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文化的基本特征

篇1

关键词:茶元素;茶文化;美术绘画;应用原则

1美术绘画与茶文化历史上的联系

茶文化一直以来都是美术绘画的重要主题。茶文化影响着美术绘画的风格和内涵,美术绘画也传达着茶文化的中心思想。二者的结合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在历史发展的积累下,茶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饮茶、品茶等众多内涵,还包括与其余文化形式结合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从茶的自然生长环境来看,茶叶的成长依赖于自然气候、天地精华与世间灵气的共同作用。因此,在中国人看来,茶具有顺应自然、顺应天道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按照中国人烹茶、饮茶的方式,使得茶具有清冽、清香的味道。这在中国人的眼里,就赋予了茶清新淡雅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最初茶叶是以药用价值为主的,后来在其功能价值逐渐发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茶的饮用价值。许多文人墨客喜爱在创作时饮茶,后来就慢慢与文学创作相结合。赋予了茶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之后,茶与其它艺术形式的融合逐渐涌现,成就了茶就与艺术形式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许多进行美术绘画的人都有一定的饮茶习惯,这与茶本身具有提神、去燥的药用价值是分不开的。美术绘画的创作者认为在饮茶的过程中,人的精神会凝聚起来,内心也会更加平静,达到身心放松的境界。这与美术创新中崇尚自然的思想相一致,于是在创作中,就会加入茶的内容。许多艺术创作者认为茶性与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相一致,许多中国画家都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在内心中形成遵循自然法则的思想。其中不乏一些有志之士,但是生活在当时的社会中,由于权位等级的限制,无法实现抱负,因此,最后选择在茶品中寻求“独善其身”的思想。

2茶文化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原则

在当前阶段,我国大力推广中国文化,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必然会成为重点推崇的对象。无论从茶文化的本身出发,还是从茶文化与其余文化结合的角度出发,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内涵价值。在美术创作当中应用茶元素,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原则:

2.1和谐原则

和谐是茶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美术绘画的创作者在进行绘画时,往往十分关注画作整体的和谐,这离不开画作背景的设置。例如,中国古典绘画中常常有老槐树、古松、山石等景物,这些景物的设置主要目的就在于烘托出一个和谐的文化氛围。如果画作当中出现的人物较多,常常就会采用“s”型来进行排列。这样的目的也是为了遵循中国画作中对线条的要求,实现动静结合、井然有序的和谐氛围。

2.2真实性原则

写实造型在我国的绘画当中属于较为基础的。在我国产生的写实造型类画作当中,常常会出现茶事的主题。其中主要是对当时茶文化、茶事的记录式描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画家在进行茶事绘画时,往往会十分关注茶具等的纪实性描绘。例如,刻画民间饮茶的真实写照代表作《茗园赌市图》中,都是对当时斗茶、饮茶等茶事的真实描绘。因此,将茶元素运用于美术创作中时,要坚持真实性原则。

2.3理性原则

著名的美术史论家郑午昌在进行茶事绘画过程中,常常会运用高度概括的方式,理性地运用线条进行勾勒,对线条的细节处进行精心处理,从中国画的审美方式出发,运用干净的线条对人物的面部表情、茶事等动态结构进行勾勒。使得人物的表情更加细腻,茶事动态更加灵活。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美术创作时,要注意借鉴先人创作的经验,吸收中国传统画作的精华,准确把握茶元素与美术绘画之间的和谐关系,尽量做到继承与创新的融合。

3茶文化在美术绘画中的应用体现

3.1唐朝时期茶元素在美术绘画中的应用

茶文化兴起于唐朝,在唐代之前,在中国的绘画当中,与茶文化相结合的例子较少。唐代之后,茶元素在美术绘画中使用的典型代表作就是《调琴啜茗图》。这是一幅手绘作品。其描述的主要人物是三位宫廷女子和两名仆人,其中一位宫廷女子在抚琴,另两位宫廷女子在倾听,其中有一位身着红色衣服的女子,手上捧着一杯还在冒气的茶。在这幅画中,营造出了十分和谐优美的环境。这幅画在唐朝画作中,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也是茶元素在美术绘画中运用的典型。在唐代之后,茶元素在美术绘画中运用的例子越来越多,与绘画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

3.2宋代时期茶元素在美术绘画中的应用

到了宋代时期,美术绘画中的茶元素越来越多。其中以《妇女烹茶画像砖》为代表,其中对茶事的描绘更多。该幅画当中,详细描写了茶碗、茶壶等茶具,描绘的手法十分细腻,具有极为突出的艺术价值。由此可见,到了宋代,美术绘画的创作者开始刻意在绘画中增加茶元素。饮茶已经成为文人墨客心中的一大趣事,也是一种十分具有艺术价值的行为。之后,以茶事为基本素材的绘画作品逐渐增多。茶文化在宋代绘画作品中的普及,奠定了茶文化与美术绘画结合的基础。

3.3清朝时期茶元素在美术绘画中的体现

到了清朝时期,由于社会主流文化精神的变化,美术绘画与茶文化相结合的形式越来越多,特点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此时,绘画作品的形式和内涵都已经有了现代化的审美方式,在对美术绘画进行创新的同时,还增加了对前几朝美术绘画的继承。王鉴、王时敏、王原祁等人的作品对清朝美术绘画创作者的影响较大。因此,从这些人的美术绘画中,能够看出清朝美术绘画作品的基本特征。无论是绘画技巧、方式、基本思想内涵等,都具有清朝绘画的典型特征。他们绘画的共同特点,就是喜爱以茶叶、茶具等为绘画的核心内容。这体现了我国茶文化与美术绘画相结合模式的基本固定。

3.4现代时期茶元素在美术绘画中的应用

在近现代时期,我国的艺术创作受到世界其余国家的影响较大。此时正处于社会更替的重要阶段,政治、经济的变革,引导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此时,中国茶文化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复兴。而且,在美术绘画领域,产生了较多的优秀画家,茶文化与美术绘画的结合也更加紧密。此时的画家爱将个人理想通过茶文化来表达出来。无论在历史变迁题材中,还是在理想表达和现实描绘当中,都充分运用了茶文化的作用。

4结束语

在我国许多著名的画作当中,都涉及到茶事的相关的内容。这些绘画不仅显示了茶事基本活动的内容,还加入了茶文化的核心思想,使得美术绘画的核心思想更加突出。使得美术绘画的风格更加多元化。茶元素影响着美术绘画的创作内容,美术绘画则为茶文化赋予更加深刻的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宋广林.以茶为主题创作的美术作品的主要内涵分析[J].福建茶叶,2016,(09):370-371.

[2]沈袁达.茶艺美学与高师美术创作审美意趣的融通性探析[J].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116-118.

[3]房文婷.从茶艺美学品小学美术教学的审美意韵[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06):69-71.

[4]冯升.南宋茶题材绘画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篇2

径山茶,产于浙江省余杭县西北境内之天目山东北峰的径山,因产地而得名,属绿茶类。这里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年均气温适中,降水适宜。岭峰高处多雾,峰谷山坡多为黄、红壤,土质肥沃,结构疏松,对茶树生长十分有利。

径山茶在唐宋时期已经有名。日本僧人南浦昭明禅师曾经在径山寺研究佛学,后来把茶籽带回日本,是当今很多日本茶叶的茶种。

径山茶外形细嫩紧结显毫,色泽绿翠,内质有独特的板栗香且香气清香持久,滋味甘醇爽口,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

品牌创建

产品质量创造知名度

产品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所在,要有知名度和美誉度,最终形成购买力,产品的质量是一个基础前提。

径山优美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径山茶的优秀品质。这里古木参天,翠竹掩映,流水淙淙,云蒸霞蔚,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土质肥沃,结构疏松,对茶树生长十分有利。这样优美环境生长的茶树自然是质地纯良,品质不凡。

另外,政府和相关的茶叶协会勤抓生产质量管理,保证了径山茶的质量。

广泛宣传制造声势

径山茶是历史名茶,虽然在历史上有较高的知名度,但要进一步提升品牌,就必须要加强宣传推广。径山茶近几年来每年都通过举办新闻会、祭祖仪式、农博会、擂台赛、拍卖会等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知名度,提升品牌的价值。

余杭政府在发扬“古典”茶文化的同时,大力开展径山茶对外宣传活动,自2002年浙江省农博会开展以来,径山茶年年获得金奖; 2005年获第二届上海国际茶文化中国名茶金奖;2006年获北京马连道第六届茶叶节暨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2007年获省绿茶博览会金奖。

