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的基本思路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毕业设计的基本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毕业设计的基本思路

篇1

关键词:电气工程;毕业设计;模块

作者简介:李孜(1972-),女,河北邢台人,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工程与计算机学院,讲师。(上海 200093)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104-02

毕业设计是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相当重要的实践环节。目的在于总结本科四年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的初衷是让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锻炼进一步培养其专业兴趣、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书本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让毕业生学会如何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本科毕业生低能化使人们对各高校的教学质量有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毕业设计是全面衡量和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标志,多年来约定俗成的教学模式呈现出各种弊病。毕业设计环节应是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集中大练兵,却并未起到预期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指导模式,探索并推行更为科学及顺应时展的模式,对新世纪提高工科类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以上海理工大学的情况来看,理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毕业设计题目与内容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命题虚夸,真正有意义的课题较少,而有时真正的课题也未必真的按照设计思路去做;毕业设计套路化,科研含量低,且“产、学、研”脱钩;缺乏整体设计和团队合作思想;毕业设计缺乏精品,甚至存在抄袭与剽窃现象;成绩评定中,分数拉不开差距,导师为评定的主导因素,极易出现偏袒、徇私的情况。成绩评定不透明,学生无从知道分数评定的过程,极易导致不满情绪。

一、毕业设计过程中现存的问题

1.毕业设计命题中的“虚”

命题是毕业设计的起航点,优秀的有针对性的立题可以使整个毕业设计的创新性和目的性更加突出明了。然而,现实中,立题工作显得杂乱无序,只从题目上无从了解设计的主旨。由于毕业设计课题大多是教师个人拟定,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受命题教师自身水平、兴趣、在研课题等制约或影响非常严重,而且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暴涨,使各校教师每年所带毕业设计人数通常为6~10人,每年大量的毕业设计课题的需求,加之创新与革新的要求,导致毕业设计课题命题少、“虚”题多,即使命题很有意义,也因为指导教师的水平和精力、实验环境、毕业设计时间等问题真正实施的很少,而且“学、研、产”脱钩,毕业设计命题具有偏理论研究、缺乏实践性等问题,使命题名存实亡。

2.选题环节的“乱”

当问到学生为什么选择这个毕业设计题目时,大多数的回答是“不知道怎么选,时间又紧,胡乱选一个而已”。细问起来,发现毕业设计课题没有详细介绍,提供给学生的仅仅是一个题目而已,少数学生会从比较熟悉的教师哪里了解一些情况,大多数则都是很盲目、很仓促地作出选择,且对课题往往丝毫不了解,更谈不上由兴趣出发进行选题的初衷了。

3.毕业设计期间管理方面的“散”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毕业设计安排在本科学习的最后一学期,时间大多为2~3个月,实际细算下来只有14周的时间。如果去掉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2~3周,基本上只有10周左右。而且学校为了保证就业率,默许学生出外应聘、公司实习,使得毕业设计管理环节出现了松懈和失控局面。另外,还有部分学生为考研复试、重修等事情忙碌。而指导教师大多还有较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因此,整个毕业设计过程显得极为松散,有的学生甚至与指导教师见面的机会都很少,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可想而知。

4.学生学习中的“怠”

作为毕业设计的实行主体,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直接影响着毕业设计的进程和质量。然而学生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就业形势不明朗及择业时间紧迫、参加考研复试等各种原因使得学生心绪杂乱,完成毕业设计的主动性、积极性降低,惰性十足。加上学生的规划能力低、眼界窄,甚至有些学生不懂查阅与自身专业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仅以教材为信息输入的来源,知识储备单调而贫乏。毕业论文完成要么闭门造车,要么抄袭他人作品,要么论文制作粗糙、质量低劣,既不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又不具有理论深度。

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培养适应21世纪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就应该以科研课题为支撑,真题真做,通过产学研合作为学生创造一个接受现代工业技术训练的良好的工程环境。

二、模块化毕业设计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模块式毕业设计的新思路,以创新性、实践性为毕业设计宗旨,系统管理,扭转毕业设计中的“虚”、“乱”、“散”、“怠”,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得更多知识,掌握更多实践操作,培养踏实认真的行事习惯。

1.毕业设计模块划分

该方式是将毕业设计的题目汇总并划分为三大部分,即三个模块:

(1)科研创新模块。指导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现行的科研项目拟定1~3个以研发为主的创新型毕业设计课题。该模块课题以指导教师正在参与的国家级、省部级的课题为基础,具有偏重以理论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探索性与学术性较强的课题为主,与该领域前沿问题紧密结合。课题限定实施人数,单独完成,或2~5人的团队共同完成。准毕业生们,尤其是继续读研深造的学生,与该课题负责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确保课题完成质量。

(2)技能训练模块。该模块的课题偏重实际技能训练,比如基于DSP、PLC、FPGA等的电控型设计、AC-DC开关电源、小型脉冲发生装置的设计与搭建等。该模块课题以就业实际技能训练为主,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操作。本模块内容涵盖面广,学生们单向选择,根据兴趣与就业方向从中选择1~2个课题。

(3)企业实习模块。毕业实习本是毕业设计环节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尤其对于工科的学生,实习可以锻炼其动手能力,开阔眼界,对实际问题的切身体会与认知,了解产业的趋势与需求,利用企业实习为未来找工作加分,提前在职场定位。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学校能提供的企业实习机会非常有限,且时间过短常常被大多数企业拒之门外,形同虚设。本模块根据实际情况,课题来自学校或指导教师联系的企业实践性课题,申请该课题的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由企业指定指导教师进行毕业设计与实习环节的指导。一些已签订工作协议的且工作与本专业一致的学生,可由本人申请,单位出具相关证明与毕业设计课题,经审核通过即可在就业单位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

2.集中管理

目前高校在毕业设计管理上大多比较松懈,一般都没有严格的奖罚机制。所设立的中期检查,只能对资料的格式进行审查,对课题进程进行把握,不能深入课题内部,实时监督、协调各方关系。

有些学生前期忙于工作落实、单位实习、考研等事情,到后期不断赶任务,数据量少,准确度不高,仅将论文的格式优化完美。另外,企业内的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缺乏有效协调,厂方对学校的具体要求不了解,只把学生当成一个简单的劳动力,而没有落实监督和检查,根本达不到教学体系的要求,造成毕业设计质量下滑。

因此,每年都选择教学任务少的教师与系教学秘书组成管理小组,对毕业设计的各个阶段进行管理,全面把控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一是各系建立毕业设计专门网页,及时消息、学生与指导教师即时互动。二是毕业设计选题宣讲。管理小组将各个题目的简介做成宣讲资料,在网上公布,并搜集学生疑问,找相应的导师答疑。三是在毕业设计进行中,每周抽选学生进行进程汇报。特别是企业导师指导的毕业设计,定期和学生沟通,及时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四是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们的表现,每周抽查的情况,综合评定中给出平时成绩。

