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篇1

关键词:宝泉岭;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黑龙江垦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示范性地区之一。然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持续增长的人口数量,日益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还是会在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中出现,尤其是随着黑土层的进一步破坏,垦区可以利用的自然条件优势明显减弱,如何积极有效地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是未来垦区农业发展的重要议题。国外对于如何进行农业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同时也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其中,最为著名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有以下几个:(1)美国的“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模式;(2)日本的“环保型可持续农业”模式;(3)德国的“生物农业”模式。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相对欧美国家较晚,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才真正开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其中,制定符合我国及区域发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仍然是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文以宝泉岭分局为例,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为研究区乃至黑龙江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代表性的政策建议和意见。

2 研究区概况

宝泉岭分局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下属九个分局之一,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黑龙江和松花江汇合的三角地带。地理位置为东经139°35'至130°36',北纬46°33至47°54'之间。土地总面积575667公顷,下辖13个国有农场,宝泉岭分局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其中,耕地面积31.75万公顷,占整个垦区耕地面积的13.53%,占黑龙江省耕地面积的3.68%。

3 研究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3.1 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农业方面,由于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大型灌区建设加快推进,土地复垦整理成效显著,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增强。实现粮食产量252.7万吨,种植业增加值27.6亿元,同比增长9%。粮食单产持续增长,从2012年的7856kg/hm2,增长到2016年的9986kg/hm2,处于黑龙江垦区9个分局中较领先水平。畜牧业增加值36.3亿元,同比增长21%。

3.2 机械化程度

2015年,机械耕整地面积为415350公顷,在整个黑龙江垦区而言机械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也有利于整个分局粮食产量的提高。但是,从各个农场来看,区域差异还是比较明显。其中,290农场机械耕整地面积最广,达到51820公顷;依兰农场机械耕整地面积最小,仅为4536公顷,差距达到10.8倍之多,可见宝泉岭分局机械化发展程度极为不平衡。

3.3 水利化程度

2015年,宝泉岭局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248711公顷,其中,绥滨农场有效灌溉面积最大,为40102公顷,汤原农场有效灌溉面积仅为323公顷,处于最低水平。可以看出,宝泉岭分局水利化灌溉程度区域差异比机械化区域差异更加显著。

3.4 生产资料消耗程度

从农药施用量来看,2015年,宝泉岭分局农药施用量为1230吨,相对于2014年有所下降。从各农场使用情况来看,290、军川和绥滨农场农药施用量较大,而江滨、名山、延军、汤原、依兰、梧桐河六个农场的农药施用量均小于100吨。从化肥施用量来看,2015年,宝泉岭分局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为63431吨。可以看出,整个分局13个农场的化肥施用量还是比较高的。

4 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部分农场规模过小,产业化水平低

农业产业化水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依兰、汤原等部分农场由于规模小,无论从土地面积、生产规模、人口总数、农垦生产总值,还是资金、设备、技术力量等等,都与其他农场或者垦区其他地区无法抗衡)。因此,造成了许多单一农垦企业生产经营的许多环节都要受到农垦外部的制约,农垦抵抗不确定因素影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较弱,农垦企业内部不能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体系,农业产业化实施难度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宝泉岭分局农业可持续发展步伐。

4.2 农垦单位分布过于分散,不利于统一管理

宝泉岭分局土地总面积575667公顷,下辖13个国有农场,这对于农垦系统的统一经营管理非常不利,这也是制约该分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天性因素。最近实施的农垦农场体制改革过程中,还暴露出有些农场不能真正融入到地方经济、省级管理部门与地市管理部门相互推委、农场管理力度趋弱、农场与地方纠纷加剧等问题。

4.3 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近年来,为了追求产量和生产效率,农药,化肥,大量的除草剂应用程序,不仅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化肥施用量,农药,除草剂损失中的水,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同时,化肥在土壤中的硝化反应,转化成亚硝酸盐积累在土壤,蔬菜,饮用水,食品,饲料中的硝酸盐含量增加,农药在一些化学性质稳定的农药(如六个六,DDT),通过植物,动物或人体对人类产生致癌作用,其毒性可能进入食物链。尤其是长期使用农药,使一些抗虫,使用农药的使用越来越大,而且减少的影响,害虫猖獗发生,加剧了环境和食品的污染,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5 结论

宝泉岭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由于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大型灌区建设加快推进,土地复垦整理成效显著,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增强。机械化发展程度极为不平衡。水利化灌溉程度区域差异比机械化区域差异更加显著,整个分局13个农场的化肥施用量还是比较高的。存在的主要问题:(1)部分农场规模过小,产业化水平低;(2)农垦单位分布过于分散,不利于统一管理;(3)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参考文献

[1]黄小黎.珠江三角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热带地理,2004,24(1):23-27.

[2]张久铭,王孟洲.平顶山市城郊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3):17-20.

