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艺术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教学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教学艺术

篇1

关键词:教学美 教学艺术 精神内核

1.绪论

现代教学中对教学的艺术性思考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审美的角度来把握教学活动,能引发我们对现代教学艺术的新的认识。这种新的认识虽然与过去的教学艺术观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它更多的是创新和发展。本文旨在从美学角度对现代教学艺术作些初步分析。

艺术是人类最高度的追求美的活动。美是艺术之真谛,是艺术生命之源泉,艺术是最彻底地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创造的领域。英国18世纪的艺术家越诺尔兹认为:“我们所从事的艺术以美为目标,我们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而且表现这些美。”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要想达到艺术的境地,就必须在其中融汇进美的创造和追求。同样,如果现代教学艺术不只是对艺术这一美称的牵强附会的联系,或只当作一种比喻,一句鼓舞人的口号,那么它就不能不自觉地去建立与美的原则之间的广泛而普遍的联系。换言之,真正的现代教学艺术应当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的一切方面都表现出丰富或较丰富的审美性的教学,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堪称达到了艺术的境地。

2.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

在过去的教学艺术观中,审美性也只是就教师教学的技巧方面而言的,其表现范围十分狭窄。而现代教学艺术所要求的审美性则以教学的整体构成为出发点,它将教师的教学技巧只作为一项内容包含于其中,而不是当作全部。

以审美性为现代教学艺术的核心,可以避免那种把教学艺术和教学科学视为互不相关的教学的两种趋向的不良见解。勿庸讳言,现代教学中仍有相当一部分达不到科学的水准,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教育事业自身的日益发达,教学的全面科学化终有一天会实现。即使是到了那一天,以审美性为核心的现代教学艺术依然不会消亡,恰恰相反,教学的科学化将会为教学增添更丰富的审美内容,使教学艺术放射出更夺目的光彩。它们两者的关系是:教学的科学化为教学的艺术化奠定更坚实的基础,教学艺术化是教学科学化的提炼和升华(不应当被认为是教学科学化处于低级阶段时的一种教学辅助)。所以,应当确认教学的科学化与教学的艺术化是并行不悖、相互一致的,而最高的教学境界就应当是科学化与艺术化的统一。这不是别的意义上的统一,而是以艺术为表现形式,以科学为精神内核的深层次统一。

现代教学艺术所真正显示的审美走向,将使美的百花园中又绽开出一株新的花朵,这就是教学美。也许它不太为一般人所注意,但对广大教师和现代教学研究者来说,它却是充满魅力的。

美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彼此间又是相互联系的。人们一般倾向于把美分成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等四种形态。而每一形态内部又可分出更具体的形态,教学美就是其中的一种美的形态。

教学美应当归属于社会美,因为教学就其本质来看,它是人类社会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但教学美的内容又不完全是社会美的内容所能包容的,它与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等也有着极为广泛的联系。教学美作为教学活动自身的一种美的特性,它需要以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以及其他社会美的内容作基础,并不断地从各种不同的美的形态中吸取营养,广泛挖掘潜在于教学领域中一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的因素,用以哺育自身,最终铸造出具有新质的美。因此,教学美的形成也是在创造中实现的,它还包括了对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以及其他社会美中的部分因素的同化和转换。

3.教学美的具体表现形式

教学美的内容是丰富的,它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教学过程的美、教学内容的美、教学环境的美、教师和学生劳动形态的美等。这些美在具体可感的教学活动中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并达到有机统一的。

3.1 教学过程的美

任何具体的教学都是存在于一定的过程之中或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教学过程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的有机组合。

教学过程的美首先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丰富的创造性。这不仅仅是指那些为了某种教学需要而专门设置的创造活动,更主要地是指教师在教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特性,学生在自己学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鲜明的个性。独特性和个性应当是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的,成为教学的基本格调或弥漫于教学进程中的氛围。创造性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多种心理能力的协同作用,在广泛认知的同时,也充分发挥想象和情感的作用,实现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交流,从而形成一种活跃、生动的教学气氛。

其次,教学过程的美还指教和学在动态中形成的具有美的特征的组合形式,即和谐和的教学过程结构。这样一种教学过程结构是由教和学双边活动的协调统一所形成的。教学中的完整性、有序性、节奏性等等都是和谐的教学过程结构的必备因素,也是其美质的核心。

教学过程美的上述两方面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内容和形式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学的丰富的创造性是教学过程的美的实质,而教学过程结构的和谐性则是教学过程美的形式。如果失去了丰富的创造性,那么教学过程的美就只能是一种表面的、肤浅的现象。质言之,教学过程的美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的本质力量沸腾于具有感性特征的教学进程之中,是教学的自由和谐性的根本特征。

3.2 教学内容的美

教学内容的美是教学美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这不仅是因为教学内容本身在教学活动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且也是由具体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大量美的因素决定的。

各级学校的教学内容都是十分广泛的,主要有科学基础知识范围的教学内容、道德社会知识范围的教学内容、劳动技术范围的教学内容、艺术范围的教学内容以及体育运动范围的教学内容。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互渗透和交融的。在教学内容的美中,既有从人类文化知识体系中直接迁入的丰富的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科学美的内容,也有部分经过教师和学生加工改造之后而具有美的特征的内容,这主要是使真的内容的善的内容获得美的形式。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当他们作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出现时,其美的因素都成了教学美的构成成份。

3.3 教学环境的美

教学环境包括教学活动从大到小地一系列重要物质因素,是教学的主要外部条件。教学环境的美也是教学美的一个重要的部分。由于教学环境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所以教学环境的美的内容也是多样的。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环境中的一系构成物有条件得到经常的改善,许多过去达不到审美要求的方面都可逐步朝着审美的方向转化。

