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前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前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1

一、农业保险概念

农业生产具有固有的风险性,农业生产者需要面对诸如气象、病虫害、地质以及与市场相关的一系列风险,这些风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严重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导致农户支付能力不足,生计无保障;其次,影响农业金融发展,农业生产的固有风险使得农民还贷能力具有不确定性,呆账坏账率较高,导致金融机构不愿意发放对农贷款,或通过抬高利息率来补偿贷款风险。

二、当前农作物保险模式和问题分析

(一)“联办共保”保险模式

当前农作物保险主要采取的是单体产量综合责任险,所谓单体产量综合责任险是指保险合同的标的物是农作物的产量,保险责任包括造成损失率达30%以上的暴雨、洪水、内涝、风灾、雹灾、冰灾和造成损失率达70%以上的旱灾、病虫害,保险合同实行一户一保单,标的损失的鉴定和赔付以每户保单为单元的保险方式。保险品种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和油菜等,每亩最高保额为500元,保费费率为5%,保费由中央、省、区县三级财政和农户共同分摊,其中三级财政共承担75%,农户仅需承担25%。农作物保险的经营模式为“联办共保”,政府和保险公司按5:5比例分享保费并分担赔付责任。

(二)“联办共保”保险的存在问题

1.农户参保积极性不高

影响农户参保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农户风险意识淡薄,对农业保险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不足,参保意识不强;二是最高赔付额较低,仅能涵盖农作物的基本种植成本。三是保险方案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种类农户的需求。四是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窄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险成本。五是缺乏完整的农业风险管理链,农户单靠农业保险并不能实现旱涝保收。农业风险不仅有生产风险,而且还有市场风险,这两种风险共同形成了农业保险的短板效应,只要有其中一种风险发生,即便另外一种风险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农户同样会招受巨大的损失。当前农作物保险只是对农作物的生产风险进行管理,而农作物的市场风险则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

2.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性不高

目前农作物保险主要以政策性为主,保险公司很难从商业的角度产生很高的积极性,这主要与农作物保险的低保额、低收费、低保障和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的特性有关。首先,可保风险是有条件的,其中之一是风险不能使大多数的保险标的同时遭受损失,即要求损失的发生具有分散性,而农业风险,如大的洪涝灾害,往往导致大片区域的农作物遭受损失。而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保险赔付率高。其次,当前农作物保险采取的是低保障运作的模式,亩均农作物保险保额、保费低。再次,农业保险管理成本高。一方面,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加大了农作物保险的营销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标的损失的鉴定和赔付以每户保单为单元,并且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加大了勘损、理赔成本。

3.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逆向选择是保险面临的一大难题,农作物保险尤其如此。由于农业保险采取自愿参与的原则,使得农业保险风险不是被分散而是被集中,导致保险公司的保费不能弥补所赔付的损失,以至于费率提高,进而导致更严重的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是指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农作物保险同样面临着严重的道德风险。一方面,农户在购买了农作物保险以后,当发生的被保风险造成的损失超出了免赔额时,农户的损失可以得到赔偿,这会导致农户在风险发生时不作为,甚至在风险发生导致的损失较小的情况下人为扩大损失,以获取保险赔偿。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农作物保险是产量险,保险的赔付依据的是被保风险造成的最终损失,农户在被保风险发生时,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灾害损失,其所能获得的赔付也将相应的减少,而采取措施的成本却得不到补偿。

4.政府补贴大,财政负担重

当前农作物保险采取的是政府与保险公司“联办共保”的经营模式。首先,财政对农户购买农作物保险的保费进行补贴,中央、省、区县三级财政共同补贴农户保费的75%。其次,对于由于被保风险发生的损失,政府和保险公司按5:5的比例承担赔付责任。再次,市、县财政按每年总保费的5%-10%配套巨灾风险准备金。

三、农作物保险发展方向

1.气象指数保险模式

气象指数保险是基于气象状况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的重要因素的理念,以气象指数为保险内容的一种保险模式。这里的气象指数是指气象变动情况的一种量化指标,如降雨量、气温等。与传统的农作物保险产品不同,气象指数保险并不对因气象原因造成的农作物品质下降或减产向投保农户支付赔偿,而是对气象指标本身变动情况超出了事先确定值域进行赔偿。

同传统农作物保险产品相比,气象指数保险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气象指数保险以客观的气象指数变动数据作为赔付预计,与农作物的实际产量无关,可以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的问题,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第二,气象指数保险不需要对单个农户进行监督,在发生灾害时,也不需要对损失进行勘查、评估,只需从气象监测站获取气象数据,对着事先确定的保险方案,即可确定赔偿,管理成本低;第三,天气指数保险合同的标准化高,适合在二级市场流通,而且根据国外的经验,政府很少对天气指数保险合同进行补贴,而是为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财政负担相应也减轻了。