[3]周玉翠,周竟成.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生态经济,2003(10):156-158.

篇2

关键词 农业资源;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88-01

农业资源保护是指对由水域、空气、土壤、气候、植被等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该系统一旦破坏,农业生产会受到致命打击。只有对农业资源和其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才能实现对农业资源的永久利用和农业的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要求得到满足,这是一种可以永续利用土地、水及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经济上能够维持、技术上应用恰当、环境上永不退化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1-2]。

农业资源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1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 农业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信息化高速发展,信息就是生产力。然而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相对滞后,比如:政府的引导和资金的投入、人才的培养、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

1.2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我国农业产业虽然整体规模庞大,但是并没有真正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据统计,只有约5%的农业企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农业整体产业存在规模小、竞争力弱、科技含量低、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

1.3 缺乏农业资源保护意识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一些成就。但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大部分是以牺牲环境为前提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草原退化严重等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3]。

2 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2.1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耕地保护事关中国农业稳定、粮食安全,是国计民生之大事。2012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规划期内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0.27亿hm2,各地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保护,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程序操作,保障耕地红线不动摇。同时,要注意吸收、引进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保护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要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科学的农业生产,可以有效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使自然资源得到持续有效的利用,形成良性循环。要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设就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政策支持,特别是要加强技术支持,调动企业参与生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建设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在农业产业化程度高的地方逐步推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4-5]。

2.3 提高农业的信息化,实现农业发展的科学化

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我国政府要加强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一个跨地域、跨部门的农业信息系统,形成权威的网络信息平台,统筹规划农业经济的发展[6]。同时,加强对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培养,成立专业的服务农业技术队伍,才能保证农业科技信息得到有效利用,实现农业发展的科学化。

2.4 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

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对现行的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进行全面审理,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

3 结语

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其利用率。

4 参考文献

[1] 孙皆.试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建议[J].农业经济,2013(1):21-23.

[2] 雷玉桃,王雅鹏. 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1(12):30-32.

[3] 国务院.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77-86.

[4] 李春海.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6(2):6,15.

篇3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165-02

一、农村经济

(一)农村经济概述。

农村经济是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称,包括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等所有经济部门或行业,农民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农村经济是农村中各种经济经营模式的综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及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后方保障。

(二)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

1978年, 党的的召开拉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随后以为核心的农村经济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 这一制度变迁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更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 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二、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广泛性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二)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

随着对可持续发展思想探讨的不断深入和具体,人们逐渐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用于经济、社会等更细化的层面。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其发表的《丹博斯宣言》 中,提出了“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概念,把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是指管理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并实行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以确保当代人和后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这种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所接受。它还提出了三个战略目标:1.保障食物安全;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3.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何吸收现代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先进思想,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成果。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相对平稳,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具体表现为:首先,农民掌握了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国家放松了对农村集体所有企业的控制,农村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农民有了自主的经营权,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其次,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条件下,农村经济成分走向多元化,农村原来单一的自给经济已经转变为商品经济为主的多种经济形式。而产业结构由于各种企业的出现逐渐转向复合化。最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农村经济活动基本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进行调节,农业的各种资源得到了较原来的计划经济得到了极大的优化配置。

(二)农村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

农村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一年比一年重视“三农”问题,但我们要看到,我国农村经济因为一些先天的不足和政策执行的不到位,发展遇到了瓶颈。

首当其冲的是农产品的质量达不到社会的要求,农产品的质量不过关又直接导致了产品积压现象严重。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对农业的科技投资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与其他行业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其次,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资金的限制,农业对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各地政府对于农业投资引导工作积极性不足,这是因为农业生产投资的周期过长,见效慢,利润空间较之其他行业偏低,缺乏对市场资本的吸引力。最后,农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前提保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与之匹配的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经济是实现不了快速发展,这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导致基层为民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偏弱,从而农村经济不能持续向前发展。

篇4

关键词:森林资源发展状况生态效益林业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境发展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技术创新,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坚持保护第一,开发利用第二的原则

因为原有森林是多年努力的结果,且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如不好好保护,将使多年辛勤成果付之东流,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为此,我们要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要扭转在城市建设中,有森林更好,没有森林也可以的旧观念;要研究当代人的生活规律,让全体民众充分认识到城市林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仅要把他们从重要性上深入理解,而且要从技术、实际知识予以掌握,成为既是城市林业的受益者,又是城市林业的设计者,树木花卉的种植和养护管理者,提高他们利用植物材料改善城市环境的能力;另外,要寓教于参观游览之中,以确定市树、市花、植树节绿化周等方式向全民普及城市林业知识,提高“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意识。

3、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法律机制

3.1.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环保优先原则,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3.2.林业立法中要充分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充分考虑实现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三是突出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

3.3.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有效防范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发生。

3.4.在执法方面,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强:一是加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确保森林生长量与采伐量的长期稳定;二是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占地的违法行为;三是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林业执法队伍建设,从源头上控制破坏森林行为的发生。