3.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可由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进行:平时成绩、中期检查、交叉论文评阅、毕业答辩、外文资料的翻译。以上各项由答辩小组、指导教师、管理小组各自打分,最后综合平均来决定最后的成绩。成绩确定后在毕业设计网上公示1~2天,如有异议,可向管理小组提出,经协调确定成绩评定是否合理、是否需要修正。

其中,平时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毕业设计工作期间的学习态度、遵守纪律及团结互助表现,查阅文献和综合运用能力、实验技能或实践能力、翻译水平、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计算机操作和开发能力评定。对部分创新性较好,完成情况优秀的毕业设计,可通过加分的方式鼓励学生发挥最大能力去提高设计水平。

严格遵守科学的毕业设计考核办法,认真执行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遵循以评估和评优为动力的质量监控机制,根据进程进行阶段性检查,实施质量控制。

三、结束语

要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所需的综合型人才,各高校应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充分利用最后的教育实践机会,为学生创造一个接受现代工业技术训练的良好的工程环境,为我国培养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建设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权国政,艾百胜,周杰,等.军工科类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教学模式探索[J].学理论,2010,(3):172-174.

[2]张吉堂,郭平英,武.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改革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09,(3):125-126.

篇2

在“互联网+”时代,基于云服务和大数据分析,围绕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按照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综合人才的原则,紧跟当今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坚持统一要求和发展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定位培养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开发能力。

2.培养全面的、面向从事实际工作、底层硬件和软件开发的综合素质人才。

3.能适应通信技术发展需要、能从事通信系统结构设计和优化应用型人才。

二、以教学为中心,加强教学管理

1.积极开展教学管理及改革的研究。鼓励和支持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积极开展教学及管理研究。

2.积极开展教学管理及改革的实践。进一步完善和改革教学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课程评估,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等,使得教学管理工作更趋科学、规范。

三、教材与辅助材料的选用

在已有学科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把握本专业的研究方向,确定教材,深入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摸索、总结经验,合理调整学科发展方向,优化培养方案,在教材建设方面,需要遵循适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主要选用高质量的全国优秀规划本科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通信技术专业的学生学习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文字表达能力。以此为发展根基,学习模电、数电、微机、c语言、单片机等课程,以便具有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学习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程控交换、宽带接入网、现代通信网等课程,使学生获取现代通信网领域的专业知识以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五、注重毕业设计环节,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巩固、扩大和深化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以及正确使用技术工具书的能力,理解分析、制定设计方案的能力,实验研究能力,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及调试能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包括:

1.前提——认真选题

毕业设计题目选择得是否合适,直接影响着毕业设计的质量。如果题目选得太简单,没有新意,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得不到锻炼。如果题目选得太大、太难,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学生无从下手,最好覆盖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使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对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结合实际综合分析和灵活运用。

2.关键——细心指导、严格要求、严格管理

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后,指导老师要逐步指导学生进入状态。初期要求学生结合选题进行文献资料和查阅;收集与毕业设计课题有关的数据、图表等资料;特别注意查阅外文资料;提出课题的总体规划及要求,并根据课题要求提出设计方案及方案论证。

3.重要手段——严格答辩要求、科学评定成绩

答辩和成绩评定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整体评价和全面检查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进行审定的依据,是一项极其严肃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六、发展思想道德建设

篇3

通过实习,不仅扩大和巩固已学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实践知识,还为以后的学习和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自己学会在实际生产中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了解机械制造企业的总体布局、生产组织与管理情况,是自己对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机械生产企业的生产组织与管理工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制造技术的领域的科技发展新动态,了解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机械制造生产的实际应用。同时我们熟练操作了数控机床,熟练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及常见的故障的判断和处理,进一步掌握数控程序的编程的方法,以便能够系统、完整的掌握数控技术,更快更好的适应机械专业的发展和需要。通过实习了解了解制造领域的技术工人的工作特点,增强热爱劳动,热爱所学专业的情趣。

在实习过程中,老师耐心地给我们讲解数控软件上面每个指令的使用,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很快就上手了,踏入了数控这个门槛,还适当地给我们布置些作业,我们也积极认真地对待,认真完成每一次老师布置下来的任务。在完成任务之余,我们还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自己尝试着车一些自己想要有图案零件,效果还不错。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可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又哪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呢?经过这次实习,虽然时间很短,可我学到的却是我一个学期在学校难以了解的。就比如何与同事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于是在实习时我便有意观察前辈们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级相处的,而自己也尽量虚心求教。要搞好人际关系并不仅仅限于本部门,还要跟别的部门例如市场部的同事相处好,那工作起来的效率才高,人们所说的“和气生财”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是不无道理的。而且在工作中常与前辈们聊聊天不仅可以放松一下神经,而且可以学到不少工作以外的事情,尽管许多情况我们不一定遇到,可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底,也算是此次实习的其中一个目的了。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校其间的最后一次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结合毕业设计课题熟悉毕业设计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熟悉各种工程设计规范,锻炼学生走向社会的综合技术技能和社交能力。

总的说来我们这次的生产实习是十分圆满的,从中我们不仅对我们曾经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接下来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而且也对我们在实际操作各种车床,对产品的设计,实验和加工带来很多新的思路,我们是带着渴望的心情而来,带着满意的笑容而归的,这样的生产实习对于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而宝贵的实践机会,这给我们以后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动力,也会我们以后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使我们对未来能从事这样的工作而感到了自豪。

篇4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质量监控

作者简介:陈明军(1962-),男,浙江嵊州人,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罗攸宏(1961-),女,浙江瞿州人,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师。(浙江杭州310032)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工业大学教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G108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32-02

一、毕业设计的地位和作用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实践环节,是大学生衔接学校和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既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全面检验和总结,也是为增强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尽快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是高校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点的设置

毕业设计是经历时间最长,经历阶段最多,教学背景最复杂的实践教学环节。这个阶段如果质量监控环节设置不合理或监控不到位,会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

从大的方面,按时间顺序,可把毕业设计分为毕业设计准备、毕业设计进行、毕业设计结尾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又可分为若干个点。

1.毕业设计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可把毕业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点:

毕业设计启动的动员;毕业设计题目的酝酿;毕业设计题目申报,提交毕业设计申报书;毕业设计题目及内容审查;题目公布,供学生选择,召开双向选择会;落实题目选配工作,最后张榜公示;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审核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指导教师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进程安排和要求,安排指导计划。

2.毕业设计进行阶段

文献检索、外文翻译、文献综述报告;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进行;毕业设计检查和中期答辩;完善设计内容;撰写毕业论文。