气象指数保险业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存在着“基差风险”。 “基差风险”是指由于气象指数保险并以实际损失作为赔偿的依据所造成了接受赔偿的对象与遭受损失的对象不一致、赔偿的金额与损失的程度不匹配的现象,这种风险可以通过改善气象指数的设计和气象监测站点的布局予以减小。其次,由于气象条件具有区域同质性,造成局部风险不易分散。这个可以通过扩大气象指数保险统筹区域、国家对保险公司提供再担保以及融入国家保险市场予以解决。

2.“政府-保险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农作物经营规模小、产值低、效益差是制约农户投保积极性和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当前我国农村已经出现了一批以高效设施农业为代表的专业合作社,这些专业合作社由众多农户组合而成,在经营上形成一定的规模,经营投入大,产值高,遭受灾害时的损失也大,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也就得到了凸显。另一方面,合作社组织者的知识水平相对普通农户要高,风险管理意识更强,对农作物保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保险公司方面来看,合作社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可以增加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以合作社作为保险公司沟通农户的桥梁,方便了保险公司收取保费,营销成本和管理成本也相应减少了。

3.“保险-信贷”模式

将农作物保险同农业信贷结合起来是国外农业保险的一种普遍做法,比如在印度,农作物保险产品推广之初往往以因种植农作物而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农户为对象,保险的最高可保额以贷款额或者低于贷款额的150%,保费则通过事先从贷款额中扣留的方式收取,当农户因投保风险受灾损失时,保险公司的赔偿优先付给发放贷款的银行,用于偿还贷款,多余部分才支付给农户。

“保险-信贷”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通过将是否购买保险作为信贷审核的重要指标,或者对已购买保险的农户贷款实现优惠利率,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保险的参保率,方便保费的收取,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将“保险-信贷”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农业贷款难问题。农业贷款难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农户缺乏足够的信用抵押物,而农户所拥有的在产农作物因为属于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不足以作为抵押物,导致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及信贷成本过高,呆账坏账率高,金融机构不愿向农户发放贷款。但是,当农作物参加保险后,其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小金融机构信贷风险。

4.农作物风险链综合管理模式

传统的农作物保险只注重农作物的产量,仅仅试图规避与诸如气象、病虫害、地质等相关的生产风险,但是,在现实农作物经营过程中,谷贱伤农的现象并不少见,大量的丰收反而会因价格大幅下降而损失巨大,而歉收却会因价格的上涨而损失较少、甚至没有损失。可见,传统的农作物保险并不能使农户旱涝保收,农作物经营依然暴露在市场风险下,一种统筹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农作物风险链综合管理模式亟待建立起来。

篇2

关键词: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重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是一个农业发展国家,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因此搞好农业发展建设能够有效的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就目前来看,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解决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点。本文针对农田水利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当前农田树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一、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回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悠久、浓厚的农业发展历史。早在建国以来,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就已经取得了农业发展的重大成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物质经济力量显著增强,政府不断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人文关怀,特别是家庭承包责任制政策的试点成功,极大的扩大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规模,先进的农田水利设备也不断的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促成了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繁荣发展的局面。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二、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体系落后

由于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集体经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农业,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主体经营。由于农业经营体制的变革,政府没有进行统一的责任划分,又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和管理,人们认识不清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主体,导致农业生产积极性降低。而部分政府也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农民的实际农田发展建设,只搞所谓的“形象工程”,不重视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使得国家政策无法应用到实际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去。因此从中央到地方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弄太难水利管理机制。

(二)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等惠民政策的实施,对缓解农民压力、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促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因为,取消各种税费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会相应的减少。这样政府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支持减少,农民没有能力去维护农田水利建设的各种水利设备和没有多余的资金去购买机械化的生产设备,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田水利的发展。

(三)水利工程退化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现有的农田水利设备大多是见过初期建立使用至今的。受历史原因影响,农田水利设备几乎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情况,由于工作年限之久,虽然经过多次维修,仍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其中不少设备几乎达到了报废的程度。如此,水利工程设备退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限制了农业的发展。由于水利工程量比较大,政府又不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对其进行重建或修整,直接影响了国家的农业生产安全。

三、新时期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新时期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实现了粮食的稳定增产。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因此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对实现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次,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农业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农民粮食产量的提高,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四、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农业生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做好农业生产工作对维护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树立起重视农业发展的意识。并且做好农田水利从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做起,加大资金投入,维修、完善历经时间长受到破损的水利工程,并适当的建立新型的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为农田发展铺设良好的发展道路。

(二)改革农田水利管理

鉴于当前我国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不善的情况,我们要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切实做到使农田水利管理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首先要进行总结我国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经验,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避免在以后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类似的情况,从而为我国以后的农田水利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另外,政府部门认真履行相关责任和义务,深入基层调查农田水利的建设工作,认真考察,掌握实际情况,反馈信息,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做出相应的调整和管理。

(三)加大科技创新

科技进步是一切事物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科技创新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发挥着重要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科技投入,创新科技手段,建立农田水利科研体系,加强科技研发,节约淡水资源,发展滴管、喷灌技术来进行农田灌溉。另外,还要培养现代农田水利科技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并与农科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不断研发新型农田水利用水机制,切实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还要采取适当的手段改造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滥用土地资源的现象,创造发展生态农业。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民经济收入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深远的影响。新时期,我们要不断认识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分析和改造,促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春园,李代鑫.关于加强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11)