4、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要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实施时,可由主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林场则通过税费减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根据经营管理投入大小确定林场应有的补偿额。严格来说,任何森林资源都具有一定的生态公益功能,因此,所谓兼用型森林资源不应再补偿其生态公益功能,理由是该类森林是有产出的,其经营投入小于产业,通过森林生产经营完全可解决投入来源。

5、培育市场体系,开拓农产品市场

5.1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开拓市场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必须“贸”字当头,市场开拓领先。通过农产品的收购、加工、包装、储藏、运输及现货批发、拍卖、直销、配送、进出口贸易等多种手段,实现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对接,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对接,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对接。(2)培育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要围绕消费需求,抓好一批规模较大的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一批遍布城乡的优质农产品营销网点,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培育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

5.2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催化

剂,信息化具有按市场机制和市场需求决策农业、操作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只有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建立农业产业化信息支持系统才能有效地将市场―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农户联系起,满足农户、龙头企业的生产技术、投入要素价格、产品价格、需求等各方面的信息需求,进而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进程,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必能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结束语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体健康等方面具有城市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城市森林是世界城市建设不可逆转的潮流,也为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侯军岐.论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与农民利益的保护[J].农业经济问题.2003(24).

[2]李洪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社会科学论

篇5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等农业院校 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77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SHEN Hui

(Orient Science & Technology College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Abstract Agricultural colleges as the leading agricultural educational system, culture and rational us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is an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griculture needs serious challenges as well as non-public enterprises, township enterprises, grassroots and underdeveloped areas of expertise in agriculture, just to display their talent on the big stage for graduates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raduates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ot only should have a complete knowledge of the structure of higher thought and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qualities, but also focus on training their jobs, careers, entrepreneurial capacity and overall quality, namely the capac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colleges; graduates' employment

1 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特色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现状

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是高等农业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积累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特点和风格,农科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的优势和特色,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是高等农业院校为之奋斗的主要方向。对农业院校而言,由于其在经费投入、社会地位、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科专业等方面的状况,加之高等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也都不以从事农业为目的,造成了高等农业院校教育在当前仍然处于相对比较弱势的地位。

近几年来,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面有所拓宽,但种植、养殖、畜牧类这些几十年不变的老专业比重仍然较大。而且,随着我国高等农业院校逐渐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农业院校出现了非农化的特点,盲目上马的一些所谓“热门专业”都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软硬件设备,导致了当前高等农业院校“经验主义”、“邯郸学步”等现象多有存在,学生培养质量不断下降,大学生的就业受到很多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的毕业生所学知识将难以适应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产品”,即毕业生们将面临技能单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欠缺、知识面窄、局限性较大的尴尬局面。

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自身的因素以及原教育背景的影响,他们在各种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上本身就一时无法达到社会的要求;另外,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能导向,过多的共性制约”①等问题,很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因而在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上明显落后于他人。学校这种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就业、择业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塑造。据部分高等农业院校跟踪调查,只有70%左右的毕业生在两年之后能适应所从事的工作,有相当部分毕业生始终难以适应工作。②

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依据服务“三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实事求是的系统性原则,从当前农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着手,加重培养学生们的能力和素质教育,适应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摒弃旧的就业观,树立新的择业观,增强市场观念,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与就业、择业以及相关的各种能力,即笔者认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与特点

近几年来,与其他院校相比,高等农业院校相对缺少专门负责就业的工作人员,划拨的就业经费不足,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还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相对缓慢,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现代化程度还不高,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是小农经济性质,农业科技发展速度缓慢,现代化的农业经营管理体系也尚未形成;另一方面,现代农业教育的发展,使得高等、中等农业教育发展迅速,教育机构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大面积扩招收费,接受农业教育的受教育者明显增多。但是,一个接受农业教育的受教育者,更多的是期待受教育后获得的社会地位,盲目扩张的农业教育没有依据农业教育的客观要求和目标,导致了农业教育的供大于求,大量农业院校毕业生不适应社会需求而暂时被“积压”,这些现象和原因都导致了农业院校毕业生的供需矛盾。

农业院校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和小城镇,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甚至较差,贫困生较多,社会关系较少,家庭能给予的就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十分有限。但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们都想通过读大学“鲤鱼跳龙门”,他们想方设法试图留在大城市,缺乏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地位的重要认识,缺乏为发展农业现代化、改变农业、农村落后面貌的献身精神,怕苦、怕累,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反差。

然而,当今用人单位更看重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业务素养,对于选人都持宁缺毋滥的审慎态度。③但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由于某些内外因素的制约,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口头表达能力欠缺,没有什么创新意识,以致就业和择业的困难和问题都比较多,对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更是缺少足够的认识和良好的心理准备,这些都是当今就业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它的缺乏导致毕业生们不能被用人单位选用。

3 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与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分析