在教学美的多种构成因素中,教学环境的美并不是决定性的,但它却能从教学的外部条件入手,使教学美的特征变得更加鲜明。这正如外表的美不是人之美的决定因素,心灵的美才是最为重要的,但倘若心灵美和外表美取得统一,人之美将会变得更加完善一样。

3.4 教师和学生劳动形态的美

教师的学生的劳动形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方式的总合,包括举止表情等。所谓劳动形态的美,也就是指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举止、语言和仪表等所再现出来的美。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劳动形态和学生的劳动形态也是有联系的,它们彼此互相感染,尤其是教师的劳动形态对学生的劳动形态有着巨大的牵引作用。从双方所处的地位来看,教师的劳动形态显然占有主导地位。那种要求教师成为表演艺术家的主张,对教师劳动形态的美提出了最高要求。教师和学生劳动形态的美与教师在教学中的丰富的创造性表现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的。前者不仅是一种独立的教学美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后者在某种程度上的外在表现,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有着交融性。

作为教学美的主要内容的上述几个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接受一个共同的审美理想的指导。从其独立性看,它们是审美性教学的具体表现形式;从其联系性看,它们又是审美性教学的“集合”,形成教学美的完整形象,并为教师和学生以及其它所有对此感兴趣的人所感知、欣赏,同时也取得一定的社会价值。在教学美的整体形象中,教学过程的美是它的“中枢神经”。

教学美并不是自然生成的,它同样是教学领域中主体的有意识的创造和追求的产物。如果广大教师不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明确的审美目标和切合实际的审美要求,并广泛吸收人类的文化成就,那么上述意义上的内容即丰富的教学美便永远只能停留在人们宝贵的想象中,而难以获得生长的土壤。下面简单列举出创造教学美的一些基本途径,同时它们也是教师在现代教学活动中的艺术工作的主要构成。这些途径是:

坚持教和学的创造性,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使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相交融;

遵循形式美的若干法则,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的优化组合,形成和谐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完整性、有序性与波动性、多样统一性等成为教学过程结构的主要特征;

认真安排课程体系中的各项内容,实现艺术学科与科学学科的互补性;

深入挖掘科学课程中的科学美的因素,以及社会课程中的社会美的因素,为理论知识寻找感性的表现形式;

认真磨练教学语言、教学仪态、塑造优美动人的讲台形象,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有特色的教学风格;

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审美性学习方式,如音韵识记、对科学原理的简洁而形象的表述、电化教育手段的辅助学习等等,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敏感性;

对教室及其它教学场所精心装扮,对校园景观精心设计,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4.现代教学艺术的主要功能

现代教学艺术的功能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看。宏观方面主要是指现代教学艺术——教学的审美化在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提高,实现教学与人类文化的相互交流中的巨大作用。微观方面主要是指现代教学艺术在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改进教育活动方式,促进青少年身心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下面谈的两点主要是就其微观方面而言的。

4.1 实现愉快的教学,建立欢乐的学校

理想的生活是充满欢乐的生活,理想的学校同样是充满欢乐的学校。任何一个学校,如果它忽视了为学生制造欢乐,那么这将被视之为教育者的严重失职。没有欢乐就意味着沉闷、单调、禁止和压抑,意味着缺乏丰富的精神生活,同时这也是学校生活与社会文明逆向流动的不良征兆。但是,欢乐的学校决不应被错误地理解为学生在学校中浅薄地自由自在,不应当被理解为解除学校中正当的纪律和要求。真正欢乐的学校应是充满活跃的创造,亢奋的激情,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意向的学校,是实施和谐的教育并使学生得到较充分地和谐发展的学校,是盛开着文明之花的学校。

理想的学校是欢乐的学校,而学校工作的主要形式是教学,所以没有愉快的教学就不会有欢乐的学校愉快的教学是欢乐的学校的决定因素以及它的主要内容。有人提出,欢乐的学校的秘诀就在于,在那里的学习已转变为孩子们的乐事。这正是愉快教学之核心。

从实现愉快的教学出发,我们自然地会认识到现代教学艺术是多么的有价值。美能使人愉悦,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道理。对美的体验所得到的不是一种平庸的趣味,而是高尚的、净化人的灵魂、催动人的理性的享受。在教学领域,教学美同样能给学生带来令人振奋的愉悦,教学的审美化消除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增添了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教师和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感受中保持心理的平衡。而这一切都是愉快的教学所要追求的效果。因此,在教学领域,美的因素越是丰富,愉快的教学就越能得到完满的实现。

4.2 促进学校美育的实施

美育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学校美育尤为人们所重视。而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又是通向教学领域的,因此,如果脱离教学领域而侈谈学校美育,那么美育的成效必定是低微的。

欲使学校美育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就必须使美育走入全部教学活动中去。这并非是什么空想,现代教学艺术的发展将为此奠定客观基础。在追求审美价值的教学中,美的因素是广泛存在的,对学生来说,可供审美的内容会空前增加。由于丰富的教学美的存在,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多样化的审美活动。从一种宽泛的意义上说,由于教学活动几乎处处都会渗透出审美的内容,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层次不等的审美的过程。这样的美育不是使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相健康,使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投入不同的情感,而是在同一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交融为一体,实现有机的结合,取得和谐一致。

篇2

关键词:现代诗歌 艺术特征 教学价值

中国的新诗,是由彻底否定旧文化的“五四”运动为之胚胎,由西方文化为之催生的。中国现代诗歌起源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当中国文学冲破传统束缚与世界文学发生联系的时候,正是法国象征主义成为世界性文学思潮的时候。象征主义与中国新文学产生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种历史必然。因此,可以从艺术特征看现代诗歌的教学价值:

