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校本化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校本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教育校本化

篇1

《意见》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劳动是实现生存与发展的手段,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的身体发育、品质培养和智力发展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体脑结合,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合格的劳动者,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在《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中提出:“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要使劳动进入个性的精神生活,进入集体的生活,要使热爱劳动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成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然而,目前劳动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展,处于被弱化的地位,以致于学生越来越娇生惯养,丧失劳动精神与劳动技能。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勤劳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如果中国人把这个品质丢了,将来如何在世界之林立足?因此,我们必须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重视劳动教育,切实提高劳动教育质量,为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相关课程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劳动技能与素质进行培养的主要途径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课程,以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我们应在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课,并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虽然《意见》已经从顶层设计作出了“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的指示,但是要落实相关课程,使劳动教育在我区切实开展,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制定、完善可操作的具体实施细则,明确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推进办法、课程实施办法等,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让劳动教育开展得更为丰富多彩、切实有效。此外,还要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让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应从小抓起,以减少来自家长的阻力。

其次,结合实际,着眼发展,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教材、场地、设备等条件。在教材问题上,我们要注意考察现有教材是否已经与当前社会生产生活相脱节,是否需要进行修订。江苏、浙江等省份一直坚持开设劳动与技术课程,其教材经过多次修订,比较突出操作探究与实践创新精神。编订教材,可借鉴江苏、浙江等省份的教材编订思想,同时也要注意结合我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多选择符合我区生活实际的素材,编订出能够真正发展学生劳动素质的教材。在场地问题上,一些有较好场地条件的学校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对已有场地加以利用;而缺少劳动场地的学校应积极筹措资金、申请学校用地,建设实验室、实验基地等。学校还可与工厂、农场、商场等合作,解决劳动实习基地的问题。在设备方面,我们需要研究制作、购进能让学生进行实质性生产劳动并且符合3~9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设备,既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劳动的技能和技巧,又要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

最后,加强师资建设,开展教研培训,提高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目前,我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多学校都没有专职的劳动教育教师,且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有待提高。为此,我们应坚持“专兼职结合”的原则,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保证有数量稳定的专职劳动教育教师,一方面可聘请社会上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并应加强对教师的聘任考核,确保他们满足教学的要求。劳动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是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加强教育科研与教师培训是使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教育部门要鼓励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科研,并定期组织专门的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转变落后的教学方法。劳动教育强调实际应用,教师应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教学手段,并注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2

关键词:聋童 劳动 教育

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整个教育事业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有不断的新的发展。这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许多名人大家也都把劳动教育放在了比较高的位置上。高尔基曾说过: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曾说过: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更是把“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说得精确至极。可见,劳动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一、劳动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名言,诸如:麦子、玉米等,学生往往只知其名,不闻其实。而这些恰恰是劳动教育的缺失,重新认识劳动教育,很有必要。

1.劳动教育是矫正和补偿聋童身心缺陷的需要。

聋童的缺陷补偿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替代、改善或恢复受损伤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在劳动中各种感觉器官受到锻炼,其功能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彼此之间经常要协作配合,促进“以目代耳”的代偿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聋童认识活动和智能的发展。在劳动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知识、技能、表象和概念,为聋童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营养。

2.劳动教育是有效发展聋童生活适应能力的需要。

由于聋童未入校前,在家大多数比较娇生惯养,没有劳动习惯,缺乏自理、自主、自治的能力,着眼于他们的未来,为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主人翁的思想,让聋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并通过劳动的教育,可以使聋童在心理上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可以充分地调动他们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聋童自立自强,长大后就能适应社会劳动和家庭生活的需要,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二、多角度全方位加强聋童的劳动教育

1.立足“自我服务”,延伸劳动意识

诸多聋童因为在家中任何事都被父母包办代替,即使这些残疾孩子主动要求做点什么事情,家长也是不敢放手,处处不放心。这种包办代替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思想,没有自发地形成劳动观念,更无劳动习惯可言,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怕脏、怕苦、厌恶劳动的思想。所以,必须先培养聋童热爱劳动的意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才能是劳动成为强有力的教育手段,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如: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在《洗手帕》一课中,可以设计出“洗手帕比赛”,“穿一件自己洗的衣服”,“做一件让妈妈高兴的事”等,活动评比的原则是聋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多鼓励,少指责。这样一来,既进行了劳动知识的教学,又提出了劳动的要求,还能培养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从而达到自我服务的意识。

2.立足自主自自制,掌握劳动技能

聋童从小参加劳动,是为了使聋童掌握日常生活所需的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可以使聋童初步熟悉各种简单的劳动工具,获得初步的生产知识和技能,为将来从事复杂的生产劳动做好准备。

班级劳动是训练聋童一定劳动技能的途径之一。每周一学生返校后和周五离校前,组织学生进行班级大扫除。擦玻璃窗是大扫除的重要环节,学生开始不知用什么工具来擦,觉得湿抹布擦玻璃窗当时显得很干净,他们不知道等水干后玻璃窗就成了“大花脸”。针对这种情况,我不仅教给他们用废报纸擦玻璃窗的方法,而且向他们解释为什么不能用湿抹布擦玻璃窗的原因,并且进一步告诉他们湿抹布不能擦电器,容易触电等生活常识。同时我注意在劳动教育聋童开动脑筋想办法,怎样把事情干得更好更巧妙,更节约时间。没想到在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家长欣喜地告诉我,她的孩子在家看见她用湿抹布擦正在使用的电视机时连忙上前阻止,还告诉她这样会被电死的,家长明显感到孩子未入学前连扫帚都不知怎么用,入学后学会了不少劳动的知识,实际动手能力也增强了。