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是人的发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条同样适应于人类自然界的永恒规律,对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来说,应该要更加明确和强烈地意识到,它的最终践行要依靠大学生本人来实现。它需要大学生个体具备与可持续发展相应的学习工作态度、价值观、理性文化模式及能力,即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创新能力、终身学习意识以及自主创业能力、现代竞争意识,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并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从而在激烈的社会职场竞争中,成为市场经济大潮的弄潮儿,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能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在人生学业与事业的各个发展阶段,体现出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取得竞争优势,获得事业的成功。

一方面,学校应充分认识农业院校本身的制约因素,根据农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入学教育和就业教育,切实做好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培养他们奋发学习的精神与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认清当前的形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使他们愿意服务西部,扎根农村,引导和鼓励高等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们到基层就业,并给予自愿到西部、农村、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们以适当的学费减免和优惠政策,建立与西部、农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定期联系制度,努力为接下来立志于服务于西部和农村的同学们提供便利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发挥学校典型和榜样的带动作用,促进就业率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面对当前的就业状况,“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④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培养毕业生,应更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业,形成自主创业的意识。自主创业是富有挑战性的就业之一,也是最需要毕业生能力得到最大体现和发挥的工作,当然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有之义,它成为了解决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为了帮助农科类大学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以及今后靠自己独立创业的意识,农业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并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即学生一进校,可以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他们树立专业意识,通过自己撰写学业职业生涯规划书确定发展方向,明确成才目标;大二通过基础课程、公共选修、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不仅丰富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而且具备良好的人文和思想素养,为后期专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大三通过专业教育,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四主要是就业政策、择业技巧、择业心理调试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四阶段”的就业指导教育模式,树立学生“专业载体”的观念,⑤把专业作为一种载体,通过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终身学习的能力、自我转化、自我更新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即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能力的塑造和形成是人才可持续发展和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有利于毕业生在择业、就业、创业上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创造性地学习力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力,而不仅限于“专业学习”。因为,只有广泛地学习才能使人全面观察、不断思考,才能树立强烈的时代紧迫感、责任感,才能使人不断进步,也才能不断使人创造奇迹,更好地实现自己今后的择业、就业与创业,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终身学习的能力本来也就成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有之义。

总之,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生的就业能否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将来能否尽快就业应贯穿于学校办学思想、专业设置、教学活动、实践能力培养等各个环节中,这样才能逐渐转变原来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培养环境,激发其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因此,高等农业院校想要不断开辟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服务,实现高等农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就都需要依赖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注释

① 杨淑欣,李相佑,赵志川.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3(18).

② 胡金波等.高等农业院校就业制度改革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

③ 韩春霞.我国农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

篇6

关键词: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07

1 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党加强对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的人力、财力多方面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是农村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做好现代农业的引导,提高农村经济收益。将现代先进农业耕种技术,提高农业种植产量,增加r业经济收益比重,实现农民经济增收;农村农业种植中结合可持续发挥的生态农业种植理论,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种植规划,并逐步引导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形成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循环式发展。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地处东北松嫩平原,地势资源优越,充分结合我国当地的地理优势,促进当地农村经济收益增长,实施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洮南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对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为例,洮南市地处东北松嫩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四季分明,在农业经济发展上具有地域优势。随着我国对农业种植经济的投入比重不断增加,洮南市的农业基本特征,实现农业种植逐步实现科技化、专业化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但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对当地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影响。主要归结为:当地农民的可持续农业意识较低,农村农业种植循环性低;农业种植绘画缺乏科学性,农业种植总综合利用率;当地农业发展的产销水平结构体系不完善,农业经济发展的循环性较差。从洮南市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持续可循环发展依旧任重道远[1]。

3 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

3.1 提高农民农业种植可持续发展意识

实现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循环发展,农民农业种植生态可持续发展意识。当政府做好农业种植科学规划,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农业发展规划,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种植;提高农民可持续农业经济意识的引导。例如: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干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宣传,将大面积秸秆焚烧转变为秸秆能源利用,秸秆发酵产生气体作为农民生活能量供给来源,结合农业生活实例,提高农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利用意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洮南市农业经济实现持续循环综合发展。

3.2 加强农业种植生产的现代技术措施的应用

现代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加强农业种植生产的现代技术措施的应用,结合农业种植科学规划,将现代农业种植发展技术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农业种植技术的质量和种植速率,降低农村农业种植中的人力应用,缩小农民农业种植的经济成本。例如:洮南市政府积极引导当地农民实现科学种植,大量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生产设备,当地农民种植中,做好对农村农业发展种植监督管理,聘请农业设备应用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技术设别指导,不仅大大提高了洮南市农业种植的速率,同时也促进当地把农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促进洮南市农村进行增长。

3.3 合理应用当地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综合发展

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合理应用当地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综合发展。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为例,洮南市地处东北松嫩平原,地势辽阔,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结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充分应用平原地势开展农业规划种植,科学规划农业种植次数,提高农业产量;总额应用吉林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展林下经济,实现农业种植综合开发应用,东北地区资源综合应用,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循环发展。

