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文化现状

篇1

关键词: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现状;对策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茶产业迅猛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将野一带一路冶升格为国家战略全球主题多次在重要场合重申野文化自信冶2017年1月中央办国办联合颁发的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曳要求各地区部门实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现在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强呼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统一的文化体我国现阶段茶文化仍处在动态变化发展中[1]茶文化的发展壮大重在加大教育以培养人才重在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加强茶文化研究工作[2]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了从初等中等到高职高等教育以及职业培训和各种短期培训等多层次的茶文化教育体系[3]与此同时不少高校将茶文化教育结合社团活动进行纷纷在学校内设立了茶文化社团使其服务于学生素质教育但是现实中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困难存在人才流失缺乏资金和教师指导不足等问题本文着眼于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现状结合自身经验和文献调查全面分析了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出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1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的意义

1.1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茶文化的表现形态为茶艺茶艺之美在茶艺演绎茶席设计茶形之美茶器之精上并辅以插花及民乐令人心旷神怡学生在茶文化社团活动中经常组织茶艺活动将真山真水名人真迹融为一体精湛的茶艺技巧平和的茶人精神与茶浑然一体学生将感受茶文化的和谐之美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1.2有利于学生竖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物质文明越发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发贫乏大学生表现尤为突出[4]学生在遇到学习不如意就业难等问题时如不能理性地进行情绪疏导和调节容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焦虑等消极情绪而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以茶为修习心性的载体饮茶艺术包括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因素茶艺重在泡茶的技术偏向审美享受而茶道则旨在通过茶艺展示的严谨与周围环境的影响达到修身养性在社团活动中专业教师对社团成员讲解茶人的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向学生灌输茶文化的精髓影响学生思想向乐观积极方向发展茶性温和茶文化社团主张通过饮茶的平台来沟通彼此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谊饮茶可清心达到洗涤内心浮躁的目的不断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行动以便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性处理问题茶文化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学习不同的茶知识体验不同国家的茶文化参加无我茶会从赠茶品茶中感知乐于奉献的茶人精神茶文化微妙地融合儒道释三家的哲学色彩蕴含了诸多传统美德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在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的新时期开展茶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5]

1.3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茶与一定的历史文化相融合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社会的规章制度与法令下至各种民间的风俗风气与习惯以及以茶为内容所产生的各种茶诗茶楹联和茶画都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展其人文知识[6]

1.4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茶文化社团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指导的学生社团在社团内部社团成员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社团活动内容由社团成员集体协商修订在活动过程中全体社团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来完成形成团结协作的工作意识社团更好地发展需要社团组织者发挥自身的组织决策能力有利于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7]茶文化社团的成员来自校园各个专业在社团活动中社团成员通过授课讲座参加各种茶文化活动等获取知识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熟知各类茶的品质特点掌握每种茶类的冲泡技巧并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参观考察行业品牌营销等活动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例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社团提供茶艺师培训茶艺培训传承和传播了茶文化丰富了业余生活近年来茶文化在社会中颇受欢迎社会的各项活动也会邀请社团参与我院茶文化社团曾多次参与野中华茶艺技能大赛冶野青青经贸窑茶韵悠悠冶等竞赛活动和杭州茶都品牌促进会的二十四节气茶会浙江省茶叶学会的敬老茶会等志愿者活动并多次接受相关企业邀请参与品牌宣传茶叶营销等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逐步接触活动的组织执行并通过茶艺表演等增进自身的自信心

2存在的问题

2.1管理组织松散

广大兴趣浓厚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社团其运行更多依靠学生的热情兴趣与爱好管理组织较松散缺乏严格的规定和程序有较强的自发性社团成员组成复杂联系松散随意性强社团内部的管理活动开展一般均由社团成员自主决定学校分管部门一般只提供建议干预较少另外高校中学生社团的数量及种类繁多难于管理

2.2社员流失快

茶文化社团主要是围绕茶艺教学以及茶知识普及等方面开展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且缺乏乐趣很多社员几次活动之后便不再积极参与社团活动[8]另外社团活动缺乏场地器材导致组织的教学和表演活动效果不佳这些都影响了茶文化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2.3负责人领导力不足

高校社团负责人一般为本科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其经验丰富但学业较一年级新生繁重精力不足导致对社团的领导力不足限制社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低年级学生时间充裕想法丰富往往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社团工作但其缺乏经验社会实践能力不强

2.4缺乏场地

资金和教师指导支持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往往缺乏必要的场地支持开展活动要经过繁琐的申请程序且高校活动场地较紧张例如本院茶文化协会茶艺学习和表演往往需要宽敞有大桌子环境幽静的场地由于茶具场地等物件限制一旦要进行茶艺教学或表演排练就要和其他社团竞争场地场地紧缺限制了社团活动的开展经费困难更是阻碍社团发展的重要瓶颈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会费的收取[7]茶文化社团所需购买的茶具茶叶服装茶席等价格都比较高收取的会费远远不够在教师指导方面一些学校并没有茶学相关教师因而部分高校茶文化社团开展教师指导工作存在困难另一方面茶文化社团的指导教师大多属于兼职没有相应的报酬导致其对社团的指导有限限制了教师的积极性

3对策

3.1完善茶文化社团内部制度

抓好骨干培训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社团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社团建章立制要涵盖干部职责社团部门职责社团成员职责等方面体现权益和义务统一奖惩分明社团工作才会相得益彰[9]使社团成员共同维护野同甘苦共患难荣誉分享责任分担共存共荣的共同体冶同时建立健全社团培训体系提高社团成员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应遵循因材施教各因其才与时俱进的多元指导思想针动性采取不同的培训手段同时抓好骨干队伍的培养发挥学生社团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

3.2重点扶持优秀社团

学校重点扶持活动开展好组织制度健全经考核优秀的社团并给予一定的经费奖励场地奖励或给予优秀教师指导资源奖励等凝练社团文化让社团文化走出校园走向各个高校走向社会以保持社团长久可持续发展

3.3提供资金补助和教学指导

高校茶文化社团要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加强对社团的指导以及对社团经费的管理茶文化社团经费有限要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社团要有选择地开展活动在大型活动开展中可以向社会企业等寻求帮助例如我院茶文化社团可以参加相关企业的商演来增加社团经费[10]

3.4完善社团建设

积极宣传社团文化加大茶艺社团建设力度例如我院茶文化社团利用社团节结余社费购置了多套茶具茶服茶席等基本上能满足社团学员们正常的教学需求对于大学校园内茶文化社团的宣传不应只局限于某个系的学生圈子而应该利用有效媒体广为宣传吸引更多的学生青年加入充分发挥校园中媒体的宣传作用如贴吧匝匝海报宣传单等方式普及茶文化知识推介茶文化社团

3.5整合高校茶文化社团资源

茶文化社团可以和现有社团进行合作如绘画协会书法协会棋类协会器乐协会等合作学习表演等这样既有利于管理又有利于丰富社团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另外可充分利用大学城的优势来扩大发展空间形成规模效应加强与其他学校茶文化社团间的交流打破校际界限共享社团资源共享活动成果共享场地资源经济资源管理资源品牌资源等联合开展活动学会分工合作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网络[11]

3.6提高社团活动质量

打造品牌社团社团活动能够加强成员间的联系提高社团凝聚力同时也能提高社团认可度从而吸纳更多的优秀学生关注社团加入社团支持社团社团才能更好地发展提高活动成效要求要做到2点院一是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活动的举办的目的和形式集思广益创新社团活动理念结合院系专业特色举办精品活动避免野重复活动冶寻求强强联合弱强联合同时茶文化社团要积极创立自己的品牌活动走活动品牌化之路对一些野杂牌冶活动进行清理整合提升形成一种良好的活动氛围二是要在活动过程中积极组织服务克服困难力争最好的结果只有精心策划加上不懈努力总结提炼成功活动经验活动才会取得更好的实效[12]

参考文献

[1]张琳洁.现代茶文化现象研究[D].杭州院浙江大学2004.