3.立足校本实际,培养劳动习惯

让聋童参加劳动最重要的是养成劳动习惯,劳动习惯主要是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和形成的,小学年龄段是形成聋童良好劳动习惯的关键时期。

组织班级劳动是培养学生自觉劳动习惯的最经常活动,通过严格的劳动纪律,可以让聋童养成劳动的习惯,养成对工作的责任心。他们的劳动习惯一旦养成,人也相应勤快起来。

篇3

特色学校的创建和发展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发展和生存的需要,是优秀校长必须研究的课题。校长对于特色学校的创建与发展的作用则表现在重设、深化、推动、生发、维持等几个方面。不同学校关于特色学校建设的基础和现实情况都不尽相同,有的须要重设,有的须要在已有的基础上深化、推动、生发,也有的是“萧规曹随”,只须要维持。究竟从何入手,校长应在调研的基础上作出判断。这一点对特色学校建设来说十分重要。校长视野的高度则制约着也促进着校长对于特色学校建设的一系列问题的认识和把握。

一、校长视野的开阔性――以着眼于现实的人才观确定特色学校的育人目标

特色学校建设育人目标的确立对学校发展始终起着风向标的作用,而育人目标的确立,校长应有开阔的眼界,即放眼全球,了解和把握当下世界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潮流,又要兼顾国情,校情。

立足世界――学校要培养世界需要的人才。从美国劳工部21世纪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显示来看,美国对人才的要求是比较全面的,既有对听、说、算、写这些基础能力的要求,也有对动手操作能力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更有对人格品质及良好人际关系的要求;从德国对公务员的选拔标准来看,提出了8个方面的选拔要素,其中书写、表达等方面要求100%的正确,否则有损政府机构形象;一个NBA巨星球员所具备的条件也超出我们的想象,不仅要有细腻的技术, 顶级的身体 ,良好的球感,还要有不俗的视野,高球商,坚韧不拔的求胜心。

从中,我们看到了先进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他们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再学习型人才。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要目中有人,要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不是把自己的责任窄化成传授知识。

立足中国――育人目标的确立要符合国情。作为校长,要具备准确把握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能力。“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教育方针沿用至今,明确回答了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 等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与结果都存在着突出问题,教育发展的结果是――人的数量和质量发生矛盾,总量大,但结构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学校的育人目标与教育方针之间存在偏差,定位不合理。很多学校的育人目标不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而是将目光盯在了“专门人才”,甚至“拔尖人才”上。结果是眼高手低,出不来杰出人才,也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劳动者。

立足学校――育人目标的确定要适应校情。育人目标要落地,才能生根。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学校也有不同的实际。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的劳动教育开始于1958年,坚持了半个多世纪。但如果只停留在早期养鸡喂兔,种地摘果上,就会被时代所抛弃,所以历届学校领导班子都无一例外地自觉担负起传承与发展学校特色的使命。现阶段确定了“立学焕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人生底色”这一育人目标。“立学”指立足于学习,以学而立,“焕新”即出新、立新。“立学焕新”就是要培养会学习,能创造的人。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这里的“底色”是全面发展的底色,而不是单一的底色。为了落实好这一育人目标,学校将其分解为“五好”标准,并且制订了与之相适应的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及关注学生特长和潜能的《“立学焕新 百花竞春”学生评价体系》。

二、校长视野的前瞻性――以指向未来的办学观把握特色学校建设的思路

教育的后效特点,要求校长办学的思考要有前瞻性。华人首富李嘉诚超人成功的秘诀在哪里?为何在太多企业家轻易断送前程的同时,李嘉诚却几乎碰不到“天花板”? 当《环球时报》记者访问他时,他轻描淡写地回答:“其实很简单,我每天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5年、10年后的事情。”他给我们的启示是,成就任何一项事业,都必须超前思考。如果你不站在今天思考明天,那么,你的明天就会停止在今天。校长的办学观的提出要站在未来的高度上,一经提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不会被淘汰,不会落后。不是现在时,而是未来时。校长的办学观是围绕着如何办好一所学校的一系列核心问题的理性思考,主要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办学校?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这些问题就是指导办学实践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

学校在形成办学理念的时候,要尊重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积淀,以超前的眼光审视学校的现实和社会要求以及未来的发展,并将其与特色学校建设融合起来,以免造成办学理念与学校特色各不相干的结果,最后将特色学校建设变成了开展特色活动。

在学校未来的办学观的指引下,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的特色学校建设思考并回答了这些问题:

办学理念:立学焕新,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回答为什么办学,办什么样的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一致。)

办学思路:劳动育人,文化立校。(回答了怎样办学校。)

校训: 日学,日省,日新。(回答了师生怎样做。)

以指向未来的办学理念把握特色学校建设思路,可以让特色学校建设过程少走弯路,防止迷失方向。

三、校长视野的深刻性――以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实施教育行为

校长视野的高度不仅体现在开阔的眼界,超前的眼光,还在于对当下教育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尤其是对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问题的把握。办学为学生而办,那么,办学的核心问题即促进学生发展的问题,即促进学生素质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所以,特色学校建设的每一项策略,每开展一项活动都要坚定不移地落实我们的育人观,都落实在育人目标上,育人理念上,这就体现了校长视野的深刻性。

从学生角度考虑,基础教育要为学生奠定怎样的基础?一方面要为学生能满足个人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一方面要为学生能满足未来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奠定基础。前者是人性内在的自我需求,后者是社会客观发展对人的外在要求。两者均要考虑。协同发展是人的真正发展需求。因为现在的学生处于信息化,多元化时代,他们是“文化中的人”,是“关系中的人”,是“世界中的人”,也是“成长中的人”。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特色办学中应注重以下问题。

