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发展方向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银行保险一般指寿险公司利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网络和客户资源销售保险产品。对于银行来说,积极发展银保业务不仅可以丰富银行的服务内容,拓展银行业务,降低银行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性,而且可以利用保险公司的客户,深挖保险公司拥有资源的潜力,实现资源共享;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利用银行庞大的营业网络销售保险产品,不仅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营销成本,而且可以借助银行良好的信誉和客户资源拓展市场。正是由于银保合作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提高经营效率,实现“双赢”,银行保险在海外得到了迅速发展。据有关资料介绍,2000年,欧洲保险佣金占银行总利润的比例高达10%,201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5%,500家大银行中接近一半拥有专门从事保险业务的附属机构。欧洲大多数国家银行保险的保费收入占寿险市场的比重为20%~35%,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这一比例达到50%~70%。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银行保险占保费收入的比重也达到20%以上。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国外引入银行保险销售模式以来,银行保险发展迅速,成为寿险公司的重要销售渠道。2003年,银行保险占我国寿险保费收入的比重达到26%。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银行保险在国内的发展减缓,2005年前10个月更是进入低迷状态。2005年末起银行保险一改近两年的颓势,出现迅猛上升的势头。2006年一季度,银保业务量占到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33.9%,中国人寿股份公司的银保收入同比上升了121%,占到新单保费收入的40%。银行保险业务量的忽上忽下,表明我国银行保险业务还不够成熟,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基础并不牢固。
从保险公司角度看,随着保险公司的增多和竞争的加剧,银行渠道成为稀缺资源,银行由于其优势地位而对合作保险公司手续费要价过高。据调查,保险公司支付给银行的手续费大体在3%~3.5%的水平,个别渠道甚至达到4%。除手续费外,保险公司还须向银保销售人员支付激励费用。此外,相当数量的商业银行会对合作保险公司提出购买基金产品等不同要求。
从银行角度看,各公司的银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结构单一,主要产品一般为期限较短的趸缴型分红产品,与银行储蓄产品相似进而构成竞争。此外,保险公司还有滥用银行信誉之嫌。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银行保险误导销售问题仍十分突出。银行保险的宣传资料往往混淆了储蓄和保险的界限,有的销售人员夸大宣传银行保险产品的收益性,以错误的收益率计算方法误导分红产品客户。另一方面,银行保险的售后服务也不到位。各银行机构保险大多为手工操作,保单流转缓慢,客户从投保到拿到保单通常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同时由于现行银行保险合作主要集中于柜台销售,其他方面的合作极少,大部分公司的查询、契约保全、保单贷款、保单更改及理赔等服务项目,还只能在保险公司操作,从而使客户感到十分不便。
进一步看,银行保险发展困难的深层次原因是,银行与寿险公司的合作缺乏长期利益共享机制,银行尚未将银行保险业务纳入银行发展的整体战略框架,保险公司也只是简单地将银行保险作为一种销售方式,侧重利用银行的品牌效应而忽视了自身品牌的维护和产品创新。因此,银保合作只能在简单销售的低水平进行。在各公司产品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对银行网点资源的争夺就成为保险公司发展银行业务的重要手段,而这种争夺又主要体现在手续费的竞争上。银行保险产品销售成本的不断攀升缩小了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加大了经营风险。
二、发展综合经营对银行保险业务的影响
由于综合经营具有节约交易成本、分散金融风险和获得协同效应等优势,在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和金融机构加速转型的环境下,通过稳步推进综合经营来提高我国金融业竞争力已在上下达成共识。特别是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内部治理的改善,商业银行正在重构盈利模式,将经营重点转向理财和零售业务。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综合经营的内在要求更加迫切。在监管部门的支持下,近来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态势日趋明显。
综合经营的实质是通过调整和改进业务结构,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全方位需求,将过去需要多家金融机构才能提供的多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集中到一家机构提供,从而使得客户能够得到质量和效率更高、成本费用更低的服务。换言之,就是要使客户能从一个窗口购买更多的商品。因为研究表明,客户从同一个金融机构购买的商品种类越多,他离开这家机构转买别家金融商品的几率也就越低。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推进综合经营活动,不仅要加强与其他金融行业的业务与经济联系,更要调整金融机构的内部构造,改进运行机制,以适应经营方式的变动和有效控制风险。从目前金融机构的情况看,已经出现了以下一些调整动向:
一是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统筹规划各类业务,重估不同业务的价值,调整业务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同时整合、重组内部组织机构与管理流程,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全面提高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客户服务、风险管控、定价与成本等方面的管理水平。
二是改进营销模式,使营销组织由分散向高度统一转变,营销渠道由简单的客户经理服务向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转变,营销方式由仅依靠自身渠道向各类金融机构联动、多渠道销售转变。
三是积极开发多样性产品,将多种产品和服务集成组装成多种“产品套餐”,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四是改进技术系统,依托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强大功能,实现数据大集中和信息处理的高效化,以迅速感知客户需求,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抢占市场和培养新客户群。
在上述调整的过程中,无论对银行还是保险公司来说,银行保险的地位和作用都将发生变化。过去银行保险对银行只是一项简单的业务,其手续费收入只是银行利润的一个渠道。今后银行会越来越重视银行保险对银行自身发展的作用,将之纳入银行整体发展战略格局,整合于银行的销售模式之中。过去银行保险对寿险公司只是销售产品、拓展市场的一个手段,未来保险公司将更加注重银行保险的产品开发和配套服务,借助银行巨大的客户资源,细分市场和寻找潜在客户,设计有特色的、对应于不同客户需求的产品,逐步摆脱低水平价格竞争模式。更加注重通过发展银行保险,降低对传统人的依赖程度。更加注重与银行实现信息、网络等各项资源的共享,降低经营成本。
具体来看,今后银行保险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银保合作将由简单的初级方式转向深层合作
实践表明,简单的销售模式使得双方缺乏长期的共同利益机制,难以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并成为保险公司之间过度竞争的诱因。随着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出于控股关系的银保联盟将产生和增加。银保之间的合作将由柜台销售深入到售后服务、配套服务、数据资源共享等多个方面,根据产品的特性和目标客户群的特点,选择适合的销售方式。通过深层合作,不仅使合作双方的金融服务多元化、差异化、综合化,还要通过融资、资金汇划、联合发信用卡等业务的合作,进一步挖掘客户潜力,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拓展双方的业务空间和利润空间。
二银行销售银保产品的模式可能发生变化
过去一家银行往往同时销售多家保险公司产品,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一个银行网点中多家保险公司营销员争夺客户甚至互相诋毁,使得客户无所适从,损害了银行和保险的信誉。随着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今后部分银行可能会从集团的整体利益出发,对关联保险公司的产品实行专营。即便是继续采取销售协议模式的银保合作,也有一部分会建立起排他性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在有的地区,已经出现了网点与保险公司建立“一对一”关系的情况。此外,过去10年中银行保险业务主要在五行一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行、邮政储蓄中展开,因为与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相比,五行一邮具有无以比拟的网点优势。但是近年来股份制等商业银行发展迅速,尤其在高端客户的理财业务方面已经占有竞争优势。同时由于网络技术和无线技术的发展,国外电话销售和网络销售正在成为银行的主流渠道,网点的重要性随之降低,因此保险公司与股份制等其他类型商业银行之间的银行合作也会逐步得到发展。
三银行保险产品范围进一步拓展
如前所述,目前银行保险的产品主要是短期趸缴型分红产品,险种单一、雷同且与银行储蓄产品相似,不仅对银行自身业务发展几乎毫无帮助,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构成竞争关系,形成银行产品与保险产品“两张皮”现象。下一步银行保险产品开发的核心将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是开发银行主业关联业务产品,例如办理住房贷款时提供房屋保险、办理中小企业贷款时提供业主寿险、办理消费贷款提供信用保险、办理汽车贷款时提供汽车保险、办理汇兑业务时提供旅行或运输保险等。这类业务是银行自身业务的延伸,客户也存在实际需求,产品开发和营销的难度都不大。