一、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及审美创造的能力。新课标如此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是由审美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一方面,学生作为完整的有机生命个体,审美是其感性生命的基本要求之一;另一方面,要实现学生完满的人性,审美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因此,加强诗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1.诗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审美活动有一个规律,即阅读是“作家——作品——读者”多向交流的动态过程。学生要切实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就必须接受一定强度的审美实践活动,而诗歌阅读便是这样的一种审美实践活动,它为学生审美实践有效的锻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教师虽然也可以采用艺术方式请学生欣赏图像文本提高审美能力,但这些直观性、浅白性、受控性很强的表现形式留给学生的感知、想象、创造的空间明显要小很多,主体审美能力提高的幅度也就小很多。诗歌以其浅白性、直观性、受控性特点成为一种最高的艺术,而诗歌教学这一以最高艺术为教学内容的教学,无疑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路径。

2.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诗歌几乎就是美的化身,它所包含的意境美、音乐美、情感美、建筑美都能够强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它所展现的美恰恰是通过学生的审美实践付出一定的审美劳动而得来的,所以会让学生觉得刻骨铭心,其审美意识由此得到了非常有力的强化。诗歌教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它比其它类文学更谨严、更纯粹、更精致。诗歌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诗歌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审美趣味由粗俗走向了高雅。所以,要养成和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趣味,诗歌教学是最好的途径。 转贴于

二、诗歌教学能培育学生的诗性智慧

诗歌离不开想象,而情感性、音乐性、想象性是诗歌的三大本体特征。想象是诗歌的本体,是必不可少的。欣赏诗歌的过程是一个展开想象的过程。诗歌是一个意象符号系统,而意象则是其基本构成单位,诗歌中的意象,无论是人神鬼怪、飞禽走兽,还是鸟鱼花香、湖光山色、人间仙境等都必须借助于人们的想象才能在脑海中显现出来。通过想象,诗歌中的意象得以舒展和叠合,直至成为意境。

三、诗歌教学能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诗歌中的情感不同于普通的情感,它是人文情怀的反映和体现。通过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们知道:世间除了金钱,还有一些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却让人动心的东西,那就是亲情、友情、爱情。另外,山水情怀也是诗歌情感的一大内容,山水诗篇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诗歌内蕴着奋发向上、锲而不舍、不竭奋进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诗歌是一种理想,它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入超越之境,扬弃旧我,走向新我,使人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可以说, 语文教学是一门高雅的人类艺术活动, 而诗歌教学则是这种艺术活动最集中、最直观、最本质的反映。我们要让诗歌的教学充满流动美,通过艺术的审美优化教学艺术,使诗歌教学成为情感美、结构美、语言美有始有终的生命流程,使教学诗歌的课堂充满无穷的魅力,使师生焕发学习诗歌和创造诗境的热情。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更要努力地追寻艺术、诗化课堂,引导学生在现代诗歌中得到艺术审美的享受,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并能学会用诗人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学会用诗歌的语言去表现生活,使现代诗歌教学的价值得到最大体现。

参考文献

[1]郭沫若文艺论集续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7。

[2]游有基 距离审美与深度模式.江海学刊,1997,(6).

[3]蒋益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特征.长沙大学学报(第14卷),2000,9。

[4]林静 在艺术氛围中品诗.中国语文,大语文论坛(第7期),2007。

篇3

关键词:现代漆画;漆画教学;绘画性;多元性;艺术教育;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 on Teaching of Contemporary Lacquer Painting in College Art Education

PU Jiang

漆画是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形式,它成为独立的画种仅有几十年的历史,自第六届全国美展以来,中国现代漆画被确立为独立的画种参加全国美展。从八十年代至今,经过二十多年时间的努力,漆画艺术在其题材、表现技法、风格形式、精神内涵等方面有了广泛且具实际意义的探索,使漆画完成了从器到画、从工艺美术到纯艺术的“脱胎’蜕变,并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得到了独立展区的认可,中国漆画由此以一个崭新的姿态站在了中国美术专业舞台上,这标志着中国漆画进入了全新的局面,从自身状况和发展方向开拓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广阔天地。

一、中国现代漆画教育的现状

中国漆画是在传统漆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绘画创作理念发展起来的新型绘画形式,它源于古老的漆文化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漆画作为一门课程,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各地美术院校开设的,至今,已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漆画人才,目前漆画课程的设置在中国高等院校也在逐渐开设。这一状况对漆画创作和漆画艺术家来说是件可喜的事情,同时也是漆画艺术教育应该进行思考的时候,因为,高等艺术教育承载着意识形态的指引和艺术价值观选择的重任。漆画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主要是通过高等教育这一主导途径完成,其渗透力和影响力是长远的。由于漆画发展的历史较短,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我们应明确漆画教育的当前形势,亟需对漆画教育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从而加强学科建设,完善学科体系。

1.漆画教育存在的问题

漆画教育在高校中存在着一些差异性,除少数几所院校设有独立体系的漆画专业及规范的教学设施外,其它部分高校在学科设置上还是沿袭传统漆艺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漆画教学仍包含在工艺美术的教学范畴,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学科的系统性和课时分配的科学性,漆画课程常被一些院校作为专业选修课或者是公共选修课,只是一门技法的了解,没有从艺术教育的宏观角度去看待和认识。并且这种认识还在一定情况下出现偏差,把对漆画的认识予以片面化和局限化,使得漆画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脱离漆艺的限囿;导致学科定位模糊、教学方法偏差以及师资力量良莠不齐等问题,这些直接影响到高校漆画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完成。