协会借助媒体宣传方面做得也十分到位,出版刊物做详解,建立专门网站。在浙江农网网上农博会、阿里巴巴、淘宝网上开设网络商店等等。

品牌资产的管理

径山茶是余杭传统的历史名茶,自唐宋以来因“崇尚自然、追求绿翠,讲究真色、真香、真味”著称于世。从径山茶一千多年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名山、名寺孕育了径山茶之品质,名人、名泉提升了径山茶之内涵,茶宴、茶道展示了径山茶之文化,径山茶已经成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延续的载体和符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意境。

1.注册品牌商标。为了促进径山茶的生产、经营,提高商品质量,维护和提高径山茶在国内外市场的信誉,保护使用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001年,径山茶行业协会在杭州市工商局余杭分局的支持下,积极申请注册“径山茶”证明商标,于2003年通过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

2.提升品牌影响。径山茶证明商标注册成功,其管理规范成为径山茶品牌管理标准化依据。径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主要抓好品牌管理、品牌运作、品牌宣传、品牌提升、品牌保护等五个方面。

在品牌管理上,实施了统一行业监管、统一品牌宣传、统一基地认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市场营销的“六统一”管理体系。

在品牌运作上,开展了《证明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签订工作,就“径山茶”证明商标使用条件、申请使用程序、“径山茶”标志使用、商标使用者权利和义务、商标权等作了规范运作。

在品牌宣传上,广泛开展茶文化宣传推介活动,至今已主办8届中国茶圣节,承办了西湖国际茶博会闭幕式及部分活动。举办茶王赛、炒茶能手大赛等,每年参加不少于10次的国内外各项重大展示展销及品牌宣传活动。

在品牌提升上,径山茶先后获得杭州市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浙江省名牌农产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十大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及中国文化名茶,第一、二届浙江省十大名茶,注册了原产地证明商标等,一步一个台阶地不断追求径山茶品牌在品位档次上的升级。

在品牌保护上,建立和完善“径山茶”证明商标专用权保护体系,打击商标假冒和侵权行为。

3.增强品牌互动。证明商标不仅做大做强了径山茶产业,而且促进余杭旅游业的发展。每年四月的余杭径山成了春天茶会的代名词,中国杭州西湖茶文化博览会闭幕式暨中国茶圣节均选择在径山举行,径山、径山寺、径山茶、径山茶宴、径山茶艺、径山茶会增加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国内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余杭农业、旅游部门,因势利导,推出了一批茶、佛为中心内涵的旅游产业,如茶文化游,茶旅游休闲观光游,使径山茶业与文化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现有休闲观光点20个,年收入2亿元。

品牌展望

径山茶拥有辉煌的过去,径山茶也在创造美好的未来,未来径山茶的主要努力点在如下方面:

1.继续严格产品品质。这是径山茶能够保障继续发展的根本所在。特定品质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生命线和产品的基本特征,品质也可以说是最好的品牌广告。如果离开特定区域的特定品质,品牌推广应用和保护就无从谈起。

2.加大宣传营销力度,进一步保护和提升径山茶品牌。进一步实施名牌战略,继续以各种展销会、拍卖会、茶文化活动、新闻媒体和广告为桥梁,提升品牌。继续加强品牌管理的重点是依法维护径山茶的专利权。继续加强质量监管,按照径山茶标准及径山茶栽培管理制度、加工管理制度、包装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质量监管和品牌监管,以稳定的质量保证品牌的声誉,以良好的品牌形象占有消费者群体。

3.提高茶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增强整体竞争力,实现径山茶业发展新飞跃。一是主攻茶树品种无性系改良,加大茶园改造力度,以茶树良种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夯实茶业产业基础;二是积极应对国际“绿色壁垒”,主攻有机、绿色和特色产品,走生态茶业之路,使余杭径山茶业融入到国际茶业大市场中去;三是以标准化茶厂改造为载体,改善茶厂环境,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执行QS产品认证和ISO9000、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步伐,确保茶叶高效优质、生态安全。

4. 开发径山茶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茶业的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径山茶文化底蕴丰厚,渊远流长,要大力弘扬径山茶文化,充分利用其独特的文化资源,筹建径山茶博院。推出一批以茶、佛文化为中心内涵的旅游项目和设施,重点打造一座寺(径山寺)、一条溪(双溪漂流)、一个公园(陆羽文化公园)、一个茶艺(径山茶艺)相结合的茶文化特色旅游线。开发径山茶旅游产品,将径山茶业与文化、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推动径山茶业经济的发展。

篇3

关键词:桐城小花;地域文化;茶叶发展

一、前言

桐城地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独特性,唯一性。桐城小花是桐城的地方特产,历史悠久,馨香四溢,为明清贡品,声名远播。桐城虽然文化气息浓厚,但却没有将这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桐城小花茶叶相联系,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小花茶的营销停止不前。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解析桐城的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在桐城小花茶的营销中的植入问题,明确其现状与不足,通过实证分析为桐城小花及我国其他各个地区的土特产营销提出建议。

二、地域文化与土特产营销理论分析

1.地域文化的特征

地域文化具备地域性、丰富性、稳定性三个基本特征。从本质上来讲,不管是哪种每种文化的特点跟其地域性相关,由于每种文化都有其固定的影响范围和其地域性特点。地域的文化特征是其自身独有的或者是独创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独特性并且与其他地域文化特征有着比较大的区别。

地域文化的地域性是人们在该地域生产、生活、劳作,以及社会历史环境的演变中不断积累而成的。不管是历史古迹、地方文化传说,还是当地风俗、思维习惯、道德传统和价值观等,无一不渗透着浓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体现在不同地域文化多具有的多样性、层次性和整体性上,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使不同地域的人在交流时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交流与碰撞,形成文化的交融,能够更高效的地解决当地文化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地域文化的层次性可以使地域文化按照不同的等级形成多种地域文化系统,按照等级层次由高到低进行细分,地域文化的种类由少到多,层次分得越细,地域文化的特征越具体。地域文化整体性是地域文化的丰富性的另一种表现,许多当地的地域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种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影响着当地社会整体的发展。地域文化是地域特征鲜明的文化单元,其有比较完整的体系。

2.地域文化与当地特产营销理论分析

当地土特产市场的发展需要当地地域文化作为动力,既要具备土特产自身的商品效应,又要通过土特产将当地地域文化传承下去,因此,在土特产品外披上地域文化这件外衣对当地土特产市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土特产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当地的的文化,并收集土特产的相关资料,例如民俗风俗、古老传说和名胜古迹、历史名人等等。产品的的文化特色都必须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展现出来。产品展现出的地域特色都是以文化元素为基础的。同时,产品包装在设计的过程中,所贯穿的设计思路也是以土特产产地的地域文化为基础,包装能展现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情等等。一般地方的土特产大多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气息浓郁。如果在包装设计方面能恰当地运用这些地域文化元素,不但可以突显土特产的特色,还可以体现出包装的文化价值。

地域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土特产包装的设计可以从中选取各种各样的文化素材。比如,中国的传统元素一般分为“形”“意”“神”三个方面:“形”是指形状、结构、色彩;“意”指这些形状、结构、色彩所代表的寓意,“神”是指当地文化的内涵。土特产包装设计中融入地域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达到引起消费者注意,激发消费者消费欲望的效果。

3.地域文化对土特产营销的影响

(1)特产产地文化对土特产营销的影响

特产文化,将美食特产与地域文化联系起来,利用民众唯特产是宝的心理,展示其独特诱人之处,故而消费者趋之若鹜。特产市场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其包含的文化因素作用越来越大。特产在销售的过程中,其提高特产自身的文化附加值,可以让消费者认可,使得该类特产在同类的产品中,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特产文化的核心是特产,突破点是文化。挖掘特产自身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将其所蕴的流行文化、文化理论、区域文化、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文化场馆及文化产业等相关信息充分挖掘。对于充分发挥特产资源优势,树立地区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销售地消费文化对土特产营销的影响

地方特产营销离不开当地消费文化,地方特产区域的选择是营销的首要考虑,需要考虑其有关系的文化面,是否有冲突。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当地百姓对该产品的接受程度的不同。并且消费能力也是其当地消费能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土特产在营销的过程中,合理的定位对土特产营销十分重要,不仅如此,土特产营销时还要考虑其潜在的消费对象。

三、桐城小花营销的现状分析

2014年桐城现有茶园总面积4.45万亩,根据调查显示,今年桐城采摘园面积约4.05万亩,与去年相比增长4.7%,农户茶叶总产值达1.5亿元,茶业产业链上总产值将超2.9亿元。目前,桐城的茶叶多是当地消费,城市区居民茶叶消费人数最多,达到90%以上,山区农户茶叶消费人数为60%以上,郊区农户茶叶消费人数为50%以上。