3.毕业设计结尾阶段

指导教师评阅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成果演示;评阅人评阅毕业论文;毕业答辩,评定成绩;上交材料。

三、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各节点的监控

1.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

毕业设计前期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优良的毕业设计一定包含一个充足的前期准备。

(1)毕业设计启动的动员。毕业设计的动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必须坚持。动员分学院和系(教研室)二级,要让教师和学生都明确毕业设计的目的、意义、步骤和要求。系(教研室)的动员要着重针对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布置。

(2)毕业设计题目的酝酿。毕业设计题目的确定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往往有的老师随便想几个题目就上报了,不进行深思熟虑,没有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样会产生很多问题,如有的题目根本不符合本专业的要求,超出本专业的范围;有的年轻教师把读博士时的题目拿来给本科生做,题目难度过大;有的过于简单,工作量太少;还有一些题目多年重复使用。所以毕业设计题目的确定要求先在各研究所进行讨论,年轻教师的题目由老教师把关,题目要符合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也要把握好难易程度。

(3)毕业设计的申报。要求填写《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申报表》,做到一人一题,一人一表。申报表要阐明本题的目的、要求、内容、国内外进展、重点、难点、设备条件、对学生的要求等,为师生双向选择提供依据。

(4)毕业设计题目及内容审查。在各研究所进行出题把关的基础上,题目申报表汇总到系(教研室),由系组织专家小组对题目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题目返还给老师进行重新命题,仍然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受理。

(5)题目公布,供学生选择,召开“双向选择”大会。题目审核通过后,向全体学生公布,然后召开“双向选择”大会。每个老师要做好PPT,在会上每个题目有3分钟推介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适合自己的题目是进行双向选择的最重要的目的。一般要求收集到1∶1.2以上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按兴趣排序选择3个题目,每个题目按学生选择的次序配制。当有多个学生第一志愿填报同一个题目时,才有老师的选择权,若第一志愿只有一个学生,不管该学生成绩如何,老师不得放弃,特别是学习较差的学生。所以双向选择主要是让学生有更多选择题目和老师的权利。

(6)落实题目选配工作,最后张榜公示。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根据学生的志愿顺序进行选配。由于有重选,选配过程通常要进行多个来回,选配完成后在网上张榜公示。

(7)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学生选题完成后,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任务书可给出样板,内容、要求、条件等必须明确。任务书是学生最终完成毕业设计情况的依据,所以任务书中各项目内容要切实可行,难易适中。

(8)审核毕业设计任务书。对任务书提出的内容、要求、条件等内容及是否规范和可行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组织专家小组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经系主任签字报学院主管领导批准才能下达给学生。

(9)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经审批后的任务书下达给学生,要求指导教师对任务书的每一条内容向学生交代清楚,学生按任务书规定的要求开展毕业设计,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内容。

(10)指导教师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进程安排和要求,安排指导计划。为了让学生有序按时地完成毕业设计工作,教师必须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进程安排表》,进程表按周设置,写清楚每周要学生设计的内容,还可给出重点、难点和基本思路。

2.毕业设计阶段

在毕业设计开始后,教师要严格把握好各个环节。

(1)文献检索、外文翻译、文献综述。要求针对毕业设计题目涉及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检索中文论文不少于15篇,英文论文不少于3篇,并写出不少于4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翻译2篇英文论文,不少于2万字符。英文的原文必须是最近几年在期刊发表的与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指导教师要对文献综述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英文翻译的质量严格把关。

(2)开题报告。要求学生制定好毕业设计的技术线路,明确设计的重点、难点及应对策略,时间安排,并写出4000字以上的开题报告,做好PPT,向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指导小组应及时指出学生开题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3)毕业设计阶段。这是毕业设计中最重要的阶段。在毕业设计阶段,指导教师除了对学生个别分散指导外,每周必须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并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指导时要求对学生前面的工作进行总结,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布置下面要做的工作。教师要随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程,避免学生前松后紧,影响毕业设计进程和质量。

(4)毕业设计检查和中期答辩。学校、学院和系对学生的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开题报告进行抽查,对毕业设计进程和指导情况进行抽查。督导组平时也要进行不定期的检查。

为了促进学生的毕业设计进程,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开展中期答辩,对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进程滞后的学生发出警告,对不专心做毕业设计,进程严重滞后的学生取消毕业设计资格,以严肃毕业设计纪律,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5)完善设计内容。对毕业设计各部分和总体内容进行完善,对设计参数进行优化,在得到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尽量使设计结果达到最优。

(6)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论文撰写,先写出论文提纲,经教师审核后开始写论文。要求论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准确,文字流畅,格式规范,设计图纸清晰正确。

3.毕业设计结尾阶段

(1)检查毕业设计成果,准备毕业答辩。由毕业设计答辩小组成员按照指导教师任务书给定的任务检查其完成的情况,学生要对其设计的成果进行实物演示,教师对其成果进行点评,并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成果演示记录》。

(2)论文评阅。学生论文先要交给指导教师阅读、修改、评定,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语》,然后交给答辩小组的其他老师进行评阅,填写《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人评语》。

(3)毕业答辩,评定成绩。学生的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环节,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主要由以下各方面综合评定:文献查阅与综述、外文翻译、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成果演示情况、论文(设计说明书)质量、答辩情况。论文(设计说明书)又从技术水平与实际能力、成果的新颖性、论文撰写的质量等各方面评定。小组优秀的学生一般还要进行一次大组答辩,最后确定毕业设计真正优秀的学生。对于小组答辩不及格的学生,还有一次大组答辩的机会,最终确定其能否通过。

(6)上交材料。将论文装订成册,同时将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开题报告、任务书、进程表、指导记录、演示记录、指导评语、评阅评语、答辩记录等附件装订成册,上交学院保存。

四、结束语

相对于理论教学,毕业设计进程中背景比较复杂,学生的心态比原来也已经有很大的改变,考研、就业等一些现实问题困扰着他们,指导教师自身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繁多,因此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监控显得更为重要。按照文中的监控点严格把关,不断采集、反馈和改进,毕业设计的质量将会得到良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六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下集)[C].哈尔滨,2009.

[2]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七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济南,2010.

[3]景志红,于晓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4):32-34.