与此同时,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也较普遍,这就造成了作品的艺术水平、学术水平整体不高,对漆画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等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只是从表象的角度来呈现工艺技法的丰富性和视觉表现的神秘性。对漆画称之为绘画的价值,它与传统漆艺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它们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和界定,那么现代漆画就有可能回归漆艺之路,而失去漆画本体语言的意义。在对传统漆艺解读的同时应该探索现代漆画本体语言,健全学科的体系,创造漆画教学研究的环境和空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模仿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摆脱临摹、借鉴的思维框架,敢于探索和挖掘,使漆画教学和漆画艺术具有完整意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当前漆画教育的举措

2010年1月9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省文联、南昌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当代漆画高等教育论坛暨全国漆画学术观摩展”在南昌大学艺术学院开幕,进一步推动漆画艺术的发展和高校漆画学科的建设。与会学者围绕“当代漆画创作的艺术审美观”、“漆画在高等教育中的学术定位”、“漆画的语言特征”、“漆画创作的品评标准”、“团队作用对当代漆画发展产生的意义”等议题进行深入论述;并分别对漆画的文化内涵、漆画的本体语言、图式特征、发展方向、高校的教学体系、学科建设等发表了各自的学术观点。会议明确了漆画的艺术定位,把当代漆画从原来工艺性的漆艺确立为造型艺术的漆画;漆画在高等美术教育中的立足点应该是以“画”为基础不是以“技”为基础;当代的漆画发展应该是多样的,对材料的开发与利用要有开放意识,绘画的艺术标准应该放在第一位;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与时俱进,应该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院校的各自优势特点建设学科;还要加强漆画的理论建设,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审评标准。

二、现代漆画教学的核心问题

1.绘画性

漆画教学中工艺性问题一直是影响较大的因素,因为漆画是在传统漆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表现技法和工艺手段受到漆工艺的影响很深,加之漆画在高校课程的设置也较晚,师资队伍不健全,创作群体少,没有一个团队的影响力,这都影响了漆画的发展。漆画创作时间长,工艺复杂,受材料和技巧的制约和影响,并且很多作品追求表现材料的复杂、多样,追求工艺制作的精致,从而忽略了漆画作为绘画艺术本身的规律。因此,在现代漆画教学中要遵循绘画的基本规律和美学原则,引导学生对艺术创作核心的理解,不能对传统漆艺的工艺技术过于迷恋,要把握漆艺语言的本体特征,思考和判断漆艺语言的内在精神性,并对漆画称之为“画”的真正意义予以把握。

现代漆画在教学中应更新创作观念,不能被丰富的技法、材料的质感、神秘的肌理等视觉美感所迷惑,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丰富性、神秘性只是漆材质所具有的优越性和包容性,是漆画区别于其它画种重要的特征之一,这一特征给漆画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和表现的自由。漆画是一个非常重视材料的画种,材料的质地、色彩、光泽几乎成为漆画的典型形象。创作中对质料美感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追求,对质材的尊重和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并进而要求对材质内在意韵进行深度挖掘,才能体现材质在表现形态中的价值和作用,以绘画的语境和语意来判定并进行沟通和交流。绘画性是艺术的本真,任何材料存在的价值不是它物理特性的优越性,重要的是要解读和探索材料在不同语意和语境的价值和意义,它们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场”,这种“场”在现代漆画里,就是要符合现代绘画的艺术规律,逐渐脱离工艺属性,进入自由、自在的创作体验。

2.多元性

在当今文化多元共存的时代,艺术的多元化、认知的多视角、文化的多层次,使得艺术形式也呈现多元化、自由化的状态。作为高等教育的漆画艺术,也在时代背景下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关注时代文化、艺术思想的演变,从架上到架下、从形式到观念、从单一材料到多种媒材等的转变,现代漆画以开放的技术手段、广泛的材料应用、丰富的表现形式紧跟时代步伐,使漆画艺术突破了传统的局限和束缚,大胆吸收、借鉴其它画种的长处,在外来艺术的影响和形式观念的借鉴中,步入了一个风格多元、种类纷呈的时代,并探索着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现代漆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是独立、自由、自在的包容。因此,在当代艺术背景下现代漆画不必尾随那些炫耀的、喧闹的、动态的艺术形式,而应潜心地走着自己的路,切实体悟当代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以开敞的胸怀迎接各种文化和艺术思潮。

同时现代漆画教育在多元文化发展的格局下,需要不断完善,坚守漆画艺术本体语言,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彰显魅力,积极参与到现代文化建设中来,在多元发展中拓展原有漆画材料的属性,并且把材料的美学价值和属性挖掘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使现代漆画在高等艺术教育中振兴和发展,使古老的漆文化重新绽放出光彩。同时也应促进现代漆画本体语言的多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使漆画语言更多的融入到现代艺术领域。高等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是文化的传播者,漆画艺术在高等教育的体系中,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开放、包容、多元的姿态让现代漆画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结语

高等院校的漆画教育是提高现代漆画整体水平的重要环节,该问题的提出对现代漆画教学是紧迫且亟需的,它关系到漆画艺术的健康发展和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关系到现代漆画后备力量的整体素质以及教学体系的建设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同时,我们还应加强漆画理论体系的构建,引导和培养理论研究的自觉意识,使现代漆画从作品到理论水平都上升到相应的高度和广度,这样才真正符合艺术的标准和要求。

参考文献:

[1]赤平.漆画高等教育亟需加强学科建设[N].中国艺术报,2010,(04).