[2]李文哲,董磊华,陈朝,洪林.浅论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10)

[3]孟德锋,廉俊霞.水利建设新时期农田水利投资现状调查分析――以江苏、河南两省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03)

篇3

一、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意义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就是农业,所以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关键内容。其中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是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要求之一,它能够为农业生产创新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技术体系的成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有利保障。同时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下,能够实现先进农业技术向农业生产成果的转化。由此可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能够在更好满足农业科技成果发展需要的同时,实现我国农业的标准化、科学化发展。

二、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涉及较多部门,这使得具体农业技术推广出现了人事分离的问题,某一具体工作或者事项很少有专门的负责人。这种情况下的农技推广部门和人员经常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部门间的有效协作更是无从谈起,进而导致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无序和无效问题。以上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二)职能错位

在当前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很多推广人员对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具体职能还没有有效地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技术职能的发挥,存在农业技术职能和实际农业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不仅会产生不必要的技术浪费,很多资源也被大量消耗。同时由于农业技术职能的不恰当应用,真正需要农业技术支撑的农业生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这也是我国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的重要原因。

(三)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适应实际情况

农业生产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近年来不断出台,同时在农业技术的作用下一些技术理念和体系得到不断建立。但是在实际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很多工作人员仍然怀有传统农业发展思想,产生了虽然具有强大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理论,但在实际落实中却收效甚微。其中较为显著的一个问题就是应用不够灵活,相应的机制无法同实践工作进行有效对应,即使将相应机制和实践工作对应起来,也存在机制运行不畅的问题。

三、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

第一,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之一就是基层农业推广机构,所以相关部门应当不断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地方政府应当及时引导机构中问题的解决,并将科学的管理措施有效贯穿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日常运行中,尽可能提升机构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二)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责任部门应当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进而保证农业科学发展和农业创新。部门管理人员应当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基层推广管理体系和运行制度,在日常管理中应当对先进地区或是先进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科学借鉴,通过不断改革分析和解决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在推广体系的管理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进而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系的标准化、系统化发展。当前很多省市建立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系中设置了专门的网站,并根据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办法》的规定,将相关的信息上传至网站,进而方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业查阅。第三,对农业技术推广方式进行创新。近年来我国将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和改革工作作为农业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服务型农业生产成为重中之重,在体制机构的不断创新改革中,农业科技推广管理机制获得了完善。在具体部门的责任方面,地方政府还需明确乡县农业部门的指导责任和管理责任。乡县农业部门应当对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和方法得到了创新,并强化绩效管理和考评考核的力度。同时地方政府还应当建立健全农民、乡镇政府、农业部门的三方考核制度,通过岗位管理的实施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现规范化管理,进而为推广人员职责的有效履行提供保证,最终实现建立公益性职能主导的构建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强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需要专业技术队伍的支撑,因此责任部门应当为推广工作建立起抑制强有力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第一,责任部门应当对农技推广人员招聘环节进行强化,重点吸纳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同时责任单位还应当开展针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并且要求经验丰富的农技专家进行授课。培训内容方面应当包括专业农技知识和推广能力,让经过培训的农技人员不仅能够具备最新、最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和能力,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和农业实现有效地沟通交流,进而保证农业技术能够顺利的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

四、结语

篇4

>> 南阳市核桃产业发展探讨 南阳市绿色产业发展探讨 南阳市有机肥料资源情况调查 南阳市有机肥料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研究 南阳市:涉农协会力促农业发展 南阳市城市发展策略研究 南阳富兴林:发展有机农业,探索扶贫路径 南阳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南阳市光武大桥设计探讨 南阳市屋顶绿化的发展空间 南阳市街头绿地现状及发展建议 南阳市新城区发展策略研究 南阳市核桃发展现状及对策 南阳市城市东区发展新思路 南阳市水稻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九江发展有机农业的探讨 加快辽宁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发展的探讨 有机农业及其发展 对南阳市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调查 后农业税时代南阳市农民负担问题调查与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滕晶,邬元娟.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产业化发展的优势[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2):16.

[5] 孙岚.南阳市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机遇和对策[J].河南农业,2014(15):54-55.

[6] 陈新娟,朱祝军,徐志豪.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优势、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3(8):26-31.

[7] 高照全,戴雷.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13(3):943-944.

[8] 丁俊杰. 河南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7.

[9] 封超年,周桂生,陆建飞. 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其研究趋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4):4-7.

[10] 王玉霞.对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1):18.