二是开发全方位服务类产品,使保险产品与银行产品相融合,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个人财富管理服务。为达此目标,通常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需要共享客户资料,共同进行新产品开发,甚至建立共同的产品库。
四销售活动向专业化、组织化方向发展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新《巴塞尔协议》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历史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这主要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贷款等资产业务为主有关。20世纪6O年代以后,随着银行业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
20世纪7O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
8O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资产组合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深化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新《巴塞尔协议》
8O年代至今的2O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O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诞生于1975年,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加强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委员会制定的《巴塞尔协议》,标志着国际银行业协调管理的正式开始。之后,《巴塞尔协议》经多次修改,并推出了多项文件和准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88年7月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报告》(简称《巴塞尔报告》),该报告对银行满足总资本和核心资本的要求做了规定,核心思想有两项:一是将银行的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类,二是根据资产类别、性质以及债务主体的不同,确定了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并确定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标准比率为8%。报告的产生标志着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的过渡。
此后,随着金融领域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使银行业务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对于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银行危机都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而造成的。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先后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风险范畴进一步拓展。尽管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第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但风险衡量方式更为灵活。银行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基础,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银行业最低资本金的要求,协议对银行资本的构成进行了界定,其基本精神要求银行管理者根据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确定资本构成,并依其承担风险的程度规定最低资本充足率。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以及相对风险加权资产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与此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促使银行不断改进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委员会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新框架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
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按照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将体现为五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复杂化,银行的风险南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发展到多种类型风险共同作用,从发现风险到形成损失的时间大大缩短。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对各种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风险的管理由管理单一风险到管理多种风险、由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走向集中管理,体现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未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性、法律等各类风险的管理;不仅强调对市场风险因素的控制,而且应更加重视对人为风险因素的控制;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而且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损失也视为风险。
篇3
一、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
(一)发展历史
尽管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根据其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而言,仍然可以摸清楚银行理财产品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呈现出来的脉络。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成长期、低迷期、恢复期。我国的银行理财产品诞生于1996年,中信实业商业银行推出“理财中心”,使得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破壳而出,走上逐步发展的道路。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继续推动着金融市场的形成,但这个时候的金融市场仍然较为混乱,市场制度不完善。直至2005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颁布,从法律上规范了我国的金融市场,继续推动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在成长期阶段,理财产品的种类较为单一,也较为保守。
银行理财产品的低迷期,主要是由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爆发。美国次贷危机的迅速蔓延,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各国经济都不能幸免于难,理财产品遭遇重创,金融市场进入低迷状态。尽管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我国的经济发展并未遇到较大困难,但国际经济局势的变化,依然导致了很多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现象。大部分银行在这一时期,调整理财产品的种类,销售风险小但收益仍然超过银行储蓄利息的金融产品,以此来改变银行面临的零收益或负收益现象。
伴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淡化,银行理财产品也重新步入正轨,进入恢复期,这一段时期理财产品不仅仅快速恢复,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2011年以后,楼市、股市的低迷,引发了投资理财产品的浪潮,目前金融市场已经成为年销售过万亿的巨大市场,产品数量和规模巨大,理财产品市场不断完善和规范。更多的人开始接受理财的概念,加入金融市场。金融理财产品的高速发展,充分说明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完善。
(二)发展现状
从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进程来看,目前理财产品的发展速度是相对较快的,处于一个较好的时期。但这仅仅是就以往的发展历史比较而言,对比国内外情况,我国目前的银行理财产品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1、处于简单阶段,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近几年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来看,金融市场中的理财产品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规模在不断扩大中。我国目前的理财产品尽管处于较好的发展阶段,但从其发展的实质上来看,仍然处于简单阶段。银行在存款利率法定上限的背景下,存款利率的调整往往落后于CPI的变动,导致市场阶段性的处于实际利率低甚至为零的环境中,因此我国银行长期以来过分依赖存贷款,缺乏变革以往模式的能力,为了应对其他机构以及银行同行业之间的竞争,银行理财产品往往转变成银行让渡利息差变相吸收储蓄的行为。这一分析所反映出的是,我国的理财产品虽然多种多样,但实质上,理财产品还是单一性的,发展的模式还是简单化的。规模的不断扩大,只能反映群众的高参与度,但理财产品如何升级进化,是完善金融市场,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步骤。