篇4

关键词:课程资源 现当代艺术 中等美术教育

在21世纪,学校美术教育更注重美术与文化及社会的联系,更重视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开发新的美术课程资源成为世界各国美术教育研究的新热点。美术教育界在设计美术课程时,吸收后现代课程的特征,走出了狭隘的纯粹艺术的圈子,拓展至更广泛的范围①。

一、美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概况

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育部门对美术课程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扩展,1992年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已经包含了与课程资源开发有关的条文。

在新的教学大纲公布后,美术教科书从开发乡土教材、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开展课外美术活动、增加教学资料、设备资源等多角度拓展了美术课程。但是,这些新的举措未能从相关的情境中发掘其内涵,更重视了内容,而忽略了学习方法和过程。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强调,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新认识。2001年7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的实验稿完成,明确把美术课程的新资源归为三大类: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资源。②可以说,新世纪的中国美术教育,在不断地努力探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的美术教育课程资源。③

课程资源(Curriculum Resources)可分为目标资源与教学活动资源。④课程扩展是与之相关的概念,可分为“扩展计划”和“个别深造”,其中“扩展计划”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机会学参考书或教科书所容纳的基本知识以外的知识,它的资料来源是无穷无尽的。现当代艺术的学习属于教学活动资源里扩展计划的内容,并且具备了美术课程三大类新资源的特点。

二、中等美术教育与现当代艺术

1.中等美术教育的特点

我国的教育结构,从层次上可分为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从类型上可分为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其他类型教育。这里所研究的中等美术教育,虽然也涉及以上的各类型教育里的美术教学,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以及中等师范学校进行的美术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以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会员国大会通过并印发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为参照,把我国教育与国际教育分类接轨,其中2级、3级教育即初级中等教育与高级中等教育,对应为国内的初中阶段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受教育者的年龄约在12-18岁。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把美术能力的发展归纳为:机能性、图画记述、再现、灵感与表现四个阶段。他认为美感满足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个阶段中,处于第四阶段10岁以后青春前期的儿童开始注意作品的美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变化方式是可预知的,他们的认知行为与其年龄和成长阶段有关。他把儿童绘画分为感觉运动期、符号功能期、视觉思维期、具体操作期、形式操作期五个阶段。其中第五个阶段(12至15岁)的儿童喜欢运用想象对未来进行规划,兴趣指向未来和非眼前物,价值和观念变得重要起来⑤。因此,中等美术教育对儿童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学美术教育地位曾一落千丈,美术课随意被削减甚至取消。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美术教育从以前的“小三门”“调料课”“机动课”的可有可无地位已逐渐成为当今不可动摇的必修课,美术教育内容的单一性、纯技能性已被丰富性、艺术性、趣味性取而代之,美术教育的大美术教育观念得到了发展。

(3)中等美术教育就其教育类型而言,既有以美术本位教育为重点的职业中学教育和师范院校教育,也有强调教育价值的非专业美术教育的普通中学教育,可谓集两种不同取向的美术教育于一身。中等师范学校承担着幼儿园和小学美术教师的培养任务,更有它的特殊性。

2.目前中等美术教育里的现当代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是从20世纪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中多种风格流派的总称。它经历了“反传统——形式创新——形式走向极致”的过程。它的基本形态因离开了当代人的审美理想,离异了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而受到人们厌弃,走向没落。当代艺术这一概念是针对现代主义产生的。在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波普艺术及超写实主义的成就而成为普遍的艺术潮流,即所谓后现代主义。⑥本文中所提到的“当代艺术”,特指在中国 90年代以来随着资讯国际化,艺术和当代文化背景发生的种种联系。

在中等美术教育中,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选择初中、高中、职业中学、中等师范教科书等教材。教材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分“人教版”“沿海版”,书中范图基本沿用多年前采用的作品,形式较陈旧。中国美术史教程一般只讲到清末民初,学生无法从学校教育里正式接触当代艺术,充其量也只能接受一点零星的信息。

笔者就所在工作单位,对168名本校中等美术教育的学生及120名广东省小学艺术骨干教师进行了有关当代艺术的问卷调查。学生的调查中,能准确说出当代艺术的三种创作形式的占58%;能说出一到两个当代艺术家的名字或作品的占32%;不能肯定地说出当代艺术的含义和特征的占100%;希望通过在校的课程学习去了解当代艺术的占93%。教师的调查结果:能准确说出当代艺术的三种创作形式的占21%;能说出一到两个当代艺术家的名字或作品的不到1%;不能肯定地说出当代艺术的定义和特征的占100%;希望通过学习去了解当代艺术的占87%。

被试学生与教师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从上述的调查可见,学生比教师对当代艺术的信息更为关注和敏感,并且更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两者都对当代艺术的特征理解模糊,调查中还意外发现,69%的学生对行为艺术尤其关注。

直接作用于调查结果的因素有三方面:第一,地区条件。被试学生就读于广东省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文化、资讯较发达,有利于获得艺术的新信息。而被试教师来自广东省各地,包括边远山区,整体来说条件相对落后于前者。第二,年龄制约。青年学生精力充沛,个性强,乐于接触新事物。教师有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容易安于现状造成惰性,缺乏探求新知识的激情。第三,被试学生是在校的美术专业学生,包括师范类及非师范类,他们处于稳定的美术学习氛围当中。被试教师是艺术骨干教师,但根据各地的具体教学状况,有的美术教师教音乐课,有的音乐教师改上美术课,音乐、美术都教的也有之,分散了对美术领域的注意力,部分教师的美术知识不全面,对美术史学的了解更是停留在求学时期的水平。

