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的发展趋势

篇1

中图分类号:F40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06-02

摘 要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最基本、最显著的特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机械化,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点是要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题中应有之意,在现阶段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农业

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

1 农业机械化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46.9%。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我省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发展农机化可以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培育一大批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派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公司、农机服务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在提供蕴藏巨大商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发家致富,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 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化技术。目前,农业机械已进入我国农村的千家万户,而且主要为农民个人所有和经营,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和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必将相应地提高农民机手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使他们率先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致富带头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3 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篇2

区域性分布着石灰岩、沙石、沙页岩的喀斯特地形,全乡土壤以黄壤石灰土、黄棕壤、紫色土、粘土和潮土为主,全年的气候适宜,干湿季节明显,主要生产玉米、水稻、小麦、豆类、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三化”要求,普古乡稳步推进“山、水、林、田、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畜牧养殖、林果蔬菜、观光农业、新农村建设等产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开发,建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盘北工业园区后花园及蔬菜供应基地。

2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有了很大进步,农业科技在推广主体方面表现为多元化,在农业科技推广的同时,当地建立的农业合作组织、供销社、与农业相关的企业、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型农业企业以及科技示范农户的农业推广活动也办得有声有色。

2.1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现状

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呈现从中央辐射地方的模式,逐级推广从中央到省级再到市级到县级最后到乡镇,层层递进。现阶段为了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农业,最基层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也有了新制度,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①管理体制的改革,减少冗余的机构,做到优中取优。②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竞争制度,打破铁饭碗,实行聘任制。③经营实体的经营方式的转变,提出新的经营模式。④加强对外联系,建立多种合作关系,使得合作推广形式多样化。⑤丰富推广方式,将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变得多样化。

2.2农村合作组织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皆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国家很重视现阶段的农业发展,越来越注重农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三农问题,对农业的关注日益提高。当今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推广现状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建立了许多农业专业协会、农业的合作社以及股份制的合作社等农业合作经济机构,这些机构的蓬勃发展为农业科技推广做了不少贡献。因为源源不断引进新的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技术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得以运用和发展,满足了农户对农业新科技的需求,使得新技术适应当地农业的发展并产生卓越的效果。

2.3涉农企业的推广现状

与农业相关的企业,农业产品加工企业和以经营生产资料为主的企业都属于涉农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的企业,尤其是具有农业产业化的有影响力的大规模企业,进行了产销一体化的经营,自种自养自产自销,形成了以龙头产业为带头影响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分析当前市场的需求来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引进,确保种植的科学化、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另外,农户也可搭配农业养殖,涉农企业提供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服务。确保农产品供应链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涉农企业和农户经济利益的双丰收。

2.4农业推广科技示范户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科普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的科普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农业知识的掌握和农业技术的具体应用方面也效果显著。我国各地产生了许多热衷于农业新科技、新品种种植示范户。他们热衷于新技术的应用,热衷于新产品的种植,并将对新科技的热情带给邻里乡亲,感染着附近农户,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如此一来不仅积极示范户自己的产量有所提高,更带动了周边农户进行积极学习和种植,影响力不可小觑,达到了农户和区域农业产量和品质的双提高保障了该区域的整体供货量和整体粮食的品质。

3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不足之处

3.1推广体制问题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陈旧的组织管理方式,科研、教育、推广与实际生产脱节,各部分割据协调不利,资金不足、投资机制不健全、市场化太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分布不尽科学,技术推广队伍素质不够高,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激励机制不健全,相关政策不够完善等。3.2推广经费问题虽然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历来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占GDP的比例与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属于较低水平。

3.3人员素质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专业技术不过硬,缺乏精兵强将。从业人员不足,平均每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服务708名农业人口,每个种植业技术人员负责指导2436hm2耕地,说明我国专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由于人数不足而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

3.4农民文化素质问题

由于历史、体制、政策等种种原因,我国农民素质在整体国民中一直处于偏低水平,多数农民仍然没有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这其中主要原因与农民对于新技术新经验的接受能力太低有着直接关系,现代科学技术不能为其所用。