3.4 逐步形成完善的农业发展产业链

现代农业发展也应当充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提高农村信息畅通度。形成农村农业种植产销平衡的生产模式。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为例,当地农民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农业销售市场探索,做好市场产销信息调查,农业资源综合应用,逐步形成产销配合一条龙的销售模式,实现当地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2]。

4 结论

加强新农村建设,积极做好农业开发综合应用,促进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健康可持续发展措施,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严力蛟.中国生态农业[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

篇7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中国1994年了《中国21世纪议程—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建立可持续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对农业可持续进行了规范与引导。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依托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以持续增长的土地产出率、土壤肥力为目标,同时兼顾保护自然资源,将保护与开发并进,走现代化经营方式,走集约化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农村的共同富裕。

即墨市全市土地总面积1780km2,耕地面积74104hm2,人均占有耕地0.07hm2,建成区面积42.65km2,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2011年,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财政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4.8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农村合作组织342个,参与农村合作组织的户数达到2.8万户[1]。即墨市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应看到在快速发展带来的系列问题,环境破坏、空气的污染、资源的浪费等等。因此,在新形势下发展可持续农业变得刻不容缓。

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在18世纪前后就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目前已经变成全球性的目标,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并称为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在农业上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产高效的农业格局。不仅考虑到当代人的利益,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主旨。

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是概念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为“3个可持续性”协调发展:生产持续性,即保证农产品稳定供给,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的能力;经济持续,即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其生活质量的能力,主要体现于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工业化程度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生态可持续性,即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开发、保护、改善资源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整个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前提,没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常规式的现代农业就会陷入困境之中。

2 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2.1 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

全市农机化投入资金4600万元,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20.4万kw;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87%,机耕作业面积11.5万hm2,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10.8万hm2、9.3万hm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6万hm2,增长1.1%,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为77%;地膜覆盖面积2.1万hm2,下降2%。农用拖拉机3.9万台,增长2.4%;农用运输车1.4万辆,增长3.8%;全年化肥施用量12.8万t,增长1%;农村用电量7.1亿kw.h,下降2.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农村合作组织342个,参与农村合作组织的户数达到2.8万户[7]。

2.2 农村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农村建设小康的关键在于农民增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众多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农业劳动者。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要把提高农民素质的工作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国务院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农民作为科学素质提高的重点人群之一,并明确由农业部与中国科协共同牵头组织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农业部要围绕《纲要》精神,加强与中国科协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搭建工作平台,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组织实施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行了大面积的培训与提高,使得农村现有的劳动力明显提高。例如喷灌技术滴管技术大棚技术都能在农村很好的实施说明农民素质已经很好的提升上来了。

3 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业资源浪费,农村土地流失严重

近年来,即墨市农业环境污染状况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品质,造成农田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化肥、农药、农膜等污染,这些污染不

仅影响农业生产环境,也造成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科学有效地开发、保护、利用农业资源是21世纪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农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土壤肥力下降;在土地因为自然原因导致的流失之外还有部分是因为大量的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在原始开垦土地的过程是以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为代价的。

3.2 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低

即墨市80%的人生活在农村,经营方式以手工劳动为主。科技贡献率低,科技在农业增产中贡献份额只有40%,这主要是由于即墨市的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低、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与经济水平低、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差所致。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农民从事种植业的收入不能增加,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还很普遍。虽然国家采取了敞开收购粮食和实行保护价格等措施,遏制了粮食市场价格的下跌,但农民从粮食增产中得到的纯收入增加不多。

3.3 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即墨市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连年下跌。在告别短缺之后,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随着温饱问题解决,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在家庭总消费支出中所占份额稳定下降,这表明农业增长开始面临需求约束。目前即墨市各地都在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或种果树或种蔬菜,一窝蜂追逐利润高的行业,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比如在山地可以种植果树,但是在盐碱地种果树是不可能存活的。农林牧渔发展不全面,农业产值33.4亿元、林业产值0.4亿元、牧业产值21.3亿元、渔业产值30.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7亿元。

4 促进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协调人口与农业资源的关系

尽管农村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工作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破性进展,但人口问题远未“终结”,谋求人口与社会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将是我国漫长的乡村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极为艰巨的优先关注事项。

为了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高度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基本国策。国务院在《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也进一步强调,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重要的战略位置上。这一切无疑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未来方向

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搞好农村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人口与环境资源矛盾由来已久,要解决这个矛盾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得不到控制环境与资源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落实不到实处。

4.2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就是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即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农业生产和经营,并实施全过程标准化运营。因此,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牛鼻子”。农业产业化通过合理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把千家万户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结起来,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为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让农民分享到二、三产业的利润,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3 合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及发展模式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合适的经济结构应该充分考虑到即墨市各县镇的实际情况,像鳌山卫镇有自己的特色经济粉条就应该合理保持与发展,同时可以考虑发展副业。在现在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选择合理的经济结构是需要充分考证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加深对结构调整重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深

次矛盾的有效途径,是促进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立足青岛市实际,在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创新机制、提高效益上下功夫。

4.4 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农民从根本上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可,真正接受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宣传和倡导。提供外部支持,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向农民提供优良品种,改进栽培和饲养方式,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推行节水型农业、生态型农业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农业生产方式。让农民切身体会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他们大有好处,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鲍贯洛. 关于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 灌溉排水, 2005(03).