篇5

关键词:镇江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农业;“互联网+生态农业”;食品安全

0引言

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阿尔布勒奇最早提出了生态农业(Eco-agriculture,简称ECO)的概念,本意是指通过低投入或绝对排斥使用农用化学品的小型农业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是指基于生态学和经济学理论,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借鉴传统农业的经验,所构建起来的具有的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对于现代农业而言,产量的提升一般基于种植面积规模化、大量使用化肥、过度适用农药等,但是,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威胁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当前,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已经处于饱和性开发和利用状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短时间难以恢复。同时,由于大量农药的使用,农田生态也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生态农业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镇江市是地处江苏南部一座美丽、古老、典雅的城市,农业经济一直是一项支柱经济。镇江市拥有2651km2的丘陵山地面积,16万hm2的耕地面积,5.33万hm2林地面积,8.2万hm2水域面积,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光、水比较协调,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盛产水稻、小麦、油菜、茶叶、蚕桑、多种瓜果蔬菜、以及各种水产品。因此,镇江农业资源丰富多样,是历史上的“鱼米之乡”。近年来,镇江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多方的关注。在农业发展战略方面,何培树(2015)认为,镇江市农业的发展要做强“一体两翼”,认为镇江农业已经形成了优质粮油、精品茶果、特种养殖、花卉苗木、观光农业五大特色;何培树、尤恒(2015)研究了镇江市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问题,指出绿色、高效、融合、创新、统筹应成为镇江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张文文、张利明(2016)研究了镇江休闲农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问题,提出了镇江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强调了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彰显特色、示范引导等策略。在农业园区建设方面,安林海(2014)研究了镇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市场化运作、科技支撑、多元化投资、土地集约化等发展策略;钟志仁、刘长珍(2014)指出,镇江现代农业园区是镇江农业集约化投入、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在镇江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户增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科技服务方面,温小林、张玉军(2014)分析了镇江市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重构问题,认为科技服务体系应力求满足所有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并与不断完善的农业市场格局相适应。温小林、马媛媛(2015)探讨了镇江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问题,认为镇江市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着供需不均衡现象,并提出了若干治理对策。在智慧农业方面,夏露、罗明(2017)研究了新形势下镇江智慧农业的发展问题,同时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启领了方向。如同全国许多地区一样,镇江市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诸如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环境资源日益短缺、生活污染不断加重等等,都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障碍。现有的研究探讨了镇江市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农业园区、农业科技服务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为镇江生态农业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远未形成完善的镇江市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体系。因此,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镇江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机理、路径和方向,对于镇江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镇江市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径

第一,大力打造镇江市特色生态农业。镇江地处长江之南、长三角之北,其农业特征属于典型的长三角城郊型农业,既区别于苏州、无锡、常州的长三角城镇型农业,也不同于苏北的农区型农业。因此,镇江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与江苏省其他地区应有所差异。同时,即使在镇江市境内,各县、区内部也并不趋同。扬中、丹阳偏近于苏南的城镇型农业,而句容、丹徒偏近于苏北的农区型农业。因此,镇江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具有自身的特色。第二,在镇江市生态农业发展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同时,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是镇江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包含丰富的具体内容,同时也涵盖生态伦理、社会伦理。当前,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尚不能满足镇江市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生态文明是生态农业和外部社会的一个结合点,需要汲取外部社会的有利因素。第三,在镇江市生态农业建设中注重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建设。从长远看,生态伦理是生态农业的支柱性因素,正是生态伦理的缺失,才阻碍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伦理约束了反生态行为,将人类社会引入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路。镇江市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应构建自身的生态伦理,并加入遵从。生态道德是政府、农业企业和农户在生态农业生产活动中的道德意识。当前,镇江市生态道德处于低谷,引发了诸如食品危机等一系列社会事件。生态伦理是防范生态危机的支柱,生态道德是防范食品危机的支柱,在健康的生态农业体系中,其价值和作用均高于法律监督。第四,探讨镇江市生态农业发展的一般模式。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包括废弃物能量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立体开发利用模式、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模式等。镇江市应根据自身农业资源的特征,在现有模式借鉴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独特的一般性发展模式。在这里,独特性是相对于其他省市而言的,即不能盲目仿照其他省市的生态农业模式。一般性是针对于镇江市本身而言的,即归纳了镇江市生态农业的一般性特征。第五,推动镇江市“互联网+生态农业”的发展。“互联网+生态农业”,就是将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及农业生活之中,实现农业发展的“信息支撑、管理协同、高效产出、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最终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互联网+生态农业”是借助现代科技来促进传统农业全面升级的全新命题,也是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互联网+生态农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顶层设计,同时,农业信息基础也较为薄弱、专业人才和资金也较为短缺,农产品也缺乏品牌竞争力。因此,“互联网+生态农业”的发展仍是一项艰巨的挑战。第六,推动镇江市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旅游形式,也是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倡导可持续旅游。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融合是大势所趋。镇江市具有丘陵、山地、平原、湖泊、森林、长江水域等多种自然资源,非常适合发展生态农业旅游,集观光、休闲、健康、求知、娱乐为一体,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体验。第七,加强镇江市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食品安全保护。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一项积弊成灾的社会问题,严重危害了人民健康和社会安定。生态农业在广义上涵盖食品安全问题,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项重要策略。当前,如同全国一样,镇江市食品安全问题也较为敏感,一直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尽管镇江市各级政府在食品安全上较为重视,并逐渐加大治理力度,但是,由于在执法力度、监管范围、执法人员素质等问题上存在着许多不足,致使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与生态伦理和社会道德息息相关,这些都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第八,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镇江市生态农业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的共同努力,其中,在初级阶段,政府具有主导性的作用。政府对企业应制定优惠的政策,在市场上公平招标,寻找到具有一定资质和能力的生态农业公司。同时,要对农民进行地进行宣传,提供必要的资金补助。政府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寻找到适合本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在成熟阶段,政府应逐步退出,生态农业变为由市场所主导。第九,做好镇江市生态农业效益的评价。生态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生态学、农业科学、生态经济学、环境学和林学等学科,因此,生态农业的效益评价需要以这些学科作为综合性理论基础。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国家、社会、农业企业、农户、消费者都是受益方,因而效益评价要兼顾各方的利益获取,同时还要考虑生态农业对生态环境安全与危机的影响。生态农业效益评价是一个稳定与动态相结合的过程,要根据农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适当调整。在生态农业研究中,效益评价还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篇6