4农业科技推广发展趋势分析

4.1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建设水平

在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建设方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最佳方案总结经验,深入研究和分析,找到正确的方法,创造出适合当地的推广模式,提高效率,强化管理体制,提高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户的农业素质把推广种植服务做到位。一方面,了解现阶段农业推广机构的发展方向,改革不适应农业发展的体制,实现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在推广理念和推广方法方面要有新的转变,在用人方面需要竞争上岗,聘任制,激励推广人员提升自身素质,另外还需有相配套的考核评定体系。另一反面,要做到有主有次,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主要矛盾,将基层的农业推广机构改革到位,抓好乡镇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最好做到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分离的新型的推广体系,最终达到强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效果。

4.2确立农业科研单位的主体地位

构建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最重要的就是确立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与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一起,形成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三大主体。同时,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强化其科研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职责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素质,既具有独特的优势,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4.3充分发挥涉农组织作用

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涉农组织是最贴近农业生产、最贴近农户的农业技术推广载体,是把政府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农业教育单位三大推广主体和农民群众连结在一起的有效途径,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要积极支持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广泛参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

5结语

篇3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际的接轨,我国的粮食出口总量不断增大,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后,农业机械的轻便化、电气化、自动化逐渐取代人力成为农业生产的主流,机械化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我国农业机械的现状

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国的机械化发展较为缓慢,我国是世界上地狱面积第三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但是我国的地域多以山川丘陵为主,近70%的耕地是以梯田的形式分布在丘陵、山地和高原地带,机械化在这里很多时候是派不上用场的;并且随着分田到户原则的,我国多是自产自销的小户,劳动力足够,根本无需机械化;在改革开放后,仍有部分人群不重视教育,对现代化的机械接受仍有一定的难度,这都造成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的原因。

2.机械化发展方向

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属于我国生产发展的农业机械化是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走轻便化道路是我国农业机械市场的必然方向,为了达到农业机械轻便化的要求,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变。

2.1机械电气化

电子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农业机械设备的发展,采用电子监视、控制、诊断和无线通信等高科技电子技术,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作业技术性能,扩大了农业机械运用的范围;电子设备应用在农业机械的生产中,使得农业生产原料的使用上降低成本,保护了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节本增效和环境友好的农机作业效果;现代电子化的应用,在信息采集上是一大进步,在及时获取信息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电控系统相对于纯机械化的系统更加智能,节省了劳动者的的工作强度和条件,相比机械化也更加的安全可靠;电子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操作的复杂性,更加轻便和简捷,这都促进了“精细农业”的研究与开发。

2.2成本最低化

虽说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农民的生产水平仍处于我国的较低水平,不论是机械化还是电子化,成本都是很高的,有的甚至超出农民承受的范围之内,因此,推广起来也就较难,因此,部分专家提出农机部件的组合使用,也就是说机械部件的互相使用,比如,通过一台柴油机与其他配套农具的具体组合后,可以实现多种用途的功能操作,即组合脱粒机、拖拉机、播种机、抽水机和喷雾车等。这成为我国农业研究的主要方向,这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以及广大农民的喜爱,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电子机械电子端口统一的问题,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端口。

2.3人力仍是主力

不论怎样的现代化机械都离不开人的操作,因此,提升现代农民的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都是发展所必须的,科技知识的普及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达到普及性。土地仍是生存的根本,不论是什么机器,都应该保证土地的再利用性,因此机械化仍是要协同手工化使用,保证土地的最大化使用。农业机械的动力来源主要是以燃烧柴油为主(这种农业方式被称之为“石油农业”),其所排放出来的尾气和废气会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造成一定的污染,这也是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机械相比人来说,仍缺少很多实际的经验,根据土壤情况来决定使用的材料以及机器,这都是只有人工才能实现的,因此,机械化仍要一步步进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传统的农业尽管存在众多不足,但仍有其存在的必要,从其中吸收精华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发展趋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997-0668(2008)0210046-04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 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

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 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

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 大量消耗能源

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 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 Spring 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著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经营者提供决策咨询方案,以提高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性。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重大农业灾害的程度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预防和控制,农民在每亩田的农活用工量可望从目前的10个左右降至1-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50%,产量却提高10%-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 生态农业大发展

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Barbara・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 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Sustainable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 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

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二) 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 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

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丰富人类食物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 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

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

工厂化农业一般适于布局在都市的周围,所以也有"都市型农业"之称,因为"智能型农业工厂"不仅包括蔬菜、园艺花卉,还有畜禽、特种水产品生产以及微生物生产。由于都市有发达的信息、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备,加之都市庞大的消费需求,未来的智能型农业工厂必将云集在都市周边,成为都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篇5