四、桐城市小花茶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龙头生产企业少而弱,整体生产效率低下

在桐城市现有的小花茶叶生产企业中,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真正具有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很少。在桐城市的200多加小花茶叶生产加工厂中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的,不仅加工工艺不够规范、品质得不到保证外,年加工量也不及大规模企业的一半。不仅如此,小规模的小花茶叶加工厂其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没有能够延长茶叶生产的产业链。这样往往会出现产业产能低下的情况,茶叶的高额利润被其他公司所获取。

2.缺少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品牌资源整合不够

同时,小规模的企业众多必然导致小花茶叶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加之对外宣传力度的不够,这些种种原因必然导致小花茶叶的知名度不够,很难做到“走出去”,对外的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开辟。如果不加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品牌质量,小花茶叶的销量很难有质的突破。

3.对外宣传不够,缺乏营销力度

桐城市虽然在茶叶资源和茶叶品质等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过去的封闭环境以及当今的对外宣传力度不够,这就造成了生产的茶叶大部分是在市内自产自销。不仅是宣传力度不够,桐城市的市场销售体系也不够健全,很容易导致销售混乱的情况发生。部分厂家仍然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原地待售,不愿意主动“走出去”开拓市场,从全国各大销售市场来看,很少能在常见的人口流动性强的场所见到桐城市茶叶的宣传广告和销售窗口。如果桐城市茶叶的发展还在局限于市内销售,不有所动作的话,其发展令人堪忧。

五、桐城小花文化营销的建议

1.发展经营体系,完善营销网络

在桐城市本地建立专业的茶叶批发市场,构建网络电子商务平台,方便各地客商与游客的商贸洽谈与选购;在各中心城市,可设立桐城市茶叶的品牌专营店和展示厅;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人流较大的站点,通过媒体广告和海报等方式加强宣传,并设立不同层次的专柜,构建销售网络;鉴于超市的巨大辐射力,应积极推动茶产品进入超市设立专柜,以满足不同层面的消费需求;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即将成型的便利交通网,打入全国各主要茶叶批发市场,提高桐城市茶叶的知名度,完善销售网络。由于旅游已成为桐城市的朝阳产业,可结合旅游的发展进行茶叶宣传与销售,如建立品茶园,发展采茶游等,让游客在逐步了解中认可桐城市茶叶。

2.积极弘扬桐城的茶文化

龙井、普洱、铁观音、碧螺春等名茶,都因为赋予了文化的性情而深受消费者喜爱。铁观音代表的是“功夫茶文化”,龙井、碧螺春代表的是“江南文人文化”,普洱茶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的马帮文化,是茶马古道的精髓。至今普洱茶任然保留了茶饼、茶挂饰等传统茶。其独特的形式,都是其古老茶文化的象征。因此桐城在开拓桐城小花的过程中必须先把桐城的茶文化打出去,将其茶文化知名度提高之后,茶的销量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将“六尺巷”之中的君子风范进行现代化释义―礼让的君子。因此,当地政府在进行茶文化推广的过程中不应当仅仅只是唱白话,如:领导重视,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管理等等。作为公众都关注的部门,当地政府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体现君子风范,让大众看到一个君子风范的政府的形象。

3.注重桐城小花包装设计

茶叶发展到今天,已然不是单独供人饮用那么简单,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许多爱茶人士都会相互赠送茶叶来表达彼此之间的友谊,赠送亲朋好友固然包装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桐城小花也需要拥有独特有意义的包装。

利用现代设计手段,演绎桐城小花包装,并不是简单的将传统元素进行组合,而是给这些元素添加新的意义,把它变的时尚而又不失当地传统文化特性。人们都会喜欢一些有创意的设计,将传统进行创新,桐城小花包装设计才会有新的生命力。目前桐城小花品包装,工艺简单,没有新意。因此,在桐城小花的包装上应改革创新工艺、引进现代技术,使产品重焕光芒,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

参考文献:

[1]池宗宪.普洱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123-125.

[2]王建民.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研究论文题目[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78-80.

[3]陈琛.地域性文化与旅游纪念品设计及包装策略探讨[J].包装工程,2010.

篇4

学生社团作为作为中职学校技能学习的补充和第二课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我校茶艺社团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等方面探讨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茶艺社团;中职生;就业能力;培养

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一个人想要顺利地找到工作,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一般就业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态度、世界观、价质观、习惯;与工作有关的一些能力,主要是指处理与周围的人和工作环境的关系的能力,以及有关自我方面的一些知识、对学校所学课程与工作中具体运用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力。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如一个茶艺师必须具备品茶、泡茶等技能。

我校茶艺社团在日常活动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中职生的就业能力: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有一技之长,只有在抓好文化课,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的基础上,狠抓理论与实操一体化道路,才能培养出专业基本功扎实的学生,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率。清雅茶艺社团每周分别由一位老师负责茶艺表演指导,另一位老师负责品茶和理论知识指导。

冲泡是茶艺的要素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否能把茶叶的最佳状态表现出来,全凭冲泡的技巧掌握得如何。冲泡不同的茶叶,要使用不同的茶具,其泡法也不相同。但是有几个环节却是在绝大多数茶叶冲泡过程中要共同做到的,其要求大体相同,如:(1)备器;(2)煮水;(3)备茶;(4)温壶(杯);(5)置茶;(6)冲泡;(7)奉茶);(8)收具;这些过程,每一个学员都应该掌握。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茶叶的用量、水温和茶叶浸泡时间,甚至悬壶高冲的时机掌握不同,茶味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在茶艺表演实践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身高、练习的手法等方面的综合评分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通过个人展示、小组展示,相互观摩学习,或用手机拍下学生操作的视频进行播放,通过讲解、点评、示范等方法,努力使每个社员都掌握相关茶艺的基本功,并学会基本的茶艺讲解以及和他人的团结合作。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一起练习茶艺,相互学习,相互指导,上下年级之间的同学也在这里“传、帮、带”,融洽感情,交流技能,为低年级同学尽快掌握茶艺技能打好了基础。学生通过学习茶艺表演,从茶礼到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整体动手动脑的协调能力,提升个人素质。

在理论及品茶课上,教师每周会介绍中国不同的茶及其相关知识,定期举办茶艺知识竞赛。联系茶企业,每个月带学生到茶叶店品茶,使社员更好地了解茶道文化,体会泡茶和品茶的乐趣。在习茶的过程中,通过对茶叶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茶,科学泡茶,健康饮茶,引导学生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状态。

2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前瞻性地其次,在专业课课堂上大胆创新,如在汽车维修的课堂上,中职教育由于其培养目标和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在教学活动中将职业和道德两者紧紧结合成一个整体,帮助学生今后就业走向成功。我们在茶艺社团的活动中不仅有技能点,更强化德育点,教给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对于社团学生的出勤,每周都有社长点名。凡是迟到或无故缺席达三次的学生就要求她们退出茶艺社。每个月对社团学生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进行考核,连续三次考核不合格者,建议她们参加其他的社团。如果学生在自律等方面做得很好,我们则优先推荐她们参加各项茶艺展示活动。在每次茶艺表演训练课上,教师把茶具的摆放、茶艺操作室的清洁归位作为德育点,并作为技能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内在统一,共同完成职业道德的教育目标。

有部分中职生没有获得成功,不是缺乏知识和能力,而是不懂得做人的道理。“能力差”是次品;“道德差”是废品。我们一直相信会做人的学生,也一定有较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我们茶艺社团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职业人和学生的角色差异,从而去纠正某些不良惯性思维和行为。

从2011年开始每年海峡两岸龙舟赛开赛当日,我校茶艺社团都会为市民及游客奉上丰盛的文化大餐。也是从2011年开始我们茶艺社每年都会派出学生参加厦门市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为地区经济和茶产业发展做了较多的宣传和服务工作。连续四年我校茶艺团在茶艺室教授德国大盖劳职业学校的师生铁观音的茶艺冲泡技巧。我校茶艺社学生接待了到我校参观的国内教育界近几百人次,同时我们社团也下到福利院、养老院、部队等单位表演。这些活动不仅传播了茶文化,加深了国际友谊,展示了茶艺团成员的风采,还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抗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培养了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尊重、负责、关怀他人的社会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人才的培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目前我国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目标中,技能学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的第一要素,在培养过程中被过分强调,综合职业能力则被忽视。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过程中所需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专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技能学习能力和责任意识能力等,其中技能学习能力是专业能力的一个方面,代表学习者在技术操作上达到了要求的水平,更好的适应工作的需求和变化,发展职业生涯更有赖于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中职教育必须加强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加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实现“制器”到“育人”的转变,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提高职业就业能力。