篇5

关键词: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3-0028-04

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策略。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内容是城乡统筹与一体化、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的混合利用与紧凑开发等[1],因而要求城乡规划行业积极探索推行新型城镇化的新策略。作为为社会培养、输送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应积极进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使得毕业生具备前瞻预测、综合思考、专业分析、公正处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够科学应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方面的难题和挑战。

2011年黑龙江省启动了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作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高校,黑龙江科技大学积极开展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3]。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试点改革过程中,以校企协同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积极开展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得到了社会和行业的认可和好评。

一、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概念模型

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是在一般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和专业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背景以及所处的地域环境,综合地方和区域的城乡建设发展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并集中学校优势教学资源,使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在城乡规划编制、公共政策制定及建设实施管理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比较突出,在省内外具有领先优势和影响力。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模型见图1。

二、校企协同的基本思想

城乡规划是以城乡建成环境为对象,以土地及空间利用为核心的公共政策[4]。城乡规划是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要求规划师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一方面要求规划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善于应用专业理论分析解决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另一方面,城乡规划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通过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对城市发展资源进行空间配置,并使之付诸实施的过程[5],因而要求规划师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校企协同是提高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有效策略。校企协同的基本思想是指在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应具备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专业核心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现状调研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协同创新能力等主要由高等学校来培养,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同时可以将规划师请进高校进行讲座和实践指导。学生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实践,包括教师的挂职锻炼在设计院和规划局等企事业单位完成,企业为学生业务实践及教师挂职锻炼提供实践平台和业务指导。校企协同的基本思想框架见图2。

三、校企协同的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师应“会讲能做”“亦师亦工”

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城乡规划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除了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前瞻的国际视野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胜任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具有规划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任务,因而“双师型”队伍建设是提高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多年来,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先后安排教师深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中建设计集团黑龙江省分公司、哈尔滨市方舟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等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通过挂职锻炼,教师“会讲能做”“亦师亦工”,教师的实践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并且还能够将科技服务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以“导引课、核心课、相关课、技术课”为主线,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现代城乡规划的复杂性、综合性及专业性要求毕业生具备前瞻的预测与分析能力、综合的思考与表达能力。因而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影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影响其能力结构。黑龙江科技大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进一步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导引课、核心课、相关课、技术课”的特色专业主线。主要包括:以教师系列报告形式,开设了城乡规划导引课程,及早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职业特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引导学生有目的进行学习;开设了城乡规划原理、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城乡道路与交通、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城市设计、详细规划、社会综合调查研究、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等核心课程,有效保证了专业教育与职业实践的衔接;重视城市经济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概论、城市公共政策、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开设,强化了学科构成的多元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b感(RS)、大学语文与写作等课程,强化了规划技术类课程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机信息自动化处理能力与公文写作能力。

(三)专业实践与专业竞赛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一般包括调研、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等方面。专业实践是培养学生现状调研与分析、设计方案的构思与深化、设计概念与思想的表达及规划管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过程。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重视特色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专业实践与设计及调研竞赛相结合,每年均组织学生参加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规划设计和社会综合实践调研竞赛。通过参加规划设计竞赛,学生学会了以创新的视角解析设计主题的内涵,并以全面、系统的思考进行城市设计。通过参加社会综合实践调研,培养学生关注城市问题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低碳城市、社会管理、公众参与等相结合的专业意识,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以2014-2015年为例,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24名学生,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规划设计和社会综合实践调研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其中“小岛难载生命之重”和“足下生活圈”2份调研报告获得三等奖。

(四)采用双导师制,实现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双导师制是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在实习期间,由学校指导教师和设计院指导教师进行双重指导把关的实习方式。设计院实习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由于设计院实习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为了提高实习的质量,分散式顶岗实习是一种有效的实习方式。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以设计院为核心的实习实践基地。在大学第五学年,将学生组织到设计院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学生的规划设计实习、毕业实习都在设计院完成。实习期间以项目为载体,学生通过参与设计项目,了解专业理论、专业规范和标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会团队协作以及如何与人交流等技能。实践表明:顶岗实习,能够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职业需求,有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五)毕业设计选题与设计院或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与创新水平

设计院的实际项目及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一般是目前需要解决的突出的城市问题,是新规划理念的具体应用,项目选题创新性强,有代表性。根据工作量的大小,组织学生单独或合作完成设计院的实际项目或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黑龙江科技大学2015届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选题涵盖了城镇总体规划、概念规划、城市设计、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村镇规划等方向(图3)。学生结合设计院实际工程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真题率为100%,有10份毕业设计方案被设计院采纳,占32.3%。学生完成的村庄规划,强调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设计思想,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采用村民调查问卷、村委会及村民访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强调村民对规划的参与。毕业设计选题与设计院实际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不但拓宽了毕业设计选题范围,而且有效提高了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和创新水平。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设计因实用价值与创新水平高,在黑龙江科技大学毕业设计专项评估中连续多年被评估为优秀。

四、结语

城乡规划是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依据和蓝图,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有效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更为复杂化、纵深化的城乡问题的能力。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亦是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职业发展的需要。因而培养能适应新常态下城乡发展的特色应用型人才,突出城乡资源配置、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是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应该不断加强与城乡规划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校企协同,探究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提高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推进中国城镇化质量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卓然, 黄亚平. “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 2013, 37(2): 16-22.

[2]张洪波,姜云,王宝君,等. 新时期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J].高等建筑教育,2016, 25(2): 25-27.

[3]姜云, 张洪波, 王宝君,等. 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基本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6, 25(1): 32-35.

篇6

封面

使用学院规定的统一格式(可以上网下载)。“题目”要对论文的内容有高度的概括性,简明、准确,字数应在25字以内。“年级专业”须写全称。

摘要

摘要内容包括:“摘要”字样,摘要正文,关键词。必须在摘要的最下方另起一行,用显著的字符注明本文的关键词。

摘要应简要说明毕业设计(论文)所研究的内容、目的、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实验方法、主要成果和结论,应能反映整个内容的精华。一般为300字左右。

关键词是为用户查找文献,从文中选取出来用以揭示全文主题内容的一组词语或术语,应尽量采用词表中的规范词(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关键词一般为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目录

毕业设计(论文)的章节编排格式:一级标题用“第1章”、“第2章” ……;二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在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加一个下圆点相隔,最末数字后不加标点。例如:

一级标题 第1章

二级标题 1.1

三级标题 1.1.1

标题层次要清晰,目录中标题与正文中标题要一致。

4.主体部分

毕业设计(论文)主体内容在5000至8000字为宜,一般应包括:前言、正文、结论等部分。论文主体分章节撰写,每章应另起一页。

① 前言:一般作为第一章,是论文主体的开端。应说明本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范围及要求达到的技术参数等;简述本课题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取得的成果。

② 论文正文:是作者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它占全文的绝大部分。论文主体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具备学术性、科学性和一定的创造性。论文应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涉及到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标明出处,涉及到的计算数据要求准确。如因保密做过技术处理的数据需做说明。

③ 图:论文中的每幅图都应有图题,图题由图号和图名组成,用五号宋体。图号按章编排,如“图2-4”表示第2章第4张插图,图号与图名之间空一格排写,图题居中置于图下。