[2]余悦.加强茶文化学科建设的理性思考[J].农业考古2005464-65.

[3]伍萍宋丽丁以寿.中国茶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初探[J].农业考古2006530-33.

[4]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院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J].中国教育报2004352-54.

[5]何海兵.论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20024118-121.

[6]康日晖.茶文化社团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商情20122198.

[7]周玲侯艳居倪萍等.以茶艺团建设为龙头培养高素质特色人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97184-186.

[8]任孔冰.高校学生社团发展问题及应对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1018200-201.

[9]樊立君余华珍.新形势下高校社团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520191.

[10]苏建国.高校社团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924346.

[11]邢光晟毛波杰张庆华.高校学生社团科学发展问题刍议[J].江苏高教20105125-126.

篇2

关键词:茶文化;茶叶包装;艺术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茶叶包装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茶文化在包装设计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茶文化飞速发展的推动下,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也正逐步朝着专业、创新等多方面发展。所以,将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有效结合起来至关重要,需要我们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1中国茶文化概述

1.1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主要是以茶为载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道家、佛家的思想观念,不仅体现了仁、义、礼、德等道德观念,而且还充分展示了自然美和随和美。总的来讲,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即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物态文化是指以茶叶为产品而展开的各类生产活动的总和,可被视为一种行业领域。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接触茶叶时由此而产生的主观因素,比如说,人们在品茶时追求的意境、茶艺操作时产生的丰富联想等。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这种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茶礼、茶艺和茶德等。而制度文化则指的是一种行为规范,随着我国茶产业的飞速发展,为了确保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可以顺利进行,各阶段的统治者都会制定一系列规范,以此来达到管理和控制的效果。

1.2中国茶文化的特征

中国茶文化的特征具有多个方面,例如,社会性、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地区性以及历史性等。近年来,我国茶文化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宣扬和传播,使得饮茶文化也逐步渗透到各个层次和领域,一直与人们的生活相伴。根据地域和民族习性不同,茶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展现形式也不同,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茶艺和茶礼,给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国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渗透

中国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渗透除了观念渗透之外,还体现在图案、文字、色彩等多个方面,为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注入了许多时代元素。

2.1茶文化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观念的结合

就目前平面包装设计理念来看,为了使产品包装吸引眼球、蕴藏深意,就必须在传统图形元素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进行重组、创新,进而表达某种思想和意境。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若想将茶文化的作用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充分发挥出来,首要任务就是对茶文化进行深层次研究。在茶文化影响力逐步扩大的今天,设计师在对茶叶包装、画册设计、LOGO设计以及茶叶海报宣传进行设计的时候,会将与茶相关的诗词和书画充分利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添加新的元素,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合理使用茶文化。与此同时,为了使茶叶包装设计更具观赏性,设计师往往会将茶文化中的民族元素与时尚理念结合在一起,不断赋予茶叶包装新的内容,进一步拓展设计内容和形式,使包装设计更具时代特色。总而言之,茶文化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观念的有效结合,打破了传统茶叶包装一层不变的模式,赋予了茶叶包装厚重的文化底蕴。

2.2茶文化在图案设计中的渗透

在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图案的应用最为频繁,最常见的图案有茶叶、茶具、茶画以及茶种植等,并在此基础上装饰写意的山水画或侍女图,使整体包装设计生动、形象,具有观赏性,不同风格的图案设计赋予了茶叶包装不同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赐予了茶叶更高的艺术价值。此外,茶文化中所融入的生活习俗、民族风情和审美习惯也为现代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元素,很多平面设计者在对图形进行构造的时候,会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考虑其中,推出不同风格的包装设计。风格迥异,使茶叶包装可以在没有文字渲染的前提下,向人们呈现出另一种风格的美感,无形中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图案为主元素对茶叶包装进行设计,必须以各种几何曲线和抽象纹样作为表现手法。这样一来,才能够将简约、抽样的设计理念充分传达,推进图形表现手法的更新。

2.3茶文化在文字设计中的渗透

在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文字占据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文字大多是与茶相关的诗句,比如说,“扬予江心水,蒙顶山上茶。”、“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这些诗句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包装设计的意境和神韵。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包装设计的古典美和文化特色,很多设计者会将文字设置成不同的字体,比如说,篆书、隶书、草书等,书体的变化与茶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有效融合,能够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更加充分地凸显出来。此外,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部分平面设计者会在茶叶包装中融入泡茶工艺,这种传播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茶文化,让中国茶文化具备了美学的内涵。2.4茶文化在色彩设计中的渗透色彩在信息传递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的色彩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和联想。所以,色彩的合理搭配也是平面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十分注重的一项内容。目前,市面上茶叶包装的色彩多以绿色为主,绿色,既是茶叶本身的颜色,同时也是大自然的颜色,以绿色为主色的包装设计,可以给人一种清爽舒适的感觉。近来年,在茶文化飞速发展的推动下,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也被设计者转换为色彩融入到包装设计中。比如说,红色、黄色,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和黄色分别代表着喜庆和高贵。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以红色和黄色为基调对茶叶包装进行设计,以此来凸显茶叶的尊贵。除此之外,金、银、黑、白也是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常用的颜色,其中,金、银两色代表着华贵、高档;黑、白两色代表着神秘、雅致。每一种色彩的使用都可以赋予茶叶包装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带给消费者不同的感受。可以预见,在茶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色彩被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中,打破传统设计格局,使设计效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现代茶叶的过度包装

图案、色彩、文字作为当前茶叶包装设计的几个重点要素,三者的合理搭配和使用不仅可以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而且还能够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然而就目前茶叶包装设计的现状来看,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过度包装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项。

3.1茶叶过度包装现象

近年来,茶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使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大部分企业不惜一切代价对产品包装进行设计,以此来使产品看上去富丽堂皇、尊贵典雅。但据相关部门调查,这种设计方式虽然提高了产品档次,但却与商品的属性背道而驰,很多市价上千元的产品,茶叶的实际价格也就100-300元。这种过度包装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会加剧环境污染,同时对企业的整体形象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之所以会存在过度包装现象,其原因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包装设计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完善的制度作为约束,加上企业缺少职业道德,从而导致该现象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是群众消费理念的转变,目前,大多数人在购买产品的时候,都倾向于通过产品包装判定产品品质,所以,精美的包装往往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这种消费观念却助长了茶叶过度包装的气焰,使茶叶包装市场陷入奢靡浪费的局面。

3.2解决茶叶过度包装的对策

首先,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任何行为的约束都需要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茶叶包装设计也不例外。然而就我国目前此方面的法律法规来看,却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过度包装现象越演越烈。所以,在未来的时间里,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当前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消费者需求,构建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倡导绿色、节约的设计理念,促使茶叶包装设计朝着节约化、美观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包装的设计效果,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对行业标准进行制定的时候,应该根据我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对茶叶包装设计中涉及到的内容、材料、要素、功能等进行明确规范,以此来制定符合我国茶文化发展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倡导企业树立绿色经营理念,企业是开展产品包装设计的主体,企业的经营理念直接关系着产品包装效果,所以,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对企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企业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发展战略。在工作中,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过度包装的陋习,应加大惩罚力度,反之,对于提高企业形象的产品包装则应给予相应奖励。此外,企业还要通过茶叶包装设计的独特性获取市场竞争力,杜绝出现雷同的情况,包装材料的选择应尽可能绿色环保。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对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对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将茶文化有效渗透到茶叶包装设计中,除了可以将中国茶文化推向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茶叶和包装设计行业的稳步发展,促使经济、文化向更高一层迈进,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需要对当前茶叶包装过度的现象给予足够重视,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措施将该问题解决,以此来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美观性。

参考文献

[1]彭醴纹.浅谈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的关系[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24):194-194.