关键词:节能减排;低碳农业;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283-02

经济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这是当前世界经济变革的主要潮流,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要途径。低碳农业则是低碳经济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工业化的农业发展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了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随着农田大片的开垦与种植造成自然植被减少,生物种类逐渐减少。加上农耕时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加剧了农田环境污染的进程。要想发展低碳农业,就必须实现农业发展方式从高碳型向低碳型的转变,就必须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本文中的低碳农业是指一种耗费能量低、生产效率高、固碳能力强、污染排放少的农业发展模式。

一、中国农业低碳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问题,经济结构急需调整,传统农业是依靠土壤和水的灌溉为依托的,但是这种农作方式将接近或达到土壤承受的极限,因此发展低碳农业就显得尤为迫切。对于“国家粮仓”河南省来说,发展低碳农业一方面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

(一)政府应当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低碳农业是中国新时期提倡的农业发展方式,通过节肥节药、节水灌溉、土壤固碳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拥有13亿人的中国来说十分必要。政府在低碳农业发展中该如何定位呢?有学者认为,政府充当着支持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多重角色,首先是推进低碳农业的积极支持者,政府应该全方面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给予行政的、政策的、科技的和法律的支持;其次是推进过程中的引导者,引导农业经营机制和组织形式的优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再次就是农业低碳化发展的参与者,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规范着农业企业、农户、中介组织等市场主体在推进和完善农业低碳化经营活动中的行为,协调好它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确保低碳农业的生产经营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耕种过程的投入成本该如何解决

低碳农业的发展需要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作用才有可能形成。这里“看得见的手”就是政府要发挥的作用;“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机制要充分发挥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当政府投资比例在70%以上时,农户投资意愿较强,达到45%左右;在政府投资低于50%的情况下,农户意愿投资在20%表现出较大差异,投资积极性普遍较低;随着政府投入加大,农户投资意愿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在如今的耕作过程中农民的投入成本却在日益增加,农药施用量增长过快,化学肥料成本明显增加,而相应的粮食增产量却在减少。如果高投入却没有相应的经济效益回报,则必然会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而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就是政府在其中承担一定的投入比例,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大政策支持,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三)农业低碳发展应该选择何种模式

当前,国外已经有了较为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比如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日本的循环农业、美国的精准农业等,这些农业发展模式既能提高农耕效率,又能实现节能减排,是很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但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国农业的实际情况。以河南地区为例,有学者提出可以按照以下几个农业模式来发展低碳农业:(1)节水农业。改造当前农业基础灌溉设施,对成片大块的农作物的灌溉主要采用节水灌溉技术,表现为农作物喷灌、微喷灌、滴灌等技术。(2)节肥农业。为强化肥料的有效利用,进行科学施肥,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等方法实现。(3)固碳农业。将农业由碳源向碳汇进行转变,改善土壤固碳能力,通过免耕少耕、合理施肥、改善土壤水分条件等来实现。(4)替代农业。如采用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采用科学育种替代普通作物种子;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另外还有立体种养的节地模式、种养废弃物再利用模式、节能模式等均可应用于低碳农业的生产中。

二、低碳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的支持机制

低碳农业的实施是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革新和突破,对于资金、技术及政策的要求既需要政府的主动引导,更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围绕低碳农业实施各环节中的政府作为归纳为科学引导、调优结构、组织创新、加快立法和科技创新五个部分切实保障低碳农业的良好发展。

(一)创造农业低碳发展的良好环境

通过有效的方法,营造社会各界人士高度认同,积极参与低碳农业的良好氛围。(1)媒介宣传引导。政府应充分利用网络、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意义、实施方法和发展途径,大力推广低碳农业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2)政绩考核引导。要把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纳入基层政府和党政干部绩效考核体系,通过政绩考核的指引,使各级政府和党员干部提升发展低碳农业的责任感和自觉性。(3)政策、财税、法制引导。通过法制保障、政策倾斜、财政补贴、税费减免以及资金扶持等,拓宽低碳农业发展之路,积极引导国内及海外投资者、民营企业家、普通农民积极地投入到低碳农业发展中来。