首先,要创设以生为本的成长环境。教育,是一种影响,是环境的影响。环境是育人的重要资源。在学校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更多的表现为宽松、和谐、民主的育人环境。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围绕着“劳动育人”特色办学,创设了两种育人环境:生态环境和常态环境。在立新校园里,有两个微型的植物园,那里有生长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杏树,和各种蔬菜、农作物、花卉;除此之外,还有插花室,无土栽培室,陶艺室,木工室,烹饪室,废旧电器拆装室等6个活动室供同学们观察和开展实践活动。这六园六室即是劳动育人的生态环境。学校一年四季,将劳动教育内容纳入校本课程,常年坚持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劳动育人的常态环境。

篇4

------2019-2020第一学期年唐家墩小学学校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年,全体唐小人凝心聚力、砥励前行,留下了一串串奋斗的足迹。学校坚持“同真教育”的办学理念,探索“真爱育人 润泽心灵”德育教育模式,构建“真知启人同,情智共生”本色课堂教学模式,孕育并开发德育、智育、体育校本课程,使学校成为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摇篮,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家园。

一:常规常在自然向上创新提升向阳生长

1、读书积淀文化,书香润泽校园我校围绕“阅读启智

翰墨飘香”主题,创设同真书香文化,结合“红领巾阅读计划”推广品牌活动,不断推进深耕阅读工作,主要从营造氛围、特色课程、社团活动、拓展传承、亲子体验和激励评价等方面入手,大力倡导“悦读启迪智慧,书香润泽校园,读书积淀文化”,为师生和家庭的精神成长构建一片理想的文化沃土。(1)置精选书目,创书香氛围建筑同真阅读长廊,学生可以在长廊驻足阅读。学校开设“红领巾邮局”阅览室,精选书目,重视质量,每月更新,配有诵读教师、学生局长管理,引领导航。开设红领巾图书角、绿色流动书吧,班班都有“读书角”,学校每学期持续为各个学段班级添置适合的图书,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简单易读的儿童绘本、经典传承的传记小说和感悟人生的名家散文。我们让学校每一个角落都有文字的影子,每个班级充满文学气息,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2)展社团风采,培书香素养学校以“展示个性、培养兴趣、拓宽知识、开发潜能”为宗旨,成立了“三青鸟文学社”和“棒棒唐之声”广播社团,为孩子们搭建文学熏陶和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孩子在经典中感悟文学魅力,在品读中领略语言的丰富内涵,突出听、说、读、写、演、思的训练。(3)润经典无声,诵四季书香四季读书节感悟一年四季的变化共分为春、夏、秋、冬四个主题,全校师生、家长共读共赏。暮春时节,开展了“诵读千古文 争做博学少年”春季诵读活动;欢乐一夏,开展了“跟着课本游中国”假日读书活动;丹枫迎秋,开展了“漫步金秋书海之棒棒唐朗读者”读书活动。让孩子在季节中感悟生活,让书声成为校园里最动听的音乐,让书香成为家庭最芬芳的味道。

(4)重激励评价,拓书香留痕

“你读,他读,我也读”是一种氛围,老师的示范阅读有着强大的磁力,孩子们有了个性见解。“你写,他写,我也写”是一种衍生,老师的创作引领有着巨大的魔力,孩子们用稚嫩的文笔续写学校特色魔幻小说《龙族精卫》或是创编属于自己的童话绘本。假日里制作阅读计划,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共同经历着书籍带来的喜怒哀乐;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DIY个性书签,完成“幸福阅读卡”,在写写画画中总结读书收获,享受美好的亲子时光。结合“书香家庭”、“书香班级”等评比,使亲子共读和师生共读更有力量。

2、匠心点亮童心

劳动创造乐趣学校推行润心劳动教育,采用“学劳结合”结合的方式,劳动教育作为育德、育智、育美、育体的一个重要载体,让劳动服务生活。

(1)垃圾分一分变废为宝,让劳动创意生活

①创意DIY之最美小盆栽同学们的创意DIY

萌翻小盆栽无限创意绽放异彩。有用废旧物品裁剪成漂亮的花盆;用彩笔、泡泡泥等材料装饰花盆、种上喜欢的小植物;用小泥人、小卡片装饰花盆,插上了写给老师的祝福卡,提前将手工小盆栽作为教师节礼物送给老师。各班同学将亲手制作的作品集中摆放在展台,参与活动的同学还可以领取一张唐家墩小学新学期劳育星抽奖券,参与开学典礼抽奖环节。

②创意DIY之变废为宝我最棒本学期学校开展了“践行环保新时尚,变废为宝我最行”的垃圾分类教育实践活动。全校33个班1400多名用破旧床单、废旧报纸、布头等材料剪成“环保球”,收集牙膏盒、喜糖盒、鞋盒做成“超酷机器人”,用废旧材料制作的纸盒作品变成了课本剧的道具,用废弃的玩具和饮料瓶制作了机器人吸尘器和电动小火车,孩子们制作的“纸质花瓶”装扮校园书吧,五年级6班的胡宁同学发现教室窗台上的花容易因忘记浇水而枯死,就进行创意科技制作,利用废弃的可乐瓶和导管发明了一个智能浇花器。我们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本领。

(2)别样年级技能争霸赛,让劳动提升生活学校以别样的方式在六个年级开展不同主题的“生活小达人”劳动技能赛。一年级“我的书包我做主”整理书包能手赛;二年级“我的小手真能干”自理能力大比拼;三年级“自己动手为书本穿新衣”巧包书本技能赛;四年级“一针一线小绣手”为纽扣安新家;五年级“小小厨房,大大创意”厨艺显身手;六年级“巧手弄芳华”手工花艺创意赛。孩子们在劳动中创造乐趣,在劳动中放飞快乐。

