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卡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信用卡发展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信用卡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 信用卡业务 问题 对策

一、绪论

自从1985年中国银行在我国发行了第一张信用卡以来,信用卡在我国就已有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可是不容置疑的是,国内各银行也在始终不断地探索寻求自己的发展之路。尤其在近年来,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其他股份商业银行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信用卡业务中,随着持信用卡消费的观念已日渐普及,信用卡业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它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正因为信用卡市场所蕴涵的广阔赢利空间,信用卡业务已经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但随之而来,信用卡在发行和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本文正是通过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可行性应对策略。

目前我国信用卡的发展速度快发展潜力大,但与国外成熟的信用卡市场相比,除了在信用卡发卡数量占一定优势外,持卡人用卡频率,特约商户普及率和持卡消费的比率上都还存在很大差距。事实上,发卡量的竞争是目前我国信用卡市场的最大特色。从2003年国内信用卡起步至今,每年的发卡量均增长80%以上。央行的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3月底,我国信用卡发行量超过1.5亿张,比上一季度多出800多万张,比2008年同期增多约4.5万张,约是2007年一季度发卡量的3倍,持卡人数约1亿,超过半数以上的信用卡持卡人持有一张以上的信用卡。(如图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银率网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问题

正是由于这种“井喷”式发展,使得信用卡这块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所有参与的银行都希望尽可能地占用更大的市场。因此,这就直接导致了信用卡市场混乱竞争,以及一些不法之徒利用信用卡进行犯罪,给银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分析其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业务量而忽视目标市场的风险隐患和售后服务

自2003年起,中国信用卡进入了“黄金十年”。这一年开始,各商业银行为了率先赢得信用卡市场的占有率,纷纷发起了“圈地运动”。各银行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不顾冒险脱离当地的实际经济情况,一味地追求发卡数量的增长。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

(1)进入门槛不断降低。各银行为了完成信用卡业务指标,抢占市场,纷纷降低信用卡门槛,采用更加简便的申领手续,只要办卡人能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和工作证明,就可申办一定额度的信用卡,导致在审批方面难以掌握全面、准确、安全的尺度,其后果使得风险系数增加,尤其现在各大银行又将目光瞄向了在校大学生,而这一市场具有消费观超前但消费实力相对薄弱的弊端。

(2)信用卡售后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其业务发展规模和速度。信用卡售后服务工作不到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信用卡的销售过程中,营销人员往只追求销售量而有意无意隐瞒信用卡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就为以后的纠纷埋下伏笔,还有就是客户遇到消费问题进行投诉时无回应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也严重的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

2.信用卡销售过程中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信用卡授予信用额度一般较高。一般而言,客户选择信用卡是为了可以透支,提前消费这一功能,因此他们对与信用额度一般要求是越高越好;而银行方在发行卡时为了吸引客户、增加发卡数量、提高交易额等目标,一般也愿意授予高于客户保障能力的信用额度限度。只要客户办卡时无不良记录,给客户的信用额度限额均能达到本行对该类客户的最高信用额度。但是,由于同一客户可能在多家银行均有办卡,多家银行的同时的信用额度成倍地放大了客户的保障能力,加剧了银行资金风险。

(2)信用卡持卡人信用风险加大。 银行发给客户的信用可主要依据该客户当前的经济状况和信用程度,但是当客户职业、收入发生较大变化,或者发生疾病、事故等不可抗拒意外时,经济状况恶化,无力还款,便可引发信用风险;由于信用卡透支本身就是一种无抵押、无担保贷款,持卡人在申请信用卡时,没有向发卡银行提供任何资产抵押,因此,持卡人财务出现问题时,无力偿还透支本金和高额透支利息,发卡银行不可能通过变卖抵押品偿债,这将会给银行造成大量的资金损失。

3.信用卡操作风险和欺诈日益加剧

随着IT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各家银行都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给我们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又给不法分子提供了犯罪的可乘之机。

(1)信用卡使用过程存在操作风险。由于网上存在大量病毒,网上银行操作存在很大风险,不法分子正式利用这种漏洞,大肆攻击银行网站,窃取他人信息,并以此转移客户账户资金,给客户造成很大损失;同时,他们还可能利用假银行网站,诱使客户办理相关业务或预留个人资料,从而达到犯罪的目的,使消费者蒙受损失;有的工作人员,违规操作,不按章法,从而造成了不应有的风险。

(2)信用卡欺诈案件增加。根据央行2008年11月的统计显示,目前国内总体欺诈风险指标与历史各期风险水平相比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造成欺诈风险加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就是信用卡套现。这种行为一方面背离了人民银行对现金管理的有关规定,还可能为“洗钱”等不法行为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非法提现对发卡银行的伤害是巨大的。大量的套现资金,持卡人无异于获得了一笔无息无担保的个人贷款,这对银行造成了巨大损失。

4.信用卡业务的监管制度、相关法律尚不健全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遵循的是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1月27日颁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但该办法已明显滞后,很多问题如信用卡非法套现等问题无法监控。而银监会成立以来,只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提出来发卡时见了客户评价标准和方法,以及确立客户的信用额度以及提出对透支行为惊醒实施监督、超额控制和异常交易支付等内容,并没有信用卡的管理出台新的办法和规章制度;除此之外,目前实施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和《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属于部门规章,法律级别低、法律效力低,对银联公司、信用卡专业化服务公司、特约商户、持卡消费者等市场参与者的准入条件和权利义务责任等都未做明确的规定。

5.信用卡使用率低,存在大量的睡眠卡

各家商业银行都在搞信用卡的“扩张”,一个人手持数卡现象已非常普遍,虽然发卡量逐年大增,但有许多信用卡都没有被激活。据2009年3月,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与零点前进策略咨询公司在京联合了中国信用卡服务指数。调查发现,我国信用卡客户对信用卡以消极持有为主。在一线二线城市中,有80%的信用卡属于“睡眠卡”,大学生市场更是如此。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健康发展的对策

1.加大审查力度,严把发卡关

所有发卡行不应盲目追求市场占有率和发卡规模,要对信用卡的申请人信用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做好资格审查工作,尤其对经济情况、信誉程度、偿还能力、道德品质等反面作详尽的调查与评估,对一些收入不是很稳定行业的客户更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对于还款能力不符合条件的以及无法确定偿还能力的坚决不予发卡;要建立各行间信息交流平台,对同时拥有多个银行信用卡的客户要特别关注,以防某些恶意轮流透支事件的发生;发卡机构应定期与一些持卡人进行联系,随时账务他们的工作情况、财务状况、联系方式等资料,保证资料有效,降低发卡风险。同时,还应做好信用卡的售后服务工作,贯彻以服务客户核心任务的思想,以高品质和差异化的特点,打造信用卡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信用卡的规模化发展。

2.提高人员素质,规范流程操作

各行在发展信用卡业务的同时,应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销售人员的素质,要求营销既要保证信用卡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又要防范潜在风险的发生。采取实时沟通的原则,对持卡人进行详细的资信资料,对申请者建立个人征信资料,严格按照每个人的信用等级授予信用额度;对于那些需要高额度的客户,应该采取担保措施,使其在发生透支风险或者人力不可抗拒的意外时,银行能够收回资金,降低风险;同时,还需要实行严格的授权记录和交接班登记制度,以明确责任,确保每一笔授权业务准确无误,真正发挥对信用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的“屏障”作用。

3.严格规范业务操作,打击违规套现行为

通过不断强化内部管理,严格要求办理业务时务必做到各司其职、互补干扰、互不兼办业务等;要做好银行系统安全工作,定期更换操作人员密码,严格计算机设备及软件管理制度,备份数据异地存放的检查登记制度,谨防他人利用计算机实施犯罪行为;提高银行网络安全级别,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系统漏洞入侵银行系统从事非法活动,给银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于违规套现,应该及时锁定目标,对于严重的套现行为应取消持卡人资格,并通过法律途径对其追究法律责任。

4.建立健全信用卡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

在即将出台的《银行卡条例中》应规范以下内容:(1)欺诈风险与信用风险主要由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承担,信用卡发卡机构应制定行业标准,规定授信范围以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性;(2)银行卡案件处理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在银行卡案件中的职责;(3)对参与信用卡套现的持卡人、商户的处罚主体和处罚手段;(4)持卡人、受理单位和发卡机构,都必须用立法的形式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规定发卡、用卡的法定程序。同时,还应尽快出台信用卡担保制度,为那些尚未拥有较大信用额度,却需要比较高信用额度的客户提供方便,既有利于信用卡市场的发展,也为信用卡业务的稳健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5.拓宽信用卡增值业务,降低信用卡的同质化

发卡行应努力将信用卡业务范围推广,不仅仅局限于大中型城市,对于有广大市场的欠发达地区也应该积极开发,联合商户,使得当地人也可以享受到信用卡消费带来的优惠和方便。但是,在信用卡发展过程中,不论是低端用户还是高端用户,都应该尽量避免信用卡的同质化,这避免了信用卡使用者办理多张功能相近的卡,从而大大降低睡眠卡的比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周宏亮穆文全:信用卡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林功实林健武:信用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7)