[2]周易华.中国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夏兵,张士康,汪一飞等.中国茶文化底蕴下的现代茶包装探索[J].农业机械,2012(36):110-113.

[4]欧阳晋焱,周爱民.中国茶文化影响下的茶叶包装设计[J].中国包装工业,2013(8):39-40.

篇3

[关键词] 化学 课堂提问 现状调查 归因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提问是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的常规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连贯性的提问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但是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提问情况又是怎么样呢?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了解课堂提问的现状,并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做出了分析。

二、高中化学课堂提问现状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教师心目中的课堂提问的概况,本人设计了5道选择题,要求被测试者从选项中选择认为合理的一个或多个答案填入括号内。本问卷是对15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测试的,当天回收问卷并进行统计,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总结:从问卷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出,在“一堂课中的提问次数”方面,60%的老师认为一堂课提问通常应该在25~35次,40%的老师认为应该在35~45次。

关于提问后给学生留的候答时间,50%的老师认为通常应该在5~10秒,40%的老师认为通常应该在10秒以上,而10%的老师回答是3秒以内。

关于学生课堂上主动向教师置疑提问的情况,80%的教师回答一堂课有1~3次,10%的教师回答偶尔有过,10%的教师回答从来没有过。

三、高中化学课堂提问的课堂观察

从提问类型、教师挑选回答问题方式、教师理答方式和学生回答的类型四方面统计的结果来看,教师课堂提问的情况如下:在提问类型上,教学性质方面的提问以启发型问题为主;在教师挑选回答问题方式方面,以“提问后,让学生齐答”回答为主;在教师理答方式方面,以“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为主;在学生回答的类型上,以“推理性回答”为主。

四、高中化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通过听课观察、问卷调查统计的结果,得出高中化学课堂提问有以下特点:

1.课堂教学以师生一问一答或边讲边问为主的形式展开,教师每堂课的提问次数在30次左右;所提问题的类型以启发型问题和高层聚合型问题居多,极少有评创型问题提出。

2.提问后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较短,教师通常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为较低认知水平的“结构性问答”;回答问题的形式以集体回答为主,其次是抽答。对学生回答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错误缺乏适时的分析、评价;注意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称赞,但鼓励流于形式,方式单一。

3.提问准备不充分,主要是针对知识点发问,问题针对性不强,指向性不明,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上时有“启而不发”“问而无答”的情形出现。

4.课堂上都是老师提问学生,极少有学生提出质疑。

总之,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都可归结为提问的原则和策略、提问的方式和艺术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又以问题设计最为突出。问题设计是影响课堂提问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也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急需改进的问题。

调查表明,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误区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对此很多教师理解为:教师在一堂课中讲得越少越好,应该让学生多讲。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出现了主观上希望通过课堂提问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实则成了为“提问”而“提问”,用提问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借学生之口说出自己想要说的答案,把“启发式教学”庸俗化成“问答式教学”,把问答当作对话。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互动,实质则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圈套里。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似乎贯彻了新课程理念,但师生、生生之间并没有实质的交流和互动。“对话”也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二)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

听课过程中还发现,许多教师在讲解例题和习题的时候,所提的问题主要是推理性的提问,而且往往是针对知识点就题论题发问,所提的问题缺乏深度、梯度和广度,缺乏适度的拓展、变式和延伸。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不深入,没有把握好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造成的。

(三)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设计不够重视

从听课和访谈的情况来看,教师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做题、批改学生作业上,没有时间认真备课。备课主要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照搬参考书或网上下载或使用以前的教案,备课时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并不重视,课堂提问通常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至于提问是否具有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提问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教师自己也没有去思考和研究。因而教学过程中出现重点、难点把握不清,问题表述含糊,指向性不明,学生听了不知所云,甚至偶尔还会出现科学性错误,更谈不上提问的艺术性了。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高水平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提问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所有教师要积极面对这样一个重要问题,用高水平的提问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神圣殿堂。

参考文献

[1]黄建峰.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的问题与策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

篇4

(一)精神文化层面,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仍存在一些消极不良的现象

1.多数成员对宿舍认同感较强,但是还存在影响宿舍凝聚力的不良因素通过调查发现有50%以上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宿舍的生活,这表示大学生对宿舍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是还有3.2%的大学生表示不喜欢宿舍的生活。与此同时宿舍成员的关系又有一些微妙的变化,有12.3%的大学生认为宿舍关系冷淡,各人自扫门前雪,20.5%的宿舍成员都各有各的小圈子,59.1%的大学生认为宿舍很团结。宿舍对大学生来说更是“家”,宿舍成员都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必然在生活起居上会有些磨合,如果宿舍成员不顾全大局,自私自利,漠视他人就很容易引发各种不良的人际关系,导致宿舍和谐度降低、宿舍凝聚力不强等不良影响。这说明宿舍中还是有一些影响宿舍团结的人为因素存在,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管理和引导。

2.宿舍成员间相互影响较大,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存在部分负能量的消极影响86.9%的大学生认为在宿舍中获得了更多的正能量,如提高了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了团队精神,学习到了更好的学习方法,使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但是也存在一些个别风气不好的宿舍,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有9.8%的大学生认为在宿舍中学到了一些坏的习惯。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宿舍成员在每天朝夕相处的生活中,必然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彼此间的生活习惯、行为举止,甚至是思想观念等。正能量是可以传递的,坏习惯也是会熏染他人乃至整个宿舍的。因此,如何增强宿舍正能量的激励作用,把负面的影响力降到最低,是在建设大学和宿舍文化进程中每个学生乃至整个学校需要着重思考的地方。

(二)制度文化层面,“以管为主”的传统制度管理模式与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相矛盾

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以“管理为主”的传统模式如熄灯、晨点制度、宿舍环境卫生检查制度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学生的不规范行为,却不能使学生从思想上产生认同感,这就更谈不上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了。

1.大学生对宿舍内务检查制度主动配合度不高从调查结果来看,仅有39.55%的大学生是主动接受内务检查制度的,并且能够时刻保持宿舍干净整洁,有52.30%的大学生属于比较被动地接受内务检查,同时有6.8%的同学对内务整理持无所谓态度,更有1.35%的同学在检查内务时态度恶劣,关门不理。可见能够认真参与配合学校管理制度的大学生占据绝大多数,少数同学对宿舍内务检查存在抵触心理,更有甚者态度恶劣,这不仅严重影响阻挠了学校的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也对其他同学产生不良的影响,久而久之会影响整个宿舍的风气。

2.熄灯和晨点制度在学生中颇有争议有效的熄灯和晨点制度的确能够使大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通过这样的约束,会削弱大学生的懒惰行为,尤其能够有效地遏制部分大学生沉迷与网络的行为。大学生对是否实施熄灯和晨点制度存在争议,支持和反对人数比例基本持平。从上述数据可知,仍有2成多的人不明白这两项制度的重要作用,希望能够自由安排管理自己的时间,不愿意受到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束缚,因此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自己的时间安排与学校制度相违背现象,甚至为了网络游戏而熬夜、逃课,这些恶习既危害身心健康又荒废了学业。