2、缺乏创新性,同质化严重
处于简单的发展阶段,必然存在理财产品创新性不足的问题,理财产品的创新性不足也导致发展停滞不前,无法进步。我国银行在理财产品创新上缺乏主动性,也缺乏经验,因此,无法设计出复杂的结构化产品,不能逐步满足市场的需求。尽管随着理财产品竞争压力的加大,我国银行已经在理财产品设计上尝试创新,但发展速度仍然是缓慢的,范围狭隘,进一步形成了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理财产品的设计理念跳不出原有的圈子,而是在原产品上进行简单的修改,脱离不了实质,不断加重同质化。
3、分业经营影响产品市场发展
我国对于银行业管理采用分业经营的模式,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各司其职,银行无法直接投资资本市场。但从国家的长远来看,分业经营最终会被混业经营所取代,就目前阶段而言,银行业进入资本市场尚不合规,一旦合规性问题解决之后,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二、理财产品的发展方向
(一)往混业经营方向发展
混业经营是目前国际市场上,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我国必将采用混业经营的方式,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混业经营方式的使用,能够使得本土的银行直接投资资本市场,拓展银行的自身业务,融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于一体,届时理财产品没有政策限制,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产品创新、提升产品设计能力
在理财产品同质化异常严重的情况下,产品的创新性是产品销售的关键。一方面,理财产品的人才队伍建设决定了产品能否被设计出来,另一方面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很重要。因此,未来的银行理财产品应该看准,国家势必采用混业经营的前提下,大力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创新意识,不断更新观念,设计出更接国际化的理财产品,推动产品升级。
篇4
一、商业银行把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战略
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外资不断涌入市场,金融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的激烈,商业银行的利润不可避免的被挤占和压缩。为了开拓新的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扩大银行的利润,开展新的银行业务,开发新的投资产品将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趋势。而在当前,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的业务将会是银行发展的首选项目。商业银行之所以着重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润来源被资本市场严重挤压,如:证券市场分流商业银行的存款,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项目有萎缩的倾向,商业银行的利润严重下降;第二,金融机构改革的趋势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进行转型,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会把投资银行的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战略。
二、投资银行业务的结构将会发生变化
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相互补充,共同成为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并且已经逐步发展成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在开拓和发展过程中,品种不断增多,覆盖的领域也不断拓展。原有的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是一些债券品种,随着金融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投资银行的业务逐步拓展到企业债券、一些金融机构债券甚至拓展到政府债券。除了承销对象的不断拓展,新兴投资银行业务也不断发展,在商业银行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加大,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的业务产品线更加多样。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除了传统的债券承销、兼并收购、财务顾问、项目融资等方面外,商业银行可尝试开展以下几种业务:第一,基金管理,目前,基金已经发展成为金融支柱产业之一,商业银行投资基金主要是通过向投资者发行股票或者收益券,将分散的资金汇集成较大的基金,再对基金加以运作,从中获益;第二,资产证券,这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发行的证券多为票据、和优先股票等形式,获利主要是来源于债务人所付的本金和利息;第三,金融创新,分为三种:期货、期权、调期;第四,风险投资,主要是对一些新兴公司进行资金融通。对于一部分风险较高的投行业务,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建立较为完备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预警、规避和解决。
三、商业银行的客户服务策略将进一步转变
银行和客户之间是赖以共存的战略伙伴关系,没有客户,就意味着银行没有发展前途。因此,决不能把客户资源当成一次性的消费品。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充分重视客户资源的重要性,善于开拓客户价值。
因此,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和完善与客户的对话机制,充分尊重每一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地把每一个客户当成上帝,为他们量身打造一站式服务,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帮助客户创造了价值,而且也有利于促进银行进行资源整合,拓宽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从目前的银行发展现状来看,很多银行已经意识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重要性,在为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大大的促进了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但是,现在这种一站式的服务覆盖的人群还比较少,今后的发展必将朝着这样的方向继续前进。
四、内部制度建设更加规范,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不同于以往的传统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是新兴产业,虽然现在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它其中的一些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尚有不健全之处,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投行业务的混乱。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离不开银行的内部管理,要想不断拓展投资银行的业务,就必须加快建设和完善更加规范的投资银行的业务流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能力,打造一支致力于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队伍。
篇5
国内私人银行发展状况
当前,国内私人银行发展方面,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方面进展较快。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至少已有18家内资银行成立了私人银行部门或进入私人银行业务领域,其中包括5家大型商业银行、7家股份制银行、5家城商行和1家农村商业银行(表1)。总体上看,私人银行业务沿着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路径扩散。
城商行于2011年开始涉足私人银行业务,并于2012年加快了进入私人银行业务领域的步伐。青岛银行是首家明确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城商行。2011年3月28日,青岛银行成立了“财富管理中心暨私人银行”,为个人金融资产超过200万元人民币的高端客户(包括资产200万元至1000万元的财富卡客户和资产1000万元以上私人银行卡客户)服务。2012年3月31日,北京银行私人银行中心开业,为拥有600万人民币以上金融资产的高净值客户提供服务,成为国内首家设立私人银行专营部门的城商行。此外,上海银行、吉林银行和杭州银行先后设立私人银行部门;成都农商银行于2012年4月23日召开私人银行客户见面会,标志着该行私人银行部正式成立(表1)。
中国银行业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时间尚短,信息披露较不完整。根据可得到的信息,工商银行管理资产规模最大,为4617亿元人民币,农业银行客户数量最多,为3.3万户(表1)。在私人银行客户准入方面,要求最高的是交通银行,最低可投资资产金额为200万美元,最低的是吉林银行,其要求最低可投资资产是500万元人民币(表1)。
私人银行组织设计实践
与私人银行业务相关的组织设计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服务模式设计;二是私人银行部门与总分行制以及零售银行部门之间的关系设计;三是私人银行部门的绩效考核和队伍建设。国际先进银行偏好采取“事业部模式”或“子公司模式”来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从国内银行业实践看,子公司模式尚未出现,典型事业部模式面临着水土不服的问题,国内银行业较为流行的是所谓的“大零售模式”。