三、在中等美术教育中引入现当代艺术的意义

篇5

论文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更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把那些学生还未认识到的或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自学能力等都得到增强。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具有组织人们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作用,是人们进行学习、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新颖巧妙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第一桥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场景,从而达到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的目的。

例如,在上《黄河颂》一文时,课前配乐《黄河大合唱》,同时播放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色图片。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渲染课堂气氛,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这种设计以一种轻松、抒情的方式创造出优美的情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感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为了很好地展现这一情景,从网上下载了Flash动画课件,形象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学生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从而激起了他们对生命礼赞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激发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难以得到的。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教学重难点更加直观地呈现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便于学生观察、比较,从而能促进和启发学生思考,一些教学的重难点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认识、理解。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再配以适当的音乐,使学生看得直观、听得悦耳,得到一种美好的视听享受,就能营

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提

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

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加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个性。

如在《绿色蝈蝈》一课的教学之前,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蝈蝈。在大量的图片中筛选出一只浑身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还有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当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学生们的一片喝彩声。他们戏称大眼睛的为蝈蝈王,一看就喜欢上了,自然探究起来也格外来劲。学有余力的除了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外,还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嗜好以及科学工作者们对它的评价等。学习方式也由原来集体的、静止的、被动的转变为个性的、动态的、主动参与式的。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合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我在教学中就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素质,使其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如教学《绿色蝈蝈》一文时,请同学先观察图片,然后回答: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蝈蝈的外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对蝈蝈的外形描写的语句。最后指导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观察感受。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的观察素质得以提高。

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增强

现代教育技术最大的好处就是便于形成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升。比如,讲授《月亮上的足迹》,课前安排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网络搜寻人类宇航发展史、当代宇航发展现况,以及登月全过程图片资料、登月火箭升空录像资料等,并整理成文,制作成视频、ppt。学生在品读课文精致描述的同时,观赏着飞船升空的影像视频、登陆月球的现场图片、地面指挥中心的热闹景象以及踏出人类第一步的宇航员的光辉形象等与之相关的丰富图片与视频,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更容易掌握这些本来繁琐和枯燥的知识。通过课前资料搜集及课后相关宇航兴趣活动的开展,全面促进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增强。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医学;教学改革;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逐渐形成,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医学教学改革中,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教学领域之一,对于培养创新型、实践型综合素质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概述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现代教育技术是与传统教育技术相比较而言的,其具体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视频课件开发等,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体系构成。纵观我国目前教学现状可以发现,现代教育技术体系主要由以下两方面构成:一是学习资源,即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集视频、音频、图像、文本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将其应用现代医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官感受,增强学生医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其亦蕴含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学习。二是学习过程,即多媒体教室的打造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黑板式教学方式,亦节省了学生用于记笔记的时间以及教师的板书时间,给师生赢得更多的知识教授以及交流的时间。而将多媒体教室应用在现代医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数字化模拟技术在最大限度上真实模拟人体结构、功能等,亦可使学生通过视频播放真实再现手术等相关治疗过程中,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效果以及实践操作能力[1]。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学改革中应用的重要作用

(一)推动医学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选择相应教学方式的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其是在传统医学教学基础上对各种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的优化和整合,在现代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基于此,在医学教学改革中,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其中,有利于强化创新教育、实践教育的综合素质型教育,从而推动现代化医学教学理念的形成。

(二)丰富医学教育方式的应用。在医学教学改革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不仅改变了以往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灌输式讲,学生机械式听”的教学状况,亦将教材内容以文字、图像、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极大地丰富了医学教育方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信息传递,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医学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2]。

(三)提高学生医学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医学教学改革中,不仅增强了现代医学教学的新奇性,亦给学生五官带来更加刺激的感受,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医学教材中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都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医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一)重视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医学教学的生动性。在医学教学改革中,要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改变传统医学教学过程中僵硬化的教学模式以及枯燥沉闷的教学气氛,具体表现在:一是可以将医学教材中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有重点、难点的归纳总结,并制作成微视频的形式,在正式上课之前传送给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学习,以便于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二是在医学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要穿插相关视频播放或者是动画表现,如通过视频展现神经系统信号传导过程、癫痫病人发作症状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化抽象的理论知识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探索欲。

(二)构建立体化医学教学资源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人员需求。为向不同教育层次人员提供不同层次的医学教育服务,可以对医学教学体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打造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开发以教育层次为单位的课程包或者是以专业、学科为对象的应用网站,以便于有计划、有层次地向不同层次的医学学习人员提供相应的医学教育服务。

(三)开发专业性医学教学软件,构建网络化医学教学模式。网络化、远程化医学教学模式将成为医学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转变,其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性,在医学教育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能够满足不同时间及空间的学生进行医学学习。因此,在医学教学改革中,要重视专业性医学教学软件及网站的开发,构建出网络化、远程化教学模式,以较强的灵活性、专业性满足不同层次医学学习人员的需求。综上所述,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医学教学改革中对深入医学教学体制改革以及加强医学生实践、理论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医学教学中,要重视相关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的禁锢,增强学生医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医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峰,姚红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医学教学改革[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1).

篇7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情境;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49-02

柳斌同志曾指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能极大地促进教育发展,将会带来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形成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乐学的渠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习动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学生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过程。因此,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

如教学“小数乘法”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花博会的场景:“同学们,这个双休日,我们准备外出搞一次集体野餐活动,去花博会领略百花争艳的美景。我们不但要准备丰盛的食品和游戏奖品,还要购买花博会的门票,并包一辆专车接送我们,总共需要花费多少钱呢?我们就利用这节课来算一算吧!希望大家遇到问题都能动脑筋想办法。”

(1)一张花博会的门票是15元,全班学生有45人,加上2位老师,购买门票共需多少元?