篇2

关键词:信用卡盈利模式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TH6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信用卡在国外的发展,已经走过了 50多个年头,信用卡在国际上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支付工具。在我国,信用卡的起歩则较晚,自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发行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我国信用卡产业发展初期,各大银行为了抢占市场,采取降低年费、增加附加值等措施来争取客户,导致经营成本很高。除此之外,还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同质化严重、没有明确的客户定位、新卡激活率低等等,使得在国际上高盈利的信用卡业务在我国市场出现相反的状况。因此,如何优化信用卡的盈利模式,增强信用卡的盈利能力成为我国各大发卡行与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特点

1.高成本。信用卡业务的成本项目有:资金成本、运营成本、营销成本、风险成本和手续费支出等几大部分。信用卡的高成本主要表现在初期的一次性固定投入和每年持续的营销,宣传与推广费用以及运营费用投入,而且前几年的持续投入一般还没有相应的产出。

2.高回报。信用卡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有年费收入,贷款利息收入,商户交易手续费收入等。按照国外的经验,信用卡业务是金融行业利润较高的收入部分。信用卡业务为持卡人提供消费信贷,其收入来源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消费贷款而取得高额的透支贷款利息收入和其他中间业务收入;银行开办信用卡业务的前期阶段,通常都是大力发展持卡人队伍,增大发卡量,以期每年获得稳定可观的年费收入;还有通过银行推出的消费激励措施引导持卡人多刷卡消费,以期获得结算手续费收入。纵观国内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特征,这也是信用卡发展初期主要盈利增长点,是银行盈利能力较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3.高风险。信用卡业务是一种信用免担保的信贷业务,具有资产业务的风险性。事实上,信用卡小额贷款的特征,更是具有受众广、催收成本高的不利因素。信用卡业务实质上是一种信贷业务,发卡行在审核客户资质的时候,仅仅是以客户个人资信作为贷款保证。这种信用免担保性质的信用卡业务是吸引信用卡持卡人的一大亮点,也给信用卡用户带来很大程度上的便利;但相对于发卡行而言,却增加了业务风险成本,实际操作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客户恶意透支和信用卡欺诈损失的现象。

二、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盈利模式分析

1.以收入来源划分的盈利模式。国内信用卡收入来源包括年费收入、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包括POS消费手续费收入、逾期手续费收入、分期付款手续费收入、预借现金费)几部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盈利的主要来源是非利息收入,尤其商户折扣成为我国信用卡盈利的主要增长点。如果按照信用卡利润来源划分我国信用卡的盈利模式,取得非利息部分收入是目前我国信用卡盈利模式的共性,尤其消费手续费部分是主要利润来源,甚至在有些银行只有信用卡消费手续费的收入。而在利息收入部分,各银行的侧重点则是各有不同。

2.以客户细分划分的盈利模式。在传统信用卡盈利瓶颈难以攻破的背景下,多数发卡行另辟蹊径,广泛开发利润来源,针对持卡人年龄、职业、收入、爱好等特点,划分出不同的客户细分市场,推出具有特殊服务功能的卡种来赢得消费者。

3.以目标市场划分的盈利模式。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为了优化自己的盈利模式,除了有针对目标客户细分的盈利模式,还有针对目标市场的盈利模式,商业银行往往在细分市场中会发现一些良好的市场机会,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市场。目标市场的选择对信用卡盈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这往往需要银行确认企业的运营与获利目标,确认企业的优势资源,同时需要银行规划最具优势的产品与服务,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推出不同的卡种,进而采取合适的目标市场战略。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盈利模式的收入难点

1.年费免收降低了信用卡收入来源。我国信用卡市场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扩大市场规模是银行现阶段首要的追逐目标,因此,为吸引更多的用户办卡,多数银行实施免年费的政策,这使此部分原本稳定的收入来源变得名存实亡。

2.循环授信使用意愿低造成循环信贷利息收入难以得到提高。国际上信用卡的利息收入占比在2/3左右,而我国信用卡的利息收入占比仅在1/3左右。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居民的消费心理和习惯的差异,传统的"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使得用户对循环授信的使用意愿难以提高。

3.商户回佣水平低影响消费手续费的收入。由于我国现阶段信用卡的竞争非常激烈,主要体现在对商户的争夺战,各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放弃利润最大化原则,纷纷降低手续费,这就使得商户的议价能力在不断增高,从而使得信用卡在消费手续费的收入能力上受到限制。

4.其它类型非利息收入的占比仍不高。对比国外成熟信用卡市场,我国分期手续费、预借现金等非利息收入的占比仍不高,也是影响信用卡收入来源的重要因素。

(二)盈利模式的成本难点

1.开发阶段的投入高。信用卡具有典型的规模效益,发卡量必须达到一定数量才可以盈利。而我国信用卡处于信用卡发展初期,发卡数量虽然逐年递增,但有效卡数量偏低,目前无法填补开发阶段的高投入支出成本。

2.低激活率造成的高沉没成本。我国信用卡的发卡量虽然每年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新卡的激活率却很低,国内平均水平只有20%—40%,也就是说,在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当中,相当大一部分都是睡眠卡,大量的睡眠卡不仅不会为银行信用卡业务产生效益,还占据了资源,成为银行的高沉没成本。

3.管理费用较高。我国信用卡业务成本当中,管理费用(包括人员工资等)占了很大的一部分,相比国外,管理费用占了运营成本的8%,而我国则占到了 36%左右,并且由于我国信用卡业务经营的集中度不是很高,这部分的费用短期内将难以下降,会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成为信用卡成本控制的难点。

四、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盈利模式优化策略

如果信用卡业务能够对信用卡客户进行细分,找到目标客户的深层次需求,然后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那么对于提高信用卡的收入来源,扩大信用卡的盈利范围无疑会提供很大的帮助。

(一)客户细分优化策略

在激烈竞争的信用卡市场中,客户是在竞争中取胜至关重要的因素。客户不仅是发卡单位销售和服务的对象,而且是其竞争的资本。对客户进行细分,就是要从中分辨出不同层次的客户,并开发不同的信用卡产品、营建不同的盈利模式来迎合不同的目标客户。

(二)目标市场优化策略

信用卡目标市场优化策略就是着眼于某一特定的目标市场,并做好市场分割的方法。其意义在于,通过目标市场的准确定位,银行可以利用自有资源,设计出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此为依据,抓住特定目标市场,选择最适合接受这类产品和服务的客户群。

(三)成本方面的优化策略

目前影响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盈利模式的成本问题,主要在于解决成本压力问题。而要解决成本压力的可行性方法,关键在于如何减少睡眠卡,提高卡激活率,进而减少由此产生的高沉没成本。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提高信用卡激活率,减少睡眠卡的有效方法。

造成信用卡低激活率和大量睡眠卡存在的可能性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用户对信用卡不存在需求;另一种是用户虽具有一定的需求,但现有信用卡提供的服务并不能有效满足用户的需求。针对上述两种可能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对信用卡用户群体进行细分,找出具有用卡需求、能够为银行带来收入的潜在用户群和不具有使用信用卡意愿的用户群,对于不具备使用信用卡意愿的用户群,设置一定的收费门槛,减少睡眠卡的存在,从而降低无效卡的成本;二要对潜在用户群体,挖掘其使用偏好和对信用卡的内在需求,在信用卡的生命周期中,提供各种服务满足潜在用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静,论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创新策略,海南金融,2012(07).

篇3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for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s of the business of Payment for Car-purchase by Credit Card in Installments of commercial banks,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for the business-mode and i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for developing the business of Payment for Car-purchase by Credit Card in Installment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用卡购车分期;业务模式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payment for Car-purchase by Credit Card in Installments;business mode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164-02

1 商业银行信用卡购车分期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信用卡是由商业银行(含邮政金融机构)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帐结算、存取现金等或全部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卡作为电子化和现代化的消费金融支付工具开始进入中国。中国银联(2003)的一份研究报告在对国外银行卡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模式选择:政府扶持+市场竞争+国际合作。

这种产业发展模式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自2002年以来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业务规模迅速增长,产业成熟度日益提高,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截至2012年底,我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3.3亿张,同比增长13.8%;累计激活卡量为1.86亿张,同比增长22.3%;活卡率为56.1%;信用卡未偿信贷余额(信用卡透支余额)新增3257.1亿元,累计达11386.7亿元,同比增长40.1%。;2012年信用卡交易金额达10万亿元,同比增长31.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48.26%。②

但是,自2008年以来,全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卡量同比增长率持续回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大幅增加,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比例同比上升;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发卡规模扩大的同时面临信用卡激活率偏低导致的管理成本和各项费用的上升、卡均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同时,还面临刷卡手续费下调、利率市场化改革等外部环境的挑战,其信用卡业务盈利能力不容乐观。

在这种背景下,各商业银行积极进行信用卡业务模式转型,从“量”到“质”,挖掘信用卡相关的分期业务,而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此提供了契机,信用卡购车分期业务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快速的增长。