(三)行为文化层面,主流文化之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行为方式

宿舍行为文化是通过宿舍成员的交际行为、网络行为、娱乐行为等以宿舍为主体的各种方式体现出来的,是宿舍精神文化的折射。总体来看,大学生的行为举止是礼貌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客观现实。

1.宿舍矛盾在依然存在,其解决方式还需改进大学生宿舍是宿舍成员得以共同生活、学习的地方,健康的宿舍文化氛围得益于宿舍成员间的友好相处。通过调查显示有2.64%的宿舍经常出现矛盾,因此当前大学生宿舍关系整体和谐,但毕竟宿舍中的成员都是来自各个地区的,其价值观、思想行为上都是有多差异的,矛盾总是会存在的。当矛盾出现时,解决矛盾的途径却不尽相同,更多的大学生能够理性处理宿舍间的矛盾,通过合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回避或采取其他不合理方式解决。

2.宿舍小团体行为仍然存在小团体行为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团体成员间有共同的喜好,并且性格具有相似性。小团体行为是于集体主义相悖的,根据调查问卷我们可以得知,有20.54%的宿舍存在一些小团体行为。宿舍中的小团体行为不利于宿舍的和谐,会影响宿舍的凝聚力。大学生宿舍的行为文化是多方面的,有很多大学生忽视了行为文化的重要意义。和谐的宿舍文化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宿舍小团体行为是当前建设大学生宿舍文化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小团体的形成会引发各种不良因素,产生不良的宿舍习气,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四)物质文化层面,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学生宿舍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宿舍的建筑风格、整体布局、基本设施、文化环境、活动休闲场所、周围环境等方面。宿舍物质文化,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宿舍还是比较满意的,在宿舍最需要改善之处的调查中,76.49%的大学生认为宿舍的基础设施是最需要改善的,比例高于人际关系(47.89%)、学习氛围(38.23%)、生活习惯(27.86%)、宿舍集体活动(52.47%)等其他方面。由此可见,当前我校大学生对宿舍物质文化有更高的需求。

二、构建和谐、文明、积极的宿舍文化的措施与对策

(一)突出精神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宿舍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对宿舍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都起到相当的主导作用,因此加强宿舍文化建设首先要从精神文化层次入手。高校需要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来促进宿舍精神文化的发展。例如: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宣传栏,校园广播等来宣传积极的,体现人文精神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强宿舍间的凝聚力;突出宣传优秀宿舍文化事迹,使大学生积极的宿舍文化深入到大学生内心中。

(二)完善宿舍管理体制,将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大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又有了新的要求,我们在充分尊重大学生自主性的同时,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宿舍管理。

1.加强宿舍管理者的素质建设目前为止,高校宿舍管理人员中很大一部分是上了年纪的阿姨,服务意识不强,基本素质不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发展。因此,高校宿舍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宿舍管理人员素质的考核与培训,与此同时,可以吸纳一部分学生骨干加入到宿舍管理的队伍当中,提高大学生自主服务,自主管理的能力。

2.采用灵活的宿舍管理方式众多高校是统一规定作息时间,定点断电,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当前的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发展。高校宿舍管理部门应采取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在周一至周五规定一个熄灯断电的时间,周末可以适当延长熄灯时间,从而为大学生自主安排大学生活提供灵活的作息时间。

(三)弘扬网络时代积极健康的行为文化

当前网络文化如洪水般涌入到大学校园乃至宿舍文化中,弥漫在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各个方面,网络文化中既呈现积极正能量,也有部分消极因素不时显现,因此作为高校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文化,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发挥网络文化对宿舍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比如:在校园中创建网络交流平台,为大学生在学校交流中提供一个更方便便捷的交流平台,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宿舍管理者利用网络及时听取大学生对宿舍文化的意见建议并加以完善。

(四)进一步优化宿舍物质环境

篇5

关键词:湖南;文化产业;产业集群;差异;对策

中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直到加人WTO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才进入一个真正发展的阶段,在我国国民经济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机遇与挑战。从“机遇”来看,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明显,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对世界的影响力逐步加强,为我国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而且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学基础和技术保障。从“挑战”来看,世界文化产业已经高度市场化,竞争力很强,全球500强中的七大文化产业巨头,掌握了全球文化市场的70%以上,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刚起步,面临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另外,我国需要改变对文化生产力的认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文化产业的道路。湖南文化产业就是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并且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在未来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继续加强湖南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形成湖南文化产业集群以增强整体实力等问题必须提上日程了。

一、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湖南省委早在1989年做出了“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引起了经济界、文化界乃至全国的关注。近年来,湖南省政府把文化产业列入实施湖南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全面实行经济文化、文化经济强省战略。使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了“一区三带”和“四轮驱动,两翼齐飞”的产业布局,即以长沙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中心区”,以旅游和会展业为“两翼”。以京广线、潇湘流域和大湘西为三个特产带,以广电、出版、报业、娱乐为“四轮”,奠定了湖南文化产业的崛起基础。

(一)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总体情况

湖南作为全国文化产业运作最成功的省份之一,号称“文化湘军”。湖南文化产业通过组建集团,优化资源配置,实行规模化经营、集团化经营,实现了低成本、快速度扩张,到目前为止,已经先后组建了七家省级文化产业集团,其中出版、报业、广电、电影集团,总资产超过120亿元,净资产59亿多元,2004年总收入70多亿元。湖南出版集团名列全国大型企业集团500强,湖南广电集团在全国广电集团中排名靠前,名列全国文化产业50强。据最新数据显示,湖南省目前共有文化产业单位四万多家,其中报纸72家,期刊233家,出版社17家,音像制作单位29家,印刷企业5000余家。发行单位16500多家,国办剧团90个,民间职业剧团335个,文化娱乐场所6800多家,网吧11500多家,无线电台11座,无线电视台16座,县级广播电视台65座,新闻网站10个。可以说,湖南文化产业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排在全国前列的,而且“文化湘军”在国际市场上也崭露头角。其中以动漫产业为例,产品已外销到美国、韩国、印度尼西亚、以色列等13个国家,在竞争极其激烈的国际动漫市场分得了一杯羹。

但是,湖南的文化产业仍存在一些发展上的缺陷。首先,湖南文化产业的整体经济规模较小,无法达成把文化产业作为湖南未来支柱产业发展的要求。无法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难以达到促进湖南经济的整体发展的要求。长沙市作为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湖南文化产业的中心区已经形成,用区域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来讲,就是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相对于文化来讲就是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湖南省各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基本上是各自为战,资源要素流动大量流入中心区――长沙,中心区进入极化过程,文化产业中的少数行业迅速膨胀,涌现出“传媒湘军”、“出版发行湘军”、“动漫产业湘军”和“文化体育湘军”等等大型的产业集团,而区域却形成了以各自城市为中心的产业发展态势,彼此间缺乏联系,不利于湖南省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拉大了各城市间的经济差距,不利于湖南和谐社会的建设。下面本文将以湖南省14个城市为单位,分析各个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二)湖南各个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由于湖南省在文化产业的统计方面还不够完善,本文利用现有的数据,粗略计算出2004年湖南14个城市的文化产业提供的GDP值以及所占比重,各城市人均文化产业的GDP值等几项数值。希望能让读者能对湖南各个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有个基本的了解。