④ 表:每个表格应有自已的表题和表序,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用五号宋体,表序写在表题左方不加标点,空一格接写表题,表题末尾不加标点。表格应逐章编序,如“表2-2”表示第2章的第2张表。表格允许下页接写,接写时表题省略,表头应重复书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⑤ 结论:结论包括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还应包括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和本课题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结论集中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表达作者对所研究课题的见解,是全文的思想精髓,是文章价值的体现。结论要写得概括、简短。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反映毕业设计(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可靠程度。参考文献不宜过多,只列作者直接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中外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的书写按论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根据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书写规则”,参照下述格式书写。

① 期刊

[序号] 作者.文章题目.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

② 专著

[序号] 作者.书名.其他责任者(如编者译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致谢

以简短的文字对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帮助的人员(例如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是作者应有的治学态度。

7. 附录

附录是作为论文主体的补充项目,并不是必需的。下列内容可以作为附录编于论文后:

① 为了整篇论文材料的完整,但编入正文又有损于编排的条理和逻辑性,这一材料包括比正文更为详尽的信息、研究方法和技术更深入的叙述,建议可以阅读的参考文献题录,对了解正文内容有用的补充信息等。

② 由于篇幅过大或取材于复制品而不便于编入正文的材料。

③ 不便于编入正文的罕见的珍贵资料或需要特别保密的技术细节和详细方案(这种情况可单列成册)。

④ 对一般读者并非必要阅读,但对本专业同行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⑤ 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过长的数学推导、计算程序、框图、结构图、注释、统计表、计算机打印输出文件等。

二、书写格式及装订要求

1.毕业设计(论文)采用计算机排版,用a4纸单面打印,页面设置为上、下各为2.5 cm,左右各为2.5 cm,页眉、页脚各为1.5 cm。论文主体部分为1.5倍行距,段前、段后无空行(即空0行)。

2.论文封面中,题目用二号黑体字填写,学生姓名、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教学站(点)等用三号黑体字填写。

3. “摘要”字样用三号黑体、居中,并在其下插入一空行;摘要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英文为times new roman)、1.5倍行距;“关键词”字样用小四号黑体,关键词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

4.页码从论文主体部分第1章开始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位于页面底端居中,采用times new roman五号字。

5.论文主体部分中一级标题居中书写,其它标题靠正文左边书写。

6.论文主体部分字体选用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论文主体部分一级标题选用三号宋体(加粗),二级、三级标题选用四号宋体(加粗)。

7.“参考文献”字样用三号黑体、居中,参考文献以在正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排列,序号加方括号。

8.论文采用左侧装订。装订顺序:封面→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摘要(单独占页)→目录(单独占页)→主体部分(每章另起一页)→参考文献(单独占页)→致谢(单独占页)→指导教师评语(由指导教师填写)→附录。

9.毕业设计(论文)模板见课程“毕业设计”的“资源下载”栏目。

10.目录样表如下:

目录编排格式样本 (非英语专业)

目 录 粗黑体小三

小四 宋体 小四 times new roman

第1章 前言 …………………………………………………………………… 1

第5章 piv测量的理论基础 ………………………………………………… 20

5.1 撒播粒子随流体运动的影响要素 ……………………………………… 21

5.2 piv图像分析 …………………………………………………………… 22

5.2.1 粒子图像分割 ……………………………………………………… 24

第x章 结论 ……………………………………………………………………… 39

参考文献 ………………………………………………………………………… 46

篇7

关键词:旅游高等教育;职业本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相对于美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虽历经30余年的发展已基本成型,却并不成熟,且呈现出种种困境,如人才供需错位、学生就业压力巨大、行业就业率低和流失率高、毕业生缺乏核心竞争力、生源压力加剧等等[1]。实践上,国家旅游局[2]和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3]分别于2008年、2009年进行的专题性调查也大致印证了上述问题的存在。仍然,导致上述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加以解决。但是,在种种原因之中,实践课程体系发展的相对滞后是较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因此,如何以此为出发点,努力构建完善的“职业本科”型实践课题体系,将是我国未来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一)理论基础

旅游高等教育“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源于以下理论。

(1)实践认识论。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一个人学习与认识的普遍性规律,其中,实践在整个过程中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动手能力,熟悉各旅游岗位操作技能,深化对专业理论的认识,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旅游应用型人才。

(2)知行合一论。从现代教育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形式。据研究,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读”的方式只有10%,“听”的方式为20%,“看、听”结合为50%,“听、说”结合为70%,“说、做”结合为90%。对于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更应该强化其实践教学环节。

(3)认知心理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学习者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与外界刺激之间不断地同化、顺应,从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也是主体的认知模式不断重建、发展,以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因此,合理设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系统性的专业训练来完成与旅游行业实际环境中各种刺激的同化、顺应,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而言显得意义重大。

(二)现实依据

与国外旅游高等教育相比,国内的旅游实践教学体系主要表现出如下问题:

第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度不高。在国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旅游教学体系中的地位相当,两者相互融合,且互为提升。其中,以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教学楼即酒店、课堂就是实训室”的“前点后院式”最为典型。而在国内,除了完全引进“洛桑模式”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外,很少采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做法,学生大多是先“集中学理论”,再“集中实训或实习”,实践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一种拓展,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补充,二者之间的融合度不高。

第二、实践教学目标与旅游人才需求脱节。国外旅游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即注重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有严格的制度进行管控。毕业学生往往无需经过实习期即可直接从事管理类工作,较好地贴合了旅游业的实际人才需求。而国内的实践教学尽管也强调要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却极少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也少有严格的制度保证,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应有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与旅游业实际人才需求基本脱节。

第三、教学经费投入与实训需求相距甚远。总体来看,国外在实践教学上的经费投入是非常充足的。如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在校内均有自己的酒店,以及会议室、计算机中心等设备设施,能很好地保证旅游实践教学的开展。而国内少有旅游本科院校拥有自己的酒店,很多院校甚至连基本的客房、餐饮、导游实训室都不完备。设施设备投入过少,导致旅游实践教学普遍性地成了“例行公事”,走走过场。

第四、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严重不足。国外对实践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非常重视,不但要求教师与业界保持紧密联系,而且会想方设法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优质资源进行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例如,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每年都会邀请在全球担任高级或顶级高管的校友回校讲学,形成“学校支持学生成长,学生成才后回馈学校”的良好循环。而国内在这方面则相对逊色,少有高校形成了学校与校友“支持与回馈”的良性循环,“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路仅仅停留于表面。

可见,国内旅游实践教学与国外的差距较大。为了缩小差距,我们有必要引进国外的先进办学理念,以旅游职业需求为导向,努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加以贯彻实施,以便能为旅游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综合性应用人才。