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业务是随着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兴起而迅速崛起的新兴购车支付方式。相比传统的汽车消费贷款和部分厂商推出的汽车金融公司贷款来说,信用卡购车分期业务具有手续费低廉、分期额度适中、办理手续简便、审批效率较高等特点。通过信用卡分期付款,不仅让客户在购车汽车时缓冲经济压力和提前享受汽车生活,还可以累积个人信用,是个人客户特别是工作收入稳定的白领阶层在汽车金融服务方面的最好选择;而对于汽车厂商来说,信用卡分期付款则可以成为他们促销的重要手段,在保持当前定价策略的基础上采用补贴客户分期付款的手续费的形式而达到吸引消费者购买汽车的目的;对银行而言,信用卡购车分期业务以汽车为纽带,可以形成和巩固一个拥有汽车、理财意识强、个人信用好的中高端客户群体,并获得持续的中间业务收入,更可以抢占未来汽车金融领域的制高点。

因此,正是因为看到了汽车消费金融市场蕴藏着的巨大机遇,自2007年以来,先后有十余家商业银行纷纷介入其中,抢先推出了各自的信用卡购车分期产品,其中比较有竞争力的是工商银行“分期直通车”、招商银行“车购易”及建设银行“购车分期付”和民生银行的“购车通”。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作为汽车消费金融新兴力量的信用卡购车分期业务,正逐步成为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主要产品之一,分期业务收入已成为信用卡业务甚至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和新的增长点。另根据中国民生银行与德勤联合的《2012汽车金融报告》,中国汽车保有量于2011年11月突破1亿辆大关。但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中国的汽车后市场规模及成熟度上均较成熟市场有较大差距。汽车生产环节只创造了约30%的利润,而流通和售后服务环节却能带来约70%的利润。其中,汽车金融服务是汽车产业价值链上最具价值和最有活力的一环,其发展对汽车业和汽车消费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以信用卡分期购车为代表的汽车消费金融将为汽车流通业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但是,在各商业银行信用卡购车分企业业务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其目前的信用卡分期业务经营模式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 商业银行现有信用卡购车分期业务模式分析

商业银行目前的信用卡购车分期业务大体上有两种模式:信用模式和担保模式。

2.1 信用模式(以建设银行为例):指持卡人同意支付首付款(首付款为净车价减去审批通过金额)情况下,向银行申请用其龙卡信用卡(不包括商务卡、学生卡、附属卡和担保办卡),在银行指定经销商购买家用汽车。银行核准后,为客户提高信用卡额度,客户在经销商处刷卡提车。银行将实际分期金额平均分成若干期,由持卡人在约定期限内按月还款,并支付一定手续费的业务(见图1)。信用卡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手续简便、节省客户的交易成本;但对于客户的信用等级要求较高。

2.2 担保模式(以浙江省为例):指客户在汽车经销处选择喜爱车型,向汽车担保公司提出按揭申请;担保公司根据客户的信用情况选择合作银行并进行征信审查,后与审查合格的客户签订贷款合同,再对贷款合同等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并确定客户首付款及贷款期数,经审查合格后将客户所申请的分期金额支付给汽车经销商;客户支付首付并向担保公司支付资信调查费,后履行提车及保险购买(增盗抢险和自燃险)手续;担保公司协助客户完成上牌并取得购车发票、辆登记证书原件和行驶证复印件等材料,为购车客户办理汽车抵押手续;再将客户贷款合同等相关资料交至银行进行审核,银行核准后放款给担保公司并为客户办理还款的银行卡,由客户根据事先约定的还款期数在规定期限内按月还款给银行(见图2),若客户出现违约,则由担保公司承担保证担保责任。担保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客户的准入门槛比较低,但是其贷款利息要比信用卡模式的手续费(等同利息)高,同时还需要支付给担保公司一笔手续费(资信调查费),并且手续繁琐(需办理汽车抵押担保手续)。

2.3 现行商业银行购车分期业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看出,无论是信用模式还是担保模式,其交易均涉及商业银行、汽车经销商、购车者三方参与人,在交易发生之前,汽车经销商既拥有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信息如分期手续费率又拥有购车客户的重要信息如资信状况等私人信息,而商业银行与购车客户之间却不了解对方信息(如图3所示)。

因此,该交易形成了一种经济学上的委托-人关系,而这种信息不对称发生在签订贷款合同之前,这可能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如客户选择高利率的银行,而商业银行选择了愿意支付高利率而风险却很高的客户,由此导致购车者交易成本增加和商业银行面临客户贷欺诈风险和贷后的违约风险等。

3 发展商业银行信用卡购车分期业务的对策建议

3.1 设想构建基于“B-C汽车金融服务平台”的由银行业协会、汽车工业协会牵头、商业银行、汽车经销商、担保公司、购车客户等参与方组建的新型信用卡购车分期业务经营模式(见图4)。在这种模式下,可以实现业务涉及各方的信息共享和商业银行(担保公司)与信用卡购车分期客户之间的信息公开、透明,由此,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经营原则选择风险等级不同的客户,而客户则可以根据自身资信状况选择不同手续费率的商业银行及购车分期付款的方式,从而解决交易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和商业银行面临的欺诈风险、违约风险等问题;同时,为提高各方尤其是汽车经销商参与信息平台建设以实现信息共享的积极性,可探索建立对经销商的利益共享机制,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按一定标准将部分手续费返还给经销商。

3.2 加强对购车分期付款业务的风险控制。由于国内个人信用体系不尽完善、个人客户群体较为复杂等因素影响,购车分期业务的经营风险如欺诈风险和违约风险始终存在,将可能在后一阶段显现出来。因此,银行方面要加强产品的风险控制,落实催收保全制度,并将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整合起来,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防控体系。严把信用卡监督审查关,利用征信系统及各方信息从严核查客户资料,审慎发放信用额度,从源头上确保购车分期业务真实性,预防风险。

3.3 延伸信用卡购车分期业务合作的视角和触角。除汽车生产厂商之外,国内部分区域性汽车销售集团、汽车后服务商也可以作为拓展购车分期业务渠道的选择。此外,专业汽车网站、全国性集团客户甚至洗车点,也都可以发展成为购车分期业务的延伸渠道。

注释:

①资料来源:《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1999),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②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中国银行业协会网站.

参考文献:

[1]董希淼.如何提升信用卡购车分期业务竞争力[J].零售银行,2013(1).

篇4

关键词: 信用卡;风险管理;声誉风险;资产证券化

一、信用卡业务的主要流程

分析信用卡业务主要风险并进行有效地风险管理,首先要清楚信用卡业务的主要流程,了解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分别进行管理。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开展流程如图所示:

(一)申请人提交信用卡申请

申请人在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功能有所了解,同时又存在办理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商业银行信用卡办理的要求,提交申请材料。

(二)商业银行审批、制卡并邮寄

根据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批,依据客户的身份证明材料确认客户身份信息,依据客户的财力证明材料给予相应额度。通过审批后,商业银行进行制卡并邮寄至客户。

(三)持卡人刷卡消费使用环节的业务开展

持卡人收到卡片并激活以后,即可在信用额度范围内透支消费。商业银行一般提供普通透支消费、账单分期、大额分期等多种刷卡还款方式供客户选择。

四)客户服务

商业银行一般会成立客户服务部门,专门解决客户在用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随着信用卡业务竞争的加剧,客户服务工作的质量,也日益成为各个商业银行的重要竞争领域。

五)坏账的催收

对于产生了透支但持续未还款的客户,商业银行将进行催收。一般采取聘请专业催收公司催收和银行内部催收两种方式。

六)坏账核销与保险理赔

对于通过催收依然无法收回的坏账,则计入损失,信用卡风险管理部门需要进行坏账核销或通过信用卡保险进行理赔。

二、信用卡业务的主要风险分析

下面,我们将依据信用卡的业务流程,分析不同业务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

(一)审批环节存在的主要风险

1、虚假申请

随着各个商业银行对信用卡发卡量的考核比重不断增加,信用卡业务人员的发卡压力不断增大。为完成任务,可能存在部分发卡人员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冒用客户信息申请信用卡的现象。被冒用人知晓后,可能通过媒体、法律等途径要求解决,对银行产生声誉风险。或者申请人盗用他人信息申请信用卡,骗取额度消费后不还款,会造成银行坏账损失。

2、额度不匹配

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发卡授信政策,一般都会对于不同经济实力的客户匹配相应额度有明确的要求。银行依据客户提交的财力证明材料,在审慎的原则下给予合理的授信额度。在审批过程中,可能存在客户提供虚假财力证明材料,或者审批人员对授信政策理解不到位,导致给出的信用额度虚高,持卡人刷卡消费后无法及时偿还,从而引起坏账损失。

3、邮寄错误

目前商业银行信用卡一般都是直接邮寄至申请人住宅地址或单位地址。如果申请人填写申请表时,相关邮寄地址填写不清楚或者不够详细,则可能无法收到卡片。或者邮寄地址本身填写无误,但是邮寄递送公司导致信件丢失,也会产生无法收到卡片的情况。如果出现邮寄错误,可能产生以下风险:

1)信用卡被错误的人收到并盗刷不还,带来坏账损失;