(2)购买了9瓶雪碧(4.5元/瓶),15袋蛋糕(25元/袋),20个气球(2元/个),共计多少元?

这里,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花博会的美景图,从学生已有的“整数乘法”这一旧知入手,引入新知“小数乘法”。因为是现实生活场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个美丽的场景:一栋小洋楼前有一块郁郁葱葱的菜地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这块菜地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教师追问:“这块平行四边菜地的面积有多大呢?怎么计算?它的面积与哪些量有关?”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都想把这些问题弄清楚。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空间,促进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是W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哪些量有关?然后在电子白板中将平行四边形进行不断调整,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哪些量有关。

通过图形的变化,学生清晰地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接着让学生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与它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在屏幕上出示以下图形:

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探索:

(1)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和宽各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底和高各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3)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有学生提出:“我在平行四边形的左边割下一个三角形,补到右边,就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之前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相同。”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继续研究,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这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拓展了视觉空间、猜测空间、思考空间、交流空间……大大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获取知识。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乐学渠道,增强学习成功感

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转变观念,让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材为学生提供乐学的渠道,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与认知能力,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

在 “圆锥的体积计算”的课堂检测练习中,先以CAI课件的形式展示了几道选择题,让学生在电脑上用鼠标作答,以检验课堂的教学效果。当学生选择正确时,屏幕上除了显示红色的“√”外,还能听到一阵热烈的掌声;当学生选择错误时,就会出现小动物的头像并配有几声怪叫。这种通过视觉和听觉等多种表象刺激学生的方式,和传统的提问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的形象性思维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之一是“审题”,运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可以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引起学生注意,带领学生寻找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整理和摘录相应的条件和问题,创设相应的活动场景,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爱学、乐学的渠道,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先在电脑屏幕上显示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思考以AB边为轴旋转一周将会得到什么形体。

在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基础上,可用电脑作旋转演示的验证。

接着,利用电脑中相应的功能,对圆锥体作一定的变化,引导学生研究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师提问:“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你有什么方法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在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将平面图形动态变化为圆柱体和圆锥体,又将一个圆锥体动态变化为大小不同的两个圆锥体,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圆锥的体积与哪些量有关,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借助多媒体不断动态变化、形象具体的特点,带领学生不断地探索、思考、想象、研究……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篇8

一、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农村学校思品教学

1.利用信息技术的及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实际,并结合课文内容选用最新的资料,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七年级“走近法律”一课的教学时,我在课前指导学生在本班搞一个小调查,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如:“某某因经常上课讲话又不按时交作业,班主任老师便不允许他来校学习。老师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小光的父亲要正在念初二的小光去打工挣钱,老师上门劝阻,小光的父亲说,他的孩子老师管不着。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你又该如何做?”我们设计了十几个问题,以问卷的形式考查全班学生的法律意识,并把考查结果用计算机绘成柱状图。课堂上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考查结果,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我们的法律意识亟待提高。这样,利用信息技术,以学生的小调查为切入点,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2.利用信息技术资料的丰富性,开阔学生视野

农村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手头没有太多的资料,上思想品德课大多只能照本宣科,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信息网络具有查找、利用资料便捷的特点,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不管是文字材料,还是图片、数据材料,都可以随时满足大家的需要。例如讲“让我们选择坚强”一课时,我在上一节课预先布置了一组作业:(1)收集并列举凭借顽强毅力终使学业、事业成功的名人及身边普通人的事例。(2)收集一位我国大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名言。(3)整理1~2位当代青年创业成才的事迹。这些作业都由学生在业余时间完成,改变了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发展了其搜集信息的能力。在具体讲课时我先利用Storm Player播放课本上的《保卫黄河》,雄壮的歌声马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听过歌后,我给学生讲述了冼星海在艰苦条件下自强不息的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接着我又播放了一首刘欢演唱的《从头再来》,MTV的画面真实传神,充分展现了歌词所表达的内容:“我不能随波逐流,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累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感人至深的歌词与旋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经过教师步步引导,学生终于明白:一个人只有具备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才有可能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农村思品教学的整合亟待突破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农村思品教学的有效整合,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不可否认,我们也一直面临诸多的困惑与挑战。

目前,农村学校建立校园网的还不是太多,许多学校甚至没有多媒体教室,现代化教学硬件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继续教育培训流于形式,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比例甚低,有些虽然能运用多媒体教学,也往往徒有其表,成了简单的视听播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缺乏创新,形式与内容脱节,有的选择歌曲、新闻片段或录像片段等,形式是新颖的,可往往与教学内容联系甚少;教学缺乏深度和广度,多是教师对情境材料做一一对应的解释,结论肤浅,拓展不够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积极地思考并应对。

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现代教学技术

现代教学技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冲击和影响日益深远,其重要性日益彰显。《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纷繁复杂、重复的计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数学活动中去。”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现状分析

目前,学校里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等工具一应俱全,却一直难以发挥作用。数学教师也只是偶尔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课堂的容量,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有的数学教师不愿或不能在数学课堂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于繁琐,相对而言,使用的性价比太低。二是现代技术如PPT等介入课堂教学,教师会习惯性以点击鼠标代替板书,课堂的信息量会很大,学生没有反应过来就进入到了下一个版面。因此,有了现代技术后的课堂教学,大多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是大部分教师不能很好掌握制作课件的技能,特别是中老年教师,没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课件制作很难独立完成,对数学的特殊符号和图形难以很好掌握应用。四是数学的教学内容决定了不是都能使用或能很好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中学数学的很多内容并不能像几何与函数那样涉及图像与图形的教学。因此,一些教师认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具优势,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作用也不大,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意义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篇10