二.构建“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想

(一)“职业本科”型的内涵

“职业本科”型是指以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以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模式为借鉴,以职业本科教育的教学考评为手段的一种教育培养形式。而所谓职业本科教育,是指以职业目标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依托,理论教学恰当、实践教学充分的本科层次的职业性教育。具体而言,在教育类型上,职业本科教育应归属于ISCED的5B2教育;在培养层次上,职业本科教育应是专科高职教育质的提升;在培养目标上,职业本科教育应考虑到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和社会性等多重特性;在培养模式上,职业本科教育应与高职专科教育形成明显区别[4]。

(二)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力求以旅游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以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专业综合素质等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实践-认知-学习-实践-学习-实习-再学习-就业”为运转模式,在借鉴国内外旅游实践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遵循确保实践教学地位、适时调整实践课程、课程体系层次分明、实践课程务求连贯等四项原则[5],体现四大要求,适时开发实践教学课程、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达到与职业管理型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目的。

其中,四大要求具体是指:①学时与学分要求。结合国外经验及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实际,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课时总量应不少于1000个小时,不少于总学分的18%。②课程开发要求。在保持基本框架稳定的前提下,旅游实践课程的名称、目标、内容均应适时作出调整,且应尽可能联合旅游企业一同开展工作。③课程安排要求。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应力求平衡分布,体现层次分明和务求连贯的原则,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四年的教学和学习中,每个学期都应开设相关课程,以便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④课程实施要求。要求拥有较佳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相匹配的实训教学场地和教学软件实,切实改变“一无合格师资、二无实践场地、三无实训软件”的办学现状。

(三)“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成

根据上述构建思路,旅游专业“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可分为专业认知实践、服务技能实践、管理技能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5大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相互作用、层层递进,具体如图1所示(单箭头代表“作用于”,双箭头代表“相互作用”)。

图1 “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

在具体构成上,专业认知实践类一般由旅游礼仪实训、旅游发展调查、旅游认知实习、旅游企业在岗实习等课程构成;服务技能实践类一般由5门左右的理论配套实践课和1门企业服务技能在岗实习课构成;管理技能实践类课程可采用模拟企业实战演练或大型项目驱动型实践的方式运行;毕业实习实践类课程可由校、企指导教师共同监督执行;毕业设计实践类课程应根据职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一般本科院校和重点本科院校等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组织开展[5]。

三.课程体系的应用——以北航北海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为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属于独立学院性质,其旅游管理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届毕业生。办学6年余来,始终以“国际化、应用型”为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改进教学培养方案,并于2010年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计划。

(一)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现状

该学院2010年版教学计划共分旅游与休闲、饭店与会展等两个专业方向,其实践课程由公共实践和专业实践两个板块构成。其中,公共实践环节课程相同,主要由军训(1学分)、入学教育(0.5学分)、毕业教育(0.5学分)、公益劳动(1学分)、奖励学分(2学分)、认识性社会实践(1学分)、工作性社会实践(2学分)等构成,总共8个学分(占170总学分的4.7%),要求总实践不少于10周。

在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上,旅游与休闲方向主要由野外认知实习、酒店服务实务实践、旅游景区模拟实训、导游模拟实训、娱乐与休闲场所模拟实训、旅游行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课程构成,且要求总实践课时不少于66周;饭店与会展方向主要由野外认知实习、酒店服务实务实践、饭店前厅管理实践、饭店客房管理实践、饭店餐饮管理实践、饭店营销管理实践、会展策划与管理实践、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实训等课程构成,且要求总实践课时不少于80学时+56周。在专业实践总学分要求上,两个专业方向相同,均为25学分(占170总学分的14.7%)。

(二)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呈现出的问题

虽然该院2010年版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已对实践教学课程做了较大调整,但从近两年的实施情况来看,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专业实践类课程学分比重偏低

专业实践学分总数仅为25,加上公共实践的8个学分方达到总学分比例的19.41%。显然,这与上述方案中“不少于总学分的18%”尚存在一定差距。

2.专业实践类课程设计相对单一

培养方案虽已从专业认知实践、服务技能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4类实践课程做出了安排,但整体形式显得比较单一,且课程内容设计也相对传统,没能跟旅游企业实际情况保持一致。如专业认知实践只有“野外认知实习”这一门课程,毕业实习集中在第6、7学期完成,且没有对长达10个月的实习内容梯度和实习要求做出前后区分。

3.专业实践类课程前后连贯性较弱

根据“实践-认知-学习-实践-学习-实习-再学习-就业”的课程设计连贯原则,专业实践类课程应力求前后连贯,做到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层层递进。但是,该学院教学培养方案未能很好地体现上述思路,具体表现在:①第1学期没有安排任何实践类课程,使学生错过了第一时间了解旅游行业及企业运营模式的机会;②第2学期的“野外认知实习”与第3-5学期的服务技能实践类课程之间由于没有安排短期的企业实习而出现断层,致使学生所学知识前后链接度降低;③第3-5学期的服务技能实践类课程由于缺少整合性的管理技能实践类课程而没法与第6-7学期的企业实习形成衔接。

4.专业实践类课程内容深度不够

由于专业方向细分不到位,该学院专业实践类课程涉及面相对较广。如旅游与休闲方向既要涉及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传统性实训课程,也要涉及娱乐与休闲场所经营管理等前沿性实训课程;饭店与会展方向既要涉及饭店前厅、客房、餐饮、饭店等饭店类实训课程,也要涉及会展策划与管理类实训课程。这种较广的牵涉面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专业实践类课程所涉内容的不够深入。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改革举措

根据北航北海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所出现的问题,结合上述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兹提出如下改革举措:

1.丰富专业认知实践类课程

在现有“野外认知实习”课程基础上,增设“旅游礼仪实训”、“旅游发展调查”、“旅游企业在岗实习”等3门实践课程。在具体安排上,旅游礼仪实训、旅游发展调查、旅游认知实习等3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应安排在第1学期执行;旅游企业在岗实习应安排在第2学期的前半个学期执行。

2.完善服务技能实践类课程

根据旅游企业发展实际,旅游与休闲管理、饭店与会展管理的方向划分并不妥当,可进一步细分为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休闲娱乐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管理等5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应根据其所学理论课程来开展课程服务技能实训。在此基础上,增加“企业服务技能在岗实习”这一环节,以便前后学期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妥善地衔接起来。

3.增设管理技能实践类课程

管理技能实践课程是独立学院旅游专业学生区别于高职高专类学生的关键,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可安排在第5、6学期进行,其实践内容和教学形式可结合学校实训场地具体设计,也可联合当地旅游企业实际共同开展。

4.优化毕业实习实践类课程

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将毕业实习集中安排在第6、7学期的做法并不妥当,有必要加以重新调整,调整思路为:第一、将长达10个月的企业实习分散到两到3个不连贯的学期中完成,期间可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来安排教学任务;第二、企业实习应力求长远,前后实习内容及实习要求应形成较大区分,如后期可要求企业适当安排学生到管理岗位进行实习;最后,实习学生的指导应采取实习单位指导和学校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思路,协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切实提升学生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结语

旅游高等教育“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是在参考国内外知名旅游院校的成熟做法,并结合我国旅游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做出来的。虽然部分课程已经过北航北海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的实践检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由于时间、场地、师资、管理等诸多因素限制,本实践教学课程的全套方案尚未来得及加以全面贯彻实施。因此,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等问题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在此权当研讨。希望学界同仁能对此问题给予更多关注,从各视角展开探讨,达到尽快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龙江智.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另类解读[J].旅游学刊,2006,21(z1):16-18.