2)持卡人一直收不到卡片,向监管部门投诉引起声誉风险;

3)银行重新制卡并再次邮寄,引起制卡成本增加。

(二)使用环节存在的主要风险

1、逾期欠款

逾期通常指持卡人发生消费后,没有按照申请时的约定,在还款日之前偿还约定的金额,是信用卡最常见的风险之一。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很多风险管理工作都是围绕防范逾期引起的损失开展的。逾期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客户忘记还款日期、客户因为工作较忙忘了还款等,此两类客户并不存在恶意逾期,并且经济实力未出现还款困难,一般都能补还。另一种情况是客户确实发生了经济问题,无法按时偿还,或者消费时本就不打算还款。这类客户产生坏账的可能性最大,需要重点关注和催收。

2、恶意套现

最近几年,恶意套现呈多发态势。信用卡套现为我国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同时为商业银行也带来了较大的风险。由于套现金额较大,一旦持卡人出现违约,则会对商业银行产生重大损失。

3、不用于消费用途

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2]60号)要求,信用卡应当用在消费领域,而不能用在生产经营、投资等非消费领域。但是当前信用卡用在非消费领域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高额度信用卡。

4、盗刷交易

信用卡被盗刷从而引起的客户否认交易近年来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盗刷交易,即在持卡人未授权且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人通过非法途径获取持卡人信用卡相关信息并发生交易的行为。信用卡盗刷交易多发生在海外或互联网,随着我国出境旅游人数的增加和信用卡网上交易的提升,信用卡盗刷交易也不断增加。盗刷交易会引起客户对自身信息安全的担忧,不敢用信用卡,进而对发卡银行产生怀疑,造成声誉风险。同时,如果客户能够充分证明自己确实未发生相关交易,银行可能会承担盗刷损失。

(三)客户服务环节存在的主要风险

客户服务环节主要是解决持卡人用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同时对信息发生变更的客户及时更新信息,提醒客户及时还款等。客户服务问题的处理质量和速度、对客户提供的差异化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客户对商业银行的认知,决定客户是否会继续用卡。优质的客户服务工作,对于留住原有客户,拓展新客户都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如果客户服务工作质量低下、对于客户提出的问题回复速度慢、问题解决结果不能令客户满意,则可能产生客户流失的风险;如果客户服务人员态度恶劣,则可能引发客户投诉,带来声誉风险。

四)催收环节存在的主要风险

催收本来就属于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但是催收工作本身也存在风险。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催收工作,多是通过专业的催收公司进行。在催收过程中,存在持卡人以各种理由推脱不愿意还款等情况,而催收人员无奈之下,可能会出现谩骂、恐吓持卡人的行为,从而导致持卡人以此为理由向监管机构投诉,由此带来声誉风险。另外,如果催收公司的专业性不够,可能导致本来可以收回的欠款迟迟无法收回,产生坏账损失。

三、信用卡风险防范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现在我们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提出以下建议:

(一)做好审批工作,确保申请信息真实、额度合理、信息准确完整

1、确保申请人信息的真实性

审批人员应对银行审批政策做到非常了解,并严格根据信用卡审批政策进行审批。仔细检查申请材料的完整性和逻辑性,通过电话核实等方式确保申请信息真实;

2、确认申请人经济实力的真实性

审批人员要分析客户提供的财力证明资料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根据申请人职业情况判断其合理收入水平,根据授信政策要求,合理给予额度;

(二)确认邮寄信息的准确性[JP2]

审批人员应仔细检查客户申请资料填写的完整性,与客户确认邮寄地址是否正确,确保客户邮寄信息无误。对于因邮寄递送公司的问题而导致客户未收到卡,应及时补寄卡片。

(三)做好异常交易监控,防范恶意套现,确保用途合理

逾期欠款、恶意套现和非消费额用途,都可以通过分析持卡人的交易行为来判断。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类客户的异常交易监控:

1、高额度客户

要对此类客户做好交易分析,查看其是否存在大额透支、异常消费和还款、持续集中在几家商户交易等情况。

2、顶额消费客户

顶额消费客户即每期消费金额接近卡片额度的持卡人。特别是每期仅还最小还款额的持卡人,存在较大逾期风险,银行应加强对此类客户的交易情况监控,通过分析其交易用途、交易商户特点以及最近几期还款情况,确认是否存在逾期风险。

3、集中交易客户

出现集中交易,银行要了解客户情况,同时了解商户性质,分析客户交易记录。若客户本身为批发零售行业,则很可能将信用卡用于经营用途;若客户经营范围与洗发水没有关系,而交易商品为大量洗发水,则该客户可能存在套现行为。

4、大额分期客户

大额分期一般是商业银行为消费汽车、家装、车位等金额较大商品的持卡人提供的收取一定手续费的分期付款业务。一般在客户准入环节,商业银行会作出详尽的调查,判断客户资质。但是,不排查部分客户由于突发的经济状况恶化,导致无法及时还款。此类现象一旦发生,则会对银行造成较大损失,因此银行应及时查看客户还款情况,并做好提醒。另外,部分银行的大额分期业务,会采取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形式以降低风险。

四)做好商户准入和回访,确保商户无恶意套现行为

为降低恶意套现带来的损失,商业银行应在选择合作商户时,应按照银监会2011年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对商户的要求,严格审批准入条件,详细审核商户资质,排除虚假和高风险商户。同时做好商户的回访和维护工作,及时检查商户的POS机具摆放和使用情况,对于未按照监管要求和协议规定开展业务的商户,及时予以清退。

五)做好卡片升级,提醒客户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防范恶意盗刷

2013年以来,为提高持卡人用卡安全,各大商业银行积极发行芯片信用卡。由于芯片卡加密技术更强,因此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成为商业银行应对恶意盗刷的方式之一。商业银行应积极提高自身产品的安全性,同时积极提醒客户注意个人信息的安全,尽量避免信息泄露。

六)保持优质的客户服务

优质的客户服务,是商业银行保持客户忠诚度,避免客户流失,防范由于客户投诉带来声誉风险的保障。商业银行应确保客户服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对相关信用卡产品充分了解。同时,应确保客户服务工作人员对待客户提出的问题能够快速响应,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另外,客户服务工作人员在处理客户提出的问题时应耐心、平和,不推诿、不激怒客户。

七)保证催收工作质量

催收工作对于信用卡损失的减少具有重要意义。好的催收工作可以大大降低商业银行坏账水平,相反,低效率的催收工作只会增加商业银行坏账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在催收过程中,应根据逾期期限,采取不同催收策略。另外,对于聘请专业催收公司的银行,应选择专业化、催收经验丰富、催收效果好的催收公司,同时加强与催收公司的联系,及时了解催收进度和效果。

八)信用卡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将流通性较差、短期内难以变现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好、便于交易的证券产品出售给投资人,用以分散风险的行为。随着信用卡发卡规模的增加,累积的风险也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将信用卡应收账款打包为资产化证券出售给投资者的方式进行资产证券化,在提前收回应收账款的同时,可以有效分散风险。资产证券化在国外已经是较为成熟的产品,但在我国发展较为缓慢,前期的证券化产品主要是关于住房贷款资产的证券化产品。近期,随着国家对资产证券化的鼓励,部分商业银行已开始尝试以信用卡专向分期应收账款作为基础资产进行证券化,在快速回收资金的同时,达到分散风险的效果。我们相信,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通过信用卡资产证券化业务进行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 [ZK#]李建伟信用卡风险管理初探[J]电脑与信用卡,2005(3):21-24

[2] 叶莹论我国信用卡的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2006(04):39-40

篇5

关键词:中国信用卡业务;美国信用卡业务;比较分析

信用卡是国际流行的先进支付工具,被称为现代社会的电子货币,以其安全、方便、快捷的优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金融业现代化的象征。

中国被称为全球信用卡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近几年来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无论是理论基础、业务经验还是运作水平都处于较低层面,而且受到技术水平、用卡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因此目前信用卡的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作为一种复合型金融工具,信用卡在中美市场的差异说明信用卡的发展与一国的经济发展、制度变迁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充分了解信用卡发展的经济环境、营销手段等,可以优化信用卡业务发展模式,为信用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尤其是中国加入了WTO后,充分利用银行的网络资源完善和发展信用卡业务,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接轨,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现状

目前,中国各家发卡银行为抢占信用卡市场都在积极推出车行的信用卡,使得中国信用卡的发卡量、交易量和透支余额都呈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同时,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不断吸引着消费者,持卡消费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新时尚。

但是,中国信用卡市场规模较小,效率较低,导致中国信用卡市场呈现出一高两低的特点,即每笔交易额高,交易量低,信用卡信贷比重低。而阻碍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对信用卡业务的严格管制、受理市场规模较小以及较高的通讯成本。

(二)制约因素(硬件方面)