[2] 胡涛, 陈同斌.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3] 胡皓.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4] 贲克平. 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探讨[j]. 农村发展论丛, 2007(01):14-16.

[5] 蔡昉. 区域比较优势与农业持续增长的源泉[j]. 中国农村经济, 2009(11):40-45.

[6] 蔡运龙. smit b.持续农业及其中国态势[j]. 地理学报, 2009,50(02):97-105.

[7] 常平生. 农牧结合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m].中国农学会.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10:246-248.

篇8

【关键词】畜牧业;现状;过度放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畜牧业的现状

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是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的主要经营产业和收入来源,畜牧业已经慢慢发展成为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有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畜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畜牧产品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提高,让农民不用再靠天吃饭,逐渐富裕起来。

我国畜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可投入资金有限、人才极度匮乏、饲养环境较差,大大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

首先我国畜牧业发展与外国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畜牧业主要是由家庭进行小规模生产,与外国机械化大牧场不仅在条件上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在技术上也有很大的差距,这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破坏了草原、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再生产。

其次,农村生活水平不高,农牧民文化程度水平也不高,因此他们不会合理养殖。很多农牧民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盲目增大养殖数量,过度放牧以致牧地退化,不利于以后的长期发展。

再次在我国从事专业畜牧养殖的科研的人员相对较少,专业素质相对不高,这在客观上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让我国畜牧业得不到长久发展,得不到先进的发展,只能从事小农经济,而不是大规模机械化养殖生产;这也不利于畜牧业优势品种的培养和研究,导致新品种研发缓慢,无法选育出更好的品种。

最后,我国兽医检测医疗手段比较落后,家畜患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如果暴发性疫情,家畜会大面积死亡。检测手段的落后使得兽医无法定期查出患病家畜,不能及时预防,这样让养殖户承担了很大的风险,一旦家畜患病而亡,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的不适当发展只会让牧草等资源被破坏得更严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有利于我国畜牧业的长久发展,对于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这里有几点建议。

2.1 进行农牧结合

我们不仅要进行畜牧业的发展,还要进行农业的发展。可建造经济果园等,用畜禽的粪便来作为果树等农作物的肥料,增加产量;用农作物秸秆等来作为畜禽的饲料,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这样不仅让农牧民得到了更大的经济效益,还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减少了浪费。

2.2 治理和保护草地

国家应该统一规划治理草原,提倡合理放牧,根据草原的承载量计划放牧数量;对于大面积退化的草原要停止放牧,及时播种新草,推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政策;同时还要根据土地的类型选择不同的牧草,建设高产量的牧草地,以供更好的轮牧。

2.3 合理资源配置

利用植物的生长时期不同进行交替种植,保证畜禽饲草供应,达到草畜同步发展。在草比较多、比较丰盛的地方大力发展母畜饲养,利于繁殖;而草少的地方则养殖肉畜,饲料与草料相结合,有利于草场的发展。

2.4 转变农户思想

要让畜牧业真正得到可持续发展,农户思想意识一定要改变,因为他们才是执行这个政策的主导者,也是受益者,只有他们的思想和政府决策部门形成共识,才能真正做到草原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5 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畜牧业虽然在快速发展,但是畜产品的加工还处于浅层加工,很多产品附加值都浪费了,只有发展深加工才能让经济更快地发展,为农户提供更高的经济收入,用最少的牲畜数量来达到最高的经济收入,这样才能减少牧地的使用,杜绝过度放牧。我们应该通过畜牧业来促进肉类加工和奶类加工的发展,深加工的发展有利于草原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是一举数得的政策。

2.6 培养人才,加大科研力度

我国畜牧业发展,不仅起步晚而且设备旧,因此,要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先进设备,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避免资源浪费。国家应当进行鼓励和支持,投入资金到人才的培养、牧草的改良和设备的引进等方面,提高科研成果的使用率,让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3 总结

目前我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有目共睹,畜牧业已经从家庭副业转变成了市场化的养殖产业,但是快速发展的背后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在资源利用方面有很大的浪费。农民为了增加经济效益而进行过度放牧,失去了长久发展的资本,这样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政策,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这条政策。

加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生态问题、经济问题、资源配置问题的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我国畜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让畜牧业科研人员加速研究优势品种和选育新品种,合理种植农副产品来进行经济农业,做到合理利用草原和合理放牧,增加投资进行人才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平俊爱,张福耀,杜志宏,吕鑫,李慧明.大力推广青贮玉米种植 促进山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种业,2010(10).