[2]中国国家旅游局、教育部旅游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联合调研组.中国旅游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调研报告[R]. 2008.5.6.

[3]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中国旅游院校数据解读——基于对旅游院校的专项调查统计[R].2009.3.27.

[4]伍先福,陈攀.职业本科教育的内涵及其办学主体[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9):17.

[5]伍先福.论旅游专业“职业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128-129.

篇8

一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企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交叉学科的日益增加,企业的经营管理内容与理念不断变化,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规格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趋向复合化。但是,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却暴露了种种的不适应。首先,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我国几乎所有的普通本科院校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管理专门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得到有效缓解,从企业实际需求和学生毕业的流向来看,这一定位目标值得商榷。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准确使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其次,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1.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由于培养目标的无差异化,课程体系僵化雷同,缺乏柔性,导致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专业特色无法体现,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缺乏竞争优势。2.课程体系过于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是一种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而每门课程都力求很完整、很系统,课程之间存在很多重复内容,课时总量膨胀,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缺乏。3.对实习实训教学的忽视。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必须注重应用。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有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缺乏整体设计,设置针对性差,实训效果差,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差,职业岗位适应缓慢。其三,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是长期以来的主要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创造性的才能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构建

(一)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技工,应用型本科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科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即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系统地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应用型本科”学科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有行业背景的院校或专业来说,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对于没有行业背景的专业或就业面比较广泛的专业,其可操作性就比较难,即便是同一行业,随着企业规模大小不同、生产类型不同、生产经营的复杂程度和管理水平的不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积累和验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科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主导,以实施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为基本手段,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学科为依据,就是在设置教学内容理论体系及相关课程时,仍然应参照普通本科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结构体系,这是因为:1.普通本科学科的划分,实际上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其功能本身就内含着职业性的要求,所以各个本科院校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应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上下大功夫;2.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水平应达到普通本科的水平,应明显高于高职高专教育水平;3.要考虑部分学生后继发展,报考研究生的需求。

第二,以职业能力为主导,就是在调查和分析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管理岗位群主要职能的基础上,按其要求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学科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明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学了什么,会干什么。

第三,以实施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为基本手段,就是按照典型的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岗位群(职能部门系统)的功能为主并参照社会相关职业群体的业务范围,组织相关理论与实践技能合一的教学模块。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及各模块之间的组合,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可以进行动态调整。

第四,专门设置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教学模块,作为必修课内容。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造。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路径

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基本思路,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路径是:

(一)把普高本科“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性的优势相结合,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依据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参考各个不同类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和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并考虑典型的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从各个院校设置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中,筛选出一揽子相关课程,组成“课程篮”。然后按工商企业各个管理职能部门的功能要求,补充和整合“课程篮”并设置和强化相应的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共设置36周,除第八学期18周全部进行实践教学外,从第二到第七学期,每学期安排3周集中实践教学。使学生既能比较系统地扎实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能得到职业技能的训练。在整合“课程篮”时,保留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主干课,特别是与学生考研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足够的学时,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度;根据定位于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从事各职能部门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某些课程则本着适用、够用的原则,给予简化或合并,如适当整合和简化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基础课程,而对与履行专业职能直接相关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则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予以强化。

(二)实施学科交叉,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广泛而深入的应用,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管理人才。中国二汽集团的一位高管在一次全国性管理类学术会议上,呼吁“希望高校能培养出懂技术、会管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时,将根据社会和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要求,把相关学科专业的与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管理职能关系密切的课程与技能训练,纳入课程体系,以弥补传统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理论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弱,重“软”能力,轻“硬”能力的不足。如:适当补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涉及生产经营一线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适用性、操作性强的部分课程以及基础性的生产技术类知识与技能等。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就业面较宽的专业,实施学科交叉,专业交叉,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掌握多种技能是必要的。

(三)打破传统的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专选课和任选课)的三段式教学计划模式,以工商企业各职能部门和社会相关职业群的功能为依据,建立学科专业理论教学与基于职业能力的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模块和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将分为企业经营战略与规划管理、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创业素质培养等七个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将进行以下内容的分析与设计:1.分析本教学模块在工商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在调查和分析相关企业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能以及社会相关职业群的基础上,明确从业应具备的主要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3.根据上述要求,设置各个教学模块中的理论教学子模块和能力培养子模块,其中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应体现以从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性特点;4.根据应符合理论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构建各个教学模块的课程教学过程模式;5.设计各个教学模块的主要教学文件。

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趋同化模式;办学质量;创新

独立学院的创办时间不长,但它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和模式改革的重要创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求、缓解高等教育等教育供需矛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独立学院以其“民、独、优”的新模式、新机制和特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已独树一帜,占有了特殊的地位。独立学院必须走有别于传统高校办学的道路,不然的话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本文就如何提高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出一些看法。

一、趋同化办学模式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弊端

当前,在毕业生人才市场上,存在一种不正常的选聘人才现象,就是“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竞争力经常表现在学校层次和类型的竞争力上”。用人单位先选聘一本院校的毕业生,再选聘二本院校的,最后才选聘三本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选聘市场不是选人才,而是在选学校。

产生这种奇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办学指导思想的趋同化。各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多是“高级应用人才”,具有相同的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相同的知识结构和培养环节,甚至学时分配都是相同的,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学校每年培养成千上万相同“规格”的同类人才,用人单位当然要去选一二本的学生。

这种趋同化办学模式既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不能满足人才成长的多样化需求。独立学院要想办成一所受社会欢迎的本科院校,必须走出趋同化办学模式,闯出一条新路。

二、走出一条培养新型本科生的道路

如果大学生分四批录取的方式不改变,那么由于一二本院校占有软硬件的资源优势、国家资金保障优势和生源优势,而独立院校仍采取与他们趋同的办学模式,用自己的弱势比别人的优势,肯定是不行的。反之,如果能充分发挥独立学院灵活的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受教育者活动能力强的优势,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一二本院校的办学新路,一定能找出属于独立学院的生存空间,提高三本的竞争力。

