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最新规范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木工程最新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木工程最新规范

篇1

关键词:路面结构设计;教学大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098-05

路基路面工程是土木工程(交通土建)专业和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性很强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对培养道路工程应用型人才起重要作用。课程主要研究路基路面的基本概念、设计原理、计算方法和施工管理技术等内容。由于公路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部在1995年后陆续颁布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1995年)、《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1995年)、《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1996年)、《公路排水设计规范》(1996年)、《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2006年)、《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1998年)、《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2011年)等。但是,全国多数高校所用的路基路面工程教材的出版跟不上规范更新的步法,规范中的新内容在教科书中没有及时更新,这就给正常的授课带来较大困难。如果完全依照现有教材讲解,有些内容已经在道路工程实际设计或使用中不再适用,这样的教学会对学生形成一种误导。如果按照新出版规范授课,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没有可作为授课的合适教材,这就给课堂教学带来极大困难。为此也有一些学者对这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探讨和研究[1-2]。

基于上述原因,针对新旧规范的不同之处,结合课程对应的不同授课学时要求和教育部关于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要求[3],对2009版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大纲[4]进行了修改。重点是教学内容的增减、教学方法的改变、作业布置方案的变化、习题课的增加等。根据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和水泥路面结构设计的新规范[5-6],重点介绍新规范中主要的修改内容,包括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讲解现行沥青和水泥路面结构设计分析的详细计算过程。通过对比论述,提醒学生注意新规范的修改之处对实际工程中道路设计结果的影响。根据上述修改内容,基于实际工程结构资料,编写了多个适用的算例,方便学生学习使用。

一、基于新规范下教学内容的修改和增补

(一)沥青路面设计章节教学内容的修改增补

1.新规范中修改内容简介

较上一版规范(JTJ 014―9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新规范[5]中新增内容主要表现在:

(1)强调按实际情况做好交通荷载分析与预测,按照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进行路面设计。

(2)采取防止早期损坏的技术措施,加强材料、混合料和路面结构组合设计的要求,增加柔性基层、贫混凝土基层等设计内容。

(3)细化半刚性基层混合料继配类型,调整集料继配范围,补充了二灰稳定集料抗冻性设计要求。

(4)路面厚度计算方法在参数取值和旧路补强公式上有所改进。

(5)增加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层设计内容。

(6)补充了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设计内容。

2.多层体系路面结构向三层体系转换

由于最新规范的设计计算是基于配套出版或其他正式出版的路面结构设计软件(如HPDS2011)而进行设计计算的,如果没有这些软件,路面结构设计就无从下手。换句话说,最新规范中在已知某些路面结构设计参数(如交通量、道路等级、设计年限、各层路面结构材料参数等)的基础上,只介绍了如何基于软件进行道路最终结构的调试和设计,没有介绍这些软件是基于哪些计算公式,如何对路面进行中间的计算和最后结果的选择。况且,最新出版的相关教材,也没有再介绍如何利用手算方法进行多层路面结构的设计和计算。另外,以学校目前的教学条件,在授课过程中,还不能做到所有学生均配备计算机,加上软件计算的中间过程学生不熟悉,无法更深层次地理解多层路面结构的理论设计过程,即使课程学习结束,对沥青路面结构的设计也不会用手算。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在最近几年的授课中,为使学生学会用手算方法进行沥青路面结构的设计计算,加深对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理论和具体计算方法的理解,增加了多层体系向三层体系的转换方法讲解,这也是目前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软件中采用的中间计算方法。

在进行多层体系向三层体系的转换中,需要查阅一些诺模图,为此,课题组将这些诺模图整理后上传至学校教务处的精品课程网站上,作为结构设计计算的辅助资料供学生自由下载和打印。根据计算目的的不同,三层体系转换的计算公式也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类。

(1)弯沉等效换算法:结合已知的三层体系弯沉诺模图,将多层体系路面结构按照面层顶面弯沉相等的原则换算为三层体系,如图1所示。对应的具体换算公式为

(二)水泥路面设计章节教学内容的修改增补

1新规范中修改内容

较前一版规范相比,新规范[6]中新增内容有:

(1)混凝土板极限断裂的验算标准和贫混凝土及碾压混凝土基层的疲劳断裂设计标准。

(2)考虑特重车辆和专用道路结构设计,增加了极重交通荷载等级。

(3)改进接缝设计及填缝材料的选型。

(4)完善连续配筋的裂缝间距和裂缝宽度两个设计指标的计算公式。

(5)提高混凝土板错台量和接缝传荷能力的评级标准。

(6)完善材料设计参数经验参考值。

由于最新规范在2011年12月才出版,较上一版规范改动量非常大,尤其是在水泥路面结构设计过程中所用公式与前一版规范完全不同,现有教材水泥路面结构设计章节的计算公式全部不再适用,而且目前还未见针对最新规范出版相应的教材,这就造成已有教材的水泥路面结构设计章节与新规范不符,不能继续讲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线授课教师,必须提前给学生准备补充讲义,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把最新规范的设计理念和计算公式讲授给学生。另外,新规范的设计计算是基于规范配套出版或其他正式出版的路面结构设计软件(如HPDS2011)而进行设计计算的,不便于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为此,从2012年开始,针对水泥路面结构设计章节,笔者重新编写了教案、讲义、课程课件,以及作业习题等授课资料。

2新规范下水泥路面结构应力计算

由于规范中规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理论是采用设计验算法,根据已知的交通量、道路等级、地区区划,以及建筑材料等资料,初步拟定待设计结构组合,然后对该结构进行荷载应力和疲劳应力的分析计算,最后利用可靠度系数对结构进行应力的校核。新规范中突出的一点是除了上述验算之外,还增加了道路最大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应力校核计算。新规范中对应水泥路面结构设计时的应力计算方法如下[6]。

(1)荷载应力。设计轴载在临界荷位处产生的荷载疲劳应力σpr=krkfkcσps。

最重轴载在临界荷位处产生的最大荷载应力σp,max=krkcσpm。

其中,σpm为最重荷载在四边自由板临界荷位处产生的混凝土板的最大荷载应力。

kr为考虑接缝传荷能力应力折减系数,纵缝为设拉杆平缝时,kr=0.87~0.92(刚性和半刚性基层取低值,柔性基层取高值);纵缝为设拉杆企口缝时,kr=0.76~0.84;纵缝为不设拉杆平缝或自由边时kr=1.0。

kc为考虑偏载和动载等因素对路面疲劳损坏影响的综合系数,按公路等级查表16-24确定。

kf=Nνe为考虑设计基准期内荷载应力累计疲劳作用的疲劳应力系数。

特别的,设计轴载PS和最重轴载Pm在四边自由板临界荷位处产生的荷载应力(MPa)为:

σps=1.47×10-3r0.70h-2cP0.94s,

σpm=1.47×10-3r0.70h-2cP0.94m,

(3)极限状态的校核。水泥混凝土路面“单层板”结构设计中,根据水泥路面结构设计的一些已知参数,查阅规范中相应的表格,选定待设计路面结构的可靠度系数,以及路面材料的弯拉强度标准值fr,在上面荷载应力和温度应力计算的基础上,最后利用γr (σp r + σtr )≤fr ,γr (σp ,max + σt,max )≤fr 进行校核。如果满足,说明前面拟定的水泥路面结构满足荷载和温度对它的综合作用效果;否则对已拟定的水泥路面结构各层进行重新拟定,并重复上述步骤进行计算。

关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弹性地基“双层板”“复合板”“有沥青上面层”的水泥混凝土板的荷载应力和温度应力,以及“加筋”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详见最新规范。

二、教材选用和教学大纲的修改

(一)教材的选用

土木工程专业和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都有路基路面工程这门课,分别为56和42学时。前几年采用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7],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新规范出版后,全国陆续出版了基于新规范编写的教材,故两年前已经改换为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教材[8]。但由于JTG D40―20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在2011年底才出版,目前使用的教材在水泥路面结构设计章节也还是旧的内容,为此,笔者负责编写了补充讲义,作为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补充教材使用,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便能够学到最新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先进的科技知识,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科技进步、行业技术规范的紧密结合。

(二)教学大纲的调整

由于上述教学内容的增加和补充,致使2009年补充制定的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大纲[3]与目前实际教学要求不符,为此将上述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时涉及的多层体系换算教学内容增加到教学大纲中,约2学时。考虑土木工程专业已提前开设弹性力学课程,讲解了多层体系的理论分析内容,因此,在满足沥青路面设计章节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在路基路面工程授课中减少了2学时路面结构弹性多层体系理论分析的授课内容。

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章节,由于新规范中的设计理论基本没变,只是对应的计算公式发生了变化,故将原来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替换即可,授课学时基本不变。

另外,由于新规范出版后路面结构设计内容和计算项目的增加,原来教学大纲中的习题课学时(4学时)已经不能满足授课需求。为了增加习题课授课学时,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和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从2010年开始另外增开了32学时的路基路面检测选修课,其中有一部分试验教学内容和路基路面工程课程类似,经学科组讨论决定,将原来课程中试验部分的授课学时(约4学时左右)减少2学时,用于增加沥青和水泥路面结构设计的习题课学时。

三、结语

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有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建设的要求和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学大纲文件中关于课程建设的要求,课题组对最新出版规范进行研究。经过学院教学委员会的同意,对路基路面工程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教学大纲作了部分修改和调整,涉及的内容有以下4点:

(1)增加了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章节中多层体系换算的授课教学计划,对应地减少了路面结构弹性多层体系理论分析的授课学时。

(2)根据最新规范,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章节的内容全部进行替换。

(3)增加路面结构设计章节中的习题课授课内容,同时减少路基路面工程课程中试验方面的授课学时。

(4)针对上述修改内容,编写了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具体修改、制定了2009版教学大纲和对应的教学计划。

另外,还将已经购买的正版HPDS2006路面设计软件升级到HPDS2011,方便按最新规范进行演示教学。在2009级学生的实践和调查回访中,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良好,说明基于最新出版规范,对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宋高嵩,张春萍,王剑英.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3(8):152-153.

[2] 马培建,朱亚光.土木工程专业路基路面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3,12(3):41-43.

[3]内蒙古工业大学理论课教学大纲(土木工程学院道交系部分)[Z].2009.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JTG D5―2006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JTG D40―20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7] 陆鼎中,陈家驹.路基路面工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8] 邓学均.路基路面工程[M].3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Research on the timely innovation of teaching program for pavement structural design based on the new specification

SONG Yunlian,LIN Min,HU Bing

(Civil Engineering Institut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uhhot 010051, P. R. China)

篇2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性;经济性

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土木工程项目已经成为了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土木工程项目的建设也就必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促使其能够在恰当的方面表现出理想的作用价值效果,尤其是对于自身应用的可靠性而言,更是需要进行重点研究和保障。从土木工程项目的具体设计建设角度来看,其结构可以说是比较核心的一个方面,确保相应土木工程项目的结构能够具备理想的规范性,能够满足于土木工程的各个方面需求也就显得极为必要,尤其是在安全性以及经济性角度来看,更是需要进行严格把关,促使其设计较为可靠准确。

1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现状分析

结合现阶段土木工程项目在具体结构设计处理中的落实状况而言,虽然整体规范和标准越来越完善,能够为具体设计人员提供较强的参考依据,但是因为设计人员方面的问题,以及设计手段方面的缺陷,同样也可能会导致其出现一些不合理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必然也就会对于最终的建设效果产生威胁,不利于土木工程项目的正常施工建设。从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现状中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在安全性以及经济性方面也得到了一定表现:(1)安全性设计存在问题。如果土木工程项目结构的安全性存在缺陷和不足的话,必然会对于整体建筑物的应用产生较大威胁,并且最终会影响到后续应用安全可靠效果,这也就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当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虽然能够较好意识到安全性能的必要性,但是在具体设计中也容易表现出一些偏差,因为该方面的设计处理需要关注到承载能力以及耐久性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处理和分析压力比较大,很容易产生计算失误以及考虑不全面的问题,在一些细节方面出现缺陷损伤,最终影响到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效果,应该引起足够重视;(2)经济性设计存在缺陷。对于土木工程项目结构的具体处理设计而言,相应经济性同样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经济性方面的缺陷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后续施工落实中不存在充足的资金进行操作,最终形成了较大的超预算问题,给土木工程项目的具体建设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这种经济性设计缺陷的出现主要就是因为设计过程中忽视了该方面的控制,没有研究分析相应结构建设的经济性效果,如此也就必然会导致其最终出现造价控制缺陷。

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性保障措施

具体到土木工程结构的有效设计处理工作中来看,为了较好保障相应土木工程结构的处理具备理想的安全性水平,必须要促使其能够关注到相应设计方案的各个细节,其中比较核心的保障措施和注意事项如下:(1)详细了解和明确具体设计规范。对于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安全性控制需要首先从规范入手进行分析,了解最新规范对于土木工程项目结构的各个方面规定,进而也就能够依据这些规范和标准进行具体设计处理,保障相应土木工程结构能够实现较为理想的可约束性,杜绝任何超限问题的出现。当然,这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的明确必须要全面,对于各个方面的标准都需要进行把关,比如抗震强度就是最为核心的一个指标,其对于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影响是最大的,也是最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目标,其它一些具体尺寸等参数指标同样也需要进行严格把关,促使其在土木工程结构中同样也能够得到较好体现,有效杜绝可能出现的各个矛盾和冲突问题;(2)做好土木工程结构选型工作。对于土木工程项目结构设计工作的有序开展而言,选型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恰当合理的结构类型才能够较好保障相应土木工程项目具备稳定性,最终体现在安全性保障方面。这种土木工程结构选型工作的落实不仅仅要重点分析其整体效果是否较为稳定可靠,能够满足于相应土木工程结构安全的需求,还需要关注于土木工程项目的具体应用需求,保障两者能够具备理想的协调性,避免因为安全选型而损害其实用性价值,当然,安全性依然是基本条件所在,需要首先考虑;(3)精确计算承载力状况。土木工程项目结构设计工作的有效落实要想具备较强的安全性效果,还需要从承载力方面进行重点把关,这种承载力方面的设计分析主要就是为了促使其能够针对相应结构区域内存在的所有受力状况进行分析,然后进行逐一汇总,最终确保所有结构的稳定性都能够较为理想。当然,因为这种承载力的计算比较复杂,可以借助于一些先进软件或者是技术进行处理,保障其不仅仅能够计算精确,还能够考虑较为全面;(4)恰当选择施工材料。对于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工作的有效开展而言,其对于施工材料方面的依赖性同样也是比较突出的,不同材料的应用在强度方面的表现不同,进而也就需要从施工材料的选择入手进行恰当控制,促使其能够体现出较为理想的实用性效果。这也就要求相应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工作应该能够事前了解各类不同材料应用的基本强度指标,如此才能够结合其整体需求进行恰当选取,并且结合具体应用数量进行把关,促使其能够为土木工程结构安全性提供较强保障效果。