我校茶艺社团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具体表现在:

3.1 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茶文化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容了文、史、哲、艺术等多学科的内容,具有综合性、知识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茶艺文化活动,可对学生起到全方位的教育作用。通过茶文化活动的开展,茶艺社团同学的文化艺术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3.2 提高学生身心素养

自古以来民间饮茶将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为四艺,意在营造质朴优雅的古典审美意境。在这种环境中品茶,茶人最能与自然界展开精神上的沟通,内心与外界环境交融,使尘心洗涤,达到精神升华。自然清新的环境中品茗才能真正体味到环境、艺境、心境、人境的和谐美,才能心旷神怡。茶艺社团的活动提高了学生接受文化艺术素养熏陶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和热爱生活的激情。对学生起到了陶冶情操和心理调适的积极作用,也为今后的就业和适应社会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

3.3 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

茶艺中的礼仪是一种动态的素养。茶,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容各种审美于一体,如环境的选择、茶汤的鉴赏、茶具的把玩,这些都与泡茶者的礼仪及内在素养息息相关。茶艺中所体现的礼仪包括个人卫生、发型选择、皮肤保养、服装、用语,还有热情的微笑与动作的美感。例如茶艺表演中的仪态美,是由优美的形体姿态来体现的,而优美的姿态又是以正确的站姿为基础的,正确优美的站姿会给人以精神充沛、气质高雅、礼貌亲切的印象。茶艺表演中的站姿要求身体重心自然垂直,从头至脚有一线直的感觉,取重心于两脚之间,头虚顶,腋似夹球,呼吸自然。在茶艺社团的活动中,学生必须时刻保持良好的礼仪,长时间的锻炼使得她们拥有良好的气质。

3.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是人们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茶作为一种文化,主要是因为它在满足人们解渴的生理需要的同时,还能满足人们审美愉悦、社交联谊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我校空乘专业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能功底,还应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样方能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将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

4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

职业技能竞赛能推动高端技能人才成长,符合高端技能人才兴企强国的客观规律。近六年来我们社团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行业、企业的茶艺技能竞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各种活动中展示学生的茶艺技能水平,提高学生在各种场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0和2011年厦门市中职技能大赛我校茶艺社图的选手连续两年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校茶艺社团的郭栩莹、刘永欣两位同学都获得了2011年“闽南十大茶叶形象大使”的称号,连旋旋获得“最佳参与奖选手”的称号。在2011“环球旅游小姐国际大赛”中国总决赛中,我校茶艺社团的周颖仪同学参加了比赛。在才艺展示环节中,她优雅地展示了自己的茶艺,最终从众多佳丽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成为了2011环球旅游小姐中国网络赛区总决赛的冠军和“最佳人气奖”双料得主。第三届“福鼎白茶杯”海峡茶艺电视公开赛总决赛我校茶艺社团的郭栩莹同学从复赛当中脱颖而出,并在决赛中技压群芳,获得了本次总决赛的最佳气质奖。这也是中职学生参赛选手在本次大赛中所取得的最好成绩。

我校茶艺社团的周颖怡、林佳美两位同学都获得了2012年“八马杯厦门十大茶叶形象大使”的称号,我社团成员多位获得“最佳参与奖选手”的称号。在2012第四届“海峡两岸大红袍杯”总决赛中,我校茶艺社团的周颖仪同学参加了比赛。在才艺展示环节中,她优雅地展示了自己的茶艺,最终从众多佳丽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这也是中职学生参赛选手在本次大赛中所取得的最好成绩。

2012年11月,在厦门市中职生素养大赛中,我校茶艺社团学生的“秋香茶韵”茶艺表演获职业风采最佳视觉效果奖。2013年6月,《秋香茶韵――闽南茶艺表演》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展示作品展洽会优秀学生技能作品大赛并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茶艺大赛既是考验更是机会,同学们利用比赛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自我提高,再次培养和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我校茶艺社团的郭栩莹、郑大萍、高越阳等多位同学由于她们长期学习茶艺,拥有良好的气质,她们都优先被海南航空、厦门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云南分公司等各家航空公司录取。此外茶艺社的成员,由于她们的综合素养较高,目前她们都就职于厦门的一些知名企事业单位,受到用人单位的称赞和认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特征。我校茶艺社团体现这一特征,服从和服务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这一大局。总之,在职业学校教学中,中职生的技能教学诚然重要,但是职业道德教学同样不能忽视,学校应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两者不可偏废。茶艺社团让兴趣相同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找回自信,体会成功的喜悦,实现学生公共道德和个性道德的完美统一。

此外,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较长的渗透和熏陶的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把学生的日常管理与就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抓住每个环节和机会,时时刻刻有意识地营造相应的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提升中职生就业的能力,就必须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利用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如社团的建设等来培育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把能力本位和素质本位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掌握一种技能,从事简单的机器操作,而且自身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苑玲.浅析中职生就业能力培养 [J] .当代教育论坛,2010(7)

篇5

关键词:松花石;艺术价值;开发技术;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TS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2-0161-02

1吉林松花石的成因

松花石又名“松花玉”,因产于长白山脚下松花江流域,色如松花而得名,其地质学名为硅质粉晶灰岩,呈绿色、紫红色,常给人以绀绿无瑕、色嫩且纯、温润如玉之感,用此石制成的砚称为“松花石砚”,简称“松花砚”,为中国名砚之一。

松花石形成于6~8亿年前的震旦纪,是海相运动过程中海底的淤积的细泥,经过沉积、覆盖、压制等物理作用过程形成的坚硬的沉积型泥晶石灰岩。其基本的矿物质成分是:方解石、石英、云母、黏土以及少量的钡、硼、磷、铁等金属矿物质元素,由于区域范围内地质因素的影响,海洋生物腐化后残留矿物中金属离子呈素的优劣,导致了小范围内石质呈现出不同的品色。方解石的硬度为3,石英的硬度为7,在方解石中呈星点状均匀分布,两者结合使松花玉既柔且刚,有的松花石还具有矿化现象,使松花石砚可呈现出金星、金线;有的松花石具有石英的聚集或纹理出现出银星或银线。

一般说来,黄色松花石中二价铁的含量较高,而红色松花石中三价铁的含量就很丰富;而紫色松花石中锰铁的含量就较突出;绿色松花石中铬、铜的元素就偏高。发灰的松花石是高领土和滑石含量比例大,而发黑的松花石则是硫铁矿物质的混杂。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在东北的长白山区,尤以通化、白山、延边地区的品色优良,蕴藏量大,可持续开采。

2松花石的艺术价值

松花石可以制成著名的松花石砚,松化石可随形雕成石砚,其纹理似景观者,或典雅秀丽或气韵雄浑,天然成趣松花石砚以松花石为原雕制而制成,松花石又名松花玉,产于中国东北长白山区。用于加工松花砚的松花石最早发掘于长白山区安图县两江镇砥石山的江畔,是清朝皇帝的御用物品。

在古代,松花石砚的实用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特别是在清朝,松花石砚还代表着皇权、地位,成为权力的象征;原来朴素的、不加纹饰的砚,经过雕刻艺人们的开凿、美化,并融入情境于一体,制成了独具一格又惊世的工艺品,开始摆脱了原始石砚只求实用、不求其型的传统风格,使石砚在保证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兼有了观赏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展现制砚者在制砚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追求、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了石砚的艺术价值,也适应了上至宫廷官府,下至文人墨客的需求,满足了不同层次的用砚需要。

把形制与传统题材及现代生活素材相结合,是现代所有制砚者应必须遵循的原则,制砚者只有真正理解了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创造出更多令人惊叹不已的砚雕作品来,不仅充分体现松花石砚的使用价值,更能提升石砚的艺术价值。

3松花石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3.1松花石砚的现状

松花石砚自清末后因百年战争的缘故销声匿迹,失传已多年。1979年发现旧矿,使这一瑰宝重放异彩,不断推出新品种,作为现代中国“十大名砚”之一的松花石砚,历史简短,但凭着曾有过的辉煌历史,在清代时便被乾隆皇帝誉为“大清国宝”,在湮没近三百年后重获余生,应属社会文化的幸运,松花石石质坚实温润、石色丰富而成为现代砚材中的上品,但由于长白山出产的松花石砚做为皇家贡品很少为人所知,因此,虽然做为中国名砚,但很少有人知道,社会影响力也不大,对松花石砚的开发利用可对当地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松花石砚的文化传承和发扬造成影响;另外,由于松花石砚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开采松花石的活动越来越大,而且松花石的储量并不大,因此,出现松花石的短缺,甚至局部的消失。由此,当地地质局应加大探测工作的力度,不仅要确定当地的地质地貌,更要寻找、探明松花石的位置和储量,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统一政策,确保对松花石的开采合理、科学、有序。