(二)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利于低碳发展

发展低碳农业,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调整农田管理措施。近些年,随着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学农药品越来越多,农家肥使用量逐年减少,改变了传统的农田管理方式,使农田土壤固碳能力大大减弱,加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应切实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要发展多种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要稳抓传统产业,稳定农民收入;还要立足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另外也要注重“劳务输出”等非农业的发展。(3)调整农业能源结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对能源投入的需求不断增强。近些年来,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对农业机械的使用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非常不利,因此要不断调整和优化能源投入结构,如增加电力投入,发展生物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三)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利于农业低碳发展

当前,普遍认为发展低碳农业,推进低碳技术的科技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中心环节。那么科技创新如何推进呢?主要通过三点:(1)开发循环利用技术。这是将农业生产中的废弃资源再次利用的循环模式。有些农田废弃资源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有机营养成分,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和饲料的主要来源,可循环综合利用。如农业废弃物秸秆既可以用做燃料,又可以用作沼气生物质能源,还可以用于造纸和编织行业、食用菌培育的生产原料。(2)研发清洁能源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研发探索、积极引进太阳能发电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大棚设施、沼气等清洁能源,这样就能减少电、煤等能源的消耗,起到节能减排的显著效果。(3)创建低碳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当前的农业发展,对资源构成制约、环境受到威胁,为了加快建设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必须创建低碳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以资源利用更节约、废弃物利用更资源、生产过程更清洁、环境影响无污染为主,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进一步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四)完善低碳法律法规体系利于制度保障

低碳农业的极大外部性,即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所以,如何协调低碳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就显得尤为迫切,而国家在这方面担负着不可回避的责任,应通过各种立法为低碳农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和保证低碳农业的健康发展和普遍推广。当前,围绕农业低碳发展应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针对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碳排放等种种问题进行规定。依托当代农业发展国情需要初步出台一部综合性政策法规,在具体实践当中检验政策的可行性,然后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形成以《低碳农业促进法》为首,其他相关法律为配套法的低碳农业法律法规,以及配套的实施细则进行规范。对于发展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可以根据各自的权限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地方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行政规章,以促进本地区农业的低碳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新民.河南低碳农业发展机制和存在问题[J].经济导刊,2010,(12):8-10.

[2] 马晓旭.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困境及出路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2011,(5):13-16.

[3] 唐华仓.农业生产中的能源投入结构优化分析[J].中州学刊,2007,(4):21-23.

[4] 张开华.论中国低碳经济的支持机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1):19-21.

[5] 王珊珊.中国低碳农业方式的实现路径与评价[J].生态经济,2012,(3):10-12.

篇7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机工程;问题;对策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二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今后我国农业发展也必将受到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农机工程的健康发展又关系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局,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尤其在农机工程迅猛发展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机械化工作人员更要居安思危,及时总结和发现当前农机工程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并积极寻找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才能更好的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一、农机工程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和难题

作为一名合格的农业机械化工作人员,应该心系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应该及时的采取应对措施,迎难而上。笔者总结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农机工程发展所遇到的难题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农机工程的机械化水平较低,是制约农机工程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

1.农机工程的机械化水平较低,是制约农机工程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农机工程机械化水平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地区在实际开展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表现出,大中型农业机械数量不够,而小型农业机械数量又偏多的情况。这一情况在开展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会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率,大中型农业机械不够用,而小型农业机械又闲置下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存在相关机械的配套设备少的情况。还有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比较特殊的山区机械化发展问题。山区受到其地形和地貌的影响,再加上人们固有的老旧的思想,农业机械化水平普遍低于其他地区,农机工程发展也相对缓慢。

2.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地大物博,农业的发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一直以来对农机工程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在农业专项的资金当中,农机发展所占的资金比例较少,有些地区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农机发展资金。再者,对于一些大型农机设备与机械化技术的研究中,国家也没有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使其研究力度与方向受到了影响与制约。

二、当前农机工程发展问题的具体措施

总结了当前农机工程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就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笔者总结解决当前农机工程发展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2个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开展农机工程,普及农机使用常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农机工程的资金和政策倾斜,保证农机工程顺利开展。

1.因地制宜开展农机工程,普及农机使用常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为了避免因农机工程应用不利而影响农业生产,建议开展农机工程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地区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方案。要对当地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分析当地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需求类型及数量,合理知道农户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才能避免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才能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针对比较特殊的山区要加大农机工程发展力度,普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人们思想水平,同样也是本着因地制宜的开展适合山区特殊地形地貌的农机工程。

2.加大农机工程的资金和政策倾斜,保证农机工程顺利开展

农机工程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近年来,我国农机工程成效显著,在促进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方面成绩显著,但是伴随着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机工程开展显然要投入更大的力度,为了及时解决和满足这一需求,增加农机工程的资金投入是十分关键的。建议要应对农机工程的发展给予一定的财政支出,并设置出专项的财政Y金,使农机工程的薄弱环节得以完善与发展;应对农机设备与技术的研究予以政策支持,使农机化、机械化的水平得以提升。在农机工程发展的过程当中,还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政策,以满足农机工程健康发展为原则即可。

三、 结语

因此及时解决农机工程发展存在的难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农机工程的发展力度,使农机设备与技术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使我国农机工程得以全面协调的发展是当前我国农机工程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8

>> 昆明市宝珠梨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昆明市东川区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马龙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昆明市官渡区绿化苗木培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庆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垫江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议昆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景谷县碧安乡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昆明市网球俱乐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昆明市高校武术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研究 昆明市嵩明县嵩阳街道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研究 昆明市高尔夫俱乐部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 区域特色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和县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吴忠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宁国市生态及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黄骅市冬枣产业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昆明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现状分析 昆明市校园足球发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云南发展研究院.昆明市“十三五”时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EB/OL].[2016-12-15].http:///html/2015/0707/20587940.shtm.