3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经济性保障措施

对于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经济性控制而言,其主要就是为了切实做好成本控制工作,促使土木工程结构的建设资金能够得到较好控制,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应该重点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协调各个设计要求。对于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经济性指标控制而言,其具体的落实并非是单纯针对相应经济性指标进行分析,以降低结构的成本为唯一目的,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土木工程项目结构的各个方面要求。这也就要求相应土木工程项目的结构设计中,相关设计人员在具备较高成本控制意识的基础上,能够综合考虑土木工程项目对于质量、安全以及进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如此才能够确保相应经济性方面的控制和把关能够较为理想,也能够得到较好落实推进,不会影响到后续土木工程项目的应用安全性水平。在以往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处理中,虽然没控制经济指标的现象比较多,但是因为过度控制程度而导致其质量或者是安全受损的问题也存在,需要进行有效协调处理;(2)合理运用限额设计。为了更好促使这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工作具备理想的经济性优势,切实做好限额设计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限额设计主要就是为了促使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避免具体结构设计方案出现超预算问题。基于此,具体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前应该能够针对相应预算进行重点分析,了解土木工程结构方面的资金支持状况,如此也就能够设定较为合理的额度,促使其后续的设计方案具备有限性,对于超出预算的方案在审查过程中也就能够进行修正,促使其能够表现出最为理想的经济性保障效果。

篇3

【关键词】砌体结构;土木工程;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需要,2010年6月,中国工程院和教育部牵头,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促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该计划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对土木工程卓越人才的迫切需求,有效的推动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促进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改革[1],土木工程领域的各门专业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研究,本文拟对砌体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些思考。

砌体结构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应用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近年来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墙体的材料的不断革新、建筑节能、环境保护以及提高建筑物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需要,砌体结构的相关内容也在进行着一系列的更新。砌体结构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砌体及其基本材料力学性能,掌握砌体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能计算砌体结构构件承载力,掌握混合结构房屋的墙体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为今后从事砌体结构的设计、施工打下基础。砌体结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砌体结构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从砌体结构课程的特点出发,分析了以往的教学方法,根据自己的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以便改进教学效果,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

一、砌体结构课程的特点

砌体结构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砌体结构的材料,基本设计规定,无筋砌体构件和配筋砌体构件设计,墙、柱的构造措施,圈梁、过梁、墙梁和挑梁的设计,砌体结构构件抗震设计等。砌体结构课程有如下特点:

1. 砌体结构构件承载力计算中的系数比较多。例如:砌体强度设计值调整系数、砌体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受压构件承载力影响系数、上部荷载的折减系数,梁端底面压应力图形的完整系数、垫块外砌体面积的有利影响系数、刚性垫块的影响系数等等,而这些系数在计算中往往又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数值,这就容易让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混淆,容易忽略,弄不清楚明白。

2. 砌体结构课程中的计算公式主要来源于试验数据。结构设计的公式常常是根据试验结果统计回归以后,给出的一个便于计算的式子。它不像我们学的数学、力学等有严密的逻辑推导过程,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加深了对它的认识和理解。而砌体就是试验图表,然后根据图表给出了公式,这让学生记住公式相对来说要困难一些。

3.砌体结构构件有些比较抽象,内部布置难以理解。比如:配筋砖砌体构件、组合砖砌体构件、配筋砌块砌体构件中的钢筋的布置等等,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很难在脑海中想象出它的实际布置情况,这就加大了我们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难度。

4.砌体结构的构造内容比较多,比较繁琐,容易混淆。比如:网状配筋砖砌体的体积配筋率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要求,钢筋的间距有最大和最小的要求,圈梁和构造柱根据不同的情况其纵筋和箍筋的配筋要求也不同等等。这些要求都是工程中应该满足的最低要求,我们的计算结果必须符合这些要求,但是往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被大家给忽略了。

二、砌体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砌体结构课程作为土木工程的专业课,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只是各个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稍有区别,有的院校是把砌体结构课程和混凝土结构课程合并为混凝土和砌体结构课程,有的院校是把砌体结构课程单独设立的,但不管是哪种课程设置方式,砌体结构讲授的内容都是没有变的。它都是按照先材料性能、设计方法,然后到各种受力构件承载力计算,再到混合砌体结构的墙柱设计,最后是过梁、墙梁、挑梁及圈梁的设计。由于近年来地震比较活跃,工程经验和研究成果比较多,所以砌体结构中又加入了砌体抗震设计的内容。砌体结构课程头绪比较多,内容比较繁杂,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按顺序讲解各个部分,而各个部分的内容又是相对独立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容易忽略各部分相互之间的联系,对所学的知识就容易遗忘,常常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不会前后联系加深记忆理解。另外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依据教材,通过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按部就班的来进行讲授。对于对砌体结构没有形象认识的学生的来说,这种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很难理解课堂中所讲授的内容。比如墙体中拉结钢筋的位置,构造柱马牙槎的砌筑等等,学生很难想象,当然也就更不容易理解了。但是如果我们在讲解这些内容之前,就让学生先对砌体结构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那么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当然现在的多媒体课件也可以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各种砌体结构构件,这也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但是图片毕竟不是实物,它没有实物那么形象、具体,不能象实际工程可以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鉴于目前砌体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

三、砌体结构课程的教学思考

根据砌体结构课程的特点,总结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提出了如下的一些教学思考。

1. 注重课程内容体系的整体性教学

砌体结构课程各个部分的内容看起来是相对独立的,但相互之间实质上是有联系的。砌体结构课程内容实质上是遵循设计的过程需要来进行的安排,比如砌体结构是由各种砌体构件组成的,砌体构件又是由各种砌体材料构成的,所以进行结构设计首先就需要先了解材料的性能,然后了解由这种材料所构成的构件的性能,最后才能弄明白由这些构件所构成的结构的性能。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一主线进行各部分内容的衔接,注意前后知识的一个连续性,让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且通过例题讲解,习题练习训练,引导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将前后各部分知识点联系起来灵活运用。这样不仅复习了以前的知识,而且加深了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运用。比如注册结构师资格考试题就是不错的练习题,因为这些考试题与实际联系紧密,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每道试题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通过这些题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熟悉相关知识的运用,而且能够把所学的不同知识点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专业知识,加深专业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理解。