制砚产业由于规模不够,经济总量不足所以不被重视,无法立项,得不到扶持,只能自发成长,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和该产业的的兴起,其实松花石砚制造产业是具有创意文化属性的工业项目,依托雄厚的松花石资源,将在新一轮经济转型的结构调整中完全可以按照工业立市、产业兴市的思路把它做大,关键还是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打造,产业是靠打造和政策先期扶持做出来的,而不是等到发展到一定规模,才争取立项,给予政策扶持。松花砚虽然贵为大清国宝,曾位列四大名砚之首,但在全国知道的人并不多,因此市场份额就很小,要想宣传造势,必须依靠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市场引导,单靠个体小打小闹,达不到做强做大的目的,更不能为当地的产业和经济提供支持;另外,应该抓紧松花石砚雕刻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申报;尽快策划举行“中国松花砚之乡”挂牌揭匾仪式;要设置机构或配置专人负责编制发展规划,研究、协调、办理落实松花石产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要选准载体与时机宣传造势,以石扬名兴市,不断提升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实现文化经济双丰收。

通化工艺美术厂是最早发掘和开发松花石砚这一文化遗产的,该厂在清代松花石砚台的文化发展与雕刻工艺基础上,结合现代工艺将松花石砚发展成以立体的镂雕的艺术为基础,融合多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并结合松花石本身特有的性质进行雕刻,呈现奇妙的人文、自然景观融合的工艺品;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长白山地区依据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不仅发展了松花奇石的产业,而且重点挖掘了松花砚的生工艺产和加工雕刻的创新,使石砚产业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另外,成立专门的松花石砚研究机构,不仅整合资源和人才资源,而且为推广和发扬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实体发展提供知识、技能,并为产业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3.2松花石的开发和前景

松花石和玉石一样具有可加工性,松花石可以加工成笔洗、砚滴、笔筒、印合、镇纸、笔架等,这是松花石砚的配套产品,它的市场需求量也是很大的。人们喜欢松花石砚,也对它的配套物品也感兴趣,对丰富松花石加工行业的品种和扩大产业项目,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会有实际的商品效应和社会经济实效。

另外,板石料的松花石,还可以开发出茶桌、茶台、茶壶,茶盅等茶文化用品,它的市场有着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做载体,市场前景很巨大的。

现在,白山、通化两市生产的松花石砚,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文化内涵,不仅生产的松花石砚花样多、款式新颖,而且不断推陈出新,层出不穷,以天池砚、龙砚、龙凤砚、仿清宫砚等居多,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伟蓝图都成为能工巧匠的创作源泉,通过电脑设计,机械加工使石砚生产工艺水平和效率大幅度的提高,产品不仅仅局限于砚台,同时又向其它松花石艺术品拓展,不仅保持了松花石天然的气息和韵味,制成十分精美的石砚或其它工艺品。随着时代的变迁,松花石砚的使用价值不明显,人们更加注重它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以松花石砚为代表的松花石艺术品,正向高水平、高品位、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松花石产业的不断壮大,松花石资源科学、有序开发,合理利用,将造福长白山区的人民。

4结论

松花石形成于独特的地质环境中,且长白山的储量不多,显得极为珍贵,在历史上松花砚台曾作为皇家贡品,所以,我国将松花石列为“我国建设的急需矿种之一”。为了继承和弘扬祖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稀有矿种,应加强松花石的开发研究力度和勘查力度,以现代人的文化生活需要开发出新的产品,同时要加强松花石矿产资源的保护力度,并制定保护措施,使松花石这一珍贵资源得以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保证松花石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东见,李春成,张成国,叶满华.松花石基本特征及其分布[J].吉林地质,2003,(4).

[2] 郭伟,何孟常,杨志峰,林春野.松花江吉林一哈尔滨段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季节分布和来源[C].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3] 孟昭轲.吉林长白山松花石概况介绍,答记者问,2008.

[4] 赵翼菲.江源做大做强松花石产业,新华网,2009-06-26

[5] 王实.中国宝玉石资源大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篇6

关键词 茶产业;存在问题;对策;培育;农业主导产业;贵州纳雍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323-02

20世纪末纳雍县以烤烟产业、煤电产业为支柱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迅速发展。但随着市场的变化,烟草产业正从成熟走向衰退,由于煤炭资源深度开采和火电建设,地表下陷、水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现,严重影响和制约纳雍县农村经济发展。如何选准和培育纳雍县农业主导产业,成为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一大难题。笔者在工作中通过收集大量资料,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分析,对茶产业在纳雍县的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阐述。

1 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依据

1.1 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理论

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选择有2个基本理论:一是比较优势理论,二是规模经济理论。

1.2 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

一是主要产品要成为出口主导产品。主导产业的产品不仅供区域内消费,而且主要成为区际产品,这说明主导产业在区域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二是主导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三是生产率增长较快,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当地原材料的吸纳能力。四是主导产业关联度大,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五是主导产业必须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部门[1]。

1.3 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是资源优势原则,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具有资源优势。二是规模经济原则,这是由主导产业的特征和性质决定的。三是市场优势原则,主导产业必须具有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和较高的市场需要。四是关联效应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主导产业必须尽可能带动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能节约能源和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能对地区经济发展目标做出重大贡献。五是比较优势原则,主导产业必须尽可能使本地区的限制因素得到发挥和利用,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

2 纳雍县发展茶产业的必要性

2.1 发展茶产业是纳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纳雍要实现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核心问题是促进农民收入的迅速提高,纳雍属国家级贫困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纳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茶叶是世界性饮料,又是中国的第一饮品,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和较高的经济价值。而纳雍山高坡陡平地少,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受到限制,目前尚未找到比茶叶更好的能大规模发展的经济作物,同时茶叶又是一年栽植多年受益作物。发展茶产业既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又可使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2.2 发展茶产业是提高纳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客观要求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纳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2]。茶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可加工性强、产业链长、关联性大,涉及一、二、三产业,发展茶产业,能有力地促进纳雍特色农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质量,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2.3 发展茶产业是纳雍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纳雍县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茶叶、蔬菜、经果、生态畜牧业、马铃薯、中药材)中,茶产业不仅是高效产业,而且还是富民产业、生态产业、文化产业和朝阳产业。茶产业集生态、经济、休闲、旅游、文化传承五大功能于一身,集中体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符合低碳经济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农业理念,对于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三化同步”、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 纳雍县发展茶产业的优势与思路

3.1 纳雍具有发展茶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一是自然条件优势。纳雍县属高原亚热带内陆季风气候区,具备了优质茶叶生产必需的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等条件。特殊的自然条件、土壤环境、气候因素、海拔高度,造就了纳雍县茶叶具有高山、生态、有机的特点。纳雍茶叶多属绿茶品系,所产茶叶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香,回味甘甜,早在明清时所制的“姑箐茶”就曾作名茶上贡。二是品牌优势。纳雍县积极组织茶叶企业参加各级各类茶叶展销会、博览会等茶事活动,不断加大高山生态有机茶宣传推介力度,“姑箐”、“康苠”等一批茶叶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三是土地、劳动力优势。纳雍县现有耕地面积9.56万hm2,其中宜茶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茶产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纳雍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可满足茶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3]。四是出台了比较优惠的扶持政策。毕节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加快高山生态生态有机茶发展的实施意见》,纳雍县委、县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对发展茶产业在人才、技术、资金、组织管理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3.2 茶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国家“十一五”计划发展《纲要》对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明确的导向,要求西部发展有特色的农牧业、绿色食品、旅游、中药材及生物制药等。茶产业既是一项生态产业,又是一项低碳无公害项目,它既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又符合毕节试验区的三大主题及四大区建设内容,发展茶产业可以优化纳雍县的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茶产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3.3 纳雍县发展茶产业的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有资源为依托,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产品质量为重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培育龙头企业为载体,大力发展无公害名优茶和高效特色品牌产品,充分发挥品牌效应,逐步发展各种类、各档次茶叶产品,实现纳雍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 纳雍县茶产业生产经营现状