“客户经理(+投资顾问)+专家团队”服务模式
虽然各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服务模式在细节上各有不同,但这方面的争议较少。银行往往根据可投资金融资产金额将客户分为若干等级,然后分别设立理财中心、财富管理中心和私人银行来为不同财富等级的客户服务。这些不同的服务机构在硬件设施、人员配备等方面都有差别。比如,中国银行便根据其三级财富管理体系建立了三级财富管理服务渠道布局,截至2012年6月末,中国银行在国内共设立了4523家理财中心、180家财富中心和19家私人银行,海外财富管理渠道建设逐步加快,并筹建完成东南亚财富平台。
在服务模式构成上,各家银行互有差异。较为普遍的是建立“三重服务模式”。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吉林银行和青岛银行等称自己的私人银行服务模式为“1+1+N”模式。比如,农业银行的“1+1+N”模式由一名客户经理、一名财富顾问和一支由若干名专家构成的顾问团队构成。
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称自己的私人银行三重服务模式为“1+1+1”模式。交通银行的私人银行服务以其“沃德财富”服务为基础,在其“1+1+1”服务模式中,由一名沃德客户经理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日常金融服务,由私人银行顾问为客户提供升级服务,个人财富管理专家团队为沃德客户经理和私人银行顾问提供后台专业支持,满足客户复杂的金融服务需求;此外,还有私人银行投资顾问(香港)为客户提供海外金融服务的顾问和建议。实际上,交通银行的服务模式属于“1+1+N”模式范畴,但中国银行的私人银行服务模式则并非如此。中国银行的服务模式由私人银行经理、私人银行投资顾问和私人银行家助理各一名构成,这里没有专家团队。
还有一种服务模式可以称为“双重服务模式”,亦可称为“1+N”服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客户经理无法得到投资顾问的协助和支持。比如,在招商银行的“1+N”模式下,通过私人银行高级经理的一对一服务,客户可以方便地获取由银行、证券、期货、信托、基金、保险、法律、税务、会计、艺术品、出国、健康医疗等领域专家构成的“投资顾问团队”的专业服务。杭州银行私人银行的服务模式也是“1+N”模式,该行为客户配备一位客户经理和多位投资顾问,通过团队为客户提供服务。
相比较而言,三重服务模式内部的分工和协作比双重模式更为细致和深入,更有助于提高单个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服务客户的数量。该模式对客户经理知识结构全面性的要求较低,同时也更有利于培养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的专业技能。
此外,一些银行还推出了特色服务模式。比如招商银行私人银行推出国内首创的“家庭工作室”服务模式。招商银行将为这些家庭客户设立专属发展计划,并为当前阶段或者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
总分行模式、事业部模式与大零售模式
私人银行子公司模式和事业部模式是国际先进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普遍采取的组织设计模式。由于缺少立法依据,当前国内私人银行不能拥有独立的金融牌照,因此至少在短期之内,私人银行不能以独立法人实体的形式设立,子公司模式难以流行起来。
典型的事业部模式,是私人银行部门作为利润中心,采取单独核算和总行私人银行部垂直管理,在总行授权下负责私人银行业务的各项经营管理事项,私人银行业务主要向总行私人银行部汇报。采取事业部模式有助于将私人银行同一般零售银行区别开来,培育一致性的专业品牌。但典型的事业部模式在当前国内银行业组织设计背景下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其与当前国内银行业普遍实行的总分行制模式之间存在兼容性问题。在总分行模式下,银行按照行政区别来设立分行和划分业务,分行设置若干独立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各业务条线主要向分行行长汇报。这样一来,以事业部模式设立在分行的私人银行部门便会面临多头管理和双向汇报的问题。二是典型的私人银行事业部与零售银行部门和分支行之间存在相互分离的现象。零售银行部门是按照总分行模式设立的,在分行层面进行业务拓展和考核,而典型的私人银行事业部则在整个私人银行业务条线的基础上进行单独核算。私人银行部门与分支行公司业务部门、零售银行部门之间存在争抢客户资源的问题,难以发挥银行分行网络和庞大客户基础的优势。
大零售模式是当前国内私人银行业比较流行的组织设计模式,近两年新设立的私人银行均采取大零售模式。在典型的大零售模式下,私人银行部门隶属于零售银行部门,并在部分分行设立私人银行部门,分行在辖下私人银行部门的经营、管理、考核等方面具有特定权限,总行私人银行部对其进行指导和支持。之所以采取大零售模式,一个原因是国内银行业私人银行的客户主要来源于银行内部,主要是对现有客户进行细分的结果,大零售模式有助于快速积累客户和降低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前期成本;另一个原因是国内私人银行业务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私人银行服务与面向中端客户的财富管理服务和贵宾理财服务存在较多重合,相互之间的差异并不充分支持采取事业部模式。
从实践效果看,大零售模式与总分行模式之间的兼容性更好。招商银行从2007年8月一开始就实行大零售模式,依托零售银行乃至全行资源来发展私人银行。在这一模式下,一旦资产规模低于准入门槛,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可以自主选择变回招商银行“金葵花”客户,实现客户自然转换。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迅猛。截至2008年底,招商银行在深圳、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建成开业7家私人银行中心,私人银行客户总数达6398户,较2007年增长35.98%,管理资产规模达1299亿元,较2007年增长33.51%;截至2012年6月末,建成开业私人银行中心达到27家,私人银行客户数为18401户,管理资产为4121亿元(表1)。
绩效考核与队伍建设
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客户经理队伍和专家团队,绩效考核和队伍建设是影响私人银行部门发展的重大因素。尽管私人银行业已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其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私人银行业务仍然以建立和维持紧密互信的“银行—客户关系”为基础和核心,仍然遵循着客户至上、守法合规、为客户保守秘密、诚信、客观公正、敬业、专业等一些传统信条。这显著不同于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创造利息收入为主的一般零售银行业务。对私人银行家的考核应区别于传统零售银行部门,私人银行家需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银行业其他部门的薪酬体系无法有效解决他们的薪酬待遇问题。
当前,国内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的薪酬由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构成,以固定工资为主,绩效工资占比较低,薪酬体系的激励作用尚不显著。绩效考核指标主要以客户数量和管理资产规模为基础,营业收入特别是非利息收入的分量较低。考核指标的选择需要考虑私人银行的发展阶段和成熟程度。非利息收入应该作为私人银行客户经理薪酬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但中国私人银行正处于发展初期,不宜过多考核非利息收入,否则可能会激励客户经理过于注重销售而损害客户关系。过于注重对收入的考核可能也是事业部模式无法在国内私人银行发展初期取得快速进展的原因。此外,绩效考核方式还存在着短期化的问题。绩效工资挂钩当期绩效与私人银行业务以长期互信的“银行—客户关系”为核心之间相互冲突。
绩效考核机制是影响私人银行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关系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促进分行和零售银行部门向私人银行部门输送高净值客户,需要平衡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典型私人银行事业部无法与总分行模式的属地管理兼容,阻碍私人银行与分行和零售银行部门之间共享客户资源。大零售模式下一般采取“重复计算”模式,即私人银行部门的一些业务目标和业务量同时全部分配给分支行和零售银行部门客户经理以及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实行“矩阵式事业部管理架构”之后,民生银行私人银行部门通过分离绩效考核与其他管理事项来解决考核机制问题。
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国内银行业私人银行发展实践看,良好的私人银行组织设计至少是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初期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当前国内私人银行组织设计以大零售模式为主,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分支行网络和客户基础夯实的优势,能够与各自的服务模式充分融合起来。在国内私人银行业初期实践中,采取大零售模式的私人银行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该模式本身也有缺陷。进一步完善国内私人银行组织设计至少需要考虑以下三方面。
根据自身资源和优势设计完善服务模式
银行可以根据客户基础特征、私人银行家队伍建设、资源整合能力等选择和设计符合自身实际的服务模式。当前私人银行服务模式主要有三重服务模式和双重服务模式两类。在三重服务模式下,客户经理主要负责日常管理,专业增值服务则由投资顾问来提供。在双重服务模式下,这两类活动均有客户经理负责。