2. 加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

砌体结构是一门工程类的课程,它与工程实际是密不可分的,为了能很好的学习它,应该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加强学生对它的认知。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应该安排学生进行砌体结构的认识实习,组织学生去施工现场参观,了解砌体结构的各个构件所处位置,留下一些更形象具体的认识。在讲解后续课程内容时,学生就可以和以前参观的工程实物相联系,这样更直观,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入,学习起来的兴趣也更大一些。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又可以组织学生去施工现场参观,这时就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所学砌体结构课程内容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将所学的知识和实际工程相联系。

对砌体结构课程来说,实际工程的参观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它对课程学习的作用是不能替代的。进行现场参观后再课堂学习再现场参观,这是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理解事物的一个过程,对学生认识砌体结构、理解砌体结构理论,应用砌体结构知识有着重要的帮助[2]。

3. 重视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

砌体结构既传统,又不断的焕发出新的活力。新型的墙体材料、新技术、新结构不断涌现,砌体结构设计计算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计算理论和应用体系。现行的《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2011)吸收了近年来的工程经验和研究成果,它的颁布和实施使中国砌体结构的设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相应的砌体结构课程的内容就需要做出更新,这就需要老师不断的学习能够及时掌握新规范、新技术的内容,并且能按照新规范、新技术的内容对砌体的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修改,让学生能够尽快的获取最新的砌体结构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

四、结语

通过对以往教学方法的总结,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提出了注重课程内容体系的整体性教学,加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重视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等三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希望通过这些教学改革,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将理论灵活的运用到实际工程中,让学生能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工程技术人员,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阎奇武.砌体结构[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2] 齐岳.砌体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1):58~60.

[3] 徐占发.砌体结构[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03-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李玉龙.高职院校学风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35):54-55.

[4]孙勇.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4,(27):252-253.

[5]冉福祥.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4,(11):275-276.

篇4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如下。

1.学生方面情况复杂,进度不一。

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不同学生面临就业、考研复试等不同出路,甚至少部分学生要进行毕业前大补考。学生心里状态和压力不同,影响到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投入状态,进而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设计中前期,学生对毕业设计这样一个“大”的综合性的任务不知如何下手,不能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毕业设计选题顺利结合,遇到问题不会及时反映解决,存在“等”、“拖”“、靠”的依赖心理,也会影响设计进度。

2.指导教师自身缺乏工程设计实践经验和知识更新。

毕业设计要求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部分指导教师一直从事理论研究或课程教学工作,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甚至没有,对整个工程设计过程缺乏了解和认识,对新规范、新的计算方法、新的施工技术的更新缺少关注。这样在指导毕业设计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做到与时俱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

3.毕业设计过程监管不力。

通常,有些高校毕业设计管理制度不甚健全,或者制度健全但执行不到位,对学生日常不考勤或者考勤不严格,导致部分学生长期缺席,当然不能高质高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另外,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不重视对设计各阶段的进度检查,不了解学生的设计进度,也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前期比较松散,后期又加班追赶,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成果根本无法得到保证。

4.师生间缺乏沟通,不能及时发现设计问题。

设计过程中,很多学生不在设计室而去其他教室或宿舍,导致有问题不能及时询问解决。老师辅导时,因见不到学生而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疑问或错误,从而将问题遗留到最后进行大修改甚至无法修改,致使设计质量严重下降。

5.计算机辅助设计利用不合理,学生收益不多。

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利用专业软件PKPM对一榀框架进行计算并绘施工图,这一工作只需学生一个上午即可完成。但学生对计算结果不分析、不调整,对图纸的表达不思考、不判断,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对很多构造不明所以,似是而非,学生收获甚少。

二、具体解决方法

解决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关键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指导老师丰富工程经验、提高指导水平的问题;毕业设计过程中手算、手绘与电算、电绘的比例与配合问题;毕业设计过程中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与监管监控问题;毕业设计的考核评估问题。下面具体讨论。

1.提高指导教师素质、利用产学研用基地合作指导。

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建设部组织的相关职业资格考试,鼓励并组织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工程实践,与生产、设计单位合作,聘请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与校内指导老师合作,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并把关。学校可以建立产学研教学基地,除了服务于学生的实践实习外,还可用于指导教师的工程经验学习与提高,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工程设计部门、企业单位之间的协调工作,从而提高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水平。

2.坚持手算、手绘及软件计算、计算机出图并重。

为处理好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计算机技术的关系,采用手算、手绘及软件计算、计算机出图并重的手段。在结构计算中“手算”和“电算”必须兼顾。“手算”应该占主导地位,在“手算”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从而巩固理论知识,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在绘制施工图时,要坚持手工画图和计算机绘图相结合的原则。手工画图主要锻炼学生的绘图基本功、对构造要求的掌握以及对规范的学习和熟悉。计算机辅助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熟悉社会上常用的工程商业软件,做到就业时具备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动手解决能力。因此,在计算机辅助毕业设计过程中结构计算部分要求学生手算与电算并行,两者互为校核并完成对软件的深入了解。绘图主要由CAD软件完成,部分节点详图与构造采用手工制图,以加深学生的基本概念,熟悉结构细部构造,并能对计算成果和手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

3.针对学生不同水平分类指导方法。

对不同程度、不同进度的学生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对理解能力好、认真负责进度快的学生,要提前讲解设计内容和方法,要求其有探索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与毕业设计课题相联系的能力,培养其主动查阅有关设计资料的能力等综合专业素质,让其在毕业设计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对学困生形成一定的压力和激励作用,敦促他们加快进度,认真设计。指导老师要有意培养1~3个模范生以加快整个小组的设计进度、提高小组的设计质量。对学习成绩差、进度慢的学生,指导老师要付出更多耐心进行讲解,让其理解并最终掌握设计方法、步骤和过程,促其赶上整个设计进度。

4.考核制度严格,全面具体。

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应包括多个方面:考勤、设计进度、建筑设计部分、结构设计部分、计算书内容以及答辩情况等。应加强毕业设计的学生考勤和指导教师的考勤,加强设计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考核,对学生出勤率、设计进度、设计阶段成绩及最后答辩成绩等各个考核方面分别进行评分。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也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后续设计工作。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教学改革 工程资料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65

Abstract Some improving measures were suggested for practical problems in “Road engineering” teaching. Firstly, three major problems in teaching activities were presented: (1) comprehensive and massive content with inadequate class hours; (2) obsolete teaching materials; (3) lack of practice teaching. Subsequently, incorporated with course orientation and specialty featur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reform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coll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ngineering data,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utilization of modern teaching means, etc..