1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概述

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是指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有效的管理,不断地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还要对人员进行激励,总之就是为达到预期目的进行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农业经济管理的起步比较晚,依据农业经济科学和农业企业管理科学的发展时间,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科学产生于20世纪的中期。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农村农业经济管理越来越被重视,特别在80年代初期对农村改革、农村农业的经济管理体系已逐步的形成。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体系主要来自以下方面:第对我国农业经济宏观、微观两个层次运行规律的总结。第二,是对西方经济学有关内容的引进,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原来苏联模式的修改。第三,是对中国历代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思想的总结。

2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变化

近几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都纷纷开始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不断增加对农村农业科技的总投入,加强对农业科技难点以及热点问题的关注及分析,加强产业化的生产力度。可以说,在新时期新的农村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形成,并且在很多方面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农村农业经济管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在生物学和信息科学方面突飞猛进。在生物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农业技术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基因资源的占有和研究、动物基因工程良种与克隆技术、植物基因工程、动物生物反应器、动物抗病基因工程育种、农业生物制剂等。

信息科学在农业和农业科技以及各个传统产业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农村的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殊产业,这个产业对于自然条件有着很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出现,无疑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这一弱势。农村农业专家有效利用信息科学及智能化多媒体软件技术进行改造,明显提高了农业技术的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的总体程度。对于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全面的信息服务也都有较大的提升,所以农村农业的经济管理离不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

3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国际化是大趋势

当前,我国各项产业都与国际接轨,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例如,我国的粮食等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着与粮食出口大国的激烈竞争,为了避免过于激烈的竞争,就要结合实际分析自身的优势。可以把所有的农产品划分为土地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两种,前者是指那些如粮食等占用耕地较多的农产品,后者是如水果、疏采等占用劳动$父多的农产品。在通住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这条道路上,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竞争能力较小,其中,小麦和玉米的竞争能力最小。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竞争能力较大,有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还具有比较大的竞争优势。因此立足本国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大趋势。

4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

21世纪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农村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对于这方面人才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注意国际动向,与发达国家的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相接轨,注意吸收国外的先进工作经验,这对于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要注重对农村农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不断注重新技术选用的经济效益分析,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技术的先进性、生产的可行性和经济的效益性,将这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第三,要注意对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实际应用水平的培养,以及对适应WTO框架下外贸工作的能力培养。第四,要更加注重对微观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研究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能够从一个具体的微观问题探测宏观的政策,随时分析可能发生的可变动。第五,要注重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更加注重对综合性、全面性人才的培养。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综合化的现象,今后这一趋势将会更加明显,为了适应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必须转变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5结束语

篇6

前言

龙井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东麓,隶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下辖7个乡镇,65个行政村。总人口17万,幅员面积2581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8000公顷,其中水田5000公顷。水稻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海兰平原和布尔哈通河两岸,海兰江和布尔哈通河两条水质优良的河流为其灌溉提供了充足的地表水资源。全市水田黑土面积多,有保水保肥能力,适宜种植水稻。

玉米和水稻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也是我市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单产最高、总产最多的作物,在我市粮食生产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提高玉米和水稻的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我市农业的长期发展方向。我市农业机械发展不均衡,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相对滞后,总体水平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的改变。特别是玉米N植、收获等环节的机械化发展较慢,水平还很低,生产收获产机械化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市农机化发展的热点,也是亮点。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1 龙井市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2053千瓦,各种农业动力机械684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152台,小型拖拉机3688台。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种植水稻有近百年的历史,由于耕作技术粗放、落后,用工量大,产量也偏低,所以农业发展速度不快。从80年代初引进日本大棚盘育机械插秧技术,到近年来由于加大水稻和玉米的科技种植栽培力度,采用深施化肥、化学除草等一系列田间管理先进技术,引进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良品种,使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也得到提升,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同时,随着国家两减免、三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我市种植面积表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所以,发展生产全程机械化已经成为我市农业生产发展方向。

2 龙井市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就

2006年, 我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只有104335千瓦, 农用拖拉机只有4896台, 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基本上是空白。经过10年的发展, 农业机械保有量增长了迅猛。截至2016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62053千瓦以上,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6840台, 拖拉机配套农机具17731套, 联合收获机械597台。