对于具体银行而言,是选择客户经理与投资顾问分工协作模式还是单一客户经理模式主要取决于多个因素的考量。一是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的数量和素质。如果一家银行拥有较多专业技能较强的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那么可以采取三重服务模式。细致的分工协作可以增加单个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服务客户的数量。相反,拥有较多全能型的客户经理则赋予选择双重服务模式的空间。二是客户资产和需求。如果客户资产总量大、服务需求多样且复杂,那么就需要为其配备一名甚至多名客户经理,并通过专家团队的集体力量为他们服务。三是出于私密性和信任的考虑,客户往往希望有一名稳定的客户经理与自己沟通和联系。这一点支持双重服务模式,两名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同时与客户接触可能不利于维护客户关系。四是业务稳定性要求尽量避免“银行—客户关系”个人化,换言之要求通过多名客户经理服务单一客户。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往往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如果“银行—客户关系”高度依赖于单一客户经理,乃至于“银行—客户关系”变成“客户经理—客户关系”,那么客户经理的流失便会导致客户流失,损害业务稳定性。
在未来发展中,专家团队的组建方式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资源整合的能力会影响专家团队的组建,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第一种方式可以称为是“外包”,以总行私人银行部的小型团队为中心,依靠其他部门以部门间合作的方式组建临时性的专家团队,或不设专家团队完全依靠其他部门。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需要建立和完善部门间转移定价机制和内部合作交易市场。具体可选的方法有四种:一是成本分摊机制,将其他部门的成本分配到私人银行部门;二是重复计算模式,合作各方均确认全部由合作创造的收入;三是“购买”模式,私人银行部门向其他部门支付与服务等价的费用;四是分销模式,将私人银行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视为私人银行部门销售其他部门设计的产品和服务,由其他部门确认合作创造的收入,并向私人银行部门支付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第二种可选方式是私人银行部门设立自己独立的专家团队,以典型事业部模式为代表。在典型事业部模式下,私人银行部门具有从产品开发到服务提供涉及的各个环节和方面的职能,不需要依赖其他部门。第一种方式有助于充分利用资源,但对银行的资源整合和共享能力要求较高,第二种方式不需要共享,但会导致资源浪费。各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具体选择要具体分析。
大零售模式向事业部模式转化
事业部模式是国际综合性银行私人银行普遍采用的组织设计方式,因此一些报告指出,该模式也是国内私人银行组织设计改革调整的方向。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从持续发展客户的角度来看,采取事业部模式需要三个条件至少具其一:一是私人银行事业部具有较强的客户拓展能力,二是由银行其他部门向私人银行事业部输送客户,三是已经度过大规模积累客户的阶段。此外,私人银行事业部需要拥有自己的独特价值主张,并且能够通过产品和服务、服务设施、品牌等将自己与零售银行部门区分开来。
从当前情况看,国内大部分私人银行仍然处于客户拓展阶段,仍然依赖分支行和零售银行部门来创造客户,其自身的客户拓展能力并不足以支持其以事业部的形式设立,同时仍然没有形成显著区别于零售银行部门的特色和特征,因此典型的事业部模式并不适合。
不论是在大零售模式下,还是在未来的事业部模式下,私人银行部门和零售银行部门都是两个不同的部门,由不同的员工构成,两个部门的关系需要合理的处理。银行需要在零售银行部门和私人银行部门之间建立一份清晰的协议,详细设定两个部门的目标客户、服务标准、转移定价等。
目标客户的设定需要一套明确的标准,最常见的客户细分标准是财富水平或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额,具体包括现金、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理财产品、贵金属等金融资产,一般还包括投资性房产,但不包括自住房产、非上市公司股权和耐用消费品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从家庭背景、工作经历、财富来源、居住地、性别、年龄、账户的潜在赢利能力、收入、风险偏好等标准对高净值客户进行细分。零售银行部门是私人银行部门客户的主要来源,需要定期对零售银行部门客户进行评估和分类;私人银行客户也需要定期评估,从而实现客户在两个部门之间的顺畅转移,并且不损害客户体验和客户关系。
需要明确零售银行部门和私人银行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并且这些差异是建立在一致的私人银行产品和服务标准之上的。零售银行部门和私人银行部门服务同私人银行客户的职责、服务范围和标准需要明确规定,一旦将两个部门分设,那么就需要让零售银行部门明确,它们不能向客户提供高级、复杂的服务,因为私人银行部门能够做得更好。这一原则应该深刻体现在服务标准的设定中。类似的安排可能会弱化零售银行部门的积极性,需要通过转移定价和考核机制给予零售银行部门一定补偿,允许满足特定要求的零售银行客户经理申请成为私人银行客户经理,仍然服务自己的私人银行客户。
完善私人银行的考核体系
当前普遍采取的重复计算考核方法有助于缓解分支行和零售银行部门客户经理的业绩考核压力,鼓励他们向私人银行部门推荐高端客户。为了确保这一激励的效果,分支行和零售银行部门确实需要获得一定补偿。问题在于,客户输送行为是一次性的,重复计算考核方式却赋予分支行和零售银行部门一个“不劳而获”的机会,因此从长期来看,这种方法是不合理的、不公平的。特别是随着私人银行部门创造的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等收入指标在考核中的分量不断提高,这种考核方法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性会越来越突出。
重复计算考核方法需要进行修正。比如说设定补偿期限。假如设定三年补偿期,那么2012年考核中就不需要将与2008年推荐客户相关的业务规模和收入重复计算给分支行和零售银行部门客户经理。期限的设定还有其他选择,还可以在不同考核指标上设定不同的期限,但设定期限和期限结构不能严重弱化激励效应,特别是在客户积累阶段。
在私人银行发展度过客户拓展阶段之后,重复计算的比重可以进一步降低,甚至可以抛弃重复计算考核方法,同时内部转移定价机制和交易市场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比如,一种可选的方法是在零售银行部门与私人银行部门之间建立顺畅的合作安排和部门间收入分配方法,实际收入确认以提供服务者获得收益为原则;为了鼓励业务协作,可以将合作收入部分以虚拟收入的形式计入考核指标。
此外,完善私人银行家薪酬体系还需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强化薪酬体系的正向激励效应,根据业务发展规划和发展阶段提高收入指标在考核体系中的分量。收入指标一方面应该与客户数量和管理资产规模一起作为确定私人银行家固定工资的基础,另一方面作为确定绩效工资的基础。当然,还可以考核更多的指标以获得综合性的效应。二是可以考虑建立负向激励机制,对于损害公司和客户利益的行为进行处罚。三是增加激励方式的长期性,平衡薪酬体系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比如可以将私人银行家服务某个客户的年限作为考核指标。四是薪酬体系的设计需要考虑到“银行—客户关系”的长期性。这里的“长期”以客户的生命、家庭和事业为准,因此远远超过单一私人银行家的工作年限。比如,可以允许一个私人银行家在退休时选择合适接替者来继续服务其客户,如果其选择合理,接替者管理的客户资产持续增长,那么就对该私人银行家进行奖励:奖励可以与原有客户资产增值情况挂钩,并设定合理的奖励期限。
篇6
前言
蛋糕:整个方便面行业的销售总份数,从2005年的480亿份到2011年的500亿份,整整7年间几乎没有增长,其中,在这500亿份中,还有很多是5毛钱1包的方便面。
方便面行业连续7年不增长,这个行业究竟怎么了?
肚量:2012年年初,统一和康师傅在终端爆发了排他性斗争:如果某个店销售康师傅的产品,就不得再卖统一等品牌的产品,方便面行业的寡头已经开始用裸的垄断手腕扼杀竞品。
你死我活的内斗是因为“蛋糕”不大,还是肚量太小?
创新:红烧牛肉面20年前是这个味,20年后还是这个味;要么红烧,要么麻酸,要么酸爽,行业之争难有突破。
是不善于创新,还是不敢于创新,方便面创新缘何穷途末路?
起初,还在外企做高管的杨冬云(现任白象食品集团执行总裁)对方便面行业没有什么兴趣,他也认为方便面是消费者关心度低、认知负面、没有营养的低端食品,且竞争惨烈、寡头垄断,长期创新乏力。
但是,在和白象集团董事长姚忠良深谈之后,他对方便面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姚忠良董事长对方便面行业的深刻剖析,描绘的企业发展的雄伟蓝图,以及所展现出的优秀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胆识和气魄深深地打动了他。杨冬云相信,这是一个值得为之奋斗的长期事业,大有可为。
中国方便面:20岁的年龄60岁的心脏
在日、韩等国,方便面是一个很好的产业。在韩国,消费者每年人均消费方便面80多包,在韩国的偶像剧中,男女主角经常吃泡面。在韩国,方便面不只是低收入者的专利,高收入者也常吃。
为什么在中国,方便面却成了不受欢迎的食品?
想当年,方便面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还是一种很珍贵的食品,在20世纪90年代,能够吃到方便面是很快乐的事情。
不过,20多年来,中国的方便面行业没有太大改变。消费者逐渐厌倦了这种食品:部分消费者甚至将其与低端、垃圾食品等负面词汇联系到了一起。
“这是表象,背后的原因是这个行业没有升级,20世纪90年代,花1元钱可以买1袋方便面,现在买1袋方便面的平均价格仍然不到2元钱,而这期间,物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价格上不去,谁也做不出有营养的产品。” 杨冬云说。
价格为什么上不去?
在方便面行业,主要厂商都在关心怎样获得垄断地位,而没有把眼光放在消费升级的需要上,方便面在中国只有20年的历史,本应像一位充满朝气的青年,却像一位60岁老年人,丧失了创新的勇气和思路。
此外,方便面行业不断被媒体“妖魔化”,这导致消费者对这一品类始终持消极心态,整个行业也陷入了恶性循环。厂商普遍认为,没必要投资那么多钱做研发,因为消费者觉得不值得花那么多钱去吃方便面,实事果真如此吗?
产品创新:白象巧打“营养”突破死局
2011年,白象的精炖大骨面实现了从1个亿元到20个亿元的爆发性增长。在一个日簿西山的行业,白象的成功,一举突破了行业死局。
杨冬云说:“方便面这个行业要想破局,必须引领行业升级。”可问题在于,如何实现升级?
无非有两种方式:
第一,提高价格,只有足够的利润,才能支撑和吸引企业研发,售价1元钱的方便面,是不可能做出营养平衡的产品的。但是,仅仅提高价格是行不通的,康师傅提价两毛钱就导致消费者怨声载道。
第二,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频次,中国人均年方便面消费量仅有30多包,相比之下,韩国人为80多包。
既提高价格又提高消费频次,是否能做到?
杨冬云认为,只要能满足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重要需求,就一定可以做到。消费者不是买不起4元钱1袋的方便面,而是他(她)认为你的产品不值这么多钱。
如何让消费者认为产品物有所值呢?