Key words road engineering; teaching reform; engineering data

“道路工程”是土木工程非道路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路线设计、路基设计与施工、路面设计与施工、道路排水设计和路面养护管理系统五部分内容,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道路工程的设计原理、计算方法、施工方法及材料要求。“道路工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道路工程结构物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使其能够遵循本行业现行版本的规范规程、法律法规及手册等进行道路结构物设计。此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力争使学生对道路工程的技术标准、施工工艺等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和了解。①②③

“道路工程”课程知识面广,叙述性内容多,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为了提高教学成效,广大教师亟需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齐头并进,以便更好地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内容庞杂,课时少

作为一门非道路系的土木类学生的专业课程,“道路工程”课时量较少。对于非土木类学生而言,替代开设的“高等级公路概论”等课程的课时量就更少了。但鉴于课程本身内容丰富、涉及知识点多,仅有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忙于讲授完所有章节内容,课堂教学仍是以填鸭式单向灌输为主,师生互动较少。④

1.2 教材内容陈旧

近年来,道路工程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改版,但教材的改版更新步调却常难以与之保持一致。当前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标准滞后、与现行规范脱节等现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新规范中相关知识点的介绍。

1.3 实践教学内容欠缺

由于课时量少、实践基地建设不够完善等原因,课程教学期间内,实践内容难以满足需要。对于非道路系学生而言,这种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课程认识仅仅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难以做到知行合一。

2 课程改革的一些建议

2.1 重视工程资料的收集与利用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相关工程资料,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改善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⑤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大量工程视频或图片资料(如设计图纸、施工现场等);另一方面,采用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们自主搜集相关资料,这对于锻炼其主动学习能力也大有帮助。教师应广泛搜集、严格挑选适用于该课程教学的工程资料,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路线、路基设计图(平纵横向)与路基排水设计等,包括排水结构设计图如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边坡急流槽等。(2)路基防护工程,尤其是填挖较大的路基边坡防护工程设计图。(3)路面工程设计:①路面横断面布置图;②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图;③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图。④路面排水设计。(4)桥梁与涵洞设计图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设计图纸这一“工程师的语言”,一方面可将冗杂的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这类丰富的图文资料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学生预先熟悉这些图纸资料,对其以后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都将会大有裨益。

此外,道路工程专业涉及到的各种规范、规程、细则、标准较多,这些既是学生们在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中的工具书,又是部分教材章节知识点的来源。一方面,教师应及时追踪新规范的相关内容,对于陈旧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完善;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喧宾夺主,本末倒置”,重在讲清讲透基本原理和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不论规范如何改头换面,都可以通过自学来加以理解和掌握。以上提到的工具书主要包括:《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 D33-201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2014)、《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等等。

2.2 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通过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更加高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资源进行挖掘、补充和合理使用,准确地把握“优化”后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的最佳结合点。

由于“道路工程”课程内容庞杂,我们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突出重点。根据教学大纲,笔者认为“道路工程”应以路线线型设计、路基与挡土墙设计、沥青与水泥路面设计、排水设计、路基路面施工等为教学重点,注重讲课内容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同时为了节省课时,可舍弃一些不必要的理论阐述和公式推导,重点讲解公式理论的模型建构、应用条件和使用方法。⑥

2.3 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时代进步,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图文书籍、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阶段。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手段主要包括语言、黑板、粉笔等,它以语言文字为主载体,以教师为中心。现代教学手段则是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又称为“电化教学”),它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以学生为中心。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比,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形象性和适应性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学效率比传统教学手段要高得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后,在宝贵的课堂时间内,教学内容可以更显丰富和饱满,同时,由于可以大量节省板书、绘图等时间,教师可以将更多精力转移至学生本身(包括课堂反馈、师生互动等),而非教学内容的简单陈列上。

高校教师尤其要重视现代化教学技能,积极探索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图像、声音、文字三者的有机结合,把教学内容直观、丰富、有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对于信息量大、难以描述的教学内容和最新研究成果、重大工程介绍等,更应该也更适宜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例如在路基路面施工部分的讲授中,笔者会给学生播放相关工程活动的视频,并同步进行必要的讲解。同时,高校院系还要投入一定的资源和力量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尽量实现数字资源的网络下载、在线教学与讨论等,以弥补课堂教学的短板。

3 结语

(1)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相关工程资料,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改善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大量工程视频或图片资料(如设计图纸、施工现场等);另一方面,采用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们自主搜集相关资料。

(2)教师应及时追踪新规范的相关内容,对陈旧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完善,也应避免“喧宾夺主,本末倒置”,重在讲清讲透基本原理和方法。

(3)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突出重点,注重讲课内容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应重视现代化教学技能,积极探索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同时,还要力争实现数字资源的网络下载、在线教学与讨论等。

注释

① 潘美萍.道路工程课程教学研究与探讨[J].科教导刊,2013(7):117-118.

② 张清峰.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2.38(7):277-278.

③ 巨锁基,查旭东.“道路工程”课程特点及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112-113.

④ 张雪华.道路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几个问题[J].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 1999.1(1):24-26.

⑤ 叶巧玲,杜铭,何兆益.文献资料在道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7(S1):100-101.

篇6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较高层次,其人才培养也应将职业标准作为课程开发的主要依据。《建筑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涉及施工员、质检员、建造师等职业岗位培训、鉴定、考试的核心内容。基于职业标准开发《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既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与原则,又要突出技术本科教育特色,强化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培养。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目标定位

技术型人才作为一种人才类型,其工作职能主要是解决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以保证生产、制造和工程项目顺利进行。随着技术理论发展和岗位工作内容调整,技术型人才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

一是知识结构上突出主导性与复合性。技术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以技术学科中某一专业领域的技术科学知识体系为主, 除具有本专业的技术科学知识外,还具有形成该技术科学知识所必需的基础科学知识、该专业的工程科学知识以及与工作岗位或工作对象有关的其他学科知识。

二是能力特征上体现出智能性与综合性。技术型人才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设计能力与开发能力,其能综合利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技术难题或进行技术及工艺创新,表现出很强的综合与创新能力。

三是情感态度上体现出务实性与伦理性。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技术人才在技术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实践性品质,而作为技术的发明者、设计者或应用者,如何合理利用技术造福人类,也是技术型人员必备的重要品格,因此较强的务实性品格和高度的技术伦理责任感在技术型人才素质结构中不可或缺。

基于对技术型人才的特征分析,结合土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确定《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现行的有关施工规范、规程的应用;掌握一般建筑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常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包含的原理;掌握一般建筑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必要计算方法;熟悉一般建筑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中容易出现的常见质量、安全问题、安全验收规范;熟悉先进建筑工程施工安装顺序及所需配备的设施和设备。

能力目标: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选择和制定常规工程的合理施工方案;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查找资料和完成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编写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交底;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在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能根据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方法及验收规范进行常规工程的质量检验。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伦理道德、职业道德和主体意识、超越意识、契约意识;使学生养成科学规范的工作模式和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工作能体现出思想性、建设性和整体性。