[6] 昆明市“十三五”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A/OL].[2016-12-15].http:///c/2017-02-13/1703578.shtml.

[7] 孔垂柱.l展高原特色农业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3(1):5-11.

[8] 李继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6):14-15.

[9] 李宏,孙炎,李皎.云南省姚安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98-99.

[10] 阮建雯,可斌,张汝坤,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要求[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1):36-39.

篇9

1农业机械管理存在的问题

机械化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在此过程中必然要使用机械,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农业项目,还会使用先进的大型机械设备,因此机械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十分重要,但当前的生产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1.1缺乏农业机械管理意识

缺乏农业机械管理意识是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很多农民都没有加强对农业机械的检查和管理,尤其是在生产之前,对设备的检查力度不够,没有对机械设备的性能进行必要的检测,因此在使用时很容易出现较大的问题,比如机械不能正常运转。农业机械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无论是农技部门的人员还是农民,都应有相应的管理意识。

1.2农民的综合素养不高

农业机械的使用率与农业生产水平有很大关系,而农机的使用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但是,当前有的农民自身对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认识不足,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机械的认知也不够,有的地区甚至还采用原始的方式进行耕作,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3农业机械管理的制度和体系不够完善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管理是整个农业发展实现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部门应对农业机械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但是这种管理并没有得到落实,对于农业机械管理而言,其相关的制度和体系都不够完善,因此导致农业机械管理流于形式,管理过程中的约束过多,导致很多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并没有落到实处。

2农业机械管理的策略

2.1改变传统管理理念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农业也要实现现代化发展,为了实现现代化,农机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就必须要加强对农业机械的利用。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在农业生产的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培养相关人员的农业机械使用意识,不仅要对农民加强农机使用理念的灌输,同时还应对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加强农业机械化生产理念的灌输,从而使得农业生产逐渐实现机械化、现代化。另外,机械作为农业生产中的必要工具,尤其是一些大型机械的使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当前由于机械操作失误、机械自身质量问题引起的安全事故很多,在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安全管理意识的巩固,使得农民在使用机械时可以提高安全意识,防止出现安全事故。

2.2加大投入力度

农业机械投入不足,是阻碍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是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经之路。由于我国农民收入不高,农民支付农业机械产品还有一定难度,当前我国在推行农机化生产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实行国家和政府的扶持,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实施购机补贴,针对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产品,可以加强补贴力度,进一步完善各种补贴机制,改进补贴方式,从而使得百姓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另外,针对我国现在的农业机械企业缺乏资金的问题,加强贷款的扶持力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一些银行可以通过一些信贷服务为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提供优惠的贷款政策,提高企业对农业机械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性价比高的机械。

2.3完善农业机械管理体系和制度

农业机械管理的监管力度不够,是造成机械化推广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要想保证农业生产过程实现机械化生产,则需要完善农业生产管理过程的机械管理体系和制度,构建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体系和制度,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进程。比如,对农机推广人员的责任进行确定,并且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使得各项推广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对于农技人员,应引导他们多下乡,给百姓提供一对一的帮助,使得百姓可以掌握各种机械的使用方法。

2.4提升农机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推行机械化生产,农机管理人员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农机管理人员应具备专业化的管理知识,熟悉各项管理工作。同时,应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使得他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提高管理意识,从而能够将管理理念运用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加强农机使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进而不断提升农机普及效率。比如,在农业生产开始前,应引导农民加强提升安全意识,加强对各种机械进行检查,对于落后淘汰的生产器械和生产设备要予以丢弃,以防在生产过程中废旧的机械影响到生产安全和生产效率。对于机械设备的检查,应是定期定时的,每次生产之前的检查是必须的,而且在日常养护过程中也要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检查,一旦发现机械设备出现了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要进行修理或者购置新的机器,确保农业机械化推广的顺利进行。

3结语

篇10

关键词:农业机械;发展;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S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其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稳定。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农业机械已被广泛应用到我国农业生产中,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步向深层次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由单一化向综合化发展,较大程度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有效促进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我国对农业机械发展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各项制度仍不完善,在农业机械发展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1]。因此,有必要全面分析农业机械发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而推动农业机械发展管理的水平提高。