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机耕、播种、收获率分别达到90.48%、90.62%、73.72%;2016 年水稻机收比2005 年提高了51%。农业机构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农田作业, 逐步向产前和产后延伸, 向其他领域扩展。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在有关部门大力配合下, 组织开展了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作业, 使联合收割机使用时间从平均每年7~10 天增加到一个多月, 提高了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 即满足了农民的机械化收割要求, 也提高了购机者效益, 促进了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3 影响龙井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劳动力因素,我市朝鲜族人口比重大,达到66.4%,由于本地经济水平低,有大部分朝鲜族人外出务工,造成劳动力大量外流,特别是具有高等教育水平和农业户口的人更容易外出。农业生产时间上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空间分散性, 使得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导致农业不能规模生产, 阻碍农机化的发展。由此严重地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土地因素,我市属于完整的山间丘岗性盆地,不适宜超大规模经营农业生产。家庭经营规模狭小,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了分离,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为我市农村经济的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分配土地使得地块过于零碎,现代化的机械生产方式很难推广,这极大地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4 龙井市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

一是中小型农业机械多, 更新大型机械乏力;二是动力机械多, 专业农田作业机械少;三是农机作业配套机具少, 配套比率低; 四是低档次机具多, 高性能机具少。

4.2 农机门类品种上存在明显缺陷

我市在农机门类品种上存在明显缺陷。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同作物、不同生产环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玉米机械化水平太低。我市有23000公顷旱田,玉米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65%,但是由于缺乏适用的旱田机械,玉米生产机械作业率低,机械收获占66.85%,严重地制约了玉米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我市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上升,但一些地区出现的土地板结现象与机械化严重滞后对粮食产量造成威胁。

4.3 农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的作用在于农民使用取得效益。但是,我市存在农民买不起、用不好和效益差的问题。其表现为:一是“买不起”。大型作业机械需要10万~20万元,一次性投资大,目前我市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支出负担重,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力不足。虽然有农机补贴政策,但效果不是非常明显。二是“用不好”。 农机手的综合素质不高,农业机械的作用未能全部发挥。另外农机部门引导、服务不到位也是农机手用不好农机的一个方面。三是“效益差”。由于部分农民不能科学地使用农机,造成故障多、效率低。同时农机具闲置时间多,造成经济效益不高,直接影响了农民购买更换大型农机的积极性。

5 龙井市农机化发展趋势与发展策略

5.1 龙井市农机化发展趋势

趋势一:农机的升级换代需求强劲。对先进适用、高科技含量和大型农业机械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趋势二:关键环节机械化需求进一步扩大。主要表现在:水稻生产工厂化育秧技术、高速插秧技术、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技术,不同行距的玉米联合收割技术。

趋势三:保护环境的农业机械化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主要表现在: 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水灌溉、高效安全施药、农产品加工装备等机械化技术。

篇7

关键词 农业生态学;内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F1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265-01

农业生产是一个协调和利用自然环境因素进行生产、获得产品的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态学被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将生态学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就产生了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其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应用性学科。随着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尤其是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使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运用更加普遍与深入。

1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初期,农业生态学主要围绕农作物与农田土壤、气候、杂草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而展开,同时也关注环境对作物分布的影响和作物的适应能力等方面内容。20世纪30年代,农业生态学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农作物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主要目的是调节环境适应作物生长,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未将农业生产和环境当做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研究。因此,这个时期的农业生态学没有受到关注。20世纪70年代以后,将农业生态系统作为研究的重点,研究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并注意研究系统整体内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农业生态学研究领域和层次扩宽,生态系统水平的农业生态学逐步建立起来。1981年召开了全国农业生态学研讨会,随后又多次召开了有关农业生态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对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内容体系等进行研讨。到了20世纪90年代,保护资源与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性社会经济发展主题。步入21世纪,气候变暖、粮食安全、资源生态安全等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业生态学的研究领域得到不断扩展和深入。围绕农业生产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生态影响与适应策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农业清洁生产与循环农业发展、外来生物入侵及其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开始成为农业生态学研究的新的重点和任务[1-3]。

2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

农业生态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就是研究农业生物之间、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调控途径。从组分与结构2个方面来说,就组分而言,它包括了农业生物组分、环境组分;从结构上看,就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以及营养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包括3个方面:一是农业生态系统以直接产品服务及农业旅游等间接服务的经济服务功能;二是农业生态系统维持土壤肥力、营养循环、净化空气等生态服务功能;三是农业生态系统提供的人文、艺术、科普教育等社会服务功能[4]。