1、信用卡产品尚不规范。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上发行、使用的信用卡绝大多数是借记卡。银联2006年发行的标准卡中,借记卡1.41亿张,而信用卡只有313万张。由于缺少个人资信、风险监控、透支催收等手段,发卡银行对风险普遍抱有畏惧心理,对信用风险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这是制约信用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设备、技术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有些发卡银行电子化水平不高,通信设施不健全,加上程序设计与使用、设备、人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商户、储蓄网点与发卡银行之间还未能完全实现联网,使一些网点业务处理处于半手工状态,当持卡人消费时,授权速度又太慢,异地用卡授权手续繁琐,不能直接授权,使持卡人长时间等候,体现不出信用卡方便、快捷的特点,影响了信用卡的形象。消费后资金结算时间长,再加上有些信用卡业务人员素质不高,柜面服务跟不上,办理业务不及时,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银行和持卡人的利益。有些发卡银行综合业务网络系统中,信用卡会计核算程序在设计上存在不足。

3、发卡银行之间缺乏合作,未能真正利用网络资源。通用性是信用卡的特征之一,也是信用卡吸引客户的主要手段,而目前中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发展中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在业务上盲目竞争。各发卡行在网络建设、设备配置、商户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作为商业银行间彼此竞争的手段,发卡银行之间只视对方为竞争对手,而不能成为合作伙伴。这就造成了各发卡银行之间网络、设备不兼容,商户不能共享,使得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不能形成合力,用卡环境受到限制,造成网络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服务问题(软件方面)

1、服务与收费。信用卡所提供的方便性与安全性,是其产品的核心。但在中国真正的信用卡并不多,目前的大多数信用卡实际上只是一种可以延期付款的借记卡。另外,中国银行并没有提供信用卡应有的信用担保,信用卡被盗用的风险和损失全部由消费者负担。事实上,中国银行从开办信用卡业务之时就一直在想方设法为自己规避风险,拒绝提供真正的信用担保,最初甚至要求消费者以存款质押。在提供这样的产品和服务的情况下,银行却还要按国际惯例收取年费。但他们没有告诉消费者,我们的信用卡无论是产品内核还是服务都和国际惯例相差甚远。

2、个别发卡行金融政策观念不强,不按《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执行。为了吸收存款,为某些企业将存在银行基本账户上的存款转到信用卡账户上,有的甚至将单位商品销售收入、营业收入、行政费等转入信用卡户,为企业单位办理转账、提取现金、发放工资、奖金等,实质上超越了信用卡业务功能,履行了银行基本账户的结算功能,形成了多头开户,为企业逃避还贷还息、偷税、漏税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中美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比较

(一)中美信用卡市场规模的比较分析

中国银联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银联标准卡境内新增1.44亿张,占到银行卡市场增量的68%,共有11家银行发行了400多万张标准的贷记卡,成年人持有信用卡的比例开始接近3%,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的比例开始接近1%。可见,中国信用卡市场已经初见雏形,但与境外成熟信用卡市场相比,市场规模还较小。

据统计,美国信用卡的发卡量已经超过了10亿张,成年人持卡比例超过80%,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比例为25%;在8000万拥有信用卡的家庭中,未清偿的平均欠款为6000-7000美元,并且只有40%的持卡人每月偿清信用欠款而享受免息期待遇,其余60%的持卡人都愿意选择最低还款方式承担贷款利息。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信用卡市场还处于新兴市场形成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还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中美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的比较分析

总结境外银行卡市场的经验,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邮购分期付款、POS分期付款、签购单分期付款、现金分期付款。市场实践中,POS分期付款、现金分期付款较为流行。

在境外较为发达的信用卡市场中,分期付款业务的开展情况并不一样。在英、美等国家,由于信用卡业务发展比较充分,不仅银行、专业化机构大量发行通用型信用卡,许多大型商户也普遍独立发行私有标识信用卡。相对于通用型信用卡,私有标识信用卡的一大特点,就是为持卡人的商品购买提供费用较为优惠的分期付款计划(甚至零费用)。因此,在美国,通用型信用卡通常不提供分期付款计划,但是,为了争取新客户申请通用型信用卡,发卡机构偶尔也会提供较优惠的分期付款计划。

对于美国等发达的信用卡市场而言,中国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前一阶段,在“邮购分期付款”的基础上,中行、建行等多家银行在全国积极推广“POS分期付款”及“签购单分期付款”,市场拓展非常迅速。

中国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的迅速发展,不仅是银行通过产品创新争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必然结果,也深刻地反映出银行正在探索完善现有的信用卡业务盈利模式。中国自2003年进入“信用卡元年”以来,银行都把信用卡视作最有潜力的个人金融业务,投入资源大力发展。年费收入、循环利息和商户佣金是信用卡业务的三大收入来源,目前,减免年费已经成为常规性的促销手段,同时,持卡人尚未普遍养成使用循环信贷的习惯、信用卡沿用借记卡较低的商户扣率标准,进一步限制了信用卡业务的盈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分期付款等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寻求盈利增长是各商业银行应对市场竞争的手段之一。

2005年底,中国信用卡透支余额不足150亿,在总额为2.2万亿的个人消费贷款中仅占约0.7%。而美国市场中,这一比例通常在8%左右。两者的差异,表明现阶段信用卡还不是中国持卡人获得消费贷款的一个主要途径。此外,中国信用卡循环信贷利率属于政府定价,银行难以通过降低利率水平促进居民消费信贷需求。而推出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能够有效地激发持卡人的消费信贷需求、培养持卡人的循环信贷习惯。其中,签购单分期付款是持卡人以支付手续费的方式,自行承担资金成本,实际上相当于银行为持卡人提供灵活便捷的个人贷款。

目前,中国信用卡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类创新信用卡分期付款计划的设计和推广,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信用卡的消费信贷功能,加速发展信用卡业务。可以预见,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三、促进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对策

结合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弱点,对比分析美国的做法,本文对促进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细分市场并采取不同的市场定位

1、对中国信用卡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制订有效的细分市场开发战略。针对持卡人年龄、职业、收入、爱好等特点,划分出不同的细分市场,银行要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推出具有特殊服务功能的卡种来赢得消费者,占领特定的细分市场。

2、国外的商业银行往往设立专门的附属公司经营信用卡业务,即使留在银行以内,隶属于零售金融部门,其经营管理方式也相对独立。只有当银行信用卡业务能给客户提供高层次、高水平的服务,给客户带来了收益和优质服务的享受,才能不断把信用卡业务做大、做深,促使其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因此,国外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通过营销方式差异化提高效率

1、整合营销渠道,提高营销效率。将银行信用卡部全面转换为从事产品销售、交易收单、特殊服务,依据统一政策开拓市场,改进服务,强化经营。

2、介入用卡环节,通过抽奖、征(免)税等措施,促进持卡消费的比重。持卡消费是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重点环节,连接发卡、受理两大市场,促进持卡消费对加快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作用非常大。

3、实行统一业务规范、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宣传、集中产品研发。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扶持“银联”标识卡和银联网络的发展,实现各类卡片、受理终端、业务处理流程和服务质量的统一和规范,建立合理的业务收费和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整体优势,尽快扩大持卡消费量。

(三)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

1、加快电子化进程,提高服务质量。各家银行应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信用卡业务电子化进程,充分发挥信用卡方便、快捷、安全的优越性,确保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

2、加大技术投入,建设全国银行卡网络中心。网络中心将搭乘高速信息列车,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技术,使持卡人实现自动转账、自动授权服务、网上购物等功能,同时实现银行卡跨行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发卡银行的经济效益。

3、打造强大的银联公司和银联品牌,巩固银联网的地位,加速银联网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强业务链建设,推动银联品牌的国际化。

总之,国内各发卡银行在产品、服务手段与网络技术上各有所长,只有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信用卡大国,减少现金流通,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虞月君.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篇6

本案争议的焦点问题就在于银行与客户所签之信用卡服务协议是否有效?银行是不是不当发卡?目前,我国银行业通行的对信用卡透支款计收复利及滞纳金的行为是否合法?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及《合同法》的规定,合同生效要件有三:其一合同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其二意思表示真实;其三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但对缔结合同的份数问题,目前没有法律明确规定必须得满足各方当事人人数。而目前银行业通行的对信用卡透支款计收复利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3月1日颁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贷记卡透支按月记收复利,透支利率为日利率的万分之五,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此项利率调整而调整”,但对于逾期不还款的记收滞纳金的问题却没有涉及。

显然,客户与银行对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的理解是存在分歧的。

客户认为,银行采取派出信用卡业务员在外摆摊设点的方式,在没有要求信用卡申请人提交任何有效收入证明的前提下,仅凭个人提供的身份证复印件即为任何人员(其中就包括如谭明亮这类的下岗低收入人群)办理具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实属随意降低银行信用门槛,滥发信用卡。在他办理信用卡过程中,银行工作人员对银行所单方制定的格式合同中关于违约金、滞纳金等加重客户责任的格式条款未尽告知和合理提请注意的义务,只是要求其在签名处签字并提交身份证复印件即为其办理了具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如此简单的签约手续看似方便了客户,实质上却是一种对消费者极不负责的行为。银行发放信用卡采取单方确认协议是否有效的签约形式,事后又没有协议文本的反馈,剥夺了谭明亮作为协议当事人的权利。根据《合同法》有关格式条款方面的规定,其与银行所签之信用卡服务协议应为无效协议,银行的随意发卡行为,致使如谭明亮这类低收入人群因超前消费而不堪重负,使生活、家庭陷入困境,其只需要承担透支本金的还款责任,而对于利息及滞纳金部分则因系银行违反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银行信用卡透支利息不应计算复利的批复》的相关规定而属银行的不当得利,自然应当免除。银行依据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属行业规章,效力低于司法解释,故银行对信用卡透支款计收复利及滞纳金系违法行为,银行理应承担因自身审核不严向低收入人群滥发信用卡而造成的不利后果。