二:打造同真教师团队 丰盈同真课程

润泽情智课堂在“同真”理念引领下,学校进一步厘清课程与学校学生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努力构建“同真”课程体系,积极探索课程建设的路径和方向。并围绕“立足课堂,提升素养”的主题,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和校本研修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教师专业成长。

1、推进课题研究

构建“同真”课程体系在省“十三五”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本色教育研究》的引领下,继续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本色教育学校课程体系架构”的研究。

学校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构建了五星校本课程和GBTI班本课程,开设了《力翰科学》、《航模科技》、《音乐剧》、《英语剧》、《啦啦韵律操》、《快乐足球》、《琼声合唱》、《创想绘画》等41个特色项目,全校87%的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高。

2、关注学科素养

磨砺“同真”教师团队(1)同读教育专著,提升文化素养。给教师赠送书籍,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活动,加大阅读感悟的分享交流力度,真正引导教师与学生共读经典同背经典,陶冶情操,涵养性情,专业化发展的同时生命品质得以提升。读书分享会让大家共享美好阅读时光,点燃了读书激情,营造了书香校园。(2)加大培训力度,丰富研修形式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体系,坚持把培训、教研和教学改革贯穿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研格局,做到人人参与,立足课堂,以研促教,以教带研,边研边教,大家共商学情,讨论学案,展示成果,传递信息,培育专业精神,发展专业能力,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积极构建特色鲜明的校本教研体系。(3)坚持接龙研课,提高学习效

率语数学科教师以年组为单位,以小切口的研究主题为载体,进行“说课——上课——研课再上课”的接龙研讨,让不同观点的碰撞、不同方法的比较,实现相互学习、彼此促进、资源共享,达到以“课例”研究推进教学的成效。

4.(4)携手结对共建,促进均衡发展与学校结对共建的小学教研室段娟老师,4次来到唐小给予指导。课堂导航、教师沙龙、专家讲座多种形式的研修充分调动起老师们的研讨热情,全体数学教师更深刻地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学校季萍老师在活动中表现出色推选在全区执教研究课《解决问题》获好评。

2019年11月21日,余莉华副校长执教《独领的古代技术创造》一课,斩获《湖北教育》第一届“教研名师”称号。2019年11月,王萍老师获江汉区首届诵读名师提名奖。

2019年10月,学校承担的“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同真教育’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通过总课题组专家鉴定,圆满顺利结题。2019年12月,我校数学教师乐建红、陈静、韩凤参加编写的《魅力数学》正式出版。余莉华副校长、陈丽娟老师的文章刊登于2019年08期《湖北教育》。三、常抓安全工作,为师生保驾护航

学生安全教育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是保证学校其他一切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力求做到安全工作“人人有责、时时有责、处处有责”:

1、期初利用开学典礼对学生上好安全第一课,按要求配备了保安人员,学校实行全天24小时封闭式昼夜值班制度,学校重点、要害部位配置安装了摄像头等监控设备,实施了全天24小时监控管理,做到了人防和技防的有机统一。

2、利用周会、班会、队活动、活动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采取板报宣传、宣传册、张贴标语、举行主题班会、安全报告会、应急演练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火、防震、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并为每位班主任和每个班级印发了《校园安全“十六”防》的宣传册,使之安全教育常态化。

3、我校把定期召开家长会作为一个长效机制,本学年成功召开了两次校级家长会及校级家长委员会议,印发“告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家长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

三结合教育网络。此外,学校不定期对学生所带的利器,刀具进行检查清缴,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强化治理,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4、学校每期以校为单位进行多次防火,防地震的安全应急演练,学生在应急演练活动中提高了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保障。

5、学校积极配合防疫部门对学生进行体检和预防的工作,杜绝流行病在学校发生,周末请卫生防疫第三方到校对各个教室进行消毒。

四、加强后勤服务,为学校工作提供保障

1、每学期初及时发放了办公用品;检修了楼梯道和各教室照明设施的情况;

维修了学生损坏窗户玻璃;及时修剪花草树木;做好开学典礼和校内运动会的准备等。

2、对各办公室、各班级的财产和物品进行核查并登记入册,落实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篇5

关键词:寄宿学生;健康成长;校园活动;个性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43-01

(1)亲情隔绝,家庭关爱缺失直接的亲情交流太少,缺乏父母和亲人的关心爱护,无法满足更多亲情关爱的渴望,学生在校期间会有失去家庭的感觉。(2)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寄宿生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原来的走读变为寄宿,儿童过早进入集体环境,提前接受独立生活,失去了平时父母的依靠依赖和保护帮助,"与世隔绝"的生活空间让他们感到茫然无助。(3)严格的制度管理和量化考核,束缚了儿童的天性和个性发展。寄宿制学校的各种制度、细则、守则、公约、正统化的检查评比等,在一定程度上使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走向生活的规范化,但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温情式的关爱少了,人性化的东西少了,教条刻板的管理代替了人性关怀,纪律约束代替了引导纠正,使原本就很紧张的寄宿生活变得更加凝重严肃。(4)学习应试教育成为主导,校园生活没有校本活力和生机。陈旧枯燥的课堂教学,大量的作业练习,反复进行的考试排榜,使寄宿学生产生了厌倦和畏惧心理。除了学习之外,寄宿生的课余生活也是单调,洗漱、吃饭、游玩、睡觉等简单乏味的过程周而复始,多余的精力得不到释放,沉闷的课余生活使学生的个性天性得到了抑制,学生在精神和情绪上得不到振奋,从而厌恶校园、老师,厌倦学习生活。