关键词:艺术设计  教育  构成艺术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对现代设计人才要求的高起点、批量化,使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尽快为社会提供现代艺术设计人才日益紧迫。但中国现实的艺术设计教育状况,又十分令人难以满意。纵观全局,要想使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达到比较完整,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而构成艺术是任何艺术和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部分,它存在与一切艺术和设计的任何角落,也是世界各高等院校该类专业不可或缺的核心课程。

        一、构成艺术的发展和现状

        构成艺术是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 是现代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训练学生如何利用元素进行美的创造, 研究如何运用和掌握形式美的构成规律等的重要课程。构成设计的观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开始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活动,无论在绘画还是设计中,都主张以抽象的形式来表现,放弃传统的写实,这种观念经过俄国的构成主义,风格派,以及在造型设计中影响最大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不断完善、发展,逐步从新的思维方式、美学观念建立起一个新的造型原则;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也随之发展成为现代教学训练的基础。

        在国内,构成设计从最初的由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组成,发展到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和光的构成为主要内容,并加入了新的时代设计元素多媒体与电脑技术的运用。

        二、艺术设计教育中构成艺术教学存在的误区

        1.不重视构成艺术课程中的交互性知识

        点、线、面、体、色、光、材料是抽象构成中最基本的元素,其中任何一个都能构成单独形成审美的造型。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相互综合构成容易营造出更具美感的形态。这一点应该是教学中的关键所在。但是通过对毕业生知识结构调查分析,这一点并没有在课堂上被教师所重视。产生这个误区主要归因于现行的教材存在薄弱环节,授课教师对抽象构成的知识掌握不全面、不深透。

        点、线、面、体、色、光、材料元素也是我们使用频率最多的几个元素符号,倘若其中一个知识点掌握不完整,必定会限制构成创作在一定范围的 “自由度”,增加构成设计的难度。学习这些元素不仅是构成的基础内容,还是不同构成之间相互支撑的条件,满足了这些前提条件才能谈及下一步的实际应用,这就是学习构成学的主要目的或称为专业设计的问题。

        2.不同构成艺术课程中的误区

        掌握构成艺术的理论、技法和实际应用方法是学习构成设计的前提要求,即使简单化的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对比、密集、肌理、空间、群化等平面构成形式,都应该在实现它们的实用性功能之后再考虑体现其审美形式。该课程的实用价值就是构成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教学中,有个典型的错误现象就是:学生以完成作业而练习,不知所用,导致学生厌学。色彩构成教学包含色彩理论和心理色彩创意构成两项内容。

前者讲授色彩的基本规律和基础知识,是理解性的内容;心理色彩构成是创意性训练的环节,追求具有针对性的主题设计。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花费的精力大都在学习基本的色彩原理和“程式化”的构成方法,与应用性设计有关的创意作业在最后一周“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按照授课顺序,学习立体构成是美术类学生接触三维空间造型的第一门课程,同平面、色彩构成相比,立体的空间构成的语言和视角是建立在它们的基础之上,所以要求完成的条件更多更高了。准确地说,立体构成是学习抽象雕塑的理论、方法,但教学中存在着典型的误区,因此混淆了立体构成和“行为艺术”的区别;初学者不习惯用审美法则要求去推敲、比较元素的数量、体量、位置和色彩等因素,常常导致“堆砌式”的组合;综合构成是立体构成的基本特性。广泛地接触材料,是掌握构成应用的关键步骤。

       三、构成艺术教学实践的创新探索

        1.重基础,宽口径

        重基础、宽口径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美国的设计教育改革起步较早,基础课的比例已增至50%,同样日本的设计专业也是注重基础课程的学习,然后才能进入专业课程的进修。而在欧洲的设计院校则不把课程固定在过细的专业划分上,这都反映了人们对设计基础课程新的认识和重视。在我国,很多高校也越来越重视起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设置与改革,更注重对学生设计基础技能的培养和加强。深感这一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2.交流与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的要求是师生交往、同学之间交往及教育者之间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互相促进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比如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中有美术学院的教师都是流动的,通过聘任的时期来掌握和控制,是为了保证艺术教学观念的更新。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例如在构成的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的同时,在通过一些课题的训练提高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达到对知识的再次巩固和理解。平面构成中主要是对图形的构思、组合和分解,从而再形成新的形来达到创造、创新的目的。

        4.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思想的精华,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教师要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更加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三大构成是设计基础,对于今后专业课学习起到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作用。平面构成用在各种平面设计当中,色彩构成提高色彩搭配能力,立体构成主要用在雕塑,建筑等方面。三大构成的学习可以提高整体的审美水平和对艺术的理解。对构成课程的教学如何加强理论与实践要做好以下两方面,一是运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性教学与课程整和为我们基础教学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二是实践出真知。理论教学教授更多的是专业理论,而实践则丰富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经验和学科的知识,培养了他们自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之,作为重要基础课程之一的构成艺术教学实践与探索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科的科学性与专业性,使现代设计的基本观点和教育方向在其教育体系、设计理论实践中更加成熟完善,实现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潇玮.浅谈构成设计课程教学创新[j].艺术与设计,2008年03期.  

[2]赵擂.构成艺术课程的改革与创新[a].广东轻工业,2008年4月第4期.

[3]吴筱荣.走出构成艺术教学的误区—基于当代构成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美术大观,2008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