银行则认为,客户系自愿与发卡银行签订信用卡领用协议,且所签之协议内容没有任何违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之处,协议也明确约定了生效的方式为“本协议经甲方在申请表上签字认可,自乙方批准甲方申请并发放卡片之日起生效,至甲方正式销户之次日终止”。客户在收到银行信用卡后进行了开卡操作,并在明知自己卡内无存款的情况下进行了刷卡透支消费。至此,客户与银行所签订之信用卡领用协议不但已经生效,且已进入了实质性的履行阶段,如果客户不是真正需要信用卡完全可以在收到信用卡后不予开卡或申请注销卡片。银行将自己的资金代客户进行支付后,有依据双方签订的信用卡领用协议约定,在免息还款待遇期限届满后向客户催收所垫付的本金及所产生的利息的权力。根据双方签订之信用卡领用协议约定,按时偿付透支款项逾期未还部分的逾期利息是信用卡持卡人的法定义务。客户提出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银行信用卡透支利息不应计算复利的批复》是依据中国人民银行于1992年的《信用卡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发(1992)298号]制定的,而《信用卡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已被中国人民银行明确废止,该批复不适用于本案。双方协议中对透支款计收利息,逾期不还的还需支付违约金有明确之约定,因此,银行向其收取逾期未还透支款及未还款本金所产生的逾期利息及违约金是合法的。

审理结果:银行的诉讼应对观点得到了主审法官的认同,合议庭基本采纳了银行人的意见。审理法院本着息诉止纷的原则,并基于客户的实际困难(因客户系下岗低收入人员),劝说客户主动撤诉。无奈之下,客户谭明亮只得在当庭主动归还了银行2000余元透支款本金后提出了主动撤诉的申请。

至此,银行首例因信用卡发卡不当、计收透支款复利及滞纳金非法而被诉的案件最终以客户主动撤诉而圆满结案,银行虽然胜诉,但笔者通过本案,却认为透过本案,银行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篇7

关键词:信用卡;外包公司;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02102

1引言

自从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以来,我国境内银行卡发卡量快速增长,平均每年递增64%。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银行信用卡发卡总量达9026.5万张,增长速度高达82%。据国外权威研究机构预测,五年内中国信用卡场将继续保持每年50%以上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12年中国信用卡总量将超过2.5亿张。然而发卡量爆炸性增长的背后,信用卡业务的盈利状况却并不乐观。

2我国信用卡业务盈利状况欠佳的原因分析

我国信用卡发卡行的主要收入来自年费、透支利息。但是一方面由于竞争的加剧,许多银行纷纷实行免年费,并且商户回佣也在不断降低,据瑞士信贷分析师的报告,中国信用卡特约商支付的手续费费率在交易额的0.7%-1.0%之间,而其它亚洲国家在1.5-2%之间。另一方面受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的影响,我国持卡消费频率和消费额都很低,直接导致透支利息收入微乎其微。以上两方面原因大大限制我国银行信用卡的盈利空间。

此外,运作成本也是影响银行信用卡盈利的一个重要因素,较高的运作成本也严重侵蚀微小的年费、透支利息和手续收入。信用卡发行必须建立独立的资信审核、风险监控、透支催收等一整套严密的业务处理流程和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风险防控,而建立一个信用卡独立处理系统一次性最小投资在1.5-6亿人民币不等;信用卡发行还得投入人工成本、广告宣传、营销投入等,而仅仅信用卡的营销投入就最高可达到150-180元,繁荣的发卡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财力浪费。

在这种状况下,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扩大利润空间,就必须引入专业化服务。外包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让专业化的服务公司为银行提供其所需要的但并非核心的业务支持。

3我国信用卡外包业务现状分析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银行将制卡、客服、账务处理等非核心业务委托外包给比自己更具有成本优势的专业化服务公司处理,借助外部资源的优势来弥补和改善自己的弱势,实现资源共享和成本节约,从而把主要精力以及节省下来的大量资金用于市场营销、客户开发上,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其实,我国信用卡市场早已出现信用卡部分业务委托外包案例。1997年末,北京天马信达信息网络公司为中国银行长城卡的营销和收单等业务。接着,维信公司为建设银行北京、上海、广州等几个城市分行发卡。一时间,信用卡外包服务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产生。

但是,我国却至今没有一家有气候成规模的正规外包公司。纵观信用卡业务委托外包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大部分公司入行都是盲目的短期行为,绝大多数公司资源不完善、人脉关系不强,致使与银行合作时,自己无法掌握主动权,只能被动的受到银行的政策、条件等制约,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而且,一间外包公司每月要发卡1-1.5万张,才能实现盈亏平衡。扩大发卡量几乎成了外包公司增加利润的唯一途径,导致外包公司只是盲目的冲量,并未给银行带来太多的增值服务,却反而增加了银行的坏账风险,渐渐的银行便收缩其外包业务,中止与外包公司的合作。信用卡外包公司发展所遇到的阻力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3.1外包公司自身存在的问题

(1)外包公司营销的观念过于陈旧,给自己定位过低。

从本质上说,市场营销观念应以顾客需要和欲望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但我国大多数外包公司认为外包只是提供一些银行之外的服务,把自己定位在发卡外包公司上而不是银行综合加值业务外包公司。因此在替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时,总是持大量推销和简单推销的观念。此外,盲目重视信用卡发卡数量,忽视信用卡用卡质量,不重视发卡后的活卡率。

(2)外包公司员工专业素质不高。

如上所述,我国进入这个领域的创业者,基本上没有银行从业背景,更谈不上信用卡业务背景了,其所招聘的职工也大多没有信用卡从业经验。国内除骏丰公司有发卡的经验外,其他一些外包公司既不熟悉银行信用卡业务,也缺乏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此外,由于信用卡委托外包业务所能产生的现金流量有限,员工收入难以达到理想水平,从业人员处于高度流动状态,基本队伍很难稳定下来,更不用说经验的积累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3)外包公司实力较弱,业务极不稳定。

我国内地现存的外包公司经济实力较弱,规模较小,且当前我国内地的信用卡外包业务仍只是一些低端业务,还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发卡,较少涉及数据处理、机具等需要较大资本投入的项目。由于这些低端业务所能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且难以持续,利润空间小,因此也难以经受住较大收入波动的冲击。从而导致外包公司业务不稳定,无法吸引大量的资本流入,外包公司做大做强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3.2法律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欠缺资格审查制度。

缺乏对外包服务商的设立进行资格审查的制度和准入评级体系,无法有效对外包公司的技术实力、经营状况、社会信誉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

(2)法律不健全,缺乏纠纷处理机制。

银行业务外包存在不少风险:某些外包服务商服务质量低劣,甚至存在欺诈行为;外包服务商没有充足的财力来完成承包的工作;外包服务商不能严守客户的隐私等等。一旦出现纠纷,一方面缺少外包纠纷处理的法律及有规可循的处理程序和制度;另一方面,银行也可能要支付社会及经济成本并承担潜在的风险。

(3)监管制度不成熟,风险防范不完善。

在业务外包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隐患,如会削弱银行业务控制权,加剧潜在风险等。但国内的监管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和监管制度,以应对迅速发展起来的信用卡业务外包操作方式。至今,银监会没有明确的有关信用卡外包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没有建构起规范有效的外包监控制度。

4我国信用卡外包健康发展的对策分析

4.1外包公司应改变陈旧的营销观念,提高自己的定位

除制卡、发卡、客服、账务处理外,外包公司完全可以将综合增值服务也拿来做,为银行提供多元化服务。如为银行做信用卡的调查和分析,调查不同发卡地区的人群特征、收入水平,做到合理的市场细分、准确的客户选择、差异的市场定位,帮助银行对不同发卡地制定针对性强的策略。甚至可以替银行对发卡量、交易额、透支额、透支风险等进行定期分析监测。

此外,外包公司还可逐步涉及内部审计等,这样与银行才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外包公司才有更多的利润点,也才能取得银行的支持与信任,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4.2外包公司应努力提高公司员工的专业素质,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是根本,不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自然也就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增值服务。但提高专业素质不仅仅是提高其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从业道德教育,增强对工作的责任感。上述天马公司员工为了扩充卡量,刻意包装客户个人信息,提供虚假申请人收入证明,甚至伪造证件,向客户虚假承诺高额透支额度,以骗取客户办卡,导致给银行带来太多的坏账损失,最后银行中止与其合作。

4.3外包公司要不断完善资源系统

外包商应不断完善资源系统,特别是IT系统。当涉及银行核心业务时,如数据中心的管理维护和数据备份,倘若IT系统技术水平不高,银行出于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要求,亦很难选择外包。