在课程总体设计上,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相互融合,尤其是情感目标蕴含于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达成过程中,通过理论探究、项目实施、案例反思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技术伦理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从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土木工程发展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施工技术难度不断提高的趋势。应对这一趋势,各建筑施工单位必将提高施工自动化、信息化和绿色化水平。施工自动化是以精细施工技术替代粗放型技术,以机械化、自动化替代人工操作,同时对从业者技术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施工信息化是利用信息化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承包管理效率,采用施工监测、施工控制等手段实现施工管理现代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在建筑业的设计领域、施工领域、管理领域得以普遍应用,一些施工单位某些关键技术也都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施工绿色化是指注重节材、节能、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积极使用可再生的材料资源和控制在施工中抽排地下水资源等。作为涵盖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基本技术知识的核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设计上也必须反映建筑施工技术自动化、信息化、绿色化的理念。

(二)课程内容选择

伴随模板、脚手架、预应力施工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装饰工程施工技术不断创新,建筑施工部门的机械化、预制装配化、专业化施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对建筑施工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作为培养建筑施工技术人员的核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既要系统讲授传统施工技术,又要增加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一般包括土石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高层建筑的施工、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根据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与企业人员联合开发课程,将最新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施工材料应用引入课程,以讲义或音像形式体现。如在钢筋下料中加入平法识图、构造要求及框架梁钢筋下料长度计算,在桩基础中着重讲解PHC管桩静力压桩、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等内容,在虚拟施工技术中加入Revit建模平台与专业仿真优化软件应用方面的内容。

(三)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依据施工员岗位职业标准,基于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以施工员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分析工作过程和阶段产品特点,围绕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全真模拟教学设计,选择课程内容。本课程采用“项目+任务”的内容组织方式。结合各个项目对应的最新规范标准,注重项目设计与任务相匹配。项目与任务的匹配模式常用的有三种[2]:一是循环式。其核心特征是课程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以系列典型产品或服务为主线展开,每个项目都包括该课程全部任务所构成的完整工作过程,且其工作过程基本一致。尽管流程是重复的,但具体内容是不会重复的,因此随着项目的推进,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升。二是层进式。核心特征是,一门课程只选择一个大型的、完整的综合项目,它涵盖了该门课程需要学习的全部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界线,把这个项目划分成若干部分(小项目),学生按照工 作顺序逐步完成各小项目,最终完成整个项目。三是对应式。即项目与工作任务之间是对应的,为学习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即设计一个项目。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训要求来看,其项目和任务设计比较适合采用第一种和第三种。课程按“建筑工程的施工工序”确定工作任务,以“施工流程”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设计项目,力图构建学生在校学习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一致性。具体项目和工作任务设计见表1。

三、《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施中,全面构建“岗课融合贯通,学期分段循环、能力逐级递进”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原来的一个学期时段逐步改革为“一长一短一长”3个学段,实现分段循环教学,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分层训练,逐级递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能力逐级提升。根据课程内容特点,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工程仿真模拟软件的应用,创建多样化学习方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技术活动,本课程更注重技术知识的习得,而技术知识中除了显性知识外,还包括了大量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具有实践性、情境性、层次性、不可言传性、不确定性、非逻辑性等特点[3],建筑施工领域的工作经验、操作技艺等都属于默会知识的范畴,默会知识的掌握一定要由两个关键因子促成:一是“师傅”样本式的“手把手”传递,包括提示、反馈、示范和提醒等;二是“徒弟”不断地清晰表达所学的知识,用心体悟及其身历其境地“历练”。两者缺一不可[4]。为此,本课程强化综合型技术训练项目设计,编写《建筑施工实训任务书》和《建筑施工实训指导书》,并依托学校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由企业施工技术人员当师傅,每4~6名学生为一组,全程跟踪一个建筑施工项目,采取半天上课半天实践的形式,同时结合“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等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典型建筑结构的施工技术、工艺流程、质量验收要点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法、建筑工程造价编制等。在此过程中,企业师傅和任课教师经常沟通,及时交流学生技术知识和技能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矫正方法。学生每周每组要填写施工周记,记载施工技术要点、工艺流程、学习心得等,学习结束后还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陈述和答辩,答辩通过才能进入顶岗实习环节。

参考文献:

[1]夏建国.论技术本科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48-149.

篇7

关键词: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网络平台;课程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度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项目编号:JB146 )

引言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作为高职类院校建筑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其包括的内容量又大,因此,如何教好该门课程,使学生牢固掌握安装预算的知识,使课堂所学的内容,课后能随时温故知新,并能将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工作,越来越成为教师们关注的课题;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的满足《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的要求,因此为课程教学提供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一种趋向。

1《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

1.1 教材更新慢,严重滞后

这些年来,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造价行业的蓬勃发展。为了能与之跟上相应的发展,在2008年,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03版清单计价规范的基础上颁布实施了新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850500-2008,2010年又更新了2003版安装预算定额,出版了2010版安装预算定额,这表明了我国建筑业逐步与国际化市场相接轨的动态和与时俱进的决心,同时也拉开了由主流的定额计价模式向清单计价模式过度的帷幕。当前国际社会上的主流计价模式是以清单计价为主,而我国绝大多数的安装预算教材还都是依据以前的综合基价定额编制的,牵涉到清单计价的内容部是一笔带过,没有作为重点内容阐述。另外,我国市场的很多教材甚至还是以03版安装预算定额为基础编制的,这样教材的定额和学生正在使用的定额无法与之相对应,此外,学习清单综合单价时,用的还是老的清单编码。更严重的是随着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不少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不断涌现,而教材内容的所谓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早已成为了过去式,内容上的更新变化却显得相当的滞后。

1.2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局限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依据教材的章节内容按序的进行讲授。学生往往是按照教师的授课思路学习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涉及到的室内给排水、采暖工程、室内强弱电工程等且各专业工程量计算规则各不相同,学生需要记忆和学习内容很多,传统模式下,被动的学习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变得杂乱且没有条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较困难。概括起来被动的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为:(1)课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没有使教法与学法统一,没有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来考虑问题。这样使学生感觉课程内容枯燥,难学,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有些甚至基本没有。(2)与实践的结合性差。授课主要是有关理论的内容,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在学生对所学的很多内容缺乏感性认识,也不了解工程实际的施工做法的情况下,学习起来感觉就比较空洞、不知所云。

1.3教学内容量大,而且要结合实际图纸,师生都存在相当大的压力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在我们学院的学生是大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的,大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学习的《建筑构造与识图》教材往往偏重于土木工程的土建方向,对安装工程的室内给排水水、采暖工程、室内强弱电图纸涉及很少,讲解得也不深,甚至一笔带过。但《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学院对该门课程的课时量安排有限,周课时量只有五节,且只安排了一个学前,而在一学期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在授课《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同时,又必须在课堂中不断的补充安装工程识图的相关知识,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有些结合工程实际的图纸也只能泛泛而谈。

2网络平台教学对上述问题所发挥的作用

2.1网络平台上精选最新最优质的教材

由于实际上课中,教师基本上只选一本教材进行授课,甚至有些教材的目录介绍和里面的内容可能有很多出入,介绍得很精彩,但实际上里面的内容陈旧、空洞。但在网络平台上就不一样,老师可以把很多最新出版、工艺最新的的教材放在网络平台上,有些甚至可以上传相应的课件,这样可以把更多的优秀教材介绍给学生,当然造价有其独特的地域性,一般都无法结合各地现有的定额和计费标准,因为这种情况,实际教学中,即使教师看到了一本其他省的很优秀的教材,但由于定额和计费标准不一样,也只能忍爱放弃,但网络平台不一样,教师可以把当地的定额和计费标准的电子稿上传网络平台,以便学生参考使用。