[2]付蓉.对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 2008(12).

篇9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营销;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实现了产量稳定增长,但产量稳定增长的背后是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及由此导致的土壤退化、水体污染等不良后果。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产量和安全,在生产中应当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绿色、安全、健康、营养的农产品,在这过程中品牌营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加强农产品品牌营销能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能推动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加速发展,能有效的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农产品品牌营销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农产品品牌营销文献综述

农产品品牌营销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随着商业、文化、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的品牌观念加强,农产品品牌营销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国对品牌的研究也逐渐趋于成熟。我国学术界对农产品品牌的内涵界定有着不同的观点。郑璐1认为“农产品品牌包括农业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两类,是农业生产者为满足消费者需要、培养消费者忠诚,用于农产品的差异化竞争而区别于其同类或相似的农产品或农业服务的名称、图案、象征或设计,是农产品或农业服务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影响力和声誉的象征。”此外,朱玉林等提出了农业区域品牌,刘丽提出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区域品牌,郭红生提出了地域农产品品牌,刘世欣提出了区域特色产地品牌。无论基于何种视角下的研究都反应出了农产品品牌的区域性、价值性、公共性。徐国强2较为全面的概括了农产品品牌的内涵:“农产品品牌内涵包括地域文化、区域优势资源、特色产品、农产品的质量、无公害、无污染、环境等。”对农产品品牌经营策略的相关研究很多。其中,魏娟认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是形成品牌的前提。黄金火等认为应从实现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加大农产品科技含量等方面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无论以何种方式实现农产品的品牌营销,整个营销过程都反映出了品牌营销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文献综述

198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上最早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农业”一词。1991 年4 月,FAO在《丹博斯宣言》给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定义,并明确了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三大目标3:①积极增加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供应,确保世界粮食安全;②促进农业综合发展,开展多种经营,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③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状况,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的进一步生存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与美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起步的相对较晚,1994 年,我国在《中国21 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定义。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深入研究,学者们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不同的理解。陈俊红4等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农业资源利用的问题,更是一个同时涉及环境、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持续发展过程,翟胜5等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的前提下保持农业生产率的稳定增长,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收入持续增加,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当代和今后世代需求的一种可持续发展。针对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这一问题,周妙燕6等提出了延长产业链,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欧阳涛8等认为农业是由农业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科技等子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复杂系统,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农产品品牌营销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通过对国内外的文献总结与分析不难发现,发展农产品品牌营销在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层面上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详见表1:

农产品品牌营销的过程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正是实施品牌营销的意义及作用的体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不再简单的停留在数量上,还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及其附加值。企业、生产者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便会想方设法的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或者制造需求,规范生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农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并在满足质量需求的基础上加入地域文化、产品特色、社会责任等个性化元素,从而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品牌。面对琳琅满目的农产品,品牌是帮助消费者识别商品挑选商品的有力武器。名牌商品能在同等质量下以相对较高的价格,或者同等价格下也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获得竞争优势,从而促进农民增收,拉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品牌营销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是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的。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现状

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品牌营销受到了生产者、经营者的高度重视,截止2011年,累计核准注册农产品商标 110.83万件。中国当前的农业生产结构及农民的文化素质等原因致使农产品在发展品牌营销过程中受到种种阻碍。第一,农产品品牌意识淡薄,相当部分农户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在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是为了销售产品而销售产品,争先降价,扰乱了市场秩序,忽略了品牌建设的长远利益;第二,我国农业的散户经营不具有规模性、生产管理中没有形成统一的质量管理标准,不能生产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商品;第三,我国在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还有待提高,提高农业产量、产品质量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目前我国无论是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还是产后的科学技术投入力度都还有待提高,在销售过程中的相关质量检测技术也有待推广普及;第四,市场信息不对称,零散的农户因不能承担市场调研等费用,盲目生产导致市场上农产品出现“卖难、卖空”等现象。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与推广。

三.农产品品牌营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

提高农产品品质,不仅是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基本保障因素,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科学技术的投入不但能降低生产风险,提高产品质量及产量,也能减少污染,避免资源的浪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政府带头加大科技创新与支持力度,努力构建一个从生产、加工到营销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品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

农产品的规模化及产业化不仅是品牌营销的基础条件,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的农业生产大多数都是散户经营,不具规模性,抗风险力及市场竞争力低,并且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博弈,不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与推广。因此,对于具有集体化特征的农产品品牌的管理需要政府、龙头企业、生产者共同维护,积极推进农产品的规模化及产业化。产业化及生产规模化经营可以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合理利用资源,同时也有利于产品质量标准化的管理及农产品品牌的管理与推广。