3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气候变暖、环境退化、资源短缺、粮食安全等全球性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对农业生态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在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低碳经济、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等领域,农业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战略机遇期,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矛盾的任务更加艰巨,农业生态学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5]。

随着现代生态学、信息学及工程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将得到不断充实和提高,研究领域各内容将不断扩展和深入,在农业生态管理与环境资源利用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在研究层次上,农业生态学研究在宏观与微观上将不断延伸,将从传统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等方面,不断地向农业碳汇碳源平衡与肥、水、药投入效率及其环境效应以及农田污染途径与机制等研究领域深入,并在区域农业资源与生态安全、农田身体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6]。在研究方法上,充分吸纳现代生物学科和现代信息学科的先进理论、技术和研究手段,在模型构建、“3S”空间分析、定位监测、工程规划设计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进一步推进农业生态研究从定性向定量、从宏观向微观、从模式化向工程化方向发展,显著提高农业生态学整体研究能力和水平[7]。同时,学科交叉与融合将进一步加强,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管理科学、信息学等相关理论与技术的密切结合将进一步扩展农业生态学研究领域。

4 参考文献

[1] 蔡晓明,尚玉昌.普通生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陈宜瑜,陈泮勤,葛全胜,等.全球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学前缘,2002,9(1):11-18.

[3] 迪维诺.生态学概论[M].李耶波,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4] 柯克斯.农业生态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5] 刘红梅,蒋菊生.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2001(6):69-77.

篇8

关键词:农机跨区作业;农机合作组织;模式

1 农机跨区作业模式形成的背景及作用

1.1 提高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总体呈现出“三快三慢”的趋势:平原地区快、丘陵山区慢;东部北方快、西部南方慢;旱地快、水田慢。随着中央购机补贴政策的出台,中央和各地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加大,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购机热情,出现了一些地区农机拥有率较高、农业机械配套不平衡、机械利用率低和农机收益下降的现象。农机跨区作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有由于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早已经开始大面积的是使用农机跨区作业的农业发展模式,不仅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还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收入,进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在一些落后的地方,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农机作业并没有得到发展,机械使用效率不是很高,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为此,必须提高农业机具的利用率,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发展。

1.2 解决了农户小规模经营与机械化大生产的矛盾

我国是农业发展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改革开放的逐渐渗透,要想更好的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就必须加以改革,尤其是针对农业而言,必须加快现代机械化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落后的现状。农机跨区作业的提出,大大改善了以往的农业作业方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不仅仅满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还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处理了小规模生产与机械化大生产之间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大大提高了农机的使用效率,避免了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为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农机跨区作业的发展趋势将带动整个农业的科技进步与发展,在未来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1.3 促进了农机服务产业发展

农机跨区作业的发展,不仅仅带动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状况,更是加剧了其与外界之间的贸易往来,从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机跨区作业的壮大,使得新的技术,新的理念,不断的应用于农机作业中,真正的带动了农机整个服务行业的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一种产业性的支柱产业,带动了整个农机跨区作业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1.4 加快了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

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应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改善经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农机跨区作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深刻的感觉到,要想促进自身的发展,获取更多的效益,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的农机业务知识以及大力推广新农具机械设备的使用,从而加快其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好的满足于自身发展建设的需要,真正的提高其生活质量。

2 发展农机跨区作业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跨区作业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秩序不规范

2.1.1 “散机”作业现象严重。散机作业户他们并没有规范的组织标准,而是以临时的作业方式以及合伙的形式存在。这样就很容易打乱整体的农机作业方式以及计划安排,严重的将影响农机跨区作业的发展模式,影响市场价格的上下浮动,致使导致恶意循环竞争方式的出现,降低农机作业的效率,从而阻碍农业经济的建设发展。

2.1.2 “拦截机”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由于我国各地间的经济建设发展不平衡,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机作业的发展水平出现了不平等的现象。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农民自身学习意识比较薄弱,相对收入较少,进而难以满足农民的发展需要。为了追求市场利益最大化,很多农民在农作物作业期间,过早的使用农业机具,在作物还没有完成熟的时候,就使用切割机进行切割,从而获取眼前的利益。这种做法将严重影响农机跨区作业的发展,甚至会出现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情况。