白象选择了“营养看得见”这一理念。
2010年下半年,杨冬云进入白象半年之后,在他的主持下,公司推出了精炖系列大骨面。其实,从2003年开始,白象就推出了大骨面,但只是主打骨汤和面的概念,杨冬云认为,骨汤和面是有营养,但是消费者看不到,缺乏感知力。
于是,白象将骨汤做成浓缩精华包,这个精华包是采用优质大骨熬炖原汤,提取水分后浓缩而成,食用时按量加水就相当于还原了一碗原汁原味的骨汤。消费者可以直观感受到用骨汤泡面的价值,它直接颠覆了以往的传统白开水泡面,不仅让方便面味道更加鲜美、口感更加舒爽,而且营养更加丰富全面。
白象还曾用这款产品做盲测(去掉商标后让消费者品尝选择),结果白象胜出率达到80%,这让杨冬云很激动。
精炖大骨面上市1年后,便实现了每月3个亿元的销售额。
其实,精炖大骨面的诉求在日本很普遍,日本方便面更追求自然美味,在日本销量最大的品类和口味就是骨汤类,占比50%,其次是鸡汤类的。
杨冬云说,方便面行业已经20年没变了,对一个很久没有变化的行业而言,其积蓄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如果找到一个突破口并将其放大,一定会快速改变整个行业的格局。
不过,营养这个概念是否会被竞争对手模仿呢?
对此,杨冬云很有自信:首先,营养不只是一个概念,浓缩骨汤的技术积累,不是那么简单能够做到的,即便是康师傅,如果没有2~3年的积累也很难做到,想在这种价位上做到这种技艺更是难上加难。
即使竞争对手真的在骨汤营养方面推出新产品,白象也不怕,因为这样恰好可以一起将方便面市场重新做起来。白象若是能够带动这个行业的巨头转向,也是整个行业的福音,那个时候,大家一起努力,可以彻底扭转方便面是垃圾食品的消费观念,反而可以把这个行业做得更大。
渠道精耕:坐稳二线“老大”,瞄准一线“老大”
篇7
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独立机构与各大银行签约,通过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对接,促成交易双方进行交易的网络支付模式。随着网络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迅猛,第三方支付因其操作更为便捷的特点,深受大众喜爱,使用得越来越多。因此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走入我们的平常生活中。
一、我国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发展现状
1.第三方支付的市场份额
第三方支付?I务最开始的业务范围是小规模的资金交易,客户群体主要是个人,大规模的资金交易主要还是依托商业银行业务完成。
自2010年起,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额的增速放缓,但其市场占比仍然不可小觑。2015年,市场交易规模已达31.2万亿元。预计至2020年,市场交易规模可高达48.27万亿元。
2.第三方支付的业务发展
2013年,第三方支付平台进入金融领域,通过其强大的数据、用户数量和技术的支持将互联网带入金融领域,使互联网金融得到快速发展,对传统金融业造成的冲击不言而喻。并且,随着第三方支付企业经营的合法化,第三方支付业务逐渐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如生活日常费用的缴纳、学生卡充值、校园网充值等便民服务都可以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完成。
3.第三方支付的监管
商业银行对于第三方支付一开始采取了宽容的应对政策,因为第三方支付带动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带动了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并且为了促进新兴的业务发展,国家监管也较为宽松。
而最近,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态势让商业银行感受到了威胁,出现了来自各监管部门各方面对于第三方支付合规经营的管理制度要求,然而并没有撼动其前景。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业务的特点
1.操作便捷,节省成本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支付中介,它可以将多家银行的金融支付服务同时管理,让交易者不用去多家银行开卡办理业务,大大节省了人们的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
2.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服务
第三方支付的业务经营模式较为灵活,利用大量客户数据,掌握客户需求与喜好,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定制服务。这是大型的商业银行很难以做到的,而这种能够适应客户情况、满足其业务需要的服务是被客户青睐的。
3.提供交易担保,信用有保证
如今的第三方支付管理规范,平台会设立虚拟的账户,一般买方在购买所需物品后将款项汇入虚拟账户中,这笔交易在得到买卖双方的认同后方可通过买方确认汇入卖方账户。这一举措使得买卖双方之间出现不良风险的可能性降低的同时还提升了买卖双方的信用度。
而且很少发现第三方支付平台很少向不良信用者提供支付服务的情况,平台只向合法的企业提供关联支付服务,这样的业务模式增强了客户使用的信心,极大程度避免了非法交易出现的可能性。
三、第三方支付业务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分析
1.第三方支付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类似
第三方支付业务在结算、支付、零售、转账业务与商业银行类似,这些业务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收入来源也同时是银行收益的主要来源。在这些业务上,商业银行选择同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使得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完成在不同银行之间零手续费转账的服务。随着第三方平台日益蓬勃的发展,已经能实现绕开商业银行直接转账的服务,这给商业银行业务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2.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多元化业务更吸引客户
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框架固定,顾客通常自己的需求来选择业务,很难找到完全符合自己要求的业务。而第三方支付平台利用大量的客户数据能够迅速抓住客户偏好,制定出符合客户需要的业务。并且利用网络的便利和活动等能快速发展新业务。相较之下,由于商业银行很难推出新业务而被第三方支付平台占据的新兴市场数量越来越庞大。
3.第三方支付业务的监管不利,商业银行业务开展受到影响
现在,大多数第三方支付平台利用自己创建的模拟网关,直接获取客户资料而不需要通过传统商业银行的渠道,这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客户数量悄然增加,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地位。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信息监管不是特别到位,可能发生洗钱套现的非法行为,风险极大且易于对银行造成风险传递,最终干扰银行业务的开展。
四、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1.加强网上银行建设和金融创新力度
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包括很多,而实际客户使用得频繁的只有转账汇款,很显然网上银行的业务不能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并且相较与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登陆更为便捷,业务更丰富,所以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客户数量远多于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
在银行网络基础建设完成的当下,各银行应在原有的网上银行业务基础上,拓展各种支付渠道和网上的运营范围。
2.挖掘大量潜在客户
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相比,信誉更加有保障,中国人口众多,不使用第三方支付的人群还是庞大的一部分,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己的高信誉挖掘大量潜在客户。商业银行还可以在客户办理业务时,大力宣传其网上银行业务并调查用户需求,增加其网上银行业务的用户数量和业务多样性。
篇8
摘 要: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地方商业银行是金融业的核心。地方商业银行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影响地方商业银行安全性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利率风险无疑是地方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市场风险。利率市场化为地方商业银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比如扩大经营自主权,自主定价权,有利于地方商业银行推动经营战略转型和金融创新及优化客户结构等。但是,在带来机遇的同时挑战也随之而来,利率市场化会对地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加大了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及信用风险,管理面临更多的挑战。本文主要分析利率市场化对于我国地方商业银行发展机遇和挑战,以及我国地方商业性银行如何应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利率市场化 机遇 挑战
一、引言
银行业的一项关键改革就是利率自由以及市场化的整改。在利率慢慢趋向市场化时,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是市场的关键参与者,特别是那些中小银行,他们在整个金融领域中的地位很低,怎么顺应市场的改变,能不能尽快应对这种改变中对自身有负面影响的因素,与其成长和发展有直接联系。从加强利率浮动的一系列措施来看,利率市场化离我们越来越近,这对于我国地方商业银行来讲,既是一个重大机遇,也是一场严峻挑战,另外我国近期各地企业申请设立民营银行,掀起了一股“民营银行热”。因此地方商业银行不仅面临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和竞争压力,同时不得不面临外资银行的强力竞争。在这种情况下,理顺国内的利率关系,加强地方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意识便格外重要。
二、利率市场化对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提供的机遇
利率市场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机遇。本文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总结,整理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潜在的机遇。