2.2采用实际项目图纸案例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几乎是老师讲一节学生掌握一节。这样就很容易把一个整体的内容片面化、零碎话,学生学完整本教材内容,拿到一整套图纸,仍是无从下手,甚至识图都不知从哪开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以某个实际已经发生的项目图纸为例:可以为本校某栋教学楼或者宿舍楼等为例,笔者在授《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时,分别用了一套已经施工完的室内给水工程和一套办公楼的电气工程图纸为例,给学生布置造价任务,让一部分学生以业主的身份计算工程量清单.另一部分学生为施工方的身份进行报价。这样在有了任务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充分调动起来了,当然在有限的授课周期内要想计算完这么多图纸是很不现实的,我们可以把图纸放上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下载,课后自行完成图纸的算量和计价然后以提交作业的形式提交给平台,以便教师批阅。

2.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提高效率

学好《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首先必须要学会识图,这样就需要识读大量的给排水、采暖工程、电气工程、消防工程等施工图,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和教室有限的空间内,教师无法做到对这么图纸的进行一一讲解和分发,若有了网络平台后,我们事先把这些施工图载入网络平台上,有些图纸甚至可以局部做些识图的动画,这些矛盾就可能引刃而解了,同时也有效加深学生对识图流程的理解,识图能力解决了,安装计量与计价内容的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3结束语

网络平台为《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无论从其发展的方向和提供的功能来讲,网络平台教学模式的使用都为该门课程的改革和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思路,但由于现在还在起步和摸索阶段,仍需继续总结经验,不断的提高其优势,充实平台的内容,争取不久将来,为该门课程的改革取得更好更大的效果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永强,黄占芳. 《安装工程计价与控制》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 07:772~786

[2] 王领. 高职高专院校《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研究[J]. 科教论坛, 2011, 08:35~36

篇8

关键词:路基路面 教学改革 教学方式 考核内容

中图分类号:U213.1 文献标识码:A

路基路面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方向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路基工及路面两个部分,涉及交通工程学、岩土工程学、材料科学、结构工程、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等相关学科。在开设该门课程之前,通常需要先完成土木工程材料、道路勘测设计、土质土力学等课程的学习。传统课程设置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大学以招收本科层次的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专业全面、素质和技能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环节过程中注重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具备以现有知识为基础开展相似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以路基路面工程教学为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力求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实现知识点掌握的广度要求。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对于应用型教学目标的实现有一定影响,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内容较多,涉及范围广,传统被动的学习方式,很难实现对知识点的全面掌握。鉴于此,采用经典基础理论教学与现阶段研究成果相结合,穿插课程、深化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改革意义深远。

1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路基路面工程是一门实践性、指导性强的课程,所以教学的内容要贴近实际。现有教材中关于新技术和新型路面的设计、施工方法等方面的内容相对缺乏。

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主要围绕理论计算部分,主要针对路基稳定性验算,沥青路面结构层设计及水泥路面结构层设计三大部分展开,范围相对较小。而对于工程实践方面,例如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路基路面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次序、施工质量控制及评价等方面涉及较少。

2 教学方式的改革

2.1多媒体的应用

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形象生动地表达、传播、处理各种路基路面工程教学中需要的信息,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形式多样、概念抽象、实践性强等,应用多媒体的手段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体技术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充分运用:(1)利用互联网搜集路基路面工程最新的科研发展信息,可以利用多媒体介绍给学生。比如,在讲述沥青路面一章时,可以把天津大学关于沥青路面方面的研究成果,“橡胶沥青罩面技术在道路修补中的应用”等前沿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把握路基路面工程发展最前沿的信息。(2)利用多媒体的视频播放功能,在讲述路基工程和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方法时,利用各种类型路面的施工录像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3)在教学中使用示意图和图片,增加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讲述路基、路面的病害时,可以利用各种路基路面病害的典型照片,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能够非常直观的了解各种病害的特征,从而对病害成因加深了解。同时各种试验设备、施工机具也可以通过形象的照片来认识。

2.2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讲授

课件的内容上应具有信息量大、条理清晰、言简意赅的特点,不能简单地把课本内容用PPT播放出来,形式上应注意课件的丰富性、灵活性、多样性。播放时,能够随讲课的进度,逐条逐点出现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集中注意力。可利用动画、声音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讲授课件时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只是辅助工具,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而应该利用多媒体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可使学生在教学方式的变化中调整思维,保持注意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出来的,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辅助的工具,而不能完全替代。除此之外,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其人格魅力和独特的内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教学方法的改革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与多门学科联系密切,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虽然课程体系明确,每章相对独立。但是概念多、知识点较分散、前后缺少联系,尤其是施工部分更是如此。那么,按照传统讲授办法,课堂效果难以达到要求。因此,在理论教学时,应以讲授为主,重点讲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基础贯穿全书。重点讲授各章节有代表性的内容,较为相似的内容可合并讲授,其他内容以比较、示图等方式简略讲。做到注重基础,突出重点,繁简结合,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教学内容繁杂的问题。对于实际工程问题,可采用小组课题形式,每次课后为指定小组布置一个问题,下次上课以报告形式上台演讲。例如,以“中国的景观大道:318国道”为题,学生在介绍道路概况的同时,对不同气候分区以及不同海拔高度内,道路结构的变化做了详细介绍。这种形式既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氛围,又提高了学生对路基路面相关知识的兴趣。

4 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行业发展迅速,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不断涌现。鉴于此,在教材内容多、学时数较少的情况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精简教材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路基部分重点抓住一般路基设计的原理和方法,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等;路面部分重点抓住半刚性基层材料的组成设计、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原理、计算方法;针对我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对于路基路面的施工工艺、材料的相关实验做着重讲解。对于特殊路基的设计、轻型挡土墙的设计、柔性基层、其他类型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原理只作简单介绍,仅要求学生了解。而对于新知识(包括新规范、新标准、新技术、新材料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与补充。

5 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教学的考核应尽可能做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考核方面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作业形式的改革,目前使用的教材中每章后并没有针对本章重点和难点的习题,所以应依据课程进展情况布置课后作业,作业中的基本理论题与计算题,按传统的方式以书面形式完成。针对目前教材中测定学生综合素质的作业缺少的情况,依据课程进展情况布置课后调研论文,比如路基路面材料部分,可让学生利用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查阅资料,总结目前国内外先进的路基路面新材料、新工艺,提交自学总结和调查报告。二是考试形式的改革。考试可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方式,多选用能综合体现学生学习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内容,增加是非题、与实际工程密切相关的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成绩能够真正体现其综合素质。

6结论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的迅猛发展,对路桥方向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大。因此,要对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对这些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使课程的教学效果有质的飞跃,为国家建设提供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以上仅是笔者通过参加本课程教学工作以后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与尝试,希望通过与同仁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使《路基路面工程》的课程教学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教学大纲(专业部分)[M].2012.