2.2 作业需求信息不畅,致使农机资源分配不合理

在进行农机作业时,首先必须掌握准确的农业耕作信息,由于农业耕种因地域不同,时间不同,其各个阶段的耕种方式也是不同的,不仅仅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还受到种植面积,天气变化,收割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为此,在耕种前必须掌握相关信息的准确情况。根据信息提供的数据以及相关的信息进行耕作。同时,还要将信息有效的及时反馈,定期根据作物情况进行抽检,时刻掌握信息的整体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农机资源的可利用资源,节约成本,减少浪费。

2.3 农机跨区作业管理难度大

由于跨区作业牵连到多个不同地区,跨区作业范围广,时间长,作业情况复杂多变,而且经济关系双方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使得跨区作业管理有很大难度,而有关部门对跨区作业者的管理主要是对其进行培训和备案管理,对外出农机手具体作业动向和作业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和检查。在外出作业机车中,无行驶证、驾驶证及跨区作业证的现象还比较多。散机管理力度不强,跨区作业地随机主主观而定,容易和有组织的跨区作业服务队形成冲突,产生地方农机配比不合理,降低单机作业效率,影响整体作业进度,减少了农机户收益。

3 完善农机跨区作业模式的途径和措施

3.1 尽快规范跨区作业市场秩序

规范作业市场秩序是搞好跨区作业的当务之急。要解决这个问题,单单依靠农机部门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加大对道路交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力度,全面负责辖区内跨区工作的组织协调、秩序维护、调解纠纷等工作,保护参加跨区作业各方的正当权益,依靠制度创新,完善有关法规,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跨区作业市场体系。

3.2 完善跨区作业信息服务系统平台

及时准确农机供需信息是农机管理部门对跨区作业市场进行管理与调控的重要举措。跨区作业的组织者最缺乏的不是资金和人员,也不是机器和技术,而是作业市场的供需信息。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应当在跨区作业期间做好市场信息的整理、汇总工作,及时将信息输入网络《跨区作业直通车》,保证跨区作业市场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及时为广大农民和机手免费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引导作业机械有序流动,避免跨区作业的农机扎堆,贻误作业时间。同时,要逐步推广网上协议等先进的签约方式,降低跨区作业的交易成本,促进跨区作业市场的供需平衡。

3.3 完善农机养护维修配套设施和农机保险

由于跨区作业环境恶劣、作业任务重、时间长,作业机器难以得到及时保养维修,因而有必要在主要农机流入区建设农机维护配套设施,可以为作业机手提供有效服务。在非跨区作业时节,该配套设施也能服务于当地有机农民,有效促进当地农户购机积极性。同时,长期大量高强度作业使得机手时常疲劳,所以很容易导致农机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为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机手参加跨区作业时必须办理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及第三者责任保险,一旦发生事故或其它突发性事件,应及时报案,由有关部门做好现场勘查、责任认定和赔付损失等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事故可能带来的损失,以推动跨区作业又好又快发展。

篇9

【关键词】:山区、农业发展、可持续、药用植物

在山区开展农业种植,是开发山区的一个明确之举,既不会破坏到生态平衡,又可以促进山区的经济发展。山区的特点就是资源较为丰富,但产业链的形成较为困难,由于地形、气候等原因会限制到农产品的运输以及深加工等,在山区开展农业还有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是随着农业的开展,我国的山区的水土流失情况也在逐渐增多,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有一定的冲突,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顾名思义就是一项产业可以不被时间和发展趋势所淘汰,具有一定的持久性。我国将可持续发展作楣家的基本发展战略,不仅是因为遵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收获持续性的效益,而且重点是可持续发展对大自然的破坏应该是最少的[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环境,想要发展应该是建立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给我们的子孙后代提供继续繁衍生息的地方,进而将可持续发展变为永久发展。可持续发展应该包括保护环境、提升国民素质、资源永久性利用等,通过这几方面实现我国的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2山区农业的基本特点

2.1土地面积广袤,资源丰富

山区的首要特点就是土地面积广袤,并且大多数为未开发的土地资源,与已经开发过的土地资源相比,土壤会更加肥沃,化肥、农药等化学要素在土壤中的存在较少,而且通过风蚀和雨蚀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相对较少且难以集中存在,更加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山区的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光、水、温度以及湿度等自然条件各不相同,能够促进山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土特产品,并渐渐让山区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2]。由于山区的温度较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较短,也就导致病虫害的几率较小,减轻了农药的污染,因此山区农作物的质量总体来说是优于平原地区的。