一、农业机械发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机械发展管理经验不足,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经济运行的机制逐渐转变,传统农业机械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发展要求,因此应根据农业机械发展现状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对传统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建立符合当前发展要求的农业机械管理机制。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在规范与管理农业机械市场发展中缺乏足够的经验,市场意识、效益观念和竞争意识较为淡薄,在农业机械市场运行机制建立方面仍需要探索。

2.缺乏健全农业机械管理体系和高素质人才,影响农业机械管理水平

在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基层农村,其农业机械管理机构名存实亡,其技术力量薄弱,管理制度滞后,导致基层农业机械管理体系往往不健全[2]。农业机械管理机构缺乏专业人才,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缺乏科学认识,对新产品技术理解不足。由于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农业机械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3]。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体系和农业机械信息化系统,农业机械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与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全面了解农业机械发展现状与趋势,影响农业机械管理水平与能力。

3.农业机械管理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与其配套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机械行业装备已具备一定发展规模,而农业机械服务则相对发展缓慢,因此农业机械发展与农业机械服务体系之间发展不协调,现有的农业机械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当前农业机械发展需要。部分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农业机械销售较为混乱,农业机械经营者对于其所售产品的维修与保养了解较少,无法提供完善的农机配套服务,造成农机研发、生产与销售脱节,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形同虚设。

4.农业机械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存在部分缺陷和漏洞。这与农业机械快速发展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证农业机械快速发展,以规范农业机械生产经营活动[4]。虽然目前我国多数省份制定了地方性农业机械法规,但是,全国性农业机械法规仍未得到快速发展,从而导致现阶段农业机械管理方式落后,管理范围不明确,行政纠纷增多等问题不断出现[4]。因此,相关部门应根据农业机械发展的现实状况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减少行政手段干预,通过为农业机械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进而规范和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健康发展。

5.用户对农业机械化认识不足,影响农业机械发展管理水平

农业机械主要面向农民用户,多数产品操作与使用并不复杂,操作者可对部分零部件更换或修理,导致其对于产品整体的维修保养重视不足,忽视了农业机械的科学性与专业性[5]。此外,农业机械所有者对农机管理缺乏正确认识,农机相关手续不全,造成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对其管理缺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实现。

6.农业机械流动性大导致农业机械管理难度加大

我国农业机械生产经营者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受效益驱动,其产品往往跨市甚至跨省经营,在多地间流动。在此过程中,由于农业机械生产经营者不熟悉市场,往往导致农业机械流动的盲目性,造成产品经营活动混乱,生产经营者与管理者完全脱节,农业机械行业管理出现新的难题。

二、加强农业机械发展管理措施

1.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应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市场经济理论学习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应转变传统农业机械发展管理观念,加强市场经济理论学习,结合我国当前农村现状及现阶段经济发展实际,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趋势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制定符合现阶段农业机械发展的管理办法,保证农业机械良好的运作状态,促进粮食的增产与增收,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加强农业机械管理机构建设,进行有效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对农业机械发展管理方式进行改革,提高农业机械管理水平显得十分迫切,因此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应抓住机遇,加强农业机械管理机构建设。首先,从宏观角度上加强农业机械行业管理机构的制度建设,进而实现从市场经济角度管理农业机械行业[6]。其次,严格审查各地农机相关企业,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应进行整顿,对农机维修人员进行考核,实现持证上岗。再次,重视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农业机械专业知识宣传普及,强调农机产品的经济性与安全性。最后,将农业机械发展纳入财政预算,并给予政策性支持,完善农业机械行业组织框架,加强农业机械发展管理[7]。

3.农业机械服务与管理并重,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应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指导农机生产经营者完善产品经营活动,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以服务促管理。相关部门应将农业机械发展与管理放到重要位置,加大对农机服务投入,培养专业农机服务队伍。在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不断对农业机械发展的信息进行整合,建立创新的农机管理模式,加强农业发展中各个服务部门间的协作,形成科学完整的农业机械服务网络。

4.完善农业机械法律法规,促进法治化管理

完善农业机械法律法规,是促进农业机械管理的法律保障。加速农业机械发展管理的立法,是实现农业机械从行政管理转变为法治管理的重要条件。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农业机械最大程度发挥作用为目的,从法律上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进行确定,严格规范农业机械经营活动;在现有的地方性法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制定全国性法律;明确农业机械管理范围和方式,改变农业机械管理的落后方式,并促进农业机械向法制化发展。

5.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农业机械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农业机械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农业机械化实现和发展、以及农业机械发展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应定期对农业机械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建设素质较高、知法懂法的农业机械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

6.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宣传,促进其管理水平提高

我国农业机械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程度,能够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对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民众以及农机化服务组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而提高农业机械发展管理的水平。

三、结语

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农业机械发展管理有利于农业机械作用的充分发挥。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各个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应全面认识在农业机械发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完善农业机械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农业机械服务意识,完善农业机械服务体系,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俊其.农业机械管理问题与对策[J].福建农机,2012(01).

[2]桑嘉娣,蔡青.迁移农业机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8).

[3]朱俊圆.基层农业机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科技资讯,2012(21).

[4]史云鹏.农业机械发展管理探析[J].湖南农机,2012(09).

[5]刘学江.农业机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