可见,长沙市的文化产业在湖南处于龙头地位,无论从提供的GDP产值,所占的比重,以及人均文化产业产值,都排在全省首位,而且其他城市与长沙市的差距较大,其他城市间的文化产业发展程度差不多。各种数据都比较接近。

为了更直观的反映出湖南省文化产业的城市发展差异,本文将利用几种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工具处理文化产业的数据。

1、极值差率指样本中极大值与极小值的比率,反映地区间的相对差异,即

RHL=Ymax/Ymin

其中Ymax、Ymin分别为样本中人均文化产业的GDP值最大值和最小值。

2、绝对离差直接反映样本中两个城市的绝对差异,即

D=|YA-YB|

其中式中,YA、YB分别代表两个城市的人均文化产业的GDP,在这里将用湖南省两个差异最大的城市作为比较。

湖南省人均文化产业的GDP值最大是长沙市,最小的是湘西,用以上的公式可以计算出:长沙和湘西的极值差率、绝对离差分别是6.24,916.90。这两个指标显示,在湖南文化产业中,长沙市发展程度远高于其他城市,其人均文化产业的GDP是湘西自治州的六倍多,绝对差异也达到九百多元,就是这个数值也是湖南其他城市的人均值的两、三倍之多。

3、区位商指一个地区GDP占全省份额与其人口占全省份额的比值,用在文化产业上就是一个地区文化产业所提供的GDP值占全省文化产业所提供的GDP值与其人口占全省份额的比值,即

LR=(Y/Y)/(P/P)

式中,Yi为i地区的文化产业所提供

的GDP,y为全省文化产业所提供的GDP,pi为i地带人口,p为全省人口。该公式可变形为:

LR=(Yi/Y)*(p/pi)=(Yi/Pi)=(Y/P)-Xi/x

即为各地区人均GDP与全省人均GDP之比。

4、区位差是指一个地区GDP与按其人口份额应有的GDP之差,应用在文化产业的地区间比较时,可变化为一个地区文化产业所提供的GDP值与按其人口份额应有的文化产业GDP值之差,即

LV=Yi-Y*(P/P)

区位商和区位差都是反映某地区的产业相对于人口而言在全省中的位置。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区位商是相对指标,区位差是绝对指标。区位商大于1或者区位差大于0,都是表明该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高于全省的水平,而且其值越大,其在全省中的地位也就越高。这两个指标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可见,在湖南14个城市中,只有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和常德等五个城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长沙的人均文化产业的GDP值是全省的两倍多,而其四个城市都是比全省的多一点,剩下的九个城市都要比全省平均水平低,最低的为湘西,仅为全省的1/3。值得注意的是,邵阳的文化产业提供GDP是湘西的两倍多,但是区位商与湘西不相上下,区位差比比湘西多出一大截,且为全省差距最大的城市,这表明按邵阳的文化产业规模与按人口份额应有的经济规模之间的绝对差距是全省最大的。

二、建议

(一)加快政府制度的创新

实行文化产业集群战略的关键是政府制度的创新,而且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力量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在形成产业集群方面的作用很明显。摆在政府面前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劳动分工和提高竞争力,以及如何通过区域市场营销发展产业集群等。湖南省政府制度创新是要形成一种政策调控、间接干预和优质服务体系,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空间。以期解决诸如风险融资、中介服务、产学研合作、信息支持、产业空间布局等问题。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制度创新,包括政策创新及其服务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加强企事业单位间的联系,为产业集群、科技进步与产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二)增加对城市的投资力度,形成多元化投资

随着人们对文化产品需求的不断加强,国际、国内市场容量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前途毋庸置疑,投资前景良好。由于湖南文化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加强湖南除长沙以外其他城市的文化产业建设,主导力量还是政府,并且借鉴长沙市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经验,但是完全依靠政府。不是长久之计,国外的文化产业早已形成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投资机制,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要实现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必须市场化运作企业,多元化投资主体。除政府以外,企业、私人、基金等各种融资形式都可以使用于文化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在发挥政府投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建设湖南城市,缩小各城市的差距,使湖南文化产业形成梯度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篇6

流行文化在中学校园中已成泛滥之势,积极向上、优秀的流行文化能够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庸俗浅薄的流行文化,则只会引导中学生选择错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甚至走入歧途。但目前流行文化已成趋势,无法制止,只能通过加强对流行文化的积极引导,增强中学生自身的鉴别力和抵制力,使流行文化能够成为丰富校园文化、进行学校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

流行文化中学生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所谓流行文化,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范畴,流行文化是由时装、消费、休闲、奢侈品、生活方式、品位等各个子概念所组成的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些文化在一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周期、一定的节奏,在某个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在不同的受众之中广泛地传播起来,便成为了流行文化。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仍然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流行文化在中学校园内的风靡,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影响着学校对于青少年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因此,必须得到社会的重视。

一、流行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现状

1.流行文化已渗入中学校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兼容并包以及电子科技的广泛应用,流行文化在中学生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通过调查发现,流行文化因素在中学生中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哈韩族、哈日族、迷妹、粉丝等追星现象流行。追星现象在全社会中都普遍存在,在中学生中更为明显。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树立,心理素质也尚未成熟,需要人生的导师、指路人来指引他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而明星现象的出现恰恰满足了他们对引导者的需求。所谓“哈韩族”也叫韩流,是以另类独特的生活方式或形象,外观引领着流行文化,哈韩的青少年们一般热衷于韩国的化妆、韩国的饰品、饮食,或者韩国的音乐、电影、电视剧;而“哈日族”,本意是指崇拜热衷于日本流行文化的中学生群体,以热衷于日本动漫的中学生群体为主。除了日韩流行文化之外,中国本土的明星文化也在中学生的追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调查中发现,有接近半数的中学生都知道tfboys团体。

第二,网络文化成为流行。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中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已经不再是新鲜事,通过调查发现有80%以上的中学生都会使用智能手机,而50%以上使用智能手机的中学生都拥有微信或者微博等交流平台。

第三,动漫文化在中学生中的流行。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超过70%以上的中学生喜欢看动漫,在这类动漫中,以国外动漫为主。在中学校园内,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在学生的背包、服饰、饰品中有许多熟悉的国外卡通形象,比如海贼王路飞、流氓兔、樱桃小丸子等,还有一些中学生在业余时间参加动漫cosplay。

2.流行文化的双重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流行文化在中学校园中的流行也不例外。从其积极方面来看,流行文化丰富着学生的校园生活,拓展着学校教育资源,繁荣了校园文化。流行文化不同于学校教育,它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能够开阔中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日常学校生活。积极向上的流行文化,能够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化。而青少年是最具创造能力的团体,流行文化在校园中的广泛传播,能够繁荣校园文化。较强的模仿力和创造力,使青少年可以借助于流行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自身的学校生活,创造出颇为优秀的校园文化。

此外,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合理地吸纳一些流行文化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不仅有助于拓展学校教育的资源,丰富学校教育的形式,而且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将学校教育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但流行文化、大众文化未经筛选、良莠不齐,有积极向上的流行文化,也必然有庸俗浅薄的流行文化。在一些流行文化的影响下,中学生盲目的追求所谓的个性和自由,染发、追星,着奇装异服,将行为叛逆理解为追求个性和独立。更有一些中学生为网络文化所侵蚀,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在电脑、小说、网络电子游戏等构成的虚拟世界中,青少年可以毫无忌惮地宣泄情感、张扬自己的个性,但同时也使他们形成了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例如暴力崇拜、江湖义气、结帮拉派的观念。

二、合理引导流行文化的传播

任何文化的流行,都必有其“过人”之处,合理地引导流行文化在中学校园里的传播,利用流行文化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作用。