4.1 高山生态有机茶园初具规模

茶园生产基地建设是茶企业的基础性依托,是保证主导产业培育和产品有效开发并实现增值的现实基础。截至2013年底,全县累计种茶面积1.32万hm2,有机茶认证面积1 200 hm2,其中投产茶园5 466.67 hm2,总产值2.88亿元。茶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全县面积超过66.67 hm2以上茶园12个,面积33.33 hm2以上茶园26个。2007年被评为贵州省20个重点产茶县之一,2009―2013年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2010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荣誉称号。

4.2 龙头企业逐渐崛起

龙头企业是推进和带动纳雍茶产业发展和经营的主导力量,在促进茶叶产品升级和调整茶产业结构、提高茶叶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纳雍县大力扶持茶叶龙头企业,鼓励组建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现有注册茶叶企业62个,其中茶叶公司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2个,4家茶叶公司获得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称号,1家公司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2家公司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1家公司为中华供销合作总社重点龙头企业。

4.3 拳头产品逐渐形成

推进茶产业发展,培育主导产业,最终落脚点要落实在茶叶产品上,必须以茶叶产品为载体,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目前全县注册了“姑箐”、“康苠”等茶叶商标,打造了“贵茗翠剑”、“康苠银针”等茶叶品牌,“贵茗翠剑”、“府茗香翠龙”等茶叶产品多次在国际、国内的茶叶博览会、展览会、评比会上获得大奖。全县有10家公司通过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认证,7家企业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2000)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认证,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5 制约纳雍县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5.1 茶园基础较差,效益偏低

由于受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纳雍无论老茶园还是新建茶园,园内基础设施不完善,茶园坡度大,管理粗放,茶叶产量低,效益差。

5.2 加工规模小,附加值低

近年来,虽然经过多方努力,大部分茶企业的厂房、设备及加工工艺得到了一定改善,但还不能满足茶产业发展的需要,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

5.3 品牌多而杂,市场占有率低

目前全县有茶企业逾30家,品牌逾20个,由于品牌杂乱,未能形成纳雍“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的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同时很多企业在管理、营销等方面还相对滞后,市场开拓力不足,纳雍茶叶没有真正进入消费市场,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低[4]。

5.4 市场建设滞后

纳雍县城和茶叶主产区目前尚无茶叶交易市场,北京、上海等主要销售城市无纳雍茶叶专柜、专店等销售窗口,茶叶尚未进入电子商务、电视购物等销售领域,茶叶售渠道不畅,市场建设滞后。

5.5 茶业经济链拓展延伸不够

纳雍茶产业局限于生产绿茶等产品,茶产业经济链未得到拓展延伸,尤其是在茶饮料、茶保健、茶文化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开发。

6 纳雍县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6.1 正确定位政府功能,完善优惠扶持政策

县委、政府在制度和政策上要为茶叶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和制度环境,打造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技术队伍,在财政、金融、税收及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出台具体、可操作的配套政策措施。要加强对茶产业建设的跟踪和督查,对茶叶企业实行动态考核管理,优胜劣汰。

6.2 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

一是充分利用纳雍县“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山区气候条件及微酸性的土壤条件发展茶叶生产,充分发挥纳雍茶叶特色,在高山、生态、有机三要素上做文章,做大做强茶产业。二是壮大茶叶企业集群,推进茶叶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茶叶附加值。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积极引进和培育茶叶龙头企业,壮大企业集群,大力发展茶叶深加工、精加工、储藏、保鲜、运输,拉长生产链条。三是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化食品技术开发新资源、新产品,向绿色环保、天然保健等方向发展,挖掘发展潜力。

6.3 坚持“合作共赢”,突出“合作”开发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开放带动,借力加快发展。二是加强与浙江、福建等茶叶生产大省以及省内湄潭、都匀等优质茶叶生产市县沟通与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资金优势,实施资源互补、资金互补。共谋发展、共商出路、共享成果。三是加强与相关技术部门合作,推进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标准修订,加快茶叶品牌培育。

6.4 加快市场建设和培育

目前纳雍县尚无专业的茶叶产地交易市场和批发市场,在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茶青交易市场、茶叶产地交易市场和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建设纳雍县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项目立项建设。进一步完善茶产品销售网络,提高市场占有率。在抓好贵阳、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市场建设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其他一线市场,逐步向全国铺开,进而开拓国际市场。

6.5 加大广告宣传,提升产品包装

茶叶品牌的展示宣传已成为促进现代茶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茶叶广告要从深度挖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等方面考虑,整合资金,重点宣传“高山生态有机”公共品牌和资源优势,通过以奖代补方式,鼓励企业在省级以上电视台或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6.6 加快茶叶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鼓励开展科技创新,实施人才战略是我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转型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茶产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要围绕茶园建设、市场营销、品牌打造等环节,有针对性地招聘大学生、派驻科技特派员,加强技术力量和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实施,对重点产茶乡镇、特色村技术服务人员,省市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以及广大茶农开展综合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广大茶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快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叶经济效益,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7 参考文献

[1] 王强.纳雍县两家茶叶公司获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J].茶世界,2011(2):12.

[2] 贵州省纳雍县茶产业发展规划[J].茶世界,2012(8):26-36.

篇7

关键词:文化 旅游经济 因素

在面向市场,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伟大变革中,出现了经济与文化相互整合的文化经济热潮。作为经济大系统中的旅游经济,文化当然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

一、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文化的内涵

给文化下一个定义不是一件难事,在美国著名文化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共收集了166条文化的定义,但如果把这些关于文化的定义统一起来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却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每一个定义都分别由世界上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分析学家、哲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和政治学家所界定。他们所站的角度不同,描述方式有别,因而定义很难统一。这就使得文化的内涵显得高深莫测。

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的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从此定义中可以看出,文化的内涵应当包含着三个层次,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观念文化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所反映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制度文化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关系的产物,包括社会的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等。器物文化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关系,反映了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它表现在日用器物、交通工具、建筑、园林等上面。例如徽派建筑这一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它的建筑外观整体性和美感性都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色彩典雅大方,这些都和“徽州帮”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分不开,反映了当时江南的经济发展以及建筑水平,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徽商这一特殊群体的崛起。

笔者认为文化不应该单纯地理解为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它还应该包括诸如城市、乡村、建筑、园林等物质财富。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积淀,在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和文化的特征是分不开的。

(二)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延续性。这是文化的基本特征。时间即是旅游文化延续性的具体体现。正是它的这一特征,秦汉的官旅文化,魏晋的玄游文化,唐宋的山水诗词文化等才能为今天的我们所认知。在历史的长河中,虽历经朝代的不断更迭,各种文化的不断碰撞,但文化以其顽强的毅力延续了下来。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做好“文化”文,章无疑会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2,文化具有差异性特征。这种差异性特征表现为时空的差异和民族差异。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种族的人们在特定环境中会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不同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等正是文化差异性的表现,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的文化因素必然会促成旅游经济的发展,因为人们总是想获得异质文化的享受。

3,文化具有实用性的特征。这种实用性特征表现在它对无论是旅游者还是旅游业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指导作用,它使得旅游经济始终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前行。文化刺激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丰富了我们的旅游活动,让大家在游山玩水间感受到了美,欣赏到了美,提升了旅游者的审美情趣。

二、文化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文化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

通过以上对文化特征的阐释,文化与旅游经济密不可分。旅游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开发和创新,没有经济作后盾,一些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规划项目或旅游产品肯定难以开发,同样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若缺少了文化的支撑,其经济发展必然因缺少后劲而步履维艰。可以这样说旅游业就是以文化为依托,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大厦,是文化通过经济手段得以外在化的表现。旅游经济既以文化为先导,则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也是文化的竞争,文化的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而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凝聚作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高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向世界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牢记旅游要想获得发展,必须搞出特色,因为只有特色的旅游才能拥有持久的吸引力,而特色的旅游核心搞什么,那就是文化建设。许宗元在《论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的地位》一文中举例说:“奥地利的旅游,几乎都与斯徒劳斯等奥国音乐大师紧密相连,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蕴含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掌故。”别具一格的民族地方文化成为吸引众多旅游者的重要原因,确实关涉旅游经济的兴衰成败。

(二)文化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具有导向作用

旅游经济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必须采用科学的规划理念和手段,制定适合当地旅游业发展的营销策略,而营销策略的成功与否,文化因素至关重要。因为文化对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一方面,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通过文化理念的形式从深层次上同社会和消费者进行价值沟通,一定程度上迎合旅游者,使自身的价值观得到认同;另一方面,文化对于消费者来说还有主动的教化导向作用,旅游业可以通过言传教育的形式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进行引导,帮助其形成科学、文明的旅游行为习惯和先进的价值观念。但制订营销策略时不要因为文化的重要性而凭空创造或随意移植、模仿。因为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产生都有其历史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创造出来的,它需要时间的考验。比如近几年来,全国涌现出大量的所谓“民族文化村”,其中的民族歌舞、节庆表演项目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部分游客的好奇心理,但这种脱离生活、脱离生产实践、脱离其原生态文化传统背景的事物,不能满足旅游者对异地文化真实体验的要求,终究不会有持久的吸引力。