其实,农村寄宿制学校还是有很多优势很多资源是可以加以开掘利用的。首先,农村现行的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体制,通过改造建设、兼并整合,集中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和义务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各种配套设施比较完善。教师队伍得到优化,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得到提高,师资的数量和质量能满足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其次,由于规模扩大、集中统一,为学校在人力财物、时空等方面的管理提供很多的便利,使得学校在管理手段、管理方式上可以更加灵活更加有效,管理能力和质量上会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寄宿学生二十四小时都生活在校园,集体生活、集中学习,充裕的时间只要合理安排合理利用,这是家庭教育无法替代的和超越的自然优势,不仅会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还会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成长进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何利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资源和优势,实现优劣转换,营建和谐快乐健康成长的寄宿生乐园,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发展,笔者提出三点建议,以供商讨。

1.营造家庭氛围,融入家庭关爱

让学生幸福快乐的生活在校园之中,使之融于家庭亲情氛围,弥补亲情缺失,忘却忧郁焦虑。让制度少起来,让温情多起来。家庭元素的构建来自多方面:教室里,老师如父母,多一些爱心、热心、关心、耐心,多一些鼓励肯定和支持帮助。教室不仅是求知的场所,更是育人的摇篮,老师不仅要关心学习,更要关心生活,关心身心健康,用老师的爱心引领代替冷漠训教;用亲情关爱消融学生的紧张恐慌;生活区和管理员应成为长姐长兄,指导学生建立一个个富有特色的个性化的温暖小屋,帮助学生打造一个个温馨可爱的充满生气的团结小家,教会学生自理自立,引导学生自信自强,进行心理疏导,为寄宿生排忧解难;宿舍里,学生之间变成兄弟、姊妹,共同讨论本宿舍的规划目标,一齐建设个性化宿舍,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互相理解、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逐步建立情同手足的亲情关系。

2.优化课程设置,倡导个性化学习

单调的刻板式的以语、数、英为绝对主导的课程设置和教学,长时间的课堂学习,不断地考试排名,不仅让寄宿生讨厌和反感,也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寄宿制要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师资、设施、时空等优势,完善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实现特色教学、特色教育。首先,学科设置不仅要语、数、英,其他的要按国家要求的开齐开全,更重要的是要向体音美等艺术课程和心理健康课程倾斜。学校要开发建设好适合寄宿生学习的校本课程,使寄宿生爱学乐学会学。其次,合理安排利用教学时间,改变学习形式方式。课堂教学不能过长过多,改变早自习晚辅导集中授课的方式,早自习可以变成晨读和晨练,下午某段时间可以进行自主选择性学习,如选择电脑、体育、绘画、唱歌、舞蹈、书法、讲演等寄宿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晚辅导可以多安排一些个性化学习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多给寄宿生创造机会,如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等。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最好的方式,老师可以向各小组布置学习研讨内容,也可以各小组自己创设研究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小组成员共同研究、探讨、发现,寻求解决办法,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篇6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训中培养教师,激发参训的动力。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第三,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培训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训活动的考察类似于考勤,只要参加就行,参加后只要上交规定的“作业”即可,不管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使校本培训失去了吸引力。应让教师参与到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培养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1.

[4]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5]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8.

[8][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鸣.校本教研实施方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3-257.

篇7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级部工作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四质工程”为引领,按照学校工作计划的总体部署,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成就师生的梦想”为使命,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深化德育教育、课程改革,开展品格教育,实施班级小组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实践“学练评讲”教学法,认真开展“九个一”相关活动,构建团结、和谐、进取、幸福的教师团队,打造文明、有序、健康、活泼的学生集体,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4-6级部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五育并举,扎实开展24品格教育,培养学生优秀品格。

2.抓实班级小组管理,建立学生个人积分制,开展积分换心愿活动。

3.全力抓好安全教育,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校园零事故。

4.开展“九个一”活动,抓足球、羽毛球、篮球组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5.抓教学常规工作,坚持巡课制度,进一步规范“学练评讲”教学法、 “双语课堂”,努力提高各科教学质量。

6.抓实常规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问题研讨、公开课等,形成互帮互助氛围,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骨干教师。

7.五年级开展主题实践研究活动,加强学生劳动教育。

8.加强六年级管理,注重优生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小学毕业班质量。

三、具体措施

(一)德育方面

1.开展品格教育。重视“五育”教育,扎实开展24个品格教育,本学期先后开展“爱国—尊重—勤劳—智慧”品格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品格教育活动,把每一个品格化作问题(主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在参与中感悟、内化,各班教育过程资料以手册的形式呈现。同时,抓学生文明、有序、爱护环境卫生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开展学生食堂帮厨、校园卫生打扫、家庭今日我当家等劳教育活动。

2.实施小组管理。各班充分发挥班级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开设“积分银行”,建立班级个人积分榜,按规定进行积分换心愿的奖励活动;注重对班委干部的培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打造文明班级。

3.强化家校共育。学期初中末共召开三次家长会,一是通过学校统一组织的家长讲堂,提高家长正确教育子女的能力,促进家长关注孩子的思想行为的变化,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教育孩子。二是级部统一召开部分家长会,对孩子表现较差,家长关心不够的家长开会,进行交流沟通,让家长清楚自己孩子的真实情况,明白自己的教育态度及方法对孩子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共同商议改变提高孩子的策略,确保每个孩子在校不掉队,变得更优秀。三是班主任根据班级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通知家长到样沟通交流,达到家校共育的作用。

4.开展“九个一”活动。按照学校总体安排,开展校园读书周活动,每月必须读一本好书,家长与孩子同读一本书,写摘抄笔记,背诵经典句子和段落,读后写读后感,结合读书成长册,各班每月最后一周开展一次阅读分享会。本学期开展古诗词诵读展演活动,充分展示学生风采。开展班级足球、篮球联赛,上好羽毛球课,开展好节目展演活动。继续开展宿舍文化创意大赛、叠被子大赛,落实“六化管理”,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5年级开展综合实践主题研究活动。