1.做好流行文化的选择

应对流行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需要政府和文化企业都承担起责任,学校教育更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对待流行文化并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该一分为二,看到其积极有益的方面,也应该看到其消极不利的方面,好的、积极向上的流行文化可以拿来为学校教育服务,而庸俗的流行文化,应该将其无情地拒之在学校之外。

作为学校的教育者、管理者,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需要关注当下流行的文化是什么,对于中学生的影响是什么,了解学生们都在看什么、听什么、想什么。只有真正了解了当下流行文化是什么,才能够有效地将优秀的流行文化辨别出来。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推荐一些流行的文化书籍,或者电影、电视,例如在卓越网上2016年畅销书的前二十名数据中,《我的奋斗》《窗边的小豆豆》《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等流行书籍,这些书大多采用了简实的生活化语言,非常适合知识文化储备较少、社会阅历不丰富的中学生阅读,因此教师可以积极将这些热卖书籍推荐给中学生。

2.增强中学生自身的“免疫力”

能否抵挡不良文化的影响,最终仍然是由青少年自身来决定的。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增加对青少年的引导,通过与中学生的沟通和了解,让中学生能够提高自己对不良文化的鉴别力和抵制力。这种沟通和引导应该以善意的劝诫和实际行动为主,以推荐优秀的流行文化为手段,而不应只是一味地训斥和强制。

参考文献:

[1]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8-102.

篇7

Abstract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Myanmar and the training need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nd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 training in Burmese Chinese, the author conducted questionnaire surveys, interviews, and classroom tests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Burma and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Burma. Teacher training needs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e hope to find common problems and propose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better service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Myanmar.

Keywords Myanmar; Chinese teachers; training requirement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缅甸目前有250多万华人,华文教育是缅甸华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凝聚华人人心的首要途径,也是缅甸华人一直坚守的阵地和发展的事业。20世纪以来,缅甸华文教育经历了兴盛―衰落―复兴的曲折发展历程。华文教育得不到政府认可、教育资金短缺、办学条件艰难、教学设备紧缺、适用教材缺乏和师资严重不足成了当前缅甸华文教育面临的重大难题。其中,华文师资严重短缺,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低、教师素质不适应华文教育发展的问题尤其突出。有学者调查发现:缅甸华文学校教师大多只有中文初中或高中学历。缅北地区华文学校小学教师甚至只有初中毕业或小学毕业学历,75%以上的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或培训。 [1]在下缅甸,师资队伍严重老化、后继乏人成为华文教育发展的瓶颈。[2]因高学历、专业化华文教师培养周期长,因此,加大缅甸本土华文教师系统化、专业化培训,有效提高他们的华文教育教学能力,是当前缓解缅甸华文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的有效举措。

为更好地了解缅甸华文教育现状和华文教师的培训需求,提升对缅华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借2017年8月组织“缅甸曼邦地区华文教师培训班”的培训工作之机,对参训教师的基本情况、课堂教学情况、培训需求及培训效果进行了全面调查,以期通过调查和综合分析,发现共性问题,为提高华文教师培训实效,更好地服务缅甸华文教育提供决策依据。

1 缅甸曼邦华文教育现状

缅甸曼邦地区系原坤沙部队的蒙泰军区之一,归属缅甸政府后,缅甸中央政府设立曼邦行政公署,由中央政府和腊戌县共同管理。曼邦地区东临萨尔温江,与掸邦第二特区隔江相望,西面、北面、南面分别与腊戌、木邦和当阳相连,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人口近12万,有华人华侨3万多人。有华文学校16所,其中,中学4所,小学12所。有华文教师82人(含管理人员20人),华文学生近2300人,华文学校师生比1:38。

本次调查对象为缅甸曼邦地区的54名华文教师,调查率达65.85%。被调查的教师分别来自缅甸曼邦的4所中学和7所小学,11所中小?W都属于私人投资创办的学校,其中群体创办的8所,个人创办的3所。曼邦的华文学校都实行半日制授课。被调查的11所学校上课时段虽略有不同,但大致在上午7:00~9:00之间,下午17:00~19:00之间。

被调查的54名华文学校教师,53名教师已入缅甸籍,只有1名教师仍为中国籍。53名入缅甸籍的华文教师中47名占88.89%的教师祖籍国都是中国,他们日常交流以汉语为主,能用缅甸语进行口头交流的仅占18.52%。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的教师47人,占87%;30岁以上教师10人,占13%。学历层次以初中毕业为主,占比达81.48 %。从专业教育看,接受过师范教育的仅8人,占比14%;未受过师范教育的46人,占86%。从性别看,女性教师远远多于男性教师。从教龄看,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5人,5~9年教龄的7人,其余36人教龄都在5年以下,其中工作仅半年的6人。从培训情况看,虽然92.59%的教师都参加过培训,但培训3次以上的仅占5.55%,还有7.41%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

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和访谈、座谈及课堂教学情况考察结果的综合分析,发现缅甸曼邦地区华文教师的教学、培训情况及培训需求情况如下。

2.1 缅甸曼邦华文学校教师的学历和能力

调查显示,缅甸曼邦华文学校华文教师的男女比例和年龄结构都不合理,女教师过多,占比达79.63%,男教师所占比例仅20.37%。年轻教师居多,中老年教师所占比例小,50岁以上教师仅3人。再次是教师学历层次低,而且绝大多数教师都没有经过师范教育和专业训练。而占比达81.48%的初中毕业教师很大一部分还从事初中的教学工作。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低、未受过专业训练,这些都不利于缅甸曼邦华文教育的发展。

2.2 缅甸曼邦地区华文教师的教学和教学质量

(1)关于教学方法。调查发现,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又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或训练,77.78%的教师反映教学工作有困难,9.26%的教师反映困难很多,10.26%的教师反映教学有一定困难,教学没有困难的教师仅占2.7%。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呆板,96.3%的教师上课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语文课堂教学以识字和写字为教学目标,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带读式。即老师反复带读读课文,然后是学生逐一熟读课文,默读和背诵课文。数学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算法的记忆式,即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各种算式和练习题答案。只有3.7%的教师偶尔会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2)关于教学设施。调查发现,缅甸曼邦华文学校都属民间集资办学,教学设施十分简陋。学校只有教室和办公室,有些学校的桌椅板凳都不够,只用竹板拼凑,有些学校会有部分国内捐赠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办公用的电脑设备,但都没有网络,教师所能使用的教具是自制或是购买的图片/卡片,物理、化学课程没有实验仪器,实验过程只能靠教师在黑板上画图演示或是要求学生记忆课本上的实验步骤,体育课没有运动场。

(3)关于教学设计。调查显示:有48.15%的教师从不写教案,37.04%的教师偶尔写教案,经常写教案的教师只占14.81%。从不写教案的教师中,有53.85%的年轻教师不知如何写教案。由于很多学校对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都不进行跟踪与检查,缺乏监督评价机制,故很少有教师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总之,因为缅甸曼邦地区华文教师受教育程度低,又未经过专业教育或训练,所以,很多教师不熟悉教学方法、不会编写教案,不懂得制定教学计划,更不会合理使用教具辅助课堂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华文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2.3 华文教师培训现状

调查发现,缅北华文教育协会和缅甸曼邦行政公署教育局十分重视华文教育,针对曼邦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实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华文教师培训。近两年来,每年组织一期为期10天的华文教师培训,参训教师覆盖率达60%。培训主要内容为:数学思维、汉语拼音、教学技能。除此之外,缅甸曼邦地区还贯彻“走出去,引进来,广交流”的九字方针,积极鼓励和帮助教师外出培训,以提高曼邦地区华文教师的汉语知识和教学技能。但从调查结果看,目前组织的培训远远不能满足提升当前曼邦地区华文教师?R道砺鬯?平和教学技能的要求。

