自己所获缺的亦或自己所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学习,这样就避免了“一概而论”的学习及培养模式。这种学习及培养模式简单、自由,也可以使企业内部的员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更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不断提高了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及效率,是员工从以前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了主动学习,也在更好学习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提供了广泛有效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沟通平台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也实现了教育方式的转变,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的平台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及看法,让自由的意识,民主的价值观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们交流更加的便捷,员工的真实感情及意见也能得到很好的表达,员工之间的互动也会更加的频繁,这样也有利于促进员工之间的感情交流,进一步加强整个单位的凝聚力,优秀的价值观也能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一种共识,从而更好的带动整体人员的素养及思想的提升。
(四)新媒体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及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自媒体出现后,尤其是移动媒体的发展,使人与人的沟通越来越便捷,信息的传递速度也越来越快。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这种高速的效率传递,会使思政工作的开展及信息的传达也更加的高效,一条指令的下达到被每一名员工接收可能就只需要短暂的数秒钟时间,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利用这种高效的传播方式有效的开展思政工作。例如:如今微信平台的群聊,每个微信群都有一个管理员,在一个群中一条信息可以为所有群里的人所接收,而大家也可以自由的在微信群里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及时提出意见。作为管理者也可以很快传播信息的同时,看到群里每个人的意见反馈,了解其思想的动向。
二、新媒体对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的发展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新媒体的运用又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的平台使信息更加的自由化、开放化,正因如此,有人会借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很多不健康,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能量的价值观,而对于思政工作在新媒体上的应用及传播就会形成很大的挑战及威胁。因此在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其利弊,尤其是在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时,要尽量使其优点得到更大发挥,而缺点尽量要去学会管控。
(一)独特优势
1.新媒体拓展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多年来,依赖会议文件、谈心谈话、座谈交流、集中学习、主题活动等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其载体单一,不生动,效果不够明显。而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的新媒体技术,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多样化的新媒体信息中,收集整理有用信息,及时发现情况,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并进行有效地引导,在潜移默化中使员工受到了教育和熏陶。
2.新媒体使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更加丰富。以往思想政治工作者唱独角戏、“我说你听”“我讲你通”的方式,被新媒体以图、文、声、像等多样化的形式替代,方便了群体沟通、相互交流,使受教育者由“旁观者”变成了“当事人”。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严肃的思想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2]。
3.新媒w的运用使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大幅提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3],比较“刻板”,而借助于新媒体,进行深入沟通,或者隐秘交流,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此外,利用新媒体开展工作更容易被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轻同事所认同,其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也受到各个年龄段员工的欢迎,使思想政治工作具备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二)消极影响方面
1.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没有规定具体的传播者与接受者,每个人都可以是接受者也可以是传播者,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信息源多样化,信息也比较分散。碎片化的特点决定了新媒体传播下的内容肯定的不足,正确与错误的信息共存,这就使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困难。
2.新媒体信息传播难以监测。新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媒体,从网络论坛,社区,个人网页到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每个人发表言论的空间越来越自由,的话题或消息也越来越多样,各种各样的媒体传播会造成“蝴蝶效应”,迅速在互联网上扩散开来,而信息的开放性,匿名性及扩散的快速性等特点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舆论监控的困难。对于企业员工来说,一旦有负面的消息及新闻在整个团队中扩散开来,势必也会影响整个团队的稳定及士气。
3.过度依赖新媒体。深度网络,在虚拟世界的过度放纵,逐渐与社会疏远,成为自封闭,它容易乐氐摹巴络迷恋”,“网络自闭症”。根据调查,在现实中,56.7%的受访者似乎没有打开手机的意图(事实上,没有做任何事情),然后关闭习惯;在使用手机过程中,76.3%的受访者存在没有手机或当手机没有电时,你会感到不安的现象,33.8%的受访者通常甚至不使用,将会登陆新手机软件(如QQ,微博,微信)。同时,新媒体无法突破人际沟通网络,在没有情感限制的情况下,非语言形式的情感交流达到非常低的水平,新媒体用户面对冷机和无表达网络,情感交互。情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桥梁,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情感思想政治工作只能淡淡的讲道,机械灌输,自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新媒体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者。
三、利用新媒体深化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新媒体有其独特优势,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新媒体作为一种工具、载体,一种场合,关键要趋利避害、变挑战为机遇,化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有力的武器。
1.开放思维。新媒体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已是必然,以单独的“控制”“拦堵”甚至“阻断”等方式试图回避新媒体,这种做法在效果上只能是适得其反。不如与时俱进,开放思维,在实践中创新,用创新来推动实践,让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
2.人本理念。在新媒体时代,强化了人们的平等观念、权利意识及自主意识 ,思想政治工作也趋向于双向沟通、平等互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会用平等的理念、宽广的眼界来分析问题,发挥情感的力量、用说理的方法和平和的形象来启发、激励、教育人,与党员干部平等对话,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推动形成平等民主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3.包容心态。新媒体的发展使意愿表达扁平化、时空传导无限化、身份认可虚拟化、沟通路径多点化、社会价值多元化。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宽大的胸怀和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党员干部不同的声音甚至一些非主流的观点。
四、结 语
从总体上来讲新媒体与思政工作的融合是时代的大趋势,这不仅是时展的趋势,也是企业新模式的一种应用,在探索的初期,新媒体的应用有利也有弊,但利总归要大于弊,所以我们要在充分发掘其优势为企业思政工作的同时,也要尽可能的想办法遏制或者控制不利因素对企业思政工作影响的一面。所以积极的探索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及实践途径,才能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断改进创新,永葆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芳.精心打造“网络政工”――革新思政工作新思路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7).