4.4银行要有系统的规划和有远见的管理,加强与信用卡外包公司的沟通

到目前为止,银行对信用卡业务外包仍相当程度上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这严重影响外包公司保持平稳并走向专业化,也影响了银行利用委托外包拓展业务。显然,没有系统的政策、制度,就不会有系统而完善的管理;没有系统完善的管理,信用卡委托外包市场的发展就十分艰难。此外,银行应加强与外包公司的沟通,让渡更大比例的年费或者手续费收入给外包公司,或者延长其年限,多给外包公司点利润空间,使其更愿意承担相应比例的风险,达到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双赢局面。

另一方面,外包公司的收益、现金流量提高了,员工人薪酬自然也就提高了,这有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稳定外包公司的基本员工队伍,从而有利于业务经验的积累,反过来才能更好地为银行提供增值服务。

4.5银行与外包公司之间应理顺业务流程

信用卡外包经营后其业务的操作环境发生变化,其间牵涉环节多,风险加大,而外包公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及职业经验尚未达到行业要求。这就使得风险也存在于外包公司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而且可能比银行的风险更大。因此,银行要关注外包公司的软硬件条件,理顺业务流程,重点是委托外包经营模式下对全流程的经营管理。

4.6完善法律环境、加强外部监管

篇8

关键词:信用卡;信用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信用卡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因持卡人信用不良、违约拒付而产生的坏账风险。由于信用卡是免担保、免保证金、免抵押品的信贷方式,所以信用风险成为了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一个最主要的损失来源,而且信用风险所带来的坏账损失将直接减少银行的经营利润,须引起银行的高度重视,及时防范与化解。

一、信用风险的分类

信用风险是发卡银行最主要的信用卡业务风险。信用卡的信用消费与一般消费信贷业务一样,是客户使用银行核批的信用额度,对自身消费行为的一种支付。只要是在批准的信用额度内用款,客户就会得到银行的支付保障。但是,信用卡更为灵活、简便,更能满足客户经常性的消费需要,给客户以随机性支付保障的特点,使得信用卡产品隐含着更为复杂的信用风险。

(一)无抵押贷款风险

信用卡是一种无抵押贷款,持卡客户在申请信用卡时,无需向发卡银行提供任何资产抵押。因此,持卡客户财务出现问题时,发卡银行不可能通过变卖抵押品偿债。银行只能通过客户信用状况、收入来源以及客户提供的其他资信证明等信息来评估申请人是否存在不良的信用记录、是否财产健全、是否已拥有过多的无抵押信用贷款等。目前,国内个人征信体系尚不健全,客户信息的不对称,使得银行在审核客户资质时,手段单一,缺少灵活性和时效性。一旦银行在对客户资质的判断上出现偏差,风险往往难以避免。

(二)循环贷款风险

由于信用卡是弹性还款方式,持卡客户可选择部分或全部还款,只要是持卡客户按最低还款额如期还款,且贷款的数额又未超过发卡银行核定的信用额度,持卡客户就可以继续用卡消费。然而,持卡客户的财务状况是随着时间及其经济活动不断发生变化的,从贷款的角度看,时间愈长信贷风险愈高。但由于利息收入是信用卡业务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一些长时间准时还款,使用循环功能的客户,通常被视为良好客户。但在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如果此类良好客户经济状况发生恶化,银行款项的催收将面临重大挑战。此外,多家银行对同一客户的重复授信,也可能造成持卡客户还款能力出现问题。

(三)其他隐含风险

信用卡在使用过程中通常伴随着许多其他服务,目的是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支付方式,但通常便捷与风险是一对共存的矛盾体,越是方便的服务,往往在风险控制上要求更高。例如信用卡临时额度调整,就是给持卡客户信用额度以外提供一定金额的浮动额度,以及支付交易不连接发卡银行系统而由第三方支付系统直接完成的代授权交易等功能,均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发卡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虽然随着银行风险管控的规范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此类风险现在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但信用卡产品使用便捷、附加功能多的特点仍然面临很多的风险挑战。

二、信用风险的成因

从信用卡发卡规模来看,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发卡银行在信用卡市场纷纷“跑马圈地”,无形之中忽视了业务推进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截至2011年12月末,中国市场信用卡发卡量2.85亿张,较2006年末的0.51亿张猛增2.34亿张,增幅高达458.82%。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2006-2011年中国金额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从信用卡发卡环节来看,发卡银行为了占据未来信用卡市场的高地,加大了对高校学生等低收入人群的营销力度,大学生属于无工作、无固定收入的群体,然而一些发卡银行并没有按照规定对信用卡申请人还款能力进行实质性审核,有的银行甚至雇佣学生销售人员对其周围的同学、朋友进行大势营销。在这种粗放式业务扩张的过程中,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心。此外,在营销策略上,各家发卡银行基本上都采取了免首年年费、消费积分、赠送礼品等方式来促销自身的信用卡产品,部分消费者出于获取礼物的心理申请办理了信用卡,但是随后并不开卡,这就造成了发卡银行系统资源的浪费。另外,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紧缩的大背景下,部分信用卡客户,尤其是发卡银行前期业务扩张过程中针对收入状况不稳定的低收入群体发放的信用卡,以及大量“睡眠卡”的存在极有可能在未来给发卡银行信用卡业务带来较大的信用风险。

三、信用风险的对策

银行向客户发放信用卡的时候主要依据客户当时的经济状况和信誉状况,然而客户的具体情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客户的职业、收入、家庭、健康等因素发生变动,经济状况恶化无力还款,那么将引发信用风险。所以,防范和降低信用风险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信用风险的事前审核

一是审慎选择客户来源。银行选择信用卡客户,一般来自其已有的存款客户。对这些客户的资信情况,银行可以通过对其存款账户资金流动情况来了解,这些客户的信用风险相对较小。对于非存款客户,银行则需要进行较为严格的信用审查,包括:在填写个人基本情况申请表的同时,要求客户提供有一定担保能力的担保人,对其所填写的个人情况进行真实性担保等。

二是合理制定信用额度。对于通过信贷审核、批准发卡的客户,发卡银行还将依据申请人的职业、职务、学历、年龄、收入、资产等基本指标的综合考评结果,为其核定信用额度。目前,随着个人资信信息共享度的逐步提高,银行可充分利用人行征信系统等外部资源对申请人的个人信用资质进行全面调查,只用充分利用这些客户申请表以外的信息,才能对客户资质状况做出一个更为客观、准确的判断。

(二)信用风险的事中监控

一是随时关注客户的还款能力。发卡银行应全面跟踪、分析客户信息包括资信信息、个人信息、交易信息等,根据客户所处行业,卡片使用情况以及还款情况等,对客户还款能力进行分析和预测,及时发现潜在信用风险客户。

二是加强行业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信用风险信息共享。市场是竞争的,风险是合作的,行业间应加强风险沟通,对于逾期不还记录、信用记录黑名单等风险信息,应在银行间共享,并建立信用风险客户的黑名单库,方便各家银行早日发现存在信用风险的客户,从而将风险减少到最低。

(三)信用风险的事后追缴

信用风险产生的结果是持卡客户逾期不归还借款。对于发卡银行来说,目前比较普遍的追缴方式包括电话催收和上门催收,对于上述两个方式均无法实现款项追缴的款项则需要借助公安机关或法院进行司法追偿。随着信用卡发卡规模地不断增加,事后追缴越来越需要借助技术手段来提高效率,例如针对不同的逾期客户采取不同的催缴政策。另外,还款短信提醒以及逾期短信提醒也被证明是客户逾期初期最为有效的追缴方式。

参考文献:

[1]戴萦袅.关于改进我国银行信用卡市场的思考.新金融,2009(05).

[2]漆慧.信用卡套现屡禁不止的原因及对策.金融经济,2010(06).

[3]徐淑娴.我国信用卡发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法制与社会.

[4]周芸.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时代金融,2011(05).