[2] 邓学钧.路基路面工程[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篇9

[关键词]:建筑力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能力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echanics" course, fro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practice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several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combined with industry qualification standards, process based on occupation ability "to teach, test mode,"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in principle,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Keywords: Construction mechanic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al ability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培养工科高职高专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高专院校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建筑行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的使命,应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工程实践训练,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建筑力学》是研究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杆件和杆系的受力分析、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的一门课程,它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关乎到建筑物能否安全使用,抵抗地震及各种自然灾害的课程,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建筑结构及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力学基础,为以后进行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各项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建筑专业的课程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建筑力学课程,应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突出基于职业能力的“教、用、考”环节,环环相扣,彼此渗透,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探索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一、根据岗位的需求,调整教学的内容

建筑力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影响着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获得与发展,是人才培养环节中的重点。过分依赖教材内容,加上盲目填鸭式教学,使得建筑力学的教学效果很难达到。如何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充实和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把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是确保学生学以致用的关键所在。

筛选教学内容,突出实用理论知识

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就是我们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流向施工、监理和房地产等单位,很少有学生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况且,现今的建筑结构设计单位都已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设计计算,因此,在建筑力学的理论教学中,应主要侧重于建筑施工人员需要的结构计算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只要满足工作需要即可,其他涉及到结构计算的教材内容宜精减。如力学中的扭转这一章,由于建筑行业中涉及得较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只需介绍扭转的基本变形形式,而无需深入讲解。本着“够用、实用”的原则,补充课外实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讲些工程实例和教学案例,如在讲力和受力图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多举些建筑物中柱、梁、楼板、地基等工程实例来让学生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跟踪行业动态,找准高职课程的特色

建筑业的各种技术发展迅速,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但要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还要有更广泛的涉猎,所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要时刻关注本行业、本学科的科技动态和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的推广使用情况,如拱结构、薄膜结构以及相关结构计算软件的应用,将这些内容适时的补充到教学中,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同时也提升他们学习建筑力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提高他们适应岗位的能力。

一些在校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普遍反应在校学习的知识用不上,这是因为建筑力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加上教师在传授时,只一味的侧重原理方面的介绍,实践课找不准切入点,只应付性的满足于“走、观、讲”,针对这一现状,将一些工程力学实例和事故分析引入到教学内容中,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同时深入校内校外的建筑工地,实地讲解力学知识点,使学生感觉力学就在身边,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充实感,改变他们对力学的认识态度。

二、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建筑力学课程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门课程精简而成,知识点多而散,再加上其计算内容较多,连贯性强,与其他课程相比有一定的难度,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建筑专业的学生中文科生比例不断加大,给建筑力学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笔者认为,该课程教学不能默守传统的方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自身水平,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图表归纳总结,理清知识脉络

《建筑力学》培养学生一个首要的职业技能,就是能独立的根据图纸或者实际结构构件受荷载情况绘制其内力图,分析计算其刚度强度稳定性,而这一部分的知识,涉及的名词、术语较多,各种不同荷载形式下构件受力图的形状容易混淆。为便于学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归纳总结,用图形表格表达出来,通过区分和对比,找出异同,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介绍各种不同荷载形式下剪力图弯矩图的特征时,可以总结成以下表格:

各种不同荷载形式下剪力图弯矩图的特征(表1)

通过比较,便可清楚地把剪力图和弯矩图区别开来,把教材中成篇幅的理论讲解,简单明了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更加形象生动的掌握。

又如,在介绍结构构件最基本的四种变形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及时的与前面所学的变形形式对比,便于理清内容的条理。

四种变形形式比较(表2)

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将四种基本变形的有关特点归纳总结,不仅可以及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也可以不断延伸知识点,使学生能把所有知识的树叶用树枝串联起来,形成系统化的力学树状结构图。

(二)互动教学,培养能力

通过建筑力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互动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一起推算,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以调动,最终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培养创新性人才。

1、现场教学校内外已建或正在建设的建筑物都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照建筑实物讲解结构的受力体系和荷载传递过程,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有效教学方式。如在梁柱铰接处、建筑基础、单层厂房等实体前,讲解结构计算简图的简化;在梁受力处讲解弯曲变形等等,建筑构配件就在学生的头顶和脚底,学生能直观主动地观察和思考,由课堂的被动理性认识到现场的感性认识,再到主动的理性总结,增强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提高了其辨别洞察客观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2、课堂启发启发式教学虽然是建筑力学的一种传统教学方式,但的确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比如说:杆件的基本变形形式?弯曲有哪两种形式?让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提问回答。既可以复习所学知识,又可以导入新的知识点。轻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3、讨论教学建筑力学是一个连贯性很强的课程,各知识点间一环套一环,缺少哪一个环节,都对解决实际问题造成困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针对一座单层厂房或者框架结构的一榀框架,绘制计算简图,进行受力分析、荷载简化、以及简单的计算,让学生分组去查阅资料,认真思考分析,相互讨论,每组得出一个成果,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使他们更加熟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害怕自己计算出错,只有在反反复复的计算、总结和讲评中,学生才能掌握知识点,教师自身也能得到提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欲望的动力源泉,学生只有对建筑力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培养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好途径。该课程应用多媒体教学不仅给教师的讲授带来方便,还省去上课大量画图的时间,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声、形、色、质并存的教学空间,使原本枯燥、平面的教学变得生动、立体起来。通过这种方式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启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笔者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在这方面也积极地进行了思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群体中使用电脑的数量越来越多,为增进互动教学,可以在学校网站以及其他域名网站,设专栏为学生提供力学网络课件、章节习题、实训指导和力学知识论坛等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快捷的学习知识,准确的获取信息,也让学生能随时随地的学习该课程,更给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探讨和交流的互动空间。这种教学方式还亟待进一步尝试和挖掘。

(四)改革考试标准,注入执业资格考核

由于本课程知识点多内容复杂,推算繁琐,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甚至搞题海战术,与学生就业后,执业资格考试的模式大相径庭,以此来武断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动手计算的能力,显然是欠妥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并能够达到建筑业执业资格考试对力学知识要求,有必要对考试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变计算题为案例分析,改填空和判断为单选多选题,按照执业资格考试形式,进行检测,降低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侧重于建筑小构件、单构件方面的计算。加大平时实践成绩的比重,通过作业、实训报告等环节,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尝试举办力学模型竞赛、学生模拟课堂等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了解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和实践运用能力,检验教学的实际效果。

结语:

国家建设行业的发展要靠新一代的精英,为建筑行业培养优秀的人才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培养方式需要不断改革探索,细化到每一门学科,高职理论课程应该本着致用的原则。改革课程教学与实践。建筑力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任课教师还要做更多的努力,坚持总结和思考,把理论和实践并重,在日常的教学中开拓创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贯彻教育部公布的高职教学标准,更多更好的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应用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永龙,建筑力学(上册)(多学时)(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龙驭球,包世华. 结构力学(Ⅰ),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孙强,工程教育教学法,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4] 陈琦,陈懦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 张宗禹. 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改革[J]. 中国大学教育,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