(二)教学方面

1.严格教学常规督查。加强跟踪听课,规范教师课堂,按照“学练评讲赛”的方法,使用双语教学,实行课堂小组竞赛积分。作业全批全改,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辅导,注重学科检测,并认真分析总结。注重学生作业的书写规范。级部管理小组每周不定时至少两次到班听课,每月进行一次教学常规督查考核,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公布,抓实教学常规工作。

2.开好常规教研活动。每周在学校教研组的统一安排下,扎实搞好常规教研活动。备课组提前分好工,教师通过个人备课,组内研讨,形成教案,教师共享。在个人使用教案前进行个性修改,课后写好小结或反思。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每周一位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在组内进行研讨,并形成资料。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教师上好公开课,讲课教师提前备课、磨课,组内教师参与听课指导。

3.探究“方案教学”。方案教学的特点是主题、课程活动内容进行的方向、方式、时间长短,几乎完全来自于孩子的构想,而不是老师预先准备的。老师必须积极地鼓励孩子透过口语、肢体、艺术创作等表达或表现自己的想法感受,敏锐地观察孩子的兴趣、能力、反应,并深入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旧经验,协助孩子拟定、执行、评估、修正学习计划,从实际观察、探索、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建构新的概念。

4.抓小学毕业班质量。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成绩将代表小学的教学质量,因此抓毕业班质量,争取我校本届小学毕业考试质量居全县第一位。开学召开毕业班教师会议,定计划,鼓干劲。召开六年级学生会议及家长会,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努力提升学业成绩,争取家长的配合教育,同时做好我校下届初一生源保卫工作。

(三)安全教育

1.充分利用班会课进行安全专题教育,每天放学前给学生强调安全;利用黑板报、手抄报进行安全教育。

2.开学时各班进行特殊家庭、特异体质、特殊心理学生的摸排工作,把特殊群体学生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援助与辅导,关注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关注生命健康。

3.班主任每天入学时间清点学生;各任课教师每节课课前清点学生;课间楼道值班教师准时到岗;教师每天早晚主动询问住宿生的异常情况;生活教师每天通过观察、询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状况,夜间巡查2次,有记录;晚自习后教师带学生回宿舍,和生活教师进行对接;对受伤及重病学生及时送医,对生病学生(不严重者)第一时间告知家长(有短信为据)。

篇8

我国从21世纪初期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说顺应了这一趋势。“技术”成为高中新课程方案中单独设立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新课程方案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在普通高中引入技术教育内容,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中,技术教育并没有引起真正而广泛的重视。由于历史的原因,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教的短板。

作为一所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台州市第一中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新路径。自2010年以来,学校依托仅一墙之隔的椒江职业中专的教育资源开设“职业技能实践课程”,“试水”普通高中职业技能教育,开创了普职优势资源整合实施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崭新模式。

一、普职资源整合的动因

普职资源整合,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机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以实现普职学校的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实施此项活动过程中,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建立结对关系。其中,职业学校负责向结对的普通学校无偿提供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图书馆,为普通学校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条件,为普通学校师生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解读、职业意识培养、特色专业介绍活动,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和必要的教学设施。此种普职资源整合源于台州一中开展的“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是台州一中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以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高一学生为对象,安排4天时间在职业中专集中进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学习。活动过程如图1所示。

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与发展,该活动已逐步向规范化的选修课程体系发展,派生出多个项目设计类和学科拓展类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师资配备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从新课程以及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角度分析,台州一中尝试普职资源整合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它包括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职业技能、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故必须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由于高考的压力和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学教育,而对于技术教育则相对忽视,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技术教育课程,也往往理论讲得多,动手做得少,“应试”痕迹非常明显。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机会和实际技术体验,学生难以将技术课程真正学好,并且导致了动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实验会考时发现,有些高二学生竟弄不清螺旋灯泡(或卡口灯泡)的两个接线端在哪里,能自己连接或修理家庭照明电路的学生不到5%。这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职业高中虽然在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教育目标、生源基础等方面都与普通高中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它注重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教育模式。借鉴职业高中的技术教育经验,无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捷径。

(二)为了在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择业观、职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不少学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和应对考试上,几乎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认知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什么是职业、对各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这会导致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时迷茫、不安,更谈不上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职业了。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学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在开设职业技能课程方面,职业高中拥有如专业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备的实践教育资源优势。普职资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认知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的路子,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个体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全方位的特点。但一直以来,普通高中“一切为了高考”的倾向十分严重,“千校一面”,缺少办学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质化的格局。普通高中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模式与学生、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普职资源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良好的技术知识结构,娴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探究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设性的批判和创造力,其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技术课程应能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批判和创造欲望的良好载体,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批判思维得到有效开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间的合作,将职高的一部分专业技术课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尝试。

二、普职资源整合项目与课程的开发

普职技术教育资源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普通高中,台州一中拥有大量的理论教育资源,但是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资源设备却相对较少。椒江职业中专则拥有大量的实践教育资源,从专业设置来看,有数控、化工、电工与电子、机械加工、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专业;从专业实训设施来看,有数控机床、电工电子实验室、机电一体化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等。这些实践教育资源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相关学科构成了普职资源整合项目,比如:通用技术、物理课程可与电子、电工、机械等专业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了以上各专业外,还可与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整合。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项目的基础上,普职两校合作开发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如电工技能、钳工制作、电子商务、企业网站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动画制作、计算机安装与维修、汽车实用技术、快乐数控、局域网络搭建、艺术手工、创意广告设计等。这些课程突出了技术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授课教师以高级技师、高级工、技术能手等具有专业技能强项的职高师资为主,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弥补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不足。与此相应,两校建立了菜单式与自主式相结合的选课机制,为学生提供每周4课时、一学期40课时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菜单,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报名自主选课,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实施。