篇9

关键字:信用卡战略构想电子银行

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的《2009年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信用卡产业涉及计算机、互联网、制造业等十多个行业,在拉动内需、增税、对上下游产业链的贡献、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方面对国民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贡献起着积极作用。

一、信用卡业务在我国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当下,在我国,信用卡业务规模快速扩大,逐步形成产业经济。中外合资信用卡中心渐次登台,品牌竞争日趋白热化,市场细分和产品多样化日趋成熟,其功能已向多领域、全方位的功能转化。加之法制建设逐步健全,信用卡新兴业务发展壮大,专业化服务雏形初现。

但是,目前中国信用卡市场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几大问题。

(一)信用卡数量上粗放式增长,坏账风险日益凸显。

中国国内信用卡持卡人数从2003年到2009年增长了三十多倍。截止2009年,中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逾1.5亿张,超过3000万人有了自己的信用卡。坏账随之而来,《蓝皮书》显示,2009年信用卡累计损失透支余额总计约52.27亿元,同比增加78.68%。

中国信用卡市场仍有较大的增量发展空间,而商业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大都在5%的国际警戒红线之下,但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注意:商业银行竞相采取粗放式的促销来扩大发卡规模。随着信用卡坏账的攀升,信用卡业务处于发卡量上升和信贷质量下降的两难境地。

(二)重发卡轻管理,“睡眠卡”引起巨大成本,产品盈利能力面临挑战。

在领卡人中,相当一部分用卡意识淡薄,不会将卡激活,造成“睡眠卡”现象。信用卡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卡的年费收入,消费交易利润,透支(贷款)利息收入及沉淀存款运用的利差收入和业务的手续费收入。从这些收入来源看,与巨大的设备投入和维护投入相比,我国信用卡盈利能力不容乐观。

(三)渠道建设不够成熟,电子银行安全性有待提高且法律保障体系未完成,难随信用卡发展“与时俱进”。

网上银行日益成为信用卡业务的重要渠道,但其安全性是所有银行都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而这依赖于IT平台的建设,强大的计算机技术作为支撑。手机银行是新兴的业务渠道,发展势头很足,但是由于没有太多经验可借鉴,新兴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小风险,普及度并不高。

在信用卡业务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经过长期经营和管理实践,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与信用卡业务经营行为相关的法律体系。而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中,信用卡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无法对所有与信用卡业务相关的法律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

转贴于

二、各大问题的应对策略构想

(一)缩小发卡泡沫,实现数量转型;充分利用申请信息,唤醒“睡眠卡”(代表:招商银行)

2009年以来,该行在加大营销力度、提高单卡消费的同时,发卡量强调得少了,以更强调持卡人数的增长来慢慢转型。同时,参考国内学者的实证分析结果,有效发卡量、POS成功率与信用卡消费信贷额有正相关关系。合理分布POS的布点,实现联网通用,完善商户的信用卡受理环境对信用卡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该行在2009中国零售银行峰会上入选为四个2009年最佳零售银行之一。

(二)核销已有坏账,防范潜在风险

鉴于前面提出坏账风险的凸显,对于已出现坏账,可参考《蓝皮书》建议:进一步完善信用卡呆账核销制度——调整部分类别呆账的申报条件;简化核销申报材料;修订责任认定制度。对于潜在坏账风险,可借鉴美国对信用卡的生命周期分阶段的信用评分模型进行风险管理。

(三)有重点地进行电子银行规划建设,拓宽信用卡盈利道路(代表:浦发、中国银行)

信用卡业务对营业网点的依赖性并不大,针对营业网点缺乏的银行(如浦发银行等),加紧电子银行的建设的任务迫在眉睫。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推出手机银行业务,其在功能与操作上的优势,使浦发银行信用卡2009年在市场占用率上已经超过15%,是2009年三家最佳手机银行之一。而2009年作为最佳网上银行的中国银行则由于网银安全保障的优势而独领,且该行于2010年1月,与亚洲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淘宝网及支付宝共同推出的“中银淘宝信用卡”,就与当下的宅文化相呼应。诸如京东商城等网上商城,商业银行依赖信用卡有着大量机遇,通过多方合作从越来越红火的网购消费利润中分一杯羹。

最后,监管部门、司法部门应有所为。在此,《2009年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已提出相关的权威性建议,随着监管、司法体系的日益成熟和完善,有望为信用卡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

参考文献

[1]徐志宏. 发展信用卡业务:商业银行实现转型的战略选择[J].特别关注专题,2006年1月

[2]许伟,曾屹,陈兴海. 金融市场开放背景下信用卡业务发展态势研究[J].金融论坛,2008,(6):41-46

[3]董萍.信用卡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财政金融,2007,(5):150-151

[4]黄运涛,邱珈,冯一萌,龚鸿燕.信用卡坏账来袭[J].第一财经周刊,2009,(10):39-44

[5]周宓.我国信用卡市场分析[J].金融.保险,2008,(11):31-34

篇10

关键词:零售业务;信用卡;战略构想

近年来银行零售业务成了银行业竞相拓展的重要领域,其在银行利润的比重上升到30%-60%,甚至更高。在所有零售银行业务产品中,信用卡业务属于高收益业务之一。据统计,全球主要信用卡市场的平均资本回报率约为23%,远远高于国际银行业平均18%左右的资本回报率水平。据麦肯锡的报告预测,中国信用卡市场将是中国个人金融服务市场中成长最快的产品线之一。

一、目前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概况

我国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银行已经开始经营信用卡业务,但直到2003年,信用卡业务才真正开始了大发展的起步阶段。

(一)信用卡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产品不断丰富,功能不断完善

近年来,银行卡业务规模发展迅猛,发卡量、交易量、银行特约商户每年都以50%-60%速度递增。截止到2010年3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发行银行卡23亿,其中信用卡是2.3亿张。信用卡已由最初的存取、消费等基本功能,拓展到投资理财、网上银行等多领域的个性化服务。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优势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便捷、全方位、各领域的金融服务。

(二)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细分和产品多样化日趋成熟

各银行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并结合自身市场发展策略,不断整合和完善产品功能,如发卡机构加大对女性、年轻时尚群体、运动群体等细分市场的研究力度,不断推出的招行Hello Kitty信用卡、中信魔力卡、中行“向左走向右走”都市卡等。同时许多国内的银行与外资银行进行信用卡业务方面的合作。

二、目前中国信用卡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盲目追求发卡量,产生大量睡眠卡

有的银行对业务营销人员实施单一,以发卡量作为考核绩效的激励机制,导致滥发卡。据统计,我国信用卡活跃卡所占的比重并不大,约占总发卡量的30%,参照国际信用卡活卡率,此激活比例属于较低水平。

(二)信用卡业务盈利能力较差,创新不足,同质化严重

目前我国信用卡产品的收入主要由利息收入、商户佣金、年费、增值服务、手续费收入等构成。而建立和维持一个信用卡独立处理系统要上亿甚至几亿元的成本。按国际惯例,信用卡业务发卡100万张就能获得利润。但在我国,一家银行如果没有300万张活卡则很难盈利。据调查,九成以上的信用卡客户认为,信用卡品牌与银行品牌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信用卡品牌就是银行品牌。由此可见,我国的信用卡品牌没有形成独立于银行品牌的特色。在我国仅有1/5的用户忠诚于信用卡品牌,处于全球最低水平。

(三)信用卡业务风险日益加剧

信用卡业务的风险一方面是指客户在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存在的操作风险,另一方面是指由于客户本身的问题而使信用卡存在的信用风险。对于前者,主要指随各家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开通,由于网上大量病毒,致使网银操作存在很大风险,不法分子利用这种漏洞窃取他人信息,并以此转移客户账户资金,同时利用假银行网站,诱使客户办理相关业务或预留个人资料,从而达到犯罪目的。后者主要是指一些客户利用信用卡进行违法操作。运用信用卡犯罪,集中表现为: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数量攀升;非法套现、“养卡”等新型信用卡违法犯罪案件的日趋增多。

三、发展信用卡业务的战略构想

(一)扩大有效信用卡的使用

我国目前信用卡市场中存在的大量“睡眠卡”对信用卡收入的贡献很小。因此,我国各家银行应该改变以往只注重发卡数量,不注重发卡质量的行为,建立科学、合理、均衡的信用卡营销考核机制,严禁对营销人员实施单一,以发卡数量作为考核指标的激励机制,争取扩大有效信用卡的发卡规模,提高信用卡的活卡率。

(二)加强品牌建设,降低同质化

商业银行应该树立品牌建设和推广的意识,给每个品牌赋予不同的特色和内涵,针对不同的人群,地区与需求制订不同的推广与宣传方案,明确各个信用卡的市场定位,提供个。要注重信用卡品牌宣传的策划与效果。在产品创新上既要有大众化产品,又要有个性化产品,在不断开发新产品的同时,提高现有产品的含金量。要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对现有的信用卡产品进行更深层次开发,使银行卡既具有大众化的功能,又突出了信用卡产品的个性,实现“一卡多用”,并培养大量品牌忠诚客户。

(三)提供优质服务,增强竞争力

增值及个性化服务是培养客户忠诚度及吸引潜在客户的重要手段,通过系统地对客户行为、银行行为及为银行贡献度的分析,将客户分为优质客户、交易客户、偶尔客户及睡眠客户,进而针对各种客户采取不同的措施;采取刺激性偶尔客户增加使用卡片的项目;向睡眠客户收取较高年费或淘汰该类客户等。银行需要利用强大的管理系统对客户进行分析,并有效地利用统计数据配合各种市场促销项目,实现个性化服务目标。

(四)加强信用卡的风险管理

对于降低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过程中的操作风险,主要在于加强网上监管,这就在于投入大量资金设计良好的网上交易系统,加大网上犯罪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大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对于消费者信用风险的防范,主要在于发卡时,要对信用卡申请人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做好资格审查工作。同时建立各行间信息交流平台,并定期与持卡人进行联系,随时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财务状况、联系方式等资料,保证资料真实有效。

参考文献:

[1]姚先霞.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论坛,2005,(12).

[2]曾康霖,刘玉平,虞群娥.论零售业务的兴起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J].金融时报,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