1.增加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将存贷款利差作为其最主要的盈利方式,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业务以及投资业务的数量和质量都非常有限,这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饱受诟病,但是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拥有一定的自主定价权,也就是说我国的商业银行拥有了利率定价权,这会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有效的引导银行资本动向,对市场的敏感性也进一步增加,并且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将会淘汰一些竞争能力较弱的商业银行,帮助那些竞争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这对于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在利率管制时期我国的主要将存贷利差作为银行的主要的盈利业务,由于该业务的盈利能力极强,使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对于其他的金融服务业务的开展以及创新缺乏动力,而将银行的主要资源应用于银行的吸存业务,这使得吸存业务的竞争逐渐白热化,商业银行不断推出各种吸存手段,市场竞争的不正当性逐渐显现,这也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一种极为病态的心理。但是在利率市场化之后,随着存款利率的提高,存贷利率的缩小,使得商业银行将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以及银行的综合能力来决定吸存利率,从而使市场的存款利率公开化,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环境更加公平。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的挑战
1.直接减少我国商业银行利润
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国外运作相对成熟的商业银行相比长期依赖存贷款利率盈利,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过于依赖存贷款的利差,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其他金融业务的开展,以及对金融业务进行创新的动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将会直接导致我国的存款利率迅速上升,尤其是活期存款利率的上升,根据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活期存款总规模在2013 年超过了16 万亿元,而我国的活期利率仅有0.35%,我国的商业银行仅通过活期存款赚取的利差每年就高达上千亿,而在同期我国商业银行的总利润规模总量也就8000 亿人民左右,由此可见市场利率化对于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金融学者估计存款利率市场化将会是我国很多的金融机构破产,甚至我国的四大商业银行将会结束高利润的时代,甚至在四大商业银行中会有银行出现亏损。
利润规模的降低仅仅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困境之一,另一个困境就是存款的外流,近一段时间我们就可以发现由于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的出现,使得活期存款从商业银行大量流出,据央行统计,现阶段已经有超过5000 亿的活期存款从我国的商业银行流出,由此可见利润的降低以及存款的减少,将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2.利率风险增加
由于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将会彻底改变我国的金融市场的格局,将存款利率的变动交由市场自行决定,也就是说存款利率将会受到供求关系的直接影响,这就直接增加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市场利率的多变性以及不确定性将会使我国的商业银行直接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下,尤其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执行的是央行规定的存款利率,对于市场风险的评估能力差,这就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对于利率缺少有效的评估机制将会导致我国的商业银行衍生更多的金融风险,其中比较主要的风险有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准风险以及期权性风险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这些风险的能力至今尚不确定,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自身已有的风险评估机制进行风险的规避,但是我国很多地方性商业银行将会直接面对这些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其发展前途堪忧。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是存贷款利差,利率的市场化造成存款和贷款利率之间的差值进一步减小,同时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增加,使得贷款资金的和金融投资的风险进一步增加,以我国的工商银行为例,其主要赢利点就来自原于存贷款利差,其中间业务以及金融服务业务在工商银行的总利润中仅占不到30%,这种盈利结构的缺陷,进一步加剧了工商银行所面对的风险。
3.商业银行潜在信用风险增加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意识明显不足,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存款利率的上升对于商业银行盈利的压力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会将现有资金的投资结构进行调整,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中,但是这些项目一旦出现大规模债务违约将会直接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将会使我国的商业银行爆发信用危机,由此可见潜在信用风险的增加,将会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巨大威胁。
4.商业银行竞争压力加剧
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地方性商业银行依靠利差的生存模式会被终结,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美国利率市场化之前,美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占到银行总业务量的80%以上,但是在经历过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美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的业务量已经不足50%,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也发生了改变。美国商业银行的转型过程也必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将会面临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服务创新等众多创新过程,这将会使得商业银行为争夺客户所发生的直接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面对银行和客户之间的竞争加剧。市场竞争的加剧将会给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盈利压力,极大的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我国政府开放了商业银行牌照的发放,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最新发放的银行牌照共67 块之多,这使得商业银行在面对资金压力的同时又加上了更加残酷的同业竞争,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面临利率市场化时将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
三、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的策略与措施
(一)对地方商业银行结构重整
从顾客角度出发,在理论管制阶段,顾客把资金放到不同银行中,不过利率在实现市场化后,会把这些资金都汇集到一家银行里,产生大量的存款从而得到高利润。这个时候,国有商业银行会控制所有优良的大顾客和项目,地方商业银行得到的市场份额很少,担任的角色都很小。另外,不同银行竞争的核心就是中高端私人顾客以及中小型企业。
(二)改变观念,立足市场
针对利率市场化将彻底改变过去单纯依靠存贷利差和存贷规模扩张来获取利润的客观现实,我国地方商业银行应从根本上确立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化经营战略。首先,实行扁平化管理。把顾客经济制度为凭借整改业务流程,组织一个顾客小组或经理为顾客制立一系列处理方案,从而有效实行各种业务。
(三)加强利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首先,商业银行要增强利率风险的防范意识,不能忽视利率风险的存在。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努力开发一些新产品,提高经营实力,应对利率风险,而且定期对银行潜在的利率风险进行评估。还要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形成自身的经营特色,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再次,建立利率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利率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是管理利率风险的首要基础,我国利率市场化位于起步阶段,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做出全面、系统的决策。最后,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识别、衡量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也不健全,缺乏具体的以风险评估及控制为核心的信贷风险管理监控,使业务一开始就潜藏着难以预测的风险。
(四)加快产品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方面,建立高效的产品研发体系,高度关注国内外银行业的创新动态,完善产品评价制度和持续优化机制,不断吸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创新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同时要大力提高服务质量,“软硬兼施”,“硬”旨在改进技术手段,更新网络系统,开发各种新型银行业务等;“软”则是指利用商业银行独特的优势,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开发高质量、有特色的服务项目。另一方面,要及时开发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如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等;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降低成本,建立有效的产品定价机制,提升产品的差异性和盈利性,增强整体竞争力。
此外,还应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以及企业的合作,优势互补,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形成规模经济。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融资平台,推动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成为其新的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
[1]闾娇蓉.浅析中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3.
[2]黄朱黎.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策略研究[J].经济论坛,2013.
[3]高桂霞.利率市场化对农业银行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J].金融天地.2013.