篇10
关键词:手机;现状;影响;生活方式;利弊
中图分类号:G631;G6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31-01
当前,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家长和教师也因此受到困扰。为了让手机媒体更好地发挥它的价值和作用,也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本文通过对三所高中进行问卷调查、访谈,探讨高中生使用手机的利弊与对策。
一、高中生使用手机的现状
1. 手机普及情况调查
在本次调查中,734名高中生接受了调查,其中拥有手机的人数为65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9.1%,而没有手机的人数为80人,仅占调查总人数的10.9%。调查结果表明,目前高中生中手机的普及率相对比较高。
2. 手机用途和使用场合调查
由于高中生学习负担重,学生更多的时间是用于课堂学习,再加上学校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因此拥有手机的学生并非都将手机带进课堂。据调查,拥有手机的学生中有四成只将手机当作通讯工具;两成的学生把手机当作MP3、MP4使用;将近三成的学生总是将手机随身携带,随时随地作为娱乐使用(这一部分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较长,有的每天可达四五个小时,主要是上网浏览网页、QQ聊天、玩游戏,而很少使用手机查找学习信息)。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学生使用手机不分场合,他们不仅在课余时间使用手机,而且在上课或上晚自习时也会无视学校纪律使用手机。调查数据显示,高中生使用手机更多的是用来作为通讯工具或娱乐工具,而很少作为学习工具使用,这肯定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
二、高中生使用手机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众所周知,手机本身有很多优点,只要合理利用,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手机小巧玲珑的特点让人们方便随身携带,高中生可以利用它方便快捷的字典功能,将需要的各种字典下载到手机里,这样既可以随时随地查阅不懂的字词,也可以上网查阅学习资料。同时手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可以加大查阅资料的主动性,而且还可以丰富资料获取的渠道,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电子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尤其是写作能力。作为高中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极其重要。其实,一部手机就是一部故事全书,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广泛地阅读电子书。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语言组织及写作能力。 人既具有个体性,也具有社会性,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一个人想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就必须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高中生的社交范围不广,正处于认知能力、情感和意志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可塑性较强,抵制各种诱惑的能力较弱。所以,高中生必须通过与亲人、朋友交往逐步学会如何与人沟通,怎样与人合作,从而使自己发展成为真正意义的社会“人”。调查中发现,72%的学生和31%的老师认为高中生使用手机能够更方便与家人、朋友和老师交流。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学生与朋友、家人交流谈心可放松心情,还可得到认知能力、意志力的发展,这些都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的成长。
2. 消极影响
随着手机GPRS功能的开通,学生可以直接在教室里随时通过手机QQ聊天、浏览网页、看视频等。学生晚上回家躺在床上也在浏览网页、聊天,这样会严重影响睡眠,进而影响成绩。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很少通过认真思考来解决问题,而是用手机在网上搜索答案。学生平时懒于思考,在考试中有的还使用手机作弊。英国科学家Blackmore博士指出:“人们的手指在电脑上轻轻一动就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看似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实际这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它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使人们以为知识不再需要传统的方式存储到大脑中。”结果,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高中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内度过,他们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会相互影响,这就可能导致他们不顾忌自己的家庭收入与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消费,从而助长他们的攀比心理。这不仅会给家长带来额外的负担,还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育。
三、结束语
针对高中生手机普及率高以及使用有利有弊这一现状,教师提出以下建议:学校管理者和家长应该相互配合,走出认识误区,树立学生使用手机“应疏不应堵”的观念;学校对于学生使用手机的违规行为能够予以正确的处理。这样,学生合理使用手机,不仅能促进师生间的学习交流,而且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使手机成为他们学习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