两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发小组、实施与评价小组、审议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完善选课、学分认定、档案管理、教师考核、课程评价等管理制度,以确保普职资源整合的顺利开展。

三、 普职资源整合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相关问题探究

普职资源整合为普通高中更好地开展技术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比如,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普职资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什么,等等。这是保证普职资源整合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职资源整合中必须理清以下几组关系。

(一)“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劳动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通高中进行技术教育的主导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响依然十分强大。所谓“劳动技术教育”,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不可否认,所有的技术都是各种形式的劳动的技术,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附着一定程度的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重合相通之处。但是,历史上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体验的教育,基本上属于德育范畴,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术”因素,也大多侧重于简单技能的培养。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产劳动教育的阶段,其范畴应包括技术本质、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环境等技术发展理念。我国高中新课程方案中不再设“劳动技术”科目,而设立“技术”领域,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技术教育”提倡的是一种思想,要求学生理解: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技术的发展,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而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创新。这种认识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学习、生产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症结,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普职资源整合最大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普高学生敲敲打打练技术提供场地和资源设备,也不仅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树立起劳动的观念,而是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技术体验,更好地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技术探究能力、反思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术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果离开了这个立足点,普职资源整合就将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据。

(二)“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由于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常将科学和技术混淆起来,这就容易导致误解,似乎科学与技术是同样的事物,技术教育存在于科学教育之中。实际上,科学和技术在本质上并不属于同一个概念。“科学教育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从而使科学态度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2]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实施。但是,科学和技术又像一对连体双胞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构成了当今多数技术产品的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又为科学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独特品性。一般来讲,前者具有认识功能,后者具有应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术教育而言,它是一个既要动脑构思、设计,又要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将高中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的试验场;是一个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技术原理和工具手段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技术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于技术过程、方法和常见的技术设计、结构等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眼光,形成技术思维。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注重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则严重滞后,这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职业技能课程留出了空间。如果不能认清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独特品性,就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普职资源整合对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意义。

(三)“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即传授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不是以传递原理性知识为主,而是以传授技能、技巧、技术性知识为主。由于技术与职业的紧密联系,技术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标志,因此职业教育也常被称作职业技术教育,但它的目的是应对职业的需要。虽然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也具有职业入门教育的意义,但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即它不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为了掌握专业技能或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更不是为了学生就业,而是要通过普职资源整合这个平台来转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学习模式。“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它着力发展的是以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劳动’或‘技能培训’为主要取向的目标模式,以全新的内容体系实现了我国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1]一方面,要通过“做中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成就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找到生发学科兴趣的研究点。因此,普职资源整合不能单纯地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械地叠加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普职资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互动,打通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特品性。作为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独特知识领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而是要发展学生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技术素养,以便为将来进入技术的社会做好准备。虽然在普职资源整合中也渗透了劳动意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可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最终的目标在于通过这个多元化的技术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术经历和技术体验,并以此为台阶促进他们技术思维的发展和技术素养的提高,而这正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篇9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团结、教育、引导少年儿童的核心职能,深刻认识和履行新的历史条件下少先队工作的根本任务;以体验教育为途径,以行为规范为突破口,围绕“百川文化”创新开展各项少先队活动,努力培养“专注、快乐”的七彩水娃。

二、工作目标

重学习 强队伍 促规范——加强队干部的学习,进一步规范少先队组织建设和各项常规工作。

用阵地 重宣传 成氛围——充分使用阵地,挖掘校园中的真善美。

重落实 求创新 活品牌——围绕“百川文化”,创新开展各项活动,给孩子们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

三、主要工作

(一)重学习 强队伍 促规范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聘请顾静、钱秋霞、唐敏洁分别担任低中高年级段大队辅导员,平时在工作中互相切磋、互相探讨,出谋划策,探讨各项活动,使得开展的各项活动真正融入孩子们的心灵。

2.加强队干部的培养

从规范选举,轮换制度,队干部例会,能力培养,岗位评价这五块着手,使队干部的能力得以锻炼并提升。融入培训,凸现规范,力求把少先队队干部例会做出特色,成为大、中队干部交流信息、互通有无的常规信息平台。大队部首先在大队委员例会中实行四“有”特色例会:

有内容可倾听——听常规的任务布置、活动实效反馈。

有话题可讨论——对新的活动主题、方案进行充分讨论,提炼亮点、丰富活动整体效果。

有任务可挑战——组成若干小组,取长补短团结协作,为大队部提供各中队少先队工作第一手信息、民意民情。

有东西可学习 ——在例会中进行“课堂化”尝试,固定“5分钟学习时间”,固定培训内容,初步形成我校少先队校本课程。

(二)用阵地 重宣传 成氛围

1.橱窗栏——更新校园橱窗栏,多展示学生的活动,多展示学生的荣誉,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有种自豪感,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

2.水娃电视台——本学期将组建水娃电视台团队,培养摄影、采访小能手,放手让学生发现校园中的真善美,积极记录校园中的点点滴滴。

3.校园游学活动——组织校园半日游学活动,在游学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学校景物蕴含的深意,了解百川,唤起他们的爱校情感。

4.形象大使新鲜出炉——选出班级中的“思思”“源源”,再选出年级中的“思思”“源源”,发挥“思思”“源源”形象大使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他们,展示学校良好的学生面貌。

5.水娃少代会——召开第五届水娃少代会,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重落实 求创新 活品牌

1.开学礼——开学典礼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学期生活的开始。借助百川文化的色彩,以“百川竞流  气象万千”为主题,写下新学期目标,放飞许愿瓶,踏着浪沙,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让水娃们在沙滩上留下成长的足迹。