(三)文化是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文化体验是旅游需求中最高和最深层次的愿望,这种愿望的集中体现在旅游者的文化动机和文化倾向上,他们的终极目的是人在文化方面的发展。同时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也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因此文化就成为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例如在澳大利亚,大家知道,土著人是当地的原住民,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传统。据最新的《澳洲当地旅游调查》结果显示:大约80%的外国游客对于参观以澳洲原住民为主题的风景名胜有很高的兴趣。另外,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希望学习澳洲原住民的文化。旅游的动机是寻找保留古老文化的民族或居民,以了解他们的文化、特殊的风俗和习惯。因此澳政府大打土著文化牌,推出了“土著人旅游业发展战略”,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必将成为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篇8

关键词: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一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江西人杰地灵,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与中国最活跃的经济区域比邻,是“长珠闽”的共同腹地,具有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区位条件、自然环境和资源、人力资源以及文化内涵,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文化基础。近年来,江西文化及创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江西文化及创意产业总资产近1000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比2007增长20%,最近两年,江西文化创意产业产值更是突飞猛进。江西文化、全省文化及创意产业等九大分类中,新闻出版、艺术品交易等行业在主营业务收入、利润、人均资产收入等方面居于前列,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链环节主营业务收入中,制作和出品、产权交易、服务配套成为产业发展的支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态势明显,艺术品交易、新闻出版、文艺演出、茶文化、传媒等成为产业品牌。但是,和香港、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较,江西文化创意产业总体规模小、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各种行业竞争力还比较差、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还未发育健全,江西文化创意产业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本文试图从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财政支出、产业龙头等六个方面措施来推动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

1 以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为突破口,激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活力

传统文化体制是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开放以来,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为基本特征的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但迄今为止,“政府办文化”的体制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没有用市场机制来整合文化产业资源。行业垄断现象较为突出,非国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经济规模普遍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江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功能与职责,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事业完全分离,成立专门管理文化创意产业的部门,形成独立、有效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监督体制;加强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协会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作为政府来讲,应做好以下工作:注重对全民创造力的培养,鼓励文化创新,培养创新民族,创建创意产业园;增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基础设施、周期性消耗的规划及支持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规划,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建立有效的本地发展模式;加大财政支持,实行税收优惠,政府与融资机构共担风险,设立专门为文化创意产业担保的公司,同时也可建立信用评级机制,为创意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建立自由、开放机制,实行政策扶持,吸引创意人才;金融危机下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重点培养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推进文化创意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2 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完整产业链条,重视产业链中附加值较高环节,撇除单利润运行的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价值

从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本身来讲,企业在获得政府优惠政策和社会资金支持的同时,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树立品牌意识;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在保证文化创意产品质量和生产水平的前提下,做大做强,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市场公信度,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转变传统的单一产品生产模式,生产多种文化创意产品,突出特色,丰富形式,以市场为导向,借鉴国外企业的发展经验;注重技术创新和文化内涵创意,由劳动集约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这就要求加大研发的资金投入和高级创意人才的聘用。

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链完善方面应加强有效的引导,结合江西自身特点,发挥优势、弥补短缺,重点支持动漫产业、新媒体产业、工业设计等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利用好全运会产业,融入背景的文化特色,精心运筹谋划,做好全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为文艺演出、广告会展、文化旅游、文化体育休闲等开辟新的空间,为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积累资金和声望。

3 优化文化创意产业法制环境,创新理念,大力培育创意人才

针对产业立法滞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盗版猖獗、创意氛围缺失或者创意不够等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江西省政府首先要加强立法、执法力度,规

范企业生产、行业创造和市场流通,此外立法要与国际接轨,为产业走向国家化提供强有力的法制后盾,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增加砝码,然后是对法制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素质培养,依托江西多所品牌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乃至个人都要注重创意研发,深入创意理念和创意宣传,政府企业要培养创意人才,个人也要积极上进为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创意人才的产生一方面可以依托高校教育、专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培养人才,支持高等院校设立文化创意相关专业,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江西有实力的高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输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则需要我们营造有利环境,积极引进创意人才。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江西市要努力做到培养和引进并重。注重加强与国外教学机构的合作交流,省委宣传部与美国、英国、德国的多所大学进行合作,相继开办了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新闻宣传人才等多期培训班,逐步建立起教育培训和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机制。

4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流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应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拓宽投融资渠道,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结构的多元化,从而激发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活力。

为探索解决目前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领域存在的投资方与项目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江西市依托产权交易所,构筑面向文化创意企业的股(产) 权融资服务平台,会聚文化创意企业资源和金融资源,为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提供专业化服务。平台的构架以文化创意企业为核心,通过组织专业服务机构,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入,为企业在债权融资、私募融资、上市融资、增资扩股、并购与重组等方面提供增值服务。

通过组织研讨会、洽谈会、推介会、博览会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展市场营销渠道,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中介机构,活跃交易市场、推动社会资本流向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措施包括:披露有关文化创意企业资金需求信息,构建项目推广平台、投融资中介服务和电子服务平台,组织专门推介,规范融资服务,以及组建江西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协会。

5 优化文化产业组织内部结构,创新运行机制

合理的组织内部结构和科学的运行机制是产业有序快速发展的基础。霍步刚认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机构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传统的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而来,二是在市场中新生的一部分文化产业组织,这决定了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必须完善这些市场主体。第一,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在文化企业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国家依据出资额来承担有限责任,而文化企业可以依法支配其法人财产,从而改变以往政企不分的情况。第二,建立健全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第三,优化文化产业组织结构,建立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架构,降低成本,提高管理运营效率。第四,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同样,江西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必须建立健全文化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公司法人制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以及培育产业龙头和具有整合效力的文化产业集团。

6 财政税收政策向文化创意产业倾斜,提供资金支持

篇9

[关键词]湖州市;入境旅游;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4-0077-03

1 浙江省湖州市入境旅游业现状分析

入境旅游是一个国家(地区)赚取外汇和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是指境外旅游者来中国大陆进行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等有目的活动的总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倡导“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将入境旅游作为整个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湖州市入境旅游业起步较晚,目前虽有较大发展,但总体水平仍偏低,与周边地区和国内旅游发展水平相比,差距明显,需加以扎实推进。

1.1 湖州市入境旅游发展的纵向对比分析

1.1.1 入境旅游人次指标对比分析。湖州市被国务院确定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线性规划、先行发展”的15个城市以来,海外旅游观光以及港澳台胞回乡探亲访友,从事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人数逐年增加。进入新世纪后,2005年入境旅游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次,2006年为14万人次,2007年为19.5万人次。湖州市入境旅游人次上升趋势明显。

1.1.2 旅游外汇收入指标对比分析。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构成反映了旅游者消费方式的基本特征、消费的水准和质量,可较好地体现其产业地位。近年来,湖州市旅游外汇收入以及旅游外汇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良好发展态势。2003年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415万美元,2004年为1990万美元,2005年为3688万美元,2006年为5059万美元。2006年旅游外汇收入是2003年的3.6倍。

1.1.3 入境旅游市场发展指标对比分析。近年来湖州市入境旅游市场增长速度较快,初步形成以港澳台市场和东南亚市场为主,欧美市场、东北亚市场等相辅的发展格局。以2005年为例,入境旅游人数10.21万人次,其澳台市场占了60%。港澳台市场中,香港1.79万人次,增长54%,澳门0.60万人次,增长104.07%,台湾3.62万人次,增长24.51%;东北亚的日本市场6642人次,增长12.69%;东南亚市场中马来西亚7648人次,增长54.97%,增速最快。欧美市场尤以欧洲市场增长最快,达1.24万人次,增幅为95.41%;美国市场为3859人次,增长53.01%。

1.2 湖州市入境旅游发展与周边地区的横向对比分析

1.2.1 入境旅游人次指标对比分析。以2006年为例,在长三角15个城市入境旅游人次综合对比中,除入境旅游人次年度同比增长指标排名靠前外,湖州的入境人次绝对量和入境人数占总接待人数的比例均排名14,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很大(见下表)。