[4] 董榕. 利率市场化下的银行应对措施[J]. 时代金融.2013.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内部审计 专业化建设 人员专家化
推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专业化,关键是审计人员专家化,即审计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从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队伍情况来看,一方面,人员的专业素质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部分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还较为单一,部分业务如IT技术、国际贸易等业务人才缺乏;另一方面,专业化主审人、专家型和复合型审计人员等核心审计人员比重不高,与国际上先进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审计人员专家化建设。
一、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人员交流渠道
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审计条线与业务条线的人员交流渠道,是快速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实现审计人员专家化的有效途径。
一是要结合实际、细化流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人员年度交流实施方案,即在详细梳理现有人员专业、知识、年龄结构等人员信息基础上,制定人员交流方案,明确人员年度交流的方式、范围、程序。
二是根据各自银行业务的总体发展情况和特点,将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有一定审计知识基础的人员充实到审计部门中来,确保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
通过通畅的交流渠道,使审计队伍保持较好的流动性。以人员的流动,加快审计人员结构的调整,推动审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统筹兼顾,合理确定审计人员的专业化发展方向
合理确定审计人员的专业化发展方向,是实现审计人员专家化的重要内容,必须充分论证,统筹兼顾。
一是在审计人员自主申报一个或多个专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内部审计分支机构还应根据人员特长和审计业务需要统一规划和引导审计人员职业发展方向,让每一个审计人员都拥有一个或多个研究专长,发展成为特定领域的专家或专业人员。同时考虑个人专业发展方向,适度向机构专长倾斜,以保证适应机构专长的专业发展人员占比不少于30%。
二是建立审计人员专业发展档案,详细记录审计人员的专业历史以及专业成果,为审计人员交流提供平台,为统一调度审计人员储备信息。
三是根据机构内设部门的职责,按照业务单元梳理岗位,明确岗位目标和专业研究任务,合理确定各机构内设部门的人员编制,对空缺岗位则面向业务条线分行公开招聘、选拔,以实现人岗合理匹配。
三、拓展培训形式,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拓展培训形式,强化审计后续教育,是尽快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方法。
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人员培训计划。各分支审计机构必须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全年审计培训计划,抓好审计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对新业务、新知识的学习,确保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银行业务发展的要求。
二是进一步拓宽培训渠道。在培训渠道上,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如培训班、网上培训、部门研讨和引导自我学习等形式,鼓励审计人员发展成为特定领域的专家或专业人员。
三是鼓励审计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对通过如注册内部审计师(CIA)、注册会计师(CPA)、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等审计类职业资格考试的审计人员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和培训积分奖励。
四是尝试建立跟班培训制度。根据审计人员的业务发展方向,对于审计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的业务单元如国际贸易、金融衍生产品,定期指派审计人员到业务部门跟班学习,学习时间1-3个月,同时,对跟班人员学习成果进行考试测评,以保障学习的效果与成绩。
五是加强对新进员工的培训。对新进人员,以内部审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业务流程和质量标准为主要内容,加强教育培训,实行达标上岗制度,为其尽快胜任审计工作提供基本保证。从而尽快提升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四、多层次、多渠道培养核心审计人员
审计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资源,现代银行业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和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去完成,特别是具备IT、资金运营、金融衍生产品等知识的专业化审计人才,以及综合素质较高,银行业务全面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关键是加强项目研究牵头人、项目主审人和特长审计师的培养。商业银行总行审计主管机构要统一安排,通过举办各种层级、各类业务的审计人员全员的培训,达到提升各层级核心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目的。
一是对项目研究牵头人,要组织起参加履岗能力培训班,重点强化职能机构内设部门负责人的战略实施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不断提高其审计业务和事务管理水平。
二是对项目主审人,通过定期举办或参加专门化的培训班,重点强化主审人审计项目的开发、规划、组织、控制能力,将一部分主审人培养成为相关业务的内部控制专家、风险管理专家和项目管理专家。
三是对特长审计师,通过举办或参加专门化的培训班,着重系统地学习专项业务知识、相关内部控制、相关法律知识、相关国际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审计理论和审计技术,进一步提高审计项目执行能力、辅助管理项目的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
四是建立岗位定期轮换制度,也是快速培养核心审计人员的重要方式。实践中,国际先进银行在这方面都非常有经验。常常利用岗位定期轮换制度,引进全面的、复合型的审计人才,推进核心审计人员队伍的建设。
核心审计人员作为骨干较为固定地在内部审计部门工作,可以满足内部审计工作连续性的需要,核心审计人员的比例,参照国外商业银行,可以维持在25%左右。
参考文献
[1]建设银行上海总审计室等.《试论推进内部审计专业化的途径》.《内部审计动态》(内部资料).2007年第8期.第36页.
篇10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银行价值管理
价值管理是给予价值的企业管理方法,是为了最大化股东价值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其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实现企业所追求的价值和目的之间的一致性。银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价值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具有行业特点、必须具有银行业业务开展的针对性。在后危机时代银行企业价值管理工作如何开展是现代银行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以下针对后危机时代的特点对如何加强银行价值管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一、关于银行企业价值管理的分析
经济资本是现代银行企业风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标准工具,其取决于银行企业价值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在后危机时代银行价值管理工作的强化是保障企业价值最大化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关键。后危机时代的银行价值管理工作是提升银行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加快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的关键,其对银行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在后危机时代的银行企业应认识到后危机时代存在的风险与机遇,采取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的原则,逐步采用经济资本系统,以此达到企业价值管理的最终目标。
二、后危机时代如何加强银行价值管理
2.1关于后危机时代银行企业价值管理实施的重要意义
后危机时代银行企业价值管理的实施能够稳定的创造价值,为实现银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奠定基础,同时价值管理的实施提高了企业的透明度、帮助企业应对后危机时代全球化资本市场风险。针对后危机时代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与给予,价值管理还能够优先管理事项,明晰、提高银行企业经营决策水平和质量,帮助平衡银行企业短、中、长期经营目标,并促进企业合理分配资源。
2.2以正确的认识以及对自身业务发展方向构建完善的价值管理体系
在后危机时代,银行业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何正确认识价值管理对银行企业的重要性是决定企业发展过程中风险管理效果的关键。针对这一情况,后危机时代的银行企业应加强对价值管理工作的认识与分析。同时认真分析自身业务发展方向及其对企业价值管理的影响,针对自身业务特点以及管理工作流程完善企业的价值管理体系,明确银行企业各管理层、部门的价值目标,并通过奖惩制度以及对全员职责权限的明确为价值管理工作的实施奠定基础,为银行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3后危机时代银行企业价值管理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后危机时代银行价值管理的实施需要银行企业针对自身发展方向、业务开展方向等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论证,以此为基础构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机制管理体系。作为一项大规模的企业管理工作,后危机时代银行企业价值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强化需要企业以更大量的时间、资源以及耐心来促进价值管理体系的完善,运用Economic Value Added(经济增加值)、 Performance Management(绩效管理)和Balanced Scorecard(平衡计分卡)等管理和决策支持工具,促进银行价值管理工作的开展。针对银行业务特点,银行企业要特别注重对价值创造的衡量,避免失误,否则将会导致价值破坏。由于价值管理工作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得其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银行企业构建强有力执行委员会,并通过实行全面的企业培训或进行管理咨询,促进银行企业价值管理方案与评估模型的建立。
2.4后危机时代银行价值管理工作的强化与实施
后危机时代银行价值管理工作的强化与实施需要银行企业明确四个关键环节,以此为基础进行价值管理的强化。首先因确立明确的价值理念,其次确定经营价值驱动要素,再次是要求银行企业在经营全过程实施基于价值的管理,最后需要银行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领导与普通员工价值的沟通。
三、后危机时代银行价值管理强化的关注要点
后危机时代银行价值管理的强化需要通过对关注要点的分析以及注重促进价值管理的实现。首先,银行企业因对自身价值管理进行信息收集与任务确定,通过饼形图示将相关成本在总成本中的份额直观地表现出来。同时注重对自身经营成本的分析,了解银行企业经营成本的出处及其成本动因,找出增值业务与非增值业务,并将之在银行企业整个价值链中进行表现,并对其进行分析论证,明确企业价值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评价与提交后危机时代银行价值管理过程中的重点,在价值管理观点分类后,对银行经营管理、价值创造提议的长处和短处进行比较和对比,将现代银行经营、管理观点与现有的银行产品进行比较,并用T型表格将比较后的优势和劣势列出来。再将成本加入后的最终产品进行计算比较。在提交阶段,银行企业要将最终结论提议交给相关的风险评测以及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成本核算和评价的,最终由银行企业决策管理部门作出决策并实施。
四、结论
综上所述,后危机时代银行价值管理的实现需要银行企业以外部环境的分析以及内部情况的论证为基础,运用现代企业价值管理理论,结合银行业务特点进行价值管理体系的完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实施,以此达到促进银行企业健康发展的目的。因此,现代银行企业必须认识到后危机时代价值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实施要点,以自身主观的强化为银行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一群.银行企业价值管理体系的完善.南方经济,2008;6
[2]周洪波.后危机时代银行发展得出关键---价值管理体系的建立.财经资讯,2006;10
[3]刘金鹏.金融企业价值管理体系建立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财务管理,2009;4
- 上一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概论
- 下一篇:红色旅游业的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