2.2山区地形复杂,不易耕种

山区地形复杂是山区农业发展的一个优势,但同样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因为地形复杂导致农作物的种植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山地的开垦就带给农民很大的障碍,山地地形复杂,水平高度不一,而且现在比较发达的种植工具大都是用于平原的,适合于山地种植的种植工具目前比较缺乏;其次,山地的灌溉也成了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水源不好找是其一,将水源引至农田进行灌溉也比较难。总之,在山地进行农作物的种植会消耗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相比较而言,投资较大、收获较少、发展较难。

2.3山路交通不便,发展较难

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山区的交通十分不便利,农作物贩卖不及时就会导致农作物腐烂,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大大打击了山区农民发展农业的信心。现在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多为生产一体化,也就是农产品的种植、加工以及运输、贩卖为一体。农民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链,可以降低农作物在这一过程中的损失,并且将农作物的价值发挥到最好。但是山区农业发展的一体化受到了地形、农业技术以及交通运输等许多因素的限制,导致山区的农业发展一直没有办法赶超平原地区,而且强硬式的进行开发,会严重破坏山区的生态平衡,不利于山区农业进行可持续的发展。

3种植药用植物的原因

3.1山区中药用植物为主要的农业产物

首先我国的中药材大多生长在四川、云贵高原、广西等的境内山区[3],因此山区的农作物发展,应该首先考虑这些已经在山区存活下来的植物,因为他们本身已经熟悉了山区的环境,也就是说在山区种植药用植物会相应减少探究的时间,不用考虑山区的环境以及气候是否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而且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以及技术相对融合,我国的中医疗法渐渐得到世界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中药对于医疗的不一样的意义。我国每年销往国外的中药材交易高达300亿美元,并且每年的交易额都呈上升的趋势,因此中药材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而我国山区中草药的种类较为繁多、资源丰富,在我国甚至国际上都有较好的市场。而且中药作为我国医药行业中唯一具有知识产权的行业,作为我国传统产物进行出口,也比较具有竞争优势,能够在世界的医药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中药这项特色产业应该带动中国山区的特色地方产业。

3.2能够降低山区水土流失的情况

我国每年都会发生一些水土流失的事件,给山区的居民带来不小的伤害,而植被可以有效控制山区水土流失的情况。植树造林也一直是近几年国家为改善环境推出的举措,与山区水土流失相对应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就是种植植被,能够有效的防止土堤侵蚀和控制水土流失。而药用植物,因为既属于植物范围,又具有特殊的药用特性,深受山区农业发展的青睐。如果能有兼具药用以及防风固沙的药用植物,对于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贡献就会更大。比如连翘,连翘素有“野生植物油”的称号[4],经过提炼后还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防腐剂。连翘的生存能力较强,在有机质量较低的石骨山坡以及砂石地域都能够正常生长,而且作为一种落叶灌木,可以在2年左右将地面彻底覆盖,有效地降低了雨水对于地面的冲击,减少了侵蚀;而且连翘的根成网状发散,可以起到固土的作用。除了连翘外,还有许多的药用植物有一定的防风固沙的作用,比如:山苍子、紫苏、刺梨、金银花以及木槿等,将其种植在生态环境较差的山区,对于山区的防风固沙有很明显的积极作用。

4遵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措施

4.1发掘更多的药用植物

我国有大面积的山区,其中山区中的药用植物也是数不胜数,但真正用于山区农业发展中的药材并不多,因此应该加大对我国山区药材的研究以及开发,确定更多的有利于山区防风固沙的植物,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能够给山区的居民带去相应的经济效益。挑选适合山区的药材,首先对当地的环境进行详细的研究,确定药材的适应性,并进一步研究药材的抗寒性、抗旱性以及抗酸碱性等,对药材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将其驯服,使其适应山区的大批量种植,能够有效的促进当地山区的农业发展。

4.2建立符合山区的农业发展模式

山区的农业发展应该是经济与环境双向发展。结合药材的生长环境要素,制定出相应的与山区环境相匹配的种植方案,并且考虑药材的生长期长短进行合理的种植分配,使其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5]。药材都有不同的生长时期,可以利用这个特性,将药材进行“一二一二”式的种植方式,充分利用山区的土地资源,并且使山区尽可能的一直被植物覆盖,这对于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也有一定的好处。也就是将保护环境始终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够保证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3研究适合山区的农业工具