1.2.2 旅游外汇收入指标对比分析。2004年长三角15个城市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比的平均比例为0.108∶1(全国的比例0.436∶1),上海、南京、苏州、南通、杭州、舟山6市比例远超平均比例,南通居首位,高达0.194∶1。无锡、扬州、常州、镇江、嘉兴5市比例与平均比例相近,而湖州、泰州、宁波、绍兴4市比例均远低于平均比例,且湖州市最低,比例仅为0.03∶1。2006年湖州入境旅游收入只有3.82亿元,占湖州市旅游总收入的4.84%,比例仍然偏低,处相对落后水平。

1.2.3 入境旅游市场指标对比分析。湖州入境旅游市场属过境型市场,发展水平仍较低,境外旅游市场尚未将湖州作为直接目的地。以2004年为例,长三角15市国际与国内旅游人次比平均比例为0.203∶1(全国比例为0.11∶1),其中上海、南京、无锡、苏州、镇江、杭州、嘉兴7市比例远超平均比例,杭州位居第一,比例高达0.40∶1,扬州、南通两个城市的比例与平均比例相近,而湖州与常州、泰州、宁波、绍兴、舟山6市比例远低于平均比例,而且仍然是湖州最低,仅为0.02∶1。2006年,湖州入境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但占全省总量的比重仍偏低。可见,湖州旅游市场的游客构成中,国内游客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旅游市场内强外弱特征十分明显。

此外,湖州的入境旅游对旅游经济的贡献率以及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受入境旅游总人次、过境型入境旅游形式等因素的制约,入境旅游收入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较小。如2005年湖州市入境旅游过夜人数占总入境旅游人数的6.3%,而同期杭州市为67.4%,全国的平均水平为39%。无论在省内还是在国内,差距较大。

2 湖州市开拓入境旅游市场的有利条件

2.1 国际旅游业强势增长

国际旅游业强势增长态势不减。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加速流动,国际旅游市场逐渐向相互融合和互动方向推进,世界旅游业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据世界旅行和旅游委员会(W T T C)预测,未来几年国际旅游业年均增长率为6.7%,远高于世界财富年均3%的增长率。预计到2010年,全球入境过夜旅游者将达到10亿人次,2020年达到16亿人次,国际旅游总收入将分别达到1.55万亿美元和2万亿美元。届时,东亚地区将成为世界第二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全球最活跃的入境旅游市场之一,我国也将成为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入境旅游必将随之大幅增长。

2.2 长三角区域入境旅游业迅猛发展

从区位优势看,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入境旅游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被誉为“第六大国际都市带”,入境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非常明显。据预测,到2020年长三角每年将接纳1亿人次的国际游客。湖州处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地理中心,必将分享入境旅游高速增长的盛宴。有学者指出:“长江三角洲城市入境旅游流在区域城市间的流动度较高。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极核旅游城市,是其他城市的重要入境旅游客源中转地。南京、杭州、苏州、宁波、无锡5座区域内中心旅游城市也是重要入境旅游客源中转地。”目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平台和载体不断健全,湖州与长三角入境旅游主要城市的“同城效应”日益增强,必将为湖州市迎来更多的境外游客。

2.3 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定会使我国在国际社会树立起旅游目的地的良好形象。以2010年世博会为例,据权威机构测算,大会期间将接待7000万游客,其中有35%左右将继续在“长三角”地区游览,对“长三角”主要城市将产生很强的辐射作用和财富溢出效

应,即便只有1%的游客来湖州,也会有70万人次的国际游客数量,这将极大地带动湖州市入境旅游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借助“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平台和影响力,湖州市游旅项目和产品还将获得向世界推广的良机,其后续效应不可小觑。

2.4 湖州市自身拥有的有利条件

2.4.1 交通条件较好,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和可进入性。湖州市东邻上海、南接杭州,西连苏皖,北傍太湖,与长三角绝大多数大中城市的距离都在“20 0公里合理交通半径”之内,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环境优势;处苏浙皖交汇之地,是长三角城市群的地理中心、腹地和重要节点;水陆空交通便捷,已形成大交通格局;此外,国内多条黄金旅游线路在此交接,吸纳周边城市及黄金旅游线路、景区客源的能力强。

2.4.2 具有一定的产品和资源优势。湖州山水清远、生态和谐、环境优越,旅游产品与周边上海、江苏等城市具有不同质优势,“太湖、古镇、名山、湿地、竹乡、古生态”六大要素在游程上具有功能互补、观光休闲相结合的特性。

2.4.3 湖州市具有深厚的文化优势,湖笔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竹文化、书画文化、民国文化、建筑文化都有辉煌的历史,是“全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伴随着湖州市“造月亮星”工程和“三带十区”建设战略加快实施,其旅游资源和产品优势必将进一步增强。

2.4.4 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对入境旅游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加强区域合作、强化政策推进和开展面向客源地的直接市场营销皆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湖州市积极推进与周边入境旅游发达城市的区域合作,实现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差异互补、优化整合,尤其是充分把握即将到来的上海世博会发展机遇,2007年,湖州市旅游局成为首批“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旅游推广长三角工作站”成员,在世博会期间为境外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旅游服务,分享世博会全球客源市场。

当然,湖州市加快入境旅游业发展也面临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从客源看,港澳台游客接近1/3,所占比重偏大,而欧美市场所占比重较小,客源结构单一,意味着潜伏的市场风险较大;从开发、促销看,入境旅游宣传促销整体投入不足;从经营载体看,缺乏有实力的国际旅行社和大型旅游集团;从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看,与国际化标准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入境专业营销人才队伍严重不足,难以应对剧烈的国际、周边市场竞争;从旅游产品看,至今仍以观光型旅游为主,内容较为单调,缺乏休闲度假和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缺乏有特色的专项旅游产品,缺乏大手笔、影响力大的资源开发力作。

3 加快湖州市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市场研究,及时掌握国内外旅游市场发展变化趋势

要真正有效做好市场研究,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进一步加强对国际旅游市场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准确把握主要客源市场、新兴市场和潜在市场的需求特征、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第二,进一步加强国内、周边地区和自身入境旅游市场信息工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深化区域合作,提高入境旅游市场份额创造条件。第三,旅游主管部门要邀请专家学者,充分调研、科学分析,制定高水平的入境旅游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市场开发战略,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增强市场开发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3.2 加强政策引导,创造利于入境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

必须把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作为湖州市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围绕“五个到位”,即认识到位、经费到位、行动到位、机构到位、政策到位,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型发展机制。各级政府机构尤其是主管部门要切实把入境旅游作为工作重点,加大支持力度,着力搞好“风景与旅游一体,资源与市场结合,开发与保护统一”的改革,积极推进联合开发产品、联合市场促销、优势互补,提高综合效益。

3.3 建立和完善配套服务,提升入境旅游供给和便利化水平

建立完善的配套服务需从以下两个层面做起:第一,夯实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全面优化旅游环境;营造良好的旅游与经营环境,满足入境旅游发展的需要。第二,适应国际旅游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加强资源整合,积极扩大联合,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加快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充分发挥湖州市历史悠久、文化荟萃、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加快推进休闲度假高端产品的开发,尤其要大力搞好会展、运动休闲、文化休闲、乡村休闲等优势和潜力旅游产品的开发,着力做大、做强、做特、做 精。

3.4 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积极拓展入境旅游市场空间

有效拓展入境旅游的市场空间,需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第一,加强入境旅游客源地的直接联系与合作。积极探索开展与主要客源地国(地区)旅游部门、境外旅游团体、机构的直接沟通、联系和合作,努力开发以湖州为直接目的地的旅游线路,推进湖州市入境旅游业从过境型向直接目的地型转变。第二,强化入境旅游的国内合作,进一步提升过境型入境旅游的规模和效益。要积极利用我国出境旅游市场不断增长的大好机遇,采取市场互换、入境旅游与出境旅游互动等方式,推进入境旅游发展。湖州的山水旅游产品与上海、杭州、苏州等周边城市的都市旅游产品具有相当大的互补性,可在旅游线路的设计、包装和销售上进行合作,实行客源互送,使长三角周边城市入境旅游者能更多地将湖州纳入行程。

3.5 采取多种措施,着力培养和造就复合型的旅游人才队伍

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为了有效地加快建设入境旅游业发展急需的人才队伍,要着眼国际旅游市场,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懂市场、懂营销、懂运作的复合型旅游营销队伍;着眼推动入境旅游供给体系的全面提升,加快建设高素质旅游规划、策划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要大力推进向社会“借智”工作,鼓励地方和企业聘请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域的旅游市场开发顾问,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对入境旅游重点市场进行跟踪研究,建立对重大宣传促销活动的科学论证与效果评估制度,增强入境旅游发展的科学性、针对性,不断开拓与发展入境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