(三)加强标准化质量管理

品牌建设的核心基础是产品质量,但我国化肥、农药、激素等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对土壤、水、空气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威胁着我国粮食的生产和安全,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管理不仅仅是树立优势品牌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农户的农业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农户的绿色环保意识,按照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规范使用农用化学品。

(四)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

中国的农业以散户经营为主,散户农民没有可靠的市场需求信息,一般都是根据上一年的商品价格来决定当年的种植,上一年什么商品有利可图农民就会在下一年盲目的扩种,最终导致市场上该产品出现相对供过于求的现象,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同样的,上一年的农产品出现了“卖难”现象的话,农民会认为下年继续种植该农作物还会出现“卖难”从而缩减规模甚至以其他农作物代替,便会出现供不应求。产品在市场上出现的这种“卖难、卖空”现象都不利于农产品品牌的推广,同时无论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都没有使农户的收益最大化,因此政府应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形成“产、供、销”为一体化信息机制。完善的信息机制能提供相对完整的市场信息,从而能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福全.浅析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义和方法[J].商业经济,2011,(20).

[2] 徐国强.农产品营销中的品牌问题分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0).

[3] 钟荣炳.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2,16(2):22-25.

[4] 陈俊红,王爱玲.北京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1,(11).

篇10

关键词: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前言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里讲的可持续性问题指的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坚持可持续发展,解决好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的要求。 

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 

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不注意对环境进行保护。从人类赖以生存的三要素:水、土地和大气的现状来看,我觉得我们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问题上的认识远远不足。 

1.水资源现状 

处于北方的人们近几年对气候的感受突出了两个字:干旱。2014年华北地区及内蒙古地区基本没有有效降水。这样的现实不能不引发我们对水资源现状的深度思考。 

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中国水资源总量并不算多,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个国家中排在第88位。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 

人人都明白,水是生命之源,没有了水就没有了生命,更何从谈起发展经济。道理都懂,可是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种种迹象表明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认识不足。 

无休止的开山活动。为了满足可怜的局部利益,我们对大山进行着惨绝人寰的掠夺,大山已被剥落的面目全非。我们都知道,每一座山都是一个天然的大型水库,它的土壤和植被在每次降雨来临时会细心地将每一滴雨水储存下来,然后在山脚处再汇集成涓涓细流,各处的涓涓细流再汇集成大江、小河,日夜奔流不息地为我们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水。试想,如果大山被毁掉了,我们的水资源还会存在吗? 

对地下水的疯狂采掘。农业一直是用水大户,可是我们对节水灌溉的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灌溉基本还是传统的漫灌法,这就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农业大省河北省主产粮区华北平原上用于灌溉的机井深度已达到200-300米深,试想,如果水位持续下降会发生什么后果。 

污水处理投入严重不足加上公众的节水意识仍很淡薄,这些都说明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紧迫性没有足够的认识。 

2.土地资源现状 

钢筋、水泥和沥青对土地的侵占是有目共睹的。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不仅对山的破坏有损于水资源,对土地的过度开垦同样会破坏水源的形成。千万条小河断流,成千上万座中、小型水库见底,完全是由于我们对土地的无休止地开垦,对原生植被肆意地破坏造成的。本来土地上面应有树林、灌木、草地和庄稼,可我们却不惜一切代价,恨不得给每寸土地都穿上钢筋、水泥和沥青织就的外衣,使得万物不得生长,于是我们发现社会越来越发达,而生活必需品也越来越昂贵。 

现实条件下,缺乏规划或规划不到位,以及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使得肆意侵占、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屡有发生。 

土地也有生命,更需要休养生息。 

3.大气污染问题 

近年来,环境空气污染越来越成为公众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特别是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遭遇多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雾霾强度均为历史少见。于是,我们发现进医院看呼吸道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大气污染已经到了几近让人窒息的地步,太阳也暗淡无光。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人的心情整天会处于烦闷状态。 

大气污染除了对人体构成直接伤害外,还对工农业生产和气候产生不利影响。 

大气中的酸性污染物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对工业材料、设备和建筑设施的腐蚀;二是飘尘增多给精密仪器、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和使用带来的不利影响。 

大气污染产生的酸雨可以直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又可以通过渗入土壤及进入水体,引起土壤和水体酸化、有毒成分溶出,从而对动植物和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严重的酸雨会使森林衰亡和鱼类绝迹。 

大气污染造成的颗粒物增多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光辐射量。尤其是在大工业城市中,在烟雾不散的情况下,日光比正常情况减少40%。高层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氟氯烃类等污染物使臭氧大量分解,引发“臭氧洞”。 

现如今,洁净的空气和蓝天白云对我们来说成为了一种奢侈品,使得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人们的心里大打折扣。 

三、问题的认识和结语 

从以上对水源、土地和空气 ——人类赖以生存的三要素的现状分析,我们不难形成这样一个共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紧迫性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