2.4 华文教师培训需求

通过对现场听课、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的统计分析,并综合来自政府侨务部门、缅甸学生和缅甸民间华文组织等各方面信息,发现缅甸曼邦地区华文教师对培训有多样化的需求。

2.4.1 培训内容需求

综合以往境内培训和境外培训内容的设计,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实用性,是缅甸曼邦华文教师培训的首要需求。

第一层次需求: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和安全急救技能。由于受教育层次低,缺乏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训练,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成为当前缅甸曼邦绝大部分年轻教师最想掌握的技能。鉴于近年来缅甸缅北地区战事不断的实际,帮助受训教师学习和掌握必备的安全急救知识和技能也成为他们的主要需求。本期培训中,我们首次开设的“安全急救技能”课程备受受训教师青睐,他们学习热情极高,并希望以后增加此类课程的培训学时。

第二层次需求:中华历史文化知识和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中华历史与文化、华文教学法、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属于第二层次的培训需求。在这一培训需求层次中,中华历史与文化排在第一位。教学法、教育学与心理学,这些教师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也是绝大多数仅接受过初中教育的曼邦教师希望获得的,培训中自然需要增加此类知识。但他们急需的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的教学法、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实用性、技能性知识,而不是成体系的教育学或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因此,比起直接教会他们如何授课的培训课程来说,他们选择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比例不高。

第三层次需求:课堂教学管理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师道德素质。由于华文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华文学校招聘汉语教师的首要条件就是懂汉语,愿意教书。办学目标仅限于教学活动正常开展,教学任务大致完成,学校没有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再加上办学条件简陋,教学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现代化教学设备紧缺等等,这些都制约着华文教育的有效开展,也限制了教师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所以,课堂教学管理艺术与班主任工作技巧,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与课件制作和教师道德素质这三门国内教师培训时倍受欢迎的培训课程,缅甸曼邦华文教师却不感兴趣,培训需求都很低。

2.4.2 培训模式需求

调查发现,缅甸曼邦地区华文教师对培训成效的期望值很高,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培训,学到语文、数学等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又得到课堂教学技能的实际训练和小学示范课堂的观摩体验;既希望学到中华历史文化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所以他们期望的培训模式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中华文化学习实践、祖籍国风景名胜观光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2.4.3 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和培训时长需求

关于培训地点:作为华人后裔,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到中国境内培训,亲自领略祖籍国的大好河山,以便教学中更好的向学生传授中华文化。因此,缅甸曼邦地区89%的华文教师都希望培训地点选在中国境内,尤其是中国境内有名的城市。

关于培训时间:90%以上的教师都希望培训安排在寒暑假,因为华文学校教师一般都要承担多个班级或多门课教学任务,利用假期培训,他们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

关于培训时长:缅甸曼邦地区的华文教师普遍认为,要想使培训收到实效,时间应保证在15~20天之间。

3 结论及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缅甸曼邦地区的华文教师有较大的培训需求,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培训掌握更多的汉语知识、教学理论知识和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希望提升课堂教学技能和能力。为使缅甸华文教师培训收到更理想的效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培训要立足缅甸华文教育的实际需求,坚持学以致用。缅甸华人学习华文没有太多分数上的要求,没有升学的压力。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运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的能力。由于缅甸各地区之间,华文教育情况不同,华文教师培训的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培训前应?M行培训需求调研,使培训课程体系与培训方式设计和缅甸华文教育需求的实际相吻合。

第二,国务院侨办和云南省侨办加大对缅华文教师培训的经费支持,力争每年寒暑假都在国内组织20天左右的华文教师培训班,切实帮助缅甸华文学校提高华文教师的教学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

第三,采用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并举、课堂教学与实地观摩并行、中华历史文化知识学习与传习体验相融的“三结合”模式组织培训。这种以“学习汉语基础知识、提升教学技能、领略中华文化、感受祖国魅力”于一体的“三结合”培训模式,将使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使培训达到提升华文教师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增强传承中华文化的能力,加深对祖籍国的热爱的预期目标。

篇8

1、当前存在的问题

a、在我这次调查石塘下村中,有近42%的村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村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这种风气应尽快阻止。

b、石塘下村中有近2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在该村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常向村民传扬一些迷信思想,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

c、部分村民将之前在农村生活中的一些习惯带入到新小区中,给其他居民带来不便。

2、几点建议

1加强建设。为村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如:图书馆、健身器材、电影院等。

2重视教育。上级部门应针对村民需求,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篇9

关键词 外籍教师 跨文化沟通 管理 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提倡和重视国际化。随着外籍教师数量逐年递增,如何管理外籍教师成为值得认真对待和研究的工作。

2研究意义

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我国在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国外存在差异,在外籍管理的背后,潜藏着跨文化交际的因素。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河北省秦皇岛市高校外籍教师的基本情况,深入外籍教师跨文化沟通的现状,探究管理方式,从而了解管理工作中出现的诸多文化冲突与矛盾。

3研究方法

笔者对秦皇岛部分高校的外籍教师、高校管理者以及在读学生,采用抽样调查,通过口头询问、和问卷调查,对秦皇岛外籍教师跨文化沟通和管理现状进行研究。其中,问卷调查中问卷所得全部数据通过输入网络在线平台统计处理。跨文化能力调查问卷涉及四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相关背景;教学情况;个人生活;日常交际行为。共获得有效答卷30余份,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4外籍教师跨文化沟通与管理调查结果及分析

4.1调查结果

4.1.1个人背景

在所有的样本对象中,调查结果显示秦皇岛各高校聘请的外籍教师来自不同的国家。其中大部分的外籍教师来自美国,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印度等。年龄不同,年龄多分布在20-35岁之间,既有20岁左右,刚刚毕业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也有实践经验丰富,兢兢业业的中年人,甚至还有五六十岁,身体力行的老年人。学历不同,有少部分理学士学位(Bachelor Degree of Science),多数为文学士学位(Bachelor Degree of Art)。专业不同,有教育学、哲学、汉语等。工作经验不同,有的在本国从事过教学工作;有的从未教过书,但是实践经验丰富。家庭情况不同,有的是单身,有的配偶在国外,还有夫妻一道在中国工作。种族不同,有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还有混血儿。不同,有的信奉基督教,有的信奉印度教,还有的信奉伊斯兰教。外籍教师来自不同国家,来自美国、英语、印度等英语国家,其中以美国居多。关于教学资质,调查结果显示,只有极少数人拥有国际TESOL协会认证的国际英语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而且,大部分人在来中国担任教师前均未接受过教师资格相关的培训。多数人在来中国之前对汉语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会。

4.1.2居住环境

所有外籍教师在学校均被分配到一套公寓。关于房间的装修和家具的新旧程度各不相同。有外籍教师表示,条件简陋的居住环境在初到学校时会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时间久了,他们也可以适应这里的居住条件。

4.1.3薪金水平

外籍教师的薪金标准通常与中国教师中级职称水平近似。不同学校外籍教师的薪金水平也有较大差异,从4000元/月到10000元/月不等。多数外籍教师表示中国校方提供的薪金水平未能达到期望值。此外,有外籍教师表示,薪金的水平不会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产生太大影响;也有外籍教师反映,多数外籍教师工作不够努力。