山区的农业发展还是会受到劳动力的限制,当代的农业工作大多已经实现了机械化,通过利用机械取代人力,一方面减轻了农民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农业的工作效率。但因为现在的农业工具大多适用于平原地带,因此应该致力于开发适合山区的农业工具。有了方便的工具能够充分调动山区农民的生产热情,也能够有效促进山区农业的发展。

结语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我国发展的主要要素,而山区由于地域的限制,一直没有将其功效发挥出来,而山区的面积又很大,充分利用起我国的山区资源,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在山区中发展药用植物的种植,不仅是为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对于环境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且可以将我的中医疗法以及中草药材推向国际。

【参考文献】:

[1]师孝文,谭明交. 山区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产出预测――基于灰色系统对龙山百合的实证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14,19:314-316+318.

[2]张雁. 药用植物在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 现代农业科技,2014,22:315-316.

[3]郭静霞,李F辉,白金牛,高琦,李振华,张春红. 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估算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15,09:1654-1659.

[4]朱映安,和加卫,杨正松,杨燕林,杨洪涛,唐开学. 贵州省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悬钩子属药用植物资源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7,29:9279-9280+9294.

篇10

关键词:干旱;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出路

中图分类号:S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11

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给农业发展带来了诸多制约因素。面对较为干旱的自然环境,应该转变农业发展方向,优先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减少农业种植对自然水资源的依懒性。本文分析了我国北方地区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的可行性,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1 北方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我国北方地区的地形、地貌千差万别,水利工程建设不可能面面俱到,在部分地区,根本无法建设水利设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干旱问题,未能得到良好的缓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在北方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也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尽量摆脱水资源短缺给农业发展带来的制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这将是北方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以自然条件为基础,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可以划分为若干区域,如果以水利资源设施条件为划分条件,我国北方地区可以划分为无水利设施区域和有水利设施区域。无水利设施地区,农业生产完全是一种“靠天吃饭”的状态,无法将有限的自然降水转化为有效的灌溉资源,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极差,如果自然降水异常偏少,原有的农业生产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在有水利设施的地区,能够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情况,能够实现灌溉种植,水资源的利用程度相对较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要显著高于无水利设施地区。

2 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全面降水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容易遭遇干旱灾害。水利设施能够调整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局域、时空分布不均的情况,发展灌溉农业、节水农业。但是在无水利设施的地区,当地民众只能依靠有限的自然降水来发展农业,旱作农业是无水利设施地区的首选。

旱作农业、节水农业这2个概念,既相互区别,也相互交叉。在干旱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应该把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结合起来,着眼于2种农业类型的共同点,不忽视两者的相同点。以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选择合适的增产技术,促进广大农民的增产增收。无水利设施区域的旱作农业,应该以地面覆盖农业为主导,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积极推广蓄水耕种、秸秆覆盖、蓄水灌溉等旱作农业技术。有水利设施地区,应该积极建设节约型输水系统,广泛应用田间节水、节水型井灌、局部灌溉等节水农业技术。

3 旱作农业种植技术

现阶段,较为常用的旱作农业技术主要包括:地膜覆盖技术、作物绿肥带状轮作培肥保墒技术、蓄水耕作技术、秸秆覆盖技术以及种植结构调整等。在这些旱作农业种植技术中,适用面最为广泛的就是地膜覆盖技术。通过地膜覆盖,实现自然降水的汇集,减少蒸发量,使得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显著提高,作物增产增收。地膜的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影响,如果残膜清除不净,就会造成土壤污染,影响土壤肥力,造成农作物减产。因此,在旱作农业种植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不能以污染土壤为增产代价,不能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放弃长期的经济效益。

4 节水农业种植技术

节水农业种植技术主要包括:输水系统节水技术、田间节水技术、节水型井灌技术、非充分灌溉技术、局部灌溉技术等。节水农业的基本原则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上述节水农业种植技术的节水量控制在10%~50%之间,节水效果十分明显,在等量水资源的条件下,使用节水种植技术能够灌溉更多的农田,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

5 结语

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是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的推广离不开上级部门的积极推动,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在政策、方针上给予优惠,给予广大农民技术支持,提高农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和种植水平,积极推动新型农业类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