基于以上认识,独立学院应开创出一条培养人才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可以发挥独立学院的办学优势,顺应生源特长,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本科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新型本科生,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新型本科生(三本生)的特点是:理论基础知识优于高职生,达到本科(一二本)的要求,使学生就职有门。

三、关于新培养模式的思考

1.新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一是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二是增强职业技能,努力实现“专业人才”和“职业人才”的无缝对接。

2.推荐一种模式:“611”式的三阶段模式

(1)理论学习阶段(前6学期):采用成熟的被普遍认可的本科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保证学生达到本科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但应在此基础上深化教学改革,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采用通俗易懂的教材,教学内容要删繁就简,精讲多练,减少课程门数,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教学形象化、直观化和趣味化,让学生把基本知识真正学到手。

(2)职业培训阶段(第7学期):英国利物浦大学中国籍副校长提出“人们已习惯了学生毕业之后要经过工作实践、培训和工作积累才能逐步适应和胜任工作”,但大学为什么不能直接培养“职业人才”呢?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培养的是“专业人才”,社会需要的是“职业人才”,两者是脱节的。我国有一位独立学院的院长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他说他的学院可实现学校和职业之间的无缝对接。要想实现教育与就业无缝对接,我认为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有需要,即培养出的学生在专业、行业和区域经济内是需要的人才;二是质量有保证,人才规格类型、知识结构能力能满足社会需要;三是职业能力具有竞争力,即学生经过短期培训就能上岗。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掌握社会行业、区域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是达到第一条要求的基本条件;制定先进、合理,且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方案,并认真实施培养方案,即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保证;按岗位需要进行职业能力培训是当前独立学院进行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哪所学校在这一教学改革中取得成绩,哪所学校就会在人才竞争上取得优势。

(3)综合提高阶段(第8学期):主要教学任务是开设选修课和进行毕业设计。本阶段可以大量开设选修课,如提高专业技能和理论基础类,或人文科学类……学生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训练,将会结合自己的不足、未来就业或兴趣爱好等,更有针对性地选择选修课,这必将提高选修课的效果。对毕业设计要适当减少时间,降低理论性要求,保证学生在一具体实践问题上得到专业的综合性训练。理工科学生要加强施工和工程设计类题目,减少或取消论文类题目;经济类要结合企业运作中的实际课题进行总结提高;文科语言学类应避免大而全的题目,减少或取消论文类的题目。无论哪个学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越具体、越结合实际,学生就越会得到越大的锻炼,收获也会越多。

以上独立学院发展的创新之路,希望能对三本学院的发展有指导意义。改革之路是艰苦创业之路,一切为学生服务,一切为学生着想,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竞争能力,这是独立学院的出发点。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独立学院一定能开创出有别于传统高校办学的道路,切实为学生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启迪.以评估为契机促独立学院提高办学质量-在评估中心召开的制定独立学院教育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研讨会上的讲话, 2005(7).

篇10

[关键词]工程教育 CDIO 机械类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一、 引言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是“通识型”(知识结构由专业模块和非专业模块组成) 、“T型”(修学相近专业课程) 、“复合型”(辅修第二专业或修读双学位) 是最为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1-4],其课程体系设计多大沿用“通识基础教育+专业技术教育+拓展知识教育”,这样的课程体系体现了知识结构之间的层次化和简单叠加,缺少知识点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和知识结构的综合化及系统化,不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当前,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及北京大学“元培计划”、浙江大学“国家综合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正在致力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探索“面向工程问题,回归工程实践”的综合工程教育体系 ,以便科学地解决综合工程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5,6]。基于此,本文以工程流程为导向,打破理工、人文社科的课程界限和框架,通过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知识技能教育相融合,使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数理基础知识与工程基础知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构建我校大机械类学科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理解工程是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整合或集成,而不是将工程简单地等于技术,尤其要强调工程除了生产性的设计、制造(建造) 外,工程还包括管理、服务、流通、经营等内容。

二、 机械类课程的Q-CDMS体系构建

CDIO 代表构思(conceive) 、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 和运行(operate) ,它是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运行、改良到废弃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包含了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服务在内的完整价值链与过程链,全方位地体现了综合工程教育的系统思想、教育环境、培养模式和创新实践[7,8]。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切合了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需要,提供了科学解决综合工程教育中诸多问题的架构和途径。

我国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在四年中,通常要修读几十门课程,但是学生并不清楚课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对此,我们采用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梳理众多课程在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服务等环节中的内在作用,将课程中的工程知识和非工程知识科学、合理的纳入工程范畴,按工程流程组织课程体系,构建我校大机械类课程的Q-CDMS体系,如图1所示。其中Q(Quality)代表学科知识与工程基础知识,旨在形成良好的学科知识和工程技能素质,掌握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与工具;C(Conceive)代表工程与产品认知,旨在形成良好的工程职业素养,学会提炼工程问题;D(Design)代表工程与产品设计,旨在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解决工程问题的流程;M(manufacture)代表工程实施与产品制造,旨在形成良好的企业与技术管理能力,学会实施工程问题的流程;S(Service)代表工程与产品服务,旨在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学会分析工程问题的循环经济理论与再制造工程。

图1:机械类人才培养的Q-CDMS综合工程教育方案设计

Fig.1 project design of integrated engineering education Q-CDM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大机械类课程的Q-CDMS体系设计将每门课程深度嵌入工程流程的各个环节,课程之间不再是简单的罗列,消除了课程之间内在关联性不强的弊端,同时,课程的深度嵌入,也符合CDIO工程教育中课程体系设计应满足的11条检验标准。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Q-CDMS课程体系设计中,我们对现有课程体系中关于工程实践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彻底的改变,将随课实验、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进行整合重组,其基本思路如下:

1)Q-CDMS课程体系取消所有的随课实验,以集中的4个阶段性的实践训练代替之,从工程流程的角度将与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服务等环节相关的课程内容逐层推进,加强课程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2)采用视频教学和企业参观相结合原则,加强产品认识实习的重要性,结合金工实习,深入理解产品整体及零部件设计、产品零部件制造与产品装配等生产过程;

3)取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以产品认识实习与金工实习为基础的产品BOM表设计模块为实践第一环节,提炼相关的核心知识点,以此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以产品设计训练模块替代现有的课程设计,以产品制造训练模块代替生产实习,强化核心知识点及课程内容;以产品再制造工程的综合训练模块代替毕业设计,加强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思路和大工程教育思想的指导,机械类课程的Q-CDMS体系可结合各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学科特点,面向特定的工程对象和工程实践教学规律,依据图1描述的工程流程,设计对应的核心课程,把相互独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融合为一个整体,建立新型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工程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