2.入学礼——开学的第一天,举行隆重的开学礼,让每一个孩子怀着喜悦的心情,对新学期的憧憬,爱上美丽的百川学堂。家长的参与,见证孩子的成长足迹。

3.入队礼——精心策划入队礼,将每一个仪式教育融入百川文化的色彩,让一年级的孩子真正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

4.水娃小讲坛——每天晨会课2分钟,高年级开展“水娃小讲坛”,低年级开展“水娃故事会”,或励志故事,或优秀作文,或所见所闻,形式新颖,真正发挥水娃小讲坛的功效。智慧树旁将搭建专门的水娃小讲坛,班主任可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前往比赛,搭建平台,锻炼自信。岁末将举行xx年度总冠军决赛。

5.水娃梦想舞台——在原有形式上不断创新,利用社会各界人士,邀请家长参与和观看,把“水娃梦想舞台”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岁末将举行xx年度总冠军决赛。

6.七彩雨少年宫——继续加强艺术教育工作的探索和实践,关注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通过音乐课、少年宫社团活动,全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气质修养,努力培养一批艺术特长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让水娃们走出校门,展示自我。

7.主题队会——本学期主题队会将创新形式,四到六年级每个年级推荐3个班级上主题队会,主题为“劳动教育”,从小树立劳动意识,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四、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

1.制定少先队工作计划

2.一年级入学礼

3.开学典礼

4.组建红领巾监督岗值日生

6.大队委竞选

7.队知识教育

8.水娃梦想舞台

9.第一期黑板报:用知识守护生命

十月:

1.一年级入队仪式

2.聘请中队辅导员和命名中队仪式

3.水娃梦想舞台

4.校园游学

5.班级、年级“思思”“源源”评比

6.第二期黑板报:一到三年级主题:我是光荣的少先队员,四到六年级主题:祖国我为你骄傲

十一月:

1.水娃梦想舞台

2.四到六年级主题队会评比

3.第三期黑板报:一到三年级主题:让美的花朵在心灵绽放,四到六年级主题:习八礼四仪  做美德少年

十二月:

1.第五届少代会

2.xx年水娃小讲坛年度总冠军决赛

3.xx年水娃梦想舞台年度总冠军决赛

4.第四期黑板报:一到三年级主题: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四到六年级主题:珍惜时间,好好读书

一月:

1.第十四期《七彩桥》出版

篇10

           校长工作汇报

已经过去的一年,是我校教育工作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全体老师的大力支持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一年。这一年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理念;以加强教育内涵建设为重点,内抓管理,外树形象,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为把学校打造成内涵发展、优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品牌学校再做新的贡献,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养。

一年来,学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全体教师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学校以“上好每一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感动每一位家长”为基本要求,加大了对师德师风的考评力度,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奖惩、培训、职称评聘、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开会、学习笔记、上课)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局组织的各类业务比赛活动,一年来,学校以“研说教材”、“模式建构”、“规范说课”、“白板应用”活动为助推剂,引领教师加强学习与研讨,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与专业素养。(教师荣誉证书)

创新教育理念,打造高效课堂。

因地制宜开发了我们自己的校本课程,编写了我们学校自己的书籍“鲍芹之乡”,形成以“劳动教育”为主题“小而精”的特色学校,旨在放手学生亲临实践,饱尝劳动的艰辛,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劳动,培养社会所需合格人才。(书、劳动照片)

学校严格落实《市小学教学常规》要求及相关规定,认真抓好计划制定,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随堂检测、学生辅导、单元检测、质量分析、听课评课、课例分析(或反思)等常规工作的管理落实及量化考核,确保教学常规管理过程的连续、严谨、科学、规范。(集体备课、上课、学生作业)

根据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自3月份就开始参加镇教育办组织的研说教材活动。使教师们深入了解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在教师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我校又积极开展“我的模式我的课”,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说教材、上课)

提升安全系数,创建平安校园。

不间断地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学校每学期都定期不定期的邀请法制副校长来校进行安全教育讲座,组织安全演练,还定期举行安全教育活动、办安全教育手抄报、办黑板报展览,利用文化橱窗等宣传阵地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近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安全教育效果明显。 (安全演练、安全黑板报、板报)

深化养成教育,提高道德修养。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重视德育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开展“三德”系列教育活动,即:领导修政德,老师修师德,学生修品德。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真正落实“以德立校,创新育人”的办学思想。(师德远程研修)

学校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从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开展系列活动,特别在养成教育方面,我校自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小学生一日常规》,在卫生、纪律、安全、学习、生活、放学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经过不断实际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卫生、学习、上课、站队放学等)

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在校园内设立了卫生监督岗、安全文明护导员,利用课间休息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作好记录,对违规违纪的学生及时交少先队进行思想说服教育,学校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在晨会予以强调,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以《小学生一日常规》严格要求自己,争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执勤、)

我校开展德育活动,坚持做到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学校根据章丘市教体局文件精神,积极开展“爱、责任、创新”、“学雷锋活动”“爱护校园”“小鬼当家”等德育主题活动。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对学校花草树木、保护校园环境、文明礼貌等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不良行为习惯得到较好的转变。(爱、责任、创新、打扫卫生)

丰富课余生活,提高艺术修养。

一年来,学校继续开展了以“明确一个校训,设计一个校徽,创作一首校歌,编排一个校操,成立一个校队”为内容的“五个一”活动。在开展“五个一”活动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并扎实开展了以“音乐节、美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欢乐节”为主题的五节活动,引导学生将兴趣升华成热爱,将热爱培养成习惯,将习惯转变为特长,将特长转为能力。(五节活动、艺术节获奖节目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