4.1.4人际交往

由于外籍教师都是远离家乡,来到一个文化环境迥异的新环境,因此在初期处于迷茫期和适应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但随着对新环境的适应,后期正常生活交际没有太大的不便,不过由于语言的限制导致交际圈大部分时间还是停留在小范围,仅限于英语口语水平较好和热心肠的中国学生和教师。

4.1.5教学状况

多数外籍教师在口语课堂上没有固定教材,也没有课程大纲。在职外籍专家在教学前基本都没有接受系统的教学培训,大部分都以一个模糊的教学方向,按照自己预定的教学任务自行进行教学。所以外籍教师课堂上的内容一般比较自主,具体形式也留给外籍教师很大的发挥空间。这样,外籍教师的备课过程也就存在较大差异,教学方式也各不相同。

4.2现状分析

综上所述,在国籍各异、年龄各异、专业各异、学历资质各异、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的情况下,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个人背景的外籍教师这个团体决定了外籍教师和中国人在思维,言行举止方面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加上我们对这些差异缺乏关注和认知,就会造成相互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冲突。

5结论

外籍教师来华从教为我们的教育带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然而高校与外籍教师间双向的跨文化沟通中暴露出各个方面的问题,如果与外籍教师沟通不善则会给双方都带来损失。如何改善和加强外籍教师的管理工作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值得我们在工作中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 魏京京.高校外教管理问题、原因及对策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6):202-203.

[2] 殷永建,GERTRUD Goudswaard,刘丽.跨文化交际与高校外籍教师管理[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1(05):726-730.

篇10

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内涵极为丰富,《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英国著名的化学家普利斯特理说:“化学是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服务的一门科学。”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具有深刻的人文性。在新课改形势下,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发展,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建立新的价值取向已成为中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在面临巨大升学压力的情况下,高中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怎样?化学学科是否适合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对在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态度如何?为此,笔者设计了问卷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本次调查的指向性明确,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当前化学学科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现状及问题。

1.问卷的设计

我们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转化为学生易接受和理解的具体题目以便调查研究。[1]该问卷共有20道题目,各题以封闭型选择题的形式设置,问卷调查结束后,随机选择个别学生进行访谈。

2.调查实施

本次调查在金华地区的金华一中、艾青中学、金华八中、金华六中、永康中学等5所中学开展,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83份,其中有效问卷471份(回答题目不足90%则视为无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5%。对471份问卷进行编码,运用SPSSI3.0 For Windows 进行数据的录入、处理与分析。

3.部分调查问题及结果分析

(1)对学生化学观和化学价值观的考查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正确的化学价值观。85.1%的同学在评价化学对社会影响时认为关键在于如何应用化学,仅有4.7%的同学认为环境问题根源在于化学。但学生缺乏对化学人文的理解,表现在学生不了解化学与生活、社会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只有13.8%的同学知道STS教育,而67.3%的同学对此一无所知;在“学校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用”问题中,23.8%的同学基本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10.9%的同学认为基本用不上。结合学生的个别访问,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思考仅限于解题,没有将化学与社会、人类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化学观不全面。

(2)对学生科学精神的考查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1.7%的同学喜欢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78.3 %的同学能对化学学习中的问题提出怀疑,但只有27.6%的同学会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实验中遇到问题,有28.9%的同学会重新实验并检验数据的正确性。上述结果说明学生有对真理不懈的追求和探索,敢于怀疑的勇气,但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明显体现出来。在学生的个别访谈中,我们也从许多学生口中得出:“对一些实验,我们有比课本上更好的方法和建议,但进行探究验证的却很少。”这点从只有2.6%的同学尝试过改进实验仪器或装置也可以看出,可见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

(3)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考查

通过数据统计,60.9%的同学比较关注社会现象的话题;95.8%的同学愿意参加环保公益活动;但当学校公共设施遭受破坏时,只有40.1%的同学会及时制止破坏行为,还有14.0%的同学认为不关自己的事情;57.6%的同学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42.3%的同学将废旧电池直接扔进了垃圾桶。结合学生的个别访谈,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主观上还是比较关注社会,关怀自然,但缺乏付诸实施的具体行动。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喜爱是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基础条件。但是现阶段,学生整体的人文精神水平不高,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但是缺乏对人文的理解;他们具备勇于探索和追求的科学态度,但是缺乏探索创新和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他们比较关心自然和社会,但是缺乏从自身做起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他们对同学有竞争意识,但是合作能力不强。这些现实向我们昭示了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通过渗透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叶绿素到计算机芯片,从有机合成材料到新型非金属材料,由超导材料到记忆材料、液晶材料,从结晶牛胰岛素到基因工程,从化石燃料到核能燃料……这些事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在人类进步中产生的巨大作用,同时在学生心中播下热爱化学的种子。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向学生说明: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的考虑欠缺,人类正面临着如“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水质恶化”等严重的威胁。要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多数是由于人类考虑问题欠佳导致的,其中有技术上的因素也有人的思想上的因素。

另外,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去参观当地的一些化工或制造企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科学对生产生活的巨大促进作用。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人类面临的常见环境问题,如“对雾霾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研究”“母亲河婺江的水质调查”“身边垃圾分类回收的调查研究”等作为研究课题,搜集资料,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策。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引发他们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通过渗透我国古往今来的化学成就和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我国有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在化学领域里,曾经做出过许多杰出的贡献,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介绍酒和醋的酿造技术,火药、青铜器、漆器等制造技术,在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同时,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著名的化学家傅鹰说过:“化学 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话”选修课程很值得我们借鉴。该选修课程借鉴高校教材《大学科学素养读本(化学卷)——引领现代化学进展的诺贝尔奖》,结合高中化学知识选取合适的诺贝尔化学奖为实例。每个课题的“成长经历”栏目,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学习过程、人生阅历、人格品质,让学生体验化学家不同的成长环境与人生经历。“获奖成果”栏目真实、动态、详细、完整地介绍所选的诺贝尔奖事例。“成果应用”栏目则着重展现诺贝尔奖成果的实际应用,展示成果对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了让学生更为详尽地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每个课题最后附有相关阅读资料和网络资料,以“相关阅读材料”栏目的形式展现给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课外上网查找资料或到图书馆查阅文献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通过结合化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对于化学研究而言,正如羽翼鸟、楫桨于轻舟。化学实验的方法本身就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实践。我们要重视学生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向学生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教育。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当实验现象与自己所学理论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培养一丝不苟、务实求真的精神。

除了传统的教材实验外,教师还可以用心思考、精心设计,将书中的知识拓展延伸,为学生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各类有趣的实验。以必修基础知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模式展开,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习到系统的化学知识,又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还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精神。[3](部分趣味实验与课堂教学知识点的联系如下表)

4.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使学生乐于与人合作,有团队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龄伙伴的影响远超过成人对他们的影响。竞争、合作、讨论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新课改提倡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在现行的苏教版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都为学生间的合作创造了许多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中的各个栏目为基础,积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比如化学《必修1》专题1“常见物质的检验”,该内容中就有一个“活动与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总结出■、Cl-、■、K+的检验方法。其实,在组内实验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增加组间讨论。将4种离子的检验方法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也将知识总结得更为全面。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容易出现效率低的情况,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合作。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遵循合作学习的规律,学会有序高效地合作。每个成员要学会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我们提倡适度争论,但是拒绝无礼吵闹。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邵瑞珍指出:“合作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改进学习方法;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加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

综上所述,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我们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应认真贯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把握新课程理念,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把“化学家的化学教育”真正转变成为“公民的化学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芬.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化学教育,2008(9).